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館導遊詞(精選17篇)

館導遊詞(精選17篇)

導遊詞 篇1

河南博物院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與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自1999年河南博物院正式被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以來,河南博物院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針對廣大觀眾,特別是面向未成年人開展了一系列的科普教育實踐活動,發揮博物館在科普教育基地工作中的特殊優勢,20__年至今,先後接待觀眾900多萬人,舉辦各類臨時展覽近100場,受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先後獲得“全國優秀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等多項榮譽稱號。

館導遊詞(精選17篇)

1977年創刊的館刊《中原文物》(1980年以前名為《河南文博通訊》)截止20__年8月,已出版發行100期,發表學術論文、考古報告2500多篇,出版了《河南省考古學會論文集》、《博物館學論叢》、《魏晉南北朝佛教學會論文集》、《論仰韶文化》等特刊7集,計300多萬字,有關專家學者出版的各類專著和普及讀物達幾十部。

河南省博物館編的《中國陶瓷小品》、《龍門造像題記》、《河南省博物館》(中國博物館系列叢書之七);該院專家學者編著的《中國奴隸社會》、《中原遠古文化》、《黃河文明的署光》、《漢代疊鑄》、《中嶽漢三闕》、《河南漢代畫像石》、《漢畫——河南漢代畫像研究》、《夏史論集》、《河南文博考古文獻敍錄》、《黃帝故里——新鄭》、《洛納與河圖洛書》;河南博物院編著的《河南博物院落成暨河南省博物館建館70週年紀念論文集》、《河南博物院精品與陳列》;河南博物院與中國台灣台北歷史博物館合編的《鄭公大墓》,科研人員編著的《光明的使者——中國古代燈具》、《天國靈光——佛像》等。

館導遊詞 篇2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是中國遺址性博物館。漢兵馬俑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從20xx年10月開始動工,博物館面積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5000多平方米。改擴建後的博物館不僅建築風格具有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而且增加了一個軍事展廳和一個臨時展廳。軍事展廳有500多平方米,主要陳列一些漢代兵器、兵馬俑的軍陣及演變過程;臨時展廳主要用來臨時展覽一些從外地兄弟單位引進的古代文物。

獅子山漢兵馬俑是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陵墓,位於其西側300米遠的漢兵馬俑是它的一個組成部分,象徵着衞戍楚王陵的部隊,兩處遺址距今已有2100餘年的歷史。

獅子山兵馬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種類繁多,顯示出豐富的內容:有博袖長袍的官員俑、冠幘握兵器的衞士俑、執長器械的髮辮俑、足登戰靴和抱弩負弓的甲士俑等十餘種。獅子山兵馬俑既是漢代的藝術珍品,又是徐州作為軍事重鎮的歷史見證,不僅對研究漢代雕塑藝術有極高的價值,對於研究漢代社會生活、喪葬制度、軍制戰陣都有着同樣的價值。

館導遊詞 篇3

尊敬的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劉曉宇",今天我會把我全部的認知講給大家聽,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問我!下面我們走吧!

第一站是野人表演,突然,有兩個野人跑了上來,手裏拿着一根火把,上面燒着紅紅的火。這時野人拿着火把開始跳舞,野人跳的舞真好看,找們在台下看的滋滋有味!下面野人拿起火把,把火把放在嘴邊聞了聞,然後放下火把,嘴裏吐出了大火!全省元野人表演,我説大家走吧,去第二站了。

第二站我們又去了美人魚表演的地方,那裏很美麗。大家坐下以後,人演的美人魚出場了,美人魚跳了一支舞,然後遊丁上去。後來下來子名男子,身穿黑色的淺水服,好像在找東西,有可能在找美人魚。後來我看到果然如此。他(她)們表演了作文二個故事。好像説:有人如果喜歡你,你一定要珍惜。

第三站是海豚表演,大家坐到座位上,我説:“還有五分鐘開始表演"。大家有的買暴米花,有的買飲料,有的玩手機,五分鐘很快過去,海豚也現出了身影。有一個男子,大約三十幾歲,是這隻海豚的主人,海豚做數學題,海豚頂球。這隻海豚都會看完海豚精彩的表演,我們又去了第四站。

第四站是海獅表演,一隻海獅大踏步走上台,它的主人跟在它後面,海獅的表演看完了,我們又去了第五站。

第五站是看魚的地方,那裏景色迷人,有好幾種水母,有好多種魚,有食肉的、有紅色的小金魚。

食肉的魚有食人魚,大白鯊和水虎魚。

聽了這些,我想你下次也會來吧,青島海洋世界,歡迎你您下次要來哦!

館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來長沙市博物館參觀“長沙三國吳簡暨歷年出土文物精品展”。

現在參觀的是第一展廳。這裏採用了全景式的方式,復原出吳簡考古發掘的現場。1996年7月至13月,長沙市文物工作隊在市中心五一廣場東南側“平和堂商廈”的建築工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出戰國至明清時期古井61口,出土銅、鐵、竹、木、陶等各類文物達3000餘件(套)。特別令人震驚的是,在編號為22號的古井中發理了大量寫着文字的簡牘,經確認為距今1720xx年前的三國時期孫吳的遺物。這批文物,對相對匱乏的三國文獻史料,將作出全面而精確的補充。我國曾有過四次最重要的古代文字的發現:殷墟甲骨文,西北地區屯戍簡牘,敦煌石室文書,清宮內閣檔案。長沙三國吳簡完全有資格與這四次發現相提並論,也將形成某一學科的分支,成為國際學術界相關學者的研究課題。

請大家看第22號古井的剖面復原。22號井發現時,井口上部已在施工時被破壞。這是—口不規則的圓形豎井,底部略呈袋狀。井口南北長3.5米,東西長3.1米;現存井深5.6米,井口覆蓋着純淨的紅褐色泥土,下深1.5米處發現簡牘層。簡牘層中間厚,四周薄,呈坡狀堆積,邊緣厚20釐米,中間厚50釐米。綁紮簡牘的繩索已腐朽,但可看出它們當時是成捆放入的,初步統計共有10萬餘片。簡牘層下為灰褐土層,厚約3.1米,其中夾雜着大量的竹木屑、草屑、樹葉、碎磚瓦、陶瓷器等。井底(即井深5.12米處)套有一個小井,小井有一近方形的木構井圈,井圈四角各釘一根木樁,樁外各鑲兩塊木板為井壁。井圈長93釐米,高58釐米。這個小井的作用,大概是為了將倉井四周的地下水集中到這裏,然後用水罐等器具提出去倒掉,以保持倉井的乾燥。這是發掘時拍攝的現場照片。

從22號井的結構和遺物來分析,它是一個古代的倉井,其作用是用來儲藏食物。長沙氣候濕熱多雨,食物容易腐敗變質,深達10多米的井下環境相當於一個現代的冰箱。考古發現證實,從商代開始,人們就使用這種儲藏方式。也許大家會問,10萬餘片的吳簡為何埋藏於井中呢?這有兩種説法。一種認為,孫吳所處的三國時代動盪不安,戰亂頻繁,突發性的動亂使這批簡牘被匆忙埋藏在這裏。另外一種看法認為,這批簡牘大多是檔案文書、 契約合同,將它們埋在井中可能是當時處理檔案的一種方式。

請再來看這張照片。這是第22號井發掘現場的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見簡牘浸泡在泥水中。這次發掘出來的簡牘,為什麼能經過1700餘年至今還保存完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沙市的地下水位高,簡牘長期浸泡在水中,加之埋藏較深,密封情況好,隔氧隔菌,所以保存了1700餘年仍完好如初。

接下來,請大家參觀第二個展廳。

這是一張對坐着的陶俑照片,是20世紀50年代在長沙金盆嶺一座西晉墓中出土的陶俑。照片上左邊的一人手持寬厚的木牘,口中唸唸有詞;而右邊的一人則一手持筆,一手持牘,正在書寫文字。這件陶俑生動形象地將古人書寫簡牘的情景再現在大家眼前。

再來看看這一組照片。這是一支毛筆,1954年在長沙在家公山一座戰國墓中出土,筆桿長而小,容易折斷;旁邊有一個套筆的竹管,在收藏保管時對筆有保護作用。這是一個硯台,旁邊放置的小碎塊是墨塊。這兒還有一把銅削刀,為書寫者削制簡牘以便修改書寫錯誤的工具。這是1975年在湖北楚國故都紀南城168號墓發現的一套書寫工具的照片,另外還有無字的木牘6片。這也是迄今所能見到的最完整、最典型的一套漢代文具。

我們的古人計算簡牘數量的單位不是“片”,而是“斤”。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批閲奏章竹簡,一天要看120斤(秦制1斤約合今天的半市斤),不看完就不休息。

下面請看,這是本世紀以來全國出土的簡牘情況一覽表。其中紅色字一欄為本次長沙發掘簡牘的數量,超過了歷年來全國各地出土簡牘數量的總和,所以稱之為“驚世發現”,“本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眾所周知,由於戰亂的原因,三國時代的文獻史傳之後世的很少。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65卷,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總共才100餘萬字。歷年來全國考古發掘的三國簡牘也十分罕見,僅在安徽、江西、湖北出土幾十片。而長沙今天一次出土總數達10萬片的三國吳簡,以每片20字計算,總字數可達300多萬字。這些文字資料大大超過了《三國志》字數的總和,為我們研究孫吳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簡冊制度、職官沿革、歷史地理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大大填補了史籍之缺。長沙吳簡的發現必將影響到中國歷史研究的諸多方面,重新審核過去已有的定論。

再來看這一張地圖。長沙考古工作者通過圍繞五一廣場區域一系列的考古發掘,初步確定了近3020xx年來長沙古城的區域位置。它北至老照壁,南至坡子街,東至蔡鍔路,西至下河街、藩城堤,呈長方形狀,中心區域為今天的五一廣場。可以説,近3020xx年來長沙城市的中心基本沒有變遷。這一次發掘出來的簡牘按其形制可分大小木簡、木牘、竹簡、封檢、籤牌等,依其用途可分五類:

第一類為券書類,包括佃田租税券書和官府調撥券書。佃田租税券書,形制為大木簡,一般長0.5米,文字有100至200個,書寫工整,由右向左直行書寫。佃田租税券書,涉及佃户租佃土地應向國家交納租米、租布、税錢的數量,這種券書一式兩份或多份由交租人分別保存,作為憑據。官府調撥券書主要記錄官府各機構之間錢、糧、物的交換調撥情況。下面這一種個體比較小的為分類籤牌,上面寫着“中倉吏黃偉、潘慮嘉禾元年月旦簿”。意思是當時兩個倉吏一個叫黃偉,一個叫潘慮,他們在嘉禾元年記錄的一份月度報表。

第二類為司法文書類,記錄當時一些文化、經濟案件的審理、申訴、複查的具體內容及有關程序。這一片牘上記錄的是當時一個督郵,貪污了多餘的官鹽,事發後被判死刑,他不服,於是上訴,經過“重複核實”,仍然維持原判,他只好“誠惶誠恐叩頭死罪死罪。”

第三類為人名簿類,相當於現在的户口簿。請看第二片小竹簡,上面寫着“戎裏户人公乘何欽年五十五,算一,刑兩足”。“戎裏”是長沙當時的一個地名,這裏有一個名叫何欽”,爵位是“公乘”,年齡55歲,算一個納税人丁。“刑兩足”是指被鋸掉了兩條腿。這是當時的户口簿,記錄了户主的姓名、年齡、職務、身體狀況,比現在的户口簿還多了一個身體狀況的介紹。

第四類為名刺、官刺,它主要涉及問安、贈物及行政事多方面的內容,相當於現在用的名貼、名片。

第五類為賬簿類,詳細記錄了長沙郡府所屬有關部門經營管理的錢、糧、布、器物、租税等方面的出入賬目。

再請看這幾件文物。這些是在走馬樓古井中出土的三國兩晉時期的青瓷器。請看,它們釉色晶瑩,裝飾淡雅。其中第二件為雞首壺,壺作雞首狀,引頸高冠,造型很美。這在晉朝比較流行,一般作水壺和酒壺用。

大家看了不少的照片,聽了這麼多的講解,下面再來看看出土的簡牘原物。

在金字塔形展櫃中看到的,就是這一次在走馬樓古井中發掘的簡牘原物。簡牘是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書寫材料,其中狹長的竹、木片稱“簡”,寬厚的木片稱“牘”。您一定要分清楚,並不是木頭做的就叫做“牘”,竹子做的就稱“簡”。簡也有木質的。右側這一邊放着的是木牘,中間的是大木簡,左側壓在透明玻璃條下的為竹簡。簡牘上面的文字簡單明瞭,清晰可辨,字體是隸書到楷書的過渡。

這種木簡和木牘是用杉木製作的,質地細密,保存完好,制竹簡的原材料竹子質地疏鬆,容易彎曲變形,所以在陳列展覽時需要壓在玻璃條中。古人制作竹簡有好幾道程序。先把竹子鋸成一段段的竹筒,然後剖開成竹片,打磨光滑,形成了一片片簡。剛劈成的竹簡很濕,無法寫字,要用火烤乾。火烤時,竹片上有水冒出,稱為“汗青”或“殺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典故源於此。長沙三國吳簡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因此經過省、市領導及有關專家的反覆研究和論證。已在天心區天心閣對面建成了一座融保護整理、陳列展示、科學研究、文物旅遊於一體的簡牘博物館,等正式開館後歡迎大家去參觀.

館導遊詞 篇5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哈爾濱極地館是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四大景區之一,佔地1.6萬平方米,總投資金額2億元人民幣,是集極地動物展示、極地景觀、互動體驗於一體的中國首家情景式極地主題公園。在哈爾濱極地館不僅可以觀賞極地動物,還能真正走進極地世界,置身於冰的世界、雪的海洋,與北極熊、白鯨、企鵝、海獅等極地動物真正生活在一起,是國內首家情景式極地主題樂園!

哈爾濱極地館內設環球旅程,按劇本故事編排設計。創建了“南極企鵝島”、“北極動物家園”、“歡樂海獅王國”、“大興安嶺”、“鯨魚灣”等十餘個休閒體驗區。這裏有世界唯一的極地白鯨水下表演和中國第一對兒美女馴養師,她們與兩隻白鯨寶貝共同演繹的“海洋之心”令人震撼!首隻誕生於內陸城市的南極小企鵝曼波成為哈爾濱城市旅遊吉祥物。中國最活躍的北極熊兄弟和歡樂的海獅明星將帶領遊客一同體驗真實的極地生活……

乘坐破冰船,在呼嘯的寒風中,來到“南極企鵝島”,這裏有首批登陸中國的最純正的南極企鵝家族。在這兒,它們可以和自然界中的企鵝一樣談戀愛、結婚,還能生小寶寶呢。因為在南極它們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所以如果您穿顏色鮮豔的衣服來參觀,它們一定會馬上湊到您身邊,追着不放的。

哈爾濱極地館地處北緯45度45分,這裏冰川林立,是離極地最近的極地體驗館,特殊的地域優勢使得這裏的極地動物能夠保持自然本色。就説“北極動物家園”的霸主北極熊吧,我們的大寶每天不是游泳、潛水、就是打架,打到興起的時候還會突然撲到展窗上,嚇的大家連聲驚叫。更好玩的是每天早上它們都要洗臉,用熊掌沾點水在臉上不停的搓,直到它們z自己認為乾淨了才行。

在北極熊展區的對面兒住的是國內首次引進的加拿大純種北極狼。它的引進也使我們館聚齊了南北極的所有動物。狼的眼神在自然界中被認為是最狡猾、兇殘的,令人毛骨悚然。但他們也害怕與更勇敢、鋭利的眼神相對,為之所折服。你有膽量來挑戰一下它們嗎?也許勝利就會屬於你!

還有更精彩的,那就是我們這兒的白鯨表演了。我們不惜花重金為兩隻白鯨寶貝建造了一箇中國唯一的白鯨水下表演秀場。這個秀場的亞克力玻璃總價400多萬元人民幣!想想看,當人置身於水下,滿眼全是藍色的海水,就像是真的來到冰海深處一樣,令讓人震撼。白鯨和馴養師會在泰坦尼克號主題曲的伴奏下,來個特別浪漫的海洋之吻,很多情侶在這個時候都會情不自禁的擁抱在一起的。更神奇的是,我們這兩隻白鯨會在水下吐水圈。那水圈象天使的光環一樣會一點點變大、一點點上升,據古老的傳説中説如果看到白鯨頭頂出現這樣光環的時候,您許下心願,心願不久就能實現啦。

哈爾濱極地館的海獅表演也是十分火爆。兩隻海獅的爭霸比賽,現場還會請出遊客和海獅來比試比試呢。

這裏還可以看到中國唯一的水下冰燈,不僅可以享受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特有的暴風驟雨,而且還能看到漫天飛雪的壯觀景象。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後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館導遊詞 篇6

館區內的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鐘館等高台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築三足鼎立, 構成一個碩大無比的“品”字。綜合陳列館作為擴建工程兩大主體工程之一,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陳列面積8000平方米;編鐘館建築面積5717平方米。館區總體佈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築的中軸對稱、“一台一殿”、“多台成組”、“多組成羣”的高台建築佈局格式。建築外牆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室外環境按景觀式、園林式的特點進行佈局,通過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園林綠化、配套的綜合服務設施等形式,營造出與博物館主體建築配套的歷史文化氛圍。

湖北省博物館有各類文物、標本20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近千件(套)。藏品絕大多數來自考古發掘和各地徵集,其中以出土文物為主,既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徵,基本反映着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

在20餘萬件藏品中,不少是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學資料。如新石器時代京山屈家嶺文化的蛋殼彩陶紡輪;天門石家河遺址出土的玉人、玉鷹;盤龍城商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銅鼎、銅鉞;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青銅器羣及16節透雕龍鳳玉佩、28宿天文圖像衣箱;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書竹簡等。

館導遊詞 篇7

各位親愛的團友們:

重慶湖廣會館位於重慶渝中區東水門正街4號,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擴建。會館佔地面積8561平方米,現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包括廣東公所、齊安公所。會館建築浮雕鏤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題材主要為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還有龍鳳等各種動物圖案及各種奇花異草等植物圖案。整個古建築羣雕欄畫棟,雕刻精美,是我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羣。東水門一帶,按照風水學説,河道彎曲的內側是“吉地”,外側是“凶地”。東水門一帶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風水很好,會館就選址於此。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鋭減,當時的執政者就將湖廣百姓遷往四川,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百年的“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一批湖廣會館也就應運而生。祖上或許正是那時隨移民來到重慶,所以來到湖廣會館就覺格外的親切相熟了。譬如現在我們所説的“崽兒”、“抄手”“啷個”等鄉土方言,都是源於湖廣方言。湖廣填四川前的宋代川音,現在已經無法聽見了。當年的湖廣會館是重慶“八大會館一公所”中最繁華的一個。會館的領導一般叫“當家的”,管事的是“二當家”,為人往往八面玲瓏,會館經營得異常紅火。

湖廣會館的圍牆樣式,是明清時期常見的黃色封火牆,以直線構圖而呈階梯狀疊落,又稱‘碼頭牆’,是典型的江南建築風格。這樣的設計,使整個湖廣會館呈“L”形,從山坡上直衝而下,圍牆聯綿不斷,造成異常震撼的視覺衝擊。

主體建築大體依中軸線排列,巍峨古樸。與北方磚石結構的建築不同,禹王宮是南方廟宇常見的木結構懸山式小山瓦頂,其中大量使用的是木柱。這些木料都是專門從湖廣運來。移民相信只有從家鄉運來的木材,才能使大殿得到祖先神靈的庇佑。

無論是四川還是北京抑或重慶,但有湖廣會館就有禹王廟或禹王殿。300年前的湖廣會館在每年正月十四都要舉辦禹王廟會,祭奠禹王,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傳説大禹治水,就曾經居住重慶,連兒子生在重慶也沒有回家看看。所以現在重慶南岸還有個地方叫彈子石,意為誕子。禹王宮是由早期移民中的'湖南、湖北富商、鄉紳捐資興建,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四(1759年)。禹王宮原是傳統的黑青瓦。從清順治年間早期湖廣移民入川時就開始修建,後雖經嘉慶、道光和光緒時候三次重修、擴建,青瓦的風格都保持了最初的樣子。1734年發行的清代建築手冊《工程做法則例》明確規定:黃色是帝王之色,京城皇宮就用黃色琉璃瓦;綠色是士大夫的顏色,一般百姓不能使用。黑色屬水,水能克火,所以中國民間絕大部分建築的瓦都是黑青色。山西晉商儘管富甲天下,其深宅大院也只能用黑瓦。禹王宮的黑青瓦正是如此。

禹王宮大殿通高12.5米、進深14米,大殿和戲樓飛檐下,刻着“二十四孝”、《西遊記》、《封神榜》中的人物故事及山水花鳥的環樓木雕,工藝精湛,精美絕倫。禹王宮斗拱的龍頭都朝着長江,寓意大龍鎖江。禹王宮保留下的三面外伸的戲樓,兩邊有廂樓,專供貴賓,台下的場地才供一般觀眾享用。戲台兩邊,供配樂人員使用的樂樓很小;檐下的額枋雕刻着各種鬼怪故事,也包括《西遊記》。禹王宮原有13座戲台,是戲台最多的會館,曾有“戲台九重,台台不見面”的説法。可惜如今只剩一樓一底。

禹王宮大殿後面依山而上就是齊安公所和廣東公所。齊安公所又名帝王宮,由湖北黃州府移民修建。因為唐代湖北黃州一帶曾設置過齊安郡,所以命名為齊安公所。廣東公所:又名南華宮,由廣東移民捐資興建。從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湖廣大移民伊始,湖廣移民就開始了會館的籌建,至康熙時正式建館。現在的會館中,還有“雲水蒼茫,異地久棲巴子國;鄉關迢遞,歸舟欲上粵王台”一副對聯,反映客家先民拓荒異鄉的創業艱辛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這兩大公所最有看頭的就是它的戲樓。會館是因為有了戲樓,才有了今天紛紜的精彩。要解讀湖廣會館的精緻,自然也離不開戲樓。齊安公所的戲樓有所改進,進深更大,專供貴賓的看廳在戲樓的對面而不是兩廂;樂樓比禹王宮的大得多,額枋雕刻的內容以從鬼怪故事變為二十四孝圖、《三國演義》、《封神演義》、《魚樵圖》等,每個故事旁邊都刻有寓意福氣的蝙蝠、花草、瑞獸等。而廣東公所的戲樓是現存四座戲樓中保存最好,最氣派精緻的。重慶戲曲在這一時期也是發展較快的。無論官商公子、富家小姐,還是袍哥大爺、青樓名媛,三教九流,每到下午戌時,看客暴滿,人聲鼎沸。這一時期也是京劇、黃梅戲、梆子、崑曲等許多劇種與川劇發展結合比較快的一個時期。重慶的戲曲得到很大發展。

會館每天下午三點必有一場摺子戲。我對傳統戲劇是很喜歡的,特別喜歡川劇摺子戲。來時正上演《珍珠衫》,於是要了一碗綠茶,聽戲品茶。這就是過往重慶人的閒情雅趣。

重慶湖廣會館不同於北京湖廣會館那種建築空間寬大,氣勢宏大的特點,卻更多繼承了徽式建築的結構特點。在園林造景上多采用江南南式園林的手法。固而會館院落之間反覆出現高大的封火牆把空間分割成若干小院落,每個小院落間有小門連接,空間上並不斷絕。這使每個院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功能與對應的風景,假山花草、小橋流水、圍廊雕畫,都是特有的風貌,完整空間內又包含着獨特性,這正江南園林的特點和徽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的結合。同時,我們也可以看見重慶地域建築特色。整座會館依山勢而建,建築高差有別,錯落有置,梯步蜿蜒,各院落中設有天井涼台。這都是傳統徽式建築結構沒有的特點。重慶湖廣會館的建築特色的確與眾不同。

館導遊詞 篇8

九一八紀念館位於瀋陽東北部,柳條湖立交橋西北,西靠長大鐵路,博物館主體本身就是一座歷史紀念建築物,它以殘歷碑的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

在一部巨大石雕枱曆上密佈着千瘡百孔的彈痕,隱約可見無數個骷髏,象徵着千萬個不泯的冤魂在吶喊和呼號。右面的一頁銘刻着中國人民永遠難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農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頁鐫刻着“九·一八”事變的史實:“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佔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從殘歷碑正面拱形門進入一樓正廳,迎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勿忘國恥”四個大字,在字的上方嵌有一面殘月形時鐘,其時針指着10時20分,這是日本侵略軍發起進攻北大營的時刻。

管內二至三樓為“九·一八”事變歷史陳列。

“九·一八”事變炸彈碑位於于洪區陵東鄉柳條湖望花立交橋北側。碑西側為長大鐵路,東為公路,向北就是當年的北大營。在鐵路東側,原日本關東軍曾樹立木製標牌,豎書“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支那兵線路爆破地點”字樣,1938年日本又重建了這個炸彈形水泥紀念物,上面為炸彈尾翼形碑身高5米,下面基座為梯形平台,上鑲嵌橫書“爆破地點”四字。並在北大營內建立了戰績紀念館和戰績紀念碑。從日本關東軍在柳條湖鐵路爆破地點到攻佔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這就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所製造的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現場。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經過長期策劃和周密預謀的重大侵華事件,是對我國發動大規模武裝侵略的開始。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將其所侵佔的“南滿鐵路”柳條湖附近一段路軌自行炸燬,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隨即以此為藉口,向北大營駐軍和瀋陽城發動突然襲擊。中國駐軍在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下,撤至關內。至1932年3月間,遼、吉、黑,熱四省全境淪陷,成為日本帝國主義血腥統治的殖民地,直至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東北地區淪陷了14年。當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炫耀他們的所謂“赫赫戰功”,建立了這個炸彈型水泥紀念碑。如今,它已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的歷史罪證。

解放後,瀋陽人民已將該碑推倒,仍陳列在原址。1985年2月,此碑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館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朋友們,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舉世聞名的秦兵馬俑。我叫尹聖元,是你們這次參觀兵馬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尹導或小尹。下面我為您介紹一下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是世界考古最偉大的發現之一,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是秦始皇命令工匠用泥土燒製而成,用來為他陪葬的。1974年2月,當地農民楊志發等人在秦始皇陵東側1。5千米處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並建了博物館。秦兵馬俑由一號坑、二號坑和三號坑組成,共計面積約20xx0平方米。坑內有同真人真馬相似的陶俑約8000件,實用兵器數以萬件。好了,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遊覽吧!

大家注意了,我們現地已經來到了一號坑,一號坑是二個坑中最大的坑。它南北寬62米,東西長230米,深約5米左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坑裏的兵馬俑也最多有6000多個。這個坑主要是以步兵、戰車、戰馬相間的主力軍排成的軍陣。你們看,前面三列的步兵俑面向東方,是軍隊的前鋒。他們身的的士兵、戰車、戰馬構成了軍隊的主體。大家順着我的手指看:這些兵馬俑個個身才魁梧、手持兵器、神情凝重,彷彿在暗下決心,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最後的博鬥呢!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二號坑。請大家這將軍俑:威嚴聳立,頭戴褐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目視前方,好像正在指揮着千軍萬馬,在奮勇殺敵呢!打仗離不開好馬,大家再來看看這些陶馬與真馬一樣大小,匹匹體形健壯,高昂着頭,好像一聲令更好,就會騰空而起,踏上征程。有如此強壯的駿馬,真是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好,接下來給大家60分鐘的時間自由觀賞三號坑,60分鐘後在博物館門口集合。

朋友們,秦兵馬俑旅遊到此結束。有機會我們下次再見!謝謝大家!

館導遊詞 篇10

周恩來、葉劍英等到西安後,即住在張公館的東樓,在中樓與張學良、楊虎城會談,並和二人與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等談判。止園是楊虎城公館所在地,位於西安市北大街青年路北側。建於1933年,主樓為傳統宮殿式建築。西安事變前夕,張、楊在這裏密商發動兵諫,周恩來也曾親臨止園商談,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中國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的事件。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佈《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全國人民的抗日運動進入新的高潮,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擔負剿共任務的東北軍與西北軍厭惡內戰,力主抗敵,在全國抗日運動高潮的推動下和中國共產黨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兩軍領導人張學良、楊虎城等開始與共產黨及紅軍發生聯繫,初步奠定了三方團結抗日的政治基礎。

蔣介石於1936年12月4日飛抵西安,要挾張學良、楊虎城:如不加緊“剿共”,即將張學良、楊虎城兩部分別調往安徽、福建,由中央軍進駐西北。張學良、楊虎城力勸蔣介石聯共抗日,蔣加以拒絕。兩位愛國將領遂毅然決定實行兵諫。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的衞隊進抵蔣介石駐地臨潼華清池,與蔣的衞隊交火。蔣聞槍聲,倉皇越後牆逃走,爬上山坡隱蔽,被張學良的衞隊搜索發現後捕獲。同時楊虎城部下將留居城中的蔣介石高級黨、政、軍官員陳誠等10餘人拘押。

張學良、楊虎城於12日當即宣佈取消“西北剿匪總部”,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張學良、楊虎城分任正、副委員長。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國民政府,停止內戰,釋放救國會領袖及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自由,實行孫中山遺囑,召集救國會議等8項主張。同時致電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團結抗日大計。西安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中以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主張進攻西安,藉機擴大事態,奪取蔣介石的統治權力,進一步與日本妥協。英、美帝國主義及親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則希望事變和平解決,以維護蔣介石的統治地位和英、美在華利益。宋子文、宋美齡委託英籍顧問端納飛西安探視情況。16日,何應欽就任“討逆軍”總司令,並相應作了軍事部署,派飛機轟炸西安臨近地區。 中共中央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確定了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17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到達西安,與張學良、楊虎城懇切會談,並接見各方人士,堅決主張和平解決這次事變。22日,宋子文、宋美齡飛抵西安開始與張學良、楊虎城及中共代表會談。24日,達成了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權利、聯共抗日等項協議。周恩來曾會見蔣介石,蔣表示以人格擔保,履行上述協議。

25日下午,張學良 護送蔣介石飛離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了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實現團結抗日,中國由此實現了從國內戰爭到全國抗戰的偉大轉變。但蔣介石後來背信棄義,使張 學 良遭長期監禁,楊虎城慘遭殺害。

館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們,上午好,我叫許樂妍,是你們的許導遊。很高興能帶領大家遊玩林則徐紀念館,希望我們能度過愉快的一天。

各位遊客們,林則徐紀念館建築於1920xx年,建築面積是一萬五千平方米,林則徐紀念館可是國家2a級景區。人們建築林則徐紀念館,也是因為讓一代又一代的人記住,是林則徐讓中國沒有了那麼多的有害。

各位遊客們快看前面,那就是御碑亭。御碑亭建於1920xx年,每座石碑的下面都雕刻着精美的圖案。有哪些圖案呢?有麒麟,獅子都栩栩如生。遊客們請抬頭看一看,五彩的鳳凰翩翩起舞,中間還有一朵美麗的鮮花綻放開。御碑亭建於1920xx年(清光緒31年)為正方形重檐歇山頂,內立三座碑亭,成品字型排列,隱喻林則徐一生品重柱石,剛正不阿。正中是清咸豐皇帝得知林則徐病逝慰問其家屬的“聖旨”;在左邊是“御賜碑文”為林公樹碑立傳;右邊是“御賜祭文”,為祭祀文體。

各位遊客們,我們現在來到了荷戈亭,這兒以前是林則徐讀書的地方。遊客們低頭看一看,清澈的池塘裏有魚兒游來游去,是在向大家問好呢!這裏有許多花草樹木,是花的天堂,小草的家。

下面你們邊欣賞風景,邊聽我講一個“虎門銷煙”的歷史故事吧!

當時人們吸的行為隨處可見,損壞了人們的健康,所以外國人稱中國人“東亞病夫”。1939年6月3日,林則徐當眾將237625斤燒燬,一共燒了23天,這就是“虎門銷煙”的故事。

下面請遊客們自由觀覽。請不要亂扔垃圾,破壞歷史文物,做一個文明遊客。

館導遊詞 篇12

洛陽古墓博物館就位於邙山鄉冢頭村,佔地近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600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築羣和一組仿北魏建築羣組成,規模宏大,古樸典雅。洛陽古墓博物館旅遊景點介紹之概況,洛陽是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歷代帝王和達官顯貴多埋葬在洛陽一帶,特別是洛陽城北的邙山,因埋葬東漢皇帝而遐邇聞名,成為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墓地。此後,西晉、北魏皇家陵園均建其上,墓冢壘壘,星羅棋佈,十分壯觀。

博物館復原歷代典型古墓葬二十三座,上自西漢,下迄北宋,其中包括了著名的西漢“打鬼圖”壁畫墓。其典型墓葬有西漢中後期貴族卜千秋壁畫墓,壁畫為卜千秋夫婦乘蛇(小龍)和三頭凰在西王母信使持節仙翁(方士)、仙女和虺龍、梟羊、朱雀、白虎等神獸護衞下在空中飛昇的情景。東漢出行圖壁畫墓表現墓主人生前出行的宏大場面,有車騎一百多乘。另外還有正始八年墓、北魏孝文帝之孫清河王元懌第二子常山王元劭墓、南平王元瑋墓、唐代定國大將軍安菩夫婦墓等。

自古有“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之説的洛陽北邙山及周邊地區,歷代古墓葬 星羅棋佈,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的的專題性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其面積之大、風格之別緻、收集古墓年代之久、類型及數量之多均屬世界首位,是中國一大絕觀。因此,洛陽古墓博物館又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古墓博物館之一,同時也成為目前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原名洛陽古墓博物館,佔地面積130餘畝,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洛建築面積8200餘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築羣和一組仿北魏建築羣組成,整個地面建築之間,廣植花草樹木,間設假山水池,堪稱公園。

館導遊詞 篇13

百團大戰紀念館(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於陽泉市西南5公里的獅腦山頂峯,海拔1160米,基地總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目前已開發面積1.32平方公里。該基地是聞名中外的百團大戰主戰場之一。

百團大戰爆發於1940年,是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在華北地區主動發起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此次戰役的勝利堪稱游擊戰爭 史上的偉大創舉,它不僅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而且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有重要意義。陽泉地處正太鐵路中段,橫跨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 敵後抗日根據地。獅腦山位於陽泉市區西南部,地勢險要,山勢陡峭,為扼制陽泉之咽喉,著名的獅腦山爭奪戰就發生在這裏。

百團大戰紀念館(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以百團大戰為主的綜合性森林公園。1987年6月30日,中共陽泉市委、陽泉市人民政府報經山西省委、省政府批准,在獅腦山上建起了百團大戰紀念碑。紀念碑坐北朝南,從低到高,由主碑、3座副碑、1座大型圓雕、2座題字碑、4座峯火台、227公尺“長城”組成,整個建築羣佔地25畝。1995年落成了百團大戰紀念館,1997年百團大戰紀念館(碑)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20xx年陽泉市委、市政府啟動了獅腦山公園改擴建工程。完善了公園環園主幹道硬化,並在百團大戰紀念碑主碑以西約400米位置新建建築面積為3232平方米的百團大戰紀念館。

新館外部形體設計以“基石”為核心設計理念,暗喻中國領導的人民軍隊為了全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如堅不可摧的基石,托起了中華民族的威武不屈的脊樑。內部空間處理採用“用建築內部空間來講述百團大戰故事”的思路,按照戰役過程分別設置有“集結”、“破襲”、“勝利”三大展廳,充分體現出百團大戰不同階段的特點。館內分上下兩層,一層展出珍貴照片200餘幅、實物900餘件及電子講解、檔案史料等大量文史資料。二層充分運用聲光電、全景畫及大型沙石模型等手段展現出獅腦山上我軍那場頑強的鏖戰場景。基地年接待遊客20餘萬人次,是全省乃至整個華北地區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基地。

館導遊詞 篇14

廣西民族博物館位於青秀山南麓,這裏陳列着種類齊全的銅鼓,世界最大的銅鼓“雷紋大銅鼓”就位於其中。這裏還有五彩八桂展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民族特色服飾和生活用品,展示了廣西各個民族的特點。

廣西民族博物館離市中心比較遠,但如果你原有去青秀山遊玩的打算,不妨放一天一起遊玩,民博算是南寧較熱門的博物館了。上午游完青秀山,可以在3號門馬路對面坐71支路到達民族博物館。民博是免費的,憑身份證進入,不可攜帶火機。

民博總共分為三層、五個展區。而展廳實際是從二樓開始的,一樓主要是遊客服務中心及寄包處以及辦公區等。當你步入二樓,就可以看到民博的重點之——銅鼓文化展廳了,這裏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種類最齊全的銅鼓陳列。展廳中最震撼的當屬那面直徑達165釐米的雷紋大銅鼓(館藏101號),這面銅鼓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銅鼓中面積最大的一面。另外,紀念品商店及圖書館也是在二樓的。

五彩八桂展覽是民博的另一個重點展示,佔據了整個三樓,分別是中央的五彩八桂序廳及左右的和諧樂章展廳、匠心神韻展廳、家園展廳以及霓裳羽衣展廳。所謂“八桂”就是指廣西,五彩八桂展覽有廣西12個民族(包括漢族)最完整的實物展示,內容覆蓋了服飾、生活、節慶、手工藝等各方面。

除外,場館外還有個露天展示廳,有一些微縮的特色民族建築,也是特有意思的,很適合拍照,南寧本地有些婚紗攝影店會專門來這邊拍婚紗照。

館導遊詞 篇15

吉林隕石博物館,又名吉林市博物館,地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大街100號,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松花江南岸,背靠江南公園,前臨世紀廣場,園林的自然景觀、廣場的別緻建築同博物館的文化氛圍渾然一體,交通便利,是吉林市一處遊客必到的景點。它是一所融自然科學與人文歷史、藝術於 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建築面積11,700平方米,展廳面積5,495平方米,可同時接待觀眾2400餘人。

吉林市博物館成立於1962年12月25日,館舍初設吉林市文廟,1978年與吉林市展覽館合併,使用吉林市展覽館館舍至1996年。1990年與新成立的吉林市隕石博物館合署辦公。1996年在原址重建新館,1998年落成使用。

多年來,吉林市博物館充分利用獨特優勢、發揮傳播先進文化功能作用,先後多次舉辦專題展覽和流動展覽,如《天外來客——吉林隕石雨展覽》、《吉林地區歷史陳列》、《吉林市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展》等大型展覽,並舉辦了“紅色節日、紅色旗幟”系列展覽、《崇尚科學、走向新世紀——天 、地、人科普展覽》等幾百個陳列展覽。現有《吉林隕石雨展覽》、《吉林牛子厚與京劇藝術展覽》、《金意庵藝術館》、《松花湖浪木藝術館》、《吉林市出土文物展》、《鄒毅冰雪攝影作品展》等基本陳列長年對外展出,觀賞價值較高,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同時還有《由守義易拉罐作品藝術展覽》等專題展覽對外展出。

館導遊詞 篇16

大家好!用完午餐以後,我們就乘車前往洛陽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位於洛陽市北郊的邙山冢頭村,乘車大約需要30分鐘。現在我就利用這段時間向大家介紹一下有關洛陽地區古墓葬及洛陽古墓博物館的一些情況。

洛陽在中國古代號稱“天下之中”,它地勢平坦,四周羣山環繞,西據崤山函谷關,東扼虎牢關,北依太行、黃河,南望伏牛山、嵩山;伊、洛、澗四條河流,縱橫其間,即所謂“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優越的地理位置,既是洛陽成為“天下名都”的重要因素,也是藴藏無數文物瑰寶的有利條件。我國曆史上的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朝代,先後建都洛陽。正是洛陽有千年古都的文化積澱,才使邙山上下、伊洛之濱成為藴育華夏文物瑰寶的風水寶地。

邙山位於洛陽城北郊、黃河南岸,東西綿延100多公里。山勢雄偉,水深土厚,其南又有伊、洛之水自西而東貫流洛陽。墓葬於此,即成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習俗。因此邙山被視為宜於殯葬的風水寶地。自古以來歷代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多以邙山作為他們安身長眠的樂土。就連唐朝時位於朝鮮半島的百濟國義慈王及其後代客死洛陽後,也遵循這種習俗安葬於邙山。唐代詩人王建詩云“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在洛陽民間則有“生居蘇杭,死葬北邙”之説。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洛陽先後調查、發掘了數以萬計的歷代墓葬。眾多的考古發掘資料證明,這些不同時期墓葬帶有以下明顯的特徵:

一、時代蟬聯,自成體系。自龍山文化早期開始,縱橫五千餘年的墓葬文化,發展序列清晰,銜接有序,在中國墓葬制度研究中,具有斷代分明的標尺作用。

二、數量眾多,種類豐富,墓主人身份等級差異較大。不僅有大量帝王之陵、將相勛臣之冢,而且還有平民百姓甚至奴隸刑徒的墳墓。

三、分佈廣泛,歷代墓葬大都以洛陽都城為中心而相對集中,尤以邙山最為集中。

為了讓世人瞭解洛陽地區的墓葬文化特色,研究我國古代的墓葬制度、墓葬形制及古代的時尚習俗,洛陽古墓博物館於1985年開始興建,並於1987年對外開放。整個博物館佔地44畝,建築面積7600平方米,可分為地上和地下兩個部分。地上建築羣體從南往北有漢白玉石門闕一對,館表一座,館表上的表額“洛陽古墓博物館”題字由著名考古學家夏先生書寫,進而為序幕大殿,殿前左右兩側設有複製的漢代天祿、辟邪獸一對。殿後為上下墓區廳,兩側為配殿。後邊還有四角樓和望景亭。地下部分設有兩漢廳、魏晉廳、唐宋廳和休息廳,各廳之間有通道相連,通道兩側是復原的歷代古墓羣。首批搬遷復原的有上自兩漢下至北宋的歷代典型古墓葬22座。其中包括著名的西漢打鬼圖壁畫墓、卜千秋壁畫墓、新莽時期壁畫墓、東漢車騎圖壁畫墓、曹魏正始8年墓、西晉關內侯裴詆墓、北魏孝文帝之孫長山王元醒墓、南平王公瑋墓以及西域安國人唐代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另外還有宋代五座仿木結構雕樑畫棟的磚室墓等。這些墓葬建造的各具特色,或深邃巨大,或結構靈巧,或佈局嚴謹,或性質殊別;尤其是琳琅滿目的壁畫,或表現打鬼儀式、或反映神仙思想、或描繪天體星象、神話傳説、歷史故事,或再現車騎出行及家庭生活的場景。墓中均隨葬有豐富的明器,其中有一部分可稱的上是國之瑰寶和藝術傑作。記載墓主人身世和功德的墓誌,可謂是補正史書的“石史”。另外,在配殿內還陳列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典型墓葬模型以及歷代葬具和喪葬儀式,以展示洛陽曆代墓葬的演變和時俗風尚。

説到古墓葬,就要首先從“喪葬”二字開始講起。

死,作為人生的一種自然歸宿或終結,是人類無法迴避、無法解釋、無法超越的現實問題。這個另人恐懼、焦慮的現實問題,對於史前時期的原始人類來説,自然是一個無法解釋的迷。他們懼怕死亡的降臨,以為死亡不過是向另一個世界的過渡,因此喪葬便成為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大事,並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種.種具有神祕色彩、莊嚴而隆重的喪葬禮俗,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然而,基於靈魂不滅觀念和原始道德觀念而產生的一種宗教性質的社會習俗,“喪葬”二字並不是一開始就結合在一起的,而是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演變過程。

“喪”字在殷商甲骨文中的原意為採桑,後來才被人們借作“喪亡”的“喪”,其意在古代有以下四種説法;一是指失去,二是指死去,三是指屍體,即死者的遺體,四是指哀葬死者的禮儀。

“葬”字在殷商甲骨文中為掩埋死者屍體的象形字,其意是將死者的遺體掩埋在草叢中或者用井字形的棺槨裝殮起來加以掩埋。後人以“葬”字指掩埋死者屍體,當淵源於此。

館導遊詞 篇17

今天我將陪同大家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它位於武昌東湖之濱,佔地面積5.1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9100平方米,其中陳列大樓面積3000平方米,實際展覽面積1600平方米.館內藏有歷史文物20多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00餘件,國家級文物16件.陳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銅器,盛楚時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時竹簡,歷史名人字畫,隕縣猿人,長陽人齒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銅編鐘,越王勾踐青銅劍,吳王夫差矛,二十八星宿天文圖等珍品舉世矚目.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建築規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省博的入口處,湖北省博物館這幾個餾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於1960年題寫的.大家請看那邊那幢建築是於1999年才竣工的編鐘陳列館,它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功能最完備的古樂器陳列館.想必大家都非常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我們不妨先去參觀其他文物,最後有足夠的時間再來欣賞編鐘音樂.大家請隨我往這邊走,現在我們來到了今天主要參觀的一個展廳,曾侯乙墓展廳.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槨(guǒ)室模型,它分為東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個門洞是用來連接各室的,其形制有點象我們現在住房的三室一廳.東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銅禮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銅編鐘就是從這裏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館,北室放有兵器,車馬器,竹簡等.

曾侯乙墓是鑿石為穴的豎穴式墓葬.整個墓室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總面積220平方米,據殘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約為13米,這與同時期的墓葬相比規模是較大的.

如此規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誰呢?我們在出土的青銅器上共發現了‘曾候乙’三個字208次。所以我們斷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請看這個,它是根據墓內頭骨製作的墓主復原像,我們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約42-43歲的男性,其顱骨特徵與中原商代人種特徵最為接近。

接下來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鶴。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鶴身和鳥翅膀組合而成的是人們想像中的一種仙鳥。它出土時在主館的東面,頭向着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領墓主人的靈魂昇天或祈求神靈保佑吧。它的鑄造工藝考究,頭顱和鹿角鍍金裝飾,脊背和雙翅周邊鑲嵌綠松石,但因為年代久遠我們已經不能再見它的光彩了,但是我們仍然能夠通過它獨特的造型想像出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了。

請大家隨我繼續往前走。這裏陳列有許多當時貴族們吃飯用的食器,這裏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國古代食器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它不僅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邸[dǐ] 、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很多種,在眾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往往是用鼎者財富、身份、權位的象徵。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主要的就是內外能夠反映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製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周禮]規定,在儀式中,貴族按其身份等級享用單數的鼎和雙數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術是我國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續發展,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羣正是這個巔峯時期的代表。

大家看這裏,它叫鑑缶,是這個墓裏出土的一件比較精美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昂首張口的怪獸,鏤[lòu] 空的孔蓋是繡雕夔[kuí] 龍。其實它不僅經看而且還有妙用呢!使用時,先用這四個環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鑑裏放入熱水或者冰,在缶裏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鑑中,鑑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温酒又可以冰酒,怎麼樣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這裏還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各位是不是要驚歎於古人的創造力了呢?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編鐘陳列處了,編鐘是我們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家看,這個龐然大物就是編鐘了,它是整個墓裏最為壯觀驚人的,這個巨大的鐘架是銅木結構,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 蔚為壯觀。六個青銅佩劍武士和八根圓柱承託着七根彩繪木樑構成曲尺型鍾架。架及鍾鈎共246個構件,鍾架分為三層八組懸掛有65件青銅件。上層是三組紐鍾,共19件,中層為三組鏞[yōng] 鍾,共33件,下層為 大型鏞鍾兩組,共12件。大家數一數,下層是不是多了一口鐘,而且它還與其他的鐘不同?那是楚王博鍾,為了紀念他們的情誼,便拿走了原來懸掛在那裏的輜[zī] 鍾,而把它懸掛在下層居中的位置。編鐘是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蹟。首先它是一鍾雙音,按照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分別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一口鐘能發出相差三度的兩個音。那麼一鍾雙音的奧祕在哪裏呢?大家請看編鐘的兩側有稜,發音時,稜和對鍾起到不同的阻隔作用,所以就出現了一鍾雙音的現象。另外角鍾還有一個優於普通圓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長,這樣才能奏出旋律優美的音樂。全套編鐘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個八度音程,它把宮商角紫羽五音發展成1234567七個音階,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現在大家是比是特別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呢?我們在旁廳設有編鐘演奏廳,現在大家可以去領略一下了。到這裏我的講解就結束了,現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聽一下編鐘演奏,然後再自由參觀,湖北省博物館除《曾侯乙墓》、目前還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嶺》、《盤龍城》、《書寫歷史》、《秦漢漆器藝術》、《樑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等十多個展覽,大家可以隨意參觀。12點我們在省博的大門口集合,祝大家玩得盡興遊的順心。

標籤: 導遊詞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rpy80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