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陝西導遊詞 >

陝西半坡遺址導遊詞介紹(精選16篇)

陝西半坡遺址導遊詞介紹(精選16篇)

陝西半坡遺址導遊詞介紹 篇1

這個展櫃裏展出的狩獵工具有矛和弓箭,還有一種很厲害的工具石球索。弓箭具有射程遠,射速快,推進力大,準確度高,殺傷力強等特點,是當時最有效的工具。弓箭的出現避免了人和野獸進行面對面的搏鬥,提高了遠距離殺傷野獸的準確性,弓箭延長了人的手臂和腿,大大增強了們祖先同自然界鬥爭的能力。半坡人在狩獵中的另一件法寶就是用石球做成的“飛球索”,用它來狩獵大大提高了命中率。使用時手抓一球對準野獸的方向猛力旋轉,遇到障礙物會自動纏住,這樣便可以捕捉到逃跑中的野獸。飛球索這種古老的狩獵工具,在今天美洲印地安人和非洲一些原始民族中依然使用。在原始社會,人們不放棄一切可以捕殺到野獸的方法,為了獲取肉食也會使用斧頭,錘頭,木棒等工具,甚至用設陷阱,網羅,圍獵等方法來捕獵它們。

陝西半坡遺址導遊詞介紹(精選16篇)

這裏展出的是半坡人的捕獵工具,有魚叉,魚鈎,魚網,石網墜,陶網墜等。捕魚是半坡人一項主要經濟活動,滻河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捕魚場所

俗話説,“姜太公鈎魚,願者上鈎”傳説姜太公釣魚所用的就是直魚鈎,對於傳説的真假我們無法判斷,但在半坡遺址中我們確實發現了早期沒有倒刺的魚鈎、魚叉,但這些工具使用時極不方便,紮上的魚稍作掙扎就會逃掉,最後由於人們不斷的總結經驗,終於發明了有倒鈎和倒刺的魚鈎和魚叉,它們製作得十分精細,幾乎可以和今天的金屬魚鈎相媲美。釣魚的方法也與我們今天的方法相同,估計當時叉魚法的使用多於釣魚法。

陝西半坡遺址導遊詞介紹 篇2

石網墜是用扁平的圓形或橢圓形的河卵石塊兩側打擊出缺口。使用時系在網底部(網墜也有陶製作的),使魚網能夠沉到河底。魚網我們雖未發現,但在發現的彩陶花紋中有索絡形的魚網飾花紋,這從側面已經證明了半坡人已使用魚網捕魚。當時人們主要是用麻繩來結網,這網雖然簡陋,但也會捕到數量可觀的魚,當然半坡人也可能是“竭澤而魚”。

單純的靠狩獵和捕魚並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後來在不斷採集生活中,半坡的婦女逐漸發現某些草本植物有一定的生長規律,隨着有意識的加以培養,經過漫長的歲月,終於把一種類似於野生狗尾草的野生植物製成了粟,於是人們終於有了一種穩定的植物來源,為定居打下了基礎。這個陶罐裏所裝的就是半坡人培育出來的粟及加工而成的小米。

這個展櫃裏展出的是半坡人生產工具,有石刀、石鐮、陶刀,還有加工小米的石磨盤

陝西半坡遺址導遊詞介紹 篇3

半坡的原始村落我們已經參觀完了,現在我們一起再去看看在半坡所發掘出來的文物。

在第一展室裏展出的主要是半坡人的生產工具,有石器、骨器和玉器。在這裏我們可以瞭解到半坡人的各種生產和生活的場面。

根據人類各個歷史時期所使用工具的不同,歷史學家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劃分為石器時代(新、舊),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在人類歷史上舊石器時代的時間最長,如果把人類歷史按300萬年計算,舊石器就佔了299萬年。約在距今1萬年前,人類發明了磨製石器,進入新石器時代,約五六千年前,發明了冶煉術,進入青銅器時代,半坡人處於新石器時代的發展期。

半坡遺址位於滻河的第二階地上,這裏東面是林木茂盛的白鹿塬,西面是波光粼粼的滻河。在六七千年前,半坡這一帶樹林、竹林茂密,近處還有大片的草原和沼澤,其中生長着相當繁多的遊食動物。從遺址中發現的大量狩獵動物骨骼來看,有斑鹿、水鹿、竹鼠、貉、狐狸、兔和鵬鳥等,其中又以斑鹿的骨骼為最多。這也許是因為因為斑鹿性情温馴,易於捕捉的緣故吧。

陝西半坡遺址導遊詞介紹 篇4

現在我們看到了村落中發掘出來的一些甕棺,他們是用來作什麼的呢?甕棺是專門用來埋葬小孩的。“夭折的幼兒被放入一個陶甕,上面蓋上一個陶盆,”這便是遠古時期埋葬嬰幼兒的理想工具。在當時有一個習俗:未實行“成丁禮”的幼兒是不能被埋入氏族公社墓地的,這一方面體現了母親對死去小孩的體貼和愛護。因為他們認為幼兒還未成長到足以保護自己的年齡,遠離大人是很容易被野獸傷害的。然而失去愛子的母親又怎能讓自己的親骨肉去遭受如此劫難呢?她們是多麼的希望能時時的看到自己兒女的身影,便於常常照看。甕棺的圓孔是用來把死者引到另一個世界—鬼魂世界,是原始宗教信仰的突出表現,半坡人認為兒女肉體雖死,但靈魂不滅,那圓孔便是靈魂出入的通道。用甕棺作葬具掩埋小孩的習俗一直延續到商周之後,類似的習俗在當代一些少數民族氏族中仍然可以找到。佤族小孩死後用席子捆在自己房屋附近;廣東連南族尚未滿月的孩子死去,人們認為他不會走路,不能在户外埋葬,就將孩子的屍體用樹皮包起來埋在家裏的牀下面。

陝西半坡遺址導遊詞介紹 篇5

現代戰爭中的鐵絲網體現了人們對某種外來危險的防衞。那麼在數千年以前的人類社會是否也採用過防禦外來侵擾的防衞措施呢?回答是肯定的。

6000年以前的氏族村落中不但有這樣的防衞措施,而且規模宏大。在半坡遺址的村莊周圍,環繞着一條全長300米,寬6—8米、深5—6米,河底寬約千米,而且還可以看到有木柱的痕跡。類似於這種大圍溝在其它一些同時期的遺址中也有發現,除有排水、防水的作用外,它還起着避免野獸侵擾,防止各部落之間氏族成員因復仇而發生衝突的作用。

在原始社會,人類與大自然鬥爭的能力極為有限,人們要生存,就要與大自然作鬥爭。大圍溝便是這一斗爭的產物。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祖先的勤勞和勇敢。計算結果表明,半坡遺址大圍溝總出土量為1.1萬平方米,如果用載重量為3噸的卡車可載裝3666輛。如此艱鉅的工程卻是我們的祖先在6000年前用簡陋粗笨的石器工具完成,真是一大奇蹟。

陝西半坡遺址導遊詞介紹 篇6

1958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建立了我國第一座遺址性博物館-半坡博物館。半坡博物館現有2個陳列室和1個遺址大廳。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遺址發現的生產工具,有石器、漁具、紡輪、骨針、魚鈎、魚叉等,我們可以由此瞭解半坡人生產活動的各種場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和各種發明創造。

人面魚紋是半坡彩陶畫的典型作品,這一生動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豐富的藝術想象力。人面魚紋線條明快,人頭像的頭頂有三角形的髮髻,兩嘴角邊各銜一條小魚。此圖反映了半坡人和魚之間的密切關係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圖騰。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點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運用重心原理的一種汲水器。具體方法是在雙耳上繫上繩子,由於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觸水面就自動傾斜,灌滿水後又因為重心移動而自然豎起。用它盛水還有兩大特點,一是便於手提與肩背,二是口小,灌滿水後從河邊到居住區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陝西半坡遺址導遊詞介紹 篇7

半坡遺址位於西安市以東,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農村遺址,屬於俯韶文化。這類遺存僅在黃河流域的閉中區域就收現了400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今代文化收源地之美稱。

半坡遺址是1953年春在灞橋火力收電廠施工中奇然收現的。現存面積約5萬仄方米,分炊住區、造陶區以及墓葬區3個全數。收掘面積為1萬仄方米,共收現房屋遺址46座,圈欄2座,貯備物品的地窖200多個,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甕棺葬73座,燒陶窯址6座,和大量出產東西以及生活用品。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半坡先民們的出產與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今收掘的基礎上修立了我國第一座遺址性專物館-半坡專物館。半坡專物館現有2個陳列室以及1個遺址大廳。第一展室次要展出在半坡遺址收現的出產東西,有石器、漁具、紡輪、骨針、魚鈎、魚叉等,我們可以或許由此懂得半坡人出產行為的各種場面。第兩展室展出的文物迴響反饋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以及各種收亮造制。

人面魚紋是半坡彩陶畫的典型做品,這仄生動的形象迴響反饋了半坡人歉富的藝術”"想象力”"。人面魚紋線條亮快,人頭像的頭頂有三角形的收髻,二嘴角邊各銜一條小魚。此圖迴響反饋了半坡人以及魚之間的密切閉系以及特殊的感情,大概是半坡氏族信奉的圖騰。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點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哄騙重口本理的一種汲水器。詳細法子是在單耳上繫上繩子,由於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觸水面就主動傾斜,灌滿水後又因為重口移動而製作豎起。用它盛水另有二大特點,一是便於手提與肩背,兩是心小,灌滿水後從河邊到居住區的路下水沒有容易漫出。

先民們通過歷久的實踐收現水蒸汽可以或許熟食,因而造做了陶甑,這是人類”"汗青”"上最早操縱蒸汽的典範。

半坡小孩實行甕棺葬。小孩逝世後,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個坑,放個大陶甕或罐,把小孩屍體放在內亂裏,下面蓋個陶缽或陶盆,並在之中鑿個洞,大概是供逝世者靈魂出進的通敍。較大的孩子則用二個陶甕對起去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這富足表達了父母對子兒的迷戀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甕棺共有73個。由於其時製作前提很差,人們的生活非常艱苦,加上疾病流行,小孩逝世亡率很高。

陝西半坡遺址導遊詞介紹 篇8

放暑假了,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西安旅遊。西安是十三朝故都,古時候叫長安,有很多歷史文物和古代建築。我們去了西安城內的碑林、八仙廟、古城牆、鐘樓、鼓樓、大慈恩寺、陝西曆史博物館和以前《西遊記》裏面唐三藏翻譯經書的地方——大雁塔。西安古城牆好大哦,我們騎着單車繞了城牆一圈,我發現城牆每個轉角處都有一棟樓,名叫角樓,因為它在轉角處。我上了鼓樓,敲了鼓。爸爸跟我説古時候,早上敲鐘樓的鐘,城門就打開,放下吊橋,人們就開始進出城開始一天的工作。晚上就敲鼓樓上的鼓,城門就關閉,吊橋收起,人們就回家結束一天的工作。所以有一個成語叫“晨鐘暮鼓”。

我們還去了西安周邊的半坡遺址、驪山和秦始皇兵馬俑。半坡遺址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半坡人居住的地方。他們的房子很奇怪,一半是挖在地下,一半用木頭搭在外面。導遊説半洞穴房。我終於見到真的秦始皇兵馬俑了。秦始皇兵馬俑是用泥燒成的泥士兵。我聽導遊説原來每個兵馬俑手裏都拿着真的兵器,可是在秦國滅亡後被西楚霸王拿走了,然後一把火燒壞了很多兵馬俑,現在看到的都是被修復過的。

西安還有很多小吃,有biangbiang面,葫蘆頭、羊肉泡饃、肉夾饃。肉夾饃被稱為是西安的漢堡包。西安還有很好玩的皮影戲看,爸爸媽媽還給我買了一套《西遊記》的皮影回來玩呢。

陝西半坡遺址導遊詞介紹 篇9

那是我五年級的事了,可是,即使過了三年,這件事依舊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裏。

那一年,我看見別的小朋友騎着自行車在街上溜來溜去,可棒了!我也希望自己能像他們那樣。於是,我想媽媽提出了這個願望,媽媽二話不説地答應了。

我和媽媽把自行車牽了出去。已到了外面,我就迫不及待騎上車,往坡下衝。但是由於我是第一次騎,掌握不好平衡,在半坡中摔了下來。我的手被磨破了皮,痛的我“死去活來”的。我心想:我的手被磨破了皮,我該怎麼握把手呢?我站了起來,拍了拍身上的灰,但手一碰到把手,就火燒火燎般的痛。我該怎麼上去呢?

忽然,耳邊傳來了媽媽的聲音:“你不要一直想着你的手受傷了!堅強點!一點一點走上來!”聽了媽媽的話,我忍着痛,握緊把手,踉踉蹌蹌地,走一步,滑兩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我才爬上了坡。媽媽笑了,先把我帶回家,塗了碘酒,又帶我出來學車。

媽媽把我的車牽到了平地上,我騎上了車,搖搖晃晃地,像喝醉了酒一樣。媽媽幫我扶住了車。我心想:有媽媽在後面幫我扶着,我已經沒什麼好怕的了!想到這,我加快了速度,像風一樣飛了起來。殊不知,媽媽早已放掉了手,可我卻渾然不知,以為有媽媽扶着呢,越騎越快。在我即將撞上一棵樹時,我居然躲了過去!正當我以為是媽媽幫助我的時候,我回頭一看,媽媽正在遠處笑吟吟地看着我。我驚呆了!媽媽對我説:“你已經學會了,不信你試試看!”我屁股一坐,兩手一握,雙腳一蹬,自行車就吱吱地轉了起來,我騎的是那麼平穩,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這個世界上的確有很多東西,不管你多麼努力都實現不了,正因如此,必須努力的時候絕不能躊躇。事後,媽媽對我説:“當你決定了要向前邁進的那一刻時,你就已經踏出前進的一步了。”這句話是我終身受益。

媽媽,謝謝你的幫助。

陝西半坡遺址導遊詞介紹 篇10

各位遊客您好!現在我們來到了久負盛名的半坡博物館,它位於西安市東郊滻河、灞河之間,建成於1958年,是新中國第一個反映原始社會的遺址博物館,是黃河流域一處比較完整的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遺址,距今約6000年左右,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這種文化遺址於1921年首先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所以被命名為“仰韶文化”。由於在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彩繪陶器,因此仰韶文化也稱為“彩陶文化”。現在博物館有兩個陳列室和1個遺址大廳,而半坡所處的灞、滻兩條河流也是古代“八水繞長安”中八水的兩條最重要的河流。

現在請大家看,台階上的那建築便是遺址大廳,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半坡遺趾”四個醒目的大字了吧,這四個字是由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如果仔細看,四個字有一個字是錯誤的,那就是“趾”字。按理説應該是“土”字旁,但郭老卻寫成“足”旁。對於這個,有人認為這是由於郭老一時喝多手下之誤;但更多的人認為郭老之所以這樣寫是有他的用意的,它意味着我們的祖先從遠古一步步的走向了現代。

陝西半坡遺址導遊詞介紹 篇11

人面魚紋是半坡彩陶畫的典型作品,這一生動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豐富的藝術想象力。人面魚紋線條明快,人頭像的頭頂有三角形的髮髻,兩嘴角邊各銜一條小魚。此圖反映了半坡人和魚之間的密切關係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圖騰。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點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運用重心原理的一種汲水器。具體方法是在雙耳上繫上繩子,由於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觸水面就自動傾斜,灌滿水後又因為重心移動而自然豎起。用它盛水還有兩大特點,一是便於手提與肩背,二是口小,灌滿水後從河邊到居住區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先民們通過長期的實踐發現水蒸汽可以熟食,於是製作了陶甑,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範例。

半坡小孩實行甕棺葬。小孩死後,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個坑,放個大陶甕或罐,把小孩屍體放在裏面,上面蓋個陶缽或陶盆,並在當中鑿個洞,可能是供死者靈魂出入的通道。較大的孩子則用兩個陶甕對起來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這充分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的眷戀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甕棺共有73個。由於當時自然條件很差,人們的生活十分艱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

陝西半坡遺址導遊詞介紹 篇12

陶窯展廳展出了半坡先民使用的陶窯一座。雖然陶窯已殘,但還能看出內部結構和使用方法。在遺址中我們一共發現了6座陶窯。窯分為橫穴和豎穴兩種,由火膛火道,窯箅和窯室組成。半坡早期使用的是橫穴窯,後期使用的是豎穴窯,豎穴比橫穴先進。陶窯是人類第一次藉助水,火的幫助,通過化學變化從而製作出的物質,製陶術是人類在大自然鬥爭中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創造。

半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種類繁多,大小各異。但由於陶窯體積較小,每窯每次只能燒出3—5件小器或1—2件大器。雖然使用木材作燃料,但温度卻可以達到800—1000℃左右。火候好時燒出的陶器硬度相當好,彩陶顏色純正,不禁使人感慨萬分。陶窯的形式雖然粗陋,結構簡單,但卻完整合理。當時人們利用它燒出了人們的生活用品,也燒出了色彩絢麗的彩陶藝術品,為當時人們的生息立下了“汗馬功勞”,也使原始文化大放異彩。

陝西半坡遺址導遊詞介紹 篇13

這個展櫃裏展出的狩獵工具有矛和弓箭,還有一種很厲害的工具石球索。弓箭具有射程遠,射速快,推進力大,準確度高,殺傷力強等特點,是當時最有效的工具。弓箭的出現避免了人和野獸進行面對面的搏鬥,提高了遠距離殺傷野獸的準確性,弓箭延長了人的手臂和腿,大大增強了們祖先同自然界鬥爭的能力。半坡人在狩獵中的另一件法寶就是用石球做成的“飛球索”,用它來狩獵大大提高了命中率。使用時手抓一球對準野獸的方向猛力旋轉,遇到障礙物會自動纏住,這樣便可以捕捉到逃跑中的野獸。飛球索這種古老的狩獵工具,在今天美洲印地安人和非洲一些原始民族中依然使用。在原始社會,人們不放棄一切可以捕殺到野獸的方法,為了獲取肉食也會使用斧頭,錘頭,木棒等工具,甚至用設陷阱,網羅,圍獵等方法來捕獵它們。

這裏展出的是半坡人的捕獵工具,有魚叉,魚鈎,魚網,石網墜,陶網墜等。捕魚是半坡人一項主要經濟活動,滻河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捕魚場所。

俗話説,“姜太公鈎魚,願者上鈎”傳説姜太公釣魚所用的就是直魚鈎,對於傳説的真假我們無法判斷,但在半坡遺址中我們確實發現了早期沒有倒刺的魚鈎、魚叉,但這些工具使用時極不方便,紮上的魚稍作掙扎就會逃掉,最後由於人們不斷的總結經驗,終於發明了有倒鈎和倒刺的魚鈎和魚叉,它們製作得十分精細,幾乎可以和今天的金屬魚鈎相媲美。釣魚的方法也與我們今天的方法相同,估計當時叉魚法的使用多於釣魚法。

石網墜是用扁平的圓形或橢圓形的河卵石塊兩側打擊出缺口。使用時系在網底部(網墜也有陶製作的),使魚網能夠沉到河底。魚網我們雖未發現,但在發現的彩陶花紋中有索絡形的魚網飾花紋,這從側面已經證明了半坡人已使用魚網捕魚。當時人們主要是用麻繩來結網,這網雖然簡陋,但也會捕到數量可觀的魚,當然半坡人也可能是“竭澤而魚”。

單純的靠狩獵和捕魚並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後來在不斷採集生活中,半坡的婦女逐漸發現某些草本植物有一定的生長規律,隨着有意識的加以培養,經過漫長的歲月,終於把一種類似於野生狗尾草的野生植物製成了粟,於是人們終於有了一種穩定的植物來源,為定居打下了基礎。這個陶罐裏所裝的就是半坡人培育出來的粟及加工而成的小米。

陝西半坡遺址導遊詞介紹 篇14

現在我們看到了村落中發掘出來的一些甕棺,他們是用來作什麼的呢?甕棺是專門用來埋葬小孩的。“夭折的幼兒被放入一個陶甕,上面蓋上一個陶盆,”這便是遠古時期埋葬嬰幼兒的理想工具。在當時有一個習俗:未實行“成丁禮”的幼兒是不能被埋入氏族公社墓地的,這一方面體現了母親對死去小孩的體貼和愛護。因為他們認為幼兒還未成長到足以保護自己的年齡,遠離大人是很容易被野獸傷害的。然而失去愛子的母親又怎能讓自己的親骨肉去遭受如此劫難呢?她們是多麼的希望能時時的看到自己兒女的身影,便於常常照看。甕棺的圓孔是用來把死者引到另一個世界—鬼魂世界,是原始宗教信仰的突出表現,半坡人認為兒女肉體雖死,但靈魂不滅,那圓孔便是靈魂出入的通道。用甕棺作葬具掩埋小孩的習俗一直延續到商周之後,類似的習俗在當代一些少數民族氏族中仍然可以找到。佤族小孩死後用席子捆在自己房屋附近;廣東連南族尚未滿月的孩子死去,人們認為他不會走路,不能在户外埋葬,就將孩子的屍體用樹皮包起來埋在家裏的牀下面。

現代戰爭中的鐵絲網體現了人們對某種外來危險的防衞。那麼在數千年以前的人類社會是否也採用過防禦外來侵擾的防衞措施呢?回答是肯定的。

6000年以前的氏族村落中不但有這樣的防衞措施,而且規模宏大。在半坡遺址的村莊周圍,環繞着一條全長300米,寬6—8米、深5—6米,河底寬約千米,而且還可以看到有木柱的痕跡。類似於這種大圍溝在其它一些同時期的遺址中也有發現,除有排水、防水的作用外,它還起着避免野獸侵擾,防止各部落之間氏族成員因復仇而發生衝突的作用。

在原始社會,人類與大自然鬥爭的能力極為有限,人們要生存,就要與大自然作鬥爭。大圍溝便是這一斗爭的產物。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祖先的勤勞和勇敢。計算結果表明,半坡遺址大圍溝總出土量為1.1萬平方米,如果用載重量為3噸的卡車可載裝3666輛。如此艱鉅的工程卻是我們的祖先在6000年前用簡陋粗笨的石器工具完成,真是一大奇蹟。

半坡的原始村落我們已經參觀完了,現在我們一起再去看看在半坡所發掘出來的文物。

在第一展室裏展出的主要是半坡人的生產工具,有石器、骨器和玉器。在這裏我們可以瞭解到半坡人的各種生產和生活的場面。

根據人類各個歷史時期所使用工具的不同,歷史學家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劃分為石器時代(新、舊),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在人類歷史上舊石器時代的時間最長,如果把人類歷史按300萬年計算,舊石器就佔了299萬年。約在距今1萬年前,人類發明了磨製石器,進入新石器時代,約五六千年前,發明了冶煉術,進入青銅器時代,半坡人處於新石器時代的發展期。

半坡遺址位於滻河的第二階地上,這裏東面是林木茂盛的白鹿塬,西面是波光粼粼的滻河。在六七千年前,半坡這一帶樹林、竹林茂密,近處還有大片的草原和沼澤,其中生長着相當繁多的遊食動物。從遺址中發現的大量狩獵動物骨骼來看,有斑鹿、水鹿、竹鼠、貉、狐狸、兔和鵬鳥等,其中又以斑鹿的骨骼為最多。這也許是因為因為斑鹿性情温馴,易於捕捉的緣故吧。

陝西半坡遺址導遊詞介紹 篇15

這個展櫃裏展出的是半坡人生產工具,有石刀、石鐮、陶刀,還有加工小米的石磨盤。

半坡人在白鹿塬這塊肥沃的平原上,在女酋長的率領下,用石斧砍伐樹木,用石鋤修整土地,用石鏟和木棒刨出一個個小坑,將種子插種下去。當時人們還不知道種莊稼要澆水,施肥,真正的是靠天吃飯。如果遭遇到旱災或水災可能就顆粒無收,不過好在當時風調雨順,到了秋天,婦女們又成羣結隊用石刀和陶刀、蚌殼來收割,後來又發明了鐮。收割以後,婦女們先用自己的手將他們加工成穀子,再用一種類似於石磨的東西脱去穀子上的糠,便加工成了小米。小米這種起源於黃河流域的農作物一直是北方人的主要糧食,它具有其它作物不可比擬的優點:耐旱,早熟,成熟期短,且久藏不壞。這些為半坡人能夠在此定居400多年之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着農業的出現而產生的家畜飼養也是半坡人的生活來源之一,發現的兩個圈欄建築遺址和一些動物骨骼説明先民們已開始飼養狗和豬,並開始對羊、牛、馬、雞等家禽家畜進行馴養。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了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和各種發明創造。

半坡人的社會組織是婦女領導下的母子氏族社會,從出土的文物反映先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個人財產,沒有私有;既沒有階級又沒有剝削;大家共同勞動,共同分配的原始社會。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它的生產力特別低下,人們生活的十分艱苦。

這裏展出的主要是半坡人制造出來的陶器,半坡人在製作陶器時,主要有兩種方法,“泥條盤築法”,這是製做陶器的主要方法,就是將陶泥搓成扁狀的泥條,再一圈一圈地盤成需要的形狀,經過磨光和口沿部分的修整,才送進陶窯去燒製;另一種方法是“捏塑法”主要用來制小的器皿,直接製成泥胎去燒製。半坡出土的陶器種類繁多,有經過篩選的陶土製成的表面光潔、質地細膩的細泥陶飲食器具,像碗、壺、盆、杯等,也有用摻着粗砂的陶土製成的耐高温、不易破裂的夾砂陶炊具。半坡的陶器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

陝西半坡遺址導遊詞介紹 篇16

今天的第一站我們先參觀位於西安東部滻河沿岸的半坡,這裏有一座大型的考古發掘遺址——半坡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

很快就到了目的地。進入大門,我首先看到的是一個荷花池。荷花池裏有一座雕像,是一個婦女拿着一隻瓶子正在舀水。她手裏拿着的瓶子可不是現在咱們平常用的瓶子,那是隻尖底瓶。尖底瓶瓶頭很小,兩邊有兩個把兒能穿線,底也很尖,所以稱之為“尖底瓶”。尖底瓶不但容易打水,而且水不容易溢出,所以這個尖底瓶的製作非常令我們現代人驚訝,誰都不會想到古人竟然有那麼大的智慧。再看一下那拿着尖底瓶的是一位婦女,説明那時是母系社會,婦女地位非常重要。

繼續往前走,我們進入了進入發掘遺址現場,遠遠就看到大門的上端“半坡遺趾”四個字,感覺到有些不對勁,“趾”偏旁不是土,而是足,為什麼呢?寫錯了嗎?後來經導遊介紹才知道,原來不是寫錯了,而是表示這是古人在這留下了足跡的意思。

步入這座建於考古發掘遺址,好似穿過奇妙的時光隧道,回到了距今6000多年以前,我們可以近距離、直觀地一窺史前時代先人們的生活。往裏面看,當時那些房子已經不見了,只留下一些地基。房子分為三類:一類是小圓形的,一類是小方形的,還有一類是大圓形的。大圓形的房子一般是用竹竿和草編織而成的,有點像洞穴,這是穴居人從洞穴逐漸進化成房子的一種過渡。在小方形房子裏,還有門檻,那是為了防止動物進家來偷食東西而建造的。

我還看到一個瓶罐,瓶罐上有蓋子,蓋子上穿着一個洞,這不是用來保存食物的,也不是用來盛水的。而這是他們的孩子在不幸夭折後,母親對孩子的二次埋葬,那麼二次埋葬是什麼呢?就是把孩子放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等皮肉腐爛,留下骨頭擺整齊,塞進罐子裏。那上面的蓋子為什麼留一個孔呢?據説是讓孩子的靈魂升上天堂,所以這個孔叫做出魂孔。這個瓶子也是尖底瓶,尖底瓶既可用來裝水,也可以用來埋葬孩子的屍骨。在門檻的後面,看到了一個鍋灶,它只有邊框,説明那時候人們能用火來取暖了。再往前走,有一個墓葬,這是兩人合葬。你肯定會猜想是夫妻合葬,不過那時候是不會有夫妻合葬的,因為那時婦女的地位更優先些,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由於男女地位不一樣,埋葬就自然不能再一起了。一般都是姐妹、兄弟一起合葬。我再往中間看,有許多尖底瓶擺放在一起,那就是早夭孩子們的屍骨。那為什麼母親要這樣做呢?因為為了代表母親對孩子的思念之情,想孩子永遠陪伴在身邊,她就把孩子放進瓶子裏,每天都去看一下。再往前走一走,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墓葬,墓主人是一位族長的小女兒,她非常小,不幸夭折了就葬在這裏。在出土墓葬時,發現了一些玉墜、玉鐲等非常珍貴的陪葬品,説明這個小女孩的地位非常高。再往前走,我來到了一個展廳,展示了墓葬中的骨頭。我看到了一副骨架,她的手是彎曲的,腳也是彎曲的,好像是被捆綁着,這説明她可能觸犯了族裏的規矩,從而被捆綁活埋了。我往旁邊看,看到一位女性的屍骨,她的膝蓋上有幾件隨葬品。在新石器時期,母系都有六至七件隨葬品,而男性只有三至四件隨葬品。

半坡遺趾向世人展示了古代婦女地位的重要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daoyouci/ewyzn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