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內鄉縣衙導遊詞範文

內鄉縣衙導遊詞範文

篇一

內鄉縣衙導遊詞範文

現在我們過了儀門,你能看到的這座高大壯觀的建築特就是縣衙的大堂了。大堂前甬道的兩側,東為吏、户、禮房,西為兵、弄、工房。六房是舊時衙門的職能辦構。大堂東邊的建築為縣衙,西邊的建築為主簿衙、縣丞、主簿分別為八品和九品。大堂是知縣發佈命令、舉行重大典禮和公開審理大案、要案的地方。

堂肖的抱柱聯是清代的御史魏向撰: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如負國何忍負之“。堂中央的設施叫”曖閣“,是專為知縣審案設的公堂,曖閣的正中放着三尺公案,上面放着審案用的文房四寶和紅綠頭籤。綠頭籤是捕任命不,用來捕人的;紅頭籤是刑籤,下令動刑的。正面屏風上繪“海水潮日圖”寓意為官者要明如日月,清似海水。圖上的飛鳥叫“白鷳鳥“,是正五品官的標誌,過去一般的縣設的是七品縣令,不設曖閣,而內鄉過去統管的轄區較大,包括現在的西峽全境、淅川東南的部分鄉鎮,所以在內鄉縣衙為五品官者不乏其人。清代的知縣審案的時候,由東側走上曖閣,然後原被告才能被帶上來,跪在堂前的跪石上,東邊正方形為原告石,西邊長文武為被告石,因為在有的案件中涉及有同案犯,所以這裏的被千石比原告石長一些。

大堂後為門子房。守衞門子房的人叫“門子“,是由知縣的親屬或新近的人擔當,實際上他們是官員手足耳目的延伸,是官與民信息溝通的惟一途徑。對老百姓來説,不論是告狀還是辦事,最先接觸的就是衙門裏看門的門子,於是他們中的一些奸滑者便利用職務之便索取賄賂,時間一長,”門子“逐漸變成了”門路“的意思。現在人們常説的”走門子“”走門路“之類的就是從這裏演變過來的。

門子房後有一屏門,我們空過屏門,進入二堂,這裏是知縣調解處理一般案件的地方。堂肖抱柱聯:“法行無親令行無故,賞疑唯重罰疑輕“這是要求為官者即要做到法律面前親疏平等,又要做到對證據不足沿存疑問者慎重對待,從輕發落,避免冤枉好人。這副對聯用到”親、故、重、輕“四個字,真實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為官者的執法思想,平仄順暢,恩威並施。大家看,二堂正中懸一匾額”琴治堂“,這裏的”琴治“是引用了《呂氏春秋”中的一個典故,説的是宓子踐在任單父縣令時,身不下堂,鳴琴而治,輕輕鬆鬆地把單父治理得井井有條。後任縣令巫馬期卻奔波於民間,凡事都要新自去做,他便去問宓子踐這其中的緣故。宓子踐就告訴他説,我是重人,你是重於出力,用人者安逸,出力者當然勞累,後來的人們就用“琴治”來比喻鳴琴而治,以此來稱頌為官者知人善任、政簡弄輕。後來的地方官們為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用人之道能夠與宓子踐相比,就把二堂稱為“琴治堂”二堂靠牆放置的是型具。東側放笞杖,即打板子時用的竹板子。西連有夾棍。拶子是清朝時審訊女犯專夾手指的型具。夾棍這種弄具始於宋代,俗稱“三木之刑”,專夾小腿,適用於一些證據確鑿卻拒不吐實情的男性案犯。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夫子院,就是師爺辦公的地方。過去的師爺是由主人自稈聘請或從家鄉帶來,主張“言從則留,言不從則去”,他與主人之間是非常親密而平等的賓主或朋友關係,屬知縣慕僚,幫助知縣參政議事,大多是一些有知識、有才華的人,所以包括知縣在內都尊稱他們為“老夫子”,而他們辦公的院子就稱為夫子院了。院內有一棵元代的桂花樹,至今已有7XX年的歷史了。桂花樹的旁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南天竺,勸竺”和“桂”的諧音為主貴,意為一般的庶民百姓不能輕易進來,只有達官貴人方可到此。

三堂是知且日常辦公的地方,如果輸的案件涉及機密的話,也是在這裏審理。另外,在三堂的左右還有一個跨院,稱為東西花廳院,是其家眷飲食起居的地方。後面有後花園,是供其賞心悦目和迴避政事的地方。內必縣衙所有的建築特前的匾額、楹聯以其語言精練、內涵豐富而令人讚不絕口,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三堂前的這幅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説一官勿用,地方全靠一官,自己也是百姓“這副對聯是清康熙十九年內鄉知縣高以永自撰。作者身為地方官,能自覺與百姓一等,視百姓為衣食父母,的確難能可貴。許多澱領導看到這副對聯也都深有感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鐵映揮筆題寫此聯作為縣衙存念,國務院總理朱在視察內鄉縣衙時對這副楹聯所闡明的官與民的辨證關係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贊楊。江-澤-民總書記在視察河南時,聽取了南陽市領導的工作彙報,由於在工作彙報中引用到了此聯,立即引起了江總書記的注意,要求中央辦公廳核杳此聯來自何時何地,出自保人之手。由此可見,這副對聯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可謂警世名言,絕無僅有。

篇二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我是大家這次的導遊員,很榮幸能夠為各位服務。在此,請允許我帶表旅行社,代表咱們的安全大使對大家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歡迎。俗話説:“大家行船靠舵手。”那咱們坐車就得聽司機師傅的,咱們的司機師傅不但人長的英俊瀟灑,説話風趣幽默,駕車技術也是相當的高,歷年被咱們的旅行社評為“遊客最滿意的安全大使”。佛曰:“前世500次的回眸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前世1000次的回眸換來今生的相視而笑。”今天,大家有緣在同一輛旅行車裏,並要相伴度過一天的時光。所以,此時此刻,請各位再一次的回頭同周圍的人彼此認識一下,那也請各位在接下來的旅遊過程中珍惜這份來之易的緣分相互照顧,相互關心,為這段旅程留下美好而難忘的記憶!

接下來我先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南陽。

南陽古稱宛,位於河南省西南部,是河南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南陽市南邊與湖北省接壤,西邊就是陝西省,北邊靠着伏牛山,東邊立着桐柏山,西依秦嶺,南臨漢水,是一個三面環山、中間開闊、南部開口的盆地。也正因為它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故名南陽。

南陽的歷史十分悠久,它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早在戰國時期,就是全國有名的冶鐵中心,同時,它也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漢代有南都、帝鄉之稱。南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這裏曾哺育出了傑出的政治家百里奚、儒商之鼻祖范蠡、木聖/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智聖諸葛亮等歷史名人。南陽現在是國務院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現有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個,風景名勝40多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個。1993年在南陽西峽縣發現了恐龍蛋化石羣以及恐龍骨骼化石,被稱為震驚世界的重大科學發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南陽伏牛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您在南陽不僅可以到內鄉縣衙、卧龍崗武侯祠去領略深厚的歷史文化,還可以西峽灌河去體驗一把漂流的驚險刺激,到西峽恐龍遺蹟園去獵奇探祕。

今天我們參觀的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縣政府的實物標本——內鄉縣衙。

內鄉縣衙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距今已有七百年的歷史。現存建築為清光緒二十年,由章炳濤主持營建。佔地面積27000平方米、房舍260餘間,是當時豫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縣級官署衙門,也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朝代縣級官署衙門。1996年11月被公佈為第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1984年對外開放以來,縣衙以其特有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自身魅力吸引了大批黨政領導和外遊客,享有“北有故宮、南有縣衙、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的美稱。

內鄉縣衙建築風格獨特,它在整體佈局上嚴格按照“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後寢、獄房居南”的傳統禮制思想,由於當時縣衙的主持營造者章炳燾是浙江紹興人,故而整個建築風格既有北方的嚴謹大氣,又有南方的精緻秀麗。

內鄉縣衙還有一絕,就是匾額和楹聯,這裏的匾額、楹聯以其語言精練、內涵豐富而名聞遐邇。比如內鄉縣衙三堂門前的對聯,上聯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説一官勿用,地方全靠一官;下聯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副對聯是清康熙十九年內鄉知縣高以永自撰。作者身為地方官,能自覺與百姓一等,視百姓為衣食父母,的確難能可貴。在內鄉縣衙中,幾乎任何一件東西都藴含着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真可謂是“一座內鄉衙,半部官文化”。大家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想拜讀一下這部官文化的鴻篇鉅製了呢?給位請看窗外,內鄉縣衙已經到了,請各位記好我們的車牌號喝大巴車的顏色以免上錯車。現在請大家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跟隨我下車參觀吧。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第一座建築物就是照壁,它是青磚浮雕組成的一字形建築物。照壁的正中是一個形似麒麟的怪獸,叫做“貪”,這是一種神話中的貪婪之獸。傳説它能吞下金銀財寶,從畫上可以看到它的腳下和四周盡是寶物,但它並不滿足,張着血盆大口,還妄圖吞吃天上的太陽,結果卻落了個粉身碎骨,葬身懸崖的可悲下場。照壁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創,主要是警戒官員不要貪贓枉法。

進入這座門後,您可以看到東邊是寅賓館、衙神廟、三班院;西邊是膳館和國內僅存的清代監獄。

寅賓館就舊時知縣接待高級官員住宿的地方,現在是購物中心,主要經營玉器、奇石、古玩、以及內鄉的土特產。大家看寅賓館的這幅對聯:上聯沒有篆刻,下聯為孔子的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什麼沒有撰刻呢?這是我們內鄉縣衙面向社會徵集上聯。徵聯的要求是,除了符合對聯的格式外,還要符合寅賓館的文化內涵;每年縣衙博物館邀請南陽詩詞楹聯協會對來稿評選一次,評出特等獎和一、二、三等獎,特等獎現金為3000元,其他頒發證書。若特等獎空缺,獎金以1000元逐年遞增。如果你有興趣可以把稿子寄到縣衙博物館辦公室,也許你將是特等獎的獲得者。

現在我們看到的建築是縣衙的中心建築----大堂,整個建築羣中最高大的一個建築。大堂東邊為縣衙,西邊為主簿衙。縣丞、主簿分別為八品和九品。大堂是知縣發佈命令、舉行重大典禮和公開審理大案、要案的地方。堂前的抱柱聯是清代的御史魏向桓所撰:“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如負國何忍負之”。堂中央的設施叫“曖閣”,是專為知縣審案設的公堂,曖閣的正中放着三尺公案,上面放着審案用的文房四寶和紅綠頭籤。綠頭籤是捕籤,用來捕人的;紅頭籤是刑籤,下令動刑的。正面屏風上繪“海水潮日圖”寓意為官者要明如日月,清似海水。圖上的飛鳥叫“白鷳”(xian),是正五品官的標誌。過去一般的縣設的是七品縣令,不設曖閣,而內鄉規格較高,設的是五品官。原因有兩方面:首先是內鄉地處在鄂、豫、陝三省交界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再就是內鄉過去統管轄區較大,它統管了現在的西峽全境,以及淅川東南的幾個鄉鎮。現在的西峽縣是建國後才建縣,在這之前都歸內鄉縣管轄,過去叫西峽口是內鄉管轄的一個要鎮,所以封建時代在內鄉為五品官者不乏其人。清代的知縣審案的時候,由東側走上曖閣,然後原被告才能被帶上來,跪在堂前的跪石上,東邊正方形為原告石,西邊長方形為被告石,因為在有的案件涉及有同案犯,所以這裏的被告石比原告石長一些。

我們穿過屏門,進入二堂,這裏是知縣調解處理一般案件的地方,同時也是知縣對一些大案、要案預審的地方。堂前有抱柱聯,寫的是:“法行無親令行無故,賞疑唯重罰疑唯輕”。這是要求為官者既要做到法律面前親疏平等,又要做到對證據不足尚存疑問者慎重對待,從輕發落,避免冤枉好人。清代時非常重視省刑愛民的統治方法,注重講的是寬恕、仁政,只要事情平息了也就達到最終目的了。此聯中的親、故、重、輕四個字,真實的反映了為政當官者執法思想。二堂正中懸一匾額“琴治堂”,這是二堂的一個雅名。“琴治”是引用了《呂氏春秋》的一個典故,説的是宓子踐在任單父縣令時,身不下堂,鳴琴而治,輕輕鬆鬆地把單父治理得井井有條。後任縣令巫馬期卻奔波於民間,凡事都要新自去做,雖然同樣治理好了單父縣,但卻非常的勞累。因此,他便去問宓子踐這其中的緣故。宓子踐就告訴他説:我是重人,你是重於出力,用人者安逸,出力者當然勞累。後來的人們就用“琴治”來比喻稱頌為官者知人善任、政簡刑輕。後來的地方官們為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用人之道能夠與宓子踐相比,就把二堂稱為“琴治堂”。

各位遊客朋友們,我們的內鄉縣衙一遊馬上就要結束了。正所謂,“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今日離別後,何日君再來?”鄧麗君小姐這首《何日君再來》是我們常常唱起的一首歌。因此我相信,我們之間的友情之花一定會常開不敗的。在這離別的最後時刻我想對大家説聲謝謝!謝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以及大家給我提的意見。同時我也祝願大家在今後的日子裏能夠笑口常開,好運天天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jmxee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