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彙報體會 >工作彙報 >

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黨的十六大在規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時,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把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今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第一次把和諧社會的內涵概括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個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理想社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在新的國內外形勢下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舉措。

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等發展水平還不高。在國內,改革發展正處於一個關鍵時期,工業化、城鎮化、社會結構的變化加快,人民羣眾的經濟政治文化需求更趨多樣,社會利益關係更趨複雜,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我們正面臨着並將長期面對一些複雜、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在國際上,我國改革發展既面臨着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又面臨着來自外部的經濟、政治、文化、信息、軍事等方面的嚴峻壓力。面對國內外複雜的形勢,要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就必須正確應對這些矛盾和問題,花更大氣力妥善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穩定,大力促進社會和諧,辦好國內的事情,提高我們應對來自外部的各種挑戰和風險的能力,始終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局面。

第一,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發展和諧

胡錦濤同志指出:“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創造更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使國家的整體實力不斷增強,使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實現經濟發展和諧,必須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搞好“五個統籌”,努力消除可能導致經濟大起大落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

一是要統籌區域和城鄉發展,解決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夠平衡的狀況。在我國,區域發展不夠平衡,國家重點扶持的592個窮困縣,80%以上的在中西部地區。從去年全國GDP的比重看,東部佔60.5%,中西部佔39.5%。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1984年為1.7:1,,2003年擴大到3.24:1。如果考慮到福利、生產成本支出等因素,實際差距可能為5到6倍。區域和城鄉發展失衡,既影響現代化建設全局,又影響社會政治穩定。要搞好統籌兼顧,處理好城鄉發展懸殊、區域發展失衡、對外開放水平較低的狀況,着眼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科學把握和正確處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內外之間的關係,駕馭發展全局、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推動區域平衡發展,實現發展與開放的良性互動。解決地區發展不夠平衡的問題,一方面,要鼓勵沿海地區率先發展起來,並繼續發揮優勢,帶動全國的發展;另一方面,要支持和幫助內地發展,實現地區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解決城鄉發展不夠平衡的問題,要重點解決“三農”問題。去年以來,黨中央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宏觀調控的重中之重,採取了更有力政策措施,努力解決城鄉差距,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6.8%。明天將在全國全部免徵農業税,原定五年取消農業税的目標三年就可以實現,將徹底改變兩千多年來農民繳納“皇糧國税”的歷史。

二是要處理好經濟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方式的問題。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與增長方式不夠和諧,突出表現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十五”前三年,每增加1億元GDP,需要固定資產投資近45億元;我國每增加一萬美元GDP,消耗的能源分別是美國的4.7倍、德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國每增加一美元的廢水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4倍,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10倍,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有16個在中國。因此,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不轉變,容易導致經濟增長大起大落,難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只有在既快又好地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和水平,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促進速度與結構的相統一;必須以改善質量為關鍵,促進速度與質量的相統一;必須以提高效益為中心,促進速度與效益的相統一,加快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以儘可能小的成本,獲得儘可能大的經濟效益。

三是要解決好生態環境污染問題。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惡化,資源能源供應高度緊張,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矛盾尖鋭,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近年來,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環境保護方面出現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黃河出現斷流、淮河遭污染、雲南麗江自然景觀遭破壞等等問題,雖然投入了鉅額經費進行治理,但收效仍然不大。今年,温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抓緊解決嚴重影響人民羣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問題”,“讓人民羣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表明了中央政府解決好生態環境的決心。

第二,要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實現社會環境和諧

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隨着全社會民主法制意識的增強,人民羣眾的公平意識越來越強,對我們黨和政府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的要求越來越高。能否維護和實現好社會公平,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十分重要。

一是要堅持兼顧公平促進和諧。不公平是社會不和諧的重要原因,受到不公平待遇,大都是要抗爭的。如(作者注:此處為一集中上訪的例子,集中反映的問題分類及分析)現在收入差距擴大,城鄉差別擴大,分配不公嚴重影響社會和諧。不解決收入分配差別過分懸殊的問題,社會矛盾也會越積越多,社會衝突就不可避免。因此,要按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解決好分配收入不公的問題,創立較為完善合理的三次分配體制。一次分配主要考慮效率,二次分配重點兼顧公平,三次分配進行社會救濟。運用體制、機制、政策、税收多種手段,依法保護合法收入,打擊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形成效率與公平有機統一的分配機制。

二是要努力創造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社會不穩定、不和諧的現象中,有相當一部分問題出在法治上,有些地方執法人員不能嚴格依法辦事、依法辦案,有的漠視法治,法律意識淡薄。因此,要實現和諧,必須加強法治建設。不斷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充分發揮法治在促進、實現、保障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不斷加強法制宣傳,傳播法律知識,弘揚法制精神,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覺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三是要實現和諧相處,保持社會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羣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當前,我國不同的社會階層與利益羣體有其不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行為模式、不同的利益訴求,會存在各種形式的利益糾紛和矛盾,這是社會不和諧的因素之一,處理不好,就會引發社會衝突,影響社會安定團結。由於當前社會上利益差距引起的不滿增多,矛盾的衝突時有發生,(作者注:此處為一起成功化解矛盾的例子)由此可見,要利用一切社會資源,建立健全疏導、協調、分解社會矛盾和糾紛的體制機制,協調各種利益關係,妥善處理各種矛盾和衝突,保持社會的安定有序。

第三,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實現政治環境和諧

以人為本,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羣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及時處理各類人民內部矛盾,讓羣眾安定和諧地享受發展的成果。不要讓人民內部矛盾“滾成雪球”、“聚成火山”,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影響到執政黨的基礎。

一是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切實關心羣眾利益。黨的方針和各項工作部署只有得到羣眾的真心支持和擁護,才能取得成功。而要得到羣眾的真心支持和擁護,就要給羣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發展和創造政績的根本目的。關心羣眾的切身利益,解決好羣眾的收入是否增加、退休是否能領到養老金、下崗了能否再就業、孩子能否上得起學、生病了能否看得起病、利益受到侵害能否得到公正處理等等問題,任何一項改革發展措施的制定都考慮到是否符合羣眾的根本利益,只有實現了羣眾的利益,羣眾才會真心實意地支持和擁護我們,我們的社會才能真正穩定。(作者注:此處為一成功解決突出問題的範例)

二是要推進改革發展,滿足羣眾的物質文化需求。在改革發展中,要堅持“為民、務實、清廉”,達到富民、安民的目的。為民,是我們推進改革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在謀劃發展時,我們要首先考慮人民羣眾的願望和要求,相信羣眾、依靠羣眾、尊重羣眾。務實,是我們堅持求真務實的精神,進一步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開放,拓寬羣眾就業、增收渠道,讓羣眾富起來。清廉,就是要在生活、工作中,處處堅持清正廉潔,自覺抵制腐敗。只要我們在推進改革中,堅持“為民、務實、清廉”,才能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羣眾服務,無私地為羣眾謀利益,才能滿足羣眾的物質文化需求,提高羣眾的滿意度。(作者注:此處為政府犧牲某些利益,為民解決實際問題的實例)

三是要解決羣眾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堅持黨的羣眾路線,加強與人民羣眾的溝通和聯繫,瞭解人民羣眾的疾苦,及時化解人民內部矛盾,解決人民羣眾的困難。對棘手的問題,要採用説服教育、協調溝通的方法,綜合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力求把矛盾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把羣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保障羣眾安居樂業,化解羣眾的意見和不滿,避免社會矛盾的激化。(作者注:此處為聯繫實際的實例),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羣眾聯繫制度,組織好、協調好羣眾的事情,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和諧的人文環境。

四是要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民主有利統籌各方,廣納羣言,兼顧利益;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有利於我們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人民羣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使人民羣眾和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地發揮出來,促進各種社會政治關係的和諧。

此外,要大力發展先進的文化建設,促進人的和諧發展。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因此,要積極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努力豐富羣眾文化生活,大力開展各種先進文化培訓,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促進人的發展,以人的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要正解處理、解決各種社會矛盾,雖然不是我們哪一個領導、哪一個部門獨立能完成的事,但是,如果我們的每一個領導,每一個部門在每一個工作環節上,都能夠充分地考慮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能夠考慮到如何以我們的工作去創造和諧音符,而不是相互推諉責任,更不是製造差距、激化矛盾,我們的社會矛盾就會少一些、社會積極因素就會多一些。因此,我認為,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我們每一個國家公務人員密不可分,我們的國家機關各部門,我們的國家公務員,都應當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貢獻,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只有這樣,我們的人民才會迴歸對黨對政府的信任,才能真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huibao/gongzuofanwen/3ongm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