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山西導遊詞 >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精選15篇)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精選15篇)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精選15篇)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 篇1

華嚴寺位於陝西省長安縣韋曲東南少陵原半坡上,距西安城約15公里。寺居高臨下,襟山帶河,殿宇庭院精緻幽邃。它俯視樊川,西望神禾原,南望終南山的霧巖、玉案諸峯。

寺建於唐德宗(李適)貞元十九年(803年),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發源地,古“樊川八大寺院”之一。清朝乾隆年間,少陵原一部分崩塌,志內殿宇全被摧毀,現在僅有兩座磚塔。

東邊的一座是華嚴宗初祖杜順禪師塔,四面七層,高約13米,上層石刻有“嚴主”二字,第三層石刻有“無垢淨光寶塔”六字。西邊的一座是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塔,內安奉清京相師舍利子21粒。

該塔六面五層,高七米,塔上石刻有“唐清原國師妙覺之塔”十字。二塔下層各有磚築龕堂,內有石刻影像及像贊,石刻下半部刻重修記,為近代宋伯魯、宋聯奎同時書寫。另有唐宣宗大中六年刻的《杜順和尚行記碑》,已移存於陝西省博物館。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 篇2

金閣寺:我們從南路進五台山,過收費處牌樓,前行不遠,這座立於路北山坡金碧輝煌的廟宇,便是台懷腹地第一大寺金閣寺。這金閣寺位於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閣嶺上,海拔高度達到1900多米,除台頂寺廟外,金閣寺所處地勢最高。該寺距台懷鎮約十五公里。

金閣寺創建於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是由印度來的大法師不空,根據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江南高僧道義來五台山禮佛,夢幻中看見這裏金閣浮空的傳説,主持建造的。當時鑄銅為瓦,瓦上塗金,以合金閣之聖名,整個寺廟金光燦爛,無比輝煌,從敦煌壁畫中至今仍可看到當時金閣寺的盛景。而且,不空大師作為密宗的主要創立者在金閣寺開辦道場,譯講密宗儀軌,所以金閣寺在國內外很有聲譽,也是古代中國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實證。

金閣寺現存的寺廟建築及塑像均為明、清兩代和民國年間復修和添補後形成的。整個寺院佔地面積21000多平方米,共有殿堂樓房160餘間。天王殿裏面這前後兩重大院,中間用下窯上樓的二層建築隔開。前院最主要的建築就是這座二層大閣。閣內所供為觀音菩薩,這尊觀音銅像高達17.7米,是五台山最高最大的聖像,胸部以上伸人二層閣內,我們必須抬頭仰望才能看到觀音的容顏。銅像鑄於明嘉靖四年(1525年),後人重修時在銅像外貼泥,金粧,另加48臂,號曰千手觀音。觀音兩旁這兩尊高大的脅侍像,一男一女,是所謂的觀音父母妙莊王夫婦。這是根據元代書法家趙孟畹姆蛉斯苤偌妗豆凼酪羝腥浴返乃搗ǎ垡羰敲鈄醯娜鰨忻釕疲雜壯黽搖6捶鵓霞竊兀垡羰槍糯《紉桓齬醯奶櫻脅槐r,後來出家修成菩薩。但觀音來到中國後,一般塑像和圖像多作女相。觀音閣兩壁這24尊塑像,稱為二十四諸天,即24位護法神。原本在印度佛教裏只有20位護法神,傳人中國後又將道教裏的4位神加了進去,這樣就有了二十四諸天。觀音站壇的西南壁角,還塑有下沼建造金閣寺的唐代宗李豫像,觀音菩薩兩側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後院主體建築為大雄金殿,內供三佛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兩旁為十八羅漢。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 篇3

佛壇的左梢間又有普賢菩薩騎像,兩個菩薩脅侍,獠蠻牽着象,普賢像前有起陀和一個童子像。佛壇的右梢間是文殊菩薩騎獅像,拂林牽着獅子,兩個菩薩脅侍。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賢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

殿內兩梢間的極端前角,都立有護法金剛,形體魁偉,遙對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寶劍,怒目而視。與我們在博物館裏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佛壇左端金剛的右側,有一面頰豐滿,袖手趺坐,大約40多歲的中年婦女塑像,形態亦宛然如生,……

此外,沿着佛殿兩山牆砌台上還排列着五百羅漢塑像。據東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補塑羅漢碑記雲,確係明代遺物。

東大殿內柱額上的幾幅拱眼壁畫,亦為唐代遺物。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橫分三組:中間一組以佛為中心,七菩薩脅侍。左右兩組以菩薩為中心,其旁邊又各有菩薩、天王、飛天等。壁之兩端有僧俗供養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內有一人,好像是在權衡長短,那嘴邊上的鬍鬚飄然若動,與敦煌畫中的人物幾乎沒有兩樣。壁畫顏色除石綠以外,都是深暗鐵青色。各畫像的衣紋姿態都極其流暢,具有唐代風韻,而畫臉和鬍鬚的筆法,還含有漢畫的遺風。

東大殿左右四樑下還有唐人題字,如:敕河東節度觀察個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助造佛殿澤州功曹參軍張公長、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執筆人李行儒等字跡,清晰勁沉,實屬不易多得的庸人墨跡。

我們剛才介紹的東大殿的建築,塑像、壁畫和墨跡四種藝術,萃聚在此,就是被樑思成先生稱為孤例的四絕藝術。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 篇4

華嚴寺始建於唐貞元年間,為樊川八大寺院之一,中國佛教華嚴宗祖廷。華嚴寺位於西安市南15公里的長安縣少陵塬上,寺居高臨下可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塬,南觀終南山玉案、霧巖諸峯。李白描述道:“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唐代樊川是長安城南著名風景區,是春秋宴樂、夏日避暑的勝地。唐詩人杜牧《望故園賦》中寫道:“餘三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巖曲天深,地平木栳。隴雲秦樹,風高霜早。周台漢園,斜陽暮草。”華嚴寺南望終南山,詩人岑參的“寺南幾千峯,峯翠青可掬”,道盡了它景緻最佳處。華嚴寺周圍的自然景色,雖不是佛經中描述的華嚴世界,卻也是人間的華嚴天堂。寺內曾有東閣法堂、會聖院、澄襟院及真如塔等建築。歷宋、金、元、明漸趨荒落。華嚴寺初建後數百年間,無高大殿堂建築的記載,只記鑿原為窟,安置佛像及僧眾居住。

華嚴寺可以説是黃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從塔的記載看,這裏曾有華嚴宗初祖杜順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儼塔、三祖賢首塔、四祖澄觀塔。清乾隆年間少陵原崩塌,寺殿盡毀。僅存磚塔2座:東側為杜順禪師靈塔,西側為清涼國師靈塔。兩塔立於塬畔,常年受滑坡之擾,塔身不同程度傾斜。一九三○年陝西大旱,朱子橋居士來陝西賑災,與佛教界人士瞻禮華嚴寺塔時,見到元代重修碑內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於塔前發願“重修兩塔,祝願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橋遂與佛教界人士動工修塔。1986~1988年將清涼國師塔遷建於原址東側距杜順塔約20米處。兩塔下部有清宋伯魯、宋聯奎等人所書重修記

華嚴寺位於西安市南長安縣杜曲鎮城東南少陵原畔上,距西安城約15公里。 為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發源地。

寺建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僧人杜順在此創立華嚴宗,其三傳弟子深得武則天寵信,被稱為“華嚴宗大師”。四傳弟子澄觀被尊奉為教授和尚,授“鎮國大師”、“僧祖清涼國師”稱號,並主持當時全國佛教法事。因此,華 嚴寺是唐代地位相當高的一所名寺。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 篇5

金閣寺:我們從南路進五台山,過收費處牌樓,前行不遠,這座立於路北山坡金碧輝煌的廟宇,便是台懷腹地第一大寺金閣寺。這金閣寺位於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閣嶺上,海拔高度達到1900多米,除台頂寺廟外,金閣寺所處地勢最高。該寺距台懷鎮約十五公里。

金閣寺創建於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是由印度來的大法師不空,根據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江南高僧道義來五台山禮佛,夢幻中看見這裏金閣浮空的傳説,主持建造的。當時鑄銅為瓦,瓦上塗金,以合金閣之聖名,整個寺廟金光燦爛,無比輝煌,從敦煌壁畫中至今仍可看到當時金閣寺的盛景。而且,不空大師作為密宗的主要創立者在金閣寺開辦道場,譯講密宗儀軌,所以金閣寺在國內外很有聲譽,也是古代中國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實證。

金閣寺現存的寺廟建築及塑像均為明、清兩代和民國年間復修和添補後形成的。整個寺院佔地面積21000多平方米,共有殿堂樓房160餘間。天王殿裏面這前後兩重大院,中間用下窯上樓的二層建築隔開。前院最主要的建築就是這座二層大閣。閣內所供為觀音菩薩,這尊觀音銅像高達17.7米,是五台山最高最大的聖像,胸部以上伸人二層閣內,我們必須抬頭仰望才能看到觀音的容顏。銅像鑄於明嘉靖四年(1525年),後人重修時在銅像外貼泥,金粧,另加48臂,號曰千手觀音。觀音兩旁這兩尊高大的脅侍像,一男一女,是所謂的觀音父母妙莊王夫婦。這是根據元代書法家趙孟畹姆蛉斯苤偌妗豆凼酪羝腥浴返乃搗ǎ垡羰敲鈄醯娜鰨忻釕疲雜壯黽搖6捶鵓霞竊兀垡羰槍糯《紉桓齬醯奶櫻脅槐r,後來出家修成菩薩。但觀音來到中國後,一般塑像和圖像多作女相。觀音閣兩壁這24尊塑像,稱為二十四諸天,即24位護法神。原本在印度佛教裏只有20位護法神,傳人中國後又將道教裏的4位神加了進去,這樣就有了二十四諸天。觀音站壇的西南壁角,還塑有下沼建造金閣寺的唐代宗李豫像,觀音菩薩兩側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 篇6

華嚴寺位於嶗山東麓返嶺後村西那羅延山半腰,是嶗山規模最大的佛寺,明代高僧憨山曾在“那羅延窟”面壁修行使這裏遠近聞名。華嚴寺系明代御史黃宗昌在崇禎年間罷歸故里即墨後出資修建,未成面毀於兵燹。清初由其子黃坦移址續修,順治九年(1652年)落成,始名“華嚴寺”,又名“華嚴禪寺”;1931年改稱“華嚴寺”。佔地面積4000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房屋120餘間。整個廟宇依山勢修建,為“階梯式”院落,佈局嚴謹,宏偉而典雅。正北為大殿,系斗拱單檐雕甍歇山式建築。內尊釋迦牟尼塑像;東西兩廊為禪堂。由大殿側門再拾級而上,又一院落,是為後殿,內尊觀音;側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住持慈沾師。東北角有西式小樓五間;小院內植桂花、牡丹,十分幽雅。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青島市政府就設在這裏。

寺僧屬“臨濟宗”。第一代住持慈沾是臨濟宗傳人。華嚴寺位於共經二十代,20世紀20__年代是鼎盛時期,寺僧達80多餘人。藏經閣建在4米多高洞形的山門之上,呈方形;閣高8.2米,闊13.8米,深8米。閣中央大應立四稜形石柱,木構架為抬樑式屋頂,是重檐歇山式。四周遊廊貫通,環以雕欄,外檐木柱20撐頂,檐角飾“嘲風”,兩端飾“螭吻”。前為幕式牆,門窗結合在一起,穿堂門,無後窗,頂披黃綠琉璃瓦,雕甍高約40公分,鏤空雲龍。建築古樸典雅,集中體現了明代建築的藝術風格。閣內藏清順治九年(1652年)刊《大藏經》一部;元人手抄本《冊府元龜》一部,142冊,計1000卷,另外還有憨山手書條幅、於七畫像等。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 篇7

下華嚴寺坐落於上寺的東南側,以遼代建築薄伽教藏殿為主,大同博物館就設在下華嚴寺。薄伽是梵語,譯為“世尊”,是佛的十大稱號之一。薄伽教藏就是釋伽牟尼所説的經典教藏,薄伽教藏殿自遼代中葉以來,就是華嚴寺的藏經殿。薄伽教藏殿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建築結構嚴謹,形制穩健。殿內四壁排列重樓式雕木藏經閣38間,殿後壁正中間懸一天宮樓閣。這些精巧玲線的木構模型,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稱其為“海內孤品”。這座天宮樓閣和晉城宋代二仙觀的天宮樓閣、應縣淨土寺大殿的金代天宮樓閣一起構成了山西古代建築獨有的地方特色。殿內完整地保存着31尊遼代塑像。最為經典的兩尊塑像歷為深受學者與遊客的推崇與讚賞,合掌露齒菩薩塑像體態裊娜,婉麗動人,藝術價值最高;普賢菩薩像流露着細膩動人的感情,魅力獨具。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 篇8

華嚴寺可以説是黃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從塔的記載看,這裏曾有華嚴宗初祖杜順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儼塔、三祖賢首塔、四祖澄觀塔。清乾隆年間少陵原崩塌,寺殿盡毀。僅存磚塔2座:東側為杜順禪師靈塔,西側為清涼國師靈塔。兩塔立於塬畔,常年受滑坡之擾,塔身不同程度傾斜。一九三○年陝西大旱,朱子橋居士來陝西賑災,與佛教界人士瞻禮華嚴寺塔時,見到元代重修碑內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於塔前發願“重修兩塔,祝願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橋遂與佛教界人士動工修塔。1986~1988年將清涼國師塔遷建於原址東側距杜順塔約20米處。兩塔下部有清宋伯魯、宋聯奎等人所書重修記

華嚴寺位於西安市南長安縣杜曲鎮城東南少陵原畔上,距西安城約15公里。 為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發源地。

寺建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僧人杜順在此創立華嚴宗,其三傳弟子深得武則天寵信,被稱為“華嚴宗大師”。四傳弟子澄觀被尊奉為教授和尚,授“鎮國大師”、“僧祖清涼國師”稱號,並主持當時全國佛教法事。因此,華 嚴寺是唐代地位相當高的一所名寺。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 篇9

華嚴寺始建於唐貞元年間,為樊川八大寺院之一,中國佛教華嚴宗祖廷。華嚴寺位於西安市南15公里的長安縣少陵塬上,寺居高臨下可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塬,南觀終南山玉案、霧巖諸峯。李白描述道:“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唐代樊川是長安城南著名風景區,是春秋宴樂、夏日避暑的勝地。唐詩人杜牧《望故園賦》中寫道:“餘三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巖曲天深,地平木栳。隴雲秦樹,風高霜早。周台漢園,斜陽暮草。”華嚴寺南望終南山,詩人岑參的“寺南幾千峯,峯翠青可掬”,道盡了它景緻最佳處。華嚴寺周圍的自然景色,雖不是佛經中描述的華嚴世界,卻也是人間的華嚴天堂。寺內曾有東閣法堂、會聖院、澄襟院及真如塔等建築。歷宋、金、元、明漸趨荒落。華嚴寺初建後數百年間,無高大殿堂建築的記載,只記鑿原為窟,安置佛像及僧眾居住。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 篇10

華嚴寺位於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依據佛教的七大宗之一——華嚴宗的經典《華嚴經》而修建的,故名華嚴寺。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築、塑像、壁畫、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國遼代藝術的典範。

上華嚴寺俗稱上寺,是以大雄寶殿為主體的一組建築。進入山門,可見方門兩側門楣分別磚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間”三字,均出自於佛家典故。大雄寶殿始建於遼代清寧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毀於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在舊址重建,以後歷代予以修補。大殿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面積1559平方米,是我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同時也是我國最大的佛殿之一(另一座是遼寧省義縣奉國寺大殿)。殿內佛壇上塑有五尊佛像,人稱五方佛。正中三尊為木雕,其餘二尊及其他脅侍菩薩都是泥塑。佛壇兩側各塑十尊諸天像(護法神),神情各異,身軀前傾。殿內四壁滿布清代繪製的21幅巨型壁畫,色彩豔麗,金碧輝煌,保存完好,面積在山西省寺院壁畫中居第二位,僅次於芮城永樂宮。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 篇11

華嚴寺前西側有一塔院,四周環築圍牆,是寺中歷代住的藏骨。院中的一座七級磚塔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師,有兩珠蒼松緊繞塔身,虯曲多姿,名“鬆抱塔”,60年代松樹枯死。與磚塔相對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處。相傳是農民起義領袖於七兵敗出家,法名善和,圓寂後藏此墓之中。

華嚴寺門前有一條直通海濱的公路,名“華嚴路”,是1930年寺僧仁棟鳩工破石條築成。沿路蒼松夾道,翠竹成林;有時,煙靄橫空,白雲裊裊,如九天幻境。路旁有石刻“煙嵐高曠”、“東瀛曉色”、“無風海濤”、“蓮池會海”等。

經政府有關部分批准,華嚴寺現已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嶗山區在在積極制定規劃,即將在華嚴寺周圍建立國內唯一的以華嚴宗經典教義為依據的大型佛教文化風景旅遊區“華藏世界”。屆時,華嚴寺下方的“山海奇觀”,上方的“那羅延窟”,將與華嚴寺連為一體。在“華藏世界”中,將出現數千尊隨石形而雕造的佛像,蔚為壯觀。同時還將修建一座寶塔,紀念法顯從古印度求法歸國在嶗山登陸的歷史往事.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 篇12

大佛殿為寺院主體建築,面寬和進深都是三間,而內裏卻是一大間,是單檐歇山頂建築,共用十二根據柱支撐殿頂,牆身並不負重,只起間隔內外和防禦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檐柱柱頭微微內傾,四個角柱稍高,使得層層伸出的斗拱翹起。這樣,大殿既穩固又俏麗,是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據大殿橫樑上題記可知,此殿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國現存所有木構古建築的老大哥。這也是南禪寺海內外聞名的主要原因。殿內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兩旁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其餘為大弟子阿難和迎葉及護法天王等羣像,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營造出佛界肅穆而和諧的良好氛圍,不論是結跏趺坐於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和乘象的普賢菩薩,抑或是凝神肅立的阿難和迎葉,還是威猛雄壯的護法天王,個個神態自若,表情逼真,若動若靜,栩栩如生,都是藝術精品,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轍。佛壇四周嵌有磚雕70幅,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傑作,同樣頗具藝術價值。置身大佛殿內,猶如進入一座唐代藝術殿堂,不論建築,還是塑像、磚雕均是稀世國寶。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這樣一座唐代建築為何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答案應從三方面去找。從地勢和氣候上説,這裏高而背風,較為乾燥,有利於木構建築物的完好保存;從所處地理位置上講,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台懷鬧區,藏於偏僻山鄉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夠躲過唐代以後歷次大規模滅法和刀兵之劫;最後還要歸功於當地人民羣眾的精心保護,免去了可能發生的其他人為破壞。正是這幾方面的原因,從而使南禪寺這座千年古剎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後,國家對古剎極為珍視,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撥專款進行維修,進而使南禪寺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大同華嚴寺導遊詞3

佛光寺:這就是在佛剎中被譽為中華瑰寶的佛光寺,它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佛教寺院。佛光寺東、南、北三面環山,惟西向開闊,寺因山勢而建,坐東朝西,整個寺區松柏蒼翠,殿宇巍峨,環境清雅;寺院佈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內有北魏以來的建築和許多文物古蹟,這在全國都是比較少見的。1961年,佛光寺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講到它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我們不能不提起它的發現者我國古建築專家樑思成(近代思想家梁啟超之子)先生。

1937年的夏天,樑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興匆匆地來到五台,在這之前,他們曾去了敦煌,在絢麗多彩的眾多壁畫中,有一幅五台山圖,特別引起他們的注意:畫面上,古剎林立,遊人不絕,還有一座不曾見到過的寶塔……

在佛光寺,樑思成教授找到了這座塔,與畫上的一模一樣,1400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遺物,雙層六角,上實下空,繩紋切磚,有印度的束蓮柱。它不僅是我國古建築的珍品,也是中國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紀念碑。大大出乎樑思成所料的,就是除了這祖師塔,整個佛光寺都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通過精心研察,測量繪圖,寫出了論文《記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築薈萃一寺的魏齊唐宋四個孤例;薈萃一殿的唐代四種藝術》。文章發表以後,轟動了中外建築學界。佛光寺從此不只是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有的外國學者公開稱呼佛光寺為亞洲佛光。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 篇13

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後來被毀。現在佛光寺的正殿為唐代所建。因其在寺內東部的制高點上,是佛光寺的大雄寶殿,故名東大殿。在五台山是首屈一指的。大殿正中的大佛壇上面有三佛和菩薩脅侍等像三十五尊。佛壇的正中間是降魔釋迦像,左邊是彌勒佛,右邊是阿彌陀佛。釋迦、彌勒都有螺發,阿彌陀佛是直髮。這三尊塑像,都面頰豐滿,眉毛弧彎,嘴脣端正,具有極為顯著的唐風。彌勒佛和阿彌陀佛的胸部、腹部的衣裙與結帶,和釋迦與阿彌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招都非常一致,這是唐代的固定形式。菩薩立像均向前傾,腰部微微彎曲,腹部略突起,這是唐代中葉以後菩薩塑像的特性,與甘肅敦煌的塑像同出一範。

另外,供養菩薩均為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聳的蓮座上。這種塑像除了甘肅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華嚴寺以外,在國內還不多見。

佛壇的左梢間又有普賢菩薩騎像,兩個菩薩脅侍,獠蠻牽着象,普賢像前有起陀和一個童子像。佛壇的右梢間是文殊菩薩騎獅像,拂林牽着獅子,兩個菩薩脅侍。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賢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

殿內兩梢間的極端前角,都立有護法金剛,形體魁偉,遙對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寶劍,怒目而視。與我們在博物館裏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佛壇左端金剛的右側,有一面頰豐滿,袖手趺坐,大約40多歲的中年婦女塑像,形態亦宛然如生,……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 篇14

華嚴寺始建於唐貞元年間,為樊川八大寺院之一,中國佛教華嚴宗祖廷。華嚴寺位於西安市南15公里的長安縣少陵塬上,寺居高臨下可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塬,南觀終南山玉案、霧巖諸峯。李白描述道:“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唐代樊川是長安城南著名風景區,是春秋宴樂、夏日避暑的勝地。唐詩人杜牧《望故園賦》中寫道:“餘三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巖曲天深,地平木栳。隴雲秦樹,風高霜早。周台漢園,斜陽暮草。”華嚴寺南望終南山,詩人岑參的“寺南幾千峯,峯翠青可掬”,道盡了它景緻最佳處。華嚴寺周圍的自然景色,雖不是佛經中描述的華嚴世界,卻也是人間的華嚴天堂。寺內曾有東閣法堂、會聖院、澄襟院及真如塔等建築。歷宋、金、元、明漸趨荒落。華嚴寺初建後數百年間,無高大殿堂建築的記載,只記鑿原為窟,安置佛像及僧眾居住。

華嚴寺可以説是黃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從塔的記載看,這裏曾有華嚴宗初祖杜順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儼塔、三祖賢首塔、四祖澄觀塔。清乾隆年間少陵原崩塌,寺殿盡毀。僅存磚塔2座:東側為杜順禪師靈塔,西側為清涼國師靈塔。兩塔立於塬畔,常年受滑坡之擾,塔身不同程度傾斜。一九三○年陝西大旱,朱子橋居士來陝西賑災,與佛教界人士瞻禮華嚴寺塔時,見到元代重修碑內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於塔前發願“重修兩塔,祝願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橋遂與佛教界人士動工修塔。1986~1988年將清涼國師塔遷建於原址東側距杜順塔約20米處。兩塔下部有清宋伯魯、宋聯奎等人所書重修記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 篇15

此外,沿着佛殿兩山牆砌台上還排列着五百羅漢塑像。據東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補塑羅漢碑記雲,確係明代遺物。

東大殿內柱額上的幾幅拱眼壁畫,亦為唐代遺物。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橫分三組:中間一組以佛為中心,七菩薩脅侍。左右兩組以菩薩為中心,其旁邊又各有菩薩、天王、飛天等。壁之兩端有僧俗供養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內有一人,好像是在權衡長短,那嘴邊上的鬍鬚飄然若動,與敦煌畫中的人物幾乎沒有兩樣。壁畫顏色除石綠以外,都是深暗鐵青色。各畫像的衣紋姿態都極其流暢,具有唐代風韻,而畫臉和鬍鬚的筆法,還含有漢畫的遺風。

東大殿左右四樑下還有唐人題字,如:敕河東節度觀察個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助造佛殿澤州功曹參軍張公長、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執筆人李行儒等字跡,清晰勁沉,實屬不易多得的庸人墨跡。

我們剛才介紹的東大殿的建築,塑像、壁畫和墨跡四種藝術,萃聚在此,就是被樑思成先生稱為孤例的四絕藝術。

金閣寺:我們從南路進五台山,過收費處牌樓,前行不遠,這座立於路北山坡金碧輝煌的廟宇,便是台懷腹地第一大寺金閣寺。這金閣寺位於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閣嶺上,海拔高度達到1900多米,除台頂寺廟外,金閣寺所處地勢最高。該寺距台懷鎮約十五公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hanxi/reqln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