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山西導遊詞 >

山西概況導遊詞(通用10篇)

山西概況導遊詞(通用10篇)

山西概況導遊詞(通用10篇)

山西概況導遊詞 篇1

五老峯原稱五老山,晉代張僧鑑的《潯陽記》中有“五老峯橫隱蒼空,其形勢如河中府虞鄉縣五老山”的記載,《虞鄉縣誌》中有“五老山,在縣南十五里,玉柱、太乙諸峯之總名也”的表述。五老山之五老,源出於古代傳授伏羲《河圖》《洛書》五老之名。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有“奇峯霞舉,孤標峯出,罩絡羣泉之表,翠柏蔭峯,清泉灌項”的描寫。北宋魏野《送陳越之河中寧親》有”三台筵上飛觴送,五老峯前負米歸“。元代初年的嘉善大夫、詩人王惲在其所作《五老歌》中寫道:“曉披五老峯上雲,晚釣五姓湖中鯉。”歷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詩賦予以記述,如碑文記述“條山秀甲三晉,五老峯嶙峋萃律秀麗更甲條山”,20餘通明清時代修廟的碑刻記載了當時朝山廟會的盛況。

據現存石碑記載,五老峯的建築最早見於北周,即在西寨子所建的佛教寺院圓通寺和觀音閣,唐代的細繩紋磚,宋代的花紋方磚隨處可見。五老峯的碑石記載了其千年繁榮紀事以及民間傳説軼聞,如宋代楊業在此屯兵練武,兵圍普救寺的孫飛虎在此安營紮寨,道教八仙中的張果老、呂洞賓等人物的趣聞等。

山西概況導遊詞 篇2

天龍山風景區,海拔1700米,山戀起伏層疊,古柏蒼松泛翠,為省級重要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歡的避暑行宮。寺內有大雄屋殿、禪院、九蓮洞、鐘樓、藥文殿等建築。最有名的是天龍山佛教石窟造像和道教石窟—龍山石窟。

在龍山風景區氣候條件和晉祠(在晉祠景區西北10公里處)相近,日温差較大,有時乾燥多風,但環境優雅,天氣涼爽。該景區是太原市近年開發的,具有極佳的觀賞和遊覽價值。市區通往景區的道路,寬闊平坦,十分便利。其它多種服務(餐飲為主)方便、實惠, 能迎合遊人的要求。

天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四周山巒起伏,遍山松柏葱鬱,山頭龍王石洞泉水盪漾,山前溪澗清流潺潺。石窟分佈在天龍山東西兩峯,東峯八窟,西峯十三窟。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自東魏 至唐,歷魏、齊、隋、唐四個朝代。以唐代最多,達十五窟。石雕體態生動,姿式優美,刀法洗煉衣紋流暢,具有豐富的質感。第九窟中的彌勒大佛比例和諧,容貌端莊凝重;下層觀音瓔珞富麗,紗羅透體。明人張冕《天龍寺》詩有“門對虯鬆欹偃石,殿圍龍柏倒撐丘”句,即指此景。

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滿山林密葉茂,秋來紅葉遍山,景色宜人。石窟開鑿於元初,道人宋德芳於太宗六年(1234 年)主持營造龍山石窟及昊天觀。現廟宇殘壞,石窟尚存,共八龕,因供奉和雕像不同,分別為虛皇龕、三清龕、卧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及兩座辯道龕。各龕雕像數額不等,共四十餘尊,大都保存完好,雕 工樸實,衣着莊重,與佛教石窟藝術風格截然不同。石窟頂板上還雕有龍 鳳及花圖案,兩側入前壁上留有元代題記,為研究道教石窟藝術和道教發展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山西概況導遊詞 篇3

各位團友: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漳州觀光旅遊。今天我為大家導遊講解的景點是南山寺。

南山寺位於九龍江畔的丹霞山下,是一座聞名海內外的佛教大寺院。南山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建築羣是清代末年重修的。

據《漳州府志》記載和歷史傳説,南山寺原是唐太子太傅陳邕的住宅。因為宅院的規模過大,而且形式又象皇宮,超過了當時封建等級。有人暗中告他僭越之罪。一場大禍就要降到陳邕頭上。陳邕束手無策,他的女兒陳金花急中生智,勸父親獻宅為寺,自己則削髮為尼,從而使陳邕一家得以消災避禍。

山門橫披“南山寺”三個字,是明代大學士黃道周所書。

[天王殿] 這一殿是天王殿。正中端坐的這尊菩薩是彌勒佛。您看,他正笑哈哈地迎接我們呢。兩旁是四大天王。彌勒佛背後這尊菩薩是韋陀,它是佛教的守護神之一,也稱韋陀將軍。據説,出家人進住寺廟時,首先要參拜韋陀,看它手中的“摩杵”的姿勢怎樣,然後才決定自己是否長住,或者只作短留。

[大雄寶殿]好,我們現在到大雄寶殿遊覽。這一殿最早建於唐代,經過多次修葺,殿堂高大雄偉,氣象巍峨。中間這尊金身坐像是佛教的創始人釋加牟尼。左邊這尊是西方阿彌陀佛,右邊這尊坐像是東方藥師佛,眼睛都上挑,下巴較尖,雙肩削狹,身體部分裸露,袈裟全部漢化。這是宋代雕塑藝術的特徵。三尊坐佛盤膝跏跌,貌似凝思,肅穆莊嚴。兩旁站立的是護法天神阿立和伽葉尊者。

殿中右側這口巨大的銅鐘,是南山寺的寶貴文物之一。它的口徑1.15米,高1.84米,重1300多斤。大鐘本來是唐代鑄的,以後蝕壞了。到了元代延佑年間,南山寺規模得以擴大,香火旺盛。住持僧決心重鑄一口大鐘。全寺僧眾分頭出動,四方化募。一位孤苦伶仃的老阿婆沒有錢,就捐獻出她僅有的一支銅釵;一個流落街頭的乞丐,捐出僅有的兩文銅錢,表示善男信女的一點心意。可是化募的和尚認為區區小物,隨便把銅釵和銅錢扔到寺院的牆角里。説來也奇怪,澆鑄銅鐘時,大鐘始終留有兩個空洞和一處隙縫。後來幾次翻鑄,仍然沒有辦法填補好。寺裏的主持無計可施,只好領着僧眾唸經拜佛,請佛祖指點。

時住持夢見韋陀對他説:“大鐘不全,還欠兩錢,裂縫難合,實少一釵”。住持醒後,問僧眾:“誰化緣回來,少交一釵和兩文錢”。這時化緣的和尚恍然大悟地説:“是我看那東西太小,就把它們丟到牆角里”。住持聽了就説:“你已是出家人了,還脱不盡勢利心。富人施捨幾兩銀,也不過是他們家財的一部分,而老阿婆的一支銅釵,卻是她唯一的寶貝,乞丐的兩文錢,就是他的全部家當。這一支銅釵和兩文錢的輕重,怎能小看?你們應該從此參透禪機,平等待人”。

住持叫人找出那支銅釵和兩隻銅錢,鄭重地投入熔爐,恰巧彌補了空洞和隙縫。現在這口銅鐘有元代主持僧古愚的題銘,還留有銅釵和銅錢的痕跡,成為寺院僧人用來宣揚眾生平等的佳話。諸位有興趣的話,不妨找找看。

[藏經殿] 這一殿叫藏經殿,也叫玉佛殿。殿中供奉的這尊玉佛,是由整塊純白大理石雕琢而成,高2米,重達4000斤,淨碧如玉,晶瑩潤滑。這尊玉佛是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20xx年)由住持僧妙蓮向緬甸華僑化募請來的。當時進口的一共有三尊玉佛,一尊安奉在北京團城內;一尊安奉在上海的玉佛寺,南山寺這尊是最大的,所以十分珍貴。您看佛面容恬靜安詳,雙耳垂肩,姿態優雅而不失端莊,袈裟右袒,胸臂裸露,圓滑光潔,顯然是緬甸的體制。藏經殿裏還藏有清光緒皇帝頒賜的《三藏經論》等。

[石佛閣] 這是石佛閣。中間這尊石佛及蓮花壇座高達6米,是我國現存最高的立式石佛。這裏原來沒有佛閣,只有一塊天然的石筍,巍然聳立。建造南山寺時,一位石匠利用天然石筍雕成這尊立式大石佛像。其雕技優美細緻,形態真實,面部豐滿,兩耳垂肩,肩部略垂,眼睛凸起而明澈,兩手過膝,法相莊嚴,線條粗獷古博,保存着唐代的造像藝術風格。經考古專家鑑定,這尊立式石佛像的藝術價值,堪與去崗、天龍各寺的石像相媲美。佛像雕好後,才建起這佛閣。您們看這石柱上有一幅明朝天啟年詩人柯興邦的題聯:

石骨金身何處來,無始無終自在;

慈雲法雨從空下,亙天亙地悠然。

剛才我們在大雄寶殿中看到的六根高大石柱,是當時雕刻這尊石佛劈下的材料。但是,您如果仔細觀看,就會發現這尊佛像的鼻孔略嫌小了些。這有一個很有趣的民間傳説。

這尊石佛雕成後,石匠為了炫耀自己的雕技,揚言如果有人能找出這尊佛像雕刻的毛病,他情願不拿一分工錢。果然,全城的官紳、名人學者、佛門信徒觀賞了石佛後,無不讚賞佛像的雕技,誰也找不出毛病。突然有一個小孩指着大佛像問道:“嘻嘻,這大佛像的手指頭那麼大,而鼻孔那麼小,他怎麼挖鼻孔呢?”

眾人一看,果然如此,不禁大譁。石匠聽後,羞紅着臉走了。佛家以此來宣揚智人有愚、愚人有智的道理。其實我國唐代的造像與繪畫一樣,追求神似,不那麼講究比例。所以絲毫不影響尊石佛的藝術價值。

大石佛的左右兩尊是後人塑造的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

[德星堂] 這間屋子叫德星堂,原來是供來客住宿的。1930年至1931年間,陶鑄同志擔任閩南特委書記時,就住在這裏。在陶鑄同志的領導下,南山寺的僧俗人都同情革命,擁護共產黨。在他們的掩護下,中共閩南特委機關隱蔽在寺內,領導着閩南革命活動。那時,中共漳州縣委書記李金髮和王佔春同志,在陶鑄同志的領導下,組織起一支游擊隊,在九龍江兩岸開展武裝鬥爭,後來發展成為閩南工農紅軍游擊隊。城鄉的工農革命運動,在閩南遊擊隊的武裝支持下,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後來,這支游擊隊擴編為紅軍獨立第三團,而南山寺的僧眾肖達如等七人在陶鑄教育和影響下,卸下袈裟,參加紅軍,跟隨毛主席前往江西中央蘇區,幾十年轉戰南北,為中國革命做出了貢獻。

山西概況導遊詞 篇4

山西省,簡稱“晉”,位於華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為幷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國屬趙,魏等國地。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全省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3幹多萬,有漢、回、蒙、滿民族,省會太原。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的中於地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祖先就在此勞作、生息和繁衍。相傳,華夏民族的開山始祖黃帝、炎帝曾於此活動;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也都先後在山西建都立業。山西名勝古蹟甚多,現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千處,石窟、佛寺及藝術雕刻遍佈全省,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建築佔全國的72%以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首位。全國僅有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築。其中有3座在山西,總之,山西有“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之稱。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大同雲岡石窟、應縣木塔、五台山風景名勝區、恆山風景名勝區、晉祠風景名勝區、平遙古城、晉商大院文化旅遊區、關帝廟、永樂宮、普救寺等旅遊資源的產品已蜚聲海內外。特別是平遙古城、雲風石窟,已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山西不僅文物古蹟多,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山西境內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11個,其中國家級的有五台山、恆山、壺口、北武當山、五老峯等5個;國家級與省級的自然保護區11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7個。黃河流經山西965公里,在壺口、龍門、孟門等河段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成為中外遊客嚮往的去處。近年來陵川王蟒嶺、錫崖溝、壺關太行大峽谷、寧武蘆芽山、黎城黃崖洞、介休綿山、盂縣藏山、陽城蟒河、沁水歷山等得到初步開發;同時,各地興辦旅遊的積極性高漲,旅遊資源的開發全面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對外開放的主要旅遊區有大同、五台山、太原、臨汾、運城、晉東南,全省僅年接待5萬人以上的旅遊景區、景點就達100多處。改革開放20xx年來,山西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內道路暢通,通訊便利,環境衞生髮生了深刻變化,接待服務條件可以滿足需求。

在新的世紀,山西經精心策劃包裝,推出了三大旅遊區,即,以大同雲岡石窟、佛教勝地五台山為主的晉北佛教文化旅遊區;以平遙古城和喬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為主的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遊區;以黃河壺口瀑布、運城解州關帝廟為主的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遊區。

山西概況導遊詞 篇5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您在這個吉祥美好的日子,光臨中華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

莽莽蒼蒼蜿蜒起伏的北嶽恆山,有許多奇特的景觀,古有“恆山十八景”之説,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建於北魏後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的懸空寺。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現為明清建築風格,豎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建築具有險、奇、巧的特點,共有樓閣40餘間,從低到高三層迭起,最高處三教殿距峽谷深處的高度曾為90餘米,由於1500餘年峽谷河牀沙石沉積,現高度僅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臨險境的感覺。這座純木構建築,矚目遠望,彷彿是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飛之勢,鬼斧神工,令人歎為觀止。民間道:“懸空寺,半天高,三尺馬尾空中吊”,大詩人李白則用“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來形容之。

據史料記載,初建時,寺院高出地面近百米,而支撐寺院的僅僅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柱子。懸空寺為什麼建在這懸崖峭壁之上而不與地相接?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隨着政治勢力的分裂,道教也分為南北天師道場。北魏時期,太武帝拓跋燾崇信道教,曾一度滅佛興道,並且迎請嵩山道士寇謙之來京都平城設立道壇。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詔將天師道場移到恆山,就在當年,按照寇謙之道長“上延霄客,下絕囂浮”的遺訓修建了“崇虛寺”,後來人們根據崇虛寺建築懸空的特點,改稱如今的“懸空寺”。

懸空寺以西為正,大門朝南,整個建築由南向北擴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勢相對越高越狹窄。寺院由三部分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層式的樓閣,內設懸梯連接。第一部分是一個標準的寺院佈局,由於建於懸崖峭壁之間,所以將一個平面的寺院佈局立體化了。第一層是禪堂;第二層是大雄寶殿的兩個配殿,為比肩式樓閣。真正體現“懸”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兩座樓之間飛架懸空棧道連接,半插飛樑為基,巧借巖石暗託。插入巖石裏的橫樑使用當地產鐵杉,事先用桐油浸過,起到防蟲防腐作用。之前先將木楔置於洞內,後將橫樑插入,因石洞口小肚大,外邊用力越大里邊咬合就越緊,這樣固定的橫樑就把壓力傳到了巖石上。在橫樑的下面用木柱支撐,這些木柱長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則虛設,甚至可以晃動,根本不受力,懸空寺像這樣形似虛設、可以晃動的支柱有十多根。當然,這些虛柱不僅僅是作為裝飾用的,一般情況下並不吃力,一旦承重壓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頂千斤的作用,從而使懸空寺形成一座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危中見俏的奇特建築

懸空寺的選址充分顯示出它的合理性,沒有花費巨大的勞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勢造殿,顯示出各殿閣的主次錯落和強烈的節奏感。寺廟建築半藏絕壁之中,上有巨崖掩護,兩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擋,下雨時雨水順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廟前檐流入峽谷,避開了雨水對殿宇的侵蝕;山風吹來兩旁突出的石壁減緩了風勢,減少了對寺廟的威脅。另外,對面高聳的恆山主峯天峯嶺遮擋太陽,相對縮短了寺廟的光照時間,就是日照時間最長的夏至時節,每天也只有三四個小時。這些因素是懸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風采的重要原因。

懸空寺不僅以建築奇巧著稱於世,最主要的就是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全寺共有大小殿宇40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教殿”。三教殿是體現“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閣,位於懸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層。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間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左邊為儒家創始人孔子,右邊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於一殿,在全國各地寺廟建築中極為罕見。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懸空寺不僅外形美觀,轉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樣具有藝術價值。木梯上用鐵釘組成數十種蓮花狀的圖案,如繁星燦爛,似鐵水迸濺,令人賞心悦目,堪稱古寺一絕。既起到保護木板和裝飾的作用,又賦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進寺,踏步而上,可謂“步步登蓮,吉祥如意”。集實用、裝飾、宗教價值於一身,可見古代建築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銅鑄、鐵鑄、木雕、石刻、脱紗等塑像80餘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寶殿內的3尊脱紗佛像。其做法先用膠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產的麻(也叫夏布)一層層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貼金。塑完後把裏邊的泥胎從底部掏出,整個塑像形成空殼,高度達50釐米的塑像,淨重不超過3公斤,為懸空寺塑像中的一絕。

古往今來,懸空寺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詩人李白雲遊至此,揮毫書寫了“壯觀”兩個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遊歷懸空寺後,在他的遊記當中留下了“天下巨觀”的讚譽;英國的一位建築學家曾無限感慨地説過這樣一段話:“中國的懸空寺把美學、力學、宗教巧妙地融為一體,達到了盡善盡美,我真正懂得了畢加索所説‘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東方’這句話的含義,懸空寺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而且是全人類的驕傲。”

山西概況導遊詞 篇6

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座落於"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遙古城西大街的繁華地段。整座舊址佔地2324平方米,用地緊湊,功能分明。但就是這樣一座小小院落,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並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

"日升昌"票號,是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0xx年)開設的。這個票號的創始經理人名叫雷履泰,其東家為平遙縣的達蒲村李家。"日升昌"票號的前身,是"西玉成"顏料鋪,後來才更名日升昌,並發展為票號。"日升昌"票號,平遙為總號,其分號遍及全國各大城市。"日升昌"票號主要業務是包辦國內公私匯兑銀錢。當時由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現銀運輸量頗大,公路交通運輸不發達,其它運輸手段費用高而且很不安全。

在這種情況下,專門經營匯兑業務的金融機構應運而生了,"日升昌"的誕生從此結束了我國鏢局押送現銀的落後金融局面,極大地加速了商業運轉和貨幣流通,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其經營的黃金時期年匯兑總額高達3800萬兩白銀,可謂"日利千金";其經營網點遍佈除東北、西北以外的整個中國,可謂"一紙風行"。然而,更讓我們歎服的是:票號產生的百餘年間,外患頻頻,內亂不斷,日升昌在風雨飄搖的一百年,縱橫捭闔,雄視商界,形成了一整套極具現代意義的管理制度。

"日升昌"票號,當時在國內是首屈一指的首創金融機構,曾以"天下第一號"、"匯遍天下"而聞名於世。"日升昌"票號,在咸豐同治年間為極剩時期。到清朝末年,先進的銀行興起,票號逐步被取代。由於辛亥革命爆發和清朝政府被推翻,"日升昌"票號就隨之倒閉了。

如今的"日升昌"舊址,已開闢為中國票號博物館。人們在這裏所見所聞的是一百多年的過去。儘管日升昌小小的院落無法與現代銀行的摩天大樓相比,日升昌僅有的分號也無法與當代覆蓋全國的金融網點相比,但我們可以從日升昌看到當代銀行的影子;從日升昌領略到中華民族的智慧;我們可以從日升昌感受一種鋭意改革的精神,鼓聞一個時代進步的聲音。

山西概況導遊詞 篇7

山西省,簡稱“晉”,位於華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為幷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國屬趙,魏等國地。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全省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3幹多萬,有漢、回、蒙、滿民族,省會太原。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的中於地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祖先就在此勞作、生息和繁衍。相傳,華夏民族的開山始祖黃帝、炎帝曾於此活動;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也都先後在山西建都立業。山西名勝古蹟甚多,現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千處,石窟、佛寺及藝術雕刻遍佈全省,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建築佔全國的72%以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首位。全國僅有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築。其中有3座在山西,總之,山西有“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之稱。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大同雲岡石窟、應縣木塔、五台山風景名勝區、恆山風景名勝區、晉祠風景名勝區、平遙古城、晉商大院文化旅遊區、關帝廟、永樂宮、普救寺等旅遊資源的產品已蜚聲海內外。特別是平遙古城、雲風石窟,已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山西不僅文物古蹟多,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山西境內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11個,其中國家級的有五台山、恆山、壺口、北武當山、五老峯等5個;國家級與省級的自然保護區11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7個。黃河流經山西965公里,在壺口、龍門、孟門等河段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成為中外遊客嚮往的去處。近年來陵川王蟒嶺、錫崖溝、壺關太行大峽谷、寧武蘆芽山、黎城黃崖洞、介休綿山、盂縣藏山、陽城蟒河、沁水歷山等得到初步開發;同時,各地興辦旅遊的積極性高漲,旅遊資源的開發全面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對外開放的主要旅遊區有大同、五台山、太原、臨汾、運城、晉東南,全省僅年接待5萬人以上的旅遊景區、景點就達100多處。改革開放20xx年來,山西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內道路暢通,通訊便利,環境衞生髮生了深刻變化,接待服務條件可以滿足需求。

在新的世紀,山西經精心策劃包裝,推出了三大旅遊區,即,以大同雲岡石窟、佛教勝地五台山為主的晉北佛教文化旅遊區;以平遙古城和喬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為主的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遊區;以黃河壺口瀑布、運城解州關帝廟為主的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遊區。

山西概況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山西省,簡稱晉,位處華北,東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稱山西。省會太原,古時又稱“幷州”。山西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總面積的1.6%。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山西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艱苦奮鬥,開拓創新,推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作為能源基地,山西為全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山西省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濤濤黃河為塹,與陝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地形較為複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xx米之間。最高點為五台山的北台葉鬥峯,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山西省介於東經110°15′-114°33′,北緯34°34′-40°43′之間,南北長628公里,東西寬385公里,總面積15.6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土地面積的1.63%,總人口3000餘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4%。有6個省轄市、5個地區、119個縣(市、區)。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府東街。境內自然資源豐富,以出煤聞名天下.號稱"烏金之鄉",也叫“煤炭之鄉”。

山西表裏山河,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亙北嶽恆山、五台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嶽山。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兩大水系。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於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

粵商、徽商、晉商、浙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五大商幫”。潮商、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

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温和。屬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3—14℃,晝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温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温度達12—14℃。冬季氣温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氣温介於22—28℃之間。

山西概況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這裏洪洞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裏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佈,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曆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遊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樑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着“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羣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山西概況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山西省,簡稱“晉”,位於華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為幷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國屬趙,魏等國地。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全省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3幹多萬,有漢、回、蒙、滿民族,省會太原。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的中於地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祖先就在此勞作、生息和繁衍。相傳,華夏民族的開山始祖黃帝、炎帝曾於此活動;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也都先後在山西建都立業。山西名勝古蹟甚多,現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千處,石窟、佛寺及藝術雕刻遍佈全省,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建築佔全國的72%以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首位。全國僅有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築。其中有3座在山西,總之,山西有“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之稱。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大同雲岡石窟、應縣木塔、五台山風景名勝區、恆山風景名勝區、晉祠風景名勝區、平遙古城、晉商大院文化旅遊區、關帝廟、永樂宮、普救寺等旅遊資源的產品已蜚聲海內外。特別是平遙古城、雲風石窟,已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山西不僅文物古蹟多,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山西境內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11個,其中國家級的有五台山、恆山、壺口、北武當山、五老峯等5個;國家級與省級的自然保護區11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7個。黃河流經山西965公里,在壺口、龍門、孟門等河段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成為中外遊客嚮往的去處。近年來陵川王蟒嶺、錫崖溝、壺關太行大峽谷、寧武蘆芽山、黎城黃崖洞、介休綿山、盂縣藏山、陽城蟒河、沁水歷山等得到初步開發;同時,各地興辦旅遊的積極性高漲,旅遊資源的開發全面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對外開放的主要旅遊區有大同、五台山、太原、臨汾、運城、晉東南,全省僅年接待5萬人以上的旅遊景區、景點就達100多處。改革開放20年來,山西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內道路暢通,通訊便利,環境衞生髮生了深刻變化,接待服務條件可以滿足需求。

在新的世紀,山西經精心策劃包裝,推出了三大旅遊區,即,以大同雲岡石窟、佛教勝地五台山為主的晉北佛教文化旅遊區;以平遙古城和喬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為主的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遊區;以黃河壺口瀑布、運城解州關帝廟為主的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遊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hanxi/drjln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