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甘肅導遊詞 >

甘肅概況導遊詞(通用10篇)

甘肅概況導遊詞(通用10篇)

甘肅概況導遊詞(通用10篇)

甘肅概況導遊詞 篇1

各位旅客:

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現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20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

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築圓基,上着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繫有鐵馬鈴。塔外通塗白漿,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闢為公園,總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台建築羣,依山而築,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築以亭榭迴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現紫荊樹已枯死。白塔山經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三台大殿內獨特的“黃河奇石館”藏石豐富,獨具風格。

山下為中山橋,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遊的必遊之地。蘭州市白塔山東約1公里處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遺址。相傳明初,大將徐達、馮勝奉命攻打元軍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節,徐達命軍士做成又粗又長的鼓,扮成社火隊混入城內,以大旗為號,裏應外合,終於攻破了王保保城。為紀念這場戰鬥的勝利,這種鼓被命名為“太平鼓”,併成為蘭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從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聞名。

甘肅概況導遊詞 篇2

甘肅位於我國地理位置心臟地帶,地處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交會地帶,其形狀就像一柄玉如意,也像個啞鈴,又似狗棒,兩頭大,中間狹小。甘肅省總面積45.4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六位。地勢西南高,東北低,以山地和高原為主,海拔一般都在1000米以上,其南部的甘南高原海拔3000~4000米。它東臨陝西,西連新疆青海,北靠內蒙寧夏,南接四川。一條寬約數十公里的千里長廊將中原大地與廣袤的西部連接起來,人們把這一部分稱為“河西走廊”,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絲綢之路”其中一段。甘肅地貌十分奇特和複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全有。西北面是雪山巍峨,瀚海茫茫的邊塞風光,東南面是羣山競秀的江南景色,既有“風吹草低現牛羊”的甘南遼闊草原,也有荒山連綿的乾旱地區和渠道縱橫的魚米之鄉,因此在甘肅旅行可以觀賞到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色。

追溯中華文明的淵源,沿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而上,甘肅無論如何是不能忽略的一個地方。

甘肅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華夏民族的祖先世代生息、繁衍的重要地區。這裏匯聚着燦爛輝煌的文化,如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為人類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甘肅是中國境內從東南通向西北的交通樞紐,也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甘肅敦煌莫高窟堪稱“世界石窟壁畫藝術寶庫”,天水麥積山石窟的泥塑世界聞名。

因為甘肅地處東西文化交匯地區,在這裏,大量的民族風情以及宗教信仰確實值得認真研究。甘肅省內共有44個民族,其中人口超過千人的民族有漢、回、藏、東鄉、裕固、蒙、哈薩克、保安、土、撒拉、滿等11個民族。東鄉、裕固和保安族的聚居地僅在甘肅省境內。

在宗教信仰方面,眾多少數民族當中,回、東鄉、撒拉、哈薩克、維吾爾等民族信仰伊斯蘭教,藏、裕固、蒙、土族等民族信奉喇嘛教。

甘肅的精華景點大體分佈在以蘭州為中點東南西三個方向的交通幹線附近,西線:武威―張掖―嘉峪關―敦煌,在這條線上不僅可以一飽世界級名勝的眼福,而且可以領略真正的大西北風情;南線:臨夏―夏河―瑪曲―朗木寺―迭部―武都,沿途自然、人文風光甚佳,是極好的發現之旅;東線:天水―平涼―慶陽,對那些不隨俗的旅行者來説,這條線路是很有味道的,景區內容豐富,西部高原味濃郁,很多美景養在深閨人未識。

甘肅概況導遊詞 篇3

各位旅客:

如詩似畫的丹霞地貌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地説,它是漫長曆史時期地殼運動的產物,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丹霞地質構造是巖石堆積形成的,它是指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加之特殊的地質結構、氣候變化以及風力等自然環境的影響,形成孤立的山峯和陡峭的奇巖怪石,主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是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理髮育的各種丹霞奇峯的總稱。張掖祁連山丹霞主要由紅色礫石、砂巖和泥巖組成,有明顯的乾旱、半乾旱氣候的印跡,以交錯層理、四壁陡峭、垂直節理、色彩斑斕而示奇,它是一個以自然風光為主的自然風景區,集廣東丹霞山的雄、險、奇、幽、美於一身,攬新疆五彩城的色彩斑斕為一體。

雄,即雄偉。它的山峯由懸崖峭壁構成,許多崖壁高達幾百米,拔起於平川或河岸之上,危崖勁露,光滑削齊,氣勢磅礴,蒼勁雄渾,可謂“霞山擬岱宗,錦石樑父耳”,“仰覺日月低,俯睇宇宙小”,“巍峨獨標峙,登之心曠然”,雄偉而富有力度,就是小尺度的石峯,也似有擎天之力,充滿陽剛之美。

險,即險峻。“無限風光在險峯”,唯險峻能激發人們的向上、探討精神,故智勇者登之。以赤壁丹崖為其地貌特徵,大多山坡直立或呈反坡,令人望而生畏,近而發怵,大部分懸崖無法攀登。古人有“棧道依鬆劃,危樓疊石連”,“絕壁當千仞,危崖一線開”,“飛鳥迴翔不敢度”等詩句,形容祁連山丹霞的險峻之美亦不為過。

奇,即奇特。縱目丹霞地貌羣,怪石如林,變化萬千,似物似景,堡狀、錐狀、塔狀,似人、似物、似鳥、似獸,形象各異,栩栩如生,組合有序,如“萬古今城”,似千年石堡,真可謂“橫看成林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尤其晨霧之中或雲海之上,彷彿海市蜃樓,又如仙山瓊閣,觀之令人讚歎不已,讓你覺得它們是雕塑大師的藝術傑作,但卻無一不是出自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幽,即幽靜。遊覽總長3公里的蘆葦溝,只見赤壁千仞,峯迴路轉,一步一景,人移景變,別有一番情趣。環望四周,雄奇詭險,千怪萬狀,險象環生,怪石嶙峋,幽洞通天。石徑兩旁山峯聳峙,高山之巔石堡盤踞,猶如神祕的古堡給世人演繹傳奇的神話故事,讓人禁不住展開漫無邊際的遐想與思古之情,“念天地之悠悠”,懷古今之萬事,那煙嵐霧靄之下,羣峯深壑之間,人跡罕至之處,不知隱藏着多少未解之謎,撩撥着人們尋幽探祕的遐想。

美,即形態之美,結構之美,色彩之美,意境之美,變幻之美。丹霞之美是一種無需雕飾的自然美。丹霞地貌表現為峯林結構,其山石高下參差、疏密相生,羣峯林立,組合有序,富有韻律感和層次感。它的山崖,遠看似染紅霞,近看則色彩斑斕,許多懸崖峭壁,像刀削斧闢,直指藍天,景色相當奇麗。赤壁丹崖上受流水作用或有機質沉澱,被染成片片黛青色、暗褐色、丹紅色,七彩斑斕,在藍天、白雲襯映之下,和諧中產生對比,構成一幅幅多彩的畫面。山峯隨着時間、天氣的變化,色彩景色也在不斷變換,層次分明,早上可以看到日出的奇觀,晚上可以看到絢麗的晚霞和恬靜的夜色,雨天極目遠眺,使人胸懷開闊,萬慮頓消。一日之中,一年四季,無論晴雨早晚,都有不同的景色供遊人觀賞。

甘肅概況導遊詞 篇4

各位旅客:

甘肅自古多奇景。酒泉佔據了奇景的小半。去之前,做導遊的朋友這麼跟我説。回來後我就寫了這個甘肅旅遊心得,給愛旅遊的朋友們分享一下經驗。

説是甘肅奇景小半在酒泉,但是我們的首站還是在蘭州。去蘭州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吃到最正宗的蘭州拉麪。這份體驗可不是其他城市的拉麪館裏可以獲得的。這裏的拉麪味道正宗,價格還不貴,真是可以稱的上蘭州文化食品。其實,説蘭州拉麪是蘭州的城市名片也不為過了,大多數人知道蘭州也都是通過蘭州拉麪知道的。熱騰騰的拉麪,澆上紅紅的辣椒,極度的刺激着味覺,而且這裏的辣椒吃了不會上火,據説還有美容的功效,經常可以看到很多MM吃拉麪,放上厚厚的一層辣椒。

從蘭州出發,先去的酒泉。酒泉是個有典故的名字。據説漢武帝賞賜給霍去病的美酒,被霍去病倒入泉水中,並與全軍將士共飲。所以才有了酒泉的名字。這裏有保存完好的漢代園林,走進去恍如穿越了時空的隔離,聽得到大漢王朝的精神呼轉,響越千年。如今,這古老的酒泉泉水依然流淌,在見證了歷史之後,又在見證我華夏的民族復興。當然,去甘肅要去敦煌。這裏的文化價值不用多説,飛天就是最耳熟能詳的宣傳了。這裏還有“魔鬼城”的雅丹地貌,景色奇詭,震懾人心。

不過説到地質奇觀,自然還少不了張掖的丹霞地貌。既有廣東丹霞地貌的石柱林立,險奇並重,又有新疆五彩城的多彩迷離,有古詩云,“高峯壁立老龍蟋,削出芙蓉作畫看。”據説老謀子的“三槍拍案驚奇”就是在這裏拍的.,景色非常好。甘肅除了莫高窟還有麥積山石窟,二者都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僅僅為了這兩個文化勝地就值得專門跑一趟甘肅了,更何況還有這麼多其他景色呢。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的嘉峪關,古時是西北要塞,現今保存完好的城關和長城已經失去最初的防衞意義,就像巨大的骨骼,長眠在空曠的大地上。但是看到它,依然能讓人看到過去的烽火延綿,家書抵萬金的時代。

甘肅就是這麼一個奇景多的地方,只是我的甘肅旅遊心得能記述的太少了。更何況甘肅景色的美,又怎麼是我的文筆能夠描寫的呢。

甘肅概況導遊詞 篇5

玉門關的設立,始自西漢武帝時,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歷史。秦漢以來,好戰的匈奴對漢民族威脅很大。漢初,匈奴東敗東胡,西逐大月氏,佔據河西,並以河西為基地,屢犯漢境。漢王朝開始曾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希圖換取暫時的安寧。漢武帝時,放棄了和親政策,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反擊。元狩二年(公元前120_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擊了匈奴右部。同年,漢分河西為武威、酒泉兩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20_年),又增設張掖、敦煌兩郡,同時建玉門關和陽關。從此,玉門關和陽關就成為西漢王朝設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關隘。

西歸漢以後,內地通往西域及歐洲諸國的通路打開了,中國特有的絲綢源源不斷運往西方,西方的音樂、宗教以及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也從此傳入中國。人們習慣把東起長安(西安),聯絡亞、歐、非3大洲,遙遙數千裏的交通大道稱為"絲綢之路"。這條路自敦煌以西分為兩路,一條出敦煌向西北經玉門關、鄯善北行,叫天山北路;一條出敦煌向西南經陽關、安南壩,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行,叫天山南路。因此,玉門關和陽關也就成為絲綢之路上通往西方的重要關卡,是西行商旅和文臣武將的重要停息站。當時玉門關,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

現在的漢玉門關遺蹟,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南邊有鹽鹼沼澤地,北邊不遠處漱拉湖,再往北是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河故道。關城全用黃土夯築而成,面積約600多平方米。西、北兩面各開一門,城垣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上寬3.7米,下寬4米,南北牆下寬4.9米。城頂四周有寬1.3米的走道,設有內外女牆。城內東南角有一條寬不足1米的馬道,靠東牆向南轉上可直達頂部。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佈,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你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距玉門關15公里處,有河倉古城,為漢代玉門關守卒的糧倉,只存斷垣殘壁,但猶可見當年之氣勢。從敦煌去玉門關旅遊,只有走戈壁灘上汽車軋出的便道。旅客租用越野車,要請當地熟悉路線的嚮導帶路,以防迷路。

甘肅概況導遊詞 篇6

各位團友大家好,很高興我能擔任本次之旅的導遊員,我姓孫,你們可以叫我小孫,希望我們相處的開心,也希望各位團友玩的開心,吃得舒心。接下來我為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甘肅概況,大家知道“甘肅”一詞是怎麼來的嗎?現在由我為大家一一道來。

甘肅”一詞來自元代成立的甘肅行省。其實,“甘肅”一詞是在西夏時出現的。西夏立國後,在河西走廊西部地區設立了軍事指揮機――甘肅軍司。1028年,党項族佔領河西,張掖遂為西夏統治,西夏人在甘州設立了甘肅軍司、鎮夷郡、宣化府。在甘州成立了“甘肅軍司”,統領兵力達3萬餘人,負責鎮夷、番禾(酒泉,也就是肅州)兩郡,包括宣化、西涼兩府的防務,其重點是保衞河西走廊中部地區的安全。之所以把今天甘肅河西走廊地區稱之為甘肅,是因為甘肅軍司所管轄的兩個重要的地區甘州和肅州二州,故此人們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兩個州的首字而命名為“甘肅”。

今天的甘肅省共設蘭州、天水、白銀、金昌、嘉峪關、武威6個地級市,臨夏、甘南2個自治州,慶陽、平涼、隴南、定西、張掖、酒泉6個地區;共有8個縣級市、60個縣、7個民族自治縣、12個市轄區。

甘肅省位於祖國地理中心,地處黃河上游,地域遼闊。介於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東接陝西,東北與寧夏毗鄰,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並與蒙古人

民共和國接壤。

甘肅地貌複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類型齊全,交錯分佈,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全省總土地面積45.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土地面積的4.72%,居全國第7位。地形呈狹長狀,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邊界線長為8700公里,最窄處僅有25公里。山地和高原約佔全省總土地面積的70%以上;西北部的大片戈壁和沙漠,約佔14.99%。複雜的地貌形態,大致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區域:

甘肅自古以來就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據20__年人口普查統計,全省總人口為2635.46萬人,

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東鄉、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克滿等10個民族,此外還有30個少數民族成份。東鄉、裕固、保安為3個特有少數民族。

從分佈情況來看,回族主要聚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散居在蘭州、平涼、定西等地市;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連山的東、中段地區;東鄉、保安、撒拉族主要分佈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裕固、蒙古、哈薩克族主要分佈在河西走廊祁連山的中、西段地區。全省86個縣、市、區中,除少數民族聚居的`20個民族縣、市外,其餘66個縣、市、區中均有散居的少數民族。

甘肅現有5種宗教:伊斯蘭教、佛教、天主教、基督_、道教。其中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信仰的人口較多。信仰伊斯蘭教的的民族主

要是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薩克族;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有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天主教、基督_、道教在各民族中都有信仰,但人數不多。

甘肅不僅歷史悠久而去文化博大精深。甘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軒轅黃帝誕生於甘肅,西王母降凡與涇川回中山,周秦先祖發源於涇渭河谷,天下李氏根祖隴西。

由於甘肅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就是漢文化和兄弟文化,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交匯地。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絲綢之路文化在甘肅遺存最多而且珍貴。由此甘肅的石窟文化璀璨閃爍,最讓我們引以為豪的是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

甘肅 的文化豐富且多樣,有石窟文化,彩陶文化,長城文化,伏羲文化等等,甘肅之旅會給你一個“驚心”的旅程,讓你感受甘肅的魅力,讓你不虛此行。

肚子餓了想吃撒?可多了!蘭州的牛肉麪,張掖的小飯,天水的瓜瓜,白銀靜寧的燒雞,靖遠的羊羔肉,定西岷縣的點心,平涼的羊肉泡饃,每走一處都有驚喜,諸多的美食讓你大飽口福。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裏,願大家玩的開心!

甘肅概況導遊詞 篇7

甘肅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甘肅位於中國西北內陸地區,地處黃河上游的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匯處。狀似一柄如意,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最窄處形似“蜂腰”地段,僅25公里。甘肅東接陝西,東北與寧夏相連,南臨四川,西與青海,新疆毗鄰,北靠內蒙古,並與蒙古接壤。

甘肅地貌複雜多樣,基本涵蓋了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各種類型。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最高峯為甘,青兩省的界山祁連山主峯團結峯,海拔5547米;最低點則在隴南白龍江中游文縣罐子溝,海拔550米。基本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區域:隴南山地,隴中黃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帶和祁連山地。

面積、人口、民族、民俗風情

總面積45.4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七位,是地域遼闊,地形複雜,資源豐富的大省。20__年底,全省總人口為2617.16萬人。

甘肅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國56個民族中,甘肅就有45個,除漢族外,人口較多的有回族,藏族,蒙古族,土族,東鄉族,保安族,裕固族,撒拉族,滿族等,其中,東鄉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肅特有的三個少數民族。各民族文化特色鮮明,民俗風情濃郁,在飲食,服飾,婚喪,節日慶典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如藏族的香浪節,浴佛節,回族花兒會,裕固族婚禮,隴東香包節,等等。蘭州的牛肉麪,東鄉手抓,張掖小吃,天水呱呱,平涼羊肉泡饃,還有琳琅滿目的新鮮果蔬,山珍野菌,會讓你深感甘肅是一個風情萬種的遊樂天堂。

歷史沿革

甘肅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這裏是我國曆史上經濟開發,特別是農業墾殖和古代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是形成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遠在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祖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甘肅省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把中華民族的歷史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前,其後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寺溝文化,揭開了一個彩陶王國的.祕密。商代,居住在涇河,渭河流域的周氏族逐漸強大,他們改善耕作,開拓了我國早期的農業,最終建立了周王朝。分封諸侯之時,秦的祖先非子為周孝王牧馬有功,而被封為“附庸”,“邑之秦”,在今天水一帶築城立邑,天水便成為秦的發祥地。西漢時期,漢武帝以漢朝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大敗匈奴,分武威郡置張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形成河西四郡。並開始對河西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經營開發,廣泛實行軍事屯田。開闢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此後的開邊政策和張騫出使西域的成功,絲綢之路由此開通,出現了各國商賈通商,駝鈴悠悠,絲綢西去,天馬東來,中外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交流的繁榮盛況。隋唐時期,隋煬帝西巡至張掖,召開萬國博覽會,會見27國史臣,以顯示隋朝的強盛。大唐帝國盛極一時,武威,張掖成為經濟文化十分繁榮的國際性貿易城市,尤其是敦煌成為華戎第一大都會,可與揚州相媲美。史書上稱“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唐代之後,絲綢之路日趨衰落,隨着國家經濟重心東移,河隴地區遠離帝都,逐漸衰落。可以説從伏羲演繹八卦,一畫開天;女媧團土造人,煉石補天的神話傳説就在甘肅的土地上誕生,此後周的興盛,秦的發跡,漢的威猛,唐的繁榮,把中華民族的偉大與光榮推廣世界聞名。古羅馬軍團萬里東征,老女真完顏部落千里西遷,最後都落腳在甘肅。

甘肅旅遊資源

甘肅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具有沙漠戈壁、名剎古堡、草原綠洲、佛教聖地、冰川雪山、紅色勝蹟和民族風情等獨特景觀。飽經滄桑的古絲綢之路,遺留下許許多多令人感慨不已的遺址遺蹟。漫步在絲綢之路上,可以欣賞到"東方雕塑館"麥積山石窟、華夏民族祭祀人文始祖的伏羲廟,領略氣勢恢弘的武威雷台漢墓、"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舉世無雙的西夏碑和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見證地百塔寺,觀賞世界最大的室內卧佛張掖大佛寺、河西走廊富饒的綠洲、牧馬人的樂園山丹馬場和馬蹄寺石窟羣,走近"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以及鳴沙山、月牙泉、玉門關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等一批世界級的旅遊景點,還可以體驗戈壁沙漠、雪峯冰川等獨特的自然風光。藏迴風情草原風光旅遊線。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文化和奇麗多姿的民俗風情,形成了甘肅旅遊的又一特色。經臨夏回族自治州,到達被稱為"九色香巴拉"天堂之地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可以欣賞臨夏濃郁的穆斯林風情、風格各異的清真寺、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永靖黃河三峽。甘肅是陝甘寧邊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紅軍長征的主要途經地和會師地,全國紅色旅遊資源大省。可以看到天險臘子口戰役紀念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通渭榜羅會議紀念館、紀念三大主力紅軍長征勝利大會師的會寧紀念館、會師樓和紅軍長征勝利景園等旅遊資源。

甘肅概況導遊詞 篇8

講解要點:

1、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2、面積、人口、民族、民俗風情;

3、歷史沿革

4、旅遊資源。

甘肅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甘肅位於中國西北內陸地區,地處黃河上游的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匯處。狀似一柄如意,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最窄處形似“蜂腰”地段,僅25公里。甘肅東接陝西,東北與寧夏相連,南臨四川,西與青海,新疆毗鄰,北靠內蒙古,並與蒙古接壤。

甘肅地貌複雜多樣,基本涵蓋了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各種類型。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最高峯為甘,青兩省的界山祁連山主峯團結峯,海拔5547米;最低點則在隴南白龍江中游文縣罐子溝,海拔550米。基本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區域:隴南山地,隴中黃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帶和祁連山地。

面積、人口、民族、民俗風情

總面積45.4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七位,是地域遼闊,地形複雜,資源豐富的大省。20__年底,全省總人口為2617.16萬人。

甘肅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國56個民族中,甘肅就有45個,除漢族外,人口較多的有回族,藏族,蒙古族,土族,東鄉族,保安族,裕固族,撒拉族,滿族等,其中,東鄉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肅特有的三個少數民族。各民族文化特色鮮明,民俗風情濃郁,在飲食,服飾,婚喪,節日慶典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如藏族的香浪節,浴佛節,回族花兒會,裕固族婚禮,隴東香包節,等等。蘭州的牛肉麪,東鄉手抓,張掖小吃,天水呱呱,平涼羊肉泡饃,還有琳琅滿目的新鮮果蔬,山珍野菌,會讓你深感甘肅是一個風情萬種的遊樂天堂。

歷史沿革

甘肅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這裏是我國曆史上經濟開發,特別是農業墾殖和古代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是形成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遠在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祖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甘肅省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把中華民族的歷史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前,其後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寺溝文化,揭開了一個彩陶王國的.祕密。商代,居住在涇河,渭河流域的周氏族逐漸強大,他們改善耕作,開拓了我國早期的農業,最終建立了周王朝。分封諸侯之時,秦的祖先非子為周孝王牧馬有功,而被封為“附庸”,“邑之秦”,在今天水一帶築城立邑,天水便成為秦的發祥地。西漢時期,漢武帝以漢朝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大敗匈奴,分武威郡置張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形成河西四郡。並開始對河西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經營開發,廣泛實行軍事屯田。開闢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此後的開邊政策和張騫出使西域的成功,絲綢之路由此開通,出現了各國商賈通商,駝鈴悠悠,絲綢西去,天馬東來,中外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交流的繁榮盛況。隋唐時期,隋煬帝西巡至張掖,召開萬國博覽會,會見27國史臣,以顯示隋朝的強盛。大唐帝國盛極一時,武威,張掖成為經濟文化十分繁榮的國際性貿易城市,尤其是敦煌成為華戎第一大都會,可與揚州相媲美。史書上稱“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唐代之後,絲綢之路日趨衰落,隨着國家經濟重心東移,河隴地區遠離帝都,逐漸衰落。可以説從伏羲演繹八卦,一畫開天;女媧團土造人,煉石補天的神話傳説就在甘肅的土地上誕生,此後周的興盛,秦的發跡,漢的威猛,唐的繁榮,把中華民族的偉大與光榮推廣世界聞名。古羅馬軍團萬里東征,老女真完顏部落千里西遷,最後都落腳在甘肅。

甘肅旅遊資源

甘肅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具有沙漠戈壁、名剎古堡、草原綠洲、佛教聖地、冰川雪山、紅色勝蹟和民族風情等獨特景觀。飽經滄桑的古絲綢之路,遺留下許許多多令人感慨不已的遺址遺蹟。漫步在絲綢之路上,可以欣賞到"東方雕塑館"麥積山石窟、華夏民族祭祀人文始祖的伏羲廟,領略氣勢恢弘的武威雷台漢墓、"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舉世無雙的西夏碑和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見證地百塔寺,觀賞世界最大的室內卧佛張掖大佛寺、河西走廊富饒的綠洲、牧馬人的樂園山丹馬場和馬蹄寺石窟羣,走近"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以及鳴沙山、月牙泉、玉門關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等一批世界級的旅遊景點,還可以體驗戈壁沙漠、雪峯冰川等獨特的自然風光。藏迴風情草原風光旅遊線。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文化和奇麗多姿的民俗風情,形成了甘肅旅遊的又一特色。經臨夏回族自治州,到達被稱為"九色香巴拉"天堂之地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可以欣賞臨夏濃郁的穆斯林風情、風格各異的清真寺、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永靖黃河三峽。甘肅是陝甘寧邊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紅軍長征的主要途經地和會師地,全國紅色旅遊資源大省。可以看到天險臘子口戰役紀念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通渭榜羅會議紀念館、紀念三大主力紅軍長征勝利大會師的會寧紀念館、會師樓和紅軍長征勝利景園等旅遊資源。

甘肅概況導遊詞 篇9

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舊名鎮遠橋,位於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它建於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國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橋兩端分別築有兩座大石坊,上刻“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弧形鋼架拱樑,是後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1920_年,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後經補修而復通。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橋名沿用至今。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於蘭州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於公元1920_年(清光緒33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樑,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鐵橋長234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樑。

清光緒33年(1920_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

隨着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象一部史詩.飧刻着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黃啟炎傳,鐵漢秦章光隴板;河清海晏,橋虹耀彩衞金城。”如今,這座古老的橋樑依然橫跨黃河之上,與白塔山相呼應。“舉頭迎白塔,緩步過黃河。對岸兩山峙,中流意興多。”趙樸初的詩句頗能勾出人的遊興。和諸多橋樑相比,中山橋的觀賞和紀念價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義。

甘肅概況導遊詞 篇10

鳴沙山和月牙泉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在漫長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長河中,這裏曾經是中西文化名流薈萃之地。由於彼此之間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創造了世界矚目的“敦煌文化”,為人類留下了眾多的文化瑰寶。

它不僅有舉世聞名的文物寶庫——莫高窟,還有“大漠孤煙、邊牆障,古道駝鈴,清泉綠洲”等多姿多采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其中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就是敦煌諸多自然景觀中的姣姣者。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

它和鳴沙山東的莫高窟藝術景觀、融為一體是敦煌城南一脈相連的“三大奇蹟”。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嚮往的旅遊勝地。鳴沙山位距城南五公里,因沙動成響而得名。山為流沙積成,沙分紅、黃、綠、白、黑五色。漢代稱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晉代始稱鳴沙山。其山東西綿亙40餘公里,南北寬約20餘公里,主峯海拔1715米,沙壟相銜,盤桓迴環。沙隨足落,經宿復初,此種景觀實屬世界所罕風。

月牙泉處於鳴沙山環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古稱沙井,又名藥泉,一度訛傳渥窪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積13.2畝,平均水深4.2米。水質甘冽,澄清如鏡。流沙與泉水之間僅數十米。但雖遇烈風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沒,地處戈壁而泉水不濁不涸。這種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獨特地貌,確為“天下奇觀”。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遊人無論從山頂鳥瞰,還是泉邊暢遊,都會騁懷神往。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近年隨着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當地政府地對風景區採取了各種建設和保護措施,使其面貌大為改觀,同時還開展了沙療、湧滑沙、滑翔跳傘,騎駝遨遊等沙漠娛樂項目,使遊人趣味盎然,絡繹不絕。

甘肅鳴沙山和月牙泉導遊詞篇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gansu/k8xj6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