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山東導遊詞 >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通用19篇)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通用19篇)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 篇1

親愛的遊客們:

大家好!今天,我們就來環遊一下泰山,期限是一天,希望大家可以愉快的度過這一天,好!現在大家登上我們的快車吧!傳説,司馬遷遊過泰山後留了一句話給泰山,那句話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啊!這句話實在太有意義了!相信在場的遊客們也是這麼認為吧!呀!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到泰山了,好!現在我們上山吧!嗚嗚……,終於到了!現在大家累了吧!都坐下吃點東西吧!説到泰山,我記得杜甫也為泰山做過一首詩,應該是:“岱宗夫如何,齊魯情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呲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幾句真是太精深了!

看大家都吃完了,還是原地休息一會,我給大家講講泰山吧!泰山不止一座,有高的、低的、寬的、窄的、大的、小的、不計其數。泰山最高1524米,最低600米,寬延綿上百公里,窄幾百米,泰山上有許多名貴藥材。如:靈芝、黃連、人蔘。泰山上有20多處建築,好了!我們現在看四周,是不是雲霧籠罩,若隱若現呀!我們現在也該出發了,登上快車,不一會,我們已經到了泰山索道,大家看!是不是漫山遍野的花草樹木呀!好!我們繼續走,呀!到了南天門了!大家快下車,只見南天門氣勢磅礴,上面鑲着三個大字:南天門,左右一幅藍底金對聯,下面石階是十八盆,登山最險的一段,從下往上看像一條陡直的天梯。還有泰山巨石、鐘樓、玉皇頂我們沒有去過,現在我們就去吧!我們到了泰山巨石前,那風景是不是景氣影影綽綽,猶如仙境一般,使人流連忘返呀!我們再登上快車去鐘樓吧,到了!只見一個無比巨大的鐘那就是那個鐘樓上的鐘,據説:有一個富人在這裏願望成真了,無比高興,所以他在這建了一座鐘樓,我們接下來就是最後一個地方——玉皇頂了!大家出發吧!我們已經到了玉皇頂,只見有一個玉廟,廟前五嶽獨尊的石頭,字是紅的,深刻有力,給人一種豪邁的感覺。

好了!我們的泰山一天遊結束了!希望大家這一天能愉快!

大家再見!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 篇2

大家好,我是導遊陳邵文。今天,我要帶領着大家一起到五嶽之一的泰山觀光。

泰山位於山東省南部的泰安市。泰安市原名泰山市,泰山的名氣很大,所以把泰山取名作為市名,像樂山所在地點叫樂山市一樣。泰山是五嶽之首。五嶽分別為:東嶽泰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東嶽泰山排名第一,高度(主峯離地面的距離)排行第三,大約1545米高,有"登泰山,小天下"之稱。有許多名人均登臨泰山,如秦始皇 漢武帝 唐太宗 宋祖乾隆。據記載,泰山至今已經有二十億年的歷史。

超過雲層,所以上面有較大的冷空氣,冷的像寒冰一樣直入骨髓。如果你們很冷,可以到附近租一套皮棉襖。天街不光冷,小吃也特別多。泰山的小吃很有特色,如小米煎餅,這裏的小米煎餅雙酸雙薄,又加了大葱、甜麪醬、煎雞蛋,用十里飄香這個詞來形容再適合不過了。天街的第三大特點就是——石碑特別多。天街上石碑比泰山其它地方的石碑多5倍多。天街最著名的石碑位於天街中部,這個石碑上面雕刻着十一個大字:"泰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這個石碑是1987年11月19日雕刻的。這個石碑表明了泰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之一。但是中國只有4處(20__年前),泰山是其中第三個命名的。

再往上走,大家就到了主峯部位。主峯的東側有一個觀日石。在原來,傳説古人因為爬山時很多人看不到日出,人們齊心協力從山上搬來一塊大石頭,大家把它放在觀日點,人們站着或者坐在上面,就看到了日出。

現在,為了看到日出,人們夜裏三點就來爬泰山或提前住在山頂上,這是為了等待看日出。主峯的西側有一塊石碑,上面雕刻着四個鮮紅的大字:"五嶽獨尊",這四個大字時古代文學家孟子(孟軻)説出的,意思是:"五嶽之中,排名榜首".從古至今,這四個字成了千古佳來到泰山面前,站在迎客松下,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十八盤。因為古人説:"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十八盤的台階共1594級。高約400多米,可以説是泰山的"脊樑".如果你從下面的中天門順着十八盤一直登上南天門,你就會感覺到小腿肚子一直在不停的打哆嗦,這是因為十八盤很陡。

登上了南天門,大家先休息一下,留個影,休息一會我們再向上爬。

休息完了以後,大家請繼續跟我向上爬。爬上一小段距離以後,便到了天街。天街位於泰山海拔1250米的高空中。因為天街已經話。再往上走,就到了泰山的最高點——玉皇頂。從玉皇頂的觀望台往下走,就看到了泰山的全景。正如大詩人杜甫在《望嶽》一詩中所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曉".

如果留完影的話,請跟我下山。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 篇3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對大家來泰山旅遊、觀光表示熱烈歡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間能夠玩得開心,吃、住放心,同時希望大家在泰山遊覽當中能夠得到一個較大的收穫,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泰山,古稱岱宗,它位於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的東側,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為東經117度6分,北緯36度16分。泰山雄偉壯麗,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於中華大地,舉世矚目。

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992年榮登全國旅遊勝地40佳金榜。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古建築羣有22處,總建築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在古建築羣之間,還有12處石坊、6座石橋、7座石亭、1座銅亭和1座鐵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處,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這裏有中國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貴的漢代張遷碑、衡方碑和晉孫夫人碑;有被譽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北齊經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觀的唐玄宗<<紀泰山銘>>和唐代雙束碑等。泰山古樹名木繁多,被譽為“活着的世界自然遺產”。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3萬餘株,其中有2120xx年前的漢柏6株,1320xx年前生的唐槐,520xx年前生的望人鬆、五大夫松,還有一棵被譽為國寶的620xx年前生的盆景松樹“小六朝鬆”。泰山素以壯美著稱,呈現出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區內有著名山峯12座,崖嶺78座,巖洞18處,奇石58塊,溪谷12條,潭池瀑布56處,山泉64處,有著名的黑龍潭、扇子崖、天燭峯、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觀;有旭日東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等10大自然奇觀。

泰山的日出,是一個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筆墨難以形容的。自古以來,無數詩人對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觀都有過生動的描述。宋代詞人梅聖俞的“晨登日觀峯,海水黃配熔。浴出車輪光,隨天行無蹤。”的絕句尤為人愛,凌晨破曉前,站在日觀峯,舉目東方,晨星漸沒,微暈稍露,天地間的一片雲海滾動,稍頃,一線晨曦透過雲層照亮東方,這時天空由灰變黃,繼而呈現橙、紫、紅瑰麗的朝霞,波浪似的雲層,在陽光的照耀下,組成一幅幅五彩繽紛、綺麗多姿的圖案,旭日在陽光中婷婷娜娜從雲層升起,陽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響忽隱忽現,閃爍不定,日輪緩升時又受波峯、波谷推進的影響上下跳動,漸漸成圓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羣峯盡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陽西下時,朵朵殘雲飄浮在天際,落日的餘輝如一道道金光穿過雲朵灑滿山間。太陽象一個巨大的玉盤,由白變黃,越來越大,天空如緞似錦,待到夕陽沉入雲底,霞光變成一片火紅,天際雲朵,山峯好象在燃燒,天是紅的,山是紅的,雲是紅的,大地也是紅的。舉目遠眺,黃河象一條飄帶,彎彎曲曲從天際飄來,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緞帶般的黃河泛起紅潤,波光翻滾,給人以動的幻覺。“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太陽慢慢靠向黃河,綵帶般的黃河象是系在太陽上,在絳紫色的天邊飛舞。泰山的雲霧是變幻莫測的。雨後初晴,大量水氣蒸發蒸騰,加之夏季季風自海上吹來的暖温空氣,成雲致霧。有時大片雲在山腰形成一條長長的帶子,如同官服玉帶,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時則烏雲滾滾,大有倒海翻江之勢;也有時白雲平鋪,如大地鋪絮,山谷堆雪,團團白雲如同千萬個玉盤,輕攏漫湧,鋪排相接,好象平靜如無垠的汪洋大海,這就是著名的“雲海玉盤”。

碧霞寶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寶光”俗稱“佛光”,多出現在碧霞祠東、西、南神門外,碧霞祠地處玉皇頂的前懷,地勢相對低凹,雲霧較為濃密且較穩定,在瀰漫背後照來,人影呈現在霧幕上,周圍形成內紫外紅彩色光環,燁燁生輝,彩環呈現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有時還會出現雙環,更加絢麗動人。站在霧幕前的遊客舉手投足,光環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飄飄欲飛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氣温常在-20攝氏度左右,雪後天晴,氣温回暖,大陸氣團稍有減少,南方暖温氣團乘虛而入,霧氣籠罩山間,微風吹動,飄浮的霧滴觸及樹枝、巖石、房頂,凝結成冰粒,層層疊疊,便形成了“千枝瓊玉”、“萬樹花”的霧淞奇景。泰山上下成了一個潔白如銀的世界,猶如龍宮洞府,別有一番情調。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卻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體上,急速結成堅硬、滑而透明的冰層,這就是“雨淞”。每當雨淞出現,山巒樹木象冰晶倒掛,地面巖石似鋪明鏡,泰山變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雨後天晴,紅日映冰峯,藍天襯霞山,光彩奪目,金光迸射,滿山松柏映雪,到處銀裝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潔的北國風光。

泰山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態的麗山秀水和人文名勝,生動地記錄了我們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文明篇章。現代考古科學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大量史料也都記載了泰山地區早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已經顯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不僅影響到山東,而且影響到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齊魯之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之一,產生了孔子、孟子等歷史文化名人。歷史告訴我們,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時代就已成為中國最早的名山,成為五嶽之首。

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恆山、華山,僅佔第三位。與全國的許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但它為什麼成為赫赫於古今的“五嶽之長”、“五嶽獨宗”而獨享盛名呢?這要從泰山的地理環境和原始宗教談起。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亙100餘公里,盤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從古到今,人們總把泰山作為一個高大、美好、高尚、堅毅的形象,熱情加以歌頌。公元前二世紀,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少卿書>>中就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馬遷的這名話教導人們,“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這種把泰山精神與人生的意義、人生觀密切聯繫起來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六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説盤古氏(遠古時開天闢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説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歷史背景。

東方是太陽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認為是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因此,東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嶽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這個通天拔地的龐然大物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了。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説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歷代帝王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伴隨着歷代帝王的封禪祭祀,泰山成了各種宗教流派活動的重要場所。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黃伯陽修道于山後,以後歷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傳經佈道,建觀築廟。佛教自東晉高僧郎公創建郎公寺開始,在泰山也不斷髮展。

泰山吸引了眾多的文化名人,歷代詩人墨客紛至沓來,他們朝山覽勝,賦詩撰文,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精品。孔子、管仲、司馬遷、張衡、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劉禹錫、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王世貞、姚奈、郭沫若等都揮筆疾書,留下了浩如煙海的頌岱詩文,把遊人從山神崇拜中引向遊覽觀賞、求知審美的新方向。由山腳拾級而上,到泰山之巔,僅摩崖石刻就有千餘處,從秦至清,歷代皆有鉅製。書體眾彩紛呈,書意各代不同,其規模之大,作品之多,時代之連續性以及風格、流派、藝術之精湛,構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無與倫比的。刻古中所包含的高韻深情與巍巍壯麗的泰山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

在泰山數千年的文明中,歷代勞動人民所創造的一系列輝煌的人文景觀與高大雄偉的自然景觀相結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構成了獨特的泰山風景景觀。人文景觀的佈局與創作,是根據自然景觀,尤其是地形特點和封禪、遊覽、觀賞活動的需要而設計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禪、百姓朝山進香的路線。其主體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觀,主題是封天禪地的思想內容,佈局形式重點是祭地的蒿里山,經帝王駐驛的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了長達10餘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三重空間一條軸線。即以城西南過奈河橋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車站東南側)為“陰曹地府”;泰安城區為人間;自城北岱宗坊開始,沿長達6666級的“天梯”至岱頂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禪祭祀、百姓朝山進香和遊覽觀光發展而成的。岱廟是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這條中軸線從泰城南門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後與登山盤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與城不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築空間序列上形成一體。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動的程序次第展開,貫穿着一種由“人境”至“仙境”的歷程。從地形上看,是由緩坡、斜坡直到陡坡,人們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後宛若登上天府;從建築規模上看,是由人間帝王宮殿上達蒼穹,漸入仙境;從色調上看,紅牆黃瓦始終與蒼松翠柏形成對比。再通過三裏一旗杆,五里一牌坊,一天門、二天門(中天門)、三天門(南天門),三重節奏,構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偉壯觀的朝天序列。

泰山古建築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它巧妙地因自然之勢,又以人工之力加強和美化自然環境。其一,在封禪祭祀活動的序列空間位置的選擇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緩漸陡之勢,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屬“封閉型”自然景觀,下段是緊緊收縮,直至岱頂才開放。前奏長,對比十分強烈,對於“祭天”活動來説,造成環境感應的心理狀態,若步步登天,扣人心絃。登臨南天門驟然開闊,恰似昇仙。因此,這樣的地理環境是封禪祭祀空間序列的傑作。其二,在建單體或羣體位置的選擇與建築結構的創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門户建築,有登山轉折處的導向性建築,有臨溪而設的賞景建築,有半山懸掛的宗教建築,也有聳立山巔的祭祀建築等。其三,從建築的結構、材料、裝飾及以庭院空間為基本單元的羣體組合上,均能適應地形環境多變的要求,該建亭的建亭,該設閣的則設閣;需開敞通透處即造型輕巧,需收縮空間處便實厚重,充分體現因景而設,因境而生的建築思想。

泰山古建築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建築與會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例證,保存了一個巨大的封禪祭祀序列和一幅記載歷史的立體畫卷,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順應自然的建築典範,以其特有的藝術形象去協調和加強自然美,去表現和深化自然環境。由於它們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生輝,使峻極於天的泰山深入到幾億炎黃子孫的心坎中,併名揚全世界,成為全為類的珍貴遺產。

登泰山,自古3條路。原來的東路已毀,原來的中路自然而然地成了現在的東路,遊人在泰安火車站下火車後,可先遊岱廟,然後從岱廟後門至岱宗坊,步行經中天門到南天門,或步行至中天門後轉乘索道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經碧霞祠登上泰山極頂。若走中路(原來的西路),從泰安火車站下車後,可乘遊覽汽車沿環山公路經黑龍潭、竹林寺直達中天門,然後從中天門乘索道或步行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直至岱頂。若從西路上山,需從泰安火車站乘遊覽汽車至界首(泰安與濟南的交界處)向北折,沿新闢的環山公路,在鳥語花香,泉水叮咚的茂林深谷中穿行至桃花源索道站,從這裏乘索道可直至天街的北端,真可謂一步登天了!

各位朋友,我的介紹就到這裏。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大家要想對泰山有一個深刻的瞭解,還需要根據自己的興趣,親身投入到泰山的懷抱裏,沿着歷史文化的足跡慢慢地去遊覽,仔細地去觀賞。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 篇4

在幾千年前一個春天的早上,一位部落首領登上一座大山,于山巔之上點燃了堆起的乾柴。熊熊大火,隨着太陽的升起而燃燒着。幾千年來,這東方黎明的聖火,在中華民族的心中從來沒有熄滅過。那位部落首領,是三皇五帝中的舜,而那座大山,就是泰山。

泰山,地處華北平原東側,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安市和濟南市境內。南距孔子故鄉曲阜70公里,北距濟南市區60公里。泰山景區範圍的地理座標為東經116°50′~36°31′,總面積426平方公里,最高峯玉皇頂海拔1546米。

泰山素以雄偉著稱於市,這得益於其獨特的地質構造。泰山的地貌以巖層的斷裂突起為主要特徵。山陽主要分佈有三大斷層,呈階梯式降落,形成泰山南坡陡峻高拔的三大台階式地貌,使泰山山體在空間體量的塑造上凌空高拔,令人感覺到拔地通天,直衝霄漢的氣勢。泰山山陰,山左,山右的地勢相對平緩,形成了層巒疊嶂、羣崗眾丘環圍於泰山主峯的態勢。這與山陽高聳挺拔的山體相對應,構成了泰山博廣厚重的空間造型。巨大的體量、寬厚的基礎,給人以雄偉、穩固的視覺感受和心理體驗,於是就有了“穩如泰山”、“重如泰山”的種.種比喻。

除高大雄偉的形象外,泰山還藴藏着奇、險、秀、幽、奧、曠等形象特徵及自然美景。自古命名的山峯有112座,主要有日觀峯、月觀峯、堯觀頂、龍泉峯、丈人峯、摩天嶺、傲徠峯、凌漢峯、大觀峯、對松山、天柱峯等;崖嶺98座,主要有百丈崖、歇馬崖、五花崖、回馬嶺、翔鳳嶺、寶藏嶺等;巖洞18處,著名的有呂祖洞、水簾洞、朝陽洞、青雲洞、白雲洞、黃花洞、婁敬洞等;另有溪谷及瀑布上百處,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地貌景觀,在大自然的造化鍾,呈現着千變萬化、絢麗多彩的神韻。

泰山東瀕大海,南有汶水、淮水,黃河環其西北,水系發達,有“山多高、水多高”的説法。以岱頂為分水嶺,北坡溪流直入黃河,東、西、南坡溪流注入大汶河,經東平湖再入黃河。從岱頂至山麓,溪水爭流,泉水清澈。據統計,泰山有溪谷130多條,著名的有渿河、梳洗河、通天河、雁領河、採石溪等;有瀑潭64處,以黑龍潭瀑布、鬥母宮三潭疊瀑、雲步橋瀑布等最為有名;還有名泉72眼,藴靈秀於壯美之中,如王母泉、玉液泉、月亮泉、黃花泉等,水質甘冽,含多種微量元素,古城“泰山神水”。

泰山地區屬温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於山體高大、地形複雜、物種豐富。其林木茂密、古樹參天、森林覆蓋率達81·5%,植被覆蓋率達96%以上。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形成了泰山豐富的生物資源。泰山現有高等植物1553種,動物1371種。其中,泰山特有動植物29種,用泰山直接命名的有10種。

泰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一座與中華民族發展史密不可分的歷史名山。考古資料表明,泰山周圍一帶是中國古老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在泰山東南沂源縣,曾發現距今四五十萬年前的猿人化石;在泰山東部新泰烏珠台,又發現距今五萬年前的智人牙化石。這表明,泰山周圍在遠古時代就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們繁衍生息的地方。新石器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及北麓的龍山文化,更是以其特有的豐富內涵成為中國史前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且先進於同一時期其他地域的文化類型。

泰山位於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在其空間意義之外,又有了生命的價值。當陰陽説、五行説、五德説出現以後,泰山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萬物交代之處”的聖山。泰山主生,大可到操縱一個國家新舊交替的命運,於是就有了遠古七十二王封禪泰山的史傳,有了秦皇漢武登封泰山的史實;小可至掌管一個人生命的誕生,於是就有了上至皇室子嗣、下至百姓求子都要到泰山祭祀進香的習俗。在數千年的泰山文化史中,帝王封禪祭祀、百姓朝山進香的活動一直貫穿其中,形成了泰山獨有的文化特色,也將泰山推至崇高的歷史地位。

而在中國文人士大夫眼裏,神聖的泰山更是一個精神的歸宿地。孔子有“喟然回顧”,以泰山為精神依託的感喟;司馬遷以“重於泰山”意喻人生的價值取向;曹植用泰山寄託“九州安所知”的願望;李白的“蹉跎凋朱顏”,則是面對泰山的自我遺憾;還有杜甫的“岱宗夫如何”的發問;蘇軾觀泰山日出看“跳丸”的驚喜......是泰山豐富了他們的精神品格,而他們的到來又豐厚了泰山的文化底藴。

帝王在泰山,謀求天下的太平;文人墨客來泰山,感悟歷史抒發情懷;庶民百姓到泰山進香,為的是生活得平安。泰山自然山體之宏博,景觀形象之偉大,歷史文化之燦爛,民族精神之崇高,無論是在帝王面前、士大夫眼裏還是平民百姓心中都是至高無上的。

如此,泰山成為歷史的山,文化的山。上下幾千年,人們都可以在泰山上找到相應的歷史軌跡。從山腳到極頂,較大的古建築羣就有20餘處。其中岱廟始建於漢代,主體建築天貺殿與北京的太和殿、曲阜的大成殿並稱中國的三大宮殿式建築。泰山石刻眾多,堪稱“露天的歷史博物館”。從秦代到清代,計有歷代石刻1600多處。秦泰山刻石是秦始皇封禪泰山的遺物,無論歷史價值還是藝術價值都彌足珍貴。而經石嶼摩崖石刻為北魏的佛教刻經,被認為是“榜書之宗”。

大自然的恩賜,成就了泰山拔地通天的外在形象以及難得的地質資源與生態環境;而泰山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成為一個民族精神與文明的象徵。

這是一個民族的財富,同時也是全人類的財富。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 篇5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對大家來泰山旅遊、觀光表示熱烈歡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間能夠玩得開心,吃、住放心,同時希望大家在泰山遊覽當中能夠得到一個較大的收穫,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泰山,古稱岱宗,它位於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的東側,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為東經117度6分,北緯36度16分。泰山雄偉壯麗,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於中華大地,舉世矚目。

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992年榮登全國旅遊勝地40佳金榜。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古建築羣有22處,總建築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在古建築羣之間,還有12處石坊、6座石橋、7座石亭、1座銅亭和1座鐵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處,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這裏有中國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貴的漢代張遷碑、衡方碑和晉孫夫人碑;有被譽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北齊經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觀的唐玄宗<<紀泰山銘>>和唐代雙束碑等。泰山古樹名木繁多,被譽為“活着的世界自然遺產”。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3萬餘株,其中有2120xx年前的漢柏6株,1320xx年前生的唐槐,520xx年前生的望人鬆、五大夫松,還有一棵被譽為國寶的620xx年前生的盆景松樹“小六朝鬆”。泰山素以壯美著稱,呈現出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區內有著名山峯12座,崖嶺78座,巖洞18處,奇石58塊,溪谷12條,潭池瀑布56處,山泉64處,有著名的黑龍潭、扇子崖、天燭峯、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觀;有旭日東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等10大自然奇觀。

泰山的日出,是一個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筆墨難以形容的。自古以來,無數詩人對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觀都有過生動的描述。宋代詞人梅聖俞的“晨登日觀峯,海水黃配熔。浴出車輪光,隨天行無蹤。”的絕句尤為人愛,凌晨破曉前,站在日觀峯,舉目東方,晨星漸沒,微暈稍露,天地間的一片雲海滾動,稍頃,一線晨曦透過雲層照亮東方,這時天空由灰變黃,繼而呈現橙、紫、紅瑰麗的朝霞,波浪似的雲層,在陽光的照耀下,組成一幅幅五彩繽紛、綺麗多姿的圖案,旭日在陽光中婷婷娜娜從雲層升起,陽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響忽隱忽現,閃爍不定,日輪緩升時又受波峯、波谷推進的影響上下跳動,漸漸成圓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羣峯盡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陽西下時,朵朵殘雲飄浮在天際,落日的餘輝如一道道金光穿過雲朵灑滿山間。太陽象一個巨大的玉盤,由白變黃,越來越大,天空如緞似錦,待到夕陽沉入雲底,霞光變成一片火紅,天際雲朵,山峯好象在燃燒,天是紅的,山是紅的,雲是紅的,大地也是紅的。舉目遠眺,黃河象一條飄帶,彎彎曲曲從天際飄來,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緞帶般的黃河泛起紅潤,波光翻滾,給人以動的幻覺。“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太陽慢慢靠向黃河,綵帶般的黃河象是系在太陽上,在絳紫色的天邊飛舞。泰山的雲霧是變幻莫測的。雨後初晴,大量水氣蒸發蒸騰,加之夏季季風自海上吹來的暖温空氣,成雲致霧。有時大片雲在山腰形成一條長長的帶子,如同官服玉帶,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時則烏雲滾滾,大有倒海翻江之勢;也有時白雲平鋪,如大地鋪絮,山谷堆雪,團團白雲如同千萬個玉盤,輕攏漫湧,鋪排相接,好象平靜如無垠的汪洋大海,這就是著名的“雲海玉盤”。

碧霞寶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寶光”俗稱“佛光”,多出現在碧霞祠東、西、南神門外,碧霞祠地處玉皇頂的前懷,地勢相對低凹,雲霧較為濃密且較穩定,在瀰漫背後照來,人影呈現在霧幕上,周圍形成內紫外紅彩色光環,燁燁生輝,彩環呈現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有時還會出現雙環,更加絢麗動人。站在霧幕前的遊客舉手投足,光環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飄飄欲飛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氣温常在-20攝氏度左右,雪後天晴,氣温回暖,大陸氣團稍有減少,南方暖温氣團乘虛而入,霧氣籠罩山間,微風吹動,飄浮的霧滴觸及樹枝、巖石、房頂,凝結成冰粒,層層疊疊,便形成了“千枝瓊玉”、“萬樹花”的霧淞奇景。泰山上下成了一個潔白如銀的世界,猶如龍宮洞府,別有一番情調。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卻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體上,急速結成堅硬、滑而透明的冰層,這就是“雨淞”。每當雨淞出現,山巒樹木象冰晶倒掛,地面巖石似鋪明鏡,泰山變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雨後天晴,紅日映冰峯,藍天襯霞山,光彩奪目,金光迸射,滿山松柏映雪,到處銀裝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潔的北國風光。

泰山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態的麗山秀水和人文名勝,生動地記錄了我們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文明篇章。現代考古科學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大量史料也都記載了泰山地區早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已經顯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不僅影響到山東,而且影響到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齊魯之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之一,產生了孔子、孟子等歷史文化名人。歷史告訴我們,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時代就已成為中國最早的名山,成為五嶽之首。

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恆山、華山,僅佔第三位。與全國的許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但它為什麼成為赫赫於古今的“五嶽之長”、“五嶽獨宗”而獨享盛名呢?這要從泰山的地理環境和原始宗教談起。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亙100餘公里,盤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從古到今,人們總把泰山作為一個高大、美好、高尚、堅毅的形象,熱情加以歌頌。公元前二世紀,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少卿書>>中就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馬遷的這名話教導人們,“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這種把泰山精神與人生的意義、人生觀密切聯繫起來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六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説盤古氏(遠古時開天闢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説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歷史背景。

東方是太陽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認為是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因此,東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嶽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這個通天拔地的龐然大物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了。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豎家統一,權力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説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歷代帝王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伴隨着歷代帝王的封禪祭祀,泰山成了各種宗教流派活動的重要場所。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黃伯陽修道于山後,以後歷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傳經佈道,建觀築廟。佛教自東晉高僧郎公創建郎公寺開始,在泰山也不斷髮展。

泰山吸引了眾多的文化名人,歷代詩人墨客紛至沓來,他們朝山覽勝,賦詩撰文,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精品。孔子、管仲、司馬遷、張衡、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劉禹錫、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王世貞、姚奈、郭沫若等都揮筆疾書,留下了浩如煙海的頌岱詩文,把遊人從山神崇拜中引向遊覽觀賞、求知審美的新方向。由山腳拾級而上,到泰山之巔,僅摩崖石刻就有千餘處,從秦至清,歷代皆有鉅製。書體眾彩紛呈,書意各代不同,其規模之大,作品之多,時代之連續性以及風格、流派、藝術之精湛,構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無與倫比的。刻古中所包含的高韻深情與巍巍壯麗的泰山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

在泰山數千年的文明中,歷代勞動人民所創造的一系列輝煌的人文景觀與高大雄偉的自然景觀相結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構成了獨特的泰山風景景觀。人文景觀的佈局與創作,是根據自然景觀,尤其是地形特點和封禪、遊覽、觀賞活動的需要而設計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禪、百姓朝山進香的路線。其主體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觀,主題是封天禪地的思想內容,佈局形式重點是祭地的蒿里山,經帝王駐驛的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了長達10餘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三重空間一條軸線。即以城西南過奈河橋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車站東南側)為“陰曹地府”;泰安城區為人間;自城北岱宗坊開始,沿長達6666級的“天梯”至岱頂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禪祭祀、百姓朝山進香和遊覽觀光發展而成的。岱廟是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這條中軸線從泰城南門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後與登山盤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與城不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築空間序列上形成一體。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動的程序次第展開,貫穿着一種由“人境”至“仙境”的歷程。從地形上看,是由緩坡、斜坡直到陡坡,人們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後宛若登上天府;從建築規模上看,是由人間帝王宮殿上達蒼穹,漸入仙境;從色調上看,紅牆黃瓦始終與蒼松翠柏形成對比。再通過三裏一旗杆,五里一牌坊,一天門、二天門(中天門)、三天門(南天門),三重節奏,構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偉壯觀的朝天序列。

泰山古建築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它巧妙地因自然之勢,又以人工之力加強和美化自然環境。其一,在封禪祭祀活動的序列空間位置的選擇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緩漸陡之勢,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屬“封閉型”自然景觀,下段是緊緊收縮,直至岱頂才開放。前奏長,對比十分強烈,對於“祭天”活動來説,造成環境感應的心理狀態,若步步登天,扣人心絃。登臨南天門驟然開闊,恰似昇仙。因此,這樣的地理環境是封禪祭祀空間序列的傑作。其二,在建單體或羣體位置的選擇與建築結構的創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門户建築,有登山轉折處的導向性建築,有臨溪而設的賞景建築,有半山懸掛的宗教建築,也有聳立山巔的祭祀建築等。其三,從建築的結構、材料、裝飾及以庭院空間為基本單元的羣體組合上,均能適應地形環境多變的要求,該建亭的建亭,該設閣的則設閣;需開敞通透處即造型輕巧,需收縮空間處便實厚重,充分體現因景而設,因境而生的建築思想。

泰山古建築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建築與會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例證,保存了一個巨大的封禪祭祀序列和一幅記載歷史的立體畫卷,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順應自然的建築典範,以其特有的藝術形象去協調和加強自然美,去表現和深化自然環境。由於它們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生輝,使峻極於天的泰山深入到幾億炎黃子孫的心坎中,併名揚全世界,成為全為類的珍貴遺產。

登泰山,自古3條路。原來的東路已毀,原來的中路自然而然地成了現在的東路,遊人在泰安火車站下火車後,可先遊岱廟,然後從岱廟後門至岱宗坊,步行經中天門到南天門,或步行至中天門後轉乘索道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經碧霞祠登上泰山極頂。若走中路(原來的西路),從泰安火車站下車後,可乘遊覽汽車沿環山公路經黑龍潭、竹林寺直達中天門,然後從中天門乘索道或步行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直至岱頂。若從西路上山,需從泰安火車站乘遊覽汽車至界首(泰安與濟南的交界處)向北折,沿新闢的環山公路,在鳥語花香,泉水叮咚的茂林深谷中穿行至桃花源索道站,從這裏乘索道可直至天街的北端,真可謂一步登天了!

各位朋友,我的介紹就到這裏。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大家要想對泰山有一個深刻的瞭解,還需要根據自己的興趣,親身投入到泰山的懷抱裏,沿着歷史文化的足跡慢慢地去遊覽,仔細地去觀賞。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 篇6

我們將要遊覽的景點是泰山。泰山,是中國五嶽之首,古稱“岱宗”,位於山東省中部,海拔1545米,東威滄海,西鎮大河,山勢挺拔,奇峯突兀,是我國第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載人《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的單位。遊覽時請大家注意安全,自覺保持它的清潔。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登泰山的起點—岱宗坊。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圓形的脊獸和微微翹起的檐角,增加了坊的流動與飄逸,造型粗獷、簡潔,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

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沿登山公路直上到登山盤道,就是紅門宮。登上台階映入眼簾的是四座石坊,前後相連,故有“小坊羣”之稱。第一座牌坊為“一天門坊”;其後緊連着就是“孔子登臨處”石坊,此處古藤掩映,典雅端莊。泰山經石峪石刻,其中鐫刻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是現存摩崖石刻中規模空前的鉅製。

我們現在來到了位於泰山中、西兩路交匯處的中天門,也叫二天門,為泰山主峯屏障。登上此處,仰觀岱頂,蓮花峯前危崖萬仞,雲煙橫鎖;南天門形如天闕,門下天梯倒掛,似一條白色彩帶。俯視腳下,中溪山水曲折蜿蜒,奔流而下。中天門石坊旁有巨石僕卧如虎,因名伏虎石,石壁上有大篆“虎”字,古樸雄健。接着來到位於中天門上的雲步橋,因石橋飛架在雲霧繚繞的斷崖之上,人行至此如在雲中漫步,故名雲橋高懸如虹,百丈崖瀑布似白練傾瀉而下,是為“雲橋飛瀑”,乃泰山十大自然景觀之一。

我們就要登泰山的十八盤。泰山有3個十八盤之説,自開山至龍門為“慢十八”,再至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門為“緊十八”,共計1630餘階。“緊十八”西崖有巨巖懸空,側影佛頭側枕,高鼻禿頂,慈顏微笑,名迎客佛。

登上山頂,我們將來到坐落在登山盤道的盡處的南天門,又名三天門,門分兩層,下為拱形門洞,上為閣樓,名摩雲閣。此處兩峯雄峙東西,天門扼隘口而立,險中出奇,氣度非凡。

進了南天門再上兩層台階就是天街,在長約千米的天街上佈滿了賓館、飯店、商鋪,自古以來就似懸在天上的一條街市。

泰山歷史悠久,文物眾多,雄偉、奇特、古老、秀麗,我説也説不盡,請你們慢慢遊賞吧!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 篇7

各位朋友:

你們好!熱誠歡迎你們到泰山來,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從泰山中路登上山頂。

這座高大、古老的泰山藴含了豐富的自然與文化的積澱,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現在,我們仍要像古人那樣問一句“岱宗夫如何”,然後,同我一起步入大山,去領略泰山的神韻。

這裏是岱廟。從岱廟開始,經岱宗坊、一天門、紅門、中天門、昇仙坊至南天門、是古代皇帝封禪泰山所走過的路,現在被知名人稱為“登天景區”,也稱中路,是如今泰山登山6條路中最古老的一條。我們將從這條路登上極頂。

大家注意到了巍峨的岱廟前,還有一座較小的廟宇,這就是“遙參亭”,是當年皇帝封禪泰山的起始點。當年帝王來泰山舉行封禪祭典時,都先要在這裏舉行簡單的參拜儀式,因此明朝之前,稱此為“草參亭”。明代加以擴建時,改名為“遙參亭”。雖是一字之易,基虔誠卻盡含其中了。

朋友們,中國的古代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是有着獨特地位的,這座遙參亭的建築構思既出於封禪大典將由此為前奏而步步進入高潮的需要,也是中國古代先抑後揚的美學思想的體現。

正陽門內就是岱廟了,平是一個神奇的方。岱廟有着如此的魅力,決定於它自身的特徵。首先,它的圍牆便與一般廟宇不同,圍牆周1300米,5層基石,上砌大青磚,呈梯形,下寬17.6米,上寬11米,高約10米,共有8座門:正中為正陽門,是岱廟的正門。由正陽門進得岱廟來,迎面是配天門,取孔子説的“德配天地”之意。配天門兩側,東為三靈侯殿,西為太尉,三殿之間以牆相連,構成岱廟中間第一進院落。

過了仁安門,便是雄偉高大的宋天貺,它又叫峻極殿,是這座廟宇的主體。天貺殿面闊9間,643.67米,進深5間,17.18米,通高23.3米。大家看,天貺殿坐落在寬敞的白色台基之上,周圍石雕欄楹環繞,雲形望柱齊列,使天貺殿與四周的環境產生了奇妙的效果。

天貺殿周圍施以迴廊,形成了一個大院落,在中國的建築中,廊是起着使空間有聯貫、斂氣、緊密、嚴謹而又富於變化的作用,這是世界建築史上都加以稱道的。岱廟的迴廊把一座重檐廡殿的大建築物緊緊地環抱着,平直與崇高的對比更激起了人們對天貺殿的崇仰。我國古代建築家深知世上沒有絕對大絕對小,大小是從對比中產生的,除了四周低平的迴廊外,天貺殿前平台上還修了兩個精巧的御碑亭,既突出了天貺殿,又於雄偉中寓含着恬靜閒適,因此天貺殿並不是雄偉兩個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從天貺誣後門出,有磚石甬道與後寢宮相連。宋真宗封泰山時,因將泰山封為“帝”,帝則應當有“後”,於是便為之配了個夫人“淑明後”。從這一點看來,岱廟與其説是道教神府,還不如説更像皇家宮廷,這種佈局進一步透露了封建統治者利用岱廟進行政治活動的功利目的。

剛才,我們是沿着岱廟的主軸線遊覽,而主軸線兩側,原另有4個別院,東面前後兩院,前為“漢柏院”,相傳漢武帝所植的6株古柏就在此院內;後為“東御座”,是皇帝祭泰山下榻的地方。

這裏就是泰山有名的十八盤了。大約25億年前,在一次被地質學家稱作“泰山運動”的造山運動中,古泰山第一次從一片汪洋中崛起,以後幾度滄桑,泰山升起又沉沒,沉沒又升起,終於在3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中,泰山最後形成了今天的模樣。古老的造山運動造就了泰山南麓階梯式上升的三個斷裂帶,最上一層從雲步橋斷裂帶到極頂,海拔陡然上升400多米,使得這一層地帶與四周羣峯產生強烈對比,猶如寶塔之剎,形成了“東天一柱”的氣勢。

這裏是緊十八盤,也是整個登山盤路中最為艱難的地段了。大家看,石壁上古人的題刻:“努力登高”、“首出萬山”、“共攀青雲梯”……那是在勉勵我們。大家再看,那負荷百斤的挑山工,再想想當年無名無姓的鑿石修路人……大山無言,但它們能激勵人們向上。朋友,登山猶如干任何事業,只有義無反顧地向上,才能戰勝險阻,才能到達最高的境界!

南天門到了,我們現在已置身“天界”了,雖然我們並沒有成仙,但我們在這裏領略到了“登天山而小天下”的豪邁。

進了南天門,與之相對的是大殿取名為“未了軒”,未了軒兩側各一門可以北去。出門往西有一山峯叫“月觀峯”,山上有亭,名月觀亭。據説,天高氣爽的深秋時節,在這裏還可以一覽“黃河金帶”的奇異景觀:在夕陽映照的天幕下,大地變暗了,惟有一曲黃河水,反射出了太陽的光輝,像一條閃光的金帶,將天在地連在一起。入夜,在皎潔的月色下,由此北望可見濟南的萬家燈火,因此月觀峯又稱“望府山”。

出南天門院落東折即為天街。天街,天上的街市,多富詩意的地方。沿天街東行,中北有一坊,匾額上題有“望吳聖蹟”,這就是相傳孔子與顏淵看到吳國閶門外一匹白馬的地方。坊北有孔子廟。

天街最東端就是碧霞祠了,我給大家講講碧霞元君的故事。碧霞元君的前身是泰山女神,在民間被稱作“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百姓心目中的泰山主神,並被稱作“泰山奶奶”、“泰山老母”。民眾對泰山老母的候信仰與喜愛,是一種歷史積澱下來的埋藏在人們心靈深層的對母親的愛。多少年來,碧霞元君贏得了百姓的愛戴,至今仍高踞泰山之巔,接受着善男信 女的香火,召喚着去鄉離國的遊子。

好,讓我們進到碧霞寺來。2500平方米的地方,建起了山門,正殿,配殿,3座神門,鐘樓、鼓樓、香亭、萬歲樓、千斤鼎、火池,還有照壁、歌舞樓、御碑亭……而且為御高山疾風,殿為銅瓦、碑為銅鑄,金光閃閃,儼然天上宮闕。泰山碧霞祠的高度建築技巧被認為是我國古代高山建設的典範,人舞到這裏來進香並不感其小而覺其高大,神聖感油然而生。如今,泰山碧霞祠建築羣中獨具一格的神品。

出碧霞祠東神門北折沿盤道再上,可見一堵石壁巍然屹立,石壁上石刻遍佈,洋洋大觀,人稱“大觀峯”。大觀峯西側,幾年所有的石上也都有古人的手筆,這一帶可謂是露天的書法藝術博物館。

沿大觀峯西側盤道而上,至最高處,那些一路上看似走不完的石階終於到了盡頭,這裏就是泰山的極頂--玉皇頂了。

玉皇廟建在極頂上,紅牆碧瓦像是給泰山戴上了一頂桂冠。由山門進廟,最先看到的是院中央的“極頂石”。極頂石卧在一圈石欄中,高不盈米,表面粗糙,如果在別處,將是一塊最普通不地的石頭了。但是在這裏,它的旁邊有碑恭恭的寫着:“泰山極頂1545米”。根據地質學分析,就是它,在3000萬年前從海槽中率先拱起,它根植於1萬米的地殼深處;就是它,有着數百平方公里的基座,整座大山在託舉着它,使它高聳雲天,以至玉皇廟中的玉皇大帝簡直就成了它的守護神。

朋友們,一天的行程已經結束。希望你們能再度到泰山來。謝謝大家!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 篇8

尊敬的各位遊客:

我們將要遊覽的景點是泰山。泰山,是中國五嶽之首,古稱“岱宗”,位於山東省中部,海拔1545米,東威滄海,西鎮大河,山勢挺拔,奇峯突兀,是我國第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載人《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的單位。遊覽時請大家注意安全,自覺保持它的清潔。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登泰山的起點—岱宗坊。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圓形的脊獸和微微翹起的檐角,增加了坊的流動與飄逸,造型粗獷、簡潔,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

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沿登山公路直上到登山盤道,就是紅門宮。登上台階映入眼簾的是四座石坊,前後相連,故有“小坊羣”之稱。第一座牌坊為“一天門坊”;其後緊連着就是“孔子登臨處”石坊,此處古藤掩映,典雅端莊。泰山經石峪石刻,其中鐫刻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是現存摩崖石刻中規模空前的鉅製。

我們現在來到了位於泰山中、西兩路交匯處的中天門,也叫二天門,為泰山主峯屏障。登上此處,仰觀岱頂,蓮花峯前危崖萬仞,雲煙橫鎖;南天門形如天闕,門下天梯倒掛,似一條白色彩帶。俯視腳下,中溪山水曲折蜿蜒,奔流而下。中天門石坊旁有巨石僕卧如虎,因名伏虎石,石壁上有大篆“虎”字,古樸雄健。接着來到位於中天門上的雲步橋,因石橋飛架在雲霧繚繞的斷崖之上,人行至此如在雲中漫步,故名。雲橋高懸如虹,百丈崖瀑布似白練傾瀉而下,是為“雲橋飛瀑”,乃泰山十大自然景觀之一。

我們就要登泰山的十八盤。泰山有3個十八盤之説,自開山至龍門為“慢十八”,再至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門為“緊十八”,共計1630餘階。“緊十八”西崖有巨巖懸空,側影佛頭側枕,高鼻禿頂,慈顏微笑,名迎客佛。

登上山頂,我們將來到坐落在登山盤道的盡處的南天門,又名三天門,門分兩層,下為拱形門洞,上為閣樓,名摩雲閣。此處兩峯雄峙東西,天門扼隘口而立,險中出奇,氣度非凡。

進了南天門再上兩層台階就是天街,在長約千米的天街上佈滿了賓館、飯店、商鋪,自古以來就似懸在天上的一條街市。

泰山歷史悠久,文物眾多,雄偉、奇特、古老、秀麗,我説也説不盡,請你們慢慢遊賞吧!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 篇9

大家好,我是導遊陳邵文。今天,我要帶領着大家一起到五嶽之一的泰山觀光。

泰山位於山東省南部的泰安市。泰安市原名泰山市,泰山的名氣很大,所以把泰山取名作為市名,像樂山所在地點叫樂山市一樣。泰山是五嶽之首。五嶽分別為:東嶽泰山 南嶽衡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 北嶽恆山。東嶽泰山排名第一,高度(主峯離地面的距離)排行第三,大約1545米高,有"登泰山,小天下"之稱。有許多名人均登臨泰山,如秦始皇 漢武帝 唐太宗 宋祖 乾隆。據記載,泰山至今已經有二十億年的歷史。

超過雲層,所以上面有較大的冷空氣,冷的像寒冰一樣直入骨髓。如果你們很冷,可以到附近租一套皮棉襖。天街不光冷,小吃也特別多。泰山的小吃很有特色,如小米煎餅,這裏的小米煎餅雙酸雙薄,又加了大葱、甜麪醬、煎雞蛋,用十里飄香這個詞來形容再適合不過了。天街的第三大特點就是——石碑特別多。天街上石碑比泰山其它地方的石碑多5倍多。天街最著名的石碑位於天街中部,這個石碑上面雕刻着十一個大字:"泰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這個石碑是1987年11月19日雕刻的。這個石碑表明了泰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之一。但是中國只有4處(20xx年前),泰山是其中第三個命名的。

再往上走,大家就到了主峯部位。主峯的東側有一個觀日石。在原來,傳説古人因為爬山時很多人看不到日出,人們齊心協力從山上搬來一塊大石頭,大家把它放在觀日點,人們站着或者坐在上面,就看到了日出。

現在,為了看到日出,人們夜裏三點就來爬泰山或提前住在山頂上,這是為了等待看日出。主峯的西側有一塊石碑,上面雕刻着四個鮮紅的大字:"五嶽獨尊",這四個大字時古代文學家孟子(孟軻)説出的,意思是:"五嶽之中,排名榜首".從古至今,這四個字成了千古佳來到泰山面前,站在迎客松下,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十八盤。因為古人説:"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十八盤的台階共1594級。高約400多米,可以説是泰山的"脊樑".如果你從下面的中天門順着十八盤一直登上南天門,你就會感覺到小腿肚子一直在不停的打哆嗦,這是因為十八盤很陡。

登上了南天門,大家先休息一下,留個影,休息一會我們再向上爬。

休息完了以後,大家請繼續跟我向上爬。爬上一小段距離以後,便到了天街。天街位於泰山海拔1250米的高空中。因為天街已經話。再往上走,就到了泰山的最高點——玉皇頂。從玉皇頂的觀望台往下走,就看到了泰山的全景。正如大詩人杜甫在《望嶽》一詩中所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曉".

如果留完影的話,請跟我下山。

遊客們,泰山的景色確實很雄偉,希望您帶着親朋好友再來光臨泰山!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 篇10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對大家來泰山旅遊、觀光表示熱烈歡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間能夠玩得開心,吃、住放心,同時希望大家在泰山遊覽當中能夠得到一個較大的收穫,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泰山,古稱岱宗,它位於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的東側,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為東經117度6分,北緯36度16分。泰山雄偉壯麗,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於中華大地,舉世矚目。

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992年榮登全國旅遊勝地40佳金榜。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古建築羣有22處,總建築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在古建築羣之間,還有12處石坊、6座石橋、7座石亭、1座銅亭和1座鐵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處,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這裏有中國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貴的漢代張遷碑、衡方碑和晉孫夫人碑;有被譽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北齊經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觀的唐玄宗<<紀泰山銘>>和唐代雙束碑等。泰山古樹名木繁多,被譽為“活着的世界自然遺產”。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3萬餘株,其中有2120xx年前的漢柏6株,1320xx年前生的唐槐,520xx年前生的望人鬆、五大夫松,還有一棵被譽為國寶的620xx年前生的盆景松樹“小六朝鬆”。泰山素以壯美著稱,呈現出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區內有著名山峯12座,崖嶺78座,巖洞18處,奇石58塊,溪谷12條,潭池瀑布56處,山泉64處,有著名的黑龍潭、扇子崖、天燭峯、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觀;有旭日東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等10大自然奇觀。

泰山的日出,是一個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筆墨難以形容的。自古以來,無數詩人對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觀都有過生動的描述。宋代詞人梅聖俞的“晨登日觀峯,海水黃配熔。浴出車輪光,隨天行無蹤。”的絕句尤為人愛,凌晨破曉前,站在日觀峯,舉目東方,晨星漸沒,微暈稍露,天地間的一片雲海滾動,稍頃,一線晨曦透過雲層照亮東方,這時天空由灰變黃,繼而呈現橙、紫、紅瑰麗的朝霞,波浪似的雲層,在陽光的照耀下,組成一幅幅五彩繽紛、綺麗多姿的圖案,旭日在陽光中婷婷娜娜從雲層升起,陽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響忽隱忽現,閃爍不定,日輪緩升時又受波峯、波谷推進的影響上下跳動,漸漸成圓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羣峯盡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陽西下時,朵朵殘雲飄浮在天際,落日的餘輝如一道道金光穿過雲朵灑滿山間。太陽象一個巨大的玉盤,由白變黃,越來越大,天空如緞似錦,待到夕陽沉入雲底,霞光變成一片火紅,天際雲朵,山峯好象在燃燒,天是紅的,山是紅的,雲是紅的,大地也是紅的。舉目遠眺,黃河象一條飄帶,彎彎曲曲從天際飄來,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緞帶般的黃河泛起紅潤,波光翻滾,給人以動的幻覺。“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太陽慢慢靠向黃河,綵帶般的黃河象是系在太陽上,在絳紫色的天邊飛舞。泰山的雲霧是變幻莫測的。雨後初晴,大量水氣蒸發蒸騰,加之夏季季風自海上吹來的暖温空氣,成雲致霧。有時大片雲在山腰形成一條長長的帶子,如同官服玉帶,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時則烏雲滾滾,大有倒海翻江之勢;也有時白雲平鋪,如大地鋪絮,山谷堆雪,團團白雲如同千萬個玉盤,輕攏漫湧,鋪排相接,好象平靜如無垠的汪洋大海,這就是著名的“雲海玉盤”。

碧霞寶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寶光”俗稱“佛光”,多出現在碧霞祠東、西、南神門外,碧霞祠地處玉皇頂的前懷,地勢相對低凹,雲霧較為濃密且較穩定,在瀰漫背後照來,人影呈現在霧幕上,周圍形成內紫外紅彩色光環,燁燁生輝,彩環呈現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有時還會出現雙環,更加絢麗動人。站在霧幕前的遊客舉手投足,光環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飄飄欲飛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氣温常在-20攝氏度左右,雪後天晴,氣温回暖,大陸氣團稍有減少,南方暖温氣團乘虛而入,霧氣籠罩山間,微風吹動,飄浮的霧滴觸及樹枝、巖石、房頂,凝結成冰粒,層層疊疊,便形成了“千枝瓊玉”、“萬樹花”的霧淞奇景。泰山上下成了一個潔白如銀的世界,猶如龍宮洞府,別有一番情調。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卻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體上,急速結成堅硬、滑而透明的冰層,這就是“雨淞”。每當雨淞出現,山巒樹木象冰晶倒掛,地面巖石似鋪明鏡,泰山變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雨後天晴,紅日映冰峯,藍天襯霞山,光彩奪目,金光迸射,滿山松柏映雪,到處銀裝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潔的北國風光。

泰山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態的麗山秀水和人文名勝,生動地記錄了我們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文明篇章。現代考古科學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大量史料也都記載了泰山地區早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已經顯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不僅影響到山東,而且影響到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齊魯之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之一,產生了孔子、孟子等歷史文化名人。歷史告訴我們,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時代就已成為中國最早的名山,成為五嶽之首。

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恆山、華山,僅佔第三位。與全國的許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但它為什麼成為赫赫於古今的“五嶽之長”、“五嶽獨宗”而獨享盛名呢?這要從泰山的地理環境和原始宗教談起。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亙100餘公里,盤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從古到今,人們總把泰山作為一個高大、美好、高尚、堅毅的形象,熱情加以歌頌。公元前二世紀,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少卿書>>中就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馬遷的這名話教導人們,“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這種把泰山精神與人生的意義、人生觀密切聯繫起來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六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説盤古氏(遠古時開天闢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説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歷史背景。

東方是太陽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認為是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因此,東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嶽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這個通天拔地的龐然大物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了。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説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歷代帝王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伴隨着歷代帝王的封禪祭祀,泰山成了各種宗教流派活動的重要場所。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黃伯陽修道于山後,以後歷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傳經佈道,建觀築廟。佛教自東晉高僧郎公創建郎公寺開始,在泰山也不斷髮展。

泰山吸引了眾多的文化名人,歷代詩人墨客紛至沓來,他們朝山覽勝,賦詩撰文,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精品。孔子、管仲、司馬遷、張衡、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劉禹錫、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王世貞、姚奈、郭沫若等都揮筆疾書,留下了浩如煙海的頌岱詩文,把遊人從山神崇拜中引向遊覽觀賞、求知審美的新方向。由山腳拾級而上,到泰山之巔,僅摩崖石刻就有千餘處,從秦至清,歷代皆有鉅製。書體眾彩紛呈,書意各代不同,其規模之大,作品之多,時代之連續性以及風格、流派、藝術之精湛,構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無與倫比的。刻古中所包含的高韻深情與巍巍壯麗的泰山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

在泰山數千年的文明中,歷代勞動人民所創造的一系列輝煌的人文景觀與高大雄偉的自然景觀相結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構成了獨特的泰山風景景觀。人文景觀的佈局與創作,是根據自然景觀,尤其是地形特點和封禪、遊覽、觀賞活動的需要而設計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禪、百姓朝山進香的路線。其主體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觀,主題是封天禪地的思想內容,佈局形式重點是祭地的蒿里山,經帝王駐驛的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了長達10餘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三重空間一條軸線。即以城西南過奈河橋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車站東南側)為“陰曹地府”;泰安城區為人間;自城北岱宗坊開始,沿長達6666級的“天梯”至岱頂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禪祭祀、百姓朝山進香和遊覽觀光發展而成的。岱廟是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這條中軸線從泰城南門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後與登山盤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與城不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築空間序列上形成一體。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動的程序次第展開,貫穿着一種由“人境”至“仙境”的歷程。從地形上看,是由緩坡、斜坡直到陡坡,人們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後宛若登上天府;從建築規模上看,是由人間帝王宮殿上達蒼穹,漸入仙境;從色調上看,紅牆黃瓦始終與蒼松翠柏形成對比。再通過三裏一旗杆,五里一牌坊,一天門、二天門(中天門)、三天門(南天門),三重節奏,構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偉壯觀的朝天序列。

泰山古建築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它巧妙地因自然之勢,又以人工之力加強和美化自然環境。其一,在封禪祭祀活動的序列空間位置的選擇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緩漸陡之勢,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屬“封閉型”自然景觀,下段是緊緊收縮,直至岱頂才開放。前奏長,對比十分強烈,對於“祭天”活動來説,造成環境感應的心理狀態,若步步登天,扣人心絃。登臨南天門驟然開闊,恰似昇仙。因此,這樣的地理環境是封禪祭祀空間序列的傑作。其二,在建單體或羣體位置的選擇與建築結構的創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門户建築,有登山轉折處的導向性建築,有臨溪而設的賞景建築,有半山懸掛的宗教建築,也有聳立山巔的祭祀建築等。其三,從建築的結構、材料、裝飾及以庭院空間為基本單元的羣體組合上,均能適應地形環境多變的要求,該建亭的建亭,該設閣的則設閣;需開敞通透處即造型輕巧,需收縮空間處便實厚重,充分體現因景而設,因境而生的建築思想。

泰山古建築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建築與會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例證,保存了一個巨大的封禪祭祀序列和一幅記載歷史的立體畫卷,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順應自然的建築典範,以其特有的藝術形象去協調和加強自然美,去表現和深化自然環境。由於它們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生輝,使峻極於天的泰山深入到幾億炎黃子孫的心坎中,併名揚全世界,成為全為類的珍貴遺產。

登泰山,自古3條路。原來的東路已毀,原來的中路自然而然地成了現在的東路,遊人在泰安火車站下火車後,可先遊岱廟,然後從岱廟後門至岱宗坊,步行經中天門到南天門,或步行至中天門後轉乘索道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經碧霞祠登上泰山極頂。若走中路(原來的西路),從泰安火車站下車後,可乘遊覽汽車沿環山公路經黑龍潭、竹林寺直達中天門,然後從中天門乘索道或步行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直至岱頂。若從西路上山,需從泰安火車站乘遊覽汽車至界首(泰安與濟南的交界處)向北折,沿新闢的環山公路,在鳥語花香,泉水叮咚的茂林深谷中穿行至桃花源索道站,從這裏乘索道可直至天街的北端,真可謂一步登天了!

各位朋友,我的介紹就到這裏。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大家要想對泰山有一個深刻的瞭解,還需要根據自己的興趣,親身投入到泰山的懷抱裏,沿着歷史文化的足跡慢慢地去遊覽,仔細地去觀賞。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 篇11

大家好,我是導遊邵。今天,我要帶領着大家一起到五嶽之一的泰山觀光。

泰山位於山東省南部的泰安市。泰安市原名泰山市,泰山的名氣很大,所以把泰山取名作為市名,像樂山所在地點叫樂山市一樣。泰山是五嶽之首。五嶽分別為:東嶽泰山 南嶽衡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 北嶽恆山。東嶽泰山排名第一,高度(主峯離地面的距離)排行第三,大約1545米高,有“登泰山,小天下”之稱。有許多名人均登臨泰山,如秦始皇 漢武帝 唐太宗 宋祖 乾隆。據記載,泰山至今已經有二十億年的歷史。

超過雲層,所以上面有較大的冷空氣,冷的像寒冰一樣直入骨髓。如果你們很冷,可以到附近租一套皮棉襖。天街不光冷,小吃也特別多。泰山的小吃很有特色,如小米煎餅,這裏的小米煎餅雙酸雙薄,又加了大葱、甜麪醬、煎雞蛋,用十里飄香這個詞來形容再適合不過了。天街的第三大特點就是――石碑特別多。天街上石碑比泰山其它地方的石碑多5倍多。天街最著名的石碑位於天街中部,這個石碑上面雕刻着十一個大字:“泰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這個石碑是1987年11月19日雕刻的。這個石碑表明了泰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之一。但是中國只有4處(20xx年前),泰山是其中第三個命名的。

再往上走,大家就到了主峯部位。主峯的東側有一個觀日石。在原來,傳説古人因為爬山時很多人看不到日出,人們齊心協力從山上搬來一塊大石頭,大家把它放在觀日點,人們站着或者坐在上面,就看到了日出。

現在,為了看到日出,人們夜裏三點就來爬泰山或提前住在山頂上,這是為了等待看日出。主峯的西側有一塊石碑,上面雕刻着四個鮮紅的大字:“五嶽獨尊”,這四個大字時古代文學家孟子(孟軻)説出的,意思是:“五嶽之中,排名榜首”。從古至今,這四個字成了千古佳 來到泰山面前,站在迎客松下,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十八盤。因為古人説:“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十八盤的台階共1594級。高約400多米,可以説是泰山的“脊樑”。如果你從下面的中天門順着十八盤一直登上南天門,你就會感覺到小腿肚子一直在不停的打哆嗦,這是因為十八盤很陡。

登上了南天門,大家先休息一下,留個影,休息一會我們再向上爬。

休息完了以後,大家請繼續跟我向上爬。爬上一小段距離以後,便到了天街。天街位於泰山海拔1250米的高空中。因為天街已經話。再往上走,就到了泰山的最高點――玉皇頂。從玉皇頂的觀望台往下走,就看到了泰山的全景。正如大詩人杜甫在《望嶽》一詩中所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曉”。

如果留完影的話,請跟我下山。

遊客們,泰山的景色確實很雄偉,希望您帶着親朋好友再來光臨泰山!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 篇12

各位朋友:

你們好!熱誠歡迎你們到泰山來,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從泰山中路登上山頂。

這座高大、古老的泰山藴含了豐富的自然與文化的積澱,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現在,我們仍要像古人那樣問一句“岱宗夫如何”,然後,同我一起步入大山,去領略泰山的神韻。

這裏是岱廟。從岱廟開始,經岱宗坊、一天門、紅門、中天門、昇仙坊至南天門、是古代皇帝封禪泰山所走過的路,現在被知名人稱為“登天景區”,也稱中路,是如今泰山登山6條路中最古老的一條。我們將從這條路登上極頂。

大家注意到了巍峨的岱廟前,還有一座較小的廟宇,這就是“遙參亭”,是當年皇帝封禪泰山的起始點。當年帝王來泰山舉行封禪祭典時,都先要在這裏舉行簡單的參拜儀式,因此明朝之前,稱此為“草參亭”。明代加以擴建時,改名為“遙參亭”。雖是一字之易,基虔誠卻盡含其中了。

朋友們,中國的古代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是有着獨特地位的,這座遙參亭的建築構思既出於封禪大典將由此為前奏而步步進入高潮的需要,也是中國古代先抑後揚的美學思想的體現。

正陽門內就是岱廟了,平是一個神奇的方。岱廟有着如此的魅力,決定於它自身的特徵。首先,它的圍牆便與一般廟宇不同,圍牆周1300米,5層基石,上砌大青磚,呈梯形,下寬17.6米,上寬11米,高約10米,共有8座門:正中為正陽門,是岱廟的正門。由正陽門進得岱廟來,迎面是配天門,取孔子説的“德配天地”之意。配天門兩側,東為三靈侯殿,西為太尉,三殿之間以牆相連,構成岱廟中間第一進院落。

過了仁安門,便是雄偉高大的宋天貺,它又叫峻極殿,是這座廟宇的主體。天貺殿面闊9間,643.67米,進深5間,17.18米,通高23.3米。大家看,天貺殿坐落在寬敞的白色台基之上,周圍石雕欄楹環繞,雲形望柱齊列,使天貺殿與四周的環境產生了奇妙的效果。

天貺殿周圍施以迴廊,形成了一個大院落,在中國的建築中,廊是起着使空間有聯貫、斂氣、緊密、嚴謹而又富於變化的作用,這是世界建築史上都加以稱道的。岱廟的迴廊把一座重檐廡殿的大建築物緊緊地環抱着,平直與崇高的對比更激起了人們對天貺殿的崇仰。我國古代建築家深知世上沒有絕對大絕對小,大小是從對比中產生的,除了四周低平的迴廊外,天貺殿前平台上還修了兩個精巧的御碑亭,既突出了天貺殿,又於雄偉中寓含着恬靜閒適,因此天貺殿並不是雄偉兩個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從天貺誣後門出,有磚石甬道與後寢宮相連。宋真宗封泰山時,因將泰山封為“帝”,帝則應當有“後”,於是便為之配了個夫人“淑明後”。從這一點看來,岱廟與其説是道教神府,還不如説更像皇家宮廷,這種佈局進一步透露了封建統治者利用岱廟進行政治活動的功利目的。

剛才,我們是沿着岱廟的主軸線遊覽,而主軸線兩側,原另有4個別院,東面前後兩院,前為“漢柏院”,相傳漢武帝所植的6株古柏就在此院內;後為“東御座”,是皇帝祭泰山下榻的地方。

這裏就是泰山有名的十八盤了。大約25億年前,在一次被地質學家稱作“泰山運動”的造山運動中,古泰山第一次從一片汪洋中崛起,以後幾度滄桑,泰山升起又沉沒,沉沒又升起,終於在3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中,泰山最後形成了今天的模樣。古老的造山運動造就了泰山南麓階梯式上升的三個斷裂帶,最上一層從雲步橋斷裂帶到極頂,海拔陡然上升400多米,使得這一層地帶與四周羣峯產生強烈對比,猶如寶塔之剎,形成了“東天一柱”的氣勢。

這裏是緊十八盤,也是整個登山盤路中最為艱難的地段了。大家看,石壁上古人的題刻:“努力登高”、“首出萬山”、“共攀青雲梯”……那是在勉勵我們。大家再看,那負荷百斤的挑山工,再想想當年無名無姓的鑿石修路人……大山無言,但它們能激勵人們向上。朋友,登山猶如干任何事業,只有義無反顧地向上,才能戰勝險阻,才能到達最高的境界!

南天門到了,我們現在已置身“天界”了,雖然我們並沒有成仙,但我們在這裏領略到了“登天山而小天下”的豪邁。

進了南天門,與之相對的是大殿取名為“未了軒”,未了軒兩側各一門可以北去。出門往西有一山峯叫“月觀峯”,山上有亭,名月觀亭。據説,天高氣爽的深秋時節,在這裏還可以一覽“黃河金帶”的奇異景觀:在夕陽映照的天幕下,大地變暗了,惟有一曲黃河水,反射出了太陽的光輝,像一條閃光的金帶,將天在地連在一起。入夜,在皎潔的月色下,由此北望可見濟南的萬家燈火,因此月觀峯又稱“望府山”。

出南天門院落東折即為天街。天街,天上的街市,多富詩意的地方。沿天街東行,中北有一坊,匾額上題有“望吳聖蹟”,這就是相傳孔子與顏淵看到吳國閶門外一匹白馬的地方。坊北有孔子廟。

天街最東端就是碧霞祠了,我給大家講講碧霞元君的故事。碧霞元君的前身是泰山女神,在民間被稱作“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百姓心目中的泰山主神,並被稱作“泰山奶奶”、“泰山老母”。民眾對泰山老母的候信仰與喜愛,是一種歷史積澱下來的埋藏在人們心靈深層的對母親的愛。多少年來,碧霞元君贏得了百姓的愛戴,至今仍高踞泰山之巔,接受着善男信 女的香火,召喚着去鄉離國的遊子。

好,讓我們進到碧霞寺來。2500平方米的地方,建起了山門,正殿,配殿,3座神門,鐘樓、鼓樓、香亭、萬歲樓、千斤鼎、火池,還有照壁、歌舞樓、御碑亭……而且為御高山疾風,殿為銅瓦、碑為銅鑄,金光閃閃,儼然天上宮闕。泰山碧霞祠的高度建築技巧被認為是我國古代高山建設的典範,人舞到這裏來進香並不感其小而覺其高大,神聖感油然而生。如今,泰山碧霞祠建築羣中獨具一格的神品。

出碧霞祠東神門北折沿盤道再上,可見一堵石壁巍然屹立,石壁上石刻遍佈,洋洋大觀,人稱“大觀峯”。大觀峯西側,幾年所有的石上也都有古人的手筆,這一帶可謂是露天的書法藝術博物館。

沿大觀峯西側盤道而上,至最高處,那些一路上看似走不完的石階終於到了盡頭,這裏就是泰山的極頂--玉皇頂了。

玉皇廟建在極頂上,紅牆碧瓦像是給泰山戴上了一頂桂冠。由山門進廟,最先看到的是院中央的“極頂石”。極頂石卧在一圈石欄中,高不盈米,表面粗糙,如果在別處,將是一塊最普通不地的石頭了。但是在這裏,它的旁邊有碑恭恭的寫着:“泰山極頂1545米”。根據地質學分析,就是它,在3000萬年前從海槽中率先拱起,它根植於1萬米的地殼深處;就是它,有着數百平方公里的基座,整座大山在託舉着它,使它高聳雲天,以至玉皇廟中的玉皇大帝簡直就成了它的守護神。

朋友們,一天的行程已經結束。希望你們能再度到泰山來。謝謝大家!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 篇13

我叫宋一鳴,是你們今天的小導遊,我首先對大家能來泰山旅遊、觀光表示熱烈的歡迎!並希望大家在泰山遊玩期間玩的開心、吃的放心、住的安心,泰山導遊詞。同時,也希望泰山的瀏覽能給大家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在我帶大家瀏覽前,我給大家提幾個小要求,希望大家共同遵守:“大家在遊玩時千萬不要破壞建築、不要在古木和石碑上刻名字,不要登高照相,不要獨自離開旅遊團。”

泰山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中部的泰安市之北,泰山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寬約50公里,海拔:1532.7米。泰山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第一個自然文化雙遺產。是它我國的"五嶽"之首,有"中華國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它著名風景有天燭峯、日觀峯、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鬆、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十八盤、南天門、岱廟和天祝殿等。

在泰山的日觀峯看日出是壯觀而動人心絃的,是岱頂奇觀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標誌,隨着旭日發出的第一縷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從而使東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漸轉為魚肚白、紅色,直至耀眼的金黃,噴射出萬道霞光,最後,一輪火球躍出水面,騰空而起,整個過程象一個技藝高超的魔術師,在瞬息間變幻出千萬種多姿多彩的畫面,令人歎為觀止。岱頂觀日曆來為遊人所向往,也使許多文人墨客為之高歌。

在遊覽泰山時,不要亂塗亂畫、亂扔垃圾,我們要保護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 篇14

大家知道泰山吧!泰山位於山東省中東部的泰安市附近。

看,車來了,不要擠排隊上車。看!我們已經進入了泰山裏面,這裏曾經是動物們的棲息地,有的人還來這裏採藥呢。好了,這裏車上不去,我們坐纜車。我們從纜車上往下看就像是一位拍紀錄片的人,彷彿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大家下車,現在我們來到了龍王廟,這龍王廟可是古代皇帝派了好幾位工程師扛着大佛,走了三天三夜才上了山,又修廟就兩個星期,像修長城的勞動人民。你們現在可以給神上上香。

大家看到這個山洞了吧!這石壁上面雕刻着很多名皇帝寫下的詩歌,還有乾隆皇帝寫的詩歌,因此表現出了很久以前就有人爬上這座山了。看到了這東南西北中五大天門了嗎?據説只要走過這門,就來到了泰山的最頂層部分。大家小心,別靠邊,底下可是萬丈深淵啊!你們聽到這砰砰砰的聲音了嗎?這就是泰山的特產“木棰糖”。吃起來味道既辣又甜,是一種讓人説不出來的味道。

好了,我的介紹範圍就到這裏,請大家自由活動,不要亂扔垃圾亂塗亂畫有什麼事都可以問我,兩個小時後這裏集合。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 篇15

大家好!我是導遊董星彤。歡迎來到泰山旅遊觀光。泰山是中國山嶽公園之一,又是天然的歷史,藝術博物館。

泰山的自然景觀和人為景觀融為一體的,可將其分為“幽、曠、秀、奧、妙”五大遊覽區。

東路為泰山“幽、區,從紅門至南天門有6293級石階,峯迴路轉,步移景換,為歷代帝王登山封禪的御道,泰山的文物古蹟多在此路左右。沿路主要有紅門宮,萬仙樓,鬥母宮、經石峪、中天門、十八盤等勝景。”十八盤,“為泰山著名險道,垂直高度達400多米,共有1600多級石凳,直通南天門。十八盤是對登山者體力與毅力的考驗。奮攀此道,登上南天門,極目遠望,天高地遠,令人心曠神怡。

西路為泰山”曠“區,從天外村乘車至中天門,盤山公路九曲迴腸。此區有黑龍潭、長壽橋、扇了崖,山水迴繞,景色曠秀。

下面我們來到了桃仙源,桃仙源為泰山”秀“區,有翠屏山、筆架山、五峯翠山、綵帶溪、一線天等,羣峯竟秀,溪瀑爭流,於泰山雄偉之外,獨具江南山水風韻。

泰山還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美譽。

下面請大家自由參觀,要注意衞生,中午十一點到這裏集合。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 篇16

大家好,我是導遊陳邵文。今天,我要帶領着大家一起到五嶽之一的泰山觀光。

泰山位於山東省南部的泰安市。泰安市原名泰山市,泰山的名氣很大,所以把泰山取名作為市名,像樂山所在地點叫樂山市一樣。泰山是五嶽之首。五嶽分別為:東嶽泰山 南嶽衡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 北嶽恆山。東嶽泰山排名第一,高度(主峯離地面的距離)排行第三,大約1545米高,有"登泰山,小天下"之稱。有許多名人均登臨泰山,如秦始皇 漢武帝 唐太宗 宋祖 乾隆。據記載,泰山至今已經有二十億年的歷史。

超過雲層,所以上面有較大的冷空氣,冷的像寒冰一樣直入骨髓。如果你們很冷,可以到附近租一套皮棉襖。天街不光冷,小吃也特別多。泰山的小吃很有特色,如小米煎餅,這裏的小米煎餅雙酸雙薄,又加了大葱、甜麪醬、煎雞蛋,用十里飄香這個詞來形容再適合不過了。天街的第三大特點就是——石碑特別多。天街上石碑比泰山其它地方的石碑多5倍多。天街最著名的石碑位於天街中部,這個石碑上面雕刻着十一個大字:"泰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這個石碑是1987年11月19日雕刻的。這個石碑表明了泰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之一。但是中國只有4處(20__年前),泰山是其中第三個命名的。

再往上走,大家就到了主峯部位。主峯的東側有一個觀日石。在原來,傳説古人因為爬山時很多人看不到日出,人們齊心協力從山上搬來一塊大石頭,大家把它放在觀日點,人們站着或者坐在上面,就看到了日出。

現在,為了看到日出,人們夜裏三點就來爬泰山或提前住在山頂上,這是為了等待看日出。主峯的西側有一塊石碑,上面雕刻着四個鮮紅的大字:"五嶽獨尊",這四個大字時古代文學家孟子(孟軻)説出的,意思是:"五嶽之中,排名榜首".從古至今,這四個字成了千古佳來到泰山面前,站在迎客松下,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十八盤。因為古人説:"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十八盤的台階共1594級。高約400多米,可以説是泰山的"脊樑".如果你從下面的中天門順着十八盤一直登上南天門,你就會感覺到小腿肚子一直在不停的打哆嗦,這是因為十八盤很陡。

登上了南天門,大家先休息一下,留個影,休息一會我們再向上爬。

休息完了以後,大家請繼續跟我向上爬。爬上一小段距離以後,便到了天街。天街位於泰山海拔1250米的高空中。因為天街已經話。再往上走,就到了泰山的最高點——玉皇頂。從玉皇頂的觀望台往下走,就看到了泰山的全景。正如大詩人杜甫在《望嶽》一詩中所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曉".

如果留完影的話,請跟我下山。

遊客們,泰山的景色確實很雄偉,希望您帶着親朋好友再來光臨泰山!

從古到今,人們總把泰山作為一個高大、美好、高尚、堅毅的形象。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泰山導遊詞,僅供參考。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 篇17

嗨!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泰山觀光旅遊。我是今天的導遊狄桓煒,希望我能陪伴大家度過愉快的一天。聞名中外的泰山風景區位於我們山東省泰安市,它巍然屹立在齊魯大地上,海拔1545米,被稱為五嶽之首。我們從山腳下沿着石階向上攀登,會看到山路彎曲、松柏夾道,路旁的野花五彩繽紛。古樸典雅的古典建築一個接着一個。從岱宗坊向上就是“王母池、紅門、萬仙樓”,再向上就是“中天門、對鬆亭”,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再往上走,我們就會看到著名的“泰山十八盤”,這可是泰山最險要的地方了共有石級1600餘級,遠遠望去,彷彿一條雲梯從天而降。泰山之雄偉,盡在十八盤,泰山之壯美,盡在攀登中!過了十八盤,南天門就到了,然後,我們將通過天街登上泰山最高峯“玉皇頂”,在這裏有“觀日石、迎客鬆”,還可以看到泰山的全景。

請遊客們細細觀賞!好了,遊客們,我們的“泰山之旅”馬上就要結束了,謝謝大家!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 篇18

各位朋友:

你們好!熱誠歡迎你們到泰山來,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從泰山中路登上山頂。

這座高大、古老的泰山藴含了豐富的自然與文化的積澱,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現在,我們仍要像古人那樣問一句“岱宗夫如何”,然後,同我一起步入大山,去領略泰山的神韻。

這裏是岱廟。從岱廟開始,經岱宗坊、一天門、紅門、中天門、昇仙坊至南天門、是古代皇帝封禪泰山所走過的路,現在被知名人稱為“登天景區”,也稱中路,是如今泰山登山6條路中最古老的一條。我們將從這條路登上極頂。

大家注意到了巍峨的岱廟前,還有一座較小的廟宇,這就是“遙參亭”,是當年皇帝封禪泰山的起始點。當年帝王來泰山舉行封禪祭典時,都先要在這裏舉行簡單的參拜儀式,因此明朝之前,稱此為“草參亭”。明代加以擴建時,改名為“遙參亭”。雖是一字之易,基虔誠卻盡含其中了。

朋友們,中國的古代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是有着獨特地位的,這座遙參亭的建築構思既出於封禪大典將由此為前奏而步步進入高潮的需要,也是中國古代先抑後揚的美學思想的體現。

正陽門內就是岱廟了,平是一個神奇的方。岱廟有着如此的魅力,決定於它自身的特徵。首先,它的圍牆便與一般廟宇不同,圍牆周1300米,5層基石,上砌大青磚,呈梯形,下寬17.6米,上寬11米,高約10米,共有8座門:正中為正陽門,是岱廟的正門。由正陽門進得岱廟來,迎面是配天門,取孔子説的“德配天地”之意。配天門兩側,東為三靈侯殿,西為太尉,三殿之間以牆相連,構成岱廟中間第一進院落。

過了仁安門,便是雄偉高大的宋天貺,它又叫峻極殿,是這座廟宇的主體。天貺殿面闊9間,643.67米,進深5間,17.18米,通高23.3米。大家看,天貺殿坐落在寬敞的白色台基之上,周圍石雕欄楹環繞,雲形望柱齊列,使天貺殿與四周的環境產生了奇妙的效果。

天貺殿周圍施以迴廊,形成了一個大院落,在中國的建築中,廊是起着使空間有聯貫、斂氣、緊密、嚴謹而又富於變化的作用,這是世界建築史上都加以稱道的。岱廟的迴廊把一座重檐廡殿的大建築物緊緊地環抱着,平直與崇高的對比更激起了人們對天貺殿的崇仰。我國古代建築家深知世上沒有絕對大絕對小,大小是從對比中產生的,除了四周低平的迴廊外,天貺殿前平台上還修了兩個精巧的御碑亭,既突出了天貺殿,又於雄偉中寓含着恬靜閒適,因此天貺殿並不是雄偉兩個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從天貺誣後門出,有磚石甬道與後寢宮相連。宋真宗封泰山時,因將泰山封為“帝”,帝則應當有“後”,於是便為之配了個夫人“淑明後”。從這一點看來,岱廟與其説是道教神府,還不如説更像皇家宮廷,這種佈局進一步透露了封建統治者利用岱廟進行政治活動的功利目的。

剛才,我們是沿着岱廟的主軸線遊覽,而主軸線兩側,原另有4個別院,東面前後兩院,前為“漢柏院”,相傳漢武帝所植的6株古柏就在此院內;後為“東御座”,是皇帝祭泰山下榻的地方。

這裏就是泰山有名的十八盤了。大約25億年前,在一次被地質學家稱作“泰山運動”的造山運動中,古泰山第一次從一片汪洋中崛起,以後幾度滄桑,泰山升起又沉沒,沉沒又升起,終於在3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中,泰山最後形成了今天的模樣。古老的造山運動造就了泰山南麓階梯式上升的三個斷裂帶,最上一層從雲步橋斷裂帶到極頂,海拔陡然上升400多米,使得這一層地帶與四周羣峯產生強烈對比,猶如寶塔之剎,形成了“東天一柱”的氣勢。

這裏是緊十八盤,也是整個登山盤路中最為艱難的地段了。大家看,石壁上古人的題刻:“努力登高”、“首出萬山”、“共攀青雲梯”……那是在勉勵我們。大家再看,那負荷百斤的挑山工,再想想當年無名無姓的鑿石修路人……大山無言,但它們能激勵人們向上。朋友,登山猶如干任何事業,只有義無反顧地向上,才能戰勝險阻,才能到達最高的境界!

南天門到了,我們現在已置身“天界”了,雖然我們並沒有成仙,但我們在這裏領略到了“登天山而小天下”的豪邁。

進了南天門,與之相對的是大殿取名為“未了軒”,未了軒兩側各一門可以北去。出門往西有一山峯叫“月觀峯”,山上有亭,名月觀亭。據説,天高氣爽的深秋時節,在這裏還可以一覽“黃河金帶”的奇異景觀:在夕陽映照的天幕下,大地變暗了,惟有一曲黃河水,反射出了太陽的光輝,像一條閃光的金帶,將天在地連在一起。入夜,在皎潔的月色下,由此北望可見濟南的萬家燈火,因此月觀峯又稱“望府山”。

出南天門院落東折即為天街。天街,天上的街市,多富詩意的地方。沿天街東行,中北有一坊,匾額上題有“望吳聖蹟”,這就是相傳孔子與顏淵看到吳國閶門外一匹白馬的地方。坊北有孔子廟。

天街最東端就是碧霞祠了,我給大家講講碧霞元君的故事。碧霞元君的前身是泰山女神,在民間被稱作“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百姓心目中的泰山主神,並被稱作“泰山奶奶”、“泰山老母”。民眾對泰山老母的候信仰與喜愛,是一種歷史積澱下來的埋藏在人們心靈深層的對母親的愛。多少年來,碧霞元君贏得了百姓的愛戴,至今仍高踞泰山之巔,接受着善男信 女的香火,召喚着去鄉離國的遊子。

好,讓我們進到碧霞寺來。2500平方米的地方,建起了山門,正殿,配殿,3座神門,鐘樓、鼓樓、香亭、萬歲樓、千斤鼎、火池,還有照壁、歌舞樓、御碑亭……而且為御高山疾風,殿為銅瓦、碑為銅鑄,金光閃閃,儼然天上宮闕。泰山碧霞祠的高度建築技巧被認為是我國古代高山建設的典範,人舞到這裏來進香並不感其小而覺其高大,神聖感油然而生。如今,泰山碧霞祠建築羣中獨具一格的神品。

出碧霞祠東神門北折沿盤道再上,可見一堵石壁巍然屹立,石壁上石刻遍佈,洋洋大觀,人稱“大觀峯”。大觀峯西側,幾年所有的石上也都有古人的手筆,這一帶可謂是露天的書法藝術博物館。

沿大觀峯西側盤道而上,至最高處,那些一路上看似走不完的石階終於到了盡頭,這裏就是泰山的極頂--玉皇頂了。

玉皇廟建在極頂上,紅牆碧瓦像是給泰山戴上了一頂桂冠。由山門進廟,最先看到的是院中央的“極頂石”。極頂石卧在一圈石欄中,高不盈米,表面粗糙,如果在別處,將是一塊最普通不地的石頭了。但是在這裏,它的旁邊有碑恭恭的寫着:“泰山極頂1545米”。根據地質學分析,就是它,在3000萬年前從海槽中率先拱起,它根植於1萬米的地殼深處;就是它,有着數百平方公里的基座,整座大山在託舉着它,使它高聳雲天,以至玉皇廟中的玉皇大帝簡直就成了它的守護神。

朋友們,一天的行程已經結束。希望你們能再度到泰山來。謝謝大家!

介紹山東泰山的導遊詞 篇19

泰山石刻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包括經石峪和唐摩崖兩部分。

經石峪位於泰安市泰山中路鬥母宮東北400米的山峪中。北齊時(公元550-580年)鐫刻,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刻於面積2064平方米的緩坡石坪上,自南而北豎行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44行,為-的上卷。字徑50釐米,以隸為主,兼有楷書、行書和篆書。書法遒勁,在書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周圍還有宋、明、清、民國及現代觀經、題詩石刻20多處。

唐摩崖位於泰安市泰山玉皇項南80米處。刻於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0_年)。摩崖高12.3米,寬5.3米。碑文24行,每行51字,現存1008字。除“御撰御書”四字和末行年、月、日為正書外,其他均為隸書。唐摩崖書法遒勁圓潤。碑文為唐玄宗李隆基東封泰山時所撰書,記述了封禪告祭的始末。周圍還有宋摩崖、清摩崖及明清刻石75處。

泰山唐摩崖利用自然崖壁刻石,是全國帝王摩崖刻石中的傑作。在帝王封禪史、書法藝術、雕刻技藝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20_年泰山石刻作為北齊到唐代的石刻,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handong/rednx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