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河南導遊詞 >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通用15篇)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通用15篇)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1

洛陽市郊北邙山的古墓博物館(現在已經改名為“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是我國最大的古墓專題性博物館。博物館分為歷代墓葬區、北魏帝王陵墓和壁畫館三大展區。歷代墓葬區位於博物館的東部,分為地上、地下兩個部分,是古墓博物館中最有特色和最吸引遊客的部分。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通用15篇)

墓葬區

地上建築是一組仿漢建築羣,建築羣中有“夏商周典型墓葬模型”、“漢代帝王出殯儀式羣塑”、“民國初洛陽民間出殯儀式羣塑”等展室。而地下部分,是搬遷復原了上自西漢,下迄宋金時期的洛陽地區代表性墓葬25座,陳列文物總計約幾百件,還有數量眾多的壁畫。

地下部分中的各個復原墓葬(室),都是整體搬遷過來的,墓裏的磚石都是考古人員在原地編好號碼後再拆掉,到這裏再按照原樣的逐一復原的。每個墓室之間相隔不遠,有通道相連。你可以行走在通道中,穿行於各個時代的墓室前,這些墓室千姿百態,其建築風格各異,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個側面。

墓室中還擺放了不少出土文物的複製品,如北魏的陶俑和生活器皿、唐代三彩等。墓室中還有西晉、北魏、唐宋的墓誌,以及豐富多彩的壁畫,如打鬼圖、婦人啟門圖、昇仙圖等,這些堪稱古代繪畫藝術的瑰寶。

北魏帝王陵墓

位於博物館西部。該展區以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為主體,搬遷復原清河文獻王元悻和江陽王元叉墓組成的。景陵封土呈圓形,夯土堆高二十多米。遊客可以沿着甬道一直往下走到墓室的中央,這裏停放着一具棺槨,棺槨中沒有任何物品。元悻墓墓室頂部繪有一幅天象圖,畫中有300多顆星辰,這幅圖比《敦煌星圖》早約420xx年,是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壁畫館

壁畫館中展出了西漢、東漢、魏晉、唐宋和金元等多個朝代的墓葬壁畫真品。這些壁畫形象清晰,題材內容寬廣,涵蓋天文、地理、人事、神靈。壁畫墓的主人上自皇帝、嬪妃、達官貴人,下至地方小吏、普通百姓。

博物館面積不大,步行可以非常方便的到達各個區域。無論是原樣復原,還是原址的帝王陵,這裏畢竟是古人安息的地方,遊覽時,最好不要高聲喧譁。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2

洛陽古墓博物館就位於邙山鄉冢頭村,佔地近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600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築羣和一組仿北魏建築羣組成,規模宏大,古樸典雅。洛陽古墓博物館旅遊景點介紹之概況,洛陽是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歷代帝王和達官顯貴多埋葬在洛陽一帶,特別是洛陽城北的邙山,因埋葬東漢皇帝而遐邇聞名,成為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墓地。此後,西晉、北魏皇家陵園均建其上,墓冢壘壘,星羅棋佈,十分壯觀。

博物館復原歷代典型古墓葬二十三座,上自西漢,下迄北宋,其中包括了著名的西漢“打鬼圖”壁畫墓。其典型墓葬有西漢中後期貴族卜千秋壁畫墓,壁畫為卜千秋夫婦乘蛇(小龍)和三頭凰在西王母信使持節仙翁(方士)、仙女和虺龍、梟羊、朱雀、白虎等神獸護衞下在空中飛昇的情景。東漢出行圖壁畫墓表現墓主人生前出行的宏大場面,有車騎一百多乘。另外還有正始八年墓、北魏孝文帝之孫清河王元懌第二子常山王元劭墓、南平王元瑋墓、唐代定國大將軍安菩夫婦墓等。

自古有“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之説的洛陽北邙山及周邊地區,歷代古墓葬 星羅棋佈,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的的專題性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其面積之大、風格之別緻、收集古墓年代之久、類型及數量之多均屬世界首位,是中國一大絕觀。因此,洛陽古墓博物館又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古墓博物館之一,同時也成為目前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原名洛陽古墓博物館,佔地面積130餘畝,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洛建築面積8200餘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築羣和一組仿北魏建築羣組成,整個地面建築之間,廣植花草樹木,間設假山水池,堪稱公園。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3

洛陽古墓博物館就位於邙山鄉冢頭村,佔地近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600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築羣和一組仿北魏建築羣組成,規模宏大,古樸典雅。洛陽古墓博物館旅遊景點介紹之概況,洛陽是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歷代帝王和達官顯貴多埋葬在洛陽一帶,特別是洛陽城北的邙山,因埋葬東漢皇帝而遐邇聞名,成為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墓地。此後,西晉、北魏皇家陵園均建其上,墓冢壘壘,星羅棋佈,十分壯觀。

博物館復原歷代典型古墓葬二十三座,上自西漢,下迄北宋,其中包括了著名的西漢“打鬼圖”壁畫墓。其典型墓葬有西漢中後期貴族卜千秋壁畫墓,壁畫為卜千秋夫婦乘蛇(小龍)和三頭凰在西王母信使持節仙翁(方士)、仙女和虺龍、梟羊、朱雀、白虎等神獸護衞下在空中飛昇的情景。東漢出行圖壁畫墓表現墓主人生前出行的宏大場面,有車騎一百多乘。另外還有正始八年墓、北魏孝文帝之孫清河王元懌第二子常山王元劭墓、南平王元瑋墓、唐代定國大將軍安菩夫婦墓等。

自古有“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之説的洛陽北邙山及周邊地區,歷代古墓葬 星羅棋佈,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的的專題性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其面積之大、風格之別緻、收集古墓年代之久、類型及數量之多均屬世界首位,是中國一大絕觀。因此,洛陽古墓博物館又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古墓博物館之一,同時也成為目前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原名洛陽古墓博物館,佔地面積130餘畝,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洛建築面積8200餘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築羣和一組仿北魏建築羣組成,整個地面建築之間,廣植花草樹木,間設假山水池,堪稱公園。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4

古墓博物館位於洛陽市北郊邙山鎮冢頭村東,佔地150餘畝,建築面積8200平方米,是我國第一座以陳列歷代典型墓葬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

古墓博物館分為兩大展區。歷代典型墓葬展區陳列上自西漢、下迄宋金的古墓葬25座,其中西漢“打鬼圖”和“卜千秋昇仙圖”等9座壁畫墓的壁畫堪稱古代繪畫藝術的瑰寶;北魏帝王陵區以宣武帝景陵為中心,集中展示了北魏陵寢制度的基本面貌。地面建築由仿漢代、北魏兩組建築羣組成,規模宏大、古樸典雅。院內珍花異木,鬱鬱葱葱,松柏修竹,四季常青。草木花竹掩映着莊嚴肅穆的殿閣和迂迴曲折的遊廊,環境優雅,景色宜人,堪稱園林式的博物館,是人們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5

博物館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主要包括漢白玉製成的門闕、序幕大殿、圖書資料室、陳列室、四角樓、望景亭等。

地下部分是博物館的精華所在,實際上就是一處規模宏大的地下古墓羣,共有歷代典型古墓葬二十二座,上自西漢,下迄北宋,其中尤以一組壁畫墓最為有名。

洛陽的漢墓壁畫歷史悠久,目前共有10座古壁畫墓可供參觀,主要包括西漢“打鬼圖”壁畫墓、西漢貴族卜千秋壁畫墓、東漢出行圖壁畫墓等。

卜千秋墓的壁畫內容為卜千秋夫婦乘蛇和三頭凰,在西王母的信使持節仙翁、仙女和虺龍、梟羊、朱雀、白虎等神獸護衞下在空中飛昇的情景。畫中人物鳥獸色彩絢麗,線條流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館內展出有大量的生活器具、裝飾品等隨葬品,如西漢、魏晉時期的陶俑,唐代的唐三彩等。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相關文章:

2.河南洛陽導遊詞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6

古墓博物館位於洛陽市北郊邙山鎮冢頭村東,佔地150餘畝,建築面積8200平方米,是我國第一座以陳列歷代典型墓葬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

古墓博物館分為兩大展區。歷代典型墓葬展區陳列上自西漢、下迄宋金的古墓葬25座,其中西漢“打鬼圖”和“卜千秋昇仙圖”等9座壁畫墓的壁畫堪稱古代繪畫藝術的瑰寶;北魏帝王陵區以宣武帝景陵為中心,集中展示了北魏陵寢制度的基本面貌。地面建築由仿漢代、北魏兩組建築羣組成,規模宏大、古樸典雅。院內珍花異木,鬱鬱葱葱,松柏修竹,四季常青。草木花竹掩映着莊嚴肅穆的殿閣和迂迴曲折的遊廊,環境優雅,景色宜人,堪稱園林式的博物館,是人們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7

河南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文化燦爛,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資源豐富,是全國農產品主產區和重要的礦產資源大省;人口眾多,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勞動力資源豐富,消費市場巨大;區位優越,是全國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和物資集散地;農業領先,是全國第一農業大省、第一糧食生產大省、第一糧食轉化加工大省;發展較快,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五位;潛力很大,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發展的活力和後勁不斷增強。

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現今河南大部分地區屬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稱。

河南大部分地處暖温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温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同時還具有自東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氣候過渡的特徵,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複雜多樣和氣象災害頻繁的特點。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温為10.5~16.7℃,年均降水量407.7~1295.8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285.7~2292.9小時,全年無霜期201~285天,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河南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內河流大多發源於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山區,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60條。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03.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約383立方米,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20__年末共有自然保護區32個,面積760.2千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2個。共有森林公園114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31個。森林覆蓋率23.3%。河南的生物資源,僅高等植物就有197科、3830餘種。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的有小麥、玉米、棉花、煙葉和油料等。動物418種,已知陸生脊椎野生動物520種、佔全國總數的23.9%,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0種。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8

1號車馬坑是我國目前發現春秋時期葬車最多的車馬坑。它的平面呈長方形,口長10.4米,寬8.4米,口部略大,底部略小,深5米,四角各有兩道供古人上下的腳窩,內葬多種豪華、實用、形式多樣的車輛22輛和許多馬骨。春秋戰國時期,一坑多車制似乎已成為一種更新穎、更時髦的追求。鄭國1號車馬坑葬車眾多,就其典型代表它的葬制規律一般為車輪摘掉後側靠在坑的四壁,馬匹殺死後平鋪坑底,車體則放在馬匹之上,摘下的車飾、馬鞍、馬蹬、馬銜等活動車馬具放在主墓內,這與其它列國車輪不摘,馬匹放在車轅下的葬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可能與鄭人的觀念有關,推測應是墓主人對珍貴的車馬佔有權的充分體現。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9

5號車馬坑在中字型大墓南墓道東南約10米,坑中葬4馬車1輛,2馬車2輛,馬8匹,犬1條。馬骨被壓在車體之下,馬匹側躺放置,頭向西,1號車為儀仗類的大車,放在坑的中間,2號車與3號車都是小型遊獵車。另外,犬骨斜爬在3號車廂上,有明顯的掙扎痕跡,形象十分生動可憐。

這座陪葬坑的墓主人是大夫級貴族墓葬,作為葬具的木質棺槨均已腐朽,依其遺蹟可知葬具為一槨一棺,出土了一些小件玉器和青銅器片。從故城中已發掘的10餘座中小型車馬坑的情況看,5鼎墓,也就是中大夫的級別才能殉葬1輛車,個別殉葬4輛車,這種級別的車輛都沒有發現任何裝飾品,這和國君所陪葬的車輛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説明了它們的級別和地位是明顯不同的。

整個鄭國陵區從1999年發現至今,共探明不同規模的車馬坑達23座,這裏展出的只是其中的3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而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長寬超過20米的特大型墓就有4座,位於中字型大墓西側的3號車馬坑長13.5米,寬11.5米,深7.5米,面積幾乎是1號車馬坑的2倍。20__年3月開始清理,7月份清理到5米深時發現車輛非常密集,現暫停清理,開始挖砌坑底防滲過洞和四周防滲牆,目前防滲工程已竣工。該坑葬車數量可能在30輛以上。20__年發掘的1號車馬坑在社會上引起很大轟動,新鄭市委、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又建立了中字型大墓發掘現場和中大夫級貴族墓展示廳,並對陵區進行了綠化和建設,以車馬坑羣的展示為主要特色,車馬坑羣數量眾多,葬車多樣,在這樣一個極為有限的區域內有如此多的車馬集中,不能不説是一個罕見的奇觀。它構成了我國截止目前春秋時期葬車最多,規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成為以軍陣形式隨葬的淵源,比聞名中外的秦陵兵馬俑軍陣早400多年。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10

這座墓的南北墓道中均有大量的實用葬車。而且車輛形制多樣,裝飾各異,均為拆車葬。目前在南墓道內已發現多種車40輛,在北墓道5輛。這些車絕大多數都有棕紅色的漆。

綜觀中字大墓不計陪葬坑3號車馬坑中的葬車,墓道中車輛總數45輛,車輛之多在我國目前已發掘墓葬中為最多。是難得一見的春秋車輛奇觀。難能可貴的是在這些車輛中發現了象牙龍飾車、青銅飾車、骨雕車、象牙飾車、樓車、漆繪花紋車等珍貴車輛,多屬全國首次發現,完全與《周禮.春官.巾車》中所記載“王之五路”相對應。這些車輛是目前發掘中所發現的最高級別、最為考究的鄭國車輛。

鄭國國君為伯爵,按周代禮制,其國君埋葬不能用墓道,但這座墓葬既有寬大的南北墓道,墓道葬車中又有寬大的車輛,與鄭國諸候國的地位不相對應,反映的是這位國君已經“僭越”不服周禮的客觀現象。如果把它的陪葬坑3號與2號車馬坑內的葬車數量加在一起,其車輛總數可能超過百輛,這對於當時號稱“千乘之國”的鄭國來説,無疑是太奢侈了。但從另一側面説明了此國君在位時可能也是鄭國比較強盛時期。在此墓東側約7米的地方最近發現1座總長25米的甲字形大墓,是發現的鄭國墓中第二座帶墓道大墓,可能是此國君夫人墓。

另外,考古發現這裏是韓國的鑄鐵遺址,韓滅鄭後在都城內興建的大型官營作坊,在此大挖大燒鄭主墓破其風水的歷史場景,刻意體現了改朝換代後韓人懼怕鄭人復國。在此墓的南邊,有一些韓國殘疾人和小孩的墓葬。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11

歡迎到鄭王陵遺址博物館參觀。我館是依託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韓故城東城鄭王陵遺址而建立起來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鄭王陵遺址博物館是我市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也是我市最具特色的一處文物旅遊景點。

鄭王陵遺址博物館位於鄭韓故城東城西南部鄭國貴族墓地北側。整個鄭國貴族墓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新鄭市文物管理局對整個墓地進行了鑽探普查,發現墓葬分佈極為密集,墓葬總數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數量在全國已發現的春秋墓地中為最多,密集程度在全國同期墓地中極其罕見,可用無卧牛之地來形容。特別是規格多樣的車馬坑羣的發現,在春秋墓地中尚無先例。如果將車馬坑大面積的發掘,其盛況將是繼秦始皇兵馬俑以來又一處現場展示我國古代光輝文明的盛大舞台。

在我國古代,由於認識上的局恨性,人們事死如生,生前享有什麼等級的生活,死後也按這個等級進行陪葬。中字型大墓20__年8月開始發掘,是目前發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時期帶墓道大墓。南墓道總長20.85米,北墓道長10米,葬具形式巨大,為三槨一棺或重棺。在全國已發掘的春秋諸侯墓中,三層槨極為少見。《莊子.天下》及《荀子.禮論》均雲:“天子棺槨七重,諸候五重,大夫三重,士兩重。”此墓三槨二棺,正與記載相符,從而印證了這是一座鄭國國君墓。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12

唐安菩夫婦墓:1981年發掘清理。墓葬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墓中出土器物非常多,依質料可分為三彩器、單釉器、陶、瓷器、金、銅、瑪瑙器及石刻等類。三彩器形制較大,造型優美。主要器形有文武吏、天王俑、鎮墓獸、馬、駱駝、牽馬俑、牽駝俑、騎馬俑等。這批三彩器不僅胎質堅硬,施釉均勻,色彩鮮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量多類聚,堪稱洛陽“唐三彩”的代表作品。它表明洛陽的唐三彩藝術,早在初唐階段已達到十分成熟的程度。這為洛陽唐三彩的斷代分期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墓中出土金幣一枚,直徑2.2釐米,重4.3克,正面為一戴王冠的男像,背面為帶有翅膀的勝利女神像,兩面均有銘文。據鑑定,這是東羅馬皇帝福克斯的鑄幣。這枚金幣是洛陽出土的第一枚外國金幣,它與1955年洛陽發現的波斯薩珊王朝銀幣,無疑都是絲綢之路的遺物。特別是安菩墓誌,不但提供了墓葬的確切年代(唐中宗景龍3年,即公元709年)和墓主的國屬、家世及其身世等情況,而且對中西交通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此我們重點講一下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生活用具和雕塑工藝品。這一名稱古書中缺乏記載,考其由來,則同舊時挖墓取寶之風有關。洛陽是聲譽中外的歷史名城和文物淵藪之地。城北的邙山,古冢累累,帝王陵墓星羅棋佈,有很多唐朝顯貴也埋葬這裏。舊時這裏的一些窮苦人,為了餬口常常掘墓挖寶變賣,其中得到一些釉色光亮的所謂“瓦器”,多為紅、綠、白三色,因其出自唐墓,人們便起名叫它“唐三彩”。1928年,隴海鐵路工程修築到洛陽時,從東向西沿邙山腳下掘開許多古墓,在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中,器皿和人物、動物數量頗多。古玩商們將其運到北京,引起了著名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等的讚賞和重視。外國人也視為至寶,出重金購買,唐三彩頓時聲蜚中外。之後,雖又曾發現褐、藍、黑等多種釉色的俑類、動物和器皿,但“唐三彩”已成慣稱,這一名稱便沿襲下來。在我國美術陶瓷史上,唐三彩開創了一代新風。它不光在造型、裝飾、釉色、燒製技術等方面樹立了驚人的風格,而且它所表現的題材內容,廣泛深入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它像一束怒放的繁花,與唐代的詩歌、散文、樂舞、繪畫、書法、雕塑、建築等藝術形式相互輝映,和諧地構成了一座宏麗的百花園。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文化都達到了歷史空前的高峯。唐朝國威的強盛、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社會的安定,都大大促成了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使當時的中國處於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同時對外施行比較開放的政策,也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關係和文化交流。因而反映在文化藝術領域裏,就呈現出奼紫嫣紅、欣欣向榮的局面。唐三彩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與其它藝術並存的一朵華貴的奇葩。唐三彩的出現,同唐代統治階級豪華奢侈的生活、追求名貴寶物也是分不開的。那些官僚貴族活着窮奢極欲,死後連妻妾奴婢、馬牛駱駝、飛禽走獸以及瓶、盤、碗、罐等,都做成三彩釉陶用來陪葬。厚葬風俗的盛行,也是唐三彩大量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唐三彩的胎料是一種上等白色粘土,素稱高嶺土。這種土顏色皎潔,顆粒細微,具有堅柔粘韌的特性,洛陽附近的鞏縣、孟津、新安、龍門均有出產。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來長沙市博物館參觀“長沙三國吳簡暨歷年出土文物精品展”。

現在參觀的是第一展廳。這裏採用了全景式的方式,復原出吳簡考古發掘的現場。1996年7月至13月,長沙市文物工作隊在市中心五一廣場東南側“平和堂商廈”的建築工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出戰國至明清時期古井61口,出土銅、鐵、竹、木、陶等各類文物達3000餘件(套)。特別令人震驚的是,在編號為22號的古井中發理了大量寫着文字的簡牘,經確認為距今1720xx年前的三國時期孫吳的遺物。這批文物,對相對匱乏的三國文獻史料,將作出全面而精確的補充。我國曾有過四次最重要的古代文字的發現:殷墟甲骨文,西北地區屯戍簡牘,敦煌石室文書,清宮內閣檔案。長沙三國吳簡完全有資格與這四次發現相提並論,也將形成某一學科的分支,成為國際學術界相關學者的研究課題。

請大家看第22號古井的剖面復原。22號井發現時,井口上部已在施工時被破壞。這是—口不規則的圓形豎井,底部略呈袋狀。井口南北長3.5米,東西長3.1米;現存井深5.6米,井口覆蓋着純淨的紅褐色泥土,下深1.5米處發現簡牘層。簡牘層中間厚,四周薄,呈坡狀堆積,邊緣厚20釐米,中間厚50釐米。綁紮簡牘的繩索已腐朽,但可看出它們當時是成捆放入的,初步統計共有10萬餘片。簡牘層下為灰褐土層,厚約3.1米,其中夾雜着大量的竹木屑、草屑、樹葉、碎磚瓦、陶瓷器等。井底(即井深5.12米處)套有一個小井,小井有一近方形的木構井圈,井圈四角各釘一根木樁,樁外各鑲兩塊木板為井壁。井圈長93釐米,高58釐米。這個小井的作用,大概是為了將倉井四周的地下水集中到這裏,然後用水罐等器具提出去倒掉,以保持倉井的乾燥。這是發掘時拍攝的現場照片。

從22號井的結構和遺物來分析,它是一個古代的倉井,其作用是用來儲藏食物。長沙氣候濕熱多雨,食物容易腐敗變質,深達10多米的井下環境相當於一個現代的冰箱。考古發現證實,從商代開始,人們就使用這種儲藏方式。也許大家會問,10萬餘片的吳簡為何埋藏於井中呢?這有兩種説法。一種認為,孫吳所處的三國時代動盪不安,戰亂頻繁,突發性的動亂使這批簡牘被匆忙埋藏在這裏。另外一種看法認為,這批簡牘大多是檔案文書、 契約合同,將它們埋在井中可能是當時處理檔案的一種方式。

請再來看這張照片。這是第22號井發掘現場的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見簡牘浸泡在泥水中。這次發掘出來的簡牘,為什麼能經過1700餘年至今還保存完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沙市的地下水位高,簡牘長期浸泡在水中,加之埋藏較深,密封情況好,隔氧隔菌,所以保存了1700餘年仍完好如初。

接下來,請大家參觀第二個展廳。

這是一張對坐着的陶俑照片,是20世紀50年代在長沙金盆嶺一座西晉墓中出土的陶俑。照片上左邊的一人手持寬厚的木牘,口中唸唸有詞;而右邊的一人則一手持筆,一手持牘,正在書寫文字。這件陶俑生動形象地將古人書寫簡牘的情景再現在大家眼前。

再來看看這一組照片。這是一支毛筆,1954年在長沙在家公山一座戰國墓中出土,筆桿長而小,容易折斷;旁邊有一個套筆的竹管,在收藏保管時對筆有保護作用。這是一個硯台,旁邊放置的小碎塊是墨塊。這兒還有一把銅削刀,為書寫者削制簡牘以便修改書寫錯誤的工具。這是1975年在湖北楚國故都紀南城168號墓發現的一套書寫工具的照片,另外還有無字的木牘6片。這也是迄今所能見到的最完整、最典型的一套漢代文具。

我們的古人計算簡牘數量的單位不是“片”,而是“斤”。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批閲奏章竹簡,一天要看120斤(秦制1斤約合今天的半市斤),不看完就不休息。

下面請看,這是本世紀以來全國出土的簡牘情況一覽表。其中紅色字一欄為本次長沙發掘簡牘的數量,超過了歷年來全國各地出土簡牘數量的總和,所以稱之為“驚世發現”,“本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眾所周知,由於戰亂的原因,三國時代的文獻史傳之後世的很少。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65卷,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總共才100餘萬字。歷年來全國考古發掘的三國簡牘也十分罕見,僅在安徽、江西、湖北出土幾十片。而長沙今天一次出土總數達10萬片的三國吳簡,以每片20字計算,總字數可達300多萬字。這些文字資料大大超過了《三國志》字數的總和,為我們研究孫吳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簡冊制度、職官沿革、歷史地理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大大填補了史籍之缺。長沙吳簡的發現必將影響到中國歷史研究的諸多方面,重新審核過去已有的定論。

再來看這一張地圖。長沙考古工作者通過圍繞五一廣場區域一系列的考古發掘,初步確定了近3020xx年來長沙古城的區域位置。它北至老照壁,南至坡子街,東至蔡鍔路,西至下河街、藩城堤,呈長方形狀,中心區域為今天的五一廣場。可以説,近3020xx年來長沙城市的中心基本沒有變遷。這一次發掘出來的簡牘按其形制可分大小木簡、木牘、竹簡、封檢、籤牌等,依其用途可分五類:

第一類為券書類,包括佃田租税券書和官府調撥券書。佃田租税券書,形制為大木簡,一般長0.5米,文字有100至200個,書寫工整,由右向左直行書寫。佃田租税券書,涉及佃户租佃土地應向國家交納租米、租布、税錢的數量,這種券書一式兩份或多份由交租人分別保存,作為憑據。官府調撥券書主要記錄官府各機構之間錢、糧、物的交換調撥情況。下面這一種個體比較小的為分類籤牌,上面寫着“中倉吏黃偉、潘慮嘉禾元年月旦簿”。意思是當時兩個倉吏一個叫黃偉,一個叫潘慮,他們在嘉禾元年記錄的一份月度報表。

第二類為司法文書類,記錄當時一些文化、經濟案件的審理、申訴、複查的具體內容及有關程序。這一片牘上記錄的是當時一個督郵,貪污了多餘的官鹽,事發後被判死刑,他不服,於是上訴,經過“重複核實”,仍然維持原判,他只好“誠惶誠恐叩頭死罪死罪。”

第三類為人名簿類,相當於現在的户口簿。請看第二片小竹簡,上面寫着“戎裏户人公乘何欽年五十五,算一,刑兩足”。“戎裏”是長沙當時的一個地名,這裏有一個名叫何欽”,爵位是“公乘”,年齡55歲,算一個納税人丁。“刑兩足”是指被鋸掉了兩條腿。這是當時的户口簿,記錄了户主的姓名、年齡、職務、身體狀況,比現在的户口簿還多了一個身體狀況的介紹。

第四類為名刺、官刺,它主要涉及問安、贈物及行政事多方面的內容,相當於現在用的名貼、名片。

第五類為賬簿類,詳細記錄了長沙郡府所屬有關部門經營管理的錢、糧、布、器物、租税等方面的出入賬目。

再請看這幾件文物。這些是在走馬樓古井中出土的三國兩晉時期的青瓷器。請看,它們釉色晶瑩,裝飾淡雅。其中第二件為雞首壺,壺作雞首狀,引頸高冠,造型很美。這在晉朝比較流行,一般作水壺和酒壺用。

大家看了不少的照片,聽了這麼多的講解,下面再來看看出土的簡牘原物。

在金字塔形展櫃中看到的,就是這一次在走馬樓古井中發掘的簡牘原物。簡牘是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書寫材料,其中狹長的竹、木片稱“簡”,寬厚的木片稱“牘”。您一定要分清楚,並不是木頭做的就叫做“牘”,竹子做的就稱“簡”。簡也有木質的。右側這一邊放着的是木牘,中間的是大木簡,左側壓在透明玻璃條下的為竹簡。簡牘上面的文字簡單明瞭,清晰可辨,字體是隸書到楷書的過渡。

這種木簡和木牘是用杉木製作的,質地細密,保存完好,制竹簡的原材料竹子質地疏鬆,容易彎曲變形,所以在陳列展覽時需要壓在玻璃條中。古人制作竹簡有好幾道程序。先把竹子鋸成一段段的竹筒,然後剖開成竹片,打磨光滑,形成了一片片簡。剛劈成的竹簡很濕,無法寫字,要用火烤乾。火烤時,竹片上有水冒出,稱為“汗青”或“殺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典故源於此。長沙三國吳簡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因此經過省、市領導及有關專家的反覆研究和論證。已在天心區天心閣對面建成了一座融保護整理、陳列展示、科學研究、文物旅遊於一體的簡牘博物館,等正式開館後歡迎大家去參觀.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14

濰坊市博物館始建於1962年,原館址設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十笏園”內,新館位於濰坊市東部環境優美的開發區。新館於1995年4月15日開工建設,歷時5年,於1999年12月20日落成開館。

該館佔地面積36.08畝,建築面積18669.7平方米,實用面積14400平方米,可用於展覽的面積10299平方米,是全國最大的地市級博物館之一。

新館1999年12月對外開放,它地處濰坊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的中心位置,佔地面積37畝,建築面積18670平方米,是一座設施齊全、配備完善的現代化博物館。濰坊市博物館擁有專門的學術組織——文博學會,並擁有一批從事多學科研究的專業人員。他們承擔了包括國家、省、市級在內的多個學術課題,舉辦或參加了許多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活動,先後在國家、省,市各級刊物上發表了300餘篇學術論文,出版了十餘部學術專著,獲得了多項學術成果獎勵。館內擁有設施齊全的大型文物庫房,現藏有古生物化石、陶器、玉石器、銅鐵器、瓷器,書畫、古籍碑帖、石碑石刻、民俗服飾及飾品、近現代革命文物等十餘類藏品,共計15000餘件。

這些文物藏品大多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與科學研究價值。它們當中既有代表古代製陶技藝最高水平被譽稱“蛋殼陶”的龍山文化薄胎高柄杯;也有生活在二三十萬年前的“濰坊象”個體化石;還有以鄭板橋為代表的“揚州八怪”的書畫珍品,以及清代濰縣著名收藏家陳介祺等眾多當地名家的書畫精品。濰坊市博物館於20xx年12月20日向社會免費開放。免費開放後,每天的參觀量都達到了最高觀眾接待量。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共文化設施職能的迴歸,願每一位公眾自覺接受博物館教育,在參觀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欣賞與思考之能力。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15

濰坊市博物館新館座落在市區環境優美的開發區內,與山東最大的遊樂園--富華遊樂園相對而立。形成中西合壁互為映襯的兩大景觀。新館地面上共五層,白牆蘭瓦,軒窗明亮,飛檐斗拱,樓閣錯落,象宇闕蟾宮般的巍峨、瑰麗,是一座仿宋代的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

新館由北京設計院精心設計,1955年4月15日開工,1999年12月20日竣工開館,佔地面積36畝,建築面積18669平方米,屬目前全國地市級最大的博物館。館內設有序廳、濰坊簡史陳列廳、館藏書畫廳、革命歷史廳、科技廳、古生物廳、臨時展廳、文物庫房等設施。

《濰坊簡史陳列廳》:該展通過實物、超寫實雕塑、圖片、新科技演示手段等,展示了濰坊八千年的發展史。其中的多媒體影視合成景觀《古城春韻》是由西安電影製片廠超人公司的專家們精心製作的,該景觀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微縮景觀與影像合成,生動地展現了70多年前老濰縣古樸、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可使觀眾作為一個歷史的旁觀者來品味逝去的古城民風。

《館藏書畫精品廳》:展有馬遠、唐寅、文徵明、董其昌、沈周、黃慎、鄭板橋、劉墉、高鳳翰等書畫名家的作品。

另有《濰坊民間藝術展》、《魯迅生平圖片展》、《共和國與十大元帥》及現代全國書畫名家作品展等。可謂琳琅滿目,多姿多彩。

除固定的展覽外,新館還經常接待國內外有特色的展覽,例如今年先後曾聯繫引進了《德國五位著名女畫家作品展》、《慈禧太后生活用品展》、《台灣故官博物院院藏曆代書畫複製品展》、《航天航海與21世紀》,以及國內著名書畫家聯展或專題展。

濰坊的古生物化石馳名中外、聞名遐邇,其中諸城的恐龍化石最為豐富,是全國少有的恐龍化石寶庫。恐龍化石的分佈以呂標鎮的龍骨澗為中心,縱橫於濰河兩岸20餘公里。已出土的多具“巨型山東龍”、“鴨嘴龍”引起世界的注目。諸城恐龍生存於中生代,距今1億年左右,當時這裏是龍的世界,種類繁多、門類齊全。已出土的有蜥腳類、食肉類、虛骨龍類、鴨嘴龍類、鸚鵡嘴龍類等。其中出土的高8米、長18米的巨大鴨嘴龍被稱為世界之最。

濰坊的古生物化石被稱為世界之最的還有臨朐的山旺化石,在1800萬年以前形成的硅藻巖頁藴藏着大量的古生物化石。目前已發現的化石有124種,其中動物化石有犬熊、豺熊、半熊、無角犀牛、三角原古鹿、鳥類、河鴨、魚類等40餘種,昆蟲100餘屬,近200種。植物化石140餘種,是世界罕見的“化石寶庫”。

另有濰坊市區出土的十萬年前的巨大古菱齒象化石和最近剛出土的十萬年前的河馬化石等,證明了濰坊這片土地上古代生物王國的神奇與絢麗。

為了向海內外觀眾系統地展示這些珍奇的古生物化石,目前,市博物館正籌備着一個令人神往的展覽:《走進神祕的古生物王國》,擬於20xx年國際風箏會期間,這個以現代展示手段和各類動物、植物化石交相輝映的展廳將向廣大觀眾開放。 除上述展覽外,新館還將籌建一個以航海、航天、光學、力學等方面觀眾可參與型的《科技廳》,這是一個以普及科技知識,增進觀眾對科技的興趣為主要目標的展覽。

濰坊市博物館作為一個集遊覽、參觀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現代綜合館,將成為山東半島的一個重要的宣傳窗口、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科研的基地、收藏的寶庫,為廣大海內外觀眾所喜愛的重要遊覽場所。

該館佔地面積36.08畝,建築面積18669.7平方米,實用面積14400平方米,可用於展覽的面積10299平方米,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地市級博物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enan/e08je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