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模板 >

範文:探析草地的生態經濟功能大綱

範文:探析草地的生態經濟功能大綱

一、草地的生態經濟功能

範文:探析草地的生態經濟功能大綱

草地是地球陸地上面積僅次於森林的第二個綠色覆被層,約佔全球植被生物量的36%,約佔陸地面積的24%。她在生態與經濟上的意義與作用十分重大,與森林和農田一起是地球上三個最重要的綠色光合物質的來源。草地的全球生態功能首先在於她獨特的生態地理位置。草地佔據着地球上森林與荒漠、冰原之間的廣闊中間地帶。草地覆蓋着地球上許多不能生長森林或不宜墾殖為農田的生態環境較嚴酷的地區,如,極端乾旱的沙漠,戈壁與森林地帶之間的乾旱、半乾旱地帶,荒漠灌溉綠洲與沙漠之間的過渡帶,極地冰雪邊緣廣闊的凍原地帶,山地森林上限與高山冰雪帶之間的高山、亞高山植被帶,以及寒冷荒蕪的地球大高原面等。草地的這種中間生態地位使她在地球的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具有極其重大和不可代替的作用。尤其在防止土地的風蝕沙化、水土流失、鹽漬化和旱化等方面,草地的作用往往是森林所不及的。

草地的全球生態意義還在於她特殊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作用。在草原黑鈣土與慄鈣土的腐殖質層與凍原泥炭層中所貯藏的巨大碳素,使草地與森林和海洋並列為地球的三大碳庫,在碳循環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草地在全球變化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草地的巨大意義還在於她在生物進化、人類起源和培育古代文明方面的關鍵作用。温性草原是地球上最為進化和年青的生物羣區或植被類型,主要由禾本科多年生旱生草類為優勢種或建羣種,以及大型有蹄類與齧齒類食草動物構成。而禾本科是在植物系統演化中最年青的類羣,發生於中生代末期的白堊紀。温性草原大體是在新第三紀與第四紀早期演化形成的,可能主要起源於亞熱帶的稀樹草原,但與荒漠和落葉闊葉林有密切的關係與交流。在大致4000萬年前的新第三紀時地球北半部青藏高原和科羅拉多高原的隆起引起了地球的寒旱化過程,在大陸北部的西風急流高壓帶控制下的荒漠地帶以北與寒温性泰加林地帶之間出現了由西而東延綿數千公里的歐亞與北美温帶草原地帶,尤其是在第四紀冰期後得到充分發展。因此,草原的形成與演化是青藏高原隆起與温帶荒漠北移的結果,並與黃土高原的堆積形成與演化是共軛或同步的事件,從此温性草原成為地球上分佈最廣的植被地帶,並佔有地球植被地帶生態地理核心的顯著地位。天然草地是一個完整而美妙的生態系統,是通過數百萬年到上千萬年的進化過程而逐漸形成的。

不論在熱帶稀樹草原還是温帶草原中,草原植物羣落與賴其為生的草食動物,尤其是各種大型有蹄類動物與較小型的齧齒類動物,及其捕食者———食肉的猛獸或猛禽,在漫長的協同進化過程中構成了一系列複雜而完善的食物鏈,或是一座具有不同營養級層次的能量與養分轉化的金字塔,它的基礎是作為第一性生產者的草地植物羣落,第二級是各類草食動物,其頂端則是食物鏈末端的肉食動物。這一進化的偉大成果至今還在非洲中部的稀樹草原中保存着,向人們展示出協同進化的物種間既殘酷捕食又和諧共處地漫遊在大草原上的壯麗圖景。由於在北美中部大草原(prairie)引回了已絕跡近百年的美洲野牛並迅速繁殖成羣,在無垠的大草原上萬牛奔騰如雷霆風暴的壯觀場面又重現在人們眼前。如今又在進一步把灰狼種羣引回大草原,以重建北美草原的營養金字塔,回覆草原生態系統的天然面貌。在歐亞大陸的草原地帶,由於悠久的文明和農牧業開拓史,自然的草原生態系統已不復存在,殘存的大型野生草食動物被迫逃避到偏遠戈壁荒漠中的避難所;而當最後一匹普氏野馬在1947年於蒙古科布多盆地戈壁灘中被捕獵後,它們就再也不復存在於自然狀態下。現今只有在藏北高原無人區仍然有碩果僅存的廣闊天然高寒草原生態系統,成為草原野生動物最後的樂園,但也免不了遭到貪婪淘金者與盜獵者的殺戮。草原又是人類進化的搖籃。

研究人類起源的學者一般公認,人類的祖先類人猿或森林古猿是在森林環境中生存進化的,只有當類人猿(可能是由於氣候的原因)脱離了森林而進入草原,才能在開闊的草原環境條件下通過適應與競爭,進化為直立行走和奔跑的猿人,才能有垂直的脊椎以承受巨大的腦顱,並由於手足的功能分化而徹底解放出能靈巧地製造與使用工具的手,從而成為真正的“人”。一旦人類進入草原,就開始了對草原生態系統的愈來愈大的影響,以致對自然的草原生態系統進行了深刻的改造。人類在草原這個偉大而美妙的自然生態系統金字塔的頂尖上首先扮演和繼承了“捕食者”的角色。但人不僅是高高坐在金字塔頂端的饕餮食客,也積極地參與到草地營養金字塔的第一級生產者———牧草生產和第二級的消費者———家畜的組成結構調整及提高其能量與物質轉化率的過程中,人類選擇和培育了許多優良的家畜品種和牧草與飼料作物品種,建立了高產的人工草地和飼料地,其生產性能無論在量與質上都遠遠超過了它們的野生祖先。人類還通過數千年的實踐摸索出一系列草地放牧和家畜飼養管理的制度和辦法,從而形成了草地畜牧業這個第一產業的體系。草地畜牧業本身已成為許多國家中重要的生產和經濟支柱。這是草地畜牧業結構的光明面,但現在這個金字塔的基礎和頂層在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出了問題,或由於草地經營不當而發生退化,生產力下降;或由於人口的增長率過大過快,其需求超過了草地的生產力極限等,導致草地畜牧業金字塔結構的倒置而引起草地退化、家畜品質下降,同時造成環境的嚴重惡化。

而且由於這些國家相對科技落後,國力不足,缺乏對草地的經濟投入以及草地恢復改造的途徑與有效措施,草地退化的趨勢不僅得不到制止,甚而產生了愈演愈烈的草地退化惡性循環。我國的草地畜牧業生產基礎十分脆弱,波動很大,經不起自然災害的衝擊,生產力低下。在我國天然草地中,退化草地達到70%,其中嚴重退化的達40%,因此以佔有國土面積41%草地卻只能提供不到20%的國民所需的肉食。而在工業發達的歐美國家,草地提供的肉食卻可達到70%以上。歐共體國家草地生產的乳製品與肉類在上一世紀80年代就已經過剩而不得不限制生產。歐共體國家每公頃草地可生產300~350個畜產品單位,荷蘭則高達1200個畜產品單位;美、加與原蘇聯為45~75個畜產品單位;澳、新等以天然草地為主的國家為20個畜產品單位。

而生產水平低下的發展中國家一般每公頃草地僅有幾個,甚至不足1個畜產品單位。我國每公頃草地畜產品單位僅相當於發達國家的1/20~1/50。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由於發達國家的人口壓力小,對草地的放牧壓力也小,因而草地退化程度輕微,易於恢復,或者不退化;另一方面則在於對草地的投入與科學技術的作用。現代草地生產的科學技術範圍很廣,包括運用現代農業技術栽培牧草與飼料、改良品種、培育人工和半人工草地、改良天然草地與飼料深加工等。在草地畜牧業方面則包括合理的配置家畜、調整畜牧與畜羣結構、合理的放牧制度與飼料配製等。從草地本身來説,如何建立與合理配置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與天然草地系統及其科學管理是最重要和根本的方面。發達國家的人工草地所佔比例很大,歐共體國家可達80%以上或更多,美、加和原蘇聯人工草地佔10%左右,以天然草地為主的澳大利亞人工草地也佔5%;而我國人工草地的面積佔全部農牧業用地面積的比例尚不足1%。牧草、飼料與家畜品種的改良也是一個重要方面。總之,草地決不僅僅是地球的放牧場,她對於生物的進化、人類的起源、文明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繁榮、道德情操的陶冶與培育,乃至國家民族的興衰、地球環境的保育、人類的未來都是至關重要的。草地是地球母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只要善待她,她一定會給我們以大得多的慈愛和賞賜;反之,我們將吞下自己造成的苦果,受到大自然無情的懲罰。

二、草地在植被系統中的地位

可以在一個理想的水平大陸上的植被分佈圖式上,表示出緯度(太陽入射角)與海陸分佈所決定的氣候—水熱關係對地球表面植被的宏觀地理分佈及其類型的決定性作用。還可以在一個含有25個生物羣區分室的圓形系統中,基本上概括全球氣候頂極(地帶性)的植被類型。它們各得其所地在圓形系統中形成了明顯有規律的連續生態梯度和空間演替系列,具有合理的地帶過渡性。該系統較自然和確切地模擬和解釋了陸相地球植被的生態地理圖式和氣候—植被關係結構模式。在該氣候—植被分類系統中,草原佔據着核心的地位,構成了稀樹草原—温帶草原—亞高寒草原—高寒草原及其生態過渡型的完整草原生物羣區型系列,以及從山地草甸到凍原生物羣區型的完整系列,這是該系統的一大特色。應當特別指出的是温帶草原在該系統中的特殊地位與功能。在地球陸地的緯向冷熱梯度軸與經向乾濕梯度軸平衡交匯中點的温帶草原,自然而然地佔據着氣候—植被分類系統中的核心地位。

實際上,在地球的幾個大陸上幾乎都有温帶草原地帶的普遍存在,尤以歐亞與北美大陸最為顯著。温帶草原在這些地區作為中介的森林與旱生荒漠植被之間,以及高緯度寒温帶植被與低緯度亞熱帶熱帶植被之間的中介植被,標誌着地球陸地上水熱相對平衡的生態地位。如前所述,相對於起源古老的森林與荒漠而言,温帶草原的形成是地球陸地生態系統與植被演化的新生事物。它的出現意味着地球陸地植被與生物羣區發展到一個與氣候相對平衡的新階段和地球上新的自然植被地帶格局的形成。草原可能對這一時期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有所促進,而在後來的原始人類社會轉向早期畜牧業和農業生產方式的關鍵過程中,温帶草原及與它協同進化的草原大型有蹄類食草動物卻無可置疑地具有重大作用。森林生物羣區在該圓形系統中佔據着第一、二象限的生態位置。其北(上)端向凍原過渡,在山地則向亞高山、高山草甸或山地凍原過渡。在森林帶的內弧則為向草原過渡的森林草原(温帶)或稀樹草原(亞熱帶)。荒漠生物羣區在系統的第三象限佔據着與森林完全相對稱的生態位置。其內弧為稀樹幹草原與温帶半荒漠—草原化荒漠與荒漠草原構成的荒漠—草原過渡帶。高寒生物羣區是在羣落演化方面最年青的,據有圓形系統上部,即第四象限與第一象限相連接處的弧形段,自左至右為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或凍原。其內弧段為亞高寒帶的過渡類型。

由此,整個系統可分為森林羣、草原羣、荒漠羣與高寒羣四大生物羣區羣(biomegroup),且各具過渡性的類型,共25個生物羣區型,其中有9種草地類的生物羣區型。基本上無植被的冰川雪原作為“0”型。草地在該系統中有下列9類:1.凍原/高寒草原(tundra/alpinesteppe):egt=10—402.濕凍原/高寒草甸(moisttundra/alpinemead-ow):egt>403.亞高寒草原(subalpinesteppe):egt=10—404.亞高寒草甸(subalpinemeadow):egt>405.森林草原(foreststeppe):egm<5,egt=80—1006.典型草原(typicalsteppe):egm<5,egt=40—807.温帶半荒漠(temperatesemi-desert):egm<5,egt=6—408.稀樹草原(savanna):egt=60—1209.稀樹幹草原(drysavanna):egt=6—60

三、中國草地的優化生態—生產範式

在氣候的宏觀控制之下,草地植被又受到地形、基質、潛水等地體因子的強烈作用而發生分異,表現為景觀與植物羣落類型的變化,而且影響到草地的經濟利用與生產力。因此,根據草地景觀(地形、氣候、植被、土壤、基質、水文等因子的結合)的有規律重複出現的複合體及其能流與物流運轉途徑,合理地配置土地利用類型與管理方式,以發揮其最大或最佳的生態功能、生產潛力與經濟效益,亦即可持續農業的優化生態—生產範式(optimizedecoproductiveparadigm)。這裏所謂“優化”是指農林草(牧)系統的科學合理、高效優質、持續穩定、諧調有序;“生態”是指生態系統的結構、食物鏈關係、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生物地球物理過程;“生產”是指生產力與產業的形成;“範式”是指生態管理系統、區域性景觀格局與功能帶組合配置的範例。這種範式是因地因時而異的。在我國西北大致有五類基本的草地範式;蒙古高原草原範式,鄂爾多斯沙地範式,荒漠山地—盆地範式,黃土高原範式,農牧過渡帶範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muban/ykrjr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