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陝西導遊詞 >

陝西半坡遺址景點導遊詞(精選14篇)

陝西半坡遺址景點導遊詞(精選14篇)

陝西半坡遺址景點導遊詞 篇1

這兩所分別為半坡人早期居住的房屋。一所是圓形的房屋東西直徑為6.3米,南北直徑6.7米,門向南開,門寬1.10米,門兩側有隔牆,中間的灶炕被後期的一個窯穴所破壞。另一所是半地下式的方形房屋,此房邊長為3.8米,深為0.7米,入口為斜坡式。入口兩側有四個對稱的柱洞,灶坑居中,這所房屋的結構簡單,但也比較潮濕。

陝西半坡遺址景點導遊詞(精選14篇)

再看這所半地下式的長方形房屋,此遺址東西長4.4米,南北寬3.2米,深64釐米。西部比東部高出約10釐米,形成了一個平台,是半坡人睡覺的地方。挖掘時在房屋的東部發現了一些陶罐、箭頭和盛貝殼的碎罐。這都説明了半坡人睡覺有固定的地方,放置東西也有一定的順序。

這個遺址是後期的房屋遺址。此遺址面積為17平方米,門向南開,地面上鋪有一木板,四周豎有10根大柱子,大柱子間用藤條連起一些小柱和木板,房子的裏外都用草泥塗上,這是最早的框架式結構的房屋。這座房屋已有了中國建築的民族特點,為北方典型的房屋形式。

陝西半坡遺址景點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請隨我一同步入遺址大廳內去拜訪一下半坡人吧!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些溝、囿、陶、罐的大總體便是半坡遺址了。它是1953年春在灞橋水力發電廠建設施工時偶然發現的,後來在陳毅元帥的建議下修建了該館。而後,又從54年秋到57年夏先後對其進行了5次發掘,面積為1萬平方米。半坡分居住區、製陶區和墓葬區3個部分。居住區是村落的主體,半坡屬於新石器時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製、骨制和石器。婦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產力,製陶、紡織、飼養家畜都由她們承擔,男人則多從事漁獵,在這裏我們既能看到人類童年時代的純樸,也能尋覓到中華先祖艱辛的足跡。

在遺址中共發現房屋遺址46座,囿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甕棺73座以及大量生產工具及生活用具。

各位遊客請看,在遺址大廳的中央,有一座復原後的圓形房屋遺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它的不同之處。哦,對了,這座房屋與別的房屋不同之處在於它屬於村落的最中央而且面積最大,有160平方米,而村莊內其它的房屋面積小而且門都是朝南開,構成了一個向心狀,將大房子團團圍住,這就從形式上反映了這座大房子的重要性。

陝西半坡遺址景點導遊詞 篇3

圍溝北邊為墓葬區,這裏主要是埋葬成年人的公共墓地,埋葬的形式有仰卧伸展葬,伏卧葬,屈肢葬等各種形式,但頭部一律朝西。另外還有5例為集體改葬的二次葬。這個有名的墓葬遺址説明當時人們非但已經有了比較複雜的靈魂觀念,而且已經有了葬禮這種宗教行為。

當原始人類還差不多過着動物般生活的時候,他們還不能將自己同自然分開,對於自身的生死沒有那麼關注。周口店發現的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約四五十萬年前,他們的屍骨被隨意亂扔,説明他們還沒有產生靈魂觀念,更不要説還會想到人死後靈魂將到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的宗教觀念。從考古發現,宗教最早產生於大約距今十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在我國山頂洞人的遺骸周圍,就發現撒有含赤鐵礦的紅粉末,並有鑽孔的獸齒,石珠,骨墜等裝飾品做為陪葬,説明當時就已經有了靈魂不死的觀念和對鬼神的崇拜。半坡遺址的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當時對於靈魂觀念,鬼魂崇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因而當時已有了較複雜的靈魂觀念和墓葬方式如死者頭部朝西,表明靈魂的去向,可能與是否傍晚太陽在西方落下表明一天結束的觀察中受到啟發,認為人死後也像太陽落山,到西方的另一個世界。半坡村墓葬遺址中,兒童和成人墓地分開,反映了人們已對靈魂做出區別,相信冥間也有年齡層次的分別。此外,從墓葬中也可以看出仰卧伸展葬者可能為當時氏族中地位稍高一點的人或一般的村民,而伏卧葬,屈肢葬者為當時氏族戰爭中被俘獲的人或者是一些因疾病死亡的人。人們認為他們因怨而死,死後靈魂無法安寧,一定會成為怨鬼作祟於人間,所以必須用殘酷手段處置他們,使他們無法作祟於人間,實行二次撿骨葬可能是認為屍體腐爛以後靈魂才能最終從肉體中解脱出來獲得自由或轉生。

陝西半坡遺址景點導遊詞 篇4

陶窯展廳展出了半坡先民使用的陶窯一座。雖然陶窯已殘,但還能看出內部結構和使用方法。在遺址中我們一共發現了6座陶窯。窯分為橫穴和豎穴兩種,由火膛火道,窯箅和窯室組成。半坡早期使用的是橫穴窯,後期使用的是豎穴窯,豎穴比橫穴先進。陶窯是人類第一次藉助水,火的幫助,通過化學變化從而製作出的物質,製陶術是人類在大自然鬥爭中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創造。

半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種類繁多,大小各異。但由於陶窯體積較小,每窯每次只能燒出3—5件小器或1—2件大器。雖然使用木材作燃料,但温度卻可以達到800—1000℃左右。火候好時燒出的陶器硬度相當好,彩陶顏色純正,不禁使人感慨萬分。陶窯的形式雖然粗陋,結構簡單,但卻完整合理。當時人們利用它燒出了人們的生活用品,也燒出了色彩絢麗的彩陶藝術品,為當時人們的生息立下了“汗馬功勞”,也使原始文化大放異彩。

陝西半坡遺址景點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您好!現在我們來到了久負盛名的半坡博物館,它位於西安市東郊滻河、灞河之間,建成於1958年,是新中國第一個反映原始社會的遺址博物館,是黃河流域一處比較完整的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遺址,距今約6000年左右,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這種文化遺址於1921年首先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所以被命名為“仰韶文化”。由於在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彩繪陶器,因此仰韶文化也稱為“彩陶文化”。現在博物館有兩個陳列室和1個遺址大廳,而半坡所處的灞、滻兩條河流也是古代“八水繞長安”中八水的兩條最重要的河流。

現在請大家看,台階上的那建築便是遺址大廳,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半坡遺趾”四個醒目的大字了吧,這四個字是由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如果仔細看,四個字有一個字是錯誤的,那就是“趾”字。按理説應該是“土”字旁,但郭老卻寫成“足”旁。對於這個,有人認為這是由於郭老一時喝多手下之誤;但更多的人認為郭老之所以這樣寫是有他的用意的,它意味着我們的祖先從遠古一步步的走向了現代。

陝西半坡遺址景點導遊詞 篇6

這個展櫃裏展出的狩獵工具有矛和弓箭,還有一種很厲害的工具石球索。弓箭具有射程遠,射速快,推進力大,準確度高,殺傷力強等特點,是當時最有效的工具。弓箭的出現避免了人和野獸進行面對面的搏鬥,提高了遠距離殺傷野獸的準確性,弓箭延長了人的手臂和腿,大大增強了們祖先同自然界鬥爭的能力。半坡人在狩獵中的另一件法寶就是用石球做成的“飛球索”,用它來狩獵大大提高了命中率。使用時手抓一球對準野獸的方向猛力旋轉,遇到障礙物會自動纏住,這樣便可以捕捉到逃跑中的野獸。飛球索這種古老的狩獵工具,在今天美洲印地安人和非洲一些原始民族中依然使用。在原始社會,人們不放棄一切可以捕殺到野獸的方法,為了獲取肉食也會使用斧頭,錘頭,木棒等工具,甚至用設陷阱,網羅,圍獵等方法來捕獵它們。

這裏展出的是半坡人的捕獵工具,有魚叉,魚鈎,魚網,石網墜,陶網墜等。捕魚是半坡人一項主要經濟活動,滻河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捕魚場所

俗話説,“姜太公鈎魚,願者上鈎”傳説姜太公釣魚所用的就是直魚鈎,對於傳説的真假我們無法判斷,但在半坡遺址中我們確實發現了早期沒有倒刺的魚鈎、魚叉,但這些工具使用時極不方便,紮上的魚稍作掙扎就會逃掉,最後由於人們不斷的總結經驗,終於發明了有倒鈎和倒刺的魚鈎和魚叉,它們製作得十分精細,幾乎可以和今天的金屬魚鈎相媲美。釣魚的方法也與我們今天的方法相同,估計當時叉魚法的使用多於釣魚法。

陝西半坡遺址景點導遊詞 篇7

半坡遺址位於西安市以東,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農村遺址,屬於俯韶文化。這類遺存僅在黃河流域的閉中區域就收現了400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今代文化收源地之美稱。

半坡遺址是1953年春在灞橋火力收電廠施工中奇然收現的。現存面積約5萬仄方米,分炊住區、造陶區以及墓葬區3個全數。收掘面積為1萬仄方米,共收現房屋遺址46座,圈欄2座,貯備物品的地窖200多個,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甕棺葬73座,燒陶窯址6座,和大量出產東西以及生活用品。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半坡先民們的出產與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今收掘的基礎上修立了我國第一座遺址性專物館-半坡專物館。半坡專物館現有2個陳列室以及1個遺址大廳。第一展室次要展出在半坡遺址收現的出產東西,有石器、漁具、紡輪、骨針、魚鈎、魚叉等,我們可以或許由此懂得半坡人出產行為的各種場面。第兩展室展出的文物迴響反饋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以及各種收亮造制。

人面魚紋是半坡彩陶畫的典型做品,這仄生動的形象迴響反饋了半坡人歉富的藝術”"想象力”"。人面魚紋線條亮快,人頭像的頭頂有三角形的收髻,二嘴角邊各銜一條小魚。此圖迴響反饋了半坡人以及魚之間的密切閉系以及特殊的感情,大概是半坡氏族信奉的圖騰。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點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哄騙重口本理的一種汲水器。詳細法子是在單耳上繫上繩子,由於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觸水面就主動傾斜,灌滿水後又因為重口移動而製作豎起。用它盛水另有二大特點,一是便於手提與肩背,兩是心小,灌滿水後從河邊到居住區的路下水沒有容易漫出。

先民們通過歷久的實踐收現水蒸汽可以或許熟食,因而造做了陶甑,這是人類”"汗青”"上最早操縱蒸汽的典範。

半坡小孩實行甕棺葬。小孩逝世後,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個坑,放個大陶甕或罐,把小孩屍體放在內亂裏,下面蓋個陶缽或陶盆,並在之中鑿個洞,大概是供逝世者靈魂出進的通敍。較大的孩子則用二個陶甕對起去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這富足表達了父母對子兒的迷戀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甕棺共有73個。由於其時製作前提很差,人們的生活非常艱苦,加上疾病流行,小孩逝世亡率很高。

陝西半坡遺址景點導遊詞 篇8

半坡遺址位於西安市以東,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農村遺址,屬於俯韶文化。這類遺存僅在黃河流域的閉中區域就收現了400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今代文化收源地之美稱。

1958年,在考今收掘的基礎上修立了我國第一座遺址性專物館――半坡專物館。半坡專物館現有2個陳列室以及1個遺址大廳。第一展室次要展出在半坡遺址收現的出產東西,有石器、漁具、紡輪、骨針、魚鈎、魚叉等,我們可以或許由此懂得半坡人出產行為的各種場面。第兩展室展出的文物迴響反饋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以及各種收亮造制。人面魚紋是半坡彩陶畫的典型做品,這仄生動的形象迴響反饋了半坡人歉富的藝術想象力。人面魚紋線條亮快,人頭像的頭頂有三角形的收髻,二嘴角邊各銜一條小魚。此圖迴響反饋了半坡人以及魚之間的密切閉系以及特殊的感情,西北地區,大概是半坡氏族信奉的圖騰。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俯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古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春收現,遺址面積50000仄方米。從1954年9月到1957年冬日,中國科學院考今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今事情者,先後收掘5次,延續近4年光陰,揭露遺址面積達10000仄方米,取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共收現房屋遺蹟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種.種墓葬250座(此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女甕棺73座)和出產東西以及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陝西半坡遺址景點導遊詞 篇9

半坡人的社會組織是婦女領導下的母子氏族社會,從出土的文物反映先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個人財產,沒有私有;既沒有階級又沒有剝削;大家共同勞動,共同分配的原始社會。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它的生產力特別低下,人們生活的十分艱苦。

這裏展出的主要是半坡人制造出來的陶器,半坡人在製作陶器時,主要有兩種方法,“泥條盤築法”,這是製做陶器的主要方法,就是將陶泥搓成扁狀的泥條,再一圈一圈地盤成需要的形狀,經過磨光和口沿部分的修整,才送進陶窯去燒製;另一種方法是“捏塑法”主要用來制小的器皿,直接製成泥胎去燒製。半坡出土的陶器種類繁多,有經過篩選的陶土製成的表面光潔、質地細膩的細泥陶飲食器具,像碗、壺、盆、杯等,也有用摻着粗砂的陶土製成的耐高温、不易破裂的夾砂陶炊具。半坡的陶器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

陝西半坡遺址景點導遊詞 篇10

現在我們再來參觀一下半坡各個時期的房屋:

這兩所分別為半坡人早期居住的房屋。一所是圓形的房屋東西直徑為6.3米,南北直徑6.7米,門向南開,門寬1.10米,門兩側有隔牆,中間的灶炕被後期的一個窯穴所破壞。另一所是半地下式的方形房屋,此房邊長為3.8米,深為0.7米,入口為斜坡式。入口兩側有四個對稱的柱洞,灶坑居中,這所房屋的結構簡單,但也比較潮濕。

再看這所半地下式的長方形房屋,此遺址東西長4.4米,南北寬3.2米,深64釐米。西部比東部高出約10釐米,形成了一個平台,是半坡人睡覺的地方。挖掘時在房屋的東部發現了一些陶罐、箭頭和盛貝殼的碎罐。這都説明了半坡人睡覺有固定的地方,放置東西也有一定的順序。

這個遺址是後期的房屋遺址。此遺址面積為17平方米,門向南開,地面上鋪有一木板,四周豎有10根大柱子,大柱子間用藤條連起一些小柱和木板,房子的裏外都用草泥塗上,這是最早的框架式結構的房屋。這座房屋已有了中國建築的民族特點,為北方典型的房屋形式。

陶窯展區

以圍溝為界,東邊為製陶區

陶窯展廳展出了半坡先民使用的陶窯一座。雖然陶窯已殘,但還能看出內部結構和使用方法。在遺址中我們一共發現了6座陶窯。窯分為橫穴和豎穴兩種,由火膛火道,窯箅和窯室組成。半坡早期使用的是橫穴窯,後期使用的是豎穴窯,豎穴比橫穴先進。陶窯是人類第一次藉助水,火的幫助,通過化學變化從而製作出的物質,製陶術是人類在大自然鬥爭中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創造。

半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種類繁多,大小各異。但由於陶窯體積較小,每窯每次只能燒出3—5件小器或1—2件大器。雖然使用木材作燃料,但温度卻可以達到800—1000℃左右。火候好時燒出的陶器硬度相當好,彩陶顏色純正,不禁使人感慨萬分。陶窯的形式雖然粗陋,結構簡單,但卻完整合理。當時人們利用它燒出了人們的生活用品,也燒出了色彩絢麗的彩陶藝術品,為當時人們的生息立下了“汗馬功勞”,也使原始文化大放異彩。

墓葬區

圍溝北邊為墓葬區,這裏主要是埋葬成年人的公共墓地,埋葬的形式有仰卧伸展葬,伏卧葬,屈肢葬等各種形式,但頭部一律朝西。另外還有5例為集體改葬的二次葬。這個有名的墓葬遺址説明當時人們非但已經有了比較複雜的靈魂觀念,而且已經有了葬禮這種宗教行為。

當原始人類還差不多過着動物般生活的時候,他們還不能將自己同自然分開,對於自身的生死沒有那麼關注。周口店發現的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約四五十萬年前,他們的屍骨被隨意亂扔,説明他們還沒有產生靈魂觀念,更不要説還會想到人死後靈魂將到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的宗教觀念。從考古發現,宗教最早產生於大約距今十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在我國山頂洞人的遺骸周圍,就發現撒有含赤鐵礦的紅粉末,並有鑽孔的獸齒,石珠,骨墜等裝飾品做為陪葬,説明當時就已經有了靈魂不死的觀念和對鬼神的崇拜。半坡遺址的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當時對於靈魂觀念,鬼魂崇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因而當時已有了較複雜的靈魂觀念和墓葬方式如死者頭部朝西,表明靈魂的去向,可能與是否傍晚太陽在西方落下表明一天結束的觀察中受到啟發,認為人死後也像太陽落山,到西方的另一個世界。半坡村墓葬遺址中,兒童和成人墓地分開,反映了人們已對靈魂做出區別,相信冥間也有年齡層次的分別。此外,從墓葬中也可以看出仰卧伸展葬者可能為當時氏族中地位稍高一點的人或一般的村民,而伏卧葬,屈肢葬者為當時氏族戰爭中被俘獲的人或者是一些因疾病死亡的人。人們認為他們因怨而死,死後靈魂無法安寧,一定會成為怨鬼作祟於人間,所以必須用殘酷手段處置他們,使他們無法作祟於人間,實行二次撿骨葬可能是認為屍體腐爛以後靈魂才能最終從肉體中解脱出來獲得自由或轉生。

陝西半坡遺址景點導遊詞 篇11

半坡的原始村落我們已經參觀完了,現在我們一起再去看看在半坡所發掘出來的文物。

在第一展室裏展出的主要是半坡人的生產工具,有石器、骨器和玉器。在這裏我們可以瞭解到半坡人的各種生產和生活的場面。

根據人類各個歷史時期所使用工具的不同,歷史學家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劃分為石器時代(新、舊),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在人類歷史上舊石器時代的時間最長,如果把人類歷史按300萬年計算,舊石器就佔了299萬年。約在距今1萬年前,人類發明了磨製石器,進入新石器時代,約五六千年前,發明了冶煉術,進入青銅器時代,半坡人處於新石器時代的發展期。

半坡遺址位於滻河的第二階地上,這裏東面是林木茂盛的白鹿塬,西面是波光粼粼的滻河。在六七千年前,半坡這一帶樹林、竹林茂密,近處還有大片的草原和沼澤,其中生長着相當繁多的遊食動物。從遺址中發現的大量狩獵動物骨骼來看,有斑鹿、水鹿、竹鼠、貉、狐狸、兔和鵬鳥等,其中又以斑鹿的骨骼為最多。這也許是因為因為斑鹿性情温馴,易於捕捉的緣故吧。

陝西半坡遺址景點導遊詞 篇12

各位遊客您好!現在我們來到了久負盛名的半坡博物館,它位於西安市東郊滻河、灞河之間,建成於1958年,是新中國第一個反映原始社會的遺址博物館,是黃河流域一處比較完整的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遺址,距今約6000年左右,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這種文化遺址於1921年首先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所以被命名為“仰韶文化”。由於在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彩繪陶器,因此仰韶文化也稱為“彩陶文化”。現在博物館有兩個陳列室和1個遺址大廳,而半坡所處的灞、滻兩條河流也是古代“八水繞長安”中八水的兩條最重要的河流。

現在請大家看,台階上的那建築便是遺址大廳,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半坡遺趾”四個醒目的大字了吧,這四個字是由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如果仔細看,四個字有一個字是錯誤的,那就是“趾”字。按理説應該是“土”字旁,但郭老卻寫成“足”旁。對於這個,有人認為這是由於郭老一時喝多手下之誤;但更多的人認為郭老之所以這樣寫是有他的用意的,它意味着我們的祖先從遠古一步步的走向了現代。

遺址大廳

各位遊客,請隨我一同步入遺址大廳內去拜訪一下半坡人吧!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些溝、囿、陶、罐的大總體便是半坡遺址了。它是1953年春在灞橋水力發電廠建設施工時偶然發現的,後來在陳毅元帥的建議下修建了該館。而後,又從54年秋到57年夏先後對其進行了5次發掘,面積為1萬平方米。半坡分居住區、製陶區和墓葬區3個部分。居住區是村落的主體,半坡屬於新石器時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製、骨制和石器。婦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產力,製陶、紡織、飼養家畜都由她們承擔,男人則多從事漁獵,在這裏我們既能看到人類童年時代的純樸,也能尋覓到中華先祖艱辛的足跡。

在遺址中共發現房屋遺址46座,囿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甕棺73座以及大量生產工具及生活用具。

各位遊客請看,在遺址大廳的中央,有一座復原後的圓形房屋遺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它的不同之處。哦,對了,這座房屋與別的房屋不同之處在於它屬於村落的最中央而且面積最大,有160平方米,而村莊內其它的房屋面積小而且門都是朝南開,構成了一個向心狀,將大房子團團圍住,這就從形式上反映了這座大房子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這房子是做什麼用的嗎?這房子曾經也引起了許多考古學家和民俗學家的極大興趣,經研究我們知道了它的作用,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大會堂。這房子的一大用處是供老人和孩子們居住的:這些老人當中可能包括歲數較大的婦女即母系氏族的酋長。另一個作用在此舉宗教禮儀活動:如兒童長大之後在此舉行成丁禮。如果氏族成員們遇到了什麼問題,象勞動產品如何分配,對外族進行報復等問題,氏族成員都要在此舉行議事會,進行商討。這房子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氏族成員受教育的場所。當一天勞動之後,氏族成員圍坐在火膛周圍聽有經驗的婦女講授生產生活經驗。

陝西半坡遺址景點導遊詞 篇13

10月6日,我和好朋友小米一起去參觀西安半坡博物館,這是我期待已久的,所以我非常的興奮。

我們先參觀了半坡遺址保護大廳,裏面是6000多年前母系氏族社會人們曾居住過的地方。有圓形和正方形的房屋;有他們生活和生產所需的各種遺蹟遺物;有集體墓葬、兒童墓葬;有地窖;有灶坑……生動地展現了當時社會人們生產與生活情況。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的人們用手很辛苦的在他們房子周圍挖了一個大圍溝,這個溝長300多米,寬6-8米,深5-7米,主要作用一是防洪排水,二是防止野獸的侵襲和其他氏族的騷擾,是半坡人有效的防禦措施。他們真是好聰明啊!

緊接着我們參觀了半坡遺址出土文物展陳列室,裏面有近萬件生產工具和生活工具,以及很多的彩陶、雕塑等藝術品。我還看見了那個時期的人們為了更好的標記物品所創造的各種記號,我們現在的漢字就是從那個時期開始一點點演變來的。還了解了許多關於人面魚紋盆的知識。

通過這次參觀,我對半坡時期人民的生活情況有了很多的瞭解,我覺得他們真的是好勤勞、好聰明啊!

陝西半坡遺址景點導遊詞 篇14

這個展櫃裏展出的是半坡人生產工具,有石刀、石鐮、陶刀,還有加工小米的石磨盤。

半坡人在白鹿塬這塊肥沃的平原上,在女酋長的率領下,用石斧砍伐樹木,用石鋤修整土地,用石鏟和木棒刨出一個個小坑,將種子插種下去。當時人們還不知道種莊稼要澆水,施肥,真正的是靠天吃飯。如果遭遇到旱災或水災可能就顆粒無收,不過好在當時風調雨順,到了秋天,婦女們又成羣結隊用石刀和陶刀、蚌殼來收割,後來又發明了鐮。收割以後,婦女們先用自己的手將他們加工成穀子,再用一種類似於石磨的東西脱去穀子上的糠,便加工成了小米。小米這種起源於黃河流域的農作物一直是北方人的主要糧食,它具有其它作物不可比擬的優點:耐旱,早熟,成熟期短,且久藏不壞。這些為半坡人能夠在此定居400多年之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着農業的出現而產生的家畜飼養也是半坡人的生活來源之一,發現的兩個圈欄建築遺址和一些動物骨骼説明先民們已開始飼養狗和豬,並開始對羊、牛、馬、雞等家禽家畜進行馴養。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了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和各種發明創造。

半坡人的社會組織是婦女領導下的母子氏族社會,從出土的文物反映先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個人財產,沒有私有;既沒有階級又沒有剝削;大家共同勞動,共同分配的原始社會。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它的生產力特別低下,人們生活的十分艱苦。

這裏展出的主要是半坡人制造出來的陶器,半坡人在製作陶器時,主要有兩種方法,“泥條盤築法”,這是製做陶器的主要方法,就是將陶泥搓成扁狀的泥條,再一圈一圈地盤成需要的形狀,經過磨光和口沿部分的修整,才送進陶窯去燒製;另一種方法是“捏塑法”主要用來制小的器皿,直接製成泥胎去燒製。半坡出土的陶器種類繁多,有經過篩選的陶土製成的表面光潔、質地細膩的細泥陶飲食器具,像碗、壺、盆、杯等,也有用摻着粗砂的陶土製成的耐高温、不易破裂的夾砂陶炊具。半坡的陶器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daoyouci/lye39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