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彙報體會 >工作彙報 >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通用20篇)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通用20篇)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1

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區衞生服務體系建設的能力,保障人民羣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區委、區政府通知,對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通用20篇)

一、××區衞生系統基本情況

××區衞生系統現有全民醫療衞生機構31個,科級建制13個,股級建制18個,財政全額預算單位25個,額差預算單位6個(區人民醫院60%、婦幼保健院60%、區二院70%、三個辦事處衞生院80%)。城區有:區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防治所、地方病防治小組辦公室、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衞生學校、合作醫療經辦處8個單位及、鳳凰、南市3個街道辦事處衞生院,農村有姚店、李渠、蟠龍、臨鎮、南泥灣5箇中心衞生院和15個鄉鎮衞生院。全系統幹部職工990人,其中離退休及離崗人員195人,在職職工795人;專業技術人員709人;科級幹部44人;具有大學本科學歷28人,專科159人、中專446人、其它76人;正高職稱2人、副高24人、中級244人、初級439人、未評職稱86人,高、中、初級職稱所佔比例4%、34%、62%。全區每千人均衞生技術人員3.2人,每千人均病牀2.93張。

二、近年來的衞生工作開展情況

(一)衞生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自20xx年以來,全區累計籌資2325萬元(其中區財政投資1330萬元,中、省市項目投資995萬元),先後對區醫院、區婦幼保健院、區結防所進行了樓房加層,疾控中心除加層外新建了實驗樓,全區新建衞生院5個,擴建衞生院13個,累計增加醫療衞生業務用房9817㎡,目前正在新建衞生院1個。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先後投資1600餘萬元購置了螺旋ct、彩超、電子胃鏡、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數字化影像系統、心電工作站、麻醉機、呼吸機等大型醫療設備80多台(件),全區的醫療服務能力顯著提高。不僅區級醫院可以開展先進的技術服務,而且農村也有四分之三以上的鄉鎮衞生院能夠b超、胃鏡、心電、x光機、生化檢驗等的技術服務。目前,全區20個鄉鎮衞生院投入使用的設備達到2xx7件,639元。集鎮衞生院基本都配置了巡迴醫療車,城鄉醫療救護車達到17輛,雙向轉診能力增強,羣眾急診救治條件明顯改善。

(二)社會衞生工作不斷提高

(1)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一是實現了疾病預防控制職能和資源的整合,由區疾控中心統攬城區疾病防控工作,在城區設立9個預防接種站,徹底改變了過去工作滯後的面貌,疾控工作成為全省先進縣(區)。二是區政府推行了一類疫苗的接種政策,從20xx年1月1日起,全區免疫規劃工作達到歷史最好水平。三是推行一體化管理的.創新機制,在轄區所有醫院實行出生嬰兒首針建卡建證制,有效消除了免疫空白,疫苗控制傳染病發病達到國家標準。四是全面推行了計劃免疫絡化技術管理,提高了科學管理水平。五是建立了傳染病絡直報系統,實現了橫向到醫院、縱向到鄉鎮的現代化管理。六是完善職能體系,公共衞生服務職能得到充分發揮。目前疾控中心、結防所,科室、設備、人員健全,五大衞生監測、地方病防治、結核病防治、艾滋病篩查都能很好地開展,並有較強應對突發性公共衞生事件的能力。20xx年,我區被評為全省“免疫規劃先進(縣)區”,“結核病防治先進(縣)區”,區結防所被衞生部授予“結核病防治先進集體”稱號。20xx年全區兒童建卡建證率分別為98.9%和100%。五苗單苗接種率為:卡介苗100%、乙肝98.6%、百白破97.6%、脊灰97.6%、麻疹99%;五苗覆蓋率95.1%;流腦、乙腦接種率分別為97.2%、98.6%。新生兒首針乙肝、卡介苗接種率分別為95.8%和95.6%地方病控制在穩定狀態,布病得到有效控制,地方性甲狀腺腫防治達到省級消除標準,克山病和大骨節病無新發病人。

(2)婦幼衞生工作。婦幼衞生工作主要抓了管理機制的創新和基礎質量的提高。從20xx年起全面推行了政府購買婦幼衞生服務政策,用新機制改變舊的管理模式,全區婦幼衞生工作發生了質的變化。一是大力加強產科建設,中心衞生院、集鎮衞生院全部達到了標準化產科要求,提升了農村生育安全保障;二是實施“降消”項目,開通孕產婦綠色通道、實施貧困孕產婦救助、降低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20xx年,全區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9.8%,兒童系統管理率96.63%,住院分娩率99.7%,無孕產婦死亡,嬰兒死亡率10.79‰,無新生兒破傷風發病。20xx年4月,我區被省衞生廳授予“降消”項目先進集體。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人才建設是近年來的重點也是難點,全區衞生工作的首要問題就是缺乏骨幹技術人才。這幾年採取的主要辦法一是補充、二是培養、三是引進。自20xx年以來,在區政府的重視下從人才庫通過考試聘用120名醫學大中專畢業生充實到農村衞生院工作,有效緩解了農村醫技人員短缺問題。區衞校充分發揮業務培訓陣地作用,加強在職人員的業務技術培訓,20xx年全區共舉辦業務培訓21期,培訓衞生人員815人次,送出進修人員46人。引進中級以上技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33名。xx年至今,我們與浙江台州醫院結為友好關係,每年為我區代培專業技術人員,至目前共代培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可批39名。

(四)全面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從20xx年起,衞生局確定把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工作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衞生工作的重點,成立了專門機構,從現狀研究、制定、步驟設計和基本設備配備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針對農村醫療衞生服務力量薄弱的現狀,開展了城市醫生支援農村衞生工作,選派區醫院、婦幼保健院、區疾控中心職稱較高、業務能力較強的衞生技術人員下到農村衞生院,通過幫、扶、教,培養基層技術力量,促進鄉鎮衞生院服務能力的提高。20xx年全區門診量由原16.65萬人增加到25.6萬人次,住院由原11xx9人增加到18759人次,手術由原1582例增加到2251例,病牀使用率由原年27.2%升到49.8%。目前,區上最先進的醫療設備為ct、cr數字檢影、彩超、自動化檢驗等,技術服務能力區醫院達到二級甲等水平,區婦保院達到二級乙等水平。鄉鎮衞生院房屋、設備、人員綜合體系居全省和全市中等偏上水平,一級甲等衞生院佔到70%。

(五)加強農村合作醫療工作。20xx年3月1日,我區正式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當年參加合療農民40001户,共149609人,佔全區農業人口的72.52%。20xx年,我區被省政府確定為國家新型農村合作新增試點縣(區),參加合療農民45269户、170017人,佔全區農業人口的85.49%。20xx年,全區參加合療農民47401户,177889人,參合率達89.%。20xx年全區參合農民51743户,187426人,參合率93.%。全年應籌合療資金937.13萬元,目前到位291.43元。1-6月份,全區參合農民住院4497人,花費醫藥費1824.57萬元,人均花費4100元,補助資金558.91萬元,人均補助1210元,補助比例佔總醫藥費用的31%。目前,我區合療工作基本已達到規範平穩運行,為保障廣大農民羣眾身體健康,解決因病致貧、返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推進衞生事業單位人事制度和經營機制改革。從20xx年底起我區開展了以院(站、所、校)長聘任制為主要內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城裏6個醫療衞生單位和鄉鎮3箇中心衞生院推行了聘任制、專業技術人員聘用制的人事和工資分配製度。在經營機制上,對撤鄉並鎮後的丁莊、張坪、下坪、碾莊四個衞生院實行了委託經營;對瀕臨倒閉的××辦事處衞生院實行了接管經營。通過改革,扭轉了這些單位的被動局面,面貌發生很大變化,兩個效益顯著提高,達到了國家提出的“保機構、保職能、放經營、放辦醫體制、加強預防保健”目的,對全區衞生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七)積極促進經濟健康運行。近年來,衞生局堅持把加大公共積累和固定資產增長作為考核鄉鎮衞生院的重要指標,對獎金的發放、業務招待費、醫療設備購置、債務償還及會計履行財務監督職能問題作了明確規定,提出了具體要求,並且長抓不懈。從20xx年起,衞生局對基層醫療單位實行財務集中結算制度,設立1名總會計師和4名片會計,徹底改變了多年以來基層單位財務管理薄弱問題,使鄉鎮衞生院理財能力明顯提高,醫院發展後勁得到增強。

三、目前存在的問題

儘管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區的衞生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我區的衞生事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難和問題。

1.農村羣眾的自我保健的意識還不夠強,仍存在小病拖的現象,凡到醫院來看病,大部分為病情較重者,農村因病致貧、返貧現象仍有存在。

2.資金不足,衞生事業的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近年來,人民羣眾的生活條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醫療保健的需求也隨之不斷提高。但由於資金的不足,我區的醫療條件還不十分好,尤其是部分邊遠鄉鎮衞生院的醫療條件(房屋、設備)還較差,部分業務開展困難,如元龍寺、官莊等衞生院,還無法滿足羣眾醫療、保健的需求。

3.人才匱乏,尤其是農村衞生院缺乏業務技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自20xx年以來,各級政府非常重視衞生工作,大力加強了農村衞生基礎設施和設備的建設,衞生服務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人才缺乏,尤其是農村衞生院缺乏業務骨幹和學科帶頭人,是目前制約衞生事業發展最大的困難,在部分衞生院甚至沒有一名執業醫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大中專學生招聘不足,力量得不到有效的補充;另一方面由於基層條件相對較差難以留住人才。

4.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建設存在困難較多,影響社區衞生服務工作的發展。按照中、省、市發展城市社區衞生服務工作的有關文件,××區需設置社區衞生服務中心6個(即南市、鳳凰、柳林、棗園、橋溝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社區衞生服務站30個。由於我區三辦衞生院在延安城市改造時,均被無償拆除,現無辦公場所,均需新建。但新建存在困難較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建設的規劃、選址困難。由於城區規劃建設基本已滿,加之規劃、土地、建設等部門屬市上直管,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建設上規劃、選址難度非常大。

(2)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建設資金困難。南市、鳳凰、橋溝、棗園5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新建、柳林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改建及30個社區衞生服站新建所需的建設資金、辦公設施及設備配備、人員培訓等,共需資金9144萬元,按省上文件要求,省財政承擔768萬元,其餘部分由市、區財政承擔。另外,根據省、市目標責任書要求,20xx年我區需完成南市、鳳凰、山、柳林4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和10個社區衞生服務站的建設任務。為確保完成此項任務,目前只能以租賃形式解決(租期兩年)。房屋租賃、裝修改造及辦公設施配備共需資金940萬元,需由市、區財政承擔。資金量大,難以落實到位。

(3)現準備轉型為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柳林、南市、鳳凰、等衞生院為財政差額預算單位,影響社區衞生工作的發展。

(4)社區衞生服務機構人員不足,工作難以開展。

(5)無專門的社區衞生服務指導機構,僅靠衞生局2-3名工作人員去管理,力量不足。

(6)社區衞生服務宣傳不夠,城市居民對社區衞生服務瞭解不夠,認識不夠,不能較好地支持、配合社區衞生服務工作。尤其是在建檔時,居民家難進問題突出。

5.我區無衞生監督和食品藥品監管職能,致使此兩項工作監管不力,存在不安全隱患。

四、今後工作建議

1.加大衞生知識普及宣傳的力度,提高廣大羣眾的自我保健意識。

2.爭取省、市、區項目的支持,加大對衞生工作的投入,促進衞生事業的發展。

3.繼續按照一補充、二培養、三引進的辦法,加強人才培養的力度,解決農村衞生人員缺乏的問題。

4.爭取與市、區政府的支持和各部門之間的配合,解決社區衞生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加快社區衞生服務的發展。

5.繼續加強社會衞生工作,深化城鄉免疫規劃改革,鞏固提高農村政府購買婦幼衞生服務工作,加強城市婦幼衞生工作力度,扭轉城市婦幼衞生落後的局面。

6.加強同市上協調,建議成立××區衞生監督所和××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加強公共衞生、食品衞生及藥品的管理。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2

發展城市社區衞生服務,是推進城市醫療衞生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是解決羣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完善城市醫療保障制度的重要支撐。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城市社區衞生工作,近年來,我區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發展城市社區衞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在政府、社區參與、上級衞生機構指導下,積極探索開展了社區衞生服務工作。

一、基本情況

市城區社區衞生大部分歸屬市衞生局管理,屬船山管理的有6個,其中通過省衞生廳驗收合格4個,分別是高升、南強、靈泉、育才,在建2個(廣德、凱旋),社區衞生服務站1個(順城社區衞生服務站);佔地面積8930.37m2,設備總額102.9萬元,開設牀位122張,有人員175人(其中執業醫生64人,執助18人,註冊護士25人,醫技人員18人,公共衞生18人)。基本建立起了以城市大醫院為龍頭,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為樞紐,社區衞生服務站為前哨的城市衞生服務體系。

二、主要成效

1、加強,切實履行政府職責。區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區長任組長的社區衞生服務工作小組,全面負責社區衞生工作的組織和協調工作。制定了社區衞生髮展規劃,明確了發展目標。加大了財政投入,近3年區財政每年安排40萬元用於社區衞生服務工作。

2、健全規章,規範社區衞生服務機構運行。區政府出台了《關於發展城市社區衞生服務的實施意見》,市衞生局也下發了《遂寧市城市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對社區衞生服務機構、人員、技術服務實施准入管理,居民健康檔案做到統一標識、統一管理、統一使用。同時還進一步規範了《社區衞生服務管理制度》、《社區衞生服務工作內容》、《社區醫務人員道德規範》、《社區雙向轉診制度》等規章制度,為我區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規範化運行了保障。

3、合理佈局,科學配置社區衞生服務絡。區政府按照國務院《關於發展城市社區衞生服務指導意見》和《四川省城市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設置基本標準》,及時出台了配套文件及政策,對社區衞生服務機構進行了整體規劃。

4、加強培訓,提高社區衞生服務人員的服務能力。近兩年,先後舉辦和參加省市社區衞生管理及技術培訓學習,培訓30人,有效提高了社區衞生服務水平。

5、完善服務,提升社區衞生服務功能。以全科醫師為骨幹,將預防、保健、康復、醫療、健康教育、心理諮詢、衞生、計劃生育技術指導融為一體,積極開展計劃免疫、健康教育、醫藥諮詢、體檢、慢性病管理等,普遍為轄區內居民建立了健康檔案,對老年人實行上門服務,對慢性病人定期檢查、跟蹤服務,構建起温馨和諧的醫患關係,使廣大羣眾充分享受到了安全、有效、方便、經濟的醫療衞生服務。

三、存在問題

社區衞生自建立以來,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羣眾看病難、看病貴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受到了市民的普遍歡迎,但具體工作中還存在着許多困難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1、管理體制不順。社區衞生設置、規劃、管理由市衞生局負責,目前船山所轄的6個街道辦事處僅有高升街、育才路、凱旋路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隸屬我局管理,其餘鎮江寺、介福路、南津路的社區衞生屬市局管理,不屬我區管理的廣德、靈泉、富源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又歸我局管理。

2、業務用房困難。儘管政府要求街道辦事處為社區衞生機構優惠政策和必要投入,如或低價業務用房,但從我區目前管理的6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來看,無1個是由街道投資或無償。

3、缺乏全科醫療服務人才。社區衞生服務需要合格的全科醫療人員。現在的20名全科醫生是專門負責到社區居民家收集信息人員,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全科醫生。

4、社區衞生服務經費保障不足。一是預防保健經費不足。社區衞生機構一方面要為自身生存獲取收入,另一方面還要承擔社區公共支出,出現了預防保健做的越多,墊付經費越多的現象,使社區衞生服務難以維繼。二是保健教育經費缺乏。目前健教、保健諮詢等宣傳材料費用均由社區衞生服務承擔,因費用短缺,使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處於兩難境地。

5、有關社區衞生服務的政策尚不配套。由於現行醫療保障制度限制,公費、勞保、城鎮職工和居民醫保報銷尚未納入社區衞生服務範圍,許多病人因報銷問題,而不能參加社區衞生服務絡,許多可以在社區中得以治療的病人,只能滯留在大醫院,加重了病人的醫藥費開支。

6、保健意識淡薄。居民對社區衞生服務知識瞭解較少,自我保健意識不強,健康投入意識差,給社區衞生服務工作的開展造成很大難度。

四、對策建議

為加強社區衞生服務工作,切實為社區居民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心理諮詢、衞生、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八位一體”的基層衞生服務,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大對社區衞生服務建設專項經費投入。市、區政府要建立穩定的籌資和投入機制,應按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服務人口定額補助工作經費,適當給予社區衞生服務機構一次性建設經費,對其設備更新和業務培訓給予適當的補助,並將以上項目納入同級財政預算,要儘量為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業務用房。

2、加強社區衞生服務隊伍建設。公開招聘全科醫學、護理學大中專畢業生等優秀人才到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工作;制定優惠政策,對社區衞生服務技術人員從編制、待遇、職稱評定等方面按照《四川省城市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設置和編制標準實施意見》(川編辦[xx年]4號)給予落實,對工作績效優異的人員給予獎勵;鼓勵醫務水平較高的離退休人員到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工作,並給予相應待遇。

3、進一步完善大中型醫院對口幫扶社區衞生制度。通過設備援助、人員培訓、技術指導、巡迴醫療、雙向轉診、學科建設、醫療協作等方式,規範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確保醫療安全,扶持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的發展。

4.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定點範圍,擴大其基本醫療保險支付項目,進一步明確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的業務定位;要實行政府統一配送、零差率銷售藥品,實行醫藥分開以減輕羣眾藥費負擔,從而引導羣眾積極到社區醫療機構就診。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3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羣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堅持“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衞生與健康工作新方針,對我國公共衞生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公共衞生建設概況

公共衞生體系是指在一定的權限範圍內提供必要的公共衞生服務的各種公共、民營和志願組織的總體架構。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基本完善的以政府為主導,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為主體,財政、社保、農業、教育、體育、科技和市場監督管理、融媒體等多個部門配合,全社會參與的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各級政府在公共衞生中是決策者、出資者、組織動員者、服務提供者以及執法者。公共衞生服務的公益性,決定了政府在其中舉足輕重的多重作用。

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初步建立了覆蓋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的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堅持預防為主,開展愛國衞生運動,取得了顯著成效。20世紀80年代後期,由於經濟體制改革和財政體制的推進以及其他經濟社會條件的變化,公共衞生服務體系遭受了較大沖擊,特別是農村的疾病預防體系功能逐漸削弱。20__年SARS之後,政府加大了對公共衞生體系建設的決心和行動,我國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設得到了顯著加強。20__年3月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衞生監督局成立,“中央、省、市、縣”四級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衞生監督體系基本建立。20__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對公共衞生體系的構成、功能定位以及發展方向提出了具體要求,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效果。

我國公共衞生服務體系由專業公共衞生服務網絡和醫療服務體系的公共衞生服務職能組成。專業公共衞生服務網絡包括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衞生防治、應急救治、採供血、衞生監督、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衞生機構。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和城市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等城鄉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免費為全體居民提供國家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其他基層醫療衞生機構作為補充,專業公共衞生機構負責組織實施國家重大公共衞生服務項目。醫院依法承擔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監測、報告、救治等職責以及國家規定的其他公共衞生服務職責。

公共衞生立法已初具規模,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我國《傳染病防治法》的頒佈實施,標誌着公共衞生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此後,我國陸續制定和頒佈了《紅十字會法》、《母嬰保健法》、《食品衞生法》等公共衞生法律。國務院發佈或批准的法規有30餘條,包括:《公共場所衞生管理條例》、《血液製品管理條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學校衞生工作條例》、《突發公共衞生事件處理條例》等;以及國家衞生計生委(原衞生部)頒佈了400多個規章和20__餘個衞生標準,內容涉及食品、災害醫療救援、核事故醫學應急、食物中毒、職業危害事故的預防等等。使我國公共衞生立法初具規模,為我國公共衞生法制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共衞生管理水平的在逐年提高,公共衞生與公眾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

二、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公共衞生體系發展滯後,缺乏頂層設計。我國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設現狀與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要不適應的矛盾還相當突出。一方面,預防和控制傳染性疾病仍是今後我國公共衞生工作的重要部分,特別是對新發傳染病的識別和控制及其帶來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處置;另一方面,伴隨工業化、城鎮化及老齡化的進程加快,人羣中的慢性病成為威脅居民健康最主要原因。而當前以傳染病防控為主要任務建立起來的傳統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對慢性病的防控無論是在人員技術儲備、社會動員、信息收集、分析及發佈、機構間分工管理協調、資源調配等方面均存在着較大的差距,體系發展面臨調整轉型。

重治輕防的思想觀念阻礙公共衞生體系建設。在醫學教育中出現臨牀醫學和預防醫學教育互不交叉,實際工作中存在“防治”分離現象。二者的漸行漸遠不僅不能互補發揮彼此作用,反而導致鴻溝和裂痕不斷加大,導致居民健康得不到保障。

財政投入總量、結構及方式不適應公共衞生體系發展需要。各級政府雖然對公共衞生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投入的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也是很明顯的。這與我國對教育的投入規模和機制形成鮮明的對比。做一個也許不太恰當的比喻就是,我們是第一世界的教育,第三世界的公共衞生。

公共衞生人才隊伍不穩定,發展乏力。人才隊伍的梯隊建設、專業能力配置及管理缺乏系統規劃,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公共衞生機構人員收入水平普遍不高,造成人員流失嚴重;基層公共衞生人員工作量大,壓力大,但職業獲得感和物質激勵均不能合理匹配,致使基層公共衞生隊伍穩定性受到影響。

三、xx區公共衞生建設情況

xx區政府及衞生健康部門近年來秉持大衞生、大健康觀念,認真落實“健康門頭溝”行動規劃,在衞生應急與院前急救、疾病診治、疾病預防控制、婦幼衞生健康、精神衞生健康、衞生健康執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全區公共衞生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公共衞生整體實力和疾病防控能力進一步提升,人民羣眾健康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全區多年未發生重大傳染病暴發流行等公共衞生事件,人均期望壽命、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等反映地區衞生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標均保持在較好水平。

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仍要客觀地、實事求是地正視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有必要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視。

首先,區政府在城鄉公共衞生建設發展方面,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方面,還存在不足,尤其在相關部門聯動機制的建設和運行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間。除醫療衞生部門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門對區內公共衞生資源統籌、體系建設、條件保障等工作重視不一,有的時候還對急救等部門順利開展工作形成掣肘;醫務專業機構內部高度組織化領地化的藩籬仍未全部拆除,醫防體系長期割裂,尚未能實現以人為本的全生命週期健康管理服務,現有醫療服務體系難以有效應對日益嚴重的慢性病高發等健康問題。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包括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衞生院等)基礎差、底子薄,服務能力低的狀況依然存在;對比國際標準,應急隊伍、裝備儲備、培訓演練、宣教科研、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善後評估八個維度仍有一定差距和不足。

其次,我區公共衞生基礎設施還存在短板。主要表現為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分佈不均、總量不足。特別是永定地區社區衞生服務配套嚴重不足,永定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遷走後,石門營地塊只有1個社區衞生服務站,很難滿足40000多居民的基本就醫需求,居民的就醫感受較差。門城地區社區衞生服務人口已達11萬人,但由於缺乏實體中心,服務項目的開展受到了很大限制。龍泉醫院基礎設施亟待改善。作為我區唯一的精神病專科醫院,龍泉醫院建築面積嚴重不足、醫院牀位長期緊張、基礎設施陳舊落後,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再次,我區院前急救工作需進一步加強。主要表現為院前急救總

量不足。目前運行的只有1個分中心、4個急救站,與規劃的1個分中心14個急救站點全部運行還有較大差距;與呼叫滿足率達到90%的全市要求還有一定距離。同時院前急救還存在人員短缺、待遇偏低,急救站點運行管理有待完善,重大活動保障佔用有限急救資源,社會急救整體水平不高等問題。

四、幾點建議

一是要樹立大衞生、大健康觀念,更好地落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方針。在頂層設計上,公共衞生體系建設實踐均需秉持“以人的健康權益為核心”和“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以保障和促進健康為出發點。在公共衞生體系管理上,逐步建立了跨部門的以“大衞生、大健康”為目標的管理與協調機制。進一步明確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各鎮、街的職責,繼續把公共衞生建設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不斷完善制度、擴展服務、提高質量。區政府要切實履行以公共財政為主的政府保障責任,進一步加大對公共衞生建設的投入,確保公共衞生經費按需、及時和足額到位。讓廣大人民羣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推動難點問題有效解決。加強對醫療衞生資源的規劃和整合,努力補齊社區衞生服務短板,儘快改變中心城區醫療機構過於集中,南城配套設施薄弱,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分佈不均衡的現狀。重點加快龍泉醫院遷建速度,進一步健全醫療急救網絡,加強衞生人才隊伍建設,為我區公共衞生事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為人民羣眾提供高質量的衞生與健康服務。

三是進一步加強慢性病防治工作。認真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進十年行動規劃》,鞏固國家級健康促進示範區創建成果,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綜合防控體系,落實好政策保障、人員配備、資金投入等各項措施;繼續大力開展健康知識普及,深入社區、深入家庭,全面推進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形成政府社會防控工作的合力;積極營造全社會關注健康的良好氛圍,提高全社會的防病意識,逐步實現慢性病防治從專家行為向政府行為轉變,從臨牀治療為主向預防為主轉變,從衞生部門向全社會轉變,儘快遏制慢性病的高發態勢。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4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的要求,現就我市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奉行生命至上的價值取向,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推進“健康温州”和“區域醫療康養中心城市”建設,市人大常委會給予了極大關注和支持,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市公共衞生整體實力、醫療服務和保障能力不斷提升,羣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截至年底,全市醫療衞生機構5794家,醫療機構牀位總數44058張(其中重症醫學科牀位461張),醫療衞生人員總數85431人(其中衞技人員70248人);按户籍人口測算,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3.62人,每千人口註冊護士3.51人,每千人口牀位5.29張。全市人均期望壽命81.71歲,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170.08/10萬,孕產婦死亡率3.17/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97‰,嬰兒死亡率2.01‰,主要健康指標均優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特別是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醫療衞生戰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經受住了空前嚴峻的考驗,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認可和高度讚譽。

(一)基層衞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全市共設立鄉鎮衞生院192家,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389家,村衞生室2281家,“20分鐘醫療服務圈”基本形成。投入流動社區衞生服務車151輛,偏遠山區、海島羣眾實現“家門口就醫”。堅持以“縣域醫共體”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基層基礎設施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和服務模式優化。率全省之先建成19個縣域醫共體,實現縣、鄉兩級醫療機構全覆蓋,瑞安市醫共體省級試點工作獲省政府督查激勵;洞頭區在醫共體建設中探索慢病分級診療試點等特色做法,獲國家、省兩級衞健委點贊;蒼南縣在全省率先實現與轄區4個醫共體的一次性談判、集體簽約,得到省政府成嶽衝副省長批示肯定。啟動實施基層醫療衞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年基層基本建設投入8.45億元,新改擴建標準化鄉鎮衞生院38家,改造提升村衞生計生室216個。全省首推“全專融合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建設,組建隊伍2107支,建立基層健康管理服務基地13個、服務點91個,完成15.6萬户低收入農户家庭醫生簽約工作,簽約服務率達38.67%,其中十類重點人羣簽約服務率達75.12%。推進温州-上海嘉定全科醫生培養合作項目,每萬户籍人口全科醫生數同比提高15.43%。全市累計招錄定向培養基層醫生1703人,全國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現場會在温召開。探索開展慢病醫防融合試點,基層糖尿病防治項目通過全國唯一專項評估。年,全市縣域就診率平均增幅達5.14%,基層就診率達65.16%,居全省前列。

(二)疾病預防控制水平持續提升。傳染病早期發現和預警能力進一步增強,傳染病絡直報系統覆蓋近335家醫療機構,建成覆蓋市、縣兩級的疾控機構實驗室檢測絡,全市12家疾控機構均建有PCR實驗室,市疾控中心檢驗能力始終排在全省前列。實施智慧預防接種服務,研發醫療機構產院預防接種信息系統,縣級疾控系統疫苗出入庫追溯全覆蓋,實現流程更便捷、接種更安全、信息更透明。傳染病控制成效明顯,法定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較低水平,未發生因防控不力導致的甲、乙類暴發疫情,經受住了登革熱、新冠肺炎等疫情的嚴峻考驗。慢性病防控效果顯著,省級慢病示範縣創建實現11個縣(市、區)全覆蓋,創成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2個。在全國率先開展中國小生“明眸皓齒”工程,打造兒童青少年近視和齲齒綜合防控的温州樣板。職業健康管理不斷加強,啟動實施塵肺病攻堅行動,在礦山、冶金、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開展專項治理,重點行業職業危害風險評估、重點職業病監測與風險評估縣級開展率均達 100%。

(三)緊急醫學救援能力全面加強。院前急救能力不斷提升,全市急救站點增至92個,其中市區17個;搶救監護型救護車增至219輛(其中負壓救護車增至19輛),達到每 5 萬人配備 1 輛救護車的標準;將洞頭區納入120急救指揮調度中心,實現四個區急救站點120 統一調度;院前急救 市區平均反應時間為11.62 分,相比15分鐘的國家標準提速3.38分鐘,各縣市均低於15分鐘。衞生應急能力不斷加強,11個縣(市、區)創成省級衞生應急示範縣,創成國家級衞生應急示範縣1個,啟動浙南衞生應急保障基地建設,探索形成海陸空立體式快速救援模式。血液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全市獻血服務點增加到52個,年無償獻血首超十萬人次,血液採集人次增速領跑全省,臨牀供血總量穩居全省首位,血液酶免檢測覆蓋率和血液核酸檢測覆蓋率達100%。持續升級輸血管理信息系統,強化採供血機構與醫療機構的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推進臨牀精準輸血和科學合理用血。

(四)衞生綜合監督力度不斷加大。初步形成全行業綜合監管格局,市本級建成“智慧衞監”平台,深入開展醫療亂象整頓、公共衞生監督、職業衞生監督執法和傳染病防治監督工作,切實規範醫療秩序,保障公共衞生安全。年,共出動執法人員3.89萬人次,監督檢查各類機構3.29萬家,依法查處違法行為3018件。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開展高頻次的執法巡查,執法巡查力度、行政處罰力度及問題檢出率均居全省前列。

(五)重點人羣健康水平顯著提高。婦幼保健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建成覆蓋城鄉的三級婦幼衞生服務絡,婦女“兩癌”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等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覆蓋面不斷擴大,孕產婦、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低位穩定。衞生服務不斷完善,對肇事肇禍病人和流浪病人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嚴重障礙患者規範管理率達99.37%,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初步形成“醫中有養”“養中有醫”“養醫簽約”的多元化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全市共有醫養結合機構24家,開設牀位4533張,設置醫療康復護理型牀位6582張,每千名老人醫療康復護理牀位達4.35張,打造全國智慧健康養老示範基地,獲批全國第二批安寧療護試點城市,啟動實施老年人心理關愛項目,不斷提高老年人健康獲得感和健康水平。

(六)醫療衞生服務質效大幅提高。醫學高峯建設加快推進,啟動實施區域標誌性醫學中心、品牌學科建設和市直醫院人才學科雙倍增行動,温醫大附屬眼視光醫院獲批國家臨牀研究中心,入選浙江省十大醫學重點培育專科;温醫大附一醫呼吸介入科獲省級重點實驗室,另有2個專業入選省級重大疾病診治技術研究中心;高血壓專病華東中心落户温州;全市3家醫院科技影響力進全國100強,21個臨牀專科進全國50強,社會辦醫活力持續釋放,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全市共培養國務院特殊津貼2人,引進“國千”“國萬”“省千”“省萬”等高層次人才7人,温醫大李校堃校長成為第一位本土產生的工程院生命健康方向院士。加快融入“長三角”,建立合作專科44個,名醫(院士)工作室16個,與上海大學就共建醫工結合温州研究院簽訂戰略框架協議,市中心醫院、市人民醫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順利掛牌成為上海大學附屬醫院。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深入推進,年全市醫療服務水平同比提高1.31%,公立醫院百元醫療收入的醫療支出同比降低4.66元。智慧健康服務加快發展,市級醫院高峯排隊平均時間2.42分鐘,縣級醫院排隊平均時間2.46分鐘,門診和病房智慧結算率分別達72.32%、69.17%;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醫學影像雲平台,實現檢驗檢查互通,獲國家健康惠民優秀案例;啟動5G雲診療平台建設,創新智慧醫療新模式,羣眾看病就醫更舒心、更便捷。

(七)健康温州共建共享加速形成。探索健康影響試點,龍灣區被國家衞健委列為第三批全國健康促進區試點名單,瑞安、樂清等地積極開展健康促進縣(市、區)建設。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健康促進行動,實施健康教育“百千萬”工程和健康素養進農村文化禮堂等活動,提高羣眾健康知曉率和參與度,年全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25.76%,同比提高2.39個百分點。國家衞生城市創建成果持續鞏固,市區(鹿城、龍灣、甌海、洞頭)順利通過國家衞生城市省級綜合評估,5個縣鞏固國家衞生縣城順利通過複審,省級衞生鄉鎮實現114個鄉鎮全覆蓋。深入實施“五五健康基礎工程”,打造各類健康場所、健康元素,全市確定健康縣城試點2個、健康鄉鎮試點21個、健康村(社區)試點69個、健康單位試點60個、健康家庭7072户、省健康促進金牌學校5家、銀牌學校57家,創成省健康促進醫院6家、市健康促進醫院23家。加快推進農村衞生户廁改造工作,提高病媒生物控制水平,市區通過C級確認,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改善。

二、存在的問題

在這次疫情應對中,我市在公共衞生應急能力方面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迫切需要我們採取堅決有力的舉措切實加以解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醫療衞生資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全市醫療資源總量逐年提高,但人均資源配置不足,區域醫療佈局不夠均衡,尤其是基層薄弱問題更為突出。截至年底,全市共有牀位數44058張,千人牀位數4.74張,按全省平均5.98張測算,牀位數缺口10592張,主要是傳染病、病、婦女兒童等專科醫院、基層醫療機構牀位配置存在較大缺口。現有綜合醫院、中醫院感染病區專業設施與能力建設相對薄弱,尚不能在突發大規模傳染病疫情時快速改造成“平戰結合”的感染病房,隔離病房、負壓病房的數量儲備還不充足;部分縣級醫院發熱門診建設亟待加強。

二是公共衞生和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建設亟待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一直被視為公共衞生的“守門人”,承擔特殊的使命和責任,在防範重大疫情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目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職能定位還不夠清晰,僅作為技術指導機構,沒有發佈疫情數據和部署防控措施等行政權力,“吹哨權”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另外,公共衞生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能力建設不充分,在經費投入、資源配置、激勵機制等方面相對薄弱,造成公共衞生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引才留才難。

三是醫防融合發展的運行機制不夠健全。公共衞生與醫療服務的醫防融合還有很大空間,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醫療機構間信息共享、相互聯動還不夠緊密。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未設置傳染病診室、缺乏傳染病專業培訓,對傳染病的早期辨識和篩查能力不足。院前急救體系與重大疫情防控需求還有差距,負壓救護車的數量(疫情初期僅6輛,現增至19輛)無法滿足病人轉運尤其是確診病人轉運的需求。實驗室檢測能力亟待加強,以滿足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時的篩查需求。

四是藥物器械應急保障體系亟待建立。面對突發重大傳染病疫情,日常醫療物資儲備並不能滿足應急需求,保持應對疫情的生產能力尤為重要,而我市藥物器械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在這次疫情應對中,醫療物資短缺問題十分突出,在應急醫療物資生產、儲備、採購、物流、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迫切需要建立平戰結合的醫療物資儲備供應體系。

三、下步工作安排

目前,我市已啟動温州市公共衞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工作,注重從體制機制上創新,着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舉措,推動重大政策創新、重大改革落地、重大項目建設,力爭到年建成與有效應對公共衞生安全風險挑戰相匹配、與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覆蓋公共衞生應急管理全過程的公共衞生應急管理體系,實現基層社區公共衞生治理、疾病預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院前急救保障、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應急醫療求助、應急物資保障“六大能力”全面提升,打造浙南地區公共衞生高地。

(一)完善公共衞生應急管理機制

一是完善應急指揮機制。健全各級政府公共衞生工作委員會,建立首席公共衞生制度,進一步完善指揮體系、強化技術支撐。在市疾控中心設立市級公共衞生研究院,搭建公共衞生高層次研究平台,提升公共衞生事件指揮決策參謀能力。完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健全不同級別和規模事件的監測、預警、報告、救治、管控等應對處置。依法明確應急響應的主體、等級、程序和方式,形成分級分層快速靈敏的應急響應機制。

二是完善監測預警機制。以新發突發傳染病、重大傳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等為重點,建立健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預檢分診系統,完善各類監測哨點佈局。優化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監測系統,建立醫療機構與疾控機構之間的信息推送、會商分析和早期預警制度,加強公共衞生安全相關場所、人員、行為、物流和氣候等特徵分析與疫情追蹤,及時監測預警高危區域、高發季節和高風險人羣。各級疾控機構依法、獨立、準確、及時發佈疾病風險提示和預警信息。醫療機構和個人診所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當及時向附近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衞生行政部門報告,更好發揮醫療機構疫情“吹哨人”的作用。

三是完善聯防聯控機制。加強綜合應急、衞生健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作,落實地方委政府的屬地管理責任,推進長三角、市際公共衞生合作,建立防控工作的平時會商和戰時會戰機制。堅持把城鄉社區作為防控工作的最前線,落實基層政府和自治組織的公共衞生責任,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公共衞生管理工作機制,推動專職格員、社區全科醫生、基層公安民警、社區幹部等多方聯動,培育社會組織和專業社工、志願者隊伍,築牢公共衞生基層治理體系。推進疫情、輿情、社情綜合管控,統籌防風險、戰疫情和保穩定各項工作。

(二)加強基層衞生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持續加強基層衞生人才隊伍建設。落實縣域醫共體框架下的鄉村衞生人員隊伍建設,重新核定基層醫療衞生機構人員編制數量,到年底前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人員編制至少達到省級標準最低水平以上,年底前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人員編制至少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設康復護理牀位的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按標準配備編制。完善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公共衞生科室設置,其他基層醫療機構配備專門部門和專職人員負責公共衞生工作,推進村級衞生室公共衞生哨點建設。做好學校和托幼托育機構醫務室(保健室)建設,配備專職或兼職衞生技術人員。

二是健全穩定長效的基層衞生運行保障機制。全面推進基層醫療衞生機構補償機制改革,嚴格落實政府對基本醫療衞生服務的主體責任,建立專項補助與付費購買相結合、資金補償與服務績效相掛鈎的基層醫療衞生機構補償新機制。基層醫療衞生機構承擔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處置任務由政府按定項定額購買的辦法給予補償;對民辦基層醫療衞生機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進行合理補助,並將符合條件的機構納入醫保定點範圍,執行與公辦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相同的醫保支付和報銷政策。

三是持續強化基層衞生專業能力建設。深入推進縣域醫共體和城市醫聯體建設,採取新改擴建等形式,積極創造條件改善基層衞生應急業務用房建設,到年底前,中心鎮衞生院基本建成標準化感染性疾病門診,其他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設置相對獨立的傳染病診室。深入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加大基層醫療設備配置,加快推進基層醫療機構5G 絡全覆蓋,建立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全面改善基層衞生基本醫療和公共衞生服務能力。深化基層衞生健康服務模式轉型,全面推廣互聯+簽約服務,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推進慢病連續處方、第三方配送和線上續方,落實簽約差異化醫保支付政策,提升基本公共衞生服務質量。

(三)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

一是探索建立符合温州市情的管理體制。深入推進疾控體系改革,完善機構設置和功能定位,強化疾控機構在突發公共衞生事件處置中的統籌、協調、謀劃和管理職能,形成具有技術管理為基礎和業務管理相協同的新型體制機制。配套落實市、縣兩級疾控人員編制,至年底前逐步配齊配足。推動將疾控機構納入政府考績體系,將公共衞生工作納入對醫療機構的考核內容,通過績效考核督促各級疾控、醫療機構保質保量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二是鞏固提升疾控業務水平。落實各級政府責任,實施疾控底工程建設,強化以疾控為中心、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為主幹,市、縣兩級公立綜合醫院為主要救治力量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絡,合理構建統一質控、資源聯動、信息共享的疾病預防控制絡。打通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的人員柔性雙向流動通道,允許疾控機構人員在醫療機構執業,建立臨牀醫師在疾控機構的規範化培訓制度。探索建設集臨牀、科研、教學於一體的公共衞生臨牀中心,充分依託和利用温州醫科大學的教學和科研資源,建立公共衞生人才定向委培機制,培養公共衞生與臨牀醫學複合型人才,每年培養100名本科以上畢業生。

三是優化運行管理保障機制。實施疾控硬件設施提升工程,“十四五”期間建設市疾控中心實驗大樓、P3 實驗室和應急消洗中心,改善儀器裝備條件,統籌滿足區域內快速檢測需要,提高傳染病、健康危害因素和突發公共衞生事件處置能力。加強信息數據絡建設,建設覆蓋城鄉的市級公共衞生大數據中心,實現對各類公共衞生信息的實時監測、動態管理、綜合分析和預警研判。

四是深入開展愛國衞生運動。完善愛國衞生工作常態化機制,豐富愛國衞生工作內涵,聯動推進美麗田園、美麗鄉村、美麗城鎮、美麗城區建設,鞏固提升國家衞生城市(縣城)創建成果,紮實推進衞生村鎮創建。深入實施健康温州行動,持續推進健康素養促進行動、“五五”健康基礎工程和健康素養進文化禮堂等系列活動,全面提升羣眾健康素養。發揮各級愛衞辦、文明辦、工會、共青團、婦聯和社會團體作用,引導支持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愛國衞生運動,營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

(四)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

一是實施硬件設施提檔升級。落實專項經費,加大硬件設施投入,力爭通過三年時間,建成高效嚴密的重大傳染病三級救治絡。改善縣級發熱門診、急診部、住院部、醫技科室等業務用房條件,更新換代醫療裝備,完善醫療廢棄物、污水處理等後勤保障設施。二級以上醫院建成規範化感染性疾病門診。提高患者收治能力,實現每個縣(市、區)至少1家醫院具有獨立的達標傳染病樓(感染病樓),縣級醫院應具備在疫情發生時迅速開放傳染病病房的能力。建立健全全市醫療衞生重點項目庫,按照平戰結合原則,加快推進市六醫二期和三期、浙南公共衞生緊急醫療救援基地等市本級,以及25個縣級公共衞生重點項目建設,爭取項目早實施、早建成、早投用,全面提升我市公共衞生和醫療救治能力。

二是加大醫療救治能力儲備。強化醫療衞生專業人員儲備,按傳染病類型組建不同專業醫療救治團隊。加強常態化備戰管理,每年至少開展1次重大疫情醫療救治及個人防護培訓,組織1次模擬演練。依託温州醫科大學優質教學資源優勢,繼續深化全科醫生定向委培、規範化培訓、轉崗培訓等工作,強化全科醫生培養。加強可轉化病區建設,每個縣(市、區)重點改善1家縣級醫院(含中醫院)基礎設施條件,擴增重症監護病區牀位達醫院編制牀位的2%-5%,並配置呼吸機等必要醫療設備,發生重大疫情時可立即轉換。加快推進檢測能力和實驗室安全性建設,兩年內全市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實驗室達普通型P2實驗室標準,三級綜合醫院實驗室達加強型P2實驗室標準。引導符合條件的社會辦醫療機構參與醫療聯合體、醫療共同體建設,完善社會辦醫療機構和第三方檢測機構在重大公共衞生事件中的參與機制,充分發揮社會辦醫療機構作用。

三是構建高效醫療救治體系。充分發揮温州醫科大學學科專業和人才優勢,依託温醫大附一醫、附二醫等綜合醫院平台,組建團隊,深入開展重症治療基礎、應用和臨牀研究,切實提高重症救治能力和水平。加大醫療衞生高能級科創平台、醫學重點學科、重點專科等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校地合作機制,加強聯合科研攻關,積極打造浙南閩北醫學高地,增強專業力量支撐。建立重大傳染病醫療救治物資儲備制度,分區域、分層級落實物資儲備和調配機制。加強基層採供血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完善應急響應動員獻血機制,優化血液採集和血液運輸應急保障。加強市縣兩級危重孕產婦、新生兒救治中心的標準化建設。着力提升中醫藥應急救治能力,積極開展中醫治未病服務,挖掘經典中醫藥預防、救治、康復藥方,不斷完善中西醫聯合救治機制。加快推進市級遠程醫療平台建設,實現全市傳染病房、重症監護室、集中隔離收治點信息和視頻數據共享,提升醫療救治效率。組建專業化心理危機干預隊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諮詢、危機干預等服務。

(五)加強院前急救體系建設

一是推進院前急救體系一體化管理。制定出台温州市院前急救體系建設,加快發展與城市國際化水平相匹配的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完善院前急救機構三級設置,縣(市、區)建立獨立建制的急救分中心,健全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站(點)的建設與管理體制。按標準提升(改造)一批、新建一批急救站點,到年底前達到城區急救站點平均服務半徑3-5公里,鄉鎮急救站點平均服務半徑10-15公里(原則上每個鄉鎮至少設1個急救點)的目標。

二是提升院前急救業務水平。加強院前急救宣傳培訓陣地建設,市級配置急救科普體驗館,各級院前急救機構根據當地實際合理配置急救科普宣傳點;推進温州市急救技能培訓基地建設,健全院前、院內聯動培養機制。強化社會參與和法治保障,提高“平戰”結合的專業化、常備化水平,培養應急救援志願者隊伍,研究完善相關法規體系、管理體系、保障體系及激勵體系。加強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設,探索建立海陸空聯動急救絡,提高重大突發事件的醫學救援水平。

三是加強急救車輛配置水平和人才隊伍建設。逐年增加急救車輛配置預算投入,逐步配置高性能底盤日常急救車輛、負壓救護車和城市應急特種車輛(深涉水救護車、急救指揮車等),到年底,爭取達到常住人口每4萬人/輛的目標,其中負壓救護車輛比例爭取達20%。科學設置與區域醫療康養中心城市公共衞生服務能力相匹配的急救隊伍編制,建立院前急救人員定向委培制度,完善院前急救人員轉崗流動的保障機制,落實人才培養經費,鼓勵院前急救學術交流和學科建設。

(六)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應急醫療救助機制

一是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大病保障政策,加大大病保險統籌力度,夯實大病保險市級統籌,提高大病保險基金抗風險能力。穩步提高籌資水平和個人籌資比重,醫保財政補助優先向大病傾斜。進一步調整大病保險待遇水平,逐步提高大病保險最高支付限額、下調起付標準。進一步完善大病保險保障內容,探索將部分重特大疾病治療必需的診療項目納入大病保險支付範圍。

二是健全應急醫療救助機制。在突發疫情等緊急情況時,衞生健康部門制定相應診療,明確救治必需的藥械清單,醫保部門可臨時將其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完善醫保基金預付制度,針對收治患者較多的醫療機構,醫保部門及時預付部分資金,確保醫療機構先救治、後收費。

三是加大特殊人羣醫療保險傾斜機制。適當降低貧困人羣大病保險起付線、提高報銷比例,進一步減輕貧困患者醫療負擔。探索建立特殊羣體、特定疾病醫藥費豁免制度。完善大病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商業保險等醫療保障制度的有效銜接。鼓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探索建立重大疾病補充保險制度。

(七)加強醫療衞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

一是建立醫療衞生應急物資統籌調配機制。針對重大和新發傳染病等突發事件,建立各類應急物資目錄體系並動態調整,科學測算需求規模進行戰略儲備。科學調整儲備的品類、規模、結構,提升醫療衞生應急物資儲備效能。通過政府採購、捐贈、定向配備等方式籌集物資,確保醫療機構防護用品儲備一般不少於10天用量。建立醫療衞生應急物資統籌調配機制,制定物資調撥管理工作、防控應急物資庫房管理等制度,實現衞生健康行政部門統籌、儲備中心採供、醫療衞生機構使用的全方位閉環管理。建立生產、流通、儲備、使用信息共享機制,提高戰時狀態下的應急擴容能力。完善基層防控物資保障機制。

二是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基地和專項資金。依託浙南公共衞生緊急醫療救援基地,建設市應急醫療物資儲備中心。依託大型藥械流通配送企業,建立健全醫療衞生應急物資儲備運營機制,按照平戰結合的模式,平時可作為藥械物流功能合理使用。探索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解決建設資金。落實醫療衞生應急物資儲備專項資金。加強對統籌調配的醫療衞生應急物資儲備的基地建設、採購存儲、運輸調配、管理使用、日常運維等經費投入,由各級財政予以保障。支持醫療衞生應急物資的生產流通儲備。

三是建設公共衞生應急信息化體系。加快推進市級遠程醫療平台建設,建設覆蓋市域城鄉的疾病預防控制、院前急救、公共衞生應急信息化體系,實現全市傳染病房、重症監護室、集中隔離收治點信息數據共享。搭建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設市級公共衞生應急指揮中心。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發揮支撐作用,為全面提升公共衞生服務應急能力信息化保障。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5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xx年工作要點安排,11月2日至6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帶領調研組,先後深入xx區、xx市、xx縣和xx縣,實地察看了延大附院、市中醫醫院、市傳染病醫院、市疾控中心以及部分縣級醫院、預防接種門診、鄉鎮(社區)衞生院等基層衞生服務機構,採取查閲資料、聽取彙報和召開座談彙報會等形式,對全市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市政府加快推進健康延安建設,全市公共衞生服務和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逐步增強,有效維護和保障了人民羣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成效明顯。今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各級黨委政府貫徹黨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要求,全面築牢疫情防線。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市疫情聯防聯控工作領導小組,系統高效推進疫情防控工作。各縣(市、區)、各部門疫情防控辦公室細化防控措施,嚴格抓好落實,堅持24小時應急值班值守,確保快速協調處置應急突發疫情。截止11月22日,全市已經連續290天無新發病例。

(二)公共衞生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近年來,市上積極爭取中省項目支持,公共衞生基礎設施得到大幅改善。在全省率先自主開展了鄉鎮衞生院規範化建設,累計投入4億多元為其配備了四維彩超、DR、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先進設備;累計投入x萬元用於村衞生室標準化建設,目前已建成x所規範化衞生院、x個貧困村標準化村衞生室。全市鄉鎮衞生院和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全部設立公共衞生科,併為x個鄉鎮衞生院配備了體檢車;特別是疫情期間為市二院緊急調配和購置x多萬元應急醫療設備,完成市疾控中心負壓實驗室改造工程。全市已建成x個核酸檢測實驗室,日檢測量達到x萬人份。

(三)城鄉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有序開展。一是持續加強傳染病防控。開展了艾滋病防控工作,紮實推進新型結核病

防治管理模式,市傳染病醫院已完成對結核病、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集中收治。二是穩步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治,全面開展了慢性病管理和監測工作。三是紮實開展免疫規劃,認真完成了免疫規劃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監測、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疫苗管理和常規免疫接種率監測工作。四是衞生綜合監督力度不斷加大。截止xx年x月底,全市共查處案件x起,罰款x萬元,規範了醫療秩序,保障了公共衞生安全。

(四)公共衞生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提升。一是市上組建了三個醫療集團,有力推進了市域醫療機構資源共享和優質資源下沉。全市90%以上的常見病、多發病基本在縣域內救治,80%的大病在市域內救治。二是婦幼保健網絡建設日益鞏固。市縣鄉村四級婦幼保健、疾病篩查診斷干預、生命救治等婦幼健康網絡建設水平明顯提升。三是緊急救援網絡體系日趨完善。成立了市120急救指揮調度中心,利用北斗導航系統,對全市x個急救站,x台急救車輛,進行醫療急救統一受理、統一指揮、統一調度,院前急救反應時間達到15分鐘的國家標準。四是愛國衞生運動持續開展。深入開展城鄉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充分動員羣眾參與疾病預防、環境整治等社會性活動,城鄉人居環境得到持續改善。

二、存在問題

(一)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不夠健全。一是醫療和公共衞生機構之間協作不夠緊密。存在主體責任不清、信息共享不暢、相互聯動不夠等現象。二是部分機構服務保障能力不足。婦幼保健機構服務功能不全,僅能開展孕產婦和新生兒疾病篩查業務;全市僅有5個縣區獨立設置愛衞辦;xx區沒有中醫醫院,安塞區中醫醫院仍未開展醫療業務。三是基層公共服務機構履職不到位。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包括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衞生院等)在開展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健康教育、預防接種、特殊人羣和特殊病種的健康管理等基礎性工作時缺乏有效監督,往往依據報表和紙質檔案來判別,導致部分內容不真實,未達到國家基本公共衞生服務均等化的真正目的,難以全面承擔基層衞生健康一體化管理職責。

(二)公共衞生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一是公共衞生服務設施設備短缺。縣(市、區)疾控機構中僅有5所業務用房面積符合建設標準;市疾控中心實驗室設備仍不能滿足業務需要,缺乏負壓轉運車輛。市傳染病專科醫院醫療用房短缺,無負壓隔離病房,無重症監護室,不能滿足傳染病患者需求。二是部分縣級醫療機構發熱門診、感染性疾病科建設不規範。只有4所(、吳起、甘泉、洛川)縣級醫院設有獨立的傳染病區。延大附院、xx市人民醫院等規範化發熱門診尚未建成。三是公共衞生服務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後。各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標準不同,水平不齊,互聯互通程度較低。

(三)公共衞生應急反應能力不強。一是監測預警還不夠及時。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公共衞生“守門人”和“吹哨人”的作用發揮不明顯。二是應急管理不夠規範。公共衞生的資源統籌、疾病預防控制、應急保障等配套制度較少,沒有形成完整的制度規範,加上日常應急演練不足,疫情突發時,只能被動應付。三是應急物資保障能力不足。缺乏應急醫護物資儲備機構和儲備庫,新冠疫情防控前期醫用物資一度告罄。

(四)公共衞生人才隊伍力量薄弱。一是公共衞生專業人員佔比較低。全市衞生技術人員中預防醫學專業的共x人,佔全市衞生技術人員的x%,全市執業(助理)醫師中公共衞生類別的共x人,佔全市總數的x%。二是公共衞生管理人員專業能力不強。x個縣區衞健局一把手全部沒有醫學背景,縣區疾控中心領導班子中有54%的人沒有醫學背景。三是公共衞生專業人才引進困難。由於公共衞生專業技術人員收入待遇較同級醫療機構偏低、職稱晉級不暢,造成公共衞生人才流失嚴重、招聘難等現象。村醫隊伍年齡老化,人員短缺,難以滿足基層基本公共衞生服務的要求。

三、工作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對公共衞生事業重要性的認識。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補短板、強弱項,對公共衞生服務體系進行整體謀劃、系統重塑和全面提升,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市政府要強化統籌協調,落實責任分工,加強公共衞生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管理,及時制定相關政策和改革方案,夯實公共衞生職責,完善相關保障機制,加大公共衞生考核力度,為人民羣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優質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衞生服務,不斷增強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進一步加強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健全以市縣疾控中心和各類專科疾病防治機構為骨幹,醫療機構為依託,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為網底,以綜合性醫院和傳染病專科醫院為疫情監測哨點,建立上下聯動的分工協作的機制。二是督促落實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報告責任,健全疾控機構與城鄉社區聯動工作機制,加強鄉鎮衞生院和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疾病預防控制職責,夯實聯防聯控的基層基礎。三是持續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分級診療等制度建設,不斷推動公共衞生與醫療服務體系高效協同、無縫銜接。

(三)進一步補齊公共衞生服務能力短板。一是加強市疾控中心和市傳染病專科醫院基礎建設。在市、縣綜合醫院設置符合要求的傳染病病區和傳染病門診,加大負壓實驗室、負壓救護車、重症監護、隔離病區等設施設備的投入力度,配齊專業的疾控和醫療救護人員。二是開展基層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重點強化發熱哨點配置,加強鄉鎮和社區預檢分診、隔離觀察、協同轉運、應急處置等功能設施的建設,全面提升基層防控和服務能力。三是加強公共衞生信息化建設。推進公共衞生領域健康大數據應用,提升信息化公共衞生應急指揮、疫情監測方面的作用發揮。四是加強醫療科技攻關能力建設。發揮中醫藥原創優勢,研發中醫藥有效治療技術和藥物。

(四)進一步提升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保障能力。一是提升監測預警能力。立足提早精準有效,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健全網絡直報、醫療衞生人員報告、藥品銷售監測、科研發現報告、輿情監測等多渠道監測預警機制。二是建立市級公共衞生應急救治基地。以“平戰結合、長遠規劃”為理念,科學選址,合理規劃,建設防治一體的公共衞生應急救治基地。三是建立常態醫療應急物資戰略儲備,確保應急物資供應保障高效、安全、可控,打造好醫療防治、物資儲備、產能動員“三位一體”公共衞生應急物資保障體系。

(五)進一步加強公共衞生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一是根據國家和省有關機構設置的規劃要求和建設標準,結合實際需求,重新核定各類衞生事業單位的機構、編制,統籌優化醫療機構內部編制資源配置。二是加大衞生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好人才“百千萬”工程,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建立市政府與延安大學、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合作辦醫制度,訂單定向為全市鄉村醫療機構培養特崗全科醫師,培養費用納入財政預算。三是加大公共衞生領域薪酬保障力度,建立健全公共衞生專業隊伍考核、評價、獎懲機制,落實獎勵補貼政策,逐步縮小與同級公立醫院之間的薪酬差距,穩步提高工資待遇,確保公共衞生專業隊伍的穩定。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6

大家好!

下面,我簡要彙報一下我縣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

縣轄鎮街個省級經濟開發區,面積平方公里,人口萬。現有政府舉辦的醫療衞生單位家,其中縣級醫療衞生單位處鎮級醫療衞生機構處,另有社區衞生服務站處、村衞生室個、個體診所個。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衞生健康事業發展,搶抓國家強力推進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設機遇,不斷加強全縣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設,初步建立了縣、鎮、村橫到邊、縱到底的公共衞生服務體系,醫療衞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羣眾健康水平明顯提高。

一、加強人才培養,壯大衞生健康服務力量

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時,堅持管辦分開,穩步開展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建設,實現了縣級公立醫院決策、執行與監督三權分立、相互制衡,提高了醫院內部管理運行效率。今年以來,圍繞專業需求和學科需要,將招才引智工作納入招商引資範疇,視同引進招商引資項目。並積極開展醫療衞生系統在外工作人員回的宣傳引進工作,縣委組織部、縣人社局出台《關於鼓勵在外工作人員回縣工作的實施意見》,目前醫療衞生系統已有名外地工作人員回工作。同時,加強在職人員進修培訓,截至目前,各單位選派人員到省市進修學習人次。

二、完善硬件建設,優化醫療衞生服務條件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使我們充分認識到目前醫療衞生機構建設對於應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重要性。為此,我縣在全面加強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統籌推進醫療機構基礎設施規範化建設。

一是加強醫療機構疫情防控設施標準化建設。縣人民醫院建立獨立的傳染病科、規範的發熱門診,並按照三甲醫院建設標準,計劃遷建佔地綜合院區,建築面積萬平,配備牀位,目前已完成立項,選址意見書、建設工程許可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等已辦理完畢,正在進行安全文明施工工作,爭取年底投入使用。

二是加強核酸檢測能力建設。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改造面積實驗室,購置了檢測儀器設備,已於x月x日正式啟用;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也先後於日啟動PCR核酸檢測實驗室建設,並與初投入使用。縣疾控中心、縣人民醫院將在現有基礎上,分別新上一套核酸檢測設備,縣婦幼保健計生服務中心也將完成核酸檢測實驗室建設,確保全面完成“核酸檢測能力備增計劃”。加快推進鎮街衞生院發熱哨點診室建設,按照發熱哨點診室不低於平方米的建設標準,正在改造過程中疫情應急防控能力明顯增強。

三是加強鎮街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在所有鎮街衞生院全部實現標準化建設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積極推進新建、擴建項目,不斷優化基層醫療服務條件。以上項目建成使用後,我縣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將實現全面提檔升級。

三、推進能力建設,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縣人民醫院先後與簽署了對口幫扶和合作協議,為縣醫院發展注入新動力。加強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三大中心”建設,胸痛中心被列入國家胸痛中心聯盟建設單位,卒中中心通過國家卒中中心聯盟認證,胸痛、卒中、創傷、放療項目均處全市上游水平,依託建立的掌上導管室為山東省首家。從鎮街衞生院選派名“村級指導醫生”對薄弱村衞生室進行幫扶,提升基層醫療衞生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的人員組成,由縣級醫療機構分片參與家庭醫生簽約團隊服務簽約工作,切實提高了簽約服務質量。

四、規範監管秩序,加強公共場所管理

完善監管機制,建立了幹部“一對一”幫扶制度,成立個幫扶小組,分別由衞生健康局幹部任組長,隨時對所包保的鎮村醫療機構進行監督檢查,嚴厲打擊非法行醫。加強衞生監督信息化建設,為衞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隊伍配備了現場執法終端設備,確保現場執法過程全記錄。加強醫療廢棄物和醫療污水監督,組織衞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大隊人員對產生醫療廢棄物的單位和隔離病區加強監督檢查及業務指導,各單位全部與公司簽訂了醫療廢物處理協議,所產生的醫療廢物由該公司統一集中處置,每年轉運處理醫療廢物約噸。

總之,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縣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衞生健康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但與廣大羣眾的期望和需求還有不小差距,各位的到來,是我們相互學習、共同借鑑、增進友誼的一次難得的交流機會,懇請各位不吝賜教、傳經送寶,為我縣的衞生健康工作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促進我縣衞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謝謝大家!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7

為健全公共衞生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市委關於健全公共衞生管理體系的部署要求,市政協於近期圍繞“健全公共衞生服務體系”組織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快速反應,周密部署,建立“六大體系”,實行“十個最”戰時機制,探索創新十大舉措,用堅決果斷的行動和措施遏制住疫情蔓延勢頭,有效確保了全市廣大人民羣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但通過這次疫情,我市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存在薄弱環節。二是公共衞生防控應急體系不夠健全,傳染病救治體系還不夠完善。三是醫療防疫物資儲備相對不足。四是應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中運用計算機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水平還不高。

二、意見建議

(一)加強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設,在提前預防上補短板。

一是各級黨委政府要增強憂患意識,樹立大衞生、大健康理念,進一步提高衞生健康領域的治理能力與治理水平,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二是在預防為主上補短板,在科學預判、快速反應上找差距,在聯防聯控、羣防羣控上堵漏洞,使這次阻擊疫情的有效做法常態化制度化。三是強化應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模擬演練,建議組織由市應急指揮部牽頭,衞健委組織,由疾控、醫療、公安、後勤保障、新聞報道等多部門參與的“實戰演練”,通過演練提高各部門相互配合和公共衞生應急能力。

(二)夯實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在基層基礎上補短板。

要強化農村、社區基層防控能力建設,把更多力量資源下沉基層、投入基層。一是完善農村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對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進行分級強化建設,改善農村公共衞生服務設施,加強鄉鎮衞生院建設,着力按照標準規範建設具備獨立診斷室、治療室、藥房、觀察室和必要設備的村衞生室,完善村醫保障政策,持續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二是在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衞生事件中充分發揮社區關鍵防線和“一線哨所”的作用。每個社區醫院至少配有一名素質過硬的全科醫生,做好社區羣眾健康“守門人”;藉助全民參與疫情防控有力勢頭,積極推進無主樓院成立業主委員會或居民議事會,加大物業進駐老舊小區力度,加強小區公共衞生管理。

(三)完善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在救治能力上補短板。

一是加快市傳染病醫院建設。建議加大資金投入,按照國內先進標準配備軟硬件系統,滿足重大傳染疫情救治要求和各類呼吸道傳染病的收治需求。二是各縣(市、區)均應建設標準化感傳染性疾病救治機構,推廣非呼吸道傳染病病區改擴建標準,規範設置發熱門診,滿足突發公共衞生安全事件時患者就診的隔離、觀察、治療等專用區域。三是建立分級、分層、分流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建立多梯隊不同專業的救治隊伍,實現場所、人員、設備、功能相配套。

(四)建立公共衞生應急物資儲備制度,在應急保障上補短板。

建議我市建立市級公共衞生應急物資儲備制度,按照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災時應急、採儲結合、節約高效的原則,建立一個公共衞生應急物資儲備庫,專職保障公共衞生事件應急物資儲備、調撥使用,優化重要應急物資產能保障,做到關鍵時刻調得出、用得上、保得好,提升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物資保障能力。

(五)注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信息化方面補短板。一是加快建設我市大數據中心,提高大數據的應用能力和水平,着力推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和各醫療機構計算機診療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實現傳染病信息的智能化、自動化上報。二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建立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智能化、自動化預警系統,讓人工智能系統全天候自動監控疫情、自動向防控部門、社會公眾發出預警,再由專家跟進研判,最大限度降低傳染病爆發風險。三是平戰結合,進一步提高遠程會診、遠程醫療建設和高科技應用水平。

(六)強化衞生領域執法力度,在法治保障上補短板。一是加強和完善公共衞生領域執法力度。嚴格執行《傳染病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二是要加強治安管理、市場監管等執法工作,依法嚴厲打擊抗拒疫情防控、暴力傷醫、製假售假、造謠傳謠等違法犯罪行為,保障社會安定有序。三是加強公共衞生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組織基層開展衞生健康普法宣傳,引導廣大人民羣眾增強法治意識,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四是要在法律框架內嚴格執法,一方面對不依法履職人員必須嚴格問責,另一方面切實把握好執法尺度,依法防疫,做到主體適格、措施適度,防止出現借疫情防控之名、行違法犯罪之實的行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公共衞生應急管理。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8

尊敬的各位:

大家下午好!

近年來,在各級委、政府和縣衞計局的堅強下,我院按照公益辦院的宗旨,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深入開展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各項工作得到較快發展,服務能力明顯提升。下面,我將中心衞生院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向各位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x鎮位於x縣東南部,版土面積x平方公里,轄x個村和x社區,總人口x萬。中心衞生院始建於x年,佔地面積x㎡,業務用房面積x8㎡,擔負着全鎮人民的公共衞生、醫療服務和周邊四個鄉鎮的部分醫療急救服務。現有職工91人,開設病牀x張,年出院x人次,門診xx人次。打造了完備的現代化醫療信息系統、遠程會診平台,具備基層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診治能力。全鎮下轄x家村衞生室,在編村醫50人。

二、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

(一)基礎建設卓有成效

我院於x年新建了行管公衞綜合樓,xx年又耗資x對業務綜合樓進行了重新規劃佈局與裝修,住院部分科設置,達到“四化”標準,病人診療更加舒適方便。分年度對全鎮x家村衞生室進行了優化建設,均達到了“五化”標準,衞生室服務環境大為改善,羣眾滿意度明顯提升。

(二)人才隊伍發展壯大

我院通過“外引內修”,不斷提高專業技術隊伍素質,夯實發展內涵。一是加強人才引進,近三年共引進大專以上專業技術人員29名,為提升整體服務能力增添了強大動力。二是與上級醫院簽訂人員培訓協議,三年來選送31人到縣級以上醫院進修,214人蔘加市縣級短期培訓。每年邀請上級醫院來院授課10餘次,每月均請上級來院指導手術、會診。三是強化院內培訓。加強“三基三嚴”訓練,每年組織院內培訓30餘場次,舉辦技能操作競賽、業務技能考核不低於4場次,不斷強化醫務人員專業技術能力。

(三)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完善質控體系,健全管理制度。對全院各科室實行全程質量監控,對日常工作定期進行考核,全面貫徹落實18項醫療核心制度,不斷優化就診流程,改善服務態度,提升醫療服務質量,近幾年無醫療事故和大的醫患糾紛發生。二是強化急診急救,護佑生命安全。加強院前急救和急診工作的管理,提高應急救治能力。對急、危重病人暢通綠色通道,實行先診療後付費。“120”年接診病人xx人,急危重轉診xx人,未發生因急診急救處置不力而引起的矛盾糾紛。三是加強特色專科建設。今年在“國醫堂”的基礎上,單獨成立了中醫康復理療科病區,形成了以中醫藥適宜技術和現代康復理療相結合的特色診療科室;成立了燒傷治療專科,填補了區域空白,社會反響良好。

(四)惠民政策有效落實

一是公共衞生服務全面覆蓋。切實轉變服務理念,增強“治未病”意識,規範開展各項公共衞生服務,創新服務方式,開展家庭醫生團隊服務,實施健康管理,打造健康小屋,開展健康教育,有效控制慢性病的發病率與危害,不斷提高全人羣的健康水平。二是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專人負責藥品上採購,基本藥物使用率100%,運行已經走入正軌。三是嚴格執行醫保政策,提高參保居民的醫療保障水平。近三年,全鎮參保率均在99%以上,三年來共為羣眾報銷醫療費用1427.2萬元,惠及羣眾7.9萬人次。四是是開展保障基本醫療服務改革試點,自年x月x日起實行按牀日定額付費,通過控制藥品、耗材、輔助檢查費用,開展臨牀路徑管理,最大限度控制醫療費用,減輕患者負擔,呈現出“三下降一提高”(例均費用下降、例均牀日下降、患者例均自付費用下降,實際報銷比例提高)的良好局面。

(五)醫院文化引領發展

我院始終把建設自己的醫院文化,打造“區域診療中心”作為“內功”來修煉。確定了院訓、院徽,願景,創辦了院報,目前已發行48期,開通了醫院微信公眾平台,搭建了與轄區羣眾溝通的橋樑。通過經常性舉辦演講競賽、文體比賽、崗位練兵等活動,大力倡導敬業和事業成就感,凝集人心,積聚合力,增強了幹部職工團結協作、爭先創優意識,品牌效應逐步顯現。

(六)健康扶貧精準有效

一是開展精準扶貧對象慢性病門診醫療工作。對貧困對象身患高血壓、糖尿病需長期服藥的逐人建立台帳,發放日常治療藥品,進村入户開展健康體檢,為貧困對象了健康保障。二是全面落實我縣健康扶貧“三提三免三兜底”措施,最大限度減輕羣眾看病就醫負擔,切實解決貧困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三是開展結對幫扶助力脱貧。經常性深入掛點扶貧村,開展入户調查走訪,幫助完成幫扶,為貧困居民醫療援助和健康保障,助力村民脱貧致富。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與醫療業務發展不匹配,服務能力提升遭遇瓶頸。現有業務綜合樓建於xx年,使用已達30年,且多次維修改造,已成危房;上級編制牀位數僅64張,實際開放牀位146張,仍時常需要加牀,病區負荷已達極限。

不能滿足老百姓的就醫需求,同時也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二是基層醫療隊伍人才不足。因基層醫院和縣直醫療機構待遇相差較大,縣級績效工資為基準線的1.6~1.8倍,鄉鎮衞生院才1.2倍,目前醫院仍有臨聘人員54人,編制無法解決,人員經費不足,高水平人才引不進,留不住,人才流失嚴重,基本每月都有流動人員,致使醫院服務能力萎縮。同進村醫養老保障問題未解決,導致老村醫退不出,新培養的村醫安置不了,村級服務能力不能滿足羣眾的健康需求。

三是醫療設施設備落後。特別是缺乏CT等大型診療設備,每年有大量患者因不能明確診斷赴上級醫院診治,加重患者就醫負擔,貽誤患者最佳治療時機。

四是醫療服務價格調整跟不上發展需求。現在醫院執行的還是年出台的醫療服務收費價格標準,其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與現階段醫院配置標準和社會發展現狀不一致,也不能充分體現醫務人員勞務價值。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9

21世紀進入了信息時代,實施以計算機和網絡為載體的信息化教育,是學校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我校開展信息化教育工作有一段時間,在計算機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多年來,在不斷加大對信息化教育投入的同時,我們深深感到:只有積極創造條件,開拓進取,勇於探索,努力構建學校的信息化教育體系,健全和理順信息化教育管理體制,加強對開展信息化教育的領導,才能推動學校的信息化,從而實現教育的現代化。下面就我們的工作做以簡單的彙報。

一、構建規範的管理機制,實施科學化管理

我們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信息化工作方向以及信息技術教師的工作職責。在校長的領導下制定了適合我們學校校情的信息化系列工作制度。信息化工作制度上牆,並嚴格按制度開展信息化工作。學校把信息化工作當成學校工作的有效組成部分,學校的的計劃、總結都充分考慮到信息化工作。學校定期召開信息化工作專題會議,就信息化近期的工作做以部署,並即使總結經驗教訓,以利於工作的開展。在專題會議的正確引導下,教師的電子備課實驗、利用網絡開展的各種活動以及學科整合研究進行得有聲有色。

二、加大投資力度,改善信息化工作條件

學校現有學生機82台,學生715人,生機比達到了9:1。教師機有24台,學校有教師43人,師機比達到了1.5:1。為了保障計算機的正常使用,學校2名專職教師定期對計算機進行維護,並制定了計算機使用管理規定,確保計算機服務教學同時減少人為的對計算機的損壞。根據信息化工作的發展方向,我們投資70000多元,在各班鋪設了網線,完成了班班通工程的第一期工作目標。目前我們正在與教育局聯繫,爭取儘快實現班班“三機一幕”,完成班班通工作的二期工作目標。目前我們有網絡教室2個,開課班級18個,我們達到了網絡教室與班級數的比率為11%。學校添置了專業的攝、錄、編設備,我們的信息技術教師完全具備獨立攝製、編輯音像教材的能力。我們教師攝製、編輯優秀課光盤參加省市評比均獲得好成績。

三、應用網絡,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教研活動

網絡豐富的資源,為我們教師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們學校緊緊依託網絡資源開展各種活動,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1、教師備課。我們教師的網絡備課分2步走,第一步,選取有代表性的學科,對任課教師進行培訓,然後教師有選擇的設計自己喜歡的題目,這一階段主要是嘗試利用網絡備課。我們的工作得到教研室的認可,我們學校做為全區首家電子備課實驗單位,我們的四年組成為實驗點。我們學校也在電子備課管理上做了深入研究,並設立了一線教師科研課題。電子備課促進了教師的提高。

2、網上教學。我們大膽進行網上教學嘗試,李晶晶,齊佳偉是這種嘗試的受益者,他們的利用網絡進行的學科整合課在省裏都獲得2等獎。齊佳偉還進行了學科整合課的研究,申報了市一線教師科研課題。

3、網絡活動。網絡資源為我們教師打開了一扇大門,教師可以自由在網絡上衝浪,寫博客、寫空間提高了教師的寫作水平。做賀卡,發郵件,讓教師溝通的渠道更加寬廣。學生也通過網絡獲取了大量的信息,學到許多知識。綠色網絡在學生活動中得以體現。

4、校本教研。網絡上豐富的資源為校本教研提供了可以學習借鑑材料,我們教師經常就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上網收集資料,然後進行研究,更好地促進以後的教學工作。我們檔案中展示的是信息技術教師校本教研的記實材料。

5、我們與中國移動通訊集團遼寧有限公司瀋陽分公司簽定了家校通合同,他們為我們提供設備以及技術保障,讓網絡服務於學校與家長的溝通,提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6、病毒防治、管理與校園網安全。學校購買了幾種版本的防病毒軟件,並制定了可行的病毒防治制度,每台電腦都安裝了防火牆,常用的教師備課電腦安裝了c盤自動恢復功能。重點部門的電腦不在設共享功能,防止他人的進入,以及病毒的攜帶。

四、擴大資源籌備,服務教育教學

我們學校有共享硬盤資源483g,光盤資源325g,光盤2張823bm,學生按要求訂購了各種音像資料。學校資源庫地址每名教師都知道可以隨時上網查找使用,光盤在章富宏老師處登記,教師可以隨時使用。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帶領學生恰當使用音像資料,讓音像資料在學生處發揮作用。

五、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

我們學校有2名專職信息技術教師,我們嚴格執行課時計劃,使用規定的教材按課表上課。學校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方便,鼓勵他們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培訓活動,並給他們購買學習光盤和書籍,不斷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這2位教師認真鑽研業務,在完成教學的情況下,還開展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大膽嘗試,碩果累累。

我們利用現有條件積極參加課題研究工作。信息技術教師參加國家課題新課程標準下教學模式的研究。齊佳偉、章福宏、李豔紅參加市級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研究。在信息技術教學研究工作中,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有2個課件製作獲省級獎勵,10篇論文分別獲國家和省級等次獎勵。我們有李晶和齊佳偉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課例獲省級二等獎。

七、加強教師培訓,形成學習氛圍。

學校形成了以校長為組長的信息技術培訓領導小組。我們的培訓注重實效性,變集中培訓為分散指導,每個人是的教師,把自己的長項告訴他人,每個人又都是學習者,在實踐中請教、進步。在濃郁的氛圍中,教師不斷進步,我們的教師都通過了計算機等級考試,並有許多教師根據工作需要製作的了課件,服務於教學。

信息技術教育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教育活動,我們將繼續學習,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我們將與時俱進,讓信息技術促進我們學校的全面發展。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10

工商局目前共有x個股室、x個工商所,x個事業單位,在職幹部職工xx人。年以來,我局按照省、市局信息化建設的工作要求,堅持率先試點、率先受益、率先發展的工作思路,確立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大變樣的工作目標,提高認識,抓住機遇,分步實施,發展自己,先後投入資金100多萬元,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工作,各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將我局信息化建設情況向各位領導彙報如下:

一、信息化建設遇到的問題

我局信息化建設初期,遇到不少問題和阻力,主要是: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大多數幹部職工對工商系統推行信息化建設存在三種模糊認識。一是“過早論”。認為當前系統內人員有老有少,學歷有高有低,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搞信息化建設難度大、過早。二是“無用論”。認為現在工作重心主要還是收費罰沒,錢收不上來,工資沒保障、温飽解決不了,搞信息化建設沒必要。三是“輕視論”。認為信息化建設也就是傻瓜辦公,要求不高,只要每人會操作設計好的流程就可以了,這些模糊觀點直接導致了對信息化建設的排斥性和懶惰性,給我局信息化建設帶來了很大的阻力。

(二)建設資金困難大。經費是信息化決定性因素,沒有經費投入,信息化建設無從做起。x年前,我局信息化建設基礎差、底子薄,全局上下除辦公室和登記部門配備了三台電腦外,其它硬件設施一片空白。要搞信息化建設,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但是由於我局經費總量不大,歷史上形成的各種債務沉重,全系統幹部職工以及離退休幹部人數多,而且三年基層工商所建設,我局又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嚴重緊缺的經費,給信息化建設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三)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我局幹部隊伍龐大,全系統x名幹部職工。x年前,大專以下學歷的幹部佔%以上,文化基礎差,而且會操作電腦的幹部職工不多,電腦專業知識人才缺乏,這給信息化建設帶來了兩大難題。一是如何對幹部職工進行教育培訓,普及計算機知識以及業務信息系統的使用。二是如何引進信息化建設人才,加強對信息化建設工作進行指導和建設,縮短時間和成本。

針對上述三大問題,我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羣策羣力。一是加強對信息化建設的領導,成立了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由一把手負總責,分管局長具體抓。二是制定印發了《工商局關於加強信息化建設的決定》,從機構、人員、經費上保障信息化建設順利進行。三是加強與省局、市局信息中心以及電腦公司的聯繫,爭取他們工作上的指導、支持與協助。四是想方設法籌集資金,從根本上解決信息化建設工作中遇到的資金問題。五是大力引進信息化建設專業人才,從零起步抓好乾部職工信息化建設的教育培訓。這一切保證了我局信息建設工作能順利進行。

二、信息化建設取得的成效

我局的信息化建設雖然基礎差、底子薄、起步晚,而且建設工作中遇到了較多的困難和問題,但是經過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我局的信息化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根表現在:

(一)加強了硬件設施建設。我局的信息化建設工作從x年全面鋪開,至今共投入資金多萬元,籌建改造了信息中心、檔案庫房,完成了局機關和工商所的網絡綜合佈線。同時投入資金xx萬元,購買了服務器台,計算機台,打印機台。目前,局機關全部股室都配備了電腦x台,各工商所也配備了x台以上的電腦。

(二)開通了信息網。我局租用了電信局xx條光纖專線,實現了省局、市局、區局、工商所四級聯網,開通了信息網,信息網設工商動態、工商介紹、辦事指南、法律法規、投訴中心、文件收發、閃光紅盾、發佈通知等9個欄目,從去年10月份起,我局所有文件收發、資料傳送全部在網上完成,基本上實現了無紙化辦公。

(三)推廣了業務信息系統運用。按照省局、市局的要求,我局及時對業務信息系統進行了培訓,培訓面達100%。培訓後,我局於去年12份將該系統投入使用。目前,我局的註冊登記、企業監管、執法案件、市場合同等業務全部通過該系統受理和辦結,業務上線率均達到100%,基本實現了業務工作規範化、信息化管理。

(四)搭建了視頻會議系統。在市局信息中心的指導下,我局投入資金萬多元,購買了視頻電腦、投影儀、攝像頭等設備,改造了視頻會議室,初步搭建了市、縣視頻會議系統。目前,共舉辦了各類視頻會議20場,視頻會議系統搭建後,改變了過去開會來回趕的現象,降低了行政事務成本,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五)規範了檔案升級管理。檔案升級納入信息化管理也是我局信息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去年初開始,我局開始籌集近xx萬元的資金,着手對檔案進行綜合升級管理,今年初已通過省特級檔案的評審。目前,我局全部企業檔案資料電子化錄入工作已完成,通過電子檔案系統可檢索各類企業檔案,實現了檔案管理規範化、科學化、信息化。

三、信息化建設帶來的變化

通過加強信息化建設工作,我局的工作呈現出五大變化:

(一)提高了工作效率。由於大量的信息檢索資料傳遞工作,通過網絡用幾秒鐘的時間就可以完成,這比傳統的手工方式快了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例如:企業名稱查詢,過去可能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現在通過軟件運用,一分鐘內“搞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了辦理時間,為羣眾打通了一條辦照“高速路”。

(二)規範了工作流程。業務信息系統推廣運用後,實現了登記註冊程序和條件的統一規範,建設了各類市場主體名稱預先核准登記―受理核准―打照―發照的規範化流程。執法辦案工作也實現了查案―辦案―結的規範化流程。這樣既減少了工作中有隨量性,又對從源頭上防止不廉潔行為的產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提高了科學決策。通過專業化的軟件程序,可以非常方便地對企業進行查詢和基本業務數據統計,不僅速度快,而且精度高,局領導足不出户,不聽彙報,不到現場,通過辦公桌上的微機就能隨時掌握工作動態,進行分析和宏觀指導,大大提高了決策的科學性。

(四)優化了辦事環境。現在運行的信息化系統,實行以網上審批為主,書式資料備案為輔,書式資料的傳遞由內部工作人員來完成,避免了辦事人員來回跑,同時通過開通曲江工商信息網,節約了行政事務成本,加強局上下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實現了信息資料共享,推動了無紙化辦公的.進程。

(五)樹立了工商形象。在xx區政府所有直屬部門中,我局是較早進行信息化建設的單位,目前登記註冊、執法辦案、企業監管、市場合同、商標廣告等業務全部在網上進行審批和完成,辦公也基本上實現了無紙化辦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走在了全區其他單位的前列,受到了區委、區政府領導的肯定以及社會各界的讚譽,樹立了良好的工商形象。

四、信息化建設的體會

我局的信息化建設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取得目前這樣的成績,由此我們深深體會到:

(一)領導重視是關鍵。信息化建設技術性強,涉及面廣,建設週期長,運用的人力、物力和資金多,能否取得成效達到預期目標,關鍵取決於領導重視和熟悉的程度,領導班子思想統一的程度,保障措施落實的程度,具體責任人事業心的程度。我局黨組面對種種困難和問題,知難而進,迎難而上,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都堅定不移地把信息化建設推行下去,面對資金嚴重短缺的問題,局黨組壓縮一切可以壓縮的資金,集中精力抓信息化建設,正是黨組一班人有追求大發展的雄心,有一抓到底的決心,有常抓不懈的恆心,才能凝聚全局的力量,上下團結一心,堅定不移推進信息化建設。

(二)科學決策是先導。推進信息化建設,科學決策是先導。我局堅持從實際出發,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實踐,積極與省、市局信息中心聯繫溝通,爭取他們的支持和幫助,從而保證信息化建設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地全面推進,同時我局量力而行,注意做到建設與培訓同各個業務進行到哪一步,就重點培訓相應的人員,保證各個項目建好、能用、用好。在經費投入上,一方面重點傾斜,以基礎設施建設和業務工作最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為重點。另一方面着眼發展,對設備的配置兼顧高起點和未來更新換代兩方面的要求留有餘地,做到既要好又能配套,確保設備不會剛用上就落後,或者今後要更新換代時,不會因缺少相應的配套出現後續工作經費負擔過大的問題。

(三)多方協調是保障。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是我局信息化建設進展較快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是得到了上級工商部門的有力支持,市局領導多次對我局的信息化建設作了很好的指示,市局信息中心經常到我局指導信息化建設工作。二是憑藉了外部的技術力量,多次邀請xx公司、xx公司的技術人員來我局指導、培訓,這樣做,一方面使我局的規劃方案更加符合實際,另一方面解決了我局技術人員不足的問題。三是有機地整合了內部資源,將業務工作與技術工作相結合。我們將登記模塊、辦案模塊、監管模塊的培訓分配到相應的股室,信息中心提供技術支持,這樣既分工明確,又羣策羣力,確保了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五、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今後的努力方向

我局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資金投入不足,計算機硬件設備缺口比較大,如我局位幹部職工,只配備了電腦枱,平均x人才有一台電腦。二是人員素質不高影響了工作質量,由於我局幹部電腦知識較差,文化水平較低,不能較好地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三是由於目前人事管理和財務管理業務信息系統模塊還沒有投入使用,使人事工作和財務工作不能進行規範化管理,影響了工作質量和效率。

今後我局將加大投入,加強培訓,使信息化建設更好地為我局各項工作服務。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進一步推廣使用業務信息系統,拓寬業務信息系統使用領域。二是進一步加強其他檔案的掃描錄入工作,實現檔案管理電子化。三是進一步推廣使用辦公自動化(0A)系統,實現辦公完全自動化。四是進一步完善視頻會議系統,將視頻會議系統廣泛應用到工商所。五是對12315消費者申訴舉報系統進行改造,提高12315的服務效能和應變能力。六是加大信息化建設硬件投入,力爭在年內達到機關人手一台電腦,工商所兩人一台電腦。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11

一、調查目的

瞭解會計行業的發展現狀與人才需求,尋找自身能力結構與職業需求之間的差距,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為職業生涯規劃奠定基礎。

二、調查對象和範圍

主要縣區設有會計崗位的各大中小型企業和事業單位。

三、調查內容

主要調查各單位會計人員的性別,學歷水平,所學專業,會計職稱,會計年限,以及對會計就業前景的看法等。

四、調查方法

通過現場書面問卷調查瞭解40名會計從業人員相關情況以及他們的主要看法。共發放問卷40份,收回40份,本調查問卷分為單選題和多選題(詳見調查附表)。

五、調查結果與分析

從調查結果看,我們調查的對象類型比例如下:

(1)從表一看,男女比例為9:11,可以看出,女性在會計人員這一塊佔了大多數,但在瞭解中可知,男性擔任會計主管的要多,而女性擔任出納和一般會計人員的較多。從表二看,大專學歷佔的比例比較大,其次是本科。這説明會計專業對學歷的要求相對還不是很高。大專生在這一領域競爭力相對較強。從表三可以看出,會計專業還是一個比較對口的專業,在這些被調查的會計人員中有百分之六十二點五以前是學會計專業的。這説明同學們以後從事會計的可能性還是較大的。在表四會計職稱方面,一般會計人員和初級職稱較多,中級次之,高級和注會較少,這反應出當今社會還是缺乏高端頂尖人才和工作經驗豐富的人才。雖然從表二中得出會計專業對學歷的要求相對還不是很高,但同學們也應該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會計技能,使自己在以後的工作中能夠有很大的優勢。從表五看,在瞭解中得知,會計年限越久一般擔任的崗位級別越高。這説明“幹一行就要愛一行”,只要你堅持不懈的努力工作,遲早有你發光的時候。

(2)在這次調查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對會計的第一印象就是算賬,記賬,這説明很多人在剛接觸會計這一詞彙時都不是很瞭解它真正的意義,很多同學現在也許還不是很瞭解會計的真正含義,這也包括我,但不要為此擔心,這只是一個開始,只要你努力就會成功。其次,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認為我國會計人員的社會地位高,受人們的普遍尊重,會計環境是影響會計人員社會地位的決定因素,而在所有影響會計制度發展的環境因素中,經濟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我國60多年的會計史證明了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另外,在會計行業的前景方面,有42%的人認為需求量還很大,就業容易;38%的人認為發展前景還較好,就業一般;20%的人認為基本已經成飽和狀態,就業困難。而且,在會計行業中,誠實,穩重,細心是人們認為必不可少的。

(3)調查中,會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會計業務處理能力應用是非常突出的,而其它的經濟業務處理能力、税務業務處理能力、統計分析能力、審計能力等相應地應用較少。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12

根據《關於開展全省信息化人社建設情況專題調研的通知》要求,縣人社局就近年來信息化人社建設情況進行了全面梳理,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情況

一是各類信息系統覆蓋主要業務。近年來,縣人社局緊跟省、市、縣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加快各類系統的推廣使用,逐步將各項業務納入了信息化軌道。目前,我們在使用的業務系統主要有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系統、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系統、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信息系統、醫保經辦管理服務系統(包括醫保個人帳户管理子系統、基金徵繳子系統、醫保費用結算子系統)、省就業信息系統、勞動關係管理系統、省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平台、省職稱管理系統、人事工資數據庫管理系統、省網上信訪平台、省綜治平台、電子政務協同辦公系統等,這些系統基本涵蓋了人社部門的'主要業務。通過各類系統的使用,極大的方便了各項業務工作的開展,有利於信息的存儲、查詢,有效減少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紕漏。

二是社會保險代繳代扣高效便民。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強與銀行的合作,通過參保繳費系統與銀行的對接,全面推行社會保險代繳代扣,極大的便利了各類參保對象。其中,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於初在烏江鎮開展保費代扣代繳試點工作以來,通過農商銀行代扣代繳保費,取得顯著成效。開始在全縣十八個鄉鎮全面開展實施代扣代繳,當年度保費代扣代繳率達98.1%,極大地減輕了縣、鄉鎮業務經辦人員、村協管員的工作強度,羣眾繳費更加便捷、安全。目前,羣眾無論是首次參保還是續保,均可持存摺或社保卡在當地農商銀行網點繳費,無需櫃枱辦理。職工養老保險目前除部分企業外,基本以銀行代繳代扣為主。醫療保險自20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啟動以後,通過醫保信息系統和農業銀行對接,城鎮居民可持醫保卡到農行自行續保繳費,極大的方便了參保居民。

三是硬件設施更新緊跟工作需求。硬件設施的及時更新是信息化人社建設穩步推進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們根據工作需求,多次對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老、舊、性能差的設備進行了淘汰更新,為了部分系統的數據安全,我們還單獨採購了電腦,對系統的使用進行物理隔離。,在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大樓建成後,我們建立了專門的網絡設備機房、安裝了大型的電子顯示屏、對人社系統的視頻會議設備進行了更新,此外,今年,我們又投入資金約16萬元分兩批為機關及每個鄉鎮人社所購買新電腦和打印機,為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陽光政務信息系統建設穩步推進。自今年3月份省、市啟動陽光政務信息系統建設以來,縣緊跟省、市決策部署,安排兩名工作人員負責該項工作,並對陽光政務信息系統建設所需的基本資料、數據進行了全面整理,目前已基本完成,待系統上線後我們將加快推進使用,讓全縣實現不進人社門,能辦人社事的目標。

二、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缺乏專業人才。目前由於缺乏計算機方面的專業人才,設備和各類系統的日常性維護比較困難,設備及系統出現問題難以即時進行修理,容易耽誤辦事羣眾的時間,遭到辦事羣眾的投訴,對人社部門的.形象造成一定影響。

二是經費保障不足。信息化建設資金不夠,導致硬件設施更新換代慢,設備性能有時跟不上工作需求。

三是部分內網系統不穩定。省就業信息系統時常出現系統不穩定甚至多天無法登陸的情況,給工作人員高效服務辦事羣眾增加了一定的阻力。

四是部分系統模式設置與現實工作存在脱節。以辦理《就業失業登記證》為例,國家現有户籍政策中户籍性質均為“居民家庭户”,依照人社部門辦證及享受就業創業優惠政策的相關文件需鑑別其户籍性質是“農業”或“非農”,同時省就業信息系統裏目前户籍性質欄仍設置為選擇“農業”或“非農”。

五是新農合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信息系統尚未整合。農村居民參保還是以人工收繳費為主,不僅參保不便,參保基金還存在一定風險。

三、社會保障卡製作、發放和使用情況

截止到目前,縣社保卡制卡總計316392張(含城鎮卡64845張),其中城鎮社會保障卡已發放18217張,功能還未啟用,其餘的為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卡,目前已全部發放完畢,功能已啟用,可用來進行保費徵繳、發放養老待遇。在社會保障卡製作方面,5月,市人社局信息中心組織了社會保障卡小型制卡機業務培訓,並下發了小型制卡機,現已可進行縣級制卡(因未領取預製卡,暫未制卡)。

在社會保障卡的製作、發放、使用過程中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一是社會保障卡制卡週期過長。參保人員自登記錄入居保信息系統後,一般需半年以上才可能領取到社保卡。二是社會保障卡後續管理不完善。工作中多次出現社會保障卡可在我服務窗口讀卡器中讀取,在銀行窗口無法讀取或者金融功能無法使用的情況,但銀行工作人員常將此類問題歸於我方原因,認為應由人社部門處理,實際上與金融功能相關的問題我人社部門無此權限處理,因此,社會保障卡與金融功能有關的問題處理程序還需明確。三是社會保障卡補卡費用貴。四是城鎮卡目前還處於無用狀態。

四、基層和服務對象信息化基本需求

一是儘快完善異地就醫管理。目前醫療保險在全市範圍內實現了就醫即時結報,省內異地就醫聯網結報只在市和市開通了,省內、省外異地就醫管理還不完善。

二是儘快整合新農合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信息系統。實現農村居民參保可在銀行自助繳費。

三是加快推進醫保信息管理系統和醫院管理系統及互聯網的對接。使醫療保險卡能夠實現網上預約掛號、看門診、查看住院信息。

五、推進信息化人社建設的意見建議

一是建議增加信息化建設的經費預算。保障設備的正常更新、系統維護。

二是建議招聘專業人才。增設信息中心,規範編制、經費、工作職責等,招聘計算機方面專業人才對人社系統的各類信息系統進行日常性管理及維護,平時省市多加強檢查指導,不要讓信息中心成為虛設機構。

三是建議加強信息化建設培訓。每年至少組織一次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培訓,增強信息化建設具體負責人員的業務能力,大力普及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安全防護知識,防止各類系統使用不當造成數據外泄。

四是各系統之間要相互兼容。目前人社部門各類系統有十幾個,系統不兼容會影響工作的開展。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13

我國大學擴招後,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有關,更和當今畢業生的就業觀滯後有關。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此次調查範圍覆蓋華南師範大學17個院系,包括師範與非師範專業在校的本科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580份,實際547份,回收率為94.3%。調查文件採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畢業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己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畢業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為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

一、調查結果呈現出幾個問題:

一、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畢業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41.76%、28.57%、27.84%。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畢業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畢業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畢業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見圖1所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裏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見圖2):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66.54%。這説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己發展、自己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

作為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調查結果見圖3)。

二、影響學生擇業就業的因素突出。

(1)多數學生對職業價值標準上,把工資福利待遇、實現自己價值作為重點考慮。兩項佔的比例分別為36.62%、26%,具體情況調查結果見圖4。

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為重點考慮因素。調查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己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己而非社會的需要。對於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在就業過程中,有44%的學生認為經驗及實踐能力為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歷、畢業院校或專業、應聘技巧則各佔10.48%、10.34%、12.69%。這可能與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的要求有關。

三、多數學生對就業素質的評價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1)多數學生的優勢為理論基礎、師範技能。

(2)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實踐能力、競爭與風險意識處於劣勢狀態,它們分別達到了33.07%和30.69%;在學生認為自己最缺乏的素質方面中,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被納入了前三項選擇,結果見圖7。其總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知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職業素質越來越綜合;另方面學校教育滯後,教育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普遍有壓力感和不適應感,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説得多卻做得少,培養的覆蓋範圍也相對狹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養的環境。除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外,如何提高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將成為高校就業指導的兩大課題。

四、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與學生的需求處於不平衡狀態。

(1)有過半數的學生反映:不太滿意學生就業的指導工作(見圖5)。

(2)學生希望學校在畢業生就業成才方面着重給予哪些指導和幫助時,

學生們有48.96%選擇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而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導也佔據一定的分量(詳見圖6)。從國家政策和從現實需要上出發,學生需要從就業觀念向創業觀念轉變。在調查中,學生認為培養自主創業精神是轉變畢業生就業觀念的關鍵(佔34.21%);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與其他因素也佔很大的份量(詳見圖7)。針對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基本上還是侷限於信息發佈、政策宣傳、技巧培訓、協議辦理等服務性工作。調研建議,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覆蓋大學教育全過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仍然主要面對畢業班,但此時他們大多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就業指導工作亟待從畢業班向低年級學生輻射,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具體來説,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該涵蓋專業知識技能導航,如學習方法指導、新思想新觀念介紹、個人完善知識結構幫助等;健康成才導航,通過實施結對服務、心理指南、交流討論,對畢業生在就業求知和個人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困擾排憂解惑;法律導航,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治意識、引導誠信意識。

從調查所反映出的問題來看,進一步實現我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管理規範化,特別是如何把就業指導工作切實納入學校教書育人的整體工作軌道,還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進的地方。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14

一、前言

“就業是民生之本”,關於就業問題一直是和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作為處於“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其就業問題更是社會的焦點。

四年前我國實施了免費師範生政策,以改善我國基礎教育落後的狀況;四年時間瞬間即過,眼下正是首屆免費師範生畢業的時光,其就業情況也備受各界關注,為此我們進行了首屆免費師範生就業情況的調查,以期對免費師範生的就業情況作較為客觀的反映,並希望在某些方面提供借鑑和指導意義。

二、調查概況

(一)調查時間:20年6月8日——20年6月12日

(二)調查地點及對象:華中師範大學20級本科師範類畢業生

(三)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

(四)調查樣本:本次調查採取隨機調查的方式,調查共發放問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48份,問卷有效率96%;女生有效問卷佔總有效問卷的41.7%,男生有效問卷佔總有效問卷的58.3%。

被調查對象涵蓋文史類、理工類。

三、調查結果現象及

(一)就業形勢較為嚴峻

調查統計顯示(圖一),在所有有效問卷中,有31.3%的畢業生認為就業形勢嚴峻;52.1%的畢業生認為就業形勢較為嚴峻;16.1%的'畢業生認為就業形勢較好。

所以從調查問卷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今年首屆免費師範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

經過,筆者認為造成首屆免費師範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社會因素的影響。

大學生找工作就意味着要走向社會,所以社會的整體就業形勢必然會對免費師範生的就業帶來極大的影響。

自從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社會的整體就業形勢就十分嚴峻,不僅僅是大學生就業困難,城市工人乃至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狀況依然不容樂觀,社會整體出現就業崗位不足現象;並且近些年高校不斷擴招,使得本已嚴峻的就業形勢更是雪上加霜。

其次,免費師範生政策因素。

由於是第一屆免費師範生,國家的免費師範生難免在某些方面還不夠完善、就業保障機制還不夠健全,這些都加劇了免費師範生的就業困難,但相信隨着免費師範生政策的不斷推行,國家的政策會不斷完善,就業機制會不斷健全,這將對緩解免費師範生就業形勢有很大的作用。

再次,免費師範生自身主觀因素。

(1)缺乏求職技巧。

一些師範生的信息來源狹窄,對就業信息的掌控度不夠;並且部分學生在求職時往往表現的不夠自信、過分緊張,缺乏求職禮儀知識、求職簡歷不完備、求職準備不充分等等。

有句話是這樣説的,“機會總是偏愛於那些有準備的人”,所以每個人求職時都要認真、充分的準備,這樣才能做到處變不驚,才能更好的展現自己;

(2)綜合素質欠缺。

很多學生認為只要自己的成績優秀就可以在畢業後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忽視自己在實踐、與人交流溝通、為人處事等綜合素質方面的鍛鍊,這肯定會對自己就業帶來極大困難,因為如今的用人單位不僅僅是看學生的成績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一個學生綜合素質。

這點就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進入大學以後,就不能像中學時代那樣,整體抱着書本死讀,還應注意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大學給我們提供了很多能夠提高我們能力的舞台,只要自己積極參與,自己的能力就會有很大提高;

(3)很多學生認為既然是免費師範生,最後國家會分配工作,因而會有依賴心理,坐等國家分配,而沒有儘自己做大努力去找工作。

(一)對於自己所籤的學校滿意度比較低

問卷調查顯示(圖二),有62.5%的師範生對自己所籤學校不滿意;25%的學生對所籤學校滿意,而有12.5%的學生認為無所謂。

所以總的來看,佔絕大多數的學生對自己所籤的學校不滿意。

造成免費師範生對所籤學校不滿意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以下幾點:

首先,對於工資的期望值過高。

大學生十六年寒窗,為了讀書可沒少花功夫,沒少吃苦,而且為了讀書整個家庭也付出的實在太多太多,這為的是什麼?古人説:“書中自有黃金屋”,也許這話不怎麼對,但也未必不能反映出大多數畢業生的心態。

於是很多的學生一畢業把自己的工資標準定的很高很高,然而理想與現實常常是有差距的,當所籤學校的工資標準不能達到自己的理想標準時,自然會對所籤學校不滿意。

其次,受精英意識作祟。

受傳統“天之驕子”觀念的影響,很多畢業生精英意識強烈,好高騖遠、急功近利思想嚴重,對於基層的工作不屑去做。

所以如果所籤學校不是頂級學校,自然會產生不滿意情緒。

再次,就業理念存在問題。

大學生畢業以後,一般傾向於到沿海或中部發達的大城市工作,對於西部或者是一些中小城鎮一般不願去,認為這些地區條件落後,去了工資不高不用説,還會失去很多高升的機會,這也是導致對所籤學校滿意度不高的一大原因。

(一)所籤的學校是省重點、市重點的偏多,中小城鎮或偏遠鄉村的極少

問卷調查顯示(圖三),所籤學校是省重點的佔29.1%,是市重點的佔54.1%,而在中小城鎮或鄉村的只佔16.8%。

通過對比可知,大多數的免費師範生畢業首選簽約學校都是省級或市級重點,而中小城鎮或鄉村學校所佔比重極小。

從這一項調查來看,國家實施免費師範生政策,想要為城鄉學校供應師資力量,以促進基礎教育的提高這一初衷是沒有獲得圓滿成功的。

至於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在上面第二個問題就已經做出了,在此就不在贅述。

(一)免費師範生畢業後直接就業的佔絕大多數,毀約考研的佔極少數

根據調查問卷,我們對於免費師範生畢業後的去向進行了分類處理,詳細情況見上表。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得知,免費師範生畢業後,按照合同規定直接就業的佔據了絕大多數,其中在直接就業者中,想要在職讀研的人數又佔很大比重,這説明免費師範生對自己的長遠發展有着深刻的打算。

而準備毀約考脱產研究生或從事其他工作的學生只佔極少數。

通過仔細,筆者認為造成以上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國家政策的影響。

在免費師範生錄取過後,就簽訂了免費師範生協議書,協議書中明確指出“免費師範生畢業後不能報考脱產研究生,並且還要回到生源地所在省份從事中國小教育工作不少於十年,對於違約者要退還所享受的免費教育費用和繳納違約金,並建立不誠信記錄”。

而這筆費用對許多學生和家庭將會是一筆沉重的負擔,並且還可能對自己以後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所以絕大多數的免費師範生選擇按約直接就業。

並且為了自己的長遠發展,很多的學生都考慮在職讀研。

(2)大學生一般十六年寒窗,常年過着學校生活,對外面的社會生活有着極大的期待,因此想早日踏入社會,檢驗自己所學知識,鍛鍊自己的能力;並且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庭分擔一份責任。

(3)有極少部分的學生選擇違約考研或從事其他工作,這一方面可能由於受當下就業形勢的影響,想要繼續深造,將自己的學歷再提高一個層次,以便以後找一個更好的工作;另一方面有的學生從心底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一種牴觸情緒,認定自己不適合當老師,所以即使是違約,也要選擇做其他工作。

(五)免費師範生畢業後回生源地工作的佔絕大多數,但也有少量學生跨省就業

根據調查顯示,免費師範生畢業後回生源地工作的佔絕大多數,其原因,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1)國家免費師範生政策的影響。

免費師範生政策明確規定“免費師範生畢業後一般回生源所在地從事中國小教育”。

根據我同某些畢業生的交流及對各省免費師範生政策的研究,今年有的省區對免費師範生的政策放的較寬,免費師範生可以跨省就業,但是程序相當的複雜;而有的省份就明確規定必須回生源地。

所以政策的規定是決定免費師範生是否能跨省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

(2)個人意願。

據調查,大部分的畢業生畢業後主觀上都傾向於回本省就業,這一來是由於語言、習俗的影響;另一方面離家比較近,也可以就近照顧家裏。

而也有部分的免費師範生選擇跨省就業,這可能是由於以下兩點原因:

(1)工資標準、工作環境及社會福利條件的影響。

由於各地的發展狀況不同,這就導致了各地的工資標準、工作環境存在着極大差異,總體來説東中部地區工資標準相對較高,西部地區工資標準相對較低,所以部分畢業生比較傾向於到東部或中部工作;

(2)婚姻也是影響免費師範生跨省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結語

以上就是這次以華中師範大學部分免費師範生畢業生為實例調查的基本內容。

通過問卷調查取得的資料和所取得的數據,我們可以大致得出首屆免費師範生就業的基本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措施我是這樣看待的:對於國家的政策和一些客觀因素,我們的確是不能左右,也無法左右的,但“機會總是偏愛那種準備的人”,因此作為免費師範生甚至是所有的大學生都應該從自身做起,好好利用在校時間,一方面學好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另一方面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社團活動,豐富自己的閲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同時還需要培養良好的就業品質,轉變自己的就業觀念。

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不要總是將自己的目標訂的很高很高,如果沒有紮實的基礎,飛得越高只會摔得越慘,要學會做平常人、做平常事、還要擁有平常心。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15

一、焦作物流業現狀分析

經過多年的積聚和發展,焦作市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由此帶動了物流業的較快發展,物流業已成為焦作市服務業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從貨運量方面看,公路貨運量佔全市貨運總量的80%以上,公路主要貨源為煤炭及製品、礦物性建築材料、水泥、化工原料及製品。

二、焦作物流信息服務平台系統分析

物流信息服務平台是以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為支撐,以物流信息的共享和交換為手段,以“信息服務網站”為表現形式和紐帶,通過聯接物流企業、工商企業、政金融機構、物流設備供應商等各類物流主體,有效整合各類物流信息資源,最終建成集成化的物流信息展示查詢平台和物流行業服務窗口,以及網上虛擬綜合物流市場。

(一)物流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的必要性

1、消除物流信息孤島,實現互聯互通,提升綜合效率

通過平台將獨立的物流業務系統、企業系統、等聯繫起來,信息的協同促進了業務流程的協同,從而提升了綜合效率。

2、物流信息分佈廣泛,需要公共平台來實現信息流轉

根據焦作市特點,中小企業在企業總數中所佔比例較高,這就使得物流供需信息源分佈廣泛,這些信息源的聯通和信息流轉需要由一個公共平台來進行統一的管理、匹配和協調。

3、信息平台的建設可以完善物流信息服務體系

目前,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普及率不高,需要建設公共平台的物流信息服務體系來為物流企業提供服務。

4、有利於焦作物流企業轉型升級。目前焦作物流總體信息化水平較低,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可以有效提升焦作物流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率。

(二)焦作物流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基礎

1、焦作市物流企業正處於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的關鍵階段,這些物流企業對信息化的需求已較為迫切。

2、在新一輪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中,省市政府均把物流業作為引領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三、焦作物流信息服務平台規劃方案

焦作物流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將按照“2+4+5”的規劃方案進行建設,具體內容包括:兩個核心定位、五大業務功能、五項公共服務。

(一)兩個核心定位

(1)信息展示中心:物流行業各類信息的集中展示中心。

(2)數據交換中心:根據規範標準,為物流行業業務信息提供數據交換服務,支持不同主體之間的數據交換、並與省際平台實現數據互通。

(二)五大業務功能

平台提供門户網站、信息發佈、信息查詢、數據交換四大業務功能。

(三)五項公共服務

平台提供數字語音服務、結算保險服務、GPS增值服務、誠信評價服務、四項公共服務。

看過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方案的人還看了: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16

一、對就業前景的認識

(一)你認為當前的就業形勢如何?目前本三學生在面臨着全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就業壓力下,對就業形勢不是很看好,只有6人對當前的就業形勢持樂觀態度,認為就業沒有壓力;而207人認為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在就業方面有困難。近七成的學生對踏上社會心存畏懼,不看好就業形勢。

(二)你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持何種態度?20%的學生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比較樂觀,68%的本三學生對就業前景持保留態度;還有7%的同學很悲觀。大多數學生的就業態度還是比較務實的,認識到現狀對自己就業的壓力,保持一種謹慎的態度。

二、自身準備情況

(一)你是否有比較系統的職業規劃?13%的學生看到了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對自己的未來有很明確的規劃;41%的學生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態;43%的學生很模糊。這説明大學生在對待職業規劃上理解還不夠清楚,還不能以職業規劃為有效手段,培養自己的務實精神,清楚的完成各階段的人生目標。

(二)你認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質主要是什麼?29.69%的學生認為缺乏相關工作或實習經驗是他們的最大缺陷;20.89%的認為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其它素質欠缺也有一定的比例。這説明學生能較清醒的認識到自己在就業競爭中的自身所存在的問題。

三、擇業的要求

(一)你選擇行業主要是基於什麼原因?選擇行業影響着每個人的生活、學習和人生價值的實現。52%的學生選擇了收入較高的朝陽行業,17%的學生選擇了專業對口行業,這説明報酬依然是本三學生擇業時選擇就業單位時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你畢業後的打算是什麼?大學生在擇業上爭相前往的還是那些大公司,原因是因為大公司的運行機制和用人觀念有利於畢業生成長且工資待遇相對較高,社會環境較好。願意去大公司工作的學生佔36.6%;選擇考研、考公務員的分別佔12.70%、11.30%;選擇自主創業的只有9.7%,這説明大學生在畢業後的選擇有很多種,而選擇直接就業的比選擇繼續深造的要多。

(三)你能否接受去民營企業就業?73.48%的學生能夠接受去民營企業就業。常州本三學生對民營企業的接受度還是比較高的,一方面,學生深知現實生活中的競爭壓力,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對自己的定位也比較合理;另一方面,蘇錫常地區民營企業是較發達的。

四、擇業的方法和途徑

(一)你認為自己該提高哪些素質更好就業?常州本三學生認識到就業就要尋找好的就業途徑。32.83%的人認為加強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提高實力是最有效的;18.11%的選擇參加實踐活動,積累實踐經驗;選擇提高綜合素質能力的佔16.60%;選擇提高溝通、交際能力,端正心態,參加各方面的培訓,考取各類證書,瞭解企業就業信息和麪試技巧的所佔比重也不低。可見本三學生對就業途徑還是有比較深刻認識的。

(二)你認為在求職中最困擾你的因素會是什麼?每個人在面試的中都會因自身的缺點而有所困擾,23.71%的學生認為求職中最困擾的因素是缺乏工作經驗,缺乏對崗位的瞭解;18.79%的學生認為自身能力不足,17.87%的學生認為對社會缺乏瞭解,也有相當部分學生認為求職技巧欠缺。

五、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與就業信息來源

(一)對於高校就業指導,你最希望獲取哪方面的信息?就業指導越深入,對學生來説應該是越有利的。28.43%的學生最希望獲得用人單位的信息;24.58%希望掌握應聘技巧知識;接受求職心理輔導,進行職業規劃也等業是本三學生所希望在學校就業指導上獲得的信息。學校應大力加強就業指導信息公告、通知的力度,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利用這一有效信息資源。

(二)如果你選擇去某企業就業,你最希望從哪個渠道獲得這個企業的招聘信息?信息渠道選擇的不同,對企業的瞭解也可能不同。48.83%的學生還是比較認可招聘會、親友介紹等這些傳統的就業渠道,他們認為面對面的交流能獲得更多的招聘信息。然而現在的交流越來越頻繁,獲得招聘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多,近50%的學生也會選擇從學校的就業指導,求職網站,專業媒體等手段獲取信息。

六、促進本三學生就業的建議

(一)從社會環境看:

1.部門可以加大政策上的優惠力度,提供更好的實踐就業環境。比如,大學生創業可以獲得貸款、減輕税負等方面的優惠。

2.地方還可以適當的為願意提供大學生實踐安排的單位給予獎勵等措施,安排應屆畢業生及非應屆畢業生到本地的一些企業參加社會實踐,從社會的大環境上給予大學生創造實踐機會。

3.可以聯合用人單位和高校,開展人才交流會等,行使宏觀調控的職能。

(二)從學校教育制度看:

1.學校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地方,獲取社會信息最廣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學校的就業指導,因此學校加強就業指導尤為重要。比如,學校可以加強企業和的聯繫,聘請企業中的知名人士或人力資源部門的負責人來開展講座,講述近年來用人單位緊缺的人才類型,或在學校專門設立一個開放的就業指導辦公室,為學生提供就業方面的諮詢工作等等。

2.學校要加大力度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工作,讓每位學生都制定出自己的人生計劃,成為有理想有目標的人才。3.學校還應加強對專業的要求,力爭使更多的專業都成為本校的或本省的特色專業,使每位學生都有過硬的專業基本功。

(三)從學生自己看:

1.當今社會實力決定一切,每個人的幸運都是伴隨着能力的進步,因此在校期間應加強專業的學習,達到專業知識過硬的本領。參加一些技能培訓,提高自身素質,增強綜合素質。比如,溝通協作能力、英語水平、寫作能力等等。

2.為了更好的獲得就業信息,可以去學校有關部門諮詢,去參加當地的人才交流會,上網查詢等應轉變就業觀念,期望不要過高,不要怕苦怕累,避免消極等待。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科學的人才觀。調整就業心態,以務實為本為標準,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以夯實知識為基礎,注重實踐及培養髮展潛力;以增強團隊精神,重視職業道德為原則,以利用就業指導,注意應試技巧,自主創業,依靠關係為輔,從現在開始為將來更好的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

(四)從用人單位方面看:

1.用人單位可以利用提供的有利條件,在學校開展一些人才交流會,從校園中選出符合單位要求的優秀人才,這樣也可以省去用人單位在交流會上處理人力資源方面的複雜問題。

2.用人單位可以和學校加強聯繫,向學校提出需要的人才類型,這樣學校就可以在此基礎上利用現有的資源培養大批用人單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17

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基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實施意見》和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於印發省基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建設標準的通知》文件精神,我縣申報了縣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台信息化建設項目,並積極組織實施,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安排部署,項目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現將進展情況彙報如下:

一、加強領導,確保項目建設順利有序推進

為了使項目建設科學合理,乾淨有序的實施,我局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主管局長為副組長,相關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妥善安排項目建設具體事項。

二、科學規劃,確保項目資金使用合理

為了確保項目建設順利實施,避免資金浪費,我們結合現有的.服務場所,服務設施,服務功能進行科學的規劃和論證,制定了《項目建設實施計劃》,從三個方面提升和完善服務平台信息化。一是縣就業服務軟件開發,搭建供求職平台,擴大就業,促進民生。目前測試已結束,已申請在線運行;二是改造提升機房及網絡佈局,使網絡運行更安全、更順暢,目前已在進行中;三是完善和配備必要的辦公設施,進一步改善辦公條件,從而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目前已在組織招投標。

三、規範運作,確保項目建設手續合法合規

按照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要求,結合《項目建設實施計劃》,我們多次與縣政府採購辦、社保股進行聯繫,諮詢政府採購有關手續,資金使用規定等,與多家軟件開發公司就如何開發有特點的就業服務軟件進行商談,經過反覆討論、修改,最終確定。保障了項目建設實施的有關手續規範、合法、合規。

在這裏值得説明的是,由於工作上的種種原因,致使我縣服務平台信息化建設實施較晚,但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我們會集中時間,集中精力去做好項目建設的各項工作,確保八月底全面建設到位。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18

為貫徹落實《國家體育總局省人民政府建設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合作協議》、《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和《市創建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的實施意見》的部署要求,積極參與市在全省率先建成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的行動,決定在全縣範圍內開展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制定創建實施方案如下:

一、創建目標

以第一批創成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為目標,積極開展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以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為根本任務,強化政府公共體育服務職責,在基本建立功能明確、網絡健全、城鄉一體、惠及全民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努力做到便利化服務、制度化安排、長效化推進,更好的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

二、組織機構

縣政府成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分管副縣長任組長,政府辦副主任、文體廣新局局長為副組長,縣編辦、統計局、工商局、人社局、民政局、衞生局、房管局、住建局、財政局、教育局、殘聯、廣電總枱、新聞信息中心分管負責人為領導小組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文體廣新局,文體廣新局分管負責人任辦公室主任。

三、工作分工

(一)縣級示範區創建工作由縣文體廣新局牽頭,各相關部門配合。創建指標共有60條,其中涉及多個部門和單位。根據我縣實際,現就各部門、單位整理、提供材料工作分工如下:

縣政府辦:縣示範區建設工作機構成立的文件;政府出台的示範區建設《實施意見》文件。

縣編辦:體育系統行政管理部門和事業單位在編人員人數統計和證明材料。

縣統計局:全縣常住人口數;縣行政村(社區)總數和最新名錄;縣鄉鎮總數和最新名錄;20全縣體育產業增加值數據;年全縣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及其在體育產業增加值中的比重;20__年全縣體育產業營業收入統計數據;20__年全縣體育產業營業收入增長率數據。

縣工商局:全縣參與公共體育服務的企業數量及證明材料。

縣人社局:全縣參與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事業單位數量和證明材料。

縣民政局:全縣參與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體育社會組織的數量和證明材料;全縣2A級及以上體育社團數量、名錄及證明文件;全縣體育社團總數、名錄及證明文件。

縣衞生局:全縣登記註冊的採用運動療法進行康復治療的運動康復機構數量及名錄;20__年接受醫院運動治療的就診人次統計數據。

縣規劃局、縣房管局、縣住建局:新建小區健身場地面積建設標準與辦法等文件;健身步道資料:提供大道、北河公園、運河路運河綠化帶、畫川路河邊綠化帶、花莊小區健身主題公園的設計方案、公里數證明材料。

縣財政局:縣20__年財政總預算額和證明材料。

縣教育局:全縣學校總數和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的學校數,及相關證明資料;全縣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格及以上標準的中國小在校學生人數比例。

縣殘聯:20開展縣級及以上特殊人羣體育活動的通知、秩序冊;全縣登記註冊的採用運動療法進行康復治療的運動康復機構數量及名錄;20__年全縣接受運動療法的特殊人羣人次統計數據。

縣廣電總枱、新聞信息中心:刊播本縣公共體育服務宣傳專欄資料證明,與體育部門的合作協議。

縣文體廣新局:健身步道圖片;“新四個一工程”設計方案、竣工驗收證明材料;具有“三室一場一路徑”體育中心的鄉鎮名錄和總數。名錄中標明擁有場地類型;具有“兩室一場一路徑”的行政村(社區)名錄和總數。名錄中標明擁有場地類型;20__年承辦省級及以上競技體育賽事的.秩序冊;20__年承辦省級及以上羣眾性體育活動的通知、秩序冊;20__年開展的500人以上規模羣眾性體育活動的通知、秩序冊;20__年度開展市級及以上特殊人羣體育活動的通知、秩序冊;晨晚練健身站點數量及名錄。名錄包括站點名稱、活動地點、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站點人數;20__年接受體質測定並上傳體質測試數據的人數。(體質測試數據管理網站數據上傳截圖);當地公共體育服務網站域名統計表、網站維護經費下撥憑據和網站管理人員勞動合同、繳納五險一金證明;開發的公共體育信息服務應用軟件證明材料;20__年規模超百人的健身講座和培訓的通知、方案和參加人員名單;20__年、20用於公共體育服務的財政資金預算文件和20__年公共體育服務經費決算數據;20__年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投入公共體育服務的資金總量和證明材料;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企業單位數量及證明材料;負責縣級體育類指標值的測算、數據整理和所有指標申報材料的彙總。

四、時間安排

1月10日-1月31日,相關部門按照創建任務分工,收集、提供相關證明材料,1月31日前報縣文體廣新局羣體科。

1月24日,召開創建工作推進會。

2月3日,將縣級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材料報市體育局,市體育局進行審核。

2月10日,市體育局向省體育局申報創建市級和縣級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並報送相關材料。

3月,省命名第一批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

4月,參加市總結第一批創建成功縣(市、區)工作經驗交流會,開展總結表彰工作。按照市體育局創建要求和步驟未創建成功的縣(市、區)進行拾遺補缺,準備開展第二次創建工作。

五、其他事項

相關部門、單位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嚴格按照時間和工作要求完成創建任務,在1月23日前報專項工作負責人和具體聯繫人名單至縣文體廣新局羣體科。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19

(一)抓宣傳教育,提高羣眾參與意識

一是發放宣傳資料。要求駐村幹部配合村幹部挨家挨户發放宣傳資料,深入農户進行政策宣傳和問題解答。到目前為止,已發放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等各項宣傳資料5000餘份。二是走訪調研。鎮主要領導親自帶隊深入村組,召集領導、駐村幹部、村民代表進行調查研究,政策宣傳。三是交流學習。通過召開張貼標語、拉掛橫幅、宣傳車等多種形式宣傳,提高了羣眾的認知度、參與度、滿意度。

(二)抓規範建設,確保措施落到實處

今年鎮公共服務工作嚴格按照“六步工作法”要求,進行規範建設。通過“宣傳發動、收集民意、梳理討論、決議公示、堅持監督、評議整改”的程序對各村村級公共服務進行梳理,共議定項目15個,安排專項資金56萬元。共議定項目12個,安排專項資金52萬元。主要用於鄉村道路建設、農村水利建設、農村環境整治、農村文化建設、勞動就業培訓、農村糾紛調解等方面。對鎮村級公共服務專項資金使用情況進行了通報。按照要求,對專項資金使用情況在各村務公開欄進行了公開。

(三)抓督促檢查,提高專項資金管理

鎮鄉、村(社區)、村民小組層層成立各級公共服務督查驗收工作小組。以組為單位,採取查閲檔案、隨機抽查、入户走訪的方式,對本村各村民小組進行全面複核審查。掛村領導親自帶隊深入村組,深入農户,隨訪與村民議事會成員、村民代表、部分羣眾座談,瞭解專項資金項目組織實施情況。對存在的問題,現場進行了指導督促。通過檢查,各村嚴格按照村(社區)實行專帳核算、專款專用,報帳制管理,沒發現用於生產經營、還債、變相分配、挪用等違規現象發生。

(四)抓基層建設,提高為民服務水平

通過“一户一票”的方式,共選舉村民小組議事會成員340人,村民議事成員215人,村民小組成員751人。全鎮村、組議事會設立率達100%。凡召開村民小組會議的,支部書記和駐村幹部必須參加;凡召開村民代表會議的,掛村領導必須參加。村民議事會嚴格按照《村民議事會工作手冊》要求開展工作,到目前為止,已召開村民議事會65次,收集議題128個,村民議事會議決議題93個,解決了羣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和歷史遺留問題8個。

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情況彙報範文 篇20

調研目的:創業促就業,是新常態下催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是穩增長、擴就業、激發幹部羣眾智慧和創造力、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對調整經濟結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本次調研我市創業促就業工作情況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為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創業促就業、助推我市振興發展提出建議。

按照市政協工作安排,市政協法制羣團委員會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就業局、市委農工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市財政局、市政府金融辦、市國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四川理工學院、四川衞生康復職業學院的支持配合下,組織調研組採取小組調研、實地察看、座談交流、彙報座談等形式,對20__年以來我市創業促就業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創業促就業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建立完善創業就業政策制度。20__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對新形勢下創業就業工作提出新目標、新要求,始終把創業促就業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和目標考核管理,建立了創業就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關於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大力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關於支持返鄉人員創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積極營造“政府鼓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全民參與創業”的良好氛圍。

(二)積極推進落實創業促就業工作。市級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着力落實創業政策、激活創業主體,創新創業載體、打造創業品牌,加強創業指導、優化創業服務,努力推進創業、促進就業、推動發展。據民調顯示,自貢市創業環境在全省名列第6名。

(三)創業促就業工作成效初顯。3年多來,我市開展各類創業培訓10158人,實現創業10731人,創業吸納就業69883人。各級財政投入創業資金4793.5萬元,對創業實體、技能培訓、擔保貸款等給予補助,對入駐孵化園和創業俱樂部的創業實體給予房租、水電等公共服務支持。富順縣被國家列入全國90個返鄉創業試點縣之一,全市成功創建省級高校畢業生創業孵化基地2個,基本形成“一中心兩俱樂部N個孵化基地”的創業平台框架。有償徵集社會優秀創業儲備項目209個,設立創業指導服務中心4個、創業服務窗口18個、創業指導專家志願團5個,大學生創業指導範圍從畢業延伸到在校,認真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村勞動力、建檔貧困家庭勞動力等3個羣體的實名制管理,重點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工業園區用工、人力資源市場用工變化、重點企業失業等四個方面的動態監測,不斷提高工作績效。

二、我市創業促就業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創業氛圍不夠濃。創業政策較多,在公路兩側、車站、街道等重要節點的持續廣告宣傳較少見,宣傳聲勢不夠大,社會公眾的知曉度、參與度與接受度不夠高。創業文化氛圍不夠濃。公眾“求穩怕變、安於現狀”的思想普遍,創業文化與創業實踐互促不夠,缺乏在創業實踐中豐富創業文化理論,研究、探索、傳承地域性創業文化的力度不夠,沒有把創業文化真正融入社會文化當中,創業文化氛圍有待進一步營造。

(二)創業要素不夠活。創業者普遍存在缺資金、缺技術、缺項目現象,特別是在當前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加重了融資難、貸款難等問題。部分創業者對市場把握不夠、對技術掌握不深,導致剛創業就陷入困境,影響創業積極性。准入平台不夠便捷,審批程序不夠簡化,部門資源有待整合,中介收費需進一步降低。創業質量不夠高。創業項目主要是社會服務業,科技含量不高,創業方向集中在低成本行業,沒有形成區域性特色創業產業集羣。創業政策突破不夠。政策支持多為中、省政策,具有自貢特色的突破性政策不多。大學生休學創業、科技人員離崗創業顧慮較多,普遍認為代價太大,政策支持力度較小,政策引導力度不大。

(三)創業引導不夠強。創業教學模塊較少、不能滿足各層次創業者需求。創業培訓師資團隊有待進一步充實優化。目標考核不夠健全。目標考核只針對牽頭部門,未將聯席會議其他部門工作情況納入動態考核,導致部分聯席會議部門認識不足、重視不夠,部門聯動不強。

三、我市創業促就業工作的幾點建議

我市創業促就業工作雖然取得初步成效,但與國家“雙創”要求、與我市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需求、與人民羣眾的期盼相比,還存在“創業氛圍不夠濃、創業要素不夠活、創業引導不夠強”等問題。為深入推進創業就業工作,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業就業潛能,推進我市老工業城市振興發展,實現全面小康,提出以下建議:

(一)強力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

我市外出務工人員年均90萬人左右、外出成功人士不少、願意回鄉興辦企業大有人在,也出現了一批“歸雁築巢”典型。如何繼續打好“鄉情牌”、鋪好“返鄉路”、留住“回鄉子”,是創業促就業的重點,是實現自貢振興發展的重要舉措。

以濃濃的鄉情,感召返鄉人員創業促就業。建立與外出務工人員溝通聯繫平台,每年召開1-2次在外人員聯誼會、懇談會;利用春節、元宵等節假日務工人員集中回鄉時機,組織召開外出務工人員座談會,介紹家鄉發展情況,宣傳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編制自貢在外成功人士《名錄》,充分發揮同鄉會在招商引資中的作用,以“鹽商”為紐帶,加大“自貢籍”親情招商力度,感召回鄉創業。

以政策為導向,吸引返鄉創業促就業。在外打拼多年,憑藉擁有的資金、經歷、人脈,返鄉人員會對政策進行“兩地”比較,選擇最優創業地點。因此應出台包括税收優惠、降低取消多種行政收費、小額貸款支持等在內的更優政策,從土地使用、信貸支持、用工培訓、證照辦理、户籍管理、子女上學、社會保障等方面實施政策傾斜,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興業。

以優質的服務,留住返鄉人員創業促就業。建立創業綜合信息平台。打破職能部門信息分割局面,進一步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市級層面建立集“政策發佈、項目推介、融資服務、專家諮詢”等功能為一體的創業綜合信息平台,方便創業者瞭解政策、獲取信息、接受指導、對接資源,提供“一條龍”服務,做到服務程度“鏈條化”、服務方式“人性化”,切實營造“親商、重商、安商”的創業濃厚氛圍。健全目標考核體系。把返鄉創業成功率、創業穩定率、創業帶動就業率等納入考核內容,逐級落實責任。加大獎勵力度,對支持落實創業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予以獎勵。建立健全創業失敗者社會救助體系,營造寬容失敗的創業環境。

(二)大力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

大學生是創業促就業的生力軍,也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每年回市大學生5000人左右,鼓勵支持有志創業的大學生在創業中實現自己價值、成就人生夢想。

強化大學生創業理念。要加強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增強敢為人先和敢拼才會贏的意識,以科學的態度和求實的精神投身到創業實踐中,在創業中實現就業、促進就業、成就事業。

引導大學生選好創業路徑。充分發揮創業專家志願服務團作用,努力解決創業者和初創企業實際困難。聘請市外知名專家、創業成功者、企業家、風險投資人等各行業優秀人才擔任創業指導教師,允許機關事業單位的指導教師領取指導費,進一步提高指導水平。引導大學生按照經濟社會需求和市場導向,科學規劃大學生創業路徑和重點,搭建內外結合的眾創空間,大力推進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加大科技、產業、金融、管理模式和運營模式培訓力度,全面提升大學生創業的能力和創業成功率。

(三)着力幫助失業人員自主創業

我市失業人員中有一大批有經驗、有技術的人員和“能工巧匠”,如何引導他們回過頭來仔細審視自己的經歷,從中挖掘有價值的“資源”,加以開發利用,開展創業就業。充分發揮興趣愛好的作用,將興趣愛好與投資有機結合起來,就可能因“愛好”創業成功。加強創業知識培訓,運用好“互聯網+”等技術,在項目選擇、資金籌集、各種“創業”手續辦理、營銷策略等方面幫助指導。依法放寬住所(經營場所)登記條件,切實解決大部分業主反對“住改商”問題,降低失業人員創業成本。探索電子營業執照和全程電子化登記管理,降低創業門檻。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力度,進一步簡化創業程序,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政府責任的“加法”,換取創業的“乘法”。

(四)積極鼓勵其他人員投身創業

科技型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科技創新、增加就業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優秀人才創業成長的主要平台。我市機關事業單位有一大批優秀人才,部分優秀人才也有創業意願,但受政策制約,遲遲不能走上創業之路。20__年綿陽市就出台了《關於公職人員領辦創辦科技型企業的意見》,鼓勵公職人員投身經濟主戰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經濟質量。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突破,大力推進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改革,要延長科技人員離崗創業年限,探索事業單位正職領導可獲得現金獎勵,其他領導可依法獲得現金、股份或出資比例等獎勵和報酬,激發事業單位領導幹部支持投身創業的積極性;加大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支持力度,引導我市機關事業單位的各類優秀人才向科技生產一線流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優秀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加速我市科技成果轉化,產業轉型升級、早日實現老工業城市振興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huibao/gongzuofanwen/lz073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