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江蘇導遊詞 >

江蘇導遊詞(通用16篇)

江蘇導遊詞(通用16篇)

江蘇導遊詞(通用16篇)

江蘇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將去遊覽的是無錫市內最主要的風景名勝區——錫惠公園。它位於無錫市西2.5公里處,包括錫山和惠山,全園面積達6.85平方公里。

【公園概況和名稱由來】

遊客們:錫惠公園因山而得名,西部是惠山,東部是錫山。惠山高329米,周圍約20多公里,素有“江南第一山”的美稱。它是天目山的支脈,從東南連綿而來,山有九峯,境蜒似龍,又稱“九龍山”。惠山因晉代開山禪師慧照在此建寺,後人就用慧照命名“惠山”。古時慧、惠兩字相通,惠山就由此得名。惠山以泉著名,有天下第二泉、龍眼泉等十多處,名勝古蹟有春申澗、惠山寺、聽松石牀、竹爐山房等數十處。

錫山背靠惠山,高75米,周圍長約1.5公里,相傳因周秦時盛產錫礦而得名。錫山是惠山東峯脈斷處突起的小峯。山頂建有龍光塔和龍光寺,山下有龍光洞。1958年開鑿映山湖後與惠山連成一片,使之形成“真山假水”,產生“山水掩映”的情趣。

遊客們:錫惠公園全國分為三個遊覽觀賞區:一是名勝古蹟區,包括惠山寺、寄暢園、天下第二泉等;二是自然風景區,包括映山湖、愚公谷、春申澗等;三是文娛活動區,在錫山南麓。下面就請大家跟我前往參觀遊覽。

【錫山:龍光塔—龍光洞—吳文化福壽天地】

各位遊客:請隨我進入錫山大門。錫山大門,面對大運河,飛檐翹角,大門正中高懸“山色溪光”橫匾,為當年康熙南巡時所書。進人大門,一塊巨石屹立於水池之畔,上刻“錫山”兩個大字。各位請看:下刻《無錫金匾縣誌》所載無錫和錫山的幾句話,點出了此處地名的來歷。

沿山路向上,錫山頂上就是龍光塔。關於龍光塔,還有這麼一段歷史傳説:明朝正德初年,禮部大臣崑山人顧鼎臣,遊覽錫惠勝景後説;“惠山是龍身,錫山是龍頭,無錫所以自南宋以來長期無狀元的原因,是龍頭上無角的緣故。”聽了這位大臣的話,人們信以為真,於是後人就在錫山頂上建了一座實心的石塔。此後幾十年仍沒有人中狀元,於是有人又提出“龍以角聽,塔中宜空”。因此又在萬曆二年(1574年),建成七層八角的樓閣式磚塔,並由當時常州知府施觀民取名“龍光塔”,寓意龍光普照。龍光塔建造以來,屢次被毀。1920__年重修時把培改成鋼筋混凝土結構,塔頂鑄重1.5噸,高2.85米銅剎,塔的高度也增加到32.3米。1992年又一次加固,糾正傾斜,把牆面由杏黃色改成深紅色,使古塔更為挺拔端莊,英姿煥發。

錫山腳下是龍光洞,為地下游覽場所,於1979年春建成。洞前回廊、樓亭相連,人口處拱門上磚刻“隱辰”兩字,“辰”屬虎年,“隱辰”是把龍隱於山內之意。洞內有三百多米長的通道,兩邊壁上燈火通明。東部的地下劇場,可容納五六百人。另有13個廳室,陳列工藝、陶瓷、泥人等。這裏的氣温常年保持18“C,冬暖夏涼,遊人至此,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沿山路向南,前面看到的便是九龍壁。它由壁座、壁身、琉璃瓦頂三部分組成,彩陶燒製,以花崗巖為基座,金星綠琉璃瓦頂,全長26.71米,高4.09米,九龍騰空,氣勢不凡。再向西是“吳文化福壽天地”。它沿錫山山坡而建,前面立的石碑上,刻着著名書畫家朱屺瞻102歲時題寫的景點名稱。石階上是金石砌成的承露台,台前石柱上有巨大的福壽石桃,往上正面刻:“福星殷殷邀依瓊林赴宴;壽仙默默為我海屋添籌。”背面是:“行善方可多福,守仁自然長壽。”繞過承露台,上面兩座方亭合併而成的雙亭,名“降福亭”。亭柱上對聯寫道:“國泰盡福地,民安多壽星。”亭名和對聯均由我國書法家協會代主席沈鵬書寫。

錫山就參觀到此,下面我們再去參觀惠山。首先前去惠山寺遺址。

【惠山:惠山寺遺址—山門—唐宋石經幢】

惠山寺在惠山東麓,早在南北朝時,劉宋司徒長史湛挺就在此建造“歷山草堂”,後改為“華山精舍”。樑朝大同三年(537年),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惠山寺。由於寺院地處福地,又因與天下第二泉同處名山勝景,於是名聞遐邇。

遊客們:我們來到了惠山寺山門前,看到這座黃色拱形建築門上刻有“古華山門”4個金色題字,因惠山古稱“華山”,惠山寺原是“華山精舍”,所以惠山頭山門就叫“古華山門”,大門背面門檻上刻有“勝地名泉”4字。這個山門是1954年惠山街拓寬時王耀庭重新設計的,拱門頂端有雙龍戲珠的裝飾。

現在我們來到了山門內,各位看到的兩座古老的石經幢,南側一座建於唐代乾符三年(876年),是無錫現存最古老的石刻經幢。八角形幢身上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由白鹿山人李瑞符書寫,經幢高6.26米,由幢基、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雕刻精美,充分顯示了唐代的藝術風格。北側一座建於宋代熙寧三年(120__年),幢高6.22米,形制和雕刻模仿店幢,幢身刻“大白傘蓋神咒”。這種刻咒而不刻經的做法,是宋代以後才在佛教界流行的。兩座石幢分別用幾塊圓形湖石壘成,極具歷史價值。

【山門殿—日月池和香花橋—聽松石牀—古銀杏樹】

進入古華山門,迎面是金剛殿,也叫“山門殿”。始建於明正統十年(1445年),改建於1976年。正中高懸“惠山寺”匾,匾額最早為明代陳勉所寫,清雍正時蔣衡重書,現在看到的是1979年根據影片《無錫景》畫面複製而成。

江蘇導遊詞 篇2

花果山位於國家級重點風景區雲台山脈之中,距市區7公里,雲台山脈大小山頭136個,其中的花果山海拔625.3 米,是江蘇省最高山峯。花果山綠蔭葱蘢,山峯含 黛,這裏特別的地理緯度造就了春催花果,波湧雲台,真山真水,綺麗多姿的迷人景色。花果山作為旅遊勝地,它的真正揚名應歸功於吳承恩筆下的《西遊記》。1982年10月參加全國首屆《西遊記》學術研討會的127名專家經考察一致認同,雲台的花果山是真正的孫悟空老 家。

遊覽花果山如再讀《西遊記》,其最大樂趣在於領略這人間仙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奇石,有的象人,有的似仙,例如各類“猴石”、栩栩如生,姿態各異,使人領略到孫悟空為什麼變化神奇;又如“沙僧石”、“八戒石”、唐僧石“把三藏禪師唐僧師徒的人物性格展現得惟妙惟肖;更令人稱奇的是,孫猴子的胎胞“媧遺石”和像“金箍棒”的“定海神針石”以及“石鼓”等,其造型乃至尺寸與《西遊記》中描述的幾乎一模一樣。花果山上大小洞穴數百個,當地人統稱七十二洞。大洞小洞,奇洞怪洞,洞連洞洞套洞,洞洞藏妖,個個作怪。為此,吳承恩大發奇想,使孫悟空有了用武之地。在花果山的這些洞中,極富神奇色彩的當數水簾洞。洞口瀑布懸遮,穿過飛流而下的水簾,循跡幽深洞穴,如入 “東海龍宮”。水簾洞的上方還有清道光皇帝的賜書“心印石 屋”。在花果山上與《西遊記》故事緊密相連的景點還有老君堂、盤龍鬆、仙人橋、南天門、枴杖 柏、唐僧家世碑、團圓宮、照海亭、懶漢石、美人鬆、天然碑、仙石見、一線天、九龍橋、玉女峯........

花果山上的古建築頗具特色。位於山腳下的阿育王塔是山中標誌性建築。該塔建於宋天聖元年[公元1020xx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此塔九級八面,純磚結構,純高度為10.58米。雖經過歷史上8.5級的地震,仍完好無損。相傳,這座塔為唐大將尉尺恭所建,因而又稱唐王塔。三元宮,又名海寧禪寺,是花果山上最大的古建築羣。它倚山而建,氣勢雄偉。該寺發跡於唐,重建於宋,敕賜於明,寺院正門前拱額為道光皇帝的親筆“敕賜護國三元宮”。寺內藏有一塊明神宗萬曆三十年[公元1620xx年]所頒的聖旨碑,把它封為“天下名山寺院”之一。如今的三元宮已是遠近聞名的佛教勝地,終年香火繚繞,拜客如雲。

江蘇導遊詞 篇3

俗語説:“江南園林甲全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從總體上説,具有三個特點,一是造園圖景摹仿自然:以自然山水為主題,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去仿造自然景緻,沿阜壘山,窪地建池,巧建亭榭,點綴樹木,講求詩情畫意。二是造園注重淡雅幽靜:造園圖景小中見大,內外借景,畫中有畫,佈局自然,秀麗莊重。三是建園突出民族風格:園中的古代建築用繪畫、書法、詩文等藝術手法將其綜合在一起,景中有詩,詩中有畫,為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結晶。蘇州園林是中國南方古典園林的典型代表,園林中以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留園為著名,被譽為蘇州四大古代名園。

拙政園,在蘇州城區東北隅婁門內,為蘇州四大古代名園之一。拙政園最初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在元代時將其改建為大宏寺;到了明代正德年間,御史王獻臣辭職還鄉,買下大宏寺遺址並改建成宅園,取名為“拙政園”。初建時規模較大,園內景物很多,除正宅外,還包括現在的東花園(歸田園)和西花園等景物30餘處。拙政園園內面積現有60餘畝,以水面為主,建築羣多臨水而建,全園景物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部的入園處是解放後,在歸田園(東花園)廢址上重新擴建而成的,主要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放眼亭、秫香館等。

拙政園中部正中央為水池,山石、樹木、亭榭等景物;其中的遠香堂位於園部的正中,南北有門,東西皆窗,是一座建造別緻的四面廳,聳立於低平的青石台基上。前堂有假山,後堂平台臨水而建,台北湖中以土山分割成兩座小島,島上建有亭閣,並恰與廳堂成對景;山上林木葱鬱,有雪香雲蔚亭,高踞一園之上;沿湖植柳,周圍有梅,冬春花開,冷香四溢。還有岸邊遠香堂東面的枇杷園,島上的侍霜亭,北牆邊的綠綺亭等,都各有獨道之處;亭閣翼然,環以迴廊,相互借映,彼此互應。長廊北面的見山樓立於荷花池中,為兩層低矮的水閣,三面環水,一側為假山,在靜水襯托下產生一種山水樓亭、和協幽靜的藝術效果。最值得説的是遠香堂西南面的小滄浪水院,是架在湖水上面的三間水閣,南邊窗外是幽靜的水庭,可靜觀穿閣而過的綠水和南壁牆前的竹石;北邊可掠過荷花池四面亭,遠望弄影荷池的見山樓,景色優美。

拙政園的西部是風格獨特的鴛鴦廳,它是一個在屋頂下面分為南北兩部分方形的、獨特的建築廳;廳的北半部是“三十六鴛鴦館”,南半部稱為“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館臨水池,適宜夏居,南館靠花院,適宜冬住;在大廳四角各有一小間耳房,形成了一個大廳帶四隻小耳的格局,為我國古建築中奇特的一例。拙政園中還有聽雨軒、枇杷園、留聽閣等各式景物,都為園林增添不少的藝術華彩。園內水池面積很大,有聚有分,山徑水廊,起伏曲折,古樹敝日,花香濃郁,富有自然色彩。這種運用分割空間,利用自然,對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隨步移,成為具有江南園林特色和古代園林風格的典範。

滄浪亭,在蘇州市南部三元坊附近,是現存的歷史最久的江南古代園林之一。它原是五代末年吳軍節度使的別墅,後幾經興衰,到南宋初年闢為抗金名將韓世忠的住宅,並加以擴建,到了明清兩代又加以修整,成為現在滄浪亭的主要基礎和規模,全園面積約16畝。滄浪亭最大的特點是未入園先見景,一條清清溪水繞園而過,隔河相望,亭閣起伏,波光倒影。走過小橋後方能步入滄浪亭園內,園內的結構以假山為勝,建築物均環繞山丘而建,上山小路曲曲彎彎,迂迴盤上,道路兩帝翠竹叢生,山上林木葱鬱,滄浪亭就屹立於山頂林木之中,景色自然。山南有明道堂、五百名賢祠、看山樓等;園內有藕香榭、聞妙香室、瑤華境界等處,各自組成院落,風格獨特。

獅子林,在蘇州市的園林路,為蘇州四大古代園林之一。元代的高僧天如禪師為紀念其師中峯禪師,在這裏修建了菩提正宗寺,後更名為獅子林;乾隆十二年(1747年)時,改名為畫禪寺,獅子林就成為寺後的大花園。因為中峯禪師曾在天目山獅子巖居住過,軒內又有許多怪石形態都很像獅子,故取名為獅子林。該園幾經興廢,後為清代的貝氏花園,並進行了重新修整,始成現在的規模。

江蘇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員,我叫_×,我來自於_×旅行社,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也希望我的服務能給大家帶來輕鬆和愉快。在我右手邊的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他已經有了多年駕齡,所以大家儘可放心,盡情欣賞窗外美麗的風景和傾聽由我給你帶來的熱心講解。今天我帶大家遊覽的是最有揚州風情特色的煙花古巷。現在距離我們的目的地東關街還有一段距離,下面由我來簡要介紹一下我們的歷史古城揚州。

揚州是一個會讓人產生自豪感的城市,它的歷史可以向上追溯25_年。這座千年古城屢經風雲變幻,漢代的興盛,隋唐的繁盛,明清的鼎盛,使這座古城體現出了無限的魅力。今日的揚州更是風采依舊。它是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_年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_年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城市”。頭頂這麼多美麗的光環,揚州的秀美景色一定讓各位不虛此行,來了就不想走了!

揚州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不用我多説,很多早已久負盛名了。先説玩的,揚州的景點很多,如詩如畫的瘦西湖、晚清第一名園“何園”、四大名園之一的個園等等。揚州還有很多特色美食,像大家所熟悉的揚州炒飯、大煮乾絲、富春包子等等,這些足可以讓您在揚州期間大飽口福!“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這是對揚州百姓生活的最生動概括,另外,揚州還有“三把刀”,分別是理髮刀、修腳刀、菜刀,這不僅是指揚州的刀口好,而是還反映了揚州三大服務業的繁盛。也就是説,這三把刀背後還代表了三大服務業,分別是:理髮刀代表的是理髮美容業,修腳刀代表的是修腳沐浴業,廚刀代表的是餐飲服務業。“到揚州,吃得好,玩得好,還要享受剃頭洗個澡”,這已經成為近三百年來到揚州享受生活的典型寫照。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最美的側面,揚州的古巷也可以算是揚州最美的側面了,揚州人常説:“巷連巷,巷通巷,大巷裏面套小巷。”東西南北,橫豎曲折,在揚州十幾平方公里的老城區裏就有500多條巷子。而巷子的大小是不能用長短,而是要用深淺來衡量的。於是也就有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説法。在繁華似錦的揚州歷史上,巷子的深淺也是門户高低的象徵,幽幽的巷子盡頭必隱藏着庭院深深的富商名賈之家。

我們今天參觀的東關街是揚州城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條歷史老街。它東至古運河,西至國慶路,全長1122米,街道路面全部是用長條石鋪設的。它是揚州古城的cbd(中心城市商業圈),也是我們揚州名城文脈顯著的體現。這條街不僅是古城揚州水陸交通的要衝,也是商業、手工業和宗教文化活動的中心。從街口唐宋東門遺址的挖掘考證來看,歷代都以東關街為東西向的中軸線,街面上市井繁華、商家林立。據揚州文史專家考證,唐代杜牧的詩句“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描述的就是這裏。到了清代,中國四大行商之一的揚州鹽商,更把東關街作為居住的首選之地。這裏集中了大量鹽商住宅以及園林別墅。到了清末民初,揚州近代工商業開始啟蒙,東關街又成為眾多商業老字號的發祥地。東關街擁有比較完整的明清建築羣及“魚骨狀”街巷體系,保持和沿襲了明清時期的傳統風貌特色。街內現有50多處名人故居、鹽商大宅、寺廟園林、古樹老井等重要歷史遺存,這種“河、城、街”多元而充滿活力的空間格局,體現了江南運河城市的獨有風韻。

好了,現在東關街已經到了,請各位帶好自己的隨身貴重物品,隨我一同下車,感受一下老街給我們帶來的時代氣息吧!

走進東關街,迎面撲來的就是古色古香的市井景象。繼續往前走,您會發現東關街老字號很多。在_年國家商務部認定首批“中華老字號”,這一條街上就有兩個老字號入選,一個是創業於1820_年的四美醬園生產的“三和四美醬菜”,另一個是開辦於1830年的謝馥春香粉鋪生產的“謝馥春化粧品”。

“三和牌”、“四美牌”系列醬菜是久負盛名的傳統名特產品,具有鮮、甜、脆、嫩四大特色, 名揚四海,暢銷國內外。“三合四美”醬菜的主要品種有乳黃瓜、寶塔菜、蘿蔔頭、嫩生薑、甜醬瓜、香心菜、什錦菜、宮廷龍鬚等數十個規格品種。這一系列的醬菜都是選用皮色嫩綠、肉厚皮薄、脆嫩籽少、瓜形苗條、粗細均勻的揚州線瓜精心醃製復醬而成。成品滋味鮮美、具有乳黃瓜特有香氣,曾獲醬菜最高獎--國家銀質獎,是揚州醬菜中的突出佳品。如果大家喜歡吃的話,也可以在東關街上買些回去和着早飯吃。

江蘇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

歡迎您來蠡湖新城遊覽,我是導遊員小張。今天有幸陪同大家遊覽蠡湖新城,共度美好時光,我感到十分榮幸。

無錫因為瀕臨着美麗的太湖而著名,而蠡湖,就是太湖伸入無錫境內的內湖。相傳2500多年前,越國大夫范蠡幫助越王戰勝吳國後,功成身退,偕同美女西施隱居於此,在這裏寫下了中國第一部人工養魚的專著《養魚經》,後來的無錫百姓為了紀念范蠡,稱之為蠡湖。今天我們要前往遊覽的蠡湖新城,就是無錫為了打造山水城市形象、創建美麗家園,而在蠡湖的沿湖區域規劃開發營造的一個由開放式公園、高品質居住區和各類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組成的集旅遊服務中心和居住社區為一體的新型生態型城市社區。

曾經幾何,有關權威人士在評價無錫時這樣説過:“在全國大中城市中,人文、自然資源領先於無錫的寥寥無幾,但無錫城建水平排名起碼在20位之後。”這一遺憾,使得不甘於落後的無錫人清醒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從20__年起,在反覆論證、科學規劃的前提下,掀起了無錫新一輪的城市建設熱潮。

面對未來的城市規劃,無錫市政府提出了三城一中心的格局。三城即城中城、城外城和山水城。一中心是指以目前無錫市中心解放環路內側以及火車站地區,面積2.5平方公里以內的中心商務區。這個區域商貿繁榮,區域內密集分佈着商業零售、文化娛樂等設施,是城市的心臟部分。以中心商務區為核心,擴大至周圍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的範圍就是城中城。這個區域以第三產業為主,分佈着古運河風光帶、崇寧路文化街以及東林書院、薛福成欽賜第和崇安寺地段。城外城位於無錫的東南方向,靠近蘇州,規劃範圍80多平方公里,沿滬寧二級公路呈帶狀佈局,目前已開始建設並基本形成“一區”(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園”(新加坡工業園)的中心格局。它是無錫經濟新的增長空間,在無錫21世紀進程中發揮先導作用。無錫素來被稱為“太湖明珠”,因此建設一座美麗的山水城體現了無錫的城市特色,它將是無錫未來重要的旅遊區和居住社區。整個山水城的規劃總面積約為320平方公里,其中太湖的湖面約180平方公里,山地約60平方公里。其陸地部分形狀就好象是人的兩隻手臂把太湖緊緊環抱胸前一樣:從十八灣至馬山為“右臂”,以度假休閒和觀賞景點為主;從黿頭渚至軍嶂山為“左臂”,以觀賞遊覽和影視娛樂為主;而錫山、惠山一帶構成腹地,分別作為遊覽無錫的區域和集中發展為旅遊度假的各項配套設施的後方基地。整個山水城的規劃建設體現了城市發展與景區間的共生、共存和共同繁榮的關係,通過向自然借景,設置公共綠地及大面積草地;整治河道水系,規劃“城中河”,結合綠地、公建,突出“水”的特色,將由河湖、綠地組成的自然空間,與人文居住空間的巧妙組合,達到整個城市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相互協調,有機融合,形成“天人合一”的完善境界。山水城的規劃包括了馬山度假區、蠡湖新城和濱湖新城三個區域。其中,圍繞蠡湖規劃建設的蠡湖新城就是這山水城中的核心地區。蠡湖新城位北至金匱路,東至青祁路,西以環湖路為界,用地面積約6平方公里。空間佈局形態為以太湖大道和青祁路交匯處為中心的環形放射狀,建築高度由北向南依次降低,體現從高密度、大尺度開發的城市景觀到自然形態的清晰轉變,規劃設計結合人文歷史、自然景觀的特徵,突出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成為集旅遊、觀光、居住、休閒於一體的生態型新城的典範。

今天我們主要要遊覽的蠡湖景區便處於蠡湖新城的中心地帶。它西起犢山大壩,東至蠡湖大橋,總面積135萬平方米,自20__年起,無錫市政府對沿太湖風景區進行了全面整治,經過退漁還湖、生態清淤、拆房建綠等一系列工程,這裏的水面由6.4平方公里擴大到8.6平方公里,水質明顯改善。如今,沿太湖9公里的湖岸線已建成無錫最大的開放式公園,散佈着“水秀垂雪、寶界雙虹、湖門溢彩、鹿峯流霞、漁島曉月、西堤拂春、飛泉帆影、卧石醉波、鷺島飛鷗、渤公含秋”十大景觀,成為一個集自然、人文特色於一體的無錫都市中心觀賞花園。從青祁路口的蠡湖大橋至犢山壩,一條長長的開放式景觀帶沿湖而建,不花一分錢就可讓人飽覽蠡湖美景,今天各位遊客可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哦。

好,我們現在的遊覽車已經來到蠡湖大道。前面這座橫跨橋面的大橋,便是蠡湖大橋,它是中國第一座集拱樑、懸索和斜塔於一體的景觀大橋——無錫蠡湖大橋,它於20__年4月21日建成通車,是我們本地建造的第一座跨太湖大橋,也是無錫打造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性交通樞紐中心的重要標誌建築之一。蠡湖大橋全長750米,其中700米跨於水上,橋面總寬33米、設置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為80公里,主橋淨空符合7級航道通航要求。四座縱向傾斜50度的橋塔,遠遠望去,恰似在朦朧湖面上寫就的無錫城市名的英文縮寫“WX”,它就像一張支起的漁網,和四周優美的太湖風光融為一體,寓意無錫是個魚米之鄉。無錫一直是環太湖地區的旅遊勝地,以往,從無錫城區繞道到湖對岸的最近路程有7公里,現在汽車只要短短2分鐘車程。蠡湖大橋通車後,作為環太湖公路的一部分,打通了無錫各風景旅遊區間的橫向通道,到汽車站、火車站和飛機場也更加快捷方便,並使市區與風景區間的交通形成一個互通網絡。在蠡湖大橋的右邊便是環湖線上第一個開放式公園——橋頭公園。佔地300畝的蠡湖公園,有“春之媚”、“夏之秀”、“秋之韻”、“冬之凝”的四季花木林帶。

前面這個廣場是蠡湖廣場。20__年無錫市城市重點工程“五路一橋”建成通車和蠡湖景區開放儀式就在這裏舉行,無錫市市委書記王榮、市長毛小平和市裏的主要領導都參加了典禮。“五路一橋”即興源路、清揚路、縣前西街、蠡溪路、環湖路和鳳賓立交橋,它是無錫市拓展城市主骨架、完善城市路網,實現城市建設“南進北伸”發展戰略的主幹道工程,道路總長19.5公里,總投資9.28億元,“五路一橋”和蠡湖景區部分景觀的建成開放,加快推進了無錫特大型生態湖濱城市的建設步伐。

前面經過的無錫湖濱飯店是一家有着20多年曆史的國有四星級涉外旅遊飯店,連續多年被評為無錫市最佳星級飯店,它擁有362間標準房及各類豪華套房,設有多種服務娛樂設施,曾先後接待過多位中外元首,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我們現在沿着蠡湖路前行,前面就是著名的蠡園。蠡園,是太湖的主要景點之一。它佔地123畝,其中水域面積約五分之二,園內三面環水,以水景見長。而園內的假山就水而疊,因水而活,山水交融,盡顯“假山真水”的無限情趣。1995年國家郵電部發行的《太湖·蠡湖煙綠》和1996年朝鮮發行的《太湖》郵票,都將蠡園作為其主景。郵票被譽稱“國家名片”,上述兩枚郵票的發行,更使蠡園遐邇聞名。

這裏就是蠡湖景區第一個景點“水秀垂雪”。“鸕鶿出沒魚同患,卻笑滄江垂釣叟”,明代詩人王永積在《五里湖》詩中讚譽蠡湖是垂釣的好去處。如今這裏湖岸曲折,垂柳依依,湖水清澈,可以在這裏忘情的垂釣,將一湖風光盡收眼底,讓人留戀忘返。

這裏是蠡湖景區的又一個景點“寶界雙虹”。指的是由我國著名實業家榮德生、榮智健祖孫二人所建的新老兩座寶界橋,猶如兩條彩虹並列飛架蠡湖水面,將蠡湖分為東蠡湖、西蠡湖。橋的北頭有一個亭子,亭中立了塊碑,刻有“寶界雙虹”四個大字,是我國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手書。老的寶界橋是榮德生老先生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六十大壽時將親友饋贈的壽儀六萬餘元盡數捐出所建。因為以前從對面寶界山要到無錫城裏來必須通過擺渡,交通不便,榮老先生的這一舉動,為無錫百姓做了一件大大的善事,當時建造此橋時,一共用了173天,動用了3000筒龍潭水泥,橋身有60個橋孔,為了紀念榮老先生六十壽紀。橋寬5.6米,長375米,俗稱“長橋”,又因為對面的山名叫“寶界山”,故又稱為“寶界橋”。寶界橋的建立,為此後無錫環太湖旅遊創造了先決條件。六十年後,1994年,由於黿頭渚風景區的發展、中央外景基地唐城、三國城、水滸城等的建成,寶界橋的交通擁塞問題日益嚴重,在此情況下,榮德生四子榮毅仁先生哲嗣榮智健又獨力捐資3000萬元,在老橋東側10米處,再建新橋,橋寬18.5米,長390.74米,於1994年10月16日舉行通車典禮。雙橋落成後,唐代大詩人李白“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詩意,在蠡湖邊上化為了活生生的人文一景,祖孫造橋,傳為佳話。

過了寶界雙虹,便來到了“湖門溢彩”。這是蠡湖景區的第三個觀景點。湖門位於望湖橋堍。相傳此處北望田野一派翠綠,南眺蠡湖水氣蒸騰,隱喻湖門。景區內有激光噴泉、遊船碼頭。一年四季,花卉怒放,伴着噴泉煙花,大有“瀲豔連空雲不雨,瀟湘入眼畫難圖”的美麗景觀。

沿着望湖路一路行,這裏就是觀賞鹿頂山的最佳點。這一帶湖面開闊,水波盪漾,遠眺座落在羣山之巔的樓閣,彷彿置身水墨山水畫中。為什麼叫鹿頂山呢?傳説南極仙翁的天鹿觸犯了天規,被仙翁一掌打下了雲頭,仙鹿下凡時,看中了水草豐美的太湖,於是在湖邊化成了美麗的山峯,永遠守護着太湖。畫中點睛之筆就是鹿頂山上的舒天閣,它高24米,為黃琉璃頂,三層八角四重檐,取意“四時有景,八方入畫”。如果遊客朋友您有興趣,可以登閣遠眺,太湖美景盡收眼底。“鹿峯流霞”是蠡湖景區的又一景點。

再往前行,我們便來到了漁父島。漁父島位於環湖路西側,佔地7公頃。是西蠡湖帶狀景區中突入湖中的唯一島嶼,同時也是整個西蠡湖景區最佳觀景點。因范蠡隱居蠡湖,專注養魚製陶,寫成了中國第一部養魚經,民間將他稱為漁父,並將這個小島取名“漁父島”以表紀念。現在島上刻有《養魚經》,並有百步沙灘、演出平台等。“漁島曉月”是蠡湖景區十大景點之一。

漁父島與岸邊通過一條湖堤相通。這就是西堤。西堤因西施隨范蠡泛舟於此而得名。它長300米,兩邊桃紅柳綠,一條長堤將裏內隔開,形成動靜、大小兩重對比,“西堤拂春”又為蠡湖增添了幾分秀美。

這裏就是蠡湖景區的標誌性景點“飛泉帆影”。高達120米的噴泉位於距湖岸400米的湖中,主噴120米,周圍6只輔噴高40米,外有20只花瓣型裙噴,高30米。整個噴泉平台呈圓形,直徑24米,淨重60噸,全部採用不鏽鋼製作。噴泉的“心臟”是我國向丹麥訂購的18台大功率泵機,噴泉分三個層次,中心從平靜湖面衝出,如“蛟龍出海、一柱擎天”,第二層是6個40米高的可調式水柱,外層是6組如花瓣的裙噴。另外,在噴泉平台表面還將安裝百餘個噴頭和300多套燈具。噴泉時,形成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各種造型,和湖岸邊的棧橋、帆影一起,組成一幅壯觀的畫面,演繹“蠡湖之光”“綠色、生命、環保、人文”的時代主題,這裏是蠡湖新城標誌性的建築。

位於噴泉東側的是“卧石醉波”景點,是由太湖石組成的景區,太湖石講究“瘦、皺、漏、透”。這裏有上千塊太湖石散卧湖畔,最大的有2米多高,重一、二十噸,這些湖石千姿百態,相映成趣,就像是“太湖七十二峯”的濃縮盆景,明代文徵明的《太湖》詩中有云“誰能胸貯三萬頃,我欲身遊七十峯”之句。各位遊客,今天我們可算把七十峯全游到了哦。

各位遊客朋友,坐在太湖石景區中,望向湖中,可以看到一大一小兩個島嶼橫卧湖面。大的一個,叫渤公島。渤公島位於犢山大壩處,是結合退漁還湖和蠡湖水環境治理工程設置的人工島嶼,面積約37萬平方米,是為了紀念無錫治水先驅張渤而命名的,集調水、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於一體,有一條曲折蜿蜒的小路貫通全島,島上設有科普館,展示無錫蠡湖治水史料。島上泵站主要是為了調節蠡湖與外太湖的水,遠遠望去的四座建築物是四個16米淨寬的節制閘,它可達到50米/秒的流水速度。“渤公含秋”是蠡湖景區的一個景觀;另外,相比較下顯得非常小的一個是鷗鷺島。它距渤公島百米,面積只有2公頃,是鷗鷺棲息的天堂樂園。島上種有大量鳥類喜食的乾果植物,開闢有淺水灣,繁殖水草、螺螄、魚蝦,為鳥類覓食、棲身、繁衍營造了良好生態自然環境。有時可以看到鷺鳥擊水,與飛鷗嬉戲的場面。“鷺鳥飛鷗”也是蠡湖景區的一個景觀。今天,由於行程安排的關係,我不能帶大家上島遊覽,希望下次還能有機會為各位遊客朋友作嚮導,帶大家認識我們美麗的無錫。

今天的講解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江蘇導遊詞 篇6

各位朋友:

大家好!

(站在門後留園全景圖前)

有道是:“蘇州好,城裏半園亭。”現在,我們就來遊覽蘇州著名的園林--留園。田園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代表了清代江南園林的建築風格,結構緊湊,富麗堂皇。其餘的三處分別是宋代的滄浪亭,元代的獅子林和明代的拙政園。同時,留國也是全國四大名園之一。所謂全國的四大名園,是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四處園林,其中北京的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是北方皇家園林的代表作品,而蘇州的拙政園、留園則是南方私家園林的代表作品。瞧,留園的門很小,高不過2米許,寬不過1.5米,很不起眼,小中見大,這正是私家園林的典型特徵之一。19987年12月4日,留園又與拙政園、網師園、環秀山莊一起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典型範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門廳正中上方懸掛着“吳下名園”匾額,似乎要告訴我們留園曾經擁有的輝煌,大型漆雕屏風上繪有留園的全景圖,它是用2500塊玉石鑲嵌而成的。那麼,為什麼要用2500塊玉石呢?因為這幅圖是在蘇州2500歲生日的時候,由揚州藝人所雕,每塊玉石代表了蘇州一年的歷史。通過這幅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到留園分為四個部分:中部是精華所在,以山水見長;東部以庭院建築取勝;北部具有農村田園風光;西部林木高聳,盡得山林野趣,整個園林佔地30多畝。

那麼,這座園林為什麼叫“留園”呢?其實,留園一開始並不叫這個名字,她最早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相當於哥白尼、布魯諾生活的年代。第一個主人叫徐泰時,曾經當過工部營繕郎中,所以他對建築是有一番研究的,這對他後來修建東園很有幫助。因為他工作做得好,被提升為太僕寺卿,相當於從建設部的高級官員升到交通部的部長。徐泰時為人耿直,因而得罪了權貴,在遭人彈劾罷官回家以後,修建了東、西兩園,東園就是今天的田園,西園後來被他的兒子捐做寺廟,也就是今天的西園寺。徐泰時去世以後,這個園子也就逐漸荒廢了。到了清代的嘉慶年間,曾任廣西右江兵備道的吳縣東山人劉蓉峯辭官回家後買下了東園的舊址,改建為“寒碧山莊”,因為園內多植白皮松,竹色清寒,波光澄碧,所以取了這個名字;又叫“花步小築”,因為前面有一條路叫花步裏;又因為主人姓劉,所以老百姓都叫它“劉家花園”。光緒年間,湖北布政使盛康(字旭人)買下寒碧山莊廢園,盛旭人精通醫道,原在常州開國藥店,經李鴻章介紹,獻丹藥治好了慈禧太后的慢性皮炎,慈禧太后高興之下,就把台灣海峽的釣魚等三座小島賞給盛家種藥草,因而盛家很有錢。

盛旭人買下寒碧山莊後就將它改名為“留園”,一個原因是“劉家花園”的“劉”與“留園”的“留”諧音,這是花園易主常用的一種改名方法,比如袁枚將“隋園”改為“隨園”;再有,盛康在整修花園時曾發現一塊“長留天地問”的石碑,據説是劉伯温寫的,他想這個花園歷經戰火仍然保留下來,似乎在冥冥之中有老天爺的保佑,也希望留園能永遠留在盛家手中;另外“但留風月伴煙夢”,這個“留”字又有讓客人留連忘返之意。清末樸學大師俞樾在《留園記》中講,“泉石之勝,留以待君之登臨也;花木之美,留以待君之攀玩也;亭石之幽深,留以待君之遊憩也。”

從留園的得名,我們可以看到園主修建花園時花費了不少心血,田園中的每一處建築,每一個小品.每一副對聯,每一處題額,都別有一番用意。因此,我們在遊覽園林時,必須把握住園主的用意,這樣,您才能真正領會到園林的魅力所在。蘇州園林大多數以“隱逸”為主題,那麼,留園是怎樣體現這一主題的呢?接下來,我將結合具體的景觀跟大家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從留園的門廳到中部花園入口處的腰門,是一條50多米長的“S”形過道,這條過道是園林建築中空間處理極為成功的例子,至於為什麼要這樣設計,請大家跟我一邊走,一邊看,一邊體會。

進了門廳,大家看到的是一個小天井,這個天井有什麼作用呢?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風、採光和漏水,往上可以看到天空的雲朵,飛翔的小鳥,往下可以漏水。在天井後邊的這個建築是轎廳,古時候,有錢人出門,大都坐轎子,但轎伕是下等人,不允許與主人一起進入內廳,只能坐在這兒歇息。順着邊上的過道往前走.彎彎曲曲,前面有兩個蟹眼天井,種了一些瘦竹,為昏暗的過道引來一些光亮。這兒也是一個天井,花台裏種了桂樹、白玉蘭,還有石筍,合起來就是金玉滿堂的意思。到了這個敞廳,大家再回過來想一想,體會一下,這一段過道由小變大,由暗轉明,隨着空間的變化,“放”、“收”、“再放”、“再收”,讓人感覺不到過道的昏暗呆板,反而讓人覺得很有趣味。同時,園主巧妙地藉助這個過道將外界的塵囂擋於門外,反映了主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不受外界干擾的隱逸思想,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大家品味一下,走過這一段過道,是不是有點進入世外桃源的感覺?

現在,我們來到了留園的中部,園中有大型假山和寬闊的水池,極具文人寫意山水園的典型特徵。前面的粉牆上有六扇漏窗,通過漏窗,中部的山水景色已隱隱可見、我們説漏窗好,好就好在“隱隱可見”上。用《紅樓夢》中賈政的話説:“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人目中,則有何趣?”這六扇花窗,圖案各異,大家一邊慢慢地走,一邊透過花窗往裏邊看,你會感到隨着步子的移動,所看到的景色也在變化,這就叫“移步換景”或“一步一景”。並且,這幾個花窗還有通風、透光的功能。牆上有磚刻“古木交柯”,“古木”指花壇裏的一棵明代的古柏和一棵山茶樹,“交柯”指兩樹枝幹交錯纏繞,象徵夫妻連理,百年好合。此處以粉牆為底,翠柏山茶,上有磚額點綴,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機的山水畫。

(到綠蔭軒)

這座“綠蔭軒”,軒名取自明代詩人高啟的“豔發朱光裏,叢依綠蔭邊”詩句。原來,在綠蔭軒旁曾種有一棵老櫸樹,一棵老楓樹,樹枝像兩把大傘遮在屋頂上,所以叫“綠蔭軒”。在留園的中部,可以觀賞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這兒便是我們觀賞春景的地方。春天,前面曲橋上紫藤開花,樹木發芽,似乎凸顯出一幅立體的春色圖。來到後邊,牆上有“花步小築”四個字,為什麼要寫上這幾個字呢?留園一帶舊名“花步裏”,“步”通“船埠”的“埠”,“花步”即裝卸花木的碼頭;“裏”是指方形的街坊,即我們常説的“里弄”、“鄰里”,古代五户為一鄰,五鄰為一里,所以,二十五户人家稱為一里;“小築”就是小的建築,比如“網師小築”,主人很謙虛地説,我這個花園只是花步裏邊上的一處小建築而已。此處園主以牆為紙,牆角散置湖石,花壇中堆石筍,植天竺、爬山虎沖霄而上,又垂下幾縷綠葉,整幅圖畫給人以運筆凝鍊灑脱之感。

(繼續向前)

前面就是“明瑟樓”,《水經注》中有“目對魚鳥,水木明瑟”的説法,意思是看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鳥蟲魚,讓人感到山青水秀,環境幽雅;樓下取杜甫“秋水方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起名為“恰航”;樓旁的湖石假山非常巧妙地將登樓的踏道藏於其中,邊上刻有“一梯雲”,取自“上樓僧踏一梯雲”,將山石比作可以助人升騰的雲朵,使人有一種飄浮於仙境之中的感覺,暗含“月中折桂”的意思。大家再看看地面上的鋪地,用卵石、缸片、瓷片拼成各式各樣的圖案,俗稱“花街”,這一片鋪地上的圖案有“金魚”、“蓮藕”、“仙鶴”……,象徵“年年有餘”、“百年好合”、“健康長壽”……,既起到了裝飾作用,又寄託了主人的美好願望。

請大家隨我到露台前,這兒是園主人觀賞夏景的地方。池子裏種植了很多荷花,夏天荷花競相綻放,美景盡收眼底,因為露台靠近水面,所以叫做荷花台。此處,還可以觀賞到前面的假山。園林建築中的假山接材料可分為湖石假山、黃石假山和上丘假山。留國這兒的假山比較特殊,下面黃石填底,給人一種穩健的感覺,上面湖石為頂,非常秀麗,因而兼有陽剛、陰柔之美,真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回過頭來,大家所看到的這座建築是田園中部的主體建築“涵碧山房”。取自朱熹的“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詩句。“涵”指水多,“碧”指水碧如玉,所以叫“涵碧山房”。中國有句老話叫“心定自然涼”,在這個地方,你是否有一種“聞名心底涼”的感覺呢?

(走進曲廊)

留園曲廊是蘇州園林三大名廊之一,全長有300多米,另外兩廊是拙政園的水廊和滄浪亭的復廊,各有特色。廊按位置可分為沿牆走廊、爬山廊、水廊、迴廊、樓廊等;按形式又可分為曲廊、波形廊、復廊、廊是園林建築中獨立的有頂的通道,就像文章中的“虛”字,有連貫的作用。留園的這一段爬山廊(曲廊)高低逶迤,牆直廊曲,明暗相間,有的地方貼近牆面,有的地方又有間隙,還種了一些花草,巧妙地運用對比的方法,使廊顯得更加活潑。廊在這裏有這麼幾個功能:一是夏天可遮陽,冬天可擋雨;二是景點之間的聯繫紐帶,天然的遊覽線路;三是作為平緩地過渡,巧妙地將客人引到山上的“聞木樨香軒”,觀賞秋景。爬山廊的旁邊牆壁上有明代鐫刻的“二王”法帖。與眾不同的是,此處的法帖只收“二王”書法,點評全放在釋文的後面,可以讓遊人,特別是書法愛好者自己欣賞評點。至今,留園保存了359方法帖,堪稱園林一絕。

現在大家所在的地方是“聞木樨香軒”,“木樨”就是桂花,這兒四周遍種桂花,每年仲秋,丹桂飄香,晚上可以看到明月高懸,倒映水中,隨波盪漾。因此,這兒是觀賞秋景的地方。我們説,蘇州園林建築的命名很講究,此處的“聞木樨香軒”也包含有深刻的禪理,佛教的禪宗講究悟道,佛理就像桂花香一樣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但卻看不見,摸不着,無影無蹤。

(進入可亭)

過了水澗、小橋,來到可亭。“亭者,停也”,也就是説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了。觀賞園林有動觀和靜觀之分。如果説走廊是我們動觀園林的地方,那麼亭子就是我們靜觀的場所。可亭的周圍有一些圖案,有鐵枴李的葫蘆、漢鍾離的扇子、呂洞賓的寶劍等,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暗八仙”圖案。亭中這個桌子是用靈壁石做成的。靈壁石產於安徽靈壁縣,是石中上品,“石本磐材,叩之有聲”,這在蘇州園林中也是比較少見的。剛才,我們已經分別看過了觀賞春、夏、秋三季景色的地方,此處的可亭就是觀賞冬景的場所,它的四面種有梅花,坐在亭中可以看到園外遠方山頂的積雪、冬日的夕陽……

現在,請大家回過頭來看一看,對面的涵碧山房、明瑟樓與可亭形成了一個對景。所謂對景,就是從甲觀賞點可以觀賞到乙,從乙觀賞點可以觀賞到甲。從這兒望去,明瑟樓就像畫舫的前艙,涵碧山房猶如船艙,兩座建築組成了一艘形神兼備的“寫意抽象式”畫舫,微風吹拂,波光盪漾,這艘船就像在水中緩緩航行一般。那麼,為什麼蘇州園林中有很多的船形建築呢?比如,拙政園有香洲,獅子林有石舫等等。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一是這與蘇州的地理環境、交通狀況有關,蘇州地處江南水鄉,舊時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園中修建船舫,可以增加園林的生活氣息;二是船舫集中了多種建築形式,有廳、有台、有樓、有閣……,是蘇州建築藝術的集萃,並可增加園林建築的層次感,使其更具有觀賞性;三是船形建築介於似像非像之間,符合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審美要求;四是體現了園主的隱逸思想,《莊子.列禦寇》中説:“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邀遊,泛若不繫之舟”。“不繫之舟”就成了古代文人隱逸江湖的象徵,成為他們來去自由、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標誌;五是包含了一些政治含義,儘管他們希望隱逸,但文人士大夫骨於裏的那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思想拋棄不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希望君主對老百姓好,實行“休養生息”的寬鬆政策。

這條花街盡頭就是遠翠閣,往下走,池中有一小島名“小蓬萊”。《史記》中講,瀛洲、方丈和蓬萊三座神山在渤海之中,據説山上有仙人和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曾經派徐福去尋藥,並在宮苑中疊造三神山,此後三神山也就成為造園中常見的題材。前面這個方亭叫“濠濮亭”。為什麼叫“濠濮亭”呢?濠、濮均為水名,《莊子.秋水》裏面有這麼兩個故事: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觀魚,莊子説:“魚自由自在的多麼快樂啊!”惠子答道:“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之快樂呢?”莊子問:“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理解魚的快樂呢?”另一個故事講,楚王派人去請莊子出來做丞相幫他治理國家。莊子説:“我聽説有一隻大龜,已經死了3020_年了,楚王用盒子把它裝起來,用手巾蓋在上面,珍藏在廟堂之中。那麼這隻龜是死了被人供奉着好呢?還是活着在污泥中搖頭擺尾的好?”那兩個人講,“好死不如賴活,當然是活着的好。”莊子説:“那麼你們回去吧;我呢。寧願做一隻自由自在的活龜。”莊子的這種思想與文人士大夫們所追求的隱逸淡泊的願望相符合。所以,一進園時,我就跟大家講,我們觀賞園林必須把握一個主題,後面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大家抬頭看,這便是曲溪樓,書聖王羲之曲水流觴,寫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從這個名稱也可以看出園主對書聖的景仰。曲溪樓向右就可以進入了西樓,它位於五峯仙館之西,所以叫“西樓”。它處於五峯仙館和曲溪樓之間,為取得統一,東邊採用木菱花裝飾,在尺度和比例上與五峯仙館相呼應,而西邊做成粉牆漏窗和飛檐翼角與曲溪樓相呼應,起到了一個承接的作用。一過西樓,地平臨水,清風吹來,這裏便是清風池館,它以水榭的形式向西敞開,與濠濮亭、小蓬萊構成一個景區,不種荷花,池水明淨,樓台倒影,環境十分幽雅。後面有“汲古得梗處”,意思是指打深井裏的水要用長繩子,比喻要想求得高深的學問,就必須使用正確的方法和下極大的功夫,含義深刻,令人深思。

留園的東部是高低錯落、曲折深邃的建築羣,這裏是舊時園主生活起居和宴飲活動的場所,通過粉牆、走廊等劃分出不同的空間,形成了重院疊户、庭院幽深的景緻。

(進入五峯仙館)

出清風池館,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便是有江南“第一廳堂”之譽的五峯仙館,為什麼叫“五峯仙館”呢?請大家回過頭來看一看前面的假山,這座假山是蘇州園林中最大的廳山。留園的主人非常喜歡石頭,他蒐羅了大量的石頭在館南堆疊了五座小山峯,取李白的“廬山東南五老峯,青天削出金芙蓉”之意而命名。五峯仙館是留園三代主人不斷修建改造而成的,它的台基為青石,似為明代遺物。據歷史記載,我們可以推測,五峯仙館是在東園的後樂堂、寒碧山莊的傳經堂基礎上翻建的。五峯仙館建成後,盛氏將其作為主廳,是生日、結婚、小孩滿月等重要活動場所,通過一排紗隔、掛落、飛罩將室內分為前後兩部分,南部為宴飲會客之處,佈置十分講究,以中間圓桌上的花為分界線,供桌左邊為主人,右邊為主賓,接下來由中間向兩邊,由近及遠,按長幼尊卑,-一對應就坐。古時候,女眷不能在外客面前拋頭露面,裏邊的廳相對於外邊的廳叫內廳,人們還將其夫人稱為內子、內人、賢內助等,內廳也可以作為退步,供下人在此聽候使喚。這個廳也被稱作楠木廳,因為室內主要構件均用楠木做成。楠木質地好,紋路漂亮,不用油漆,但是為什麼這兒的柱子要漆成黑色的呢?原來日本兵曾將這裏作為馬廄,這些楠木柱下邊被馬啃壞了,建國後重修時只得用水泥補上,為了美觀才用漆將其掩蓋起來。今天,仍有部分日本人叫嚷釣魚是日本國土,這是沒有根據的。當年慈禧太后的懿旨至今仍在美國盛氏後人手中,這些楠木柱子正是當年日本侵華有力罪證。因此,我們必須牢記歷史教訓,不要讓其重演。五峯仙館兩面牆壁上有四幅大理石掛屏,紅木板上有上圓下方兩塊大理石,不僅在形狀上有變化,而且包含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之説,暗含“天人合一”的追求。民間流傳留園有三件寶,即大理石座屏、冠雲峯和魚化石。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寶大理石座屏,這座大理石畫屏非常珍貴,石質好、石紋妙、尺寸大,仔細一看,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畫,明月、清風、野山、飛瀑集中於一塊石面。這塊大理石採於雲南點蒼山,有“雨後靜觀山”、“風前閒看月”的境界,全國罕見。

(石林小院旁)

這座院子叫石林小院。我們説大院要“動中觀”,小院要“靜中觀”。大家看這邊有幾個字“靜中觀”。這個院子南北長29米。東西寬15米。園主別有用心地將院子隔出六個小院子,互相溝通,給人的感覺不是越隔越小,而是越隔越大,層次非常豐富.院外有院,景外有景。現在,大家站在這個角度看一看,上面的這塊石頭像不像俯衝下來的老鷹,下面的石頭像不像昂頭向上的獵犬?所以叫做“鷹犬鬥”或“鷹鬥獵狗峯”。前面的牆上好像有一面鏡子,鏡子裏邊有這隻老鷹的背影。其實,它是石林小院南面小亭的漏窗,裏面的背影是另一塊石頭,這種用隱蔽的手法構成對景、漏景、框景,匠心別具,恰到好處,讓人感到院子很大,層次很深。

院中的這座建築叫“揖峯軒”,朱熹説:“前揖廬山,一峯獨秀”。軒名是來自古人文章,但是園主對石頭的恭敬之情卻不難發現,劉蓉峯愛石成癖,有“石痴”米芾遺風,他曾經蒐羅了很多湖石名峯,在此地“築書館寵異之”,認為湖石不僅能給人以美感,還能得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德修養。揖峯軒環境幽雅,不妨作為三四個好友論詩作畫,操琴對弈的好地方,大家看裏邊有琴、有棋。尤其是兩桌,一邊是圍棋棋盤,一邊是象棋棋盤,拿掉棋盤,桌子形同七巧盤,可以拆開來隨意放置,小方桌可以拿到院內用來拜月,也可取一牆角放花盆、茶具等。紅木菱花門窗上的蝙蝠、雙錢、萬字圖案等都是吉祥的符號。古人讀書總要找一個幽靜的地方,陶淵明講,“既耕亦已種,時還我讀書”,“還我讀書處”便是主人的書房,不過,它在揖峯軒的後邊。

(站在鴛鴦廳前)

揖峯軒東邊的這座大型的廳堂,就是留園著名的鴛鴦廳,在南部天井前的石庫門上有磚額“東山絲竹”四個字。為什麼叫“東山絲竹”呢?是不是劉恕是東山人的緣故呢?這幾個字也説明了我們觀賞園林必須把握主題的重要性。其實,“東山”也有一個典故,《晉書》上講,謝安在浙江東山隱居,朝廷幾次要他做官,他都不動心。所以後人就用“東山”或“東山高卧”指代隱居,“絲”指絃樂器,“竹”指管樂器,“絲竹”泛指音樂。天井外邊原來是盛家的戲廳,在這裏聽戲品曲,好不愜意!置身於此,能説園主不是“東山高卧”嗎?

而這“鴛鴦廳”也是一種重要的園林建築形式。鴛鴦本是水鳥名,因為它們雌雄偶居總不分離,所以中國民俗中常把配對的事物用“鴛鴦”稱之。大家請隨我一起來看看鴛鴦廳有哪些特點。第一,我們從外邊看只有一個屋頂,但裏面卻是兩個屋面;第二,外邊看是一間房,裏邊是兩個廳;第三,兩邊的功能也不一樣,有男廳、女廳之分,和冬廳、夏廳之別。大家現在所站的位置就是女廳,北邊是男廳。那麼,有人就會問了,男廳、女廳怎麼區分呢?過去,中國社會很講究男尊女卑。大家不妨來比較一下,男廳一般建築華麗,樑架扁方,且精雕細刻;而女廳則比較簡樸,樑架用圓木,沒有什麼雕飾,就連地面上的方磚男廳的都比女廳的大。如果還分不清的話,大家不妨看一看,哪邊的風景漂亮那邊就是男廳,這兒當然是朝冠雲峯這邊風景好了。除了“鴛鴦廳”名字外,它還有一個很雅的名字叫“林泉耆碩之館”,“林泉”指山林泉石,比喻隱居休息遊玩的地方;“耆”指年老的意思”;“碩”指有名望的人;“館”是四通八達的地方。連起來講就是:這裏是德高望重的社會名流聚會的地方。銀杏屏門上的這篇《冠雲峯贊》是清末著名的樸學大師俞樾寫的,還有全景圖後的《留園記》也是俞樾寫的,俞樾與盛康交情非常好,俞樾非常喜歡留園的山水景色,這些文章使得留園更加迷人。

(站在林泉耆碩之館門前)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塊石頭就是舉世聞名的“冠雲峯”,“冠雲峯”與蘇州十中的“瑞雲峯”、上海豫園的“玉玲瓏”、杭州西湖的“皺雲峯”,有江南四大奇石之稱。冠雲峯是留園“三寶”之一,重5噸,高6.5米,是我國現存最高的獨峯觀賞假山湖石名峯。酈道元的《水經注》有“燕王仙台有三峯,甚為崇峻,騰雲冠峯,高霞雲嶺”之句,冠雲峯之名即由此而來。

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喜歡造型奇特的石頭,孫悟空是從石頭中蹦出來的,賈寶玉則是女媧補天所剩的頑石,其中太湖石最受推崇。宋代書畫家米芾被人稱為“石痴”,他曾讓人給石頭穿上衣眼,擺上香案,與石頭稱兄道弟,他將太湖石特點歸納為瘦、皺、漏、透。大家不妨看一看冠雲峯,瘦是説這塊石頭苗條修長;皺指石頭的表面有花紋;漏指雨水不會積存在石頭上,順着孔隙很快就會流出來;透是説石頭上有很多孔洞,玲瓏剔透,這只不過是這些石頭的一些外部特徵。文人士大夫所以喜歡石頭,更是把人的情感賦予石頭,對石頭的要求實際上就是對人自身修養的要求。有人從瘦、皺、漏、透引申出來的頑、清、拙、醜就説明了這個問題。

我們眼前的這塊石頭可有一番來歷了,據説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宋徽宗在東京修建“壽山艮嶽”時,讓朱勔幫他蒐羅奇花異草、珍木怪石。朱勔利用手中的職權,巧取豪奪,搞得民不聊生,激起了浙江的方臘起義,蘇州也發生了石生起義。宋朝的花石綱導致了國庫空虛,政治腐敗,很快就被金滅掉了。當時有兩塊有名的太湖石被稱為“大小謝姑”,“小謝姑”沒有來得及運走,後來被一位姓董的買了下來,他的女兒嫁給了徐家,將這塊“小謝姑”作為嫁粧,改名為瑞雲峯放在當時的東園裏,留園也因為這塊石頭而更加出名。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蘇州地方官為了討好皇帝,將這塊石頭運到蘇州織造署,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十中,讓皇帝玩賞,一直未搬回來。盛康買下留國後,總覺得留園沒有瑞雲峯就少了幾分靈氣。因此他花了很長時間和很多銀兩,終於尋到了另一塊石頭,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冠雲峯,當時搬運它時,真可謂過河架橋,見山開路,房擋拆屋,據説這塊石頭也是花石綱的遺物。

冠雲峯西邊的石頭叫岫雲峯,東邊的石頭叫瑞雲峯,是當年盛氏尋到冠雲峯後為了應景才這樣佈置的。後來,盛康的兒子盛宣懷還將他的三個孫女分別取名叫冠雲、瑞雲、岫雲,為留園平添了一段佳話。冠雲峯前面的池子叫浣雲沼,冠雲峯的倒影投落在清澈的池水中,似乎主人要用這池水來清洗冠雲峯。實際上也就是説,做人也要向冠雲峯一樣,時時洗滌身上的“塵埃”,反映了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對自身修養的要求。池子裏邊種有睡蓮,水池裏邊養有金魚。冠雲峯的北面有冠雲樓,東面是冠雲亭,還有冠雲台、儲雲庵等幾個建築,當時主人為了烘托冠雲峯的高大,有意控制周圍建築的高度。大家請看,這裏周圍的建築有比冠雲峯高的嗎?

(站在冠雲樓北牆處)

冠雲樓下面北牆上的這塊石頭叫魚化石,也是留園“三寶”之一。這塊魚化石呈薄片狀,像雲母一樣層層剝開,上面有二十多條小魚栩栩如生,頭骨、脊椎骨、肋骨清晰可見,令人歎為觀止。有關魚化石最早的記載,要算《山海經》了。當時人們對石頭中的魚形圖案無法解釋,只好發揮想象力,把它想成是龍魚、鼈魚,想成神仙的坐騎。那麼,魚化石是怎麼形成的呢?據專家考證,是在一億四千多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由於火山噴發,火山灰落在河湖中,將魚蝦掩埋凝結而成的。

在我們的遊覽結束之前,大家不妨回過頭來想一想,留園是不是到處都給我們一種古樸凝重的石文化感覺,那些用湖石、黃石堆疊的假山,營造了留園的山林氣氛;那些湖石名峯,增添了留園傳統藝術氛圍;那些大理石座屏、魚化石等,充滿了清新而樸素的自然氣息;那些牆壁上的書條石記錄了留園的昔日風采,這些作品林林總總從具體到抽象,無不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把園林比作“立體山水畫”、“無聲山水詩”、“綜合藝術博物館”。我想,通過對留園的遊覽觀賞,大家一定會覺得這種評價是很貼切的吧。

風風雨雨四百多年,留園歷經滄桑,幾度興廢,當時園主所期望的“名園長留天地間”,只有在人民當家作主,國家繁榮富強的今天,方才變成了現實。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説,留園是蘇州人民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文化遺產。

我的講解完了,謝謝大家!

江蘇導遊詞 篇7

錦溪成名已有二千多年,相傳南宋建都臨安時,宋孝宗的寵妃陳妃偏愛錦溪山水,戀不忍離,死後水葬於此,錦溪便改名陳墓800餘年,直到1993年才恢復古名。擁有眾多名勝古蹟的錦溪,依然保持着淳樸的江南水鄉風貌,若隱若現的陳妃水冢,風鈴悦耳的文昌古閣,蛟龍卧波的十眼長橋,以及中國首創的古磚瓦博物館使澱山湖畔的這顆明珠更加璀璨奪目。

錦溪簡介

錦溪(舊稱陳墓),位於崑山市西南隅,距古鎮周莊8公里。東臨澱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礬清湖、白蓮湖,“東迎薛澱金波遠,西接陳湖玉浪平”。故錦溪歷來有“金波玉浪”之稱。遠在新石器時代,這裏已有先民生存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明。史載,南宋建都臨安時,宋孝宗的寵妃陳妃病歿水葬於此,錦溪便改名陳墓,長達880年。1993年,恢復錦溪古名。古鎮原有一溪,夾岸桃李紛披。晨霞夕輝,盡灑江面,滿溪躍金,燦爛若錦帶,所以得名錦溪。如今,擁有眾多名勝古蹟的錦溪,仍然以如詩如畫的水鄉風貌,吸引着無數遊客。若隱若現的陳妃水冢,風鈴悦耳的文昌古閣,蛟龍卧波的十眼長橋,以及“三十六座橋,七十二隻窯”的傳説,全國首創的古磚瓦博物館,都令中外遊客流連忘返。

“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是錦溪的寫照,水巷、河埠、拱橋、騎樓、廊坊、街市二千餘年的歷史文化藴積所調集凸現的水鄉神韻,宛若一幅動人心魄的絕妙畫卷。沈從文喻她“睡夢中的少女”,馮英子則稱她"淡抹濃粧總相宜",已故大師劉海粟則讚譽她是"江南之最"。

錦溪,曾是南宋皇妃香消玉殞地。史載,南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趙昚寵妃因病歿水葬錦溪五保湖中,為懷念陳妃,孝宗趙昚在五保湖畔欽旨建廟,為陳妃誦經護墳,錦溪亦因此被宋朝皇帝御旨改名“陳墓”長達800餘年。

錦溪,亦自古為文人騷客薈翠之地。南宋名人衞徑、詩人夢窗、特別是明人沈周、高啟、文徵明、祝允明、唐伯虎等輩都為之留下了誦景思物的千古詩文。錦溪,因溪得名,湖蕩密佈,古橋聯袂。有着“36頂橋,72只窯”美麗傳説的古鎮,橋樑密度,舉世罕見,不足1平方公里的老鎮區就有古橋36座,而且大多數古橋保存完好,橋柱、楹聯、碑刻保存俱全,形成了錦溪獨特的“橋文化”。

近年來,錦溪古鎮又堅持走“旅遊興鎮”之路,定位於“文化旅遊”,在挖掘古鎮自然景觀與傳承歷史文化相結合的旅遊建設中,努力打造“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旅遊品牌。今天,古鎮眾多的民間收藏的博物館已經在周邊水鄉古鎮中真正脱穎而出。“中國古磚瓦博物館”因以豐富的文化內涵,極高的功史文物價值而堪稱“國內之最”,“紫砂館”精集了明代紫砂巨匠時大彬的提樑壺,清代蜚聲海內外的“曼生十八壺”以及當代世界工藝大師顧景舟的紫砂器。還有古鎮的“古董館”、“錢幣珍藏館”、“張省美術館”、“根雕館”、“華夏天文館”、“華夏奇石館”、“錦溪傑出人物館”、“柿園”、“金石人家”等都深受了各地旅遊界人士的喜愛和高度讚譽。

今天,擁有眾多名勝古蹟的錦溪,不僅以似詩如畫的水鄉風貌,吸引着無數遊客,而且錦溪鎮黨委、政府又將古鎮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

歷史文化

遠在新石器時代,錦溪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吳越春秋,當吳王闔閭命伍子胥在蘇州築古城;輔助光武帝劉秀戰勝王莽的歷史名將“馬援”曾在此訓馬練兵;三國時期的輔吳大臣張昭,死後墓葬於斯;東晉安帝義熙年間的大畫家顧愷之,晚年又因不願為官而長年隱居此間;志載,南宋建都臨安時,孝宗帝趙睿攜寵妃陳妃途經此,因陳妃深愛錦溪美景,戀不忍離,後陳妃病逝,水葬於錦溪五保湖中,孝宗亦將錦溪改名陳墓長達840年。

部分景點

天水橋

俗稱北觀音橋,南北走向跨於油車港上,橋始建於明永樂五年(1420_年),由郭子敬出資建造,清順治九年(1652年)重建。現存的天水橋是單孔拱橋,除橋拱為青石質地外,其餘由花崗石構成。橋長17.2米、寬2.7米、淨跨6米、矢高3.1米。此處河道蜿蜒曲折,兩岸綠蔭如蓋,長橋如虹,拱橋如彎彎滿月,怡靜淡雅,如詩如畫。橋的東西兩側分別刻有兩聯:“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原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

通神道院

通神道院原名“天慶觀”,位於崑山市錦溪鎮南大街西首,南宋始建,元、明、清歷代曾擴建,今存東嶽殿及山門,建築面積200平方米。1991年公佈為崑山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通神道院原屬長洲縣地界,與崑山縣福城圩的蓮池禪院一溪相隔,南北遙峙。南宋時建有三清殿、通神庵。元時增建正山門,至明清時已有中嶽殿、雷神殿、關帝殿、玉皇殿、文昌閣、鬥姥閣等建築,造型與規模均與蘇州“玄妙觀”相同。

普慶橋

普慶橋又名俞家橋,始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年間重修。橋為花崗石質地,單孔拱橋,東西走向,跨於市河上。橋長18.5米,寬2.8米,淨跨6米,矢高3.75米,保存基本完整。有橋聯“兩岸煙飛通海市,一溪浪湧接澄湖”之句。20_年12月公佈為崑山市第一批控制保護建築。

裏和橋

此橋又稱南塘橋、南觀音橋。建於南宋,坐落在古蓮池西側的三圖河上,為明代“錦溪八景”之一,“古井風亭”所在地,如今的南塘橋滄桑斑駁,橋畔民居臨水而築,吊腳閣樓,粉牆蠡窗,古韻猶在。西面沿河成行的巨大老樟,蒼勁蓊鬱,香氣四溢,博得不少遊人的讚歎。橋東親水廊棚內則聽朱椅間陳,遊客疲累,假此小憩,靜聽河中游船上飄出的江南絲竹,真亦有寵辱皆忘之樂。橋畔有宋井一口,風亭一座,泉水清冽,久旱不枯,明代大書畫家文徵明有詩稱讚:“改邑何妨舊井存,苔花剪剪石欄春。轆轤聲裏千年澤,不是郵亭閲古人。”

十眼長橋

錦溪橋樑星羅棋佈,橋之密度國內罕見,當地名謠素有“三十六座橋,七十二隻窯”之説,其中較著名的有十眼長橋。十眼橋位於崑山市錦溪鎮南,架於墳塘港至五保湖口,南北走向。橋長52米、寬2.8米、高3米,主孔跨度3.5米。十眼長橋建於明代,與古蓮池、文星閣、長堤迴廊和桃園構成完整的古蓮景區。橋有九柱十孔,造型古樸別緻,為遠近水鄉所罕見,人稱“小寶帶橋”,是觀湖賞月極佳之處。建國後,幾經修繕,現保存良好。

蓮池禪院

蓮池禪院位於錦溪鎮南首五保湖畔,始建於南宋,佔地面積5111m2,建築總面積1400m2。乾隆《陳墓鎮志》載:“宋孝宗南巡葬陳妃於此,構是院,命僧守之。”

蓮池禪院為一座朝背廟宇,歷宋、元、明三代,至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擴建鼎新,殿堂、廊廡次第告成,計有彌勒、三世、大悲、觀音等殿,傍添鬥壇、方丈、三官堂、鶴來軒、藏經樓等處。寺外築長堤開巨沼,又改名為“阿律寺”。乾隆三十二年,殿宇俱為風陣所毀。客堂、山門片瓦無存。僧人及鄉里竭力募化,修葺了正殿、方丈殿,重建了客堂和山門。順治十六年主持道忞應詔入都,被聖上賜號為“弘覺禪師”。

文星閣

文星閣位於崑山市錦溪鎮古蓮池畔。始建於明朝,為三層樓閣式建築,磚木方形結構,飛檐翹角,高15.6米,總面積約200平方米。歷史上曾幾經修葺。1991年公佈為崑山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文星閣俗名“文昌閣”,又稱“片雲閣”,原在通神道院內,歷來供奉“文曲星”。乾隆癸亥年(1743)因風災大頹,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移建至蓮池院,並立“重建文昌閣記”碑嵌於內牆。移建後的文昌閣,高15.6米,四面三層,登浮屠狀。閣前有石台,上有石欄,東南堤埂種植楊柳,西有寶閣岑樓,並綴以琴堂、蓮舫、惜字會。內有兩幅唐代畫聖吳道子的人物畫像拓片。登閣遠眺,水天一色,帆影點點,白鷗翔集,可謂美景如畫。

陳妃水冢

陳妃水冢在錦溪鎮南五保湖中。宋隆興元年(1163年),金兵入侵,孝宗攜眷南遷臨安,途中陳妃病歿,立水冢而葬。1992年重修。1997年公佈為崑山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清代《姑蘇志》雲陳妃為宋光宗之妃,《昆縣誌》雲陳妃為宋孝宗之妃,而乾隆《陳墓鎮志》則認為:“合觀兩志,陳墓有道院,宋南渡時駐蹕焉,御書親題三字曰‘通神庵’。則孝宗實臨幸斯地,為孝宗之妃無疑。”

陳妃水葬後,宋孝宗下旨在五保湖畔構建了蓮池禪院,並命僧守之。錦溪因此更名為“陳墓”,有明代文徴明詩為證:

誰見金鳧水底墳,空懷香玉閉佳人。

君王情愛隨流水,贏得寒溪尚姓陳。

“陳墓”之名沿用了將近820_年。

古董館

古董館系蘇州薛仁生先生古玩收藏品陳列館。薛仁生,號苦膽老人,綠緣堂堂主。原籍無錫,世居蘇州。青年時代薛先生即投身於收藏事業,半個世紀來,積聚各類古玩藏器3000餘件。僅自春秋戰國至今2520_年間的歷代水盂精品就達800件。

鴛鴦灘

天成奇峽自然環境特別好,是鴛鴦越冬的地方,每年秋季後,溪流中能看到成羣的鴛鴦,而平時只能看到一兩對。

水上一線天

是錦溪漂流最精華的地段,兩岸赤壁高聳,巖生白像,佳境天成。概括起來為:谷幽、水秀、灘險、峽奇四大特點,可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堪稱華東第一奇峽。“處處聽説都第一,難得此地不過及,人行峭壁夾縫裏,腦想奇妙心在提”。

海歸石

傳是一隻已經修煉成仙的千年海龜從龍宮裏爬上來準備到“圓石寨”朝拜“福、祿、壽”三仙,經過這兒,發現這兒景色很美,便再也不想走了,三仙為了成全它,便將它點化在這,為我們後人留下了一道千年奇觀。

觀音潭

原本幫觀音娘娘看守甘露瓶的有一隻可愛的小白鼠,有一次來錦溪水畔玩耍時,被一條毒蛇咬到了,是我們本地的一位農夫救了它,為此它一直感恩在心。有一年,這兒大旱,整年無雨,眼看糧食顆粒無收,小白鼠看在眼裏,急在心頭。為了挽救這兒的老百姓,它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地把觀音娘娘的甘露水倒在了錦溪兩岸。據説這就是當年甘露水倒下來的地方。

賞橋觀石

錦溪以“三十六座橋,七十二隻窯”著稱,位於蘇滬交界處,東南與上海市青浦區接壤。在1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有古橋36座,密度遠遠超過了水城蘇州的橋樑密度。這些建造於明清時期的橋樑,歷經歲月風霜,依然保存完整。橋上的碑記、柱聯、花紋等鐫刻精巧細緻。一座又一座蒼顏斑駁、風格各異的古橋樑,形成了錦溪獨特的橋文化,成為古橋鎮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

在36座橋中,錦溪最有名的有8座。它們是天水橋、太平橋、十眼橋、錦溪中和雙橋、眾安橋、溥濟橋、普慶橋、裏和橋。天水橋俗稱北觀音橋。明代永樂5年由郭子敬捐資修建。歷經600多年的風霜雪雨,仍保持着原有的風貌。抬眼望去,恬靜幽雅,古意盎然。天水橋連同其他古橋一同構築着錦溪鎮的古樸與典雅。

在錦溪的磚瓦博物館中,除了各種各樣的古磚,古瓦的陳列品也很有特色。在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瓦當,是中國建材的一大組成部分。它安放在瓦楞下面,兼有護檐和裝飾的功能,是一種特殊的瓦片。安放時弧型朝上的,稱為滴水;安放時弧形朝下的,稱為檐頭。這塊灰色的長方形(形似城磚)磚用136道工序、在窯中燒了120天、然後又在桐油中浸泡了100天,取出後還要進行風乾。輕輕叩之,聲音清脆。撫摸上去,堅實而滑潤。江南的錦溪與周莊同屬崑山市,它的水巷街市、它的躬身石橋、它的水邊人家都是周莊所具有的,所以人稱“第二個周莊”。

中國博物館之鄉

錦溪被稱為“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首創國內唯一的“中國古磚瓦博物館”,先後推出華東第一古董博物館、中國陶都紫砂博物館、中華歷代錢幣珍藏館、東俊根雕藝術館、華夏奇石館、華夏天文館等民間博物館,“金石人家”篆刻藝術館、“柿園”書法碑帖藝術陳列館、張省美術館和錦溪傑出人物館。崑山錦溪以千年歷史文化為底藴,以古鎮、古橋、古河為依託精心打造“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已經擁有中國古磚瓦博物館、中國曆代錢幣珍藏館、華夏天文館、華夏奇石館、華東第一古董館等13家博物館。其中,中國古磚瓦博物館為錦溪首創,中國一絕,館內藏品涉及瓦當、滴水、屋脊構件等14大件,2300多件展品攬括了從秦磚漢瓦民國時期的各種建築磚瓦和構件,應有盡有,堪稱一部卷帙浩繁的建築史長卷。

入得館內,各式各樣的磚瓦便映入眼簾,有巴掌大的窗花磚、有千年不毀的墓磚,還有經燒百天、用桐油浸透的金磚等等,每一件都閃爍着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結晶。其中,十分罕見的“琴磚”使遊客產生了很濃的興趣,據介紹,“琴磚”在西漢時原本是用來建築墓室的,到了明清時期,才用它來擱置古琴,由於磚是空心的,輕輕釦之,磐然有聲,可以使琴聲產生共鳴,使琴聲更加悠揚動聽,故稱之為“琴磚”。

除了古磚,古瓦的陳列品也很有特色,在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瓦當,使中國建材得以擴大組成部分。此外,華東第一古董館、中國曆代錢幣珍藏館、中國宜興紫砂博物館等,個個讓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這些展館,不但為錦溪增添了一道亮麗的獨特景觀,也無形中為古鎮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江蘇導遊詞 篇8

尊敬的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新世紀”旅行社的導遊王子陽,歡迎大家跟隨我來參觀中山陵。

中山陵位於浩蕩的大江之濱,坐落在我國著名的古都——南京,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有10個朝代和政權先後在此建都,許多叱吒風雲的著名人物長眠在這裏,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就位於南京東郊的鐘山南麓。鐘山是寧鎮山脈的最高峯,海拔約460米,東西走向,長約7千米,南北寬度約3千米。千百年來,這裏進行過種.種社會活動,建成了許多園林、第宅、寺塔、壇台和陵墓,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史實和動人的傳説。

1920_年3月12日,孫中山因患肝癌醫治無效與北京逝世,臨終前一再表示,願其遺體如友人列寧一樣得以保存,歸葬南京紫金山,根據他的遺願,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一致決定在南京紫金山建陵,陵園的設計方案是通過競爭入選的,採取了密封評議的方式,最後,評出首獎是中國設計師呂彥昌設計的鐘形圖案,鐘有“示警”和“自由”的含義,它象徵着孫中山領導中國革命的意義和貢獻,同時又與陵墓所在地鐘山相吻合,在具體設計上,採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術,汲取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中的經驗,採用了中軸對稱的總平面佈局,民族形式的建築外觀,淳樸的色調,簡潔的裝修和大面積綠化等方法,很好的表現了陵園的莊嚴氣氛和和孫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中山陵於1920_年春動工興建,中間由於軍閥割據,政局混亂,工程進展緩慢,至1920_年3月方才竣工,1920_年6月1日舉行了盛大隆重的奉安大點,全國各地都沉浸在悲哀之中,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於12時,在101響禮炮聲中,葬入墓穴,一代偉人就此安息在鐘山南麓。

陵墓的入口位於最南端,是一座三間三樓琉璃瓦頂的石牌坊,在明間的檐下,懸掛着孫中山先生的手術“博愛”橫匾一方,繼續向裏,沿着墓道,便到大陵門,陵門高15米,寬24米,深8米,氣勢非凡,正中拱門楣上鐫刻着中山先生親筆書寫的“天下為公”幾個金光大字,循陵門後至石階及至碑亭,亭內在龜趺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鑲金楷書“中國國民黨葬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自碑亭再往北,跨過290級的台階便登上了寬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平台是全陵的制高點,這裏視野開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無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大自然都向人們展示其周圍變幻無窮的奇妙景色。平台中央,便是祭殿,祭堂正面明間的雙眼連接處刻有中山先生的手術“天地正氣”,三個圓券門上方,鐫刻着“民族”“民權”“民生”六字,呈內有12根黑色花崗石圓柱,護壁為黑色大理石,左右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全文,堂中央偏北處,置有這位偉大的革命家的白色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視,神態安詳,栩栩如生。

巍巍中山陵,巍巍的氣勢襯托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品格,不朽精神,也可以所,它是孫中山品格與精神的象徵,在中山陵肅穆的氛圍中,寄託了人們對孫中山先生的無限敬仰

江蘇導遊詞 篇9

獅子林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城區東北角的園林路23號,面積約14畝。獅子林是蘇州古典園林的代表之一,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擁有國內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羣。湖石假山出神入化,被譽為“假山王國”。

獅子林始建於元代。公元1341年,高僧天如禪師來到蘇州講經,受到弟子們擁戴。元至正二年(1342),弟子們買地置屋為天如禪師建禪林。天如禪師因師傅中峯和尚得道於浙江西天目山獅子巖,為紀念自已的師傅,取名“師子林”,又因園內多怪石,形如獅子,亦名“獅子林”。

天如禪師謝世以後,弟子散去,寺園逐漸荒蕪。明萬曆十七年(1589),明性和尚託缽化緣於長安,重建獅子林聖恩寺、佛殿,再現興旺景象。至康熙年間,寺、園分開,後為黃熙之父、衡州知府黃興祖買下,取名“涉園”。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黃熙高中狀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鬆園”。至清光緒中葉黃氏家道衰敗,園已傾圯,惟假山依舊。1920xx年,上海顏料鉅商貝潤生(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叔祖父)從民政總長李鍾鈺手中購得獅子林,花80萬銀元,用了將近七年的時間整修,新增了部分景點,並冠以“獅子林”舊名,獅子林一時冠蓋蘇城。貝氏原準名籌備開放,但因抗戰暴發未能如願。貝潤生1945年病故後,獅子林由其孫貝煥章管理。解放後,貝氏後人將園捐獻給國家,蘇州園林管理處接管整修後,於1954年對公眾開放。

獅子林假山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堆山最曲折,最複雜的實例之一。元末明初建園時,蒐集了大量北宋“花石綱”的遺物,經過疊石名家的精妙構思,假山羣氣勢磅礴,以“適、漏、瘦、皺”的太湖石推疊的假山,玲瓏俊秀,洞壑盤旋。象一座曲折迷離的大迷宮。假山上有石峯和石筍,石縫間長着古樹和松柏。石筍上懸葛垂蘿,富有野趣。把獅子林假山迷宮比作諸葛亮的八陣圖,毫不為過。箇中滋味,非親臨不能體察也。

江蘇導遊詞 篇10

揚州人常説:“巷連巷,巷通巷,大巷裏面套小巷。可見揚州是一座巷城,在揚州十幾平方公里的老城區裏就有 500多條巷子。我們今天參觀的東關街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條歷史老街。它東至古運河,西至國慶路,位於古城揚州東北角。長約千米,寬約五米,街道路面全部是用長條石鋪設的。它是揚州古城的CBD,也就是中心城市商業圈了。

因為街道由西向東直抵東關城門,故名東關街。東關城門,原名利津門,為古利津渡所在,後來利津門改稱東關門,利津渡改稱東關古渡。

文化是揚州城市的“魂”,古城是歷史文化的“根” 。好了,東關街已經到,街巷是文化古城的“脈”了,請各位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隨我一同下車,走進揚州古城的脈搏裏去吧。

咱們都説“在家靠娘,出門靠牆”。所以今天的遊覽路線呢也是得靠牆啦。為什麼呢?因為東關街是“魚骨狀”的街巷體系,不靠牆的話很有可能就“穿越”進歷史出不來了。

走進東關街,迎面撲來的就是古色古香的市井景象。東關街是明清時代的商業街,所以往前走,您會發 在現東關街老字號很多。

20_ 年國家商務部認定首批“中華老字號”,這一條街上就有兩個入選,一個是“三和四美醬菜”,另一個是“謝馥春化粧品”。“三和牌”、“四美牌”系列醬菜是久負盛名的傳統名特產品,具有鮮、甜、脆、嫩四大特色名揚四海,暢銷國內外。曾獲醬菜最高獎--國家銀質獎,是揚州醬菜中的突出佳品。如果大家喜歡吃的話,也可以在東關街上買些回去和着早飯吃。除了醬菜之外呢,揚州有名的小吃在此也是不容錯過的。我們現在聞到的就是聞之極臭,味之極香的臭豆腐了,保準讓您吃了流連忘返。再説那餅皮香脆的黃橋燒餅吧,有蟹黃的,野菜的,肉鬆的,火腿的……各種口味任您挑選。

説完吃的,咱們再看看揚州人的日常用品。這最著名的莫過於“三把刀”了。分別是理髮刀、修腳刀、菜刀,這不僅是指揚州的刀口好,而是還反映了揚州三大服務業的繁盛。也就是説,這三把刀背後還代表了三大服務業,分別是:理髮刀代表的是理髮美容業,修腳刀代表的是修腳沐浴業,廚刀代表的是餐飲服務業。“到揚州,吃得好,玩得好,還要享受剃頭洗個澡”,這已經成為近三百年來到揚州享受生活的典型寫照。揚州有名的還有漆器,大到工藝品,小到手機掛件,無不透露出揚州人民的聰明智慧。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女性朋友最關心的“謝馥春”化粧品店。它是我國現存最老的化粧品企業。“謝馥春”化粧品 1915年與“茅台酒”一道榮獲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大獎,最近被評為“全國 300家重點保護品牌”。美女離不開梳粧打扮,要梳粧打扮當然就離不開化粧品,“謝馥春”的傳統產品鴨蛋粉、冰麝油及香件,被稱為謝馥春“三絕”。人們常説:“蘇州胭脂揚州粉”,謝馥春的香粉原料是天然珍珠粉,非常自然温和,絕不像現在的護膚品中添加過多的化學成分。

其實作為一個旅遊景點,東關街的民居也非常值得一看。他們並沒有因為旅遊的發展而改變自己原有的生活節奏。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揚州古城的歷史氣息。緩緩步行於東關街,時有路人匆匆,或步行,或腳踏車。我們可以看看揚州人真實的衣食住,聽聽他們在説些什麼,做些什麼。揚州的居民樸實而好客,他們往往會主動與你們打招呼,甚至會為熱心地為您嚮導。

好了,現在大家都對東關街有所瞭解了吧,接下來給大家一個小時的時間真正感受一下東關街厚重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吧。記得“出門靠牆”哦!

江蘇導遊詞 篇11

尚湖公園建於1986年初,臨山孕湖,與古城渾然一體,含山川之秀,匯城鄉之交,得天獨厚,自然美色與人文景觀相融合,氣象開闊,內涵豐實。度假休閒,遊覽觀光,娛樂商貿,美食健身,四季宜人。此一景點顯示:天人合一——人與自然之和諧;返璞歸真——在自然風光中尋找自我;新舊融會——古建築移建於山水之間,得其所哉!

常熟尚湖,相傳因殷末姜尚避紂王暴政,隱居於此垂釣而得名。尚湖北依十里虞山,東鄰古城常熟,山清水秀,是國家級太湖風景區的重要景點。尚湖與虞山相映,十里青山半入城,萬畝碧波湧西門,為古城平添了千種風情,一向為江南著名的風景旅遊勝地。黃公望、沈周、唐寅、康有為、于右任、柳亞子等歷代文人均有題詠傳世。直到六十年代,仍有一派古意濃重的自然風貌。

尚湖,幾千年來歷經滄桑。十年動亂,尚湖也遭劫,一萬九千畝水面被“圍湖造田”,只剩下二千多畝零星水澤。圍填之處,説是農田,其實種過幾熟以後,因地質、地勢和肥力諸多原因,多成薄地,日漸拋荒。更嚴重的是,生態環境失去平衡,湖中原有大量鳥禽不辭而別……

1985年初,市委、市政府為恢復尚湖生態平衡和山水景觀,開發旅遊風景區,決定退田還湖。市建設委員會着手進行尚湖風景區的開發建設,請同濟大學風景園林專家共同規劃設計,調集萬名民工,組成“還湖大軍”。經過半年的艱苦奮鬥,挑土125萬方,築成了長21公里的環湖大堤和1.4公里的穿湖大堤。7月23日開始放水“還湖”,於是,尚湖才有了水面一萬二千畝。湖中有7個人工島嶼共一千畝。虞山之前的尚湖,地大水闊,包孕山川之秀。1986年,初具規模的尚湖風景區開始對外開放。

十幾年來,風景區先後投資5100多萬元。遵循邊建設邊開放的原則,先後建成並開放了由荷香洲、桔香洲共同形成的荷香洲公園和煙雨洲、漁樂洲共同形成的釣魚渚公園。荷香洲公園着重體現湖光山色、田園風光,注重植物造景、建築點綴,將人造景點與自然景觀融成一體,充分展現了大自然之美。釣魚渚公園主要以省內第二家按國際慣例運轉的高爾夫俱樂部為主,同時設有姜尚文化區、水上森林等景點。

荷香洲公園佔地面積13.7萬平方米,為湖中最大洲島。公園內主要景點有:一,四景園。坐落在荷香洲北部水濱,原是城南花園浜的一座清代建築,1986年以原樣移建於此。東可觀“塔亭雙影”,西有“月洞探幽”,南有“映日風荷”,北有“山色濤聲”,是觀賞山、水、城、鄉自然景色的最佳處。二,博雅堂。地處荷香洲公園之西,原是常熟城區另一座清代建築,1988年也以原樣移建於此。三,流香館。坐落在荷香洲公園內湖島上,原系張橋衞氏家祠,距今有400多年曆史,1987年按原樣移建於此。四,荷香亭。位於桃花島對面,荷花池中央,亭下荷叢中有雙龍戲珠雕塑,池邊有十二生肖雕塑、綠色迷宮等,可供遊客觀賞、遊樂、攝影。五,百獸園。地處荷香洲南部,又名動物世界。園內有上百種飛禽走獸雕塑。六,照山樓。原是明清年代尚湖湖畔的一幢古建築,新近重修,位於荷香洲公園西北臨湖處,與虞山劍閣遙相呼應,登樓既可觀賞青山碧水、鷗鷺交飛的自然景觀,又可品賞尚湖水鮮佳餚,並有多種現代娛樂設施,是集景觀、美食、娛樂和洽談商務於一體的多功能景點。七,湖橋串月。尚湖西北原有三洞的石拱湖橋一座,構造奇特,湖底亦同樣倒建一橋,橋洞成正圓形。月圓時候,橋身方向和月亮運行軌道相垂直,當月亮升至一定高度,拱橋和月影相套合,投影湖中,別有奇觀。相傳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常在湖橋飲酒作畫。原古橋已倒坍,1987年仿造於荷香洲內。

釣魚渚公園的景點有:一,高爾夫俱樂部。佔地約十萬平方米,由俱樂部會所、迷你型球場、標準球道區、水上練習場等主要功能區組成。俱樂部會所在球場的南部,是一座富有現代氣息的兩層建築,內設大堂、酒吧、球具專賣店、多功能廳、健身房、棋牌室、餐廳等。會所前廣場上有一座象徵高爾夫運動的不鏽鋼雕塑。二,姜尚文化區。用花崗巖製作的姜太公雕像坐落在釣魚渚北側。姜太公手執釣杆,正襟危坐,眼望遠方,“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表現出姜尚剛正不阿、憂國憂民的情態。三,水上森林。1987年冬,尚湖風景區在釣魚渚、漁樂洲的淺水區種植了幾千株池杉,現已成景觀,林中鳥禽雲集,水中可劃遊船。

尚湖七個洲島之一的桃花島位於荷香洲西百餘米的湖面上。放水還湖前,此處原有桃林,為了不使放水後淹沒,便築堤圍護。放水後遂成小島。桃花島春可探花,夏可嘗桃,由於平時人跡罕至,鳥禽紛紛棲息,冬季候鳥南下,數量更多,尤以野鴨為最。此時登島尋鳥,亦有奇趣。

十幾年來,尚湖已經初步形成了大風景區的格局。全區擁有樹木132種30餘萬株,綠化面積達1100餘畝,四季草花60餘種,牡丹園7000平方米,中日友誼櫻花園400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92.6%。近幾年中還舉辦春季牡丹會、夏季游泳野營、金秋燈會、冬季觀鳥等尚湖特色遊樂項目。景區注重植物造景,形成多處植物景觀。荷香洲內的牡丹園為江南最大牡丹園,園內擁有八大色系3000餘株牡丹,有洛陽紅、曹州紅、姚黃、魏紫、趙粉、賽雪塔、崑山夜光、豆綠等150多個品種,還有河南洛陽、安徽寧國、山東菏澤、江蘇鹽城、日本等地的牡丹。目前已成林的植物景觀有:山茶苑、櫻花苑、紅楓苑、海棠苑、棕櫚林、月季苑、盆景園、松柏圃等,均為踏綠賞花的好去處。

將尚湖水面一隔為二的穿湖大堤改造工程由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作方案設計,總投資2700多萬元,從20_年5月動工。主要工程項目有長228米寬13米的仿明清建築17孔石拱橋及兩端觀景台“望虞台”、“近香亭”等,為尚湖增添新的景觀。

尚湖風景區的開發建設取得了明顯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幾年來尚湖的“污染源”基本得到控制,成功地將長江水引入湖中,經常換水,使水質一直保持着國家二級標準,水質之好居蘇州各湖之首。生態也日趨平衡,迴歸尚湖的鳥類逐年增多,湖中的飛禽、涉禽和游禽類達65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二級保護珍禽有中華秋沙鴨、白鸛、天鵝、鴛鴦等。近兩年的秋冬季節,來此過冬的野鴨都在萬隻以上。

來湖遊覽的遊客也逐年增多,至1999年底,尚湖共接待國內遊客和來自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的海外客人共計300多萬人次,經濟收入3000萬元以上。

今天,尚湖風景區正在構築新的藍圖,它將成為以江南山水田園風光為特色,集“度假休閒、遊覽觀光、娛樂商貿、康復健身、美食風情”於一體的遊樂旅遊中心。

江蘇導遊詞 篇12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蘇州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__。

蘇州素有“園林之城”美譽。蘇州園林源遠流長,明清全盛時200多處園林遍佈古城內外,至今保存完好的尚存數十處,分別代表了中國宋、元、明、清江南園林風格。蘇州古典園林以其古、秀、精、雅,多而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譽,是蘇州獨有的旅遊資源。1997年12月4日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屆全體會議批准了以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為典型例證的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_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屆會議批准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增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蘇州的造園家運用獨特的造園手法,在有限的空間裏,通過疊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園林建築,並用大量的匾額、楹聯、書畫、雕刻、碑石、傢俱陳設和各式擺件等來反映古代哲理觀念、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從而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寫意山水園林,使人“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達到“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藝術境地。

蘇州城歷史悠久,私家園林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至明代建園之風尤盛,清末時城內外有園林170多處。為蘇州贏得了“園林之城”的稱號。現存名園十餘處,聞名遐爾的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獅園、怡園等。蘇州園林戰地面積小,採用變換無窮、不拘一格的藝術手法,以中國山水花鳥的情趣,寓唐詩宋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假山、樹木,安排亭台樓閣、池塘小橋,使蘇州園林以景取勝,景因園異,給人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拙政園享有“江南名園精華”的盛譽。宋、元、明、清歷代園林各具自然的、歷史的、文化的、藝術的特色。

蘇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城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以來被人們譽為“園林之城”,其盛名享譽海內外。蘇州古典園林歷史綿延20_餘年,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她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藴含濃厚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展示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實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與“蘇州園林”並駕齊名的蘇州風景名勝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風景區也是古往今來海內外遊客嚮往的遊覽勝地。

明清時期,蘇州封建經濟文化發展達到鼎盛階段,造園藝術也趨於成熟,出現了一批園林藝術家,使造園活動達到高潮。最盛時期,蘇州的私家園林和庭院達到280餘處,至今保存完好並開放的有,始建於宋代的滄浪亭、網師園,元代的獅子林,明代的拙政園、藝圃,清代的留園、耦園、怡園、曲園、聽楓園等。其中,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因其精美卓絕的造園藝術和個性鮮明的藝術特點於97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園林是城市中充滿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鬧市的人們一進入園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樂”。在這個濃縮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園內的四季晨錯變化和春秋草木枯榮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變化,使人們可以“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樂”。

蘇州園林是文化意藴深厚的“文人寫意山水園”。古代的造園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能詩善畫,造園時多以畫為本,以詩為題,通過鑿池堆山、栽花種樹,創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景觀,被稱為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園林中游賞,猶如在品詩,又如在賞畫。為了表達園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園林建築與景觀又有匾額、楹聯之類的詩文題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園“遠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潔(拙政園“香洲”),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盪怡然自得的(怡園“畫舫齋”),還有表現園主企慕恬淡的四園生活的(網師園“真意”、留園“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充滿着書卷氣的詩文題刻與園內的建築、山水、花木自然和諧地揉和在一起,使園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產生出深遠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靈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蘇州園林雖小,但古代造園家通過各種藝術手法,獨具匠心地創造出豐富多樣的景緻,在園中行遊,或見“庭院深深深幾許”,或見“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見小橋流水、粉牆黛瓦,或見曲徑通幽、峯迴路轉,或是步移景易、變幻無窮。至於那些形式各異、圖案精緻的花窗,那些如錦緞般的在腳下遷伸不盡的鋪路,那些似不經意散落在各個牆角的小品.....更使人觀之不盡,回味無窮。

“中國園林是世界造園之母,蘇州園林是中國園林的傑出代表”,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次全體會議對蘇州古典園林的評價。近年來蘇州依據《保護世界文化和古典園林自然遺產公約》及《蘇州園林保護和管理條例》等,積極保護園林,鞏固擴展申報成果;深入挖掘園林文化內涵,弘揚吳文化。堅持“修舊如舊”原則,按照“保護、疏導、恢復、發展”方針,使園林之城名副其實。蘇州園林和綠化局從世界同行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運用國際標準實施對古典園林的保護、管理和規範,建立現代化的園林管理體制:一是恢復性保護;二是挖掘性保護,如拙政園再現明代文徵明《三十一景圖》,滄浪亭重現林則徐珍貴遺蹟等;三是建設性保護;四是接軌性保護,拙政園被評為全國首批4A級景點,並通過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留園、獅子林、網師園也被評為4A級景點。蘇州園林不斷推出一系列特色旅遊活動,如虎丘藝術花會、金秋廟會,拙政園杜鵑花節、荷花節,留園吳文化活動,網師園特色夜遊及怡園水仙展,獅子林時令花展,天平紅楓節,石湖串月,滄浪亭蘭花、菊花展,耦園水鄉特色遊等;蘇州園林還抓住“保護、開發、管理、服務”四個環節,使古典園林成為體現蘇州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一個重要窗口。20_年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全國創建文明行業工作先進單位。

20多年來,蘇州園林藝術自1980年首次出口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明式庭院“明軒”後,“品牌”效應凸現,先後設計、建造並獲多項榮譽:日本池田“齊芳亭”、加拿大“逸園”、新加坡“藴秀園”、日本金澤“金蘭亭”、美國佛羅里達“錦繡中華”微縮景區、香港九龍寨城公園、雀鳥公園、美國紐約斯坦頓島“寄興園”、99昆明世博會“東吳小築”(獲綜合大獎)、美國波特蘭“蘭蘇園”等,使蘇州品牌的園林在五湖四海安家落户,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也吸引了歐、亞、美等專家學者來蘇州考察古典園林。

第28屆世遺會在20_年6月28至7月7日在蘇州召開,是中國政府承辦最高級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會議。將近100個國家、500多名代表到會,及中外記者等,共800多人。有利於世界進一步瞭解蘇州,蘇州進一步走向世界。

江蘇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錦溪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__。

錦溪位於蘇州市崑山市,東鄰上海,西接蘇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是江南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有“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的美譽。

錦溪(舊稱陳墓),位於崑山市西南23公里處,東與上海市青浦區接壤,西與蘇州市吳中區為鄰。全鎮佔地面積90.69平方公里,鎮區面積1.6平方公里。錦溪水陸交通十分便捷,北有滬寧鐵路,312國道,滬寧高速,南有318國道,滬青平高速,崑山南北交通主幹道在此過境。風景名勝錦溪橋樑星羅棋佈,橋之密度國內罕見,當地名謠素有“三十六座橋,七十二隻窯”之説,其中較著名的有十眼長橋。十眼長橋建於明代,與古蓮池、文星閣、長堤迴廊和桃園構成完整的古蓮景區。

橋有九柱十孔,全長52米,造型古樸別緻,為遠近水鄉所罕見,人稱“小寶帶橋”,是觀湖賞月極佳之處。 古董館古董館系蘇州薛仁生先生古玩收藏品陳列館。在36座橋中,錦溪最有名的有8座。它們是天水橋、太平橋、十眼橋、錦溪中和雙橋、眾安橋、溥濟橋、普慶橋、裏和橋。天水橋俗稱北觀音橋。在錦溪的磚瓦博物館中,除了各種各樣的古磚,古瓦的陳列品也很有特色。最佳旅遊時間蘇州位於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温暖潮濕多雨,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冬夏季長,春秋季短。

無霜期年平均長達233天。歷史文化錦溪得名於一條古老的河流,小溪穿過古鎮,晨霞夕輝盡灑江面,滿溪躍金,燦若錦帶,所以得名錦溪。志載,南宋金兵入侵,宋室南遷,孝宗帝及寵妃陳氏途徑於此,因陳妃深愛錦溪美景,戀不忍離。後陳妃病歿,水葬於錦溪五保湖中,孝宗帝亦將錦溪改名為陳墓,長達840年之久,1992年10月8日,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復錦溪原名。

錦溪,舊稱陳墓,位於崑山市西南隅,距古鎮周莊8公里錦溪。東臨澱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礬清湖、白蓮湖,“東迎薛澱金波遠,西接陳湖玉浪平”。故錦溪歷來有“金波玉浪”之稱。遠在新石器時代,這裏已有先民生存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明。史載,南宋建都臨安時,宋孝宗的寵妃陳妃病歿水葬於此,錦溪便改名陳墓,長達830年。1993年,恢復錦溪古名。古鎮原有一溪,夾岸桃李紛披。晨霞夕輝,盡灑江面,滿溪躍金,燦爛若錦帶,所以得名錦溪。如今,擁有眾多名勝古蹟的錦溪,仍然以如詩如畫的水鄉風貌,吸引着無數遊客。若隱若現的陳妃水冢,風鈴悦耳的文昌古閣,蛟龍卧波的十眼長橋,以及“三十六座橋,七十二隻窯”的傳説,全國首創的古磚瓦博物館,都令中外遊客流連忘返。

“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是錦溪的寫照,水巷、河埠、拱橋、騎樓、廊坊、街市,二千餘年的歷史文化藴積所調集凸現的水鄉神韻,宛若一幅動人心魄的絕妙畫卷。沈從文喻她“睡夢中的少女”,馮英子則稱她"淡抹濃粧總相宜",已故大師劉海粟則讚譽她是"江南之最"。

錦溪,曾是南宋皇妃香消玉殞地。史載,南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趙昚寵妃因病歿水葬錦溪五保湖中,為懷念陳妃,孝宗趙昚在五保湖畔欽旨建廟,為陳妃誦經護墳,錦溪亦因此被宋朝皇帝御旨改名“陳墓”長達800餘年。

錦溪,亦自古為文人騷客薈萃之地。南宋名人衞徑、詩人夢窗、特別是明人沈周、高啟、文徵明、祝允明、唐伯虎等輩都為之留下了誦景思物的千古詩文。錦溪,因溪得名,湖蕩密佈,古橋聯袂。有着“36座橋,72只窯”美麗傳説的古鎮,橋樑密度,舉世罕見,不足1平方公里的老鎮區就有古橋36座,而且大多數古橋保存完好,橋柱、楹聯、碑刻保存俱全,形成了錦溪獨特的“橋文化”。

這些年,錦溪古鎮又堅持走“旅遊興鎮”之路,定位於“文化旅遊”,在挖掘古鎮自然景觀與傳承歷史文化相結合的旅遊建設中,努力打造“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旅遊品牌。如今,古鎮眾多的民間收藏的博物館已經在周邊水鄉古鎮中真正脱穎而出。“中國古磚瓦博物館”因以豐富的文化內涵,極高的功史文物價值而堪稱“國內之最”,“紫砂館”精集了明代紫砂巨匠時大彬的提樑壺,清代蜚聲海內外的“曼生十八壺”以及當代世界工藝大師顧景舟的紫砂器。還有古鎮的“古董館”、“張省美術館”、“錦溪傑出人物館”、“柿園”、“金石人家”、“馬若特泥禪坊”、“中國錦溪宣卷藝術館”等都深受了各地旅遊界人士的喜愛和高度讚譽。

家居中原,相對江南人來説,我就是一個地道的北方人。北方人對江南的想象,總是充滿了詩情畫意和神祕色彩。坐在旅遊大巴上,看到沿途一晃而過的南國景色:滿眼的河湖交錯、水網縱橫、魚塘遍佈,給人一個總體印象就是水,水!水!!

遙想今日目的地——錦溪。她此刻就象一個披着面紗的女郎俏立於煙雨濛濛的白石橋邊在對着我們這羣從未謀面的北人遙遙招手。進入古鎮,遠遠就見一條長長的仿古長廊橫亙於湖面上,大紅的燈籠一路懸於廊檐,給水鄉塗抹了一縷鮮活的色彩。特有的江南園林風味一下子抓着了遊客的心,人們紛紛拍照留影。我們沿着彎曲的石橋一路向她走進。她很安靜,依然沉浸在一千多年的靜謐中,沒有一絲那種過度開發的風塵味。掀開她的歷史面紗。

據志載,這裏“一溪穿鎮而過,夾岸桃李紛披,晨霞夕暉盡撒江面,燦若錦帶,故名錦溪。”相傳南宋孝宗寵妃陳妃為避戰亂,來到這個美麗的江南水鄉。來到這裏,她就再也捨不得離開了,死後她就永遠地留在了此地,在五保湖中的小島有她安息的地方——陳墓。錦溪長期以來也被當地百姓稱為陳墓,一直到九十年代古鎮開發後,才正名為錦溪。我們彎腰入坐於水鄉特有的烏蓬船,伴隨着船孃手中搖擼的吱嘎聲,我們居然也象游魚般穿行在有着四千餘母水面的五保湖上了。只不過走的是旅遊線路,先圍着湖中島——陳墓轉了一圈,然後向着水巷深處駛去。

健壯的船孃控船本領不錯。她們統一穿着藍地白花的外衫,頭帶斗笠,帽下耳邊各懸垂一串俗豔的粉紅毛線飾物,隨着搖船而來回搖晃。小船輕鬆通過窄窄的水巷、橋洞,岸邊的迎春綠叢枝條紛披下垂,似要探腰戲水,兩旁的古民宅保留着固有的風貌,枕河而居,廊橋下掛着涮的乾乾靜靜的拖把。真是讓人羨慕,因這水的緣故,這裏與北方有着很大的不同,比之北方的塵土這裏是纖塵不染。信步在古老的青石路,循着老街的古道前行。那班駁的石橋、粉牆青瓦的老宅,古樸的廊街岸柳,無不臨水而居。巷水與湖水相通,靈動成這秀美的小橋流水。站在躬身河上的古橋,看着穿梭來往的手搖船,滿目青瓦白牆,我的思緒象這流水一樣綿軟而又悠長:千百年來,這小橋,這流水,這青石板依舊,只是已然物是人非。這裏就是北人夢裏煙雨中與知己共撐一把紅油紙傘漫遊過的地方吧?

一個充滿感傷與憂鬱的地方。

古鎮的老街很窄。我站在古道上,與南來北往的遊客摩肩而過。為着夢中的水鄉,今天,大家彙集在了這裏,共同領略這旖旎的水鄉風光。“守侯千年,只為今生與你檫肩而過”這種機緣是多麼難得啊,而着一切皆因水鄉才有的,她是如此的寶貴,要好好珍惜啊。兩旁的老鋪一家挨着一家,中間間或也有民居。導遊説這裏住着原住民,看來不假。小小的鋪面展示着民間的收藏:奇石、根雕、古董、錢幣、古磚瓦。

更多的則是糕點鋪、茶館,擺着土特產:五香毛豆、襪底餅、醬汁肉、各式南點。

刺激着遊人的購買慾、食慾。我吃着酥酥的熱熱的襪底餅前行,眼光在兩旁的鋪面上忙亂的遊移。在街角,看到一衣着簡樸的老人在賣剛從湖中打撈出的水紅菱,禁不住停下來問價,一問才1。5元/斤,我都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景區裏的物價大家也都知道,這裏並未象別的熱點景區那樣商業化。我裝了一袋讓老人給我稱2斤,他提着稱一再的添加,常與菜場小販打交道的同伴一眼看出,老人是不會缺稱的。有幾個遊客乘機嘗而不買,老人也默不做聲。我對錦溪的印象因淳樸的老人而一下子改觀,再也不抱怨導遊未把我們領到聲明遠播的水鄉周莊了。可惜我們是跟團遊,不象自助遊那麼自在,未能在那臨水民居小客棧慢慢領會“人家盡枕河”的江南風韻。中午我們品嚐到了在老街買的據説是沈萬三家傳的醬汁肉,那紅燒的肘子、豬蹄與北方的最大區別是甜,甜香中除盡了肉類的別味。而此時,我不禁又懷念起那甜香不膩的醬汁肉來。想起了回味悠長的醬汁肉,想起了賣菱老人,想起了碧波盪漾、蓮葉田田的湖水,還有那種細膩的水鄉特有的靜瑟。

江蘇導遊詞 篇14

無錫惠山古鎮以地理位置獨特、自然環境優美、古祠堂羣密集分佈為特色,是無錫老街坊風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區。20__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公佈惠山古鎮祠堂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惠山古鎮已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錄名單

古鎮的文化底藴豐厚,大運河支流惠山浜直達古鎮腹地。兩岸歷史文物林立,人文薈萃,又是無錫地名的發源地"無錫錫山山無錫"。

惠山古鎮各行業會所佔一定數量,其中山貨公所、耍貨公所、石作公所、鹽業公所、建築業行會,婺源會館等。成為古鎮亮點。惠山古鎮具有水陸二條交通線,水路由京杭大運支流三裏至古鎮腹地,陸路離城五里,交通十分便利。

惠山寺始建於南北朝,香火旺盛。無錫的標誌性建築錫山龍光塔,始建於明萬曆間,是古鎮一景。唐代陸羽品宜茗者,惠泉第二,“天下第二泉”因之得名。惠麓一帶林茂石壑,泉水豐富,素有九龍十三泉之稱美譽。唐、宋惠山寺石經幢聳立古鎮中心。始建於北宋金蓮橋、唐聽松石牀在古鎮中重要位子。唐皮日休詩“千葉蓮花舊有香,半山金剎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風起,松子聲聲打石牀”。明洪武初年600餘年古銀杏,400餘年古玉蘭,古香樟,根深葉茂。始建於明代的寄暢園、愚公谷舊貌依舊。

明代“千人報德坊”、“華氏四面牌坊”是古鎮牌坊羣的佼佼者。惠山古鎮祠堂建築羣佔居古鎮主體位子,始建於唐而盛於明清,先後出現120處祠堂建築體,其中宰相祠堂九處,楚相春申君黃歇;唐相李紳、陸贄、張柬之;宋相司馬光、王旦、范仲淹、李綱;清代李鴻章。惠山祠堂羣按規制可分為尚書祠、侍郎祠、御史祠、巡撫祠、忠節祠、貞節祠等,祠堂名目繁多。涉及80余姓氏,180餘名歷史人物,是尋根問祖,追根溯源姓氏文化的源泉。

惠山老街立於惠山直街東端。街口豎立一塊石碑橫額。正面磚刻“五里香塍”四字,晚清竇承焯書;反面篆書“九峯翠嶂”。系邵寶八世族孫涵初所書。碑立於清咸豐六年。五里香塍,原為無錫西門至惠山的一條大道。1976年,京杭運河無錫段改道,五里香塍已被湮廢,近惠山一段建成林蔭大道,稱惠山直街,街上保持着江南民居老屋,經銷惠山泥人的店鋪林立,龍頭下有惠山泥人博物館,寶善橋有惠山泥人廠,街上有張巡廟。

惠山古鎮歷史悠久,古蹟眾多,文化底藴豐厚,號稱無錫歷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館。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近現代,文化遺存及歷史性建築比比皆是,並有國家、省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惠山古鎮已發現ll8處歷代祠堂建築和重要遺蹟,彙集了自唐代至民國時期的80個姓氏,180個歷史名人。其數量之多、密度之高、類別之全、風貌之古樸,為國內所罕見。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和參與興趣感,今後是探勝訪跡、尋根文化體驗互動、憑弔先賢道德哲理、瞭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內涵之源。

惠山寺周邊祠堂羣有過郡馬祠、錢武肅王祠(五代時期吳越國王錢鏐)、嵇忠節祠、張義士祠、鄒忠公祠、李忠定公祠(宋代宰相李綱)、貞節祠、張孝子祠、張節婦祠、淮湘昭忠祠(和太平軍作戰陣亡的全體湘軍淮軍官兵)華孝子祠(孝子華寶)、華節愍公祠、華節婦祠、華貞節祠、至德祠(泰伯、仲雍、季札)、尊賢祠、報忠祠、蔣家祠惠山寺、蘇家祠唐張貞節祠、蔡氏孝友祠、貞節祠、胡文昭公祠(北宋“安定先生”胡瑗)、尤文簡公祠(南宋四大家尤袤)、陸子祠(陸羽)、顧端文公祠(顧憲成)、邵文莊公祠(又稱二泉書院,邵寶)、劉猛將神祠、五中丞祠(周忱、海瑞、周孔教、湯斌、李星源)、單貞女祠、周文恪公祠(明學者周子義)、王僉事祠(明畫家王問)、任節婦專祠。

江蘇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你們好!

現在我們要去的景點是莫愁湖公園。自明清以來,莫愁湖就有“金陵第一名勝”、“南京第一湖”、“金陵四十景之冠”等美稱。歷代風流才子徜徉其中,寫下無數詩作,更使莫愁湖聞名遐爾。“莫愁煙雨”,捻斷丁多少詩人的須莖,牽動着多少遊客的情思。“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莫愁湖位於南京水西門外,清涼山腳下,佔地約0.5平方公里,繞湖一週為5公里許。現在各位看到的就是莫愁湖大門。這是一座牌樓式的大門,它檐牙高啄,斗拱細密,為一個充滿古代英雄和美女故事的園林做了最好的標題。牌樓橫額“莫愁湖公園”五個大字,是現代大書法家、大文學家、大考古學家郭沫若的親筆。入得大門,漫步向前,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參觀路線:第一個景點勝棋樓,這是明初朱洪武皇帝與中山王徐達下棋的古地,向西走即為第二個景點,莫愁古居及賞荷軒。再沿湖邊小道向前,有民國初年為保衞新生的共和國而捐軀的粵軍烈士墓。然後我們返回,經海棠院出園。

莫愁湖公園的主要建築都集中在東邊,現在我們就來到第一亭院—勝棋樓。據明七年級些史書和梵剎志書書記載,此處原有一小剎名曰華嚴庵,朱元璋曾在華嚴庵後樓與徐達對弈。但經5_年曆史變遷,今天所見到的建築已經是清朝末期同治十年前後所建的了。門為黑瓦單檐民宅式過堂門,門前有一對英氣逼人的石獅子,遊人多喜歡轉動石獅口中含着的石球。大門的楹柱有集字古聯一對:“於此間得少佳趣,微斯人吾誰與歸”。上聯是説此有秀水古蹟,獲得美與知識的享受會少嗎?下聯是説除了和道《9品質高尚的人之外,我能和誰同行呢?進門左右兩側有遊廊與前後左右建築相勾連。正中憑欄,可見院中有一巨石假山兀立。它是由多塊太湖石堆砌而成,其體形有如繁體的“豐”字,也似一個巨型的蘑菇。巨石上面纏繞着凌霄花,頗為古樸。當你與朋友在樓內對坐品茗時,可以一邊欣賞湖石神韻,一邊海闊天空;假山又似一堵影壁牆,遮擋住視線,不致門外的喧囂閒雜闖入眼底,敗了談興。

各位,現在我們來到勝棋樓東側。大家可以看見一塊石碑,它概略地介紹了當年朱元璋和徐達對弈的故事和勝棋樓的來歷。原來朱元璋追隨郭子興起兵濠州,征戰之餘喜愛與身邊的同鄉對弈,勝負也沒人在乎。然而等到朱元璋當了吳王,特別是登基當了明朝皇帝,不但棋下得少了,也沒人再敢贏他了。大家都忐忑不安,生怕一局棋的輸贏給皇帝抓住把柄,招來殺身之禍。徐達為人機警,更是小心翼翼。朱元璋登基之初,認為開基立國的第一功臣是徐達,很想多賞賜他一些地產,又怕招致其他功臣的不滿,於是想出一計。徐達棋藝超羣,無人能比,朱元璋就決定以博奕論賞賜。有一日,朱元璋率心腹大臣來此地拈香遊覽,眾人來到華嚴庵後樓休憩,朱元璋提議和徐達對奕。可能是當時皇帝心情不錯,特意招呼不必計較君臣關係,讓徐達放手下棋。徐達奉旨,心中卻不平靜。心想,別看朱皇帝今日如此一説,一旦他日翻臉,這眾目睽睽之下贏皇帝棋也是“欺君犯上”之罪。但平白讓棋,被皇上看出來,也是違背“聖意”。情急之下,計上心來。君臣二人直下到紅日西斜,朱元璋十分得意地宣稱;“此局朕贏了。徐公可服否?”徐達十分謙恭地答到:“萬歲聰睿過人,勝負當在情理之中。臣雖輸棋,但枰面也有可看之處,請聖上移駕一觀。”朱元璋起身轉到徐達這邊,俯身一看,棋枰上,棋子竟擺成了“萬歲”兩個字,不覺心中一驚,着實佩服徐達的機敏,於是説道:“雖然棋面上是朕贏了,但是徐公手段也非常人可及,更何況忠心可鑑,該賞該賞!“就這樣把整個湖面、院子,連同華嚴庵一起賞賜給了徐達。從此,徐氏世代管理莫愁湖湖產直到近代。

現在我們就登樓一看。樓上覆原了當年君臣二人對弈的場景。正中的隔扇牆上,曾懸掛範曾的對弈圖一幅,形象地描繪了當年朱徐二人對弈的場景。範曾並留詩一首:“為君不易為臣難,勝算誰操損肺肝。萬歲圖成諧聖意,徐公手段潛辛酸。”兩旁為着名女書法家肖嫻的隸書對聯:“鍾阜開基,石城對弈“,十分精彩傳神。背面是清代徐達嫡孫徐鵬為其高祖徐達所畫的像。

故事講到這裏,有一個問題要問各位遊客。這樓外大匾額題的“勝棋樓”三個字,是誰勝了誰呀?對,當然是紀念皇帝於此樓之上勝了徐達。徐氏立此匾是要讓後代銘記皇帝的本領和恩典。有人説應是徐達勝棋。但你再想一想,在那時即使是徐達完勝,他也不敢光天化日之下掛着招牌去“噁心”皇帝呀!這塊匾是清末狀元梅啟照於同治十年書寫的。順便要説的是,這位瞻前顧後、聰明絕頂的徐達,最終也沒能夠躲過朱元璋的毒手。這當然是後話了。

請各位隨我下樓,回頭讀一下廊下正面的對聯:“王侯事業都如一局棋枰,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煙雨”。這是對這段歷史的最好寫照。

現在,我們進入西院去參觀莫愁古居—鬱金堂。我們先來看一下右邊牆上鑲嵌的一塊石碑,探尋一下莫愁女的身世。這是梁武帝蕭衍作的《河中之水歌》: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南陌頭。

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

盧家蘭室桂為樑,中有鬱金蘇合庵。

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

詩中的“河”在古代傳指黃河。從詩中我們可以想象莫愁一生的遭遇。莫愁生於黃河之濱洛陽城外一個勞苦的農民家庭,由於生活艱辛,十二三歲便探桑養蠶,抽絲織綢。然而___和朝代更迭,使得莫愁一家隨着避難大軍遷徙到建鄴。不久父母雙亡,孝女莫愁無錢處理喪事,無奈只得葬父。後被橫塘一富翁盧氏買去。盧氏見莫愁美麗聰慧,心地善良,便讓兒子娶其為妻,這年莫愁十五歲,次年生了個胖兒子小名阿侯。盧家為石城鉅富,房子雕樑畫棟,珠玉滿堂。莫愁所住的小院正房名鬱金堂,南房稱蘇合廂。這兩種植物都是莫愁所喜愛的香料。後來,莫愁之夫為國禦敵,在淮河邊英勇犧牲。莫愁便把自己的感情全部奉獻給了橫塘附近的貧苦百姓。她的樂善好施卻招來了公公的不滿。莫愁一個孤立無援的女子在快怏不快之中“舉身赴清池”,以解脱自身的不幸,了卻埋藏在心底的宿願,去和幼時青梅竹馬的王家小夥子在天國團聚了。國破家亡,貧窮的小女子哪裏會得到自己真正的愛情。郭沫若先生説得好:“古有女兒莫愁,莫愁哪能不愁!”人們為懷念這樣一位善良女子,遂把橫塘稱之為莫愁湖。也許有的朋友還聽説湖北鍾祥莫愁的故事,我想古代傳説的各種版本都表現了以莫愁女為代表的勞動女子的善良與不幸,表達了人們對生存在社會最底層,連愛的基本權利都沒有的莫愁們的同情。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鬱金堂—傳説中的莫愁古居。迎面有長聯一副,畫龍點睛地把莫愁湖的二位主角—莫愁和徐達作了概括性的評説:“湖屬盧家為江頭明月曾領略畫艇風光韻事相傳付與騷人作詩料;地歸徐氏以國手勝棋博優遊名園湯沐英雄安在遙聞商女唱歌聲”(合肥唐理淮撰,吳道生書)。上聯是説,當年盧家少婦莫愁在此湖上游玩,現如今也只有明月曾經見過她了。而莫愁的故事,是代代詩人詠歎的素材。下聯是説,徐達因棋藝優異,被賞賜了這個園子作“湯沐”(生活費用)的來源。朱徐在哪裏,現只聽到湖心傳來的濤聲和商女的歌聲。鬱金堂三楹進深兩間,全磚木結構,黑瓦覆頂。室內隔開為前堂後廳的形式,入得門來,正中隔牆上一幅丹青水墨《金陵第一勝蹟》圖。前面陳列一套古色古香的紅木傢俱,將客堂清雅氛圍渲染得淋漓盡致。西邊山牆上,為吳門畫派程宗元所作的莫愁女小傳式繪畫,它擷取了幾個重要的生活片斷,表現了莫愁的坎坷生嚴。後廳由左到右依次佈置成莫愁的卧室、繡房和廳堂。繡房裏是莫愁的蠟像,只見她眉頭微鎖,似有無盡心事。今人有《憶江南》一曲雲:“橫塘水,流去幾多秋。歌管樓台空照月,鬱金堂內有人愁。對影懶梳頭。“

院牆上還有一石刻莫愁女像,乃清代文人馬士圖遊莫愁湖在夢中所見的莫愁之像。牆南為1964年郭沫若先生遊覽莫愁湖題詩:“古有女兒莫愁,莫愁哪能不愁,如今天下解放,誰向苦難低頭”。牆正中有一月門洞開,門上橫額為當代書畫名家錢鬆喦手書“到此莫愁”。月門圓框,罩住隔壁賞荷軒中的莫愁塑像,透過西牆漏窗,遙見莫愁湖波光水影。此景把系列景物籠於一框,景深層次無與倫比。此處留影一幀,真可謂“到此莫愁”。

大家照過相,我們就穿月門來到賞荷軒。這裏以遊廊圍起一池靜水。水中湖石基座上亭亭玉立着一尊漢白玉雕刻的莫愁女像,由現代雕塑家唐大禧先生等人根據梁武帝詩“十四採桑南陌頭”的意境塑造而成,生動表現了莫愁女探桑歸來的勤勞美麗的形象。它與前面水中的幾盆荷花相互映照,更兼水中倒影,是最受遊人喜愛的留影絕佳之處。

出遊廊往西,視界頓然開闊,500多畝水域的莫愁湖展現在眼前。水中有小島,島上有五座湖心亭,遠處是清涼山。近年來湖周圍建了很多住宅樓,小區就以莫愁命名。

各位,粵軍墓到了,在綠樹掩映之中是一塊巨碑和一座巨大的墳墓。巨碑正面是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寫的“建國成仁”四個大字,背後為黃興將軍書與的銘文。從中我們得知:19_年___成立,但以“辮帥”張勛為代表的復辟清朝的反動勢力,不甘滅亡,發動兵亂,向南準備侵犯年輕的共和國。孫中山親命粵軍第二軍姚雨平率部北伐,迎擊復辟軍。首戰固鎮,取得勝利。再克宿州、佔徐州,徹底打垮丁復辟保皇勢力的挑戰。征戰中龍得勝、李英飛等61位勇士為保衞共和國而犧牲。當年在莫愁湖中西部修建了烈士墓,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高度評價烈士們“建國成仁”。1948年姚雨平將軍重修烈士墓,同時將散埋的61位烈士,加上北伐前因造而不幸身亡的營長周達,共62位烈士遺骸集於一座大墳之中。“_”中粵軍墓遭人為破壞。現在各位所見之墓是1980年南京市政府重新修建的。其時重樹被打斷的碑,重修花崗巖墳包,新砌30米長的環形墓牆。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園最西端,還有臨湖而建的抱月樓等建築,為賞月之好去處。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就不去了。下面我們經海棠院出園。

各位可能不知,莫愁湖雖然花樹繁多,四季花開不斷,但最令人留連的是海棠。它歲歲佔春風,花色最風流。海棠比梅花豐滿,比桃花清雅;初開時胭脂點點,盛開後纈暈明霞,花落時淡粉片片,自古為文人所愛,入詩入畫,莫愁海棠最多。莫愁湖中的海棠品種大致有西府海棠、垂絲海棠,尤以後者為美。除此,園中還有貼梗海棠、木瓜海棠,其果實大若芒果,可入藥治風濕、活脈舒筋。莫愁湖海棠花會是南京書畫界的傳統盛會。我真誠希望各位朋友,明年春天再來莫愁湖,到時我們在湖上邊放槳,邊高歌《莫愁啊,莫愁》,在煙雨朦朧中欣賞帶露海棠的風韻!祝大家永遠莫愁,謝謝!

江蘇導遊詞 篇16

各位遊客,您們好!歡迎各位親蒞國防園參觀遊覽。

南京國防園始建於一九九二年八月,總佔地300畝。現在大家看到門樓上五個鍍金大字是____在建園前專門為公園題寫的園名。

國防園的所在地,遠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修建的金陵邑城堡;其後,東吳孫權鑑於石頭山地勢險要,為扼守建康門户,於公元220__年在金陵邑舊址上築石頭城,建烽火台;東晉義熙年間,又建造“入漢樓”,成為建康軍事重鎮;唐末再修石頭城,到明朝,朱元璋又擴建了中外聞名的南京城牆,對石頭城進行了加固和修復。現在山的西面腳下有一公里多的城牆,是歷史的原物。城牆上有塊巨石,因大自然的風化,酷似猙獰恐怖的鬼臉,所以這段石城遺址又名鬼臉城,是著名的石城風景區重要組成部分,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七五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_同志專程陪同朝鮮首相金日成前來參觀。

昔日的軍事重地,召集已成為南京市著名的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場所。她由國防教育館、軍兵種館、英模館、國防科技館、重兵器場、模擬演練場和軍體娛樂園等組成。“國防教育館”名有原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題寫;“軍兵種館”名由國防部長遲浩田題寫;張愛萍、江渭清、杜平、向守志等領導也分別為國防園題了詞。

右側大草坪上的雙擁模範城紀念碑,是南京市1993、1994、1997三年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後,收集了鄧小_同志的手跡專門鑄成的。石塑的兩手緊握,象徵軍民攜手並進;她像一個嘴巴,象徵軍民脣齒相依。

現在,我們看到的展覽館二樓,正是新近對外開放的“神舟”號飛船展示廳,廳內展出我國發射回收成功的“神舟”號載入飛船模型,它按照原物尺寸的三分之一,由國家航天工業總公司特為南京製作,這是全國首次公開展出的“神舟”號仿真模型,是尋常人不易看得見的。這個模型與“神舟”號飛船原物一模一樣,這次可以請大家親眼目睹並仔細參觀拍照留念。這個展覽館內還同時展出了大量的長征火箭和宇宙飛船的大量實物照片及文字資料。這種參觀機會也是不多的。

在展覽館的後面一座館,正是大家最感興趣,也是最有刺激的新近開放的“太空遨遊館”。它通過國家航天部特製的大型動感平台和寬銀幕電影,運用高科技的聲、光、電、3D動畫和仿真模擬等手段,使觀眾隨着座椅左右、上下、前後搖擺振動,加上配合默契的銀幕視覺技術,您就彷彿逼真地乘在太空飛船裏,進行緊張而又舒暢、驚險而又飄渺的“太空遨遊”,使您產生身臨其境,前所未有的感覺。“遨遊太空、其樂無窮”。各位遊客請不要失去這個難得的機會,不妨去親自體驗一下。

太空遨遊館的旁邊是軍休娛樂園,它是依據部隊和警校體能訓練的方式建成的新潮娛樂項目。園內設有各具特點的步雲橋、飛越天險、爬網、醉橋、走鋼絲、獨木橋、晃橋等,在娛樂和運動中培養青少年的膽量、意志和體魄,既驚險又富有刺激,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同時,又分別架設安全網和防護設施,可使遊客安全、方便、樂而忘返。

接着,我們來到重兵器場。“東風二號”地對地導彈是經北京總參首長特批後陳列,全長21米,射程1300公里。轟-5飛機、殲-5飛機及直升機二架,“26型”魚雷快艇、T-34坦克及各式火炮,都可供廣大遊客親手操作和進入機艙登艇觀摩。

位於重兵器場的東南山腳下,是本市第一家大型野外燒烤場,依山而建,置身於山林樹蔭之中,既可燒烤又可品嚐火鍋,一次可接待500人。特色佳餚,別有風味,便宜實惠,機會難得,特別適宜青年學生和團隊旅遊就餐和野外活動。

各位遊客,您還可以看到杜鵑園,連同滿山坡的映山紅,構成了我市最大的杜鵑花專類園,每當春夏之季,火紅的杜鵑花開滿了國防園,許多青少年在作文中寫道:映山紅在革命老區是先烈鮮血澆灌的紅花,在國防園遊樂中,我們又一次受到了傳統教育。各位遊客,當映山紅盛開的時候,我們如果有幸再次接待您們前來觀賞遊樂,將是我們極大的快樂。

最後,我們熱忱歡迎您們來國防園參觀遊覽,祝願您們遊好,玩好,身體好,謝謝大家光臨!

標籤: 導遊詞 通用 江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angsu/wv3mg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