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活動方案 >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精選28篇)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精選28篇)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

1.學習文章抓住事物特徵展開想像,達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發戰鬥激情。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精選28篇)

2.體會屈原熱愛祖國,抨擊黑暗,熱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表達思想感情,增強氣勢。

2.品味語言,理解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佇立(zhu4) 睥睨(pi4 ni4) 咆哮(xiao4) 波瀾(lan2)

污穢(hui4) 犀利(xi1)

劈開(pi1) 稽首(qi3) 馳騁(cheng3)虐待(nüe4)

2.解釋下列詞語。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樣子。

污穢:不乾淨。

犀利:(武器、言語等)鋒利;鋭利。

播弄:擺佈。

虐待:用殘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靂。

躊躇:猶豫。

鞭撻:鞭打。比喻抨擊。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願望。

懺悔:認識了過去的錯誤或罪過而感覺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認為應受到報應的罪惡。

拖泥帶水:比喻説話、寫文章不簡潔或做事不乾脆。

二、導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關資料,播放<橘頌》的背景畫面(電影《屈原》插曲),讓學生感受草木颯颯的悲涼氣氛,傾聽屈原在波濤洶湧的流水岸邊的仰天長問,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介紹歷史尉《屈原》寫作的時代背景。

郭沫若歷史劇《屈原》寫於1942年1月。當時是抗日戰爭後期,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時值“皖南事變,,以後,郭沫若在重慶創作了《屈原》,借古諷今,揭露國民黨統治下的黑暗現實。他借屈原的獨自,鞭撻蔣介石的反動統治,抒發了人民的憤恨。

《雷電頌>出現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場。屈原被囚禁在東皇太一廟。他手足帶着刑具,頸上繫着長鏈,散發披肩,獨身徘徊。這時,狂風咆哮,電閃雷鳴。面對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國就要淪亡,聽着風吼、雷鳴,看着閃電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偉大力量,他激憤的心情發展到極點,他的心像火一樣燃燒起來,鑄成了這大氣磅礴,動人心魄的獨自——《雷電頌》。它是屈原鬥爭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全劇高潮中力的一個音符。

三、朗讀課文

課文在形式上並不押韻,但節奏分明,聲調鏗鏘有力,要求學生反覆朗讀,品味文章語言,體會文章氣勢,並談感受。

四、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雷電頌》這段獨白,大致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風、雷、電的期待與歌頌,一是對光明的渴望與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聲威的發展,和屈原的感情脈絡劃分段落層次。

第一層(1~3段),呼喚風暴怒吼,由衷讚美“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

第二層(4~6段),呼喚風、雷、電,表達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強烈願望。

第三層(7~8段),讚頌閃電的光明與火花,並決心與之一起燒燬一切黑暗勢力。

第四層(9—12段),義正辭嚴地詰責“土偶木梗”,表示與污穢、邪惡,勢不兩立。

第五層(13段),表現屈原的堅強意志與必勝的信心。

這是一首結構嚴謹的散文詩。全詩五個層次先分後合,緊密相連,由風,及雷,及電;由詛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頌火進射出光明,再到燒燬一切偶像。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一氣呵成,使詩人的滿腔怒火和對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現。

五、探究活動 。

提問:課文運用了象徵手法,説説風、雷、電等形象象徵了什麼,再舉例説説課文使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文中屈原藉助於謳歌偉大的自然威力,抒發了對摧毀黑暗的渴望和對這種偉大正義力量的讚美。

風、雷、電,這些自然界的現象,在詩人心目中,已經成為一種戰勝黑暗的力量,詩人又把自己的偉大戰鬥精神融入咆哮的風,轟隆隆的雷和閃耀的電之中。風雷電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開”,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勢力進行殊死的搏鬥。因此,屈原對風雷電的歌頌,也是對與黑暗勢力作鬥爭的正義力量的歌頌。

此外。<雷電頌>還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表達感情,增強語勢。獨自中屈原滿懷激情地直接和風雷電對話,直接怒斥偶像神靈,這些擬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達出鮮明的愛憎感情。

反覆、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達感情,使獨自更有氣勢。如,: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發泄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潰壩,洶湧奔騰。

詩中還有不少反問句、設問句,“你,你東君,你是什麼個東君?”“你,你紅着一個面孔,你也害羞嗎?”“哭,哭有什麼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們用來打奴隸的刑具嗎?”等等。這些句子,呼喚指斥,使獨自更增強了戰鬥力。

六、欣賞品味

學生配樂朗讀課文,進一步理解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七、小結

本文是歷史劇<屈原>中的一個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長篇獨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這篇散文詩,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撼動人心。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

2. 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4.積累有關日月的詩句。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位文章詩化的語言。

2.難點: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日》和《月》是兩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詩,散發着作者憂鬱而熱情的青春氣息。文章誦讀起來很有一種音韻的美感。教學中引導學生誦讀,理解課文的主旨,培養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討論點撥法。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教師引導、點撥文意,為學生創設寬鬆的討論環境,誘發對課文的不同理解,並鼓勵他們表達出來。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預習,備課。

五、教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流程設計:

(一)1.激趣導入,明確目標:

1.導入設計:同學們,對於“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話傳説,我們耳熟能詳。在當代作家巴金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詩《日》和《月》中,則賦予了它們別樣的深意。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這兩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靈的無限風光。(板書文題、作者)。

2. 明確目標(略)

(二)自主學習(一)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範讀,學生朗讀並思考下列問題:

(1)《日》一文中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試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麼?文中的哪些詞句表現了這點。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簡介作者及歷史背景。(略)

2.再次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日》文中寫“飛蛾”、“夸父”的目的是什麼?這是什麼寫法?

(2)、《日》文中寫道:“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聯繫特定的時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人生追求?

(3)、《月》文中的句子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麼?根據文意回答。

(5)、在《日》中,作者主要寫光和熱,同時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寫冷,卻同樣提到了光和熱;兩篇文章所表現的主題相通嗎?為什麼?

討論交流明確:(1)寫“飛蛾”、“夸父”的目的是為了寫人,寫那些為着追求光和熱,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的人。這是託物言志(借物寫人)的寫法。

(2)《日》和《月》都是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完成的,當時抗戰正進入一個比較艱苦的階段,中華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殺浸淫。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千千萬萬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拿起武器,走上戰場,不怕犧牲。作者以飛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熱,象徵志士仁人為祖國轟轟烈烈的獻身,讚美那些為了追求光和熱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人。

(3)作者在前面已經用了很多語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於是在這裏才會説出這句話,他表達了作者對光和熱的一種嚮往和渴求。

(4)目的是想改變這個冰冷的星球,改變那冰冷的月光。

(5)兩者是相通的。冷和熱是一種極強烈的對比,而事物在對比之下,特徵才會更加明顯突出,這就是為什麼作者會在不同的兩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樣的東西,正因為對光和熱的嚮往和追求,對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遠離寒冷和冰冷,遠離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別有深意地這樣寫。將兩篇文章貫通起來,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代裏,作者熱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自主學習(二) 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

再次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為優美的句子,並用下列的句式進行賞析。我認為“ ”這句子很美,它美在

(五)質疑問難,鞏固拓展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3

有一位詩人,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稱他“是東方颳起的第一次風暴,席捲了西方,給我們西海岸帶來了鮮花”。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稱為“東方贈給西方的禮物”。他就是紀伯倫。在他筆下,萬物皆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着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啟迪。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紀伯倫的《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導入】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劃線字注音

熾熱( ) 禱詞( ) 執拗( )

俊俏( ) 衷情( ) 饋贈( )

憔悴( ) 真諦( ) 天穹( )

璀璨( ) 鑲嵌( )

翱翔( ) 長吁短歎( )

千山萬壑( )

【講授】走進作者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和畫家。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本文選自《淚與笑》。《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這裏選的是其中兩首。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曾在詩《朦朧中的祖國》中,謳歌畢生苦戀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裏——是我悸動的心臟。”他曾説:“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

【活動】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聽詩朗誦是一種高雅的活動,而聽美好的散文詩更是能讓人陶醉。請同學們閉上眼,美美地聽讀課文一遍,邊聽邊想象其展現的畫面,進入情境,體會文中美好的情韻。並做填空:

————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熱情洋溢一往情深無比忠誠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纏綿任性)

【練習】朗讀訓練

1、美讀課文

讀詩是一種高雅的情感體驗活動,當我們在想象中進入詩中的意境,體悟到詩中美好的情韻而又能恰當運用朗讀技巧用聲音加以傳達,這時,我們的心靈深處便會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薰陶。

2、按下列步驟,練習朗讀。

一讀:重在整體感知詩中形象,注意語音的飽滿與圓潤。

二讀:重在體味情感。注意語流順暢,注意把握好朗讀的節奏、停頓、快慢等。

三讀:重在進入情境。注意韻腳,注意語氣的輕重抑揚,注意體現散文詩的抒情性。

海浪唱出了怎樣的歌?

1—4節:海岸的情人,唱出難捨難分的熾熱戀歌;

5—7節:人世間的守護神,唱出寬廣博大的情歌。

【活動】討論研析

(1)、詩中的海浪形象是極為感人的,她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概括。

明確:海浪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具體體現在:

A、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許下忠誠的誓願;

B、傍晚,她為愛情唱着祈禱的詩篇。

C、漲潮時,她熱情洋溢,緊緊與情人擁抱;

D、退潮了,她難捨難分,依戀地撲到情人的腳下。

(2)、面對海浪這誠摯熾烈的情愛,海岸是怎樣表現的?

明確:海岸是異常感激的。把海浪緊緊地抱在懷中,親吻她,還容忍她的任性。

(3)、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海岸亦非草木,他亦有情。海岸若有言,他會對浪説些什麼?

(4)、俗話説:“愛屋及烏”,浪愛海岸,也愛與海岸連在一起的礁石。那麼,浪是如何對待礁石的呢?

明確:我與礁石同席對飲,我同它嘻嘻哈哈。

(5)、礁石也愛屋及烏嗎?它又是如何回報浪的?

明確:它竟紋絲不動,它竟面無笑容。

(6)、對於礁石的這種態度,浪是怎樣表現的呢?它退縮了嗎?

明確:對礁石的這種態度,海浪感到傷感,苦惱。她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但是她的戀情並沒有因此而減退,也沒有因此而動搖對愛情的信念,決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這樣消磨歲月。顯示了海浪對愛情的無限忠誠。

(8)、再次聽老師簡介作者經歷,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紀伯倫簡介:紀伯倫雖然出生於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統,但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美國。他1883年出生,當時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所統治,12歲隨母親去美國謀生,在波士頓唐人街過着清貧的生活,15歲被送回故國學習阿拉伯古典文學,同時進修繪畫,18歲因思想激進、創辦呼籲民間疾苦、被認為帶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驅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國家中。返美后僅一年多的時間,病魔先後奪去了他母親、哥哥、小妹三位親人。他以寫文賣畫為生,與為人剪裁縫衣的妹妹一起掙扎在金元帝國的底層。25歲得到貴人相助,為他申請到赴巴黎深造的獎學金,學習繪畫,並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與指點,3年後再次返美,並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直到48歲英年早逝。他一生在黎巴嫩待過15年,在法國2年,在美國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國------處於封建主義、殖民主義統治下的黎巴嫩------給予他的並不是很多。然而,這種因貧窮和統治階級的罪惡而造成的與故土的別離,不僅沒有淡化他對祖國的思戀,冷卻他熾熱的赤子深情。相反,他愛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將海外流離的阿拉伯作家組織起來,共同為祖國獨立和自由民主而抗爭呼號,還常常在自己的詩作裏,對祖國寄寓深厚的戀情。

明確:對山崖的這種態度,海浪感到傷感,苦惱。她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但是她的戀情並沒有因此而減退,也沒有因此而動搖對愛情的信念,決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這樣消磨歲月。顯示了海浪對愛情的無限忠誠。

這也正是詩人對祖國深厚情愛的反映。在這首散文詩中,作者藉助海浪與海岸這對熱戀形象,曲折表達了她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情感和火熱的衷腸。

【練習】拓展延伸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4

一、 學習目標:

1、 熟練的朗讀課文;

2、 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海上景象(環境描寫的作用)

3、 品味語言,理解海燕的形象,體悟海燕的豪情。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 品味語言,理解海燕的形象,體悟海燕的豪情。

三、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1、熟練的朗誦課文(每個小組選一部分能進行表演朗誦);

2、在文中劃出描寫海燕活動環境(景物描寫)的句子並把它抄下來,景物描寫有什麼特點?並想一想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3、找出文中直接描寫海燕的段落。勾畫出文中直接描寫海燕的句子並把它抄下來,認真讀一讀,想一想這些句子有什麼表達作用?抓住修辭手法和重點詞語分析。

直接描寫海燕的段落:

直接描寫海燕的句子:

修辭手法分析:

重點詞語分析:

其他句子分析:

4、認真閲讀課文,完成上面的問題後,寫一寫你對海燕這個形象的理解。(試着用一個詞語概括)

5、你從海燕的身上能學到什麼?如何做新時期的海燕?寫下你的感受。

6、你在預習的過程中有什麼疑問,把它寫下來。

(二)、課堂研習:

1、導入新課。(1分鐘)

(大海,給了它堅硬的翅膀,為的是博擊狂風巨浪;當鳥兒們都躲避風雨的時候,它卻高聲的呼喚: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就是……海燕(引出課題))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説一説“海燕”:假如在海燕之前填上一個修飾語,你會填什麼呢?(6分鐘)

這是 的海燕。

矯健勇猛 心情歡快 鬥志昂揚 無所畏懼 高傲

3、分析品味海燕的形象:

(1)、讀一讀,感受環境:(5分鐘)

①在文中劃出海燕活動的環境(自然環境)的句子。

蒼茫的大海上,狂風捲集着烏雲。7—8節,12-13節

②文中寫的海上景象有什麼變化?寫海燕為什麼要寫環境?

在暴風雨到來前,周圍的環境怎樣?

蒼茫的大海上,狂風捲集着烏雲。

“蒼茫”描寫大海磅礴的氣勢;“卷集”描寫烏雲翻滾聚攏的情景。説明一場暴風雨正在孕育。

7—8節,環境起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烏雲越來越暗、越來越低。……波浪還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跟狂風爭鳴。

問:這一環境的變化説明了什麼問題?

先用“越……越……”緊縮句,描寫暴風雨逼近情景。烏雲兇暴,加上雷聲轟響,狂風吼嘯的聲音描寫,渲染了黑暗社會環境的氣氛。在這種情景下,波浪“歌唱”“衝向高空”“迎接雷聲”“呼叫”“爭鳴”,寫出了波浪樂觀地與狂風搏鬥,顯示了大海的力量。而“狂風”“不甘心”“惡狠狠”“甩”和“摔”,這些詞語,寫出了它的猖狂反撲。

12-13節,環境起了怎樣的變化?

寫大海與閃電激戰:先寫風“吼叫”雷“轟鳴”,用聲音渲染氣氛,再把烏雲比喻為“青色的火焰”在“燃燒”,氣氛比前更為緊張。“閃電”像“一條條的火蛇”,這是新出現的形象,大海抓住它的箭光。“熄滅”在自己的“深淵”裏,再次顯示大海的力量。這場激戰象徵階級鬥爭的激化,大海的勝利象徵了革命必勝。沙皇反動勢力雖氣焰囂張,最終還是葬身於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

[説明:從環境入手,先渲染好氛圍,讓學生明確寫環境對於表現海燕的重要作用。有利於對海燕的把握,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溶入課文]

(2)、品一品“海燕”:(18分鐘)

①身處這樣險惡的環境,海燕的表現又是怎樣的?請同學們找出直接描寫海燕形象的段落或句子,選擇你喜歡的讀一讀;(3分鐘)

1-6自然段;9-11自然段;14-16自然段。

②根據本小組分配的段落,聯繫具體的句子或詞語,想一想對錶現海燕形象有什麼作用?抓住運用的修辭手法和關鍵詞語説説你的理解。(先獨立思考,記下疑問-小組交流-組長總結-推薦發言)(5+10)

A、在烏雲產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表現了海燕勇敢無畏的矯健姿態。

作者為什麼用黑色的閃電來比喻海燕?又為什麼用“高傲”來修飾“飛翔”?在回答後告訴學生:這裏的“黑色”不是貶義詞,是寫海燕本身的顏色。用“閃電”既可以寫出海燕的矯健姿態,又可以在烏雲密佈、大海蒼茫的背景上出現一點亮光,使人們在沉悶的空氣中從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這裏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説的自以為了不起,而是褒義詞,有意氣風發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視惡劣環境的英勇氣概。

B、一會兒翅膀碰着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

“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它勇敢的鬥爭精神。

“碰”寫出勇敢低飛,觸及海浪;“衝”寫出迅猛高翔,鋭不可擋。用擬人的手法,寫海燕鬥志昂揚,渴望暴風雨的到來。然後着重寫“聲音”。正面描寫“叫喊”的勇敢,再從烏雲聽出了“叫喊”的憤怒的力量和勝利的信心,側面烘托這“叫喊”具有震懾敵膽的威力,運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於鬥爭的精神。

C、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作者為什麼在對三種海鳥作了無情的揭露後,又轉換語氣熱情讚揚海燕?學生回答。明確:這樣寫有兩個作用:一是與開頭呼應,可以讓海鷗、海鴨、企鵝與海燕形成鮮明的對比;另一個是承上啟下,原來大海蒼茫一片,這時已經“泛起白沫”,由於背景的變化,畫面也就變化了,這樣很自然地進入了第二段。(板書:只有……)

D、海燕叫喊着,飛翔着,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雲,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

它飛舞着,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它笑那些烏雲,它因為歡樂而號叫!

“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它的勇敢和智慧,有敏鋭的洞察力。

賞析:再現前面對海燕的描寫,又用比喻補寫海燕形象。在這裏,作者繪形繪聲地描寫了海燕在海浪與雲空拚搏的背景裏,“叫喊”“大笑”“號叫”,顯示其歡快、豪狀;海燕從“飛翔”到“飛舞”,從“直衝”到“穿過”,從“碰着”到“掠起”更顯出其敏捷、勇猛。

E、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裏早就聽出了睏乏,它深信,烏雲是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

海燕,為什麼如此敏感,如此英勇?學生讀後回答。明確:那時馬克思主義已在俄國人民中廣泛傳播,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海燕在險惡環境中用馬克思主義的望遠鏡觀察鬥爭形勢,已經聽出了“雷聲”的“睏乏”,已經看出“烏雲遮不住太陽”,也就是説,看到歷史的必然規律,是無產階級取代資產階級,沙皇政府必將滅亡,人民必定勝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風雨迫近時特別歡樂,無比英勇,表現出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靈”、“早就聽出”、“深信”等詞語來描寫海燕,不僅使我們從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們從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句中“敏感的精靈”,“從雷聲的震怒裏,早就聽出了睏乏”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顯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説明無產階級革命者的高度的預見性和敏鋭的洞察力。“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運用反覆,語氣肯定,表達了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

“烏雲是遮不住太陽的,——是的,遮不住的!”有什麼哲理意義?

明確:表現了海燕對光明的熱切渴望和對勝利的堅定信心。生活就是這樣,陰雲再重,總有散去的時候;困難再大,經過一番努力,總能克服。邪惡永不能戰勝正義,真理終有一日會大放光彩。

F、―――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的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

用反覆的修辭手法強化海燕作為報信者的極度興奮之情。

“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寫它對勝利的堅定信念,表現它有預見性。

G、在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樣描寫海燕?

學生回答。明確:作者讓我們先聞其聲,後見其形,最後再聞其聲。這裏着重寫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現“暴風雨”,一是説明暴風雨即將來臨,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號召人民要迎接暴風雨,敢於鬥爭,敢於勝利。二是表明了海燕對暴風雨的渴望。表現了人民對沙皇反動政府的強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沙皇政府。三是加強了文章的氣勢,表明人民羣眾一旦起來以後,其勢如急風暴雨,鋭不可當,從而熱情地歌頌了人民的力量(板書:叫喊:三個“暴風雨”)。

歸納:品味語言的方法

l 1、抓住修辭手法;

l (比喻、擬人、反覆等)

l 2、抓住重點詞語。

l (形容詞、動詞等)

小結:海燕是一個什麼形象?

l 海燕是一個勇猛堅強、樂觀自信、富於獻身精神的形象。

(3)、議一議“海燕”:比較風平浪靜中的海燕圖和暴風雨來臨前的海燕圖,你更欣賞哪一種情景中的海燕形象?為什麼?(5分鐘)

明確:體會越是在險惡的環境中,越能突出海燕勇敢無畏、樂觀、堅定的品格。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5

《雪》教案

教學目標:

1、整體感悟文章的內容。

2、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

3、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4、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過程與方法:

1、教師要多帶領學生朗讀,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2、讓學生分別找出描寫南方的雪與北方的雪的句子,體會它們的不同含義。

3、魯迅曾説過他的哲學全部在《野草》裏面,讓學生目前去理解《野草》還有些困難,但可以挑出《野草》中描寫自然景緻的幾篇,如《秋夜》、《好的故事》、《臘葉》等,讓學生感受自然描寫中寫實與象徵的不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雪》中"優美"與"壯美"兩個形象的和諧統一,從中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堅強的鬥志。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教學重點:

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一、文本探究

(一)內容、語言

1.作者怎樣描寫江南雪的?

學生交流討論反饋。

明確:

(1)文章開頭首先提到暖國的雨,然後對比着引出江南的雪。

(2)接寫雪的質地、顏色。

(3)虛實結合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雪野圖,襯托江南雪獨具的風格。

(4)寫孩子們塑雪羅漢,將雪與孩子們的快樂聯繫起來。

語言:提示學生找出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動作,與神情的詞語,談談怎樣體現快樂的。

明確:呵、拍手、點頭、喜笑等。

2.用自己的語言再一次概括江南雪的特點。

明確:江南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機,孕育着生命。

3.作者又是怎樣描寫朔方雪的?感覺朔方的雪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學生交流討論反饋。)

明確:作者用一個“但是”巧妙轉折,先交待朔方雪與江南雪的截然不同,然後用“永遠如粉、如砂,決不粘連”寫出塑方雪以孤獨不妥協的姿態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之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

在“凜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儼然一個鬥士,它“蓬勃地奮飛,瀰漫於太空中”,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像是一個奔放的挑戰者。

(二)情感和主旨

1.作者對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態度是什麼樣的?

學生討論交流反饋。

明確:

作者對滋潤美豔的南方雪,對充滿生機的南方雪景充滿懷念和喜愛之情,對如粉如砂,旋轉升騰的朔方雪,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和熱情謳歌。

2.作者為什麼有這樣的情感,其寫作的目的是什麼?

(1)提供本文的背景材料(多媒體)

《雪》寫於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可謂是春暖花開之日,然而,北方還處於一片寒凍之中。面對黑暗的現實與酷冷的季節,魯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態度去尋求“革新的破壞者”,去戰取理想的春天。他不僅以小説雜文進行戰鬥,而且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

(2)生結合背景材料計論,回答問題歸納主旨。

明確:滋潤美豔的南方雪,寄託魯迅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這旋轉飛騰的朔方的雪,則藴藏了魯迅反抗冷酷的現實社會的鬥爭品格,在這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中,貫穿着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鬥來創造一個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二、關鍵詞語的品味

(研討課後練習二)學生結組交流,暢所欲言。

明確:

1.“冰冷的”“堅硬的”強調雪的不屈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是“燦爛的”是最值得讚賞的。

2.“青春”“處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狀態,這裏是江南的雪孕育着的生命,是與輕柔和緩的境界相聯繫的。

3.雨是雪的初始防段,雪是雨的昇華,作者用肯定的語氣讚揚了朔方飛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時對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讚頌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説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潑的精神。

三、遷移拓展

1.江南的雪那平和恬靜的美讓作者欣喜,寄託他美好的理想和追求,而作者更由衷地讚美北方雪的孤獨與剛毅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在悲壯的戰鬥中得到昇華的精神。好,讓我們閉上眼來傾聽殷秀梅演唱的《我愛你塞北的雪》走進雪的世界,去領略它那獨特美韻。(放錄音)

2.學了這篇文章,聽了這優美的歌曲,你對“雪”是否又有了更深層的認識,請拿出筆來寫一篇簡短的讀後感,字數不限可描寫,可議論,可抒情。(學生寫作,完成後交流評價)

四、小結

同學們,雪是雨的精魂,雪是春天的使者,雪象徵着純潔,雪象徵着剛毅,雪是奉獻者的化身,雪是挑戰冷酷的鬥士。心靈的冬季有雪相伴,你的心田,定會純潔滋潤,你的心音定會鏗鏘悦耳,你的心房定會寬闊坦蕩。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6

教學要點:

1.串講課文。

2.理清順序、掌握結構。

3.正確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學步驟:

本課時不單獨檢查作業,將此過程溶入教學的相應環節中。

1.串講課文並理清敍事順序與結構。

(1)本文敍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2)敍述了屠夫和狼搏鬥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鬥有一個過程,按照自然段的順序來串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完整地敍述這個故事的。

教師串講,遇到上節課列出的重點詞語可提問學生,歸納時也先提問,後訂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我們不妨用兩個字來概括,大家想,哪兩個字合適?——可用屠夫“遇狼”來概括。

再看第2段,寫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罷休,照樣追趕。説明狼很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兩個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個字來組詞,這個字是什麼?——可用屠夫“懼狼”來概括。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體味文章氣勢,感受情感律動。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初步瞭解戲劇文學的特點——劇本主要靠語言、動作表現人物性格。

3、品味語言,理解語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養閲讀和欣賞戲劇文學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作品的思想內容。

3、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達方式。

三、教法設計

1.聽一讀一賞一讀:讓學生在迴環往復的讀書中,體悟、理解。

2.課堂討論:培養學生閲讀欣賞能力,形成朗讀、思維、説話多維交流。

3.多媒體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各種器官的感受,理解課文,走進人物。

四、課前準備

提供參考書籍及相關網站,讓學生走近戲劇,走近郭沫若,走近屈原。

五、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學生用多媒體展示相關資料,交流有關感受。

教師播放《橘頌》的背景畫面(電影《屈原》插曲),學生感受草木颯颯的悲涼氣氛,傾聽屈原在波濤洶湧的沅水岸邊的仰天長問,情境導入新課,教師板書課題。

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戰國時期出國人。用楚辭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因看透秦國吞併六國的野心,力勸楚王聯齊抗秦,後來遭奸人陷害,罷官放逐,但仍心繫祖國。楚國被攻佔後,自投汨羅江而死。

郭沫若:現代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他從抗戰的現實鬥爭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着鬥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

《屈原》寫於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統治最黑暗的時候。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軍民,掀起高潮。

(二)檢查預習

預習作業詳見勵耘精品系列叢書《課時導航》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該課“課前熱身”部分內容。

(三)整體感知

多媒體課件展現情境及課文錄音,學生欣賞體驗,品味文章語言,體悟文章氣勢,並談整體感受。

1、你覺得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特點?

激情澎湃,氣勢雄渾。

2、模仿朗讀:根據剛剛所聽到的錄音,仔細揣摩語氣、語調、語速,自由朗讀全文。

3、與以往課文相比,這篇課文在形式上有什麼特點?

是屈原的內心獨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內心深處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戲劇藝術表現手法。可以直接展示人物內心深刻而複雜的矛盾。本文充分展開藝術聯想,達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郭沫若十分注意在戲劇衝突中激化人物的內心情感,逐漸推向高潮,最後以長篇抒情獨白的方式噴瀉二處,以達到限度的戲劇和抒情效果。

4、結合課文背景,根據你的理解,談談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

兩層: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神力,表達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

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四)問題探究

《雷電頌》是屈原的內心獨白,我們能夠從中讀出屈原的內心世界。請找出你最感興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讀給大家庭,並説説這裏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內心感情。

1、學生誦讀,以讀帶品,體會文章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

2、小組交流、討論品讀感受。

3、學生就文章的內容和形式談有所感的句段,並讀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4、你認為屈原是一個怎樣的人?

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着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的人。

5、在朗讀中不難發現作者將很多事物賦予了其它的含義。歸納一下,作者究竟賦予了這些事物什麼特別的含義?這是一種什麼手法?

風雷電:象徵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

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徵人民羣眾

無形的長劍:堅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羣像: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

象徵: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藉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象徵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徵的本體)。能夠使不容易或不便於直接説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且化“抽象”為“具體”,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極大增強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6、討論:《雷電頌》這段獨白激情澎湃,氣勢雄渾,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

從句式、修辭等角度。

運用擬人、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達愛憎。

運用排比、反覆,使句式整齊,鏗鏘有力。

多用短句,表達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語氣。

7、全體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從局部理解回到整體感知。理解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五)練習鞏固

完成勵耘精品系列叢書《課時導航》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該課“課內深化”部分內容,並評講。

六、佈置作業

1、完成勵耘精品系列叢書《課時導航》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該課“課外拓展”部分內容。

2、拓展延伸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1.瞭解神話傳説“夸父追日”“嫦娥奔月”。2.瞭解課文內容。 3.學習散文詩優美的語言,藴含着哲理。4.理解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5.貫通理解兩篇短文的主題表達。6、 強化誦讀,體會巴金散文作品藴含的美感

教學重點:(1)加強誦讀,培養感受能力、理解能力。(2)理解兩篇短文的精神實質及其時代意義。

教學難點:把握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嚦谷(yáng) 一撮灰(cuō) 皓月(hào )妲娥(héng)

2.解釋下列詞語。

皓月:明亮的月亮。露台:曬台。yang谷:古書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導入

二、導入:無數人詠歎太陽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詩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裏,對着這永恆的星球發出了自己的感歎。在《日>中,作者顯然在飛蛾撲火、夸父逐日中寄託着深意;而寒夜裏面對如鏡的涼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作者簡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__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東南大學附中學習,後赴法國巴黎學習。回國後長期從事著譯。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建國後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散文集《隨想錄》。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

三、朗讀課文,初步體會作品的主題

讓學生交流讀後心得。

四、精讀《日》

學生朗讀《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樣的思路展開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這篇散文詩僅僅250餘字,卻濃縮着豐富的感情,它像一團火,炙烤着讀者的心靈。

開頭兩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讚美飛蛾,因為它是為追求光和熱而被燈火燒死的,接着又懷念夸父,因為它是為追趕日影而渴死暢谷的。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頌的是追求光和熱的執着態度,是為了得到光和熱不怕粉身碎骨的獻身精神。飛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實寫照。

三、四兩段,對追求光和熱的獻身精神正面展開議論,指出了生命是可貴的,但為了追求光和熱應該不怕犧牲,並且還指出追求光和熱的目的是為了給人間爭得光明與温暖。這裏滲透着進步的價值觀、生死觀的理論原則,言簡意賅,發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進一步明確地表示自己的決心。自己願作人間飛蛾,為了追求光和熱,飛向日球,失去知覺,化為灰燼,在所不惜。這是作者莊嚴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熱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熾烈的熱情的佳作。作者歌頌了不顧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為真理而勇於獻身的思想,表達了為國家、為人民發光、發熱,直到燒成灰燼的決心和意志。它藴含着哲理,奔湧着熱情,堪稱“字挾風霜”、“聲成金石”的藝術精品。五、指導學習《月》

學生以小組形式,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月》。學生自由朗讀,提出問題,共同解決。

提問:月亮在這裏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麼?你是通過文章中的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這裏所表現的意境,能使你聯想起古詩文中的哪些詩句?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月亮在文章這裏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寒冷。

相關的描寫句子有:

“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也有這感覺。”

“我望着明月,總感到寒光冷氣侵入我的身子……覺得自己衣服上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確,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筆下的月給人的是寒冷、陰冷,讓人冷靜,不同於日帶來的熱情洋溢。

學生交流寫月的古詩文,進行整理歸類。

(一)月,呈現不同的形態。

“可憐九月九年級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范仲淹<岳陽樓記>)

(二)月,撩撥滿腹的愁緒。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三)月,包含着瑰麗的想像。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六、小結

<短文兩篇>是巴金建國前創作的散文詩。它散發着作者憂鬱而熱情的青春氣息。 。

《日》表現作者熱情洋溢的一面,在那個“沒有了光和熱”,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願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日球”,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表現了作者對真理的追求。

《月》則表現作者細膩幽靜的一面,作者讚頌妲娥為了一個不知名的理想而放棄原有的一切,“妄想”改變“月”這個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這兩篇短文都表現了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八、佈置作業

寫給巴金的頒獎詞:“穿越一個世紀,見證滄桑百年,刻畫歷史鉅變,一個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裏行間燃燒的激情,點亮多少人靈魂的燈塔;他在人生中真誠的行走,叩響多少人心靈的大門。他貫穿於文字和生命中的熱情、憂患、良知,將在文學史冊中永遠閃耀着璀璨的光輝。”

1、寫給孔子的頒獎詞:“他是個大思想家,創立了儒家學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學説,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説後來成為我國20__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對後世影響極大。他又是個大教育家。在只有貴族子弟能夠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壟斷了的情況下,他興辦私學,廣收門徒,突破官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範圍。他主張“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學生:學習知識要經常複習,“温故而知新”,學習態度要老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他在晚年編訂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書》等幾部書,還根據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春秋》一書。這對古代文化的保存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他就是我們的文聖人——孔子”

2、寫給魯迅的頒獎詞:“把生命獻給中國,讓世界為之景仰。矮矮的身軀,創造出崇高的事業,瘦削的肩膀,承載着千年的使命!從狂人的眼睛裏,我們讀出了歷史的沉重;從阿Q的身影中,我們體會到變革的艱難;從墳頭的花環上,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從鐵屋的吶喊中,我們聽清了奮進的聲音!你在孤獨中吶喊,你在市聲裏彷徨,採一片朝花為自己送行,荷一杆長戟向黑暗進攻!大星隕落,天地同悲;鉅著行世,千秋共仰——我們知道任何獎項也不足以涵蓋你的貢獻,但謹以此菲薄的禮品獻給你——世紀偉人魯迅。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生詞。

2.學習記敍的順序和結構。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中心意思。

教學設想:

本文篇幅較短,內容並不難懂,但字詞、句式難點很多,語言障礙較大,故教學時重點應放在字詞句的串講上。但字詞句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語言環境,要從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詞的含義。

本文可用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初步解決生字生詞,以熟悉課文為主;第二課時掌握文章的結構形式和思想內容。教學方法仍以學生的活動為本,教師只能處在引導、點撥的地位。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2.參看註解,理解生字生詞。

3.複述故事大意。

教學過程:

1.知識導入。

(1)學習文言文和學習現代文不同的地方有兩點:一點是由於社會生活的變遷,造成內容的差距、認識的困難;一點是由於語言的演變,造成文字的差異、理解的障礙。這兩點又以語言障礙為主。

(2)文言文的語言障礙主要在詞和句上,有很多詞和句在意義和用法上都和現代文不同,學習時要特別注意這些不同的詞句。

(3)文言文閲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讀。開始時參看註解,會認會讀;然後就要朗讀,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才便於理解。

(4)今天學習課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認識和方法來安排教學活動。

2.關於課文。

這篇課文的有關知識要記住這樣幾點:

①出處。本文節選自《聊齋志異》。

②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人,是我國的文學家。他自幼勤學、聰敏,但一生考場不利,自學成才,在家鄉設館教書,創作了許多鬼怪故事,後來彙編成書,就是《聊齋志異》。

③《聊齋志異》是我國的文學作品,是短篇小説集。作者通過談狐説鬼,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場的腐敗、科舉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藝術成就很高,具有現實意義,故事曲折離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很多篇目已改編成電影電視,為大家所熟悉。

這一部分主要由教師講授。

3.認讀課文。

(1)教師佈置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參看註解,劃出生字生詞;試通文句,弄清內容大意;

小聲默讀一遍。

(2)學生髮問。

除註解以外,文中還有不懂的字詞,要求學生當場發問,教師當堂解決。

4.朗讀課文。

第一遍:要求讀音準確。

第二遍:要求大體順暢。

第三遍:要求讀出語氣。

每一遍,教師均有講評。

5.默讀課文,準備複述。

教師給三五分鐘讓學生再默讀識記,要求能大體複述故事情節。

6.複述課文。

找三個學生複述,每一次複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師要作出講評。

第一次,找中間程度的學生,讓他看着課文複述,實際上是對着課文口頭翻譯,大體譯對即可。

第二次,找中間偏上學生,要求對着課文較為準確地翻譯。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學生,揹着課文複述,要求不遺漏主要情節。

7.掌握生字詞。

在這三次複述過程中,其他學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義的字詞。教師隨訂正隨理出掌握的主要詞語。

擬挑出常用的、比較容易掌握的單音詞,隨講隨寫黑板,讓學生筆記,以便複習掌握。

常用字詞:

懼:恐懼。 從:跟隨。 故:原來(一樣)。 驅;追趕。 窘:困窘。 恐:恐怕。 顧:看到。 瞑:閉眼。 暴:突然。 斃:殺死。股:大腿。 寐:睡覺。黠:狡猾。

止:有兩講——

上述的生字生詞要入文作出準確解釋,可讓學生當堂翻譯原句,不要只是單個記詞義。

另有兩個詞用的是引申義,書上有註釋,教師可略加提示,學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這兩個詞是:

綴:原意是連結,文中意是緊跟。

弛:原意是放鬆,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論實詞還是虛詞,可不單獨講解,以能理解文意為準。

佈置作業:

1.按照記敍的順序,看看本文敍述的故事可分成幾個部分,用一個詞(或詞組)給每個部分作出概括。

2.用現代漢語翻譯最後一個自然段。

3.思考練習一。

4.做練習二、三,答案做在書上。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內涵,培養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從小説中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描寫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文章中重要語句的含義和文章的細節描寫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掌握基礎,理清情節

一、導入

今天,我們將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愛國主義名篇《最後一課》這篇文章,通過一堂課,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嚴肅的主題——愛國主義當國土遭到踐踏,尊嚴遭受凌辱,一個無憂無慮的天真淘氣的孩子,一個執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師,又將是怎樣的一種表現呢?(板書:最後一課都德)

二、背景介紹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戰爭後發生的事,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為阻止普魯士用武力統一德意志,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發動了普法戰爭,法軍大敗,普軍長驅直入,侵佔巴黎,迫使法國割地賠款,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被割讓,普政府不準這兩個地方繼續學法語這篇小説寫的就是韓麥爾先生給學生教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情景

三、文體知識

這是一篇短篇小説,小説有三要素:情節、環境和人物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情節是故事發生、發展到結束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閲讀小説,往往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然後作細緻的人物分析

過渡:本節課我們力求從情節的角度,理清文章的結構

四、雜讀——熟悉內容,解決字詞

1.字形:

哽住 懲罰 祈禱 懊悔 詫異 縱身 慘白 糊塗 踱來踱去

2.詞義:

懲罰:嚴厲地處罰

懊惱:做錯了事或説錯了話,心裏自恨不該這樣懊:悔恨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願望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踱來踱去:來回慢步行走

3.學生任選以上詞語中的兩個詞語,自由説話

提示:既要準確地運用所選詞語,又要讓所説的話富有意境,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4.小説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韓麥爾先生給學生教最後一堂法語課(交代人物和事件就行了,力求簡明)

五、聽讀-――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請三名學生朗讀課文

學生甲:朗讀1-10段;

學生乙:朗讀11-23段;

學生丙:朗讀24-29段

學生聽前明確任務,聽後完成以下任務:

1.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明確:小弗郎士和韓麥爾

知識放射:告訴學生,最能表現主題的人物就是作品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在表現主題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愛國主義的交響樂是這兩個人物用相輔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為、語言奏響的

2.複述故事情節(兩名學生)

提示:學生複述時突出記敍的六要素即可

學生分組討論,用簡要的文字表達文章的思路

明確:按照課前、上課、下課時間順序來行文

板書:課前、上課、下課

3.根據討論結果,理清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發生(1-10):寫上課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見的典型環境和課堂氣氛;

第二部分,發展(11-23):寫最後一課的經過,重點寫了法語課,其次還寫了習字課、歷史課與拼音課;

第三部分,高潮和結局(24-29):寫下課時的情景

六、小結

本節課,我們完成了兩個學習任務:一個任務是課標要求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第二個任務是整體感知全文,從宏觀上理清文章行文脈絡準確地説,我們學習了小説三要素中的兩個要素——情節和環境,為我們下一節課的人物形象分析作了鋪墊

板書:

最後一課

都德

主要人物 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

主要情節 課前——上課——下課

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分析主要人物,聯讀相似作品,感受愛國情感

一、導入

《最後一課》是在普法戰爭時期奏響的一首愛國主義的交響樂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言行舉止是這首交響樂的主旋律,下面我們就着重分析這兩個人物形象,從而理解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板書: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

二、品讀-――定格人物,體味感情

1.品讀小弗郎士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

①學生邊讀邊用筆勾畫出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重要語句

②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有什麼變化?(從總體上把握)

明確:有這樣三個變化:

一是從貪玩、不愛學習到熱愛語法;二是從怕老師到理解、同情並敬愛老師;三是從幼稚不懂事到熱愛祖國

③小組討論:按小弗郎士的三個思想感情變化,分成三組,每組用例舉法具體回答一個問題

A組——從貪玩、不愛學習到熱愛語法

學生:從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對學習的態度有變化如:“我想就別上學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想起這些,我多麼懊悔!我這些課本,語法啦,歷史啦,剛才我還覺得那麼討厭,帶着又那麼沉重,現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

B組——從怕老師到理解、同情並敬愛老師

學生:從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對老師的態度有變化如:“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忘了我挨的戒尺”“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

C組——幼稚不懂事到熱愛祖國

學生:從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對祖國的情感有變化如:上課前,在小弗郎士眼裏,普魯士士兵的操練“比分詞有趣得多”,而當他聽老師説“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後,心裏萬分難過!

④從這些思想感情的變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個什麼樣的孩子嗎?

明確:小弗郎士是個頑皮的孩子,學習上要求自己不嚴,怕老師罵就想逃學但在最後一課上,他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韓麥爾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國的慘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後一課的典型環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魯士侵略者對法蘭西人民民族感情的無情傷害促進了他心靈深處愛國主義思想的猛醒

板書:生性頑皮,要求不嚴,但熱愛祖國

2.品讀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

①學生邊讀,邊從課文中畫出描寫韓麥爾先生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

A 品外貌:“穿……打……,戴着……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後一課時,穿上節日的盛裝,表示了韓麥爾先生什麼感情?

明確:表示他“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之情

B 品神態:為什麼韓麥爾先生聽到鐘聲就臉色慘白?

明確:臉色蒼白是韓麥爾先生內心痛苦的表現,因為教堂的鐘聲宣告最後一堂課的結束,號聲暗示着德語將要代替法語,這兩點是對韓麥爾先生的沉重打擊,所以,他臉色蒼白

C 品語言:“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有什麼含義?

明確:“監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其含義是,掌握祖國語言,可以激起人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團結起來打擊普魯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D 品動作:“他轉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韓麥爾先生寫兩個大字,為什麼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明確:因為他把對祖國強烈的愛、對國土淪亡的無比悲憤都融進這兩個字,感情極為強烈,集中體現出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現了他對祖國必勝的信念

②縱觀全文,結合剛才的分析,你認為韓麥爾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明確:韓麥爾先生大概四五十歲,平時穿着隨便,上最後一課時,他穿上漂亮的綠色禮服,繫上打着皺邊的領結,戴着繡邊的小黑邊帽這位老師平時對自己要求不嚴格,常常讓學生丟下功課替他澆花,他去釣魚的時候,乾脆就放學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強的愛國主義情感,也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給學生,而且很講究教學方法他帶着深沉的愛國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語言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使這堂課成為學生最難忘的一課(答案可以多樣,有理有據就行)

板書:穿着隨便,自己要求不嚴格,但教學水平較高,有強烈的愛國情感

3.學生質疑(老師應答預案)

①文中有許多細節描寫,如:掛在鐵桿上的字帖、飛進來的金甲蟲、鴿子、普魯士兵的操練和軍號聲等,有何作用?

學生提出討論後明確:這篇小説的許多細節描寫是十分耐人尋味的正如剛才同學們提到的,“掛在鐵桿上的字帖”,烘托了教室裏的愛國氣氛;“飛進來的金甲蟲”沒有影響孩子們畫槓子,刻畫出了孩子們對祖國文字的熱愛;“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這是小弗郎士的聯想,這聯想無情地嘲笑了普魯士侵略者強迫他們學習德語的愚蠢;作品中兩次出現的普魯士兵的操練和軍號聲巧妙點明時代背景……這些細節對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起着很大作用

②文章是借最後一課表現法國人民的民族感情,但文章的開頭卻寫了很長一段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匠心何在?

學生提出討論後明確:總的説來,這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徵,同時為情節的發展作了巧妙的鋪墊具體表現在:一是讓小弗郎士的表現和下文形成對比,同時描寫經過鎮公所時的心理活動,又展示了他對敵人的恨,為下文埋下伏筆二是通過小弗郎士的內心活動,間接表現了韓麥爾先生的平時,這對下文寫老師態度的變化、突出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感情有烘托作用三是作者安排了人們看布告牌的細節,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③戰爭中表現愛國主義的感人事例很多,特別是戰場上的浴血奮戰,作者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個小角落?

知識放射:這是一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選材的匠心也正在此,大家可要記住喲!

畫外音:當然,可能還有一些老師事先沒有想到的,這就要求老師要有一定的靈活性、智慧性,充分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從容應答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

過渡:這篇小説告訴我們,在主權遭侵犯、國土遭踐踏的時候,人民所體現出來的民族意識尤為強烈中華民族也曾承受鐵蹄的踐踏,我們也不妨來看看當時所受的這種煎熬我們來閲讀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寫北平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後,祁瑞宣老師上第一堂課的一段文字

三、聯讀——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四世同堂》簡介

《四世同堂》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艱苦鬥爭歷史的長篇小説以古都北平廣大市民的亡國之痛為題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時都能體驗到的由於入侵者的入侵帶來的物質和精神的折磨

2.比較閲讀《最後一課》與《四世同堂》片段(節選附在《資料寶藏》中)

知識放射:比較閲讀的方法,關鍵是要尋找出比較點,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這兩篇文章可以從作品作家、寫作背景、中心事件、主題思想、線索人物、描寫方法和寫作手法等角度進行比較

明確:(小黑板)

《最後一課》 &n, bsp;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國) 老舍(中國)

背景 普法戰爭 抗日戰爭

事件 阿爾薩斯淪陷後最後一堂法語課 北平被日軍佔領後的第一堂課

中心 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人物 師生(學生眼中看老師) 師生(老師眼中看學生)

人稱 第一人稱 第三人稱

描寫方法 心理描寫、語言描寫 心理描寫、動作描寫

寫作手法 烘托 烘托

四、生活鏈接——有理有據地説話

在你的生活經歷中,有過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體驗嗎?當你聽説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美國轟炸的時候,當你聽到我國申辦20__年奧運成功的時候,當你看到我國“神六”成功返回的時候……你感受如何呢?

提示:學會用規範的句式説話,學會用具體的事例支撐自己的觀點

五、小結

愛國主義教育是這一課的主旨這篇課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敍述了法國阿爾薩斯地區遭受普軍侵佔以後,師生上最後一課法語課的情景短暫的最後一課,使我們深切感受到法國人在失去土地時的悲憤、沉痛的心情,《四世同堂》片斷也是這樣這是兩篇充滿活力的文章,最容易走近我們讀者的心靈,最能夠引起我們讀者的共鳴

六、作業

韓麥爾説“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談談你對祖國語言的理解,並把它寫下來

板書:

最後一課

都德

小弗郎士 生性頑皮,要求不嚴,但熱愛祖國

韓麥爾先生 穿着隨便,自己要求不嚴格,但教學水平較高,有強烈的愛國情感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順暢朗讀,準確翻譯,概括寓意。

2、瞭解寓言故事藴涵的深刻寓意,正確認識客觀事物。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中藴涵的深刻寓意。

難點:順暢朗讀,準確翻譯。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朗讀課文,正音。

二、解釋重點字詞

三、個別學生朗讀、翻譯,邊明確。

四、學生討論這則寓言的寓意。

1、討論: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過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氣體,即使墜落,也不會擊中甚至打傷人。這句話揭示了杞人的無根據的瞎擔心。

2、討論:從這則故事中你瞭解到“杞人憂天”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這是庸人自擾,毫無根據地瞎擔心,後比喻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

3、討論:如何看待《杞人憂天》中那個好心人的解釋?

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稱讚的。

第二課時

一、全班齊讀,正音。

二、解釋重點詞語

三、串講課文。

四討論:如何理解“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曏者使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會是這樣的。剛才合情合理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回來,你難道會不覺得奇怪嗎?這句話揭示了一種現象:現實社會中有很多人,只看現象,不看本質,結果往往出錯。

所以,《楊布打狗》這則故事批評了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只看現象,不看本質,結果往往出錯。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線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3.討論什麼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聯繫現實,關心時事。

4.品析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理解反語的運用。

教學重點

1.理思路、找線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1.對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的理解及反語的運用。

2.對真正“愛國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關係中當前面臨的問題。

教學設想

1.本文篇幅較長,是用早期白話寫成的,又有很多含義深刻的語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求學生課前要做好預習,要多讀課文。課上時間不可能通讀,只能是有重點地朗讀。

2.為了增加閲讀量,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課前要求學生多讀魯迅的作品,其中魯迅簡歷、《〈吶喊〉自序》、關於藤野先生的資料、魯迅留學時的國內國際背景等為必讀內容。這也是符合新課標語文學習要向課外延伸的要求的。當然,教師也要多查找和本文有關的資料,並在適當的時機展示,師生共同補充資料,互相討論,體現了師生雙方民主、平等、合作的理念。

3.語文學習的延伸還有一個方向,那就是向生活的延伸。我們今天學習《藤野先生》和十年前應該有很大的不同。十年來中日關係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把“愛國青年”和藤野先生做對比時,在分析那些人的“愛國”性及其思想根源時,很自然地會涉及到日本的國民性問題,很自然地會聯繫到當前日本社會越來越嚴重的右傾化問題,通過學習本文應該引起學生對當前中日困難關係的關注和思考。我們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如何正確地對待其他民族。要學會和其他國家民族和平友好相處,提高對日本嚴重右傾化的警惕。

4.本課的廣度體現在對課文內容的大量補充及對當前中日關係的關注上;深度體現在對“愛國青年”的“愛國”性的分析上及對“真正的愛國主義”的討論上。

5.我認為尊師不是本文主題的第一義項。故在本課中只粗略提及。

6.本文知識點眾多,學習時不求面面俱到,但重點是必須完成的,難點是必須要突破的,通過研討學習一定要讓學生情感上有觸動、思想上有收穫、語文能力上有提高。

主要內容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結構、線索。

2.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時的主要事例,並對這些事例進行分析,理解其中體現的藤野先生的品質和作者的愛國精神。

3.分析部分含義深刻的語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魯迅是大家所熟悉的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難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師是誰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來解開這個疑問。

二、根據預習,提示生字

挾着 芋梗湯 詰責 寒顫顫 畸形 緋紅

(注:以上生字都是課下注釋中所沒有的)

三、學習讀第一自然段

提醒學生注意:為什麼稱為“清國留學生”?寫清國留學生時,着重抓住了他們外貌的哪個特徵來寫?

辮子是民族壓迫的象徵,也是封建專制的象徵。為什麼這麼説?請大家討論。

(中國人原來是不留辮子的,滿清入關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之後中國人的腦後才拖上了一根辮子,所以説辮子是民族壓迫的象徵。另外留辮子也是表示對滿清王朝的忠心,所以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的革命者如孫中山及後來的毛澤東等人都是先剪掉自己的辮子以示和專制政權的決裂)

可是這些清國留學生對辮子的態度如何呢?(他們十分珍視這根辮子……)這裏作者用了一個詞“標緻”,“標緻”的本意是什麼?(漂亮),魯迅真的認為這樣很漂亮嗎?(討論)那他實際的意思是什麼?(醜陋)──通過這裏的討論使學生理解什麼是“反語”:(就是説反話,字面的意思和實際要表達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實上,反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被使用,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同學們很可能會舉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提問:第一段寫清國留學生在幹什麼?(賞櫻花)指讀第二段:他們又在幹什麼?(學跳舞)他們做這些事應不應該呢?為了更好地討論這個問題,請同學們給補充一些歷史資料:魯迅去日本留學是什麼年代?當時中國是什麼樣的狀況?(魯迅於1902年去日本留學,1904年去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當時正是中國積貧積弱受列強欺侮的時候……腐朽的滿清政府與列強鑑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通過補充資料和討論,使同學們認識到魯迅對這些只知遊樂置國家民族命運於不顧者的鄙視,所以魯迅離開東京到了仙台。

從魯迅和那些“清國留學生”的不同表現中我們能感受到魯迅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正是本文敍事的一條暗線。請大家在下文的學習中注意這一點。

板書: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暗線)

四、課文的主體故事就發生在仙台,現在請大家根據地點的變換理清文章的結構,整體感知課文。

師生總結板書:

五、速讀課文,練習一下概括能力,説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幾件事

討論之後在第二部分後板書:1.添改講義;2.糾正解剖圖;3.關心解剖實習;4.想了解中國女人裹腳。

從這幾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麼特點?結合討論幻燈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及魯迅在仙台醫專學習時的課堂筆記(內有藤野先生修改的筆跡)。

板書: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

六、魯迅為什麼要到仙台去學醫呢?課前已經讓大家讀了魯迅的《〈吶喊〉自序》,誰能給解釋一下?(請同學們給補充資料)

(從魯迅小時候他父親的病説起……説到魯迅講的關於中醫的過分的話:中醫是有意或無意的騙子……説到他學醫的兩個目的: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從這裏我們能再次感受到魯迅憂國憂民的情懷。

(如時間允許的話,教師也可在這裏給補充資料:日本的維新確是從醫學的引進開始的:一個叫前野良澤的人根據一本來自荷蘭的《解體新書》的指導去解剖屍體,結果讓他感到震驚的是,書中的插圖竟與人體構造分毫不差。從此日本人逐步認識到西方科學的先進,開闢出一條通向近代學術的道路,使日本迅速成為一個強國)

那麼魯迅後來為什麼又棄醫從文了呢?下節課我們一起來解開這個疑問。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把握小説情節,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語言,瞭解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聲的深刻含義,聯繫生活實際,探討小説的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聽取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心聲。

二、展示教學目標

三、正音聽讀

捻(niǎn)噗(pū)蜷(quán)簪(zān) 琅琅(láng)發窘(jiǒng)抽噎(yē)恍惚(huǎng hū)抽泣(qì)稜角分明(léng)

四、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各自朗讀課文,準備用簡練的語言複述主要情節。

情節:公開課前 想讀課文

回家路上 偷讀課文

次日放學 聽讀課文

公開課上 終讀課文

2、京京為什麼渴望朗讀課文?又是在什麼情況下實現了自己的願望的?他能不能讀好課文呢?

當李京京看到講義上印的《凡卡》時他喜歡極了,因為凡卡使他想起鄉下跟爺爺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兒一塊兒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課後聽了趙小楨軟綿綿、奶聲奶氣地練習,更增強了他公開課上事先佈置好的趙小楨不敢舉手,別人更不敢舉手,只有李京京舉起了手。程老師有點慌亂了,在實在沒有人舉手的情況下,處於無奈,程老師只好叫李京京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經歷和同樣不幸命運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鳴。他讀得聲情並茂,教室裏一片寂靜,大家都被感動了。

3、課文主要運用了什麼描寫來刻畫李京京?找出這些描寫的句子,並討論這些描寫作用。

心理描寫:

17小節:京京垂下頭。他多麼喜歡這個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幾行字的那麼一小段呢!他準能念好。朗讀課文難道一定要歌唱的嗓子嗎?(表現了他執着、倔強的性格,對朗讀課文的渴望。)

27小節:聲音是不太好聽,有點毛毛刺刺的。可是公開教學課難道是上台表演嗎?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樹林子裏讀他喜歡的課文嗎?京京心裏難受極了。(表現京京對老師的不滿和難受的心情。)

32小節:不,不是這樣的。京京聽着,在心裏説,不是這樣的。萬卡不是個嬌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時才九歲,一個人孤零零地在城裏當學徒,吃不飽,還要捱打,他傷心極了,盼望爺爺去救他,他在懇求,在哭訴,絕不該有這種撒嬌的腔調。(表現京京對萬卡感同身受的理解,以及他純樸的個性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五、深入探究課文

1、課文題目是《心聲》,是誰的心聲?心聲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淺層:執着地要在公開課上朗讀課文。

深層:

⑴ 要求教師能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給予每個人相同的關心。

⑵ 渴望家庭和睦,能生活在一個幸福安寧的環境裏。

2、四人一組討論:這篇小説觸及了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哪些現象?

⑴ 重視對優秀學生的教育,對李京京這樣有問題的學生,指導和關心不夠,教師在無意識中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打擊了學習的積極性。

⑵ 教師在教學中事先安排、弄虛作假,給學生帶來不公正的感覺,對學生誠信做人帶來負面影響。

⑶ 教師的行為觀念存在一定的偏差,缺少愛心,平等待人等教師應具有的優秀品質。

3、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小説的主題。

通過寫李京京渴望表達親情的心聲來呼籲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真情,批評了教育領域裏追求形式甚至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

六、練習

請用精練的語言講述你學習生涯中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表達你的心聲。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理解肖像描寫刻畫人物的手法

2、瞭解對比手法

3、體會通過人物描寫表現中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國小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少年閏土》,它是節選自魯迅先生的小説《故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它。

二、示標

三、新授:

1、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着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又以寫誰為主?

2、課文中幾次寫到閏土?

3、對於少年閏土,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的?(肖像、語言)

討論:

①少年閏土的外貌是怎樣的?

②少年閏土的動作語態是怎樣的?

③少年閏土對“我”的態度是怎樣的?

④少年閏土對生活的態度是怎樣的?

⑤少年閏土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4、對於中年閏土,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的?(肖像、語言、神情)

討論:

①閏土的外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②閏土的動作語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③閏土對“我”的態度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④閏土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⑤中年閏土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5、什麼原因使閏土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從“小英雄”變成了“木偶人”呢?

“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楊二嫂又是怎麼描寫的?

討論:

①對於二十多年前的楊二嫂,採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肖像)

②對於今天的楊二嫂,採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語言、肖像、動作)

7、楊二嫂的變化的説明了什麼?

小市民階層的日益貧困。

8、“我”這一人物在文章中又是怎樣變化的?

9、作品對閏土、楊二嫂兩個人物前後的變化,揭示了什麼問題?

這就充分揭示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是使舊中國農村經濟日趨破產,廣大農民生活日趨貧困的總根源。這就是魯迅描寫閏土、楊二嫂形象變化所揭示出來的深刻社會意義。

10、作品對閏土、楊二嫂的描寫在寫作上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

人物描寫,特別是肖像描寫,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徵,給人以深刻印象,並能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

三、作文片斷訓練:肖像描寫

四、板書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5

教學目的:

1、 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詞,理解文中兩個古詩文小段。

2、 靈活運用速讀、默讀、朗讀等閲讀方式閲讀課文。

3、 學習鄧稼先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的崇高情懷。

教學重點:

用速讀、默讀、朗讀等閲讀方式閲讀課文。

教學難點:

1、 第一部分寫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 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作比較的好處。

教具準備:

《祖國》錄音帶、小黑板(寫六種方式、《祖國》歌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激情入景:

二(4)班的同學們給老師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首屆藝術節中,我班榮獲了第一名……這節課,希望同學們有好的表現。

2、 材料分析:

(1)1842年8月,中英代表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其中有這樣一條規定: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税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2) 1860年,英法聯軍大肆搶劫並燒燬了稱作“萬園之園”的圓明園。

(3) 1954年,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的地位,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

(4) 20__年10月15日,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楊利偉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

學生髮言:中國,有着屈辱的歷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祖國能在國際上有着顯赫的地位,是離不開一些為祖國作出貢獻的人。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位在國防事業上為祖國作出巨大貢獻的人——鄧稼先。

二、 初步理解課文。

1、 簡要介紹鄧稼先及作者。

華僑、華裔的含義。

2、 朗讀課文,簡要説説各個小標題部分分別講述了有關鄧稼先的什麼內容。

三、 速讀課文,深入內容。

你想提出一個什麼有價值的問題。

集中討論:

舉例:

1、 第一部分,為什麼要概述中國一百年屈辱的歷史:

既交待了鄧稼先的成長背景,又突出他對民族復興的貢獻。

2、 為什麼把鄧稼先和奧本海默對照起來寫?

突出了鄧稼先的人格魅力。

3、 文言文的語段的意思是什麼?

4、引用的目的是什麼?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6

知識與能力 初步瞭解作者及課文的寫作背景,整體感知課文。

理解象徵、烘托、對比手法在課文中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以學生自讀為主,師生平等對話,合作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品味語言、體會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樂觀、自信的品質,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

教學重點 1、反覆朗讀,深刻體會作品的詩情、畫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豐富的語句,理解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象徵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方法 誦讀法 研討點撥法 對比閲讀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通過有感情朗讀課文來感知課文,弄清文章深刻內涵,理解海燕這一藝術形象的典型意義.

一、導入

二、走進作者

三、品讀文章,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

2、有感情自讀課文

3、朗讀點評和指導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的節律和流動感的油畫.。文筆粗獷,氣勢磅礴,感情激越,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朗讀時候要注意體會,朗讀語速不可太快,雖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四、感受形象,體味情感

1、這是一隻 海燕。

2、作者在文中是怎樣來表現這隻海燕的?

把海燕的活動放置海面上暴風雨來臨的典型環境中,以此來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變化愈來愈險惡,而海燕的戰鬥情緒愈來愈高漲。當暴風雨在醖釀之中時,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對暴風雨的渴望和歡樂,熱切地迎接新生;當暴風雨逼近,海燕在風吼雷鳴中飛舞着,歡笑着,號叫着;當暴風雨即將爆發時,海燕預示着暴風雨即將來臨,鼓舞人們積極行動起來。海燕是矯健勇猛、心情歡快、鬥志昂揚、無所畏懼形象。

暴風雨來臨三幅圖景:來臨、逼近、到來

3、引導學生揣摩具體描寫和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賞析海燕具體形象。

點撥①、抓住描寫海燕的關鍵語句,理解其性格特點;

②、抓住其他海鳥的描寫,理解他對海燕性格的烘托作用。

五、小結:

六、佈置作業

1、思考:高爾基僅僅在描寫海燕嗎?

2、背誦課文

3、同步測試(課堂反饋)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象徵、對比、擬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文章語言。

一、檢查背誦

二、深入探討海燕形象,理解文章內涵

②、聯繫寫作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這是怎樣的一個年代?

本文寫於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當時人民羣眾的革命運動風起雲湧,沙皇反動政府加緊了對人民的鎮壓,正是革命與激烈搏鬥的時候.高爾基當時在彼得堡,親身感受到了工人運動、學生運動的磅礴氣勢目睹了沙皇政府鎮壓學生運動的殘暴罪行。他為了熱情地歌頌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揭露沙皇反動政府,抨擊機會主義者、資產階級自由派的醜惡嘴臉,滿懷激情地寫下了這篇文章.作者以海燕為題,一是醒目,可以象徵無產階級革命先驅,二是可以躲過沙皇檢查機關的耳目 .

③、注意象徵手法運用的特點,把握形象內涵;

作者在文中讚美的是像“海燕”一樣的無產階級戰士,鞭撻的是“海鷗“海鴨”“企鵝”等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烏雲”“狂風”等勢力,表現了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

三、品味關鍵語句

1、請你從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或語段,説説你的看法。

( 準確指認修辭方法;反覆體味,深入分析;要從表情達意的效果及營造意境角度進行分析。)

① 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比喻和擬人。“黑色的閃電”準確傳神地展現了海燕矯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賦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海燕藐視一切反動勢力的精神風貌。

② 風緊緊抱着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

擬人。連用“抱”“甩”“摔”幾個動詞,還有“惡狠狠”,賦予狂風人的性格和行為,寫出了風的猖狂的氣焰。

③ 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裏,早就聽出了睏乏,它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擬人和反覆。“敏感的精靈”,“從雷聲的震怒裏,早就聽出了睏乏”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顯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説明無產階級革命者的高度的預見性和敏鋭的洞察力。“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運用反覆,語氣肯定,表達了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

四、聯繫社會生活

1、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愛的陽光照耀,也有各種各樣的“暴風雨”的考驗。結合自己實際,想一想,《海燕》給我們生活帶來什麼有益的啟示?

(把握形象,展開聯想、想象,然後作出有條理的分析。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膽地發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面對“暴風雨”,海燕不是畏懼,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戰。它勇猛堅強,樂觀自信,以大無畏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心搏擊“暴風雨”。它是“勝利的預言家”。那麼當我們有了“暴風雨”考驗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像海燕那樣勇敢地面對困難,充滿自信,堅強勇猛地和困難作鬥爭,這樣就一定能克服困難,取得最後的勝利。

五、課堂練習

1、品味到下列句子的表達效果。

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摔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海燕》)

2、《海燕》一文中寫道:“海鴨也在呻吟着,——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鬥的歡樂: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你生活中也有“海鴨”這樣的人嗎?如果有,你準備怎樣去勸説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呢?

3、破折號的作用

A、表示後面是解釋説明部分;B、表示語意的轉折或躍進;C、表示聲音的延長;D、表示兩個破折號之間是解釋説明部分;E、表示強調;F、表示後面是引文

1、它叫喊着,——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裏,烏雲聽出了歡樂。( )

2、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着,——呻吟着,……( )

3、海鴨也在呻吟着,——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鬥的歡樂……( )

4、看吧,它飛舞着,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

一、導語設計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充滿激情的時代前奏曲,去感受凝結着高爾基敏鋭藝術感悟力的“海燕”形象。

二、資料助讀

簡介高爾基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積累字詞。

蒼茫:空闊遼遠;沒有邊際。

膽怯:膽小;畏縮。 翡翠(fěicuì)

精靈:①鬼怪。②〈方〉機警聰明;機靈。

蜿蜒(wānyán):①蛇類爬行的樣子。②(山脈、河流、道路等)彎彎曲曲地延伸。

2、 教師朗誦,學生認真聽讀,注意重音、停頓和語速的處理。

3、教師指名學生朗誦,充分想象、體會作品中高傲飛翔的海燕形象。

請同學們試為課文擬一個簡潔恰當的副標題。

4、合作探討,疏理文章思路。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指名回答。

四、分析海燕形象

1、學生誦讀全文,畫出文中描寫海燕的語句,並體味其表達效果。

學生積極回答,教師提示。

2、思考:文中海燕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小組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五、學生誦讀全文,體會課文的深刻含意。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7

一、研讀第2—5節,理解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感情。

第2~5小節分別寫了托爾斯泰哪些特點?

明確:

第2節、面部輪廓 平庸粗鄙

第3節、面容表情 醜陋可憎

第4節、面部特點 毫無特色

第5節、客人來訪 大失所望

你能説説,在讀了這段文字之後,對托爾斯泰的印象嗎?(學生自由發言)

托爾斯泰其貌不揚,作者如實地予以描繪,從這些描述當中,你能體會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嗎?請同學們仔細地品讀課文。

(“因為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可以看出作者對托爾斯泰的尊敬、熱愛)

二、研讀課文第6~9小節,進一步理解人物形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聽讀第6~9小節,思考問題:

自主探究:

1、這部分寫的是什麼?(托爾斯泰的眼睛)

2、這雙眼睛有什麼特點?(目光犀利、感情豐富)

3、作者是如何刻畫這一特點的?(比喻和誇張)

請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讀一讀,並説説你喜歡的理由。

合作探究:

1、結合全文,説一説作者為何要寫托爾斯泰粗鄙的外貌?

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重點描寫眼睛的用意?

明確:

1、欲揚先抑,突出眼睛的威力,這樣描寫使人物形神皆備,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讚美托爾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托爾斯泰觀察社會、人生、時代的廣闊和深細,以及批判的廣度和深度,同時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三、語言賞析:

輕聲朗讀課文,將自己喜歡的語句打上星號,有疑問的語句打上問號,全班集體交流,教師適當總結。

四、延伸訓練:

仔細觀察自己,用100~150字寫一幅自畫像,只寫頭部,描寫要逼真詳細,獨特處更不能忽略,適當運用比喻和誇張,寫作時不署名,不註明性別,寫好後交給老師,再進行全班交流。

五、總結。

六、佈置作業。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 把握文章內容,瞭解自傳的語體特徵。 2. 學習運用具體事例表現人物品格特點的寫法。 3. 體會母愛的偉大,感受作者對母親無限的懷念之情。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 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能説出文章寫了幾件事來刻畫母親,歸納出母親的性格特點。 2.品味具體語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體詞語在文中的作用。

三. 教學安排:2課時。

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1. 從古到今,都有很多關於母親的作品,歌曲詩詞等。讓學生回憶有關母親題材的作品。在我們的身邊,有這樣一位母親,對別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對自己的孩子卻十分嚴厲,有時鞭打孩子時,還不允許孩子哭出聲音來,對這樣的母親,他的孩子會怎樣評價她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胡適的《我的母親》。2. 瞭解胡適及他的母親: 胡 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生於上海。幼年在故鄉家塾讀書,1904年隨兄到上海,先後進梅溪學堂、澄衷學堂,1906年考入中國公學。1910年赴美留學,先入康奈爾大學農科,1912年轉文學院,修哲學、文學。 1915年人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系主任是杜威。從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實用主義。

1916年開始與在美同學討淪白話文,最後寫成《文學改良當議》,1917年1月發表於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誌。這是最早全面系統地提倡白話文的論文,在新文化運動初期產生重大影響。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參加《新青年》編輯,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五四運動以後,思想逐漸趨於保守。1928年受聘擔任中國公學校長兼文理學院院長。1931年回北大任文學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創辦《獨立評論》。抗戰期間一直擔任駐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到美國,次年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圖書館館長。1958年回中國台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舉行第五次院士會議,為歡迎新院士舉行的酒會迎新院士舉行的酒會結束時,因猝發心臟病逝世。馮順娣,安徽績溪人,16歲時被許配給胡傳作填房。時胡傳年48歲,前妻曹氏去世十餘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沒有一個家眷實在不方便,胡傳長子長女都比馮順娣大。為了家人,馮順娣答應嫁到胡家。婚後第二年,來到上海,在胡適三歲的時候,胡傳死在廈門。當時馮順娣只有23歲。

二. 整體把握,感知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 用一句話概括母親的形象特點。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

2. 為什麼説她又是“嚴父”? 再次插入胡適家庭背景資料介紹。

3. 課文寫了母親哪幾件事?這些事情突出母親的什麼品性?

課文寫了母親這樣幾件事情: A.學習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學; B. 聆聽教誨,我説了不該説的話,她重重責罰我C.如何在除夕之夜對付敗家子大哥的債主,她從不罵一聲,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 D.受了兩個嫂子的氣,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時,悲哭一場,以解心中之苦;E.聽了五叔的牢騷話,表現出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説,寫了母親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對我的管教;二是作為當家的後母如何處理家庭的難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對待他人對自己的人格侮辱。通過寫這些事,表現母親以下品性:慈母嚴父,對我諄諄教誨;對我要求嚴格,卻從不拿孩子出氣;氣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活。通過具體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的品格特徵。

4. 根據我們剛才的閲讀,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綱列出來

一. 介紹我的小時侯的情況

二. 回憶我的母親

三. 感謝母親,總結全文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9

1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浪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讀欣賞,在欣賞中把握詩文的節奏與美妙的意境。

3、藉助想象,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點。

4、模仿寫作,在仿寫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5、學後提升,在品味中享受愛的真諦以及對祖國的深情厚愛。

2重點難點

1. 指導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浪之歌》詩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 品讀欣賞,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點。

3.通過模仿寫作,鍛鍊學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3教學過程 3.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教學設計

【導入】導入新課

有一位詩人,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稱他“是東方颳起的第一次風暴,席捲了西方,給我們西海岸帶來了鮮花”。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稱為“東方贈給西方的禮物”。他就是紀伯倫。在他筆下,萬物皆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着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啟迪。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紀伯倫的《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導入】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劃線字注音

熾熱( ) 禱詞( ) 執拗( )

俊俏( ) 衷情( ) 饋贈( )

憔悴( ) 真諦( ) 天穹( )

璀璨( ) 鑲嵌( )

翱翔( ) 長吁短歎( )

千山萬壑( )

【講授】走進作者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和畫家。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本文選自《淚與笑》。《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這裏選的是其中兩首。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曾在詩《朦朧中的祖國》中,謳歌畢生苦戀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裏——是我悸動的心臟。”他曾説:“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

【活動】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聽詩朗誦是一種高雅的活動,而聽美好的散文詩更是能讓人陶醉。請同學們閉上眼,美美地聽讀課文一遍,邊聽邊想象其展現的畫面,進入情境,體會文中美好的情韻。並做填空:

————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熱情洋溢一往情深無比忠誠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纏綿任性)

【練習】朗讀訓練

1、美讀課文

讀詩是一種高雅的情感體驗活動,當我們在想象中進入詩中的意境,體悟到詩中美好的情韻而又能恰當運用朗讀技巧用聲音加以傳達,這時,我們的心靈深處便會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薰陶。

2、按下列步驟,練習朗讀。

一讀:重在整體感知詩中形象,注意語音的飽滿與圓潤。

二讀:重在體味情感。注意語流順暢,注意把握好朗讀的節奏、停頓、快慢等。

三讀:重在進入情境。注意韻腳,注意語氣的輕重抑揚,注意體現散文詩的抒情性。

海浪唱出了怎樣的歌?

1—4節:海岸的情人,唱出難捨難分的熾熱戀歌;

5—7節:人世間的守護神,唱出寬廣博大的情歌。

【活動】討論研析

(1)、詩中的海浪形象是極為感人的,她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概括。

明確:海浪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具體體現在:

A、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許下忠誠的誓願;

B、傍晚,她為愛情唱着祈禱的詩篇。

C、漲潮時,她熱情洋溢,緊緊與情人擁抱;

D、退潮了,她難捨難分,依戀地撲到情人的腳下。

(2)、面對海浪這誠摯熾烈的情愛,海岸是怎樣表現的?

明確:海岸是異常感激的。把海浪緊緊地抱在懷中,親吻她,還容忍她的任性。

(3)、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海岸亦非草木,他亦有情。海岸若有言,他會對浪説些什麼?

(4)、俗話説:“愛屋及烏”,浪愛海岸,也愛與海岸連在一起的礁石。那麼,浪是如何對待礁石的呢?

明確:我與礁石同席對飲,我同它嘻嘻哈哈。

(5)、礁石也愛屋及烏嗎?它又是如何回報浪的?

明確:它竟紋絲不動,它竟面無笑容。

(6)、對於礁石的這種態度,浪是怎樣表現的呢?它退縮了嗎?

明確:對礁石的這種態度,海浪感到傷感,苦惱。她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但是她的戀情並沒有因此而減退,也沒有因此而動搖對愛情的信念,決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這樣消磨歲月。顯示了海浪對愛情的無限忠誠。

(8)、再次聽老師簡介作者經歷,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紀伯倫簡介:紀伯倫雖然出生於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統,但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美國。他1883年出生,當時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所統治,12歲隨母親去美國謀生,在波士頓唐人街過着清貧的生活,15歲被送回故國學習阿拉伯古典文學,同時進修繪畫,18歲因思想激進、創辦呼籲民間疾苦、被認為帶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驅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國家中。返美后僅一年多的時間,病魔先後奪去了他母親、哥哥、小妹三位親人。他以寫文賣畫為生,與為人剪裁縫衣的妹妹一起掙扎在金元帝國的底層。25歲得到貴人相助,為他申請到赴巴黎深造的獎學金,學習繪畫,並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與指點,3年後再次返美,並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直到48歲英年早逝。他一生在黎巴嫩待過15年,在法國2年,在美國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國------處於封建主義、殖民主義統治下的黎巴嫩------給予他的並不是很多。然而,這種因貧窮和統治階級的罪惡而造成的與故土的別離,不僅沒有淡化他對祖國的思戀,冷卻他熾熱的赤子深情。相反,他愛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將海外流離的阿拉伯作家組織起來,共同為祖國獨立和自由民主而抗爭呼號,還常常在自己的詩作裏,對祖國寄寓深厚的戀情。

明確:對山崖的這種態度,海浪感到傷感,苦惱。她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但是她的戀情並沒有因此而減退,也沒有因此而動搖對愛情的信念,決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這樣消磨歲月。顯示了海浪對愛情的無限忠誠。

這也正是詩人對祖國深厚情愛的反映。在這首散文詩中,作者藉助海浪與海岸這對熱戀形象,曲折表達了她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情感和火熱的衷腸。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20

教學目標

1.識記重點字詞,複述課文內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本文清新樸實的語言。3.領會莎利文老師深沉的愛和獨特的教育方法。

教學重點了解課文內容,研讀重點語句和段落,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前準備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佈置學生查閲有關海倫凱勒的材料,課下能閲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以開闊視野,增加材料積累。

課時安排 一課時教學內容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研讀重點語句和段落。

教學設計導入新課一個一歲半就失聰失明,生活在無聲無語無光的世界裏,連爸爸媽媽都不能認識的孩子,她幾乎喪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氣,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淵。是安妮莎莉文老師的到來,打開了她心靈的眼睛,點燃了她心中的燭火,再塑了她的生命,她就是海倫凱勒。長大後,她竟然畢業於哈佛大學。這一奇蹟的創造,除了海倫凱勒的奮發圖強、堅韌不拔以外,還有再塑這一生命的安妮莎莉文。今天,就讓我們追隨着海倫凱勒的馨香文墨,一起來

瞭解這位偉大的老師。板書課題,出示目標。整體感知1. 檢查預習生字詞的情況2. 默讀課文,感知內容,思考回答:①課文寫了哪幾件事?請你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②通過這幾件事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生活經歷?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③讀了本文,你認為安妮莎莉文是一位怎樣的老師?默讀完課文後,先四人小組交流,目的是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探究閲讀,再全班交流明確:

①課文一共寫了三件事:莎莉文老師教我認識具體事物;莎莉文老師教我走進大自然;莎莉文老師教我認識“愛”這種抽象事物。(學生的總結只要大意對即可,不過語言要儘量簡潔。)②通過這幾件事表現了作者求知的熱望,及艱辛而愉快的生活經歷。表達了作者對莎莉文老師無比的敬愛和感激。③莎莉文老師愛海倫,對海倫的教育講究方法藝術,做到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而且善於抓住教育時機,開啟海倫的思維、智慧和情感。可以説,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藝術家。重點研讀你最喜歡哪件事?或者是哪一段文字?找出來讀一讀,説説為什麼?學生合作探究明確:

①“莎莉文老師把我的一隻手放在噴水口下,一股清涼的水在我手上流過的時候,她在我的另一隻手上拼寫‘water’--‘水’字,起先寫得很慢,第二遍就寫得快一些。”在這裏莎莉文老師既讓小海倫從剛才的壞心情中解脱出來,又準確地抓住時機,讓小海倫將“杯”和“水”分開,認識了水這個事物。從中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多麼的奇妙啊。②莎莉文老師幫助小海倫坐在樹上,讓小海倫體驗到大自然嚴厲、暴躁的一面,受到一次驚嚇,卻使之獲得對大自然全面深刻的體驗。可以讓學生反覆朗讀這一段,感受大自然的偉大和美好,體會莎莉文老師的教育藝術。③莎莉文老師使小海倫感受到了“穿梭在我和他人的心靈中間”的那種美好的感情就是“愛”。引導小海倫從“能觸摸的東西”中獲得思維的提升,領悟到抽象的概念。進一步開發了小海倫思維、智慧和心靈世界。關於“愛”的解釋,對於一個視聽健全的人來説,都不是一件易事,足見莎莉文老師的教育藝術。儘量讓學生多找些,多讀讀,多感悟,談得言之成理即可。

教師可指導學生注意語速、語氣、語調、重音、停頓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問題探究文章為什麼以“再塑生命”為題?小組討論交流後,全班合作探究,明確:“再塑生命”從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獲得生命”的意思。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愛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來,“我在那個寂靜而又黑暗的世界裏,根本就不會有温柔和同情。”

但是,在莎莉文老師的教育下,“我”的靈魂被喚醒,再次擁有“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光明”用其喻義)。是莎莉文老師使作者又回到自然,理解了自然,懂得了“什麼是愛”,正如作者所説“她就是那個來對我啟示世間的真理、給我深切的愛的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説,莎莉文老師是“再塑生命的人”,因而本文以“再塑生命”為題。

教師小結莎莉文老師是“再塑生命的人”,她將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以及踏踏實實的追求,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於海倫凱勒的心田,以無私的愛重塑了海倫凱勒的生命,海倫凱勒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師,她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長久地凝視着我的老師--安妮莎莉文。

海倫凱勒把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譜寫出人類文明輝煌生命的讚歌,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後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響的著作,而最後一部作品是《老師》。這本書是獻給莎莉文老師的一份厚禮,老師安妮也為此感到無比驕傲。

延伸作業1.請課下認真閲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並用一生學習海倫凱勒那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和安妮莎莉文老師的無私的奉獻精神。2.寫一寫生活中你感受到的“愛”,談談你的認識和看法,300字左右。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21

課文內容分析:《中國石拱橋》選取了“趙州橋”和“盧溝橋”這兩座我國石拱橋的傑出代表,運用多種説明方法,詳盡介紹了中國石拱橋的歷史及特點,説明我國石拱橋在設計和施工上的獨特創造以及不朽的藝術價值,讚揚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學情分析:《中國石拱橋》作為八年級學生國中階段系統學習説明文的首篇文章,這體現了它的重要性。從縱向看,學生國小已經接觸過説明文,掌握了關於説明對象、説明方法、説明語言、説明順序等基本的知識,從橫向看,學生學習的課文絕大多數是記敍文,平時寫作都以記敍文為主,對説明文的學習和運用還是比較陌生的,並且覺得説明文比較枯燥,那麼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會有一定難度。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以學定教,創設情境、靈活採用學習方法激發積極性並鍛鍊思維。

教學目標:

1.學習概括、篩選關鍵信息瞭解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學習通過恰當的説明方法、説明順序及結構層次更有條理地來介紹説明對象。

2.選擇合適的材料和順序,通過仿寫、點評、修改等方式進一步理解,並學會運用説明文相關知識。

3.通過對比閲讀感受中國橋樑建設的偉大成就,體會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學習概括、篩選信息及如何抓住事物特徵進行介紹和説明,理解文章通過恰當的説明方法、説明順序及結構層次更有條理地來介紹説明對象的寫作要點。

教學難點:

選擇合適的材料和順序,通過仿寫、點評、修改等方式進一步理解,並學會運用説明文相關知識。

教學創意:《中國石拱橋》是統編版八年級上冊的第一篇,也是國中階段第一篇説明文。本課的設計思路是:1.通過小組探究、模擬導遊等方式在把握本文內容的基礎上,以問答互動的形式瞭解學生對説明文知識的理解。2.通過對比閲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到本文的人文情懷。3.通過補寫現代石拱橋的典型例子的方式,考察學生對説明文知識的運用。由課內到課外,由古代到現代,由知識到人文,由學習到實踐,希望能以文本閲讀為支撐,以口頭表達與寫作訓練為落腳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賞橋,瞭解橋之義

學生活動:(展示各種各樣橋的照片)這些橋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你能結合自己的觀察和理解,用一句話説説“橋”是什麼嗎?(生交流)

明確:架在河上、陸地上、峽谷上的連接兩岸可供人們通行的建築物,就是橋。

二、説橋,領悟橋之理

學生活動:本文約1700多字,請大家用三分鐘快速默讀全文,邊讀邊勾畫關鍵語句,再組合文章的關鍵句為大家介紹本文的主要內容。

明確:①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在世界橋樑出現得比較早。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發揮作用。

②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它們幾乎到處都有,且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其中最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豐台區的盧溝橋。

③為什麼我國的石拱橋會有這樣光輝的成就呢?首先,在於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其次,我國石拱橋的設計有優良傳統,建成的橋,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再其次,我國富有建築用的各種石料,便於就地取材,這也為修造石橋提供了有利條件。

④兩千年來,我國修建了無數的石拱橋。解放後,全國大規模興建起不少石拱橋。近幾年來,全國造了總長二十餘萬米的這種拱橋,其中的一孔,長達150米。我國橋樑事業的飛躍發展,表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任選一個角度討論:這篇文章為什麼會放在國中階段第一個説明文單元的第一篇?

提供以下四個思考角度:

①從説明方法的角度思考:通過組合關鍵句已瞭解本文的主要內容,那其他內容是不是可以刪除?為什麼?

②從説明文語言的角度思考:本文的説明語言準確嚴謹,但是一些不確定表述,如“大約”“可能”“幾乎”等詞多次出現,你如何看?請結合具體語句作簡要分析。

③從説明順序的角度思考:趙州橋和盧溝橋的例子能調換先後順序嗎?為什麼?文中還有這樣的例子嗎?

④從説明結構的角度思考:文章的題目是《中國石拱橋》,那麼開頭兩段講石拱橋的特點是否多餘?最後一段又有什麼作用?

三、遊橋,欣賞橋之美

學生活動:這麼多例子裏面,作者將趙州橋和盧溝橋重點介紹,那麼趙州橋和盧溝橋是怎樣體現中國石拱橋的特徵的?請大家按照自己的興趣分成兩個導遊小組,組員進行如下分工:

①説明圖繪製:根據課文內容,畫出趙州橋或盧溝橋的示意圖,在相應的位置上標出數據。

②導遊詞整理:根據課文內容,大體按照以下格式有條理地梳理介紹趙州橋和盧溝橋的導遊詞,可在書中相應位置批註。

如:歷史悠久——趙州橋修建於公元605年左右,是造成後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最古的石橋。

③趙州橋(盧溝橋)介紹:根據課文內容、導遊詞以及自己的合理發揮,有條理、有重點、有詳略、有趣味地為大家介紹一座橋。

(兩個組分別派代表上來在黑板上邊畫圖邊介紹這座橋)

四、佈置作業

①請在積累本上完成本課重要字詞字音詞義的積累。

②根據文章內容,完成【思考探究】第一題的表格。

③文中還有哪些沒説全的説明方法?請課下批註,並交流。

第二課時

一、比橋,體會橋之情

學生活動:看【積累拓展】五的材料(一),與文中第6—8自然段對比閲讀,看看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

明確:《中國橋樑史料》選段集中介紹盧溝橋本身的情況,分橋拱、橋墩、橋面、橋欄等幾個部位,列舉大量數據與事實,一一介紹。課文則重點介紹盧溝橋的結構特點、橋欄上的石獅子,也介紹盧溝橋的審美價值和歷史意義。因為《中國橋樑史料》是部橋樑學的專業著作,所以主要從學科專業的角度,介紹盧溝橋作為一座重要建築物的技術細節;課文是一篇科普文章,要讓普通讀者在有限篇幅內比較全面地瞭解盧溝橋,自然不能過多聚焦技術細節,但又要讓讀者對盧溝橋的建築特點有所瞭解,所以選擇結構特點和最的石獅子作為説明重點。

二、寫橋,領略橋之韻

世界跨徑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貴州省羅甸縣大小井特大橋即將在今年建成,當地人民都非常開心,其中有個同學想把這座橋補寫到説明文《中國石拱橋》裏,以此告慰我國橋樑專家茅以升爺爺的在天之靈。在準備寫作的過程中,這個同學產生了疑問,你們能幫他解決嗎?

學生活動:看鏈接資料,想想大小井特大橋適合補寫到《中國石拱橋》裏嗎?為什麼?

補充資料:大小井特大橋資料及圖片

【資料一】:大小井特大橋的簡介

大小井特大橋始建於20__年6月29日,工期38個月,全長1.5公里,主橋主跨為450米,20__年6月30日橫跨在貴州省羅甸縣大井河上的大小井特大橋順利合攏,大小井特大橋是平塘至羅甸高速公路關鍵性工程,是世界跨徑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

全橋共58個吊裝節段,節段淨吊重達160噸。橋台所在山坡峯頂與河底相對高差約250米。上百噸重的節段被一節一節吊到200多米的高空後再精確移動到位拼結起來合龍。

【資料二】:大小井特大橋的施工環境

作為我國典型的高山峽谷大跨度鋼管拱橋和世界同類型橋樑之最,大小井特大橋結構、技術複雜,質量要求高,施工難度大。

大橋拱座施工現場地形陡峭,邊坡開挖高度高,開挖方量大,大體積混凝土温度控制技術難度大,拱腳預埋件安裝精度要求高。纜索吊機安裝施工主塔拼裝高度高,主索安裝跨度大,施工安全風險高。主拱安裝施工拱肋縱向運輸距離長,吊裝重量大,主拱對接精度、線形及高程控制要求高,主拱懸拼施工時間長,斜拉扣掛施工難度高。山區機制砂C60自密實混凝土技術難度高,混凝土頂升高度高。

同時,大橋本身也將成為當地景區的一道風景線。大小井特大橋建在布依族居住的大小井風景區。景區河水碧綠清澈,兩岸古榕參天蔽日,翠竹亭亭玉立,農田阡陌縱橫。還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神祕莫測的天坑。已合龍的大小井特大橋,與景區相互襯托,遙相呼應,成為景區又一道風景線。遠處觀望大橋,整個大橋猶如一座"天橋"。橋樑建設者們在"空中"修起了"天路",在"天路"上建起"天橋"。

【資料三】:大小井特大橋的修建意義

該橋是貴州本地企業完全自主建設的第一座大橋。大橋預計20__年8月全部竣工,年底實現通車,通車後從平塘縣到羅甸縣只需1個小時,比走省道快2個小時,對打通貴州的"斷頭路",加快黔南地區橫向連接運輸大通道的形成,加快貴州建設交通強國西部示範省,助推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脱貧攻堅有着重要意義。

明確:材料選擇符合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可以補充進去。

學生活動:試着將大小井特大橋補寫進課文裏。之後選一篇代表習作集體修改、點評。

引導學生學會蒐集、取捨鏈接資料,運用所學的説明文知識進行片段寫作,綜合提高語文素養。

三、尋橋,領略橋之新

勤勞智慧的中國古代人民創造了石拱橋建設的無數奇蹟。以茅以升為代表的現代橋樑專家開創了中國橋樑建設的新局面。今天,有“基建狂魔”之稱的中國當代橋樑建設者們,不斷開創新的造橋技術、刷新橋樑建設的世界記錄,大小井特大橋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還有更多創新的橋樑工程等着我們去了解、介紹和讚頌。

四、佈置作業

課後請同學們觀看紀錄片《超級工程2》第二集《中國橋》,蒐集20__年中國新建大橋的相關資料,試着再給其中的一類或一座橋寫一段説明文字。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22

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熟練掌握生字,翻譯、理解課文內容並熟讀成誦。

2、品析課文,展開想像,領略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

3、學習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處。

教材分析

北魏酈道元的《三峽》,描寫了三峽春、夏、秋、冬四季的美麗景色,是寫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對七年級學生而言,結合樹下注釋讀懂弄通不困難,關鍵是要適當地學會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讀準句讀,特殊字詞和句子的用法;關鍵是瞭解寫景散文運用的寫作手法和文章的佈局(寫四時風光為什麼從“山”寫起?為什麼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教學設想:

教學過程中儘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欣賞三峽風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熟讀成誦,積累理解”的環節對課文反覆誦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並結合書下注釋通過圈畫法把字詞和譯文一一對應,儘量字字落實;通過“品讀課文,解決問題”的環節時問題呈現,然後一一解決,使學生明瞭寫景散文運用的寫作手法和文章的佈局。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三峽風光,感受引讀。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粧扮着中華大地,三峽美景是其中之一,欣賞幾幅長江三峽的風景圖吧!美麗的三峽引得無數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盡情描繪。如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學生齊讀)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也用優美的文字給我們展現三峽之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文言文《三峽》。(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瞭解《水經注》和酈道元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他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書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

《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遊記和民俗風土錄,是一本有文學價值的地理鉅著。《水經注》的文體駢散相雜,寫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辭、漢賦影響,富有文學氣息,對後世影響較大。

三、熟讀成誦,積累理解

1、初讀課文

(1)對照註釋,小聲自由朗讀,初步讀準課文字音。

正音:闕(quē)疊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

素湍(tuān)絕巘(yǎn)長嘯(xiào)屬(zhǔ)引哀轉(zhuàn)

(2)教師範讀古文,學生注意難讀易錯的字音和停頓

(3)學生放聲朗讀,體會感受讚美之情。

(4)學生兩兩互讀,相互指出。

2、研讀課文

(1)學生個別朗讀,讀清句間停頓。老師於疑難處點撥,或讓學生探討。

朗讀停頓訓練重點: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礦襄陵[襄陵:動補短語,漫上丘陵]

沿//溯/阻絕[沿溯:並列短語,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素湍:偏正短語,雪白的浪花)

[回清:動賓短語,迴旋着清波]

絕巘/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清,指水清;榮,指樹榮;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疏通文意

學生圈點勾畫,利用工具書和書下注釋,試譯短文。(四人人小組進行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後把意見綜合到一處,教師只起點撥、引導的作用

(1)重點字詞解釋:

略無闕處(毫無)重巖疊嶂(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峯)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隱天蔽日(隱蔽天日,遮蓋住了藍天和太陽)

夏水襄陵(漫上)不見曦月(太陽)

沿溯阻絕(斷)或王命急宣(有)

雖(即使)乘奔御風(這裏指飛奔的馬)

不以疾也(不如)絕巘多生怪柏(險峻的山崖或山峯)

素湍綠潭(急流的水)飛漱其間(沖刷)

良多趣味(確實)屬引悽異(連續;延長)

沿溯阻絕(順流而下;逆流而上)林寒澗肅(寂靜)

空谷傳響(回聲)故漁者歌曰(所以)

(2)重點句子翻譯: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重重疊疊的巖峯像屏障一樣,遮蓋住了藍天和太陽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見月亮。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絕: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斷了。

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白色的急流,迴旋着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3、朗讀比賽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試着背誦課文,開展小組比賽

4、反饋交流

讀完課文後,同學們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交流。

四、品讀課文,解決問題

問題展現

問題一、三峽很美,哪你覺得三峽美在哪裏呢?你能用“三峽的____美,你看,它

有的特點”的句式説一説嗎?

例1:三峽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山有綿長、多、陡峭、高峻的特點。(板書:山——奇險)

例2:三峽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斷了。水有迅猛的特點。(板書夏水——迅猛)

三峽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發,傍晚就到了,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水有迅疾的特點。

三峽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盪漾,水有清幽的特點。(板書春冬之水——清幽)

例3:三峽的秋美,你看,高猿長嘯,聲聲在山谷中迴盪。三峽之秋有蕭瑟淒涼的特點。(板書秋——蕭瑟淒涼)

問題二、作者寫景運用了哪些方法?

討論明確:

1、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正面寫山的長、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從側面説明江面狹窄,兩岸羣峯相連,峭壁對峙,山下只見一線天。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描寫,可見其兇險。“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側面表現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正面描寫猿啼淒涼怪異,回聲久久不絕,悲哀婉轉,到處籠罩着悲寂、淒涼的氣氛。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以憂傷的漁歌作結暗示三峽漁民的悲慘生活,側面表現三峽之秋的蕭瑟淒涼。

2、動靜結合。靜景:山動景:水

山(兩岸連山,羣峯對峙)水(夏:大水猛漲,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綠潭,清榮峻茂;秋:林寒澗肅,哀猿悽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如:文中描寫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綠”繪色,以“湍”、“懸”、“漱”繪形。這些皆與“清榮峻茂”相照應。而寫秋景,則重在繪聲,“長嘯”、“悽異”、“哀轉”,渲染了肅殺的氣氛。其描繪手法因時而變,因景而異,顯得變化多端,搖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則藴涵其中,一個“趣”字,確切地表達了此時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悽”字,既是對猿聲的描述,也是對秋景所觸發的感情。

問題三:寫四時風光為什麼從“山”寫起?為什麼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明確:因為“峽”的意思是兩山夾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從山寫起。三峽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寫水。寫水先寫夏水,後寫春冬之水,後寫秋天,是承水勢的漲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漲,春冬風平浪靜,秋天水枯谷幹,順勢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寫,是因為水的狀況比較接近。

問題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麼情感?

通過對三峽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寫,表現了三峽的壯麗景色,流露出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和讚美。

五、學生小結學習本課的心得

六、佈置作業

1、整理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

2、整理課文翻譯並背誦課文

3、從文章中兩句漁歌,你還可聯想到哪些詩句?它們的意境相同嗎?

附:【一詞多義】

①自:自三峽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絕:沿溯阻絕(斷絕)

絕巘多生怪柏(極,最)

哀轉久絕(停止)

【通假字】

①略無闕處(“闕”通“缺”,缺少)

②哀轉久絕(“轉”通“囀”,聲音曲折)

【詞類活用】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板書設計:三峽

酈道元北魏

山:長、多、陡、高峻

夏水:兇險、迅疾

春冬景色:色彩斑斕、景色清幽

秋:悲寂淒涼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2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清文章結構層次2圍繞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來分析文章過程與方法

1、聯繫社會背景,來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

2、通過私反覆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賞析課文重點語句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作者棄醫從文的思想原因。

導入新課

1、魯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進入國中以來我們學過了寫魯迅的文章和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學生讀有關注釋,要求學生考慮,註釋告訴我們哪幾層意思。(1)交代了文章的出處,選自《朝花夕拾》。説明這個集子的文章都是回憶性的。我們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這個集子的。 (2)説明了文章的體裁--散文。(3)介紹了文章的寫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寫的對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貫。

學生了解作者及作品學生了解文章體裁介紹時代背景這篇散文記敍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餘年後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學,本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可在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片中中國人看日本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麻木神情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鬥,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魯迅寫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之後,魯迅積極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勇鬥爭,用戰鬥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自己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歌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學生了解時代背景指導預習

1 做到藉助課文註釋和詞典對文中字的形、音和詞的含義有清楚明白的瞭解,為研習課文內容掃清障礙。

2考慮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組織材料的,記敍的線索是什麼,變換了幾個地點,記敍了哪幾件主要事情,表達了作者怎樣情感,讚揚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貴品質,怎樣來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説説各部分的大意。要求學生以較快的速度閲讀全文,教師巡迴輔導,學生自習。(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規定學生閲讀的時間與速度。)

進行研討

1、根據課文的內容和學生提問,補充書中沒有的註釋。 (1)緋(fēi)紅:鮮紅。 (2)宛如:好像。(3)會館:舊時同鄉或同業在京城、省會或大商埠設立的寄寓和機構。 進行研討 (4)遺民:①留下的在國外的人; ②改朝換代後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5)流言:流傳的毫無根據的壞話。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狀。 (8)不遜(xùn):不客氣;無禮貌;驕傲、蠻橫。(9)匿名(nì):不具名或隱藏真名。 (10)疑惑:心裏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遠得不見蹤影;無影無聲。(12)瞥(piē)見: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聲叫好。 (15)決意:拿定主意,。(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學生結合課文理解並掌握補充註釋進行研討

2、(1)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3)變換了三個地點:①“我”在東京;②“我”在仙台;③“我”離開仙台後。(4)與藤野先生相處寫了他四個典型事例,讚揚他認真負責、正直熱情、嚴謹求實的精神。還寫了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5)段落層次的劃分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為標誌。

可分成三個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以及轉到仙台求學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台結識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讚揚先生的崇高品質,以及“我”棄醫學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弄清左邊的這些問題和內容教學後記:學生能聯繫社會背景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能通過私反覆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對課文中重點語句進行賞析。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24

教學目的: 使學生初步掌握現代文閲讀試題答題方法,通過練習使學生鞏固提高現代文閲讀試題答題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學重點:現代文閲讀試題答題方法的指導

教學難點 :現代文閲讀試題答題能力的提高

教學時數:1—2課時

教學方法:歸納法、講練結合法(以練為主)

教學過程 :

一、新課導入 : 強調現代文閲讀的重要性(佔總分20%)

二、講授新課

(一)現代文閲讀試題考查內容與形式

中學考試中的現代文閲讀篇目一般選自課外,記敍類文章是七年級階段的重點,也是會考的重點,命題側重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積累運用、感知理解、揣摩體味等方面。

(二) 現代文閲讀試題答題方法

1、基本要領: 整體把握,順藤摘瓜

2、步驟:(讀文章共兩遍)

第一遍:先整體粗略閲讀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結合試題(順藤)找到相關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找出或歸納出答案(摘瓜)。[宜慢,並回讀檢查]

(三)掌握常見題的解題技巧和注意事項:

①“積累運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詞的注音、解釋,成語和名言警句的背記運用,此類題目要求平時要多積累字詞和點滴知識,對於確實未見過的陌生詞語可結合語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問指示代詞“這、那”所指內容:多從代詞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問語句、語段的作用: (要從兩方面考慮)

一從結構上,常起A承上啟下過渡、B總領下文或C總結上文的作用;

二從內容上,常有A開篇點題,B設伏筆、C作鋪墊、D深化中心、E點明主旨(畫龍點睛)等作用。

④問文章、段落的結構形式:

注意總分式(A總分、B分總、C總分總);層進式;並列式。

⑤問文章線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現的字眼。

⑥問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無中心句)歸納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體)寫了“誰——幹什麼”。

(或“什麼——怎麼樣”)

⑦問語句含義:要從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準確、通順。

⑧問文章寫作特色:可從文章選材、結構佈局、語言、立意等角度考慮。

⑨問閲讀後的體會見解:要注意觀點正確、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二)課堂練習:學生訓練後,教師評點明確

三、課堂小結 四、作業 佈置

[附]閲讀文章,回答文後問題:

《悟》 (摘自《當代日本文集》)

(注:文中的 中村、貴之君、和佳子 為人名)

(1)中村家住在一幢在山腰裏的商品小住宅裏。家裏四個人生活,父親,母親,還有念大學一年級的兒子貴之君和中學一年級的女兒和佳子。父親已經44歲,是一家小公司的課長。

(2)父親近來心事重重。因為兒子貴之君變得很奇怪,他常常以文具費為藉口死皮賴臉地要錢,雖然有時覺得他在撒謊,但也不好意思揭穿他,結果就把錢給他了。因為住房的貸款等,所以家庭經濟拮据。貴之君的講話卻一天天更粗野起採。

(3)可是,父親知道貴之君是個很有感情的孩子,很喜歡妹妹,所以他仍然非常信賴着兒子。(4)這時,發生了一件事,就是他那長年使用的飯盒出現了一個洞。雖然飯盒太深,用起來極不舒服,可一旦壞了父親仍非常沮喪。

(5)孩子他媽在附近的超級市場買回了兩個飯盒,給貴之君和父親。貴之君以前是帶錢去學校買飯的,現在想盡量讓他用飯盒帶飯。

(6)可是,父親不喜歡這飯盒,因為裝飯和裝菜的夾層是分開的。

(7)父親帶的飯菜每天都是大馬哈魚,這在公司裏也出名了。炒魚塊直接鋪在飯上,蓋上蓋,父親吃飯時,把蓋翻過採橫在邊上,接着把飯上的魚塊移到蓋上,於是壓着魚塊的那部分飯呈淺黃色。那是父親最愛吃的。不過,時間一長,他也有點吃膩了。

(8)那時已是五月,天氣和煦,春意闌珊。

(9)父親結束了上午的工作,像平時。一樣習慣地從包裏取飯盒,打開蓋一看,父親倒吸了一口氣,裝菜的夾層裏放着醬汁牛肉、炒香腸;還有萵苣。A父親吃驚地張大嘴愣了老半天。這時有同事在邊上走過,他慌忙蓋上蓋。B他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10)C接着打開裝飯盒的夾層,父親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米飯上緊緊地鋪着一層黑黑的海苔。

(11)D“難道……”父親喃語着,用筷子摳着飯盒角。“果真!”父親在心中驚歎着,受寵若驚。

(12)這是兩層的海苔便飯。父親想起很早以前已經去世的母親用薄薄的紅棕色的海苔替他製作的海苔便飯。那已經是20多年前的事了。父親不由感動得熱淚盈眶。

(13)這天,父親一整天都感到心裏暖呼呼的,甚至有些神思恍惚;在回家的路上,他還買了四隻很貴的甜瓜當作禮物,而且他歸心似箭,真想一步跨回到家裏。

(14)走到大門邊時,傳來貴之君在發脾氣的聲音。父親的心情陰轉睛了,走上前時,能清楚聽見貴之君的聲音。

(15)“那樣的飯能吃嗎!”

(16)好像是藉口帶的飯菜不好在責怪母親。父親不由得心頭火起。“今天要和貴之君好好談談!”他這樣想定後推開大門。這時,傳來母親的聲音。

(17)“你和你爸爸的飯搞錯了呀!”

(18)父親聽見了。原來是這樣。是孩子他媽搞錯了父子的飯菜,父親頓感興味索然。

(19)“我回來了。”他有氣無力地説道,打量着兩人的臉。母親一張總是侷促不定的臉,一張總是受貴之君責怪的臉。可是,貴之君不同,是一副帶有愧意的表情,而且顯得柔和。父親不由尷尬地把甜瓜放在那裏,走上了二樓。

(20)從此,中村家發生了變化。的變化是貴之君。他幾乎不向家裏要錢了。講話雖然還是很粗野,但能夠感受到話音裏飽含着的柔情。

(21)父親幾次想要對貴之君説:“大馬哈魚也很好吃啊。”但他打消了這樣的念頭。因為父親明白,貴之君轉變的原因,是那次與父親換錯了飯菜。

(22)暖春的陽光如今也灑滿在中村先生的家裏。

閲讀試題

●揣摩·體味 ·感知·理解

1、第(1)段中加點的兩個“小”字不能刪去,因為它們突出強調的是中村先生

2、 第二段:貴之君變得很奇怪”是指①:“ ” ;

② “ ” 。

3、第(3)段話不能刪去的原因是

4、第(7)段“都……也”連用,意在突出

也為下文寫“父親”吃到了與兒子換錯的飯菜時而感到 和 的心理埋下伏筆。

5、第(9)--(11)段對“父親”感到意外這一點作者描述得十分成功,請分別:寫出四句各用了哪種人物描寫方法:A、 D、 C、 D、

6、第(10)段“緊緊”的意思是 ,下文第(12)段與這用法相似的詞是“ ”二者在寫法上構成了鮮明的 , 突出了“父親”“感動得熱淚盈眶”的原因,也表現了“母親”對貴之君的 。

7、聯繫上文找出第(14)段中用錯的一個詞組(短語),請圈出後,改正為:

8、(20)段與上文第(2)段都寫到“貴之君的變化”,這叫做的手法。

9、第(22)段是 描寫,烘托出中村先生的家庭氛圍。

10、本文以 為記敍的順序(順敍、倒敍、插敍),敍述了的故事,全文正面塑造了“父親” 的形象,側面突出了貴之君 的品質。

●積累·運用

11.給文中加點字注音:和煦( ) 闌珊 尷尬( )( )

12.解釋第(2)(4)段中加橫線詞。

①拮据: ② 沮喪: ③尷尬:

13.根據意思寫出文中的成語:

①心裏盤算的事—樁接一樁。形容思慮很多。( )

②形容不顧羞恥地胡攪蠻纏。( )

③形容回家心切。( )

④形容一點興趣也沒有。( )

14.本文以《悟》為題,意味深長,含義深刻。讀完後,你又悟到了什麼呢?請聯繫自我實際,説説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25

教學目標:

1、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安排情節

2、對比手法突出中心

3、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主題:

小説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着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與剝削之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苦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二、寫作特點:

1、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安排情節。按“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憶的各種材料組織起來。

2、通過景物描寫為人物活動提供背景,為表達中心意思服務。

⑴“我”回到故鄉時見到的“蕭索的荒村”;——開頭 (現在)

⑵“我”回憶起的“神異的圖畫”;——中間(過去)

⑶“我”“在朦朧中”想象到的圖景。——結尾(未來)

3、通過肖像、語言、神情、動作的描寫刻畫鮮明的人物形象。

閏土:政治上受迫害、經濟上受剝削、精神上受毒害的貧苦農民的形象

楊二嫂:既被侮辱、被損害,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市民的形象

“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

4、語言準確、生動,富有個性化。

三、課堂練習

(一)填空:

1、《故鄉》體裁是 ,選自 《 》,作者是 ,原名 ,是我國偉大的 家、 家、 家。

2、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着重寫了 和 兩個人物,運用 的手法突出了他們二十多年前後的變化。

3、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沒有現成模式可循,只有上下齊心,勇於實踐,努力探索,方能成功。用《故鄉》一文中的話來形容就是 。

(二)閲讀“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我也説不出話”

1、選文中的“他”是指 ,“我”是指 。

2、選文分別從 、 、 等三方面對“他”作了描寫。

3、“老爺”這一稱呼寫出了在“他”心目中兩人之間 的變化,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 )

A生活經驗豐富了 B精神變麻木了

C出於禮節的需要 D社會地位懸殊增大了

4、“厚障壁”比喻( )

A外貌的巨大差異。

B經濟狀況的巨大差異。

C久別重逢的陌生感。

D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5、“似乎”一詞能否去掉?為什麼?

6、“我也説不出話”表達出“我”此時此刻的感情是( )

A無可奈何

B難堪、惱怒

C震驚、悲哀

D興奮、歡喜

三、閲讀“我問問他的景況……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

1、“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中的“刻”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刻”字扣“全然不動”和“石像”,描繪了閏土麻木的表情。

B“刻”字揭示了閏土內心的苦悶。

C“刻”字是閏土飽經生活磨難的寫照。

D“刻”字表現出閏土自愧不如的呆滯。

2、閏土的性格特點是( )

A辛苦麻木

B呆滯麻木

C勤勞呆板

D怯懦無情

3、填空:

從選文最後一段中找出與以下語句相呼應的詞語。

①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

②總是吃不夠

③不太平

④什麼地方都要錢

4、以上這些內容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四)、閲讀《故鄉》最後三段:

1、第一段中三個“辛苦”的含義各不相同分別是:① ;② ;③ 。

2、第一段中“我們”是指, “他們”是指 ,“別人”是指 。

3、第一段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的意思是: 。

4、第一段中“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中“一氣”的意思是 。

5、文中説“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6、第一段中最後一句中的兩個“生活”的詞性分別是 詞、 詞。

7、第二段中“手製的偶像”的含義是( )

A親手用木頭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B比喻讓下一代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望。

C比喻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美好未來。

D比喻聊以自慰的不切實際的幻想。

8、“朦朧”中再現月下瓜地有什麼作用?

9、“這正如地上的路,……也便成了路。”深刻含義是( )

A地上的路,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有人走,就有路,沒有人就沒有路

B希望的有無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實踐就有希望,不去實踐就沒有希望

C地上的路是一代代人走出來的,後人要沿着前人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

D路是人走出來的,每個人都要走出一條自己的人生之路。

10、文中“我想:……”這段話表達了魯迅怎樣的思想感情?( )

A對未來道路迷茫的悵惘。 B對見到光明前途的喜悦。

C對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 D對美好前景的熱切向往。

11、“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麼?”一句所用的修辭手法有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26

教學目標:

1、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處。

2、進一步學習人物的塑造方法,並訓練初步賞析人物的能力。

3、認識戰爭的殘酷性,從而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操。

教學重點:

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揣摩意義深刻的語句。學習結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想:本文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文章卻是什麼的感人,教學中可以抓住蠟燭這一條線索。結合環境背景,讓學生感受到南斯拉夫老婦人的形象。同時也領略燭光的象徵意義,啟發學生熱愛和平憎惡戰爭的思想。教學中對於二戰中納粹的暴行可以有適當的介紹,當有助於學生的認識。

課前準備: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者是根據拼音寫漢字:

貝爾格萊( )德、(f )( )曉、瓦(l )( )、地(ji o)( )、(p f )( )、衰( )老、( )( )頭、屏( )障、顫(w i wi)( )、(j )( )躬、贊(y )( )、綢(du n)( )、(f l ng)( )、驚(h i)、( )、晨(x )( )

2、辨析下列多音字:

(1)散:散( )文;散( )步

(2)削:削( )去;剝削( )

(3)間:間( )距;間( )歇

(4)迫:迫( )擊炮;急迫( )

(5)晃:晃( )眼;搖晃( )

(6)堡:堡( )壘;十里堡( )

(7)揣:揣( )在懷裏;揣( )測;

掙揣( )

3、辨析形似字:

(1)瓦礫( );閃爍( );眾口鑠( )金

(2)契( )約;挈( )帶;鍥( )而不捨

(3)地窖( );窯( )洞;窟( )窿

(4)枝柯( );孟軻( );坎坷( );

苛( )刻;百舸爭流( )

(5)揣( )測;踹( )開;喘( )氣;

湍( )急;祥瑞( )

4、詞語積累

(1)燒灼:燒、燙,使受傷(2)珍藏:認為有價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過;穿過。(4)目睹:親眼看到。(5)拂曉:天快亮的時候。(6)瓦礫:破碎的磚頭瓦片。(7)地窖:保藏薯類、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勞,一點力氣也沒有了。竭,盡。(10)名副其實: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副,符合。(11)聳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温和而不強烈。(13)閃爍:(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14)肅立:恭敬莊嚴地站着。(15)顫巍巍:抖動搖晃(多用來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動作)。(16)肅穆:嚴肅安靜。(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業、精神等)永遠流傳,不磨滅。垂,流傳。朽,腐爛。

5、作者簡介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誌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蘇聯作協副總書記和書記處書記等職。主要作品有劇本《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俄羅斯問題》,詩集《友與敵》,長篇小説《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與死者》等。1949年訪問中國,並於次年出版了描寫中國人民進行解放戰爭的《戰鬥的中國》一書。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27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徵,選擇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2、感悟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學習不加任何修飾渲染的樸實自然的語言。?

3、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4、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生活,用真實體驗理解文中的人情美。?

二、教學重點

抓住文中父親的語言、動作、形象的刻畫,指導學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藴含的父子深情,啟發學生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三、教學難點?

縮短學生與作者的時空距離,使學生受到感染,體會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導語。中國受長期的農耕文化的影響,尤其注重親情。千百年來,抒寫親情成了文學的母題,這種題材的作品不勝枚舉,你能列舉出幾篇嗎?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表現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2、簡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江蘇省揚州市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916年19歲時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暑假以後到清華大學任國文系教授,當時只有28歲。1937年七七事變,中國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爆發,朱自清隨清華大學遷往大後方,在昆明任西南聯大中文系主任。在艱難和貧困的生活中,他在認真努力地進行中國文學的教學和研究的同時,很關心學生的愛國民主運動。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繼續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並參加爭取民主的運動,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當時,美帝國主義一面用槍炮支持國民黨反動政府打內戰,妄圖消滅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又把它的剩餘物資美國麪粉運往中國,作為救濟糧來籠絡人心。朱自清為了反對美蔣_罪惡行徑,在拒絕領取美國救濟糧的宣言上籤了名,並且在臨終前還囑咐家人“不要買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偉大的革命領袖毛澤東贊他“有骨氣”,“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3?寫作背景。關於寫作背景,主要指出課文記敍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煙酒公賣局長的作者的父親朱鴻鈞也被解除了職務。朱鴻鈞沒有積蓄,兩手空空,還欠下五百元的外債。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讀書,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從北京趕到徐州,同父親一道奔喪回家。到了揚州,父親將金銀首飾都拿出來,又當了一件狐皮袍,才還上欠債。又借錢辦了喪事。辦完喪事,作者回北京唸書,朱鴻鈞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車站依依惜別。《背影》所寫的就是這一段史實。為了講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徐州——揚州——南京——浦口的簡圖。這樣,課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行蹤就都清楚了。

(二)聽錄音朗讀,教師給以朗讀指導。?

(三)學生自行查字典解決疑難字詞。?

(四)整體感知課文。?

問:這篇文章什麼地方令你感動

(鼓勵學生踴躍回答,簡要説明原因)?

(五)仔細研讀重點段落。?

1、研讀第一、二、三段。(學生讀課文,討論下列問題,然後全班交流)

(1)第二段中父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句話包含着什麼意思

(這時候,父親心裏一定比兒子更加悲傷愁苦,可是,當他看見兒子流淚的時候,便強抑悲苦,反過來安慰兒子,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是多麼的體貼、愛護。)?

(2)變賣典質、借錢辦喪事説明了什麼?這些內容和“背影”有什麼關係

(作者的父親在徐州當煙酒公賣局長,不僅沒有發財,還要借了錢辦喪事,變賣典當了家財去償還虧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父親的為人。父親失了業,又背了債,悲和愁相交煎。)?

2、研讀第四段。(指名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自由回答。)?

(1)這一段中哪些地方説明父親完全可以不必為“我”送行?父親“躊躇”了又“躊躇”説明了什麼?

(第一,他“事忙”,急於謀事;第二,有熟識的茶房,可以託他陪同上車;第三,“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對茶房“再三囑咐,甚是仔細”,“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躊躇了一會”,寫出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

(2)“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父親的這句話説明了什麼?

(“不要緊”,是父親對自己而言,儘管“事忙”,但認為這無關緊要。

“他們去不好”,是對兒子而言的,就怕別人照顧得不妥帖。

簡短的一句話,説明他關心兒子勝過關心自己,充分表現了父親的愛子之心。)

3、研讀第五段。(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出悔恨的語氣,然後思考下列問題,發表己見。)?

(1)作者為什麼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而且還要歎氣説“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對“聰明”一詞應怎樣理解

(這是作者的自責,責備自己那時年輕無知,不僅沒有體會出父親的一片愛心,反而嫌他“説話不大漂亮”,“暗笑他的迂”。現在想來,內心深感愧疚。)?

(2)進站上車,父親是怎樣無微不至地關心兒子的呢

(兩個“忙着”説明父親全然不顧自己,只想着為兒子勞神費力。一個“囑我”,一個“囑託”,説明父親像慈母一樣對“我”關心體貼。即使是找一個座位,他也要認真地“揀定”進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細緻入微,用心良苦。)

4、研讀第六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小組討論下列問題,全班進行交流。)?

(1)“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父親説這句話的時候心裏是怎麼想的?

(他想到兒子的旅途生活既單調又口渴,於是要去買些橘子給兒子。為兒子他想得多麼周到。)?

(2)第一次寫看見父親的背影,作者是怎麼描寫的

(主要寫了父親的穿戴和一系列動作。黑布小帽、黑布馬褂、深青布棉袍,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裏。接着具體描寫父親是怎樣穿過鐵道,爬上那邊月台的。“蹣跚地走”、“慢慢探身”,顯示了父親行動的不便;手攀、腳縮、身子傾,形象地寫出了吃力的樣子,看到父親不辭辛苦為自己買橘子,“我”怎能無動於衷。因此,“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寫第一次被父親的背影感動得流淚。)

(4)寫買橘子回來,父親放好橘子,“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這一細節描寫,反映了父親怎樣的內心活動

(這段時間父親的心情並不輕鬆,穿過鐵道,爬上爬下,也確實比較艱難,但是為了消除兒子可能產生的不安,便故意裝出輕鬆的樣子來安慰兒子。但也表明他為兒子勞累也是心甘情願的。)

(5)離別的時候,父親説了兩句話,這兩句話表達了父親怎樣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表明父親這時仍在惦念着兒子旅途的安全。“進去吧,裏邊沒人。”兒子送父親下車,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親不讓送,怕兒子離開車廂會丟失東西。臨別時這樣細心囑咐,真是關懷備至,可敬可親。)?

(6)最後一句寫第二次看見背影和第二次流淚,説説這時候“我”的心情。?

(父親不顧艱難給“我”買橘子,使“我”感動不已,現在父親要離開了,不免產生濃濃的離情別緒。因此,當父親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羣裏,自己回車廂坐下來的時候,感念之情湧上心頭,禁不住“眼淚又來了”。這一段兩次寫流淚,體現了兒子對父親的真誠的愛。)

(六)引導學生弄清情節線索,體會取材角度。?

1、本文在幾處寫了“背影”?這幾處寫“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每次有什麼不同的特點?(找出寫背影的地方,分析特點。)

本文在四處寫到“背影”。

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

第三次在車站話別,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羣中。?

第四次在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

2、作者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結構成文有哪些好處呢(教師可引導學生自由討論,然後集中發言,教師擇優肯定、適當補充。)?

作者所以選取“背影”這種特殊的角度來反映父親的面貌,是基於表現內容的需要,體現着高明的藝術構思:?

(1)可以表現父親在特定環境中的形象特點。作者家境衰落,父親老境頹唐、心情憂鬱,用“背影”來表現,最能體現人物的這種境遇與心境。

(2)可以給讀者以廣闊的自由想象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寫父親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現,

結合文章內容,讀者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使父親衰頹的形象更具豐富的內涵。?

(3)藝術視角的創新。?

(七)課堂練習(教師出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給平時發言較少的同學儘量多提供發言機會。)?

1、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細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來。聯繫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實體驗,選用生活瑣事來表述父愛或母愛。?

2、結合第三題,説説油畫《父親》的感人之處。?

3、結合第四題,用幾句形象化的語言來描寫一下養育你的親人。?

(八)教師小結。?

《背影》寫的是家庭遭遇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的兒子時的一番情景。這篇抒寫父愛的精品,寫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語樸實簡潔,卻感人至深,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親的來信是《背影》寫作的契機。這信曾使作者大為感動,寫出了這樣感動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是憑了它的老實,憑了其中表達的真情。老老實實,樸素自然,毫不矯揉造作,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於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現力的形象特徵來刻畫人物、抒寫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產,父親老境淒涼,在這慘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將各奔東西,為生活去奔波,此時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選擇了父親穿過鐵道去給他買橘子時的“背影”這個形象特徵,加以集中地具體地描繪,從而充分地表達出了當時父子之間那種骨肉至情,獲得了感人的藝術效果。

(九)結束語。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裏,我們的父母就在我們的身邊,把我們的目光悄悄移向他們,你將是一個善良的人,飽含愛心的人。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28

教學目標 1、分析小説的主要情節,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現手法與語言的深刻內涵。

3、領會小説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4、環境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學重點及難點 韓麥爾先生關於法語的見解和結尾動作描寫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師來導學我來學

資料文獻:

我的預習提綱(可不要忘了欣賞我的書上筆記哦)

一:基礎常識積累:

1、 字詞(除課後讀寫機課下注釋外)我還發現

2、 關於作者

二、結構內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複述)

三、思想主題感悟(我最想説的話)

四、寫作特色欣賞評點(可在書上做批註)

1、本文在寫作上最值得我欣賞和借鑑的地方

2、我也懷疑,大膽指出不足

五、預習小結。

我給自己的預習評價( )

2、課文必讀彙報,我讀一遍需( )分鐘

3、對不起,我還有問題。

【課堂研討,合作展示】

第一課時

一、 導語設計(導入方式自由)

二、檢查預習,公佈小組得分 明確本課目標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介紹本課梗概

二)、四邊互動或分組完成

(1) 這篇課文題目為《最後一課》,為什麼説是“最後一課”?

(2) 本該是一堂很普通的課,現在卻因加了“最後”兩個字而變得特殊起來。“最後”這兩個字最能讓你們想到什麼?

(3) 課文中最能渲染這種氣氛的描寫在哪裏?找出來,讀一讀,體會其中的情感。

4、 交流點撥,精讀課文,深入思考:

(1) 小弗郎士上課前後心情、態度有什麼變化?什麼原因使他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2) 閲讀資料鏈接二,同樣是表現愛國情感的,都德的《最後一課》與鄭振鐸的《最後一課》在內容上的表現有什麼不同?

三、 點撥講解:

1、 小説體裁的指導:三要素:人物、環境、故事情節,其中環境又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四、質疑釋疑

五、學習總結,鞏固練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瞭解了小弗朗士的內心世界,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往下學習來了解一下韓麥爾先生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自主合作學習

1、朗讀課文,自主完成:

(1)請同學們找出韓麥爾先生最能打動我們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動你的是哪一句話?為什麼?

(3)找學生讀課文24段——29段,畫出動詞並説明其作用。

(4)課文最後,韓麥爾先生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這個手勢有什麼含義?

2、交流點撥,精讀課文,深入思考:

1、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你怎樣理解?

2、“我的朋友啊,”他説,“我——我——”請你按韓麥爾先生當時的思想狀況,把在此句沒説出來的話補寫出來。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語從頭到尾説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錯誤,那麼任何代價我都願意拿出來的。”這句話表現了小弗郎士什麼樣的心理?

4、 “啊!這最後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為什麼他忘不了?他永遠忘不了的是什麼?

5、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體和喻體,並説説它們的含義

(1)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2)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中飄揚。

6、小弗郎士在小説中起到什麼作用?

7、探究:作者為什麼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戰鬥英雄,把小弗郎士寫成一個少年英雄,而讓他們都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

9、 解題:作者在文中多次重複“最後一課”,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樣的作用?

總結:不朽的東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最後一課,我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正在上演,在這種特定的時刻,埋藏在人們心靈深處的愛國情、亡國恨一起迸發出來,無不崔人心魄,催人淚下。

五、我的感悟

1、 從韓麥爾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我們學習到了哪些金子般的東西?對於愛國主義你有什麼樣的認識?(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悟)

六自測評估、

1、 下列加點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可查工具書)

挾( )着 踱( )來踱去 詫( )異

懊( )悔 郝( )叟 qí( )dǎo( )

2、《最後一課》的作者是_____國人________。體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為歷史背景創作的。

3、精讀語段,回答問題。

語法課上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那一天,韓麥爾先生髮給我們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麗的圓體字:“法蘭西”,“阿爾薩斯”,“法蘭西”,“阿爾薩斯”。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象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裏飄揚。個個人那麼專心,教室裏那麼安靜,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們正專心地畫“槓子”,好象那也算是法國字。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者,我心裏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語唱歌吧!”

……

忽然教堂的鐘敲了12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説_“我一我一”

但是他哽住了,他説不下去了。他轉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着牆壁,話也不説,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一你們走吧。”

① 選文中畫線句子“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小弗朗士這樣想的本意是什麼?説明他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②從選文看,作者對韓麥爾先生主要運用了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描寫。

③小弗朗士覺得韓麥爾先生從來沒有這樣“高大”,是因為:( )

A.韓麥爾先生站起來了,所以顯得高大。

B.韓麥爾先生是老師,在學生眼裏自然顯得高大。

C.小弗朗士可憐他,出於同情,覺得他高大。

D.小弗朗士受到老師愛中主義情緒的影響,對老師無比崇敬,所以覺得老師的形象高大起來。

④“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着牆壁,話也不説,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下面對這幾句話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韓麥爾先生用手勢幫助語言,表達其內心極度的憤怒。

B、韓麥爾先生用手勢表達他強烈的思想感情和無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C、韓麥爾先生此時此刻憤怒到極點,難以説出話來。

D、韓麥爾先生用手勢表達了強烈的愛祖國、恨敵人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深處極度的悲憤

老師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將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愛國主義名篇《最後一課》。在這篇文章裏,通過一堂課,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主題——愛國主義。當國土遭到踐踏,尊嚴遭受凌辱,一個無憂無慮的天真淘氣的孩子,一個執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師,又將是怎樣的一種表現呢?

檢查預習

合作展示

歸納總結

2、 板書:

最後一課

上學的路上──看到教室裏的氣氛──知道是最後一課──鴿子

怕罵、貪玩────驚詫────難過、懊悔────悲憤

(幼稚)────────────(成熟)

1、學習方法指導:運用比喻、多種描寫手法,增強語言表現力。

描寫手法:外貌(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huodong/k0md3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