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活動總結 >活動總結精選 >

生態文明活動總結(通用6篇)

生態文明活動總結(通用6篇)

生態文明活動總結(通用6篇)

生態文明活動總結 篇1

首先要轉變發展觀念。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會變成金山銀山的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黨員幹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以GDP論英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要通過改善環境吸引人才。現代社會,是人才競爭的社會,一個地區一個城市要想發展得好,人才是關鍵因素,如何吸引人才應引起重視。從出台的武漢、西安、南京、長沙等城市人才政策,看鄭州等城市在競爭力上的差距,特別是在軟硬環境上的差距。要充分利用智囊團。結合河南的國家戰略定位,積極開展調研、論證,利用智囊團為地區和城市發展出謀劃策、建言獻策,制定出台符合五大發展理念的、符合河南實際的政策措施。

其次要以人民為中心

第三人人蔘與。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的共同責任,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平時,我們聞到油漆味、看到腐敗食物,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掩住鼻孔,還有裝修房子買傢俱時,我們都要仔細看一看問一問是不是環保,儘量挑選好的環保材料。這些都説明我們都有環保意識,都知道吸入這樣的味道對身體不好,關鍵是在公共環境的保護上,我們不一定有這樣的自覺。所以,我們不能漠視不良習俗,要逐步消除不良習俗存在的土壤從自身做起,從保護環境的每一件事情做起,養成自覺的習慣,積極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使綠色消費成為每一個公民的責任。細細想來,我們在環保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文明出行,儘量少開車,多騎車多步行,少用一次性筷子、餐具、節約用電、購物袋不用塑料袋,等等。

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對環境污染、不良習慣不再沉默,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能力,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中,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就必將會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生態文明活動總結 篇2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筆者記得看過一部電影《天下無賊》,裏面有人問“21世紀什麼最貴?”電影橋段中答案是“人才”。我想大家對這並不陌生。人才確實重要,但是一直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為主打的時代發展到現在,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國家乃至這個地球,發展中帶來的負面效應,資源、能源、環境這些越來越阻礙我們進步的步伐,不,應該是我們前進的步伐嚴重影響了環境、自然的規律,資源的鋭減,能源的緊缺,環境的破壞,自然規律的更張,這一些都亟待我們去解決。

生態一詞源於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們的環境。簡單的説,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係。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始終貫穿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中,是未來國家乃至全球共同的建設目標,因為生態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建設美好家園的基礎。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我們“真愛自然,保護生態”。筆者認為生態文明建設一是保護好各種資源,珍惜資源。要科學發展,科學利用,集約高效利用。二是合理規劃、調整佈局。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三是開發與治理並重。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得提高各方面資源開發能力。開發新能源,才能永不落後,細水長流,同時要綜合治理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等。

筆者認為無論是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還是調整產業佈局、機構,最後目的就是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生態文明活動總結 篇3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是互為依存、互為促進的。社會的發展必須依賴於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同時要注意保護好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只講發展而忽視合理的開發和充分利用資源,不重視對環境的保護,不重視生態建設的問題還比較突出,這樣的發展必將導致嚴重的後果。當然,也不能片面地講生態而不講發展,把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對立起來。要做到既在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中求發展,又在發展中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實現人與自然的共榮共存。

能否搞好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關鍵在於各級黨政幹部是否樹立了正確的政績觀。只有樹立全面的、科學的、正確的政績觀,才能更好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使自然資源得以長期有效地利用和保護,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

二、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現代農業的關係。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農業的前提和基礎,而發展農業必須符合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使農業在良好的生態中發展,生態環境在發展農業中得到保護和優化。我們結合新農村建設,充分發揮安澤良好的生態優勢,以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特色農業、現代農業為主攻方向,從人、自然、經濟的高層循環出發,突出產業化經營,堅持種植——養殖——沼氣——種植的循環利用模式,大力發展生態綠色循環農業,全縣農業發展逐步走上了生態化、有機化、規模化的良性軌道。

三、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工業的關係。

生態文明建設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內在統一的關係。發展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具體體現。因此,在發展工業經濟上,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使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活動總結 篇4

環保,綠色在咱們的身邊處處都能看到這些宣揚資料,只要你是有心人,有必要能做到環保,有必要會擁有健康的日子。

在咱們的日常日子中,經常會聽到很多人這樣報怨的:“為什麼吃的食物不是純天然的不是綠色食物”因為此時有空氣、水源、土地都遭到了污染。還有一些是為了個人利益故意添加到食物裏。在咱們的日子中就有許多遭到污染的現象,如:焚燒礦藏燃料,放出超多的二氧化碳;毀林,削減了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潛力。別的,大氣中還增加了許多人造的温室氣球,使地球表面聚積的熱量越來越多,終究導致了全球變暖,冰川消融速度加速,莊稼都被淹沒了,這樣生態平衡就遭到了破壞。

我認為咱們就應學會節能減排,比方:節省用紙,儘量用手帕,這樣就能少採伐一棵樹木了,我信任這樣做會有一棵樹感謝你,拒絕使用一次性用品,綠色出行,少開車,坐公交車,少排放尾氣,選用節能電器,多植樹造林……

我曾在報紙上讀過一個實在的人和事,講的是一位外國人,他為了宣揚環保,來到了咱們昆明,一住就是12年,在這12年裏他處處宣揚生態文明,低碳日子,12年只穿過兩套衣服。咱們都就應像他學習這種環保精力。咱們務必要有維護生態文明、低碳日子的意識。我信任幾年今後,和風吹過,咱們將聽到和風和樹葉的低語聲,呼吸到甜美的空氣!

生態文明、低碳日子,從咱們做起,從此時做起!

生態文明活動總結 篇5

今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全國率先開展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重點解決鄉村建設髒亂差、人無廁、畜無圈、飲食不衞生等問題。

為了加快建設生態文明村,全省投資10億多元。隨着這項建設的開展,越來越多的生態文明村得以建成,許多農民的居住環境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懷着想要深入瞭解身邊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心情,我來到了位於海口演豐鎮的曲口生態文明村。從海口驅車20公里左右,沿途就可以看到去演豐鎮的路標。演豐曲口片區,包括環東寨港的演東、山尾、演中、演海、邊海5個村委會、92個自然村、1841户、6163人,在文明生態村的創建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步入這裏,就像進了鄉村公園,連路邊的路牌都花費了一番心思,木頭做成的各種路牌不僅美觀、大方,其造型更有味道,採用的是犁、船舵等造型,將海邊農村的特色展現了出來。

終於到達目的地了,在當地一位村民的帶領下,我參觀了他們的住所。如果不是親眼目睹,我真的不相信該地村民們的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居然這樣好,甚至可以與城市相比較。紅白磚瓦所砌的兩層小樓,樓前種植的綠樹,二者交相輝映,顯得非常協調。進入樓內細細觀看,可以看到幾乎每家每户都配有電視、音響、dvd等全套的家用電器設備。茶餘飯後,三兩人坐在一起看電視便成了他們的消遣方式之一。漫步於村中,我看到有的孩子在盡情嬉戲,有的人在織漁網,而有的人則出海捕魚。從村民的口中得知,出海捕魚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一年下來,村民們每户年收入約為3~5萬。如此而來,每個村民都成了小富翁。對比於過去,這裏的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過去,缺水、缺電、出入交通不便成了一直困擾人們的問題,但現在,這些問題都得到解決。村民們可以正常用水,可以欣賞到精彩的電視畫面,可以通過筆直的公路來往於城鄉之間。

在演豐鎮,無人不知紅樹林。當我來到紅樹林時,我立刻就被紅樹林的天然美所震撼。一叢叢濃密的樹葉覆蓋在水面上,每當微風吹拂,樹冠的.那一抹翠綠便隨波盪漾。當地人親暱地稱其為“海底森林”。據介紹,紅樹林是奇特的植物景觀,是生長在海南熱帶海邊灘塗的一種特有的植物羣落。紅樹林是熱帶海岸的重要生態環境,能防浪護航,又是魚蝦繁衍棲息的理想場所。由於該地紅樹林生長曆史悠久,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狀態,所以不少遊人聽説紅樹林後都慕名前來觀看。

生態文明活動總結 篇6

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思想,立足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現實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任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和把握這一重要精神,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十分突出的戰略位置,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贏的發展模式。環境與經濟之間相互影響,反映出事物普遍聯繫之中的共同性和統一性。恩格斯説過,“勞動與自然界一起才是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處於工業化階段的國家和地區,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作保證,自然環境是衡量一個地區“軟實力”的重要標誌,在區域競爭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誰的環境好,誰就能讓更多的生產要素匯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同時,經濟發展也為環境保護提供了物質條件。

聯合國發佈的《只有一個地球》報告中指出:“貧窮是一切污染中最壞的污染”,因為環境不可能在貧困的條件下得到改善。保護需要資金,資金需要通過發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開發資源才能有效保護生態,尤其是可以通過使用新工藝、新技術儘量減少甚至避免工業化階段的污染。由此可見,發展方式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總量增長取決於對資源的開發以及有效配置,有賴於人類智慧不斷地認識、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環境與經濟二者統一於發展,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綠色發展是經濟轉型的趨勢,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的標誌。時勢所趨,經濟欠發達地區迫切需要從“非此即彼”的“對抗性”思維中解脱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共贏”。

科技和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強大支撐。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資源豐裕的經濟體更願意通過傳統的要素投入獲得增長,對技術創新意願不如資源缺乏的經濟體強烈。

總體來看,當前欠發達地區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驅動發展的模式還沒有根本改變。應當看到,造成欠發達地區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約束,制度安排與推動綠色發展不相匹配,出現了一面是不斷加強生態保護設施建設,一面是不斷破壞生態環境,且破壞的速度比建設的速度還快。一些欠發達地區為擺脱貧窮,盲目追求增長,許多生態資源被濫採濫伐直至耗竭,資源浪費極其嚴重。這種任由稀缺資源繼續免費使用、廉價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決不能持續下去。

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江西省通過實施戰略性新型產業和“六個一工程”戰略,大力發展風電能源、高效農業等生態、清潔、循環經濟,形成了以礦產資源深加工、勞動密集型產業、現代農業以及生態綠色產業為主導的環保型產業體系,並通過生態市場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態市場運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還積極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考評機制,加快推進水、電、礦產等資源型產品及要素價格改革,開展排污費改環境税試點,探索建立水權交易制度,推進生態合作、產業共建等多種方式的生態補償等。20_年以來開展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林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還對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經驗表明,科技和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強大支撐。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就要根據資源稟賦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態經濟規劃和相關政策,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建設區域性優質農產品生產等傳統產業基地,積極發展生態旅遊、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將生態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銜接,利用循環經濟的理念使生態經濟的“涓滴效應”擴散開來,把發展生態經濟與發揮傳統要素優勢相互結合。這樣既可以賦予傳統要素以新的內涵,也可以讓生態經濟在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在制度建設上,要建立健全產權制度和價格機制,因為產權制度有效地促使人們保護稀缺資源,價格機制靈活地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變化。

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積極鼓勵人們尋找替代資源、節約使用最稀缺的資源,通過推動技術創新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推進綠色發展是轉變發展方式的“路線圖”。欠發達地區往往藴藏着較豐富的原生態資源,同時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貧困人口,面臨着加快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任務。一方面,我們不能用停止發展的方式來保護環境;另一方面,發展又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難治理”的覆轍。

新世紀以來,江西依靠區位優勢和要素優勢,成為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最大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區產業的低端環節,賺一些微薄的辛苦錢。江西要實現科學發展、人民富裕、社會和諧,必須要有新的發展模式。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作為引領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龍頭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經濟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兩年多來,全面啟動了“十二項重大生態經濟工程”建設,包括以生態保護、污染治理為主要內容的6大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和以保護“一湖清水”為重點、優化能源結構的6大基礎設施工程。再以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為例,這是江西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水利建設項目,被譽為江西的“三峽工程”,具有防洪、灌溉、發電和航運等重大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該水利工程建成後,將對江西經濟核心區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達7.5億元。在防洪的同時,每年還可增加電量11.4億千瓦時清潔電能,有效緩解江西電力供需緊張狀況。另外,萍鄉、德興等資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繼通過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地下”轉向“地上”、從“黑色”轉向“綠色”。

江西在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在鞏固提高中保持全國前列。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3.1%,設區城建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均列全國第一位,林業產值突破千億,上升為全國第六。

當前,世界範圍內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與我國的轉型發展形成了歷史性交匯,為欠發達地區推進綠色發展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歷史機遇。探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路徑,形成面向未來的新型產業發展格局和經濟增長模式,才能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才能在擴總量、上水平與轉方式、調結構的有機統一中贏得主動。

標籤: 生態 文明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huodong/jingxuan/k8xjx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