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內蒙古導遊詞 >

綏遠城將軍衙署導遊詞

綏遠城將軍衙署導遊詞

各位團友,大家早上好!我是內蒙古××××旅行社的導遊×××,大家稱我小×好了。按照旅遊合同上的日程安排,今天上午我們要去遊覽的景區是將軍衙署。它位於呼和浩特的新城區,是清代一品封疆大吏綏遠城將軍的辦公住所。於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隨綏遠城一同興建,只是將軍衙署當年就建成了。這是我國僅存的一座高級武官衙署,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闢為內蒙古自治區將軍衙署博物院。那為什麼要在呼和浩特這個地方建一座武官的衙署呢?呼和浩特過去又叫歸綏,歸指的歸化城,綏指的是綏遠城,也就是今天的新城,為什麼又要在這裏介紹綏遠城呢?因為將軍衙署和綏遠城是密不可分的,它建在綏遠城中軸線中心偏北處,就好比是綏遠城的心臟,因此要介紹將軍衙署就得先從綏遠城説起。歸化城是建於明代的,它是由著名土默特部的蒙古首領阿勒坦汗(俺答汗)和他的妻子鍾金哈屯(人稱三娘子)親自督建的,建好後起名叫“庫庫和屯”,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這也就是今天呼和浩特名字譯音的來歷;明政府取“歸附朝廷、接受教化”之意(顯然帶有有民族歧視色彩)賜名為歸化城,歸化城當時是一座繁榮的城市。到了清代,清廷與漠西蒙古準葛爾部經常發生戰爭,西北邊疆的這種動盪局勢,促使清廷決定要加強北部的軍事防衞,以鞏固其在西北的統治。經過反覆權衡,清廷決定在原歸化城東北五里處新建一座軍事防禦城,使新、舊兩城成犄角之勢,便於防衞。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時,開始了新城(綏遠城)築城的籌備工作,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正式開始築城,於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新城建成,歷時兩年四個月,這種建城的速度在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乾隆二年,清廷從山西右衞(今右玉)調來建威將軍王昌(又作“王常”)就任第一任正一品綏遠城將軍。綏遠,是綏靖遠方、也就是安撫邊遠地區的意思。這裏要強調一下,將軍衙署的主人是綏遠城將軍,不能隨意將綏遠城將軍簡稱為綏遠將軍,因為清廷任命的是綏遠城將軍,而不是綏遠將軍。清代就有78任將軍在174年間先後在此任職(據《清實錄》記載),民國時期先後又有二位署將軍、十三任都統、五位綏遠特別行政區與綏遠省政府主席在此辦公,其中著名將領有傅作義,董其武等。可以説200多年來,這裏一直是綏遠地區的政治中心,可謂“漠南第一府”——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布赫的題匾掛在大門門頭上。〔大門前及第一進院實地導遊講解〕我們現在衙署對面看到的“一”字型照壁,上面正中石匾上刻寫着“屏藩朔漠”四個大字,意味着保衞邊疆,是光緒十六年第70任綏遠城將軍克蒙額所題,為綏遠城三件珍貴石刻文物之一。衙署原有六進院,現保留有四進院。我們沿着甬道往裏面走,來到儀門前。這正中的大門為什麼叫作儀門呢?儀取禮節、儀式之意,是禮儀之門。當年的綏遠城將軍就在這裏迎送貴客的。那時只有和將軍品級相當的官員才可以走儀門,其他的官員要走兩邊的旁門,又分為文東武西,文官走東門,武官走西門。大門內是第一進院,院內北邊東西兩側有兩隻贔屓(bì xì)各馱一塊大石碑,這是近年建造的;南邊一溜房屋,現為書畫、紀念品商店和古玩店。大家進來和我走過儀門一同細細遊覽吧!〔第二進院實地講解〕朋友們,請大家看院內的這4株青城名木——紫花丁香樹,它們均植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每到春夏之交,花滿枝頭,香溢遠近,沁人心脾。近兩年每逢“五一”節前後,這裏都要舉辦“將軍衙署丁香節”。屆時,遊者如雲,堪稱嘉會盛況。朋友們可能不知道,丁香花是呼和浩特市的市花呢。第一展廳 折房大家現在參觀是東邊第一展廳——過去叫折房,折房是衙署下級官吏上堂前議事和休息的地方。現在,這裏介紹的是呼和浩特新舊兩城,主要是新城——綏遠城建城的歷史。歷史途中已經介紹過,請大家結合實物,聽講解員講解。 〔以下各展廳內容主要由將軍衙署講解員講述〕好,下面我們先看模型吧!大家看到的這個歸化城和綏遠城復原模型就是呼和浩特舊新兩城在清代時的樣子。綏遠城總面積為285萬平方米,合4275畝,是一座正方形的城池,城牆上有炮位44座,城牆高2丈9尺5寸,城牆頂寬2丈5尺,城外還有一條環繞四周的護城河。綏遠城有4座城門:東門——迎旭門,南門——承薰門,西門——阜安門,北門——鎮寧門,都是由乾隆皇帝親自命名的。在將軍衙署東南面的是綏遠城的鐘鼓樓(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因“阻礙交通”被拆除)。城內西南角設有“小校場”。西城門外設有36萬平方米的“大校場”和演武廳,原為駐防軍平時檢閲和操練3900多八旗兵的大操場。而在戰時系將軍出征點將,開拔軍旅的出發站。 下面來看這張清代地圖,這粉色的區域就是綏遠城將軍的管轄範圍,它看起來就象一個屏障,守護着中原的北大門,從此可以看出綏遠城的地理位置很重要。這是綏遠城的建城圖。建城動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耗銀130餘萬兩,動用10萬民工,僅木材就用了30餘萬根木料。因負責建城的官員通智等人偷工減料、謊報實情、貪污公款,被“宰相劉鑼鍋”之父劉統勛奉旨斬首了。看來反腐敗問題是歷來要抓緊解決的。這張圖是綏遠城的駐防分佈圖。這兩個城門石匾,就是我們前面所説的三件珍貴石刻文物之二,是由乾隆皇帝親自命名,並親筆題寫的蒙漢滿三種文字的綏遠城北城門和南城門——即鎮寧門和承薰門的石匾。由天子親自命名並題寫城門石匾,全國僅此一處。這幾門大炮是仿製當年綏遠城駐軍使用的紅衣大炮,是當時從國外進口回來的先進武器,進口的炮是頭大尾小,後坐力大。國產的炮頭尾一樣粗。因為這裏是軍事重鎮,所以當時配有二十四門重型大炮。第二展廳 回事處 我們再來參觀西邊第二個展廳回事處。這裏原來是衙署文官辦案整理資料、處理日常公務的地方,現在是陳列衙署的概況和變遷史。 這是衙署恢復原貌的沙盤。衙署是嚴格按照一品封疆大吏格式建築的。它以主體建築為中軸線,兩邊配有廂房,耳房和東西跨院,是取八卦之意,四平八穩的意思。原整體佈局分前後二組,五進套院。前組為公務廳院,後組為將軍的內宅,現在只保存了中間四進院,五進院和後增的六進院在民國和解放後及文革的時候被毀掉了。接下來看展櫃中的展品。這一張是綏遠城管理等級圖,從將軍到士兵等級森嚴,待遇差別極大,比方説將軍一年俸銀兩千多兩,協領就四百多兩,到步甲就只有十八兩了。這些刺繡圖案是清代的補子,在官服的胸前,背後各有一塊。它是用來區分官品等級的。文武官各分九品,文官的是飛禽,武官的是走獸。將軍連體衣帽箱是將軍出行攜帶官服和帽子用的,這種設計非常方便合理。第三展廳 官房 院內西北角上的官房是將軍的下級官吏協助將軍處理軍政大事的地方,官房的規格僅在大堂、二堂之下。將軍的幕僚在此審閲從回事處送過來的公文,查閲後送折房行文,最後到大堂印房蓋印,然後用快馬送至京城,報於皇上,因此官房也是很重要的。這些官吏比將軍品級略低,一般在三、四品左右,房內陳設雖比不上將軍的大堂、二堂,但也比其他管理辦公地方講究。首先請看北炕,由於北方冬季較冷,所以明清兩代北方官吏辦公室一般都有火炕,取暖的方式很像現在的地暖。冬季,官吏們坐在炕上,炕上有炕桌,桌旁有坐墊,靠炕牆處有踏板,官員踩踏板上炕,踏板旁陳設有痰盂。房間若大,還有火盆,北京的故宮軍機處的陳設就是如此。官吏們坐在炕上看文件,寫公文。炕桌上有筆、硯等文房四寶。正面北牆上掛有清代十二位皇帝的畫像,我們依次做個簡單的瞭解。第一位是清太祖努爾哈赤,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年號“天命”,建都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後遷都盛京(今瀋陽)。1636年其子皇太極(清太宗)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從1644年清軍入關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朝對全國統治了268年,這一階段共有十個皇帝,他們分別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宣統即末代皇帝溥儀,3歲登基,在位僅三年零兩個月,到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1912年2月就被迫退位。宣統退位標誌着清朝的徹底滅亡,也標誌着中國永遠取消了帝制。至於1917年張勛導演的溥儀復辟鬧劇,僅11天便在舉國唾罵中收場了。 第四展廳 大堂 院內正北的大堂,門前是13米見方的露台,是官員舉行禮儀活動的地方。大堂又稱正堂,是衙署的主體建築,平常是閒置不用的,是將軍接聖旨或有重大活動時才啟用的。大堂為五開間,瓦頂懸山式建築,長20米,進深10米,高9米。大廳內有屏風一座,屏風的圖案就是象徵當朝武一品的海水麒麟,屏風前端坐在太師椅上這個形態逼真、威風凜凜的一品武官就是第一位綏遠城將軍王昌的蠟像。他右邊這個穿長衫的文弱書生就是我們熟知的師爺或機要祕書;他左邊是帶刀侍衞,兩人都是六品或六品待遇。下邊站着的這個彎腰屈膝,穿着二品文職官服的是當時的山西巡撫。這四尊蠟像講的是一個“將軍權力大,氣死一巡撫”的故事。 這個小故事説明了綏遠城將軍位尊權重,非一般封疆大吏可比。所以王昌上任時,乾隆皇帝親題一塊牌匾送給他,請大家抬頭看上方,寫的是“澤敷遐邇”。“澤”是恩澤,“敷”是覆蓋,“遐”是遠,“邇”是近。意為皇恩浩蕩,澤及遠近。那綏遠城將軍這官到底有多大呢?拿現在話來説相當於上將銜的大軍區司令員。您看公案桌上擺有八支令牌,紅色是派兵遣將用的,黑色是審案子用的,他審的可是重大軍事案件。桌上還擺放有1個籤筒,是將軍行軍打仗或做重大決定時占卜用的。這邊有二頂萬民擁戴傘,上邊籤滿了黎民百姓的名字。在歷史記載中這是百姓簽名以表示擁戴王昌將軍的廉正愛民功德。 花架上擺放的這對景泰藍器物叫天鷺,俗名朝天吼,您看它眼睛向上望很形象吧!它的實用價值其實是作香薰之用。您可別小瞧這器物,這樣的東西都是皇上御賜的,可不是誰都可以隨便買來擺在這的。擺在這有“威震四方”的意思。 大堂兩側擺放有迴避、肅靜牌,職銜牌,儀仗車轎等。職銜牌又稱雲牌鸞駕,數量不等,將軍出行時排在轎前顯赫揚名用的,平時放在大堂內兩側。作為一品職銜的綏遠城大將軍出巡時的儀仗是:杏黃傘兩柄,金黃棍一對,扇兩把,兵器一對,贋翎刀一對,槍兩對,獸箭一付,迴避、肅靜牌各一對。出行時,隊伍前面還要打開道鑼,將軍在後邊坐綠呢大轎。這墨綠色也是隻有一品職銜才配用的。那邊的勒勒車可是件文物,是將軍家屬遠行時坐的,前後都有刻花鐵裝飾,那麼精緻,可見非同一般。 大堂牆上是嘉慶皇帝為教育八旗子弟寫的《聖訓》,又稱《八旗箴言》。其大意為清代祖先歷盡艱難險阻打下了江山,期望後代子孫發揚優良傳統,保衞好這來之不易的社稷疆土。這其中的許多內容於今也是很有教育意義的,比如其中提到的尊敬長輩、勤儉節約等等。看完大堂的陳設,您還可以欣賞一下樑上的彩繪圖案和大堂的建築風格。這大堂樑上是旋紫,門頭上有雙龍合禧,儀門上有蘇式彩繪,一會兒大家還可以再欣賞一下。整個大堂屋頂是完全的木製卯榫結構,270年了,依然這麼堅固,可見當時不時興豆腐渣工程,也説明王昌首長極有可能沒吃回扣。第五展廳 印房院內東北角的印房是存放將軍印璽及重要檔案的機密之處。印房後牆上張貼着乾隆御題關於諸葛亮“淡泊明志”的一段感悟文字,下邊陳放着兩個高大的印箱罩和兩個小印盒。東南窗下陳放着將軍虎鈕銀印。西炕上擺放着精美的供案。東牆供奉有武聖關公銅像,因為滿族是個尚武的民族,認為關雲長助其入主中原,對關公更是倍加推崇。關公自古因忠孝節義、品德高尚而為人敬仰,早已超出了世人的境界,被歷代奉為神靈,明朝以後被尊稱為關帝。〔第三進院實地講解〕第六展廳 箭亭院內西北的箭亭原是將軍下屬武官在此負責駐防官兵武備軍需及軍事演練等事宜的地方。現作為歸綏駐節將軍專題展覽之處。這是將軍年表銅牌,清廷授封綏遠城將軍的經過較為複雜和頻繁。從乾隆二年第一任綏遠城將軍王昌開始到宣統三年最後一任將軍為止,歷時174年,這一期間清廷共委派了78任綏遠城將軍。 第一任綏遠城將軍王昌之前,歸化城將軍是撫遠大將軍費揚古。這邊有他的半身畫像。他平定噶爾丹叛亂戰功卓著,朝野共敬。這78任綏遠城將軍中有一位在任期間最長,共任職11年,他是第70任將軍克蒙額。民國後,從1912年10月張紹曾任了新體制的綏遠城署將軍,到新中國成立前共有l8位20任署將軍、都統和特別行政區、省主席在此任職,其中商震,李培基都是兩次連任,最後是董其武任綏遠省政府主席時,於1949年9月19日,綏遠省通電全國,宣佈和平起義了。亭前廣場上陳列着古代作戰用的刀、槍、斧、鉞等十八般兵器。兵器起源於原始的生產工具,特別是狩獵工具,後來生產工具轉變為主要用於戰鬥和殺人的工具,於是兵器就誕生了。到了戰國晚期,鋼鐵開始用於兵器,鐵製兵器結構緊密,成分均勻、堅韌、鋒利,質地更加精良。第七展廳 二堂院內正北是二堂,這裏是將軍日常辦公的場所,現在陳列了將軍的蠟像及相應實物,再現了將軍昔日辦公的情景。過去,有人認為這個二堂的別稱是“退思堂”。其實,後院的三堂才又名“退思堂”。步入二堂我們看到的是照滿族習慣佈置的一明兩暗的格局。中間是海水波濤的屏風,前面擺放着將軍辦公時的大條案,條案上放有筆墨紙硯等辦公用品。二堂西屋這尊蠟像是第71任綏遠城將軍永德。他於光緒二十年十二月調任綏遠城將軍,二十一年六月初六到任,任期六年之久,光緒二十六年(1901年)因英帝國主義迫害,被撤職後自殺。永德雖已身死,但仍然被帝國主義和清廷列入懲辦“禍首”名單之中。端坐在東屋的這尊蠟像是第76任綏遠城將軍貽谷。貽谷(吉林滿洲鑲黃旗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至三十四年(1908年)任“欽差督辦西蒙墾務大臣”,“理藩院尚書銜”,兼任綏遠城將軍,在呼和浩特任職七年。他居住在舊城墾務大臣行轅,又堅持到新城將軍衙署上班。他一面積極推行清廷的墾務政策,為清廷不遺餘力地搜刮到大量銀兩,一方面他也預料到清王朝的統治已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地步,因此他十分關心新城滿族同胞的未來生計,辦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好事。因追查前任將軍信恪調任後一批補修軍械鉅款經歸化城副都統文哲琿處理後下落不明的問題,而反被文哲琿狀告其貪污,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下獄。辛亥後,貽谷舊僚岑春值上書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為貽谷翻案。徐世昌派馬福祥調查後,給貽谷平了反,並賜給一面“耆英望重”大匾,以示表彰。民國十五年(1926年)貽谷病死在河北易縣。第八展廳 客廳參觀完二堂您可以信步來到二堂東邊的客廳,也就是第八展廳。您可知道這裏原本就是將軍接待客人的客廳呢?現在,這裏闢為“歸綏老照片”展廳,展出“城市建設”、“歷史紀事”、“歷史人物”、“宗教信仰”、“民風民俗”共5個篇章近200幅珍貴照片。請大家逐一過目,以加深對呼和浩特重要歷史的認識。〔第四進院實地講解〕第九展廳 西廂(慈禧少女時期在呼歷程)呼市新城有條出名的街叫落鳳街,從歷史上看,這裏並沒有出生過皇后,怎麼會有落鳳一説?其實這條街是因慈禧太后少年時住過而得名的。下面我們參觀的這個展廳原為將軍家屬及侍衞活動的地方,現在陳列的是慈禧15-18歲時在歸綏生活的場景。慈禧,葉赫那拉氏,乳名蘭兒。她的祖先原是蒙古族。姓土默特。其祖墾墾達爾滅了庫倫那拉後,佔據了人家的地盤,就改稱那拉,後又遷居到葉赫河畔,因此號稱葉赫那拉。慈禧之父名惠徵,是鑲黃旗滿洲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惠徵由安徽的修補道員升任歸綏兵備道台(全銜是“山西分巡歸綏兵備道”),是文職、正四品地方行政長官;又因他有“兵備”職銜,所以除管民政外,還有整治地方兵務之責,但只管漢軍綠營兵,不管歸綏地區的滿洲八旗兵和蒙古土默特旗兵。他上任時帶着十五歲的女兒及全家來到歸綏,可人已經來了,道台衙門還沒有整修好,歸化城副都統只好把他們全家人安排到綏遠城內一座協領衙門裏寄居(這協領衙門就在今新城區東落鳳街)。不久道台衙門修葺好了,惠徵一家才搬進道台內宅(今天呼市一中校址)居住。四年任滿後舉家赴京,蘭兒經選秀而入宮。後來到光緒時,這兩處都被奉為慈禧皇太后的聖蹟,慈禧住過的那條街,從而更名為東落鳳街,與其西邊的西落鳳街街名一併沿用至今。 這兩件衣服是慈禧一生最喜愛的便服,上面繡有蘭花,是因慈禧小名叫蘭兒,而且蘭花又很清新素雅。順西牆幾個玻璃櫥展箱裏陳列的是與蘭兒少女時期在呼和浩特生活有關的各種展品。這一幅立體模型圖是慈禧跟隨父親來綏遠上任時的情景。從小長在安徽的蘭兒從未見過這樣的鵝毛大雪,新奇地撩開窗簾向外張望,茫茫白雪籠罩着的綏遠城顯得更加威武、壯觀。少女時代的慈禧天生麗質自然也愛打扮,慈禧的容貌雖然比不上古代的四大美女,但也非同一般,有野史描繪她“一出遊,旁觀者喃喃作歡喜贊,謂天仙化身不過是也”,可見她年少時確實漂亮。 這是一幅草原秋獵的場景,慈禧在歸綏時練就了騎馬射箭的本領,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入宮以後。每年春秋兩季都要去承德騎馬。牆上的這張照片是慈禧60大壽時照的,您看她長方臉、長鼻樑、大耳朵、高顴骨,目透威嚴,而且雙手保養得多麼好。她每天早晨洗臉前,先用毛巾把手包起來,放入盆中温水浸泡,一直泡到柔和為止。這幅照片是慈禧坐在蓮花座上扮觀音菩薩,我們從電視上總看到當時慈禧又稱老佛爺,那慈禧為什麼叫老佛爺呢?慈禧垂簾聽政後,仍貪心不足,她想聖祖康熙被人們叫做老佛爺,説他是文殊菩薩轉世的活佛,那我就是觀音菩薩轉世的活佛。她為暗示別人,在宮裏多次扮觀音演戲。一日,慈禧傳旨讓宮中畫師在5尺長的宣紙上畫9尺高的觀音,只有一位女畫師畫出了一幅觀音坐像臉面和慈禧一模一樣。於是,慈禧就把畫像掛在大堂,天天拜,邊拜邊看如醉如痴。天長日久,大家都看出了這西太后想當觀音的化身,叫她老佛爺肯定特別高興。從那以後,宮內宮外就叫開“老佛爺”了。下邊這張是慈禧和宮女皇妃的照片,這個瘦的是光緒的皇后,胖的那位是光緒的瑾妃。當時的審美觀與現在差距很大吧!這雙是元寶底鞋,是清代婦女穿的旗鞋中的一種,旗鞋也稱“寸子”,有“馬蹄底”、“花盆底”等等。這種鞋的特點是平空增高三四寸,婦女穿上顯得身材修長,高挑挺直,甚是優美。在這裏順便提一句旗人和漢族女人最大的區別,旗人是天足,漢人是纏足。 這是慈禧畫的牡丹和寫的“福祿壽”三全,可見真實的慈禧真的是才華橫溢。第十展廳 東廂(佛堂)大家現在參觀的展廳是佛堂,這裏原為將軍及其眷屬求神拜佛的地方。如今這裏又恢復其原貌,供遊人參觀禮拜。我們先從左手看起。這個石雕叫轉輪,是寺廟中用的,上面用滿蒙藏三種文字刻着藏傳佛教中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hōng)。據説這石轉輪每轉動一週,就代表您誦了 三千六百八十遍,那您唸的經越多,就會離佛越近,天長日久就會深結佛緣了。接着我們看到的這尊坐東面西的石質佛像是藥師佛,這是在整塊青石上採用高浮雕手法刻制的。製作的年代約明末清初時期。他的全稱是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佛。他左手持缽盛甘露,右手持藥草。相傳他在成佛時曾立下誓願,願除一切眾生的疾苦。人們認為信奉藥師佛能消災延壽,醫治百病。牆上的這張圖片,表現的是初唐時期的彩塑佛,中間為釋迦牟尼成道像,他結跏趺坐於蓮台上,右手作神法印,左手作與願印,身邊是他的兩個弟子左面是迦葉,右為阿難,這種組合是一佛二比丘,比丘是弟子的意思。在人們供奉的各種佛中,只有釋迦牟尼才是一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這個叫石經幢(chuánɡ),這是佛教中的用品,上面記載着一些佛教中發生的事件。這幅彩圖最上邊為一佛二菩薩,釋迦牟尼和他的左、右脅侍菩薩文殊和普賢。彩圖的中部為五百羅漢,這裏出現有濟公的形象,因為他不守佛規,又喝酒又吃肉,所以,一般在五百羅漢中把他放在角落裏面。彩圖的下部為一佛眾菩薩:彌勒佛和觀世音、虛空藏、普賢、金剛手、妙吉祥、除蓋障和地藏菩薩等。第十一展廳 三堂 院內正北的一溜正房,居中的面闊五間、較為高大宏偉的建築就是“三堂”。這是針對大堂、二堂而言的。三堂又稱官邸,亦名“退思堂”。中間為過廳,設有書案、彩繪木質屏風和木框書畫玻璃鍾堂(現場指説實物);東側兩間為“內簽押房”,是將軍平日批閲公文及處理日常公務的處所;西側兩間為將軍的書房,是將軍平時(主要是閒暇時)温經習字、讀書作畫之處。總之,三堂是將軍在大堂、二堂工作之餘,退至此處思考軍政大事兼之休閒、娛樂的地方。遊人可以在此通過實物鑑賞並充分運用聯想,盡情體味將軍平日的工作、生活場景。〔結束語〕末了還要説一句,清代的綏遠城將軍衙署,民國初年曾一度改稱將軍府,其後的北洋政府統治期間又改稱綏遠都統署;之後,國民政府又將它變作綏遠省政府(即省主席衙門),先後200多年,歷經滄桑。現在,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重要的旅遊景區,它又煥發出青春,吸引着無數遊覽者。將軍衙署是內蒙古自治區重要的歷史遺存,1984年即被文博界評為內蒙古十大古建築之一。它不僅是呼和浩特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直接見證之一,也是研究清代軍事、政治、八旗制度、民族關係以及官衙建築的實物資料。將軍衙署為繁榮呼和浩特乃至內蒙古文博事業、旅遊市場作出了積極的令人欣慰的貢獻。最後,願將軍衙署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祝大家知識增進、旅途快樂、身心俱健!歡迎大家再次做客呼和浩特,再次光臨將軍衙署。謝謝大家的真誠配合,再見!

綏遠城將軍衙署導遊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neimeng/z3rg8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