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通用9篇)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通用9篇)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 篇1

一、課題研究現狀、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通用9篇)

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信息化、技術化的時代特徵逐漸明顯,信息技術素養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一項重要素養。隨着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術課程在教育領域的開設和推廣使用後,它一方面激發了廣大師生了解和學習計算機的熱情,使得計算機的使用面越來越廣,普及率越來越高;同時,它也帶來信息技術學科自身的變化,從計算機學科最初的開設與研究,到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的運用,再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研究的鋪開,信息技術的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功能越來越多樣化。

讓我們感受較為強烈的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帶來了學科教學新的空間和氣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便是鄉鎮或在邊遠地區,多媒體輔助教學也是司空見慣的事了。因此,可以這樣説,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無論是理論發展還是實踐操作,都已經有了一定的先期探索。

當然,這種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在部分地區還是零散的、粗淺的、散兵式的,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也無系統的經驗。如何把握整合規律,充分體現信息技術的功能又凸現學科教學應有的功能,這樣的話題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現實性。因此,選擇該項課題進行研究,不僅可以深化目前的研究成果,給學科教學帶來深刻影響和深度變革,更可以尋求到未來教育的發展路徑,為構建現代化、信息化的新教學提供有價值的指導意見。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與熱點,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全國上下都在關注整合教學的研究。但是,冷靜的思考一下整合教學的開展情況,普遍存在着這樣一些問題:

1、在學科教學中,屬於研究性的教學活動較多,常規教學偏少;過於注重整合的形式,缺乏對教與學的理論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研究不夠系統,導致教學設計不夠科學、合理,信息技術的優勢發揮不夠充分,教與學的關鍵困難解決不夠理想;

2、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多數集中在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料信息,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多停留在文字信息層面上,缺乏問題解決的信息化交流途徑;缺乏有效的學習、引導、監控、評價、反饋支撐體系;缺乏行之有效的資源共享體系等。

鑑於以上問題,期間教育技術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關注整合教學的深層次研究,即從不同的學科知識領域、不同的課程類型的角度出發,探索有效整合的規律和方法,實現多角度、多層面的整合教學。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研究內容和創新點

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

2、 信息技術與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整合;

3、 信息技術與教師教學方式的有效整合;

4、 信息技術與師生互動方式的有效整合;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提高學科教學的效率。

1、 通過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和求知慾,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落實和鞏固,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發展。

2、 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與角色行為,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的能力,培養一支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嫻熟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紮實地開展課題研究的教師隊伍。

3、 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的措施。

本課題研究的創新點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帶來了學科教學新的空間和氣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便是鄉鎮或在邊遠地區,多媒體輔助教學也是司空見慣的事了。因此,可以這樣説,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無論是理論發展還是實踐操作,都已經有了一定的先期探索。如何把握整合規律,充分體現信息技術的功能又凸現學科教學應有的功能,這樣的話題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現實性。選擇該項課題進行研究,不僅可以深化目前的研究成果,給學科教學帶來深刻影響和深度變革,更可以尋求到未來教育的發展路徑,為構建現代化、信息化的新教學提供有價值的指導意見

三、本課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實驗步驟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顯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和學科的整合不僅是此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而且是一大突破口,關係着整個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乃至最終取得成功。

學校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視,專門成立了課題研究領導小組,要求教師人人要參與、人人有成果,結合學科教學特點,將信息技術融入到不同課程的知識傳授中,以確保課題研究落到實處,課題成果帶來教學效益,在課題實施過程中實現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發展。

研究方法:觀察法、文獻法、經驗總結法

(1)、認真學習和掌握進行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有關理論知識,大膽更新觀念,虛心學習先進學校的經驗,不斷提高課題的研究水平。

(2)、實施課題探討的過程中,排除各種非實驗因素的干擾,有始至終地收集和整理資料,注重分析,為實驗結果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

(3)、本課題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行動研究法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實踐,並對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通過計劃,實踐,觀察,反思四個步驟進行。抓住教學技能理論,將“學習、探討、實驗、評析、提高”貫穿在課題研究的全過程。

(4)、在實驗各階段輔以調查法、測試法、觀察法、個案研究法等。

課題研究實施步驟:

四、完成課題的條件分析

學科教學是教師進行教學的行動方式,體現教師的教學方法,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於各學科教學中,進行教學再設計,必將更新教師教學方法。如今,課件製作室、電子閲覽室、數字投影教室、多媒體語言實驗室、多媒體網絡教室等教學設備的投入使用,可以更新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優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已成為當務之急。我們擬結合課程改革實驗對此項研究作探索、嘗試。學校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課題管理制度,具體研究工作由計算機教師承擔;教務處負責人員、資源、活動安排等協調、指導性工作,並在課題實驗過程中進行各項業務管理。為保證實驗質量,我們通過安排教師到專業學校學習、聘請專家來校進行專題講座等活動,進一步提高實驗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另外,我們還強化了激勵機制,如在開展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時,為確保培訓效果,我們公佈了考核制度:考核內容為每人制作一個多媒體課件,在規定時間內上交,由考核組對課件進行打分,決定考核成績。考核成績分為:不合格、合格、優秀三個等級。考核成績不合格者,不得參加年度評優活動。另外,將信息技術的培訓與考核有機的融入到其中,評選出優秀課件製作,在學期末的綜合表彰會上作全面展示。

加大投入創設現代化的教學設施,為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領導加大了經濟投入:全校計算機總數達到60台,並建立了CAI課件製作室,建起了豐富的信息資料庫。

學校還先後配置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硬件設施。參加培訓與學習,學習先進的多媒體網絡技術。教師經歷了省、市、校多級的培訓,從通識到專題,在理論方面有了一定的積累,新課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同時也參加了兩次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從電化教育到計算機操作,也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部分教師已獲得電腦技術中級考核證書,為實施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完成了基礎性的工作。

保證校本教研的開展,為教師學習提供有利保證。建立激勵機制,發揮教師的主題作用,調動學校領導和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學校建立了對科研工作的評審和獎勵制度,對做出貢獻的教師給予正確評價,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能用合理的政策激勵大家不斷進步和發展。學校提供足夠的經費支持,能保證科研工作在硬、軟件和人力方面的需要。

我校電教材料豐富,包括音像資料、電子課件、投影片、影片、錄像帶、錄音帶、光碟等;另外,訂閲大量電教刊物,包括《電化教育研究》、《電教雜誌》、《中國電化教育雜誌》等,對我們開展課題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參考指導。

五、預期研究成果:

1.研究總結報告.

2.各學科實施多媒體網絡教學的經驗性論文.

3. 出版《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論文集。

4.多媒體網絡教學課件專輯(光盤)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 篇2

粉筆粉塵污染在學校中的污染應當引起重視,其對教師和學生的身體健康產生了嚴重影響,如何消除粉筆粉塵污染這個問題應該儘快引起各方面人員的重視。本文闡述研製吸塵黑板擦的原理和工作過程。

課題的提出:

粉筆教具是目前教學的必備工具,用它來傳授知識,是最原始和最傳統的主要教學方法之一,粉筆從其應用到現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對人類的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着歷史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類對粉筆教具的認識不斷提高,即粉筆給人類教育事業帶來進步和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給從事教育事業的教師及學生帶來巨大的危害。

通過系統動力模型對教室粉塵的分佈及危害作出研究後發現,在講台3m的直徑空間內,工作環境競與鍊鋼爐前工人受粉塵危害的嚴重程度極為相似。

粉筆從其化學成分構成上來講,主要成份為碳酸鈣(石灰石)和硫酸鈣(石膏),少量的氧化鈣以及其它少量的金屬元素如鐵、鎘等。以粉筆的化學酸鹼度來看屬於弱鹼性物質,從其物理性質即粉筆在書寫和粉筆擦除過程中其主要化學成分,濃度、分散度、比重、形態、硬度、溶解度等來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產生大量粉塵,長時間飄浮在空氣中,嚴重污染室內空氣,危害師生的身心健康,危害具有現代特徵的現代教具如幻燈機、投影機、電腦以及實驗室等重要設備,影響這些設備的性能,使用質量和壽命。同時由於大量使用必然需要開採大量的石灰石、礦和石膏礦,這樣會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的破壞。

粉塵對師生呼吸系統包括肺、上呼吸道的危害以及對其它器官和組織的危害包括對眼睛、皮膚、耳朵的危害,還容易誘發其它器官的疾病,如對肝、腎、骨、腎臟等組織損害明顯。

粉筆粉塵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很多有害病菌都能吸附在微細粉塵上而被帶入學生肺部,從而促成急性和慢性炎症的發生,從而引起學生羣體集體感染呼吸道和其它流行病。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室內和細菌總數等衞生指標逐漸惡化,會與微細粉筆粉塵相互作用,加劇粉筆粉塵對師生健康的危害。

目的

我們之所以研究消除粉筆粉塵的方法,目的是可以減輕粉筆粉塵對教師、學生以及其他人的危害,使大家生活在一個健康的環境裏。

研究方法

粉筆粉塵主要是在用黑板擦消除粉筆字的過程中產生,我們主要在粉筆的生產工藝和黑板擦上着手研究消除粉筆粉塵的方法。

研究生產無塵粉筆

(1)目前:市面上原始粉筆

(2)改進:原始粉筆的改進型為無塵粉筆,是在原始粉筆中加入油脂或聚醇類物質作粘合劑,再加入比重較大的原料。

(3)好處:使粉筆的比重和體積都增大,不易飛散粉塵。

(4)弊端:在實際應用中並不明顯,成本較大,難以推廣。

研製吸塵黑板擦

(1)目前:普通布制黑板擦

(2)改進:製作出吸收粉筆粉塵的設備,由一條導管連接着黑板擦和一個小型圓形箱體。

(3)好處:其功能類似於吸塵器,在擦黑板的同時機器啟動,使飛散的粉塵大部分不向外擴張,將粉塵吸進容器內,易於收集粉塵。

(4)弊端:剛接觸的人使用時感覺不太靈活方便。

我們針對教室講台前地方狹窄,老師、學生來往頻繁和學生活潑好動等的特點,認為研製一種使用靈活、方便,又能消除粉筆粉塵功能的黑板擦,即在現有傳統黑板擦的基礎上做一定改進,加入吸塵的功能,解決粉塵向外飛揚的問題。我們着手於研究製作吸塵黑板擦來解決粉塵污染的問題。

對課題研究進行的理論、數據等方面的分析

1、製作吸塵粉筆擦

吸塵粉筆擦的製作是由大家共同參與討論及挑選材料完成的。吸塵粉筆擦是在注塑殼體的內側,與殼體兩邊平行鑄有兩稜骨、四塊限位擋板,殼體上端面開有通孔,注塑的板擦固定架的螺桿上端車有螺紋,板擦體鑲嵌在固定架下端面凹槽內,固定架位於限位擋板中間,螺桿穿過殼體的通孔與鑲有彈簧的上壓蓋以螺紋連接,毛刷安裝在稜骨的凹槽內,收塵片安裝在殼體無稜骨對應的一邊上。防止了塵土的飛揚,把粉塵收集到一起。

吸塵粉筆擦由於製作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使用成本低,在學校中能夠廣泛推廣。使用吸塵粉筆擦能夠有效減少空氣中的粉筆粉塵,淨化教室內空氣,有效率達到80%以上。

2、製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我們就 吸塵黑板擦 課題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幾個問題請教蔡老師,並通過與老師討論得到以下解答:

黑板擦的原理。 答:現在市場上已研製出這種黑板擦,但還未能投入使用。原理大致如下:在黑板擦內部裝有一小吸塵器,使用時吸塵器將粉筆灰吸入,並存入內部專門收集粉筆灰的容器中,但要定期清理容器。

粉筆灰為什麼會掉落,為什麼有一部分會飛到空氣中? 因為擦黑板過程中會產生風,而粉筆灰很輕,因此可以考慮在粉筆灰中加入一些密度較大的物質,使粉筆灰往下落,減少飄散到空氣中。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 篇3

導讀:《農村國小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研究》課題,開題報告,我校《農村國小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研究》課題,是雲南省規劃課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彙報如下:,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背景,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過程中,網絡憑藉其信息儲存的容量大,國內外對專題學習網站的建立與應用的研究可謂是方興未艾,深入開展專題學習網站的研究,選擇“信息技術”作為專題

《農村國小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研究》課題

開題報告

我校《農村國小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研究》課題,是雲南省規劃課題。經領導批准,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彙報如下: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背景

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過程中,網絡憑藉其信息儲存的容量大,表現形式的多樣化,高度共享性與擴展性以及交流的實時性和便利性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為教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打破了學生僅以教科書作為知識來源的唯一渠道的侷限,為改變長期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為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為各類教育資源的多層次開放和建設創立了有利的條件。而專題學習網站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完備的系統的知識,而且還能創造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良好環境,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近幾年,國內外對專題學習網站的建立與應用的研究可謂是方興未艾。各種專題的學習網站有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但在其建設與使用過程中,也存在着不少問題。因此,深入開展專題學習網站的研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另外,選擇“信息技術”作為專題也適合我校的實際。而專題學習網站的學習資源可以為學生進行“信息技術”的學習提供完整而豐富的知識體系與多樣化的學習形式,將成為我們整合課程資源、優化教學手段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良好載體。

二、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1、教育信息化理論

教育信息化為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提供了環境、條件和保障。學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環境,通過檢索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實現發現學習、問題解決學習,實現知識的探索和發現,這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

3、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人的認識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認知主體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這種觀點,學習過程被解釋為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態度、需要和興趣並利用過去的知識與經驗對當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學內容)作出主動的、有選擇的信息加工過程。教師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然後再將當前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過去的知識和經驗)有機地聯繫起來,學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器,而是主動地對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進行選擇性加工的主體。

三、研究目標

以《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為依據,對我校中青年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從內容和手段的校本化進行實踐研究。

四、課題實施可行性分析:

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虛擬學校、遠程教育等應運而生;泰州市教育局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通過評選教育信息化示範學校加大信息技術應用力度;我校即將建立局域網,利用現有各班的教學平台組成教育網絡,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着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五、研究內容

1、我校中青年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內容

理論部分: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及建構主義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學習和研究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知識和方法。

計算機、網絡操作技能等信息技術能力;將計算機等教育技術有效、合理地運用到教學中的教學能力。

2、我校青年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手段

教育技術集中培訓:借鑑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經驗,採用任務探究的方式,結合教學方案的設計和實踐進行教育技術的共同學習和研究。

結合:通過培訓任務的完成,體驗教學新方法、新理念,對之展開研究,進行創新。

六、研究方法

本課題是由我校領導及教師以高中學生為主要對象,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進行的信息技術學科專題學習網站的開發、應用性研究;主要採用調查研究法、文獻研究法、實驗研究法、經驗總結法、個案研究法、行為研究法和統計研究方法。

七、研究步驟和內容

第一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申報開題

前期,我們結合教育技術課題的要求,開展了調查研究,收集反映教師教學現狀能力和信息技術使用水平的問卷資料,組織相關人員,醖釀課題、説明立案的理由及研究的可行性,為課題的研究目標打好基礎。

十二月底,我們召集各年級語、數學科的教研組長及骨幹教師,聽取意見,組織學習新課標等理論材料,讓教師初步認識到:“一位現代化的教師,除了教學能力、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學習能力等素質外,還應具備基於信息素養、技術素養的教學預見能力、教學傳導能力和教育技術能力。這種新的訴求,應該是傳統教學中所必需的教師能力的拓

展和延伸,而不應該是一種擯棄和替代。”要求他們抽出時間學習思考:“1、信息技術進入課堂,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存在什麼樣的優勢與缺點?

2、現在,我校中青年教師對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使用,停留在什麼樣的層面上?

3、中青年教師需要什麼樣的培訓?”通過這個過程的調查與研究,教研組長及骨幹教師對信息技術研究課題有了更進一步瞭解,都積極投入到研究行列。

第二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課題實施

雖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是老生常談,但就我校目前的情況看,仍然處於初級階段。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使用水平,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我們先從理論上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再在技術上提高教師的駕馭能力,最後培訓他們具體運用技術,整合多方面知識從而服務於課堂教學的能力。教師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技術水平,可以方便的利用網上教學資源和接受遠程培訓,可以更好的利用信息技術與別人進行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的交流,優化、整合教學資源,所以在校本培訓中我們不斷地加強信息技術培訓。

第三階段(20xx年8月----20xx年9月)總結提升 成果展示階段 我校教導處根據培訓計劃,每月開展一次培訓活動。通過三年以來的培訓,我校從青年教師“目前已經掌握的信息技術情況”、“在實際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情況”及“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效果”對青年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對教師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絕大部分培訓教師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八、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利用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提高質量。 2、研究報告 3、論文 4、學生作品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 篇4

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俗話説得好:“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將“衣”擺在首位。可見,“衣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交際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絢麗多彩的服飾不僅體現了人類對美的追求,更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載體,不同的服飾打扮還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從遠古時代的人類用樹葉獸皮遮羞保暖,到當今社會講究時尚、潮流、個性的流行服飾,人類的服飾演變歷程怎樣?它又是怎樣影響、改變人們生活與觀念的?當代的中學生對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麼?我們將帶着這一系列的問題,追尋我國服飾文化史,領略中華服飾文化的精髓與博大。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制訂出一個可行方案,宣傳服飾文化,讓服飾文化引起更多當代中學生的關注,使他們對穿着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認識與品味,讓他們的穿着打扮展現出當代中學生動人的風采。

預期成果

體驗、調查分析報告、論文

研究方法

通過查閲書籍、報刊雜誌、互聯網、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基礎知識、能力,收集有關資料,撰寫相關論文。

活動計劃

任務分工:由於人數有限,所以全組全過程參與。

活動計劃:

第一階段(第3周):參加課題研究培訓,開好開題會,制訂課題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第4—10周):通過各種有效途徑蒐集中國古今服飾文化的有關資料,並整理分析資料。

第三階段(第11周):對我校高一年級的學生對穿着打扮追求與認識的問卷調查,整理分析調查數據。

第四階段(第12—13周):總結課題研究工作,撰寫和修改課題研究報告。準備相關驗收材料,完成有關結題驗收的準備工作,申請課題鑑定、驗收。

可行性分析:

人員條件:我們對這個課題充滿着濃厚的興趣,這將會使我們更加熱情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好這門課程。

我們的成員中有一名是團支書,這將使我們的活動開展得更加順利。本組成員團結互助,善於分工合作,這也將促使我們的活動更加迅速的完成。

物質條件:我們家中都有電腦,上網查找資料較為方便

時間條件:現在下午一般都是兩節課後就放學了,所以我們聚在一起的時間很充裕;同時,課間,中午的時間我們也都可以利用。

總結:對我們來説,研究性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同其他功課相比,它的學習範圍,內容和自由度都大大增強了。雖然開始大家都有點兒摸不着頭腦,但在我們的努力以及朱老師的精心輔導下,我們克服了困難,最終順利地完成了這次開題報告。

收穫和體會

1、我們共進行了兩次開題論證。第一次論證時我們做得很不好,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很粗糙。看了另外兩組同學的展示,我們感到很沒面子,也有些不服氣。我們決定重新修改,完善一下,同時希望再有一次論證的機會。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二次論證我們做得非常好,不僅內容充實,而且做成了幻燈片的形式,視覺效果也很好,得到了其他同學和老師的一致好評。由此我們感到,不是我們沒有能力,而是我們沒有全心全意地付出。只要肯做有心人,相信天下一定無難事――信心,是我們研究過程中的第一個收穫。

2、研究活動是一個團體活動,無論是制定研究框架還是具體實施,都需要幾個人共同討論決定,單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至少是不可能完善的。因此它在客觀上為我們創造了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學會合作,學會取長補短,這是我們研究活動的又一個收穫。

3、通過此次活動我們也發現了自身存在的許多問題,比如説辦事拖拉,效率太低,對問題的理解不夠透徹等等,我們要在今後的活動中積極解決這些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提高的過程。

教師評價

1、研究小組的學生均能按要求完成研究工作。研究熱情高,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研究過程紮實,能記錄下每一步的研究歷程;組員分工比較合理,基本能作到在研究過程中分工協作。總體來説,在規定的時間內,在小組的合作努力下成功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工作,這是值得肯定和表揚的。

2、研究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對研究的課題缺少整體上的宏觀把握,題目過空,過大,這也造成了學生的研究思路幾經周折才梳理清晰;在研究目的與意義上,語言較為空洞,內容不夠充實,這樣就使得第一次的論證不夠生動,吸引人;

3、第一次各組間的相互論證,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經過修改後,進行了第二次論證,效果非常好。具體表現在:

(1)題目範圍變窄了,增強了現實意義;

(2)內容方法具體,詳盡,豐富,可操作性強;

(3)有外出實踐活動,信息來源豐富,等等。他們表示,要在今後的工作中做得更出色。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 篇5

一、課題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根據《中央電化教育館全國教育技術研究規劃課題指南》的有關精神,我們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確定為我校的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核心課題。選擇這一課題,基於以下幾點認識:

1、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求

當前,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對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也為教育現代化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撐。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一,網絡環境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台,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第二,信息技術為教師的備課和上課帶來了更加實用的輔助;第三,信息技術使教學更好地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優化課堂教學,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現人本立意的教學目標,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這是21世紀教育的主題。提高國民的信息素養,培養信息化人才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教師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2、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世紀以來,我國中國小教育領域正在進行以“課程改革”為中心的教育改革,這次課改關係到億萬學生的成長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對教師來説,課改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從某種意義上説,課改能否取得成功,取決於廣大教師對課改的認識,取決於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

如何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優化課堂教學?這是擺在我校教師面前的現實問題。信息技術在輔助教學方面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應用的情況和效果卻參差不齊:有些教師使用比較恰當,信息技術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不少教師程度不等地被信息技術所左右,信息技術在他們的教學過程中變成了“高科技污染”。如何使整合達到最佳狀態,這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個現實而又緊迫的課題。我們想從“課堂教學”這個點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過行動和反思總結出一般的規律和方法,優化課堂教學,為新課改進綿薄之力,發揮我校作為現代化示範國中的模範帶頭作用。

3、我校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20xx年,我校被評為省首批現代化示範學校,20xx又被市教育局授予課改學校實驗基地銅牌,這些促進我校把整合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我校也因此得益,成為一所熱門學校。本課題研究針對目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有效整合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學科課堂教學的一般方法,可以在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優化課堂結構,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顯著提高教學效率。它不僅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獨有的廣闊的學習活動環境,又可以為學生提供供充分的觀察、思維和實踐的機會,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是有無法比擬的優勢。

有效整合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師地演示工具,課堂上熱熱鬧鬧眼花繚亂,使信息技術變成教學過程中的“高科技污染”,而是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和諧相處、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整體的活動或過程,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圓滿完成課程教學任務。我們希望通過此課題的研究,能夠幫助我校從一所熱門學校向品牌化學校發展。

二、課題界定

信息技術:是指有關信息的收集、識別、提取、變換、存貯、傳遞、處理、檢索、檢測、分析和利用等的技術。信息技術主要包括傳感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縮微技術等,我們課題裏主要指計算機技術。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它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它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是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着密切的聯繫和繼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對獨立的特點的教學類型。對它的研究與實施將對發展學生主體性、創造性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要根據一定的課程學習內容,利用多媒體集成工具或網頁開發工具將課程學習內容以多媒體、友好交互等方式進行集成、加工處理轉化為數字化學習資源,根據教學的需要,創設一定的情境,並讓學習者在這些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有助於加強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有效整合: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是指一個系統內各要素相互滲透,協調一致,構成一個整體的活動或過程,從而使系統各要素髮揮最大效益,達到1+1大於2的效果。它強調各自特徵和繼承性,在整合中並不喪失各自的特徵。整合是一種和諧,被整合對象要彼此適應這種和諧。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在奧蘇貝爾的"學與教"理論和建構主義的"學與教"理論等理論指導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研究日益普及,理論研究研究日益深入細化,何克抗教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專著已經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從實踐層面,各種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湧現,而且推出了大量的精彩的教學實例。

我校作為省級示範初級中學,十五期間的研究更加深入,着力以學科教學為突破口,研究信息環境下的自主式教學模式,學校被南京市教育局確定課程改革基地學校,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研究向各學科普及,推出大量成功案例,課題研究順利結提,被評為優秀課題。可以説學校在信息環境下學科教學整合研究上已經總結了寶貴的經驗,鍛煉出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建構過程一方面對新知識進行意義的建構,另一方面也對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重組和改造,而每個個體都是以自己的知識結構來建構意義的,因此每個個體可以對同一知識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都根據他們的方式理解知識的一部分或某些方面。為了使學生建構知識的完整意義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建構主義採用以下的教學原則:(1)採用情境教學;(2)協作學習(支架式教學);(3)隨機通達教學(4)自上而下的教學。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的幫助者,為學生提供有利於意義建構的環境,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

而信息技術環境下老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學習環境,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也變得更加自由與多樣,學生的學習不侷限於教師傳授,他們可以更加主動!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假説

1、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較之傳統教學手段支持下的課堂更具有優勢與活力;

2、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更有利於教師的情感與智慧的激發;

3、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創設教學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4、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突顯開放性與交互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促進學生智慧的生成;

六、課題研究的變量

1、自變量: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

2、因變量:教師的教學方法、整合水平

3、干擾變量:社會環境、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及態度、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使用水平等因素,會對本課題產生一定的干擾。研究過程中我們會盡可能避開突出的個體情況而研究老師的整體發展情況

七、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我校所有老師

八、學科範圍

以國中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為重點研究學科,課題研究輻射到化學、生物等學科。

九、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此課題的研究,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發學生的潛能,優化學的素質。讓學生在新穎的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課堂上,自主探究,培養思維,達到全面地發展,適應新時代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增強教師整合的意識和能力,優化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發展自我,成長為新一代科研型的教師。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究信息技術和學科課堂教學整合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有效提高學科教學質量,走出師生減負增效的新路,使我校成為一所品牌化的學校。

十、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目前我校在整合方面存在問題的調查與研究

(2)整合環境下備課方式的探索和研究

(3)整合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各個環節呈現的基本特點

(4)整合環境下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課堂效率的主要方法

十一、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法

(1)調查目前我校教師在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方面的現狀;

(2)調查研究過程中教師的運用信息技術的水平與教學效果,蒐集資料,瞭解情況。

2、個案研究法

選取不同類型的研究對象進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整合的課堂實例個案研究。

3、行動研究法

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創造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自然條件下進行實踐,並對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通過計劃,實踐,觀察,反思四個步驟進行。

4、文獻法

對國內外有關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研究、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分析和提煉,以形成信息技術環境下整合教學的理論和方法。

十二、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的思路是通過計劃、調查、實踐和總結反思等幾個環節,運用調查研究、文獻研究、行動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積極開展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在信息技術和學科的有效整合方面的研究,得出具有推廣價值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從課前備課、課堂上師生的雙邊活動等方面入手,改革傳統課堂的授課模式,解決好主體和客體、手段和目的、預設和生成等之間的矛盾,力爭使整合達到最佳結合點,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本課題的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20xx年2月—20xx年6月

20xx年4月:成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課題組;開始對我校如何進行此課題的研究進行可行性分析,提出研究方案。運用調查研究法,調查我校在整合方面存在的問題,撰寫《國中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現狀的調查及分析》(負責人:肖莉萍)

20xx年5月到6月:制定課題研究的活動計劃,課題組開會學習討論國內外有關課題研究的文獻資料,蒐集整理,為今後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負責人:王躍平)

第二階段:20xx年7月—20xx年7月

課題組組織課題階段實施,重點研究子課題2,開展教學實踐活動,課題組成員每人準備一節公開課,在有效整合方面做進一步的探索,並從中選出部分向全市展示,撰寫《整合環境下備課方式的探索和研究》(負責人:董秀明);攝製優秀實驗課例錄像;收集優秀教案、優秀課件、優秀教學實錄、教學敍事等。(負責人:趙曉燕)

第三階段:20xx年8月—20xx年4月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 篇6

一.課題研究目的和意義

人類已經步入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時代,日新月異的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極大的加速了現代信息技術化進程,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強有力地衝擊着包括教育在內的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所以,要培養出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就必須革新教學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要強化信息技術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整合與應用,把現代先進科技作為一種認識工具,使學生方便、快捷的獲取信息,探究問題、更新知識和追蹤科技前沿的研究成果,無論從教材呈現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問題,課程標準下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在我國處於初期階段,新課程標準對高中物理學科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提出了新的理念,新課標下實時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有效地促進高中物理新課程的實施,在提高學生知識、技能、情感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科學素養。只有在新課標下的課程整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整合。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主要仍然體現在CAI(多媒體輔助教學)上,其他領域涉及較少,另一種整合,則側重於信息技術內部各部分之間整合,存在侷限性。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整合過程中存在如形式主義盲目整合等傾向,沒有把高中物理教學過程和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過程系統化。同時沒有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進行合理適時地選取,使整合進入一片死海;新課標下的信息技術與高中物流學科課程整合的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

三.研究途徑:

本課題研究的基本目標是在新一輪高中物理課程改革過程中,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的新思路、新方法,形成全面系統化的整合方案和理論指導,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新高中物理課程體系,形成先進的課程理念。《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強調“課程目標上注重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課程內容上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課程實施上要注重自主學習,提高教學方式的多樣化。”這裏進一步明確了新高中物理教和學的過程中,必須與社會接軌,必須能用先進的技術,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對新課標下教學理論的研究,新課標下教學活動方式的研究,新課標下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戲課標下教材二次開發的研究,四個子課題的研究,理解新課程體系中,高中物理學科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點,真正地實現新課標中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課程理念;

2.研究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形成先進的信息觀。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對現代教育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數字化為新動力,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及傳感器為依據,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能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期間,國務院做出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年10月,教育部召開了全國的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年6月,國務院召開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做出了《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這三次重要會議都反覆強調“必須大力發展教育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所以對於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研究,成為本課題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內涵及外延的研究;二是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特徵、形式等的研究,三是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方面的研究。總之對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研究,將會為本課題的進一步研究豐富內容和打好基礎;

3.國內外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現狀及相關課題的研究現狀的研究,爭取一不重複,二要創新,形成先進發展的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觀。在全國關於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的相關研究已有很多,他們取得了一些成績,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①形式主義整合,個別學校以計算機被用次數來評價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結合的好壞,個別教師把計算機當做“電子黑板”,陷入認識上誤區。②個別教師教科學要由實驗得出結論都不做實驗,用課件來代替實驗,所以這種做法違背教學規律,同時也違背了實質上的整合理念。③當今大部分教學課件系統無交互性,很難達到教學效果。④許多教師及研究人員認為整合就是“1+1=2”,使簡單的累加,對整合的本質缺乏認識。所以對於本課題的研究,為了少走彎路,不做重複工作。

四.研究內容

1.研究新高中物理課程體系,形成先進的課程理念。

2.研究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形成先進的信息觀。

3.國內外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現狀及相關課題的研究現狀的研究,爭取一不重複,二要創新,形成先進發展的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觀。

五.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廣泛收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並組織課題組成成員學習相關課程整合的先進理念,提升各位教師對於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的理論認識,進一步提高教學實踐。

2.案例研究法:開展以某班學生“感受記錄”的案例研究及2位左右教師“教學反思”的案例研究兩方面為主的案例研究。

3.行動研究法:利用校內外教學公開課,對新課程高中物理和信息技術整合進行實踐研究,邀請省市有關專家定期指導及時間調整整合方案。

4.經驗總結法:總結經驗教訓,建立符合我校自身特色的新課標下的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方案,指導我校高中物理課程改革的課程整合實踐。

六.研究預期成果形式:

1.成《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專著。

2.對本地區整合現狀進行調查,形成調查報告。

3.完成幾套教學軟件。

4.建立高中物理教學資源信息庫。

ab

七.進度安排及人員分工

㈠.人員情況:

研究階段及細緻分工:

1.20xx年4月—20xx年7月,確定課題名稱為《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研究》,並且提出觀點,主要參與者:

2.20xx年7月—20xx年11月,規定《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研究》的研究方案。同時撰寫高富老師開題論文。

3.20xx年11月—20xx年8月,蒐集相關資料,實施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步實施:

4、20xx年11月—20xx年1月,對現代教育信息技術進行理論研究。

①、20xx年1月—20xx年4月,對國內外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現狀進行研究,同時也對省內外相關課題的研究情況進行分析和整理。

②.20xx年4月—20xx年8月,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認真地研究新課程中高中物理學科與信息技術的切入環節及整合形式。

③.20xx年8月—20xx年1月,整理和分析材料,並對某班級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對工作教師進行整合反思案例研究,對前期研究工作進行反思和修正,最終形成較完整的整合理論性材料。主要由吳永煥和李金鴻老師參與

④.⑤20xx年8月—20xx年11月,在整合理論的指導下,應用信息技術改良傳統物理實驗,逐步建立高中物理教育資源信息庫,建立DISlab,主要由吳永煥老師和高富老師負責。

八.實際意義:

通過《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研究》課題的研究,一方面科研可以全面的提升了課題組成員的信息素養和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的整合意識,為更好的開展新課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學奠定了堅實而牢固的思想基礎,勢必會影響且全面的提升我校物理教學的實際教學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檔次。另外一方面,在開展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積累了大量的對實踐教學有利用價值的課件,教學案例,理論文章等,並且為我校高中物理教學電子素材可的建立,起到了實質意義的推動作用。我們深信,隨着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電子計算機的不斷普及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髮展,與計算機多媒體輔助相關的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教學必將給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帶來深遠的影響,必將極大地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進程。該課題的研究對我校各學科課程和信息技術整合都有一定的實際借鑑作用。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 篇7

一、課題研究現狀、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課題研究現狀

旬陽縣城關二中曾主持研究過十五課題《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四結構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於20xx年結題並獲省級二等獎,隨課題生成的思品、語文、數學等學科的教學設計、教育論文和課堂實錄等成果在全縣範圍應用推廣,課題成果“信息技術環境下四結構教學模式”廣泛應用於該校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受到各級教研部門和兄弟學校的好評。城關二中在20xx年就被陝西省教育廳命名為“陝西省科研興校明星學校”。20xx年3月,該校派主管校長為首的各教研骨幹一行九人蔘加在山東四所名校舉辦的第八屆高效課堂研討會。在充分學習借鑑杜郎口中學、昌樂二中、即墨二十八中等名校高效課堂模式,經過反覆論證,於20xx年着手開展《導學互助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這一課題,導學案廣泛應用於各學科教學,成為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的課改里程碑。跨出了以“有效教學”向“高效課堂”邁進的堅實步伐。

課題選題意義

信息技術學科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目標,訓練學生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表達與交流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又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全面、迅速、系統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主渠道。作為信息社會的公民,信息技能應用於工作、學習、生活每一個領域,其價值不言而喻。然而這門學科在當前我縣基礎教育中卻被邊緣化。一是信息技術不納入統考,在應試環境下該學科不被重視。二是課時少、教師少、交流少,學科教研成空白。三是教材及教學軟件建設散亂滯後,缺乏系統性。

以上導致信息技術教學組織、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隨意性大,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認識也存在誤區,把信息技術課當成用來放鬆的遊戲課和娛樂課,造成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低效甚至負效已成普遍事實。要改變教師對“為什麼教”、“教什麼”、“如何教”的意識模糊,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愛好,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和科學習慣,教給他們應對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信息技能,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大難題。

在以往的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演示、學生練習”是最為常用的兩步走方法。而多年倡導的“任務驅動”教學在實踐中也帶有極大隨意性。要想讓信息技術教學以任務導航,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不同層次學生優勢互補,互助互學,自主提高,急需規範教師的主導行為。在主幹學科實踐應用成熟的導學案改進移植於當前信息技術學科課堂教學中不失為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面對信息技術教材落後、人力不足、基礎不齊等問題,如何編制導學案,如何在實踐中推廣應用則是改變信息技術教學亂象的突破口,以《信息技術導學案的實踐應用研究》為主題開展科研活動既是時代的需要,又是現實的要求,意義重大而深遠。

課題研究價值

一是通過課題載體,利用聯片教研平台,組建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教研隊伍,應對各校學科教師人數少,轉崗教師缺乏專業引領的問題。發揮我縣各片區學校專業教師在硬件或軟年方面的特長,優化資源配置與提高教學科研水平,應對教師資源短缺與教學資源不足等問題,打造信息技術學科聯盟,增強核心競爭力,發揮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整合功能,實現信息技術教學科研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編寫本地實用的導學案,既是將任務驅動教學方法規範模式化,又是進行課程資源整合,開發校本課程,應對教材嚴重滯後的有力舉措。導學案是經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定的,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編寫的,用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它以學生為本,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配合教師科學的評價,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合作,自主發展的路線圖。集體編寫應用導學案於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讓老師明確教什麼,如何教的問題,極大地促進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學習興趣學習能力也將大面積改觀。

三是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不僅激活信息技術學科,這種“聯片校際合作教研模式”及“導學案的編寫應用方法”成果亦可全面應用於音樂、美術、體育等基礎教育“國小科”上,形成帶動輻射作用,對各門學科均衡發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創新之處

本課題研究的目標:

1、根據學生特點,探索適合我縣學生學情的導學案,在教學實踐中總結提練新授課導學方案、複習課導學方案和講評課導學方案等常見課型的導學案編寫方法。依據陝科版國中信息技術教材系統編寫各章節導學案。

2、以20xx版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為指導,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建構實用的信息技術教育環境,更新我縣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教育教學理念,探索適合本學科特點的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3、蒐集整理實用的教學資源、教學素材,以方便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減少教師在平時備課時的工作量。

主要研究內容:

根據研究目標,確定研究內容如下:

1。開展導學案編寫的研究。系統研究信息技術學科導學案的編寫原則、編寫的程序、編寫要求、編寫方法、編寫內容要求等,總結提練常見的編寫模式、教學中使用的方法、具體操作的程序以及教學中應注意的事項等系列問題。

2、開展適合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的教學模式的研究。組織教師借鑑主幹學科成功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提練總結新授課、講評課、複習課、實踐課等課型教學模式。

3、開展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研究。對參與本項目研究的技術人員和學科教師分別進行技術培訓,技術人員開發教學軟件,組建服務器搭建資源共享平台;信息技術學科教師蒐集教育教學素材。

研究創新之處

通過實踐探索,總結提練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舉全縣信息技術教師之力,精心設計國中全冊導學案,蒐集教學素材,集大家智慧於一體,減少信息技術教師備課量。同時,規範教學模式,可根本性改變目前信息技術課教學現狀,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實施步驟

本課題的研究思路是:

本課題的研究思路是:整體部署、全面推進、分步實施、強化指導、責任到人、實踐改進。由課題負責人具體負責,組織實施,調研製定具體實施方案,搞好方案論證和啟動培訓,課題主要研修人員做好前期的示範引領、後期逐步吸收縣區優秀骨幹教師參與研究。

以現代教育理論、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我縣一線信息科任教師為主體;強化過程研究,注重階段成果;借鑑相關課題研究的成果,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進行探討。

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四、具體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10—20xx。12)

主要任務是課題主要負責成員完成方案制定、課題的申報立項、實施開題論證、召開專題會議、確定課題研究任務、研究主題、啟動培訓。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12—20xx。6)

課題組精心設計國中信息各章節導學案,以課堂為載體進行實踐並不斷完善優化,形成適合我縣信息技術教育的特色資源。並做好研究過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和中期報告撰寫。

第三階段(20xx。6—20xx。9)成果展評、建立國中信息資源庫。首先做好組織校級、片區課堂教學的展評,收集優秀導學案和教學設計,總結經驗,集結優秀課例、案例、課堂實錄,並建立我縣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庫,為後期結題做好準備。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20xx。9—20xx。10)

總結、結題、推廣。主要任務是集結優秀導學案(電子版)、教學設計(電子版)、教學軟件等資源形成優質的國中信息教學資源庫。收集整理研究性資料、撰寫結題報告、做好推廣運用。

五、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相關研究成果的社會評價(引用、轉載、獲獎及被採納情況),主要參考文獻(限填10項);

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組成結構(如職務、專業、年齡等);

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如研究資料、實驗儀器設備、研究經費、研究時間及所在單位條件等)。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 篇8

隨着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特別是internet與校園網的接軌,為中國小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網絡教學真正成為現實,同時也為中國小教育開闢了廣闊的前景。陳至立部長在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國實施中國小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標是用5年到10年時間,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使全國90%左右獨立建制的中國小校能夠上網,使中國小師生都能共享網上資源,提高中國小的教育教學質量。”“校校通”工程的啟動和發展,給中國小教學帶來革新的機會,為學科教學信息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如何有效地利用網上的資源,建構基於網絡的現代教學模式是一個迫切研究的問題,而開展網絡教學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就是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因此,開展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課題研究背景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統性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刊物(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網站和國際國內有關學術會議(gccce、icce、cbe等)的論文集進行分析,網絡教學的設計研究主要是關於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協作學習的設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可以説,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利用虛擬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利用通訊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學習的設計以及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2、網絡教學的評價研究才剛剛起步

隨着internet應用的普及,網絡教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所。然而,與傳統教學相比,網絡教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卻顯得不夠完善、健全。如何保證網絡教學的質量,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網絡教學評價模型,已成為網絡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時至20xx年,教育部批准全國31所高校建立網絡教育學院,但卻沒有制定出如何保證網絡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美國國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policy)於20xx年4月也發表了一份名為在線教育質量:遠程互聯網教育成功應用的標準的報告,然而,這些文章(報告)也僅僅是描述性的定義網絡教學的評價指標,而對如何組織評價、如何獲取定量數據、評價數據如何促進教學等方面則很少涉及。目前,網絡教學的支撐平台中的學習評價模塊往往只含有測試部分,而缺乏相應的分析與反饋。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促進網絡教學的發展,提高網絡教學的質量

由於網絡教學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在網上組織最優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在網上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因此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與實踐,使網絡教學更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行動的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供網絡教學的質量。

2、尋找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學生遠程交互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

3、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能夠解決網絡環境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調控教學過程,如何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以達成教學目標,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1、網絡教學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工具的設計等。

2、基於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1)網絡教學策略的研究,如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情景營造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對話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的課堂管理策略等。

(2)網絡教學模式的研究,如項目化學習模式、探索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3、網絡教學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步驟與模型的研究。

4、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5、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根據上述研究內容,總課題下設如下子課題:

1、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謝幼如、李克東)。

2、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鄧文新)。

3、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柯清超)。

4、web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及支持系統的研究(陳品德)。

5、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理論的應用研究(餘紅).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開發相配套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和評價系統軟件,探索普通中國小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網絡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三)預期成果形式

1、論文與專著

發表有關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一系列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2、電腦軟件

開發《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和《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製作《網絡教學設計》專題教學(學習)網站,建立《教學設計》多媒體資源庫。

三、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項目的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於較大規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採用行動研究方法。

對於個別帶有創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見解的小範圍的教學研究,則通過建立科學的假設,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關於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有關教學效果的分析,則採用評價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如下:

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集資料,建立模型

20xx年9月-20xx年1月,開發軟件

20xx年2月-20xx年8月,教學試驗,評價修改

20xx年9月-20xx年12月,擴大試驗,歸納總結

(二)關鍵技術

1、基於網絡的協作化設計思維工具的通訊模型的構建;

2、教學設計系統中師生教學活動的可視化表示與分析;

3、網絡教學的教學評價模型的構建;

4、網絡教學過程中學習反應信息的自動採集與處理。

四、課題研究價值

(一)創新點

1、建立網絡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2、建立基於網絡環境的各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3、開發出操作性強、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二)理論意義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他們的方法與步驟,並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已經不拘泥於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逐漸放棄呆板的設計模式,開始強調教學設計的關係性、靈活性和實時性,從而更加有利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的理論成果將完善和發展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

(三)應用價值

1、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並形成基於網絡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優化中國小課堂教學結構。

2、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並總結信息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的思想和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3、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國小利用網絡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一批優秀的網絡教學課例。

4、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開發出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五、研究基礎

(一)已有相關成果

1、曾於93年、97年兩度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的成果在全國的大中國小廣泛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多次再版發行。

2、出版的《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含教材與光碟)(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與製作》(含教材與光碟)(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xx年)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等,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xx年)在全國廣泛應用。

3、97年《多媒體技術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實驗研究》和《國小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獲國家教委全國師範院校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4、承擔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研製開發與應用》(簡稱96-750)《國小語文科學小品文》、《國小語文古詩欣賞》、《國小語文擴展閲讀》、《國中語文新詩賞析》四個子課題的研製與開發,4個項目6張光盤全部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組鑑定,被評為優秀軟件,並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發行。

5、20xx年所完成的《學習反應信息分析系統》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軟件一等獎,並出版專著《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條件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單位,我國的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之一。華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擁有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的人員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講師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碩士研究生近15名。他們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對各種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教學應用軟件、學科教學工具、資源庫管理應用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並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軟件開發實驗室兩個、國家級的多媒體教學軟件製作基地一個,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三)參考文獻

1、《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主編,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xx年;

4、《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學設計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韋傑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謝幼如編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8、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第一屆至第五屆論文集,1997年(廣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門)、20xx年(新加坡)、20xx年(台北);

9、《改善學習20xx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選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xx年;

10、《認知過程的評估》,j.p.戴斯、j.a.納格利爾裏、j.r.柯爾比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李克東編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年。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 篇9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由信息技術帶來的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在教學的內容手段、質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無法替代的優越性。為了爭取在新世紀日趨激烈的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我們必須加快在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努力實現教育信息化。

進入到21世紀,信息時代的信息技術教育大潮,正撲面而來,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進入到教育的各個領域和環節,教育正處在有別於工業化時代的教育環境——信息技術環境中。隨着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Internet與校園網的接軌,為國小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開闢了廣闊的前景。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對教育的影響不可估量,它不僅帶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更重要的是對傳統的教育理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等產生了巨大沖擊,我們正面臨着一場前所未有的教育大革命。然而,很多教育工作者與一線教育教學人員在信息化條件下仍用舊觀念看待教育問題,不知道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推進教育的改革,不知如何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來培養21世紀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尤其是農村地區教育技術狀況不容樂觀,遠遠跟不上信息時代發展的步伐。問題的表現主要是:

1.雖然學校配備了較齊全的現代教育技術設備,但是由於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的熱情不高,信息技術水平較低,設備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2.教師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陳舊,墨守成規,不懂得怎麼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服務於課堂教學,優化教育教學環境。

3.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獲取、處理、共享各種信息資源的能力差,教師的信息技術整體水平不高,不利於教師實現“高效教學”和“輕鬆教學”,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

二、研究目標

我們希望通過本次課題研究,達到以下目標:

1.明確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

2.全面提高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3.探索符合鄉鎮國小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模式與方法,歸納出鄉鎮教育中教師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方法,指導教師及時總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得失和經驗等。

重點在於通過理論和實踐培養,全面提高教師科學、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優化課堂教學的能力和水平。從而以點帶面,折射鄉鎮國小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普遍存在的問題和矛盾,為解決這一問題、矛盾提供借鑑和參考。

三、研究內容

1.瞭解鄉鎮國小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基本狀況,以及對現代教育技術需求的基本狀況,分析與城市國小教師之間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存在的差距及成因。

2.客觀定位鄉鎮國小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技能掌握程度;制定鄉鎮國小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標準,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需求狀況,其學習態度與動機。

3.提高現有現代教育技術資源的使用率,探索有效的培訓方法、模式;

4.提高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網絡等資源,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探索鄉鎮國小現有資源中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的新模式,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5.通過本課題的實驗研究,探索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高之間的關係。

6.通過本課題的實驗研究,總結出通過培養教師信息技術與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手段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我們提倡實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首先,對我鎮中心學校和教學點的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基本狀況進行調查,獲第一手資料;其次,對反映出的問題作歸因,系統分析並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形成調查報告;第三,對教師進行系統、全面的培訓,總結培養模式和方法;第四,對課題實施後的教師做統一調查,得出後期調查報告,並通過分析,歸納、總結課題研究的得失和成果,撰寫課題報告,總結本次課題研究工作。

(二)研究方法

1.調查法:根據鄉鎮國小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和實際需求,存在的差距進行詳細調查,分析其問題產生的根源。

2.行動研究法:①在教學實踐中指導教師及時總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得失和經驗等,全面提高教師科學、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優化課堂教學的能力。②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的理論和實踐的培訓。

3.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通過實踐研究揭示提高鄉鎮國小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方法,規律等。

4.課例法:通過各學科、各種課型的教學實踐探索現代教育技術和各學科整合的模式。

5.案例法:課題研究過程中對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服務於課堂教學,大大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典型案例的進行收集、整理、分析。

五、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20xx.2—20xx.3)

1.查閲相關書籍,搜索網上資料,儘可能地瞭解其他地方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理論學習,瞭解熟悉本研究課題相關知識。

2.製作各種相關調查表格、調查問卷。

3.對參研人員進行分組分工,確定走訪與調查對象和樣本。

(二)實施階段(20xx.4-20xx.10)

1.在客觀定位差距的前提下,對全體教師展開系統的培訓,從而提高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整體水平,總結得出培訓的模式和方法。

2.鼓勵教師將掌握的現代教育技術知識,轉化為教育教學一線的實踐能力,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相關教育軟件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服務於課堂,優化教育教學環境,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3.探索鄉鎮國小現有資源中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的新模式。

4.教師總結、反思教育教學中利用教育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探索科學運用的模式和方法,防止濫用。

5.探索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網絡手段,最大化地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的整體水平。

6.總結出通過培養教師信息技術與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手段。

(三)總結階段(20xx.11—20xx.1)

1.完成課題研究實驗報告、論文、成功案例、教育資源彙總。

2.完成課題的工作報告和成果報告。

六、可行性分析

本課題共有主研教師6人,學歷都為專科以上,平均年齡32歲,都是青年教師,具備的較高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一級教師3名,二級教師3名,主要人員有學校校長、總務主任,各教研組長。大部分教師參加過縣級以上課題的研究或有縣級以上論文、論著的發表或獲獎;所有教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一線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並取得了相關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説,本課題組在學術背景、研究經驗以及組成結構上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和梯度性,這些都將有利於本課題的順利開展以及相關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承擔研究課題的條件

1.研究資料

課題組每位教師都訂閲了相關的專業刊物,學校圖書館和教師閲覽室更有着豐富的專業書籍和幾十種專業期刊。每位教師近年來都致力於相關方面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信息技術資源及相關的學習筆記,可以説,完成本課題的研究資料充足、完備。

2.實驗儀器設備

我校是關口鎮中心學校,學校建有學生機房1個(48台電腦),9個教學班都配備了觸摸式一體機、實物投影等現代教育技術設備,實驗室配備了電子白板,會議室、音樂舞蹈室都配備了多媒體投影設備。學校建有局域網,能實行班班通,班班資源共享;課題組成員每人擁有一台電腦並能熟練運用;各種用於課程開發的軟硬件設施齊全。

(二)成員簡介

肖文軍:本科學歷,中國小二級教師,從教10多年來都擔任學校的電教管理工作,負責學校信息技術教師培訓,兩次參與過市級課題研究,有豐富的教學和科研經驗。

潘懷軍:本科學歷,中國小一級教師,有豐富的教育科研經驗,擔任校長職務,完全能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王學安:本科學歷,中國小二級教師,有豐富的信息技術應用經驗,有較高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能熟練的應用各種軟件輔助教學。

馬治芬:本科學歷,中國小一級教師,縣級數學教學能手,數學教研組組長,曾主持市級課題研究,現已結題。

張先靜:本科學歷,中國小二級教師,縣級教學語文能手,語文教研組長,曾主持縣級課題研究,正在研究。

馮明喜:本科學歷,中國小一級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科研經驗,擔任總務主任,完全能保證課題研究的經費支持。

(三)具體人員分工

肖文軍:課題組負責人(負責課題的定研究目標,研究過程,教師培訓)

潘懷軍:課題組成員(負責課題的教師調研,學生調研)

王學安:課題組成員(負責課題的資料收集和整理)。

馬治芬:課題組成員(負責課題的數學教師調研,學生數學學習調研)

張先靜:課題組成員(負責課題的語文教師調研,學生語文學習調研)

馮明喜:課題組成員(負責課題的綜合教師調研,各種後勤保障)

七、預期成果

1.完成“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調查報告。

2.收集各類信息資源庫,豐富教學改革實驗資源。

3.觸摸式一體機環境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研究課觀摩課5節以上。

4.有關課題開展的活動圖片或資料。

5.編印《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校本教材一本。

6.課例

7.《提升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的策略》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k0d8d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