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彙報體會 >情況彙報 >

高校為地方三農服務,積極開展產學研結合工作情況彙報大綱

高校為地方三農服務,積極開展產學研結合工作情況彙報大綱

農科教結合 產學研互動 以就業為導向 加強專業建<?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高校為地方三農服務,積極開展產學研結合工作情況彙報大綱

我院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農科教結合,產學研互動是保證本校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條件,先後在綠色食品、製藥技術、旅遊管理等專業中開展了產學合作教育,在培養特色高職人才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大膽實踐,形成了“農科教結合,產學研互動、實訓就業相關聯、崗位就業零距離”的人才培養模式。各專業都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專業建設邁上了新的台階,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學院現設有管理、財經、計算機、養殖、綠色食品、製藥、機電等7大專業羣體,現有國家級教改試點專業一個,省級教試點專業兩個。

一、發揮優勢,面向“三農”,服務地方,設置農科類專業,培養農村實用人才

學院領導首先轉變思想觀念,樹立了面向“三農”、服務地方,為農村培養實用人才的辦學指導思想。根據省委省政府“打綠色牌,走特色路”和黑龍江農業主輔換位的發展戰略,依託自身的科技優勢和教育優勢,設置了綠色食品生產與經營、園林花卉、園藝技術、農業生物技術、畜牧獸醫、綠色食品加工技術等專業,既培養了高職學生,也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和培訓,形成了“做給農民看,帶着農民幹,幫助農民賺”的新“三農”特色。

(一)依託農業科技優勢,建立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區,訓練學生技能,示範給農民看

以產業化經營方式建立校內農科專業實訓基地,依託科技優勢在基地建立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區,展示現代農業技術,使教學效果、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同步提高。學院先後投入近300萬元建立起了集良種繁育區、設施農業區、農科教綜合實訓樓、畜牧養殖基地為一體的綜合性科技示範區。美國提子及蟠桃在我院温室栽培引種成功,棚室無公害蔬菜、新奇特蔬菜生產吸引了周邊農民前來學習參觀。花卉、園林綠化苗木、果樹苗生產等除為學院綠化提供苗木外,每年還可以為社會提供大量的綠化苗木。農科教綜合實訓樓,內有保鮮庫,可進行各種果蔬的貯藏保鮮,進行反季節銷售,可顯著提高農產品生產的經濟效益。組織培養室,進行馬鈴薯脱毒薯生產和草莓、蝴蝶蘭組織培養等生產項目,每年可向社會提供馬鈴薯脱毒薯10萬公斤,併為周邊提供大量的草莓脱毒苗。畜牧養殖基地,包括奶牛場、種蜂場、畜牧獸醫指導站。奶牛場有奶牛40頭,每天提供鮮奶<?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500公斤。種蜂場除滿足教學需要外,在牡丹江市地區還起到了養蜂技術示範作用,提高了牡丹江市400多養蜂户共4萬多箱蜂的管理技術,使經濟效益每年增加20多萬元。畜牧獸醫指導站除為教學提供實訓基地外,更多地為社會提供養殖及疫病防治技術服務,使周邊10多個大型養殖場和近百家養殖户提高經濟效益近20萬元。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各項生產技術水平完全適應目前農村的現實,農民學得來、用得上,具有較強的示範作用。

(二)送科技下鄉,傳授實用技術,帶領農民幹,吸引農村生源

堅持為農業、農民、農村服務的宗旨,組織教師採取科技承包、技術合作、諮詢指導等形式送科技下鄉,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先後對我省東南部地區六個縣(市)的30個鄉鎮中的200多個村屯進行科技服務,同時也吸引了農村生源進入我校。

1.科技承包。以水稻專家李鍾學老師為組長的水稻組從1991年起在寧安、穆稜等地連續10年承擔了省豐收計劃集團承包任務。在基層連續舉辦了67期培訓班,培訓農民技術員6370多人,並堅持經常下鄉指導水稻生產。水稻組在指導農民生產的同時,選育適於本地區栽培的優質稻新品種,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終於獲得成功,適合高寒地區栽培的早熟優質水稻新品種“農粳1號”於2003年初通過品種審定。承包組獲集團承包一等獎五次、三等獎一次,獲農業豐收計劃一等獎一次、二等獎八次、三等獎一次。

養殖系在寧安、海林、東寧、密山等市縣及851農場舉辦養牛、養豬及養蜂技術培訓班15期,共培訓1000多人。養殖系還以技術合作方式參加饒河縣創辦的國家級東北黑蜂自然保護區建設工作,以黑龍江省養蜂協會温春諮詢服務站的身份為當地進行養蜂技術諮詢服務,每年召開協會年會,以會代訓近百人。畜牧獸醫站負責周邊地區養牛、養豬、養羊户的技術指導和疫病防治,輻射面為學院周邊三縣11個鄉鎮近百個飼養户、10個飼養場。

2.技術指導。綠色農業系還組織成立了諮詢指導組,每年確定10個鄉鎮為技術服務點,從整地到秋收,按季節定期到現場進行查看指導,並設立了諮詢服務電話。同時也分期分批的組織學生到服務點進行實習。

3.科技三下鄉。連續多年參加當地市委市政府和省農委組織的科技三下鄉活動,為農民提供技術諮詢服務,內容包括大田農作物豐產技術、馬鈴薯及草莓等脱毒苗組織培養技術、新菜特菜種植技術、高寒地區提高養蜂效益技術、綠色食品生產規程、農村政策法規諮詢、蔬菜保鮮技術、優良樹種繁育技術、家畜飼養防疫技術等。多次被省市有關部門評為科技三下鄉先進集體。

4.參與地方共建活動。積極參與牡丹江市温春鎮黨委開展的“建、爭、帶”活動:建立和延伸農村服務區;爭當為“三農”服務先進黨委;帶動農村加快奔小康的進程。學院參與此項活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進行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指導,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科技明白人、流通領域的經濟人。幫扶對象是温春鎮的新立村、共榮村。通過參與活動,已使兩村在經濟建設方面發生了較大變化,也為學院進行職業教育建立了實訓基地。

(三)為農民搞經營諮詢,幫助農民賺

以經濟貿易系和財務管理系為主導,深入農村,開展農業經營、法律諮詢、經濟核算等方面的服務,指導農民開展經營活動,幫助農民理財賺錢。

(四)實施“村村大學生”計劃,培養農村用得上、留得住、幹得好的人才

為了落實黑教高[2003]309號文件和黑教聯[2004]3號文件精神,搞好“村村大學生”培養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專科層次鄉土人才,我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大膽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實用技術和應用能力為主的教學模式。

1.針對“村村大學生”的特點,構建具有“村大”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根據農村生產實際,組織農業技術推廣專家、農業科研專家、農業行政管理專家和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組成相關專業的教學指導委員會。通過廣泛而深入的農村實用人才需求調研和農民急需的實用技術調研,確定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達到培養的學生在農村真正能夠“用得上,留得住”。

2.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實行兩年六學期彈性教學制度。在制訂村村大學生人才培養方案時,我們對農村各季節情況進行了調查,按學生的要求制訂了兩年六學期彈性教學制度。每年分三個學期授課,在農忙季節學生到農村進行實踐和社會調查,其餘時間回學院學習。

3.優選教學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兼職教師授課,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我們採取了與牡丹江農業科研所橫向聯合、資源共享,發揮技術和教學的雙重優勢。經過整合壯大了師資隊伍。專業教師由20人增加到40人,本年牡丹江農科所有五位副研究員承但“村村大學生”班的專業課教學任務,把先進實用技術直接帶入課程,深受農民大學生的歡迎。

4.緊密結合農業生產實際,調整專業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村村大學生專業課教學內容的特色是以實用技術為主體,採取縱橫交錯的教學體系,建立了以實用技術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如果樹栽培分為仁果類、核果類、漿果類,各類內容每週2學時平行教學,每類內容作為一項技術實行縱向教學,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果樹課程先概論、後各論的課程體系;作物栽培技術、經濟作物和蔬菜栽培技術在授課過程中也打破了傳統的課程體系,按生產季節安排課程內容,使學生學得會、用得上,在學生回家實訓期間即可指導生產。在專業課教學方法上採用實踐操作為主,課堂教學為輔的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理論與實踐相脱節的教學模式。如蔬菜育苗、定植、管理等都是在田間授課。

5.建立專業師生合作課題組,充分發揮實訓基地在村村大學生培養中的作用。針對農村大學生的特點,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綠色農業系和養殖系利用學院高科技示範區,在村村大學生中建立了十三個專業教師與學生合作課題組,如元葱栽培技術組、棚室蔬菜生產技術組、馬鈴薯脱毒技術組、良種繁育技術組、花卉養護技術組、蔬菜保鮮技術組、家畜繁育改良技術組、奶牛生產技術組、家畜飼料配方及加工技術組、家畜常見病的診斷與治療組等。

6.跟蹤服務。跟蹤服務是我院一慣的做法,對村村大學生的跟蹤服務在入學後就開始了。部分學員家裏或村裏正在養豬、禽、牛、羊等。當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利用雙休日的時間,專業教師就親自到現場解決問題進行指導。一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二是培養了學生服務農村、扶持農民的意識。

二、產學研互動,靈活設置專業,培養“零適應期”高職人才

(一)對準市場,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人才培養方案只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和企業需求為參照基準,經過不斷優化和完善,才能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為了搞好專業設置與開發,我院首先成立了由專業所屬的行業專家、企業實際工作人員和專業課程教師組成的相關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為學校新專業設置和老專業改造出謀劃策。在專業設置中,必須始終堅持專業設置的組織方式固定、能力構成明確、有特定的職業入門資格和較強的社會職業組織性、系統化的職業知識、能提供獨立的服務、具有專門的職業道德等標準。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工作的總體設計和實施藍圖,為了保證培養“零適應期”人才,從人才培養方案構建開始就要深入研究如何設計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實驗實訓模式等問題,保證“零適應期”人才的培養目標的實現。通過廣泛而深入的人才需求調研和崗位工作調研,瞭解企業對崗位人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確定各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通過科學的分析和研究,構建各專業人才的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並使二者相互滲透,有機結合,進而形成“零適應期”人才培養方案。

(二)產教結合,創辦製藥類專業,培養特色藥業人才

學院按着產教結合、實業興學的辦學指導思想,大力發展校辦製藥產業,促進藥類專業的建設與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圍繞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的特色道路。

1、圍繞專業辦產業

依靠專業優勢來發展校辦產業,以校辦產業創造的經濟實力和實踐教學條件支持學院教育事業發展,是我院對產教結合、依託專業興辦產業的一貫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我院從60年代末,依託畜牧獸醫專業,利用藥理實驗室創建大輸液藥品製劑室起步,到2000年與北京雙鶴藥業強強聯合,組建牡丹江温春雙鶴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春鶴藥業),開創了以校辦企業——春鶴藥業為主體,以印刷廠和紙箱廠為輔助的校辦產業羣。作為校辦產業主體的春鶴藥業,現已發展成為擁有資產近億萬元、佔地4萬平方米、廠房2萬平方米、員工700名、藥品生產線8條的中型企業。

2、辦好產業促專業

(1)依託校辦製藥產業興辦製藥類專業

我院依託校辦產業羣體的技術和實訓條件優勢,創辦製藥類專業,成為學院教育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從1998年創建化學制藥工藝專業開始,到2004年為止先後創建了製藥技術、生物製藥、中藥製藥、中草藥資源、執業藥師、藥品營銷等6個專業9個專門化方向。現有全日制高職在校生1300人,中職在校生260人。製藥類專業已經成為我院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熱門專業。

(2)依託產業優勢,安排實踐教學,培養應用型人才

學校依靠校辦產業的技術優勢和實訓條件,組織製藥類專業的實踐教學活動,採取了前校後廠、崗位試就業與崗前實訓一體化的雙元制教學模式,培養社會緊缺的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

製藥類專業實行“雙元制教學”。製藥類專業的學生,通過在校辦企業實習、頂崗實訓,可以受到製藥技術所有環節的規範化操作訓練,全方位提高應職能力。實習生在實習期間能以企業員工的身份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管理和營銷活動。他們與技術員一起深入生產一線,工程技術人員以師傅帶徒弟方式進行指導,使學生熟練地掌握了製藥生產技術和操作規程,完全達到上崗工作的要求。

為非藥類專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實踐教學條件。我校的校辦產業,從建立之日起,一直承擔着接納相關專業實踐教學的任務。特別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通過在校辦企業實習,可以受到經營管理工作所有環節的規範化操作訓練,全方位提高應職能力。例如,1999年初,校辦藥廠接納了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畢業實習,學生以業務員的身份直接參加企業的營銷活動,他們與老業務員一起深入目標市場,在其指導下,獨立承辦產品營銷業務。既使學生掌握了推銷技能技巧,又促進了企業銷售。在為時四個月的實習中,該班學生共為企業實現銷售額50多萬元。每名學生實習結束時都結合實際寫出了具有較高水平的畢業論文,並得到了一定數量銷售提成獎金,創造了產教結合、經濟效益和教學效果同步提高的範例。

為中青年教師提供了實踐鍛鍊基地。學校30歲以上的製藥類和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師幾乎都有直接或間接參與校辦企業生產和經營管理工作的經歷。這種參與,一方面有益於教師參加實踐,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另一方面有益於校辦企業藉助教師們的知識優勢,較好地解決企業經營管理中的複雜問題,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產教之間相得益彰。

(3)依託產業拓寬辦學思路。結合產業辦專業,利用產業安排學生就業,以出口拉動入口,是我院辦學的又一重要舉措。學院已於北京雙鶴集團總部簽訂了共建制藥類高職專業協議。雙鶴集團總部投資1000萬元,與學校共建制藥類高職專業,為遍佈大江南北的雙鶴藥業集團子公司和集團總部培養高質量的高等應用性製藥技術、企業管理和藥品營銷人才,使我院製藥類專業的學生可以在雙鶴集團所屬的23個子公司中選擇就業崗位。以該種模式推動職業學院建設,既能夠滿足我省北藥開發戰略對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的緊迫需要,又可以為我省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闖出一條新路子。

實踐證明,產教結合、實業興學,是職業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產教結合的成功,昭示了一個能為人們普遍接受的道理: 一所能辦出知名企業的學校,一定能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

(三)緊密結合行業需要,開展“訂單式”教育,靈活設置社會急需的專業

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學校與企業結合是保證辦學特色的又一重要條件,因此,不斷加強合作,先後在製藥技術、旅遊管理、綠色食品等專業中開展了產學合作教育,形成了特殊的“產學合作、實訓與就業相結合”的實訓基地體系。學院與北京雙鶴藥業集團、多多集團晨星藥業公司、牡丹江三陽藥業公司、牡丹江市友博藥業集團、黑寶藥業集團、桂林陽朔山水旅遊公司、桂林旅遊總公司、上島咖啡集團、黑龍江省響水米業集團等多家企業密切合作培養特色人才。學院以企業專家和管理專家為主體,在校內外基地,針對實際工作崗位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培訓與實際頂崗訓練,使學生在沒有出校的時候就掌握了較強的崗位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也瞭解了企業情況、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實現了“零適應期”教學和“零距離”就業。學院與多家旅遊公司開展了“訂單式”合作教育,真正實現了學校與企業的“雙贏”。

(四)以“雙證書”為有效載體,全面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職業資格證書是勞動者求職、任職、開業的資格憑證,是用人單位招聘、錄用勞動者的主要依據,也是境外就業、對外勞務合作人員辦理技能水平公證的有效證件,同時也是增強我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有效手段。因而,學校自1998年開始着手建立職業技能鑑定站,經過多方努力,經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批准我院設立了“農業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鑑定152站”、電子商務師全國統一培訓考試站、計算機高新技術考試15025站,國家質量認證培訓中心批准我院設立ISO內審員考試站及黑龍江省“高等學校職業技能鑑定辦公室”等,可以面向學生和社會開展職業技能鑑定和考試工作。學生在學習期間,可以通過技能鑑定和考試,取得國家頒發的相關職業證書。同時,學校的每個專業都至少開設了一門相關的崗位資格證書課程,要求學生在畢業時必須拿到1個以上的職業資格證書,增強了畢業生就業的競爭力和崗位工作的適應性。

三、完善專業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培養特色高職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逐步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觀念轉變是否到位的問題,也有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的素質問題;既有教學條件投入相對不足問題,也有產學合作沒有進入到更高層次合作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積極面對,採取措施加以認真解決。

(一)轉變觀念,走全方位的產學合作教育道路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行業和企業的聯繫,若僅僅停留在企業提供實訓場所、參與指導實訓等層面上,不能深化產學結合內涵,就很難實現辦出特色的目標。學校要採取多種形式,引導管理人員和教師深入研究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規律,在更深層次上去理解產教結合、產學合作的意義,不斷拓寬合作的領域,使培養的人才更具特色。學校要通過產學結合這個重要途徑,大力吸收社會的物質資源和智力資源,增強辦學活力,積極開拓教育服務市場。使產學結合滲透到教育全過程,校企合作在教育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體現。要建立校企雙方的利益共同體,即力爭通過合作,實現學校、企業與社會的“多贏”。

(二)對準市場設專業,對準崗位設課程,對準實踐抓教學,對準企業抓就業

從社會、行業、學院三個層面,構建招生、專業培養、就業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管理運行機制,建立“產銷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要深入企業一線進行廣泛的調研和崗位分析,科學構建崗位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形成合理的課程體系。針對崗位工作對實踐能力的要求安排實踐教學活動。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建立就業培訓機構,構建就業網絡體系。就業指導人員要經常深入研究地區、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狀況和職業崗位要求,以敏鋭的市場意識捕捉就業信息,並對畢業生就業進行全面指導。

(三)加大投入,建設特色人才培養要求的基礎設施和校內外實訓基地

學校要根據專業發展的需要,不斷加大投入的力度,建設功能更加完善的校內實驗體系和校內外實訓基地體系,以保證各專業特色人才培養的需要。

(四)緊密結合“零適應期”人才培養的要求,深化教學改革

為保證“零適應期”人才培養,學校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建設和考試方法等方面也進行了配套改革。

1.跟蹤企業,編寫適合專業需要的特色教材。學校應根據各專業高職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吸收企業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參與教材的編寫,編寫的教材能反映崗位實際工作特點,能力培養針對性強,實用性強,在教材使用上縮短學生與企業的距離。

2.進行教學內容改革。高職人才要達到“零距離”上崗的要求,就必須隨着行業和企業的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企業需要什麼,教師傳授什麼,學生就練會什麼。只有這樣,才能使培養的學生具有崗位針對性、技術先進性、職業技能性、素質綜合性的特點。

3.進行教學方法改革。改變過去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採用企業培訓模式,運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手段,採取仿真模擬等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既增強教學的直觀性,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技能在對話、交流中得以提高,使學校和企業實現了“無縫連接”。

4.進行考試方法改革。考試是一個重要的指揮棒,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過去的考試形式和內容已越來越不適應以注重綜合素質教育為核心綜合評價學生學習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應轉變傳統的考試觀念,樹立以“能力測試”為中心的現代考試觀念,緊密結合高職教育教學特點和培養目標,系統規劃考試製度。第一,要改革考試內容,確立考試的能力導向;第二,要構建多種形式的課程考試體系,突出職教特色;第三,要建立起職業資格考核鑑定體系,實現學生的“多證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huibao/qingkuang/7ezyk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