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館導遊詞(精選10篇)

館導遊詞(精選10篇)

導遊詞 篇1

西安碑林,以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於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歷經900多年的歷史,由孔廟和碑石陳列室、石刻藝術室組成,我國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藝術寶庫。該館藏石3000餘方,現展出的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別陳列在6個碑廊、7座碑室、8個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請大家盡情地欣賞一番碑林的藝術精華吧。

館導遊詞(精選10篇)

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館前院,也就是文廟,文廟就是孔廟,現在仍保持着孔廟建築的格調。大家已經看到博物館門外南牆上,有兩個蒼勁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廟”,是由清末陝西著名書畫家劉暉所書。

請大家看這個牌坊,它叫“太和元氣坊”。按照當時的禮制規定,進入孔廟應先經過“太和元氣坊”,但因為“太和元氣坊”的南面是城牆,不便人們出入,所以在東西兩面開了供人們出入的“禮門”和“義路”。中間有座是半圓形的池子。這就是泮池。在封建社會,只有考上秀才方可進人孔廟朝拜,並在泮池洗筆。各位遊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線,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儀俗。接着進入櫺星門,這也是孔廟的第二道門。門額刻有“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有三門,每到祭孔大典時,中門只能進出主祭人員或最高官員,一般官員走西門,東門是其他人員出入的。戟門,又稱儀門,是進入孔廟的第三道門。這是古代孔廟陳列兵器用的,兩側室則為祭孔人員熟悉儀規和整理衣冠而設。

好了,關於孔廟的內容我們就講到這裏。現在請大家隨我看兩件國寶級文物,它們分別是唐景雲鍾和大夏石馬,現立於戟門內的左右兩側。

唐景雲鍾因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711)而得名。此鍾重約6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銅鐘之一。鐘身最頂端蹲有蒲牢,傳説它是龍的九子之一,因善鳴,所以伏於鐘頂。鐘上銘文共292個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寫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祕玄妙和對景雲鐘的讚語以及鐘的鑄造經過。銘文外,鐘身分別布着雕刻精美紋飾及32枚鍾乳,既裝飾了鐘錶,又起到調節音韻的作用。這座鐘移被選入世界名鍾之列。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的第一聲鐘響,即是景雲鍾鐘聲的錄音。

這是一件唯一有大夏記年的文物,稱為“大夏石馬”。大夏即為大夏國,是東晉十六國時期族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國家,擁有陝西北部和內蒙部分地區。赫連勃勃命其長子赫連鎮守長安,這匹馬便立於赫連璝的墓旁,便是大夏國鐵騎神駿征戰南北的紀念與見證。石馬由整塊石料雕刻而成,肌肉豐滿,馬腿間有兩組石柱,使馬站的很穩,這也是它從戰火紛飛的年代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西安碑林廣場。

請大家看!這通碑叫《石台孝經碑》,碑石之林中的迎客第一碑,是館中最大、最華麗的碑石。碑石立於碑廳之中,整個巨石又立於三層石台之上而得名。碑廳上有林則徐手書“碑林”。石台孝經碑文是由唐玄宗親自書寫孝經並註釋,闡述了封建基本倫理—孝道,將孝敬父母和忠於君王聯繫起來,提倡“事君如事父”的思想,以維護封建統治。碑高六米,由35方青石組成。題額是唐肅宗李亨用篆書寫成的“大唐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注孝經台”。

這是《開成石經》。在雕版印刷沒發明之前,為避免學子們傳抄錯誤以及便於校對,唐文宗開成年間,特刻石經為範本,其內容包括我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的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及《孝經》、《論語》、《爾雅》等十二部儒家經典,共刻114石,均兩面刻字,總計65萬多字,被譽為最重、最大的一部圖書,具有“石質圖書館”之稱。清代又增補《孟子》,也稱13經。

《石台孝經》刻成後最早立於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內,唐昭宗時,朱温脅迫昭宗東遷洛陽,唐長安城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佑國軍節度使韓建便將《石台孝經》遷到城內的文廟。北宋元祐二年,陝西運轉副使呂大忠又將石台孝經、開成石經及一批重要碑石移至“府學之北墉”,即西安碑林現址,使之成為西安碑林的第一批文物,奠定了西安碑林的發展基礎。

碑林第二展室集中展出了唐代的一批重要碑石。我們知道,唐代是政治、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時期,書法藝術在這一時期也達到鼎盛,擁現出一批著名的書法大家和書法作品,在這裏,您可以盡覽唐人的書法,感受時代的氣息。

這座碑石叫《皇甫誕碑》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的代表之作。歐陽詢樹立了楷書在筆法與結構上達於極則的標誌,人稱“結構大師”。

顏真卿是盛唐時期的著名書法家,被喻為楷書第一人。他一生為人剛毅正直,最後為維護唐朝統一,以身殉國,被人尊稱為“顏魯公”。他一生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有70多種,在西安碑林,陳列的顏真卿真跡有6處。其字豐滿,粗細搭配均勻,頗具整體美,如人筋脈,極有彈性,人稱“嚴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通碑石便是顏真卿44歲時書寫的多寶塔碑,是他現存作品中時代最早的一件,歷來都是人們學習楷書的範本。《顏氏家廟碑》是顏真卿72歲時為紀念他的父親而立的家廟碑。通篇文章三千多字,他追求着質樸無華,寧拙毋巧的書法藝術風格,具有一派返樸歸真的蒼茫氣象。可以説,顏真卿的楷書正是通過書寫《顏氏家廟碑》而達到了人書俱老、爐火純青的境地。

下面看到的這通碑石是晚唐楷書大家柳公權所書寫的,叫《玄祕塔碑》。柳公權經歷了唐代的三代皇帝,書法名氣褒揚於天下。相傳唐穆宗曾問柳公權:“筆何盡善?”他回答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這便是被傳為佳話的“筆諫”。其字裏行間透着寧折不彎的氣概,人稱“柳骨”。

這通碑叫《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是在歷史文化與書法藝術上具有雙重意義的名碑。當年唐太宗為玄奘所翻譯的佛經親自寫好序文之後,玄奘的弟子懷仁和尚決心將聖教序的內容用王羲之的行書集結而成。於是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從所看到的王羲之的行書中細細拼湊,並注意使之有一氣呵成之感,有些字實在無法找到,他便不惜以千金求購,終於集成這通碑的碑文,故而又稱千金貼。

眼前這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是中國古代對羅馬帝國的泛稱。景教是基督教中一派的中國稱呼。碑石記載了這一教派入中國傳教情況及景教的教旨、教義、教規,據説今天在國門以外已有幾塊“景教碑”的複製品,而唯一的真品依然倖存於西安碑林,成為了解與研究中國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最珍貴的實物見證。

來到碑林第三展室,您可以見到篆、隸、楷、行、草五種字體,但最有代表性的是草書。

這通碑石是唐代著名書法家張旭書寫的,叫《肚痛帖》,為張旭草書的代表之作。張旭是狂草書體的鼻祖,其字體氣勢連貫,自由暢達,灑脱奔放,神奇飄逸。張旭嗜酒如命,每喝必醉,而且往往酒後呼喊奔走、奮筆疾書,興奮至極時甚至用頭髮蘸墨書寫,狀態幾近顛狂,所以被人們戲稱“張顛”!

懷素是張旭之後又一位草書巨匠。懷素從小家境貧困,便出家當了和尚,但他自幼喜歡書法,並刻苦練習,由於家境貧困,無錢買紙,便在院裏種滿了芭蕉樹,用芭蕉葉代紙練字,練禿的毛筆埋成了土丘,他稱之為“筆冢”。懷素雖為和尚,但喜歡喝酒,並乘着酒興揮筆作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因此便有了“狂素”之稱。。

碑林第四展室主要陳列着宋至清代一些著名碑石,而且內容豐富,雕刻精美。

這是一方奇妙有趣的碑石,叫《關帝詩竹圖》。它將文字與繪畫融為一體,因此又稱“藏詩畫”,碑石上刻繪着一杆風竹和一杆雨竹,而細觀竹葉,卻是由一首五言絕句組成:“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

碑林第五展室以清代碑石居多,而且內容較為專業,為研究當時社會和地方史,特別是碑林與文廟的發展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這“虎”與“壽”字都出自馬德昭之手。均是一筆書寫,筆勢飛動,神氣十足。

碑林第六展室陳列的大部分為清代人的詩詞歌賦,其中不乏大家之作。趙孟頫的《遊天冠山詩碑》及林則徐及《遊華山詩》等都是非常珍貴的碑石。

碑林第七展室陳列的是被稱為“法帖鼻祖”的《淳化閣帖》。

《淳化閣貼》是歷史上一部著名的法帖。“淳化閣貼”共十卷,前五卷為歷代帝王名臣的法帖。後五卷主要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墨跡。原帖刻成後毀於火。《淳化閣帖》對我國古代書法名跡的摹錄和廣泛流傳起了積極的作用。《淳化閣貼》現存多種版本,唯陝西本刻石最齊全。

碑林的後半部分是石刻藝術室,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兩部分。

最大的石刻是這件獻陵石犀,重達十噸,來自於唐高祖李淵獻陵。原是東南亞一帶的圓帽犀,現已滅絕,在初唐時期林邑國(今越南)向中國進獻的活犀,所以説這件石犀應視為中外友好往來的紀念物。

藝術價值最高的是昭陵六駿,六駿是李世民在開國戰爭中曾經騎過並且壯烈戰死的六匹戰馬。將六匹戰馬採用高浮雕的形式雕刻在整塊巖石上,立於昭陵司馬道上以示紀念,這充分顯示出李世民對六匹戰馬的深厚感情,同時展示着大唐創業的艱難歷程。

六駿浮雕刻於唐貞觀十年(636),由閆立本主持雕刻而成,昭陵六駿氣勢恢宏,形象傳神,刀法洗練,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品中的傑出代表。遺憾的是,作為國寶級文物,六駿浮雕中最精美的“颯露紫”和“拳毛騧”早在1920xx年已被盜運到海外,現存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件也都被割裂成數塊,多有殘缺,令人惋惜。遊人至此,每每感歎,望六駿能夠早日在故鄉團圓。

這尊唐代菩薩像的頭部和雙臂都已殘缺,因而被譽為“東方維納斯”。使宗教造像儘量地人格化、生動化,這正是唐代宗教石刻的獨特之處,而這尊斷臂菩薩像又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代表。

介紹到這裏,您的碑林之行即將結束了,希望這次遊歷,能增進您對中國古老文化更深層次的瞭解,與此同時,能使您真切為我們的民族感到自豪和榮耀。

館導遊詞 篇2

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旨在收藏、陳列古今中外的風箏珍品及有關風箏的文物資料。該館共設有八個展廳:即風箏的歷史文化展,濰坊風箏精品展,世界精品風箏展,中國精品風箏展,風箏綜合功能展,濰坊國際風箏會,民俗展廳,風箏放映廳。分別介紹了風箏的歷史、應用及沿革發展,濰坊風箏的流派及分類,國外風箏展,國內風箏流派,精品風箏及國際風箏會等內容。展覽以翔實的風箏文物資料以及照片、文字、繪畫、複製品等,全面展示了風箏的歷史文化、現代文化、國際文化及延伸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所獨具的藝術魅力,成為了傳播和弘揚風箏文化的藝術交流中心。

濰坊風箏博物館位於濰坊市奎文區行政街66號,1989年4月建成。是目前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的風箏專業博物館。它佔地1.3公頃,建築面積8100平方米,建築造型選取了濰坊龍頭蜈蚣風箏的特點,屋脊是一條完整的組合陶瓷巨龍,屋頂用孔雀藍琉璃瓦鋪成,牆壁鋪白色馬塞克。整個建築設計風格獨特似蛟龍遨遊長空,伏而又起。

該館設有綜合館、中國館、濰坊館、友誼館等12個展館,在約20xx平方米的展室內,收藏了古今中外的風箏珍品以及有關風箏的文物資料20xx餘件,介紹了風箏的歷史、分類、創新及濰坊國際風箏會、風箏界友好往來、濰坊市概況。

展覽以1000餘隻筒式、板式、硬翅、軟翅、串式五大類風箏精品以及300餘件翔實的風箏文物資料為主,較全面、客觀地體現了濰坊風箏所獨有的題材廣泛、造型優美、繪畫精細、色彩豔麗的風格;介紹了構思大方、造型誇張、色彩對比鮮明、注重飛翔性能、研究價值較高的外國風箏;重現了歷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盛況;展示了在濰坊市委、市政府“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這一決策指導下各行各業發生的巨大變化。1988年各國風箏組織推舉濰坊為“世界風箏都”,1989年“國際風箏聯合會”成立。風箏博物館每年接待國內外觀眾3萬餘人次,已成為濰坊市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

在濰坊的風箏博物館內,陳列着許許多多精美的風箏。其中,“大龍”風箏最壯觀。

濰坊風箏博物館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xx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

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户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裏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當今,我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箏館。韓國的是關於佛教,造型以板式為主;馬來西亞的相對華麗,如月亮風箏,有濃郁的伊斯蘭風味;印尼的大蝴蝶風箏造型逼真,色澤鮮麗……

下一站,令我更期待……

猜你喜歡

館導遊詞 篇3

上海美術館是一所公益性社會文化事業機構。她座落於繁華的南京西路,背靠人民廣場與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人民公園毗鄰,是一座功能健全、設施先進、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近現代美術博物館。

前身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於1956年8月10日開館的上海美術展覽館,1983年重新翻建,1986年10月9日改用現名上海美術館。收藏有虛谷、任伯年、吳昌碩、張大千、林風眠、劉海粟、關良、王個簃、朱屺瞻、謝稚柳、張樂平、沈柔堅、賀友直等近現代著名畫家的作品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油畫、版畫、連環畫、年畫等作品。建館以來,舉辦過“法國十九世紀農村風景畫展”、“法國二百五十年繪畫展”、“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展”、“齊白石畫展”、“黃賓虹畫展”、“潘天壽畫展”,及多屆全國美展上海展區作品展等重要美展。出版有《虛谷任伯年吳昌碩畫集》及內部不定期刊物《世紀美術》、《上海美術館》。歷任正副館長有:陳秋草、魯沙白、張雲騁、沈善良、朱仁冬、方增先、夏順奎、丁羲元、陳克里、李向陽、陳龍、張堅、王新華。館址設在南京西路456號。20xx年在南京西路325號原上海圖書館舊址改建闢為上海美術館新址。

上海美術館擁有展廳12個,展覽面積6000餘平方米,配備了現代化的設施,為舉辦各類藝術展覽提供了良 好條件;而設備先進的演講廳、會議室、圖書館、美術資料數據庫及美術工作坊等,則為學術研討和普及教育等活動提供了保證。此外,藝術書店、紀念品商店、畫廊、咖啡屋等也為觀眾營造了充滿藝術氣息的休閒氛圍。

上海美術館現有藏品8000餘件,依託收藏,積極開展了以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為重點的理論研究和美術館學的研究,併為收藏保管、陳列展覽、教育推廣、中外交流等業務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條件。特別二年一屆的"上海雙年展"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展覽、學術活動之一,已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品牌項目。

自建館以來,上海美術館的藏品從不足20xx件增加至超過7000餘件。在經常性展出其東南亞藝術藏品的同時,還策劃了多種以國家為關注點的展覽,分別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舉辦“從古至今”、“靈魂的聯繫:土地與人民”以及“信仰與存在”等展覽。也曾於200 4年9月至20xx年6月在馬尼拉的阿亞拉博物館展出了菲律賓藝術藏品。該館推出了許多在上海國內外影響深遠的展覽,包括“東南亞美術主題”、“上海的百年美術”、“我們時代的藝術”、“總統特選新秀作品展”、“英雄十年:1955年至1965年的上海藝術”、“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東南亞當代藝術作品展(上海雙年專題展覽)”,最新的展覽是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上海美術館藏品展”。它希望在本國和地區性文化背景下推動人們對藝術的瞭解和欣賞,並籍此促進上海文化環境的活躍和發展。實現上述目的不僅依靠美術館的展覽項目,另有其多語教育項目和公共項目,這些項目涉及具體介紹各種藝術趨勢並進行藝術實踐、開展公開演講等,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當地社會以及到上海旅遊的地區性和國際遊客的需要。

上海美術館以收藏來説,第一代畫家的作品最豐富,第二代次之,第三代最少。展出將特別突出第一代畫家在50年代所完成的一批作品。在這些畫家中,張荔英一生留下了94件作品,而且還有詳細的文字記載和資料,如日記、文稿和各類剪報等。陳宗瑞是由家人捐獻了56件作品,他的資料也相當完備。範昌乾也有46件作品。這些數目不等的展覽品,有些是畫家自己的捐獻,有些是畫家的家人捐出來,有些則是收藏家的收藏。像鬆年法師就捐獻了112件書畫作品給美術館、陳金川68件、鄭農22件,美術館主席盧明德醫生也捐獻了13件陳文希的畫作。

上海美術館今日才能擁有國際上最大的一批20世紀東南亞美術公開收藏。其永久館藏有超過6500件美術作品,其中包括拿督陸運濤遺贈的一批上海知名畫傢俱像畫作、由張氏遺產管理人和李氏基金所捐贈的張荔英藏品,以及最近的劉抗遺贈之作。正因為有如此豐富的永久館藏,上海美術館才得以大大加強對本區域視覺藝術界和亞洲美術博物館學的貢獻。 除了<自我成像>和<東南亞美術風景>這兩項展示本身永久館藏的展覽以外,上海美術館也曾策劃推出一些以個別國家為焦點的展覽,<從古至今>、<靈魂的聯繫:土地與人民>以及<信仰與存在>,所關注的即分別為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本館不久前還與菲律賓的阿亞拉博物館合作,在後者新博物館大樓於20xx年6月開幕之時,在題為<交渡>的展覽中展示來自本館菲律賓美術館藏的超過200件作品。本館的巡迴展覽計劃使本區域的美術得以在國際上廣獲觀賞。

館導遊詞 篇4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瞭解古代中國光輝文明的好地方。館內藏有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歷代陶俑、漢唐的金銀器具和唐墓壁畫等珍品文物,而且大多為漢、唐盛世時期的珍寶,其中不乏國家禁止出境的精品。

館藏中的獸首瑪瑙杯、舞馬銜杯紋銀壺和“皇后之璽”,是國家禁止出境展出的文物,要想看這些,只能來陝博。鑲金獸首瑪瑙杯,是目前發現的唯一的唐朝俏色玉雕,以一塊罕見的五彩纏絲瑪瑙雕琢而成;而舞馬銜杯紋銀壺,見證了唐朝興衰,壺身工藝精巧,凸紋為舞馬銜杯乃宮廷的經典娛樂節目;“皇后之璽”,是至今所見唯一的漢代皇后玉璽(疑為劉邦之妻呂雉皇后所有)。

此外,博物館推薦參觀的文物有: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戰國調兵虎符、漢武帝姐姐-陽信公主所用的鎏金竹節薰爐、唐代的鴛鴦蓮瓣紋金碗、匈奴族首領帽上冠飾的黃金怪獸等等。

陝博的中央大廳內設有1-3號展廳。三個展廳以時間作為主線,展示了從原始時代,直至清朝末年間的各類陝西出土的文物珍品。

陝博在中央大廳的東、西兩側都設有特殊展廳。西側設有“大唐遺寶專題展(珍寶館,何家村出土文物)”,很多盛唐時期的金銀器精品都轉移到這裏展出,建議購買“遺寶展”門票,即能欣賞到這些珍寶,又節約了領取免費參觀券的排隊時間。

東側設有“唐代壁畫珍品展”(需要另外購票),展出了一批唐墓壁畫的真品,不少是國寶級和一級品壁畫,如:“唐章懷太子墓壁畫馬球圖”。

館導遊詞 篇5

九一八紀念館位於瀋陽市大東區的柳條湖橋,就是八十年前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地。為紀念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在這裏修建了一座“殘歷碑”,1999年又擴建成“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高大的“殘歷碑”映入眼簾。用花崗巖築成的“殘歷碑”是一本翻開的枱曆,時間凝聚在1931年9月18日。

1931年發生在瀋陽的九一八事變,是日本政府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是它企圖變中國為其獨佔殖民地而採取的嚴重步驟。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的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完全是在精心策劃下發動的。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距離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00米處的柳條湖(今博物館坐落處)炸燬了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然後誣稱中國軍隊所為,並以此為藉口向中國軍隊的駐地北大營發動突然襲擊,製造了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19日5時50分日軍佔領整個北大營。同時,日軍也開始向瀋陽城區進擊。6時30分佔領瀋陽內城,然後,日軍又向東北軍東大營進攻,東北軍不戰而退,12時許,日軍佔領東大營,一天之間瀋陽全面陷落。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短短4個月內,日軍又相繼佔據了遼、吉、黑,整個東北百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淪為日本的佔領地。3000萬同胞陷於日寇鐵蹄的蹂躪之下,成為亡國奴。這塊黑土地無盡的寶藏被掠奪,中國失掉了當時佔全國產量79%的鐵、93%的石油、41%的鐵路及無數森林資源。

為了真實記錄這段充滿屈辱的歷史,喚醒人們的良知,激勵中華兒女以史為鑑,居安思危,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瀋陽市委、市政府先後兩次修建、擴建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該館位於瀋陽市大東區望花南街46號,是紀念碑和陳列館相結合的建築。博物館前方為一幾何形廣場,四周為不規則的綠色草坪所圍繞,從空中俯視,恰似一幅巨大的中國東北地圖。1999年8月,為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題寫了館名,並寫下了“勿忘九一八”5個大字。博物館擴建過程中,在短短的3個月的時間裏,社會各界及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捐款、捐物人數達366萬多人次。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紀念碑又稱“殘歷碑”。是一座巨型石雕,外形為翻開的枱曆狀。整個建築高18米、寬30米、厚11米,兩邊對稱。在殘歷碑右面刻有“1931年9月18日農曆辛未年八月七日”等字。殘歷碑的左面刻有:“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進攻北大營,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左面巨大的石雕枱曆上密佈着千瘡百孔的彈痕,隱約可見無數個骷髏,如同千萬個不死之魂在吶喊,講述着東北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充滿血淚的生活和不斷奮起抗爭的歷史,在陳列館附近還有“九一八事變炸彈碑”,是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為炫耀他們在南滿鐵路製造“柳條湖”事件而建的彈形碑。

館導遊詞 篇6

大連自然博物館是一座集地質、古生物、動物、植物標本收藏、研究、展示於一體的綜合性自然科學博物館,其前身始建於1920xx年。1998年建造的新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黑石礁公園內,與星海公園毗鄰。博物館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展覽面積1萬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三層,是我國建築規模最大、展示手段最先進的自然博物館,也是我國少數幾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註冊的博物館之一。很多是在國內獨一無二的,如重達60多噸的黑露脊鯨、40多噸的抹香鯨等。

大連自然博物館有各種標本近20萬件,珍貴標本6千餘件。館藏特點是海洋生物標本和“熱河生物羣”化石標本,其中海獸標本20餘種,其種類和數量在國內自然史博物館中是最多的。“熱河生物羣”化石標本在國內是種類最多最有特點的,其中一窩鸚鵡嘴龍化石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惟一的、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震驚世界的國寶級化石標本。

自然博物館在展示手段上,充分運用了現代燈光音響和多媒體計算機等高科技,除傳統的陳列外,還以互動方式將標本與觀眾拉近,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大連自然博物館館內開設有地球、恐龍、海洋生物、東北森林動物、濕地、物種多樣性、遼西古生物化石等12個展廳。觀眾可直觀地瞭解發生在億萬年前的神奇故事,使我們對生命的進化有更深的瞭解,不僅能增長自然科學知識,還能領略大自然的獨特風光。

館導遊詞 篇7

一個陽光燦爛的中午,我們全班到航海博物館裏去參觀。

一進航海博物館大門,就看見一艘高大的輪船,它像我們五層樓高。船上有一個很高很高的暸望台,我們油然升起了一個問題:這麼高,怎麼上去呀?導遊姐姐像有魔法一樣,知道了我們心裏在想什麼。她告訴我們:“水手是用這根繩子爬上去的。”

我們接着又看見船頭上有兩隻眼睛,導遊姐姐跟我們説:“古時候,船一直翻,有一個老爺爺認為是小魚在偷襲我們的船。只要我們畫上兩隻眼睛,小魚就以為我們是一條巨大的魚,就不敢偷襲我們了。”

這艘船有兩層,最底下的一層是小官住的,而最上面的一層是大官住的。只要看船眼睛的高低,就能知道這艘船上面的官員是大的還是小的。我還看見了船裏面的發動機,它像一個大煙囱。甲板上有兩個小洞,是可以拉起來的。但導遊姐姐不讓我們下去,大概她怕我們把船弄壞吧。

導遊姐姐給我們看了古時候的船,又給我們看了古時候的大炮。船有好多種類型,如:海盜船、軍艦、獨木舟、明朝的輪船……她還告訴我們怎麼樣像水手一樣拉繩子,一拉就可以把扎得嚴嚴實實的繩子拉開來,像變魔法一樣。

導遊姐姐還帶我們去看了一艘迷你小船。我們戴上了3D眼鏡以後,所有畫中的東西像真的一樣。看完了這個以後,我們又去看了真實的3D電影,它主要説的是船是怎樣製造的。

看完了3D電影以後我們又去看了4D電影。那裏説了一個海盜和海盜之間的故事,真的很有趣。當颳大風的時候,背後會有風颳過來。當螞蟻、小鳥這樣的小動物出現的時候,腳下的電風扇也會轉動。當出現水的時候,前面的椅子上會有水噴出來,我還以為真的是鳥屎噴在我的臉上,其實只是一點點的小水,所以我覺得很有趣。

這就是我到航海博物館的故事,希望大家下次也能去玩。

館導遊詞 篇8

吉林隕石博物館,又名吉林市博物館,地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大街100號,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松花江南岸,背靠江南公園,前臨世紀廣場,園林的自然景觀、廣場的別緻建築同博物館的文化氛圍渾然一體,交通便利,是吉林市一處遊客必到的景點。它是一所融自然科學與人文歷史、藝術於 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建築面積11,700平方米,展廳面積5,495平方米,可同時接待觀眾2400餘人。

吉林市博物館成立於1962年12月25日,館舍初設吉林市文廟,1978年與吉林市展覽館合併,使用吉林市展覽館館舍至1996年。1990年與新成立的吉林市隕石博物館合署辦公。1996年在原址重建新館,1998年落成使用。

多年來,吉林市博物館充分利用獨特優勢、發揮傳播先進文化功能作用,先後多次舉辦專題展覽和流動展覽,如《天外來客——吉林隕石雨展覽》、《吉林地區歷史陳列》、《吉林市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展》等大型展覽,並舉辦了“紅色節日、紅色旗幟”系列展覽、《崇尚科學、走向新世紀——天 、地、人科普展覽》等幾百個陳列展覽。現有《吉林隕石雨展覽》、《吉林牛子厚與京劇藝術展覽》、《金意庵藝術館》、《松花湖浪木藝術館》、《吉林市出土文物展》、《鄒毅冰雪攝影作品展》等基本陳列長年對外展出,觀賞價值較高,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同時還有《由守義易拉罐作品藝術展覽》等專題展覽對外展出。

館導遊詞 篇9

大家好,我是王導遊,在秋高氣爽的今天,我將帶你們去一個奇幻公園長沙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是我們湖南聞名遐邇的遊覽勝地,也是小朋友的遊玩天堂,更是知識的海洋。

相信,大家已經迫不及待的想進去瞧瞧了吧!那麼我們走吧!

你們看,現在我們四周都有小魚,是不是感覺自己好像置身於海底,和魚兒們親密接觸呢?再往這邊看,這裏有三條美麗的人魚,她關一塊大石頭上,像天使一樣放聲歌唱。那邊有一隻小海龜,別看海龜們在陸地上爬行速度慢又笨,可它們游泳的速度卻快得驚人。它的背上還坐着一個人,哦!他們在做神七飛天的表演吧!快看那邊,一隻號稱海中之王的鯊魚正向我們游來。當然不用擔心,海底世界的獨特造型設計這層厚厚的玻璃會讓我們與海底生物既融為一體又親密有間。

剛才參觀了海底生物,現在我們進入了遊樂場。你們瞧,這尊最引人注目的小海獅頂皮球的雕像,活靈活現,十分逗人喜愛!遊樂場裏有很多遊樂設施,這可是小朋友的樂園啊!像那些供遊人捕捉的小魚就是人氣最旺的遊樂節目了。

館導遊詞 篇10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現在我們就來到了陝西曆史博物館參觀遊覽。

這座博物館於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它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於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願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來總理來陝西視察時,有感於陝西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該在陝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館的指示。後來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建成了這座藝術殿堂。這座博物館的設計是由中國建築學界的泰斗——樑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借鑑了中國傳統建築“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着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可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為陝西古代史。系統的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序言大廳。這裏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既有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前提和基礎。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陳列着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皇帝陵墓的巨照,標誌着陝西古代文明、中華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着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大家現在看到廳中央的這尊巨獅,它原來位於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的順陵前。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中國古代獅子及石獅的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這座石獅不但是陝西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峯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台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0xx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0xx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説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説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裏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着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説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説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説明他構思成功。在陝西境內迄今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達3000餘件。就一個有限的地理範圍而言實屬罕見。

隨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着“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古書上也因此把錢稱為“孔方兄”。秦半兩的製作很科學,中間有小孔,可用繩子穿起來便於攜帶;外圍為圓形,則不易產生磨損。中國古代有三大貨幣,除秦代的貨幣秦半兩外,還有漢代的五銖錢和唐代的通寶錢。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説。

標籤: 導遊詞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x3093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