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湖北導遊詞 >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通用15篇)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通用15篇)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朋友:

您們好!一路辛苦了,歡迎大家光臨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很榮幸成為大家的導遊,我姓李,大家可以叫我小李,或者李導,我的手機號是。首先我代表炎帝景區為大家的遠道而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就由我全程陪同大家一起暢遊炎帝神農故里景區,我將會盡我們最大的努力,一起解讀炎帝的歷史,豐富充實大家的隨州之旅。

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位於隨州市隨縣厲山鎮,屬於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它處於市區西北角,離市區18公里,三一六國道、漢丹鐵路穿境而過,是去襄陽三國古隆中、十堰武當山道教聖地的必經之路,交通十分便利。景區現擁有神農照壁、四牛石雕、聖火台、神農文化廣場、神農大殿、神農雕像、神農紀念館、神農碑、百草園、神農洞等20餘處人文和自然景觀。

首先,各位朋友,先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位偉大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農氏。據史載,炎帝神農是我國古時期的一個強大、先進的部落首領,他同黃帝軒轅氏共同創造了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古代文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炎帝神農就創耕耘、植五穀、嘗百草、療民疾,實現了男耕而食、女織而衣、日中為市。炎帝神農也因此同黃帝軒轅一道並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所有華人也自豪地稱自己是炎黃子孫。

悠悠華夏文明史,烈山腳下是源頭!九十年代初至今,各層多次舉辦高規格的學術研討會,專家們用詳實的材料、確鑿的證據、科學的論證,除去了粘附在炎帝神農身上的塵埃,恢復了炎帝神農誕生於隨州、炎帝的南方屬性、炎帝和黃帝不可分割的關係的本來面目。並揭示炎帝神農文化的精髓就是開拓進取、發明創造、生生不息。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那麼我們現在的所處的位置就是史書上記載的炎帝神農誕生地——烈山。烈山,顧名思義就是用火燒山的意思。炎帝神農又稱“烈山氏”,這是後人為了紀念他刀耕火種的發明。烈山擁有九嶺,九嶺拱成烈山。炎帝神農故里景區就位於這九嶺之間。景區上世紀80年代開始修復,20__年擴建,核心景區1.71平方公里,為國家4A級景區。歷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在此地舉辦,深受國家、省、市領導的重視和關懷,也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旅遊觀光的勝地。

前面的這塊照壁是有中國著名書法家沈鵬先生所題字的炎帝神農故里五個金邊打字。代表着我們炎帝神農故里歡迎各位的到來。我們中有許多朋友可能知道:在風水學裏有一種説法:“氣不能直衝廳堂或卧室,否則視為不吉利”。避免氣衝的方法,就是在房屋大門前砌一堵牆,但是,為了保持“氣流通暢”,這堵牆又不能封閉,所以便誕生了中國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建築結構——“照壁”,用以“避邪藏福”。比如故宮的九龍照壁等等。。

好,請各位隨我轉過身來!大家看,從照壁到前方的神農大殿是整個景區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位於正南北方向。據考古發現,早在炎帝神農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房屋了。而且從科學上講,坐北朝南才能取得最長的日照時間。

現在我們腳底下走的通往大殿的路名為迎賓大道。在迎賓大道不遠處。大家看這個呢便是我們炎帝神農故里的四牛石雕。四牛或昂首向前或埋頭耕耘,形象栩栩如生,可以説是我們紀念始祖炎帝神農“首創農耕、馴養家畜”功績最恰當的表現形式。

好,大家可以在這裏拍照留念,尤其是炒股票的朋友,到了這裏沾到靈氣,你手中的股票一定會牛氣沖天,一路飆升,財源滾滾來。

四牛雕像前面即為九孔橋。九孔橋採用趙州橋的構造理念構造而成。九在古代是最大的數字。咱們的這個橋共有九個孔,因此呢被稱作九孔橋。大家順着我的手指往前看,前面古樸大氣的石門就是華夏始祖門,門上雕刻反映早期炎帝農耕時代的風情圖案。走過華祖門我們來到的這個像“火”一樣的建築是聖火壇。一年一度的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開幕式的火種就是在聖火台上點燃。數千年來,華夏子孫,薪火相傳,以他們的聰明才智締造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

聖火台底座為正方形,上端刻有火焰圖騰,底座周邊刻有龍騰雕紋,相傳有神龍相守,供奉華夏最初之火種。很多華人朋友到這裏,都會從聖火台的底座穿過,他們説:聖火台中走一走,紅紅火火全都有。朋友們,你們也來走一走,這樣今後咱們的生意會紅紅火火以後的日子也會紅紅火火。

在我們的眼前便是七步登天台,共七七四十九個台階,分7節大台階,每節大台階又有七個小台階。七步登天台根據天上的北斗七星設計而成,從上到下依次為“日、月、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北斗七星的七個星君,而北斗七星的七大星君代表着不同的福運。例如“文曲星”代表人的文運,“祿存星”則代表人的官運。貫通天地的七步登天台帶我們靠近炎帝,讓大家感受到來自始祖炎帝的靈氣,所謂“七上八下”,踏上七步登天台,每踏一步,福運相互連接,踏完七大台階,福運全部匯聚在一起,相信各位今後的人生一定會邁大步、行大運。

我們現在步入的便是氣勢恢弘的謁祖廣場,廣場邊長117米,呈正方形,佔地面積13689平方米,數字也呈九的倍數,整個廣場可容納2萬餘人。歷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的開幕式暨拜祖大典就是在這裏舉行。

遊客朋友們,現在佇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氣勢雄壯的“洞穴式”建築,便是億萬炎黃子孫嚮往的精神聖殿——炎帝神農大殿。殿前有12級台階,它象徵着一年十二個月份。大殿裏供奉着的這尊坐像就是炎帝神農聖像,他面容剛毅而慈祥,身軀強健而有力,一手捧着稻穀,一手握着靈芝,喻義着“幸福和健康”,也象徵着始祖在開創農耕和醫藥方面的兩大主要功績。整個雕像高4.26米,寓意炎帝農曆4月26日的生辰。這尊炎帝神農像是根據清代著名畫家吳承硯繪製的始祖像雕刻而成的。在1987年11月,美籍華人周共王德樵,一位不會講華語的青年,遠涉重洋,不遠萬里尋根到時厲山。在厲山鎮政府,他把一幅用重金從美國華崗博物館複製的炎帝神農畫像交給當時歷山鎮領導。他説,此舉是我家三代人的心願。原來,這幅炎帝神農像一直藏在故宮。19世紀未被八國聯軍搶走,存放在美國華崗博物館。他祖父得知後,幾經周折,花巨資取得了複製權,臨終前囑咐他一定要將此畫像送回炎帝神農的誕生地。為了不違祖命,他憑着一本英漢對照字典和古厲山地圖,終於找到了烈山。來到烈山半腰,在明朝“炎帝神農氏遺址”石碑前,周共王德樵擼起褲管,指着自己的膝蓋骨淚流滿面地説,我可是正宗的炎黃子孫啊!然後頂禮膜拜。

在神農大殿的兩側,分別放有銅鐘和皮鼓。古訓説的好,燒香不撞鐘,等於一場空。古人認為,鍾就是聚集在地下的陽氣,敲鐘就是喚陽氣,滋養萬物。所以,“撞鐘納福”就成為人們表達自己喜悦和祝願的祈福方式。

剛剛我們膜拜了炎帝神農坐像,站在此地我們就可以看到遠處一個高大的雕像,是核心景區的標誌性建築,它就是炎帝神農立像,位於神農文化廣場正中央。相信很多遊客在剛進入隨縣縣城就已看到這尊巨像。大像面朝東南,316國道、環城路是大家尋根謁祖的必經之路,而始祖炎帝就屹立在這裏注視着前來尋根謁祖的炎黃子孫。

炎帝神農站立像與大殿裏的炎帝神農坐像同為中國美院設計,全像海拔高度157.6米。底座為正方形,邊長56尺(約18.67米),意為中華56個民族;底座高度為42.6尺(14.2米),代表着炎帝神農的誕生之日為農曆4月26日;像本身高95尺(約31.67米),寓意炎帝神農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__之尊地位。説到這裏,小x又忍不住要説到始祖的靈氣。炎帝神農巨像最後一塊石材安裝完畢,人們紛紛前來敬香放炮。香未燃盡,炮聲剛落,奇蹟出現了,數百隻小鳥聚集在一起,圍繞大像持續飛行了足足5分鐘的時間,有的人説,那是小鳥誤將始祖手中的稻穀當成了真的,而更多的人則相信那是始祖顯靈了。

現在大家經過的便是我們景區為紀念炎帝神農嘗百草而建的百草園。上古時期多瘟疫,炎帝神農為救黎民百姓,敢為天下先,遍嘗百草,先後發現各種可以治病的中草藥,而這其中,首推生薑。據傳,炎帝神農在勞作的過程中,突感頭痛發熱,呼吸也越來越急促(即中暑),就在這命懸一線之際,他發現身邊有一叢長的綠油油頗似竹子的植物,順手便拔了一株,颳去根莖上的泥土,塞了一塊在口中,嚼來味道雖然辛辣,但馬上頭暈症狀就慢慢減輕、呼吸順暢,不適的感覺逐漸消失,因為這種植物再造了自己的生命,炎帝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便用自己的姓為這個植物命名,取名為“生薑”。現在,百草園內種植着各種不同的中草藥。一方面是為了紀念炎帝神農遍嘗百草的奉獻精神,另一方面,為以後景區建設養生館作準備,利用這些中草藥,前來這裏謁祖觀光的遊客可以有病治病,無病防身。

大家請抬頭仰望,在我前面的秦漢風格的建築羣就是功德殿。功德殿建築羣坐落於九龍山的第四座山頭——五帝山頂,這裏也是景區海撥最高的位置。整個功德殿佔地10320平方米,建築面積2466平方米,由主殿、廣場和連廊三部分組成,由外到內分別有日月門、天門和功德殿大門三門,這裏是展示炎帝神農生平和功績的主要場所。也是許多遊客重要的許願地之一。在這裏,工作人員準備了花

籃、許願瓶和許願燈,大家可以將自己的心願寫在許願紙上放入許願瓶或將自己的名字貼在許願燈或花籃上,敬獻在始祖膝下,相信各位的心願一定能實現。大家可以在這裏感恩始祖或合影留念。

在我們的左、右邊牆壁上,有許多的竹簡,右邊的竹簡介紹的是炎帝神農的生平(注: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農氏簡介炎帝神農氏為少典氏之子,其母安登感龍而生神農於烈山石室,湖北隨州厲山鎮有神農洞、炎帝碑為證,故號烈山氏、厲山氏等。世代以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為其生日,並以祀之。神農澤被南方,位列三皇,善於用火,號火德王,尊為炎帝,以牛為圖騰,以姜為姓氏。傳説炎帝神農氏為民療疾,遍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因誤嘗“斷腸草”,崩於茶陵,即今湖南省炎陵縣,炎帝陵園柏翠松青。

朋友們,現在我們即將跨過的便是天門,大家可以看到,天門由內外兩幅楹聯構成,內楹聯由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曹克定先生撰寫,右聯為:種五穀興農,嘗百草回春,總系蒼生福祉。左聯為:創手工成業,始貿商為市,首開社會文明。外楹聯由曾為南京總統府景區楹聯題字的馬來西亞著名楹聯作家林聲耀先生撰寫,右聯為:華夏史長馨,任萬世溯宗,天涯常系隨州夢。左聯為:人文根已續,縱八方寄跡,海外總牽赤子情。這兩幅楹聯都由衷的表達了炎黃子孫對華夏始祖的拳拳赤子之情以及對炎帝豐功偉績的追思和讚美。

跨過天門,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日月門和天門之間的連廊區,兩邊的牆壁上共有36塊文化浮雕。包含國家領導人的提詞、知名書法家或社會名流頌炎帝神農的書法作品、首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頌炎帝文、清朝畫家所畫炎帝神農像、古厲山鎮地圖以及炎帝神農的八大功績和八大傳説,還有後人歌頌炎帝神農的詩詞及神農祭。

大家穿過日月門,拾級而上,看到的就是神農碑亭了。亭下的神農碑是明代萬曆年間隨州知州楊存愚為祭祀始祖炎帝神農而立,是我們景區最古老、最具價值的文物,也是炎帝神農誕生在隨州厲山最有力的實物證明。碑由玉石鑿成,高2米,寬1米,重數噸,碑座用108塊青石板砌成,距今已有430多年的歷史,碑上刻有“炎帝神農氏遺址”幾個字,現在仍清晰可辨。

一路前行,我們來到神農洞,也就是始祖炎帝神農誕生的地方。人們常説:“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可見,我們都是龍的子孫。可是,為什麼會這樣説呢?好了,讓我們輕鬆一下,聽我講一段有趣的傳説吧!

相傳盤古開天闢地的時候,龍被分到了天上,蟒則被置於地下。蟒因升不了天,就在人間興風作浪。玉皇大帝知道後,就派天兵天將搬來99座山,把那興風作浪的99條蟒全都鎮壓在山下,一字兒排開,就成了現在隨州至棗陽的99重山岡。可玉皇大帝還不放心,又命東海龍王派他的9個龍子來鎮壓99條蟒。9個龍子遵從父命,騰雲駕霧來到鎮壓99條蟒的地方,選中了中間的九座山住了下來。所以這九座山又叫九龍山。再後來,九龍山下興起了一個氏族部落,部落裏有一位牧羊女名叫安登,她天天上山放羊和採集食物。有一天,她順着彎彎曲曲的山路,穿過樹林,在半山腰裏發現了一個洞穴,便進入洞裏歇息,不一會就睡着了。可哪知這個洞是七龍子住的地方,七龍子因參加蟠桃宴會,多喝了點酒,就忘了關洞門。第二天早晨,七龍子醒,發現了美麗的安登,頓生愛意,就抱起她親熱起來。於是,第二年的農曆四月二十六日,安登便在洞中生下了一個胖小子。這個胖小子就是後來教種五穀、品嚐百草的炎帝神農,他出生的這個山洞後來就叫做了“神農洞”。看來,我們還真是“龍的傳人”呢!既然如此,可得好好地在洞前拜拜,也好沾染一下我們偉大始祖的靈氣呀!

沿着台階向下,大家現在看到的便是景區獨有的百家姓台階,全段台階共有108階,各台階兩側欄杆上分別雕刻着兩個姓氏,共刻有中國百家姓中的前216姓。炎黃後裔遍佈世界各地,這216個姓便是為了方便華夏子孫在始祖故里認祖歸宗。大家可以在欄杆上找尋自己的姓氏,台階向下的迴廊處,有專門的百家姓研究人員為大家講解各自姓氏的起源和遷徙歷程。

好了,各位遊客朋友,時間過得真快,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的遊覽到這裏就要結束了,謝謝大家一路上對我的工作的支持。在剛才講解過程中,如有不足之處,請各位朋友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華夏同始祖,天下共烈山”,我們相信每一位炎黃子孫不管身在何方,都是心心相印、血肉相連。同時,我們也相信,通過這次與始祖近距離的接觸,大家一定沾到了始祖的靈氣,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帆風順,萬事如意。謝謝!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2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好!歡迎您蒞臨文化公園指導與參觀。我是解説員。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文化公園的基本概況。

文化公園坐落於區委,區政府南側,北起雍陽西道,南至青少年活動中心,東依泉旺路,西鄰泉發路,項目總投資1.6億元,規劃面積27.3萬平米。文化公園於20__年8月份啟動建設,20__年9月16日正式開園納客,歷時一年的建設時間,其間,有21支專業隊伍對14個相關項目進行設計、施工、監理和監督。綠化工程建設是由我們雍陽園林綠化有限公司施工的,在文化公園的建設中我們始終以高起點、高要求、高品位為標準,運用了嚴謹的分析方法、科學的規劃理念,結合武清新城的特色,以生態化的理念優化園區空間佈局,對園區內的地塊進行合理利用。整個公園以中心對稱博古納新的設計手法,按照北靜南動的設計理念,全力打造“一軸兩區兩館”的景觀格局。“一軸”即北入口、音樂噴泉、京津明珠主題雕塑、舞池和南入口,“兩區”包括北部兩側的自然生態區和中部、南部的廣場區域的休閒娛樂區。“兩館”為目前籌備建設中的影劇院和圖博館。

文化公園的綠化覆蓋率為75%,植物總量多達23000餘株,品種170餘種,多而有序,多而不雜。園區內設置了多處小品雕塑與園區內的盆景藝術巧然天合,渾然一體,彰顯了人文綠化就是體現人性化關懷,突現人景合一的綠化理念。一座具有文化特色、時代特色、生態特色、武清特色的城市會客廳在武清新城悄然而現。

1.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北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由著名書畫家範曾先生題寫園名的大型景石,景石後面是由我區著名書法家何俊田撰寫的園志,名家古石點開文化公園優美的畫卷。就連北入口的象棋型車止都為我們展現了公園獨特的文化氣息。

2.景石南側為大型音樂噴泉,噴泉區設計寬度137米,南北縱深144米,在噴泉中間設置了長94米的木質廊道,兩側為流光溢彩、變化各異的噴泉美景,對拱疊水、動感孔雀、集射水柱、搖擺宮燈、海鷗飛翔,舞動的水花配合美妙的音樂節奏,共同組成一派歡快祥和的盛世美景。噴泉的中部是時空轉換之門,他由四組不同的雕刻組合而成。分別寓意:漕運文化、書畫藝術、民風民俗和發展未來。中間虛空部分象徵古代計時器具――沙漏,以時空轉換的理念演繹武清發展歷史。文化公園的建設,就是要將武清的輝煌歷史與現代發展成果有機相融,締造橫亙古今的時空美感,時空裝換之門就是凝集古今精華,包含雍陽神韻的象徵。人們到此一遊便由心而生博古納今、開創未來的激情。

在主軸線上我們採用了高低錯落有致的種植佈局,既高雅大氣又異彩紛呈。在綠化設計主題的營造上,我們藉助花卉的花語、花意,通過別緻的造型,寓意武清和諧發展、科學發展、率先發展的主題。

3.現在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武清標準性雕塑――京津明珠主題雕塑,它由中央美術學院進行設計,雕塑直徑29米,高19米,設計遵循互動、融合、開放的理念,周邊環境按照古城池的佈局打造為四面靜謐的水面。紅色的半球體與水中的倒影融合成為一個圓滿的“京津明珠”,從遠處觀看寓意武清如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晚上觀看,雕塑通透靈秀、

柔中帶剛、美輪美奐,與廣場融合成為一個絢麗的舞台。

4.穿過明珠,就是舞池。總面積2.5萬平米,主廣場為2.1萬平米,他為市民提供休閒健身和舉辦重要活動的場所。廣場中部的燈帶設計,充滿動感、富於變幻、色彩亮麗,全力打造成為武清夜晚生活的一景。

5.文化公園的可謂氣勢磅礴,規模宏大。走進公園猶如走進仙境,有如置身世外桃源。通過整合開發與佔地面積20平方米的少年宮連成一片:形成了景緻內外兼收,功能延伸拓展的眾星捧月的武清文化地標。整個公園的最南側是南入口,設計理念與北入口相呼應,又風格迥異。遊人可以通過南入口出入文化公園和青少年宮。

主雕廣場和舞池組成了休閒娛樂區,遊人位於廣場之中,可以多個角度感受文化公園的風韻和魅力。

6. 接下來我們要觀賞的是自然生態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按照自然、原始、生態的江南山水園林風格,打造“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休閒氛圍。

園林綠化要給人以美的感受。在文化公園的綠化施工中,博採眾長,借古鑑今,是文化公園建成後充分展現了園林景觀的美感給人以“雖為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享受。

現在我們所在的是東部生態區,總面積2.8萬平米,其中湖區佔地3800平米、綠地佔2.1萬平米,設計有湖泊、遊路、亭榭、棧道、親水平台及景觀廊道。

在我們右手方的這組雕像,表現童真的孩子們以書寫的方式展現了作為書畫之鄉的武清在傳承文化藝術方面的憧憬。武清的書畫藝術是武清文化的傑出代表,在綠化施工時,特地設立此組雕像,使公園綠化盡顯武清個性主題。

① 現在看到的這組雕像,展現了中國文人精通琴棋書畫,以文化活動陶冶情操。現代武清人也將在園區體驗一把與文人墨客暢遊的精神洗禮。

② 曲藝小品是天津的文化特色,武清的大地上同樣誕生了許多戲曲藝術家。當這個作品出現在園區中時,市民的文化認同悠然而生。

③這個作品看上去只是單純的陀螺,但夜晚來臨,它會是一組色彩繽紛的燈景。在文化公園園區內採運用了尖端的聲光電技術的燈景處處皆是,夜幕降臨,在自然生態區,水邊石旁燈光掩映,五彩霓虹閃爍晶瑩,人們會心生安逸,彷彿置身於人間仙境。

④ 對面是愛蓮亭,遊人可以在此駐足休息、或觀賞周邊葱鬱的樹木、或眺望遠處湖中的睡蓮。

⑤ 這幾個小朋友在跳房子,看到他就想起了我們兒時童真的遊戲。 這組雕塑將人物與地鋪結合,用劇場化的敍述方式定格童年的一刻,

在種植手法上堅持喬灌草相結合,以楊柳榆槐椿等歷史悠久的鄉土樹種暢想綠色主旋律,以香蒲、馬蘭、狼尾草等鄉土野生植被點綴和聲。遊人漫步其間,似在傾聽鄉間小調,倍感親切。又有法桐、白樺、棕櫚、二喬玉蘭、木瓜海棠、金鑲玉竹、巴西龍骨等異地植物錯落其間,整個公園渾然一個綠色交響,既彰顯了鄉土氣息,又構成了南北交融的植物世界,鄉土且不失大氣,渾厚且獨具個性,使文化公園在質樸中得到提升。

7、現在我們進入的是西部生態區,總面積2.8萬平米,綠地佔2.2萬平米,規劃設計有棧橋、亭榭、親水平台和假山疊水。沿着蜿蜒曲折的林間小路,感受移步換景,仿若天成的高超的設計手法,彷彿置身於江南水鄉之中。

西部自然生態區得湖系佔地3680平米,文化公園的水系文化的設計獨具特色,整個園區以噴泉、疊水、湖面為主體,層次豐富、自然有致。由於水質環保,水生植物和魚類可自然繁衍,形成一個遠離污染的水族世界。湖中又有盆景綠島,增強了水面的層次感和水體的空間感。總體水系追求自然古樸,體現原野風趣;既獨具特色,又一脈相承。

在生態區內,設有6座橋。分別是:春暉橋、聽瀑橋、春華橋、夏雲橋、秋月橋、冬雪橋。沿着這個廊道,可以通向遠處的假山疊水。走上聽瀑橋,站在橋上欣賞着假山疊水仿若天成的自然之美,聆聽着水花落下拍擊岸邊的美妙樂音,拂面而來的陣陣涼風,帶給了我們心曠神怡的感受。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3

三亞市位於海南島最南端,位於北緯18°09′34〃-18°37′27〃、東經108°56′30〃-109°48′28〃之間。東鄰陵水縣,西接樂東縣,北毗保亭縣,南臨南海及三沙市,陸地總面積1919.58平方公里,海域總面積6000平方公里,人口68.5萬,是黎、苗、回、漢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三亞市是漢、黎、苗、回等20多個民族聚居的地方。20__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6.5萬人,户籍人口54.58萬人,其中農墾系統人口6.62萬人,為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人口環境。苗族4304人,回族9076人。語言有普通話、海南話、軍話、邁話、黎話、回輝話、儋州話、疍家話等。20__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三亞市人口數據:全市總人口為685408人(常住人口)。

三亞與中原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一直保持着聯繫。曾是隋朝譙國冼太夫人的“湯沐邑”;唐朝大和尚鑑真漂流登岸和傳道講經之地。中原衣冠人物之南來,客觀上在當地起了敷揚教化的作用,留下了諸多的人文勝蹟。延及宋、元、明時期,三亞的經濟已有初步發展,棉紡業居全國領先地位,古代女紡織家黃道婆早年在本地向黎族婦女學習紡織技術。這一時期還湧現了“瓊州三星”之一的嶺海巨儒鍾芳。

三亞規劃市區面積38平方千米。東西長91.6千米,南北寬51千米。全境北靠高山,南臨大海,地勢自北向南逐漸傾斜,形成一個狹長狀的多角形。境內海岸線長209.1千米,有大小港灣19個。主要港口有三亞港、榆林港、南山港、鐵爐港、六道港、鳳凰島、帆船港。主要海灣有三亞灣、海棠灣、亞龍灣、崖州灣、大東海灣、月亮灣。有大小島嶼40個,主要島嶼10個,面積較大的有西瑁洲島2.12平方千米,蜈支洲島1.05平方千米。

三亞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開放黃金海岸線上最南端的對外貿易重要口岸,是中國通向世界的門户之一。地處熱帶地區,是海南最美麗的旅遊勝地。三亞湧現出一批旅遊景點創造和打破了世界紀錄協會的多項世界紀錄,獲得多項世界之最,是旅遊的好去處。

三亞榮獲“20__中國特色魅力城市”稱號。

【名字由來】

三亞地名的由來與三亞河的名稱緊密相聯。之所以被稱之為三亞河是因為它在靠近入海口處時分成東河、西河,其流入大海處形狀呈“丫”字形。此處是個天然良港,後來一些漁民從此上岸,成為城市的起源地。定居這裏的人形象地把該河稱之為三丫。本地方言“丫”與“亞”同音,後來逐漸被人稱之為三亞河。因此,久而久之,人們把這裏叫三亞了。

【三亞旅遊資源】三亞被稱為“東方夏威夷”,它擁有全海南島最美麗的海濱風光。亞龍灣湛藍如夢幻、大東海平靜遼遠、三亞灣浪白風輕,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海藍沙白、浪平風輕。到三亞旅遊,傍晚漫步在三亞灣的椰夢長廊,觀看晚霞是最美好的享受。陽光下的波濤、椰樹旁的吊牀、白色沙灘上嬉戲的孩子,旖旎的熱帶風光讓遊客的身心得到徹底的寧靜。

【三亞住宿】三亞住宿選擇面廣,有高級豪華的星級酒店,也有舒適安逸的經濟型旅館。酒店大多是海景、沙灘兼備,設施奢華,舒適度極佳,但離市區較遠,公共旅遊設施較少,價格也比較昂貴。三亞灣和大東海分佈着一些家庭旅館,離市區近,購物、吃飯、出行、娛樂都方便,鬧中取靜,經濟實惠,在鄉遊網上可以預定。此外,蜈支洲島上的度假村也是寧靜的“世外桃源”,很適宜度假。各個區域都有公交、出租及旅遊觀光巴士,交通發達,您也可以在島上選擇汽車租賃。

【海洋資源】

三亞境內海岸線長度209.1公里,有19個港灣,大小島嶼40個。海洋生物種類繁多,有魚類1064種,蝦類350種,蟹類325種,軟體動物700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有402種,鯊魚翅、海蔘、石斑魚被譽為“崖州三珍“。珊瑚保護區面積85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三亞西部海域中藴藏着豐富的天然資源,現已探明的崖13-1氣田,儲量1077億立方米,開採量700億立方米;樂東22-1氣田,儲量200億立方米;樂東15-1氣田,儲量178億立方米。陸地已探明有開採價值的礦物有水晶、花崗巖、石灰石、大理石、鈦、磷、金礦等、30多種。其中石灰石、石英砂、花崗巖含量均達億噸以上。三亞發現天然礦泉水,在三亞特定地質條件下形成,並賦存在特定地質構造巖層中的地下礦水,其含有特殊的化學成分或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質。

【水利資源】三亞市有獨流入海的河流10條,地下水儲量1.42億立方米。三亞地熱資源豐富,有南田温泉、羊欄牛嶺温泉、崖城玉井温泉等,這些温泉水温高,水量大,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其中南田温泉被譽為“神州第一泉“。

【生態資源】三亞是熱帶雨林原生地,有林地12.1萬公頃,封山育林區6.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4%。有國家級、省級和市級自然保護區9個,總面積13497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44.4%,人均公共綠地18.4平方米。三亞大氣環境質量中國排名第一。

【歷史沿革】

三亞歷史悠久,早在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漢代在三亞市崖城鎮設立了珠崖郡治,隋設臨振郡,唐代改為振州。宋代時成為中國最南端的地級規模的州郡。因其遠離帝京、孤懸海外,自古以來三亞一直被稱為“天涯海角”。唐代宰相韓瑗、名僧鑑真,宋代名相趙鼎、大臣胡銓和紡織家黃道婆等先後來過崖州,對三亞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4

從蘭州到敦煌,行走絲路是很久以來的夢想,合着幾位親密好友,開着一輛舒適的車,唱着悠遠纏綿的歌,沿着祁連山下蜿蜒的路,就這樣不停往前走。

奔馳在蘭州到武威的高速公路上,遠處是高聳的天祝雪山,還有那飄在蔚藍天空上低矮的雲,車窗外飛速而過的是一望無際光禿禿的荒漠,公路筆直的伸向前方,彷彿有種開往天邊的感覺。我的思緒早已飛到了車窗以外,渴望着穿越時空,去尋覓當年那些堅毅背影。

那時候漢軍遠征西域,在這片戈壁荒漠前,滿面風霜的將軍可曾停下過飛馳的駿馬,默默懷念着遠方的故鄉。那時候玄奘西行取經路上,可曾沿着這麼冷漠無情的道路行走,他真的相信,穿過這片彷彿無邊無際的土地,就能夠取到傳説中的真經。

蘭州到武威並不遠,大約280公里,高速公路應該是剛修好的,路面有些地方還在完善,假期裏的車有些多,一路走的慢,不過今天的行程也不趕,我們是去拜訪有“石窟之祖”稱號的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位於武威城南50公里處的中路鄉燈山村,始創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已有1620xx年曆史。天梯山石窟被稱為“石窟之祖”,可並不是因為他的歷史悠久。佛教從西域傳入的時候,新疆的一些石窟開鑿都在天梯山石窟的前面,可是這些早先的石窟卻沒有對當時和後來的中原石窟產生任何的影響,直到天梯山石窟的出現。天梯山石窟的佛教造像藝術對中國以後時期的石窟造像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後來建造的龍門石窟,雲岡石窟,莫高窟的佛像就和天梯山石窟屬於一脈傳承的產物,所以天梯山石窟被稱為“石窟之祖”。

天梯山石窟歷經1620xx年的戰亂、自然災害,還是保存了下來,成為重要的歷史遺產。可是在解放後,1958年,為了解決缺水問題,政府開始大規模的開建水庫。由於當時對歷史遺蹟重視不夠,天梯山石窟旁被規劃了黃羊河水庫。按照水庫蓄水設計,天梯山石窟將被水庫完全淹沒。有關部門於是對天梯山石窟進行了搶救性保護,石窟中的大量塑像和壁畫被拆除,搬運到了甘肅省博物館,石窟中因為非常巨大而無法搬遷的大佛窟,則修了一個小水壩進行保護。可是那時候的中國文物保護經驗匱乏,所謂的搶救保護卻對文物造成了最大的破壞,拆除過程中各種石像壁畫就受到了一定損害,在運輸到蘭州的過程中,又因為當時有限的條件,對文物保護不足,在運輸的過程中大量文物遭到了毀壞,讓人心痛至極。至此,天梯山石窟僅剩下大佛窟,作為曾經的輝煌代表向世人展示。

更加遺憾的是,隨後的幾十年,水利專家多次對黃羊河水庫進行測量,才發現當初過高估計了蓄水位,水庫其實對天梯山的文物根本不造成威脅。只是可惜,這樣一個錯誤的決策,卻毀掉了曾經的“石窟之祖”,久負盛名的天梯山石窟已經名存實亡了。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5

直隸總督署,位於保定市中心,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級衙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定直隸總督署原建築始建於元,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經過大規模的擴建後正式啟用。該署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個皇帝,計有180餘年歷史,直到清帝遜位才廢止。

直隸總督署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人稱“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作為直隸省的軍政樞紐機關,歷任總督在這裏處理過無數次的政務,有興農治水、查吏安民的政績,也有貪贓枉法、鎮壓農民起義、出賣主權尊嚴的劣舉。

直隸總督是清朝時期的特殊權利機構,直隸總督統轄的區域,遠遠大於今河北省的行政區劃,尤其到了晚清,管轄區域達7州104個縣,行政區劃伸展到內蒙古、山東、奉天、山西境內的一部分,南北長2600餘里,東西寬1200餘里。隨着外交、通商、海防事務的增多,清廷又增設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並規定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晚清興辦近代海軍時,朝廷又命當時的直隸總督李鴻章負責籌建,可見直隸總督在晚清時期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總督署的黑色三開間大門,坐北朝南,位於1米高的台基上;大門正中懸一匾額,上書“直隸總督部院”。門前兩根對稱的大旗杆,各高約35米,為全國古建旗杆之最。院內有數十株粗大的檜柏,已有460多年的樹齡。每逢冬季,數百隻貓頭鷹棲息其上,“古柏羣鴞”成為衙內一景。

總督署大堂,是總督署的主體建築。大堂布置得森嚴肅穆。內有屏風一座,屏風中間繪有丹頂鶴、海潮和初升的太陽,象徵一品文職大員。該堂是舉行重大慶典活動的場所。

其對面的戒石坊為一座四柱三頂的木質牌坊。南面書有“公生明”三個紅底金字;

北面書有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的官場箴規:“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總督升堂理事,抬眼能見此箴,以示儆戒。

二堂院是總督的辦公處,呈四合院形制,佈局嚴謹,四周廡廊相通。託檁、廊檐、門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細。其木結構還留有宋、元風格。堂內懸有“政肅風清”匾額,正中豎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間雕有麒麟,象徵一品武職大員。

在後堂看到一個匾,是孫嘉淦寫的居官八約,孫嘉淦是清朝時期的清官,清朝雍正年間任職,享有正直名聲。他敢於直言爭辯,扶正祛邪。因此,也常受到打擊。但他無論居住鄉間,還是任職朝中,都能至誠待人,始終保持忠言直諫的品質,成為當時受人敬慕的一位官員。

孫嘉淦居官為八約,曰:‘事君篤而不顯,與人共而不驕,勢避其所爭,功藏於無名,事止於能去,言刪其無用,以守獨避人,以清費廉收。’。”大意是:對國君忠誠而不自我炫耀;對同僚尊重而不自高自大;不爭權奪勢;不追逐功名;辦事務求實事求是和善始善終;説話務求簡明扼要;不結黨營私;勤儉節約、艱苦奮鬥以保持清政廉明。我看這八條對於現在當官的都是一種鞭策和學習的榜樣。

這是當國中國最高的旗杆。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6

各位旅客:

現在我們的汽車正行駛在八達嶺高速公路上,馬上就要進入即將參觀的八達嶺景區。前面的那座山就是軍都山,八達嶺長城就盤踞在這座山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了,那個時候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邊界上紛紛修築了長城,叫做互防長城。

剛才我們所經過的路,就位於關溝中。關溝是燕山山脈和軍都山山脈的交會處,南起昌平區南口鎮,西北到延慶縣八達嶺長城的池,全長40裏。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北高原的咽喉要道。明代在這裏佈置了四道防線,分別是南口關,居庸關,上關,八達嶺。在關溝中的疊翠山上,曾有金代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疊翠,可惜現在景觀已經不復存在了。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的傑出代表,因為這裏四通八達,故成為八達嶺。可能大家會問,為什麼要講長城修築在這裏?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八達嶺地區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僅守衞着明皇陵,而且也是京師的西北大門。

八達嶺長城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例如蕭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慈禧太后西逃等等,八達嶺都是畢竟之路。説到這裏,還有一個故事要講給大家:位於關城東門路旁,有一塊巨石,傳説在1920_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在西逃的途中經過這裏,曾經站在這塊石頭上回望京城,所以這塊石頭也就被叫做望京石。但現在這塊石頭已經不那麼突出了。

有一句話大家一定都知道:不到長城非好漢。剛才介紹了那麼多景觀,您一定急切的想來到景區遊覽一番,不用着急,馬上您也要成為好漢了。好,這裏就是著名的八達嶺長城遠處是壯麗的景色,而往下看就是長城重要的組成部分翁城,他一般都修建在地形險要的交通要道上。翁城兩門之間相距63.9米,西門匾額:北門鎖鑰,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東門的匾額為:居庸外鎮,意思是居庸關外又一重鎮。現在我們向右下放看,在登城口的南側陳列着一門大炮,名為:神威大將軍。是崇禎年間製造的。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7

西山是洞庭山的簡稱,南北寬11公里,東西長15公里,面積79.8平方公里,系太湖第一大島。西山景區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精華。它是以羣島風光、花果叢林、吳越以來的古蹟見長,以瀏覽、度假為主的湖島區。它擁有湖中羣島、湖灣山水、山中塢谷、山頂峯巒四個風景層次。全區規劃建設縹緲雲場、水月問茶、林屋晚煙、消夏漁歌、?f裏犁雲、玄陽稻浪、肖山遺蹤、毛公積雪、西湖夕照、石 公秋月,風凰煙雨、金鐸鬆篁、文化巽峯、大沙觀帆、羅漢古剎、雞籠梅雪、明灣古村、?f角風濤、天王魚國、橫山旭日等二十個景點。景點的規劃面積共計609.3公頃。

“美麗的太湖,迷人的西山”這是上海社科院教授登上西山島的第一句讚美詞。太湖72峯,其中西山有山峯,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最高峯-----縹緲峯也只有300多米,但其中豐富的人文歷內涵卻賦予了她無窮無盡的魅力。

林屋山,位於西山鎮東北部,根據歷史記載,早在大禹治水期間,大禹就在此留下過足跡,《吳地記》載“在縣西一百三十里中有洞庭,深遠世莫能測。吳王使靈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盡,因得禹水”。石公山,位於西山東南角,因山前原有巨型太湖石,狀若老翁,故名“石公”。“石有族聚,太湖為甲”,唐代就已聞名天下的“花石綱”就採於此地,並留下了“聯雲障”等遺蹟。山腰南部,四角翹飛的御墨亭,因中置清世祖順治御書“敬佛”石碑而得名,作為鎮山之寶。“御墨亭”三字由傅傑所書。“歸雲洞”三字為明代嚴?j草書,徐綱才楷書“讀聖賢書,行仁義事,存忠孝心”等摩崖石刻。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8

尚湖公園建於1986年初,臨山孕湖,與古城渾然一體,含山川之秀,匯城鄉之交,得天獨厚,自然美色與人文景觀相融合,氣象開闊,內涵豐實。度假休閒,遊覽觀光,娛樂商貿,美食健身,四季宜人。此一景點顯示:天人合一——人與自然之和諧;返璞歸真——在自然風光中尋找自我;新舊融會——古建築移建於山水之間,得其所哉!

常熟尚湖,相傳因殷末姜尚避紂王暴政,隱居於此垂釣而得名。尚湖北依十里虞山,東鄰古城常熟,山清水秀,是國家級太湖風景區的重要景點。尚湖與虞山相映,十里青山半入城,萬畝碧波湧西門,為古城平添了千種風情,一向為江南著名的風景旅遊勝地。黃公望、沈周、唐寅、康有為、于右任、柳亞子等歷代文人均有題詠傳世。直到六十年代,仍有一派古意濃重的自然風貌。

尚湖,幾千年來歷經滄桑。十年動亂,尚湖也遭劫,一萬九千畝水面被“圍湖造田”,只剩下二千多畝零星水澤。圍填之處,説是農田,其實種過幾熟以後,因地質、地勢和肥力諸多原因,多成薄地,日漸拋荒。更嚴重的是,生態環境失去平衡,湖中原有大量鳥禽不辭而別……

1985年初,市委、市政府為恢復尚湖生態平衡和山水景觀,開發旅遊風景區,決定退田還湖。市建設委員會着手進行尚湖風景區的開發建設,請同濟大學風景園林專家共同規劃設計,調集萬名民工,組成“還湖大軍”。經過半年的艱苦奮鬥,挑土125萬方,築成了長21公里的環湖大堤和1.4公里的穿湖大堤。7月23日開始放水“還湖”,於是,尚湖才有了水面一萬二千畝。湖中有7 個人工島嶼共一千畝。虞山之前的尚湖,地大水闊,包孕山川之秀。1986年,初具規模的尚湖風景區開始對外開放。

十幾年來,風景區先後投資5100多萬元。遵循邊建設邊開放的原則,先後建成並開放了由荷香洲、桔香洲共同形成的荷香洲公園和煙雨洲、漁樂洲共同形成的釣魚渚公園。荷香洲公園着重體現湖光山色、田園風光,注重植物造景、建築點綴,將人造景點與自然景觀融成一體,充分展現了大自然之美。釣魚渚公園主要以省內第二家按國際慣例運轉的高爾夫俱樂部為主,同時設有姜尚文化區、水上森林等景點。

荷香洲公園佔地面積13.7萬平方米,為湖中最大洲島。公園內主要景點有:一,四景園。坐落在荷香洲北部水濱,原是城南花園浜的一座清代建築,1986年以原樣移建於此。東可觀“塔亭雙影”,西有“月洞探幽”,南有“映日風荷”,北有“山色濤聲”,是觀賞山、水、城、鄉自然景色的最佳處。二,博雅堂。地處荷香洲公園之西,原是常熟城區另一座清代建築,1988年也以原樣移建於此。三,流香館。坐落在荷香洲公園內湖島上,原系張橋衞氏家祠,距今有400多年曆史,1987年按原樣移建於此。四,荷香亭。位於桃花島對面,荷花池中央,亭下荷叢中有雙龍戲珠雕塑,池邊有十二生肖雕塑、綠色迷宮等,可供遊客觀賞、遊樂、攝影。五,百獸園。地處荷香洲南部,又名動物世界。園內有上百種飛禽走獸雕塑。六,照山樓。原是明清年代尚湖湖畔的一幢古建築,新近重修,位於荷香洲公園西北臨湖處,與虞山劍閣遙相呼應,登樓既可觀賞青山碧水、鷗鷺交飛的自然景觀,又可品賞尚湖水鮮佳餚,並有多種現代娛樂設施,是集景觀、美食、娛樂和洽談商務於一體的多功能景點。七,湖橋串月。尚湖西北原有三洞的石拱湖橋一座,構造奇特,湖底亦同樣倒建一橋,橋洞成正圓形。月圓時候,橋身方向和月亮運行軌道相垂直,當月亮升至一定高度,拱橋和月影相套合,投影湖中,別有奇觀。相傳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常在湖橋飲酒作畫。原古橋已倒坍,1987年仿造於荷香洲內。

釣魚渚公園的景點有:一,高爾夫俱樂部。佔地約十萬平方米,由俱樂部會所、迷你型球場、標準球道區、水上練習場等主要功能區組成。俱樂部會所在球場的南部,是一座富有現代氣息的兩層建築,內設大堂、酒吧、球具專賣店、多功能廳、健身房、棋牌室、餐廳等。會所前廣場上有一座象徵高爾夫運動的不鏽鋼雕塑。二,姜尚文化區。用花崗巖製作的姜太公雕像坐落在釣魚渚北側。姜太公手執釣杆,正襟危坐,眼望遠方,“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表現出姜尚剛正不阿、憂國憂民的情態。三,水上森林。1987年冬,尚湖風景區在釣魚渚、漁樂洲的淺水區種植了幾千株池杉,現已成景觀,林中鳥禽雲集,水中可劃遊船。

尚湖七個洲島之一的桃花島位於荷香洲西百餘米的湖面上。放水還湖前,此處原有桃林,為了不使放水後淹沒,便築堤圍護。放水後遂成小島。桃花島春可探花,夏可嘗桃,由於平時人跡罕至,鳥禽紛紛棲息,冬季候鳥南下,數量更多,尤以野鴨為最。此時登島尋鳥,亦有奇趣。

十幾年來,尚湖已經初步形成了大風景區的格局。全區擁有樹木132種30餘萬株,綠化面積達1100餘畝,四季草花60餘種,牡丹園7000平方米,中日友誼櫻花園400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92.6%。近幾年中還舉辦春季牡丹會、夏季游泳野營、金秋燈會、冬季觀鳥等尚湖特色遊樂項目。景區注重植物造景,形成多處植物景觀。荷香洲內的牡丹園為江南最大牡丹園,園內擁有八大色系3000餘株牡丹,有洛陽紅、曹州紅、姚黃、魏紫、趙粉、賽雪塔、崑山夜光、豆綠等150多個品種,還有河南洛陽、安徽寧國、山東菏澤、江蘇鹽城、日本等地的牡丹。目前已成林的植物景觀有:山茶苑、櫻花苑、紅楓苑、海棠苑、棕櫚林、月季苑、盆景園、松柏圃等,均為踏綠賞花的好去處。

將尚湖水面一隔為二的穿湖大堤改造工程由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作方案設計,總投資2700多萬元,從20xx年5月動工。主要工程項目有長228米寬13米的仿明清建築17孔石拱橋及兩端觀景台“望虞台”、“近香亭”等,為尚湖增添新的景觀。

尚湖風景區的開發建設取得了明顯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幾年來尚湖的“污染源”基本得到控制,成功地將長江水引入湖中,經常換水,使水質一直保持着國家二級標準,水質之好居蘇州各湖之首。生態也日趨平衡,迴歸尚湖的鳥類逐年增多,湖中的飛禽、涉禽和游禽類達65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二級保護珍禽有中華秋沙鴨、白鸛、天鵝、鴛鴦等。近兩年的秋冬季節,來此過冬的野鴨都在萬隻以上。

來湖遊覽的遊客也逐年增多,至1999年底,尚湖共接待國內遊客和來自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的海外客人共計300多萬人次,經濟收入3000萬元以上。

今天,尚湖風景區正在構築新的藍圖,它將成為以江南山水田園風光為特色,集“度假休閒、遊覽觀光、娛樂商貿、康復健身、美食風情”於一體的遊樂旅遊中心。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9

西樵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南部,面積約十四平方公里,西樵山有七十二峯,以山青,水奇著稱,享有“嶺南佳境”之盛名。1988年被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西樵山是七八千萬年前由海底火山噴發巖漿,巖狀,火山灰後形成的死火山,山體外陡內平,狀若蓮衣複合,大秤峯居羣峯之首,九龍巖,冬菇石,石燕石等峯巖形態萬千。西樵山巖石節理髮育,裂隙縱橫,富有潛水,形成多處水景,有232口泉眼,28處瀑布。“欲覽西樵勝,應先訪白雲”。位於西樵山西北部的白雲洞為——馬蹄形山谷,它兼收巖泉飛瀑之美,有“勝甲西樵”之稱。三峯之間有兩飛泉左右迂迴而下,稱“大雲泉”、“小云泉”。泉水摺疊匯成了三個湖,即所謂“白雲飛下過三湖”:上為“應潮湖”,中為“鑑湖”,下為“會龍湖”。現在其下又增闢“白雲”、“人工”兩湖,形成五湖飛瀑交輝,亭台山水相映的奇泉。洞山腰的雲泉仙館原是明代的玉樓書院,雲泉仙館西的“三湖書院”門額為林則徐所題,康有為青年時代曾在此面壁苦讀三年,山西南部有西天湖和左垂虹瀑,右垂虹瀑等景;山東南部有清暑巖,雲巖飛瀑等景,山東北部有全山最大的瀑布玉巖飛瀑,以及玉巖,仙人石,東天湖等景。

早在新、舊石器時代,西樵山就有人類活動,留下許多歷史遺蹟,史學界稱為“西樵山文化”。明代中葉成為南國理學名山,至今還保存着白雲古寺,以及大量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蹟。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10

東湖在紹興古城東約六公里處,是浙江省的三大名湖之一。 昔日秦始皇東巡至會稽,於此供芻草而得名東湖。東湖雖小,但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構成的奇景使東湖成為旅遊業界人士公認的罕見的“湖中之奇”。湖光瀲灩,水黛山青。

湖內有陶公洞、仙桃洞,最富情趣。湖畔有聽湫亭、飲綠亭等亭台樓閣,各式古橋橫跨兩岸,盡顯江南水鄉風光。乘坐烏篷船遊覽東湖,為東湖特色之一。湖西有“陶社”,為紀念辛亥革命烈士陶成章所建。近代孫中山、毛澤東等名人均留遺蹤。 東湖秀麗旖旎的湖光山色和豐富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堪稱浙東著名的山水風景勝地。孫中山、陶成章、徐錫麟、魯迅等都曾到過東湖遊覽或商量革命大計。陶成章遇難後,紹興人民為紀念英烈,在東湖建立了陶社。建國後,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多次到過東湖。郭沫石在東湖還留下詩歌一首:“箬簣東湖,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難通。大舟入洞,坐井觀空。勿謂湖小,天在其中。”

遊船觀東湖,最奇妙的是近觀陶公洞與仙桃洞,可以説未進二洞等於沒有到過東湖。陶公洞入口處僅容一艘小舟通行,進入洞內之後卻是另有洞天,在洞底仰望小片天空,坐井觀天的意境悠然在目。除在湖中觀光外,人們還可以上山。山頂有茶園和茶室,還是登山遠眺的好地方。陽春季節,東湖東北方向的平原風光是外地很難見到的江南水鄉秀色。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11

位於青海省日月山西側、青海湖東緣的高原第一鎮倒淌河鎮,東經100°31′— 101°13′,北緯36°12′— 36°36′之間,海拔約3300米,地處109、214國道分岔點,是通往聞名的青海湖的必經之路,距省會西寧有98公里。倒淌河鎮因境內倒淌河水自東西流而得名,有“天下江河皆東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詩句讚美河水自東向西流淌的獨特景觀,自古就是進入青南牧區和西藏的交通要衝,有着“藏區門户”和“進藏咽喉”之美譽。

自東起日月山,西止青海湖,一脈清凌凌的河水,靜靜地、悄悄地、温柔地流淌年着,蜿蜒四十多公里。是青海湖水系中最小的一支。在這裏雖然不見滔滔,不聞嘩嘩,但它確象雨中的一束彩虹,象夜空中一條流動的星河,清冽淡泊,透明晶瑩,涓涓綿長,遠遠望去猶如一條明亮的緞帶飄落在草原上,這就是青海美麗的倒淌河。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12

烏鎮是浙江的一個水鄉古鎮,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鄉。據譚家灣古文化遺址的考證表明,大約在6020xx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那一時期,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

唐時,烏鎮就隸屬蘇州府。唐鹹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烏鎮稱“鎮”的歷史可能從此開始。烏鎮的建鎮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運河穿鎮而過,歷史上曾以河為界分為烏、青兩鎮。河西為烏鎮隸屬於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隸屬於嘉興府桐鄉縣,至直1950年烏青兩鎮才正式合併,統稱為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到今天。

烏鎮景區是20xx年1月1日正式開放的,雖然開發較晚,但起步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個開發過程堅持了“以舊修舊、整舊如故”的原則。現在景區裏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並沒有因為旅遊開發而把他們全部搬走,他們原來怎麼生活現在幾乎仍然怎麼生活,烏鎮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鎮!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河名為東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連通京杭運河。河對岸的古民居里現在還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烏鎮是一個真正的活着的水鄉古鎮。

在這邊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橋——逢源雙橋。跟一個成詞結合起來就是説左右逢源的意思了,還可以看到在這座橋上面有一個廊棚,所以也稱為廊橋,橋的下面還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於一座水城門的作用。

過橋以後,首先來到的是財神灣,原先這不叫財神灣,而叫轉船灣,烏鎮的水系比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柵頭河道越窄,船隻也不易掉頭,所以當地人就在這兒開塘挖河造了一個能轉船的地方,同時為了區別於其它的地方的轉船灣,便借用前面的財神堂命名為財神灣。

回過頭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藥店,它的規模雖然小於杭州的胡慶餘堂,但也有12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由寧波藥商陸慶餘創建的,並由他的孫子陸渠清將藥店搬到這裏,在櫃枱四周約有300多隻藥材櫃。

看完藥店接着往前走,接下來看到的就是剛才所説的財神堂了,在烏鎮歷來都有接五路的習俗,所謂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財神,東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這一位財神就是東路的文財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為官正直,對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後來自己的心都掏給了商紂王,當時百姓為此很敬重比干,特別是一些商人,他們認為做生意就應該誠心誠意,象比干一樣,所以比干奉為財神。

現在我們所走的這條街叫東大街,全長1300米,走的都是舊石板路,兩旁都是古民居,整條街上還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將近1000的人口。望過去非常整齊乾淨,因為開發時把所有的三線兩管全都下地了,現在兩旁人家家裏都是有水也有電的,並家家户户幫他們裝好了抽水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邊的河裏了,因此旅遊的開發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環境。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13

藍藍的天,白白的雲,綠綠的草原,奔騰的駿馬,熱情的蒙古人,香噴噴的烤全羊……描寫內蒙古草原的作文

八月中旬的一天,我和媽媽來到了內蒙古的希拉穆仁大草原,一下車,就有一羣熱情的蒙古人唱着歌來迎接我們,而且最後一個下車的人,要喝三碗馬奶酒,這等好事當然讓一位大叔叔擁有啦!

一下車來,我就看見了一排排的蒙古包,有磚頭的,有像帳蓬布一樣的;有白色的,也有藍色的,很漂亮。我和幾個小朋友奔跑在青青的草原上,偶爾會看到星星點點的五彩斑斕的小野花,花色的小奶牛羣,三三兩兩的駿馬靠在一起,悠閒地吃着草兒,時不時地抬頭看看,用尾巴甩一甩,鳴叫一聲,遠遠看去,身上油光發亮,真想騎上去試一試。

終於要騎馬了。騎馬前,我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心裏有一點恐慌、緊張和興奮,心想:“我會不會從馬背上摔下來呢?騎馬的感覺會是怎樣的呢?”上馬時,我緊緊地抓住扶手和馬繩,心中就好像有一塊大石頭在空中蕩啊蕩啊,心裏更加緊張了。但真正跑起來的時候,我心裏的大石頭總算落地了,原來騎馬沒有什麼好恐慌的,不就是坐在馬背上,給馬倌們帶着跑嗎。當加快速度的時候,我感覺胃都要晃出來了,屁股顛得好疼啊,但是心裏感覺好爽啊。由於我在最前面,所以回頭看去,馬隊拉得長長的,叔叔們哈哈笑着,阿姨們哇哇叫着,小朋友們興奮地唱着,大家奔馳在遼闊的草原上,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多漂亮而又生動的馬隊啊!經過1個小時的馬程,我們到達終點,下馬後,我的腿腳很酸,心裏超爽,帶着戀戀不捨地心情結束了草原騎馬。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14

白洋澱位於保定境內的安新縣,是國家重點旅遊區和開放區。水域面積366平方公里,為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南距石家莊189公時,北距北京162公里,東距天津155公里,是京津冀腹地,大清河貫流東西。白洋澱是由143個大小不等的澱泊和3700多條溝壕組成的湖泊羣的統稱,其中較大的澱泊有白洋澱、燒車澱、撈王澱、馬棚澱等,因白洋澱面積最大而得名。澱區主要在保定地區安新縣境內,一部分在滄州地區,涉及安新、容城、雄縣、任丘市、高陽等市縣。白洋澱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泊,總面積約366平方公里,其中312平方公里在安新縣境內,佔總面積的85%。澱區三分陸地,七分水面,水域面積約15400公頃,是華北地區少有的內陸淡水湖。白洋澱的上游有唐河、瀑河、曹河、瀦龍河等九條河流,故有"九河下梢"之稱。

澱區景色秀麗,物產豐富,一年四季,景隨時移。春季,水域清澈,煙波浩森,蘆葦翠綠,一片勃勃生機;夏季,蓮菱蒲葦隨風搖曳,滿澱荷花盛開,湖內白帆點點,使人暑意頓消;秋季,白洋澱天高氣爽,氣候宜人,魚跳水面,蟹肥味香、魚船隊隊、捕撈繁忙;冬季,白雪皚皚,冰封大澱,一派北國風光,各種冰牀穿梭往來,如同燕子在空中飛翔,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滑冰場,可任自由馳騁。

白洋澱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陸的反覆演變而形成的,現在的水區是古白洋澱僅存的一部分,上游九河、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楊村河、瀑河及白溝引河,下通津門的水鄉澤國,史稱西澱。到明弘治(公元1488年)之前已淤為平地,“地可耕而食,中央為牧馬場”,因此也有“雍奴澤”之稱。正德十二年(公元1520xx年)揚村河決口始成澤國,形成九河入澱之勢。以後人們看到澱水“汪洋浩淼,勢連天際”,故改稱白洋澱。對白洋澱的形成還有美麗的傳説。相傳很久以前,一箇中秋夜晚,嫦娥仙子偷吃仙藥,身不由已,飄飄然離開月宮,就在她將要落入凡間的一瞬間,猛然驚醒,這一驚非同小可,隨身寶鏡落入人間,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塊,形成現在的143個澱泊。

白洋澱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石代,澱區的西部、南部(今安新縣的留村、樑莊)就有人類活動生自。春秋、戰國時期,澱區分屬於 燕、趙統轄,以易水長城(今安新縣北堤)為界,南葛城(今安州鎮)屬趙、北渾泥城(今安新鎮)歸燕,故今日澱區有“燕南趙北”之説。也正是這橫跨燕趙的活土,以其特有地理風光,政治、軍事地位,為歷代所重視,令騷客詠歎。宋代,六宅使何承矩在澱區築堤貯水,引水灌溉建立屯田防線。北宋名將楊延昭曾在此屯兵御遼。元代大儒劉因任教於澱區三台、安州。清代康熙皇帝在澱區端村、圈頭、趙北口、郭裏口興建行宮,先後40次來澱區遊覽圍獵。解放戰爭時期,朱德總司令曾在白洋澱指揮清風店、解放石家莊戰役,給這古老的澱區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白洋澱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20xx年加入共產黨的辛璞田,受順直省委的派遣到家鄉馬家寨開展農民運動。1920xx年夏共產黨劉亦瑜,受中共保定地委的派遣到澱區北馮村與王家驥等人,建立起澱區第一個黨支部。辛璞田、劉亦瑜、李之光、侯卓夫等革命先烈,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舍家棄業,投身革命,堅持真理,寧死不屈,成為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抗日戰爭時期,活動在白洋澱的抗日武裝“雁翎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利用澱區蘆蕩遍佈,溝河交錯的有利地形,開展機動靈活的游擊戰,以弱勝強,痛擊日本侵略軍,大長我中華民族之威風,顯示出燕趙兒女的聰慧勇敢。作家徐光耀撰寫的《小兵張嘎》就取材於“雁翎隊”。著名作家孫犁的《荷花澱》,孫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均以澱區為題材。白洋澱兒女那颯爽英姿,今日仍被全國人民傳揚歌頌。

澱區涉及保定、滄州兩個地級市的4縣1市,佔安新縣總面積的85%。安新縣境內水區人口10萬人,36個村四面環水,蘆葦年產值4000多萬元 ,是水區人民主要生活來源,魚類16科54種,最高產量800多萬公斤。以盛產大米、魚蝦、菱藕和“安州葦蓆”著稱。其中,元魚和桂花魚中外聞名,被譽為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開展旅遊業以來接待中外遊客300餘萬人次。每年7月23日舉辦“中國白洋澱荷花節”。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15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怪坡風景區所有工作人員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本次為大家提供講解服務的導遊員,我叫,希望我今天的講解能讓大家對怪坡風景區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如果在我的講解過程中大家有沒聽懂或沒聽清楚的地方,請您向我提出,我會細緻耐心的,對您所提出的問題做出最詳細的解答!

好了,現在讓我們轉入正題,所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瀋陽市東部山區就有這樣一個坡,各種車輛到此,下坡不開(蹬)不走,上坡不開(蹬)卻自動向坡上滑行。

那它究竟是怎樣發現的呢?公元1990年4月的一天,新城子區第一交警大隊第二分隊的兩名交警到此熟悉路段,當兩個人駕駛着北京牌吉普車行駛到怪坡底部時,無意間發現車內加油表失靈,於是將車停下,摘檔熄火後不久,奇蹟發生了,車子竟在無人駕駛地情況下,神不知鬼不覺地由東向西沿坡滑行而上,十分驚愕的他們壯着膽子又試了幾次,仍然如此,百思不得其解,帶着迷惘就這樣惶然而去了。

消息不脛而走,好奇者蜂擁而至,國產、進口、大型、小型、載重、輕便,各種汽車紛紛來坡一試,無不證實怪坡之奇妙,更有趣的是騎上自行車上坡只要扶住車把,不用蹬車就飛快地向坡上滑行,而下坡卻要用力蹬,不蹬不走,真是奇哉,妙哉,眾人交口稱“怪”,“怪坡”之名從此傳開,現在已經越出國境,蜚聲中外,堪稱“華夏一絕”!怪坡是一條長80餘米,寬約25米,呈西高東低走勢自然形成的斜坡,它位於東經12303’,北偉420,海拔153.1米,在瀋陽市新城子區清水台鎮帽山西麓,面對曠野,背依羣山,沈哈高速公路縱穿景區境內,西距貫穿南北的國道102線1.32公里,南達東北名城瀋陽30公里,北往遼金重鎮鐵嶺28公里,東向煤都撫順30公里,距《劉老根》續集拍攝地清河風景區90公里。怪坡面世,神祕加身,專家、名人、學者紛至沓來探祕揭謎,我國當代著名詩人賀敬之參觀後留下這樣的詩句:“自然探祕,人生解惑,一題多思,瀋陽怪坡”。香港著名作家金庸頗有感想,他寫道:“天下奇事怪象甚多,智力有時而窮,固不能概以非科學視之。”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美籍華人李政道曾親臨怪坡體驗後,風趣地説:“怪坡不是魔術,弄清原因,我又可獲得一次諾貝爾獎金。”總之,對怪坡形成的原因,眾説紛紜。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概括起來現在比較集中的説法有三個:有人認為在怪坡西側有一磁場或引力場,足以吸引各種車輛或行人輕鬆西行,但至今未能探測到磁場發生地及強度。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曾帶着大小兩個球體籃球和鐵球親臨怪坡測試,結果兩個球體都是向坡上滾動,所以磁場這種説法被否定;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物體都受地心引力作用,物體沿坡下滑,也是由該物體受地球體引力所起的。由於怪坡上的物體不再向坡下滑而是向坡上移的現象就已經脱離了經典力學的一般情況,由於某種原因重力場上的某個或某幾個點分佈異常這是完全可能的。但產生這種現象它的範圍不可能只限制在這條長80餘米,寬約25米的坡,可是怪坡附近,目前卻再也找不到這種現象了;由於怪坡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了視覺上的誤差。但是在坡上無論是用水平儀測量還是測海拔高度,坡度和落差都有,坡度約為1.87度,而兩側的海拔高度落差為1.2米.這足以證明不是視覺差。

各種説法都相互矛盾,都不能給怪坡以準確的科學定論。

這是一個神祕的地方,絡繹不絕地遊人無不帶着“臨坡不枉此來遊的滿足,又留着如此奧妙誰造化”的縣念而欣然離去。

科學迷宮大,解謎待專家。

怪坡發現後,又有新謎面世,真可謂“一坡奇特百景生輝,山獻風光水奉姿色。”在怪坡東南約百米的山坡上,有方圓二百米的地方只要用腳使勁一跺,下面就會發現“空空”的響聲,其聲深厚,被人稱為“響山”。

順着響山坡行至山頂,倘若用木棰砸地,便可聽到“嗡嗡”的響聲,其聲圓潤,悠悠不止,故被稱為“嗡頂”。怪坡、響山、嗡頂被稱為“三謎”不解之因,人們更想給它披上一層神祕袈裟!

截至20xx年,風景區已累計待中外遊人500萬人次,國籍遍佈6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連年遞增,景區的投入逐年加大,現已累計投資1.5億元,從1993年全面開發以來,年平均投入120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中央、省、市和國外的100餘家電視台記者,300多家報刊雜誌均對怪坡作過報道,怪坡開發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在遼、沈地區旅遊行業中可稱得起“龍頭產業”,成為外國人,外地人到沈的首選景觀。因此,風景區相繼被評為“遼寧省五十佳景”“瀋陽市xx大旅遊景觀”,“遼寧旅遊八大奇觀”之一。

標籤: 導遊詞 隨州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ubei/yl4m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