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內蒙古導遊詞 >

美麗的內蒙古的景點導遊詞(精選15篇)

美麗的內蒙古的景點導遊詞(精選15篇)

美麗的內蒙古的景點導遊詞 篇1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美麗的內蒙古的景點導遊詞(精選15篇)

在烏中旗境內,與同和太牧場毗鄰處,有一片由上千座天然石頭組成的石林。石頭有的像靜卧的大象,有的像站立的兔子,有的像奔馳的駿馬,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是經過幾千年的風吹雨蝕而開成的天然景觀,被稱為“塞上奇石林”。石林區周圍是京津地區沙源治理示範園區,地勢平坦,綠草如茵,呈現遼闊草原氣象。

它北靠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圖鎮僅15公里,並直通中蒙邊境甘其毛道口岸和中蒙184公里邊線;東北鄰近希熱廟旅遊區和阿其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東與德嶺山水庫、蒙古大營相鄰、南連烏不浪口抗日烈士陵園;西與海—五公路毗鄰,黑色路面聯通110國道和京包、包蘭鐵路線,交通十分便利。石林區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佔地面積12平方公里。裏面伴生有馬藺、山丹花、針茅草等200餘種野生植物資源,其間棲息着野雞、野兔、石雞等珍禽30多種。它沒有南方石林那麼嬌小秀美,體現的是北方的粗獷、豪放、蒼茫和遼闊。

四季分明,氣候涼爽是理想的消夏避暑勝地,也是建設草原旅遊風景區的理想場所。曾是《白馬飛飛》、《鐵騎》等多部影視片外景地。塞上奇石林位於烏中旗海流圖鎮南15公里的同和太牧場,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是由上千座奇石組成的天然石林。該景區地勢平坦,緊鄰海流圖至五原公路,曾是《白馬飛飛》、《鐵騎》等多部影視片外景地。

美麗的內蒙古的景點導遊詞 篇2

扎蘭屯吊橋公園位於呼倫貝爾扎蘭屯市區北部,佔地面積68公頃,是一個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綜合性娛樂場所。吊橋公園始建於1920_年,園內只有懸索橋和桁橋,是專供當時沙俄貴族們享樂的場所,因園內吊橋而得名。

吊橋由兩根巨大的鐵索懸空而成,上面繫有42根細鐵索,下面由木板鋪就,行人往來橋上,如輕舟泊於水面悠悠晃晃,有飄飄欲仙,心曠神怡的感覺。另有望湖亭、三角亭、環形湖、月形拱橋、一柱亭可供參觀、瀏覽。

園內古木參天,楊柳婆娑,亭台錯落,綠草如茵,碧波盪漾,可謂是處處皆景。步入園內,遊客會感覺到濃濃的文化氣息,葉劍英元帥的“雅魯河畔扎蘭屯,幾派清流擁水村”的著名詩句鑲嵌在影壁牆上。新近修建的碑廊上撰刻着許多領導和著名作家老舍、李準、葉聖陶等一大批文人墨客的詩作和墨寶。

美麗的內蒙古的景點導遊詞 篇3

河套地區在清代屬鄂爾多斯諸旗,因其地歷代均以水草豐美著稱,故有民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至民國為綏遠省。河套一般分為青銅峽至寧夏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和內蒙古部分的“東套”。有時“河套“被用於僅指東套,和銀川平原並列。東套又分為巴彥高勒與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又稱“後套”,和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有時河套稱河套—土默川平原。

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一般講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陰山以南的黃河沖積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後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內蒙古包頭、呼和浩特一帶的平原,南北朝時稱“敕勒川”,五代時叫“豐州灘”,明朝以後稱“土默川”;後套平原指烏拉山以西至巴彥高勒的平原。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內蒙古磴口與寧夏青銅峽之間的“西套”,即通常所説的銀川平原。現在,河套平原多指前套和後套平原,而不包括銀川平原。銀川平原和青銅峽以南的中衞平原則合稱寧夏平原。

河套平原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又稱後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賀蘭山,東至呼和浩特市以東,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爾多斯高原。又稱河套地區。何丙勛在《河套圖考》序中指出:“河以套名,主形勝也。河流自西而東,至靈州西界之橫城,折而北,謂之出套。北折而東,東復折而南,至[url]府谷[/url]之黃甫川,入內地迂迴二千餘里,環抱河以南之地,故名曰河套。”

河套是黃河中上游兩岸的平原、高原地區,因農業灌溉發達,又稱河套灌區。其地歷代均以水草豐美著稱,故有民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不過,現在的生態環境大不如前,境內許多地方已近荒漠或半荒漠狀態。

河套周邊地區,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陝西省)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乾河流域、洛水(河南省)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都具有比較好的自然環境條件,它們環繞着河套地區,正如眾星捧月一樣,把河套文明推到了最高峯,同時又把河套文明傳播到更廣闊的區域之中。

自元代起,“河套”一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種書籍裏,並有了較穩定的內涵,用來指賀蘭山以東,狼山、大青山南,黃河沿岸地區。並以烏拉山為界,東為前套,西為後套。也有以黃河南、長城北地區為前套的,與河的北面的後套對稱。

美麗的內蒙古的景點導遊詞 篇4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呼倫湖 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又名達賚湖。呼倫湖湖面呈不規則斜長方形,軸為東北至西南方向,長度為 93 公里 ,最大寬度為 41 公里 ,湖周長447 公里 ,湖水面積 2339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5.7 米 ,最大水深 10 米。呼倫湖水的補給來源一是承接大氣降水,二是克魯倫河、烏爾遜河、達蘭鄂羅木河的注入。“呼倫”是蒙古語“哈溜”音轉而來,意為“水獺”。因歷史上湖中盛產水獺而得名。俗稱“達賚”,也是蒙古語,意為“海”。意為達賚湖就是海一樣的湖。

呼倫湖有八個著名景區分別為水上日出、湖天蜃樓、石樁戀馬、玉灘淘浪、虎嘯呼倫、象山望月、蘆蕩棲鳥、鷗島聽琴。觀看日出和蜃景,要等天公作美。

夏季的呼倫湖區氣候温涼,是避暑佳境。綺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彩的民族風情,又使呼倫湖成為一方旅遊勝地。呼倫湖水天一色,煙波浩渺,原始而粗獷,秀麗且潔淨。靜若處子微波盪漾,動如蛟龍驚濤拍岸。若能在呼倫湖觀看“水上日出”,必然會使您心曠神怡;在蘆葦王國的烏蘭諾爾觀鳥,則讓人如入神話般境界;遊覽“湖中柱石”、“老虎嘴”、“象鼻山”這些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更令人驚歎不止。

到居住在呼倫湖西畔的新巴爾虎蒙古族牧民家中作客,勤勞質樸的新巴爾虎蒙古族牧民會熱情地以醇香的奶茶和奶製品來歡迎你。蒙古包、勒勒車、羊羣,還有牛、馬、駱駝和牧羊犬,它們同藍天、白雲構成了一幅幅絕妙的風景畫。您身在其中,就是那畫中人。

美麗的內蒙古的景點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塔爾湖休閒度假村。首先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塔爾湖這一名字的由來。

據説,晚清時期在今塔爾湖畔建有召廟和白塔,召廟首任住持喇嘛名叫塔爾貢,後來他的名字逐漸變為地名塔爾湖。也有傳説,因為在古代這裏有很多湖泊,又建有塔,所以叫塔爾湖。五原縣城距塔爾湖休閒度假村有30公里,度假村是五原縣集休閒、娛樂、度假為一體綜合性旅遊度假區,現建有三棟別墅,一棟遊客活動中心(宴會大廳),可供大家娛樂、休息。

各位,咱們已經進入塔爾湖鎮,再有8公里就到我們將要遊覽、入住的度假村了。咱們現在走的這條油路是去年縣政府專門為方便遊人進入旅遊區而鋪設的。大家看到的那幾棟房子就是塔爾湖度假村為我們準備的別墅,別墅的裏面為大家提供有炊具和做飯用的糧、油、菜等原料,大家可以像在自己的家裏一樣親自下廚做自己最喜歡吃的飯菜,順便體驗一下烹飪的快樂,並品嚐一下具有地方特色的飯菜。

度假村的海子裏生活着很多的鳥類,白天我們可以看到鳥兒在天空中盤旋飛舞,它們累了的時候會到湖中休息,而後吃點東西、追逐嬉戲。晚上,我們可以在湖心小島上舉行篝火晚會、進行野炊等。大家請看,在我們的前方是一個沙灘浴場。

沙灘以陽光、湖泊等大自然景觀為依託,突出以湖的世界為主題,配以刺激、浪漫、怡情、温馨的娛樂項目內容,讓大家享受一回返璞歸真、迴歸大自然的新感受。沙灘浴場基礎設施有沙灘椅、太陽傘、水牀、救生衣等。

這裏的沙浪此起彼伏,是我們沙浴、駕車衝浪的理想之地;漫步沙灘,沙質柔軟舒適,令人疲勞頓消,浪漫之情油然而生,可以讓我們從繁忙的工作中走出來徹底地放鬆身心。來這裏遊玩是我們陪同家人或情侶休閒度假的最佳選擇。大家現在隨我來,在我們暫住的別墅後面是一個高爾夫球練習場,可以讓大家體驗一下高雅的娛樂項目。因為這是一個高爾夫球練習場,所以收費並不高,大家有興趣一會兒可以去打它一回高爾夫球。在度假村的最北端是一片佔地20__多平方米的樹林,我們早晚可以在那裏散步、呼吸新鮮空氣,放鬆身心,陶情養性。

各位,下面是自由活動時間,大家可以參觀各個景點或參加景區的娛樂活動,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並保管好自己的貴重物品。謝謝大家的配合!

美麗的內蒙古的景點導遊詞 篇6

歡迎大家到包鋼參觀遊覽。今天,我將與大家一道兒遊覽從鐵水出爐,再到鋼材下線的鋼鐵工藝流程,與您一起探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包鋼,全稱是包頭鋼鐵(集團)公司,始建於1954年。它是集礦山開採、鋼鐵冶煉軋製、稀土科研和銷售以及與之相關的化工、發電等配套企業於一體的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集團。在全國各大鋼鐵企業裏排名第12位,總資產達到355億元。公司主廠區佔地面積36平方公里,目前擁有包鋼股份和稀土高科兩個上市公司,具備年生產商品坯材700萬噸以上生產能力,可生產63個品種,1970個規格的鋼材產品。產品廣泛用於冶金、建築、石油、化工、航天、造船、鐵路、汽車、國防等行業。包頭鋼鐵(集團)工業旅遊區20__年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我們現在路過的這條河叫昆都侖河。河上有三座橋都可以進入包鋼廠區,我們過的橋是中橋。大建設時期曾經有一部影片叫《草原晨曲》,所講的就是我們包鋼人的工作和生活,其中的一些場景和片段就是在這裏拍攝的。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包鋼企業象徵的雕塑“雙翼神馬”,《草原晨曲》的主題曲也有雙翼神馬(唱一段歌詞),現在《草原晨曲》的主題曲已經成為包鋼的廠歌。請看,前面就是包鋼的信息大樓,是一座20__年投入使用的現代化辦公大樓,建築造型的主題突出了“品”。它代表的正是我們包鋼生產的產品、產品的品質、鋼鐵的品位、包鋼人的品格。

現在我們參觀的是包鋼鍊鐵廠的四號高爐。要想出鋼先要出鐵。包鋼鍊鐵廠現有五座高爐出鐵,總容積為9880立方米,現在六號高爐正在籌建。我們要參觀的是四號高爐。它的總容積為2200立方米,是1995年11月投產的。那是1959年1月15日,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親自來包鋼為一號高爐提前出鐵剪了彩,是他為我們內蒙古草原寸鐵不產的歷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我們已經完全拋棄了過去人工上料、人工冶煉的原始時期,現在高爐的冶煉全部採用電腦程控自動化皮帶上料,技術人員只要在監控室內按一下電鈕,檢查一下電腦上的數據就可完成高爐冶煉的全過程。爐體高大、爐火正紅,潔淨的偌大個爐台上只有一兩個人巡視。

四號高爐採用四座外燃式熱風爐皮帶上料,爐頂引進了盧森堡無釧布料器,爐前是環形出鐵口,爐內採用美國霍尼韋爾公司計算機控制系統,通過觸摸式控制枱使高爐冶鐵實現全部自動化操作。

下面參觀四號高爐的主控室。

大家請看,四號高爐每天流出四五千噸鐵水就是這些電腦完成的。

1號屏幕是噴煤系統,2號、4號是上料系統,3號是爐頂系統,5號、6號是高爐核心,7號是熱風系統。

上方的1號攝像頭,是渣鐵運輸線路。2號皮帶上料,3號運焦皮帶,4號主皮帶(皮帶通廊)。5號、6號、7號、8號出鐵口,9號爐攝像,10號、11號、12號是渣鐵運輸線,日產鐵4400~4800噸左右,全年可產生鐵170萬噸。

這就是從鐵礦石到鐵水的整個生產流程,高爐冶煉的基本過程就是鐵氧化物的還原過程。好,通過對四號高爐的參觀我們可以瞭解到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下面到包鋼薄板坯鑄連軋廠參觀。

包鋼的鋼鐵產業目前已形成一、二鍊鋼兩大體系,板、管、軌、線四條精品線的生產格局,我們現在參觀的是其中的一條精品生產線。薄板坯鑄連軋廠是我國第一套採用當今世界鋼鐵製造前沿技術建設的CSP生產線。是由鐵水預處理、210噸大型轉爐、爐外精煉薄板坯連鑄連軋等先進工藝構成的自動化生產線。CSP生產線年設計生產能力為198萬噸,現已達到290萬噸(簡介生產工藝流程)。

熱軋薄板的先進之處是因為它的連鑄連軋機一氣呵成,免去了在運輸過程中熱能的消耗。整條生產線於20__年底開始試生產,20__年底達產,創造了世界同類生產線達產速度第一的紀錄。20__年3月成為德國西馬克公司CSP技術在亞洲第一家、世界第二家培訓基地。 下面我們要去的是天誠線材有限公司。

包頭天誠線材有限公司成立於1994年12月1日,年生產能力為38萬噸,可生產光面圓盤條和帶助螺紋盤條,產品可滿足金屬深加工、工業建築、民用建築等行業。其主體設備技術總負責及總設計為美國摩根公司,線材生產線整體生產過程全部是由計算機控制,設計速度為132米/秒,保證速度為105米/秒,可生產的鋼種有低碳鋼、中高碳鋼、冷鐓鋼、工具鋼、焊條鋼、不鏽鋼產品,不僅行銷全國各地,而且還出口印度尼西亞、韓國及東南亞等國家,是一個技術裝備先進、自動化水平高、人員精幹、機構簡練、朝氣蓬勃、充滿活力與希望的新型企業。20__年經過線材廠全體職工不懈努力,年產已達到67.35萬噸,超出設計能力176%。

短短几個小時,我們遊覽了包鋼幾條主要的生產線,使大家對包鋼的基本情況和“拼搏、奮鬥、創新、發展”的企業精神有了些感性認識。希望大家能再一次到包鋼來!

美麗的內蒙古的景點導遊詞 篇7

吉爾果山天池位於扎蘭屯市基爾果山上,距柴河鎮以西40公里。它與駝峯天池、犴溝天池等組成了柴河景區的天池羣,而基爾果山天池是其中景色最為壯觀、秀美的一處天池景觀。方圓約1.5公頃,水深不可測,是個靜謐神奇的所在。這裏叢林茂密,沼泉如織,車不能行,人跡罕至,長年為犴、鹿、獐、狍所擁有。圓圓的一泓湖水,宛如一輪滿月,鑲嵌在幽林羣嶺之間。“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人説西湖之水美在水光瀲灩,這裏可比西湖水,更以幽靜為絕。湖畔四周羣山如障,風不能入,平靜的水面如磨光的琥珀,光滑中泛出五彩瀲光,儼如一幅刀筆精良的套色木刻。這裏又靜得出奇,只有山鳥偶爾飛過的鳴叫聲。天池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它即沒有入口,也找不到出口,而且水量常年保持平穩,豐雨時節水面不漲,枯雨時節水面不降。天池水含鹽鹼量高,常有鹿、犴、狍、獐等獸趁黃昏前來舔吃鹽鹼。

關於基爾果山天池還有一個“寶鏡變天池”的美麗傳説相傳,一羣仙女耐不住天宮的寂寞,便飛到人間遊玩。當她們看到柴河流域風光美麗如畫,勝似仙境,便紛紛飄落於此。她們在清澈見底的河水裏游來游去,嬉戲玩耍。盡興之後,她們對照圓鏡梳粧打扮起來。梳粧打扮完畢之後,一個一個拖着長長的彩裙飛走了。過了一會兒,一個年輕美貌的仙女又飛了回來,原來是回來尋找遺忘的寶鏡的。仙女飄來飄去,尋不到寶鏡,戀戀不捨便欲歸去,突然發現自己的寶鏡遺落在大山頂處,已經變成了一座鑲嵌在山頂的天池。天池平滑如鏡,水光瀲灩,圓圓的泓湖水,宛如一輪滿月,清清楚楚倒映着羣山的倒影。美麗的仙女看得呆了,久久不忍離去,直到眾姐妹多次催促,才戀戀不捨地飛回了冷寂的天宮。

從此,大興安嶺東麓羣山峻嶺之中,便有了這座美麗的“天池”。由於“天池”形狀非常圓而且非常美,且座落在 基爾果山上,因此得名基爾果山天池。基爾果山天池的幽靜使人心曠、清爽令人心怡,別有一番情趣。卧於青春池畔,觀景賦詩;架起野炊篝火,舉杯相酌,觥籌交錯。杯光酬酢間,使人名祿雙拋,寵辱皆忘,真可謂人間一大樂事!

美麗的內蒙古的景點導遊詞 篇8

巴丹沙漠地處內蒙古阿拉善盟境內,總面積4.7萬平方公里,為我國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其中西北部還有1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至今沒有人類的足跡.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間,沙山相對高度可達500多米,堪稱”沙漠珠穆瑪峯”.巴丹沙漠集合了沙漠的瑰麗,以其高、陡、險、俊著稱於世。奇峯、鳴沙,湖泊、神泉號稱巴丹沙漠“四絕”。

高大的複合型沙丘鏈和金字塔狀沙丘,貌似“山”一般,沙峯、沙壑、沙峭、沙壁、沙窩、沙刃隨處見,景象奇偉壯觀,繽紛多姿。在沙漠腹地,高峯林立,峯巒疊嶂,沙脊如削。奇特的沙漠造型,是進行沙漠探險旅遊的理想之地。遍佈巴丹沙漠的鳴沙譽為“世界鳴沙王國”。

它所發出的聲音猶如飛機羣轟鳴聲,沉悶而深遠,數公里外清晰可聞,無不使人刺激異常。巴丹沙漠在有許多內陸小湖,湖泊四周蘆葦叢生,湖水碧波盪漾,水鳥嬉戲,確有“漠中江南”之奇景,高大的沙山和晶瑩的海子相映成趣,湖光沙色,叫人心靜神怡,是遊客放鬆身心的絕好去處。這裏還流傳着許多美妙動人的傳説。又為巴丹沙漠增添了許多神祕旅遊環境容量,又可以滿足不同層次遊客的需要,進行多種形式和內容的旅遊活動。巴丹沙漠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觀吸引着大量中外遊客和專家學者。

1993年,中國、德國聯合考察隊對巴丹沙漠進行了綜合考察,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和資料,發現了駝鳥和古動物化石,包括恐龍化石。在沙漠腹地的湖泊周圍還發現了大量的新石器和舊石器,其中大量石器碎片和色粗陶片。經考古分析,是3000-5020_年前人類活動的遺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1996年德國探險旅行家包曼出版了《巴丹沙漠》一書,轟動了歐洲。1998年3月在美國召開的國際探險旅遊博覽會上中國唯一推出的項目就是巴丹沙漠旅遊線路,引起外國旅遊部門極大的關注。因此,巴丹沙漠旅遊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朋友,來吧。感受大漠、駝鈴、夕陽、月夜、秋風的韻味,是何等的情調,清新純淨的空氣,藍澈的天空,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的自然環境,會使您領略到一種原始的、空曠的、與世無爭的寧靜,不啻人間仙境。那份感覺,那種享受,使您留連忘返,永久難忘。我們將竭誠為中外遊客提供優質的服務,必會讓您玩得瀟灑,遊得盡興。

朋友,來吧!美麗神奇的巴丹歡迎您,勤勞樸實的阿右旗各族人民歡迎您。我們熱忱歡迎各界朋友來這裏旅遊、觀光、探險,與我們共同投資開發建設這塊神奇的熱土。

美麗的內蒙古的景點導遊詞 篇9

陰山南北廣袤的草原,是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聚居之地,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党項、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遊牧民族,先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共同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這裏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是他們重要的生活資料來源,同時也成為了他們藝術創作活動的重要題材,他們在露天的石壁、山崖或盤石上敲鑿出了著名的“陰山巖畫”,雖經千百年的日曬雨淋和風化侵蝕,許多巖畫仍然清晰可見。早在公元5世紀時,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就在此發現了陰山巖畫,他在著名的《水經注》中作了詳細的記述,這些記載是世界上對陰山巖畫最早的記錄。然而在其後的若干世紀裏,再沒有人去問津。直到20世紀30年代末,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才發現了幾幅巖畫。對巖畫的全面考察是從1976年開始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對這一藝術寶庫不斷進行探索,並在深山幽谷中找到了千餘幅各種內容的巖畫。現在,每年都有許多專家、學者和遊人到包頭北部陰山山脈會考察和參觀,先後共發現巖畫1萬多幅,其中做過拍照和臨摹的巖畫有近千幅。這些巖畫不僅反映了陰山地區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學觀和世界觀,同時也揭示了他們的遊牧生活狀況。陰山巖畫的內容很豐富,它從各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生活面貌。巖畫的題材廣泛而龐雜,陰山巖畫的動物題材佔全部巖畫的90%以上。特別是鹿造型遺物的大量發現,除了可以證實它是一種為草原民族所喜聞樂見的藝術題材外,還可能是一種意識形態反映。大型石刻“鹿回頭”為其代表作之一。陰山巖畫的題材來源於自然,來源於生活,藝術特色質樸、生動,並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以寫實為基礎,記錄了人類童年及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生活。陰山巖畫並不是對自然原封不動的照搬,作者往往把從生活中捕捉來的形象給予想象性的加工,把表現對象簡化到不能再簡化的程度,並竭力突出作者的意圖,因而使作品非常生動。許多動物動感強烈,或引頸長嘶,或回首短鳴,或慢步緩行,或四蹄騰躍,或彼此含怒欲鬥,有的相互舔吻親暱。作者為了強調某一事物,運用誇張、對比和襯托的手法,突出作者表現的中心,如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間鬥爭的圖畫,均在構圖和比例上往往突出勝利者的形象,因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陰山巖畫的題材和分佈地點有一定的規律性:野生動物圖像多出現在山巔巖石上;狩獵場面一般在山腰和山頂;神靈頭像和天體星象幾乎全部磨刻在山溝的垂直立壁或溝邊坡岸的巨石上(原始人認為神靈居住在水流湍急之處)。這些規律與作畫時的社會生活環境、人們的認識水平是相一致的。 陰山巖畫大體分為四個時代:第一代巖畫是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器時代中期原始氏族部落的巖畫。這是巖畫的鼎盛時期,數量多,分佈廣,製作認真;第二代巖畫是春秋時期至兩漢時期匈奴人的巖畫;第三代巖畫為中世紀巖畫。即北朝至唐代突厥人巖畫和五代至宋代回鶻、党項人的巖畫。突厥人巖畫數量較少,內容以表現家畜為主,其中山羊佔有突出地位。表現手法有抽象化、圖像化的特徵;回鶻巖畫的突出特點是用鐵刃畫刻而成,線條細而淺,題材多為仿前代作品,並有少數植物圖案和回鶻文字;党項人巖畫大都是敲鑿而成,做工粗糙但色澤新鮮,多如新作一般,並伴有西夏文字,其藝術特點是形象性很強;第四代巖畫是元代以後蒙古族的作品,稱為近代巖畫。巖畫分敲鑿巖畫和顏料巖畫兩種。顏料巖畫為蒙古民族所特有,巖畫內容除一部分反映生活、生產(如奔馬、雙峯駝、牧工圖等)之外,多數是與喇嘛教有關的圖案。 陰山巖畫的作畫方式主要有敲鑿法和磨刻法兩種。敲鑿法是利用比畫面石料硬度高的金屬器或石器,在畫面上打擊成點,點連成畫。用敲鑿法制成的巖畫,線條深淺不一,疏密不均。磨刻法亦稱研磨法,用此法制成的巖畫,痕深面光,斷面呈“U”形。此外,還有劃刻法,即用金屬工具劃刻,其劃痕細而淺,此類作品多為晚期作品。 陰山巖畫以其年代久遠,分佈廣泛,數量眾多,藝術精美,成為我國北方遊牧民對人類文化的重大貢獻,是“舉世罕見的珍貴古代民族文物”。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研究陰山巖畫,專家們將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巖畫從陰山深處取回,在包頭市博物館開闢了巖畫館進行專題展出,如果您有興趣的話,可以一睹為快,您定會為古人深邃的藝術思想和作畫技法而折服,驚歎於他們的偉大。

美麗的內蒙古的景點導遊詞 篇10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明確內蒙古東方甘迪爾蒙古風情園有限責任公司為該項目的業主單位,我公司根據經營需要設綜合辦公室、財務部、工程部、園林部、保衞部、市場營銷與項目研發部、經營管理部、遊客服務部8個職能部室和可汗宮大酒店、蒙古風情藝術團2個經營實體。

我公司將本着政府創造投資環境、企業市場化運作的基本原則,傾力打造中國旅遊業的名牌產品,向世界展示一個綠色的、風情萬種的蒙古風情園。蒙古風情園將本着文化經營、市場動作的基本原則,傾力打造中國旅遊業的名牌產品,向世界展示一個綠色的、風情萬種的蒙古文化旅遊聖地。

以"天人合一"為理念,以蒙古包為建築母體,形成龐大的古列延式建築羣落。與藍天、白雲、草原、水域渾然一體,氣勢博大。整個建築體現了草原宮殿宏大、壯美的獨特景觀。"藍天白雲穹廬頂、金光四溢甘迪爾",由布赫同志題名的"天下第一包",加上大包兩邊錯落有序的觀景包和環形水帶,構成動感十足的畫面,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體現出鮮明的蒙古民族特色。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後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美麗的內蒙古的景點導遊詞 篇11

吉蘭泰鹽湖位於阿拉善左旗吉蘭泰鎮境內,距巴彥浩特鎮北102公里,是我國境內陸中型鹽湖之一,是開展工業旅遊、鹽湖洗浴的理性場地。吉蘭泰鎮是阿拉善左旗北部地區商貿物流中心,全鎮管轄面積4618平方公里,鎮區規劃面積1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萬餘人。吉蘭泰鎮是阿拉善盟重要的鹽化工業基地,20_年建成了吉蘭泰工業園區,20_阿拉善盟確立了把吉蘭泰建成全國最大的鹽化工業基地的戰略構想。

“吉蘭泰”系蒙古語,意為六十。鹽湖總面積120平方公里,鹽層覆蓋面積60平方公里,整個鹽湖呈橢圓形盆地,鹽層平均厚度3-5米,最厚達5.94米,總儲量一億一千四百多萬噸,這裏出產的食鹽,通稱“吉鹽”,以顆粒大、雜質少、味道濃等特點文明遐邇。鹽滷中除含量最多的氯化鈉以外還含氯化鎂、氯化鉀、硫酸鈉、硫酸鈣等多種化學成份。

美麗的內蒙古的景點導遊詞 篇12

新石器中、晚期,今錫林河水庫西側發現有人類活動遺址。先後出土砍砸器、刮削器及石核、石片等石器,證明距今4000~6020_年以前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從事濤遊獵養畜和原始手工業生產。阿巴哈納爾部:“漢,上谷郡北境,晉為拓跋氏地,隋及唐初為突厥所據.[1]

遼為上京道西境,金為北京路西北境,元屬上都路,明入於蒙古。”康熙六年(1667年),棟伊思喇布初授札薩克固山貝子世襲罔替。康熙五年(1666年),色稜墨爾根亦來歸。

康熙六年(1667年),詔授札薩克多羅貝勒世襲罔替,遣官指示阿巴嘎部移牧他所,以舊牧地給阿巴哈納爾。棟伊思喇布掌左翼,佐領九,駐烏勒陀羅海(《大清會典》作阿爾噶靈圖山)。色稜墨爾根掌右翼,佐領七,駐昌山(又名永安山)。阿巴哈納爾左翼設旗,自康熙六年(1667年)至公元1946年,12代札薩克共執政280年。

民國20_年(1933年),錫林郭勒盟建立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貝子廟地區被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控制。民國20_年(1938年),駐貝子廟日本軍隊組織偽錫林郭勒盟政府、偽旗政府。

民國35年(1946年),內蒙自治運動聯合會轉移到貝子廟,錫盟分會和政府組織工作隊在阿巴哈納爾左旗改造舊政權,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阿巴哈納爾左旗支會隸屬錫林郭勒盟分會。

民國36年(1947年),在貝子廟成立了中共錫(錫林郭勒)、察(察哈爾)、巴(巴彥塔拉)、烏(烏蘭察布)工委。民國37年(1948年),阿巴哈納爾左旗歸中部中心旗工委。

1949年,阿巴哈納爾左翼旗劃歸錫林郭勒盟中部聯合旗;阿巴哈納爾右翼旗劃歸錫林郭勒盟西部聯合旗。1952年5月26日,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電準,中部和西部聯合旗合併,統稱錫林郭勒盟西部聯合旗。原阿巴哈納爾左翼旗廟由貝子爵管轄,故得名“貝子廟”。

1953年9月15日,經錫林郭勒盟人民政府批准,“貝子廟”改稱錫林浩特(相當於蘇木級),統稱西部聯合旗錫林浩特人民政府。1956年7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將西部聯合旗改稱阿巴嘎旗。同年8月21日錫林浩特受錫林郭勒盟直接領導,蘇木級建置不變。

1959年4月15日,錫林浩特升格為旗(縣)級浩特,盟直接管轄。

1963年10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錫林浩特改設為阿巴哈納爾旗。1979年12月14日,阿巴哈納爾旗的“哈”字為“嘎”字。

1983年10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阿巴嘎納爾旗,改設錫林浩特市(縣級)。

美麗的內蒙古的景點導遊詞 篇13

內蒙古赤峯市克什克騰旗位於內蒙古高原東部,大興安嶺山脈南緣,渾善達克沙地東端,是三大地貌區的結合部,有“塞上金三角”之稱。在這兩萬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彙集了草原、湖泊、林海、沙地、石林等多種自然景觀,被稱作內蒙古風光的“百寶箱”。

阿斯哈圖石林位於赤峯市克什克騰旗。阿斯哈圖是蒙語,漢譯為“險峻的巖石”。它處於大興安嶺餘脈向西部草原過渡的地帶。草原上羣山呈現出典型的丘陵地形地貌特徵,四周險峻,而山頂平緩起伏,冰石林在這平坦的丘陵地帶顯得格外突出。據專家分析,阿斯哈圖石林主要是由冰蓋冰川的創蝕、掘蝕和冰川 融化時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沖蝕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叫“冰川石林”。

由於第四紀冰川長期的精雕細刻,造就了阿斯哈圖冰石林這一方神祕的獨特的自然風貌,具有華山之險峻,黃山之秀麗,泰山之雄奇。這裏山連着山,峯連着峯,山山各具特色,山山不同,峯峯各異。

阿斯哈圖冰石林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是舉世罕見的“冰石林”。阿斯哈圖石林發育類型很多,形狀千姿百態。有的像“石柱”、“石叢”、“石筍”,有的好似“石塔”、“石牆”,還有的像“秀女望月”、“比薩斜塔”。

阿斯哈圖石林形態多變,很少有雷同形狀,而且渾厚粗獷,在荒野中突兀而立,十分觸目。當地百姓看得久了,看出名堂,於是石林中便有了成吉思汗拴馬柱、神劍石、南天門、神女石、姐妹石等名稱。

阿斯哈圖高山聳立、流水潺潺、奇石怪異、風純木秀,令遊人和攝影愛好者流連忘返。一處石景,從不同的方位觀賞,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在不同的光照耀下,會產生不同的聯想和想象,這時,你會為大自然的偉大和神奇感慨萬千。

阿斯哈圖石林附近是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有山岡、森林、草原,景色很美。

美麗的內蒙古的景點導遊詞 篇14

在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孟根布拉格蘇木境內有一座大山,名字叫曼德拉山。一夜間,它的名字在中外美術界不脛而走,原因是這裏發現了中國最大規模的巖畫羣。曼德拉山默默無聞了幾萬年,只有山羊、盤羊的足跡在這裏徘徊、遊蕩,連牧人都很少在這裏駐足。太荒涼了,太寂寞了。而分佈在花崗巖、玄武巖上的6000餘幅巖畫,構成了一幅奇偉瑰麗的自然畫卷,成為中國美術界的寶庫,被我國著名巖畫學者蓋山林譽為“美術世界的活化石”。我曾無數次在曼德拉山行走,我試圖在玄武巖上讀出這片土地的精髓來。也與本土的畫家張萬和、富豐交談過,當年是什麼人在什麼時間創作了如此規模、巧奪天工的圖畫。這裏不是接近天堂的孤獨,這裏在永久的年代裏,曾經有鴕鳥出沒。而鴕鳥恰恰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廣袤的草原上,可見當年阿拉善盟曼德拉地區的氣温條件,那是一片多麼豐美的草原啊,成羣的鴕鳥在這裏棲息、繁衍、生存。而現在生活在這裏的蒙古族牧民,不要説見過鴕鳥,許多人甚至連聽也沒聽説過,個別人只是在電視上看過。1986年11月,註定是一段不同尋常的日子,人們在這裏首次發現巖畫。

巖畫大多刻在大山中的立壁、巖盤、巨石、懸崖上,以刻鑿和磨刻為主,也有用顏料塗染而成。巖畫從新石器時代起,至春秋戰國,直至元明清,巖畫製作至少有6020_年的歷史。分佈在曼德拉山的巖畫,面積大約18平方公里,6000餘幅。駝鳥和麋鹿首次在北緯40左右的地區驚現,引起了人類學家、動物學家、氣象專家和美術界的極大關注,曼德拉山也成為舉世矚目的地方。巖畫內容龐雜、紛繁,大部分是反映狩豬和畜牧生活的。巖畫上的動物有山羊、駱駝、盤羊、黃羊、馬、驢、蛇、鷹,還有當地絕跡或少見的駝鳥、野牛、野馬、老虎、豹、麋鹿等。在征戰的場面,有原始部落的戰鬥,有拉弓射箭的場面,還有騎馬征戰的場景,有反映宗教生活的寺廟以及誦經場面,也有反映文化生活的舞蹈、遊樂、雜耍的情景。栩栩如生,刻骨銘心的場景讓人們在阿拉善西部的曠野裏,彷彿還能聽到法號長鳴,深沉迴轉的誦經聲;還能看到古代遊牧部落金戈鐵馬的兵刃撞擊的金屬聲音,那樣清脆並喋血。

我和我的朋友在敖包山隨近看到一幅巖畫很讓人大開眼界,大約在15X22釐米的巖畫上有4個騎馬的人,一個在馬背上彎弓欲射,一個徒步瞄準,視野有13只飛鳥一隻鷹和15只盤羊,令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歎為觀止。太豐富了,想象太奇特了,這是一幅用美術形象演繹的古代遊牧民族的獰獵故事啊!曼德拉巖畫曾被美術界譽為中國第一、亞洲第二。值錢了,出名了,也遭到不法分子的盜竊,一些珍貴巖畫被人用現代切割的辦法,弄到遙遠的地方。現在,當地文物部門加強了保護,6000餘幅巖畫重振它的風彩。我在曼德拉山採風行走途中,聽到許多關於巖畫的故事。一個老牧民奶奶,有一塊放碗筷雜物的長方型石頭,在她的蒙古包已放置了幾代,經歷了幾輩子。一次遊牧出行,老人家怎麼也捨不得丟棄,才發現石頭背面全是圖畫,而且是廟宇和誦經的場面,畫面上喇嘛就有七八個。老人家僱了車,把這塊珍奇的石頭無償獻給了當地文物部門。1996年5月,曼德拉巖畫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至今我不明白的是,除了駝鳥外,巖畫上有虎羣出沒,畫面推斷,是春秋戰國時匈奴部落的作品。這些虎羣什麼時候消逝了,抑或到什麼地方去了。這是留給人類一個大大的問號。曼德拉山巖畫,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議了。你留給人們許多謎團等待人們_,你的美術思想和藝術造詣讓後來者歎服,人們試圖知道當年是誰在這些冰冷的石頭上留下這些美術的鉅製和不朽……

美麗的內蒙古的景點導遊詞 篇15

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寧夏的銀川平原、內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於巴彥淖爾盟南部。東至烏樑素海,東南至包頭市郊區,南臨黃河,西界烏蘭布和沙漠,北抵狼山。主體部分東西長約18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開。西山嘴以東,烏拉山與黃河之間的狹長地帶,又稱三湖河平原,東西長約70公里,南北寬3一15公里。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略傾斜,海拔1020到1050米。屬大性氣候,晝夜温差大,地勢乎坦,土地肥沃,可以黃河水自流灌溉。

早在秦漢時期就開始開渠引水,發展農業。

周朝之前,屬於狄人的匈奴人(歸屬存在爭議)生活在河套。春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把版圖延伸到陰山山脈,設立了雲中郡,位於土默川平原東部。秦朝統一中原後,派蒙恬率十萬大軍將匈奴逐出河套,遷徙3萬户到那裏戍邊,設雲中、九原兩郡。秦末移民都返回中原,西漢時,前127年,漢武帝派衞青出雲中擊敗匈奴的樓煩、白羊二王,佔領“河間”,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議在河套築城以屯田、養馬,作為防禦和進攻匈奴的基地。漢武帝接受這一建議,當年即置朔方郡(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和五原郡(今包頭西)。前125年置西河郡(今陝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區還包括之前的雲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當時的人們引黃河灌溉,當地農業迅速發展,經濟繁榮。

東漢時,歸附漢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之後魏晉南北朝時,河套地區是北方多個政權爭奪的重地。唐朝時這裏被重新農墾,唐詩中有“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北宋時河套被西夏和遼朝所分別佔有。在元、明、清時,河套以畜牧為主。清朝後期陝西、山西的一部分人遷到塞外,河套地區開始成為西北最重要的農業區。抗戰時期,國軍將領傅作義屯守於此,興修水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這裏的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清代光緒年問形成八大灌渠。解放後,1951年建成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1975年完成180公里長的總排乾渠(俗稱二黃河),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現共有灌水乾渠5道,排水乾渠13道,支、鬥、毛渠縱橫交錯。河套平原有可耕地960多萬畝,已開墾近500萬畝。盛產小麥、玉米、高粱、糜黍、胡麻、甜菜、酒花、葵花籽等作物,是中國和自治區重要糧、糖基地,被譽為“塞上穀倉”、“塞上江南”。因多年排水不暢,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次生鹽鹼化嚴重,已進行綜合治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neimeng/werl3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