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實施方案 >

幼小銜接的教研活動方案(通用5篇)

幼小銜接的教研活動方案(通用5篇)

幼小銜接的教研活動方案 篇1

一、實施“幼小銜接”的目的和意義:

幼小銜接的教研活動方案(通用5篇)

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國小學習,是人生道路上又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由於活動環境,生活習慣上的驟變,以及課業的繁重,使許多孩子在進入國小後出現疲勞、消瘦、厭學的不適應的現象。因此,孩子能否很快的適應小學生活,做好幼小銜接是關鍵。那麼如何讓孩子愉快的進入國小,自信獨立的面對國小生活呢?這需要幼兒園、家庭和國小共同重視、努力配合,才會取得一定效果。《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和國小密切聯繫,互相配合,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__市課程指南》也明確指出:“幼兒園以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國小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研究幼小銜接問題,做好銜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幫助幼兒走好從幼兒園到國小這個“坡度”,為孩子順利適應國小的學習與生活,是幼小銜接工作的重點。

二、指導思想:

以《__市幼兒園幼小銜接活動的指導意見》為依據,針對我園大班幼兒的特點。以及我園原有的幼小銜接的工作經驗和做法,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幼小銜接活動,旨在幫助大班幼兒實現從幼兒園到國小兩個不同階段教育的平穩過渡,與幼兒園的課程實施有機結合,體現科學性、整合性和趣味性。並與國小“學習準備期”主題活動做到有機結合,通過幼兒園與國小的銜接、班級工作、家長工作等多種手段多方位實施“幼小銜接”活動方案,將“幼小銜接”活動真正落實到實處。

三、銜接目標:

1、從心理準備入手,培養孩子入學前的良好心理品質。

2、以培養孩子交往能力為重點,幫助孩子適應幼小過渡中的斷層問題。

3、加強幼兒園與國小的互動觀摩交流,為幼兒做好入學前必要的心理準備。

4、家園同步,增強教師與家長的交流溝通,共同為幼兒入國小做好準備。

5、有入國小的願望和興趣,嚮往國小的生活,具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四、活動時間:

____年4月中旬——____年6月中旬

五、活動對象:

大班組全體幼兒、教師、家長、實驗國小的部分教師

六、具體措施與內容:

1、入學前的思想準備:

通過參觀國小、與國小生同上一節課等方式深入國小,多方面體驗國小的學習生活,激發兒童對國小的嚮往,並對上國小充滿期待,同時幫助兒童瞭解他們想知道的國小的事情。

2、社會適應方面的準備:

首先是獨立生活能力的準備。通過談話、故事、社會實踐培養兒童的獨立意識,知道遇到困難和問題時要想辦法,自己能夠解決的自己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請求教師、家長等成人的幫助;通過自己動手自己操作、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鍛鍊兒童的動手能力和生活問題處理能力;通過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讓他們懂得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應該做並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

其次,培養兒童的新環境適應能力。在兒童對國小產生嚮往的前提下,發展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溝通能力,讓兒童掌握一些與他人溝通交往的技巧,並期待到新環境中;通過對兒童集中力、自制力的培養,以及對規則的認同,讓兒童能適應新環境的新規則和新的要求。

3、學習適應方面的準備:

首先要培養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兒童養成守時的好習慣,不遲到不早退、不隨便請假;在教學活動中讓兒童養成愛思考、專心、願意傾聽的好習慣;培養兒童正確的握筆寫字、讀書的習慣,以及學習整理自己的'書包、文具,學會使用學習用具。

其次,要培養兒童的語文學習能力和數學學習能力。這兩種能力在國小的學習生活中試非常重要的,語言是交流的基礎,數學是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因而,要特意培養這兩方面的能力,在幼兒園的幼小銜接方案中也特別強調這兩方面的知識準備。

4、家長工作

首先,開學初召開家長會,向家長介紹幼兒園實施的幼小銜接教育方案及實施進度,取得家長的支持,為今後的工作打下基礎。

然後,對家長進行理論指導,更新其觀念。請國小老師來幼兒園為家長舉辦有關幼小銜接的專題講座,使家長正確瞭解幼小銜接的意義和重點,掌握入學前習慣培養、能力培養的內容、方法,並瞭解入國小除了需要知識的準備,還應重視兒童心理的準備及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方面的準備,全面理解幼小銜接工作。

幼小銜接的教研活動方案 篇2

為了解決幼兒園與國小的銜接問題,讓孩子從幼兒園順利過渡到國小,結合本園的實際,制定閻村鎮中心幼兒園幼小銜接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為指導,堅持面向全體幼兒,促進幼兒體、智、德、美的全面發展。針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從幼兒園的實際出發,積極創造條件,通過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教育環境的創設、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長工作的開展等途徑,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

二、活動時間和班級:

活動時間:3月—7月,活動時間為一學期。

活動班級:大一班大二班

三、活動目標

㈠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傾聽習慣、閲讀習慣等)、生活能力(自我服務能力、自我保護能力等),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任務意識。

㈡有入國小的願望和興趣,嚮往國小的生活,具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㈢初步瞭解國小的學習活動特點和課堂教學規範,對各類學習活動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慾。

四、動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啟動、探索階段(2月—3月)

1、成立幼小銜接接工作組,明確責任,分工到人。

2、加強教師“幼小銜接”的理論學習,通過培訓、討論、辯論等形式,瞭解國小生的行為習慣、心理特點和國小的教育目標及要求。

⑴認真學習綱要,深入瞭解“幼小銜接”的目的和任務。

⑵結合各班幼兒的發展特點、學習興趣和各班使用的教材,通過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滲透“幼小銜接”的工作方法,全面展開“幼小銜接”活動。

⑶大班教師之間分享交流,將自己積累的關於幼小銜接互動指導策略的經驗進行分享。

3、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宣傳和教育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長們能夠主動配合幼兒園,並能積極的參與到此項工作中來。

⑴在家長會上介紹《幼小銜接計劃》讓家長了解“幼小銜接”的目的和意義,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並能積極有效的配合我們的工作,達到家園共育的目的。

⑵開展有關幼兒小銜接的系列講座或諮詢活動。

⑶與家長共同探討孩子在生活、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第二階段:實施與調整提高階段(3月—7月)

1、開展《我上國小了》等主題活動,使幼兒初步瞭解國小生活。

2、參觀國小、體驗生活,進一步感受國小的生活,瞭解國小生的學習生活與責任意識。

3、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⑴入學前思想準備:通過參觀國小請畢業生回園與幼兒座談,讓幼兒知道為什麼要上國小,國小與幼兒園有什麼不同,激發孩子上國小的慾望,同時也幫助他們解決“嚮往上國小、又不知道怎樣做的問題”。

⑵身體方面的準備:

通過體育鍛煉、疾病預防增強幼兒體質,使他們能夠身心健康地邁入國小;

為了讓幼兒能夠較快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國小生生活,我們將採取適當延長幼兒學習時間、減少遊戲時間等。

在日常活動中培養幼兒正確的讀書、寫字、握筆姿勢,同時,讓幼兒懂得保護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種感覺器官。

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讓幼兒懂得並遵守交通規則,學會看紅、綠燈,走人行道;有困難找警察,記住各種急救電話;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電。

⑶獨立生活能力的準備:

通過談話、故事、社會實踐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增強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幼兒感知到,即將成為一名國小生了,生活、學習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師,要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問題和困難自己要想辦法解快。

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在學習生活中,要學會自我觀察、自我體驗、自我監督、自我批評、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等,讓他們懂得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並一定做好;什麼時候不該做事並控制自己的願望和行為。

⑷學習方面的準備:

培養孩子學習方面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習整理自己的書包、鉛筆盒,愛護並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學會使用剪刀、鉛筆刀、橡皮、刨鉛筆和其它學習工具。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保證措施

㈠加強領導,健全組織。

切實加強對活動的組織與領導,加強活動過程的管理,確保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

㈡落實目標責任制。

幼小銜接的教研活動方案 篇3

一、大班老師統一認識,認真學習新《綱要》的有關理念和觀點,從而轉變以往一些比較陳舊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在幼小銜接工作方面一些偏面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理解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並在此基礎上,各班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的幼小銜接工作的具體計劃和安排。

二、在銜接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大膽的探索和嘗試:

(一)在教學活動上,模擬國小上課的形式,適當地延長活動時間,並與國小老師進行積極的溝通,派大班老師去國小觀摩國小老師的具體上課形式,並回園後進行積極的嘗試,讓幼兒初步瞭解國小的課程及活動形式;

(二)在家園合作上,及時將幼小銜接方面的有關知識或注意點放在“家園共育”欄目中,並召開家長會、舉辦家長學校、建立家長活動小組等多種形式,多方位讓家長參與到幼小銜接的工作中來;

(三)在實踐活動上,多次組織幼兒參觀國小,觀摩一年級的教學活動,請本園已升入一年級的畢業生來園,向大班幼兒講述自己在國小學習、生活的親身體驗,培養幼兒入國小的興趣。組織幼兒進行整理書包、文具等一系列的國小學習和生活自理能力表演賽;注重幼兒在書寫方面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四)注重個別指導:孩子的發展水平存在着明顯的個體差異,為儘可能的消除這種差異,我們則利用家訪、家長來園接送幼兒、電話溝通等,與家長進行積極的溝通和交流,使家園能做到互相積極配合,共同做好每一個孩子的幼小銜接工作。

三、具體的幼小銜接工作計劃如下:

(一)期初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宣傳和教育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長們能夠主動配合幼兒園,並能積極的參與到此項工作中來。

(二)利用家園共育欄目,向家長們宣傳和溝通本班在幼小銜接方面所開展的每一項工作,並向家長們提出一些相應的要求,如要求家長配合幼兒園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能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某項具體的任務,這樣做的目的,一可以培養幼兒做事的效率性,為入國小的學習提供在時間上的保證;二可以培養幼兒責任性,使幼兒進入國小的學習能夠堅持有始有終,以防出現在學習上的虎頭蛇尾。

(三)加強教師之間的溝通和相互間的聯繫。這種溝通和聯繫,除了要加強本園大班老師之間的,同是還要加強與國小一年級老師之間的以及與家長之間的相互溝通和聯繫。這樣做的目的旨在能夠及時的探討在具體操作上所遇到的一些困惑和問題,尤其是對教學大綱內容上的銜接進行探討和研究。

(四)改變以往的一些習慣做法,帶幼兒多次去國小觀摩,從單一的觀摩國小的教學活動,可以涵蓋到觀摩國小的各種活動、環境佈置、校舍面貌等,從而進一步的激發幼兒嚮往對國小的學習生活,更進一步的培養幼兒入國小的興趣。

(五)建立家長活動小組。讓家長自行或幼兒園幫助,與已進入一年級學習的本園畢業生聯繫,並結成相應的對子,加強家長們之間的互相交流和溝通,從而讓大班的家長們能夠初步瞭解並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在入國小前的各種準備工作,除了物質上的,更重要的是身體和心理方面的各種準備,並能夠讓這些家長有針對性的為自己的孩子進行各種有目的性的訓練和培養。

(六)請已上一年級的本園畢業生來園,向大班幼兒講述國小生的各種生活,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和感覺,為大班的孩子上一課,因為同年齡孩子之間的溝通是非常之必要的。

(七)組織大班幼兒進行國小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表演賽,並注意對大班幼兒在書寫,閲讀等方面的良好習慣的培養。

(八)適時調整大班幼兒的生活作息時間表,使幼兒能夠逐步適應國小學習與生活的節奏。

(九)向大班幼兒家長進一步宣傳和教育,如何做好孩子的幼小銜接工作——開辦大班年齡段家長學校。

(十)利用家訪、家長來園接送幼兒、電話交談等形式,與家長及時溝通和交流,使家長們能夠及時瞭解和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幼小銜接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準確把握自己的孩子當前的發展水平和狀況,並對其進行專門的教育和訓練,使家園能更進一步的配合,相互理解和支持,使每一個孩子都能順利的從幼兒園過渡到國小的學習與生活。

(十一)認真做好幼小銜接各項工作的資料收集、整理、歸檔工作。

幼小銜接的教研活動方案 篇4

一、情況分析:

再過一個學期,孩子們就要結束幼兒園的學習生活升上國小,從幼兒園進入國小對學前幼兒來説是人生的一大轉折,有教育家甚至認為這種轉變的跨度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要比大學聯考、會考都要變化巨大。這個階段的家長和孩子在短時間內有着太多的不適應,作為家長面臨孩子人生的第一次考核,諸多家長有着太多的無奈和困惑。對於幼兒來説從幼兒園的小朋友成長為學校的國小生,角色變了,要求也變了,國小和幼兒園的生活又存在着一定的差異,如活動的組織形式,學習的習慣等,面臨着許多不適應,所以幼兒園應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社會性適應與學習適應教育,促進幼兒在入學前具有良好的心理準備,養成良好的生活能力和學習習慣,認真做好幼兒園與國小的銜接工作,幫助孩子們順利度過這個轉折期,減少家長的焦慮和擔憂,為幼兒入國小學習從多方面打好基礎。

二、銜接目標:

1、從心理準備入手,培養孩子入學前良好的心理品質。(情感、興趣、注意力、意志、責任感、自信心等)

2、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為重點,幫助孩子適應幼小過渡中的斷層問題。

3、加強幼兒園與國小的互動觀摩交流,為幼兒做好入學前必要的心理準備。

4、家園同步,增強教師與家長的交流溝通,共同為幼兒入國小做好準備。

三、具體方案。

1、身體方面的準備:

(1)保證每天幼兒再園內户外活動一小時的活動,通過户外活動,增強幼兒體質,使他們能夠身心健康地邁入國小。

(2)為了讓幼兒能夠較快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國小生生活,我們將採取適當延長幼兒上課時間、減少遊戲時間等。

(3)在日常活動中培養幼兒正確的讀書、寫字、握筆姿勢,同時,讓幼兒懂得保護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種感覺器官。

(4)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讓幼兒懂得並遵守交通規則,學會看紅、綠燈,走人行道;有困難找警察,記住各種急救電話;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電。

2、獨立生活能力的準備:

(1)、良好的作息習慣。

讓幼兒養成遵守作息時間的習慣,如:不遲到早退、不隨便請假等

要適當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每天6:50左右起牀,早晨8:30以前入園。晚上9:00上牀入睡。晚飯前後與孩子共同商量一些活動內容,如畫畫,彈琴,玩玩具,看書等,動靜搭配,使孩子每天的生活富有節奏,與國小生的生活相接近。

(2)、自己收拾東西的習慣。

學習整理自己的書包、鉛筆盒,愛護並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學會使用剪刀、鉛筆刀、橡皮、刨鉛筆和其它學習工具。每晚還要讓孩子養成檢查學習用品的習慣。同時我們老師會在離園時,檢查孩子的書包整理情況和學習用品保管情況。並對做的好的幼兒提出表揚。

3、學習方面的準備:

(1)培養孩子的效率意識。現代社會是一個高效社會,機會無處不在,卻又轉眼即逝、生活節奏愈來愈快,所以教孩子學會做人的第一步是做一個適應現代社會的具有高效率的人,首先讓孩子學會管理時間,這一點很重要,比方説,這個時候該為孩子買個小鬧鐘,天天晚上自己上好鬧鐘,第二天自己起牀,每個人都是有懶性的,何況是小孩,鬧鐘響了,沒起牀,咱們就又去叫了,這時候我介意您沉住氣,讓他睡,睡到他認為合適,讓老師去評價他的遲到行為,讓他們從小懂得,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2)孩子做作業要有質有量,這方面我們在班內要求幼兒不僅要寫好而且必需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對完成好的幼兒提出表揚,完成不好的進行指導。

(3)、做事專注的習慣

培養幼兒專注的習慣是一年級孩子最為重要的學習習慣。我們班開設了紅花台,每節課評選一名幼兒,並以紅花表示獎勵,每週做一小結看看誰的紅花最多,並把照相貼在紅花台上,從而激發孩子的好勝心理。

(4)學習習慣中最重要的是傾聽習慣。

好多孩子進入國小後第一不適應,就是記不住老師佈置的作業,在幼兒園作業公佈,家長記錄。到了學校完全憑孩子自己記,有的孩子回來了,忘了作業是什麼,急得直哭,忙得家長又給同學打電話又給老師打電話。傾聽能呼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為了孩子更好的適應國小生活,我們班開展了”比比誰的記憶好”的活動,要求幼兒每晚自己記作業,並回家複述給家長聽。通過第二天幼兒完成作業情況,來表揚幼兒。

幼小銜接的教研活動方案 篇5

“幼小銜接”問題廣泛涉及到家庭、幼兒園、國小等教育機構,並直接關係到兒童的健康成長,所以“幼兒園與國小的研究”這一課題所獲得的成果對當前有重大現實意義。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不是單方面因素就能解決的,需要調動各方面因素一起做好以下準備。

一、幼兒本身應做好以下準備:

1、生理準備:

進入國小後,兒童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都將發生新的變化,幼兒由事事依賴父母逐漸過渡到事事獨立完成,因此,即將進入國小的幼兒應該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1)具有良好文明的進餐、睡眠、排泄、盥洗等衞生習慣。

(2)能自己整理自己的儀表,注意保持儀表整潔。

(3)會動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書包、鉛筆盒等)。

(4)瞭解身體主要器官及自身生長的需要,掌握自我保健的有關常識和簡單方法。能沉着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

2、心理準備:

目前,人們關注的主要是大、中、國小生的心理素質教育,而對於幼兒園如何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研究還很少,對於即將離開幼兒園進入國小的幼兒來説,這是他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們由事事依賴父母逐漸過渡到事事獨立完成,所適應的以遊戲為主要形式的活動改變為學習為主要形式的活動,課後還要預習、複習功課或做作業。因此,幼兒入學前一定要具備一定的心理準備。

(1)要有強烈的求知需要,我們將安排各種以探索為主的活動,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大膽操作,將問題拋給幼兒,發展大班幼兒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有一定的抑制控制能力,能控制衝動,上課不做小動作,堅持完成規定的任務。許多研究都表明兒童的心理理倫和抑制控制之間存在關係。抑制控制能力的訓練不僅能提高兒童的抑制控制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兒童對心理狀態的認識能力,這説明兒童的抑制控制能力可促進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我們將從遊戲、日常生活入手,培養幼兒的一致性、堅持性,培養幼兒的抑制控制能力。

(3)應具有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做中學”理論活動中有兩個環節“猜測或假設”和“記錄試驗過程”對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猜測或假設”有助於激活幼兒的思維。動手前,先動腦,幼兒的思維會處於一種激活狀態,這無疑能對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在探索猜測和實驗結果是否一致的過程中,幼兒學會了思考。所以我們應着重引導幼兒去猜測,去假設以及引導幼兒記錄試驗過程,幼兒思維的抽象、概括水平因此會獲得發展。

(4)應具備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因為在社會交往中,兒童會接觸到不同的想法和觀念,注意自己和他人的願望、信念等心理狀態,並對這些心理狀態進行思考。即將進入國小的孩子們更應該加強幼兒的社會交往和言語交流,多向幼兒使用心理狀態的詞語。如:想要、希望、認為、覺得、記得、忘記等。

二、認識幼兒園與國小生活的不同:

第一、正確認識幼兒園與國小的主要差異第一,生活環境的變化。幼兒園的活動室,一般佈置得美觀、形象和富有兒童情趣,不僅有豐富的物質環境,而且包括和諧的心理環境。而國小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對幼兒缺乏吸引力,而操場上的運動器械低年級享用機會較少,必然使幼兒感到枯燥。

第二,生活內容的變化。國小學習是社會義務,是國小生的主要活動,不論對所學的課程是否感興趣,孩子都要根據國家統一規定的教學大綱來學好所規定的課程。所以我們老師和家長就要努力地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

第三,師生關係的變化。幼兒教師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兒並參加到幼兒生活的各項活動之中,師生之間形成了和諧、親密的氣氛。而國小教師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對學生生活關心機會較少,師生個別接觸時間少,新入學的幼兒可能感到壓抑和生疏。

第四,教學方法的變化。幼兒園教學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是在玩中學,學中玩。而國小強調系統文化知識教育和讀寫、算術等基本技能的訓練,這需要勤奮刻苦才能完成學習任務。

以上幾方面説明,幼兒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些變化將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才能科學地從生理、心理、行為習慣等方面為孩子做好入學前的準備。

三、老師怎麼做?

第一、培養幼兒規則意識,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我們可以通過日常生活活動,培養幼兒理解每個活動的規則,幫助幼兒掌握執行規則的能力,鼓勵幼兒在活動中發現規則,及沒有規則帶來的後果(破壞圖書等)。

第二、培養幼兒的責任感

老師要讓幼兒認識任務的含義,意識到老師或成人信任你,才給你佈置任務,培養幼兒樂意接受任務的意識,並且幫助他們在實踐中學習並掌握完成任務的本領。

第三,培養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要給幼兒鍛鍊的機會,讓他們獨立完成老師佈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特別要注意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和勞動觀念。請家長配合幼兒園的目標要求,培養幼兒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掃地、揀菜等。

第四、培養幼兒大膽與人交往的能力

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應從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學會謙虛、有禮貌,不大聲喧譁,不與小夥伴搶玩具等等。這些事情看起來很小,但卻有利於創造友好合作的氛圍,有利於增強孩子們的交往能力。家長們也應多讓自己的孩子與不同年齡的孩子交往,多帶孩子走出家門,廣泛結交夥伴,讓孩子成為一個樂於交往和善於交往的人。

第五、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園是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好場所。我們應該主動從幼兒學習生活的細節上入手——如自己遇到難題時怎麼辦?如何收拾玩具及學習用品?如何分碗筷、倒垃圾?同時,讓孩子學會準確表達自己的意見,能夠妥善地解決同伴之間的矛盾。在活動中,特別是自由活動,嘗試着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問題。

第六、進行安全意識教育,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離開幼兒園,走進國小,孩子更多面對的是複雜的社會大環境,會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老師就更應該教孩子很好地保護自己,例如告訴孩子,不隨便與陌生人説話,遇到困難如何求助等等。另外,還要教育他們懂得和遵守交通規則,注意自身安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shishi/novdv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