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遼寧導遊詞 >

遼寧旅遊導遊詞(精選19篇)

遼寧旅遊導遊詞(精選19篇)

遼寧旅遊導遊詞(精選19篇)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1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瀋陽市全體市民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瀋陽的風景名勝之一的“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遷都之際草創,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極建成。1644年,大清遷都北京,“瀋陽故宮”從此成為“陪都宮殿”。“瀋陽故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修建並使用過的宮殿,距今巳有360餘年的歷史。在全國現存宮殿建築羣中,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僅次於北京故宮居全國第二位。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的發祥重地,也是清統一中國後東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

瀋陽故宮佔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台殿閣各式建築70餘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佈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築。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羣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降清後,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這處建築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順着大清門北面的御路拾階而上,台正中便是氣勢宏偉被稱作“金鑾殿”的政殿。它建於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築,南北闢有隔扇門,前後是石雕欄杆。殿頂蓋為黃琉璃,十分壯觀。殿內掾間繪滿飛雲流水,樑架上全部是“和璽” 彩繪,給人以高潔典雅之感。殿內明堂有堂陛,前是金龍蟠柱,柱後有貼金雕龍扇面大屏風和金龍寶座,寶座兩側有鼎式香爐、軒轅鏡和太平有象等裝飾之物。殿前有大月台,月台東南角有日晷,西南有嘉量亭,都由大理石雕造而成。在月台上還設有四口大缸,都盛滿清水以防水災。古代稱它是“門海”,來象徵缸中水多似海可撲滅火災,所以又被稱作是“吉祥缸”。因為北方天氣寒冷,所以每到冬天,就要在缸底點燃炭火。崇政殿是清太宗日常朝會議政的地方,1636年皇太極的稱帝大典及清天聰十年四月“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典禮就在這裏舉行。1644年清遷都北京後,歷代皇帝東巡時,都在這裏臨朝聽政。

崇政殿前,東西各有五間廂樓,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殿後是一個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約4米的高台,台上是皇太極極其后妃的寢區。沿台階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高樓----鳳凰樓。它的原名叫翔鳳樓,直到1743年才有鳳凰樓之稱。鳳凰樓是清寧宮的門户,也是皇帝策劃軍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與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樓為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築。每層深廣各三間,周圍有迴廊,下層的門洞是聯絡台上台下的道。風凰樓既是後宮的大門,又是整個宮殿建築的制高點。在樓上觀看日出,極為美妙。所以“鳳樓曉日”、“鳳樓觀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觀。鳳凰樓正門上額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過了鳳凰樓就是太宗皇帝皇太極的後宮了。正中是清寧宮,清寧宮原叫“正宮”,是五間十一檁硬山式建築。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正中隔一間璧,把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南北室各有火炕,又稱“龍牀”。1643年皇太極就在南室“端座無疾而終”,終年52歲,後葬於昭陵。西四間為皇帝祭神、行禮的神堂。清寧宮庭院的東南角有一根硃紅色木杆,木杆頂端有錫鬥,這木杆叫索倫杆,滿族人稱它為神杆。錫鬥內放米穀碎肉來喂烏鴉。

清寧宮兩側是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東西配宮均為皇太極和妃子們居住之所。清寧宮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壘起,低於屋背的煙囱,人們從正面是看不見的。從清寧宮這一系列建築中,我們可以發現瀋陽故宮的兩大建築特點:一是保存了濃厚的滿族特色即口袋房、萬字炕、煙囱豎在地面上。二是宮高殿低,清寧宮及其四所配宮均高於皇帝議政的崇政殿和東路的大政殿。這是因為清朝奪取政權前,滿族是一個牧獵民族,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處,以防野獸和洪水的侵襲。這與北京故宮恰好相反。

清寧宮高台之後是“後苑”,也叫“御花園”,內有碾磨房、二十八間倉、後宰門等建築,是皇帝膳食的供給區。並有地下窨道與清寧宮相通。

傳説:早年,努爾哈赤在明朝總兵李成樑手下做勤務兵時,因他腳下長有紅痣,認為他是未來奪取大明江山,有帝王之相者,便要除掉他。努爾哈赤聞訊倉皇逃跑,李率兵疾追,就在即將發現他時,一羣烏鴉落在他的身上,在烏鴉的掩護下,才得以生還。努爾哈赤數年後成為後金之主,為感謝烏鴉救命之恩,告喻全族,永不屠鴉。所以索倫杆飼鴉便延續下來。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2

民國十六年五月(1920__年),以陵寢為中心闢為“北陵公園”,如今佔地面積332萬平方米。其總體規劃是以陵寢為中心,分陵寢、陵前和陵後三部分。園內的自然景觀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其中芳秀園是北陵公園的園中園,總面積4萬平方米,種植了近200種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櫻花盛開,滿園飄香;盛夏荷花競放,柳浪聞鶯;深秋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蒼松挺拔。縱觀整個園林,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奇花異石,小橋流水,頗有江南之秀。園內建築與景觀巧妙結合,用中國傳統園林建築藝術將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天然畫卷,吸引大量的中外遊客來此參觀。北陵公園擁有3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盪漾,柳岸成蔭,乘坐腳踏船、快艇觀光遊玩,泛舟湖上,別有一番情趣。現在北陵公園已是聞名中外的旅遊景區。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觀罷隆恩殿,經過明樓,即可至寶城。寶城在方城北端,為月牙形。寶城又稱寶頂,其下即地宮,安置着墓主夫婦的棺槨和陪葬品。登上寶頂,向四下一望,綠樹環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於城市山林中,一種恬適之感油然而生。現在昭陵已闢為北陵公園。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數裏的古鬆羣。現存古鬆二千餘棵,鬆齡達三百多年,搖曳挺拔,參天敝日。這些蒼翠的陵鬆在金瓦紅牆中構成昭陵又一壯麗景觀,其中的“神樹”、“鳳凰樹”、“夫妻樹”、“姐妹樹”、“龜樹”等更是別具特色。

瀋陽昭陵古老的歷史、神祕的皇陵、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成為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為之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的瀏覽勝地,亦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瞭解中國、瞭解瀋陽的窗口.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3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瀋陽清昭陵旅遊。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遊覽,我很高興,下面我將和大家遊覽瀋陽有名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瀋陽由於坐落在渾河(古瀋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僅有着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着非比尋常的人文景 觀。它是多民族共同開發的歷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歷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發祥地,所謂“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在中 國近代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宮兩陵”更是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朝的建立)

那麼,在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樣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世事 滄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由於朝政腐敗,明軍渙散,再加上當時整個中國發生嚴重的旱災,良田顆粒無收。然而,在這嚴重的饑荒之 年,苛捐雜税有增無減。於是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出現了以李自成等幾十只農民起義軍。可是,雖然李自成起義軍鬥爭烈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建立了“大順”政 權,但由於沒有重視建築鞏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入關的清軍摘取了勝利果實。就這樣,清朝在起義軍的推波助瀾下,取代了統治中國封建社會長達276年的明朝, 座殿紫禁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皇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此,拉開了清朝統治中國296年 (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長序幕。

(陵主人概況)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關內的河北,2位葬在關外的遼寧。管內除末代皇帝溥儀葬在華龍陵園外,其餘九個皇帝,5位葬在清東陵,4位葬在 清西陵。關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今年我們參觀的就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皇太極在中國歷史上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遊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皇太極的生平。皇太極姓愛新覺羅氏,滿族,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死於崇德八年(1643年),終年52歲,後金第二代 君主,大清創建者之一,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舉繼汗位,年號天聰。1636年去汗稱帝,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更女真為滿洲, 辛亥革命後通陳滿族。皇太極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一生勤於政事,勇於戰陣,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與蒙古建立鞏固聯盟,多次給明軍以沉重打擊,著名 的薩爾滸和鬆錦大戰成為我國軍事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術的典範。最終統一了東北全境,締造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併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 堅實的基礎,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君主。

陵墓是歷史的見證。是記載着重大事件的場所,在封建社會裏,統治階級一向認為,陵墓關係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在歷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寢顯示和象徵着皇權。所以,歷朝歷代統治者不惜動用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術來進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紹)

清初關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時興京——現遼寧新賓;東京——現遼陽;盛京——現在的瀋陽。“三陵”就是新賓的永陵,即祖陵,埋葬 着肇、興、景、顯四祖;瀋陽東郊的福陵,也稱東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昭陵位於沈城北部,又稱北陵,這裏埋葬着清 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盛京三陵與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共同構成了清代皇家陵園。

在二千餘年的封建專制社會裏,每一個皇帝都有一羣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着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他們葬 在昭陵寶頂西側的二百米處的貴妃圓寢,全稱叫宸妃、懿靜大貴妃園寢,又稱貴妃園。由於年久失修,只有遺蹟可尋。這種陪葬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 的願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昭陵建築概括)

昭陵位於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佔地330萬平方米,始建於清崇德八年(643),歷時八年,於順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築是 順治、康熙年間建造的。隨着對漢文化的逐漸認同,乾隆和嘉慶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慶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説,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築 羣,修建時間跨度較大,經過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它是從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築部分佈在平面佈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各建築採取對稱形 勢分佈。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築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會了滿族陵寢建築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 清入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它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陵墓,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 王陵墓建築之一。

(過去的昭陵範圍)

過去的昭陵陵區四周設有三排木樁做為保護標誌。這些木樁分為紅、白、青三種顏色。每根木樁高9尺,直徑6.7寸。其中,紅柱在風水紅牆之外一里 的地方,周圍共有128根;白樁在紅樁之外,兩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樁共有90根;青樁在白樁之外約十華里,共有40根。青樁的範圍是東起二台 子,西至小韓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這個範圍粗略計算,東西南北各不少於十五華里。在此範圍內全屬昭陵法定保護範圍。清朝《大清律》明確規定: “紅樁以內寸草為重,白樁以內禁止樵採,青樁以內禁止燒造”。而且對進入陵區者以情節輕重又有細則處罰規定。可見界樁是大清法律的象徵,大有令人望樁生畏 之感。如今,這些界樁隨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蕩然無存。

(下馬碑)

昭陵周圍除了有界樁,還有六座下馬碑,它們都是成對矗立在昭陵內的。其中兩對在陵寢前方,另一對在陵寢東西紅門附近。陵前的兩對下馬牌,一對在 新開河北岸,一對在神橋橋南。這三對下馬碑至今保存尚屬完好,石材都是選用堅固耐用的青沙石。每個碑都有四個戧角石,可起到加固碑體的作用,也起到裝飾美 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紋,中腰開光部分為碑文。三對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開河北岸的下馬碑碑文是滿、蒙、漢、回、藏五種文體。碑文:“諸 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其它兩對碑文只有滿、蒙、漢三種文體,碑文是:“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下馬碑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標誌。明清時期廣泛應用在陵寢、宮殿等外,距離遠近按尊卑等級有所不同。官員出行每遇下馬碑必下車、下轎步行,所謂“武宮下馬,文官下轎”。否則,是違制,是要受到處罰的。

昭陵在初建時僅有下馬木牌做為下馬標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曆東巡盛京時決定將永、福、昭三陵下馬木牌一律改為石碑,“以昭永 遠”。由於是欽定工程,所以,各項準備工程進展順利,於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馬牌工程屆時破土動工,工程歷時三個月。皇帝一道聖旨,嶄新的下馬 牌全部雕造完畢,按時起立。

(神橋)

現在我們來到了神橋,在清朝帝王陵寢中普遍使用的建築形式就是“神橋”。它既有裝飾陵寢建築的作用,更有其實用價值。以昭陵來説,陵寢地勢基本是前低後高。這樣,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從後向前泄出,那麼,神橋玉帶河保護着陵寢居高處水的排泄,真可謂金城湯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橋都是按橋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橋最多的是河北清東陵的孝陵九孔橋。昭陵神橋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橋。過去是青磚鋪面,兩側 有石雕護欄,欄板雕刻着身披烈焰騰空飛翔的大馬,還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寶”等。護欄上雕有“寶瓶天拱”及“俯蓮式”望柱頭,橋兩端有守橋石獅 子,橋下是“玉帶河”。

據嘉慶十年檔案記載,昭陵神橋“歷來久遠,磚石朽爛,多有壞損處”。説明此橋在嘉慶年間已嚴重損壞。嘉慶20xx年及20xx年,顒琰兩次來昭陵祭祀祖 陵,竟未修此橋。道光9年旻寧也來昭陵祭祖,同樣也未修此橋。直至道光20xx年,此橋破損更趨嚴重,急待修整。但因國力空虛,最終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橋是建國後維修的。雖橋欄板,柱頭不如昔日雕刻古樸細膩,但仍不失神橋華美、莊重的姿色。

(石牌坊)

經過神橋,漫步台階,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國古代建築中一種特殊的門,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築。用以點綴城市時,多稱為 “牌樓”。作為一種紀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門洞式紀念建築物,多稱為“牌坊”。它經常被立於陵墓、廟宇。飼堂、道路和園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 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表示儀注,弓間人們進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請看,此訪雕造精美,全部為仿木架結構。其造型為四柱、三間、三樓,歇山式頂子。其上有三條大脊,八條垂脊,還有大吻、走獸、垂獸等。檐下 有出檐的瓦壠、斗拱、額仿、橫樑、獸頭等構件。各部位還浮雕有花卉圖案,如雲龍紋、吉祥八寶、纏校蓮、著草等。請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寶它雕在牌坊的哪個部 位?好。還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腳上雕有座獅四對,獬豸一對。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獅子,東西相背者是獬豸。它們相背蹲踞在須彌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張 口,活靈活現,虎虎有聲,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實地守衞陵寢。整個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園雕、浮雕、透雕等各種雕刻技法於一爐,刀法粗獷,遒勁而細 膩,真可以説是一件石雕藝術的巨型“神品”。被現代藝術家視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寢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築, 在遼瀋地區也是罕見的。

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為兩個時期:即坊體於順治八年初建完成,當時的石坊僅在兩端有三對夾稈石獸(獅子兩對,獬豸一對),而中間的兩對夾杆石獅建造於嘉慶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間兩對石獅顏色較白,兩端的石獸顏色較深。

那麼,為什麼在順治年間建造完工後,隔一百多年,嘉慶年間又稍作補建呢?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原來,這座石牌坊在乾隆後期就出現傾斜現象,盛 京官員請求增添戧石,乾隆不準,認為“陵寢重地工程未宜輕動”,沒必要修理。又説,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過傾斜七、八寸,説明此建築十分堅固,可聽 其自然,保持原狀,無需加戧石。乾隆提出了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為什麼不同意呢?原來乾隆另有苦衷,當時官場腐朽,怕盛京官員借工程之機貪佔“錢糧”, 所以遲遲沒建。直到嘉慶四年太上皇駕崩,才欽準盛京官員提出的計劃,並命盛京將軍晉昌,工部待郎薩敏二人為“督工大臣”。他們提出,為了前後統一,還是用 石獅形式,更為坊體堅固。同時,用獅子造型,可增添陵寢氣勢。嘉慶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調來最好的石匠,起早貪黑,刀刻斧鑿,僅用五個月便將四 件石獅雕刻完畢。為此,嘉慶還給他們二人獎勵。可是,由於他們二人只顧趕工程進度,忽視了工程質量,不到二年,夾杆石獅便出現下沉現象。嘉慶得知此事,非 常重視。這時正趕上嘉慶來盛京祭祖,考慮到工程還沒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現問題,於是傳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資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肅”。無奈, 二人道旨照辦。

嘉慶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來到昭陵,當大禮已畢,在祭區敬瞻之時,特意到石坊駐足停留,十分仔細的觀摩了這件為之費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紅門)

穿過石牌坊,拾級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寢。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組紅牆黃瓦建築羣,為什麼這樣呢?據道家陰陽五行學説認為,五行包括金、木、水、 火、土,其中,土佔中央方位。因為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的感情。於是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 他人不準在服飾上和建築上使用。而紅色則寓意美滿,吉祥和富貴。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調便採用了紅、黃兩種顏色。大家請看迎面的這座宏偉建築叫 王紅門,也叫大紅門。它是陵寢的總門户。

陵寢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平面佈局分為三進院落式。三進院落的佈局形式是昭陵制度的特點之一。這種佈局形式是陵寢由南向北依次分為三個院落。第一個院落由碑亭等神廚、神庫組成;第二個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組成;第三個院落由寶城和明樓組成。

請大家看一下東西兩側的跨院,東跨院為更衣亭和靜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進祭時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慣例,每當皇帝謁陵,頭一天行“展謁禮”時要穿 素服,第二大行“大饗禮”時則御朝服。衣服不能在來前就換好,需要在正紅門前進更衣亭更換。後面還有一小亭叫靜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廁所。西跨院為省牲亭和 饌造房。省牲亭是祭掃時宰殺上祭用的牛、羊的地方,饌造房是用來置鍋灶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下面請看正紅門。它建於順治八年(1651年),位於整個陵園的正南位置,是陵園的正門。它是由三個半圓形的紅色大拱門組成。拱門上是一座單檐 歇山式門樓,斗拱建築,由彩色琉璃構件組成,三個拱門邊上均有浮雕裝飾,中門浮雕為二龍戲珠圖案,左右門為花紋圖案。在正紅門中門脊上原有寶瓶一個,是 “保平”的諧音,以示“保全陵寢平安”之意。兩側的磚牆叫袖壁,為什麼叫袖壁呢?因為它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長8.5米,高5米,壁上浮雕着姿態生動,氣 宇軒昂的五彩琉璃皤龍,所以袖壁又叫龍壁或龍磚看牆,昭陵共有六對12個龍壁,如此之多的龍壁在陵寢中出現,這在明清諸陵中也是罕見的。傳説龍壁有鎮妖、 驅邪、護陵之作用,是個瑞祥之物。請大家細觀,那東面黑色龍身的龍壁是用來鎮黑天的,西面綠色龍身的龍壁是用來鎮白天的。五彩蟠龍作升騰狀,昂首,張着鱷 魚嘴,舞着鷹爪,舒捲着蛇身,勇猛矯健,騰空飛躍,飛天潛海,頗有動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氣勢,給孤寂的正紅門增添了許多生氣,也顯示正紅門這座總門户的莊 嚴氣派。龍壁它是明清特有的建築裝飾,華麗的琉璃紋飾與建築物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具有濃郁的東方美學色彩。在無明清三朝的700餘年中,琉璃技術逐漸成 熟,達到封建社會的最高峯,被廣泛用於宮廷和陵寢。在古建築學中,它屬於八字型龍壁,昭陵新建的大門上的龍壁屬於一字形龍壁。這對八字形龍壁兩側有紅色綜 牆相接,繚牆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圍牆,把陵寢緊緊圍繞起來。繚牆用青磚砌成,南牆高3.2米,東西牆高2.6米,四周長共1653米。牆體施以粉紅 色,所以又有“風水紅牆”之稱。紅牆與正紅門,東西紅門形成和諧的整體。

大紅門及東西紅門各有嚴格的使用規制:大紅門正中一門叫神門,是皇太極和皇太后神靈出入的門户,此間平日不開,只能在大祭時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 從此通過。大紅門東側門為君門,是皇帝祭陵時走的門,另一側門為臣門,是祭祀時大臣出入的門。但在實際祭陵時,皇帝也不走正門,這可能是出於對祖宗敬畏的 緣故吧。

神門、君門、臣門,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門,這種作法,突出了皇權至高無上和君權神授的作用。

(進入陵寢)

進入正紅門內,從中間的“神道”為中軸線,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昭陵陵寢建築佈局嚴格遵循“中軸線”陵寢規制,陵寢主體建築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 上,其它附屬建築則均衡地建在它的兩側。這樣的陵寢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居中為尊,至尊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築羣穩重、平衡及統一等美學效應。

神道是用長條的石頭鋪建而成。以正紅門的神門起,一直通向陵寢後部月牙城的影壁前,這就是全陵的中軸線。神道兩旁的條石叫牙石。

那麼大家不禁產生疑問,神道是為何意?所謂神道又叫神路,顧名思義,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當然沒有資格走此路。在清代時,任何人都不允 許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對皇帝敬重之意。只有運送帝后棺槨、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除此之外,就是貴為天子的皇帝和母儀天下的皇后, 進入陵區也要另闢御路而行。今天,大家在神道上隨意閒適漫步,是否能想象得到當時人們對這條神道的敬重和畏懼情感呢?

按明清陵寢制度,對神道也有許多限制。首先,不許從神道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門。就是説,從大紅門至隆恩門中間必有建築物隔斷,這寓意“風 水”一眼望不斷。這是因為,在他們看來,祖陵“風水”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皇位的傳承和龍脈的延續,事關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採取的措施一般是在 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龍鳳門”遮擋,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築神功聖德碑之亭,也起到“風水”一眼望不到頭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門一樣,神聖不可侵犯,違 者予以重處。據説有“橫定罰,豎走殺”的規矩。

在神道兩側,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華表一對,石獸六對,大望柱一對。據《清世祖實錄》記載,它們建成於順治七年(1650年)。石獸依次分別 為坐獅、坐獬豸、坐麒麟、立馬、卧駱駝、立象各一對,共六對十二個。這些石雕獸羣就是清康熙時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這首詩中描繪的:“十二御林嚴侍 衞,風嘶鐵馬白雲霄”。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4

古塔公園是20__年市委、市政府推擬辦的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39件實事中的一項重大美化工程。1999年初春動工,20__年仲夏告竣。總面積為12公頃,投資1.4億元。

該園以千年遼塔為中心制高點,以大廣濟寺古建築羣為借景,建設中堅持體現錦州古城歷史文脈和現代園林風光理念相結合的特點,使之成為富有遼西區域文化和風土人情的體閒場所。

該完以植物造園為主,建築造園為輔,地勢高下間,環境曲徑通幽,全園共分六個主要功能區。其中:

(1)文物遊覽區。該區以遼代清寧九年即公元611年修建的全國最古最大的廣濟寺和清代雍正三年即公元1725年始建的遼寧最大的天后宮等宗教古典建築羣為借景,為遊人開闢展示錦州歷的民族宗教 文化場所。

(2)老年活動區。該區以符合老年人活動遊憩物景觀要素候後座面積為740平方米的茶室,內置 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欣賞與遊藝項目,為老年人制造紅紅火火的夕陽生活。

(3)觀賞植物區。該區除栽置百種以上大量珍貴樹木格式化卉與地方植被外,還修建一座面積為750平方米的觀賞温室和一組面積為165平方米的暖廊。

(4)安靜休息區。該區以雅俗賞的建園特色為遊人開闢一處散步休息的好地方。除蜿蜒的甬路與美麗的花壇外,特建面積為125平方米的休息廊一組,為廣大遊人準備了一處休息納涼的美麗憩息地。

(5)兒童活動區。該區以浪漫的建園手法設計建築一組橡塑地板磚,兒童卡通牆和一座金木水火土五行廣場,同時設置五組兒童遊樂器械,足可稱為一處少年兒童嬉戲與開發兒童智力的好地方。

(6)石林觀賞區。該區以遼西地域的特產木化石為主要原料,用多種造型手法,堆栽成一處“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石林風景點,可讓遊人在古樸典雅中得到撲朔迷離的享受。

總之,該園存千年文化積澱,挾遼瀋決戰雄風;塞北風光,江南秀色融為一體,隋寺遼塔,碧瓦雲牆相匯相映;實為遼西地區的一座飽含文化品位和遊覽功能的人文景觀。

古塔歷史文化公園的園林設計風格繼承了中國傳統造園的精華,運用了現代風景園林的設計手法,借鑑了歐美園林的成功經驗,充分表達了時代特點和遼西地方特色。

千年古塔與現代園林合為一處,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融為一體,以其特有的園林風格而成為錦州以至遼寧省的又一個旅遊名勝,特別是其中的木化石林,非常獨特。

木化石林坐落在該公園北部,佔地4000多平方米,由200多株木化石聳立形成木化石林景觀。它是繼深圳木化石林後世界上第二座遷地保存的木化石林。這些木化石產於義縣及遼西地區,形成於1.5億年前。當時由於地殼運動或火山爆發,古代森林瞬間被泥沙或火山熔巖所掩埋,在漫長的歲月中,樹木中的有機質逐漸為二氧化硅所取代,所以木化石又稱硅化木,是石化了的樹幹化石。由於這一過程需要極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地殼運動,所以木化石林景觀在世界上極為珍貴和罕見。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5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瀋陽清昭陵旅遊。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遊覽,我很高興,下面我將和大家遊覽瀋陽有名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瀋陽由於坐落在渾河(古瀋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僅有着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着非比尋常的人文景觀。它是多民族共同開發的歷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歷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發祥地,所謂“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在中國近代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宮兩陵”更是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朝的建立)

那麼,在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樣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世事滄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由於朝政腐敗,明軍渙散,再加上當時整個中國發生嚴重的旱災,良田顆粒無收。然而,在這嚴重的饑荒之年,苛捐雜税有增無減。於是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出現了以李自成等幾十只農民起義軍。可是,雖然李自成起義軍鬥爭烈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建立了“大順”政權,但由於沒有重視建築鞏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入關的清軍摘取了勝利果實。就這樣,清朝在起義軍的推波助瀾下,取代了統治中國封建社會長達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為中國曆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皇朝,同時也是中國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此,拉開了清朝統治中國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長序幕。

(陵主人概況)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關內的河北,2位葬在關外的遼寧。管內除末代皇帝溥儀葬在華龍陵園外,其餘九個皇帝,5位葬在清東陵,4位葬在清西陵。關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今年我們參觀的就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皇太極在中國曆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在遊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皇太極的生平。皇太極姓愛新覺羅氏,滿族,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死於崇德八年(1643年),終年52歲,後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創建者之一,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舉繼汗位,年號天聰。1636年去汗稱帝,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更女真為滿洲,辛亥革命後通陳滿族。皇太極是歷的軍事家,一生勤於政事,勇於戰陣,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與蒙古建立鞏固聯盟,多次給明軍以沉重打擊,的薩爾滸和鬆錦大戰成為我國軍事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術的典範。最終統一了東北全境,締造了歷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併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君主。

陵墓是歷史的見證。是記載着重大事件的場所,在封建社會裏,統治階級一向認為,陵墓關係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在歷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寢顯示和象徵着皇權。所以,歷朝歷代統治者不惜動用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使用的材料和的技術來進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紹)

清初關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時興京——現遼寧新賓;東京——現遼陽;盛京——現在的瀋陽。“三陵”就是新賓的永陵,即祖陵,埋葬着肇、興、景、顯四祖;瀋陽東郊的福陵,也稱東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昭陵位於沈城北部,又稱北陵,這裏埋葬着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盛京三陵與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共同構成了清代皇家陵園。

在二千餘年的封建專制社會裏,每一個皇帝都有一羣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着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他們葬在昭陵寶頂西側的二百米處的貴妃圓寢,全稱叫宸妃、懿靜大貴妃園寢,又稱貴妃園。由於年久失修,只有遺蹟可尋。這種陪葬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願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昭陵建築概括)

昭陵位於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佔地330萬平方米,始建於清崇德八年(643),歷時八年,於順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築是順治、康熙年間建造的。隨着對漢文化的逐漸認同,乾隆和嘉慶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慶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説,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築羣,修建時間跨度較大,經過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它是從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築部分佈在平面佈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各建築採取對稱形勢分佈。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築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會了滿族陵寢建築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入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它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氣勢最宏偉的陵墓,是清初關外陵寢中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

(過去的昭陵範圍)

過去的昭陵陵區四周設有三排木樁做為保護標誌。這些木樁分為紅、白、青三種顏色。每根木樁高9尺,直徑6.7寸。其中,紅柱在風水紅牆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圍共有128根;白樁在紅樁之外,兩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樁共有90根;青樁在白樁之外約十華里,共有40根。青樁的範圍是東起二台子,西至小韓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這個範圍粗略計算,東西南北各不少於十五華里。在此範圍內全屬昭陵法定保護範圍。清朝《大清律》明確規定:“紅樁以內寸草為重,白樁以內禁止樵採,青樁以內禁止燒造”。而且對進入陵區者以情節輕重又有細則處罰規定。可見界樁是大清法律的象徵,大有令人望樁生畏之感。如今,這些界樁隨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蕩然無存。

(下馬碑)

昭陵周圍除了有界樁,還有六座下馬碑,它們都是成對矗立在昭陵內的。其中兩對在陵寢前方,另一對在陵寢東西紅門附近。陵前的兩對下馬牌,一對在新開河北岸,一對在神橋橋南。這三對下馬碑至今保存尚屬完好,石材都是選用堅固耐用的青沙石。每個碑都有四個戧角石,可起到加固碑體的作用,也起到裝飾美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紋,中腰開光部分為碑文。三對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開河北岸的下馬碑碑文是滿、蒙、漢、回、藏五種文體。碑文:“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其它兩對碑文只有滿、蒙、漢三種文體,碑文是:“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下馬碑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標誌。明清時期廣泛應用在陵寢、宮殿等外,距離遠近按尊卑等級有所不同。官員出行每遇下馬碑必下車、下轎步行,所謂“武宮下馬,文官下轎”。否則,是違制,是要受到處罰的。

昭陵在初建時僅有下馬木牌做為下馬標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曆東巡盛京時決定將永、福、昭三陵下馬木牌一律改為石碑,“以昭永遠”。由於是欽定工程,所以,各項準備工程進展順利,於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馬牌工程屆時破土動工,工程歷時三個月。皇帝一道聖旨,嶄新的下馬牌全部雕造完畢,按時起立。

(神橋)

現在我們來到了神橋,在清朝帝王陵寢中普遍使用的建築形式就是“神橋”。它既有裝飾陵寢建築的作用,更有其實用價值。以昭陵來説,陵寢地勢基本是前低後高。這樣,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從後向前泄出,那麼,神橋玉帶河保護着陵寢居高處水的排泄,真可謂金城湯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橋都是按橋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橋最多的是河北清東陵的孝陵九孔橋。昭陵神橋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橋。過去是青磚鋪面,兩側有石雕護欄,欄板雕刻着身披烈焰騰空飛翔的大馬,還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寶”等。護欄上雕有“寶瓶天拱”及“俯蓮式”望柱頭,橋兩端有守橋石獅子,橋下是“玉帶河”。

據嘉慶十年檔案記載,昭陵神橋“歷來久遠,磚石朽爛,多有壞損處”。説明此橋在嘉慶年間已嚴重損壞。嘉慶20xx年及20xx年,顒琰兩次來昭陵祭祀祖陵,竟未修此橋。道光9年旻寧也來昭陵祭祖,同樣也未修此橋。直至道光20xx年,此橋破損更趨嚴重,急待修整。但因國力空虛,最終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橋是建國後維修的。雖橋欄板,柱頭不如昔日雕刻古樸細膩,但仍不失神橋華美、莊重的姿色。

(石牌坊)

經過神橋,漫步台階,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的石牌防。它是中國古代建築中一種特殊的門,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築。用以點綴城市時,多稱為“牌樓”。作為一種紀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門洞式紀念建築物,多稱為“牌坊”。它經常被立於陵墓、廟宇。飼堂、道路和園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表示儀注,弓間人們進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請看,此訪雕造精美,全部為仿木架結構。其造型為四柱、三間、三樓,歇山式頂子。其上有三條大脊,八條垂脊,還有大吻、走獸、垂獸等。檐下有出檐的瓦壠、斗拱、額仿、橫樑、獸頭等構件。各部位還浮雕有花卉圖案,如雲龍紋、吉祥八寶、纏校蓮、著草等。請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寶它雕在牌坊的哪個部位?好。還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腳上雕有座獅四對,獬豸一對。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獅子,東西相背者是獬豸。它們相背蹲踞在須彌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張口,活靈活現,虎虎有聲,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實地守衞陵寢。整個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園雕、浮雕、透雕等各種雕刻技法於一爐,刀法粗獷,遒勁而細膩,真可以説是一件石雕藝術的巨型“神品”。被現代藝術家視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寢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築,在遼瀋地區也是罕見的。

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為兩個時期:即坊體於順治八年初建完成,當時的石坊僅在兩端有三對夾稈石獸(獅子兩對,獬豸一對),而中間的兩對夾杆石獅建造於嘉慶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間兩對石獅顏色較白,兩端的石獸顏色較深。

那麼,為什麼在順治年間建造完工後,隔一百多年,嘉慶年間又稍作補建呢?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原來,這座石牌坊在乾隆後期就出現傾斜現象,盛京官員請求增添戧石,乾隆不準,認為“陵寢重地工程未宜輕動”,沒必要修理。又説,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過傾斜七、八寸,説明此建築十分堅固,可聽其自然,保持原狀,無需加戧石。乾隆提出了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為什麼不同意呢?原來乾隆另有苦衷,當時官場腐朽,怕盛京官員借工程之機貪佔“錢糧”,所以遲遲沒建。直到嘉慶四年太上皇駕崩,才欽準盛京官員提出的計劃,並命盛京將軍晉昌,工部待郎薩敏二人為“督工大臣”。他們提出,為了前後統一,還是用石獅形式,更為坊體堅固。同時,用獅子造型,可增添陵寢氣勢。嘉慶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調來的石匠,起早貪黑,刀刻斧鑿,僅用五個月便將四件石獅雕刻完畢。為此,嘉慶還給他們二人獎勵。可是,由於他們二人只顧趕工程進度,忽視了工程質量,不到二年,夾杆石獅便出現下沉現象。嘉慶得知此事,非常重視。這時正趕上嘉慶來盛京祭祖,考慮到工程還沒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現問題,於是傳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資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肅”。無奈,二人道旨照辦。

嘉慶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來到昭陵,當大禮已畢,在祭區敬瞻之時,特意到石坊駐足停留,十分仔細的觀摩了這件為之費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6

相傳在很久以前,鮁魚圈的人煙稀少,墩台山下住一老翁,以耕田、捕魚而生,有一年夏天,老翁捕魚一直都沒有收穫,只打上來了一些小魚,正當他感覺到很失望的時候,突然驚奇的發現在漁網中有一條小魚在向他苦苦哀求,老翁覺得於心不忍就將它放生了。沒想到這天晚上夜裏,就有一個人領着一個少女前來致謝,原來這個人就是海中的鮁魚王,而老翁放生的就是鮁魚王的女兒。為了表示謝意,鮁魚王向老翁傳授打漁的方法,兩人成為了摯友。

一到有空的時候,鮁魚王就會來到岸邊與老翁對飲賞月,談天説地不亦樂乎,日子過得十分的快活。突然有一天晚上鮁魚王帶着傷來到老翁家中,老翁大驚之下急忙詢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原來是因為海域中有一羣鯊魚精入侵。他們不做好事,為非作歹。為了打敗這羣鯊魚精,魚王將海宮至寶兩塊鎮海石交給漁翁,老翁取神井水煉了很久終於將神石煉成,鮁魚公主和八仙將神石取走後隨即與鯊魚精進行決戰,最後終於將鯊魚精打敗。但是鮁魚公主卻因為體力不支而倒在沙灘上再也沒有起來,她的軀體化作了海中的一塊礁石,綿延於海灘上。在戰鬥中,八仙拋出的鎮海石將海岸炸成了月牙形,從此這的海灣就被稱為月牙灣,同時人們為了紀念鮁魚王、鮁魚公主和八仙,就將此地取名為鮁魚圈,南部取名為仙人島。

接下來,大家要看到的就是我們鮁魚圈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世紀廣場,世紀廣場是遼寧省第二大廣場,與大連星海廣場出自同一設計團隊之手,廣場的建造以“世紀之光”為主題,在廣場的中心還有一中心台,呈太陽的形狀,同時又有8條彩色道路由中心台向四周輻射,象徵着光輝燦爛的前景。沿中心台一圈,有12個圓柱,為浮雕式建築,上面刻着象徵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圖案,從盤古開天闢地到走向新時代的宏偉藍圖,全部濃縮其上,12個圓柱也象徵着一年12個月。

正對着廣場的就是我們的港務局大樓,佈局工整,方正大氣。這裏也是市民鍛鍊的主要場所,廣場的西南方有一個大型噴水池,等到晚上,噴林水柱隨着音樂的聲音時高時低,搖曳多姿。

大家可以向我的右方看下,這座歐式建築就是世紀門了,沿石階向上走,登上山頂,可以看到浩瀚的渤海,同時可以觀賞到鮁魚圈的大部分景觀,這座山就叫做碧霞山,也是青龍山的餘脈,關於這座山,還有許多的講究,大家向我的左方看下,有兩個紅紅火火的中國結,中國結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標誌性象徵,沿着那條公路的兩側還有兩排龍形燈柱,這種規劃裏面有個説法,據説鮁魚圈發展之初,雖然各方面都有起色,但是總不如預期效果好,經過多番努力無效之後,萬般無奈之下,找來了一個風水先生,經過一番勘察之後,終於得出結果,原來碧霞山這一脈本是龍脈,但是後來修建的這些建築擋住了潛龍入海的道路,這讓這條潛龍大動肝火,於是就阻撓這個地區的發展,以發泄自己的怒氣,後來政府聽從風水先生的建議,在正對着碧霞山的地方修建了一條筆直的大路,並且用這些龍形燈柱為潛龍引路,以平息它的怒氣。説來也怪,沒修建這條路之前,鮁魚圈的發展一度停滯不前,

修路之後經濟真的就是發展的十分迅速,騰飛起來,後幾任領導也是仕途平順,步步高昇。廣場周圍這些燈飾在晚上也十分的漂亮,等到華燈初下,燈光亮起的時候,夜晚被映照的如同白晝,夜景別有一番韻味。

鮁魚圈的前身為鮁魚圈鄉,能夠發展到今天成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自然離不開鮁魚圈人民的努力,這個牛羣就象徵着踏實、肯幹的鮁魚圈人帶着一股永不服輸的牛勁,不斷向前拼搏、努力。

以前來過鮁魚圈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原來這些道路的兩側都是些草房、瓦房,現在看到的這些高樓大都是新建的,發展速度由此可見一斑。區政府一直堅持實現“建設億噸大港,打造百萬人口城市”的構想,這裏面所提到的這個億噸大港就是我們的營口港。營口港現轄營口、鮁魚圈、仙人島三個港區,陸域面積有20多萬平方公里,共有集裝箱、煤炭、糧食、礦石、成品油及原油8個專用碼頭,61個生產泊位,其中最大的泊位為20萬噸級礦石碼頭和30萬噸級原油碼頭,集裝箱碼頭可以停靠第五代集裝箱船。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7

清昭陵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__年7月1日與瀋陽故宮、瀋陽福陵和撫順永陵,經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表決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歷經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現現在的規模。陵寢建築的平面佈局遵循“前朝後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

昭陵全陵佔地18萬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為:前部,從下馬碑到正紅門,包括華表、石獅、石牌坊、更衣廳、宰牲廳。;中部,從正紅門到方城,包括華表、石象生、碑樓和祭祀用房。;後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寶城,這是陵寢的主體。

方城正門稱為隆恩門,上有門樓。方城四角有角樓。方城內有隆恩殿、東西配殿、東西晾果房和焚帛亭。隆恩殿後面有二柱門、石五供和券洞門,券洞頂端是大明樓。方城之後是月牙城和寶清昭陵城,在寶城中心,上為寶頂,下為地宮。寶城後面是隆業山,登山俯視,陵園風光可盡收眼底。

遊昭陵時,先遊前部。前部在繚牆外,參道兩側有華表、石獅、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樓。牌樓是前部主體建築,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層,雕刻得玲瓏剔透,精美無雙,為罕見的藝術珍品。遊罷牌樓,即可至正紅門,這是遊中部的開始。正紅門為繚牆的正南門,層樓高聳,十分莊嚴,而其兩翼所裝飾的五色琉璃蟠龍壁,因造形生動,更引人注目。正紅門內的參道兩旁,有華表、石獸和大望柱,它們兩兩相對。既整飭又肅穆。石獸中最值得欣賞的是"大白"和"小白"。這兩匹石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據説是以墓主生前最愛騎的兩匹駿馬為原型雕琢而成。欣賞罷石馬,即可至碑亭。碑亭與正紅門相對,為頌揚墓主而建,裏面所豎碑稱"昭陵神功聖德碑"。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8

唐太宗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咸陽市禮泉縣九嵕山,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昭陵開始營建於貞觀十年(636年),是為埋葬臨終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墳墓的長孫皇后而開鑿。1961年,國務院公佈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昭陵博物館建成,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3A”級旅遊景區。

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20xx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瞭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餘座,主要有長孫無忌、程咬金、魏徵、温彥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齡、孔穎達、李靖、尉遲敬德、長樂公主、韋貴妃等墓,還有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爾等15人之墓。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徐懋功(李績)、尉遲敬德、程咬金、張士貴、鄭仁泰、長樂公主、韋貴妃等40餘座陪葬墓,遂建成了佔地面積53畝,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陳列面積20xx平方米,綠化面積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館。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9

尊重的各位遊客:

大家好!首先請容許我代表怪坡景緻區所有工作職員對各位的到來表現熱鬧的歡送。我是本次為大家供給講解服務的嚮導員,我叫,盼望我今天的講解能讓大家對怪坡風景區有更進一步的懂得,假如在我的講授進程中大家有沒聽懂或沒聽明白的處所,請你向我提出,我會過細耐煩的,對您所提出的問題做出最具體的解答!

好了,現在讓我們轉入正題,所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瀋陽市東部山區就有這樣一個坡,各種車輛到此,下坡不開(蹬)不走,上坡不開(蹬)卻主動向坡上滑行。

那它畢竟是怎麼發明的呢?公元1990年4月的一天,新城子區第一交警大隊第二分隊的兩名交警到此熟習路段,當兩個人駕駛着北京牌吉普車行駛到怪坡底部時,無意間發現車內加油表失靈,於是將車停下,摘檔熄火後未幾,奇觀發生了,車子竟在無人駕駛地情況下,神不知鬼不覺地由東向西沿坡滑行而上,非常驚詫的他們壯着膽子又試了幾回,依然如斯,百思不得其解,帶着悵惘就這樣惶然而去了。

新聞不翼而飛,好奇者一擁而上,國產、入口、大型、小型、載重、輕巧,各種汽車紛紜來坡一試,無不證明怪坡之巧妙,更有趣的是騎上自行車上坡只有扶住車把,不必蹬車就飛快地向坡上滑行,而下坡卻要使勁蹬,不蹬不走,真是奇哉,妙哉,世人交口稱“怪”,“怪坡”之名從此傳開,當初已經越出國境,蜚聲中外,堪稱“華夏一絕”!

(地點:怪坡服務核心)

怪坡是一條長80餘米,寬約25米,呈西高東低走勢天然構成的斜坡,它位於東經12303’,北偉420,海拔153.1米,在瀋陽市新城子區淨水台鎮帽山西麓,面對曠野,背依羣山,沈哈高速公路縱穿景區境內,西距貫串南北的國道102線1.32公里,南達東北名城瀋陽30公里,北往遼金重鎮鐵嶺28公里,東向煤都撫順30公里,距《劉老根》續集拍攝地清河風景區90公里。

(開車試坡,騎自行車試坡,走路試坡。)

怪坡面世,神祕加身,專家、名人、學者絡繹不絕探祕揭謎,我國當代著名詩人賀敬之參觀後留下這樣的詩句:“做作探祕,人生解惑,一題多思,瀋陽怪坡”。香港有名作家金庸頗有感觸,他寫道:“天下奇事怪象甚多,智力有時而窮,固不能概以非科學視之。”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失掉者,美籍華人李政道曾親臨怪坡休會後,幽默地説:“怪坡不是魔術,弄清原因,我又可取得一次諾貝爾獎金。”總之,對怪坡造成的原因,七嘴八舌。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概括起來現在比擬集中的説法有三個:

一、第一種説法是磁場作用

有人以為在怪坡西側有一磁場或引力場,足以吸引各種車輛或行人輕鬆西行,但至今未能探測到磁場產生地及強度。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曾帶着大小兩個球體籃球和鐵球親臨怪坡測試,成果兩個球體都是向坡上轉動,所以磁場這種説法被否認;

二、説是重力位移

咱們都曉得地球上的物體都受地心引力作用,物體沿坡下滑,也是由該物體受地球體引力所起的。因為怪坡上的物體不再向坡下滑而是向坡上移的景象就已經脱離了經典力學的個別情形,由於某種起因重力場上的某個或某多少個點散佈異樣這是完整可能的。但發生這種現象它的範疇不可能只限度在這條長80餘米,寬約25米的坡,可是怪坡鄰近,目前卻再也找不到這種現象了;

三、説是視覺差

因為怪坡特別的地形、地貌,造成了視覺上的誤差。然而在坡上無論是用程度儀丈量仍是測海拔高度,坡度跟落差都有,坡度約為1.87度,而兩側的海拔高度落差為1.2米.這足以證實不是視覺差。

各種説法都彼此牴觸,都不能給怪坡以正確的迷信定論。

這是一個神祕的地方,川流不息地遊人無不帶着“臨坡不枉此來遊的滿意,又留着如此奇妙誰造化”的縣念而悵然離去。

科學迷宮大,解謎待專家。

怪坡發現後,又有新謎面世,真堪稱“一坡獨特百景生輝,山獻景色水奉姿色。”在怪坡東南約百米的山坡上,有方圓二百米的地方只要用腳使勁一跺,下面就會發現“空空”的響聲,其聲深沉,被人稱為“響山”。

順着響山坡行至山頂,假使用木棰砸地,便可聽到“嗡嗡”的響聲,其聲圓潤,悠悠不止,故被稱為“嗡頂”。怪坡、響山、嗡頂被稱為“三謎”不解之因,人們更想給它披上一層神祕袈裟!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10

這裏是中日甲午海戰古戰場。這裏是中國北方夏威夷。這裏是海鮮王國。

這裏是中國黃金海岸最北端最大島嶼。

這裏是國際上最具生態性的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要組成部分。

大鹿島度假區位於遼寧省東港市大孤山南19海里的大鹿島上,總面積6.6平方公里,景色獨秀。北與大孤山隔海相望,東與獐島脣齒相依,遠望孤島高聳,兀亢海面,如一隻梅花鹿卧於黃海之中。與韓國、朝鮮毗鄰,猶如一顆明珠鑲嵌在黃海之濱。

在其南面海域,是震驚中外的中日“甲午海戰”的古戰場。愛國將領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至今還沉睡附近的海底。憑弔甲午英靈,鄧世昌和全體將士及“致遠號”化為民族精神的象徵,訪古追今,讓人慨歎。因此,大鹿島現已成為聞名中外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避暑觀光旅遊勝地。

島上有二郎石、嘎巴棗樹、滴水湖、老虎洞、駱駝峯、鄧世昌墓和鄧世昌塑像、明代將領毛文龍碑、海神娘娘廟、英式導航燈塔以及丹麥教堂遺址等多處自然和人文景觀。

大鹿島四面環海,盛產對蝦、梭子蟹、海螺、雜色蛤、文蛤以及各種魚類等上百個品種,且以鮮活著稱,為美食家讚不絕口。島上氣候宜人,海風輕飄,雲霧繚繞。美麗的月亮灣、雙珠灘,浪緩沙柔,為中國北部海角最大的天然浴場。也是淺灘拾貝、傍晚垂釣、大海衝浪、晨觀日出、夜伴聽濤的理想去處。

多年來,集團公司加大了以旅遊服務為對象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港口、賓館、景區規劃、風景綠化、道路擴建鋪設和客運車船修造購進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等基礎建設等項投資累計達2800餘萬元,初步建成了集旅遊、餐飲、住宿.娛樂一條龍配套服務的海上渡假旅遊地,自‘七五”末和“八五”以來,平均年接待遊客3萬人次,最高年份達13萬人次。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錦州中旅歡迎遊客光臨錦州,自我介紹一下我是錦州中旅的一名導遊員,姓宋,大家叫我宋導就可以了,為我們今天和行程提供服務的另一位重要人特就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如果在一天的行程中,各位有全過程困難和要求的話,儘可提出來,我會竭盡全力幫您解決,希望我們今天一天的行程圓滿完成。

今天我們的旅遊目的地是醫巫閭山,那在行車過程中,我會要向大家作以介紹:醫巫閭山、古稱名山,位於遼寧省北寧市的本西部,自東北向西南走向,長45公里,寬14公里,面積630平方公里,屬陽山山系松嶺山脈,主峯望海峯海拔866.6米,為閭山的最高峯。巖石主要為花崗石所組成。醫巫閭山,古稱甚多,如:扶犁山、無慮山,醫無慮山,義無閭山等等。均系東胡族語音音釋。意為“大山”的意思。閭山原在長城以東屬東胡族統治,在東胡族語言中“依克奧拉”即是“大”的意思,後蒙古族統治東胡族,蒙語:“醫巫閭”也是“大”的意思,所以醫閭山意為“大山”。

閭山歷史悠久,舜即位分全國十二州,並各封一山為鎮山,閭山即為幽州之鎮山。《全遼志》則以“醫巫閭山為靈秀最”來讚美它。因此被稱為東北三大名山之首。歷代的封建王對醫術巫閭山皆有封爵,唐玄宗封其為廣寧公:金世宗大定年間封其為廣寧王;元成宗封其為貞德廣寧王;明太祖洪武二年封其為“醫術巫閭之神”,可見歷代帝王對閭山的重視程度。據史料記載,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起,隋、唐、宋、遼、金、元、明、清歷代朝廷凡遇大典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皇帝親自或派遣官員來閭山告祭。清代帝王對閭山更是推崇倍至,康熙、雍王、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都曾親自到過閭山,焚香祭祀,遍歷勝蹟,至今仍有很多碑刻仍完好地保留在山中。

關天閭山在婁地還有一傳説: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西幸東遊,遊覽了不少名山大川,後又聽説醫巫閭山形秀,風景優美,很想一遊,可遺憾的是閭山遠在幽州北部,道路難行,便想出一個辦法責令方士用“趕山鞭”將閭山跨海趕來,這個方士晝夜兼程來到閭山腳下,舉起趕山鞭,對準閭山,左一鞭,右一鞭,連打了三天三夜,從山頭打到山尾,直打得閭山鮮血淋漓,遍體鱗傷,但仍絲毫未到,為了向秦始皇交差,方士又氣極幾壞地來打山尾,又連打了三天三夜,找得山尾十三個山峯向西南一跳,跳出十二華里,再也趕不動了,趕山鞭打斷了,方士也累死了。閭山每到深秋季節,滿山紅葉夾在蒼松翠柏之中,真如條條鞭痕,令人回味,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都未能如願以償遊覽靈美的醫閭山,而今日各位卻有幸乘車而去,可以説要比皇帝還在幸福、優越。

現在,我們到了閭山的山腳下。首先,我們見到的便是醫巫閭山的山門:閭山的山門採用了懸臂交叉剪影式的奇特新造型,山門由北京清華大學古建的吳煥嘉教授指導,汪克、高林設計,為中國八十年代最高建築藝術之一。四根懸臂立柱再現也著名遼代建築的風格。山門中剪影部分為天津薊縣獨樂寺的剪影。山門底部的八幅壁雕,記敍了從禹舜到明清四、五千年的閭山文明史,下面在為大家介紹一下其中的幾幅壁雕:左側正面第一幅為《舜封醫閭圖》,舜即位於全國十二州,封閭山為幽州之鎮山,畫面中舜身騎青龍,手託日月,遙望祥雲掩映的閭山,正是舜封醫巫閭山的因史記載,右側正面第二幅《屈子吟哦圖》傳説屈原睡夢之中,駕一輛龍車來到閭山,被閭山的秀美山色所陶醉。正在悠然自得之際,忽然驚醒,方知是南柯一夢,畫面通過朝陽、仙山、皇宮、神塔、屈原駕車在雲霧中飛馳和彎月西斜,閭山飄渺,再現了屈原的千古絕唱“朝以軔儀於太合,夕始臨乎於微閭”的意境,左側背面第三幅為《遼帝獰獵圖》,遼代由契丹族建立,共有9位皇帝,歷時220xx年統治,其中5位縣城親自遊覽閭山40於次,並將閭山視為生命的歸宿,畫面是遼帝騎馬射箭,射中蒼鷹,馬前虎鹿飛奔,馬後族旗蔽日,展現了五位遼代帝王來閭山冬季獵虎的情景,右側背面第四幅為《清帝攬勝圖》展增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先後十餘次祭山神,遊覽閭山勝景的史實和盛況。進入山門,我們看見面前的這座塑像,因為北宋為滿族自治共,所以五女洗頭塑像為滿族女子。在當地關於滿族的由來還留傳着一段傳説故事:大家都知道,女真族乃是滿族的前身,傳説長白山天池附近住着姐妹二人,有一天,姐妹倆去沐浴,飛來一隻喜鵲,嘴裏刁羊兩顆紅豆,妹妹吃下扣便懷孕產下一子,便為真族的祖先,從此後子子孫孫不斷繁衍。因為是未婚女子吃仙豆而產子,所以,在滿族女子中非常崇尚貞德,眼前的滿族女子的洗頭塑像是根據乾隆皇帝的聖水盆一詩所塑。看過塑像,經過迎客鬆,我們到達第二道山門,眼前“醫巫閭山”四個大字為乾隆皇帝御筆的臨摹。山門前的兩個站獅是明萬曆年間鎮壓守遼東的李成樑總兵門前的站獅移至此地。兩個站獅聊了威嚴與官位的象徵之外,這對站獅子又成45度角對視,又象徵着和來。進了第二道山門,沿山門而上,我們一央所走的橋為聖水橋上,抬頭遠望,便可見“鷹龜奪寶石”,可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沿石路而上也許務位會發現石塊上有很多或方小坑,規則的排列在山路兩側。這段由山門至道貌岸然隱谷的山路原為滿清時期原的山路,為保持原而沒有改動。因此各位不難猜出這些方形的小坑原來是有來插護欄的;而圓形的小坑是用來插杆的,前面我們右手邊的兩幢高四米。四面各寬1米的石碑為萬人碑,此碑建於清乾隆20xx年,是《重修大觀音閣記》,上刻修廟獻款人的姓名,約八千多人,故稱“萬人碑”,在我們的左手邊一個四角木亭,為觀藝亭,那於清乾隆十九年,亭了對面隔溪相望有一塊長方形巨石,為習武台。據説乾隆皇帝登閭山就坐在觀藝高官厚祿中,隔溪相望習武台上的武術表演。看這了觀藝亭,習武台,各位請與我一起向膠走,我們右手邊兩塊巨大的巖石上,雕有“從善如登”四個大字,為愛新覺羅,慶齡在乾隆34-36年間任廣寧知縣時所書。據説,愛新覺羅,慶齡在任期間非常的公正廉明,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一年廣宋遇大旱,她上書朝廷,並親自到閭山的觀音閣許願,當時觀音閣的主持請她題寫“從善如流”,意為讚揚她做好事猶如流水,而好卻題寫了“從善如登”四個大字,意為:做好事猶登山,雖然道路險陡,身體勞累,但登山長能遠眺,攀登才能達到勝界,寓意深刻。國為愛新覺羅,慶齡也為皇室一員,所以她決定把字要題寫在其祖先曾走過的路旁,以鼓勵後人。前面我們的左手邊建有一亭,為正直亭,此亭為清安寺,清初改為觀音閣。寺廟為方正四合院,寺內有正殿,前殿和東西配殿,均為硬山式小木架結構,正殿為大雄寶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世音和地藏王菩薩像,兩側有達摩尊者和伽藍菩薩像,門前有兩棵已500餘年的古柏,稱為鳳凰柏,前殿內塑有彌勒和四大天王,韋馱像。出了觀音閣我們沿山路爬上一零點同坡,就到了望仙亭,望仙高亭為四角琉璃亭,據説遼宋耶律賢遊閭山之時,某日清晨站在此亭向對面的呂公巖上望去,朝陽斜射,雲霧飄渺之中,巖上好似有仙女舞動,故稱此亭為望仙亭,望仙亭的前言有一塊巨大的龜背石,石上修一六角亭,明朝時稱具瞻亭,原為耶律倍讀書觀景亭,後乾隆十九年間改名為曠觀亭,從曠觀亭北上,路彎的兩棵松樹非常奇特,一株近二米粗的松樹,軀幹向前彎曲,另一株小松樹爬在在樹的樹幹上,宛如母親背兒子一樣,故稱母子鬆。過了母子鬆,沿山間小路攀登而上就到了呂公巖,呂公巖幾塊巨石聳立遠望如一朵綻開的蓮花,所以人們又稱之為“蓮花石”,呂公巖上過去有數株的古鬆,每當旭日初昇朝暉斜射時,在望仙亭望呂公巖樹石之影,宛若一個披髮仙女,丰姿綽約,似幻似真,神話傳達室説,仙女每日出時必至聖水盆梳洗,因此,呂公巖又稱“仙人幻影”,乾隆皇帝的聖水盆詩:“將玉女洗頭時”即是指此而言。耶律楚材讀書堂:攀過呂公巖,沿山路而上就到了坐落花流水在讀書堂旁邊的碑廊,碑廊為東北最大的碑廊,於91年修建,92年峻工,廊長93米,建築面積445平方米,廊房內鑲嵌着東晉至宋七個朝代的49位書法家的117幅書帖,219塊碑刻,沿碑廊至讀書堂,殿內的元代臘像館,介紹宰相耶律楚材挑燈夜讀,奮筆疾書,輔佐太祖太宗,功高德厚的一和生。

萬年鬆:沿讀書常石階而下,到了一片寬闊的地帶,抬眼望見的高大的松樹便是萬年鬆,高二十餘米,樹幹圍長4米,據説是耶律倍親手所栽。清乾隆皇帝賜名“雲巢鬆”,並在樹幹上鑲有“雲巢鬆”三字的鐵牌,現已長入樹中,不復得見,此樹古鬆雄姿,千年不衰,因此通稱為“萬年鬆”。

建於1994年,原址處為正直鬆,高十八米,又稱“佛前一柱香”,後在94年5月的一場大雨中倒塌,後來景區用此樹建了這座正直空調機,此外正直亭也另有一個含義。那是我們錦州市的好書記張鳴岐同志,張鳴岐同志調任到我市後在94年7月錦州凌海市水泥廠的洪水中,被子洪水吐沒不幸犧牲,所以些亭的修建也是為了紀念張鳴岐同志。過正直亭,登幾級石階,我們便到了道貌岸然隱谷,道貌岸然隱谷,俗稱“大石棚”,乃天然形成的一個大石洞,石棚東西長43米,南北底寬10米,上寬20多米,可寬納5、6百人,“道隱谷”三字意為道德高尚的人在此隱居。此地相傳乃是遼太子東丹人皇王耶律倍隱居讀書之所。棚內左側為廟殿長工10米,寬5米,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世間和地藏王菩薩像,十八羅漢像,右側為胡仙,供奉胡二太爺,胡三太奶,從門口的匾額數量看來,這裏還是十分靈驗的,棚頂上還有朝氣隆四年錢學洙題寫的“天然幽谷”四個大字,以及唐代王維詩名“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石刻等等,情景相生,間趣盎然,道谷下有一高1.5米,直徑1米的石盆為聖水盆。現存物為後人所雕刻,據《金史》記載,聖水盆系金太祖破遼時,得奇石而軒之,以為紀念,民間則傳説:聖水盆是很久以前一個金馬駒馱來的,不管把什麼東西放進石盆裏,很快寶盆裏就會長滿,有一年,天旱無雨,山民就快渴死了,一個打柴青年發現在這個寶盆,無意中掉盆裏一滴水,很快就長滿一盆,他喝一口又甜又涼,沁人心脾,精神百倍。他立即找來村民,從寶盆取水做飯,再也不愁吃水了,這一奇聞很快傳到一個貪官的耳中,派來上百倍的官司兵要抬走,可任你有千斤力,寶盆像生根一樣,絲毫未動,貪官司無耐只好在材民的嘻聲中,垂頭喪氣地溜走,而寶盆至今,無論旱澇,總是清水盈盈,永無間斷,後來,乾隆皇帝從盛京祭祖國統一回來路過廣寧,遊粉大發,見此勝景,連聲稱讚:“這真是閭山一寶”!便欣然題寫了“聖水盆”三個大字,餘興未盡,還在旁邊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垂崖迸水落絲絲,冬不凝冰事匪奇,應為仙家修養法,將臨玉女沅頭時”!這首詩至今仍鑲有石刻保存在大石棚東部山崖下,大石棚看過後,上台階,我們就到達了觀音閣,明代風井:萬年鬆南側有一口寬不到一米,深6.5米的井,井中無水而有風故稱為“風井”。據傳:昔日井中風很大,從井底不斷上冒,若將草帽投入井裏,可被子風吹出井外,實際是井與其一側的桃花洞相通,洞中之風順山洞由井口吹出的緣故,桃花洞高1.5米,寬2米,長數百米,用花崗石條砌成,另一洞口在北部山峯下邊,內裏可通行人道隱谷的瀑布和聖水盆的流水就是從此洞門前一個暖泉中,註解淌下支的。現在並與洞中站已堵塞,不再通風,遊人至此,仍在井口徘徊觀賞,而桃花洞也無人云通行。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12

瀋陽是中國東北地區經濟、文化、交通、金融和商業中心,是遼寧省省會,也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歷史文化名城。

瀋陽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遼寧省的中部,位於東經122°25'至123°48',北緯41°11'至43°2'之間,她背倚長白山麓,面向渤海之濱,是遼東半島的腹地。瀋陽東西長115公里,南北長205公里。瀋陽屬北温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瀋陽現轄的一市九區三縣,總面積12,980平方公里,總人口667萬,其中,市鎮人口568萬。瀋陽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有煤、石油、天然氣、鐵等有益礦藏21種,產地500多處,探明儲量的礦種有7種,產地42處,能源礦產資源儲量位於遼寧之首。 優越的地理位置

從全球看,瀋陽地處東北亞地區中心地帶,與日本、朝鮮、韓國、蒙古、俄羅斯等國家鄰近。從全國看,瀋陽地處東北經濟區與包括由遼寧、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五省區和北京、天津兩市構成的環渤海經濟區的結合部。

從遼寧看,在瀋陽周圍還聚集着鋼鐵之城鞍山、煤炭之城撫順、化纖之城遼陽、煤鐵之城本溪、糧煤之城鐵嶺、構成了以瀋陽為中心的經濟聯繫特別緊密,市場容量相當巨大,發展前途十分廣闊的遼寧中部城市羣體。瀋陽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她在東北亞經濟圈的發展,環渤海經濟區的開發和遼寧中部城市羣的開放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工業基礎雄厚

瀋陽是中國“一五”期間重點投資建立起來的老工業基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全市工業企業達5800多家,工業固定資產淨值達267多億元;產業門類達140多個,形成了以機械加工為主,包括冶金、化工、醫藥、輕紡、電子、汽車、航空、建材等行業在內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具有較強的綜合加工能力和成套能力。其中,機械工業馳名中外,機牀、輸變電設備、通用機械、大型礦山機械、汽車等重點產品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並具有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和潛力。 交通通訊順暢

瀋陽是聯結中國東北與中國長城以南地區的交通通訊樞紐。瀋陽桃仙國際機場是東北地區最大的紐機場,目前已開通40多條國際國內航線,可直達國內各主要城市以及朝鮮、俄羅斯、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瀋陽也是中國東北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鐵路網密度在全國堪稱首位,沈山、沈丹、沈吉、哈大等6條鐵路幹線從瀋陽通向四面八方,並且與朝鮮、蒙古、俄羅斯直接相通。瀋陽到大連的高速公路.貫穿遼東半島的7座城市,把瀋陽同遼寧中部城市羣和港口城市緊密連在一起。瀋陽也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信息中心和通訊樞紐,郵政和電信事業比較發達。 市場體系完善

瀋陽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國家級市場為龍頭,區域性市場為骨幹,初級市場為基礎的商品市場體系。各類消費品批發市場達500餘處,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有 10個。生產資料市場有 54處,並形成了鋼材、木材、煤炭、有色金屬、機電和化工等一批具有較強吸引和輻射能力的專業市場。生產要素市場達43處,科技、人才和勞動力市場已成為國家級要素市場。同時,瀋陽金融市場已被中國人民銀行確認為全國8大城市資金融通中心之一。瀋陽已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資金、物資、信息、人才的交流中心。 科技力量龐大

全市擁有各類科技人才 55餘萬人,其中自然科學領域的25萬人;在全國大城市中居於前列。全市每萬人中有大學生578人,比全國平均數高3倍多。全市擁有各類高等院校30所,各類科研院所400多家。其中,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林土研究所、化工部瀋陽化工研究院、機械部瀋陽鑄造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學科和專項研究,不僅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某些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也斬露頭角。 自然資源豐富

瀋陽地區四周分佈着豐富的能源,黑色金屬,冶金材料等礦產資源。全市有大型煤田2處,探明總儲量18億噸;探明石油儲量3億噸,已打出3口油井,日產油千噸以上;鐵礦儲量工2,500萬噸。此外,還有鋁、花崗巖粘土等礦產資源,可供建設和開展綜合利用。瀋陽的農、林、牧、副、漁業資源也較豐富。這些,都為瀋陽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13

遊客朋友們好,歡迎遊覽撫順永陵!

在關東地區,有著名關外三陵:昭陵(北陵)、福陵(東陵)、永陵。永陵被譽為關外第一陵。

永陵,始建於1558年,初稱興京陵,1659年,改稱為永陵,至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是目前保存最完好,修動最少的帝王祖陵。陵內葬者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扁古。

一、下馬碑

清代的皇陵、宮陵、王府及壇廟前,兩側的甬道上均設有下馬碑和下馬木,作為官兵人等下馬標誌。永陵作為清王室的祖陵,下馬碑更顯得神聖而莊嚴。

永陵建陵之初,下馬標誌為木牌。1783年,年近七旬的乾隆皇帝最後一次東巡祭祖時下旨,把盛京三陵原有的木質下馬碑全部換成石刻的下馬碑。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豎立在永陵陵宮正門前1公里處的兩座下馬碑。

兩座下馬碑相聚120米,碑上用滿、蒙、漢、藏、回五種文字刻着:諸王以下官員至此下馬。

二、正紅門

永陵的正門稱為正紅門,又稱前宮門,它是永陵的總門户。

此門是一座硬山式通道門,共三間,每間有兩扇對開木質柵欄門。門及前後檐柱均塗紅色,頗具滿足祖先的生活特點,不禁使人聯想到滿族依山傍水的生活特點。

柵欄門在國內皇陵建築中極為少見,建築風格獨特,堪稱一絕。長達數千年的部落生活,使滿族祖先們具有強烈的疆土意識,以山為寨,立柵為城,便是這種疆土意識的濃重縮影,作為清代陵寢建築的鼻祖,永陵之所以要用木質柵欄門,意在懷念祖先創業時那段艱難的歲月。

二、神門與神道

這裏就是永陵的前宮院,大家看,我們腳下的是三條石甬道,這三條甬道與永陵的正紅門、啟運門一樣,曾是清代皇權的象徵。

永陵正紅門、啟運門均為三間門,正中為神門,左為君們,右為臣門。與門一樣,陵內的石甬道也是3條,中為神道,左為君道、右為臣道。神門與神道是陵內所葬清王朝六位祖先的靈魂行走的。其它人、包括皇帝均不得由此出入。

皇帝祭祖時要走君門,隨從則走臣門,皇帝祭祖時要用蘆蓆在門前搭蓋帷幕,將神門遮擋起來,避免看見此門,以示對祖先的尊敬。今天,永陵的神門、君門、臣門與神道、君道、臣道對遊人已經不具有任何約束力。

三、四祖碑樓

與其它清代皇陵相比,永陵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一陵多葬,君臣共陵;二是葬在這裏的四位皇帝皇帝生前並無建樹,只是因為子孫為帝而貴,被清王朝追封為“肇興四祖”,我們現在看到的4座碑樓,就是“肇興四祖”的神功聖德碑樓。

原始的滿族人有“祖孫父子生同居,死同城”的傳統,而後世的滿族人則講究“四世同堂”。清王朝的“肇興四祖”輩分不同,長幼有別,四座碑樓卻樣式一致,於前宮院內一字排開,坐北朝南,東西並列,給人以不分先後大小,不講輩分高低之感。

清入關以後,歷朝皇帝生前死後都為自己建造了單獨的陵寢,這樣永陵的“四祖碑樓”也就成了大清皇陵中的一曲絕唱。

四、坐龍

與坐落在瀋陽的福陵和昭陵相比,永陵的歷史輩分最大,建築規模最小,儘管如此,我們仍然不可小視它,因為這裏值得一看的東西很多,耐人尋味的歷史典故也不少,下面就請大家跟我一道去看看坐龍。

這就是著名的永陵“坐龍”,它是一種國內罕見的浮雕,龍首狗身,共16條。坐龍分別盤坐於四座碑樓前後二門左右兩側的石壁上,兩隻前爪直立撐地,尾部卷坐壁底,大家不妨在腦海裏網羅一下所見過的龍,似乎從未見過龍像狗一樣坐着,那麼,坐龍究竟有什麼歷史典故呢?

狗是滿足祖先的崇拜物,龍則是中華民族的圖騰物,傳説中狗曾救過努爾哈赤的命,不過,滿族的祖先因遊牧、打獵而崇尚狗,稱其為天龍,將龍與狗合為一體,坐龍便誕生了。

這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龍是用來象徵清王朝祖先的,向人們暗示着,清王朝既能打天下,也能坐天下。

五、功德碑

聳立在四座碑樓內的四座石碑,即清王朝“肇興四祖”的神功聖德德碑。四座石碑規格一致,建築形式相同,只是碑文的內容不相同,碑文由御筆秦撰,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合璧刻寫。

據史料記載,四祖碑樓建於兩個時期。肇祖、興祖之碑立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景祖、顯祖的碑立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碑樓內的四座石碑是在北京郊區刻制而成後運到這裏的。

六、啟運門

啟運門,又稱內宮門,是方城、寶城的門户。這道門為什麼叫做啟運門,其中有一個典故。據永陵《大事記》記載,順治八年(1651年),清王朝封永陵的後山為啟運山,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命名永陵方城門為啟運門,永陵享殿為啟運店。

《現代漢語詞典》對“啟運”一詞的解釋就是“起運”,封山、殿、門為“啟運”,無外乎就是説清王朝的好運就是從這裏開始的,而清王室對此的解釋就是:“光啟宏圖,肇興帝業,開先裕後”。

啟運門是一座單檐歇山式建築,兩側有袖壁,由6扇硃紅門板製成,每扇門上裝飾着九九八十一顆鎏金銅釘,並各配有一個銅門環,在中國封建社會裏,自然數以九為大,九是皇家御用數字,皇帝稱為九九之尊,所以皇家的門上有橫九、豎九共九九八十一顆銅釘,逐次排列,老百姓的門上不允許釘銅釘,因此才叫做白釘,可見清代封建等級之森嚴。

七、螭吻

在啟運門和啟運殿上,各有一條螭吻被寶劍刺在門脊和殿脊之上。傳説螭吻是龍的二兒子,生於大海,生性兇猛,且能噴水成雨,有滅火之威。啟運門上被寶劍刺在上面的那條龍,就是傳説中的螭吻,用作鎮火防災。

大家仔細看,啟運門上的寶劍,劍柄是兩個火焰圈,內裏嵌了字,東邊的火焰圈中鑲着“日”,西邊的火焰圈中鑲着“月”,日月和為明,而將日月拆開則具有濃厚的政治意味。

永陵修建之初,清王朝剛剛入主中原不久,順治皇帝擔心江山不穩,於是便在這裏將日、月拆開,意為破明,並希望祖先能夠保佑大清皇帝。另一層意義是,啟運門脊形如一條長長的扁擔,西挑日,東擔月,象徵着清王朝“肩擔日月,一統天下”之意。

八、啟運殿

建在方城內的啟運殿是永陵的中心建築,啟運殿內供奉着四祖黃帝及皇后的神位。

請大家隨我進入殿內一起去參觀,這四座暖閣是康熙元年(1662年)所建,是用來供四祖黃帝和皇后休息的地方,暖閣設有8個龍鳳寶座,這是四祖皇帝及皇后的座位。

道光九年(1820xx年),道光皇帝來這裏祭祖,曾留下龍褂一件。在道光皇帝之前,乾隆皇帝因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東巡祭祖,而將兩件龍袍分別留在福陵和昭陵,叫守陵人逢祭日掛出來,替他向祖宗盡孝,顯然道光皇帝是在效仿祖宗。

道光皇帝執政後,僅東巡祭祖一次,由於清王朝日漸衰落,他形色匆匆,並從此結束了有清以來的這項盛典,稱為清王朝皇帝東巡祭祖的終結者。

九、寶城

這座呈八角馬蹄形的城叫做寶城,又稱“月牙城”,這就是陵寢的墓葬所在地,清王朝的六位祖先就安息在這裏,皇家的墳冢稱為寶鼎,容納寶鼎的城就被稱作寶城。

永陵寶城寬20米,縱深18米,三面有青磚高牆環護,加上前面有雄偉高大的啟運殿做門面,寶城便形成了一個封閉式的空間。寶城分上下兩級平台,上層的三座寶鼎,中間葬着興祖福滿,左面是景祖覺昌安,右面是顯祖塔克世,興祖德右上方有一塊小平地,下面葬着肇祖猛哥帖木兒的衣冠。

在墓地的5座寶鼎中,只有興祖福滿的墓是原葬,其餘4座是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年),由遼陽的東京陵遷到這裏的。

十、神樹

永陵興建之初,在興祖福滿的墓前,生有一株巨大的古榆樹,這棵樹就是被乾隆皇帝追封的“神樹”。

相傳,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當政,欽天監夜觀天象,發現遼東有望不斷的紫氣滾滾而來,就像100條神龍在騰雲駕霧。崇禎皇帝害怕混龍出世,自己的皇位被奪走,就從南方找來一個風水先生,到東北來破除100條龍脈。

風水先生帶領一班人馬來到東北,在山上挖溝割龍首,在山上壓小廟鎮龍氣,一連破了99條龍脈,只剩下一條離地三尺的懸龍,能走能飛,破不了,風水先生向,既然是旋龍,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龍脈,不破也罷,於是就回京城覆命去了。

恰巧在此時,努爾哈赤的祖父在長白山的部落被人打敗,他揹着父親的骨灰盒,沿着長白山走下來,打算給自己的部落找一個落腳的地方。這天,他來到蘇子河畔,見天色已晚,找到西堡的一個小店要投宿。

店主人看他身背骨灰盒,怎麼也不讓他進店,無奈之下,他只好揹着骨灰盒來到龍崗山下,見有一棵大榆樹,樹幹離地三尺分叉,於是便把骨灰盒放在上面,然後再去住店。沒想到第二天來取骨灰盒時,卻發現骨灰盒長到了樹上,他借來一把斧子想砍樹取盒,大樹竟流出幾滴血出來。

他找來一位風水先生,風水先生看罷這裏地勢地形後,説:“這兒是一塊風水寶地,前有呼蘭哈達相照,後有龍崗山相依,龍崗山上有12個山包,你家裏將有12代皇帝可做,天意不可違,你就把骨灰葬在這裏吧”。

努爾哈赤的祖父就把父親的骨灰葬在了這裏,然後回長白山將部落遷到了這裏。前面説的那條懸龍,就伏在這棵大榆樹上,被努爾哈赤的祖父壓中了,後來的清王朝果真出了12位皇帝。

這段傳説意在宣傳“君權神授”,同治二年(1863年),所謂的“神樹”被一場大風颳倒,最後枯竭而死,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棵小榆樹,是第二代“瑞榆”,它是新賓滿族自治縣成立後,永陵人在此種下的,如今它樹幹挺拔,枝繁葉茂,一派方興未艾之勢。

十一、招魂葬

古時候,一般百姓人家講究供奉祖宗三代,帝王則要追尊四祖,這是古代宗法制度決定的。皇太極在盛京黃衣稱朕後,為依宗法制度,曾經做過將四祖歸於一處,建造自家祖陵的夢,但由於其家族最高的一位老祖猛哥帖木兒的遺骨埋於朝鮮境內,無法遷回國內,因而沒有完成建造祖陵的夙願。

猛哥帖木兒生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曾任女真部落統領,後被明朝授為建州衞指揮使,1433年,猛哥帖木兒被七性野人所殺,藏於朝鮮境內一個名叫半山血的地方。

愛新覺羅家族可以説是東北的第一大家族,據相關資料介紹,其家族由猛哥帖木兒始之繁衍,到1920xx年,620xx年間家族人口已經繁衍到了30餘萬人,永陵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祖陵,當然不能少了猛哥帖木兒。讓這位高祖魂歸祖陵,不僅是皇太極一個人的夢,也是愛新覺羅家族眾望所歸。

順治五年(1648年),清王朝追封猛哥帖木兒為大清朝的肇祖原皇帝,並依照古已有之的“招魂葬”之法,用綢緞製成一套衣冠,於衣領上縫白綢一條,上寫肇祖姓名及生辰八字,葬入永陵寶城東北角。

現在,我們在這裏只能看到5座墳冢,而肇祖猛哥帖木兒之墓沒有墳冢,僅僅以魂的形式存在這裏。

今天我們的遊覽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的支持與合作。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14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瀋陽清昭陵旅遊。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遊覽,我很高興,下面我將和大家遊覽瀋陽有名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瀋陽由於坐落在渾河(古瀋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僅有着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着非比尋常的人文景觀。它是多民族共同開發的歷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歷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發祥地,所謂“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在中國近代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宮兩陵”更是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朝的建立)

那麼,在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樣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世事滄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由於朝政腐敗,明軍渙散,再加上當時整個中國發生嚴重的旱災,良田顆粒無收。然而,在這嚴重的饑荒之年,苛捐雜税有增無減。於是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出現了以李自成等幾十只農民起義軍。可是,雖然李自成起義軍鬥爭烈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建立了“大順”政權,但由於沒有重視建築鞏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入關的清軍摘取了勝利果實。就這樣,清朝在起義軍的推波助瀾下,取代了統治中國封建社會長達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為中國曆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皇朝,同時也是中國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此,拉開了清朝統治中國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長序幕。

(陵主人概況)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關內的河北,2位葬在關外的遼寧。管內除末代皇帝溥儀葬在華龍陵園外,其餘九個皇帝,5位葬在清東陵,4位葬在清西陵。關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今年我們參觀的就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皇太極在中國曆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在遊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皇太極的生平。皇太極姓愛新覺羅氏,滿族,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死於崇德八年(1643年),終年52歲,後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創建者之一,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舉繼汗位,年號天聰。1636年去汗稱帝,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更女真為滿洲,辛亥革命後通陳滿族。皇太極是歷的軍事家,一生勤於政事,勇於戰陣,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與蒙古建立鞏固聯盟,多次給明軍以沉重打擊,的薩爾滸和鬆錦大戰成為我國軍事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術的典範。最終統一了東北全境,締造了歷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併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君主。

陵墓是歷史的見證。是記載着重大事件的場所,在封建社會裏,統治階級一向認為,陵墓關係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在歷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寢顯示和象徵着皇權。所以,歷朝歷代統治者不惜動用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使用的材料和的技術來進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紹)

清初關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時興京——現遼寧新賓;東京——現遼陽;盛京——現在的瀋陽。“三陵”就是新賓的永陵,即祖陵,埋葬着肇、興、景、顯四祖;瀋陽東郊的福陵,也稱東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昭陵位於沈城北部,又稱北陵,這裏埋葬着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盛京三陵與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共同構成了清代皇家陵園。

在二千餘年的封建專制社會裏,每一個皇帝都有一羣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着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他們葬在昭陵寶頂西側的二百米處的貴妃圓寢,全稱叫宸妃、懿靜大貴妃園寢,又稱貴妃園。由於年久失修,只有遺蹟可尋。這種陪葬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願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昭陵建築概括)

昭陵位於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佔地330萬平方米,始建於清崇德八年(643),歷時八年,於順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築是順治、康熙年間建造的。隨着對漢文化的逐漸認同,乾隆和嘉慶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慶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説,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築羣,修建時間跨度較大,經過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它是從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築部分佈在平面佈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各建築採取對稱形勢分佈。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築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會了滿族陵寢建築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入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它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氣勢最宏偉的陵墓,是清初關外陵寢中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

(過去的昭陵範圍)

過去的昭陵陵區四周設有三排木樁做為保護標誌。這些木樁分為紅、白、青三種顏色。每根木樁高9尺,直徑6.7寸。其中,紅柱在風水紅牆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圍共有128根;白樁在紅樁之外,兩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樁共有90根;青樁在白樁之外約十華里,共有40根。青樁的範圍是東起二台子,西至小韓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這個範圍粗略計算,東西南北各不少於十五華里。在此範圍內全屬昭陵法定保護範圍。清朝《大清律》明確規定:“紅樁以內寸草為重,白樁以內禁止樵採,青樁以內禁止燒造”。而且對進入陵區者以情節輕重又有細則處罰規定。可見界樁是大清法律的象徵,大有令人望樁生畏之感。如今,這些界樁隨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蕩然無存。

(下馬碑)

昭陵周圍除了有界樁,還有六座下馬碑,它們都是成對矗立在昭陵內的。其中兩對在陵寢前方,另一對在陵寢東西紅門附近。陵前的兩對下馬牌,一對在新開河北岸,一對在神橋橋南。這三對下馬碑至今保存尚屬完好,石材都是選用堅固耐用的青沙石。每個碑都有四個戧角石,可起到加固碑體的作用,也起到裝飾美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紋,中腰開光部分為碑文。三對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開河北岸的下馬碑碑文是滿、蒙、漢、回、藏五種文體。碑文:“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其它兩對碑文只有滿、蒙、漢三種文體,碑文是:“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下馬碑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標誌。明清時期廣泛應用在陵寢、宮殿等外,距離遠近按尊卑等級有所不同。官員出行每遇下馬碑必下車、下轎步行,所謂“武宮下馬,文官下轎”。否則,是違制,是要受到處罰的。

昭陵在初建時僅有下馬木牌做為下馬標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曆東巡盛京時決定將永、福、昭三陵下馬木牌一律改為石碑,“以昭永遠”。由於是欽定工程,所以,各項準備工程進展順利,於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馬牌工程屆時破土動工,工程歷時三個月。皇帝一道聖旨,嶄新的下馬牌全部雕造完畢,按時起立。

(神橋)

現在我們來到了神橋,在清朝帝王陵寢中普遍使用的建築形式就是“神橋”。它既有裝飾陵寢建築的作用,更有其實用價值。以昭陵來説,陵寢地勢基本是前低後高。這樣,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從後向前泄出,那麼,神橋玉帶河保護着陵寢居高處水的排泄,真可謂金城湯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橋都是按橋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橋最多的是河北清東陵的孝陵九孔橋。昭陵神橋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橋。過去是青磚鋪面,兩側有石雕護欄,欄板雕刻着身披烈焰騰空飛翔的大馬,還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寶”等。護欄上雕有“寶瓶天拱”及“俯蓮式”望柱頭,橋兩端有守橋石獅子,橋下是“玉帶河”。

據嘉慶十年檔案記載,昭陵神橋“歷來久遠,磚石朽爛,多有壞損處”。説明此橋在嘉慶年間已嚴重損壞。嘉慶20xx年及20xx年,顒琰兩次來昭陵祭祀祖陵,竟未修此橋。道光9年旻寧也來昭陵祭祖,同樣也未修此橋。直至道光20xx年,此橋破損更趨嚴重,急待修整。但因國力空虛,最終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橋是建國後維修的。雖橋欄板,柱頭不如昔日雕刻古樸細膩,但仍不失神橋華美、莊重的姿色。

(石牌坊)

經過神橋,漫步台階,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的石牌防。它是中國古代建築中一種特殊的門,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築。用以點綴城市時,多稱為“牌樓”。作為一種紀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門洞式紀念建築物,多稱為“牌坊”。它經常被立於陵墓、廟宇。飼堂、道路和園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表示儀注,弓間人們進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請看,此訪雕造精美,全部為仿木架結構。其造型為四柱、三間、三樓,歇山式頂子。其上有三條大脊,八條垂脊,還有大吻、走獸、垂獸等。檐下有出檐的瓦壠、斗拱、額仿、橫樑、獸頭等構件。各部位還浮雕有花卉圖案,如雲龍紋、吉祥八寶、纏校蓮、著草等。請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寶它雕在牌坊的哪個部位?好。還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腳上雕有座獅四對,獬豸一對。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獅子,東西相背者是獬豸。它們相背蹲踞在須彌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張口,活靈活現,虎虎有聲,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實地守衞陵寢。整個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園雕、浮雕、透雕等各種雕刻技法於一爐,刀法粗獷,遒勁而細膩,真可以説是一件石雕藝術的巨型“神品”。被現代藝術家視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寢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築,在遼瀋地區也是罕見的。

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為兩個時期:即坊體於順治八年初建完成,當時的石坊僅在兩端有三對夾稈石獸(獅子兩對,獬豸一對),而中間的兩對夾杆石獅建造於嘉慶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間兩對石獅顏色較白,兩端的石獸顏色較深。

那麼,為什麼在順治年間建造完工後,隔一百多年,嘉慶年間又稍作補建呢?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原來,這座石牌坊在乾隆後期就出現傾斜現象,盛京官員請求增添戧石,乾隆不準,認為“陵寢重地工程未宜輕動”,沒必要修理。又説,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過傾斜七、八寸,説明此建築十分堅固,可聽其自然,保持原狀,無需加戧石。乾隆提出了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為什麼不同意呢?原來乾隆另有苦衷,當時官場腐朽,怕盛京官員借工程之機貪佔“錢糧”,所以遲遲沒建。直到嘉慶四年太上皇駕崩,才欽準盛京官員提出的計劃,並命盛京將軍晉昌,工部待郎薩敏二人為“督工大臣”。他們提出,為了前後統一,還是用石獅形式,更為坊體堅固。同時,用獅子造型,可增添陵寢氣勢。嘉慶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調來的石匠,起早貪黑,刀刻斧鑿,僅用五個月便將四件石獅雕刻完畢。為此,嘉慶還給他們二人獎勵。可是,由於他們二人只顧趕工程進度,忽視了工程質量,不到二年,夾杆石獅便出現下沉現象。嘉慶得知此事,非常重視。這時正趕上嘉慶來盛京祭祖,考慮到工程還沒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現問題,於是傳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資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肅”。無奈,二人道旨照辦。

嘉慶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來到昭陵,當大禮已畢,在祭區敬瞻之時,特意到石坊駐足停留,十分仔細的觀摩了這件為之費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15

遊客朋友們你們好,我是導遊員李菲,能夠為大家服務,我深感榮幸,今天我將陪同大家遊覽瀋陽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於瀋陽的北部,故又稱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它與新賓的永陵,瀋陽的福陵合稱“關外三陵”,也是這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也是風景最好的一座。昭陵建於1643年,建成於1651年,後歷經康熙、嘉慶二帝增建而形成現在的規模,現佔地45萬平方米,佈局遵循“前朝後寢”的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下馬碑到正紅門,第二部分為正紅門到方城,第三部分是從方城到寶頂,今天我們就按這個順序進行參觀。

現在映入大學眼簾的是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刻成的“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6座下馬碑,告誡人們前方是帝王的陵寢,請下馬下轎,以示對先皇的悼念與尊重。

現在我們走在神橋上,神橋建在一條人工開鑿的“玉帶河”上,大家請看,眼前這座巍然聳立的石牌坊,是一件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石雕藝術精品。它是在18XX年也就是嘉慶6年增建的,用遼陽出產的青石雕鑿而成,石牌坊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築,它有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引起人們的儀注,告訴人們進入祭祀狀態。

穿過石牌坊,大家隨我上台階,眼前這座門就是正紅門,也叫山門,是陵寢的總門户。它有三個門洞,東邊的是君門,也就是祭陵時皇帝走的門,西邊是臣門,中間是神門,是皇太極及其皇后靈魂出入的門,此門平時不開,在當時只有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過,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走入這個神門吧!眼前這條筆直的道路就是神道,它與神門一樣,是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靈”出入陵墓的道路,除了抬祭品的官兵,相傳任何人行走都有“橫走罰,豎走殺,馬過砍碲”的規定。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在神道兩旁矗立着兩根潔白晶瑩的對稱石柱,這就是華表。在華表上方蹲坐一隻石獸,似犬非犬,披鱗掛甲,此獸叫“吼”。

傳説它是龍生九子之一,相傳這種怪獸骨瘦嶙峋,但是非常兇猛,因生性好望,老龍王派它守陵。“吼”在柱頂上坐的方向不同,有的面南,有的面北,據説面南的叫“望君出”,意在提醒皇帝不要忘記祖先的功德,前來祭祀;面北的叫“望君歸”,告訴皇帝不要長時間沉湎於悲哀之中要及時回到朝中處理朝政。

看過華表之後,大家順着神道兩側看,共有6對石獸,這12只石獸都各有其獨特的意義,第一對是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放在第一對是權力的象徵;第二對是獨角獸獬豸,第三對是麒麟,是吉祥如意的象徵,第四對是兩匹馬,一隻叫大白,一隻叫小白,有歌頌功德之意,第五對是兩隻駱駝,傳説皇太極為它所救,最後一對是大象,代表江山社稷,福源遼闊,四平八穩之意。

以上這六對石象生象徵着皇陵風水望不斷。

在神道中央正對着我們的是昭陵神功聖德碑亭,這座碑亭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東巡時修建的,裏面的石碑重10萬餘斤,碑文是康熙皇帝親自撰寫的,是對清太宗皇太極一生文德武功的頌揚和概括。大家仔細看一下馱碑的動物,它也是龍生九子之一,名叫,它長的是龍頭,龜身,鷹爪,蛇尾,因其喜好詩文,又善於負重,因此老龍王派它馱碑。

走過碑樓,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北陵的主體建築—————方城。這座隆恩門是方城的正門。大家可以看到,門上有一動物咬一大鐵環,它也是龍生九子之一,名叫“椒圖”,因其兇狠,懶惰,老龍王派它守門。進入隆恩門有一大殿這是隆恩殿,是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殿裏供奉着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的牌位,祭品,大家低頭看到四周所鋪的地磚均為金礦石製成,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磚鋪地”,因為它含有黃金沙的成分,所以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大家不妨仔細地找一找,運氣好的話説不定會找到一粒金光耀眼的金沙。

經過隆恩殿,我們來到了月牙城。蘇東坡有詩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圓代表“團圓”,缺代表“月牙”,月有悲傷離散之意,修個月牙城,象徵“人缺”,以示對皇帝的哀悼之情。眼前中間突起的圓形丘冢就是寶頂,在它下面的地宮裏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極及和孝端文皇后,據説有一個“金井御葬”的傳説,相傳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鎖鏈給吊起來,下面有一口井,被稱為“法眼”,皇帝為真龍天子,意為“龍歸滄海”。

昭陵的整體建築到此就參觀完畢了,這座錯落有致,充滿神鬱的陵墓建築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象徵着皇權的威嚴,神權的威力,同時也凝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技藝,具有古樸的文化內涵。昭陵今天就參觀到這裏,謝謝大家!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16

各位朋友,大家好!現在我們已經參觀、遊覽了瀋陽的故宮、北陵等著名的觀光景點,而我想這一切都會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人曾這樣説,瀋陽不愧是歷史文化名城,這裏的人文景觀很豐富、很獨特、極有特點,但可惜,這裏的自然景觀有些遜色。朋友,我説您的這個結論不得未免有點太早。再過一會兒你們自己就可以親眼看到,我們瀋陽不僅有漂亮的自然風光,而且還有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獨特景觀,就是您走遍全世界也難找到類似的地方。

您可能會説,你真會替瀋陽吹牛。把瀋陽的周圍都算上,也無非是幾座山、幾條河而已,跟中國著名的長江、黃河以及桂林山水等根本無法相比。您説的不錯,我們國家有名的風景名勝實在太多了,是瀋陽所無可比擬的。但是,您知道瀋陽的怪坡嗎?這個坡還確是有點稀奇古怪呢!那麼,就讓我們親眼去看一看這個怪坡吧。人們不是説百聞不如一見嘛。

您可能要問:那是個什麼樣的坡,且看如何怪法?但還是讓我來先問問你吧。您説開車、騎車或步行是不是上坡難,而下坡容易?您會想這問題有何難,連個小孩子也答得出嘛。當然是上坡困難下坡容易。但是,就怪坡而言可就不是這麼回事啦。

怪坡位於帽山腳下。在瀋陽北30公里處,位於東經123度10分,北緯42度,是由一位小車司機於1990年的某一天偶然發現的。他把車停在此坡的低處,然後便走開了。當他轉回來時卻發現他的車不在原地,而是沿坡上行有50多米。他不禁大為驚駭,並用車在此坡反覆試了幾回,結果都是如此。怎麼會有這樣的事?他怎麼也琢磨不明白,帶着滿腹疑團離開了。

自從怪坡被發現以來,許多專家、學者紛紛前來參觀、考察,但都沒能找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有人説這是由於磁場的作用所致,但無可靠的證據;有人説是由於視覺差所致,但拿水一試,水卻流向坡的東端低處。還有人説由於重力位移所致,可論據又明顯不足。就是時至今日,也無人能做出令人滿意的解釋,無人能得出可靠的結論。因此,説起怪坡,我們所能説的只有我們已知怪坡怪之當然,而不知怪坡怪之所以然。

(地點:怪坡前前)

大家請看,怪坡就在我們的眼前。這個怪坡長七十多米,寬約十五米,東低西高。在這條坡上,摘檔熄火。車會滑坡上滑,而下坡時,您不啟動加油,車子就會停着不動。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在這兒好像是失靈了。而這也正是我們瀋陽怪坡的怪之所在。大家請過來;這裏有出租的自行車,你們可以騎上試一試,看看是不是上坡容易下坡難,然後你們自己做結論吧,我想你們的結論當然是肯定的。這個怪坡是怪,怪是令人難以置信,除非是親眼所見,親自一試。因而人們有言百聞不如一見。

(地點:響山前)

此山距怪坡約一百米,佔地面積約二百平方米,現在請大家跺跺腳,看是否有一定空洞感。它的迴音使人感到這山好象是空的。大家請跺跺腳並靜下來聽。大家聽到那種。咚咚”的聲音了嗎?是不是很奇怪?因而我言百聞不如一試。

(地點:嗡頂)

來,讓我們往前走,一直走到山頂。在山頂上,我們把四周的美景盡收眼底。而上頂這個地方也是大家值得一看的去處。我們把它稱做怪坡的第三個怪去處。現在,咱們拿錘敲一敲這個地方來聽,大家聽到嗡嗡的聲音了嗎?它的聲音是不是聲聲入耳,綿軟悠長?這回我要跟大家説,百聞不如一聽。

現在,大家再拿出點時間來看一看,周圍的景物。南面可以看到的那片水域是一個人工湖一帽山水庫,北面那片水是一個天然湖,叫月牙湖”,再往北還有一個小山崗,叫馬牙山”。在這個小山崗的南坡有一個石碑,是清朝乾隆皇帝為户部尚書所賜立的。據説這裏當時有二塊石碑,其中一塊不知何時不翼而飛。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裏也離開了原來的所在有一百多米。關於這塊石碑民間流傳着很多的傳説。

(地點:返回的路上)

現在,我們可以説我們已到過怪坡了,那麼大家的感想如何?它是不是一個神奇的坡呢?神奇得不親眼所見,便難以置信呢?我並不想替瀋陽吹牛,我只想説上一句:在諸位的一生當中,可曾見過世上有什麼地方竟是這般怪異,這般神奇嗎?到此一遊,值!看一眼怪坡,值!

謝謝大家的合作。歡迎再次光臨。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17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怪坡風景區所有工作人員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本次為大家提供講解服務的導遊員,我叫,希望我今天的講解能讓大家對怪坡風景區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如果在我的講解過程中大家有沒聽懂或沒聽清楚的地方,請您向我提出,我會細緻耐心的,對您所提出的問題做出最詳細的解答!

好了,現在讓我們轉入正題,所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瀋陽市東部山區就有這樣一個坡,各種車輛到此,下坡不開(蹬)不走,上坡不開(蹬)卻自動向坡上滑行。

那它究竟是怎樣發現的呢?公元1990年4月的一天,新城子區第一交警大隊第二分隊的兩名交警到此熟悉路段,當兩個人駕駛着北京牌吉普車行駛到怪坡底部時,無意間發現車內加油表失靈,於是將車停下,摘檔熄火後不久,奇蹟發生了,車子竟在無人駕駛地情況下,神不知鬼不覺地由東向西沿坡滑行而上,十分驚愕的他們壯着膽子又試了幾次,仍然如此,百思不得其解,帶着迷惘就這樣惶然而去了。

消息不脛而走,好奇者蜂擁而至,國產、進口、大型、小型、載重、輕便,各種汽車紛紛來坡一試,無不證實怪坡之奇妙,更有趣的是騎上自行車上坡只要扶住車把,不用蹬車就飛快地向坡上滑行,而下坡卻要用力蹬,不蹬不走,真是奇哉,妙哉,眾人交口稱“怪”,“怪坡”之名從此傳開,現在已經越出國境,蜚聲中外,堪稱“華夏一絕”!怪坡是一條長80餘米,寬約25米,呈西高東低走勢自然形成的斜坡,它位於東經12303’,北偉420,海拔153.1米,在瀋陽市新城子區清水台鎮帽山西麓,面對曠野,背依羣山,沈哈高速公路縱穿景區境內,西距貫穿南北的國道102線1.32公里,南達東北名城瀋陽30公里,北往遼金重鎮鐵嶺28公里,東向煤都撫順30公里,距《劉老根》續集拍攝地清河風景區90公里。怪坡面世,神祕加身,專家、名人、學者紛至沓來探祕揭謎,我國當代著名詩人賀敬之參觀後留下這樣的詩句:“自然探祕,人生解惑,一題多思,瀋陽怪坡”。香港著名作家金庸頗有感想,他寫道:“天下奇事怪象甚多,智力有時而窮,固不能概以非科學視之。”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美籍華人李政道曾親臨怪坡體驗後,風趣地説:“怪坡不是魔術,弄清原因,我又可獲得一次諾貝爾獎金。”總之,對怪坡形成的原因,眾説紛紜。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概括起來現在比較集中的説法有三個:有人認為在怪坡西側有一磁場或引力場,足以吸引各種車輛或行人輕鬆西行,但至今未能探測到磁場發生地及強度。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曾帶着大小兩個球體籃球和鐵球親臨怪坡測試,結果兩個球體都是向坡上滾動,所以磁場這種説法被否定;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物體都受地心引力作用,物體沿坡下滑,也是由該物體受地球體引力所起的。由於怪坡上的物體不再向坡下滑而是向坡上移的現象就已經脱離了經典力學的一般情況,由於某種原因重力場上的某個或某幾個點分佈異常這是完全可能的。但產生這種現象它的範圍不可能只限制在這條長80餘米,寬約25米的坡,可是怪坡附近,目前卻再也找不到這種現象了;由於怪坡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了視覺上的誤差。但是在坡上無論是用水平儀測量還是測海拔高度,坡度和落差都有,坡度約為1.87度,而兩側的海拔高度落差為1.2米.這足以證明不是視覺差。

各種説法都相互矛盾,都不能給怪坡以準確的科學定論。

這是一個神祕的地方,絡繹不絕地遊人無不帶着“臨坡不枉此來遊的滿足,又留着如此奧妙誰造化”的縣念而欣然離去。

科學迷宮大,解謎待專家。

怪坡發現後,又有新謎面世,真可謂“一坡奇特百景生輝,山獻風光水奉姿色。”在怪坡東南約百米的山坡上,有方圓二百米的地方只要用腳使勁一跺,下面就會發現“空空”的響聲,其聲深厚,被人稱為“響山”。

順着響山坡行至山頂,倘若用木棰砸地,便可聽到“嗡嗡”的響聲,其聲圓潤,悠悠不止,故被稱為“嗡頂”。怪坡、響山、嗡頂被稱為“三謎”不解之因,人們更想給它披上一層神祕袈裟!

截至20xx年,風景區已累計待中外遊人500萬人次,國籍遍佈6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連年遞增,景區的投入逐年加大,現已累計投資1.5億元,從1993年全面開發以來,年平均投入120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中央、省、市和國外的100餘家電視台記者,300多家報刊雜誌均對怪坡作過報道,怪坡開發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在遼、沈地區旅遊行業中可稱得起“龍頭產業”,成為外國人,外地人到沈的首選景觀。因此,風景區相繼被評為“遼寧省五十佳景”“瀋陽市xx大旅遊景觀”,“遼寧旅遊八大奇觀”之一。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18

醫巫閭山,今簡稱閭山,地處今遼寧省錦州市境內,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醫巫 閭山歷史悠久,由華夏幾千年的文明積澱而成。相傳舜時把全國分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為一州之鎮,閭山被封為北方幽州的鎮山。周時封閭山為五嶽五鎮之一。

自隋開始,此山便成為“北鎮”的“五大鎮山”,從而聲名鵲起。元、明、清帝王登基時,都照例到山下北鎮廟遙祭此山,故其聲名日隆,一躍而為東北名山之首。它以悠久、博深的歷史文化和秀麗、奇特的自然風光而享譽國內外,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旅遊勝地。

醫巫閭山景點有:北鎮廟、聖水橋、魚池、觀音閣、四角亭、曠觀亭、蓬萊仙境、蓮花石、望海寺、萬年鬆、名山、老爺閣、風井、桃花洞、白雲關、遊目天表等。除北鎮廟在山下外.其餘景點全在山上,而且集中在觀音閣一帶,彼此相距較近。北鎮市有條路直通北鎮廟、聖水橋和道隱谷。自道隱谷起,此路雖始分為兩支,但左右環通,無論左行或右行,山上景點皆可遍遊。一般説,以右行先至魚池、觀音閣為佳。

閭山分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四個主要遊覽區,共計一百多個景點。閭山以寺院為中心形成了十大景區:大石棚、聖水盆、觀音閣、白雲觀、遼代蕭太后蠟像館、元代宰相耶律楚材讀書堂、玉泉寺、藥王廟、祖峯長城,新建的千米索道把大閣、玉泉寺兩景區連為一體。遠眺峯巒翠色,近睹千丈危巖,景色秀麗,姿態萬千,像一幅恢弘博大的潑墨畫卷。分為前山後山,山神廟,圓通殿,蠟像館,清朝皇上和孝文皇后,慈禧太后的故事。大石棚,(又名道隱谷),接索道!坐索道到玉泉寺,玉皇亭,玉泉湖,藥師殿,美麗景色連成一片。後山,萬年鬆,讀書堂,老爺閣,白雲關,望海寺,有蠟像館,講訴一位清朝皇后的故事。總山長為960千米,北鎮到盤錦一帶都有醫巫閭山,北鎮為主山,其他一帶為副山。

山上名勝古蹟眾多。從遼、金開始,歷代在此都有所營建。遼代有望 海堂;金代有懸巖寺、勝鑑亭;明清兩代有玉泉寺、清安寺、靈山寺、雲巖寺、具瞻亭、覽秀亭、會仙亭等。望海堂建在醫巫閭山的主峯望海山上,據文獻記載,這裏是遼太祖長子、東丹王耶律倍的讀書處。據説天氣晴朗的時候,從這裏可以望到渤海。望海山下東邊的山谷裏,有遼代東丹王耶律倍的顯陵和景宗耶律賢的乾陵。觀音閣 在望海峯的南面,明時稱清安寺,清初改稱現名。有前殿、正殿和東西配殿。周圍奇峯怪石林立,蒼松翠柏秀美。閣中保存着清乾隆皇帝題的“聖水盆”三字刻石及他題詠觀閣的石刻兩方。由觀音閣進山後,沿石路向上,巖間題銘逐漸增多。據説乾隆皇帝曾欽定“閭山八景”:道隱谷、聖水盆、桃花洞、呂公巖、望海寺、曠觀亭、萬年鬆、蝌蚪碑等。都在這一帶。

道隱谷俗稱大石棚,在觀音閣的西側,是從石壁中斜出的一塊屋檐形的巨石,構成一個天然石窟,裏面可容納數百人,它的頂部有一股清泉垂落,它側面的山巖上刻有唐代詩人王維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石棚的下面便是蓮花狀的 “聖水盆”,承接着棚頂落下的泉慫,叮咚有聲。望海寺在觀音閣 後聳立的山崖上,其峯頂系由幾塊巨大的花崗巖天然壘成,下有天然石穴。拾級而上,可登臨絕頂,南望渤海,水天一色。萬年鬆在望海寺西,高30米,樹圍均5米,枝葉參天,傲然挺立。由觀音閣後部的“蓬萊仙境”摩崖上邊西去,就到了白雲觀。由此向下,來到增福寺舊址,寺址前有一棵高大挺拔的古鬆,名為“將軍鬆”,樹齡已有三四百年了。鬆前有“風井”。由此向南為“南天門”,崖壁上多有題刻,再向東去,過“遊目天表”,可順原路下山了。玉泉寺在觀音閣的南面,是醫巫閭山的又一大風景區。由“南天門”踏南去,沿途有玉泉寺、大朝陽寺,過鵝頭峯後,有吐雲寺、龍潭宮、圓通觀、海雲觀、青巖寺等。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19

今天請大家來參觀鳳凰山風景名勝區,遼寧鳳凰山導遊詞。鳳凰山位於丹東市西北60千米處。古為“遼東第一名山”,清朝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0年),鳳凰山就與醫巫閭山、千山、藥山並稱為奉天省(今遼寧省)四大名山。現被稱譽為“國門名山”,“萬里長城第一名山”,景區面積216.875平方千米。現在我們車走的這條路是沈丹公路,即丹東到瀋陽的公路。沈丹公路長約280千米,鳳凰山就位於沈丹公里旁邊。丹東到鳳凰山是60千米,那麼從鳳凰山到瀋陽則是220千米。從這(指沈丹公路入口處)到鳳凰山大約需要一個小時,我想利用這段時間給大家介紹一下鳳凰山有關情況。我們説鳳凰山是“萬里長城第一名山”,把鳳凰山與萬里長城聯繫起來,並不是想借萬里長城之名而誇耀鳳凰山,鳳凰山的確是萬里長城東端起點上第一座秀麗山峯。有關長城專家早已考證,萬里長城東端起點不是在山海關,而是在丹東的虎山。那麼大家可能會問,既然萬里長城起點是虎山,虎山應該是“萬里長城第一名山”。而虎山重在長城。我想大家會同意我的這個想法吧。

鳳凰山在歷史上曾有過幾個名字,早在南北朝時,這裏築有“烏骨城”,山叫做“烏骨山”,隋末唐初,建“熊山城”時,山改為“熊山”。現在我們稱之鳳凰山,不是因為其形像鳳凰,是根據這樣的一段傳説:相傳唐貞觀年間,一代開明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慕名來遊,山上鳳凰起舞,飛立於“拜祖石”上,向唐太宗點頭行大禮,唐太宗很是高興,隨即賜此山為“鳳凰山”。我們都知道皇上是“金口玉牙”,從那時起到現在,1300多年過去了,一直稱其為鳳凰山,鳳凰飛出來的洞叫鳳凰洞。

鳳凰山位於長白山餘脈,面積120多平方千米,最高峯是攢雲峯,海拔836.4。鳳凰山分為西山、東山、廟溝、古城、玉龍湖等景區。遍遊鳳凰山人們常説,鳳凰山有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奇、娥眉之秀。其中“老牛背”、“天下絕”、“箭眼”等奇觀世間罕見;“鳳凰洞”、“三教堂”、“一品洞天”等古洞幽深;“山雲鋪海”、“天池在望”等十大景觀變化多端;“石壁鶴影”、“參娘望夫”等奇形怪石栩栩如生;“臘柞連理”、“參娘柞”等古樹搖曳多姿;“丹泉”、“鳳洞”等清泉四季不竭;“天女木蘭”、“玉玲”、“杜鵑”等珍貴花卉四季飄香;“紫陽觀”、“鬥母觀”、“觀音閣”等廟宇古剎莊重古樸;“忽必烈塔”、“解放紀念塔”、“古城壘”等歷史古蹟至今尚存;“將軍峯”、“神馬峯”、“箭眼峯”等七座山峯拔峭沖天;“高山水長”、“亙古中天”等40餘處摩崖鐫刻頗具功力,這樣鳳凰山變成了融自然美、人工美於一處,交織成一幅天然絕妙、和諧壯觀的中國山水畫卷。春山吐翠杜鵑紅,夏賞雲海聽瀑聲,秋風染勝錦繡,冬雪冰凌掩青松。 這首詩就是對鳳凰山的真實寫照。

因為時間關係我們今天不能參觀完鳳凰山的每一個景點,我想和大家一起遊覽一下西山景區比較集中的幾個有代表性的景點,讓我們能窺一斑而見全貌。現在我們在這裏停車,請大家做好登山的準備。

我們眼前看到的就是紫陽觀。書中對紫陽觀名字的來歷是這樣解釋的,“晨起即受曦陽之光照。曦陽初上光呈紫色,有‘紫氣東來’之説,道教稱曦陽為紫陽,又説紫陽乃祥瑞之狀,故道觀以此為名”。今天我們亦是早早地來到紫陽觀,正逢“紫氣東來”之良機,看來這會給我們每個人帶來好運和吉祥的。紫陽觀是鳳凰山主持,亦稱三官殿。始建與明弘治初年,原名“大寧寺”。後來又稱“逍遙寺”,先時僧人住寺,明清之間,由於戰火不斷,兵荒馬亂,日見凋零,雍正年間,僅有老僧人一人,老僧死後,廟就歸於道教,乾隆初年,道士李永義,改寺建觀,始稱“紫陽觀”,道觀十三年重修,由三官殿、東西配殿、鐘鼓樓組成。

現在讓我們進三官殿看一看吧。三官殿內供奉天、地、水三官神像。中間是天官堯,堯能賜福;右邊是地民舜,舜可赦罪;左邊是水官禹,禹能懲惡。虔誠的人們在三官神像前叩拜,就會解脱罪惡,得享天福。三官神像左邊的是“瑤池金女”羣塑(傳説),右側為“八仙過海”羣塑(傳説),正殿東面是“護法靈官”,告戒世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西面立的是“護法土地”,牆上繪的這些圖畫分別是“麻姑獻壽”、“大禹治水”、“皇帝戰蚩尤”、“神農嘗百草”(傳),這些傳説可以把你帶到遙遠古昔,撩起你綿綿的懷古之情,觀外這四株古鬆傳説作為紫陽觀的夥伴已經在這裏守護了半個多世紀,古鬆與古剎相映成輝,使紫陽觀顯得更加莊重古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liaoning/g9xyz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