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江蘇導遊詞 >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通用20篇)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通用20篇)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大家好!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通用20篇)

我是揚州何園的"小翰林",今天,我帶大家參觀何園!!

我們現在將要參觀的這座園林,位於揚州古運河畔的徐凝門街77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它建造於1883年,也就是清光緒九年,是揚州大型私家園林中最後問世的一件壓軸之作。因為建築手法獨特多樣,藝術風格上南北兼容、中西合璧,成為揚州園林的經典代表,被譽為中國晚清第一名園。

其實,何園最早不叫何園,而叫寄嘯山莊,因為園主人姓何,人們都習慣叫它何園。何氏家族和中國近代史上幾個赫赫有名的大家族關係十分密切:與北洋大臣李鴻章、光緒皇帝老師孫家鼐(nai)是同鄉加兒女親家,進退與共;與光緒皇帝另一位更有名氣的老師翁同龢(he)以及清廷重臣、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也有姻親關係。何園主人何芷舠少年得志,官運亨通,暗地裏也捎帶着經營鹽業,擁有鉅額財富。何芷舠四十九歲那年,從湖北漢黃德道台任上辭官歸隱揚州,投入巨資良材,打造了這座宅園一體、居遊合一的大型私家園林。

何園佔地面積14000多平方米,建築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建築部分佔全園面積的50%。這樣的建築密度,對於園林來説是太大了,但人們置身園中,不但沒有擁擠感,反覺得處處收放有度,疏密有致,小中見大,層次分明。這種效果,靠的正是造園者在建築佈局上的匠心獨運,平中造奇。

何園整體區劃上包含住宅、後花園和小花園幾大部分,是私家園林的完整形態,它的各個部分既獨立成章,又環環相扣、互相滲透,組成一個內外有別、居遊兩便、天人合一、中西合璧的人居空間,中國私家園林的審美需求和實用功能在這裏達到了完美結合。

長期以來,我國現、當代一批著名的古建園林專家都對何園備加推崇,稱讚它獨特的造園手法,是"江南園林中的孤例"。國內影視界也把何園當作拍攝取景的天然基地,《紅樓夢》、《青青河邊草》、《還珠格格》續集、《上錯花轎嫁對郎》、《蒼天有淚》等近百部影視劇,都在這裏攝取了大量亭園風光的美妙鏡頭。

通過以上簡介,相信大家對何園已經有了初步印象,下面,就讓我們一道來細細品賞這座中國名園的江南孤例。

歷史上何園的正門是開在花園巷的南門,現在作為主要入口的東門,是園林對外開放時興建的。進門後首先參觀的是何家後花園的東園部分。迎面月洞門上鐫刻的 "寄嘯山莊"門額,是當年園主人親自題寫的園名。"寄嘯"兩個字,分別取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句子:"依南窗以寄敖,登東皋以舒嘯。"表達的是詩人寄情山水田園、不與黑暗官場同流合污的志節情懷。何園主人與陶淵明有着辭官歸隱的相似經歷,寓意不言自明。

揚州無山,但園林中不可無山,所以揚州園林中常常採用平地疊石的手段來造山,"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的説法就是這樣來的。東園最壯麗的景觀,是右邊一座長達60多米的貼壁山,它就象嵌在牆上一樣,沿着牆面走向一路攀緣,狀若游龍騰蛟,攪動萬千氣象,把原本封閉壓抑的高牆深院,變成了一座抱擁天地自然山川的"城市山林"。東園貼壁山是江南園林中享有盛名的登樓貼壁山,也叫揚派貼壁山。貼壁山的山腰裏,藏着一條高低盤旋、曲折迂迴的石階小路,一直通往翰林公子讀書樓。通過它,我們可以真切領悟揚州疊石藝術的精髓。

轉過玲瓏剔透的石屏風,首先敞開山門迎客的是牡丹廳。它的特色和名稱,來自東牆歇山頂尖上的一幅磚雕山花。山花題材取自傳統的《鳳吹牡丹》,乍看上去好像沒有新意。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在創意、佈局、章法、刀法各方面都有着與眾不同的特點,整幅作品大拙中見大巧,細密中藏神奇,是一件精品。

牡丹廳周圍有牡丹池。牡丹是何園園花,園子裏見縫插針廣植牡丹、芍藥,品種繁多,每年4·18日至5·18日,是一年一度的"揚州'煙花三月'旅遊節",何園"遊名園,賞名花"主題遊園活動也繽紛開幕,屆時一片奼紅嫣紫搖曳春光,把何園粧扮成了一個雍容華貴五彩世界。

牡丹廳北的一座廳堂,在構造裝飾上比牡丹廳更精緻、更華麗,它就是東園建築羣中最具創意的構撰-- 桴海軒,也叫船廳。因為廳的造型像一艘船,廳周圍的地上用鵝卵石、瓦片鋪成波光粼粼的水面,廳正前方一條方石板甬道像是登船的跳板,廳檐下低低的台階好比船上的甲板,廳兩旁廊柱上懸掛着 "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為四壁船為家"的楹聯,廳西側廊壁間鑲嵌着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蘇東坡手書《海市帖》刻石……每一個細節都和船有關,和水有關,造園藝術中的旱園水做法,在這裏被運用得爐火純青。

不過最有意思還不是船廳的建築,而是藏在建築景觀背後的故事。這座名為桴海軒的船廳,就是主人身世的象徵,它與園主一生的命運和追求之間,有着某種神祕的關聯。

何家祖籍安徽望江,是個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的地方,這裏的出生的何芷舠從小就和船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名叫"芷舠",含義是一隻盛着香草船;二十歲步入仕途,當的是鹽官、糧官直到江漢關監督,始終在和形形色色的運輸船隻、船務打交道……身為江漢關監督,何芷舠在處理洋務的過程中經常被捲進華夷尖鋭衝突的旋渦,多次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民族尊嚴而努力着。面對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他擔心長此下去,自己的愛國抱負不得施展,連身家性命也難以保全。再三權衡利弊,他選擇了急流勇退,把自己的人生之舟停泊到了綠楊城郭的古運河邊上。

船廳為什麼又叫桴海軒呢?兩千多年前,孔子乘坐着牛車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主張時説過:"道不行,吾將乘桴桴於海。"意思是説,如果人們都不接受我的主張,我就乘船到海外去。這船廳不正是何芷舠心目中的"桴海軒"麼?

讓人不能不感歎的是,十八年後,已經七十多歲高齡的園主人又作出了一個和當出辭官歸隱同樣驚人決斷:拋棄何園,起錨揚帆,載着全家馳向十里洋場的上海去弄潮。何芷舠這隻神奇的小船開走了,一去不復返。卻把他的化身桴海軒留守在故家的宅園。向後人講述着主人的心情和主人的故事。

船廳後面的西北角上這座不起眼的小樓,曾經是何園最風光的建築。當年何家大公子何聲灝在這裏三更燈火五更雞發憤攻讀,從江南鄉試中脱穎而出之後,又一舉闖過會試、殿試、朝考大關,步祖父何俊的後塵,被皇帝欽點翰林,成就了一門祖孫兩翰林的巨大榮耀。也給何園留下了一座"翰林公子讀書樓"。讀書樓裏簡樸清寒的陳設、威嚴肅穆的家訓和工工整整的試卷、熱烈醒目的捷報陳列在一起,相映成趣,對人們講解着"學而優則仕"的古老真理。讀書樓東接貼壁山的嵯峨登道,南臨"桴海軒"的萬傾濤波,不知是有心設計,還是無意巧合,它的環境景觀正是一幅著名的古代治學楹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翰林公子讀書樓是何園文脈的象徵。何氏家族從何芷舠父親這輩起通過科舉作了大官,也留下了厚學重教、詩禮傳家的門風。先後出現了祖孫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畫家、姐弟院士……他們的故事,分別陳列在玉繡樓何氏家族史料陳列館裏。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2

尊敬的何園客人、嘉賓,大家好。花園,是私家園林的華彩樂章,對於前來欣賞何園這部樂章的觀眾來説,東園只不過是序曲,西園才是高潮。西園是何園精心打造的山水空間。這裏層樓幽谷,廊道迂迴,山環水繞,古木參天,月白風清,鳥語花香,交織成天人合一的立體畫卷,來到這裏,讓人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種幻覺,好像誤入了傳説中的世外桃源、神仙洞府。

從西園看複道迴廊是最佳角度,何園複道迴廊全長1500米,它騰挪、纏繞於園中建築之間,複道凌空,內外分流,迴廊曲折,高低錯落,構成了園林內部的四通八達與迴環變化之美,把廊道建築的功能和魅力,發揮到了登峯造極之境。複道迴廊是何園特色建築之冠,在江南園林中絕無僅有,它造就了何園獨一無二的串樓景觀,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譽,建築專家更把它看作是立交橋的雛形。晴明天氣,日出月落,複道兩邊的透空雕花欄杆交錯投影,流光溢彩。不管是烈日炎炎,還是雨雪霏霏,藉助這條廊道,人們就可以無憂無慮徜徉園內,悠閒自在流連美景。

神話傳説裏有海上仙山名叫方壺的記載,揚州園林中喜歡借用這個典故,在園中挖池為海,築亭當山,虛擬海上伸山的意境。與眾不同的是,經據專家考證,西園水心亭壺上春秋同時還是一座水心戲台,主人把戲亭建在水裏,在上面演戲拍曲,輕歌曼舞,可以巧妙藉助水面與走廊的回聲和光影,增強音響與視覺效果。

水池北面是匯勝樓。樓上供來收藏古今典籍、名家字畫,樓下蝴蝶廳是主人的宴客場所,廳內牆上裝飾有宋蘇東坡竹石圖、明唐寅花鳥圖、清劉墉書法和鄭板橋竹石圖等木刻壁畫。體現了主人的雅好和品位。

池西桂花廳坐落在山石桂樹叢中。廳上有戊戌變法領袖康有為手書 "桂花飄香"匾額,何園一萬多平米的園區中有地植、盆栽桂花七八十棵,其中僅百年以上的老桂就有十餘株。中秋到何園賞桂、賞月,是揚州二分明月節的重頭戲,屆時何園夜遊,浴桂香,賞明月,啜芳茗,觀看水心戲台地方傳統曲藝表演,品嚐精緻可口的維揚風味小吃,盡情感受城市山林的良辰美景,又是別一種風味。

西園建築景觀到桂花廳為止,接下來過渡到山水景觀,水池南面這座湖石假山,是何園的制高點,望去懸崖峭壁,奇峯飛谷,呈千丘壑萬千之勢;山上古樹名木,蒼翠蓊鬱,有拔地參天之姿。古人疊石掇山講究人性化,所謂"七分主人三分疊",西園湖山的立意佈局,儼然就是一幅唐代大詩人王摩詰的詩意圖:"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它所傳遞出的那種山林深深深幾許的幽渺意境,與園主何芷舠避禍歸隱,寄嘯山水的心境十分切合,不知大家在參觀中是否留意,東南兩側樓廊的上下廊壁間各有一排什錦花窗,在此提醒大家,品味花窗和花窗賞景,也是何園的又一特色。花窗在中國園林藝術中扮演着極其獨特而重要的角色。如果把成功的園林比作一手好詩,花窗就是它的錦詞佳句。何園花窗不但數量多,而且製作精,樣式美。它們集中分佈在花園與住宅之間的廊壁上,組成一條條優雅別緻的花窗帶,不但自己成為賞心悦目的景觀,而且實現了不同空間相互借景,人們透過花窗,就像在觀看一幅幅流動的框畫,移步換景,迷離多變,十分賞心悦目。

好,我的講解到這裏介紹。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3

何園號稱晚清第一園,由清光緒年間任湖北漢黃道台、江漢關監督、曾任清zf駐法公使的何芷舠所造,又名寄嘯山莊,取自陶淵明“歸去來兮……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之意,闢為何宅的後花園,故而又稱“何園”。

穿過山莊圓洞門是牡丹廳,翻開導遊詞,原來是此廳嵌有"鳳穿牡丹"磚雕,而船廳的別緻處在台階前,以卵石,瓦片鋪成水波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西園的水心亭則是中國僅有的水中戲亭,是很多電視劇的拍攝主場地.穿過園中假山,來到了住宅區,這裏有揚州市保存最好的清楠木廳,玉繡樓則是具有異國風格的雙層樓房.何園之所以出名便在於它的中西結合.住宅的側面有一片石山房.從沒聽過這個名字,只在導遊詞裏見説是石濤疊石造園的唯一遺蹟.進入山房,並未覺得有何特色,恰好幾個遊人跟着講解員在走,便也隨着聽了起來,這一聽居然欣賞到了一個絕色景緻,人説"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在這裏卻於白天也賞到了月亮!原來在假山上開有一圓洞,洞後有一沒有門板的門,光線透過圓洞便在水中形成了一輪明月.水邊的廊壁上掛有一面鏡子,山石上的迎春花攝入鏡裏,這便是"鏡花水月"了.遊罷暗歎不虛此行.

何園有冠蓋中國造園藝術的四個“天下第一”,其中特色建築之冠――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譽的1500米複道迴廊,構成園林建築四通八達之利與迴環變化之美,在中國園林中絕無僅有,被業內專家稱為中國立交橋的雛形;片石山房“天下第一山”,是畫壇巨匠石濤和尚疊石的“人間孤本.”。

“牡丹廳”因東牆歇山尖有《鳳吹牡丹》磚雕山花而得名。這幅《鳳吹牡丹》圖是至今揚州保存最完整的磚雕之一。

“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為四壁船為家”。建園主人何芷刀一身與船緊密相連,此廳是其形象化的標誌性建築。其“窗開四面、地鋪波紋”的構建手法使人贊為絕妙。廳似船形,四周以鵝卵石、瓦片鋪地,花紋作水波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

假山貼牆而築,參差蜿蜒,妙趣橫生;水繞山行,疏林橫空,暗香浮動,假山小亭翼然,背依粉牆,旁依綠水,沿石級過小亭可登串樓。

水心亭(有人稱戲台),是為了巧用水面和環園迴廊的回聲,增強其音響的共鳴效果而建的,以供園主人觀賞戲曲和歌舞之用。《紅樓夢》等影片的拍攝,都曾把何園的水心亭作為場景。它被視為中國戲亭的範例,也被專家認為揚州園林中“小方壺”,所謂小方壺,即“海中仙山”。

玉繡樓,是兩棟前後並列的住宅樓的統稱。它是園主人闔家居住的處所,位於園區的中心。玉繡之名,來自庭院中的兩株廣玉蘭樹和一株繡球樹。20世紀40年代初,名園曾經淪落成為駐軍營盤,其中一株廣玉蘭樹橫遭砍伐。如今倖存的這棵廣玉蘭樹已經有120年的樹齡

玉繡樓的主題建築是前後兩座磚木結構二層樓,既採用中國傳統式的串樓理念,又融入西方的建築手法,如採用法式的百葉門窗、日本式的拉門、法式的壁爐、鐵藝的牀等等,此外,在體現住宅建築功能和人性化需要方面,也有一些值得稱道的細節,如地面設通風孔、地下建近兩米高的透氣層等等,可見當時園主人“與年俱進”的思想!

玉繡樓是何家小姐的閨房,有小姐的卧室、書房和琴房。

清代楠木大廳名為“煦春堂”。掛在楠木柱上的楹聯,上聯是:“莫教春秋佳日過”。下聯是:“最難風雨故人來”。大堂正中有個條案,上面放着有一件類似袈裟的鐘乳石,象徵者佛祖,主人希望佛祖能夠終身保佑他們全家幸福安康。袈裟兩旁有個花瓶和一架屏風,象徵着平平安安。大堂四周的牆上的窗子都是用原法國進口玻璃製成的。最大的兩塊玻璃共有8個平方,9毫米厚,其中一塊曾在wenge中被打過兩槍,但沒有壞只有兩個槍孔。因為當時國內根本沒有玻璃,所以這鐘玻璃非常的昂貴,是一兩黃金一兩玻璃。

一進片石山房就會看見石濤和尚堆的一座小假山,那就是“滴水噴瀑”。整個假山貼在牆上,山頂凹處與屋檐相連,下面與內池相接,下雨時雨水從屋檐順假山流入池內。

沿着石徑向前走,就來到了園子的娛樂廳。西邊有一個半壁書房那就是“書”,再書房東邊一點點有一口與內池相接的小方井,當水漲時風把水吹打在井裏的石頭上就會發出“叮咚”的聲音人們稱它為“琴”,一眼就會看出來那是用老槐樹根製成的棋盤。那畫在哪兒呢?原來就在棋的後面,那是一幅天然的竹石圖。

“片石山房”又名“雙槐園”。因園內有兩棵槐樹而得名。是石濤和尚唯一一座親手堆製假山的園林。曾多次出售,可是再低的價錢也沒有人來買。原因就出在園內的兩棵槐樹。古人認為“槐”這個字不吉利,因為棺材是木頭做的,人走近木就變成鬼了。但最後還是何芷刀看中了其中的假山的藝術價值,就買了下來。

這裏能看見在全國都罕見的景象——日月同輝。可以在白天看到月亮,而且只要沿池邊由西向東走動,就可以看見月亮由缺而圓的變化過程。走在假山橋上,向對面望,就會發現一面鏡子,鏡子裏又映出一個園林,那就是“鏡中天,水中月”。

個 園

出得園來已經四點多了,於是又遊個園.個園和瘦西湖是此行揚州的主要景點.只因愛那亭亭的翠竹和想一睹四季假山的真面目.進了大門,滿眼鬱鬱葱葱的竹林頓使人忘卻凡塵,有飄然脱離俗世之感.這裏大約就是萬竹園吧,園內又有一池,池中紅鯉翔遊,兩個老者在水邊的古廳上閒坐賞魚,樂而忘憂.穿過重重竹林,到了園林的主體部分:四季假山.明知這裏就是了,而我圍着這裏轉了幾圈也沒分辨出哪是哪季.正徘徊着,有講解員領兩位客人來介紹夏山,夏和秋與我所想的一樣,而冬和春則是跟着講解員走了一遍才恍然大悟的.隨後又深深折服於造園者的情趣和匠心.時天已漸晚,遊人返歸,工作人員也都收拾着準備下班了,便匆匆別過

個園由清代嘉慶年間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在明代“壽芝園”的舊址上擴建而成。以竹石取勝,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連園名中的“個”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邊,應合了庭園裏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裏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為竹子頂部的每三片竹葉都可以形成“個”字,在白牆上的影子也是“個”字。

夏景疊石以青灰色太湖石為主,疊石似雲翻霧卷之態,造園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皺的特性,疊石多而不亂,遠觀舒捲流暢,巧如雲、如奇峯;近視則玲瓏剔透,似峯巒、似洞穴。山上古柏,枝葉葱鬱,頗具蒼翠之感;山下有池塘;深入山腹,碧綠的池水將整座山體襯映得格外靈秀。北陰處有一涓細流直落池塘,叮咚作響,池中游魚嬉戲穿梭於睡蓮之間,靜中有動,極富情趣。池塘右側有一曲橋直達夏山的洞穴,洞之幽深,頗具寒意,即使炎熱的夏天,人們步入洞中,頓覺清爽。盤旋石階而上,登至山頂,一株紫藤迎面而立,遊人悠遊其間忘卻了無盡的煩憂。

清漪亭

氣勢雄偉的秋景,相傳出自清代大畫家石濤之手筆。秋景用黃山石堆疊而成,山勢較高,面積也較大。整個山體分中、西、南三座,有“江南園林之最”的美譽。黃山石呈棕黃色,稜角分明,如刀劈斧砍。整座山體峻峭凌雲,顯得壯麗雄偉。進入山腹,如入大山之中,險奇之處隨時可見。中峯高聳奇險,下有石屋,可容十幾人,內設石桌、石凳、石牀,通風良好,四季乾燥,頗具生活意趣。沿腹道攀援而上,至山頂拂雲亭,頓覺心胸開朗,滿園佳境,盡收眼底,正所謂秋山宜登者也。尤其是夕陽西照,使整座山體灑上一層黃金,這時你才能領略造園者將此山面西的道理。

冬景安排在南牆之下,背靠高牆幾乎終年不見陽光,遠遠望去似積雪未消,地面用白石鋪成。冬山用宣石(石英石)堆疊,石質晶瑩雪白,每塊石頭幾乎看不到稜角,給人渾然而有起伏之感。造園者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將假山堆疊得如一羣獅子,遠觀似一頭頭雪獅歡騰跳躍,憨態可掬。南面高牆上有二十四個風音洞,後面的巷風襲來,時而發出呼嘯之聲。造園者不光利用“雪色”來表現冬天,還巧妙地將“風聲”也融合到表現手法中去,令人拍案叫絕。山側的幾株臘梅烘托出冬天的嚴寒。正當人們面對端莊、靜穆的冬景,感歎一年終了之時,驀然回首,發現西牆上有一洞窗,露出了春景一角,似乎在向人們招手,暗示春天又將來臨。

冬去春來.

宜雨軒前的祥雲台階,腳踩祥雲,步步高昇...

門上石額書寫“個園”二字,“個”者,竹葉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為名“個園”,點明主題。園門兩側各種竹子枝葉扶疏,“月映竹成千個字”,與門額相輝映;白果峯穿插其間,如一根根茁壯的春筍。主人以春景作為遊園的開篇,想是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含意吧!透過春景後的園門和兩旁典雅的一排漏窗,又可瞥見園內景色,樓台、花樹映現其間,引人入勝。進入園門向西拐,是與春景相接的一大片竹林。竹林茂密、幽深,呈現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

朝宜調琴暮宜鼓瑟

舊雨適至新雨初來

出口和進口不是同一個門,門外一色古色古香的建築,都是賣東西的門臉,此時也都關門了.走過這一片建築羣,又回到入口處,而剛走的這裏有個牌坊,原來這裏是"花局裏".

“花”

揚州自古就是一個將栽花當作種田的城市,一個萬紫千紅的花的世界。揚州人種花、賞花、簪花、懂花、惜花,對於花的酷愛和需求,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代代沿襲。

花局裏,恰是花城揚州和揚州花俗、花景觀、花風情的代表與象徵。

“局”

揚州老百姓愛説局、設局,如書局、飯局,茶局、棋局等等,“局”由此成為一個極具揚州市井意味的詞彙。

以“花局裏”命名仿古商業街,藴含着老揚州市井的流風遺響,鋪陳着老揚州地方的風俗畫卷,彰顯出以三把刀為代表的揚州生活文化熱烈親和的市井情調。

“裏”

中國古代將人們聚居的地方叫做裏,所謂“百家為裏”,揚州自古繁華,人丁興旺,房舍密集,將城市道路擠成一條條細長彎曲的小巷,遂成為有名的巷城。

我住的旅館沒有餐廳,沿着汶河路向文昌閣方向逛去,最後在一個小巷裏找到了一家小飯店.點了個揚州炒飯和大煮乾絲,便靜靜等待.此時店裏只有我一個客人,老闆和老闆娘似乎很愛説,不停的跟我聊着.起初只是有一答沒一答的應着,聊了幾句卻發現當地人真的很熱心,他們告訴我揚州有哪些可轉的地方,有哪些特色小吃,在附近還有哪個飯店,還説那年去兵馬傭的時候,那裏的飯菜如何的貴...呵呵,這一聊也不覺得等待的時間長了.在他們的談話裏,我才知道原來花居里過去是鹽商聚居的地方,也是廣陵古城的一個特色.揚州炒飯確實好吃,而所謂的乾絲就是豆腐乾切成的絲.飽餐一頓,別過店家,回房休息.帶了一天雨傘也沒下雨,這時沒帶雨傘,雨卻下個不停.一直認為到了一個城市,如不品一下它的特色小吃,不坐坐公交車,不在小巷裏逛一逛,便算不得真正到過這個城市,而此時,走在這雨巷中,只感覺自己便似這裏的居民一般,溶入了這個城市。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4

何園號稱晚清第一園,由清光緒年間任湖北漢黃道台、江漢關監督、曾任清zf駐法公使的何芷舠所造,又名寄嘯山莊,取自陶淵明“歸去來兮……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之意,闢為何宅的後花園,故而又稱“何園”。

穿過山莊圓洞門是牡丹廳,翻開導遊詞,原來是此廳嵌有"鳳穿牡丹"磚雕,而船廳的別緻處在台階前,以卵石,瓦片鋪成水波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西園的水心亭則是中國僅有的水中戲亭,是很多電視劇的拍攝主場地.穿過園中假山,來到了住宅區,這裏有揚州市保存最好的清楠木廳,玉繡樓則是具有異國風格的雙層樓房.何園之所以出名便在於它的中西結合.住宅的側面有一片石山房.從沒聽過這個名字,只在導遊詞裏見説是石濤疊石造園的唯一遺蹟.進入山房,並未覺得有何特色,恰好幾個遊人跟着講解員在走,便也隨着聽了起來,這一聽居然欣賞到了一個絕色景緻,人説"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在這裏卻於白天也賞到了月亮!原來在假山上開有一圓洞,洞後有一沒有門板的門,光線透過圓洞便在水中形成了一輪明月.水邊的廊壁上掛有一面鏡子,山石上的迎春花攝入鏡裏,這便是"鏡花水月"了.遊罷暗歎不虛此行.

何園有冠蓋中國造園藝術的四個“天下第一”,其中特色建築之冠――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譽的1500米複道迴廊,構成園林建築四通八達之利與迴環變化之美,在中國園林中絕無僅有,被業內專家稱為中國立交橋的雛形;片石山房“天下第一山”,是畫壇巨匠石濤和尚疊石的“人間孤本.”。

“牡丹廳”因東牆歇山尖有《鳳吹牡丹》磚雕山花而得名。這幅《鳳吹牡丹》圖是至今揚州保存最完整的磚雕之一。

“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為四壁船為家”。建園主人何芷刀一身與船緊密相連,此廳是其形象化的標誌性建築。其“窗開四面、地鋪波紋”的構建手法使人贊為絕妙。廳似船形,四周以鵝卵石、瓦片鋪地,花紋作水波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

假山貼牆而築,參差蜿蜒,妙趣橫生;水繞山行,疏林橫空,暗香浮動,假山小亭翼然,背依粉牆,旁依綠水,沿石級過小亭可登串樓。

水心亭(有人稱戲台),是為了巧用水面和環園迴廊的回聲,增強其音響的共鳴效果而建的,以供園主人觀賞戲曲和歌舞之用。《紅樓夢》等影片的拍攝,都曾把何園的水心亭作為場景。 它被視為中國戲亭的範例,也被專家認為揚州園林中“小方壺”,所謂小方壺,即“海中仙山”。

玉繡樓,是兩棟前後並列的住宅樓的統稱。它是園主人闔家居住的處所,位於園區的中心。玉繡之名,來自庭院中的兩株廣玉蘭樹和一株繡球樹。20世紀40年代初,名園曾經淪落成為駐軍營盤,其中一株廣玉蘭樹橫遭砍伐。如今倖存的這棵廣玉蘭樹已經有120xx年的樹齡

玉繡樓的主題建築是前後兩座磚木結構二層樓,既採用中國傳統式的串樓理念,又融入西方的建築手法,如採用法式的百葉門窗、日本式的拉門、法式的壁爐、鐵藝的牀等等,此外,在體現住宅建築功能和人性化需要方面,也有一些值得稱道的細節,如地面設通風孔、地下建近兩米高的透氣層等等,可見當時園主人“與年俱進”的思想!

玉繡樓是何家小姐的閨房,有小姐的卧室、書房和琴房。

清代楠木大廳名為“煦春堂”。掛在楠木柱上的楹聯,上聯是:“莫教春秋佳日過”。下聯是:“最難風雨故人來”。大堂正中有個條案,上面放着有一件類似袈裟的鐘乳石,象徵者佛祖,主人希望佛祖能夠終身保佑他們全家幸福安康。袈裟兩旁有個花瓶和一架屏風,象徵着平平安安。大堂四周的牆上的窗子都是用原法國進口玻璃製成的。最大的兩塊玻璃共有8個平方,9毫米厚,其中一塊曾在文革中被打過兩槍,但沒有壞只有兩個槍孔。因為當時國內根本沒有玻璃,所以這鐘玻璃非常的昂貴,是一兩黃金一兩玻璃。

一進片石山房就會看見石濤和尚堆的一座小假山,那就是“滴水噴瀑”。整個假山貼在牆上,山頂凹處與屋檐相連,下面與內池相接,下雨時雨水從屋檐順假山流入池內。

沿着石徑向前走,就來到了園子的娛樂廳。西邊有一個半壁書房那就是“書”,再書房東邊一點點有一口與內池相接的小方井,當水漲時風把水吹打在井裏的石頭上就會發出“叮咚”的聲音人們稱它為“琴”,一眼就會看出來那是用老槐樹根製成的棋盤。那畫在哪兒呢?原來就在棋的後面,那是一幅天然的竹石圖。

“片石山房”又名“雙槐園”。因園內有兩棵槐樹而得名。是石濤和尚唯一一座親手堆製假山的園林。曾多次出售,可是再低的價錢也沒有人來買。原因就出在園內的兩棵槐樹。古人認為“槐”這個字不吉利,因為棺材是木頭做的,人走近木就變成鬼了。但最後還是何芷刀看中了其中的假山的藝術價值,就買了下來。

這裏能看見在全國都罕見的景象——日月同輝。可以在白天看到月亮,而且只要沿池邊由西向東走動,就可以看見月亮由缺而圓的變化過程。走在假山橋上,向對面望,就會發現一面鏡子,鏡子裏又映出一個園林,那就是“鏡中天,水中月”。

個 園

出得園來已經四點多了 ,於是又遊個園.個園和瘦西湖是此行揚州的主要景點.只因愛那亭亭的翠竹和想一睹四季假山的真面目.進了大門,滿眼鬱鬱葱葱的竹林頓使人忘卻凡塵,有飄然脱離俗世之感. 這裏大約就是萬竹園吧,園內又有一池,池中紅鯉翔遊,兩個老者在水邊的古廳上閒坐賞魚,樂而忘憂.穿過重重竹林,到了園林的主體部分:四季假山.明知這裏就是了,而我圍着這裏轉了幾圈也沒分辨出哪是哪季.正徘徊着,有講解員領兩位客人來介紹夏山,夏和秋與我所想的一樣,而冬和春則是跟着講解員走了一遍才恍然大悟的.隨後又深深折服於造園者的情趣和匠心.時天已漸晚,遊人返歸,工作人員也都收拾着準備下班了,便匆匆別過

個園由清代嘉慶年間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在明代“壽芝園”的舊址上擴建而成。以竹石取勝,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連園名中的“個”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邊,應合了庭園裏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裏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為竹子頂部的每三片竹葉都可以形成“個”字,在白牆上的影子也是“個”字。

夏景疊石以青灰色太湖石為主,疊石似雲翻霧卷之態,造園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皺的特性,疊石多而不亂,遠觀舒捲流暢,巧如雲、如奇峯;近視則玲瓏剔透,似峯巒、似洞穴。山上古柏,枝葉葱鬱,頗具蒼翠之感;山下有池塘;深入山腹,碧綠的池水將整座山體襯映得格外靈秀。北陰處有一涓細流直落池塘,叮咚作響,池中游魚嬉戲穿梭於睡蓮之間,靜中有動,極富情趣。池塘右側有一曲橋直達夏山的洞穴,洞之幽深,頗具寒意,即使炎熱的夏天,人們步入洞中,頓覺清爽。盤旋石階而上,登至山頂,一株紫藤迎面而立,遊人悠遊其間忘卻了無盡的煩憂。

清漪亭

氣勢雄偉的秋景,相傳出自清代大畫家石濤之手筆。秋景用黃山石堆疊而成,山勢較高,面積也較大。整個山體分中、西、南三座,有“江南園林之最”的美譽。黃山石呈棕黃色,稜角分明,如刀劈斧砍。整座山體峻峭凌雲,顯得壯麗雄偉。進入山腹,如入大山之中,險奇之處隨時可見。中峯高聳奇險,下有石屋,可容十幾人,內設石桌、石凳、石牀,通風良好,四季乾燥,頗具生活意趣。沿腹道攀援而上,至山頂拂雲亭,頓覺心胸開朗,滿園佳境,盡收眼底,正所謂秋山宜登者也。尤其是夕陽西照,使整座山體灑上一層黃金,這時你才能領略造園者將此山面西的道理。

冬景安排在南牆之下,背靠高牆幾乎終年不見陽光,遠遠望去似積雪未消,地面用白石鋪成。冬山用宣石(石英石)堆疊,石質晶瑩雪白,每塊石頭幾乎看不到稜角,給人渾然而有起伏之感。造園者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將假山堆疊得如一羣獅子,遠觀似一頭頭雪獅歡騰跳躍,憨態可掬。南面高牆上有二十四個風音洞,後面的巷風襲來,時而發出呼嘯之聲。造園者不光利用“雪色”來表現冬天,還巧妙地將“風聲”也融合到表現手法中去,令人拍案叫絕。山側的幾株臘梅烘托出冬天的嚴寒。正當人們面對端莊、靜穆的冬景,感歎一年終了之時,驀然回首,發現西牆上有一洞窗,露出了春景一角,似乎在向人們招手,暗示春天又將來臨。

冬去春來.

宜雨軒前的祥雲台階,腳踩祥雲,步步高昇...

門上石額書寫“個園”二字,“個”者,竹葉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為名“個園”,點明主題。園門兩側各種竹子枝葉扶疏,“月映竹成千個字”,與門額相輝映;白果峯穿插其間,如一根根茁壯的春筍。主人以春景作為遊園的開篇,想是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含意吧!透過春景後的園門和兩旁典雅的一排漏窗,又可瞥見園內景色,樓台、花樹映現其間,引人入勝。進入園門向西拐,是與春景相接的一大片竹林。竹林茂密、幽深,呈現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

朝宜調琴暮宜鼓瑟

舊雨適至新雨初來

出口和進口不是同一個門,門外一色古色古香的建築,都是賣東西的門臉,此時也都關門了.走過這一片建築羣,又回到入口處,而剛走的這裏有個牌坊,原來這裏是"花局裏".

“花”

揚州自古就是一個將栽花當作種田的城市,一個萬紫千紅的花的世界。揚州人種花、賞花、簪花、懂花、惜花,對於花的酷愛和需求,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代代沿襲。

花局裏,恰是花城揚州和揚州花俗、花景觀、花風情的代表與象徵。

“局”

揚州老百姓愛説局、設局,如書局、飯局,茶局、棋局等等,“局”由此成為一個極具揚州市井意味的詞彙。

以“花局裏”命名仿古商業街,藴含着老揚州市井的流風遺響,鋪陳着老揚州地方的風俗畫卷,彰顯出以三把刀為代表的揚州生活文化熱烈親和的市井情調。

“裏”

中國古代將人們聚居的地方叫做裏,所謂“百家為裏”,揚州自古繁華,人丁興旺,房舍密集,將城市道路擠成一條條細長彎曲的小巷,遂成為有名的巷城。

我住的旅館沒有餐廳,沿着汶河路向文昌閣方向逛去,最後在一個小巷裏找到了一家小飯店.點了個揚州炒飯和大煮乾絲,便靜靜等待.此時店裏只有我一個客人,老闆和老闆娘似乎很愛説,不停的跟我聊着.起初只是有一答沒一答的應着,聊了幾句卻發現當地人真的很熱心,他們告訴我揚州有哪些可轉的地方,有哪些特色小吃,在附近還有哪個飯店,還説那年去兵馬傭的時候,那裏的飯菜如何的貴...呵呵,這一聊也不覺得等待的時間長了.在他們的談話裏,我才知道原來花居里過去是鹽商聚居的地方,也是廣陵古城的一個特色.揚州炒飯確實好吃,而所謂的乾絲就是豆腐乾切成的絲.飽餐一頓,別過店家,回房休息.帶了一天雨傘也沒下雨,這時沒帶雨傘,雨卻下個不停.一直認為到了一個城市,如不品一下它的特色小吃,不坐坐公交車,不在小巷裏逛一逛,便算不得真正到過這個城市,而此時,走在這雨巷中,只感覺自己便似這裏的居民一般,溶入了這個城市。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去參觀遊覽的是何園。何園位於揚州古運河畔的徐凝門街,是清光緒年間任過湖北漢黃德道台何芷舠辭官歸隱後建造,是揚州大型私家園林中最後問世的一件壓軸之作。因主人附庸風雅,從陶淵明“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取意,為“寄嘯山莊”。但人們習慣因園主人姓何而稱何園。

何園一改我國私家園林前宅後園的傳統,把住宅融入疊石理水的花園之中,力求人居環境的最大美化,被我國文史專家羅哲文題為“晚清第一園”,它也是揚州現存規模最大的官邸園林。

何園大體上分為東園、西園、園居、片石山房和祠堂五個部分。我們的參觀路線是從東門進,南門出,整個行程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現在請大家跟着我參觀遊覽。我們首先來到的是東園部分,東園入口是一座玉帶小橋,不僅玲瓏可愛,還使全園充滿水的靈性。何園的三個花園全部有真水,這可能和主人的名字有很大關係。

我們迎面看到的就是牡丹廳,牡丹是何園的園花。請大家向西屋山牆頂上看,那是磚雕“風吹牡丹”,是晚清揚州磚雕中的精品,牡丹廳也因此而得名。

東園中央的點石是一峯太湖石,點石的北面是貼壁假山。過去大户人家的圍牆都很高,不高沒有氣派,也不安全。但高高的圍牆會擋住視線,讓人拘束。於是對高牆進行裝飾的貼壁假山在中國的私家園林中得到普遍運用,增加景色,豐富視野。

各位遊客,請跟着我往前走。現在我們到了東園最精緻的建築羣船廳了。廳是船形,漢白玉砌為船舷,四面玻璃透明無礙,人在廳中,猶如置身甲板。廳外地面用瓦片、鵝卵石鋪成水波紋,給人以水意。而環顧四周,竟無一滴真水,船廳成為我國園林中旱園水意的經典之作。何園主人一生與船有着緊密聯繫,何家祖居安徽古雷池,因三面臨水而改叫望江,主人為民為官為商,幾乎天天與船打交道,楹聯中的“船為家”就點出了主人有水就有我家的豪情。船廳周邊的鋪地,分別是“松鶴延年”的壽字、“如意蓮子”的福字、“九鹿藏鬆”的祿字,都是中國傳統的吉祥裝飾圖案。

下面我們登上一段小山道,去看一看讀書樓。讀書樓是何家大公子何聲灝讀書的地方。裏面有當時大公子鄉試試卷的複印件,以及當年考上全國第九名的喜報。何家先後出現祖孫兩翰林,兄弟兩博士,父女兩畫家,姐弟兩院士,他們的故事分別陳列在玉繡樓的史料陳列館裏,大家到時再去參觀瀏覽。

出了讀書樓,我們現在走的是何園的複道迴廊。説到廊,大家都知道最有名的是全長700多米的頤和園長廊,而何園的複道迴廊總長度是它的兩倍,達到1500餘米。跟頤和園的湖廊不同,何園是樓廊,樓廊之妙,不在於長,而在於曲。複道迴廊猶如彩虹飛落,環繞何家五大樓宇,使園與宅、中與西、鬧與靜融為一個整體。因此何園複道迴廊坐享“第下第一廊”的美譽。

我們沿着複道南行,就進入了何園的園居部分。我們先去看一座獨立的小苑“賞月樓”,這是園主人母親生活的地方,是專為吃齋唸佛喜歡獨處的母親建造,圍繞着“奉親”的主題,你們看就連從法國進口的鐵鑄欄杆上還鐫刻着“延年益壽”的字樣。

現在大家看到有點歐式特點的樓房就是主人起居的地方,前後兩棟用迴廊圍成了院落,院裏栽種的是廣玉蘭和繡球樹,所以取名玉繡樓。玉繡樓中西合璧,主體建築採用中國傳統的串樓理念,房間裏使用西洋的吊燈、壁爐等。各位遊客,你們注意看一下,在兩邊的廊道上,為什麼要留下六個圓孔呢?是留給傭人從樓下遞送飯菜和物件的的通道。因為那時規矩大,下人是不能到上房走動的,更不能上樓。

現在我們下樓去何家的正廳“與歸堂”,這是揚州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楠木廳。楠木廳為主人會客之用。大廳所用的 9毫米玻璃在當時是進口的,是用同質的黃金換的,採光效果特別好,一掃中式廳堂的封閉、古板和沉悶,洋溢着開放、敞亮和明快的氣息。不過,可惜的是玻璃的上面現在有一個彈孔和一道裂紋,彈孔是紅衞兵留下的,裂紋是拍戲時留下的。   下面我們一起去何家祠堂,去認識一下何園曾經的主人們。我先帶大家去看一口古井,我們看到的井一般是建在屋外的,但這口井為什麼建在屋內呢?其實關於這口井的存在一直都有爭論,一種説法認為具有空調作用,用作空調的話,就應當在屋內兩側各建一井,而這口井明顯不是空調,它只有一口,且建於屋子的一側。第二種説法是因為井在屋子東側,和風水有關,但史書上未有先例記載。第三種説法是因為井建在祠堂內,是對祖上恩德的銘記,叫做飲水思源。各位遊客,您覺得哪種説法更有道理呢?

現在我們到的地方是片石山房,它就是因水池北面的假山而得名,為清代石濤和尚的手筆。石濤和尚不僅是中國畫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疊石造園的高手。他在41歲時結束雲遊生涯,客居揚州,創作了片石山房,這是他留在人間的唯一疊石作品,稱為人間孤本。東面牆上有石濤“片石山房”石刻一幅。石刻的北邊有一棵羅漢松,樹齡已有三百多年了,也是當年考證片石山房是石濤遺作的論據之一。遊片石山房,最不能忽略的景觀就是鏡花水月。現在你們看片石山房西邊廊壁間鑲嵌的一面大玻璃鏡,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面鏡子都能將園中景色收入自己的懷抱。與鏡子遙遙相對,東北湖山腳下的水潭中,則藏着一輪明月,它跟隨我們的腳步,從月牙到滿月,依次變化。“人工造月”是片石山房的一絕。這兩處景點合起來就是片石山房著名而奇特的佛理景觀:鏡花水月。遊客們你們現在就想去親身體驗一下“鏡花水月”的妙鏡嗎?

走進何園,彷彿走進一幅自然和人文的美麗畫卷,天人合一,中西合璧的近代造園藝術,一個近代大家族豐富多彩的人物故事在這裏生動展現。我國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説:“江南園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揚州”,歡迎大家以後有機會再來我們揚州,再來何園。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園林之妙在於借”,這是中國園林常用的造園手法之一,可是當我們踏上位於揚州市古運河畔的徐凝門街77號時,卻發現這裏民宅林立,遠處無山,近處無水,周圍光景可惜,可見在這裏造園是多麼的艱難啊!整個何園佔地面積為l.4萬平方米,要想在江南園林中獨樹一幟,只有充分顯示自己的特色。那麼何園到底有哪些造園手法呢?請遊客們跟我前去遊覽。

【何園概況—何園的佈局】

各位遊客:何園,原名“寄嘯山莊”,是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湖北道台何芷舠離任後歸隱揚州,購得“片石山房”舊址進行擴建,歷時13年而建成的一座大型住宅園林。建成後,取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的意境,題名為“寄嘯山莊”,又因為園主人姓何,故俗稱何家花園,簡稱“何園”。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何園吸取了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精華,又融入了西洋建築的格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園空間有東西花園、住宅庭院和片石山房三部分組成,建築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廳堂98間,主體建築前後三進,全部用水磨磚砌成。《揚州攬勝錄》一書,稱其為“鹹(豐)同(治)後城內第一名園”,是清代後期揚州園林的代表作。

【東園:牡丹廳—船廳】

穿過一片建築羣,迎面看到一幢磨磚門樓,這就是何園大門,進入大門,就來到何園的後花園,整個後花園可分為東、西兩部分。現在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東花園的過院,穿過“寄嘯山莊”圓洞門就來到東園部分。東部以廳堂為中心構成一組院落,前面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有兩座廳,南面嵌有“鳳穿牡丹”磚雕的廳,我們稱其為“牡丹廳”。這幅磚雕是揚州晚清時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磚雕工藝品,正中還刻有牡丹、鳳凰等圖案,四周牡丹枝葉的形狀有正有反,花紋有疏有密,刀工明快,線條流暢,整幅畫面造型豐滿,主題突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

在東部所有建築羣中,最精緻的要數北面的船廳了,廳似船形,台階前以鵝卵石、瓦片鋪地,花紋作水波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北面鋪設丹鳳朝陽,象徵着吉祥、長壽。在船廳正廳兩旁柱上有對濫聯:“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為四壁船為家。”遊客們,當您看了這幅祖聯後,你或許已忘卻這是一個陸上園林,彷彿漫步在湖濱,坐在腦內蕩槳。我們不得不讚歎構園者在東園的山水樓閣中居然能使“無水而有水意,無山卻有山情”。在船廳後側風火牆上是一座秀麗的假山,長約60餘米,上有盤山磴道,下有空谷相通,水繞山行,遍植梅樹,山上有座小亭,過小亭可登串樓。遠遠望去,假山就像一幅祖國的大好河山圖。如果把風火牆比作畫家筆下的宣紙,那麼眼前的貼壁假山就是剛畫好的山水畫,拐彎處給人以悠遠的感覺,令人無限通思。

【兩園:水心亭—蝴蝶廳—桂花廳—太湖石假山—複道迴廊—漏窗】

遊客們:如果説東園是何園的序幕,那麼西園就是何國的主體。樓台的豪華,層次的深密,復廊的透迄曲折,山石的深幽空靈,在中國園林中也的確是獨樹一幟。西園以水地居中,空間開闊,四面設景,都以申樓為主體,並有石板曲橋延伸至水池中央的水心亭。水心亭是什麼意思呢?“亭”者停也,是停留休息的地方,水心亭,顧名思義,是在“水中央”休息的地方。此亭是為了巧用水面和環園走廊的回聲,增強其音響的共鳴效果而建,供園主人觀賞戲曲、歌舞和“夏日招涼”之用。這種水心方亭,在揚州園林中稱作“小方壺”,“方壺”即海中仙山。電影《紅樓夢》、《畢昇》,電視連續劇《青青河邊草》等影視劇都把它作為拍攝的場景。

西園樓台極富層次,在水池北面,有上下兩層的七楹樓房,中間三間稍突,兩側兩間稍斂,歇山頂式建築四角昂翹,就像振翅起舞的蝴蝶,我們稱之為“蝴蝶廳”。這裏原為園主人接待宴請賓客之處,所以也稱“宴廳”。這些廳堂一個個都裝扮得極為富麗,廳內術壁上雕刻有歷代名碑字畫。如蘇東坡的竹,鄭板橋的蘭,唐寅的花鳥,曹操的詩等,雕刻面積達140平方米,從這些書畫作品美術工藝中,可以看出畫家飛逸的翰墨,雕刻家明快的刀刃,流暢的線條,都得到了極為細緻的體現。

在水池的西面古木相映,綠意盈野,花叢中矗立三門廳房,這就是桂花廳。廳前種有大量的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每當中秋佳節,桂子月中落,花香雲外飄,此廳是賞桂的最佳處,因此稱之為“桂花廳”。

在水池的南面有太湖石假山一座,峯高約14米,是全園的最高處,有險壁,懸崖,奇峯,幽巖,或如一人,或似一物,或像羣猴戲鬧,或如雄鷹高踞,底部還有梅花三洞,互相串聯,碧水貫注其中,遠遠望去,顯得幽深清冷。此處構山極為適宜,為什麼呢?因為這裏是何園的邊緣,僅一牆之隔就是園外,而遊客們看着眼前高聳的假山邊緣,定會產生“正人萬山圈子裏,一山過後一山攔”的感覺,這就增加了景深,開拓了意境。而整座假山既有盤山曲道,直達山頂,又與山腳空谷相連通。園主人在工作之餘,來此散步之際,既可沿山道玩味山石奇趣,又可登山頂俯視全園美景,還可來到山谷品味納涼,敍談話舊。

另外,在水池西牆壁上刻有王羲之的《十七帖石碑》,顏真卿的《三表真跡》,蘇武的《海市並敍》等石刻文物,由於時間關係,今天我就不—一展開講解了。

各位遊客:西花園的樓台雖然參差不齊,但卻極富層次,雖為單體建築,卻也渾然一體。其中起紐帶作用的就是復廊了。廊是中國園林中最富有可塑性與靈活性的建築,在園林中不僅有交通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有觀賞的作用,對於我們旅遊者來説、廊是一條生動活潑的旅遊線路。複道迴廊是何園建築的一大特色,全長430米,並把整個後花園的主要景點和玉繡樓貫穿起來。它分上下兩層,形成立體面,起到分離客流的作用。可見,3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有建造立體交通的思維。漫步復廊裏欣賞全國美景,還可以觀賞到水心亭上的戲曲表演。即使在下雨天,也能免遭淋雨之苦,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構園者用心良苦,獨具匠心。

遊客們:請看廊的東南兩面都開有漏窗,有的用水磨花花窗作為分隔,有的直接開成空心窗洞,置兩排平行12個什錦花盆,有摺扇形、花瓶形、梅朵形、海棠形。這樣我們在廊上走,就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加深了園林的層次,使花園與住宅相互關照,增加了園林內部環境氣氛的曲折變化,各景之間相互呼應。從復廊曲折南行,我們看到的這幢重檐歇山頂建築便是“賞月樓”,這裏是主人母親居住的地方,廊旁鐵欄花案刻有“延年益壽”的字樣。

【住宅區:煦春堂—玉繡樓】

住宅區主要由一座面積約160平方米的煦春堂和兩座七開間的西洋樓組成,是一幢單檐歇山頂建築,整座煦春堂大廳分正廳、耳廳,是目前揚州市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楠木廳。正廳大門兩側,融合了西方建築方法,選用整塊4平方米玻璃配成窗,有利於採光。在朝南一面走廊上有13個西式木雕月牙門,上面雕有折枝、牡丹花和牡丹花籃,象徵着主人對如意、美好、吉祥、富貴生活的神往。

在楠木廳後面有兩進具有異國風格的雙層樓房,叫玉繡樓,共有28間,中西合壁,新穎別緻。這裏曾是小姐閨房,是園主人女兒居住的地方,在封建社會,小姐是不可以輕易與人見面的,因此園主派“重兵”把守,客人也不敢越雷池半步。遊客們:請抬頭往上看,頂上廊板中有個方孔,配有滑輪升降,這是專為小姐輸送食物和茶水之用的。

遊客們:剛才我們遊覽了庭院區的各棟住宅,不知有沒有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帶有西方建築特色,這是因為國主人從小留學過歐洲,接受了外來文化的影響。

【片石山房:石濤的疊石—楠木廳—不繫舟】

在何園東端還有一個規模不大的“片石山房”。何園自古就有大花園、小花園之説,如果把何園比作大花園,那麼小花園就是園中之園片石山房了。

片石山房,原名“雙愧園”,是清朝初期畫壇巨匠石濤疊石造園的惟一遺蹟。後因年久荒廢,僅有假山主峯殘石倚牆而立。1989年底進行了修復,使勝景得以再現。石濤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畫家,明朝宗室的後裔,明朝滅亡之後,為避免清統治者的迫害,出家為僧,亡國之痛使之寄情山水,並在疊石時將胸中鬱憤轉化為佳山秀水。石濤死後葬在揚州蜀岡。

古人云:“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揚州無山,園林中常採用平地疊石之法,而疊石增山是很講究的,必須運用高度技巧,那麼它究竟有哪些奧祕呢?請遊客們繼續跟我往前走。請看前面片石山房門廳處置有一滴泉,形成“注雨觀瀑”之景。水池前一廳為復建的水謝,廳中以石板進行空間分隔,一邊為書屋,另一邊為棋室,中間是湧的泉,並配置琴台,琴棋書畫合為一體。在池的南面有三間水村,與假山主峯遙遙面對,高山流水,此情此景正能體現石濤的詩意:“白雲迷古洞,流水心檐然;半壁好書屋,知是隱真仙。”

在園中之園的東面那幢楠木廳,是整個何園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幢建築,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現在經過裝修重新對外開放。它結構嚴謹,典雅端莊。在楠木廳西側有一“不繫舟”,臨池停泊,坐在船上俯視池中游魚,就像遊船正從外面野航回來,其樂無窮。楠木廳東院牆上嵌有磚刻“片石山房”四字,是後人臨摹石濤真跡而放大的。

遊客們:分峯疊石當為揚州造園的一大特色,而何園現存的湖石假山保持了基本原貌,今天我們有機會領略它的風采。請看.假山之上,用連皮杉木新建的半亭,名為“葫蘆亭”,充滿野趣。假山丘壑中的“人工造月”堪稱一絕,光線通過留洞,映入水中,宛如明月倒影。在西廊壁上新刻了碑文,選用石濤詩文等九篇。壁上還嵌置一塊碩大鏡面,整個園景可通過不同角度映照其中。

片石山房雖佔地不廣,卻使廊、廳、亭、假山與水達到有機的統一,給人以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意境,在有限的天地中給人以無限的通思。

各位:假如在皓月當空之際來到何園,水心亭籤歌悠揚,湖心亭上身着長袖舞衣的少女撥動琴絃,倩影映入湖水之中,湖中游魚自由暢遊,置身其中,您哪裏會以為這是何園,分明是瑤台仙境。著名造園家陳從周教授遊園後曾賦詩一首:“江南園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揚州。水心亭上看波綠,覽勝來登一片樓。”

何園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但願何園這輪揚州的難保的明月,永遠留在您的心裏。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園林之妙在於借”,這是中國園林常用的造園手法之一,可是當我們踏上位於揚州市古運河畔的徐凝門街77號時,卻發現這裏民宅林立,遠處無山,近處無水,周圍光景可惜,可見在這裏造園是多麼的艱難啊!整個何園佔地面積為l.4萬平方米,要想在江南園林中獨樹一幟,只有充分顯示自己的特色。那麼何園到底有哪些造園手法呢?請遊客們跟我前去遊覽。

【何園概況—何園的佈局】

各位遊客:何園,原名“寄嘯山莊”,是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湖北道台何芷舠離任後歸隱揚州,購得“片石山房”舊址進行擴建,歷時20xx年而建成的一座大型住宅園林。建成後,取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的意境,題名為“寄嘯山莊”,又因為園主人姓何,故俗稱何家花園,簡稱“何園”。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何園吸取了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精華,又融入了西洋建築的格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園空間有東西花園、住宅庭院和片石山房三部分組成,建築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廳堂98間,主體建築前後三進,全部用水磨磚砌成。《揚州攬勝錄》一書,稱其為“鹹(豐)同(治)後城內第一名園”,是清代後期揚州園林的代表作。

【東園:牡丹廳—船廳】

穿過一片建築羣,迎面看到一幢磨磚門樓,這就是何園大門,進入大門,就來到何園的後花園,整個後花園可分為東、西兩部分。現在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東花園的過院,穿過“寄嘯山莊”圓洞門就來到東園部分。東部以廳堂為中心構成一組院落,前面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有兩座廳,南面嵌有“鳳穿牡丹”磚雕的廳,我們稱其為“牡丹廳”。這幅磚雕是揚州晚清時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磚雕工藝品,正中還刻有牡丹、鳳凰等圖案,四周牡丹枝葉的形狀有正有反,花紋有疏有密,刀工明快,線條流暢,整幅畫面造型豐滿,主題突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

在東部所有建築羣中,最精緻的要數北面的船廳了,廳似船形,台階前以鵝卵石、瓦片鋪地,花紋作水波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北面鋪設丹鳳朝陽,象徵着吉祥、長壽。在船廳正廳兩旁柱上有對濫聯:“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為四壁船為家。”遊客們,當您看了這幅祖聯後,你或許已忘卻這是一個陸上園林,彷彿漫步在湖濱,坐在腦內蕩槳。我們不得不讚歎構園者在東園的山水樓閣中居然能使“無水而有水意,無山卻有山情”。在船廳後側風火牆上是一座秀麗的假山,長約60餘米,上有盤山磴道,下有空谷相通,水繞山行,遍植梅樹,山上有座小亭,過小亭可登串樓。遠遠望去,假山就像一幅祖國的大好河山圖。如果把風火牆比作畫家筆下的宣紙,那麼眼前的貼壁假山就是剛畫好的山水畫,拐彎處給人以悠遠的感覺,令人無限通思。

【兩園:水心亭—蝴蝶廳—桂花廳—太湖石假山—複道迴廊—漏窗】

遊客們:如果説東園是何園的序幕,那麼西園就是何國的主體。樓台的豪華,層次的深密,復廊的透迄曲折,山石的深幽空靈,在中國園林中也的確是獨樹一幟。西園以水地居中,空間開闊,四面設景,都以申樓為主體,並有石板曲橋延伸至水池中央的水心亭。水心亭是什麼意思呢?“亭”者停也,是停留休息的地方,水心亭,顧名思義,是在“水中央”休息的地方。此亭是為了巧用水面和環園走廊的回聲,增強其音響的共鳴效果而建,供園主人觀賞戲曲、歌舞和“夏日招涼”之用。這種水心方亭,在揚州園林中稱作“小方壺”,“方壺”即海中仙山。電影《紅樓夢》、《畢昇》,電視連續劇《青青河邊草》等影視劇都把它作為拍攝的場景。

西園樓台極富層次,在水池北面,有上下兩層的七楹樓房,中間三間稍突,兩側兩間稍斂,歇山頂式建築四角昂翹,就像振翅起舞的蝴蝶,我們稱之為“蝴蝶廳”。這裏原為園主人接待宴請賓客之處,所以也稱“宴廳”。這些廳堂一個個都裝扮得極為富麗,廳內術壁上雕刻有歷代名碑字畫。如蘇東坡的竹,鄭板橋的蘭,唐寅的花鳥,曹操的詩等,雕刻面積達140平方米,從這些書畫作品美術工藝中,可以看出畫家飛逸的翰墨,雕刻家明快的刀刃,流暢的線條,都得到了極為細緻的體現。

在水池的西面古木相映,綠意盈野,花叢中矗立三門廳房,這就是桂花廳。廳前種有大量的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每當中秋佳節,桂子月中落,花香雲外飄,此廳是賞桂的最佳處,因此稱之為“桂花廳”。

在水池的南面有太湖石假山一座,峯高約14米,是全園的最高處,有險壁,懸崖,奇峯,幽巖,或如一人,或似一物,或像羣猴戲鬧,或如雄鷹高踞,底部還有梅花三洞,互相串聯,碧水貫注其中,遠遠望去,顯得幽深清冷。此處構山極為適宜,為什麼呢?因為這裏是何園的邊緣,僅一牆之隔就是園外,而遊客們看着眼前高聳的假山邊緣,定會產生“正人萬山圈子裏,一山過後一山攔”的感覺,這就增加了景深,開拓了意境。而整座假山既有盤山曲道,直達山頂,又與山腳空谷相連通。園主人在工作之餘,來此散步之際,既可沿山道玩味山石奇趣,又可登山頂俯視全園美景,還可來到山谷品味納涼,敍談話舊。

另外,在水池西牆壁上刻有王羲之的《十七帖石碑》,顏真卿的《三表真跡》,蘇武的《海市並敍》等石刻文物,由於時間關係,今天我就不—一展開講解了。

各位遊客:西花園的樓台雖然參差不齊,但卻極富層次,雖為單體建築,卻也渾然一體。其中起紐帶作用的就是復廊了。廊是中國園林中最富有可塑性與靈活性的建築,在園林中不僅有交通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有觀賞的作用,對於我們旅遊者來説、廊是一條生動活潑的旅遊線路。複道迴廊是何園建築的一大特色,全長430米,並把整個後花園的主要景點和玉繡樓貫穿起來。它分上下兩層,形成立體面,起到分離客流的作用。可見,3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有建造立體交通的思維。漫步復廊裏欣賞全國美景,還可以觀賞到水心亭上的戲曲表演。即使在下雨天,也能免遭淋雨之苦,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構園者用心良苦,獨具匠心。

遊客們:請看廊的東南兩面都開有漏窗,有的用水磨花花窗作為分隔,有的直接開成空心窗洞,置兩排平行12個什錦花盆,有摺扇形、花瓶形、梅朵形、海棠形。這樣我們在廊上走,就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加深了園林的層次,使花園與住宅相互關照,增加了園林內部環境氣氛的曲折變化,各景之間相互呼應。從復廊曲折南行,我們看到的這幢重檐歇山頂建築便是“賞月樓”,這裏是主人母親居住的地方,廊旁鐵欄花案刻有“延年益壽”的字樣。

【住宅區:煦春堂—玉繡樓】

住宅區主要由一座面積約160平方米的煦春堂和兩座七開間的西洋樓組成,是一幢單檐歇山頂建築,整座煦春堂大廳分正廳、耳廳,是目前揚州市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楠木廳。正廳大門兩側,融合了西方建築方法,選用整塊4平方米玻璃配成窗,有利於採光。在朝南一面走廊上有13個西式木雕月牙門,上面雕有折枝、牡丹花和牡丹花籃,象徵着主人對如意、美好、吉祥、富貴生活的神往。

在楠木廳後面有兩進具有異國風格的雙層樓房,叫玉繡樓,共有28間,中西合壁,新穎別緻。這裏曾是小姐閨房,是園主人女兒居住的地方,在封建社會,小姐是不可以輕易與人見面的,因此園主派“重兵”把守,客人也不敢越雷池半步。遊客們:請抬頭往上看,頂上廊板中有個方孔,配有滑輪升降,這是專為小姐輸送食物和茶水之用的。

遊客們:剛才我們遊覽了庭院區的各棟住宅,不知有沒有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帶有西方建築特色,這是因為國主人從小留學過歐洲,接受了外來文化的影響。

【片石山房:石濤的疊石—楠木廳—不繫舟】

在何園東端還有一個規模不大的“片石山房”。何園自古就有大花園、小花園之説,如果把何園比作大花園,那麼小花園就是園中之園片石山房了。

片石山房,原名“雙愧園”,是清朝初期畫壇巨匠石濤疊石造園的惟一遺蹟。後因年久荒廢,僅有假山主峯殘石倚牆而立。1989年底進行了修復,使勝景得以再現。石濤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畫家,明朝宗室的後裔,明朝滅亡之後,為避免清統治者的迫害,出家為僧,亡國之痛使之寄情山水,並在疊石時將胸中鬱憤轉化為佳山秀水。石濤死後葬在揚州蜀岡。

古人云:“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揚州無山,園林中常採用平地疊石之法,而疊石增山是很講究的,必須運用高度技巧,那麼它究竟有哪些奧祕呢?請遊客們繼續跟我往前走。請看前面片石山房門廳處置有一滴泉,形成“注雨觀瀑”之景。水池前一廳為復建的水謝,廳中以石板進行空間分隔,一邊為書屋,另一邊為棋室,中間是湧的泉,並配置琴台,琴棋書畫合為一體。在池的南面有三間水村,與假山主峯遙遙面對,高山流水,此情此景正能體現石濤的詩意:“白雲迷古洞,流水心檐然;半壁好書屋,知是隱真仙。”

在園中之園的東面那幢楠木廳,是整個何園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幢建築,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現在經過裝修重新對外開放。它結構嚴謹,典雅端莊。在楠木廳西側有一“不繫舟”,臨池停泊,坐在船上俯視池中游魚,就像遊船正從外面野航回來,其樂無窮。楠木廳東院牆上嵌有磚刻“片石山房”四字,是後人臨摹石濤真跡而放大的。

遊客們:分峯疊石當為揚州造園的一大特色,而何園現存的湖石假山保持了基本原貌,今天我們有機會領略它的風采。請看.假山之上,用連皮杉木新建的半亭,名為“葫蘆亭”,充滿野趣。假山丘壑中的“人工造月”堪稱一絕,光線通過留洞,映入水中,宛如明月倒影。在西廊壁上新刻了碑文,選用石濤詩文等九篇。壁上還嵌置一塊碩大鏡面,整個園景可通過不同角度映照其中。

片石山房雖佔地不廣,卻使廊、廳、亭、假山與水達到有機的統一,給人以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意境,在有限的天地中給人以無限的通思。

各位:假如在皓月當空之際來到何園,水心亭籤歌悠揚,湖心亭上身着長袖舞衣的少女撥動琴絃,倩影映入湖水之中,湖中游魚自由暢遊,置身其中,您哪裏會以為這是何園,分明是瑤台仙境。著名造園家陳從周教授遊園後曾賦詩一首:“江南園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揚州。水心亭上看波綠,覽勝來登一片樓。”

何園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但願何園這輪揚州的難保的明月,永遠留在您的心裏。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8

靈山位於太行山東麓,距朝歌城北10公里,遊覽面積10公里,遊覽時間大約需1個小時。這裏交通平坦,位置優越,山青水秀,廟宇堂煌。四面環山,東有玉龍峯,西有靈鷲峯,南有靈龜山,北有伏牛嶺,羣山環抱,晝似蓮花吐放,夜如眾星捧月,不但景色優美迷人,而且歷史源遠流長,女媧在此煉石,捏土造人,殷紂王在這兒降香,姜太公在此釣魚,唐太宗在此加封,究竟景色如何?還請您遊覽之後,自己作一番評價!

今天當我們站在景區山門時,首先仰頭抬望觀看到 靈山 二字,是由20_年8月中國台灣混無禪留下的墨寶。

走入山門,第一個印入我們眼簾的是這個高13米的女媧神像,它是由花崗巖材料做成的。女媧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據<<史記>><<尚書>><<列子>><<淮南子>>。等史記記載,婦媧是一位具有濃厚神話色彩的歷史人物,她煉石補天,捏土造人,並首創婚姻制度,是東方世界古代人類和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唯一的偉大女性先祖。在遠古時期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面對巨大的災難,她挺身而出,無私奉獻,造福人類,澤被萬物,推進文明,是歷史天地的偉大創世先祖。她的行為和事業是鼓舞激勵世世代代中華兒女永遠奮發向上的力量源泉。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9

嗨!大家好,我是開心旅行社的張導遊,今天由我來給大家介紹這歷史悠久的蘇州園林之一的何園。大家都知道咱們揚州有兩大名園——何園和個園。個園是以植被、園景著名,而何園是以建築聞名。何園的建築,融入了很多西方元素,中西合璧。一會兒參觀的時候大家便可以發現。

請大家跟我往前走,大家看,“何園”二字在石額上寫着,可是這並不是何園的第一個名字,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寄嘯山莊。它坐落於揚州城內,由何芷舠在雙槐園舊址上改建作為何園的後花園,很是費了一番功夫。

何園分為東、西兩園。接下來我們將來到何園的西園。最具有獨特的景象是這裏的“複道迴廊”。大家看,雖然這只是一條長廊,但是主人在建造時,把長廊分成了人字形的兩個支叉,在雙面迴廊的中間加一面牆形成複道,起到分流的作用,複道的交叉口一面通向蝴蝶廳,一面通向讀書樓。複道迴廊貫穿全園。全長1500多米。迴廊被我們揚州人稱為串樓,它是分為上、下兩層的呢,它的作用就是將東園、西園和住宅部分串在一起,十分神奇。請大家不要小看這長廊,其實它在中國園林佔有很大的地位,因為它是中國園林中稍有的景觀。大家看,這彎彎曲曲的長廊像不像我們在修建的蜿蜒盤旋的立交橋?所以這條長廊被譽為中國立交橋的雛形。

咱們繼續往前走,小心台階,現在呈現在大家眼前的就是“一船廳”。為什麼叫一船廳呢?請大家看腳下,現在我們腳下踏着的方磚,是像水波紋的形狀,在正前方有一個似船形的大廳,以前何芷舠經常出海,所以就有了水和船隻。大家看,一船廳的這些窗户還都是琉璃的呢。據説中國當時還不能生產玻璃,需要從國外進口。這些全部是從法國進口而來的琉璃,所以就有了“一克琉璃,一克金”的説法。可見園主人的經濟實力也是十分強大的。所以“一船廳”就是這麼得名的。

因為這的人比較多,所以大家不要掉隊哦!現在我們來到了何家“至高點”,這裏有3棵白皮松,這本是北方的樹種,全揚州也只有這3棵,很是稀罕,至今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小心台階!接下來咱們看到的便是何家的住宅區了。大家看這裏,那時什麼?對,這就是我們現在用的百葉窗,早在那時何家就從西方引進了這種窗户,十分先進。大家再抬頭向上看,這些欄杆上寫着幾個大字,從左往右是:益壽延年。這是園主人為了讓老母親健康長壽,特意從法國進口而來,它的造型也是很有西式的韻味,全部是鑄鐵的。

到這裏我的講解就要結束了,請大家自行遊覽二樓展示區。上樓的樓梯比較窄,請大家小心。最後祝大家旅途愉快!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您們好!歡迎各位親蒞國防園參觀遊覽。

南京國防園始建於一九九二年八月,總佔地300畝。現在大家看到門樓上五個鍍金大字是____在建園前專門為公園題寫的園名。

國防園的所在地,遠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修建的金陵邑城堡;其後,東吳孫權鑑於石頭山地勢險要,為扼守建康門户,於公元220__年在金陵邑舊址上築石頭城,建烽火台;東晉義熙年間,又建造“入漢樓”,成為建康軍事重鎮;唐末再修石頭城,到明朝,朱元璋又擴建了中外聞名的南京城牆,對石頭城進行了加固和修復。現在山的西面腳下有一公里多的城牆,是歷史的原物。城牆上有塊巨石,因大自然的風化,酷似猙獰恐怖的鬼臉,所以這段石城遺址又名鬼臉城,是著名的石城風景區重要組成部分,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七五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_同志專程陪同朝鮮首相金日成前來參觀。

昔日的軍事重地,召集已成為南京市著名的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場所。她由國防教育館、軍兵種館、英模館、國防科技館、重兵器場、模擬演練場和軍體娛樂園等組成。“國防教育館”名有原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題寫;“軍兵種館”名由國防部長遲浩田題寫;張愛萍、江渭清、杜平、向守志等領導也分別為國防園題了詞。

右側大草坪上的雙擁模範城紀念碑,是南京市1993、1994、1997三年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後,收集了鄧小_同志的手跡專門鑄成的。石塑的兩手緊握,象徵軍民攜手並進;她像一個嘴巴,象徵軍民脣齒相依。

現在,我們看到的展覽館二樓,正是新近對外開放的“神舟”號飛船展示廳,廳內展出我國發射回收成功的“神舟”號載入飛船模型,它按照原物尺寸的三分之一,由國家航天工業總公司特為南京製作,這是全國首次公開展出的“神舟”號仿真模型,是尋常人不易看得見的。這個模型與“神舟”號飛船原物一模一樣,這次可以請大家親眼目睹並仔細參觀拍照留念。這個展覽館內還同時展出了大量的長征火箭和宇宙飛船的大量實物照片及文字資料。這種參觀機會也是不多的。

在展覽館的後面一座館,正是大家最感興趣,也是最有刺激的新近開放的“太空遨遊館”。它通過國家航天部特製的大型動感平台和寬銀幕電影,運用高科技的聲、光、電、3D動畫和仿真模擬等手段,使觀眾隨着座椅左右、上下、前後搖擺振動,加上配合默契的銀幕視覺技術,您就彷彿逼真地乘在太空飛船裏,進行緊張而又舒暢、驚險而又飄渺的“太空遨遊”,使您產生身臨其境,前所未有的感覺。“遨遊太空、其樂無窮”。各位遊客請不要失去這個難得的機會,不妨去親自體驗一下。

太空遨遊館的旁邊是軍休娛樂園,它是依據部隊和警校體能訓練的方式建成的新潮娛樂項目。園內設有各具特點的步雲橋、飛越天險、爬網、醉橋、走鋼絲、獨木橋、晃橋等,在娛樂和運動中培養青少年的膽量、意志和體魄,既驚險又富有刺激,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同時,又分別架設安全網和防護設施,可使遊客安全、方便、樂而忘返。

接着,我們來到重兵器場。“東風二號”地對地導彈是經北京總參首長特批後陳列,全長21米,射程1300公里。轟-5飛機、殲-5飛機及直升機二架,“26型”魚雷快艇、T-34坦克及各式火炮,都可供廣大遊客親手操作和進入機艙登艇觀摩。

位於重兵器場的東南山腳下,是本市第一家大型野外燒烤場,依山而建,置身於山林樹蔭之中,既可燒烤又可品嚐火鍋,一次可接待500人。特色佳餚,別有風味,便宜實惠,機會難得,特別適宜青年學生和團隊旅遊就餐和野外活動。

各位遊客,您還可以看到杜鵑園,連同滿山坡的映山紅,構成了我市最大的杜鵑花專類園,每當春夏之季,火紅的杜鵑花開滿了國防園,許多青少年在作文中寫道:映山紅在革命老區是先烈鮮血澆灌的紅花,在國防園遊樂中,我們又一次受到了傳統教育。各位遊客,當映山紅盛開的時候,我們如果有幸再次接待您們前來觀賞遊樂,將是我們極大的快樂。

最後,我們熱忱歡迎您們來國防園參觀遊覽,祝願您們遊好,玩好,身體好,謝謝大家光臨!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11

歡迎大家來到周莊,今天由我帶領大家遊覽這座魅力古城,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著名畫家羅冠中曾這樣評價過周莊: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將我們周莊同黃山相媲美,足以見周莊魅力之大了。現在我將帶領大家切身體會一遭周莊的美。

首先由我來簡單的向各位介紹一下週莊。

周莊是江蘇省崑山市的一個具有900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環境幽雅,建築古樸,處於澄湖,白蜆湖,澱山湖和南湖的懷抱之中,古稱搖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是吳王少子搖和漢越搖君的封地,又名貞豐裏。北宋元祜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信春佛教,將莊田13公頃捐給全福寺作為廟產。後人為紀念週迪功郎,遂將貞豐裏改名為周莊。周莊還有位商業天才沈萬三,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待會兒,我將帶領大家參觀沈廳,領略下這位商業天才的輝煌人生。周莊四面環水,南北市河、後巷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構成了水鄉的神韻。有河有街必有橋,周莊橋多,是其特色之一。這裏有富安橋、貞豐橋、福洪橋、蜆園橋、永安橋、世德橋等等。特別有名的是永安橋和世德橋,又稱雙橋,這些橋古意樸拙,形態各異,耐人尋味。

整個周莊就是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情畫。周莊的魅力,還在於它的文化藴涵:沈廳、張廳、葉楚傖故居、澄虛道院、 全福寺等名勝古蹟,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觀賞價值。西晉文學家張翰(字季鷹),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等曾寓居周莊;元末是初沈萬三得天時地利,成為江南鉅富;近代柳亞子、陳去病等南社發起人,曾聚會迷樓飲酒吟詩;當代名人到周莊採風者更不勝枚舉,像旅美華人畫家陳逸飛畫了油畫《雙橋》後和"雙橋"一樣馳名世界,像著名古畫家吳冠中讚譽 "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等等,他們對周莊情由獨鍾,可見周莊的魅力何其無窮 !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12

歡迎大家來到周莊,今天由我帶領大家遊覽這座魅力古城,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著名畫家羅冠中曾這樣評價過周莊: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將我們周莊同黃山相媲美,足以見周莊魅力之大了。現在我將帶領大家切身體會一遭周莊的美。

首先由我來簡單的向各位介紹一下週莊。

周莊是江蘇省崑山市的一個具有900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環境幽雅,建築古樸,處於澄湖,白蜆湖,澱山湖和南湖的懷抱之中,古稱搖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是吳王少子搖和漢越搖君的封地,又名貞豐裏。北宋元祜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信春佛教,將莊田13公頃捐給全福寺作為廟產。後人為紀念週迪功郎,遂將貞豐裏改名為周莊。周莊還有位商業天才沈萬三,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待會兒,我將帶領大家參觀沈廳,領略下這位商業天才的輝煌人生。周莊四面環水,南北市河、後巷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構成了水鄉的神韻。有河有街必有橋,周莊橋多,是其特色之一。這裏有富安橋、貞豐橋、福洪橋、蜆園橋、永安橋、世德橋等等。特別有名的是永安橋和世德橋,又稱雙橋,這些橋古意樸拙,形態各異,耐人尋味。

整個周莊就是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情畫。周莊的魅力,還在於它的文化藴涵:沈廳、張廳、葉楚傖故居、澄虛道院、 全福寺等名勝古蹟,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觀賞價值。西晉文學家張翰(字季鷹),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等曾寓居周莊;元末是初沈萬三得天時地利,成為江南鉅富;近代柳亞子、陳去病等南社發起人,曾聚會迷樓飲酒吟詩;當代名人到周莊採風者更不勝枚舉,像旅美華人畫家陳逸飛畫了油畫《雙橋》後和"雙橋"一樣馳名世界,像著名古畫家吳冠中讚譽 "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等等,他們對周莊情由獨鍾,可見周莊的魅力何其無窮 !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13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各位遊客: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千古絕句。此外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杜牧等也曾將數百首歌頌揚州風光的詩歌留給了後人。今天,我們將去領略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風采。

遊客們:揚州地處長江下游北岸,江蘇中部,江淮平原南端,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通揚運河貫穿東西。境內有長江岸線80.5公里。揚州是蘇北重鎮之一,江淮地區水陸交通樞紐。轄廣陵、郊區2區,儀徵、高郵、江都3市和邗江、寶應2縣。全市總面積6658平方公里,總人口439萬,其中市區面積148平方公里,人口44萬。

揚州市境內地形西高東低,以儀徵境內的丘陵山區為最高,從西向東逐漸傾斜,高郵市、寶應縣與泰州市、興化市交界一帶最低,為淺水湖蕩地區。儀徵市、邗江縣和揚州市郊區的北部為丘陵。沿江和沿湖一帶為平原。境內主要湖泊有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和邵伯湖等。

揚州有2480多年文字可考的歷史。吳王夫差構築耶城是揚州建城的開始。楚懷王十年(公元前319年),楚國打敗了越國,在邢城基址上第二次築城,因城牆“廣被丘陵”,改稱“廣陵”。這是揚州定名廣陵的開始。秦漢之際,因廣陵縣城靠近長江,為一縣之都會,所以,又更名為江都。東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南來的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長江下游一帶的生產發展和經濟繁榮。隋代統一中國後,才改稱揚州,據説大禹治水以後,把天下分為九州,揚州的改名取意於《禹貢》中的“淮海惟揚州”。

揚州的繁華,使身在北方的隋場帝楊廣不勝嚮往,他在夜間也“吾夢揚州好”。於是他徵調了數以萬計的民夫開挖了南起臨安(杭州),中經東都洛陽,北至琢郡(北京)的南北大運河,並在揚州蜀岡、雷塘一帶大建宮殿、苑囿。三次由洛陽乘龍舟南遊揚州,使當時的揚州成為擁有50萬人口的重要商港。唐時,揚州商業的繁榮,在全國範圍內居第一位,超過四川,有“揚一蜀二”之説,“雄富冠天下”之譽。這時的揚州還成為國際貿易港口,東南亞及西亞諸國的商船都來到揚州進行貿易。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14

各位遊客,大家好

梅園坐落在泰州市區東郊、有着美麗傳説的鳳凰墩上。鳳凰墩三面環水,叢林相擁。梅園中有“四絕”最值得一看。梅亭為園中一絕;二絕為梅蘭芳大型半身漢白玉雕像;陳列廳外水池中間的梅蘭芳,在《太真外傳》中飾演的楊太真大型漢白玉的藝術形象亦稱得上第三絕;第四絕則為一座巨型石碑,上書趙樸初先生來泰時所作《踏莎行》詞一首。

梅蘭芳是我國京劇藝術大師,祖居泰州。其藝術成就早已超越國界,與世界藝術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蘇)和布萊希特(德)齊名,合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其抗戰期間蓄鬚明志、息戲罷演、賣畫度日的民族愛國氣節更為海內外人士敬仰。1956年3月,梅蘭芳曾偕夫人及幼子葆玖回泰訪祖演出,震驚了十里八鄉。鄰近的南通、揚州、鹽城等地的觀眾為一睹大師風采,攜被蓋露宿劇院前排隊購票。

這位蜚聲海內外的藝術大師,在泰期間尋訪到了四代前祖輩的故居,就在現在梅園的所在地鮑壩村。

梅園於20xx年進行了新的改造。改建後的展區分為“梅開中華”、“梅香四海”、“梅骨錚錚”、“梅德如玉”、“梅根泰州”5大展區。5大展區濃縮並提煉了梅蘭芳屬於中國、屬於世界、屬於泰州的光輝人生,反映了他高尚的人格和愛國主義情懷以及他和泰州血脈相連的淵源。

今天的介紹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15

車溪,聞名如見景,是個世外桃源,是水的故里,在那幅立體的畫面裏,有一隻古老的水車車“吱呀吱呀”的響着,那畫面如一個古老的傳説,經久不衰地延續着她那動聽歌謠。那種畫面是夢裏才會出現的,勾起人們對寧靜的嚮往,不錯,那裏的確是個讓心靈棲息的好地方。

車溪的水是柔的,就像那天邊的涼雲,清新而自然車溪的山是柔的,少了些讓人觸目心驚的懸崖峭壁,卻多了那份醉人的綠,是那麼沁人心脾,散發出令人神往的魅力車溪的水車是柔的,任意讓溪水從她的身上淌過,緩緩的移動着,低聲吟唱着大自然的旋律。

試想當你划着竹排行在着碧波之上,迎面吹來了習習微風,與清山綠水相伴,是何等的愜意,真有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

車溪是位温柔的姑娘,靜靜的坐在那兒,向藍天白雲吐露着心聲,向溪水訴説那動人的故事,向青山吟唱着那娓娓動聽的山歌。風,輕輕的,輕輕的吹拂着這位美麗的姑娘,吹散了她頭頂的烏雲,讓燦爛的陽光撒滿姑娘的全身,鋪上了一層閃閃的金光。

車溪沒有那份雍容華貴的美,卻擁有那純樸的美,純純的,彷彿世間沒有什麼能夠與之媲美,似乎不會被任何東西所污染,想必她一定是上帝心中那塊神聖的淨土!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16

各位遊客:“園林之妙在於借”,這是中國園林常用的造園手法之一,可是當我們踏上位於揚州市古運河畔的徐凝門街77號時,卻發現這裏民宅林立,遠處無山,近處無水,周圍光景可惜,可見在這裏造園是多麼的艱難啊!整個何園佔地面積為l.4萬平方米,要想在江南園林中獨樹一幟,只有充分顯示自己的特色。那麼何園到底有哪些造園手法呢?請遊客們跟我前去遊覽。

【何園概況—何園的佈局】

各位遊客:何園,原名“寄嘯山莊”,是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湖北道台何芒艦離任後歸隱揚州,購得“片石山房”舊址進行擴建,歷時20xx年而建成的一座大型住宅園林。建成後,取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的意境,題名為“寄嘯山莊”,又因為園主人姓何,故俗稱何家花園,簡稱“何園”。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何園吸取了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精華,又融入了西洋建築的格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園空間有東西花園、住宅庭院和片石山房三部分組成,建築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廳堂98間,主體建築前後三進,全部用水磨磚砌成。《揚州攬勝錄》一書,稱其為“鹹(豐)同(治)後城內第一名園”,是清代後期揚州園林的代表作。

【東園:牡丹廳—船廳】

穿過一片建築羣,迎面看到一幢磨磚門樓,這就是何園大門,進入大門,就來到何園的後花園,整個後花園可分為東、西兩部分。現在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東花園的過院,穿過“寄嘯山莊”圓洞門就來到東園部分。東部以廳堂為中心構成一組院落,前面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有兩座廳,南面嵌有“鳳穿牡丹”磚雕的廳,我們稱其為“牡丹廳”。這幅磚雕是揚州晚清時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磚雕工藝品,正中還刻有牡丹、鳳凰等圖案,四周牡丹枝葉的形狀有正有反,花紋有疏有密,刀工明快,線條流暢,整幅畫面造型豐滿,主題突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

在東部所有建築羣中,最精緻的要數北面的船廳了,廳似船形,台階前以鵝卵石、瓦片鋪地,花紋作水波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北面鋪設丹鳳朝陽,象徵着吉祥、長壽。在船廳正廳兩旁柱上有對濫聯:“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為四壁船為家。”遊客們,當您看了這幅祖聯後,你或許已忘卻這是一個陸上園林,彷彿漫步在湖濱,坐在腦內蕩槳。我們不得不讚歎構園者在東園的山水樓閣中居然能使“無水而有水意,無山卻有山情”。在船廳後側風火牆上是一座秀麗的假山,長約60餘米,上有盤山磴道,下有空谷相通,水繞山行,遍植梅樹,山上有座小亭,過小亭可登串樓。遠遠望去,假山就像一幅祖國的大好河山圖。如果把風火牆比作畫家筆下的宣紙,那麼眼前的貼壁假山就是剛畫好的山水畫,拐彎處給人以悠遠的感覺,令人無限通思。

【兩園:水心亭—蝴蝶廳—桂花廳—太湖石假山—複道迴廊—漏窗】

遊客們:如果説東園是何園的序幕,那麼西園就是何國的主體。樓台的豪華,層次的深密,復廊的透迄曲折,山石的深幽空靈,在中國園林中也的確是獨樹一幟。西園以水地居中,空間開闊,四面設景,都以申樓為主體,並有石板曲橋延伸至水池中央的水心亭。水心亭是什麼意思呢?“亭”者停也,是停留休息的地方,水心亭,顧名思義,是在“水中央”休息的地方。此亭是為了巧用水面和環園走廊的回聲,增強其音響的共鳴效果而建,供園主人觀賞戲曲、歌舞和“夏日招涼”之用。這種水心方亭,在揚州園林中稱作“小方壺”,“方壺”即海中仙山。電影《紅樓夢》、《畢昇》,電視連續劇《青青河邊草》等影視劇都把它作為拍攝的場景。

西園樓台極富層次,在水池北面,有上下兩層的七楹樓房,中間三間稍突,兩側兩間稍斂,歇山頂式建築四角昂翹,就像振翅起舞的蝴蝶,我們稱之為“蝴蝶廳”。這裏原為園主人接待宴請賓客之處,所以也稱“宴廳”。這些廳堂一個個都裝扮得極為富麗,廳內術壁上雕刻有歷代名碑字畫。如蘇東坡的竹,鄭板橋的蘭,唐寅的花鳥,曹操的詩等,雕刻面積達140平方米,從這些書畫作品美術工藝中,可以看出畫家飛逸的翰墨,雕刻家明快的刀刃,流暢的線條,都得到了極為細緻的體現。

在水池的西面古木相映,綠意盈野,花叢中矗立三門廳房,這就是桂花廳。廳前種有大量的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每當中秋佳節,桂子月中落,花香雲外飄,此廳是賞桂的最佳處,因此稱之為“桂花廳”。

在水池的南面有太湖石假山一座,峯高約14米,是全園的最高處,有險壁,懸崖,奇峯,幽巖,或如一人,或似一物,或像羣猴戲鬧,或如雄鷹高踞,底部還有梅花三洞,互相串聯,碧水貫注其中,遠遠望去,顯得幽深清冷。此處構山極為適宜,為什麼呢?因為這裏是何園的邊緣,僅一牆之隔就是園外,而遊客們看着眼前高聳的假山邊緣,定會產生“正人萬山圈子裏,一山過後一山攔”的感覺,這就增加了景深,開拓了意境。而整座假山既有盤山曲道,直達山頂,又又與山腳空谷相連通。園主人在工作之餘,來此散步之際,既可沿山道玩味山石奇趣,又可登山頂俯視全園美景,還可來到山谷品味納涼,敍談話舊。

另外,在水池西牆壁上刻有王羲之的《十七帖石碑》,顏真卿的《三表真跡》,蘇武的《海市並敍》等石刻文物,由於時間關係,今天我就不—一展開講解了。

各位遊客:西花園的樓台雖然參差不齊,但卻極富層次,雖為單體建築,卻也渾然一體。其中起紐帶作用的就是復廊了。廊是中國園林中最富有可塑性與靈活性的建築,在園林中不僅有交通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有觀賞的作用,對於我們旅遊者來説、廊是一條生動活潑的旅遊線路。複道迴廊是何園建築的一大特色,全長430米,並把整個後花園的主要景點和玉繡樓貫穿起來。它分上下兩層,形成立體面,起到分離客流的作用。可見,3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有建造立體交通的思維。漫步復廊裏欣賞全國美景,還可以觀賞到水心亭上的戲曲表演。即使在下雨天,也能免遭淋雨之苦,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構園者用心良苦,獨具匠心。

遊客們:請看廊的東南兩面都開有漏窗,有的用水磨花花窗作為分隔,有的直接開成空心窗洞,置兩排平行12個什錦花盆,有摺扇形、花瓶形、梅朵形、海棠形。這樣我們在廊上走,就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加深了園林的層次,使花園與住宅相互關照,增加了園林內部環境氣氛的曲折變化,各景之間相互呼應。從復廊曲折南行,我們看到的這幢重檐歇山頂建築便是“賞月樓”,這裏是主人母親居住的地方,廊旁鐵欄花案刻有“延年益壽”的字樣。

【住宅區:煦春堂—玉繡樓】

住宅區主要由一座面積約160平方米的煦春堂和兩座七開間的西洋樓組成,是一幢單檐歇山頂建築,整座煦春堂大廳分正廳、耳廳,是目前揚州市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楠木廳。正廳大門兩側,融合了西方建築方法,選用整塊4平方米玻璃配成窗,有利於採光。在朝南一面走廊上有13個西式木雕月牙門,上面雕有折枝、牡丹花和牡丹花籃,象徵着主人對如意、美好、吉祥、富貴生活的神往。

在楠木廳後面有兩進具有異國風格的雙層樓房,叫玉繡樓,共有28間,中西合壁,新穎別緻。這裏曾是小姐閨房,是園主人女兒居住的地方,在封建社會,小姐是不可以輕易與人見面的,因此園主派“重兵”把守,客人也不敢越雷池半步。遊客們:請抬頭往上看,頂上廊板中有個方孔,配有滑輪升降,這是專為小姐輸送食物和茶水之用的。

遊客們:剛才我們遊覽了庭院區的各棟住宅,不知有沒有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帶有西方建築特色,這是因為國主人從小留學過歐洲,接受了外來文化的影響。

【片石山房:石濤的疊石—楠木廳—不繫舟】

在何園東端還有一個規模不大的“片石山房”。何園自古就有大花園、小花園之説,如果把何園比作大花園,那麼小花園就是園中之園片石山房了。

片石山房,原名“雙愧園”,是清朝初期畫壇巨匠石濤疊石造園的惟一遺蹟。後因年久荒廢,僅有假山主峯殘石倚牆而立。1989年底進行了修復,使勝景得以再現。石濤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畫家,明朝宗室的後裔,明朝滅亡之後,為避免清統治者的迫害,出家為僧,亡國之痛使之寄情山水,並在疊石時將胸中鬱憤轉化為佳山秀水。石濤死後葬在揚州蜀岡。

古人云:“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揚州無山,園林中常採用平地疊石之法,而疊石增山是很講究的,必須運用高度技巧,那麼它究竟有哪些奧祕呢?請遊客們繼續跟我往前走。請看前面片石山房門廳處置有一滴泉,形成“注雨觀瀑”之景。水池前一廳為復建的水謝,廳中以石板進行空間分隔,一邊為書屋,另一邊為棋室,中間是湧的泉,並配置琴台,琴棋書畫合為一體。在池的南面有三間水村,與假山主峯遙遙面對,高山流水,此情此景正能體現石濤的詩意:“白雲迷古洞,流水心檐然;半壁好書屋,知是隱真仙。”

在園中之園的東面那幢楠木廳,是整個何園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幢建築,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現在經過裝修重新對外開放。它結構嚴謹,典雅端莊。在楠木廳西側有一“不繫舟”,臨池停泊,坐在船上俯視池中游魚,就像遊船正從外面野航回來,其樂無窮。楠木廳東院牆上嵌有磚刻“片石山房”四字,是後人臨摹石濤真跡而放大的。

遊客們:分峯疊石當為揚州造園的一大特色,而何園現存的湖石假山保持了基本原貌,今天我們有機會領略它的風采。請看.假山之上,用連皮杉木新建的半亭,名為“葫蘆亭”,充滿野趣。假山丘壑中的“人工造月”堪稱一絕,光線通過留洞,映入水中,宛如明月倒影。在西廊壁上新刻了碑文,選用石濤詩文等九篇。壁上還嵌置一塊碩大鏡面,整個園景可通過不同角度映照其中。

片石山房雖佔地不廣,卻使廊、廳、亭、假山與水達到有機的統一,給人以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意境,在有限的天地中給人以無限的通思。

各位:假如在皓月當空之際來到何園,水心亭籤歌悠揚,湖心亭上身着長袖舞衣的少女撥動琴絃,倩影映入湖水之中,湖中游魚自由暢遊,置身其中,您哪裏會以為這是何園,分明是瑤台仙境。著名造園家陳從周教授遊園後曾賦詩一首:“江南園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揚州。水心亭上看波綠,覽勝來登一片樓。”

何園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但願何園這輪揚州的難保的明月,永遠留在您的心裏。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17

同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典型水鄉風格的古鎮。同裏舊稱“富土”。唐初改為“銅裏”。宋時將舊名拆字為“同裏”。同裏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鎮內由15條河流縱橫分割為7個小島,由49座橋連接。鎮內家家臨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鱗次櫛比;宋元明清橋保存完好。它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贏得“東方小威尼斯”的美譽。同裏隸屬江蘇省吳江市,位於太湖之濱,京杭大運河畔,全鎮總面積為133.15平方公里,人口5.5萬。同裏以“醇正水鄉,舊時江南”的特色聞名於海內外,1980年被列為國家太湖風景區景點之一,1982年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鎮,著名景點“退思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它像一顆珍珠鑲嵌在同裏、葉澤、南星、龐山、九里5個湖泊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河道及縱橫交叉的支流分割成7個小島,由於同裏處於澤國河網之中,歷史上交通不便而少有兵燹之災,古建築保存較多,是江蘇省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之一。因水成園,家家連水,户户通船,構成層次錯落有致的優美畫卷。自古以來,詩人墨客對此讚美不絕。

嘉蔭堂在同裏竹行埭尤家弄口,舊稱柳宅,建於民國十一年間(1922年),宅主柳炳南,與愛國詩人柳亞子先生同宗。柳亞子先生曾在此居住。嘉蔭堂的正門採用石庫門式的牆門,其牆面所用原料比較細膩又用經過水磨加工的細清水磚砌成,並加以灰漿勾維,使牆面更顯得整潔光亮。雖未登堂入室,卻已給人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穿過門廳抬起頭來,只見‘福、壽、祿”三星躍居正脊中心,額首微笑,似乎正在歡迎來自遠方的朋友。嘉蔭堂的主建築俗稱“紗帽廳’,系仿明結構,整座大廳高大寬敞,肅穆莊重。廳內到處刻着圖案,五架樑兩側刻有八駿圖”,樑兩端刻有‘風寒牡丹,樑底則刻有“稱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圖案,就連拳頭大小的一塊“峯頭’,也刻上了寓意“連生貴子”的蓮蓬,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更為罕見的是,紗帽翅(即棹木)上也刻上了(三國演義》中的“古城會”、“三英戰呂布”、“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八幅形象逼真、呼之欲出的圖畫,讓人不由拍案叫奇。這組木雕現已被(中國戲曲志·蘇州分卷)收錄。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18

照壁廣場

長40米,高8.6米,它被稱為華夏第一壁。照壁面向太湖一面,刻有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所題寫的一句詩“湖光萬頃淨琉璃”,琉璃是佛教七寶之一。(注:佛教七寶為金銀、硨磲、瑪瑙、紅珊瑚、琉璃、琥珀)佛經上説,琉璃世界清淨、美好。這句詩把靈山喻為琉璃世界,與三萬六千頃的太湖交相輝映。或許有的人會問,為什麼要把照壁設在這裏,那我們説我們靈山是一塊風水寶地,因為“前有照,後有靠,兩邊抱”前面可以把三萬六千頃的太湖當鏡子照,背靠小靈山,左青龍,右白虎,整個地形從遠處看猶如一張太師椅一樣。凡是風水寶地都藴含着福氣、運氣、靈氣,為了不讓“福氣、運氣、靈氣”外泄,就必須要有一樣法物來收氣。大照壁就起了一個收氣的作用。

照壁面向大佛一面,中間刻有趙樸初老先生所寫的一首詩《小靈山》“昔遊天竺訪靈鷲,歎息空荒憶法華,不意鷲峯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這首詩的意思就是説,樸老曾到印度靈鷲山去遊訪,看到已沒有佛祖在世時在那裏講經説法的繁盛,覺得非常可惜和心酸。在97年時樸老再次來到我們靈山景區,看到建成靈山大佛,修復完千年古剎祥符寺以後,這裏香火十分旺盛,又重現了當年靈鷲峯的繁榮,於是興起題寫了這首《小靈山》的詩。

玄奘法師從西天取經回來以後,就在全國各地弘揚佛法,後來到了這裏,發現原稱為“秦履峯”的地方周圍風景秀麗,非常像他曾到過的印度靈鷲山,於是賜名“小靈山”。當地的杭將軍舍地出資建了“小靈山寺”,玄奘法師還留他的大弟子辨基在此講經説法,任第一任方丈。到了北宋年間改為“祥符禪寺”一直延用到現在,在1938年時祥符禪寺被日本人的三光政策徹底毀掉。於1994年開始修復,也在此建造了靈山大佛。在大照壁的兩邊也可以看到靈山的整個緣起和始末。

五明橋

佛教中“明”是智慧的意思,“五明”就是五種智慧。中間這座橋代表“內明”,是佛教中的精髓,也是最高境界,代表“大徹大悟”。佛經上説菩薩要普渡眾生必須廣學五明,所以其他“四明”是基礎,分別為“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

何為“聲明”?我們都知道佛教是從印度流傳過來的,最初經文是用梵文寫的,要想看懂經書,首先要懂梵文,這就是語言學,像現在我們和外國朋友交流要懂英語、日語、法語等那在佛教稱之為“聲明”。

那什麼又是“因明”呢?如果像現在我在向大家介紹這個景點時,沒有條理性,那大家就很難理解和聽懂我所講的內容,那這在西方稱為邏輯學,也是佛教所説的“因明”。

“醫方明”,大家應該比較能理解,我們説“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就不能很好的工作、學習、生活,所以我們每個人要學習一些保健知識,懂得一些養身之道以確保自己健康,這在佛教稱為“醫方明”。

“工巧明”包含的內容很多,指的是所有世俗間的技能,如,電腦,音樂,建築,繪畫等。希望世人能多學一些技能,使自己成為一個綜合性的人才,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那在佛教中也需要掌握“工巧明”。

在我們學習好這世俗間的文化之後,我們應該化知識為智慧,不斷的提高自己,最終獲得大智慧,達到內明的境界,也就是不斷修煉內心,瞭解自己,徹悟自己,覺悟人生。

門樓

廣場兩邊種植的是紫竹,我們常説“紫竹林中觀自在”意思是説見到紫竹林就如同見到觀世音菩薩一樣。

廣場中間這兩棵高大的銀杏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們像兩個門神一樣守護着我們整個景區。在門樓中間寫有“靈山勝境”的這塊匾額是由樸老所題寫的。

在穿過門樓之後,我們不妨再回頭看一下,門樓中間也掛有一個匾,上面用梵文寫有“靈山勝境”。這塊匾是由北大教授,也是我國研究梵文的泰斗人物,季羨林先生所題寫的。

洗心池 佛足壇

我們常説“洗心革面”,意思是改頭換面,重新做人,在佛教不是從品性的角度來講的。佛經上説“心性本淨,客塵所染”。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説,我們人一生下來心靈本來是很純淨的,猶如一面乾淨的鏡子,隨着年齡的增長,增添了很多的煩惱,就像鏡子沾染了灰塵一樣。朋友們可以通過洗手來洗去心間煩惱,換一種清新自在心境來遊覽我們的靈山景區。

在洗完手之後,讓我們帶着虔誠的心來瞻拜我們的佛足。早期佛教是沒有佛像的,都是以菩提樹、舍利子、佛足石來象徵佛陀。因為佛祖在世時,不讓人造他的像來膜拜,在他即將涅磐之前,他在摩揭佗國山上的一塊石頭上留下了他的雙足印,並告訴他的弟子阿難説“我留下這足印來保佑大家,看到這足印,就如同見到我一樣”。所以説膜拜佛足如同膜拜佛祖真身一樣。

我們可以仔細的來看一下,這佛足印與我們常人有什麼不同,我們可以看到佛足足底平滿,五趾齊平,足掌中間還有,喻意常轉,佛法無邊的意思,足趾上有“萬”字符號,象徵萬德莊嚴,這些都是佛祖的三十二相。朋友們拜佛足可以增福添壽。有些朋友或許會問,靈山有一個大佛像。為什麼還在這裏設佛足壇呢?這是讓我們的遊客朋友可以跟着佛祖的腳印向前走,去了解佛祖的一生,去了解一下他是怎樣從一個普通人成為萬人敬仰的佛陀的。

般若門

般若門也稱之為智慧門。它是我國境內最大的手工雕刻的石牌坊。我們可以看到在每根石柱上面都有一隻石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俗話説“雄師一吼,百獸皆服”,在佛教中把獅子吼喻為弘揚佛法,也象徵着佛法無邊。

在般若門上刻有“六度”內容,“度”在佛教是到達彼岸的意思,也是修行者的行為準則。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持戒”,“持戒”指要持五戒,不偷盜,不飲酒,不妄語,不邪淫,不殺生,它不僅是出家人的清規戒律,結合我們現在來講就是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再仔細一點就是每個人要遵守道德規範。

在佛教中“佈施”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大家應該比較能理解就在經濟物質方面給予他人幫助。那什麼是法施呢?像現在我在為大家介紹一些佛教知識就可以稱為法施,當然,在生活中,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好的建議去告訴別人,也是法施的體現。

“無畏施”也一樣貼近我們的生活,如果你的朋友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您去安慰他,鼓勵他讓他獲得輕鬆快樂,這就是無畏施。“忍辱”就是忍受痛苦屈辱的意思。

般若門另外一面中間刻有“精進”,就是要精益求精,不斷努力,力求更好,有此可見,佛教不是落後與悲觀的,它也是與時俱進的。

“禪定”的意思,就是要我們安定心性,去思考,去靜思,最終把知識化為智慧,達到最高境界,獲得大智慧。“般若”就是大智慧的意思。

般若門南面“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水淨空淨陸淨淨土即在此方”,這副抱柱聯是由我們祥符禪寺修復後的首任方丈茗山法師所題寫的。意思是説靈山是一塊佛門淨土,風水地,人傑地靈;般若門北“青天有眼觀察世間善惡兩樣安排,紅日無私照徹大地山河一律平等”,這是由上海九旬老人顧老所題寫,上聯的意思是要世人多行善事莫作惡,因為有因果抱應的,下聯是指世間眾生一切平等。

菩提大道

因為我們佛祖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覺悟成道的,所以菩提大道又稱為覺悟大道。在大道兩邊種植了百餘棵銀杏樹,在我國曆來是把銀杏樹視為佛門聖樹來代替菩提樹的。因為銀杏樹的樹齡很長,可以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徵着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

我們可以看到菩提大道中間飾有七朵蓮花是取自佛祖出生時步步生蓮的典故,過會兒我會向大家仔細來介紹的。我們現在走在蓮花上就如同與佛祖在同行,我們還可以看到邊上還有不斷雲,喻意好運不斷,福氣連連。

在菩提大道兩邊是投資了三千萬建設的綠化帶,我們引進了許多珍貴樹種如“櫸樹、檫樹、羅漢松、白皮松等”這草坪也是引自美國矮生白慕達與雁麥草混播的,一年四季長綠,那靈山公司之所以要花那麼多資金來搞這個綠化是希望為我們的遊客創造一個優美清淨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去感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也希望能夠提醒各位遊客愛護綠化,珍愛生命。

九龍灌浴

九龍灌浴是根據佛經上所記載的佛祖出生時的故事而建造的,據説在佛祖一生下來他就能走路和説話,他不用旁人扶持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而且腳下步步生出一朵蓮花來,最後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天上地下,為我唯尊”頓時天空出現了九條龍噴出淨水為他沐浴,仙女們也紛紛散下花瓣,奏起仙樂,供養我們的佛祖。

小太子全身鎦金,共使用黃金18公斤,重12噸,高7.2米。蓮花座下面是獅子鼓,我剛才有提到獅子在佛教是象徵弘揚佛法的,獅子鼓下面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祖出生時的守護神。周圍幾個漂亮的仙女稱為“八供養”是佛祖出生時的供養人。

這吐水的鳳凰稱為八鳳飲水,這水是經過引自德國200多萬的淨化器,淨化後的水,在佛教稱為“八功德水”,只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才有,大家可以放心飲用,您會覺得這水清甜甘冽,而且可以保佑你身心安樂,福慧雙收,平安吉祥。

轉經廊

廣場四周是轉經廊,裏面安放的是轉經筒,這是藏傳佛教祈福用的法器,因為考慮到有些朋友們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或沒有機會在平時誦讀經文,於是設置了這樣的轉經廊,大家可以趁此機會來轉一下這轉經筒,因為你每轉一週就如同把轉經筒內的經文誦讀了一遍,如果您有時間也可以把我們108個轉經筒全部轉過來,這就如同誦讀了百遍經文,功德十分大的,也會保佑你福壽延年。

“降魔”銅雕

在看完佛祖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以後,我們來看一下佛祖四相成道中的“降魔”。

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長26米,高將近8米的大型銅雕展現的就是佛祖“降魔”的過程。我們有些朋友們可能會發現佛祖顯得有些憔悴,對不對?這是因為佛祖剛剛經歷了六年的苦行,但沒有悟出解脱之道,於是他放棄苦行,到了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受了牧羊女供養的羊奶之後,稍微恢復了一些原氣,便坐在一個菩提樹下,發了一個大願“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來了”佛祖在樹下靜思了七天七夜,就在他將要成佛的剎那間心魔來襲,比如像享樂的誘惑、財勢的誘惑,美女的誘惑等最終佛祖把它們一一降服,得道成佛。我們可以來仔細看一下這些心魔,有一個女子跪在那裏,用手半遮着臉在哭泣,她誣陷佛祖與她發生了不正當男女關係使她懷孕了,這是我們常説的誹謗。這邊中間有一個端莊的王子,周圍的人向他敬獻珠寶,這象徵着財勢、權力。這邊是美女的誘惑,佛祖是不為所動。識破她們的詭計,使她們變回原來醜陋的面貌。上面手握兵器的是魔軍,他們想用武力來嚇唬我們的佛祖,但佛祖是不畏懼的,最終把他們降服,他們跪下來歸依了我佛。佛祖右手的手勢,稱為降魔印。他座下站立的是地神,他是佛祖整個降魔過程的見證人,他正在向一個常人講述佛祖降魔的經過。常人聽後,覺得佛祖十分偉大,便跪下來頂禮膜拜。

看完這個銅雕後,我認為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有堅定信念,戰勝自己,才能有所成就。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樣想的,因為各自思維不同,感受也不同,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阿育王柱

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這根石柱稱為阿育王柱,為什麼叫阿育王柱呢,這就要從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説起,他比我國的秦始皇還要早一百多年。如果説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的話,那麼阿育王就統一了整個印度。我們知道統一一個國度肯定要經歷很多的戰爭。在阿育王年老時他覺得自己罪孽深重,因為戰爭中有無數生命被殃及,於是他在一位比丘的點化下皈依了佛教,並把佛教定為國教。在全國各地豎這麼一根石柱,石柱上都刻經文以此來弘揚佛法。人們就把這樣的石柱,稱為阿育王柱。如果説我們釋迦牟尼佛祖創建了佛教,那麼佛教的弘揚與阿育王是分不開。

我們可以仔細來看一下這根阿育王柱,它是整根花崗巖雕刻而成的,高16.9米,直徑有1.8米。阿育王柱最頂端的四隻獅子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也象徵着要把佛教弘揚到四面八方。獅子下面刻有和四種動物,分別為獅子、牛、馬及大象。喻意常轉的意思,獅子代表釋迦王族,牛代表忍辱負重,馬代表王子逃離皇宮,大象代表大行大力。

這根阿育王柱是從福建山區裏開鑿出來的,大家現在見到的已是第三根,前面兩根在開鑿過程中斷裂了。阿育王柱路經三個省才運到這裏,僅保險費和一些附加費用就達到一千萬。我們的阿育王柱是手工雕鑿的,用壞的榔頭就可以用5噸的卡車裝一卡車了。

花崗巖的拉伸強度很小,抓住一頭則會被自身的重量拉斷,在裝過程中是十分困難的,很容易就拉斷。最後動用了三輛超過一百噸的大吊車,在專家的精心指導下才順利裝吊完成。阿育王柱四周的石欄稱為“牛欄”,是印度的傳統建築,喻意隆重高貴。現在我們見到的阿育王柱,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花崗巖石柱,就是為了紀念阿育王對佛教的重大貢獻。廣場旁邊四根石柱稱為經幢,通常上面也刻有經文,映襯出阿育王柱的雄偉莊重,佛教的博大精深。

天下第一掌

天下第一掌廣場左側矗立有“天下第一掌”。它高達11.7米,相當於三層樓房的高度,寬5.5米,僅手指直徑就達1米,掌心千輻輪直徑2米,總重量達13噸。這是按靈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複製而成,也就是説形狀大小完全一樣。佛掌的印相為“施無畏印”,寓意驅除眾生痛苦,撫慰眾生心靈,令眾生無畏無懼。對比如此龐大的手掌,可見大佛的雄偉高大了。因“佛手”與“福壽”諧音,所以我們常説“摸摸佛手,增福添壽;抱抱佛腳,平安如意。”既然有幸來到靈山勝境,我們不妨帶着美好的心願去摸摸佛手,讓大佛為您驅除煩惱,保佑您一生平安。

百子戲彌勒

高3米,寬7.8米,重9噸。斜倚而卧的彌勒神情和藹,笑容可掬。在彌勒碩大的身體上,塑有整整一百個正在嬉戲耍鬧的小頑童,各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您看:他們有的在疊羅漢,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樹枝桶彌勒的肚臍,更有調皮的竟然在彌勒身上撒尿。但彌勒一點也不為所動,依舊樂呵呵。這些小頑童為何如此捉弄彌勒呢?據説他們是在考驗彌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稱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實證明,只有心胸開闊之人才是真正擁有快樂的人。

祥符禪寺

通常我們會把靈山大佛景區簡單概括為一山、一寺、一佛。一山,即小靈山。一寺,就是始建於唐代、且幾度興廢的千年古剎祥符禪寺。一佛,就是高達88米、被稱為神州第一佛的“東方大佛”——靈山大佛。走過分別代表自覺修行的普渡橋、大徹大悟的大覺橋和懂得報答恩情的慈恩橋即可進入千年古剎“祥符禪寺”。正對的天王殿,便是祥符寺山門。殿內供奉四大天王,分別代表着風調雨順,寓意國泰民安。為什麼正面供奉的又是笑呵呵的彌勒佛呢?因為佛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過去佛是燃燈古佛,釋迦牟尼是現在佛,彌勒佛便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才能繼承佛位,所以稱之為未來佛。其實現在我們所見的彌勒形象,並非彌勒本身,而是依據五代時期的契此和尚,也就是常説“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而成。因其形象和藹可親,所以千百年來深得老百姓認可。彌勒背面的是寺廟護法神韋馱菩薩,他手拿降魔杵,能除一切妖魔鬼怪。韋馱與伽藍殿的關公是同一職位,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防部長。手中的降魔杵位置不同含義就不同:杵地代表不掛單,合掌捧在肘中,代表掛單,還有一種向上,説明寺院只留吃,不留住。走出天王殿,可以看到鐘樓、鼓樓。鐘樓裏設置有“江南第一鍾”。重12.8噸,高3.5米,下口直徑2.5米,由安徽蕪湖造船廠鑄造。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會舉行隆重的撞鐘儀式,因佛經中記載人生有108個煩惱,每撞一下便能去除一個煩惱,撞完108下,你就去除人生的108個煩惱,所謂“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聽到鐘聲能解除煩惱,增長智慧。站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一尊佛,這尊佛高8米,是江蘇著名的雕塑家吳顯林設計的,他一共設計三尊小佛,一尊是1米,一尊是2.5米,還有一尊是8米高的小佛,88米高的大佛就是根據這尊8米高小佛通過計算機放大11倍建造的。接下來氣勢雄偉的建築,則是寺廟正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一匾為樸老題寫。它是專門供奉佛教締造者和最高層領導者——“佛”的大殿,大雄是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意思是説佛有大智力,一切無畏。走進來看到中間坐着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説法相。佛祖的兩邊,一老一少立着兩為弟子,少者阿難,老者伽葉,後面的火焰板是光明和温暖的象徵,兩旁邊的抱聯,是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原方丈茗山所題寫的。“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水淨空淨陸淨,淨土即在此方”。兩側是十六羅漢。後面則是由整塊漢白玉雕成的淨瓶觀音像。十五、杏壇廣場杏壇廣場有一棵古銀杏,那是我們祥符寺悠久歷史的見證,植於唐貞觀年間,已有近1420xx年的歷史,此樹姿態各異,樹乳累結。每年秋天枝頭都掛滿白果,人們都説這棵樹是鎮寺神樹。據説,這棵千年銀杏曾數次遭到雷擊,主幹中間空心,其間藏有一條青色巨蟒。巨蟒平時不出來,每年八月中秋夜,都要從樹上游下來,悄悄地繞寺一週,然後返回樹洞。中秋夜看蟒巡寺成為祥符禪寺的一大盛事,而善男信女們認為青蟒是神蟲,到寺內進香後,一定要到古銀杏樹前燒香磕頭。寺裏的和尚説每到白果豐收之時,巨蟒便在樹內搖動樹身,白果紛紛自動落下,從而免去僧人採摘之苦。後來有遊方僧人説青蟒是青龍山山神。

平安抱佛腳

登雲道要參與“平安抱佛腳”,需要我們登上這道長長的階梯,稱之為“登雲道”。細心的遊客會發現,靈山大佛腳下的登雲道與中山陵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因為他們的建造理念是一致的,在視差作用下,登雲大道的特點是:從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從上往下看,只見平台不見台階,登雲大道一共218級,共分七個平台,正好符合俗語“救一生靈,勝造七級浮屠”,因此登上登雲大道也是一種修行。

登雲道中間設有七幅巨型石刻,組成了一副靈山史卷,讓遊客能夠了解靈山的歷史。登雲道上的一口古井,稱為“六角井”,據説茶聖陸羽曾品過井中的泉水,認為甘洌清甜,非常推崇被譽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十七、靈山大佛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石頭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這一神州大佛坐落於太湖之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背靠小靈山,北踏青峯,南面太湖,地理環境十分優越。靈山大佛佛體由156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蓮花座的440塊,就剛好20xx塊。其中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其他每塊銅壁板的展開面積平均4——6平方米,全部銅板展開面積可達到9000多平方米,約有一個半足球場大小。總共耗用銅725噸,焊接它們的焊縫總長度達35公里。並且還要將它們都打磨光,讓大家看不出焊接的痕跡來。壁厚為6-8毫米。再來看一下大佛的蓮花座,共有四層蓮花瓣組成,每層22瓣,共88瓣。凡捐資滿人民幣100萬元的,可在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千古流芳。有一點是值得介紹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請你們不妨注意一下,不論你走近走遠,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終在跟隨着你,關注着你。當你愈靠近大佛時,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漸睜開、睜大……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眼睛”真的會“動”的不成?其實並不奇怪,這裏絕沒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視覺差產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藝術魅力,或者説是雕塑家的藝術功力。我們整個大佛建造運用高科技拼裝焊接而成,並且採用了完整的抗風、防震、耐腐蝕、避雷等措施。靈山大佛是分塊鑄造,然後再在現場將它們一塊塊地拼裝,焊接在一起,使它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

日本奈良有一尊古代的銅佛,叫做“奈良大佛”,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日本人稱之為“國寶”,其實只有十幾米(14.8)高,當時鑄造它的時候,竟動用了260萬人,為當時日本全國人口的一半。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最多亦不過涉及到幾百人,而且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造成了。這靠的是現代科技手段,甚至還動用了航天技術。在這裏還可以找到許許多多個“為什麼?”。因此,參觀靈山大佛,不僅可以獲得視覺上的震撼,更能增長可不少科學知識。由於時間限制,我在這裏只能談兩個“為什麼?”第一個“為什麼”是:安裝好的大佛,為什麼是“兩腳離地”的?這是因為靈山大佛的總體設計方案採用的就是“整體懸掛”方案。佛體銅壁板經過拼裝焊接成整體以後,是通過副支架、主鋼架直接懸掛在像樓房一樣的鋼筋混凝土主骨架上的。副支架總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塊銅壁板有2——3根。整個佛像相當於有四、五千隻手從裏面加以託着和拉着。這樣,銅壁板可以鑄得儘可能的薄,節省銅料,經濟合理。因此,做到最下面一層銅壁板是離地的。第二個“為什麼”是:大佛頭上沒有看到避雷針,它能防雷嗎?為什麼?大佛頭頂上如果裝上一根避雷針,像一根小辮子那樣翹在那裏,當然不好看!其實,大佛頭上不是沒有避雷針,而且有很多,所不同的是避雷針不是“尖”的,而是“球形”的,那就有298個髮髻。人們都知道避雷針必須是尖頭的,但是,在英國及其殖民地範圍內的避雷針都是“鈍”頭的。尖頭避雷針只能使自身免遭雷擊,卻保護不了鄰近地區也免遭雷擊。鈍頭避雷針的情況就完全不同,它自身雖然遭到雷擊,但因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損害,但卻能以它為頂點,有效地展開一頂錐形保護傘,使傘下的物體免遭落雷的傷害。鈍頭避雷針更有利於形成閃電的通道。這樣,螺形髮髻的頂端,豈不正好合適?!正由於靈山大佛的建造,包含了這許多科技內容。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説:靈山大佛的建成,是我國泰民安、國力昌盛的象徵。如果不是國泰民安,誰還有心思集中精力造大佛呢?如果沒有先進的科技和強盛的國力,怎麼可能建成象靈山大佛這樣的大銅佛來呢?

有人會問,為什麼要把大佛建在這裏呢?在沒有建靈山大佛之前,中國已經有四尊大佛,分別是北方的山西大同雲岡大佛、中原的洛陽龍門大佛、西方的四川樂山大佛和南方的香港天壇大佛,惟獨東方還沒有大佛。1994年無錫市及馬山區各界人士決定修復祥符禪寺,申請在寺後山坡新建一尊高達88米的靈山大佛。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對新建靈山大佛十分重視,親自前來考察,並提出“五方五佛”的理論。他認為這裏位於華東經濟發達地區,加上這裏地理條件優越,坐北朝南,面對三萬六千傾的太湖,建靈山大佛將改變東方無大佛的歷史,完善“五方五佛”格局。靈山大佛開光前後,趙樸初又多次蒞臨。“五方五佛”無論從宗教、文化、藝術、科技或旅遊的角度看,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從這個意義看,靈山大佛不僅屬於無錫,而應該是屬於華東,屬於全中國。十八、佛教文化博物館、隨喜堂、萬佛殿靈山大佛基座上下三層,集聚着佛教文化的所有精髓。走進底層基座的佛教文化博物館,順“清涼世界”拾級而上,便可看到佛博館“鎮館之寶”——漢代金絲楠木雕刻的北京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另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藝術的佛教三大教派、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接着可乘電梯上蓮花寶座,參與“平安抱佛腳”活動,抱抱佛腳,一生平安。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19

何園號稱晚清第一園,由清光緒年間任湖北漢黃道台、江漢關監督、曾任清zf駐法公使的何芷舠所造,又名寄嘯山莊,取自陶淵明“歸去來兮……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之意,闢為何宅的後花園,故而又稱“何園”。

穿過山莊圓洞門是牡丹廳,翻開導遊詞,原來是此廳嵌有"鳳穿牡丹"磚雕,而船廳的別緻處在台階前,以卵石,瓦片鋪成水波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西園的水心亭則是中國僅有的水中戲亭,是很多電視劇的拍攝主場地.穿過園中假山,來到了住宅區,這裏有揚州市保存最好的清楠木廳,玉繡樓則是具有異國風格的雙層樓房.何園之所以出名便在於它的中西結合.住宅的側面有一片石山房.從沒聽過這個名字,只在導遊詞裏見説是石濤疊石造園的唯一遺蹟.進入山房,並未覺得有何特色,恰好幾個遊人跟着講解員在走,便也隨着聽了起來,這一聽居然欣賞到了一個絕色景緻,人説"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在這裏卻於白天也賞到了月亮!原來在假山上開有一圓洞,洞後有一沒有門板的門,光線透過圓洞便在水中形成了一輪明月.水邊的廊壁上掛有一面鏡子,山石上的迎春花攝入鏡裏,這便是"鏡花水月"了.遊罷暗歎不虛此行.

何園有冠蓋中國造園藝術的四個“天下第一”,其中特色建築之冠――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譽的1500米複道迴廊,構成園林建築四通八達之利與迴環變化之美,在中國園林中絕無僅有,被業內專家稱為中國立交橋的雛形;片石山房“天下第一山”,是畫壇巨匠石濤和尚疊石的“人間孤本.”。

“牡丹廳”因東牆歇山尖有《鳳吹牡丹》磚雕山花而得名。這幅《鳳吹牡丹》圖是至今揚州保存最完整的磚雕之一。

“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為四壁船為家”。建園主人何芷刀一身與船緊密相連,此廳是其形象化的標誌性建築。其“窗開四面、地鋪波紋”的構建手法使人贊為絕妙。廳似船形,四周以鵝卵石、瓦片鋪地,花紋作水波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

假山貼牆而築,參差蜿蜒,妙趣橫生;水繞山行,疏林橫空,暗香浮動,假山小亭翼然,背依粉牆,旁依綠水,沿石級過小亭可登串樓。

水心亭(有人稱戲台),是為了巧用水面和環園迴廊的回聲,增強其音響的共鳴效果而建的,以供園主人觀賞戲曲和歌舞之用。《紅樓夢》等影片的拍攝,都曾把何園的水心亭作為場景。 它被視為中國戲亭的範例,也被專家認為揚州園林中“小方壺”,所謂小方壺,即“海中仙山”。

玉繡樓,是兩棟前後並列的住宅樓的統稱。它是園主人闔家居住的處所,位於園區的中心。玉繡之名,來自庭院中的兩株廣玉蘭樹和一株繡球樹。20世紀40年代初,名園曾經淪落成為駐軍營盤,其中一株廣玉蘭樹橫遭砍伐。如今倖存的這棵廣玉蘭樹已經有120xx年的樹齡

玉繡樓的主題建築是前後兩座磚木結構二層樓,既採用中國傳統式的串樓理念,又融入西方的建築手法,如採用法式的百葉門窗、日本式的拉門、法式的壁爐、鐵藝的牀等等,此外,在體現住宅建築功能和人性化需要方面,也有一些值得稱道的細節,如地面設通風孔、地下建近兩米高的透氣層等等,可見當時園主人“與年俱進”的思想!

玉繡樓是何家小姐的閨房,有小姐的卧室、書房和琴房。

清代楠木大廳名為“煦春堂”。掛在楠木柱上的楹聯,上聯是:“莫教春秋佳日過”。下聯是:“最難風雨故人來”。大堂正中有個條案,上面放着有一件類似袈裟的鐘乳石,象徵者佛祖,主人希望佛祖能夠終身保佑他們全家幸福安康。袈裟兩旁有個花瓶和一架屏風,象徵着平平安安。大堂四周的牆上的窗子都是用原法國進口玻璃製成的。最大的兩塊玻璃共有8個平方,9毫米厚,其中一塊曾在文革中被打過兩槍,但沒有壞只有兩個槍孔。因為當時國內根本沒有玻璃,所以這鐘玻璃非常的昂貴,是一兩黃金一兩玻璃。

一進片石山房就會看見石濤和尚堆的一座小假山,那就是“滴水噴瀑”。整個假山貼在牆上,山頂凹處與屋檐相連,下面與內池相接,下雨時雨水從屋檐順假山流入池內。

沿着石徑向前走,就來到了園子的娛樂廳。西邊有一個半壁書房那就是“書”,再書房東邊一點點有一口與內池相接的小方井,當水漲時風把水吹打在井裏的石頭上就會發出“叮咚”的聲音人們稱它為“琴”,一眼就會看出來那是用老槐樹根製成的棋盤。那畫在哪兒呢?原來就在棋的後面,那是一幅天然的竹石圖。

“片石山房”又名“雙槐園”。因園內有兩棵槐樹而得名。是石濤和尚唯一一座親手堆製假山的園林。曾多次出售,可是再低的價錢也沒有人來買。原因就出在園內的兩棵槐樹。古人認為“槐”這個字不吉利,因為棺材是木頭做的,人走近木就變成鬼了。但最後還是何芷刀看中了其中的假山的藝術價值,就買了下來。

這裏能看見在全國都罕見的景象——日月同輝。可以在白天看到月亮,而且只要沿池邊由西向東走動,就可以看見月亮由缺而圓的變化過程。走在假山橋上,向對面望,就會發現一面鏡子,鏡子裏又映出一個園林,那就是“鏡中天,水中月”。

介紹江蘇何園的導遊詞 篇20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去參觀遊覽的是何園。何園位於揚州古運河畔的徐凝門街,是清光緒年間任過湖北漢黃德道台何芷舠辭官歸隱後建造,是揚州大型私家園林中最後問世的一件壓軸之作。因主人附庸風雅,從陶淵明“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取意,為“寄嘯山莊”。但人們習慣因園主人姓何而稱何園。

何園一改我國私家園林前宅後園的傳統,把住宅融入疊石理水的花園之中,力求人居環境的最大美化,被我國文史專家羅哲文題為“晚清第一園”,它也是揚州現存規模最大的官邸園林。

何園大體上分為東園、西園、園居、片石山房和祠堂五個部分。我們的參觀路線是從東門進,南門出,整個行程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現在請大家跟着我參觀遊覽。我們首先來到的是東園部分,東園入口是一座玉帶小橋,不僅玲瓏可愛,還使全園充滿水的靈性。何園的三個花園全部有真水,這可能和主人的名字有很大關係。

我們迎面看到的就是牡丹廳,牡丹是何園的園花。請大家向西屋山牆頂上看,那是磚雕“風吹牡丹”,是晚清揚州磚雕中的精品,牡丹廳也因此而得名。

東園中央的點石是一峯太湖石,點石的北面是貼壁假山。過去大户人家的圍牆都很高,不高沒有氣派,也不安全。但高高的圍牆會擋住視線,讓人拘束。於是對高牆進行裝飾的貼壁假山在中國的私家園林中得到普遍運用,增加景色,豐富視野。

各位遊客,請跟着我往前走。現在我們到了東園最精緻的建築羣船廳了。廳是船形,漢白玉砌為船舷,四面玻璃透明無礙,人在廳中,猶如置身甲板。廳外地面用瓦片、鵝卵石鋪成水波紋,給人以水意。而環顧四周,竟無一滴真水,船廳成為我國園林中旱園水意的經典之作。何園主人一生與船有着緊密聯繫,何家祖居安徽古雷池,因三面臨水而改叫望江,主人為民為官為商,幾乎天天與船打交道,楹聯中的“船為家”就點出了主人有水就有我家的豪情。船廳周邊的鋪地,分別是“松鶴延年”的壽字、“如意蓮子”的福字、“九鹿藏鬆”的祿字,都是中國傳統的吉祥裝飾圖案。

下面我們登上一段小山道,去看一看讀書樓。讀書樓是何家大公子何聲灝讀書的地方。裏面有當時大公子鄉試試卷的複印件,以及當年考上全國第九名的喜報。何家先後出現祖孫兩翰林,兄弟兩博士,父女兩畫家,姐弟兩院士,他們的故事分別陳列在玉繡樓的史料陳列館裏,大家到時再去參觀瀏覽。

出了讀書樓,我們現在走的是何園的複道迴廊。説到廊,大家都知道最有名的是全長700多米的頤和園長廊,而何園的複道迴廊總長度是它的兩倍,達到1500餘米。跟頤和園的湖廊不同,何園是樓廊,樓廊之妙,不在於長,而在於曲。複道迴廊猶如彩虹飛落,環繞何家五大樓宇,使園與宅、中與西、鬧與靜融為一個整體。因此何園複道迴廊坐享“第下第一廊”的美譽。

我們沿着複道南行,就進入了何園的園居部分。我們先去看一座獨立的小苑“賞月樓”,這是園主人母親生活的地方,是專為吃齋唸佛喜歡獨處的母親建造,圍繞着“奉親”的主題,你們看就連從法國進口的鐵鑄欄杆上還鐫刻着“延年益壽”的字樣。

現在大家看到有點歐式特點的樓房就是主人起居的地方,前後兩棟用迴廊圍成了院落,院裏栽種的是廣玉蘭和繡球樹,所以取名玉繡樓。玉繡樓中西合璧,主體建築採用中國傳統的串樓理念,房間裏使用西洋的吊燈、壁爐等。各位遊客,你們注意看一下,在兩邊的廊道上,為什麼要留下六個圓孔呢?是留給傭人從樓下遞送飯菜和物件的的通道。因為那時規矩大,下人是不能到上房走動的,更不能上樓。

現在我們下樓去何家的正廳“與歸堂”,這是揚州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楠木廳。楠木廳為主人會客之用。大廳所用的 9毫米玻璃在當時是進口的,是用同質的黃金換的,採光效果特別好,一掃中式廳堂的封閉、古板和沉悶,洋溢着開放、敞亮和明快的氣息。不過,可惜的是玻璃的上面現在有一個彈孔和一道裂紋,彈孔是紅衞兵留下的,裂紋是拍戲時留下的。   下面我們一起去何家祠堂,去認識一下何園曾經的主人們。我先帶大家去看一口古井,我們看到的井一般是建在屋外的,但這口井為什麼建在屋內呢?其實關於這口井的存在一直都有爭論,一種説法認為具有空調作用,用作空調的話,就應當在屋內兩側各建一井,而這口井明顯不是空調,它只有一口,且建於屋子的一側。第二種説法是因為井在屋子東側,和風水有關,但史書上未有先例記載。第三種説法是因為井建在祠堂內,是對祖上恩德的銘記,叫做飲水思源。各位遊客,您覺得哪種説法更有道理呢?

現在我們到的地方是片石山房,它就是因水池北面的假山而得名,為清代石濤和尚的手筆。石濤和尚不僅是中國畫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疊石造園的高手。他在41歲時結束雲遊生涯,客居揚州,創作了片石山房,這是他留在人間的唯一疊石作品,稱為人間孤本。東面牆上有石濤“片石山房”石刻一幅。石刻的北邊有一棵羅漢松,樹齡已有三百多年了,也是當年考證片石山房是石濤遺作的論據之一。遊片石山房,最不能忽略的景觀就是鏡花水月。現在你們看片石山房西邊廊壁間鑲嵌的一面大玻璃鏡,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面鏡子都能將園中景色收入自己的懷抱。與鏡子遙遙相對,東北湖山腳下的水潭中,則藏着一輪明月,它跟隨我們的腳步,從月牙到滿月,依次變化。“人工造月”是片石山房的一絕。這兩處景點合起來就是片石山房著名而奇特的佛理景觀:鏡花水月。遊客們你們現在就想去親身體驗一下“鏡花水月”的妙鏡嗎?

走進何園,彷彿走進一幅自然和人文的美麗畫卷,天人合一,中西合璧的近代造園藝術,一個近代大家族豐富多彩的人物故事在這裏生動展現。我國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説:“江南園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揚州”,歡迎大家以後有機會再來我們揚州,再來何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angsu/poyx6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