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彙報體會 >工作彙報 >

關於防震減災工作彙報材料(精選5篇)

關於防震減災工作彙報材料(精選5篇)

關於防震減災工作彙報材料 篇1

一年來,我市防震減災工作在省地震局、漳州市地震局的指導下,深入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我辦20xx年工作重點,全面完成了全年工作計劃。現工作總結如下:

關於防震減災工作彙報材料(精選5篇)

一、市領導檢查防震減災工作

11月26日,李施軍副市長帶領有關部門負責人先後檢查龍海一中強震台、海澄鎮大埕社區、隆教鄉監測台陣、紫崴綠地避難場所及消防大隊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等,現場察看了我市地震強震台、監測台陣的監測、管理和維護情況,檢查瞭解示範社區創建、救災物資儲備及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等情況,觀看了鑿巖機、蛇眼探測儀、破拆工具組、狹小空間救援擔架、起重氣墊等地震災害救援裝備的演練使用,聽取了相關部門防震減災工作彙報並給予了肯定。

二、召開全市防震減災工作會議

11月14日,市政府召開全市防震減災工作會議。市政府分管領導、市政府抗震救災指揮部成員單位領導、各鄉(鎮)場分管領導共70多人蔘加了會議。會議貫徹落實漳州市防震減災工作會議精神,總結回顧了我市近期防震減災工作情況,安排部署下階段防震減災工作。會議還邀請了漳州市地震局專家作當前地震形勢報告。市政府李施軍副市長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對防震減災工作提出三點要求:一要認清形勢,深化認識,切實增強防震減災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二要全面推進,突出重點,紮實開展防震減災各項工作。三要加強保障,狠抓落實,促進防震減災各項工作有力開展。

三、多形式強化防震減災宣傳,多舉措增強防災減災意識。

我辦十分重視經常性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活動,多渠道進行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我辦在“防震減災宣傳月”、“5.12防災減災日”、“科技活動周”、“7.28唐山紀念日”等,繼續做好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工作,切實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1、積極參加第三個防震減災宣傳月活動。市政府辦文件(龍政辦[20xx]56號)規定每年5月為我市防震減災宣傳月。為進一步增強我市全民防震減災意識,引導幹部羣眾關注和重視防震減災工作,增強地震應急避險能力,紮實開展“全市第三個防震減災宣傳月”活動,我辦多形式強化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地震科普知識、地震綜合應急和自救互救知識、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知識、農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知識等。

2、參加“5·12防災減災日”宣傳活動。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六個防災減災日,5月12日上午,我辦在市區街心公園通過設立地震知識諮詢台、擺放展板、發放防災減災宣傳資料等方式,大力宣傳“防震減災”相關知識。期間,共接受諮詢200餘人次,擺放展板17塊,發放《地震災害及其防禦》、《防震減災法》、《防震減災手冊》、地震常識宣傳圖片等材料1000多份,發放防震減災DVD宣傳片100多片。

大埕社區居委會,按照上級的部署要求,在我辦的重視支持下,立足社區、面向羣眾,於20xx年5月11日—13日,先後開展了一系列居民羣眾喜聞樂見的科普宣傳活動,掀起了“全市第三個防震減災宣傳月”暨“5.12防災減災日”活動的新高潮,深受社區羣眾的歡迎,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教育效果。活動內容有:(1)舉辦“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知識講座”;(2)進家入户分發“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材料”;(3)出版2版“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專欄”;(4)組織“防震減災科普宣傳乘涼歌會”等。

3、參與“科技活動周”活動。5月19日上午,我辦在市街心公園擺設展板17塊、現場解答羣眾的提問20多人次,發放《地震災害及其防禦》、地震常識宣傳圖片等材料700多份,進一步增強了全民的防震減災意識。

4、開展“7·28唐山地震紀念日”宣傳活動。值此紀念唐山地震38週年之際,我辦於7月27日在大埕社區舉辦防震減災科普宣傳乘涼歌會,以通俗易懂的語句、明快的節奏,演唱防震歌曲,寓教於樂。於7月28日組織科普宣傳志願者上街貼宣傳掛圖、深入居民羣眾挨家挨户分發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手冊、科普光盤等1500多份以及向過往行人分發科普宣傳單20xx多份,從而提高居民羣眾防震減災意識,懂得自救互救,減少財產損失和杜絕生命危險。活動期間,專家還現場解答了民眾疑問。

5、認真開展社區防震減災宣傳。海澄鎮大埕社區居委會在市地震辦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因地制宜的開展了一些豐富多彩、羣眾喜聞樂見的科普宣傳活動。於20xx年春節期間,舉辦了一場“新春科普防震減災宣傳歌會”和元宵節期間舉辦了“元宵防震減災燈謎競猜”活動。同時向羣眾分發了《地震—羣災之首》、《家庭防震減災常識》等各種宣傳畫冊500多份,達到了過節宣教兩不誤、防震減災為人民的宣傳教育效果,深受羣眾的歡迎。

四、進一步完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全省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方案》(閩政辦[20xx]69號)的文件精神。20xx年,我市按照《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場址及配套設施》國家標準要求,增加建設5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目前根據建設方案,已經完成應急標誌牌招標製作工作。

五、開展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創建活動。

為貫徹落實《漳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漳州市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建設實施工作意見的通知》(漳政辦〔20xx〕94號)文件精神,提高我市社區防震減災綜合能力、震後自救互救能力,根據《中國地震局關於印發地震安全示範社區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中震防發〔20xx〕33號)要求,我辦積極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創建活動,20xx年在海澄鎮大埕社區和榜山鎮錦龍小區上報創建漳州市級地震安全示範社區。

六、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工作。

一是加強動物宏觀觀測。我辦堅持確保重點、因地制宜原則,對動物宏觀點進行調整充實,其中程溪養雞場宏觀點、港尾海水魚養殖場宏觀點較形成規模,上報時間由原來每旬一次調整為現在的每週一次,並直接上報至漳州市地震局、省地震局,全年始終保持連續無間斷觀測的良好狀態。

二是要進一步健全“三網一員”(科普宣傳網、宏觀觀測網、災情速報網和防震減災助理員)工作體系,加強培訓,切實發揮它在普及地震科學知識,穩定地震後的社會體系,收集地震前兆信息和災情速報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認真做好省台網維護管理。今年以來,我辦積極協助省地震局對一中強震台、海澄鎮下棣村的烈度速報台、隆教紅星村GPS基準站、隆教前線水庫直徑3公里範圍內的十六座監測台陣的地震監測、維護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七、重新完善和修訂《龍海市地震應急預案》。

今年11月,根據我市的實際,我辦組織專門力量,對20xx年制定的《龍海市地震應急預案》進行審閲、修改,提出了《龍海市地震應急預案》徵求意見稿,並通過政府辦送呈各鄉(鎮)場、市直有關部門審閲,徵求意見,送呈單位達50多家。最後根據反饋回來的意見正式制定出我市地震應急預案,提請市政府審批發布。

根據市政府辦《關於印發龍海市地震應急預案的通知》(龍政辦〔20xx〕125號)文件要求,龍海市政府抗震救災指揮部成員單位、鄉(鎮)場及有關部門應根據本預案,制定與本預案相銜接、配套的地震應急預案,截止目前已有30多個單位制定配套的地震應急預案。

八、認真開展結對幫扶工作。

我辦積極參與龍海市“下基層、解民憂、辦實事、促發展”活動。為了切實發揮掛鈎幫扶作用,瞭解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户的實際情況,我辦全體幹部經常深入掛鈎幫扶村--園仔頭村調研,通過與村幹部羣眾座談、走訪,詳細瞭解該村基本情況和困難户存在的實際困難與問題。春節前,地震辦主任帶領全體幹部職工到掛鈎扶貧點(榜山鎮園仔頭村)慰問結對幫扶困難羣眾,將全體幹部職工捐獻的慰問金以及米油等生活物資送到了結對幫扶困難羣眾手中,並與他們交談,傾聽他們的呼聲,瞭解他們的困難,囑咐他們要注重學習科技知識,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儘快脱貧致富。

關於防震減災工作彙報材料 篇2

主任、副主任、祕書長、各位委員: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第三屆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報告我市防震減災工作情況,請予審議。

一、全市防震減災工作情況與成效

防震減災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係廣大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關係社會穩定大局,關係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多年來,市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切實加強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禦和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逐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大監督、政協參與、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共同促進了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體系,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我市地質構造複雜,活動斷裂貫穿全市,歷史上曾多次發生4-6.5級破壞性地震。其中,788年竹山6.5級地震,為全省震級最大的地震;1973年丹江口庫區4.7級地震,為全省最強的水庫誘發地震;竹山、竹溪、房縣地震烈度達到VII度,為全省地震烈度最高的地區。據專家預測,我市具備發生6級左右地震的構造條件,面臨着構造地震和水庫誘發地震的雙重威脅,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面對嚴峻地震形勢,市政府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始終堅持“經濟建設同減災一起抓”的指導思想,牢固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組織領導,努力做到思想重視,組織落實,責任明確,措施到位。

一是加強了領導,加大了投入。按照《防震減災法》要求,市政府把防震減災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經常深入地震部門和防震減災工作第一線調查研究,認真部署防震減災工作,將防震減災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組織實施了防震減災“十·五”計劃和規劃綱要,做到了與整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市、縣兩級政府逐年加大了防震減災經費投入,配套解決了防震減災項目專項資金,促進了防震減災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是強化了地震機構和隊伍建設。為充分發揮防震減災工作職能,市政府在機構改革中,不斷理順和加強地震機構建設。除兩區外,縣級地震機構建設實現了“三統一”,即統一級別(科級事業單位),統一名稱(地震局),統一經費開支渠道(財政全額撥款)。市、縣兩級政府積極支持地震部門加大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訓力度,全市地震隊伍人數增加到51人,高級職稱2人,初步建立了一支思想過硬,業務精通,紀律嚴明,精幹高效的地震幹部隊伍。

三是加大了宣傳教育力度。全市宣傳、教育、司法、建設、科技、地震等部門,充分利用“7·28”唐山地震紀念日、“12·4”,法制宣傳日等時機,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下農村等“三進一下”活動。按照“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保障一方平安”的工作思路,在全市組織實施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示範學校創建活動。目前,房縣實驗國小、房縣實驗中學、竹溪縣實驗中學、竹山縣一中、丹江口市紅旗中學等10所防震減災示範學校已經或即將掛牌。通過宣傳教育,廣大人民羣眾防震減災意識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積極參與、關心防震減災活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四是強化了地震行政監督和行政執法。為了認真貫徹《防震減災法》、《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等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市政府先後制定了《十堰市防震減災規劃》、《十堰市工程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規定》和《關於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通知》等10餘部規範性文件,積極支持地震等部門依法履行防震減災工作職能,不斷規範全市防震減災活動。近幾年來,市政府分別組織開展了在建、已建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抗震設防和大型水庫、學校校舍等建築物的抗震能力專項檢查,摸清了底數,掌握了情況,減少了地震安全隱患,提高了抗禦地震災害的能力。

(二)依靠科技創新,強化震情意識,不斷提升監測預警水平。

一是實施項目建設,增強地震監測能力。20xx年以前,我市地震監測手段單一,監測儀器“超期服役,帶病運轉”,不能適應我市震情需要。為了改變地震監測落後狀況,我市在“十·五”期間共投入360萬元項目資金,新建和改造6個數字化地震台站、5個前兆台站、1個區域台網中心,實現了地震監測數字化、網絡化,地震速報水平和監測精度有了較大提高,初步形成了以測震、地磁、形變、重力、水化等為觀測手段的十堰數字化地震監測台網,具備監控鄂西北及鄰區2級以上地震的能力。

二是加強環境保護,維護監測網絡正常運行。為了維護地震監測網絡正常運行,市政府和市公安局、市地震局分別下發“關於加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明確了地震監測環境保護範圍,嚴禁干擾、破壞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建設、規劃、國土、林業、人防、設計院和城市監察部門也將地震環境保護納入工作內容。公安部門和地震部門在地震台站及其附近醒目位置,聯合設立了地震監測環境保護標誌。各縣市政府先後下發通知,加強了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的保護力度,有效防止了破壞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的違法行為。

三是開展震情分析,提升震情速報水平。多年來,地震部門堅持地震科學研究,定期開展地震趨勢分析季度會商和年度會商,向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和市主要領導報告震情預測意見,取得了一定成績,我市地震分析預測工作在鄂豫陝地震聯防區和全省名列前茅。地震部門始終堅持24小時震情值班和雙崗責任制,實時開展震情監控。地震發生後,地震部門能夠在15分鐘內報告震情,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震情信息。

四是建立了地震羣測羣防網絡。市政府在20xx年出台了“關於加強地震羣測羣防工作的通知”,明確將“三網一員”建設(即建設地震宏觀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和地震知識宣傳網,在鄉鎮設防震減災助理員)納入到了工作日程。各縣市人民政府也相繼出台文件,在各鄉鎮建立了地震宏觀測報點、地震災情速報點和地震知識宣傳點,設置了防震減災助理員。目前,全市已有70多個鄉鎮明確了防震減災助理員、測報員,並進行了集中培訓,佔全市鄉鎮總數62.5%。初步建立起了地震羣測羣防“三網一員”網絡體系。

(三)堅持預防為主,加強綜合防禦,努力提高城鄉抗震能力。

一是將抗震能力建設納入了城市規劃。為了增強我市城區防災功能,提升城市綜合抗震水平,市政府在實施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中,將城市防震減災功能作為城市規劃修編的重要內容,將地震災害預防前置到城市規劃編制這一關鍵環節。20xx-20xx年,市政府安排專項經費70萬元,組織完成了《十堰市城區抗震防災專項規劃》的編制,為十堰城區持續、有序發展,實現我市20xx年基本具備抗禦6級地震能力的目標提供了重要依據。

二是加強了抗震設防要求的管理。市政府把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確定科學合理的抗震設防要求,作為加強社會管理和服務經濟建設的立足點,把抗震設防要求管理作為項目審批的必備前置要件,納入基本建設審批流程,確保了建設工程場址安全、目標明確、設計科學,避免了抗震設防投入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目前,全市新建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要求審批比例達到80%以上。

三是嚴格抗震設計和施工質量。自1990年我市開展抗震設計專項審查以來,市政府將抗震設計審查和抗震施工質量驗收作為工程建設的一項主要內容,納入了質量責任制管理體系,確保了新建工程嚴格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計規範進行設計施工。汶川特大地震後,我市認真執行國家抗震設計新規範,提高了中國小校、醫療機構的抗震類別。十堰城區框架結構、混凝土現澆建築比例上升至 80%以上,砌體結構預製樓板結構的比例逐步縮小至20%以下。竹山縣城的建築樓面結構基本取消了預製板。

四是開展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範點建設。為了加強農村防震減災工作,逐步改變農村不設防的狀況,提高農村民居抗震能力,市政府於20xx年印發了《十堰市實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方案》,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搬遷安置中,開展了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範點建設。地震、建設部門聯合編印了《地震安全農村民居設計參考圖》,免費提供羣眾使用,指導村民建設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民居。目前,全市在建農居地震安全工程示範點共13個,涉及農户1151户,覆蓋人口近5000人。

(四)堅持常備不懈,強化應急準備,增強了應急救援處置能力。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市政府於20xx年制訂了《十堰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十堰市地震應急預案》,成立了防震減災領導小組,明確了各部門在地震應急工作中的職責。各縣市政府結合當地實際,相繼出台了縣級地震應急預案。市防震減災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有關大企業,基本都按各自職責編制了應急預案,形成了全市地震應急預案體系。

二是構建了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和災情信息系統。在“十·五”期間,完成了地震應急系統網絡建設,建成了十堰區域地震台網中心,加大了地震應急基礎數據庫建設,形成了省、市、縣三級災情速報網,有效提高了全市地震應急快速反應和指揮處置能力。

三是認真實施了地震應急準備工作。民政部門建立了救災物資儲備庫;衞生部門成立了防疫專業隊伍,建立了藥械、血源等物資的籌集儲備;公安部門制定了社會治安應急措施;建設、規劃、民政、地震等部門對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作出了部署。

四是高效處置了地震突發事件。20xx年,竹山“3·24”地震和汶川“5·12”特大地震相繼發生。地震發生後,市委、市政府迅速採取強有力措施,加強餘震監測、嚴密震情跟蹤,及時發佈震情信息;開展正面輿論引導。迅速組織縣鄉機關於部深入震區,調查核實災情,宣傳地震科普知識,維護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由於行動積極,處置高效,確保了社會穩定。同時,全市上下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精神,全力支援汶川地震災區抗震救災。公安、消防、水文、供電、衞生、地震等部門先後派出工作組赴汶川災區抗震救災,全市各界人士紛紛獻出愛心,捐款捐物,受到了災區人民歡迎和上級領導的肯定。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防震減災事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廣大人民羣眾的需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地震危害性及防震減災重要性認識不足,人民羣眾的防震減災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我市地質構造複雜,已建、在建水庫分佈廣泛,具有發生構造地震和水庫誘發地震的可能。由於大震發生週期較長,加之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深度、力度和廣泛性不夠,部分幹部羣眾對我市地震災害的危險性和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防震減災意識淡薄,存在僥倖心理和模糊認識,參與防震減災活動的自覺性、主動性不高,影響了全市防震減災事業的整體推進。

(二)防震減災工作聯動機制尚未形成。防震減災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牽涉面廣,涉及到多個職能部門。法律法規和市政府文件規定中雖已明確了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工作尚未全面開展,各部門的職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防震減災工作進展情況不能及時通報,部門之間聯動、協作、配合的緊密度不夠、力度不強,尚未形成相關部門各司其責、協同作戰、密切配合的防震減災工作格局。

(三)農村民居、醫院和學校存在安全隱患,抗震設防管理有待加強。我市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力度不夠,農居安全工程示範點數量偏少,農居基本不設防、抗震能力低、隱患大。大多數醫院建築抗震能力達不到新的國家標準,少數未設防不抗震的建築還在繼續使用。20xx年對全市1298所學校、幼兒園的校舍抗震安全排查中,在總面積387.26萬平方米學生校舍中,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的僅佔34.8%。除市直和丹江口市外,其它縣市區及十堰經濟開發區、武當山特區的學校校舍設防面積僅佔25%左右。少數建設單位和開發商逃避抗震設防監管,存在不設防或盲目設防的現象,水利、電力、交通等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要求許可尚未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序,東風公司等大型廠房抗震設防未得到有效監管。

(四)地震監測預警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全市地震監測預警能力雖然取得了一定進步,但還存在監測手段不足、地震前兆監測網點偏少,技術裝備水平和信息傳遞手段落後,少數地區還存在地震監測盲區等問題。特別是受編制限制,加上地震工作枯燥單調、待遇偏低,地震專業人才引不採、留不住,專業人員匱乏,地震“三網一員”隊伍不穩,無法適應地震監測預報工作需要。

(五)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滯後,應急能力建設亟待加強。十堰城區普遍存在建築密度大,綠地、空地少,緊急疏散通道不足的問題。十堰城區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尚在醖釀和計劃建設中,人民廣場、文化廣場、青年廣場、火車站廣場、體育中心等公共場所避難應急設施不全,尚沒有一處功能完善的應急避難場所。各縣市已建、在建的避難場所規模較小、應急標誌不明顯、應急設施尚未完全到位。地震應急預案操作性不強,應急裝備建設和物資儲備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思路與措施

3月下旬,市人大常委會對我市防震減災工作進行了專題調查,並書面反饋了意見,市政府高度重視,召開了防震減災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有關部門參加的座談會,擬定了《十堰市地震應急工作方案》,將於近期召開政府專題會議,並打算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一)建立防震減災部門聯動機制。防震減災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必須按照“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工作方針,牢固樹立全市一盤棋的思想,進一步健全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防震減災管理體系和王作機制。市政府將根據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和規範性文件規定,明確各部門防震減災工作職責,建立市政府防震減災聯席會議制度,實行地震監測環境保護、抗震設防監管、地震應急救援、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地震行政執法等防震減災各個環節的部門聯動,定期召開防震減災聯席會議和部門聯動專題會議,健全防震減災工作信息共享機制。各職能部門在聯動機制下充分發揮各自職能作用,相互配合、密切協作,形成防震減災工作的合力,破解防震減災工作難題,努力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不斷提高全市防震減災綜合水平。

(二)全面提高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大力加強城鄉抗震設防管理和監督,在高度重視震後救援工作的同時,更加註重震前防禦。市政府將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將各類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抗震設防要求、抗震設計施工等作為責任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序。要突出學校、醫院等重點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積極為東風公司等大型企業廠房和其它建設王程抗震設防服好務。進一步完善抗震專項規劃、開展城市地震安全社區示範點建設。在移民搬遷和新農村建設中,積極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採取政府補助和羣眾自願的方式,先行試點,逐步鋪開,提高農村民居抗震能力。

(三)加快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增強地震應急救援能力。在城市總體規劃、居民小區建設規劃中明確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內容,設置地震應急疏散通道。組織建設、規劃、園林、文體、財政、地震等部門,制定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方案,利用現有公園、廣場,增添必要的應急設施和應急標誌,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在新建城市公園、廣場時,將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納入建設內容,同步規劃、同步施工、同步驗收。20xx年,十堰城區建成l一2處應急避難場所,提升城市防災減災功能。

完善地震應急預案,制定操作性較強的地震應急工作方案。加大地震應急裝備建設,購置必要的衞星通訊設備、照明設備、個人防護設備、帳篷,以及搜索偵檢設備、營救設備等,提高地震現場的救援水平。加強應急物資儲備,保證重要應急物資的數量和質量,不斷增強快速應對地震等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

(四)廣泛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充分利用有利時機,採取多途徑、多形式,深入開展地震科普知識進社區、進校園、進機關、下農村活動,發揮鄉鎮助理員作用,加強邊遠鄉村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啟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創建一批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每學期組織中國小生開展1-2次防震減災知識教育和緊急避險演練活動。在每年“5·12”全國防災減災日,組織全市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認真開展地震科普知識教育,不斷增強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自救互救能力。

(五)加大防震減災經費投入和地震隊伍建設。建立防震減災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將地震監測台網運行、完善、改造和宣傳教育、應急救援等事業專項經費納入財政年度預算,逐年增加防震減災工作基本經費和專項經費。積極支持建立地震“三網一員”、農居地震安全工程、地震安全社區等工作,明確地震觀測員、防震減災助理員補助標準和地震安全農居的扶持標準,將補助和扶持資金納入預算,直補到觀測員、助理員和農户手中。

進一步加強地震機構建設,明確張灣區、茅箭區防震減災工作歸口區政府辦公室管理。不斷改善地震監測、辦公條件,提高地震專業人員福利待遇,引進和培養一批紮根十堰、熟愛防震減災工作的地震專業拔尖人才,促進我市防震減災事業健康協調發展。

關於防震減災工作彙報材料 篇3

尊敬的艾縣長,各位領導、同志們:

按照會議安排,我向大家通報20xx年我縣防震減災工作主要進展情況,對20xx年重點工作提出建議。

一、20xx年防震減災工作主要進展情況

(一)加強組織領導,防震減災工作機制日趨完善。

2月份縣政府副縣長艾買提江·馬木提召集發改、住建、民政、教育、衞生、地震等部門召開會議,就地震局提交的《關於加強縣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辦法》進行工作安排部署。

3月份縣人民政府召開20xx年防震減災工作會議,以創建全國防震減災示範城市為抓手,以加強抗震設防管理要求,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及生命線工程採用減隔震技術為切入點,做好防震減災各項工作。

按照工作安排,在全縣各鄉鎮場開展與縣人民政府簽訂的目標責任書任務落實工作。從完善應急預案、宣傳培訓、應急演練、抗震設防管理要求、“三網一員”工作等五個方面進行了分解部署。

審批建設工程項目33個,開展抗震設防行政執法3次,並進行了工程質量監督工作。

(二)以“防災減災日”為契機,在全縣範圍內開展大規模的地震宣傳和應急演練活動。

3月至5月,精河縣地震局開展防震減災工作“進學校、進醫院、進鄉鎮、進村隊、進社區、進軍營、進黨校”活動,以應急避險和疏散為主要任務,做好地震知識培訓。精河縣境內包括駐精團場、地方幼兒園、國小、初高級中學、中心校、教學點共計49所學校26532名師生參與。縣境內包括駐精團場的13所人民醫院、鄉鎮場衞生院538名醫護工作者和1000名病患者參與。全縣6個鄉鎮場2個村隊、5個社區、1個軍營的600名羣眾、官兵積極參與。在縣城友誼北路舉行“科技活動周”宣傳活動,發放宣傳資料150份,懸掛防震減災日宣傳標語1條。在縣黨校各類培訓班講課及應急演練3場,培訓學員200人。同時對學校、醫院的建築結構安全進行調查鑑定,編寫建築抗震性能報告4份。

5月12日,在“防災減災日”之際,精河鎮、民政、衞生、地震等部門在精河鎮濱河社區開展應急綜合演練活動。8月14日,在精河縣地震應急指揮中心,縣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開展了地震應急救援桌面演練。

開展學校地震安全隱患普查工作。9月2日至9月8日,與教育、公安、消防、電力、住建等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對縣城及鄉鎮場24所中國小、幼兒園進行安全生產大檢查。地震局對學校地震應急預案、應急救援隊伍、避難場所、物資儲備、校舍抗震性能、存在隱患、應急演練等工作逐一檢查。

創建自治區級、州級防震減災示範學校、示範社區工作。精河鎮濱河社區已創建自治區級地震安全示範社區。精河縣第三幼兒園、精河縣第二幼兒園、精河鎮錦福社區、精河鎮東郊社區、綠園社區、大河沿子鎮中學、八家户幼兒園已創建成為州級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和防震減災示範學校 。

目前,全縣具備基本生活功能的且有明顯標誌的應急避難場所15處,可容納近5萬人。全縣應急物資儲備庫為2個,已登記工程機械、通訊器材、醫療救援、野外生存、現場調查、生活必需品、防汛搶險、防護裝備等應急物資658項。

(三)強化監測預報工作,地震監測研判水平有一定提升。

精河縣地震地質背景,精河縣處於北天山西部區域地震構造,較為發育,縣境內有5條活動斷裂,分別是博-阿大斷裂,從哈薩克斯坦境內穿過我縣至瑪納斯全長1400公里,在此斷裂帶上發生過1765年2月9日精河6.5級地震,1944年3月10日7.2級地震局,1955年4月24日6.5級地震,1973年6月3日託託6.0級地震。此斷裂帶為7.5級地震潛在震源區;庫松木契克山前斷裂,20xx年10月16日在該斷裂帶發生托裏鎮5.0級地震,為7.5級地震潛在震源區;庫松木契克河斷裂,發生過1928年12月13日5.2級地震,為7.5級地震潛在震源區;四棵樹-古爾圖南斷裂,在此斷裂帶上發生過1973年6月3日6.0級地震,為6.5級地震潛在震源區;亞瑪特斷裂,在此斷裂帶發生過1996年1月9 日5.2級雙震,為8.0級地震潛在震源區。

精河地處北天山地震帶西段,是地震活動較為強烈的地區之一。據有歷史記載的1765年以來,精河縣及鄰近地區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50次,其中:8級地震1次,7.0~7.9級地震1次,6.0~6.9級地震10次,5.0~5.9級地震38次,最大地震為1812年3月8日尼勒克東8.0級地震,最近一次5級以上地震是20xx年2月11日新源5.0級地震。

精河境內最大地震為1765年2月9日精河縣6.5級地震。近期震情如下:20xx年1月3日,精河境內東南25公里處發生3.1級地震,1月4日精河東南112公里處新源縣發生4.6級地震,1月14日05時精河東南320公里處輪胎縣發生5.3級地震,07時精河縣東北23公里處發生3.1級地震,2月12日精河縣東南120公里處新源發生5.0級地震,2月22日精河以西102公里處博樂市發生3.2級地震。在不到2個月的短短時間內我縣周邊及縣境內震聲不斷,發生了6次有感地震,地震發生的頻度和強度均高於歷年。據統計,二十世紀以來,平均每2年半發生一次5級以上地震,每14年發生一次6級以上地震,1973年6月3日託託6.0級地震均今已44年,期間沒有發生過6.0級以上地震,打破了6級強震發生的時間規律,地震活動水平較高,地震形式較為嚴峻。

到“”末,精河縣境內初步形成了包括精河地震台、阿拉山口遙測台在內的多學科、多手段的地震監測台網,觀測手段7套,地震宏觀觀測點13個,精河區域內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縣地震局堅持月會商制度,利用博州虛擬台網,實現每天24小時實時獲取數字測震台站數據,認真做好普通大學聯考和亞歐博覽會期間的地震應急值班工作。修定完善《精河縣“三網一員”工作管理辦法》,加大監督管理力度,調整優化2個測報點,新建5個後備點。

(四)抗震設防工作不斷強化。

20xx年,博州“安居富民工程”投入資金2.23億元,建設5800户;同時投入2090.5萬元,改造國有農場危舊房727户,牧場危舊房696户,實現貧困家庭危舊房清零。嚴格實施行政執法責任制,全縣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審批項目共33項。精河-阿拉山口高速公路、下天吉水庫二期和沙爾託海水庫二期地震安全性評價工程項目相繼開展。

二、進一步做好20xx年防震減災工作的建議

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方針,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全面提高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堅持重心下移,明確防震減災責任制;堅持關口前移,樹立防範勝於救災的意識,變被動救災為主動減災。認真落實“分級負責、相互協同”的抗震救災機制和應急防範主體責任,全力抓好以下五項重點工作:,

(一)充分發揮好縣防震減災領導小組的作用,積極做好防震減災應急準備工作。

健全完善防震減災工作機制,每季度定期召開工作例會,聽取工作情況,安排部署階段性工作。各鄉鎮每半年向上級防震減災領導小組報告一次工作。縣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不定期對相關工作進行檢查督促。

當前要切實做好3月21日—25日自治區聯合檢查組對我縣地震應急準備情況實地檢查和評估的準備。各鄉鎮場、住建、國土、交通運輸、民政、衞生、教育、水利、電力、通信、消防等部門認真開展基礎設施隱患排查,突出實戰性、操作性,完善各項抗震救災應急預案,儘快制訂出20xx年抗震救災應對工作方案,紮實做好抗震救災應急準備和防範措施。

(二)牢固樹立“震情第一”的意識,認真做好震情監視和跟蹤。

加強與自治區、自治州地震局震情監測預報部門的溝通和聯繫。及時進行周、月會商,逐步形成3級以上地震響應聯動機制。優化管理,注重異常報送、跟蹤,確保“三網一員”宏觀測報體系能夠發揮積極減災作用。

縣國土、住建規劃、教育、地震等部門要做好協調與配合,組織實施好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博州項目精河選址工作。國家擬在博州境內建11個基準台(架設測震儀)、7個基本站(架設強震儀)、20-30個烈度台。

(三)全面做好地震應急準備,穩步提高地震應急救援能力。

以科學應對大震巨災為目標,加強地震應急現場工作隊建設,提高地震現場處置能力。從實戰出發,完善、細化《地震系統地震應急工作流程》,並開展經常性的實戰演練、地震野外應急工作。完成精河縣地震應急指揮平台數據庫建設工作,並實際應用,為地震救援和災害評估提供科學支撐。

鎮場、機關、學校、醫院、社區、企業要開展地震應急避險疏散、搶險救災演練;今年擬開展二次地震綜合演練;引導動員社會力量有序參與,提高社會公眾自救互救能力。

(四)多措並舉,不斷增強地震災害綜合防禦能力。

繼續深入推進安居富民工程、棚户區改造項目的實施,推進減隔震技術應用,進一步改善城鄉建築物的抗震能力。

抓住審批制度改革契機,利用好並聯審批平台,強化抗震設防管理,用好小區劃的工作成果。

大力開展新一代區劃圖的宣貫實施,我縣有6個鄉鎮需要提高設防標準。積極與住建部門開展好相關座談、培訓、指導工作。公鐵物流園要開展地震小區劃工作。

積極參與“平安中國”防震減災宣傳活動;購置、製作防震減災科普作品,發放一批雙語科普宣傳資料;推進縣科普館防震減災展廳前期工作;精河縣積極創建自治區防震減災示範城市。

(五) 抓緊制定“十三五”規劃和實施第二期援疆工作。

根據中國地震局、新疆地震局及博州地震局的“十三五”規劃,充分吸納防震減災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意見建議,科學編制精河縣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依法納入同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新疆地震局援疆項目計劃為指導,抓好未來五年援疆方案的細化和落實,加強與湖北省地震局、荊門、襄陽市地震局溝通,爭取實現項目資金、項目實施社會化效益的最大化。

同志們,做好防震減災工作,事關全局,責任重大。讓我們在精河縣黨委、人民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齊心協力,紮實工作,努力開創防震減災工作新局面,為我縣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做出更大貢獻!

關於防震減災工作彙報材料 篇4

根據縣減災委《關門源於進一步做好防災抗災救災工作的緊急通知》(門減發【20xx】1號)文件精神,我局立即組織人員,對照《地震應急預案》逐條自查,查漏補缺,做好工作落實和督查,現總結如下。

一、防震減災工作開展情況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思想認識,地震應急工作基礎進一步夯實。縣委、縣政府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出發,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工作,堅持與經濟建設一起抓,把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計劃、規劃,全縣建設的重大工程項目全部提交政府常務會研究決定,並要求地震部門參加,確保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質量,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進一步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了以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並根據人員變化及時進行了調整充實。地震應急工作作為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領導小組定期聽取地震部門的彙報,研究地震應急工作,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同時,由我局牽頭,組織工作人員根據《門源縣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和《門源縣地震應急預案》的要求,結合全縣地震應急工作實際制定了《門源縣地震應急工作程序》和《門源縣自然災害緊急救助應急預案》,對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震後的責任和任務進行了明確的分工,要求各成員單位牢固樹立震情觀念,增強責任意識和應急意識,把落實震情和做好地震應急工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切實增強了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為全縣的地震應急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建立聯動機制,提高應急能力,地震應急工作有序推進。一是着力加強應急管理組織領導。縣委、縣政府成立了縣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完善了領導小組主要職責。制定印發了《門源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完善了預案管理體系,建立了預案演練制度,並將地震應急預案納入了全縣總體預案中,得到了高度重視。20xx年全縣新修訂地震預案33個,同時,全縣將應急救援工作作為防災減災指標之一納入全縣各鄉鎮、各部門領導班子年度考核目標責任書,及年度各項目標責任完成情況同考核、同驗收。有力的促進了地震應急工作的深入開展,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初步形成了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地震應急工作機制。二是加強應急值守,規範信息管理工作。目前,全縣已初步建立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值班室為接點,層層相連、上下暢通、快捷高效的值班網絡。認真落實政府系統主要領導幹部在崗情況報備工作。制定下發了有關信息報送和應急值守工作的文件,明確信息報告要素、時限、渠道、責任主體和緊急情況重大事件報告的工作程序,強化了對重要值班信息的查詢、研判、跟蹤和彙總,規範了突發公共事件信息接收、採集和報送工作。三是紮實做好重點地區的地震防範工作。認真對照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20xx年度全省地震趨勢和進一步做好防震減災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中提出的34條具體的措施意見和州政府辦公室《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通知》(北政辦﹝20xx)112號)要求和目標責任進行了自查。全縣共排查出風險點、隱患點、危險源115個,其中國土部門排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76處;供電部門排查出變電廠房、輸電線路杆塔等隱患;民政部門存在救援物資品種單一、數量有限;消防部門排查出縣消火栓損壞較多不能較好地為消防供水提供有力保障;供水系統排查出供水管線嚴重老化、蓄水池數量過少;水利部門排查出境內水庫大壩安全監測系統未與縣防汛監測系統聯網,信息傳遞不及時,水庫管理主體混亂,泄水調水困難,需進行統一調度;教育部門排查出學生校舍未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的有27棟;城建部門排查出6個方面的危險隱患點等,均已有計劃地推進整改。四是着力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全縣現有各級各類應急救援隊伍194支,1.5萬餘人,應急保障車輛能抽調60多輛。其中縣級15支、335人(專業救援隊伍2支,為消防隊和礦山救護隊,專業救護人員48人);全縣已組建了通訊搶險救災隊、醫療救護隊、衞生防疫隊、供電設施搶修隊、供排水管道搶修隊、救災隊、公路搶修隊等9支應急救災隊伍,並配備了一定的應急救援裝備。五是加強地震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和避難場所建設。縣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的專項救災資金,用於全縣各個領域、行業公共突發事件的應急保障;民政局儲備救災帳篷480頂,救災麪粉320噸,棉被625牀,特大自然災害救濟金168萬元;縣糧油收儲公司儲備糧食450噸(其中麪粉305噸,大米100噸,青油45噸);石油公司原油儲備量保證在150噸;衞生部門儲備價值40萬餘元的防護服、消毒用品、急救用品等急救物資及救護車輛17輛;建有縣金源廣場、古城2個Ⅲ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和13個鄉級應急避難場所。六是認真開展應急演練活動。全縣有針對性地開展易發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公共衞生等事件的應急演練,為應急工作提供保障。各鄉鎮、各部門在應急預案編制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突出各自特點,及時組織開展了應急演練。

(三)認真貫徹法規,嚴格行政執法,抗震設防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強地震行政執法工作,確保重大建設工程符合抗震設防要求。每年組織一次地震行政執法集中活動,對於符合地震安全性評價法規要求的建設工程項目,向企業負責人宣傳督促企業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取得他們的支持和配合。二是依法開展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監督和管理,把抗震設防要求作為建設項目可行性論證、工程設計、施工審批和竣工驗收的必備內容。在縣行政服務中心設立辦事窗口,辦理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行政審批、民居抗震諮詢服務、地震信息查詢等事項。截至目前,已對312項開工建設工程項目進行了抗震設防審核備案,對全縣51所中國小進行了校址勘察鑑定。同時,結合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和遊牧民定居工程、危房改造等項目的實施,積極開展防震減災示範鄉鎮創建活動。我縣的城關二完小、縣第二寄宿制初級中學、向陽路社區、北山鄉相繼被評為省級防震減災示範學校、示範社區和示範鄉鎮。三是加強對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的指導。我縣利用科技三下鄉、科普宣傳週到鄉鎮宣傳農村房屋抗震設防知識,製作了《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知識讀本》、《農村民居建設圖集》和《建設我們美好家園》等宣傳冊,對農牧區的建築工匠480餘人進行了農村民居抗震施工培訓,現場向農牧民宣傳如何建造即抗震又實用的住宅。

(四)建立羣防網絡,提高監測能力,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全面加強。一是不斷提高監測工作水平,20xx年1-6月份,門源地震台共處理地震事件1523個,刻錄地震數據記錄光盤8張,測震、形變、流體觀測月報各6期,月震情會商6次,測震儀器運行連續率為99.9%,數據處理率達100%。二是作為專業監測手段的補充縣建立了以水井、動物習性為觀測主體的宏觀觀測點12個,並堅持每天有觀測記錄,週報告、有異常立即報告制度。三是密切關注縣境內及周邊地震活動情況,對周邊3級以上、全球6級以上、全國4級以上地震活動信息以《門源快訊》、《地震動態》和手機速報的形式,及時進行三要素公示。20xx年1月1日至6月30日,我縣轄區內共發生ML1.0級以上地震18次,其中最大地震為2月20日ML2.3級地震,位於甘青交界,無震感。四是經過幾年的努力,全縣羣測羣防縣、鄉(鎮)、村三級網絡已初步形成。全縣已在12個鄉鎮和部分重點部門設立防震減災助理員14名、災情速報員143名,組建了由縣防震減災指揮長、主管領導、鄉鎮黨政領導和羣測羣防人員組成的門源縣地震災情速報網和地震應急通訊網絡。

(五)廣泛開展宣傳,營造濃厚氛圍,全民防震減災意識切實增強。讓廣大羣眾掌握地震應急科學知識,牢固樹立居安思危憂患意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是防震減災宣傳的主要內容之一。我們按照“主動、慎重、科學、有效”的原則,大力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活動。一是通過宣傳,進一步增強各級領導幹部的防震減災意識。將防震減災法規、文件及地震有關報刊、資料分送給各級領導,讓縣領導及時瞭解防震減災工作情況,爭取各級領導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視和支持。二是開展地震科普知識進校園活動,重點對中國小生進行宣傳。自去年以來,共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120餘次,印發《中國小避險應急安全常識》2萬本,配發《中國小生放火用火自救手冊》、《中國小防災減災應急手冊》240套,組織開展應急演練69次,參與師生達4.8萬人次,有效地普及了防災減災科普知識。三是創新了宣傳形式。在縣人民政府網站開通了防震減災宣傳專欄,通過藉助網絡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的優勢,以圖片、文字等多種方式,全方位開展了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四是利用科技、文化、衞生、法律“四下鄉”活動舉辦的有利時機,組織開展送地震科普知識下鄉。在城鎮人員集中場所,設置地震科普知識宣傳站,發放地震科普知識小冊子20xx份,《地震應急知識讀本》20xx本,《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節選》5000份,擺放展板20塊,接受羣眾諮詢達500多人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五是抓住4·14玉樹地震紀念日、5·12汶川地震紀念日、7·28唐山地震紀念日等特殊時期,開展專題紀念宣傳教育活動,以擺放展板、散發傳單和科普讀物、提供諮詢、在縣電視台播放地震防災救助科普動漫片等方式開展街頭宣傳。通過多種形式富有特色的宣傳活動,擴大了防震減災工作的社會影響力,受到了廣大羣眾的歡迎,社會各界羣眾防震減災法規意識明顯增強,做到處急不慌,防患於未然,增強了羣眾辨別地震謠言的能力,保障了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二、存在的困難

(一)地震應急工作人員編制少、經費缺,影響了工作的開展。縣地震局人員編制和業務經費緊缺,缺乏必要的觀測設備和專業人員,嚴重製約了地震應急工作的開展。

(二)防震減災能力需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行政執法工作還非常薄弱,專業執法人員不足,執法力度有待加強;

(三)全民防震減災的意識依然不夠高。社會公眾麻痺僥倖心理普遍存在,全民防震減災意識仍需進一步加強,全社會對地震的預防和應急處置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地震觀測點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由於縣級財政困難,地震觀測網點建設薄弱,缺乏必要的經費支持。

三、今後工作打算

(一)加強羣測網點、應急通訊網絡和災情信息速報網絡建設,着力提高地震觀測水平。重點抓好地震“三網一員”隊伍建設,進一步落實各項地震應急措施,努力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實現地震應急工作快速、有序、高效運行。

(二)嚴格執行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強化抗震設防工作能力。對縣內建設的重大工程、生命線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工程,在選址階段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以確定科學合理的抗震設防參數。開展和加強地震行政執法工作,把地震應急工作檢查作為安全生產檢查的重要內容。加快縣城綜合防震減災建設步伐,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把縣城整體震害防禦和建築物單體評價結合起來,全面提高震害防禦能力,抓好縣城中心區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和建設,力爭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

(三)強化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切實增強全民防震減災意識。繼續開展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地震科普知識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活動。加強對廣大青少年學生的安全知識教育,所有學校在每個學期都要有針對性地組織一次地震應急疏散演練活動,達到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確保一方平安的目的,有效提高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努力做到小震不慌,大震不亂。

關於防震減災工作彙報材料 篇5

開展的主要工作

第一方面主要工作是:開展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及所採取的措施:

(一)全面排查地質災害隱患,不留盲區,不留死角。截止20xx年4月30日,全市共排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759處。其中船山區116處,安居區266處,蓬溪縣287處,大英縣64處,射洪縣20處,三園區6處。並對排查情況逐一登記造冊,為防災避災和防治工作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二)明確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按照屬地管理和“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各級政府主導,國土資源部門負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監督工作。

(三)完善了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編制了遂寧市地質災害安全防控體系。全市國土資源部門對原有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清理和修改完善,按照災後恢復治理規劃要求,編制完成了20xx年及20xx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地質災害安全防控體系,並報市政府批准執行。

(四)推進地質災害羣測羣防“十有縣”建設。全市國土資源系統按照國土資源部倡導的地質災害羣測羣防“十有縣”建設總體要求,我市三縣兩區向省廳均申報了地質災害羣測羣防“十有縣”建設規劃。目前安居區、大英縣已向市局提出對地質災害羣測羣防“十有縣”建設驗收提出了申請,市局對安居區“十有縣”建設活動進行了初驗。

(五)廣泛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預防避讓知識。利用新聞媒體和“4.22”地球日、“5.12”防災減災日、“6.25”土地日等活動在街頭利用版報、掛圖、發放小冊子,放錄像帶等形式開展地質災害預防避讓知識宣傳。全市共發放宣傳資料2萬餘份,地質災害宣傳掛圖2500份,磁帶1000盒,同時普及了防災避災意識,並增強了羣眾救災應急能力,收到明顯效果。

(六)強化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一是加強領導,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二是抓好突發災情、險情的應急處置工作。建立應小分隊,落實人員和車輛、保障通訊暢通;三是建立24小時值班制度,確保上級領導的指示和氣象信息在第一時間傳達到隱患點;四是科學編制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實現“點點有人管,處處有人抓”,做到防災明白卡和避災明白卡發放到監測責任人和受災害威脅的每户羣眾手中;五是強化汛期地災巡排查工作。堅持汛前巡查、汛期排查、重點核查制度;六是加強地災隱患點監測預警工作。要求各責任人和監測人提高警戒,加強監測,即時預報。

(七)深入一線抓督查落實。在每次大雨、暴雨、大暴雨來臨前後,市局均組成了由局黨委委員擔任督查組長,2—3名科(室)長為成員的督查小組,分赴縣(區)開展督查工作。今年分別對城區、三縣兩區進行突擊檢查或抽查,重點督查縣區局領導在汛期24小時值班是否在崗在位;各隱患點是否建立責任明白卡和險情明白卡、危險地帶是否有警示牌,是否有監測登記記錄,各隱患點是否向社會公示;各隱患點是否安裝滑坡裂縫報警器;隱患點防災預案是否編制落實。

(八)高度警惕,確保信息暢通。我局每年從5月份進入汛期以來,把汛期作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時段,加強大雨、暴雨天氣前的氣象預報預警,第一時間將氣象信息和領導的批示傳真給縣區國土資源(分)局、三園區分局值班室。一年來共轉發傳真氣象信息和領導批示100餘份。同時,通過手機短信方式,傳送到各縣區國土資源(分)局長、鄉(鎮)長及責任人手機上,確保上級指示和氣象信息暢通,無遺漏。

(九)落實責任,加強監測,羣測羣防。實施羣測羣防是預防地質災害的堅實基礎和有效途徑。全市已基本建成縣(區)、鄉(鎮)、村、社四級監測網絡,並明確了各級網絡的具體責任和工作措施,對每一個災害(隱患)點均落實了一名行政領導幹部進行“一盯一”監測;實施羣專結合,專門配備一批地質災害羣測羣防簡易監測儀器、滑坡裂縫報警器來加強監測和預警,同時,對相關使用人員集中進行了視頻培訓;逐點與監測人員簽訂了監測目標責任書,逐年發放監測人員補助。通過這些措施,確保了羣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羣測羣防網絡體系能夠正常運行。

(十)積極協調,向上爭取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監測經費。積極協調將特大型隱患點11處和大型隱患點13處,向省廳請示,申請納入省級財政出資治理範圍。20xx年向市財政爭取了55萬元對4個治理項目和18處重點防治監測隱患點進行補助,對30處中型以上地災隱患點進行了前期調查。

第二方面,主要工作是民生工程、紅層找水打井工作。

(一)20xx年初省下達我市紅層找水打井目標任務14783口,其中蓬溪縣5208口,射洪縣9575口。截止8月29日,兩個縣累計完成打井數16492口(其中成功井16366口,乾井126口),完成年度計劃的111.5%,共解決16366户缺水困難,解決57281人飲水困難。

(二)在20xx年6月下旬,市局會同市、區財政局相關人員組成聯合驗收組,對安居區第二期紅層找水打井工作進行抽查驗收,聯合驗收組中分為三個驗收小組開展工作,共抽查了安居區安居鎮、白馬鎮、中心鎮等21個鄉鎮,佔打井鄉鎮總數100%,每個鄉(鎮)至少抽查一個社,共抽查了22個村22個社,現場檢查水井157口,對井深涌水量進行了測量,對井台製作,井利用情況進行詳細檢查。抽檢的157口井中,成井156口,成井率99.37%,已建井台148口,佔抽查總數的94.3%。

驗收組經過嚴格審查和現場抽檢,認為安居區紅層找水打井工作認真,資料完整,上報數據真實準確,打井質量較高,成井利用較好,基本達到項目實施要求,同意通過驗收。

(三)積極參與“李冰”杯爭創活動。一是督促民生工程目標任務,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二是認真收集準備爭創“李冰杯”、“遂州杯”相關資料。

第三方面主要工作是:貫徹落實《防震減災法》,積極組織開展“5.12”抗震救災一週年紀念活動,其具體做了以下工作:

(一)向縣區起草印發了遂寧市國土資源局《關於開展“5.12”抗震救災一週年的通知》。

(二)在市縣(區)政府統一指揮下,全市國土系統在各轄區組織開展了“5.12”抗震救災一週年紀念宣傳活動。市局在市城區中央商務區組織了5個宣傳站,縣(區)局在所在縣城設立了宣傳點,以散發宣傳資料進行防震減災知識宣傳,以播放音像製品的形式,宣傳《地震來了怎麼辦》?在羣眾中增強了防震減災意識,增強了應對突發事件防災意識,達到了預期效果。

(三)組織市局機關全體工作人員開展抗震救災一週年紀念活動,具體做了以下工作:

(1)在市城區中央商務區組織了5個宣傳站,以散發宣傳資料進行防震減災知識宣傳,以播放音像製品的形式,宣傳了《地震來了怎麼辦》?以圖片形式,宣傳了地質災害避險防災知識,以手冊的形式,宣傳了應對突發事件,普及應對防災知識。

(2)組織市局機關全體工作人員開展了題為《地震來了,局機關怎麼辦?為內容的應急演練,重點對突發地震時,局機關預警、疏散和啟動抗震救災預案進行了實戰演練。

(3)在局機關工作83人中進行了防震減災知識競賽試卷答題活動。

(4)與市教育局聯合開展了在遂寧中學、一中、二中、四中、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市民進中專學校等11所學校3900名師生中進行了防震減災知識競賽試卷答題活動。這項活動是四川省宣傳部、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四川省地震局發起的,這是落實省地震局川震防發[20xx]48號文件精神的具體體現。

(5)在“5.12”抗震救災一週年紀念活動結束後,市地震辦向縣區收集了各縣區“5.12”紀念活動情況,並彙總後專題向省地震局作了《關於開展“5.12”抗震救災一週年紀念活動情況的報告》。

(6)“1.31”地震發生後我局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全體幹部職工第一時間趕赴地震災害現場,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在第一時間成立了遂寧市國土資源局1·31地震災害抗震救災應急指揮部。根據預案,由局長陶琳任指揮長,副局長趙齊宣、杜雲志、何平,紀委書記李應鑫等領導任副指揮長,分別帶領技術指導組、應急搶險組、地質災害排查處置組、後勤保障組等應急分隊,兵分五路立即趕赴災區開展抗震救災工作。在地震當天上午便發文,要求在全市範圍內積極開展“1·31”地震引發地質災害巡排查和防治工作,確保人民羣眾不因地震次生災害造成新的損失。為保護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讓羣眾放心,我局幹部職工積極奔赴地災隱患第一現場,踏勘現場,測量方量,請專家評估,擬定防治方案,並與安居區國土資源分局一道,不等不靠,自籌資金實施排危多處。

在積極履行職能職責的同時,我局還積極向省有關部門協調、彙報災情,爭取抗震救災支持。在我局的努力下,省地震局呂副局長帶領28名專家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到各鄉鎮實地監測、收集資料、研判震情,為抗震救災決策提供了依據;省國土資源廳派出四個工作組專家15人,即時趕赴地震災區,對安居區、船山區、蓬溪縣、大英縣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了勘查;廣勘院的專業隊伍對加劇的7處地災隱患點進行了重點勘查,形成報告後報省廳審查立項;安居區國土分局還邀請了專業的隊伍對災後重建安置點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地震後,在副市長劉德福的帶領下,市國土資源局多次趕到省國土資源廳彙報災情,爭取恢復重建有關優惠政策、項目和資金,並在全市第一個部門完成項目資料的蒐集、裝訂成冊,受到市政府的肯定與表揚。截止目前,市、區國土資源(分)局已向省上報災後重建項目6個,預計可爭取資金1800萬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huibao/gongzuofanwen/wm03o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