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感動人物事蹟材料(通用8篇)

感動人物事蹟材料(通用8篇)

感動人物事蹟材料 篇1

林俊德:工作到最後一刻

感動人物事蹟材料(通用8篇)

【頒獎詞】大漠,烽煙,馬蘭。平沙莽莽黃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劍河風急雲片闊,將軍金甲夜不脱。戰士自有戰士的告別,你永遠不會倒下!

【事蹟】林俊德,中國工程院院士、總裝備部某基地研究員林俊德,20xx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參加了我國全部核試驗任務,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傾盡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林俊德的中學和大學都是靠政府助學金完成的。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從事核試驗研究。由於核爆炸具有極大的破壞性,測量儀器研製一直存在很大難度。林俊德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獨立創新制作了鐘錶式壓力自記儀,為測量核爆炸衝擊波參數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數據。在之後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後獲得30多項科技成果。

20xx年5月4日,他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為了不影響工作,他拒絕手術和化療。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惡化,他被送進重症監護室。醒來後,他強烈要求轉回普通病房,他説:“我是搞核試驗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現在最需要的是時間。”

林俊德住院期間,整理移交了一生積累的全部科研試驗技術資料;多次打電話到實驗室指導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極度虛弱的林俊德,先後9次向家人和醫護人員提出要下牀工作。於是,病房中便出現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眾人的攙抬下,向數步之外的辦公桌,開始了一生最艱難也是最後的衝鋒……

5小時後,心電儀上波動的生命曲線,從屏幕上永遠地消失了。這位軍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後的衝鋒。

臨終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馬蘭。馬蘭,一種在“死亡之海”羅布泊大漠中仍能紮根綻放的野花。坐落在那裏的中國核試驗基地,就是以這種野花來命名的。

感動人物事蹟材料 篇2

高淑珍:守護“炕頭課堂”14載

【頒獎詞】粗糙的手支起課桌,寬厚的背擋住風雨。有了愛,小院裏的孩子一天天茁壯起來。你的心和泥土一樣質樸,你灑下辛苦的種子,善良會生長成參天大樹。

【事蹟】高淑珍,56歲,河北灤南縣司各莊鎮窪裏村普通農村婦女。她的兒子王利國4歲得了類風濕,落下殘疾,到上學年齡不能上學。高淑珍心疼兒子,想在家辦個小課堂。由於附近村莊也有些因肢殘不能上學的孩子,1998年4月她的“炕頭課堂”開講。老師是女兒王國光,5個孩子、4張課桌、2塊小黑板和借來的舊課本……高淑珍家裏響起讀書聲。

“炕頭課堂”一開就是20xx年。20xx年間,她接收了近百名殘疾孩子,卻從未收過一分錢。母女二人每天用自行車接送孩子,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鍋飯。漸漸地,自行車接不過來,她一咬牙買了舊麪包車。有兩個肢殘嚴重的孩子,她怕路上顛壞了,就一直抱懷裏。再後來,為讓孩子少受罪,她索性讓孩子住在家裏,免費吃住讀書。

慕名而來的孩子越來越多,高淑珍為多掙幾個錢,每天天不亮就騎着自行車,馱着批發來的日用品趕集,一騎就是100多裏地。有時下大雪沒有集市,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賣。她説,“我一天出去掙十塊、二十塊,給孩子買點好吃的,我心裏頭歡喜,騎着車子都有勁。”

感動人物事蹟材料 篇3

【頒獎詞】為鄉親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為百姓打工,你換來羣眾最多的甜。你喬裝改扮,卻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隱姓埋名,可我們都知道你是誰,為了誰。

【事蹟】人物介紹:1968年出生,雲南省沾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沾益縣駐浙江義烏勞務工作站站長。為保障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從20xx年9月起,陳家順先後深入多家用工企業,以農民工的身份應聘到企業“卧底”打工。

在很多被陳家順關照過的農民工眼裏,“陳老師”好像什麼都不怕。但陳家順説自己有“軟肋”,最怕的就是“老百姓説你們幹部騙人”。

現年45歲的陳家順,是雲南省曲靖市沾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記者在演播室內見到他,腰板挺直,但身材明顯單薄,臉上多少看得出知識分子氣息。雖然在舞台上盡力放慢步伐,但他仍沒法兒掩飾平日走路頻率很快的習慣。

幾年前,陳家順被派往浙江義烏,擔任義烏勞務工作站站長。麻煩事接踵而來:此前勞務輸出由鄉鎮、村負責宣傳動員,但是鄉親出去後常説外面的情況和聽到的宣傳不一樣。陳家順成了鄉親們的“出氣筒”,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頓。

陳家順輾轉反側,問題出哪兒了?為把真實的用工信息傳達給鄉親,也為了更好地給鄉親們維權,他下了決心:以一個普通農民工的身份去求職,實地體驗農民工的生活工作。

不曾想,一“卧底”就是好幾年。他幾次進出工廠和農民工子弟學校,當過組裝工、裝卸工,看過倉庫,當過“豬倌”。“你是農民工嗎?”他説剛開始“卧底”時,別人常直截了當地問他,因為他的書生氣與幹活手勢,看着十有八九是個“假民工”。去一家養殖場面試時,陳家順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視眼鏡,廠方説他不像養豬人,他立馬迴應“別看我像不像,要看我是不是能幹得下來!”

“最受不了難聞的氣味,開始兩天連飯都吃不下去,直到一週後才基本適應。每天早上起來最辛苦的就是清洗豬舍,剛開始時要花3小時才清洗完,後來熟能生巧,只花1小時就能幹完了。”一個月後,陳家順在重點收集了工作環境、生活條件、工資待遇、子女上學等“情報”後辭職,推薦了幾位鄉親來這裏務工。

為了儘可能多地瞭解各行業信息,陳家順逼着自己快速學習、上手。比如,剛學會養豬,又得適應工廠流水線上的作業。“卧底”打工時,但凡找到用工條件相對優越的,總會眼前一亮。他曾應聘到一家中等規模的飾品廠,待遇和條件很不錯:保底工資不低,因工作需要加班,廠裏會補發加班費,還有免費的工作餐。一個月後,他介紹了20多名老鄉過來,事先鄭重其事和老闆談好條件:報銷工人過來的車費,每月的工資按時發,儘量給工人安排技術性崗位……

有人説他這樣做太辛苦了,他卻認個死理:“別總覺得老百姓抱怨多,其實他們講究的就是實在和信任。你提供的用工信息與實際情況相差十萬八千里,怎麼指望大夥兒相信你?我們當官的,如果今天的事情都做不好,又怎麼指望讓老百姓相信你描繪的藍圖?”

陳家順愛給自己找麻煩,很多農民工朋友都有他的手機號,他早已把自己當成了他們中的一分子。“我們再辛苦,終究背後是有組織依靠的,而農民工呢?他們漂泊異鄉,無依無靠,那是真的辛苦!”隨着在媒體上的曝光率不斷增多,現在陳家順“卧底”越來越難了,但他説,只要心裏裝着農民工朋友,即便換個方式,也可以為他們做事。

感動人物事蹟材料 篇4

陳斌強:“綁着”母親上班的孝子

【頒獎詞】小時候,這根布帶就是母愛,媽媽用它揹着你。長大了,這布帶是兒子的深情,你用它揹着媽媽。有一天,媽媽的記憶走遠了,但愛不會,它在兒女的臂膀上一代代傳承。

【事蹟】陳斌強,38歲,浙江磐安縣冷水鎮中心學校國中語文教師。

陳斌強9歲時父親車禍去世,媽媽獨自撫養三個孩子長大。20xx年,媽媽得了老年痴呆症,喪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陳斌強的姐姐在無意中提到,媽媽最大的願望就是和兒子住在一起。陳斌強回憶起多年來媽媽對自己的付出,他決定再困難也不會丟下媽媽。

那時,陳斌強的兒子不到兩歲,妻子建議他把媽媽送到養老院去,他説:“一個連兒子都不認識的老人,送到養老院,被欺負了怎麼辦?”為了照顧媽媽,他硬是把兒子提前一年送進幼兒園。

為了能每天親自照顧母親,他每天用一根布條把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着電動車行駛30公里去學校上班。開始同事們都不太理解,説:“這樣帶在身邊照顧,一兩天倒可以,一年兩年怎麼吃的消?”可陳斌強做到了,一連五年,風雨無阻帶着媽媽上班。

照顧母親的生活異常辛苦。陳斌強一天到晚連軸轉:晚上9時,服侍母親睡下;凌晨1時,準時起牀抱母親上廁所;清晨5時,鬧鐘響起,他要趕在師生之前起牀,將母親房間打掃乾淨,處理好母親的大小便;早上7時餵過母親吃飯後,開始學校一天的工作。

儘管生活上的事兒很多,可是陳斌強的教學任務卻一點也沒落下,他教着兩個班語文,負責教七年級學生廣播體操,總管學校體藝2+1活動。他總説:“我是跑着走的。”

感動人物事蹟材料 篇5

何玥:主動捐獻器官的國小生

【頒獎詞】正是花樣年華,你卻悄然離開。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從枝頭散落,留得滿地清香。命運如此殘酷,你卻像天使一樣飛翔。你來過,你不曾離開,你用平凡生命最後的閃光,把人間照亮。

【事蹟】人物介紹:何玥,女,12歲,廣西桂林人,國小生。因腫瘤擴散至腦部組織,20xx年11月腦死亡。在她聽説自己的生命只剩3個月時,決定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

“雖然我們的女兒沒了,但我們幫她完成了心願,我們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從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幾度泣不成聲。

去年4月,何玥即將國小畢業之時,被查出患有高度惡性小腦膠質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復發,腫瘤擴散至腦部組織。在聽説生命只剩3個月時,何玥做出了父母親人都難以理解的決定……

那天,何玥對剛打工回家的父親説的第一句話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嚇了一大跳的父親把何玥罵了一頓,因為按桂林老家的風俗,人死後屍體被剖開無異於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希望能儘自己的能力給別人生的希望。”最終,爸爸媽媽含淚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時10分,小何玥在醫院裏走完了短短20xx年的人生路。凌晨4時,她的兩個腎被送到解放軍第181醫院捐給了兩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裏,何玥一直是個品學兼優有愛心的孩子。家裏滿滿一面牆貼着“三好學生”之類的榮譽獎狀。20xx年汶川地震時,她曾讓父母捐出一個月的工資。被查出腦瘤後,學校為她捐錢,她卻要把錢捐給更需要的人……

為了給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經欠下了10萬元的債務。但為了完成女兒的遺願,他們拒絕了器官捐獻的補貼,也從未主動找過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們想以最美的方式,實現女兒 陳家順:“變身”民工的“卧底局長”

感動人物事蹟材料 篇6

張文傑:用堅強挑起神聖責任

她的肩頭,有家庭的重擔;她的背後,有學生的期盼。雖有千斤重擔,但她挺起胸膛,毅然挑起了家庭和事業這兩份責任,用堅強和摯愛演繹了一個平凡教師感人至深的故事。她就是“感動棗莊教育”十大模範人物、滕州市洪緒鎮中心國小教師---張文傑。

1996年7月,天生瘦小的張文傑走上了三尺講台,工作不到三年,她就憑着一種執著精神,獲得了滕州市教學能手稱號。20xx年,她和同樣做教師的愛人步入婚姻殿堂,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讓他們在工作中比翼雙飛。20xx年1月,正當她們工作、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愛人意外查出重病。晴天霹靂的打擊,讓張文傑幾乎崩潰。怎麼辦?病重的丈夫需要救治、需要陪護,年已古稀的父母、公婆和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顧,學校的工作還需要料理。放棄工作,專心照顧家庭?可兩個人都領國家工資,都不上班,她確實又於心不忍。這時的張文傑心灰意冷,甚至想以死逃避。但生性不服輸的張文傑,最終還是選擇了堅強,她用自己柔弱的身體挑起了家庭和事業這兩副重擔。

從此,她每天醫院、家裏、學校來回跑,像個陀螺一樣忙個不停。備課、作業完不成,就帶到家裏、醫院裏趁晚上處理,有時丈夫做理療,她又必須徹夜陪護。疲憊、辛酸、淚水天天圍繞着她,可她每天還是面帶微笑走進學校、走上課堂。作為班主任的她,總是把班級、把課堂、把學生打理的有聲有色。據學校統計,三年的時間,她僅請了1天零2節課的假。她常常説“自己的事要照顧,幾十個孩子的成長更不能耽誤”。一句樸實的話,道出了她作為一名教師的神聖職責。

長時間超負荷的勞作,張文傑得了慢性胃炎,更加瘦弱和憔悴。然而,生活的磨礪讓她變得更加成熟,她漸漸感覺到生活的付出也是一種幸福和美麗。特別是看到丈夫一天一天的好起來,看到父母和公婆欣慰的笑容,聽着學生們一聲一聲的叫着“老師”,還有自己一次次激動地站在領獎台上的時候,她很慶幸自己當時選擇了“堅強”。

因為堅強,也因為有愛,張文傑被羣眾推選為鎮人大代表,獲得山東省優秀教學成果獎,還被授予棗莊市課改標兵、教學能手等榮譽稱號。

感動人物事蹟材料 篇7

楊尚倫:“兩全”之情“感動棗莊”

“以校為家全天候,尊師愛生全身心。”憑着20xx年如一日“兩全”之情,楊尚倫光榮當選“感動棗莊教育人物”,消息傳來,台兒莊區張山子鎮中心國小的師生奔走相告

楊尚倫感動棗莊,當之無愧,值得欣慰。

楊尚倫,現任台兒莊區邳莊鎮中學校長。此前的20xx年,一直在張山子鎮中心國小校長任上兢兢業業。

以校為家全天候,楊尚倫無怨無悔。1988年,教學樓“脱危”改造,16個教學班分散到三個教學點,半年多時間,他上課、巡視、監工,值夜班,沒有在家睡過一個囫圇覺。1996年,學校搬遷新址,綠化、淨化、美化、硬化工程全面啟動,他和教職工每天凌晨3點上路等車接運沙石料物,一天的教務完成後,帶燈加班自行施工。20xx年,“三校合一”再度搬遷新校址,校園配套建設又是自力更生。此間,兒子赴西安讀大學,愛人逼着楊尚倫送校。臨上火車的時候,楊尚倫卻將兒子一人送過檢票口,自己退票返回了學校。愛人眼生疾患,手術住院半個月,他也沒請一天假。

尊師愛生全身心,楊尚倫無微不至。“樹其威,助其才,解其憂”,努力為教職員工創造良好的出人才出成就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一位老教師家庭負擔太重,工作不穩心。麥收農忙了,楊尚倫親自駕駛拖拉機幫助他家收割打場;妻兒看病沒錢了,楊尚倫帶頭捐贈併為其募捐;房子坍塌了,楊尚倫請求搞建築的叔叔出人出料給他翻蓋新房。通過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幫扶,楊尚倫讓20多位“德困生”、“學困生”走向品學兼優。他創辦全省首家“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站”和推行《傳承民間藝術》精品校本課程的諸多創舉與成效,得到了中央和省市媒體的熱情傳播。

“兩全治校”卓有成效。省級綠色學校,市級規範化學校、平安和諧校園先進學校、素質教育先進學校幾十項錦標實至名歸。楊尚倫也多次榮獲市級優秀教師、十佳優秀園丁、十佳創新校長等稱號。前不久,楊尚倫奉調離家50公里的邳莊鎮中學任校長。面對諸多不便,他義無反顧。離任前,全校師生依依惜別。如今榮登“感動棗莊教育人物”榜,師生們的欣慰與興奮,實為情理之中。

感動人物事蹟材料 篇8

陸繁偉:大山深處的堅守

“我什麼都可以放棄,但唯獨不能放棄的是我所從事的教師職業”。20xx年大山深處的堅守,印證了全國優秀教師、山亭區徐莊鎮共青希望國小校長陸繁偉對教育事業的執着。高中畢業,他不顧家人反對,當上了“孩子王”。鄰居大爺斷言他撐不過一年;老母親面對每天守着三間破房和幾個孩子,痴迷教學的兒子,唉聲歎氣:“這啥時能熬出頭喲”。自他走上講壇的一刻起,就和山裏娃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偏遠艱苦貧困的山區國小一干就是20xx年。他多次有改行和“下海”掙大錢的機會,卻始終沒有放棄教師這個職業。

他熱愛教育,在堅持進修提升的同時,學以致用,勇於創新,很快成長為區、市級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20xx年又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他愛生如子,多少次為動員輟學學生返校,翻山越嶺,苦口婆心;多少次在漆黑夜晚,走街串巷,深入家訪;多少次迎着風雨,冒着嚴寒,揹着生病的學生走進醫院。20xx年特困生陸現英因父患重病瀕臨輟學,他從微薄的工資中拿出1000元資助其完成學業,直至該生考上大學。20餘年來,他先後資助貧困學生及留守兒童100餘名,勸返輟學兒童80餘名,累計捐助金額達13000多元。他認為也許自己的付出不一定能改變學生的命運,但哪怕有萬分之一的希望,都應該滿懷愛心去做,因為“我們是這些孩子的老師”。

擔任校長後,他走過一所學校改造一所學校,為改善破舊、落後的辦學條件,他自帶乾糧,遠赴他鄉,先後從家鄉走出的名人那裏籌措校建資金60餘萬元;為節省資金,教室的水泥地自己打,漏雨的樓頂自己修,校院的花草自己栽,圍牆自己砌。他親自參加勞動,一次在修繕學校樓頂時不慎落下,肝臟受傷,膽囊破裂,在醫院做完手術後他帶病返校堅持工作。到任共青希望國小後,他一手抓薄弱,一手抓特色,立足實際,大刀闊斧地進行學校管理和教學改革,切實提高教育質量;主持開發根雕、奇石,經典誦讀等校本課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經過兩年多努力,就使該校成為棗莊市農村品牌特色學校、山東省教學示範學校。他個人和學校事蹟先後被《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吸引了眾多學校前來考察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87j4y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