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張連印先進事蹟有感及心得(精選3篇)

張連印先進事蹟有感及心得(精選3篇)

張連印先進事蹟有感及心得 篇1

雁門關外,長城腳下。在山西省左雲縣張家場村,一位黑紅臉龐、肩扛鐵鍬的老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山上不停地栽樹。

張連印先進事蹟有感及心得(精選3篇)

他並不是一位農民伯伯,而是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共和國少將張連印。退休後,他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左雲縣張家場村植樹,至今已經18年了。回鄉18年,張連印共植樹205萬株,被人們譽為“當代愚公”“綠化將軍”。

20__年5月,服役38年的張連印從領導崗位上退休,這一年他58歲。

將軍是山西省左雲縣張家場鄉張家場村人。張家場村位於全國林業六大工程之一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區,是我國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佈區。全村共有土地17754畝,耕地只有6346畝,其餘11000多畝都是荒山荒坡,風起沙揚。

站在家鄉的荒山上,張連印心裏很不是滋味。

望着一片片光禿禿的荒山,張連印下定決心:“植樹造林、治理風沙,給鄉親們作個示範,以回報家鄉、報答部隊。”

張連印4歲時父親病故,6歲時母親改嫁,他是吃着百家飯、穿着百家衣長大成人的。

“沒有當年鄉親們的關照,就沒有我張連印的今天。當年在部隊報效國家,如今退休了總算有機會報答家鄉父老了。”

20__年10月,張連印帶着妻子離開石家莊,義無反顧地回到老家,開始了他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新戰鬥。

“植樹造林、防風治沙,是咱們國家的一項戰略工程,作為一個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樹造林作為自己退休後的最後一個戰場。我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後無償交還集體。”

張連印立下“義務植樹、綠化荒山”的軍令狀。

張連印先進事蹟有感及心得 篇2

改變生態環境,不像房前屋後栽幾棵樹那麼容易,它需要科學指導,整體規劃。張連印帶兵是內行,幹這活兒卻是外行。

不懂就學,他拜專家為師。經過現地調查後,他先後20多次到縣、市、省林業部門,諮詢專家,學習生態環境建設的有關知識和植樹造林防風治沙的辦法,並請省林業勘測設計院的有關專家,現地勘查設計,制定出了《張家場生態園林村建設總體規劃》。

規劃的難題解決後,張連印又遇到了資金不足的難題。

從20__年春季開始,他着手修路、通電、打井、修渠、平整土地、育苗,為大規模植樹做準備。啟動資金,很快就花光了張連印多年來的30多萬元積蓄。他只好向兒女們求援:大女兒一家將剛買的一套新房作抵押,貸款20萬元送到父親手中;兒子一家拿出10萬元支持爸爸;小女兒將3萬元轉業費和訂婚時公婆給的2萬元,一起拿給了父母。張連印又不辭辛勞,走訪部隊的老戰友,跑有關單位和金融部門,多方面尋求支持幫助,總算解決了資金問題。

接下來,就是上山植樹了。張連印在荒山上蓋起了平房小院,安了家。他和妻子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生活在這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張連印身先士卒,帶頭苦幹,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

由於經驗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樹苗成活率還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樹苗前,張連印一坐就是半天。痛定思痛,張連印悉心請教當地農技專家,逐步摸索出適合家鄉氣候的樹種和植樹方法。

整地、挖坑、植樹、圍圈、澆水、掩埋……每一道關口科學把關,終於使樹的成活率上升到85%以上。

4年多的風餐露宿,4年多的含辛茹苦,4年多的甜酸苦辣,張連印終於獲得了碩果,荒山綠化面積達到3000餘畝。黃鸝鳥來了,杜鵑來了,狼和黃羊也出現在山裏。

如今,回鄉18年,張連印共植樹1.8萬畝、205萬株。“左雲縣的海拔和緯度較高,4月,温濕度正合適,栽下苗後很快就能發芽。”談起種樹,張連印早已成為行家。

張連印先進事蹟有感及心得 篇3

山坡上,張連印幹完活便席地而坐,講起話來中氣十足。很難想象,他曾徘徊在生死線上。

20__年,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張連印只説了句“冷靜面對,科學治療”。手術前,他默默地把這些年種樹欠下親朋的錢一一還清,甚至去照相館拍好了遺照。

只是,樹還沒有種完。手術後的張連印實在等不及,第二年正月就拉着妻子回鄉了。

一如往常,他們沒有找人接送,老兩口從石家莊坐火車睡一晚,早上五點多到大同,又坐客車到張家場村。

“要是我不回來,這攤事就散了。”他壓根兒沒有想過自己的身體,滿腦子都是種樹。

回到植樹的基地,張連印立馬裝上樹苗和鐵鍬,坐着他的“專車”上山了——這輛不到5萬元買來的麪包車,6年間跑了近20萬公里,“拉工人、拉工具、拉樹苗,出溝入嶺,都是他那車。”左雲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池恆廣説。

左雲縣的綠蔭不斷擴大,他體內的癌細胞也在瘋狂生長。20__年,他的肺癌出現骨轉移。這次,住院一個月後,他又一次回鄉種樹了。

“癌症要科學治療,種樹也要堅持到底。”張連印堅定地説。

有人説,何必這麼較勁?可軍人出身的張連印就是這樣,一如他的微信簽名:堅強、堅韌、堅毅——

如今,植樹成活率達到了95%以上,他帶領鄉親們為家鄉種下200多萬棵樹。

如今,張連印依然走路飛快、精神抖擻。

華夏大地上,創造奇蹟的又何止張連印!

60萬米高空上的衞星,忠實記錄下綠色合圍中逐漸“消失”的毛烏素沙地——

一個坑一個坑種樹、一鍬一鍬鋪設沙障固沙,人們前赴後繼,用一個甲子的歲月,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播下喬、灌、草科學配置的綠色屏障,讓絕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使之成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範。

“千千萬萬個張連印,創造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生態奇蹟。”審計署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審計司高級審計師羅濤感慨地説,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實踐,閃耀着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精神密碼”。

“30年是我的‘目標’,種樹要種到88歲!”張連印説:“每天和樹打交道,和老百姓在一起,心情好身體就好。”

在他的帶動下,山西省左雲縣林木覆蓋率由20__年的38.6%上升到現在的45.03%,增長了6.43個百分點,張連印被羣眾稱為“綠化將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yrpgr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