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金山寺導遊詞(通用4篇)

金山寺導遊詞(通用4篇)

金山寺導遊詞 篇1

鎮江城的標誌——金山。金山位於鎮江市區西北,佔地150畝,是國家5A級三山風景區之一。金山不高也不大,卻能聞名天下,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地勢獨特:金山原是長江之中的一個島嶼,號稱“江心一朵芙蓉”,原來上金山是要坐船的,隨着長江主航道北移,金山南岸江沙不斷堆積,金山與江南岸連成一片,人們就可以騎着毛驢上金山了;二是歷史悠久:是始建於1600多年前的東晉古剎;三是建築精巧:金山廟宇依山而建,山寺掩映,渾然一體,整座金山彷彿就是一座宏偉的寺廟。

金山寺導遊詞(通用4篇)

從山下看去之間蒼松翠柏掩映在樓閣之中,不見山體,因此金山有“寺裹山”之稱。四是民間傳説:《白蛇傳》水漫金山的傳説不僅為金山增添了一分神祕色彩,也使得金山家喻户曉;五是到過金山的名人很多:自唐代起就又很多名人留下了許多詩話,《嶽傳》《西遊記》《水滸傳》等名著都寫過金山。康熙和乾隆等帝王也都在金山留下了一批有價值的文物和傳説。

江天禪寺俗稱金山寺,是中國佛教禪宗著名的千年古剎。東晉時叫澤心寺,唐法海挖金重新寺廟以後改叫金山寺。宋真宗有次做夢遊覽金山寺,下詔賜名“龍遊寺”,宋徽宗崇尚道教,將龍遊寺改為“神霄玉清萬壽宮”。康熙皇帝遊覽金山,見金山雄偉秀麗,江天一色,乘興親筆寫下了“江天一覽”四字,並賜名江天禪寺。金山寺是佛教禪宗四大叢林之一,清朝時與浙江舟山普陀寺、山西五台山文殊寺、揚州大明寺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寺。金山寺還是水陸法會發源地之一。水陸法會又稱水陸道場,是中國佛教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種,起源於南北朝初期,最初形成與金山寺。水陸法會在宋朝開始流傳,上至皇帝王公,下至平民百姓都會舉辦規模不等的水陸法會,超度水陸亡靈,普濟眾生。水陸法會集中國文化、藝術、以及儒道佛三家思想於一體,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現在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金山寺的山門。山門四柱三門,氣勢雄偉,三門並立,分別為空門、無相門、無作門,象徵三解脱。正中高懸的寺額上書“江天禪寺”四字,是康熙皇帝親筆所寫。山門為明代風格,飛檐起翹,斗拱精巧,山門前的一對大石獅子是明代石雕的精品。中國宮殿和民宅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大門朝南開,而金山寺的山門確是朝西開的,這是為什麼呢?實際上這與金山寺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關係,前面已經介紹過,金山原在江中,江水自西向東奔騰而下。遊人站在島上向西忘去,能觀賞到“大江東去,羣山西來”的壯麗景象。為了突出着如詩如畫的已經,增加金山寺的美麗,所以金山大門改朝西開。雖然現在在山下已經不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不過不要緊,待我們一會兒登上山頂的慈壽塔依然可以見此美景。

山門之後是天王殿,是一座單檐歇山頂清代古建築,清同治年間由兩江總督曾國藩、兩淮鹽商出資重建。天王殿的三門含有智慧、慈悲、方便之意。正中供奉着彌勒佛,彌勒佛背後是韋馱像,兩旁供奉四大天王。

經過天王殿就到了金山寺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了。金山大雄寶殿歷經磨難,七次被毀八次重建。今天的大雄寶殿雖是後世重建,但其規格體量是金山寺建寺以來最大的。重檐歇山仿古式建築,雕樑畫棟,黃牆紅柱,金色琉璃瓦,大理石欄杆,氣勢恢宏。飛檐角下有八隻鈴鐺叮噹作響,意為祝願風調雨順,人民幸福。大雄寶殿最具特色的是在正脊中央有兩面巨大的不鏽鋼圓鏡,如果站在大雄寶殿後面的妙高台上可以看到金山全景。繞大雄寶殿一圈,就可以看到大雄寶殿的壁上鑲有六扇檀香木雕圓窗,上面刻畫的是與佛教相關的歷史人物及傳説,分別是:東晉時期慧遠大師與陶淵明的虎溪三笑,南北朝寶誌和尚與梁武帝的傾心商談,唐代懶殘禪師對李陵的點化,鳥巢禪師與白居易的交往,宋代佛印和尚與蘇東坡的諧趣,道月大師為岳飛圓夢。其中三幅與金山寺有關。進入大雄寶殿,大殿正中的三方佛端坐在蓮花座上。

中間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左側是藥師佛,右側是阿彌陀佛。大殿兩旁是十八羅漢,在十八羅漢上方還有56尊小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這就是金山寺方丈慈舟法師的奇思妙想,從500羅漢中選了56尊,供奉在圈棚內。大殿正中上方是八角形藻井,四周圈柵上增設了一圈玻璃窗,即增加了大殿的採光,更洋溢着光明、祥和、莊嚴的佛國氣氛。三尊主佛背後是南海觀音壁塑圖,也就是民間常説的五十三參圖,講述的是善財童子學佛修行的過程。

除了大雄寶殿拾級而上,平台上就是藏經樓。藏經樓在寺院中軸線上,依山而建。底層為法堂,是和尚講經的地方,上層是存放佛經的地方,現金山共藏古代佛教典籍5大部。藏經樓南面是妙高台,也叫曬經台,為佛印法師當年開山建造,上建有樓閣,是金山中秋賞月的好地方,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的故事也是發生在此處。夕照閣是金山觀賞晚霞西照的最佳位置,內有乾隆南巡金山時的碑刻7塊,表達了對金山勝景的評價和如何繼承清室大業的決心。由夕照閣登山而上便到了觀音閣, 因閣中供奉觀音菩薩而得名。原來在閣內存有金山四寶,即周宣王賞給北伐統帥遂啟祺的周鼎、諸葛亮所制銅鼓、蘇東坡打賭輸給佛印和尚的玉帶和文徵明所繪《金山圖》,為保護文物,現已不公開展出。

在金山頂峯有一石柱涼亭,名為留雲亭,又名“江天一覽亭”。亭中石碑即為當年康熙皇帝遊覽金山時留下的。“江天一覽亭”亭名早就有,只是康熙重書而已,江天一覽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美學思想,因此亭名沿用至今。亭子在同治年間復建,兩江總督曾國藩將康熙所寫的“江天一覽”四字刻在石碑上,放在亭內。這裏是欣賞金山勝景、俯瞰鎮江全程風景的最佳地點之一。

慈壽塔位於金山西北峯,是金山寺的象徵,也是鎮江市的象徵。慈壽塔歷史悠久,最早建於齊樑時期,後來被毀。唐朝時再建,並建成了雙塔,命名為“薦慈塔”、“薦壽塔”。宋朝時宰相曾布為薦其母再次重建,明初雙塔倒塌,並又一次重建,始稱慈壽塔。清太平天國時慈壽塔毀於戰火,光緒年間金山寺隱儒法師在兩江總督劉坤一的幫助下歷時五年終於將塔重新建成。慈壽塔玲瓏、秀麗、挺拔,矗立於金山的最高處,和整個金山以及金山寺完美結合,彷彿把金山都拔高了。慈壽塔塔高36米,磚木結構,七級八面,塔內有旋式木梯,可登塔遠眺。每層四面有門,門外走廊相連,遠眺四周面面有景,風光各異。向東可望長江之中雄秀的焦山和險固的北固山;向南可覽城市風光和南山俊峯;向西可看浩浩蕩蕩的大江東去;向北可見瓜州古渡和古城揚州。王安石曾有詩描寫慈壽塔景: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慈壽塔的外牆上刻有天地同庚四個大字,是光緒年間湖南一位八歲兒童李遠安寫下的。這是金山寺的僧人們借“天地同庚”來預示着金山寺與天地同在,香火永遠興旺,再者祝福今天的人們都能健康長壽。常有導遊將此塔與慈禧過壽聯繫起來,其實並無此事。

芙蓉樓位於金山西側塔影湖畔,與金山互為對景,是欣賞金山全景最好的地方。始建於東晉時期,依山傍水別緻典雅,登樓遠望,鎮江錦繡風貌盡收眼底。現在的芙蓉樓是92年重建,為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築,重檐歇山頂,灰瓦紅柱粉牆,秀麗壯美。二樓西面高懸着92年視察鎮江時寫的“芙蓉樓”三個金光大字,全樓陳設明式傢俱,典雅古樸。金山之所以能蜚聲古今、名揚中外,不僅因為它秀美的自然景觀更重要的是因為唐代詩人王昌齡在此吟成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即《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原與金山同在長江之中,清朝時隨金山一起登陸。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受到山石的阻擋,水勢曲折流轉,形成三個水曲,分為南、中、北三泠,而泉水就在中間一泠,因此稱“中泠泉”。中泠泉上岸之後曾一度迷失,後清末鎮江知府王仁堪到金山尋訪古蹟時發現,又在池周圍建起石欄,修築亭榭,並在池壁上題寫“天下第一泉”五個大字。唐代名士劉伯芻把此泉評為“天下第一”,從此聞名於天下。

金山寺導遊詞 篇2

金山自古名稱很多,古人把揚子江比作香水海,把這座山比作《華嚴經》裏的七金山,所以叫作金山。而宋代王存著的《九域志》中則有另一説法:唐代高僧法海雲遊來此,為子修復寺廟,每日在山間披荊斬棘,一日挖到黃金。地方官李奇上反皇帝,皇帝敕令將黃金交法海作修復寺廟之用,併名山為金山。此外,金山還曾叫過澤心山、浮玉山、獲茯山、龍遊山、紫金山等。而金山的名則與金山寺有關,金山寺巧妙地依山而建,富有獨特的建築風格,殿宇後堂幢幢相銜,亭台樓閣層層相接,山體與寺廟渾然一體,構成一組櫞摩棟接,丹輝碧映的古建築羣,景色壯觀,氣勢雄偉,形成“寺裹山”的獨特風貌。宋休以來,京流傳着“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的評語。

金山又有“神話山”之稱,山上每一個古蹟都有迷人的神話、傳説和故事。中國有名的古典神話故事《白蛇傳》中“水漫金山寺”,就源出於此,民間流傳甚廣,為這座名城增添了十分迷人的色彩。小説《説岳全傳》中的岳飛到過的金山古蹟“七峯亭”,景色宜人。章回小説《水滸》中“張順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潤州城(即今鎮江城)”一回對金山瑰奇風景,作了細膩生動的描寫。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多次南巡,駐蹕金山,留下不少“御製”文物,有關乾隆在金山的民間故事傳説甚多,使金山更負盛名。歷代詩人、書法家、名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張祜、孫魴、蘇東坡、王安石、沈拓、范仲淹、趙孟等登臨觀景,留下了許許多多珍貴的遺蹟和膾炙人口的題詠。唐代起,國際友人登山遊覽者絡繹不絕。明代日本畫僧雪舟等楊居住金山兩年半時間,繪有《大唐揚子江心金山龍遊禪寺之圖》等有關金山的畫卷,現保存在寺廟。

金山這座青螺般的小山,卻包孕着許多風流往事,具有無限的魅力,吸引了無數中外騷客和遊人。有人説“到了鎮江不去金山,等於沒到過鎮江”,此話自有一番道理,當你遊覽金山之後,便會明白其中的奧妙。

白龍洞在金山西北山腳下玉帶橋旁。相傳唐朝武則天的侄孫靈坦來到金山,在這洞裏打坐參禪,白蟒就避走了,毒氣也沒有了。白龍就是指這條白蟒。

現在洞內塑有白娘娘、小青青兩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許。據民間傳説,此洞與《白蛇傳》“水漫金山寺”密切相關。白娘子、小青青呼東海之水,跟金山寺高僧法海相爭,救自已的丈夫許仙。許仙被關在寺內,聞外面戰鼓震響,看到女娘子帶身孕力戰,心急如焚。看守廟門的小僧十分同情,放許仙從白龍洞跑到杭州與妻子在西湖斷橋相會。

這個洞有一條石縫,一人可進去達數丈深,再往前進洞即變小,人不能進去,恐怕只能白蛇可進了,不然為何稱白龍洞呢?

金山寺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

大家好!

歡迎來到鎮江,我是大家此次行程的導遊,大家叫我或者x導都可以,坐在我旁邊的是我們的司機x師傅,x師傅已經有了多年的駕駛經驗,因此,在旅途的安全上大家大可放心,今天就由我們兩個為您的旅途鋪平道路。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今天就由我來為您講述歷史文化名城市鎮江的故事。

鎮江雄踞在我國兩大黃金水道的十字交匯之處,京滬鐵路貫穿東西,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是一座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的著名古城,可謂“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素有“城市山林”之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擁有一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三山風景區”。 兩個國家森林公園和四個國家4A級風景區。而今天呢,我們首站為您安排的就是金山風景區,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金山。

金山位於鎮江市的西北,山高44米,繞山一週約520米。它原是大海之中的一座孤島,隨着滄桑變遷,由於長江在流向變動中多次衝擊金山北岸的瓜洲,使瓜洲塌入長江,泥沙把金山與陸地聯成一片,形成了金山的雛形。現在的金山風景區由金山寺,天下第一泉,塔影湖,百花洲,鏡天園等組成。金山的建築十分有特色,它的廟宇是依山而建,山和寺相互輝映,渾然一體,再加上慈壽塔高高地聳立在金山之上,給人拔地而起的感覺,山是一座廟,廟是一座山,所以金山以“寺裹山”而著稱。

我們現在來到了金山寺山門,大家朝正方看:它是一個四柱三門結構,山門上懸掛着一塊“江天禪寺”的橫匾。它始建於東晉,以前叫“澤心寺”,唐朝以來人們一直習慣簡稱它為金山寺。金山寺是江南著名的寺廟,全盛時期有和尚3000多人,僧侶數萬人,在佛教禪宗寺廟中有着卓著的地位,是中國有名的古剎。清代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並列為中國的四大名寺。歷代高僧輩出,在建寺後的1600多年的歷史中,總共有81位方丈。正印證了“天下名山高僧多”這句話。現在,金山寺是全國重點寺廟,是歷史文化名城鎮江的標誌。

大家可能知道,我國的寺廟佈局,大多是在中軸線上前後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等。而金山寺的建設則具有獨特的風格,寺廟依山而造,殿宇廳堂,幢幢相銜,亭台樓閣,層層相接,從山麓到山頂,一層層殿閣,一座座樓台,將金山密密地包裹起來,山與寺渾然一體,構成一組殿閣參差,丹渾碧映金碧輝煌的古寺廟建築羣,形成了一種“寺裹山”的奇特風貌,這種奇特的建築,集中體現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建築的藝術精華和主要特徵。為此北京萬壽山的“佛香閣”、承德的避暑山莊“天宇鹹暢”(即金山亭)、揚州的瘦西湖的小金山等,都吸取了金山寺的建築特點。可惜由於火災和戰爭的破壞,使其歷代屢經興廢。尤其是1948年的一次大火,將大雄寶殿、藏經樓等200多間主要建築化為灰燼。

我國寺廟的山門一般都是朝南的,而金山寺的山門卻是朝西的。據“神話”傳説,金山寺的大門原來是朝南的,因為朝着南天門,得罪了玉皇大帝,使金山門口經常轟轟作響,屢遭火焚,以後就將山門改朝西開。其實是國為金山原聳立於江心,大江自西向東奔流,遊人在寺門瞭望,才能充分觀賞到“大江東去,羣山西來”的半麗景色。這與歷史水文地理有關,同時這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師別具匠心的精美設計藝術。

金山寺還是水陸法會的發源地之一,水陸法會又稱水陸道場,是中國佛教法事中最為隆重的一種。水陸法會起源於南北朝初期,最初形成於金山寺。法會的內容主要是誦經設齋,禮佛拜懺和追薦亡靈。據佛教史籍記載,南朝時的梁武帝親自在金山寺修設水陸法會,用以超度水陸一切亡靈,普濟眾生。水陸法會在宋朝時開始廣泛流傳,影響極大,上至皇帝,太后,下至平民百姓,都舉辦規模不等的水陸法會。水陸法會會場的佈置,唸誦的經典,人數,牌抽的規定和進行的程序都有一定的講究。殿堂上還要懸掛水陸畫像。水陸畫像集中國古代文化藝術於一體,體現了佛,道,儒等各家的思想。源於金山寺的水陸法會儀式,經文,水陸畫以及有關的石窟塑像,壁畫都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好了,各位遊客,下面就請跟隨我進入山門,到天王殿裏面去看看。

金山寺導遊詞 篇4

金山風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它是以"京口三山"之首,位於鎮江市區西北部,北迴歸線以北。有44米高, 520米周長,原是揚子江中的唯一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心一朵"芙蓉"之美稱。宋朝沈括的"樓台兩岸水相連,江南江北鏡裏天"的詩句,就是對當年金山的寫照。金山佛寺建築風格獨特,依山而造,殿字廳堂,亭台樓閣,椽木棟接,相比相銜,丹輝碧映,加上慈壽塔聳立於金山之巔,拔地而起,突兀雲天,使整個金山彷彿就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寺廟,構成了一種金碧輝煌"寺裹山"的奇特風貌。

進入山門是天王殿,這是一座單檐歇山的宮殿式建築,當中供着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兩側是四大天王,亦稱四大金剛。天王殿後是重檐歇山巍峨壯觀的大雄寶殿。大殿正中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3尊金身佛像,西壁是十八羅漢,左右閣樓上坐着56天尊。3尊大佛的背面塑有海島。海島的上下四周,分佈着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善財童子參拜53位菩薩的塑像。

大殿兩側的廂房,是方丈室和接待施主之處。

從大殿後側登山進入夕照閣,閣內保存着7塊乾隆御碑,由夕照閣上行至觀音閣,內有四寶室,陳列着金山的鎮山四寶——周鼎、銅鼓、玉帶和金山圖。

觀音閣南與妙高台、楞伽台,北與慈壽塔、法海洞椽接棟連,碧映丹輝。由楞伽台循級北登,可至金山的頂峯留雲亭,亭內有康熙帝御筆“江天一覽”石碑,故此亭亦稱江天一覽亭。留雲亭西北,有紀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七峯亭,在此亭之北的金鰲山下有一個古仙人洞,這是道教的遺蹟。

由觀音閣往北,可登慈壽塔,此塔初建於齊樑,距今已1400餘年。金山過去曾有雙塔,已廢,現存此塔系清光緒二十六年(1920xx年)重建。塔身為木結構,七級,有梯可上下,每層均圍以走廊和護欄。

從慈壽塔往北至法海洞,這是金山寺開山祖師裴頭陀——法海禪師的苦修之處,洞中供有法海塑像。在法海洞北、玉帶橋旁有一白龍洞,根據神話傳説,洞中塑有白娘娘和小青的石像。

沿白龍洞向右上行不遠至朝陽洞,此洞又名日照巖。洞頂的懸巖上鐫有“日照巖”三字。每當日出之際,這一帶石壁迎着朝陽金光四射,水天盡赤,蔚為奇觀,是金山觀日出的最佳去處。巖壁上所刻“朝陽洞”三個大字系明代滕謐所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gwy6m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