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福建導遊詞 >

福建旅遊導遊詞(精選14篇)

福建旅遊導遊詞(精選14篇)

福建旅遊導遊詞 篇1

各位嘉賓:上午好!(致歡迎辭)

福建旅遊導遊詞(精選14篇)

首先,讓我代表------旅行社,歡迎諸位前來福建永定客家土樓觀光旅遊。

我叫------,很榮幸為各位嘉賓導遊,由於本人才疏學淺,水平不高,有不到之處請大家原諒,祝各位身體健康,旅途愉快,謝謝!(發宣傳冊)。

永定土樓

今天,我們的目的地是福建土樓(永定下洋)旅遊風景區,途經紅坊鎮、高陂鎮、坎市鎮、撫市鎮、陳東鄉、岐嶺鄉、下洋鎮等七個鄉鎮,全程約80公里。現在我用客家方言説一名、句“歡迎各位嘉賓光臨永定客家土樓”。

據不完全統計,永定縣境內共有23018座土樓,其中圓土樓有362座。永定土樓最先建軍於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説起土樓旅遊,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某超級大國的衞星發現中國福建的西部佈滿了無數個大小不一、或圓或方的不明建築物,他們懷疑可能是核反應堆,也可能是導彈發射井,而且規模龐大,數量驚人,引起該國當局的高度重視,於是派遣特工人員以記者的身份前來探個究竟,結果探明是一座座土樓民居建築。雖然虛驚了一場,但是卻為土樓旅遊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到目前為止,永定土樓已接待了四十三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萬中外遊客。

應該説永定的圓土樓最為神奇和最有魅力,因為中國的遠古時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圓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認為“圓”具有無窮的神力,給人帶來萬事和合、子孫團圓。永定最大的圓土樓共四層,有400多個房間,可住六七十户人家約五、六百人。圓土樓內有水井、浴室、廁所、磨房、豬舍、花園、學校等設施,建築面積達5000平方米以上,説她象個小城市一點都不誇張。傳説有兩個同樓的新媳婦某日孃家相遇,為“自己住的樓是最大的土樓”這一話題爭得面紅耳赤,結果結伴回家才知道,她們住的是同一座土圓樓。有人統計,倘若你到土樓借宿做客,在每一家用膳一天,要兩個多月的時間;每個房間住一個晚上,要用一年多的時間;每天認識樓裏的一個人,要用近兩年的時間。其間新的媳婦女娶進來了,新的小生命又誕生了,因此你永遠也無法認識全樓的人。

如果遇到外來勢力的侵襲和攻擊,只要關上大門,守住要口,全樓安然無恙。因為土樓的大門是用二、三十釐米厚的不易着火的雜木製成的,有些門還釘了鐵板,樓門上裝了防火水槽。圓樓外圈的一、二層不開窗,所以敵人攻到樓下也無可奈何,甚至圍困一年半載,樓內柴米仍不斷絕,生活依舊正常。有專家總結,圓土樓具有六種功能:1、聚族而居;2、教化娛樂;3、防風抗震;4、防火防潮;5、安全防衞;6、冬暖夏涼。

現在,我榮幸的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福建土樓,已被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説是福建土樓將成為全世界、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福建作家許懷中先生説:“永定土樓是個句號,卻引出無數的問號和感歎號”。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茂木計一朗説:“永定土樓象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又象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美國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師克勞得説:“永定土樓是客家人大膽、別具一格的力作,它閃爍着客家人的智慧,常常使我激動不已”。

福建旅遊導遊詞 篇2

各位親愛的來賓:

大家好!我是X旅行社的導遊X。歡迎來到美麗的東山島。東山島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蹟眾多,是明代閩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學者黃道周的故鄉。今天我將帶大家遊覽國家四A級景區風動石景區。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稱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引以為榮,視為珍寶的自然景觀。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誌性景觀。詩云:“風吹一石萬鈞動”,這是對風動石最好的寫照。大家請看,聳立在陡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重約200噸。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你要是有興趣可以仰卧盤石上,用你雙腳推推看,不過可別把它推倒了。站於風動石下。它搖搖欲墜,有一種驚險的感覺,你會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於此處看風動石象仙桃,傳説它是女媧補天時掉下的七彩石,擱在這裏,斜放於盤石之上,兩石疊在一起,如情侶般親密,時有動搖,但卻永不分開;大家隨我走上台階,站在這台階上看風動石,像什麼?像不像偷吃剛才那隻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還滴溜溜的轉,轉眼間仙桃被他吃光,只剩老鼠了!關於風動石,還有段傳説,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企圖搶走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他們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聽“嘣”了幾聲,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落入海里,十分狼狽,風動石依然屹立於原地。它與周圍景色交相輝應,難怪文人墨客會在這裏留下“這裏風景獨好”的讚歎。風動石以奇險搖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不是風搖石而是石搖風”。

沿着這條幽的小路,大家隨我去參觀景區內另外一處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勝古蹟——東山關帝廟。關帝廟又叫做武聖殿,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請看,它那燕尾式飛檐,彎月起翹,鳥獸凌空。顯得輕巧靈動。屋脊上雕有八仙過海和唐宋120個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種瓷料剪貼鑲嵌而成,長年風吹日曬,色彩鮮豔不變。這種剪瓷、嵌瓷工藝,都是閩南古建築的傳統技藝。東山關帝廟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聖廟。據傳鄭成功當年收復中國台灣前曾到此求得吉籤,而後收復告捷,將士對關帝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忠誠昭日月,義氣薄雲天。”關帝以其忠、信、義、勇而德行天下,數百年來被閩南人民視為保護神。大家站在這裏,面對着大海,海的那頭就是祖國的寶島台灣,東山與中國台灣一水之隔,明清之時遠涉海峽守護中國台灣的將士就曾供奉帶到中國台灣的關帝。中國台灣目前有951座關帝廟,據統計,以東山關帝廟為祖廟的就有470多座。東山也因此成為傳播中原文化和關帝文化的發祥地。冥冥之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召喚,使得跨越海峽前來祖廟朝聖的台胞絡繹不絕,關帝文化紮根於海峽兩岸,成為聯絡感情,促進交流的橋樑,如同彩虹,橫貫於海峽上空,祥雲流彩,靈光普照。

福建旅遊導遊詞 篇3

各位嘉賓:上午好!(致歡迎辭)

首先,讓我代表------旅行社,歡迎諸位前來福建永定客家土樓觀光旅遊。

我叫------,很幸運為各位嘉賓導遊,因為自己才疏學淺,程度不高,有不到之處請大家諒解,祝各位身材健康,旅途高興,謝謝!(發宣揚冊)。

永定土樓

今天,咱們的目標地是福建土樓(永定下洋)遊覽景緻區,路過紅坊鎮、高陂鎮、坎市鎮、撫市鎮、陳東鄉、岐嶺鄉、下洋鎮等七個鄉鎮,全程約80公里。現在我用客家方言説一名、句“歡送各位嘉賓光顧永定客家土樓”。

據不完整統計,永定縣境內共有23018座土樓,其中圓土樓有362座。永定土樓最先建軍於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説起土樓旅遊,有一個實在的故事。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某超級大國的衞星發明中國福建的西部充滿了無數個大小不一、或圓或方的不明建築物,他們猜忌可能是核反映堆,也可能是導彈發射井,而且規模宏大,數目驚人,引起該國當局的高度器重,於是差遣特工職員以記者的身份前來探個畢竟,結果探明是一座座土樓民居修築。固然虛驚了一場,然而卻為土樓旅遊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到目前為止,永定土樓已招待了四十三個國度和地區的近百萬中外遊客。

應當説永定的圓土樓最為神奇跟最有魅力,由於中國的遠古時期,人們以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圓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敬有加。尤其認為“圓”存在無限的神力,給人帶來萬事和合、子孫團聚。永定最大的圓土樓共四層,有400多個房間,可住六七十户人家約五、六百人。圓土樓內有水井、浴室、廁所、磨房、豬舍、花園、學校等設施,建造面積達5000平方米以上,説她象個小城市一點都不誇大。傳説有兩個同樓的新媳婦某日外家相遇,為“本人住的樓是最大的土樓”這一話題爭得面紅耳赤,成果結伴回家才曉得,她們住的是統一座土圓樓。有人統計,假使你到土樓借宿做客,在每一家用膳一天,要兩個多月的時間;每個房間住一個晚上,要用一年多的時間;天天意識樓裏的一個人,要用近兩年的時光。其間新的媳婦女娶進來了,新的小性命又出生了,因而你永遠也無奈認識全樓的人。

假如碰到外來權勢的侵襲和攻打,只有關上大門,守住要口,全樓平安無事。因為土樓的大門是用二、三十釐米厚的不易着火的雜木製成的,有些門還釘了鐵板,樓門上裝了防火水槽。圓樓外圈的一、二層不開窗,所以敵人攻到樓下也無可奈何,甚至圍困一年半載,樓內柴米仍一直絕,生涯仍舊畸形。有專家總結,圓土樓具備六種功效:1、聚族而居;2、教化娛樂;3、防風抗震;4、防火防潮;5、保險防守;6、冬暖夏涼。

現在,我榮幸的告知大家一個好新聞:福建土樓,已被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説是福建土樓將成為全世界、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福建作家許懷中先生説:“永定土樓是個句號,卻引出無數的問號和感慨號”。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學茂木計一朗説:“永定土樓象地下冒出的宏大蘑菇,又象自天而降的玄色飛碟".美國哈佛大學修建設計師克勞得説:“永定土樓是客家人勇敢、標新立異的力作,它閃耀着客家人的智慧,經常使我衝動不已”。你正閲讀的文章由(第一?範?文網)收拾,版權歸原作者、原出地方有。

客家人

我唱一首客家山歌給大家聽(或朗讀一首客家民謠)。我們一再稱在土樓內寓居的人為“客家人”,那麼什麼是“客家人”,我來為大家解開這個謎。

良多人誤認為“客家”是一個民族,實在客家是中華民族中漢族的一支特別的民系。兩千多年以來,中原地域的漢人因為宮廷內鬨、迴避戰亂、天然災禍及政府南遷等到種.種原因此呈現六次較大範圍的向南方遷徙。第一次是秦始皇時派兵五十萬駐紮廣東南嶺;第二次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和三國兩晉時代;第三次是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國的動盪時期;第四次是南宋時期金兵南下導致漢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敗而遷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間的“移湖廣,填四川”政策(相稱於當初的三峽移民政策),大批客家人向廣西、四川等到地遷移。

依據專家統計,兩千多年來,中原地區大量的漢人南遷,目前重要假寓在福建、廣東和江西地區,而後又擴散至四川、廣西、海南、中國台灣、香港、東南亞等地。那麼,相對這些地區的原居民而言,他們應該是客人,所以統稱“客家人”。

我們所説的“客家文化”,就是中原漢族祕當時南方的百越族經由長時期的融會,構成了一種既保存了中原漢族文化的主要特徵,又精神抖擻納了當地少數民族的文化精髓,這種文化就是在民俗語風情和文化語言等到方面有明顯漢族特點,同時又有絕對獨破性“客家文明”。在我們行將參觀的土樓大型客家民俗博物館裏面,大家就能夠直觀地懂得這種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相聯合的“文化景象”,典範的“客家文化”。

福建旅遊導遊詞 篇4

各位團友,早上好!首先歡迎大家來到“榕城”福州,我是_旅行社的導遊員_,今天我們將共同遊覽鼓山湧泉寺。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鼓山的停車場,請大家隨我下車,代好自己的貴重物品,也請記住我們的車號為閩D_____。我們在這裏遊覽的時間約為2個小時,請大家11:00上車。

各位團友,我們今天要參觀的鼓山是福州歷史文化悠久的名山,相傳峯頂有一塊巨石,形狀象鼓,每當風雨交加,石頭傳出如鼓的聲音。鼓山因此得名。這在1600多年前的《遷城記》一書中,就有“左旗右鼓,全閩兩絕”的説法。

鼓山海拔高度1004米。而我們參觀的湧泉寺位於半山腰海拔650米處。湧泉寺距今已有1220_年的歷史,是福州五大叢林之一。湧泉寺建築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為主體,寺內有“三鐵”“三寶”,這“三鐵”“三寶”是什麼呢?在遊覽的過程中我將向大家一一介紹。好,各位團友,我們沿着這條小路,來到了鼓山的山門,請看石柱上的這一幅對聯:“淨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這是一副名聯,語意雙關,大家請看,這山門建在山坡口,山風直衝而來,能將落葉塵土吹得乾乾淨淨,無須人工清掃;到了夏秋季節,颱風頻頻,山門常被颳倒,乾脆就不再設門,留下現在這個空門,而從它的寓意看,淨地指佛門淨地,纖塵不染,自然無須清掃;空指佛門四大皆空,信仰來去自由,自然不用關。這副對聯還是一副藏頭聯,分別取“淨”“空”二字,是為紀念湧泉寺已故方丈淨空法師而題。

好,各位團友,現在讓我們去看看羅漢泉吧。各位團友,現在我們看到這口泉池,是“羅漢泉”,相傳在建寺時,一住持和尚,夢到羅漢指點此處有泉眼,第二天,和尚們在此處挖掘,果然有清泉,於是眾僧為感謝羅漢贈泉,把此泉叫着羅漢泉,湧泉寺因此而得名。

好,各位團友,請大家轉過身來。現在在我們的正前方,看到“湧泉寺”這塊匾額,可是康熙皇帝親筆手書,字跡古樸,蒼勁有力。

各位團友,現在請大家暫時不要進入寺廟參觀,因為,我想給大家介紹我們左右兩旁的塔,現在請大家猜猜我們眼前這一對小巧玲瓏的塔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呢?而塔在寺廟裏面起到什麼作用呢?

啊!您説是用木頭做的,您説石頭做的,您説是鐵做的,大家好像都沒有猜對呀,這一對塔呀是用陶土燒製而成的,他們距今可有900多年的歷史了。左邊這一座稱為“莊嚴劫千佛陶塔”,代表着過去佛燃燈佛。右邊一座稱“賢劫千佛陶塔”,代表着現在佛釋迦摩尼佛。兩座塔的顏色都是棕褐色,採用陶土分層燒製,砌疊而成,塔身施釉。塔高約7米,八角九層,塔壁塑有佛像1038尊。今天我們所看的陶土燒製塔是非常少有的。

大家看它的塔鈴有72個,也是用陶土精心燒製而成,每當清風掠過,它都會發出悦耳的聲音,似乎是給我們送來平安的祝福。塔座上塑蓮瓣、舞獅、侏儒,並刻有銘文,記載建塔時間和工匠姓名等。兩塔原在福州南郊龍瑞院內,1972年遷至湧泉寺。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兩座樓閣式的陶塔,還是研究宋代建築的實物佐證。塔在寺廟裏起到什麼作用呢?

其實寺廟與塔有着很深的淵源。塔,梵文卒堵坡,原為墳冢、圓丘的意思。在古印度,人們稱寺廟為塔廟(塔院)。寺廟是以塔為主,人們把一些德道的高僧的舍利及經書存放於塔中。塔在寺廟被奉為吉祥的聖物,後來衍變為一種特有的宗教建築。佛教傳入中國後,中華民族善於融化外來的文化,創造出富有民族物色的文化。作為佛法象徵的塔,在佛教漢化的過程中,塔的形式就有了多樣性,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圓的、方的、鐵的、木的,塔的用途,由以前只貯藏舍利、象徵佛法,擴大為功德、寄託、紀念,甚至做為海上航行的標識,以及與風水有關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陶塔也是一個值得大家多多回昧的塔,這對宋代陶塔是今天我們參觀的湧泉寺的“三寶”之一,在這裏給大家十五分鐘的照像時間,十五分鐘後我們將去參觀寺廟的“三鐵”和“三寶”中的另二寶!謝謝

福建旅遊導遊詞 篇5

鯉湖飛瀑按每次落差分為九祭,名曰:雷轟祭、瀑布祭、珠簾祭、玉柱祭、石門祭、五星祭、飛鳳祭、棋盤祭、將軍祭。尤為壯觀的是瀑布、珠簾、玉柱三祭。在山間林野有着無數奇巖怪石,諸如蓬萊石、瀛州石、羽化石、玄珠石、龍擦石、枕流石、天然坐等。這些奇石留下不少歷代名人的題刻。

著名的九祭飛瀑從高聳的崖頭猛瀉入湖,水石相激,轟鳴如雷。鯉湖飛瀑按每次落差分為九祭,名曰:雷轟祭、瀑布祭、珠簾祭、玉柱祭、石門祭、五星祭、飛鳳祭、棋盤祭、將軍祭,各祭獨具特色,瀑布大至一百多米,小到三、四米。

尤為壯觀的是瀑布、珠簾、玉柱三祭。瀑布祭高達百米,氣勢磅礴,珠簾祭從刀削斧劈般的千仞巨石上齊刷刷地滑下,形成萬斛水珠,宛若垂簾,頗為壯觀;珠簾祭之東側,水從盤龍山頂貼着石壁滑下,形成兩股晶瑩的細流,妙似玉琢的雙柱,這就是玉柱祭。

珠簾、玉柱同注一泓深潭,它雖小於九鯉湖,卻是九祭最佳處,徐霞客盛讚“峻壁環鎖,瀑流交映,集奇撮勝,唯此為最”。

福建旅遊導遊詞 篇6

(指為官表)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林則徐歷官三十多年的職官表,林則徐從1820_年開始任地方官,他第一次擔任的是"江南道監察御史",此後1832年7月任江蘇巡撫,這是林則徐為官最長的省份,前後長達20_年之久。1842年林則徐被髮配,在整整呆了三年,之後朝廷又重新啟用了他,擔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最後一任是雲貴總督。1849年,因病回到福州。1850年,奉旨赴廣西途中,於11月22日病逝廣東省潮州普寧縣,終年66歲。林則徐一生中曾經兩次任欽差大臣,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

(指圖)林則徐一生從政,在治水方面政績尤為突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幅圖就是林則徐在江蘇新修水利示意圖:林則徐任江蘇巡撫長達五年之久,他以卓越的才能和強烈的責任感,防災、抗災、賑災,興修水利。1832年,太湖流域的劉河和白茆河由於常年失修,引起災害,林則徐到任後想方設法,解決了困擾近20_年的治水經費問題,不到3個月全部完工。1835年7月,蘇鬆一帶大雨傾盆,由於河道暢通,原來每年都被淹的河段,現在安然無恙。在林則徐的帶領下,江南各州縣很快掀起興修水利的熱潮,大大改善了當地的水利條件和抗災能力。

林則徐一生,始終關注水利的興修。從江南海塘、黃河、運河、到長江流域等等,到處都留下了他治水的業績。治水成了他一生的主要業績之一,大家現在所看到的就是林則徐治理的幾處河道遺址:有瀏河大閘、 荊江大堤、河南祥符黃河、高家堰、淮河(指各圖)。

林則徐興修水利的足跡遍佈南濱北疆。這就是他在改造的“林公渠”和“坎兒井”。在吐魯番,他發現一種被當地人稱為“卡井”(坎兒井)的水利設施,看到水在土中穿穴而流,驚歎不已。詢問當地羣眾,才知道這是一種因地制宜、可長期採用、效果良好的地下水利工程。他很快就把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進,並推廣到各地。他還自己出資,承修龍口水渠,百姓就把“坎兒井”稱為“林公井”。把水渠稱為“林公渠”,以表示對林則徐造福邊陲的深切懷念和感激。

(指圖)西湖是福州的遊覽勝地之一,也是一個水利設施。當年林則徐常到西湖讀書,這是林則徐曾經的讀書處——“西湖桂齋”。(指圖)

(指漆畫)1820_年,林則徐父親去世,回到福州守孝,看到西湖因長年失修,湖面縮小,林則徐提出重浚西湖的倡議,第二年9月完工。完工後,林則徐又組織了人力,物力栽種了千株梅樹,精製兩艘遊艇供人遊玩。在林則徐的一生中,修西湖只不過是一個小插曲,但是林則徐責無旁貸地修了西湖,並提供遊覽環境,也足見他的感情世界五彩斑斕,雅興盎然。

(指漆畫)林則徐愛民治水的情結實在令人欽敬。早在1820_年林則徐任江蘇布政使時,母親病故,林則徐回到福州為母親守孝。按照封建禮制,在家鄉丁憂要三年。當時江南10多個州縣被水淹,道光帝特下旨,派林則徐趕到那裏督工。但是林則徐為了千萬災民的安危,身着素服,不加頂戴,終日奔走在泥濘的工地上,真正做到了忠孝兩全。

(指漆畫)1837年林則徐在湖廣總督任上,當地又出現災情,林則徐感到形勢嚴重,採取很多防禦和搶救措施。

(指漆畫)林則徐曾兩度治理黃河,功績顯著。第一次是1831年10月,林則徐升為東河河道總督,專心學習研究河務工程,注重實地考察,在冰天雪地中親自勘查。第二次參與黃河治理,情況和第一次大為不同,他是以“戴罪”之身來到黃河,將功贖罪的。那是在1841年4月,林則徐革職遣戍伊犁。當時黃河決口,周邊州、縣直接受災。道光帝令林則徐折回開封災區“效力贖罪”。朝廷並派大學士王鼎,前往開封主持堵口工程,王鼎十分器重林則徐,希望林則徐能夠戴罪立功,以免予發配。林則徐起早貪黑,全力以赴,到年底就完成了堵口工程,但道光帝還是下旨“林則徐仍往伊利”,王鼎含淚和林則徐告別,林則徐青衣小帽,踏上了遣戍伊犁的漫漫征途。王鼎回到府內,悲憤交加,自縊身亡,終以“尸諫”朝廷,希望皇帝有所悔悟。林則徐兩度治理黃河,不管個人處境如何不同,他都抱定“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一信念,知難而進,毫不退避,也理所當然地被後人瞻仰。

在治水利民的同時,他積極採取多種措施賑災。首先,提出救災和恢復農業生產辦法;其次,主張富人和官吏捐財、捐糧食,捐物資;同時還擴建了蘇州育嬰堂。

(指圖)這是用於賑濟災荒的糧倉——江蘇豐備義倉遺址。林則徐為了促進農業發展,提倡種植雙季稻提高農作物產量。他任江蘇巡撫時,還提倡各地充實糧食儲備,作為有備無患的長計。他把衙門後的房間改造成"豐備義倉",儲備了糧食八千多擔,這是一座具有規模的儲存糧食的倉庫。

(指圖)林則徐在江蘇抗災後,全力組織救災,為了使災民及時得到糧食,還親自到現場,指揮發放災糧,避免貪官污吏從中剋扣糧食,中飽私囊。

(指圖)1833年的9月,林則徐在江蘇巡撫任上,當時江蘇發生了特大的水災,林則徐憂心如焚,準備向道光皇帝奏報災情,要求緩徵賦税,賑發災糧,但是皇帝先發制人下了御旨,不準緩徵賦税。按朝廷規定不能以一個人的名義上書皇帝,而且過了9月份不準再報秋災。但是,眼看如果繼續徵税,百姓只有餓死,並且可能引起民反。林則徐為了百姓的生存,也為了安定穩定,不顧個人安危,冒着殺頭的危險,連夜寫下了3000字的奏摺,以一個人的名義上書皇帝要求緩徵賦税。這就是有名的“單銜上疏”。在這篇奏摺裏,他描繪了災區的慘狀,闡述了民為邦本的思想觀念,之後道光皇帝怕災民造反,只好准奏。林則徐這次單銜上疏在江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消息傳開,百姓爭相傳抄林公用血淚寫成的這份奏摺。它堪稱中國近代史上一篇不朽的愛民文獻。

(指圖)林則徐在抗災救荒中,不單單靠朝廷救濟,還動員災民開展生產自救,這就是林則徐親自帶領災民參加修築河堤的畫面。

(指圖)林則徐在江蘇和陝西的救災中,還解決了許多棘手問題。他推行“當牛法”:林則徐見災民因為沒有食物,而殺掉耕牛,這樣就影響第二年的種地,其後果非常嚴重,因此他説服農民把耕牛典當給官府餵養,第二年再還給農民,保證今後的農業生產得到恢復。

(指文物)這本《使滇小草》是林則徐的第一部詩集,是他1820_年去雲南任鄉試主考官的途中,將沿途的見聞記載下來,整理成的詩集。

(指文物)《裕州水發,村民舁輿以濟,感而作歌》1820_年,林則徐去雲南,途經江蘇裕州,爆發洪水,村民們站在沒肩的洪水中,排成人牆,把林則徐送到對岸,安全地脱離險境。他深為感動,寫下了這首扣人心絃的詩。

(指文物)《驛馬行》、《病馬行》:這兩首詩也是他在去雲南途中寫下的。描寫的是被養馬的人剋扣馬草經費,使得馬兒骨瘦如柴,飢腸轆轤,還要繼續工作的情景。在詩中藉着驛馬和病馬,表現了關心民間疾苦、憎恨貪官污吏的思想內容,這兩首詩都收集在《使滇小草》中。

(指文物)《二次禱雨祝文》: 1835年的夏天,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時,江蘇大旱,他寫了《二次禱雨祝文》,希望能夠風調雨順。

(指圖)1832年,林則徐在任江蘇巡撫時,江蘇連年遭災,林則徐認為只有發展農業,提高糧食產量,才能解決缺糧問題,於是想到種雙季稻。林則徐為了成功種植雙季稻,他全方面地瞭解當地的地理、氣候等特徵,還查閲了大量的書籍,走訪了有種植經驗的農民(指圖),之後他在巡撫衙門的後院親自栽種,大獲成功。

林則徐對農具的改革也非常重視,仿西方製造了節省人力、提高效率的龍尾水車,不僅有利於田園灌溉,還可用於抗澇排水,之後大力推廣使用,發展農業。

在三年裏,林則徐對當地的農業,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以61歲的高齡開墾囤田三萬七千餘頃,行程兩萬餘里,這幅就是林則徐開墾南疆的示意圖(指圖)。與此同時,林則徐在還積極傳播紡紗技術。當時盛產棉花,林則徐就推行使用了紡車,大力推動了的棉紡織業。現在的北疆樹林,就是林則徐當年從家鄉福州引進的樹苗長成的,人們為了紀念林則徐,便把紡車稱為“林公車”,把綠林成陰稱為“林公林”(指圖)。

(指文物)現在我們看到的《衙齋雜錄》就是林則徐遣戍伊犁時期摘抄的公文和檔案。

(指文物)這本《荷戈紀程》記錄了林則徐赴戍伊犁時,從西安到達伊犁的經過和險惡行程中的所見所聞。

林則徐不但對百姓疾苦時刻關注,對後生人才的培養與選拔也是十分重視的。1820_年——1820_年間,林則徐兩次出任江西、雲南鄉試考官。在他的主持下,杜絕舞弊,精心閲卷,一絲不苟,嚴格選拔。他所錄取的人,多是清貧而優秀的人才,因此被譽為“清榜”。這就是百年前南方一次闈場的舊影(指圖)。

(指圖)這幅是江南鄉試闈場,林則徐三次擔任江南主考官,對科場的弊端進行了整頓,提高了效率,使江南考場秩序煥然一新,這又是林則徐經世致用的一項實踐。

(指圖)1820_年初,林則徐任江蘇按察使,為了平反冤案,他杜絕辦案人員從中索取賄賂,要求官吏要親自調查辦案。他這種雷厲風行的作風,贏得了“林青天”的美譽。林則徐在考察下屬官員方面,也實行了自己的一套辦法,首先是自己親自考察下屬,然後親自寫評語。他這種做法在當時官場中非常罕見。

(指圖)林則徐知人善任,珍惜人才。他注意調查研究,設立“人才檔案”。這幅《滇軺紀程》不僅記載了林則徐去雲南途中的所見所聞,還記載了他推薦真才實學的人。這就是林則徐在江蘇主持考試的時候,發現了年輕有為的馮桂芬,立即將他召入撫署,像從前福建巡撫張師誠培養自己那樣,讓馮桂芬參議各項要政,這對馮桂芬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早已經家喻户曉,但他揚州治税的偉業卻鮮為人知。林則徐在揚州和泰州提出了治理逃税的主張,使揚州關税有了很大的增長。在治税成功後,他還在滕壩等處樹立了《永禁滕鮑各壩越漏南北貨税告示碑》和税碑亭(指圖)。

林則徐是第一個倡導自鑄銀幣的人。這就是林則徐會同兩江總督就江西、江南兩省銀昂錢賤、商民交困的復奏,集中反映了他的貨幣改革思想。

(指圖)他從開闢銀元的觀點出發,主張大力開採銀礦,鼓勵商民開礦冶煉,採取“官督商辦”的經營管理模式,在中國近代化歷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指圖)林則徐改革漕政制度,對恢復江南的農村經濟,增加清朝財政收入,不失為有效的措施。這個《畿輔水利議》就是研究北京一帶水利建設的專門性著作。這本書論證了北方土質可種水稻,以解決南糧北調的老大難問題,徹底根除運糧過程中的種.種弊端。林則徐幾乎花費了半生的精力,完成了這部寶貴的著作。這一切都顯示了林則徐改革開拓的鋭氣和這位傑出政治家經世致用的才識。

(指圖)林則徐不但重視民生,還極力維護民族團結。林則徐在的三年時間中,與少數民族平等相待,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化藝術,並要求清政府給少數民族以耕地,發展生產,改善生活。

(指傳牌)林則徐得到羣眾的擁戴,是與他廉潔自律、克己奉公分不開的,這個《奉旨前往廣東查辦海口事件傳牌稿》是在1838年寫的,林則徐奉旨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辦海口事件。欽差大臣是代表皇帝完成特殊使命的要員,按封建社會的常規,其禮儀、排場僅次於皇帝出巡;但林則徐卻發出傳牌:我林則徐新官上任,途中一切費用自理,不準藉機從中得利。這道傳牌,體現了林則徐不同於貪官污吏的正派作風和嚴肅態度。

福建旅遊導遊詞 篇7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蹟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着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裏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説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裏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卧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説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築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着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樑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説:“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福建旅遊導遊詞 篇8

各位親愛的來賓:

大家好!我是X旅行社的導遊X。歡迎來到美麗的東山島。東山島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蹟眾多,是明代閩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學者黃道周的故鄉。今天我將帶大家遊覽國家四A級景區風動石景區。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稱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引以為榮,視為珍寶的自然景觀。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誌性景觀。詩云:“風吹一石萬鈞動”,這是對風動石最好的寫照。大家請看,聳立在陡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重約200噸。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你要是有興趣可以仰卧盤石上,用你雙腳推推看,不過可別把它推倒了。站於風動石下。它搖搖欲墜,有一種驚險的感覺,你會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於此處看風動石象仙桃,傳説它是女媧補天時掉下的七彩石,擱在這裏,斜放於盤石之上,兩石疊在一起,如情侶般親密,時有動搖,但卻永不分開;大家隨我走上台階,站在這台階上看風動石,像什麼?像不像偷吃剛才那隻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還滴溜溜的轉,轉眼間仙桃被他吃光,只剩老鼠了!關於風動石,還有段傳説,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企圖搶走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他們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聽“嘣”了幾聲,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落入海里,十分狼狽,風動石依然屹立於原地。它與周圍景色交相輝應,難怪文人墨客會在這裏留下“這裏風景獨好”的讚歎。風動石以奇險搖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不是風搖石而是石搖風”。

沿着這條幽的小路,大家隨我去參觀景區內另外一處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勝古蹟——東山關帝廟。關帝廟又叫做武聖殿,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請看,它那燕尾式飛檐,彎月起翹,鳥獸凌空。顯得輕巧靈動。屋脊上雕有八仙過海和唐宋120個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種瓷料剪貼鑲嵌而成,長年風吹日曬,色彩鮮豔不變。這種剪瓷、嵌瓷工藝,都是閩南古建築的傳統技藝。東山關帝廟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聖廟。據傳鄭成功當年收復中國台灣前曾到此求得吉籤,而後收復告捷,將士對關帝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忠誠昭日月,義氣薄雲天。”關帝以其忠、信、義、勇而德行天下,數百年來被閩南人民視為保護神。大家站在這裏,面對着大海,海的那頭就是祖國的寶島台灣,東山與中國台灣一水之隔,明清之時遠涉海峽守護中國台灣的將士就曾供奉帶到中國台灣的關帝。中國台灣目前有951座關帝廟,據統計,以東山關帝廟為祖廟的就有470多座。東山也因此成為傳播中原文化和關帝文化的發祥地。冥冥之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召喚,使得跨越海峽前來祖廟朝聖的台胞絡繹不絕,關帝文化紮根於海峽兩岸,成為聯絡感情,促進交流的橋樑,如同彩虹,橫貫於海峽上空,祥雲流彩,靈光普照。

福建旅遊導遊詞 篇9

南普院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規模宏大,氣勢莊嚴,中軸線主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樂途殿、大悲殿、藏經閣;其中,天王殿位於寺院中軸線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兩側立有怒目環視的四大天王,殿後有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殿閣依山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兩側依次升高的迴廊,迴護三殿兩側,使之成為一個整體。

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閩南佛殿的特點,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後供奉西方三聖。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飛檐,中間藻井由斗拱層層迭架而成,無一根鐵釘,構造極其精巧;殿內正中奉祀觀音菩薩,其餘各面為48臂觀音,造型優美、姿態多樣;又因閩南信眾均崇奉觀音菩薩,所以此殿香火異常鼎盛。

天王殿前有廣場,廣場前為長寬均約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和約百米長七八十米寬的蓮花池。蓮花池外圍蓋有琉璃瓦頂的矮牆,東西設對稱重檐牌坊式山門,題額為“鷺島名山”,系原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樸初所題。

寺內所有建築,一律採用古代宮殿式的重檐飛脊大屋蓋,飾以杏黃琉瓦,使之統一協調。再以石構圍牆將全寺建築羣環抱起來,如散珠承盤,形成一個整體。藏經閣是中軸線上的最高層建築,為歇山重檐式雙層樓閣,一層為法堂,是僧人講經説法的地方,二層為玉佛殿,內供28尊緬甸玉佛,並藏有數萬卷古今中外的佛典經書及一些珍貴的文物。

福建旅遊導遊詞 篇10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蹟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着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裏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説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裏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卧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説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築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着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樑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説:“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福建旅遊導遊詞 篇11

開元寺佈局,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紫雲屏、山門(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東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館(弘一法師紀念館)、準提禪院;西翼有安養院、功德堂、水陸寺;大雄寶殿前拜亭的東、西兩側分置鎮國塔、仁壽塔兩石塔,俗稱東西塔。

拜庭兩旁古榕參天,大雄寶殿雕塑技術高超,尤其是粱槽間的24尊飛天樂伎,在中國國內古建築中罕見。殿前月台須彌座的72幅獅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後廊的兩根古婆羅門教青石柱,同為明代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來。大殿內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撐殿堂,俗稱"百柱殿",殿內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莊嚴,是漢地少有的密宗軌制。大雄寶殿之後的甘露戒壇,系中國現存三大戒壇之一,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的24尊木雕飛天。

福建旅遊導遊詞 篇12

各位嘉賓:上午好!(致歡迎辭)

首先,讓我代表------旅行社,歡迎諸位前來福建永定客家土樓觀光旅遊。

我叫------,很榮幸為各位嘉賓導遊,由於本人才疏學淺,水平不高,有不到之處請大家原諒,祝各位身體健康,旅途愉快,謝謝!(發宣傳冊)。

永定土樓

今天,我們的目的地是福建土樓(永定下洋)旅遊風景區,途經紅坊鎮、高陂鎮、坎市鎮、撫市鎮、陳東鄉、岐嶺鄉、下洋鎮等七個鄉鎮,全程約80公里。現在我用客家方言説一名、句“歡迎各位嘉賓光臨永定客家土樓”。

據不完全統計,永定縣境內共有23018座土樓,其中圓土樓有362座。永定土樓最先建軍於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説起土樓旅遊,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某超級大國的衞星發現中國福建的西部佈滿了無數個大小不一、或圓或方的不明建築物,他們懷疑可能是核反應堆,也可能是導彈發射井,而且規模龐大,數量驚人,引起該國當局的高度重視,於是派遣特工人員以記者的身份前來探個究竟,結果探明是一座座土樓民居建築。雖然虛驚了一場,但是卻為土樓旅遊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到目前為止,永定土樓已接待了四十三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萬中外遊客。

應該説永定的圓土樓最為神奇和最有魅力,因為中國的遠古時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圓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認為“圓”具有無窮的神力,給人帶來萬事和合、子孫團圓。永定最大的圓土樓共四層,有400多個房間,可住六七十户人家約五、六百人。圓土樓內有水井、浴室、廁所、磨房、豬舍、花園、學校等設施,建築面積達5000平方米以上,説她象個小城市一點都不誇張。傳説有兩個同樓的新媳婦某日孃家相遇,為“自己住的樓是最大的土樓”這一話題爭得面紅耳赤,結果結伴回家才知道,她們住的是同一座土圓樓。有人統計,倘若你到土樓借宿做客,在每一家用膳一天,要兩個多月的時間;每個房間住一個晚上,要用一年多的時間;每天認識樓裏的一個人,要用近兩年的時間。其間新的媳婦女娶進來了,新的小生命又誕生了,因此你永遠也無法認識全樓的人。

如果遇到外來勢力的侵襲和攻擊,只要關上大門,守住要口,全樓安然無恙。因為土樓的大門是用二、三十釐米厚的不易着火的雜木製成的,有些門還釘了鐵板,樓門上裝了防火水槽。圓樓外圈的一、二層不開窗,所以敵人攻到樓下也無可奈何,甚至圍困一年半載,樓內柴米仍不斷絕,生活依舊正常。有專家總結,圓土樓具有六種功能:1、聚族而居;2、教化娛樂;3、防風抗震;4、防火防潮;5、安全防衞;6、冬暖夏涼。

現在,我榮幸的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福建土樓,已被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説是福建土樓將成為全世界、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福建作家許懷中先生説:“永定土樓是個句號,卻引出無數的問號和感歎號”。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茂木計一朗説:“永定土樓象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又象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美國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師克勞得説:“永定土樓是客家人大膽、別具一格的力作,它閃爍着客家人的智慧,常常使我激動不已”。

福建旅遊導遊詞 篇13

遠道而來的各位朋友,旅途辛苦了,歡迎來到泉州開元寺。人們常説:不遊開元寺不算到泉州。如果説,泉州是“世界宗教博物館”,那麼,開元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説泉州素稱“泉南佛國”,那麼開元寺便是最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剎。而開元寺內的東西塔則是泉州古城的標誌。

在我們生活的年代,高樓大廈的建設者運用現代化機械從事“高空作業”,古代呢?沒有起重機,沒有大吊車,更談不上“直升飛機”和“電腦設計工程”,然而華夏祖先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無數令世人驚歎的古建築。大家看,聳立在草坪上的兩塔就是其中之一。我國古塔專家羅哲文教授曾望塔興歎:“鬼斧神工”!

據《寺志》記載:東西塔建於南宋,前後歷時20_年。令人歎為觀止的是古代泉州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兩座塔重約19510噸,上上下下,裏裏外外,全部用花崗巖依照木頭入榫的結構建造而成,這在中國古塔建築史上相當罕見,充分體現了我國宋代高超的建築水平。

我們眼前的是東塔“鎮國塔”,建於南宋,塔高48.24米,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大的石塔,被譽為“石塔之王”。近年入選中國“四大名塔”郵票發行。而西塔“仁壽塔”高度與東塔相差四米多,為44.06米,先東塔十年而建(公元1228—1237年)。兩塔相距200米左右,配對成雙,俗稱“東西塔”。

各位團友,您可以抬頭數一數這東塔共有幾層?是的,它並非我們平時所説的“七級浮屠”,而是五層八角樓閣式建築,就佛教含義而論,五層古塔象徵中國南方較為盛行的大乘教“五乘説”。同時,各位還可看到石塔每層都有人物浮雕像,合計一塔共有80尊,兩塔則有160尊石雕人物像,這些人物大都是中外歷史上對佛教頗有建樹的名家。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西塔的兩尊人物浮雕,一是長鬍須的蓮花觀音,二是手持大刀保護唐三藏去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有人確認這位誕生於南宋的孫行者是成書於明代的《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始模特”。説來有趣,90年代,六小齡童到泉州開元寺時,

曾被邀請登上西塔與南宋的石刻“孫行者”合影留念,本地傳為佳話。

各位還可看到,在東塔下面須彌束腰部位有四十方連環畫式的石刻浮雕畫,其中有一圖“經來白馬”尢為珍貴,它講述的是佛教如何傳入中國的故事。其它幾十幅浮雕畫取材的大部分是兩千五百多年前,印度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出家—悟道—成佛等經典故事,而上述故事中人物穿的卻都是中國宋代服飾,真可謂是“入境隨俗”。

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創建至今七百多年,經受了風雨雷電的洗禮。特別是公元1620_年(明萬曆年間),它們與泉州另一標誌景觀——宋代洛陽橋一同經受了八級大地震的嚴峻考驗,東塔剎頂上八條鐵鏈震斷了七條,塔身安然無恙,洛陽橋同樣紋絲不動。迄今為止,雙塔塔基沒有下沉,塔身沒有傾斜,雙塔屹立如山、巍巍壯觀。所以,在泉州流傳這麼一句話來形容做人要有骨氣的名言,“我站起來就是東西塔,躺下去就是洛陽橋。”

可以説,東西塔是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標誌,也是泉州古建築的“制高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惜出於文物保護的目的,我們今天無法登塔。他日若有機緣,各位登塔遠眺,泉州風光盡收眼底,意趣無窮。

東西塔講解到此結束,給大家10分鐘時間,與這巍巍東塔合影留念。謝謝!

福建旅遊導遊詞 篇14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蹟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着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裏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説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裏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佑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卧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説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築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着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樑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説:“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fujian/qygq6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