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浙江導遊詞 >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通用19篇)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通用19篇)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 篇1

杭州西湖蘇堤是北宋元佑五年(1090),詩人蘇軾(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構築並歷經 後世演變而形成的,杭州人民為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把它命名為"蘇堤"。得名的由來編輯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通用19篇)

《元史》記載,元佑五年(1090)蘇東坡任杭州刺史時,曾疏浚西湖,並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築起一條南北走向的堤岸。蘇東坡主持修築的堤岸,大約是日後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棲霞嶺下這一條堤岸的雛形。雖説是雛形,但是,構成這一條堤岸最著名的六條橋,即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都已經有了。據説,這些名字都出自蘇東坡的錦心繡口。蘇東坡本人的詩歌中,有關於修築這條堤岸的清楚記載:"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軾在潁州》) 南宋開始,蘇東坡主持修建的這一條堤岸,已經成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蘇堤春曉"。不過,可以肯定,今天遊人所見的蘇堤,早已不復蘇東坡修築的原樣,一定經過了無數次的增補修葺,整飭路面,植樹造林。比如,在裏西湖修築了"楊公堤"的明代弘治年間杭州知州楊孟瑛,就曾經將部分疏浚西湖的淤泥用於補益"蘇堤"。也就是説,今日"蘇堤"之美,並非成就於蘇東坡一人之手。

後人為懷念蘇東坡浚湖築堤的政績,就將這條南北長堤稱為蘇堤。春日之晨,六橋煙柳籠紗,幾聲鶯啼,報道蘇堤春早,有民謠唱道:"西湖景緻六吊橋,一株楊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就此而得名。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 篇2

蘇堤南起 南屏山麓,北到 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他是北宋大 文學家、書法家 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 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他命名為蘇堤。長堤卧波,連接了 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 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 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 足見它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姍姍來遲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豔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 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捲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魄。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漫步在西湖的蘇堤上。現在正是春意盎然,倆岸楊柳飄飄,一派生機勃勃的樣子,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沿途的美景吧。

楊柳滿長堤,花明路不迷。

畫船人未起,側枕聽鶯啼。

這首詩正是明朝張寧看到蘇堤而作。那麼大家是否知道這條道為何而稱為蘇堤嗎?北宋後期,蘇東坡來杭州任職。他一心為民着想,處處為民辦事,得到當地老百姓的愛戴和擁護。後來,蘇東坡發動軍民在西湖上造了一座橋,等蘇東坡走了後,人民為了紀念他,就把這座橋取名為“蘇堤”。

蘇堤全長2.8公里,堤上共有6座橋,第一座是映波橋,由於蘇堤的修築,不僅溝通了西湖南北的交通,方便了市民,而且豐富了西湖水面的景觀層次,形成了與“白堤”對應的西湖水域新格局。第二座是鎖瀾橋,第三座是望山橋,第四座是壓堤橋,第五座是東浦橋,第六座是跨虹橋,因為這些橋,我們能夠從很多角度來觀賞西湖,更讓“蘇堤”擺脱一塵不變的長堤景象,真是“妙工”啊!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過每一座橋,感受這些橋的魅力所在吧!

我們來到了蘇堤的第二座橋——鎖瀾橋。不知各位注意到沒有,這“鎖瀾”二字和“映波”是對仗的。“映波”給人以起伏盪漾的感覺,而“鎖瀾”則有風平浪靜的意思了。請看,東面的外西湖,水域廣,遊船多,動感強;而西面的西里湖則相對寧靜

多了。

我們已經來到了蘇堤壩的第三座橋——望山橋。蘇堤六橋中,此橋離岸邊的山最近。請看西里湖對岸,那就是丁家山。山下沿湖,一片綠蔭。綠蔭叢中隱隱約約的建築物是西湖國賓館。站在這橋上,環顧四周,我們能明顯地看到三面青山懷抱着一湖碧水。若是春夏之際,更能領略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西湖秀色的獨特風韻。如果我們泛舟湖面,視線空越橋洞西望,正好能望見西岸的青山及更遠的北高峯。若請您取橋名,説不定也會取“望山橋”了。這是園林藝術中借景手法的靈活運用。

各位,我們現在來到了蘇堤壩的第四座橋——壓堤橋。“壓”字在這兒有使其穩定、平靜的含義。這座橋位於蘇堤中段,橋名寓含着人們的希望。

現在我們過了麴院風荷公園在蘇堤的入口處,來到了蘇堤壩的第五座橋——東浦橋。我們在橋上看,西面是嶽湖,東面是外西湖,兩湖在此溝通,“東浦”二字點出了嶽湖水流東注的意思,而杭州話“東浦”和“東坡”發音也差不多。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來到了蘇堤的第六座橋——跨虹橋。我們已經從蘇堤南端走完了2。8公里來到了北端。蘇堤猶如長虹卧波,走完了這座橋,彷彿跨越了長虹。這跨虹橋北堍是麴院風荷舊址。若逢夏日,能觀賞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緻了。然而,蘇堤更秀美的是春天。前面介紹過,蘇堤特多桃樹、柳樹,她們是奏的信使,率先告知人們春天的來臨。

所以,元代景名“六橋煙柳”、“長虹跨湖”終究還是讓位於“蘇堤春曉”是順理成間的事。

各位遊客,蘇堤春曉的瀏覽就告了一段落了。我們的旅程也結束了。願大家心裏都有一個美好的記憶。感謝大家的傾聽!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漫步在西湖的蘇堤上。現在正是春意盎然,倆岸楊柳飄飄,一派生機勃勃的樣子,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沿途的美景吧。

楊柳滿長堤,花明路不迷。

畫船人未起,側枕聽鶯啼。

這首詩正是明朝張寧看到蘇堤而作。那麼大家是否知道這條道為何而稱為蘇堤嗎?北宋後期,蘇東坡來杭州任職。他一心為民着想,處處為民辦事,得到當地老百姓的愛戴和擁護。後來,蘇東坡發動軍民在西湖上造了一座橋,等蘇東坡走了後,人民為了紀念他,就把這座橋取名為“蘇堤”。

蘇堤全長2.8公里,堤上共有6座橋,第一座是映波橋,由於蘇堤的修築,不僅溝通了西湖南北的交通,方便了市民,而且豐富了西湖水面的景觀層次,形成了與“白堤”對應的西湖水域新格局。第二座是鎖瀾橋,第三座是望山橋,第四座是壓堤橋,第五座是東浦橋,第六座是跨虹橋,因為這些橋,我們能夠從很多角度來觀賞西湖,更讓“蘇堤”擺脱一塵不變的長堤景象,真是“妙工”啊!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過每一座橋,感受這些橋的魅力所在吧!

我們來到了蘇堤的第二座橋——鎖瀾橋。不知各位注意到沒有,這“鎖瀾”二字和“映波”是對仗的。“映波”給人以起伏盪漾的感覺,而“鎖瀾”則有風平浪靜的意思了。請看,東面的外西湖,水域廣,遊船多,動感強;而西面的西里湖則相對寧靜

多了。

我們已經來到了蘇堤壩的第三座橋——望山橋。蘇堤六橋中,此橋離岸邊的山最近。請看西里湖對岸,那就是丁家山。山下沿湖,一片綠蔭。綠蔭叢中隱隱約約的建築物是西湖國賓館。站在這橋上,環顧四周,我們能明顯地看到三面青山懷抱着一湖碧水。若是春夏之際,更能領略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西湖秀色的獨特風韻。如果我們泛舟湖面,視線空越橋洞西望,正好能望見西岸的青山及更遠的北高峯。若請您取橋名,説不定也會取“望山橋”了。這是園林藝術中借景手法的靈活運用。

各位,我們現在來到了蘇堤壩的第四座橋——壓堤橋。“壓”字在這兒有使其穩定、平靜的含義。這座橋位於蘇堤中段,橋名寓含着人們的希望。

現在我們過了麴院風荷公園在蘇堤的入口處,來到了蘇堤壩的第五座橋——東浦橋。我們在橋上看,西面是嶽湖,東面是外西湖,兩湖在此溝通,“東浦”二字點出了嶽湖水流東注的意思,而杭州話“東浦”和“東坡”發音也差不多。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來到了蘇堤的第六座橋——跨虹橋。我們已經從蘇堤南端走完了2。8公里來到了北端。蘇堤猶如長虹卧波,走完了這座橋,彷彿跨越了長虹。這跨虹橋北堍是麴院風荷舊址。若逢夏日,能觀賞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緻了。然而,蘇堤更秀美的是春天。前面介紹過,蘇堤特多桃樹、柳樹,她們是奏的信使,率先告知人們春天的來臨。

所以,元代景名“六橋煙柳”、“長虹跨湖”終究還是讓位於“蘇堤春曉”是順理成間的事。

各位遊客,蘇堤春曉的瀏覽就告了一段落了。我們的旅程也結束了。願大家心裏都有一個美好的記憶。感謝大家的傾聽!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 篇5

蘇堤春曉俗稱蘇公堤,為西湖十景之首。是一條貫穿西湖南北風景區的林蔭大堤,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堤寬平均36米。宋朝蘇軾任杭州知府時,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築而成。沿堤栽植楊柳、碧桃等觀賞樹木以及大批花草,還建有六座單孔石拱橋,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古樸美觀。蘇東坡曾有詩云:“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堤旁遍種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個品種。漫步在堤上,新柳如煙,春風駘蕩,好鳥和鳴,意境動人,故稱之為“蘇堤春曉”。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它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的。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它命名為蘇堤。長堤卧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它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蘇堤望山橋南面的御碑亭裏立有康熙題寫的“蘇堤春曉”碑刻。蘇堤長達二千餘米,兩旁遍植桃柳,四季景色各異,每逢陽春三月,柳樹成煙,掩映湖面,風趣橫生。有詩為證:樹煙花霧繞堤沙,樓閣朦朧一半遮。蘇堤由南而北有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杭州人將這六座橋俗稱為“六吊橋”,民間有“西湖景緻六吊橋,一株楊柳一株桃”的歌謠。解放後六橋重新加固並拓寬,橋欄杆全部採用青田雕刻民族形式圖案,保持古橋原有風貌。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豔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捲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魂。

蘇堤長堤延伸,六橋起伏,為遊人提供了可以悠閒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遊賞線路。走在堤、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橋頭所見,各領風騷:映波橋與花港公園又相鄰,垂楊帶跨雨,煙波搖漾;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峯插雲巍然入目;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訛傳,這裏是湖上觀日出佳點之一;跨虹橋看雨後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

麴院風荷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下面我將帶大家遊覽代表西湖夏景的麴院風荷。麴院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題,承蘇堤春曉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麴院”原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位於今靈隱路洪春橋附近,瀕臨當時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養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令人不飲亦醉,被稱之為“麴院荷風”。南宋詩人王洧有詩讚道:“避暑人歸自冷泉,埠頭雲錦晚涼天。愛渠香陣隨人遠,行過高橋方買船。”後來麴院逐漸衰蕪。到了清康熙帝品題西湖十景後,改“麴院荷風”為“麴院風荷”,並在蘇堤跨虹橋畔建麴院風荷景碑亭。當時遺留下來的,只不過是一處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如今的麴院風荷是一九八三年以來逐步建成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為嶽湖,竹素園、風荷,麴院和濱湖密林五大景區。公園周圍有岳飛廟,郭莊,杭州植物園等,組合成西湖北線常年遊人密集的遊覽熱線。

麴院風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賞荷。公園內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個品種的荷花,其中特別迷人的要數我們現在所在的風荷景區。這裏以水面為主,分佈着紅蓮、白蓮、重台蓮、灑金蓮、並蒂蓮等等名種荷花。大家看,荷花都綻開自己一朵朵的粉嫩的花朵,蓮葉田田,菡苞婷婷,水面上架設了造型各異的小橋,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此時感受曲苑風荷的情境,真的就是“紅粉靚梳粧,翠蓋低風雨,占斷人間六月涼!”如果登上那邊的迎薰閣遠眺,便可見到“接天碧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好風景。而乘坐遊船行走在荷花邊,看着那五分碧葉,四分荷花,更留一分與水,暑氣一掃而光。清風徐來,荷香陣陣,是不是覺得所有的煩惱都化為烏有了呢?

幾多名品,數首讚歌,西湖如西子,淡粧又濃抹;荷花比佳人,意境亦如是啊,你看宋人楊萬里的一張大圖,“紅白蓮花共半塘,兩般顏色一般香,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粧半淡粧。”

平湖秋月

我們現在所到的地方就是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了。杭州人中秋賞月有三大去處:一是湖中三島之一的三潭印月,是在湖中賞月;二是歷史上南宋皇城遺址鳳凰山坡的月巖景點,是在山上賞月;至於在西湖岸邊,首推這月白風清、水天一碧的平湖秋月了。平湖秋月景區東臨白堤西端,南瀕外西湖。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而是指秋夜於湖中泛舟盡攬秋風明月的情景。這可以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看出,如南宋孫鋭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留傳千古的明萬曆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遊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

現在的平湖秋月景址,雖在唐代時就建有望湖亭,但實際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後才確定下來的。當時將這裏原有的龍王堂為御書樓,樓前鋪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圍以欄杆,旁構水軒,懸掛康熙御題“平湖秋月”匾額,後人又建景碑亭於其左。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重新規劃和逐年翻建,擴建,新建,這裏形成了一片狹長的沿湖園林,遍植四季花木,點綴假山疊石,亭台樓閣錯落其間,更加宜賞月,宜品茗,宜休閒。

明代著名文學家袁宏道曾説過“西湖最盛,為春為月”。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認為良辰美景,充滿了詩情畫意。月光下的西湖,山溶水意,一派清絕,有多少人為之陶醉?平湖秋月三面臨水,平台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真是“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啊。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駱成驤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捲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道出了平湖秋月平日賞景的絕妙之處啊!

斷橋殘雪

白堤盡頭的這座單孔石拱橋就是著名的斷橋了。這座橋看起來雖然很普通,但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樑中,她的名氣卻是最大的。在《白蛇傳》中,白蛇娘子與許仙在此雨中相逢,借傘定情;又在此邂逅重逢,言歸於好。越劇《白蛇傳》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還依舊……看到斷橋橋未斷,我寸腸斷,一片深情付東流!”歷來催人淚下。因這段人與妖之間的奇情奇事,斷橋名望冠於西湖且蜚聲天下,享湖上第一情人橋之譽。斷橋之名得於唐朝,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宋代稱保佑橋,元代稱段家橋。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斷橋,是1941年改建,50年代又經修飾的。

“斷橋殘雪”其名由來,眾説紛紜,一説孤山之路到此而斷,故名;一説段家橋簡稱段橋,諧音為斷橋;一説古石橋上建有亭,冬日雪霽,橋陽面冰雪消融,橋陰面仍然玉砌銀鋪,從葛嶺遠眺,橋與堤斷之感,得名“斷橋殘雪”;也有人説,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多情的畫家取殘山剩水之意,於是擬出了橋名和景名,後一種説法似乎更可取。明末的張岱卻別立一説,他在《西湖夢尋》寫道:白堤上沿堤植桃柳,“樹皆合抱,行其下者,枝葉扶蘇,漏下月光,碎如殘雪。”他認為“斷橋殘雪”,事實上是説月影。

“斷橋殘雪”景緻確實美不勝收,然而在斷橋上觀西湖雪景,更是銷魂。每當雪後初晴,佇立橋頭西眺北望,孤山、葛嶺一帶,樓台鋪瓊砌玉,湖山晶瑩朗澈,些許冷豔,些許悽清,勝卻喧譁熱鬧、綠濃紅盛多多,名列西湖十景當之無愧。難怪古人常説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了。

當然,斷橋觀景,不止冬日雪殘時分,明末畫家李流芳曾説:“往時至湖上,從斷橋一望,魂銷欲死,還謂所知。湖之瀲灩熹微,大約如晨光之着樹,明月之入廬。蓋山水映發,他處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可知,斷橋觀景,可得湖山之神髓,豈獨殘雪!

花港觀魚

各位遊客,這就是杭州著名的花港觀魚公園。它位於西湖的西南角,前接柳絲葱蘢的蘇堤,北靠層巒疊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兩面鑲着翡翠框架的鏡子分嵌左右,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為一處以花、港、魚為主要特色的大型自然山水式園林,是觀魚、賞花的好地方。據記載,從前在西山大麥嶺後的花家山,有一條小溪流經此處流入西湖,叫做花港。水因山名,地以水名。後來人們就把這一帶稱為花港了。而“花港觀魚”名稱,源於宋朝。當時,有個內侍官叫盧允升的,在這花港側畔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花園別墅,稱為“盧園”。園內栽種奇花異木,疊石為山,鑿地為池,引花港水於其中,畜養異色魚數十種,於是遊人萃集,雅士題詠,頗及一時之盛,堪稱勝觀。南宋寧宗時,宮廷畫院畫師祝穆、馬遠等創立西湖十景名目時,就把盧園觀魚也列為西湖十景的一景,題為“花港觀魚”。從此,這偏於西湖一隅的私家花園,就聞名遐邇了,成為西湖著名的遊覽勝地。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於魚池畔。後來乾隆下江南遊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詩中有句雲:“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舊時的花港觀魚只有一池、一碑、三畝地。今天的花港觀魚公園佔地20多萬平方米,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等景區,是杭州人休閒度假的理想去處,也是外地遊客的必到之處。自20xx年公園免費開放之後,更是遊人如織。我們現在所在的紅魚池,是全園的主景,池中放養着數萬尾金鱗紅鯉,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島,池上駕設曲橋,大家可以在橋上投入食餌或鼓掌相呼,然後倚橋欄俯看,可見數千尾金鱗紅魚結隊往來戲水。微風過處,沿池岸的花木落英繽紛,飄浮於水面,好一幅“花著魚身魚嘬花”的動人畫圖,無人不起羨魚之情。在這裏縱情魚趣,真是魚躍人歡,其樂融融。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 篇6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她命名為蘇堤。長堤卧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 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她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豔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捲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魂。

蘇堤上還栽植玉蘭、櫻花、芙蓉、木樨等多種觀賞花木,一年四季,奼紫嫣紅,五彩繽紛。而時序變換,晨昏晴雨,氛圍不同,景色各異。如詩若畫的怡人風光,使蘇堤成了人們常年遊賞的地方。南宋時,這裏一度形成湖中集市。《武林舊事》記載清明節前後遊湖盛況時就寫道:“蘇堤一帶,桃柳濃陰,紅翠間錯,走索,驃騎,飛錢,拋球,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躍圈,斤斗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又有買賣趕集,香茶細果,酒中所需。而彩粧傀儡,蓮船戰馬,餳笙和鼓,瑣碎戲具,以誘悦童曹者,在在成市。“

蘇堤長堤延伸,六橋起伏,為遊人提供了可以悠閒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遊賞線。走在堤,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

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橋頭所見,各領風騷:映波橋與花港公園相鄰,垂楊帶雨,煙波搖漾;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峯插雲巍然入目;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訛傳,這裏是湖上觀日出最佳點之一;跨虹橋看雨後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 篇7

各位同學,各位朋友:

你們早上好,很開心認識你們。中國有句老話叫“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名言吸引着千百萬遊客來蘇州觀光。現在由我陪同你們去我國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勝地――蘇州觀賞園林,到人間天堂去享受一天。

我先為你們介紹蘇州園林的基本情況。蘇州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城市,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美譽。當然,也請你們注意環境衞生,做一個文明遊客。

我們到了今日黃金遊的第一站――留園。留園位於蘇州市園林路。它應用了分合,明暗等對比手法。請你們好好觀賞!

……

留園不留我們,那我們就去獅子林吧!獅子林到了,你們跟我來,獅子林變幻莫測,值得一覽。

……

穿過獅子林,出去約5千米,可以見到寒山寺。説到寒山寺,你們自然會想起“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詩句吧!現在寺廟內有一方碑,上面刻着張繼寫的《楓橋夜泊》。

希望寒山寺能給你們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

各位朋友,今日我們在人間天堂――蘇州度過了美好的一天。謝謝各位!願你們旅途平安開心,再見!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 篇8

周莊位於蘇州城東南,崑山的西南處,有“中國第一水鄉”的美譽,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周莊是一個具有九百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而正式定名為周莊鎮,卻是在清康熙初年。周莊在蘇州管轄的崑山之西南,古稱貞豐裏。千年歷史滄桑和濃郁吳地文化孕育的周莊,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樸的民俗風情,成為東方文化的瑰寶。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傑出代表的周莊,成為吳地文化的搖籃,江南水鄉的典範。最為著名的景點有:沈萬三故居、富安橋、雙橋、沈廳、怪樓、周莊八景等。

富安橋是江南僅存的立體形橋樓合壁建築;雙橋則由兩橋相連為一體,造型獨特;沈廳為清式院宅,整體結構嚴整,局部風格各異;此外還有澄虛道觀、全福講寺等宗教場所。周莊古鎮南瀕臨的一片大湖,俗稱南湖、南白蕩,與吳江分界。乘船經南湖可抵青浦商榻,遊覽大觀園。湖濱茂林修竹,環境幽靜,湖水清澈澄淨,魚蝦豐盛。這裏既是一個天然水庫和養魚場,又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風景區。南湖景色四季皆宜,秋夜的月色格外醉人。當金風送爽,明月高懸時,湖面上一片碧綠、一帶金黃,充滿了“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的意境。周莊八景:—全福曉鍾、指歸春望、缽亭夕照、蜆江漁唱、南湖秋月、莊田落雁、急水揚帆、東莊積雪,隨着歲月的變遷,有的陳跡依舊,有的增添了新的光彩。有的卻已影蹤難覓。被歷史的風塵所湮沒。迷樓:地處貞豐橋畔,原名德記酒店。店主李德夫祖籍鎮江,於清光緒末年,攜眷遷徙周莊古鎮,因擅長烹調珍饈佳餚,掌勺開設酒店。夫妻倆年過四十,才喜得千金名喚阿金。

年長後,如阿一枝出水芙蓉,在水鄉周莊壓倒羣芳。在父母的寵愛下,抵制纏足,“大腳觀音”的雅號不脛而走。求婚者紛至沓來,李德夫難捨愛女遠離膝下,小樓藏嬌,讓她守着雙親共度生涯,當壚勸酒,張羅顧客,生意火紅。全福路南端的新老鎮區交界處,矗立着一座仿古牌樓。四根堅固挺拔的淺褐色花崗石方形柱子,支撐起重檐翹脊的蓋頂;渾然粗獷的木質斗拱,透露出仿明建築的風采。整座牌樓氣勢軒昂,形態翼然,恰如水鄉周莊古鎮的一道莊重古樸的門扉。

周莊鎮舊名貞豐裏。據史書記載,北宋元佑年間(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官位名)信奉佛教,將莊田200畝(13公頃多)捐贈給全福寺作為廟產,百姓感其恩德,將這片田地命名為“周莊”。但那時的貞豐裏只是集鎮的雛形,與村落相差無幾。1120xx年,金二十相公跟隨宋高宗南渡。遷居於此,人煙才逐漸稠密。元朝中葉。

頗有傳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萬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潯遷徙至周莊東面的東宅村(元末又遷至銀子浜附近),因經商而逐步發跡,使貞豐裏出現了繁榮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兩岸以富安橋為中心的舊集鎮。到了明代,鎮廓擴大,向西發展至後港街福洪橋和中市街普慶橋一帶,並遷肆於後港街。清代,居民更加稠密,西柵一帶漸成列肆,商業中心又從後港街遷至中市街。這時已衍為江南大鎮,但仍叫貞豐裏。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為周莊鎮。另有資料,周莊地域春秋時期至漢代有“搖城”之説,相傳吳王少子搖和漢越播君封於此,周莊的歷史就顯得更加悠久。在鎮郊太師澱中發掘到的良渚文化遺物,也證明了這一點。周莊元代時屬蘇州府長洲縣。明代中期屬松江府華亭縣,清初復歸長洲縣。清雍正三年(公元1720xx年),周莊鎮因元和縣一分為二,約五分之四屬元和縣(今吳縣市)。五分之一屬吳江縣(今吳江市)。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江蘇巡撫陳文恭將原駐吳縣角直鎮的巡檢司署移駐周莊,管轄澄湖、黃天蕩、獨墅湖、尹山湖和白蜆湖地區,幾乎有半個縣的範圍。

周莊由原來的小集迅速發展為商業大鎮,與江南富豪沈萬三的發跡很有關係。沈萬三利用白蜆江(即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接瀏河的優勢,出海貿易,將周莊變成了一個糧食、絲綢及多種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莊的手工業和商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最突出的產品有絲綢、刺繡、竹器、腳爐、白酒等。周莊環境幽靜,建築古樸,雖歷經9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來的水鄉集鎮的建築風貌。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築,僅有0.47平方公里的古鎮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周莊民居,古風猶存,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張廳。同時,周莊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它們共同構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畫。周莊,悠遠的歷史,給古鎮造就了諸多勝景。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盛讚周莊“不但是江蘇省的一個寶,而且是國家的一個寶”。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 篇9

在何園東端還有一個規模不大的“片石山房”。何園自古就有大花園、小花園之説,如果把何園比作大花園,那麼小花園就是園中之園片石山房了。

片石山房,原名“雙愧園”,是清朝初期畫壇巨匠石濤疊石造園的惟一遺蹟。後因年久荒廢,僅有假山主峯殘石倚牆而立。1989年底進行了修復,使勝景得以再現。石濤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畫家,明朝宗室的後裔,明朝滅亡之後,為避免清統治者的迫害,出家為僧,亡國之痛使之寄情山水,並在疊石時將胸中鬱憤轉化為佳山秀水。石濤死後葬在揚州蜀岡。

古人云:“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揚州無山,園林中常採用平地疊石之法,而疊石增山是很講究的,必須運用高度技巧,那麼它究竟有哪些奧祕呢?請遊客們繼續跟我往前走。請看前面片石山房門廳處置有一滴泉,形成“注雨觀瀑”之景。水池前一廳為復建的水謝,廳中以石板進行空間分隔,一邊為書屋,另一邊為棋室,中間是湧的泉,並配置琴台,琴棋書畫合為一體。在池的南面有三間水村,與假山主峯遙遙面對,高山流水,此情此景正能體現石濤的詩意:“白雲迷古洞,流水心檐然;半壁好書屋,知是隱真仙。”

在園中之園的東面那幢楠木廳,是整個何園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幢建築,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現在經過裝修重新對外開放。它結構嚴謹,典雅端莊。在楠木廳西側有一“不繫舟”,臨池停泊,坐在船上俯視池中游魚,就像遊船正從外面野航回來,其樂無窮。楠木廳東院牆上嵌有磚刻“片石山房”四字,是後人臨摹石濤真跡而放大的。

遊客們:分峯疊石當為揚州造園的一大特色,而何園現存的湖石假山保持了基本原貌,今天我們有機會領略它的風采。請看.假山之上,用連皮杉木新建的半亭,名為“葫蘆亭”,充滿野趣。假山丘壑中的“人工造月”堪稱一絕,光線通過留洞,映入水中,宛如明月倒影。在西廊壁上新刻了碑文,選用石濤詩文等九篇。壁上還嵌置一塊碩大鏡面,整個園景可通過不同角度映照其中。

片石山房雖佔地不廣,卻使廊、廳、亭、假山與水達到有機的統一,給人以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意境,在有限的天地中給人以無限的通思。

各位:假如在皓月當空之際來到何園,水心亭籤歌悠揚,湖心亭上身着長袖舞衣的少女撥動琴絃,倩影映入湖水之中,湖中游魚自由暢遊,置身其中,您哪裏會以為這是何園,分明是瑤台仙境。著名造園家陳從周教授遊園後曾賦詩一首:“江南園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揚州。水心亭上看波綠,覽勝來登一片樓。”

何園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但願何園這輪揚州的難保的明月,永遠留在您的心裏。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 篇10

(狼山廣教寺碑前)我們狼山山包寺,寺包山,山是一座寺,寺是一座山,寺名叫廣教寺,是全國首批開放的重點寺廟。為什麼叫廣教寺呢?傳説到此山傳法的第一個和尚為了確定寺名,隨手從身上攜帶的佛經中抽出一本,一看是《欏嚴般若廣教經》,於是就把寺名定為廣教寺,這個寺名一方面説明了佛教思想是廣教眾生,另一方面也有廣傳佛法之義。現在大家請跟我來,後來民間為祈求風調雨順,認為四大天王各主一事,南方增長天王持寶劍,諧義“風”,東方持國天王執琵琶主“調”,北方多聞天王持傘,主“雨”,西方廣目天王持蛇,主“順”,合稱“風調雨順”。

山門朝外塑的是彌勒佛像,傳説五代杭州有一個大肚子和尚契此,常身背一個布袋進城,逢人即笑,見物即乞、出語無定、隨處寢卧、行如瘋癲,圓寂時作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後人就根據布袋和尚的形像,塑成了彌勒佛寶相。你看他慈眉善目,雍容大度,有一付對聯形容他“開口便笑,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於人無所不容。”真是大氣度!另外有一付對聯形容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寺廟將彌勒佛塑在大山門口,也顯示出佛教與人為善的思想,接引眾生進廟隨喜。彌勒佛後面是韋陀像,韋陀手持金剛杵,有雙手合什託杵相,也有持杵相,持杵的杵落地則表明該寺是不接納掛單僧的,杵舉中間,表示可以短期接納落單僧,杵高舉在上,則可以長期接納掛單僧。韋陀也是佛教的護法神。它面對大殿,使佛祖説法的時候不至有歪魔邪道打擾,他還對內監督僧人的行動,僧人進出多要從他面前經過,接受他的監督,因此他就象寺廟的紀委書記。

這是輪藏殿,對面為大悲殿,兩殿都為重檐歇山亭頂,保留了宋代建築的特點和格局。 (大悲殿)我們常説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這裏供觀音菩薩,故名大悲殿。大慈就是給予一切眾生樂,大悲就是拔除一切眾生苦,這裏供奉的觀音像寶相莊嚴,高達六米,兩壁刻着歷代名人畫的觀音像。(若沒有進後山趙繪沈繡之樓,也可於此講歷代名人畫觀音像的由來)。

(法乳堂前)現在我們來到法乳堂,法乳堂取“佛教正法滋養弟子之法身,猶如母乳之於幼兒”之義,我們説如飲醍醐,醍醐是牛奶的精華,這裏命名法乳堂,也比喻佛法是人間思想的精華。以滋養眾生給人智慧給人清醒。法乳堂匾額門聯是已故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一堂都聖哲,萬派皆朝宗”,因為法乳堂供的是佛祖釋迦摩尼像,各派都來朝拜,一堂都聖哲是因為法乳堂兩側供奉着中國佛教史上的十八高僧像,這十八高僧像是由中國佛教協會參與選定,由南通籍畫家範曾手繪,在北京製成陶瓷壁畫的,這也是全國唯一的。法乳堂東面是方丈室,過去稱俯濤軒,為文人聚會之所,當時狼山腳下便是大江,俯濤就是俯身即可攬到波濤之義。《維摩詰經》説維摩詰住的地方“地方一丈,可容千人”他在此説法,後來方丈便成為寺院主持居住的地方和稱號,室內掛的“善根壽相”的匾額是張謇先生寫給當時的方丈海月法師的。(法乳堂壁畫前)這是譯經大師鳩摩羅什,它譯了很多經典(300卷)其中《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成了後來法相宗的祖典,《法華經》成為天台寺的祖典,《金剛經》成了禪宗的祖典,《成實論》成為成實宗的祖典。玄奘大家都是熟悉的,他又稱唐三藏,因為佛教典籍有三藏數千部,經藏是記錄佛祖語錄的經書,論藏是後人論述佛經的著作,律藏是講佛教戒律的書籍,通一藏才可稱法師,歷史上通曉三藏的人寥寥可數,玄奘就是通曉徑論律三藏的法師,所以被稱為三藏法師。唐僧赴印度取經,取回不少經文,其中他譯的《瑜珈師地論》《成唯識論》後來成為唯識宗的宗典,玄奘後來被尊為唯識宗的初祖。這是禪宗大師慧能,他本來不識字,後來聽人家讀《金剛經》一聽之下,如瓶注水,豁然開悟,於是投奔到禪宗五祖弘忍門下,弘忍為了傳法考驗弟子,命弟子各作一偈,他的大徒弟神秀作了一偈: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有塵埃。慧能

聽人家讀了以後,認為寫得不夠,他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引得弘忍大驚,後來便傳法脈給慧能。慧能的這首偈,含有深刻的佛教思想和哲學思想,菩提代表物質,明鏡代表意識,菩提無樹,明鏡無台,這樣物質和意識都是空的,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於是大徹大悟。慧能強調頓悟,認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見性就能成佛。後來慧能被尊為禪宗的六祖。這位是弘一法師,他是近代律宗大師,中興了衰微已久的律宗。在俗時為書畫、音樂、篆刻、戲劇大家,少年時,風流倜儻,極富才氣,“二十文章驚海內”,也曾到日本留學,他的成就很多:他最早將西洋油畫引入中國,他和歐陽予倩等創辦“春柳社”,是中國話劇運動的最早創始人,他也寫了很多傳頌一時的歌曲,如《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但是在藝術成果輝煌、如日中天之時,他卻毅然於一九一八年八月十九日在杭州虎跑寺正式披剃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他懷着振興南山律宗的宏願,雲遊四方,萍蹤無定,掛單弘法的寺廟達上百處。1920xx年後駐於閩南弘法利生,1937年日寇侵華他提出“唸佛不忘愛國,救國必須唸佛”,自題居室為“殉教”室。並説:“為護法故,不怕炮彈”。後廈門遭日機轟炸,彈片入室,大師泰然無懼,終不傷其毫髮。誠如他的一首詩云:“亭亭一枝菊,高標矗晚節。云何色殷紅,殉教應流血”。他持戒謹嚴,芒鞋衲衣,(據説出家後只穿一件衲衣,補釘二百多處,青白相間,襤褸不堪,還視為珍物),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鹽不用油。信徒供養香菇、豆腐之類,皆被謝絕。 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圓寂於泉州温陵養老院,享年六十三歲,圓寂前寫下“天心月圓,華枝春滿”及“悲欣交集” 的偈語。他的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相表記》。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 篇11

遊客們: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蘇州園林。我姓黃,你們就叫我黃導好了。先提醒你們,在我們遊玩期間,將會經過很多美麗的景點。為了保證你們的安全,請不要亂攀爬假山。也不要亂扔垃圾。順便留一個問題:我國建築中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麼樣,右邊也怎麼樣。但蘇州園林從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這是為什麼呢?好了,我們先去遊覽吧。

我們先來到蘇州園林的南門。進門後往前走就是滄浪亭。滄浪亭是蘇州最古老的園林。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45年,那時候詩人蘇舜欽流寓江蘇中心,以400000元買下了這塊地。(400000錢購得園址)在水旁邊建了一個亭子,取名“滄浪” 。(傍水構亭名“滄浪”)取了《孟子?離婁》和《楚辭?漁父》中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你們要積極進取。白者自白不會沾污。)之意,作為《滄浪亭記》,自稱“滄浪翁” 。南宋時變成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居住,滄浪亭改名成“ 韓園” 。1860年時毀於兵火,1873年重建。滄浪亭兩側刻着醒目的對聯,上寫“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 。

我們今日就遊覽滄浪亭。明天會有更多好玩的項目。哦,對了,前面那個問題的答案是:因為蘇州園林是藝術品,所以不講究對稱。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 篇12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尚湖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__。

姜太公首釣處——尚湖

尚湖位於常熟古城西郊,是國家級城市濕地、國家 AAAA 級旅遊區,因商末姜太公 為尋訪仲雍來常,在此垂釣而得名。尚湖風景區面積2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 800公頃,水質一直保持國家二級標準,水質之優居蘇南各湖之首。被汪道涵譽為“天下常熟、世上湖山”。湖區寬廣的湖面,與十里虞山山水相映。環湖綠樹成林,拂水長堤橫卧湖中,荷香洲、鳴禽洲、桃花島等七個洲島形成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獨特景觀。通過近年來的開發建設已形成了荷香洲、釣魚渚、山水文化園、環湖觀光線和拂水堤景觀帶。姜尚養身休閒文化、牡丹自然和諧文化、錢謙益柳如是詩意文化、3320_年的常熟城鎮民生文化成為觀景寄情的幾大看點。曲廊、外湖碼頭曲廊以晚清古建為主調,古樸淡雅,曲廊外看遠山之青黛,湖光之瀲灩,內觀荷葉之田田,內外山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楓葉倚欄,香樟葱綠,荷香陣陣,沁人心脾。

遊船碼頭處、平台、過道、花池、高低錯落有致,配以四艘古式外飾的遊船,“公望號”、“如是舫”、“唐寅舟”、“子牙舟”。乘船觀曲廊遊船全景效果更佳,是尚湖景觀的亮點,與對面拂水堤,遙相呼應的夜景更是壯觀。乘遊船觀湖光山色絕佳,尚湖美美在其變幻無常,一日景不同,四季色各異,初春水平如境,湖水靜謐讓人稱奇,是水還是冰,三五成羣的野鴨嬉水弄出的波紋,解開了這個疑惑,原來春天伴着啁啾的鳥鳴來到了;夏季的湖水就不那麼斯文,金波閃爍,碧水盈盈,綠樹環抱,鬱鬱葱葱,映日荷花別樣紅,自然的色彩,生命的活力在這裏得到張揚。乘上馬達轟鳴的摩托艇劈波斬浪,勁風襲面,山嶽馳騁,浪擊飛舟。

不品秋水不算識尚湖,淡藍的湖水起着漣漪,薄薄的迷霧漂浮水面,象害羞的少女隔着面紗正向你暗送秋波。那隨着搖曳的蘆花,讓你忍不住吟唱“蕺葭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宋代詩人孫應時詩云“晨暉的野樹,晚思渺煙波”,清代詩人陳祖茂寫道“中秋半篙月,初日一湖煙”,道出了意境。水上森林 尚湖有近二十萬平方米濕地,水上森林遍佈池杉,蘆葦、莆草、荷花給景區的生態提供了無限生機。岸邊水杉、柳樹、玉蘭、香樟、楓樹組成人工林。

良好的生態環境使絕跡多年的鳥禽紛紛迴歸,據專家測定,目前湖中鳥禽已達6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禽,有中華秋沙鴨、白鸛、黑鸛,有二類保護的天鵝、鴛鴦等,更有成千上萬的紅嘴鷗,白鷺盤旋於湖洲上空,所有泛舟湖上,往往能見到“鷹擊長空、鳥翔淺底”,“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與長天一色”的美景。湖橋串月湖橋串月虞山十八景之一,尚湖西北有一座石橋,名湖橋,橋有三拱門。此橋構造特殊,系由兩橋合成,湖底亦同樣倒建一橋。橋洞適成正園形,月圓時候,橋身方向和月亮運行軌道相垂直,當月亮升至一定的高度,拱橋和月影相套合,投影湖中別有奇觀。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 篇13

歡迎各位來到甪直古鎮觀光遊覽。

古鎮位於蘇州東南約25公里處。古鎮周圍湖泊眾多,河網密佈,古鎮上“小橋,流水,人家”到處可見。因此,可以説直是—個典型的“水鄉澤國”。

甪直,古稱甫裏。到清代才改稱甪直。甪直;來源於“六直”。所謂“六直”,是指古鎮東邊的大直、小直、直上涇三條河道可以通達六處的意思。而“用”,則是佔代神話傳説中的一種吉祥的獨角獸,叫甪端。就是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尊雕塑上的形象。據説它具有行走速度快和懂各種浯言、信息靈通的特異功能,能夠保證風調雨順,護佑—方平安,所以取“川”與‘‘六’’在吳語中的諧音,將乏;鎮命名為“甪直”,同日寸,把用端作為古鎮的鎮標,立於此地,充分表明廠佔鎮人嚮往美好生活的良好願望。

川直古鎮隸屬於蘇州市吳中區。古鎮面積僅為1.1平方公里。古鎮北靠吳凇江,南臨澄湖,境內水域寬闊,河道縱橫,自古盛產稻、麥、淡水魚類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稱地道的“魚米之鄉”。

古鎮不僅有豐富的水鄉物產,而且與其它江南古鎮相比,它更有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文化氣息。古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吳王闔閭、吳王夫差都曾先後在這裏營造過離宮。鎮西南的張陵山是西漢丞相張蒼的墓葬處;唐代詩人陸龜蒙曾隱居於古鎮白蓮寺西,至今仍保留着他的衣冠冢。古鎮自元代創辦了甫裏書院以來,—直重視教育,培養的秀才文人不計其數。到近代民國初年,古鎮更是率先興辦新學,著名教育家葉聖陶以及王伯祥、沈柏寒等均在此任教,為古鎮培養出了不少優秀人才。

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為古鎮留下了徐多的歷史遺蹟和名人足跡。從古寺、古園、古街到歷史名人的古宅,整個佔鎮宛如—座琳琅滿目的歷史古物館。其中,不僅能感受到歷史的滄桑,不僅能得到文化的滋養。現在古鎮—上保存着古堡聖寺、陸龜蒙詞、叫聖陶紀念館、沈宅、蕭宅、萬盛米行、王韜紀念館等古蹟和人文景觀。尤其古堡聖寺中所保存的彩塑羅漢像是江南古鎮中唯一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來古鎮視察後,為古鎮題寫了“神州第一水鄉”幾個字。今天“神州第一水鄉”已作為讓鎮人的驕傲,成了甪直古鎮的代名詞。鎮於19Q4年被命名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同時被列為太湖風景名勝區十三個景區之一。下面就請各位隨我一同進入古鎮去領略“神州第一水鄉”的獨特風姿吧。

[保聖寺]

甪直古鎮之所以有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鎮上有一處新中國成立後進入首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聖寺古物館。至今為止,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江南古鎮,恐怕也只有甪直吧。

保聖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樑天監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和著名的“姑蘇城外寒山寺”一樣,同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歷史上,屢次興廢。宋代是其香火最盛期,當時寺內殿宇達五千多間,僧眾有千人之多,寺廟範圍達半個古鎮。到民國初年,寺內建築幾乎全部倒塌,部分寺基改建成了學校。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大雄寶殿倒塌時,毀壞了殿內西壁的羅漢塑像,後經蔡元培、顧頡剛等著名學者文人的倡修,於一九三二年:在大雄寶殿的遺址上建造了古物館以保護羅漢塑像。解放後,人民政府對古寺進行了整修。現存的古寺山門是—‘九L四年時,按清乾隆年間的山門原貌重修的。山門—卜“保聖寺”三字是當代掃法家費新我先生所題寫的。

穿過題有”輔揚顯祕”的.:二山門,就可看到天王殿立於院子正中。天王殿建於明代,清末同治年間重修,但仍基本保留着明代風格,其昂嘴斗拱結構就是明代建築的一個顯著特點。但是其步柱的覆盆式柱礎,則是北宋遺物。據考證這座天王殿是明崇禎年間在末代殿址上重建起來的。據説,建築天王殿時未用一根鐵釘,連接處完全以榫頭相接,可見木工工藝之精巧。殿內原有四大金剛泥塑像,抗日戰爭時期均毀於日軍之手。1956年,天王殿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天王殿庭院北面,就是在大雄寶殿遺址上建立起來的古物館。院中有古寺的兩件鎮寺之寶。立於西側的是一青石經幢,它原立於天王殿前東側蟠竿夾石旁,用以驅邪降魔。經幢和夾石均為北宋遺物。其實經幢是從唐代開始出現的一種佛教石刻,一般由蓋、柱、座三部分組成。柱體上刻有佛像、佛名或經咒。現存青石經幢上的字跡已看不清楚了。在庭院東側有一隻鐵鐘,高約1.5米,直徑1米,此鍾鑄於明末清初。鐘上鑄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吉祥語。

古物館中有著名的塑壁羅漢。館前廊檐下有廠引任先生所題寫的“保聖寺古物館”匾額。古物館門楣部上的“九羅漢聖蹟”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汀所書,:據《吳郡甫裏志》記載,原大雄寶殿建於;1020_年北宋年間,殿內供奉有釋迦牟尼佛像和十八尊羅漢,系唐代楊惠之所摹到之處。楊惠之是唐代吳縣人,是與唐代“畫聖”吳通廣齊名的“塑聖”。由於泥塑作品不象石刻木雕那樣容易保存,所以楊惠之的真跡作品千年不巧,實屬不易。

1920_年,史學家顧頡剛應葉聖陶、王伯祥之邀來賓遊保聖寺,一堂保存基本完好的唐代聖手之作引起了史學家的注意。到1920_年,顧頡剛發現羅漢部委員塑像嚴重受損兵折將,急待保護,於是四處奔走呼籲,要搶救“一千一百年前的藝術品”。後來在胡適、蔡元培先生的關心和倡導下,成立了“保存用直唐塑委員會”,集資並邀請了徐悲鴻、劉海粟、江小鸛、滑田友等著名的畫家和雕塑家來考察研究,擬訂保存方案。鑑於原大雄寶殿已倒塌,於是決定在殿址上建造一座古物館來保存這批珍貴的藝術遺存。

古物館動工於1930年秋,於1932年秋落成。古物館原為平頂的羅馬式紅磚建築,由於平頂容易積水,五十年代初發現屋頂漏水,於是對古物館進行了修整,改平頂為坡頂。改成坡頂後,雖能瀉水,但與寺廟整體建築不協調。於是1987年再次對其進行改造,將屋頂改為歇山單檐式。

進人古物館,迎面可以看到一堂座北朝南的塑壁羅漢。羅漢塑像,在許多寺廟都能見到,或為五百羅漢,或為十八羅漢,但他們幾乎都沒有任何背景襯托,而着這裏則不同。塑壁上除了九尊羅漢塑像外,有山石、雲朵和浪花,給人一種如臨海上仙山和洞天福地的感覺,九尊羅漢塑像,除兩尊像在討論佛經外,其餘均分散而坐,且形態、表情各異,給人以非常形象、逼真和自然的感覺,使整個圖案少了一點宗教氣息,添了幾分人間的親和力。

高居正中的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因十六羅漢和十八羅漢中都沒有他,所以也有人認為正中的這尊像是梁武帝蕭衍,是他被困台城時聽天由命的寫照。在達摩洞東面的是迦犀那尊者,也叫“望雁羅漢”,濃眉大眼,一看就是印度人。他的衣飾是眾羅漢塑像中最華麗的。

在“望雁羅漢”下,有一對羅漢。東面的是諾矩羅尊者,慈眉善目的,像在講經説法,所以他也叫“講經羅漢”。那麼他在講經給誰聽呢?請看西面這一尊,一副認真聽講的神態,這就是“聽經羅漢”,他的名字叫阿氏多尊者。

在“講經羅漢”東面的是跋陀羅尊者。因為他面部表情奇特,所以也被叫做“尷尬羅漢”。

在達摩祖師西面的是難提密多羅尊者。瞧他那心寬體胖、一副超然物外的樣子,人稱“袒腹羅漢”。

在“袒腹羅漢”西面那尊怒目圓睜的是戍博迦尊者。從他怒不可遏的神態上,他被俗稱為“憤怒羅漢”。在他的下方是“寂寞羅漢”蘇蘋陀尊者,一副表情木然的樣子。

在整個塑壁中坐在最西頭的是半托迦尊者。他表情深沉,彷彿在思考什麼問題,所以人們又稱之為“沉思羅漢”。

我們現在看到的九尊羅漢像,只是原來保聖寺大雄寶殿中供奉於東西兩側的十八羅漢的一半,而且有多處殘損。另外,關於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唐代“塑聖”楊惠之,史學界從唐末以前沒有十八羅漢,只有十六羅漢以及大雄寶殿建於北宋等方面分析也多有爭議。但不管是出自楊惠之之手,還是末人仿楊的風格塑造而成,它那高超的雕塑藝術向人們展示了我國古代藝術家的智慧和才華,極具藝術感染力和文物價值。因此新中國成立後,它被列入了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羅漢塑壁前,還有兩塊青石雕刻而成的四面石造像,是六朝時的古物。以前一般置於街心,喻佛無所不在,觀照眾生。

[葉聖陶紀念館]

現在各位來到的院子是葉聖陶紀念館。這裏最初是甫裏書院的遺址。1920_年興辦新學,把甫裏書院改成了甫裏國小,後來又改組成為“吳縣第五高等國小。

校”,簡稱“五高”。葉聖陶先生於1920_年春,應同學吳賓若、王伯祥之邀到“五高”任教,在這裏工作生活了四年多時間。在此期間,他進行了教育改革的實驗,創作了許多文學作品,如:《寒曉的琴歌》、《低能兒》等,都是直接取材於甪直古鎮而創作的作品。因此,葉老一直深情地把甪直比作自己的第二故鄉。1988年2月葉老在北京逝世後,古鎮人民為了表現對他的崇敬和懷念,將葉老當年執教的幾處舊址重新修繕一新,闢為葉聖陶紀念館。紀念館正門門樓上鐫刻的“葉聖陶紀念館”,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所題寫的。

院子東側的這幢兩層樓建築是當時“五高”的女子部。1920_年,葉聖陶夫人胡墨林應“五高”之聘,曾在此擔任過三年女子部教師。

院子中部是一間很像方亭的四面廳建築。這是當年“五高”的博覽室,也就是閲覽室。現在四面廳當中的桌上放着一隻花籃,花籃前安放着葉老的遺容面模,供人們瞻仰。

四面廳西側是一間鴛鴦廳。當年是“五高”外地教師的宿舍兼辦公室。靠北的一側現已恢復了當年“五高”教師辦公室的原貌。

院子北面是一字排開的七間平房,以長廊貫通,這就是紀念館的展覽廳。從東邊的序廳開始,分八個部分,以照片、實物、文獻資料等展品向人們介紹了葉聖陶先生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學、出版和社會活動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突出介紹了葉老在古鎮的工作和生活初情況。

從紀念館北門出來,我們就來到了葉聖陶墓園。由花崗巖砌成的墓台坐西朝東。碑牆上鐫刻着趙樸初先生題寫的“葉聖陶先生墓”六個鎏金大字。墓台東面有座六角亭叫未厭亭。亭中匾上“未厭”兩字是葉老遺墨。葉老早年曾將自己的住所稱作“未厭居”。“未厭”二字就是學而不厭,不斷追求,積極進取的意思。

[陸龜蒙祠]

從保聖寺西門出來,這裏有一片空地。它的北面是創建於南北朝時期的白蓮寺遺址。在白蓮寺遺址以西,就是陸龜蒙祠,也叫甫裏先生祠。這裏原為陸龜蒙的宅園,北宋時建為甫裏先生祠。

陸龜蒙是晚唐文學家,蘇州人,別號甫裏先生。家世顯赫,祖上出過兩任宰相。陸龜蒙從小刻苦讀書,以期學成報國。然而運氣不佳,應試不第。在這種懷才不遇的情況下,來到甪直古鎮買田隱居了下來。他不顧封建世俗觀念,親自下地幹活。這在當時實屬可貴之舉。務農之餘,他也經常泛舟出遊,出入江湖之間,寫下了許多反映吳地水鄉生活的詩歌。作品有《甫裏先生集》、《笠澤叢書》等詩集傳世。他與唐代詩人皮日休最為要好,世稱“皮陸”。另外,陸龜蒙對農具也很有研究,他寫的《耒耜經》是研究我國古代農具的重要資料。

陸龜蒙衣冠冢佔地約一畝。墓前立有清康熙和同治年間的石刻碑。

衣冠冢邊有一清風亭,意思是稱頌陸龜蒙“清風亮節”的高雅人品。清風亭旁有一水池,這是當年陸龜蒙養綠鴨的水池。因綠鴨善鬥,所以水池又被稱為鬥鴨池。

清風亭、鬥鴨池最初建於北宋年間,明、清時曾經重修過。清同治年間重修清風亭時還在亭中掛了“清風亮節”匾,並立了陸龜蒙的塑像。時,再次遭到破壞。現存的清風亭、鬥鴨池均為一九八一年以後陸續修復的。其中陸龜蒙衣冠冢和鬥鴨池均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鬥鴨池東西兩旁種有三棵古銀杏樹,據説是陸龜蒙所植。它們就像三位飽經滄桑的歷史老人,蒼然屹立於此,見證着古鎮的滄桑變遷。

[萬盛米行]

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就是葉聖陶先生的小説《多收了三五斗》中所寫到的萬盛米行。它的原型是萬成恆米行。這家米行是民國初年由鎮上沈、範兩家富商合夥經營的,也是角直古鎮上一家大米行。以前每到新谷上場時,這裏門口的河道就會彙集起許多賣谷買米的船,裝谷卸米的熱鬧場面可想而知。

這裏五十年代曾改為糧食收購站和糧食倉庫。現在為了適應旅遊市場的發展,開發古鎮的人文旅遊資源,將其重新修葺為“萬盛米行”,向各位遊客再現民國年間小鎮米市“前店後場”的風貌。面對河埠的三開間門面是賣米的店鋪。高高的木製櫃枱上掛着“萬商雲集’’的廣告牌。店鋪後面是一個很大的院子,地上鋪着石板,南北兩邊廊下陳列着各種.種稻用的農具和加工稻米的器具。院後大廳叫“耒耜堂”,“耒耜”原指農具,也借指耕種。

[王韜紀念館]

王韜(1828—1897)是中國近代有名的改良主義先行者。他出身於甪直古鎮上的一個書香門第,十七歲就中了秀才。1849年,他接替父親進了美國教會辦的。

上海墨海書館,從事文字潤色工作。—一千就是十三年。正當他乏味於平庸無聊的書館生活時,爆發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他認為這是他出世報國的機會,於是積極上書“平賊”和“御戎”的方略,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賞識和起用,但終究未能如願。後來他因化名上書太平天國蘇福省一事被李鴻章以“通賊”罪名加以通緝。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他逃到了香港。在香港他主要從事翻譯和辦報活動。後來又到美國實地考察了兩年多時間,清楚地看到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深深感到中國要強大,必須實行改革。1874年,他創辦了我國新聞史上第一家以政論為主的報刊《循環日報》,並親自擔任主筆。這期間他還寫了許多主張變法維新的論文,在國內外影響很大。王韜的變法主張比康、樑要早二十年,因此,可以説他是近代史上改良主義運動的先驅。王韜晚年生活在上海,曾擔任過《申報》的編輯主任,而且還在上海結識了孫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期間,他曾多次返回古鎮。我們從他晚年的作品《淞隱漫錄》、《淞濱瑣話》等都可以感受到他對故鄉那份濃濃的眷戀之情。

現在闢為王韜紀念館的這座清式建築是王韜去上海墨海書館做事之前的舊宅。佔地約800平方米。其中主廳蘅花館是一間面闊三間的鴛鴦廳。所謂蘅花館就是杜衡花。古代常被用來比喻君子和賢達的清高。這裏題作館名是要表示主人的高雅志趣。蘅花館正中有高大的木刻屏風,上面刻有王韜的主要生平事蹟。屏風前有王韜半身銅像。

蘅花館後有一小巧雅緻的後花園,點綴有池水、假山,種有桃、柳、青楓、石榴等植物,給飽經歷史滄桑的古宅平添了幾分綠意和生氣。

[吳東水鄉婦女服飾展(沈宅)]

古鎮上塘街上有一座石庫門宅院,門前有一座青磚裝飾的照壁,上面鐫刻着“漪韻”二字,點出了水鄉枕河人家的清雅風範。這裏原來是民國時古鎮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俗稱“沈宅”。

沈宅建於清末同治年間,佔地約2500平方米,共分五進。建築結構精巧,雕樑也極為精細,具有清代建築的特點。尤其三開間主廳樂善堂是其精華所在,高大寬敞,樑柱憑欄間遍飾雕刻,而且前後重軒,冬暖夏涼,稱之為古鎮上最豪華的古建築也一點不過分。

沈家在古鎮上是以興辦教育起家的。其祖父沈寬夫於清光緒年間在鎮上重建過甫裏書院,而沈柏寒本人年輕時曾留學日本,專攻教育學。回到家鄉後,把甫裏書院改為甫裏國小,成為古鎮上創辦新學的第一人。他還曾經為保護保聖寺唐塑捐過善款,受到古鎮人的尊敬。

沈宅第二進現闢為“吳東水鄉婦女服飾展”展廳。吳地水鄉婦女的服飾以手工土布為材料;憑其特獨的裁剪樣式和素樸的顏色搭配,顯得樸素而娟秀,鄉野而淡雅,在江南水鄉獨樹一幟。連穿戴這種服飾的水鄉農家婦女也被戲稱“水鄉少數民族”。

這裏展出的服飾,有形狀和系法獨特的包頭巾,有大襟、紐襻、緊袖並且三色拼接的上衣,還有自腰齊膝的短作裙,以及展示水鄉婦女靈巧手工的繡花百衲鞋。這些設計獨特的服飾,既方便婦女的生產勞動,又能體現出一種水鄉婦女健康的美,堪稱獨特的實用藝術品。儘管隨着時代的變遷,水鄉的經濟文化也在不斷地發展,人們的審美觀也隨着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而逐步發生着變化,水鄉婦女的傳統服飾正逐步從日常生活中淡出,但不管怎樣,它作為吳地傳統文化的一個方面,對研究吳文化有着極為重要的價值。

[蕭宅]

古鎮上除了剛才看過的沈宅外,其實還有一處富家宅院,這就是位於中市街的蕭宅。蕭宅雖沒有沈宅那麼華麗,卻也有幾分“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幽深感覺。

建於清光緒年間的蕭宅,佔地1000多平方米,有五進之深,是古鎮上現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原為鎮上姓楊的武舉人所建,後來賣給了蕭冰黎,故稱為“蕭宅”。蕭冰黎是鎮上“五高”的教師,還曾與沈柏寒等人一起創辦電燈廠,曾任鄉議會副會長,為古鎮的地方公益事業作出過諸多貢獻。其孫女蕭芳芳是香港電影演員。現在蕭氏老宅中設有“蕭芳芳演藝館”,介紹她的從藝經歷以及藝術成就和社會活動等。

蕭宅自門樓起,茶廳、樓廳、廂樓和飯廳都整齊地按規制建在同一中軸線上。樓廳雖為主廳,但卻不算最高的建築。蕭宅的建築特點之一是從門樓起,一進比一進高,寓意“步步高昇”之意。在茶廳和樓廳前還各有一座磚雕門樓,上面分別刻有“積善餘慶”和“燕翼治謀”的門額,都是由清末名士尤先甲題寫的。“積善餘慶”的意思是積德行善方保五福齊全;“燕翼治謀”則是説要善於為子孫後代謀劃人生。

蕭宅中原來也有不少雕飾,可惜在中遭到了嚴破壞,現已很難欣賞到其精巧的工藝了。

[古鎮水鄉風光]

用直古鎮地處江南水鄉地帶,自古有“五湖之汀”之稱,“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景觀自然是隨處可見。尤其是作為水景觀主體的河道,曲折蜿蜒,宛如血脈一樣,流到古鎮的每個角落,給古鎮注入了幾多的活力和阜無限的生機。河道兩側石駁岸上至今還留有許多雕刻精美的船纜石,也叫系船石。它們不僅具有繫纜拴船的實用功能,而且本身也都是一塊塊內涵豐富的石雕藝術品。那栩栩如生的如意、壽桃、蝙蝠等精美圖案至念仍淡淡地透着古鎮昔日的繁華。

與血脈般蜿蜒於古鎮各處的河道水巷緊緊依偎的是一條條古老的石板街以及街道兩邊依街傍水的水鄉民居。古鎮人大多臨水或面水而居,家與河之間也就只是幾步石階的距離。古鎮人從日常的淘米洗菜、漿洗衣物到以舟代步,無一離得開水,似乎一天不下幾次河埠頭去洗洗刷刷,心裏就總覺得空落落的。在這裏,家與河的共存,人與水的親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如果説石板街是古鎮的“骨架”的話,那麼,一座座跨河連街的石橋,便可以説是古鎮的“關節”了。它們不僅溝通了古鎮的陸路交通,而且那多姿的造型、畫龍點睛的橋聯還為古鎮的水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古鎮上現存各種形狀的小橋四十座,均為自宋到清乾隆年間所建的古橋。宋、元古橋一般採用質地鬆軟的武糠石建造,而明代則採用青石造橋,至於用質地堅硬的花崗巖造橋則是叢明末清初才開始的。造橋石材的這種變化,客觀上反映出古代水鄉造橋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

古鎮上還有多處“雙橋”,即建在河道交匯處,呈“L”形連在一起的兩座橋。因其形似古代的鑰匙,因此也稱鑰匙橋。許多遊客一講“雙橋”,就會想到周莊,以為只有周莊才有雙橋,其實不然。雙橋在江南許多水鄉古鎮上都能看到,甪直古鎮上就有五處之多,尤其以古鎮中心的三元橋和萬安橋為代表。雙橋又稱‘‘三步二橋”,即三步跨兩橋的意思。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 篇14

珍珠的英文名稱為Pearl,是由拉丁文Pernulo演化而來的。早在遠古時期,原始人類在海邊覓食時,就發現了具有彩色暈光的潔白珍珠,並被它的晶瑩瑰麗所吸引,從那時起珍珠就成了人們喜愛的飾物,並流傳至今。珍珠是一種古老的有機寶石,產在珍珠貝類和珠母貝類軟體動物體內,由於內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鈣的礦物(文石)珠粒,是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體集合而成的。珍珠的化學組成為: CaCO391.6%、H2O和有機質各4%、其它0.4%。珍珠的形狀多種多樣,有圓形、梨形、蛋形、淚滴形、鈕釦形和任意形,其中以圓形為佳。非均質體。

顏色有白色、 粉紅色、淡黃色、淡綠色、淡藍色、褐色、淡紫色、黑色等,以白色為主。白色條痕。具典型的珍珠光澤,光澤柔和且帶有虹暈色彩。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530-1.686,雙折射率0.156。無色散現象。硬度2.5-4.5。天然淡水珍珠的密度一般為2.66-2.78g/cm3,因產地不同而有差異。無解理。韌性較好。在短波紫外光下珍珠顯白色、淡黃色、淡綠色、藍色熒光,黑色珍珠發淡紅 色熒光;_射線下有淡黃白色的熒光。遇鹽酸起泡。

珍珠以它的温馨,雅潔,瑰麗,一向為人們鍾愛,被譽為珠寶皇后。珍珠的成分是含 有機制的碳酸鈣, 化學穩定性差,可溶於酸,鹼中,日常生活中不適宜接觸香水,油,鹽,酒精,髮乳,醋和髒物; 更不能接觸香蕉水等有機溶劑;夏天人體流汗多,也不宜戴珍珠項鍊,不用時要用高級中性肥皂或洗潔精輕輕洗滌清潔,然後晾乾,不可在太陽下暴曬或烘烤;收藏時不能與樟腦丸放在一起,也不要長期 放在銀行的保險庫內。珍珠的硬度較低。佩戴久了的白色珍珠會泛黃,使光澤變差,可用1%-1.5%雙 氧水漂白,要注意不可漂過了頭,否則會失去光澤。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 篇15

黿頭渚位於無錫西南郊的太湖之濱,距離市區約18公里。渚是指三面臨水的小陸地,因為它狀如黿頭而叫黿頭渚。它能夠説是獨佔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着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望太湖又有着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最為理想的遊覽勝地。難怪詩人郭沫若暢遊太湖之後,作出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評價。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緻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着歷代文人墨客和無數中外遊人。

民國初年,無錫人楊翰西在此購得60畝山地,並於1920_年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的開發,開始建構“橫雲山莊”;1920_年他又撥地1畝多給量如和尚,由量如募款將後山的廣福庵遷於此,更名為廣福寺。1920_年,楊翰西利用無錫商團會長的身份,在工商界集款建造了“陶朱閣”。抗日戰爭時期,改名為“橫雲公園”。

黿頭渚地區還有王心如在1920_年建的“太湖別墅”;1920_年陳仲言建的“若圃”;1931年鄭明山建的“鄭園”;以及何緝伍和蔡緘三的退廬。當時這些風景都因為蠡湖的阻隔,交通不便,因而遊人不多。1934年榮德生老先生60大壽,他利用壽禮在蠡湖上架起了一座長達375米的長橋,因南端架在寶界山上而取名“寶界橋”,從此溝通了蠡湖南北兩岸的陸路交通,把梅園、蠡園和黿頭渚等景色連成一片,便於遊人遊覽觀光,同時長橋卧波,恰給蠡湖攔腰一束,平添幾分秀色,橋下的60個橋孔又正好象徵着榮德生老先生的60大壽,提醒人們過橋不忘修橋人。

解放後政府將那裏原有的園林、別墅合併為“黿頭渚公園”。1982年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面積從原先的480畝,擴大到1950畝,統稱“具區勝境”。園內有十大景區(黿渚春濤、萬浪卷雪、蘆灣消夏、湖山真意、鹿頂迎暉、充山隱秀、藕花深處、十里芳徑、中犢晨霧、三山映碧),我們所要遊覽的是黿渚春濤景區,它是整個園林的精華所在。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 篇16

瘦西湖位於江蘇省揚州市西北部,因湖面瘦長,稱“瘦西湖”。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長堤春柳、四橋煙雨、徐園、小金山、吹台、五亭橋、白塔、二十四橋、玲瓏花界、熙春台、望春樓、吟月茶樓、湖濱長廊、石壁流淙、靜香書屋等兩岸景點,儼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國畫長卷。

湖面迂迴曲折,迤邐伸展,彷彿神女的腰帶,媚態動人。清朝時,康熙、乾隆二帝曾數次南巡揚州,當地的豪紳爭相建園,遂得“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説。

揚州瘦西湖全長4.3公里,遊覽面積30多公頃,有長堤、徐園、小金山、吹台、月觀、五亭橋、鳧莊、白塔等名勝。湖區利用橋、島、堤、岸的劃分,使狹長湖面形成層次分明、曲折多變的山水園林景觀。

在清秀婉曲的瘦西湖兩岸,綴以熔南秀北雄於一爐的揚州古典園林羣,形成移步換景、相互因借的山水長軸;名寺古剎和古城牆垣綿延相屬,名勝古蹟和歷史遺存散佈其間。風韻獨具的自然風光和含藴豐厚的人文景觀相映生輝,是鑲嵌在歷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御碼頭

乾隆十八年(1753),清高宗南巡時,在天寧寺西園建行宮,宮前築0頭,是乾隆在此登舟遊湖之處,故稱"御碼頭",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在此四次接駕。曹寅也曾在西園奉命刊刻《全唐詩》。建國後,碼頭青石平台和坡道基本保持原貌,增立了"御碼頭"碑亭一座,現今是"乾隆水上游覽線"的起點。御碼頭修得如此壯觀是在乾隆年間。而不知當時曹大人是否有個外孫女就是從此碼頭乘船離開揚州進京的?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 篇17

各位遊客你們好!歡送大家來周莊旅行。

在我們進入古鎮主要景點之前,我先把周莊的情形扼要先容一下。

周莊地處姑蘇崑山市、吳江市、上海的青浦縣三縣市交界之處,東面不遠就是著名的澱山湖,從這裏乘汽車到上海的大觀園只須要十多少分鐘。所以有人説:“周莊是澱山湖畔的一顆明珠。”

周莊,是一個有着九百多年曆史的江南水鄉古鎮,它以遙遠的傳統,渾厚的民風,古老的建築,清澄的河水和充斥傳奇顏色的人物,成為一片極有引誘力的遊覽勝地。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説;“周莊不僅是江蘇省的一個寶,而且是國度的一個寶。”台灣經緯雜誌盛讚周莊是“中國第一水鄉”。還有不少人在遊覽了周莊之後,這樣説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還有一個周莊。”大家為周莊保留着如斯眾多的明清建築而驚歎,為“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格式而眩惑,為處處可畫、時時有詩的風情而沉醉,感到周莊是無奈重造的漂亮水鄉。

走到貞豐澤國牌坊前〕這裏是石牌樓,巍然矗峙在這新老鎮區的接壤處,是古鎮周莊的象徵,上面鐫刻有“貞豐澤國”四個字,為有名書法家沈鵬所寫。“貞豐”是指周莊的原名為貞豐裏,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有一位姓周的迪功郎因信仰佛教,將兩百畝莊田捐給當地的全福寺作為廟田,老庶民感其恩惠,把貞豐裏改為周莊。“澤國”是指四處環水的處所。坊柱上的一副對聯,上聯是“貞堅不貳攀日康莊有途徑”,下聯是“安居樂業朝陽桃李自逢時”,意思是説咱們周莊國民在改造開放的大潮中走上了坎坷不平,生涯越來越富饒了。

大家跨過石牌樓就進入古鎮區了,請回首再看,這裏還有一幅對聯:“萬頃碧波水光瀲灩晴方好;百尺臨雲塔影橫斜景亦奇。”這是著名記者馮英子題寫的。橫額上書“唐風餘存”。意思是在周莊,古代優良的民族文明、古風遺韻還能看到一些。這是著名書法家費新我老先生在暮年高齡的時候用左手題寫的,左下角還有他的題名呢!大家可以細心識別一下,是“新我左筆”四個字。這石牌樓和馬路兩旁飛檐翹角、黛瓦粉牆的屋宇,以及高巍峨破的古塔,形成了一個古修建羣,許多人都喜歡在這裏留影,回頭大家也可以在這裏留個影。

〔邊走邊嚮導〕前面呢,有一座醒目標漢白玉照壁,它是為留念古鎮九百週年而樹立的。它藝術地勾畫出了周莊長久的歷史。仰頭看去,拱橋駁岸,風火牆跟蠡窗黛瓦,無不給人以濃厚的歷史感。

周莊,是典範的江南水鄉,有人把它比作“威尼斯”。四條河道穿插造成“井”字型將古鎮宰割,構成8條街道,15座各式小橋彩虹般橫跨在“井”字型的河道上,給周莊增加了風度。鎮上大局部居民住宅都臨港背河。過街騎樓、臨河水閣、水牆門、長駁岸、河埠廊坊、穿竹石欄、水巷幽弄、深宅大院,處處露出出古樸幽雅,是中國水鄉古鎮風貌的“活化石”。吳冠中教學遊覽了周莊後説:“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

前面有一座古橋,叫太平橋,建於清代。展當初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動聽的江薰風情畫,在沈廳的展覽室裏,能夠看到日本著名女畫家橋本心泉以它為重要背景的一幅名為《周莊的某一天》的油畫。

這一條古街俗稱一步街,由於它很窄,一步就可以跨過,街道兩旁開店的店主不必走出店門,就可以相互握手或遞貨色表現友誼,所以又稱友情街。上面還有一線天,旁邊是過街樓、這種修築在大城市裏是很少見的,在周莊卻有許多。

〔在雙橋前停下來〕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雙橋,遊覽周莊雙橋是不能不看的。大家看,這橋面一橫一堅,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是古時候人們應用的鑰匙,所以當地人便稱之為“鑰匙橋”。這兩座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這座石拱橋叫世德橋,橫跨南北市河,長16米、寬3米、跨度5.9米。這座石樑橋叫永安橋,平架在銀子浜口,長13.3米、寬2.4米、跨度3.5米。雙橋最能體現古鎮的韻味,等一會大家可以在這裏拍照紀念。雙橋為什麼會這麼聞名呢?那是1984年春天,上海著名旅美畫家陳逸飛乘坐划子來到周莊,看到了雙橋,認為本人好像回到了記憶中的童年。於是,就以雙橋為背景,創作了一幅落款為《家鄉的回想》的油畫。後來這幅油畫連同他的37幅作品一起在以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名字命名的哈默畫廊中展出。這幅畫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驚動,後來,被阿曼德.哈默用高價購藏。同年十一月份,哈默先生在拜訪中國的時候,將這幅油畫送給了鄧小平。1985年,這幅畫又經由陳逸飛的加工成為當時結合國首日封的圖案,深受集郵喜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眼。經消息媒體宣揚,周莊古鎮申明鵲起。陳逸飛的畫使大名鼎鼎的雙橋走向了世界。鑰匙橋不是鑰匙賽過鑰匙,因為它開啟了周莊與國際來往的友誼之門。

〔過雙橋〕各位遊客,大家看,我們對面的一角,有小橋、流水、人家,這種風景,是我們周莊建造內涵最豐盛的一角。所以啊,不論是雨雪霏霏,仍是赤日炎炎,愛好畫畫的人都會在這裏鋪開畫板,刻畫着對岸的一景一物。我國的很多片子導演和演員,都把周莊作為最佳的外景地,先後在這裏拍攝了《共和國不會忘卻》、《聊齋志異》、《楊乃武與小白菜》、《濟公紀行》、《江南鉅富沈萬三》、《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等數十部電影和電視劇。著名導演張藝謀説:“在周莊拍電影,很令人滿足。”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 篇18

大家好!歡迎來到無錫梅園!

梅園位於無錫西郊的東山和滸山南坡,距市區7公里,距太湖1.5公里,園內遍植梅樹,是江南著名的賞梅勝地之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公園。園林設計者根據地勢高低,結合梅園特點,以梅飾山,倚山植梅,梅以山而秀,山因梅而幽,別具特色。園內植梅5500多株,品種繁多。園內還有天心台、洗心泉、清芬軒、招鶴亭等步步登高的觀賞景點。

無錫梅園,全名無錫榮氏梅園,以老藤、古梅、新桂、奇石來顯示出它的高雅古樸風格。主要景點有:梅園刻石、洗心泉、米襄陽拜石、天心台、揖蠡亭、清芬軒、香海、誦豳堂、招鶴亭、小羅浮、念劬塔、豁然洞、開原寺、松鶴園、小金谷、吟風閣。梅園,距市區7公里,位於無錫市西郊東山、滸山和橫山。面臨太湖萬頃,背靠龍山九峯,以梅花馳名,是久享盛譽的江南賞梅勝地。  解放前曾是紅色資本家榮毅仁的私家花園梅園以梅花兒馳名,現有面積812畝,其中梅林佔56畝。梅樹5000多株,梅樁20xx多盆植梅數千,多為果梅.花梅有銀紅、假硃砂、骨裏紅、素白台閣、小綠萼等。至今植梅已有七十多年曆史。建國後,梅樹的數量和品種均逐漸增多.園中有梅樹4000多株,盆梅20xx多盆,品種近40個,不少是從蘇州、常熟、揚州、杭州、成都、武漢、安徽引進的。  着名的有素白潔淨的玉蝶梅,有花如碧玉萼如翡翠的綠萼梅,有紅顏淡粧的宮粉梅,有胭脂滴滴的硃砂梅,有濃豔如墨的墨梅,有枝杆盤曲矯若遊龍的龍遊梅等。還有造型幽雅、虯枝倒懸、枯樹老幹、疏影橫斜的梅樁藝術盆景。

主要景點有:梅園刻石、洗心泉、米襄陽拜石、天心台、揖蠡亭、清芬軒、香海、誦豳堂、招鶴亭、小羅浮、念劬塔、豁然洞、開原寺、松鶴園、小金谷、吟風閣。

念劬塔是梅園的點睛之筆,也是梅園的標誌性建築。該塔八角三層,高18米,建於1930年,是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為母親石太夫人而建的紀念性建築,以懷念父母的養育之恩。

當年,榮宗敬、榮德生先生的母親石氏80冥壽,特地建造這塔,以示紀念。初次擬名為“念慈塔”,恰巧錢振鍠先生來梅園賞梅,榮先生請錢先生作文書寫塔記。錢先生向榮德生先生提出建議,改塔名為“念劬”。他説:取《詩經小雅》“哀哀母心,生我劬勞”之句,以示對父母的懷念。又取《詩經凱風》“棘心夭夭,母氏劬勞”之句,又包含紀念母親之意。

介紹浙江蘇堤的導遊詞 篇19

各位遊客:

早上好!歡迎大家來無錫遊覽,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進行太湖精華遊,我感到很高興。太湖,面積2400平方公里,相當於400個杭州西湖那麼大,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位於江蘇,浙江兩省之間周圍有無錫、蘇州、常州、湖州四個城市。2400多年前吳越春秋時,吳王闔閭首開太湖畫舫進行水上旅遊,並首創太湖般菜;唐宋時期,太湖又以盛產太湖石出名。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還有72座島嶼山峯點綴其間,組成了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畫卷。

我們首先遊覽的是真山真水的黿頭渚公園。黿頭渚,渚就是突入湖中,三面臨水的半島,因狀如黿頭而得名。相傳明朝的時候,有一個漁夫在湖中遇到風浪,誤入黿頭渚,舍舟登岸,發現這裏茂林修竹,落英繽紛,疑為世外桃源,不忍離去。後又打柴遇仙,得道出世,為這裏留下罷拔幾分神祕色彩。黿頭渚向南可望煙波太湖,惡青島海濱浩淼氣概;往北能觀碧波蠡湖,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麼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風月最理想的遊覽勝地。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卻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緻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着歷代文人墨客,無數中外遊人。

(澄瀾堂)

澄瀾堂,建於1931年,是仿照明代宮殿式樣建造的,面闊五間,四周遊廊,寬敞豁達,氣宇不凡。澄瀾堂的“澄”是指湖水平靜清澈,“瀾”是波瀾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説在這裏可以飽覽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

澄瀾堂位於黿頭渚的高處,居中面湖,視野開闊,遠眺近覽,景色各異。

(甘露寺)

這裏是甘露寺,甘露寺原在鎮江北固山上,是孫權的母親、劉備的“丈母孃”唸經的地方。因為東吳起先建都在鎮江,火燒赤壁之後才遷都南京的。

三國城內的甘露地建於山坡之上,經二組台階到達建在7米高的平台上的甘露寺山門,山門內沿斜坡登上6米高的平台,可到佛殿。殿內有釋迦牟尼佛像,旁邊是吳國太的經心,吳國太相女婿就在此拍攝。

赤壁之戰後,孫、劉曹均勢鼎立。周瑜設下“美人計”,假稱把孫權的妹妹孫尚香許婚劉備,京口招親,然後扣下劉備,逼還荊州。劉備則按諸葛亮之計,設法讓孫權之母吳國太甘露寺相親,弄假成真,並帶着孫夫人一起返回荊州。這就“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1234

(靈山大佛)

1994年10月20日,“中國無錫靈山大佛奠基典禮”在小靈山上隆重舉行,這標誌着“世界第一大佛”即將誕生。

靈山大佛是一座高達88米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立像,投資超億元,用銅700噸。比聳立於紐約赫德森河口“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銅像--被譽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巨像”還高42米,用銅量是自由女神的3倍。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樂山大佛--“世界第一大佛”再高17米。由此可見,靈山大佛是世界之最。

靈山大佛採用錫青銅材料鑄造,除因青銅件持久耐用外,更重要的是青銅藝術是源於石器時代的古典藝術精粹,同時也是中國傳統發族文化中極為燦爛的一部分。青銅的古樸素雅和優美細緻,在世界藝術上享有崇高地位,這為大佛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再者,青銅時代正在佛教形成的朝代,代表着佛教源遠流長,歷史悠久。

大佛的建築結構設計則由設計上海東主明珠電視塔而名揚海內外華東建築設計院承擔。此工程由於採用了高新技術,可防止巖層滑坡和巖石風化,可搞7級地震和12級以上大風,而且防雷,還設有煙警、温警兩套報警系統,達到自動噴淋降温、防火的聯防作用。

大佛內層主體工程於1996年5月28日舉行了封頂典禮。內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只是大佛的主心骨,然後主心骨外焊接鋼支架,鋼支架上再安裝青銅材料鑄造的大佛銅板,最後將焊接起來形成完整的靈山大佛,靈山大佛的焊縫總長度達30公里。

大佛的銅板鑄造是一頂大規模、高難度的工程,由航天工業部南京晨光機器廠承建。該廠曾運用航天技術成功地為香港寶蓮寺鑄建了“天壇大佛”,贏得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致讚譽。南京晨光機器廠根據著名雕塑家吳顯林創作的8米高靈山大佛的佛像小樣,通過電腦放大11倍再切割分片澆鑄成銅板。88米高的靈山大佛的佛體部分共由1560塊銅板拼接而成,第塊銅板平均厚8毫米,高2米,重約600公斤,共用青銅達700噸。1995年7月24日正式開爐澆鑄,耗時一年完工。1996掂5月30日,靈山大佛第一塊淨重666公斤的錫青銅板佛體開始安裝,1997年4月3日靈山大佛圓頂,1997年11月15日靈山大佛落成開光。

靈山大佛高88米,加上三層裙樓基座,總高達101.5米。大佛的腳趾前端高80釐米,趾甲寬有60釐米。

靈山大佛的建造,不僅僅是創下了一個世界紀錄,更主要的是他將在宗教文化、社會文明、經濟發展等方面產生巨大影響。

靈山勝境將成為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人文景觀,成為人們嚮往的遊覽勝地。

太湖跨江、浙兩省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總面積達2400平方公里,蘇州佔3分之2強,太湖72峯,蘇州攬入58峯,國務院規劃的沿太湖13個風景區69個景點,蘇州有6個景區34個風景點,正所謂"太湖風光美,一半在姑蘇"。太湖風景名勝區素以宏大的層次,豐富秀麗的湖島山水風光而著稱,蘇州沿太湖地區尤為得天獨厚,漫長而多變的湖岸線,形成豐富的沿湖景觀,山林豐茂、花果飄香、文物古蹟遍佈其間。

遊覽太湖,四季皆宜,真所謂“春可觀花品茗、夏有賞荷食鱸、秋能持蟹吟菊、冬日踏雪探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zhejiang/onewl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