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江西導遊詞 >

介紹江西瑤裏古鎮的導遊詞範文(通用15篇)

介紹江西瑤裏古鎮的導遊詞範文(通用15篇)

介紹江西瑤裏古鎮的導遊詞範文(通用15篇)

介紹江西瑤裏古鎮的導遊詞範文 篇1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千年瓷都”——景德鎮

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因宋真宗景德年間,黃帝趙恆派人到景德鎮燒製御用瓷器,底書“景德年制”而得名景德鎮,歷史上曾先後使用過新平、昌南、浮樑等稱呼。景德鎮以樟樹為市樹,茶花為市花。

景德鎮素有一瓷二茶之説。這裏制瓷歷史悠久,有“徽幫、都幫、雜幫”三大制瓷幫。形成了四大傳統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顏色釉瓷、青花玲瓏瓷。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著稱。景德鎮的制瓷習俗也頗有講究,工人在燒窯時有些禁忌,比如燒窯之前要祭拜風火仙師,開火之前先用醋圍着瓷窯澆一圈,這叫祛邪;婦女一律不準靠近瓷窯等。最為有名的習俗當屬“花朝起手” ,傳説農曆二月十二是花神的生日,因而被稱為“花朝”,景德鎮陶瓷圓器業規定每年的“花朝”開工,老闆要“起手酒”宴請工人。二茶指的是“得雨活茶”和“浮樑紅茶”。

悠久的制瓷歷史、獨特的陶瓷文化、優美的生態環境使得景德鎮擁有得天獨厚、極具特色的旅遊資源。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呼應。比較有代表性的高領——瑤裏景區、陶瓷歷史博覽區、浮樑古縣衙、陶瓷民俗博物館、洪崖仙境風景區、得雨生態園等等。

景德鎮陶瓷歷史博覽區位於景德鎮市西郊蟠龍崗,屬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佔地面積83公頃,始建於1979年,由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古窯瓷廠和明清民間建築組成。全區以古建築為中心的園林式佈局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古文化區、成為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的縮影。

來到景德鎮得品嚐下這裏的著名小吃,有油炸餛飩、餃子耙、涼拌冷粉、鹼水耙等,最後,預祝大家在景德鎮玩得開心,遊得愉快。謝謝

介紹江西瑤裏古鎮的導遊詞範文 篇2

瑤裏,古名"窯裏",因是景德鎮陶瓷發祥地而得名,遠在唐代中葉,這裏就有生產陶瓷的手工作坊。瑤裏位於舉世聞名的瓷都東北端,地處三大世界文化遺產(黃山、廬山、西遞和宏村)的中心,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的美稱,是江西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目前規劃面積195平方公里。景區四季氣候宜人,森林茂密,覆蓋率達94%以上。區內有南方紅豆杉、銀杏樹、香榧樹、金錢豹、娃娃魚等國家珍稀動植物180多種。境內最高峯五華山海拔1618.4米,是景德鎮昌江的東河源頭。

瑤裏瑤河流域是景德鎮瓷業的發祥地,景德鎮瓷器的主要原料――高嶺土就產於瑤裏附近的高嶺山。在瑤河沿岸的山水之間,既有多處瓷業生產基地――礦坑、窯址和作坊,又有為之服務的交通體系――水運碼頭、古驛道,還有由瓷業及其貿易支撐起來的聚落體系――商業碼頭、集鎮、村落。瑤裏原名窯裏,正由窯而得名。 近代之後,由於地處山區,又遠離任何一條現代交通線――公路、鐵路,瑤裏進一步衰落,她曾經有過的那一段輝煌歷史逐漸被凝固和塵封,被世人所遺忘。但正因為她被遺忘了,她的自然環境和聚落風貌都保存得較為完整,非常具有觀賞性。 奇巖飛瀑,原始森林,江南古祠,明清建築,古窯遺址,革命舊居無不讓你流連忘返。

瑤裏古建築羣:瑤裏村古建築羣規模龐大,至今保存完好的有明清商業街、宗祠、進士第、大夫第、翰林第、老屋、獅岡勝覽等。其中以一步嶺建築羣最具代表性,這裏集中了一步嶺牌樓、老屋、大夫第、獅岡勝覽等。 瑤裏歷史上是景德鎮制瓷原料的產地之一,又是皖,浙,贛邊境大米,木柴 ,茶葉,茶油的集散地,還是景德鎮通往浙江,安徽的古道。村中敬義堂是瑤裏新四軍留守處1938年陳毅同志在此組織了著名的新四軍瑤裏改編。在瑤裏峽谷有氣勢磅礴的高際山瀑布。寬30米的瀑布,從60米的峭壁上傾瀉直下。銀紗飄渺,雲霧蒸騰,聲憾山谷。水石相搏,珠玉飛濺,景色萬千。瑤裏還是避暑的佳處。此處所產浮瑤仙芝綠茶為中國十大文化名茶之一,瑤裏崖玉綠茶則為:94北京中國國際飲品及技術博覽會金獎。

介紹江西瑤裏古鎮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各位遊客,大家好!下面我將帶大家參觀繞南陶瓷主題園區。繞南陶瓷主題園區是一個以陶瓷文化為主要特色的景區,這裏保存了多處宋、元、明時期的古窯遺址,以及大量的古礦洞、古水碓等瓷業遺蹟。被評為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繞南坐落在繞南村旁,位於瓷茶古鎮遊覽區和梅嶺休閒度假區之間,距古鎮3公里,離梅嶺有7公里。繞南村也同樣因為其東河環繞村莊蜿蜒而過,而取名繞南。繞南人大多姓詹,從宋代開始到現在,一直都在從事着釉果的加工生產,歷史已有千年之久,正是這些老一輩人遺留下來的文化財富,給後代人研究景德鎮古代瓷業的生產狀況有着重要的價值,其中,繞南堆積物就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生產斷面特徵遺址。大家可以在那裏看到最古老的陶瓷手工製作工藝和古水碓、古礦洞、古釉果作坊、龍窯遺址等古代陶瓷生產遺蹟。

據史書記載,自唐代開始,瑤里人就依山築窯、伐木為薪,燒製陶器了。瑤裏最早興燒瓷器的年代是南宋末期。在經歷了元、明兩代之後,從明朝中葉開始衰退,整整跨越了300多年時間,可見當時的繁榮之景。而為什麼會在瑤裏並且是在繞南這個小村莊煉製瓷器呢?經過研究考證,燒造瓷器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豐富的瓷土資源(瑤裏山中盛產製瓷原料高嶺土,雖經數百年開採,至今仍藴藏豐富)、充足的水資源(貫穿全境的東河是景德鎮母親河昌江的源頭之一,支流佈滿全境,水流湍急,終年不息,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充分的燃料資源(瑤裏境內崇山峻嶺,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高達82.3%,燒窯用的上等燃料黃山鬆遍佈山間),三個條件缺一不可,而瑤裏恰好具備了這三個條件。。根據調查,現境內遺存的宋、元、明古窯址多達上百處,古礦洞120多條,是目前景德鎮市瓷業遺蹟保存最完好的地區,對研究中國古代瓷業生產狀況具有重要價值。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首先映入我們眼中的是“陶花源”三個字,製作這三個字的材料均很奇特—“陶”字用的是匣缽片,而匣缽本身就是一種陶器。 “花”字是用青花瓷片粘成的,它契合了“花”。而這個“源”字呢,又是用釉石粘合起來的,釉石是制瓷的原料,而這裏又是景德鎮瓷業的發源地。解釋之後在把它們組合在一起就是

陶瓷青花的原料產區及發源地。也就是咱們現在要參觀的瓷之源繞南。

瓷之源牌樓旁邊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由九塊青石組成的九工圖,這九塊青石中雕刻的是制瓷的九大工序,當時有這麼一説“南方有一石,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也就是説製作瓷器是要經過七十二道工序才能成為瓷器,但這九大工序是最主要的工序,分別為採石、粉碎、淘洗、拉坯、利胚、裝底、畫胚施釉、裝匣缽燒窯、磨底選瓷。這些工序到底是怎麼操作的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繞南瓷之源來了解一直吧.

走進瓷之源牌樓我們就可以看到面前這條河流,此河就叫東河,當時的人們都是利用這條河經水路到達景德鎮的,當時到景德鎮需要一天半時間,一般船上都裝載着茶葉和釉不子,什麼叫釉呢?瓷器表面那層透明光澤的物質就叫做釉.釉是由瓷石製作的,右邊的路上這堆白色的石頭就是瓷石,它們主要出產於瑤裏白石塔一帶,而旁邊這個礦洞也是明代時期開採瓷石的礦洞,現已內部塌方.大家是不是已經聽到”咚、咚”的敲打聲了,發出這種聲音的就是左邊的這個古代大機器——水碓。

水碓主要由水輪、傳動軸、扳頭、碓杆、碓頭和碓坑等部分組成。水輪下面是排水溝,設閘板來控制水流,水輪在轉動過程中通過傳動軸將動力傳到同步運動的扳頭,扳頭與碓杆的一頭相搭,依靠其下壓力量將碓杆扳起。扳頭隨水輪軸轉動,將碓杆扳至一定高度後與之脱離,碓杆前端則自由下落,頂端的碓嘴落入碓坑,靠由重力作用所引起的衝擊力將碓坑內的瓷石擊碎。碓杆和碓頭均為木製,碓嘴是套在碓頭下端的,由河石製成,重約10公斤。碓臼四壁的外面三方都用石塊垂直砌成,而裏面一方用的是慄木板斜打入土中。木材比石材容易發生振動,碓嘴上下運動成弧線形總是向碓臼裏面一方撥動石塊,每舂下一次,裏面一方的石塊受到了反作用力,向碓臼中心推一下,就這樣使石塊上下翻動,最後全部被舂細。將瓷石舂成粉狀大約需要12小時,陶工們稱之為“熟土”。通常一天可以出兩次熟土。我們還可以看到傳動軸非常長,於是陶工們只要在傳動軸的中間用木架控制,可是木架和傳動軸長期摩擦會摩擦生火,於是在用上面的竹子從水輪處引水長期滴在木架和傳動軸接觸的地方,一為了降温,二為了加強潤滑度。這整個工序溶合了水利動力學、機械學、力學、液體力學和陶瓷工藝學等諸多學科巧妙結合的產物,讓我們不得不佩服當時陶工們的聰明智慧。

工人們把“熟土”挑至對面的釉裏作坊,經過淘洗池、沉澱池、稠化池和泥牀製作成釉不子。説的這麼簡單,到底是怎麼做的呢?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位老師傅是怎麼做的吧。瓷石舂細後,陶工用閘板截住水流,使水碓停止工作,然後用鏟子將舂細後的瓷石粉鏟入淘洗池中攪拌淘洗。由於不同大小的顆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不同,大顆粒如石英顆粒等很快沉到池底,而瓷石細顆粒則水化為乳白色的懸濁液,這裏要提到的是,為有利於瓷粉沉澱,在舂碎瓷石時陶工們已在碓臼中加入了0.05%的石膏。淘洗後,用木桶舀入排砂溝,其中較粗的顆粒再次沉降在排砂溝底。懸濁液流入沉澱池,經過一定時間沉澱以後,上部清液放回淘洗池淘洗,然後把沉澱池中的漿體舀入稠化池進一步沉澱濃縮,上面的清液放回沉澱池。再將稠化池中濃縮的稠漿舀到泥牀上,待水分揮發至一定程度後,再用腳踩踏,這樣做是為了排除泥料中的空氣,同時進一步使泥料中的水分分佈均勻。踩完泥,用鐵鏟將其鏟切成塊狀,再將瓷石泥分別放入預製好的一定規格的具有磚形內壁的木製模具內,製成形似磚狀的泥塊,俗稱“不子”,又叫“白不”。然後放在通風架上陰乾,一般至五成幹就可以了。每塊不子約重2公斤,六面光滑,稜角分明。在這樣的作坊裏每天大約可以做出80個不子,即160公斤釉果。

在生產瓷器時為便於瓷器表面施釉,還要將釉果配製成釉漿,其配製方法一般是先將釉灰用水淘細,再配以釉果調和成漿狀。釉灰也是一種傳統的制釉原料,由石灰石與狼萁草或鳳尾草燒煉而成,主要起助熔作用。俗話説:“無灰不成釉”。並且,加多少釉灰也是非常有講究惡的,適量釉灰的加入可以使釉面透明光滑,但過多則會使釉面發青甚至發灰,有損製品的美觀;而用得過少,又會使釉面出現波浪紋等毛病。一般的十盆細泥、一盆灰稱為上等釉,而七八盆泥、兩三盆灰就稱為中等釉了,泥灰各半或灰較多則稱為下等釉。瓷石是不是制釉的唯一原料呢?不是的,不同的釉需要不同的物質,有的還需要像長石,石英,高嶺土這樣的制釉原料。並且,釉果本身也會因環境變化而各有不同,釉果一般為石英巖風化而成,粉碎加水調製後才具有可塑性,它們因產地、種類及風化程度的差異,化學組成便不盡相同,用途也不一樣。打個比方,如果一種瓷石中的氧化鉀(K2O)、氧化鈉(Na2O)含量高,它一般用於制釉,又稱釉石;而二者含量低的就會用來

制瓷胎。當然,不只是用單一的瓷石制瓷胎了,它還要加入一定的高嶺土,兩者混合之後,即可做瓷了。

看完我們的古水碓跟古釉果作坊我將帶大家去參觀我們的古龍窯遺址,去往龍窯遺址的途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座龐大的窯柴垛,遠看就象埃及金字塔。之前我已經給大家介紹過燒造瓷器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想必大家還記得吧。其中一個條件就是要有充分的燃料資源,而現在看到的就是鬆柴,我國古代燒窯用的燃料,主要是鬆柴和槎柴,統稱窯柴。之所以建成這種形狀,是為了使落在柴垛上面的雨水迅速流走,且不滲入柴垛裏面,這樣柴不易濕,乾燥起來也很快,燒窯時就能提高熱效率。

在景德鎮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一里窯,十里焦。”意思是説燒一窯瓷器,要耗費十里的樹林,由此可見燒窯的不易。據有關文獻記載,明代窯小,一窯要用柴180擔(約合9噸);清代窯大,一窯燒掉的柴竟達500擔(約合25噸)。經過我們的金字塔形柴垛我們可以看見兩處未經開發的龍窯遺址,它們都是元代的斜坡式龍窯。

現在我們參觀的是一號龍窯遺址,這座龍窯為了有效保護,還沒有發掘。該窯也是南宋時期的斜坡式龍窯,從一側的護坡和堆積的物表上看説明當時的瓷業是多麼的繁榮。該窯為南宋時期的斜坡式龍窯,總長19.2米,坡度18.5度,分為火膛、窯牀和煙口三部分。窯牀斜長18.6米,寬1.9米。窯壁厚0.3米,窯壁內面有一層厚0.05米左右的燒結窯汗,窯壁殘高平均為1.3米。窯牀底部用碎石塊鋪就而成。煙口為梯形。

龍窯的西側是一個古窯造型的茶樓——龍脈茶樓,坐在茶樓裏,背後是大片的古陶瓷依存,對面是奔騰不息的瑤河,在這裏所品嚐的不是一般的茶,而是生長在千年窯址上的茶,這茶吸收了陶瓷的精華,飽含着悠久陶瓷文化,品這樣的茶,可以充分領會古園、古窯、古風和古韻的意境。

往前走的圓亭子下面就是我們的二號龍窯遺址,它燒窯始於南宋後期,終止於明代中葉,是瑤裏境內至今發現的燒造年代最長的瓷窯之一。曾經一度被盜墓分子懷疑成寶藏古墓,因而被挖走部分瓷器,不盡完美。該窯為南宋時期的斜坡式龍窯。據瞭解,它總長11米,坡度20度,分為火膛、窯牀和煙口三部分。窯牀斜長9.5米,寬2米。窯壁殘高平均為1.5米,該窯牀不大的原由是龍窯向馬蹄窯轉型的小型龍窯。

我們可以看到龍窯四周到處都是破損的瓷片,而這些瓷片的內底部都有一個

沒有上釉的圈,叫澀圈。它的形成是將器物重疊在一起裝燒,其優點是產量高、成本低。為了防止器物之間發生粘結,於是陶工們在碗或盤的內心颳去一圈釉,這樣碗盤重疊的部位就不會粘在一起。才形成澀圈,澀圈疊燒法即由此得名,其缺點也恰恰在於有一個澀圈。在澀圈的中間還可以看到有“福、祿、壽”之類的字或數字,因這些窯都是幾户人家共同燒用的,為知道窯內的瓷器是誰家的,而寫上了這些字來區分。

明代以前我國南方各主要產瓷區廣泛採用的都是龍窯,明代以後逐漸被葫蘆窯、鎮窯所代替。瑤裏燒製瓷器所用的就是龍窯,我們眼前所看到這座就是現今發現中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最長的一座龍窯——三號龍窯遺址。它總長48.2米,坡度19.5度,分為火膛、窯牀和煙口三部分。窯牀斜長41.7米,寬2米。火膛有前後兩個,前膛為長方形,後膛為葫蘆形,直徑0.7、1.3米。部分牀段為內外兩層,窯壁厚0.3米,窯壁內面有一層厚0.05米左右的燒結窯汗,窯壁殘高平均為0.95米。窯牀底部用碎石塊鋪就而成。煙口為梯形。

它是如何進行燒製的呢?它分為窯頭、窯牀、窯尾三部分。最低的一端(即山下)為火膛,最高的一端(即山上)開排煙孔。煙囱極低,只有1米高。龍窯窯背脊兩側相隔約70-75釐米距離,開一個洞,叫做鱗眼洞,是投放燃料和觀察火焰温度的窗口。龍窯斜坡由下向上一個鱗眼一個鱗眼地燃燒,其原理就是火焰自然上升,熱能充分利用,恰似一個卧著的大煙囱。燒下面時上面是低温,正好乾燥、去濕,完全符合陶瓷的燒成升温曲線要求。這樣的龍窯有着怎樣的一些優點,下面我給大家解釋一下,它的優點主要在於熱效高,節省燃料,生產週期短,產量大,燒製成本低,建造費用低廉,因此它常被稱為青瓷的搖籃。但它的缺點也是同樣存在的,因為窯身長且傾斜建築,所以裝窯與出窯的勞動強度很大,也就是説很花費人工,而且較難採用機械化和自動化。此外,因窯內升温和降温快,不易保温,因此燒出的成品質量比較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窯址周圍看到很多燒壞的瓷器的原因。

瑤裏早期的青花瓷無論胎釉質地還是裝飾技法,都較為出色,可與景德鎮市區同期民窯相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青花裝飾,簡約質樸,在青花瓷繪史上很有光彩。其紋飾多為纏枝蓮紋、雲氣紋、繡球紋,比如這塊瓷片上畫的就是纏枝蓮紋,它看上去畫面清新,運筆如游龍行空,筆法嫻熟,很有氣勢,逸筆草草,

介紹江西瑤裏古鎮的導遊詞範文 篇4

各位遊客大家好,今天帶大家去參觀的就是號有中國瓷都之稱的景德鎮市瑤裏風景區, 我們大家從熱鬧的都市來到此地,遠離了喧囂,想必都有一種特別的舒適感。而我們今天要去的瑤裏的,更是猶如瑤池仙境一般,都説瑤池是神仙西王母住的地方,那景德鎮的瑤裏同樣也是美麗而又令人嚮往的地方。但其實在很早以前,這裏的名字是叫另一個“窯裏”(瓷窯的窯),為什麼稱為這個窯裏呢?這是因為瓷窯的窯,代表的就是燒窯制瓷的家鄉,遠在唐代時期,這裏就有了手工制瓷作坊。由於這裏的瓷礦石和瓷釉礦量多而且質量優,所以這裏稱為了景德鎮瓷業的發源地之一。

宋初時,瑤裏的制瓷業達到了高峯期,那時這裏的瓷窯有近80多座,粉碎瓷礦石的水碓就有200多乘,制瓷業的規模頗為可觀。清末才更名為現在的瑤裏。只因後來隨着窯廠向景德鎮的集中,瑤裏的窯爐逐步停燒,轉而以生產製瓷原料為主了,所以直到現在,依然向景德鎮的瓷廠中源源不斷的提供着原料,尤其是釉料,深受制瓷廠家的好評。 瑤裏位於景德鎮的東部,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瑤裏鎮鎮政府,距景德鎮市區55公里,總面積150平方公里,瑤裏的山和水構成了它美麗的自然風光,三銀深潭、南山瀑布、原始森林等是人們迴歸自然,放鬆身心的理想之地,這裏的陶瓷和建築文化更是瑤裏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的優秀代表。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瑤裏的古鎮遊覽區了,整座古鎮在西漢末年建村,此鎮沿東河而建,處於青山環抱之中,由於建鎮年代久遠,所以保留有不少古建築,例如民宅、祠堂、店鋪等其中以明清時期的居多,又因這裏與安徽相鄰,所以這裏的古建築也多以徽派特色為主。 在古鎮遊覽,有一景絕不能錯過,那就是“觀魚”,各位可能都去過杭州,那裏的“花港觀魚”是西湖著名的一景,而瑤裏古鎮的觀魚與之相比,可説是另有特色了,那就是大氣、野趣。這座古鎮,千人居住,一水中流,四橋橫跨,站在任何一座橋上,都可盡情的欣賞魚趣。更有意思的是這裏的魚品種多樣、顏色各異、大小不一,魚見人是不怕不驚不躲,悠然自樂。古鎮還有一個禁漁協會,有一個鄉規,古鎮河段嚴禁捕撈,其他水域是有計劃捕撈,至於投毒、電擊等野蠻捕撈方法則是嚴令禁止的。

接着經過了古鎮,我們現在來到就是汪湖風景區了,這是一個汪姓和胡姓的村莊。這裏同樣也是羣山環抱。請大家隨着我沿着這條石徑小道再往前走一小段,你現在看到的這一條古道,就是以前通向古徽州地區的休寧縣的,所以稱它為“徽州大道”,它也是古時候的一條國道,所以至今在瑤裏鎮還可以見到清代乾隆年間設置的“徽州大路轉彎”的青石路碑。至今古道上保留最完好的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名叫“復原橋”,用大塊麻石條砌成,距今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只因此橋是屢毀屢修,故而得名。走上它,便可遐想起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古詩中的意境。 走過復原橋,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汪湖的原始森林區了,看到這麼好的環境,可能大家會説這裏過去窯爐眾多,瓷業興盛,那一定是需要耗費大量的木材吧,然而事實遠非如此。各位請看這山腳下的一塊石頭,上面刻着一個字,有哪位朋友認識麼?不知道麼?其實這個字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因為這是當地老百姓造出來的,在“罪”字上面叫了一個“山”,意思是説,破壞山林有罪。由此可見,瑤里人把保護山林看得有多麼重要了吧。 各位遊客,接着往前走,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三銀圓深潭,它是位於梅嶺之巔,因為有三條溪水注入其中而得名,在深潭的南面還有一座山叫高際山,那裏還有一片頗為壯觀的瀑布羣,全場400多米,總落差就有220米,其主瀑布南山瀑布寬有20多米,落差100多米,

只見飛流直下,聲震山野,數裏之外可聞其聲,真是“瀑布飛流、聲如霹靂、勢如雲霞”。 下面我們去參觀的就是饒南村古瓷窯遺址,這是一處在瑤裏規模較大、時間較早、延續時間較長的窯廠。是唐末詹姓人在此建村,因村子靠南面大山,河水繞山而過才得名。

在村子附近有三處重要的瓷窯遺址,就是慄樹灘、東山闕和窯旮旯。其中經專家發現,慄樹灘的明代青花瓷片在南京明代故宮遺址和北京一些建築工地上都有大量出土,從而説明了這裏當時的瓷器產量不僅大,而且銷路廣。

現在就請大家跟隨我,一起去看看在陶土坊中保存的最完好的龍窯,去瞧一瞧瓷器到底是如何燒製的吧。龍窯是陶瓷窯爐中最重要的一個類型,它因形而得名。窯體依山而建,窯頭在下。窯尾在上,恰似一條俯衝而下的火龍,因南方丘陵地形是其產生和存在的自然條件,所以龍窯大多分佈在南方,考古發現,我國商代就出現了龍窯。因其依山而建,不與農業爭地,不受地下水影響,可以就近取用燃料,還可以更方便的控制燒成温度和氣氛。在燒窯過程中,窯煙經窯尾煙囱排出,靠自然的抽力,可使窯温快速上升,達1200度以上。加上窯內各部分的温度和氣氛不一樣,因此可裝燒多種產品,窯頭前部多裝杯碟等小件,中部裝壺瓶等大件,窯尾就放置烘烤的胚件,可見其熱量利用的較為充分。自龍窯的發明後,不斷地完善,它歷經了20xx多年,從未間斷,被廣泛的應用,還曾燒出了龍泉瓷、影青瓷、玳瑁等著名產品。也為燒瓷窯爐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於是結合龍窯與馬蹄窯的優點,還創造出了葫蘆窯,又在葫蘆窯的基礎上創造了舉世聞名的鎮窯,也就是柴窯,而在我們面前大家看到的這座龍窯,當時還燒製了景德鎮四大名瓷之首的青花瓷,可想而知它的地位了。

好了,在瑤裏的參觀遊覽活動就到此結束了,回到鎮上後,大家還可以去品一品這裏的茶,還可以嘗一嘗咱們這裏的河鮮、紅薯、南瓜等特產,也希望大家喜歡,謝謝各位。

介紹江西瑤裏古鎮的導遊詞範文 篇5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景德鎮旅行社歡迎大家來景德鎮參觀遊覽。我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張或張導。經過幾個小時的旅途奔波,大家都辛苦了,不過等會景德鎮的美景一定會讓大家疲憊盡失。

那既然來到了景德鎮,就得簡單的瞭解一下它。景德鎮位於江西東北部的昌江河岸,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是中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產陶瓷而著名的古老城市。這裏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其中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合稱為景德鎮四大名瓷。此外,還有薄胎也是十分有名。

那我們現在要去的地方是錦繡昌南-中國瓷園。那現在我們到了,遊客朋友們請依次下車,這就是瓷園的大門口了。那我們知道,中國是以瓷器而聞名中外,故瓷器的英文china便成為了中國的英文名。錦繡昌南位於景市昌江以西的迎賓大道北頭南面,屬中國江南徽派古建築風格,及陶瓷製作、商貿展覽旅遊、居住、休閒、物流集散、陶瓷文化交流與研究為一體的景觀園區,是景德鎮市十大旅遊景觀之一。那沿着這條路走,這就是三聖公祭,也就是説這裏是祭窯神的

地方,每年的陶瓷節,這裏就會舉行盛大的祭窯活動,場面非常熱鬧。這個呢就是非常出名的青花瓷了,那檢驗它是真是假很簡單,倒點水在裏面,然後搖晃它,是真的就會發出悦耳的聲音。這一套就是桃花點水,她很漂亮,是非常受歡迎的一個款式,非常的富士。那説到瓷器,真的是非常漂亮的有非常的實用。像這個電話不僅好看,他可以接線使用的。那這些還有很多,餐具、茶具、花瓶、裝飾品,應有盡有,那現在大家可以自行遊覽,那不懂得的關於陶瓷的問題可以問店裏的導購,看到合適的可以買點帶回去,店裏也會辦理託運。那一個小時後在這集合,我會帶大家去手工制瓷作坊參觀制瓷工藝,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大家也可以自己動手體驗一下制瓷的快樂。中餐在十全十美吃,下午我們要去的地方是瑤裏古鎮。

大家好,現在由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瑤裏古鎮。瑤裏位於瓷都東北端,皖贛兩省交界處,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的美稱,是江西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首批歷史文化名鎮之一。瑤裏是景德鎮東河流域瓷業發祥地和重要的制瓷原料基地。瑤裏山高林密,雲霧繚繞,自唐以來,這裏就是著名的貢茶產地,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有詩云:“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樑買茶去。”瑤裏境內現有五大

景區為汪湖生態遊覽區、瓷茶古鎮遊覽區、梅嶺休閒度假區、高嶺土礦遺址園區和繞南瓷器主題園區,著名的景點有南山瀑布、原始森林、天河谷、五華山、獅崗盛覽、程氏宗祠、陳毅故居。我們今天就好好領略一下神祕的原始森林、秀美的瀑布、和諧的鄉村生活。汪湖生態遊覽區是瑤裏自然景色絕佳之處。原始森林茂密幽靜,物種繁多,林內棲息生長着百餘種野生植物,有"植物王國"之美稱。因大自然造化而形成的天河谷,潭幽谷深,詭異神奇,流傳着許多動人的神話傳説、民間故事。南山瀑布位居風景秀麗的南山之巔,系由數段瀑布組成的瀑布羣,全長四百多米,主瀑寬逾七十米,落差六十餘米,宛如玉帶懸空,飛虹高掛。 徜徉其間,會使您忘卻塵世的憂煩,得到心靈的淨化。

那晚餐我們會在瑤里人家品嚐鮮美的山野小菜和美味的鹼水粑。

這就是景德鎮的四大小吃。

介紹江西瑤裏古鎮的導遊詞範文 篇6

各位遊客朋友,我們現在所在的是祖山的東門。祖山位於秦皇島青龍滿族自治縣境內,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和國家稀有植物及瀕危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

祖山屬燕山山脈,因燕山以東,渤海以北諸峯均是其分友,它如羣山之祖,故被稱為祖山。祖山總面積118平方公里,最高峯——天女峯海拔1428米。祖山分為五大景區,分別為望海寺景區,響山景區,北龍潭景區,花果山景區,背牛頂景區。五大景區各有獨特美妙之處。祖山將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嶽之險、峨眉之秀兼容身。這裏有舉世難覓的奇異飛瀑,有原始遺留的稀有花卉,有風格迥異的明代長城,有遇風東起的罕見高峯,有茫茫的草甸,望不到頭的白樺林,眾多的人文遺蹟。

望海寺景區

穿越4.3公里的山谷,我們來到了“十里峽谷”的入口。下面我們將要穿越的是長達十餘里的峽谷。峽谷兩側是奇偉古怪的象形山巖,有的似雄鷹展翅,有的似倒坐的觀音,有的似龜兔賽跑……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恰似漫長無盡的山水畫卷,有一種“人在畫中行,心在畫中游”的感覺,從而得名“十里畫廊谷”。十里畫廊谷由三十六景組成。

進入十里畫廊谷,我們首先所到的是潺潺的流水聲。山因有了水才有了靈氣,十里畫廊谷的大部分路程都是有泉水相伴。看到水也就看到了三十六景當中的第一景——五潭映月。五潭映月是由一條小溪串起五個水潭組成。每當皓月當空,逆着溪水沿着水潭上行,可見每個水潭裏都倒映着一輪圓月,人稱“五潭映月”。捧着潭中的一掬泉水送入口中,泉水甘甜清涼,沁人心脾。

大家看,這一怪石如林,雲遮霧罩的高山稱為棋盤山,棋子是大肚小頂的石塊,刻在線時順便將棋子雕在裏面,因而只可推動,無法拿下。這就是“棋盤拂雲”。傳説八仙之中的鐵枴李和呂洞賓,聞聽塞外祖山有仙人棋跡,不禁棋癮大發,於是邀上漢鍾離,一同來到祖山,接仙人殘局對弈起來,從日出到日落,也未分勝負,便坐在一旁論起棋藝來。

大家看這塊山石是不是很像老虎,傳説趙公元帥乘黑虎坐騎,由蓬萊仙島走到塞北當空,忽然聽到人間有號啕哭聲,隨即撥開雲頭,慧眼看到此處猛獸肆虐,危害當地百姓,於是釋放他的黑虎下屆鎮壓邪惡,點化為石,永保此處平安。

這片山石有一段傳説:玉皇大帝見祖山雄奇險秀集於一身,不愧為羣山之祖,遂以筍峯為筆,藍天為紙,海水為墨,運足氣力,一氣呵成,在祖山上空寫下了一個巨大的“山”字。寫完之後就把這支巨筆插入山中,後來化為一座又細又高的山峯,矗立在此,人稱“神筆書天”,所以“山”字化為中間高,兩端低的三座連體山峯,矗立於畫廊谷北端東側,人稱“五帝墨寶”,又叫“山字峯”。

謝虎是明朝時祖山上的一個強盜,他佔山為王,經常糾集他的手下到山下打家劫舍。眼前這個山洞就是謝虎和他的爪牙的大本營。洞裏的瞭望口,老虎凳,牢房、藏寶處等依然保存到現在。

大家看遠處山巔上矗立着一座參天巨石,上半部滾圓如頭,下半部寬闊如身,形神兼備,惟妙惟肖,像普度眾生的佛祖坐在雲端極目遠眺,祝咱們每一位遊客一路平安。

望海寺歷史悠久,香客眾多。傳説眾香客的誠心誠意感動了佛祖,遂賜天鍾一口,飛落望海寺之南,於早晚之間,天香裊裊,飄揚於祖山之上。近觀古剎鳴鐘,我們可以看到鐘紐依然,槌杵依然。

大家看這裏,岸上石砌平台,岸下水如平鏡,而且一連數潭,乍一看是個垂釣的好地方。相傳古時候有位白髮老者,常到這裏釣魚,可是一連幾日一無所獲。他奇特地扶着石台向潭中仔細尋找,除了清澈見底的溪水處外,其餘什麼也沒有,他忽然明白一個道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人們稱此處為“石破天驚”。大家看一分為二的巨石,像不像有人把它從中劈開的呢?相傳花和尚謝虎曾盤踞祖山為非作歹,黃天霸為了給民間除害來祖山捉拿謝虎,他知道謝虎武藝高強,不可強攻,就投其所好色之習,派愛妾殷麗娘率領女兵去智取。殷麗娘心中無底,臨行時,面對巨石拔劍賭誓:我要捉得謝虎,劍落石開;我要捉不得謝虎,劍斷石固。説罷,向巨石砍去,只聽“轟”的一聲,巨石從中間一破兩半。後來,殷麗娘果然捉住了謝虎。

大家看這根石柱上託着一個桃形圓石,遠望像一顆心臟懸於藍天,人們都説“造物主,設置這顆醒目的石心,目的是為了警示世間芸芸眾生,告誡人們:對上要忠心,對下要熱心,對人要實心,對己要虛心”

大家看這一處奇絕的山峯,它以橫石為頭,方石為腹,細石為峯,酷似一匹昂首挺胸的駱駝在谷中踱步。更令人叫絕的是駝峯上還騎着三四個頑童,有的抱峯而坐,有的仰身逗鬧,頑皮至極,童趣無限,好像它們也由遠方趕來與我們一同欣賞這畫廊谷的神奇風光。

大家看這一座拔地而起的山峯,它頭圓,嘴尖,腿高,尾寬,遠遠望去,恰似令世人讚歎的孔雀開屏。這隻翹首挺胸的孔雀正熱情迎接您的到來。

這裏的兩處景觀是“蟠桃清供”和“石猴拜佛”。相傳孫悟空隨師傅唐僧西天取經途中,在萬壽山五莊觀內因偷食人蔘果並推倒果樹,闖下大禍,鎮元大仙不依不饒。後經觀世音菩薩解救,才放其西行。悟空十分感謝觀世音菩薩,獻上蟠桃,匍匐下拜。觀世音菩薩見悟空如此知恩圖報,就把當時的情形點成兩處石景,用來教育後人。

人們稱此景為“柳亭聞鶯”。大家看這棵柳樹,它已經經歷百年了。你看它柳冠如蓋,柳幹如柱,柳枝如檁,柳絲如椽,婆婆娑娑,惹人喜愛,遊人至此無不稱讚説:“好一座柳亭”!坐於亭中,既可遮陽,也可遮雨,還可聽到茂林深處的布穀,喜鵲和黃鶯等各種鳥鳴。

大家看這處景緻極像古時的靴子。傳説王母娘娘見牛郎挑着兒女就要趕上織女時,便怒火中燒,氣急敗壞地從頭上拔下銀簪,在牛郎和織女之間畫了一條銀河,把這對恩愛夫妻隔在河兩邊。由於王母用力過猛,劃痕過深,河水過大,她躲避不及,浪花濺濕了她的一雙繡花鞋,不得不脱下來,分別扣在畫廊谷南,北兩座山峯上曬太陽,人們把這兩處石景統稱為“王母母晾靴”。

古時有十個太陽湧出地面,百姓深受其害。玉皇大帝派武藝高強的二郎神楊戩擔山趕太陽,十個太陽被他壓住九個。楊戩見逃走一個太陽,一氣之下把半截鐵扁擔插進谷西山坡,變長吁短歎,變成“楊戩長歎”石。他所帶的哮天犬從此無所事事,便在畫廊谷西側山谷上鬧起春來,變成“天犬鬧春”石。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處景點叫“仙女雲牀”。相傳,七仙女經常來祖山的北龍潭瀑布沐浴,每次沐浴後都來這裏曬太陽,久而久之就留下這個印跡,大家看,這是不是像美女睡卧之態。當然這只是個一個傳説,但基本上都是獨體的,像“仙女雲牀”上的這種二位一體的“連體冰臼”則是世間罕見的。

大家隨我手指的方向往對面的山崖上看,那裏有一塊站立的方形石壁,在這塊石壁的左側還有一個細小的石柱相向而立。這個小石柱就像一個揹着手,仰着頭的人,正在石壁上尋找什麼。我們把這一組石景叫“秀才觀榜”,方形的石壁好似一塊黃榜,細小石柱恰似一個秀才,正在那裏忐忑不安地凝神辨從,一遍又一遍地仔細在黃榜上尋找着自己的名字,其貪圖功名之心躍然石上。詩人劉章觀此景詠詩道:“君觀黃榜我觀君,一樣神情兩樣心,君視功名山嶽重,我憐山水有詩魂。”

我們現在所在的是始祖山的第三高峯——香瓜頂。這座山峯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它的峯頂異常平坦,大約有700畝綠茵草坪。陣陣山風吹過,一望無際的碧草野花隨風飄搖,呈現出“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草原景象。由於這片山頂草地很像一個厚大的玉盤,因而古人又叫它“茶盤山”。到了冬天,“茶盤”裏白雪皚皚,玉樹瓊花,陽光一照,晶瑩閃爍。這種勝景一直延續到陽春三月,人稱其為“茶盤積雪”。

響山景區

我們現在來到了天塹通途處,幾個柱狀奇石一字排開,聳立於兩山之間,其形酷似五個彪形大漢,這就是祖山奇觀——五人嶺。關於五人嶺還有一個小故事:傳説,曾有一夥強盜,常在林海出沒,終日打家劫舍。有一天,它們聚在一起,謀劃搶劫嶺下的一個村莊,消息恰好被一頭小牛聽見,告訴了莊主。於是在主備酒以待。席間,強人問莊主你可以得知此事?莊主以實相告,牽牛來問,小牛開口説話:“我本是一惡人,欺此家人老實,時常借多還少或借物不還,為此,觸犯天條被神靈懲罰變成小牛來還債。”聞此,眾強人大驚失色,其中有18人翻然悔悟,背起小牛到險峯出家。祖山另一景區“背牛頂”因此得名。但強人仍有五人執迷不悟,繼續行兇作惡,一日來嶺上察看地形,準備作案搶劫,天神終於震怒了,命雷公電母將其擊成石人,就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五人嶺”。穿過五人間隙,站在觀景台上,向下鳥瞰,十里畫廊的美景盡收眼底;抬眼遠眺,整個秦皇島城市建築物,港口,渤海盡入眼簾。

站在主峯——天女峯的腳下,我們會看到一處奇妙的景觀,在霧氣瞬息萬變的瞬間,象形巨石惟妙惟肖,簡直就是金陵十二釵來到人間,有的長衣拖地,如黛玉葬花;有的凝神遠眺,如寶釵吟詩,有的又如熙鳳逗巧姐……怪不得人們又叫它“太虛幻境”呢!

天女木蘭是國家稀有瀕危植物。目前,我國僅有極少數地區發現該樹種,而像祖山上這樣成片生長,成片開放的天女木蘭,是非常罕見的。天女木蘭花花期在6~7月間,花瓣乳白色,花蕊紅中帶黃,極為冷眼。外加該樹油綠肥厚的葉子,光滑無紋的枝幹,整體呈現的一種天生麗質的仙女形象,詩意雋永,情韻飄逸。每年6月下旬,祖山天女木蘭花的盛開期,長長的花梗隨風飄蕩,芳香撲鼻,宛如天女散花,令人歎為觀止。

沿着似天梯的台階道一路直上,我們現在就身臨絕頂——天女峯祭天台了。

咱們站在祭天台的南邊往下望,有陡峭崢嶸,狀似巨鍾懸天,這就是舉世稀有的祖山第二大高峯——響山。據附近農民講,遇到陰雨多風天氣,響山能發出笙管笛簫百樂齊鳴之聲。據地理學者考察,數萬年的風化和斷裂,使得此山石壁,石穴,石柱,石罅極多,而這些都處在海拔千餘米的高空,強勁山風從谷外吹來,毫無阻擋,再加上共鳴作用和回聲作用,便產生了一種蕩氣迴腸,驚天動地,抑揚頓挫,如泣如訴的山林交響樂。您來到了祖山,一定要聆聽響山,聆聽響山的粗獷和豪氣,聆聽響山的細緻和深情。

龍潭景區

在林海深處,自60米高的懸崖上,一條瀑布飛流直下,似潔白的錦帶從天而拋,白色水花飛濺數丈,聲如雷鳴,峽谷震盪,頓覺寒意橫生,山水合一的景色十分壯觀,這就是景色誘人的北龍潭瀑布。據傳説,王母娘娘蟠桃盛會那天,玉帝沒有聽到笙的樂音,就叫巨靈神去找笙女,巨靈神找遍三山五嶽,還沒找到,正要回天交差,忽見祖山雲霧繚繞,按下雲頭一看,原來笙女正在龍潭洗澡,便把她喚回天庭。王母大怒,罰她到銀河浣紗,紗不盡,水不幹,不需返回瑤池。可笙女卻説:“久居天庭,雖生猶死,像七仙女和織女那樣委曲求全,我所不願,請王母把我化成飛瀑,永留人間”。王母遂命巨靈神押笙女下凡,將其化作飛瀑。

來到這裏我們已經感覺到了,這個山谷兩側,林木葱鬱,山風吹來,濤聲震耳。“曲徑通幽”處谷底狹窄,只能容少量人進入,而且此處環境幽雅,是戀人們約會的好地方,所以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情人谷”。假如從上面看“情人谷”,這裏高楓成陰,霧氣繚繞,迷迷濛濛,難見谷底,如入仙境。

花果山景區

現在來到的是花果山景區,這裏華鮮果豔,洞奇水異,頗有孫大聖老家的滋味。大家看,在南面山峯下並排兩洞,南洞洞裏有洞,外洞如客廳,內洞如卧室,夏季,坐於“客廳”向外眺望,不管天怎樣清朗,洞口始終有片片雪花徐徐飄落,它由小變大,如柳絮迎風,似白蝶紛飛。冬季,則是另一番景象,只見豆粒大的水珠由上面墜落下來,砸在谷底巖石上,丁丁冬冬,銼銼鏘鏘,如吉他彈奏,似珠落玉盤。在這裏您能夏看飛雪,冬看雨落,人稱此景為“晴天雨露”,“仙人洞”。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我們的祖山之行就要結束了,您是否已被這裏的山山水水所吸引而連接往返,難怪現在散文作家峻青遊祖山之後寫下這樣的詩句

聞到老嶺塞外秀,今見果不負盛名。

層林茫茫呈野趣,怪石嶙嶙奪天工。

雲開九霄現丹闕,霧鎖千嶂隱翠峯。

勸君莫誇五嶽遊,不登此山是虛生。

介紹江西瑤裏古鎮的導遊詞範文 篇7

白園是以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墓地為基礎修建的公園。1982年興建,1985年落成並正式開放。坐落於市南12公里的龍門東山琵琶峯上,佔地44畝,分為青谷區、墓體區、詩廊區、管理區四部分。

青谷區叢竹夾道,懸瀑飛灑,樂天堂、聽伊亭、松岡亭等仿唐建築若隱若現。樂天堂內有白居易塑像及其後裔在洛陽的分佈情況。墓體區有半球形墓冢、古碑、自然石卧碑、烏頭門、登道、碑廬及翠柏、牡丹等各色花木,設計獨特,肅穆典雅。卧碑上刻有白氏《醉吟先生傳》,是中國最大的石書。墓區北側是詩廊區,道時書屋、翠樾亭均在該區。

這裏集中展出當代書法家、畫家書丹的白氏詩作,刻石嵌於壁上,還陳列有白氏著作的各種版本及生平事蹟。白園背山面水,景色秀麗,是洛陽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

介紹江西瑤裏古鎮的導遊詞範文 篇8

廬山石門澗位於廬山西麓、素稱廬山西大門,廬山石門澗因天池山、鐵船鋒對峙如門,內有瀑布垂落而得名。廬山石門澗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種類繁多,石門澗又有“廬山植物一絕”美譽。

景區面積六千餘畝、景觀百餘處。集“雄、險、奇、秀”於一體,是一座地質變化、生物進化、自然造化、歷史文化的綜合大觀園,有“匡廬絕勝”、“山水絕勝”之美譽。古譽廬山第一景。

廬山石門澗瀑布是廬山眾多瀑布中最早錄入史冊的。兩千多年前的《後漢書地理》中就有記載:“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存焉”。1648年,旅行家徐霞客“知石門之奇,路險不能上”,遂攀藤附葛,考察了廬山石門澗,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遊廬山日記》,稱讚廬山石門澗瀑布“噴雪奔雷,騰空震盪,耳目為之狂喜”。

山因人重,景借名傳。早在1620xx年前,這裏就遊蹤不絕。東晉隆安4年,名僧慧遠在此築“龍泉精舍”,率儒、釋、道18高賢常遊於此,傳經佈道,使之成為淨士宗的發源地。其寫下的《遊石門詩並序》,開了我國山水遊記的先河。此後謝靈運、李白、白居易、徐霞客等歷代數以百計的文人墨客都為之相涉,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與摩崖石刻,文化底藴深邃豐厚。

石門澗面對峯崖,隔澗箕立,結成危樓險闕。過大磐石,峽谷更加險仄,如劍插天尺,爭雄競秀。在這大斷層中,桅杆峯與童子崖從澗底矗箕直上,漓立咫尺,奇峯簇擁,迭峯屏立。削壁千仞的峯巒,幾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漢,下臨絕澗。真是奇峯奇石奇境界,驚耳驚目心魄,縱有鬼斧神功,也難劈此勝景。

最窄處的“小石門”,石門澗兩崖之間僅存一縫,遊人入“門”須側身才能通過。峪谷間,高崖懸流成瀑,深谷積水成湖。潛隱湖底的雜亂怪石與兀立溪澗的巨巖,沿澗巧布,成為“石台”,最大的一塊光滑的磐石上可坐數十人,石上攜有“石門澗”三個大字。

過大磐石,廬山石門澗峽谷更加險仄,如劍插天尺,爭雄競秀。在這大斷層中,桅杆峯與童子崖從澗底矗箕直上,漓立咫尺,奇峯簇擁,迭峯屏立。削壁千仞的峯巒,幾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漢,下臨絕澗。廬山石門澗真是奇峯奇石奇境界,驚耳驚目心魄,縱有鬼斧神功,也難劈此勝景。

廬山石門澗絢麗而神奇的自然風光,吸了歷史上無數名人雅士。他們或擇勝登臨;或結廬隱居;或潑墨揮毫;或尋幽探險。石門澗峯峯嶺嶺,遍佈履痕;溝溝壑壑,迴盪歌吟。現有古文化遺址20多處,古詩詞200多首。南北朝傑出詩人,謝靈運在澗旁築“石門精舍”。東晉高僧慧遠大法師在此佛法五年築"龍泉精舍".寫出了我國最早的山水遊記——《遊石門詩並序》。

介紹江西瑤裏古鎮的導遊詞範文 篇9

直隸總督署是目前我國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級衙署,是清朝直隸總督的辦公處所。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列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xx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直隸總督署修建於清雍正七年(公元1720xx年),均為小式硬山建築,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雖然歷經滄桑,但仍然保持着直隸總督時期的建築規模和建築格局,保留着清代雍正、乾隆時期的建築風格和建築特色,為典型的衙署建築羣。

直隸總督署嚴格按照清制修建,坐北朝南,分為中、東、西三路,主體建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院落全部集中在中軸線上,其它一些輔助建築如花廳、幕府院等分列在東西兩路。總督署規模宏大,南北長220米,東西寬130米,總佔地面積30000餘平方米。

總督署的第二道門是儀門,儀門取“有儀可象”之意,是主人迎送賓客的地方。清代官員相見,有非常繁雜的禮儀程式,與總督品級相當或高於總督的官員來署,總督要到儀門迎接,賓主從中門而入,共進大堂。而品級比總督低。

四堂面闊五間,中間為客廳,是主人會見客人的場所。書房東側為曾國藩卧室,東牆上掛有曾國藩畫像,曾國藩到直隸以後,身體一直不好,患有眼疾,又經常犯眩暈症。為休息方便,與其妻分室而居,結髮妻子歐陽氏是曾國藩的業師歐陽凝祉的女兒。也是為了方便照顧身患眼疾的歐陽氏,同治八年三月,當歐陽氏帶着兒子曾紀澤及孫子、孫女來署後,便被安排在西側卧室休息。據記載歐陽氏勤儉持家,悉心管理全部家務,對家中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繡花、紡線、做鞋等事她都身體力行,不奢侈、不浪費,形成了良好的家風。隨同歐陽氏來署的還有曾紀鴻的兒子、曾國藩的長孫曾重伯,來署時剛剛三歲,因聰明伶俐,很受曾國藩的喜愛,經常陪伴在曾國藩左右。曾重伯後來考取進士,入翰林院,能文善詩,被譽為“翰苑才子。”上房院雖為總督及其家眷生活起居之所,但據史料記載,能真正在此院生活居住的總督眷屬是少之又少的,直隸總督的頻繁更替有可能是其中的直接原因吧。

在總督署四堂西北有一便門與後花園相通,眷屬可由此處去後花園消遣娛樂,現已不存。

在總督署的東、西兩路,還有一些輔助性建築,包括花廳、幕府院、箭道、龍神廟、武成王廟等,花廳是總督宴請賓客的場所,東、西兩路各一座,稱“東花廳、西花廳”。幕府院是幕僚生活居住辦公的場所,主要有錢穀幕府、刑名幕府等。箭道,位於總督署西路,是總督定時校閲兵士射箭的地方。

正是由於有了以上經歷,直隸總督署才得以保存了歷史原貌,成為清代八大總督衙門中的唯一倖存者。

直隸總督署是清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的歷史載體,是一部立體的教科書,它有着豐富的歷史內涵。建館以來,為進一步揭示總督署內涵,方便觀眾參觀,總督署博物館除對總督署各個堂院進行復原陳列外,還舉辦了《清代直隸總督與總督署史料陳列》、《清代刑法展》、《直隸總督生平展》、《反帝愛國義和團運動在直隸》、《清代帝后肖像展》、《直隸總督曾國藩專題展》等輔助展覽,同時配合各種紀念日、活動日舉辦了內容健康、形式新穎的藝術、書畫、科學等各種臨

時展覽和活動,吸引了世界各國的政要和朋友。

介紹江西瑤裏古鎮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親愛的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導遊,姓林,可以叫我林導遊!好了,大家可以下車了,注意安全哦!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別有風味的蒼松翠柏嘍!這些樹正在茂盛時期,好像把它的所有生命力都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葉子上都有新的生命力在顫動,啊!這就是美麗的南國的樹。

漫步小徑,感到一陣清靜涼爽的輕風迎面而來。哦!女士們,先生們,我們已到達南湖。

只見,湖水清澈見底,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千姿百態的魚兒自由自在地遊着:有的吐出了一串串晶瑩剔透的小泡泡,有的左右搖擺着那美麗的尾巴,淺起浪花,真是別有天地!遊船,在湖面上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

其實呀!在這個湖上還有很多悠久的歷史,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曾在這湖上開過一次會議。那個時期,這個會議本來是在上海舉行的,可是為了防止敵人的追殺,所以轉到了此湖泊中,後此湖命名“南湖”

聽完傳説,下面由我帶領大家到領導人的博物館!可是大家不要激動,也不要亂塗畫哦!瞧!這一幕幕使人感到中國人民的偉大。

女士們,先生們!今天的旅行即將結束了,祝您和親朋好友一路順風,再見!

介紹江西瑤裏古鎮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洛陽的白雲山,位於洛陽市嵩縣境內,距離嵩縣縣城約100公里。白雲山位於伏牛山的腹地,景區內的玉皇頂,海拔約2200米,是中原地區最高數一數二的高峯,也是中原地區看日出和雲海的絕佳之地。景區內有玉皇頂、小黃山、九龍瀑布和原始森林等景區,遊客在景區內遊玩,除了步行之外,還可以選擇景區內的交通車(車票共70元,與門票捆綁銷售)和索道(單程40元,往返60元)。

白雲山內有險峯奇石,也有萬畝原始森林,既有九龍瀑布、白龍瀑布、黑龍潭等瀑布深潭,還有白雲洞、青蛇洞等洞穴,放眼望去,都是滿目蒼翠,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有無限量的清新空氣。除了自然景觀外,白雲山還有烏曼寺、雲巖寺、玉皇閣為代表的人文景觀。景區面積比較大,如果時間比較充裕的話,建議遊客用兩天的時間遊玩白雲山。

用兩天的時間遊覽白雲山,是比較適合的。遊客可以住宿在中心廣場附近,這裏是白雲山景區中住宿最為集中的區域。兩天的行程如下:遊客第一天進入景區後可以遊覽白雲峯、蘆花谷、九龍瀑布等區域(可以選擇步行與索道結合),當晚住宿在中心廣場,平時的標準間參考價:80元/間。第二天遊覽小黃山和玉皇閣區域,並且登上中原極頂——玉皇頂。

如果你是準備在玉皇頂看日出,那麼第一天晚上可以住宿在玉皇閣附近,參考價:50元/牀。景區中有食宿點,但不是很多,所以遊客爬山時可以自己帶一些零食和飲用水。

此外,山中比較潮濕,儘量選擇有空調或者有電熱毯的旅館居住,不然有的旅館被褥會有些發潮。白雲山景色最美的時節在夏末秋初,景區在每年的11月-次年的3月封山,封山期間不對外開放。

介紹江西瑤裏古鎮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大家好,我叫崔鑫,今天讓我來給大家做導遊。

現在,我們已經步入利津的中心建築——鳳凰廣場。傳説,這裏曾有一隻鳳凰居住,這裏有一個大廣場,名叫鳳凰廣場。

一走進南大門,就看到了一隻火鳳凰,高聳入雲。我告訴你,這一隻火鳳凰有一百二十六米多高呢。

我們繼續往前走,到了廣場噴泉。那裏有一個噴泉池,十米見方,有一百四十五根水柱,有的在明,有的在暗。

它的四周有八根柱子,盤龍浮鳳,雄偉壯觀。

音樂響了,旁邊的彩燈一照,柱子立馬五光十色了,顯得十分耀眼。

往右邊走,有巨大的人工湖,大家到那裏可以劃遊船。

最後祝大家身心健康、遊覽愉快!

介紹江西瑤裏古鎮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龍勝古稱桑江,秦朝屬黔中郡,西漢歸武陵郡;晉至隋,屬始安郡(郡治桂林);唐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屬靈川縣地;晉天福八年 (公元943年)屬義寧縣地,延至明代。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設“龍勝理苗分府”(亦稱龍勝廳),直屬桂林府。民國元年 (公元1920xx年) “龍勝廳”改為“龍勝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稱“龍勝縣”。 1951年8月19日實行區域自治,改稱“龍勝各族聯合自治區(縣級)”,1955年改為“龍勝各族聯合自治縣”,1956年改稱“龍勝各族自治縣”,是中南地區第一個成立的民族自治縣

龍勝各族自治縣位於廣西東北部,人口17萬人,面積2538平方公里,轄5鎮5鄉119個行政村,是一個典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是我國第一批成立的五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主體民族為:苗族、瑤族、侗族、壯族和漢族,自治民族為:苗族、瑤族、侗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81%。

龍勝各族自治縣成立60年多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各族羣眾團結和諧謀發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基本形成了礦產、電力、農林、旅遊的四大支柱產業,社會事業各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成為黨的民族自治政策成功實踐的典型範例。

秀美山川

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是山水風光遊、民族文化遊、紅色旅遊、民族節慶遊的最佳旅遊目的地,成為大桂林旅遊圈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旅遊景區有龍勝温泉(龍勝温泉國家級森林公園)、龍脊梯田、花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底至平等紅色旅遊線、彭祖坪、大塘灣和各民族村寨等。其中龍脊梯田、龍勝温泉4A級景區,大塘灣景苑為廣西首個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示範點,金竹壯寨、金坑大瑤寨分別獲中國“景觀村落”、“經典村落景觀”稱號。

苗族、瑤族、侗族、壯族文化多姿多彩,古樸自然,近100個民族節慶活動成為民族文化展示的平台。

龍脊

龍脊梯田是世界傑出的稻作文化景觀,梯田磅礴壯觀,如鏈似帶,高低錯落,春如片片明鏡,夏滾道道綠波,秋疊座座金塔,冬似銀龍飛舞,為天下梯田景觀之冠,堪稱“千層天梯”。龍脊梯田風景名勝區是一個以梯田稻作農耕文化為主體,集自然景觀與壯族、瑤族人文景觀相結合的風景名勝區。目前已開發平安壯族梯田觀景區,金坑紅瑤梯田觀景區,龍脊古壯寨文化觀景區。主要特產有:龍脊辣、龍脊茶、龍脊水酒、龍脊糯米,號稱“龍脊四寶”。

旅遊天地

龍勝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温平均為18.2°C,年平均無霜期324天,平均日照1412小時,地處南北暖濕與乾冷氣流的交鋒地帶,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556.6毫米。全境為山地,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約700米。山環水繞,生態環境好,有大小溪流480多條,瀑布多、落差大。

紅色旅遊

龍勝是紅軍長征經過的第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是黨的民族政策首次提出並加以成功實踐的地方,紅色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軍樓”、“紅軍橋”,題寫有“繼續鬥爭,再尋光明”、“紅軍絕對保護瑤民”等標語的紅軍巖,紅軍軍委舊址、審敵堂、紅軍洞,紅軍烈士墓等等,是境內重要的紅色旅遊資源。配合着龍勝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聯動開展山水風光遊和民族文化遊的勝地。

苗族:苗族自稱為“厄”,也稱“約當”;族源來自遠古居住在長江中下游或黃河下游的“九黎”、“三苗”、“苗人”、“古三苗”之後裔。苗族人口23600人,主要分佈於馬堤鄉、偉江鄉一帶。

瑤族:瑤族分盤瑤、花瑤、紅瑤。盤瑤因崇拜“盤瓠”而得名;紅瑤因婦女服飾以大紅色為基調,各色花紋圖案相配合而得名;花瑤因婦女服飾多為各色花紋圖案相間而得名。盤瑤自稱“入棉”,紅瑤自稱“尤輪”或“尤挪”;花瑤自稱“家”。瑤族人口27865人,主要分佈於和平鄉、泗水鄉、江底鄉、平等鄉、馬堤鄉和三門鎮、龍勝鎮一帶。

侗族:侗族自稱“金”、“更”,歷代對侗族的稱謂各異,秦稱其為“黔中蠻”,又稱“武陵蠻”,三國稱其為“仡”;隋稱其為“南蠻”;唐稱其為“僚”,宋稱其為“仡伶”;清稱其為“洞苗”、“生苗”。民國稱其為“峒”或“侗”。建國後,確定稱為侗族。侗族人口40394人,主要分佈於平等鄉、樂江鄉和瓢裏鎮一帶。

壯族:壯族自稱“布也”。壯族族稱最早出現於宋代,民國時期官方文獻稱“撞人”,建國初期稱為“僮族”,1956年把僮族的僮改為“壯族”。壯族人口32831人,主要分佈在龍脊鎮、泗水鄉和瓢裏鎮、三門鎮、龍勝鎮一帶。

農林特產

龍勝生態農業發展進程好,建成椪柑、南山梨為代表的優質水果基地,速生杉木林、筍竹兩用林、“三木”藥材、無公害蔬菜等生產基地,風雞、翠鴨、黃牛、高山冷水魚等畜禽水產養殖基地。土特產有柑桔、獼猴桃、羅漢果、油桐、茶油、茶葉香菇、木耳等,龍脊茶是我國28大名茶之一。藥材的種類和產量很多,羅漢果年產量達到2億多個,佔全國的50%,被確定為“中國羅漢果地道藥材產區”,厚朴、杜仲、黃柏產量佔全國的30%。

龍勝是全國重點林業縣,是廣西重要的木材基地縣之一。有林面積18.1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7%;植物種類達20xx多種,其中有號稱“活化石”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銀杉。

礦產電力

礦產資源豐富,可開採礦物有金、鐵、銅、鉛、鋅、錳、滑石、磷、花崗巖、紅碧玉等17種。滑石的儲量位居全國第二,品位居全國第一,已形成年產40萬噸滑石產品的產業規模,是全國滑石產業基地,其產品暢銷世界各地。龍勝規模開採的礦產品還有鉛、鋅、黃金、紅碧玉等等。龍勝水力資源豐富。水能藴藏60萬千瓦,已開發38萬千瓦,輸變電網建設工程已基本完成。另外,依靠着豐富的高山風能資源,裝機12萬千瓦,投資15億元的南山風力發電站正在建設。

紅玉

紅玉的原生礦脈在龍勝各族自治縣的蔚青嶺北坡、西坡一帶,礦物成分以紅碧玉、石英為主,含部分高價鐵和低價鐵,經檢測,其化學成分為二氧化硅﹙SiO2﹚70%-80%; 氧化鐵(Fe2O3+FeO)10%-15%; 其他成分5%-8%。龍勝雞血石顆粒微小,結構緊密,不易風化,也不怕酸鹼侵蝕,折射率為1.54,摩氏硬度為6.5-7.0,相對密度為2.7-2.95克/立方厘米,它以高價氧化鐵的形式呈顯紅色,在氧化環境下永不變色的。

介紹江西瑤裏古鎮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香溪源景區北距木魚鎮4公里。香溪源是長江西陵峽北岸的一條重要支流,它是一條地下河,發源於海拔2800米的風景埡。香溪源東源出於龍口河、長方河,流長45公里,匯入興山縣東河後注入香溪;西源出於木魚河、當陽河、九衝河、流長68.5公里,匯入興山西河後注入香溪。此處香溪源指的是西源,它源於木魚河中上游西岸的跳架溝。跳架溝位於金猴嶺以東,由鄭家包北西500米處暗河泉流形居,泉流在溝腦一深潭中湧出,清亮碧綠,穿林越谷瀉入木魚河,它是香溪的主要源頭。這裏水質純淨,含人體所需多種微量元素,飲用甘涼。香溪源景區北距木魚鎮4公里。香溪源是長江西陵峽北岸的一條重要支流,它是一條地下河,發源於海拔2800米的風景埡。香溪源東源出於龍口河、長方河,流長45公里,匯入興山縣東河後注入香溪;西源出於木魚河、當陽河、九衝河、流長68.5公里,匯入興山西河後注入香溪。此處香溪源指的是西源,它源於木魚河中上游西岸的跳架溝。跳架溝位於金猴嶺以東,由鄭家包北西500米處暗河泉流形居,泉流在溝腦一深潭中湧出,清亮碧綠,穿林越谷瀉入木魚河,它是香溪的主要源頭。這裏水質純淨,含人體所需多種微量元素,飲用甘涼。

每年三月,當香溪河畔桃花盛開的時候,可以在香溪水中看到一種淡紅色的魚,此魚身分四辨,形似桃花,故名桃花魚。傳説中,昭君在回鄉省親後,臨別時依依不捨地在船頭,昭君手彈琵琶向親人告別,悠揚婉轉的琴聲,傾訴着心中的依依眷戀。琴聲中,兩岸桃花紛紛飄落水中,隨着琴聲化作桃花魚。魚羣圍着船兒,一直護送昭君遠去。

香溪源頭,奇峯競秀,林海深處,雲遊霧繞,林間奇花異草競相開放,山中溪溝縱橫,伴隨着草木的芬芳。可見這幽谷清溪,花香遍野的靈秀之地,才是溪水飄香的真正原因。

介紹江西瑤裏古鎮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各位旅客: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江西省南大門,千里贛江第一城——贛州參觀遊覽,不知大家以前有沒有來過贛州,贛州位於江西省南部,又稱贛南,也是贛江的上游,章貢兩江在城下匯合成贛江,是贛江源頭第一城,也是江西省所有城市當中保存文物古蹟最多的城市,而且以宋代的文物古蹟為主,並且不乏全國宋代文物的精品(通天巖)孤品(宋城牆、福幫溝)是我國當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宋城之一,有關專家學者稱贛州是一座“宋代歷史博物館”因此又被稱之為宋城贛州;1994年,國務院將贛州列為全國曆史文化名城。

贛州,是一座設置於西漢高祖六年,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古城,在東晉永和五年(349年)的時候,贛州城成為南康郡的郡治,成為贛州城作為贛南政治、經濟、軍事中的開端。隋朝開皇九年南康郡改為虔州,南宋紹興二十三年,改虔州為贛州,這一名稱從此沿用至今。從漢高祖六年設立贛縣有了行政建制後,一直到唐代,贛州城都是一個重鎮;唐代時期開通梅嶺驛道後,這裏成為“五嶺之要衝”,“閩粵之咽喉”。到了宋代,國都南遷,經新疆出境的絲綢之路受阻,中原的貨物運往外國改由水路,通過大運河,進入長江,然後過鄱陽湖,溯贛江而上,進章江到達大餘,經過梅關古驛道,再到南雄湞江上船,經北江、珠江出海,往南洋,轉歐亞各地,因此贛州就有了“水上絲綢之路”之稱。一時期出現“商賈如雲,貨物如雨”的空前繁榮景象,當時贛州城被列為全國三十大名城行列,成為南方經濟、文化的一個重鎮。

1949年8月14日,贛州城解放,時至今日,贛州城仍為贛州市人民政府的駐地,贛州市現設一區轄二市十五縣,面積為3.94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4;人口有800多萬,佔全省人口的.1/5,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區(是江西省第二大城市),其所轄的面積和人口是江西省地級市中最大最多的城市,境內有29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主要有畲族、回族和瑤族等;贛州氣候温和濕潤,屬於亞熱帶季濕潤氣候,年均温度僅18.5℃;贛州東鄰福建,南接廣東,西連湖南,北靠本省吉安,撫州市,是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的直接腹地和內地通向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溝通長江經濟區與華南經濟區的重要紐帶。解放初,贛州的城區面積不過3平方公里,之後,城市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區面積迅速發展到今日的30平方公里,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南移東擴”的發展思路,到20__年,贛州城區面積將擴展到50平方公里,從而進入大城市的行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angxi/xodpv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