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考察報告 >

浙江省民營企業考察報告

浙江省民營企業考察報告

浙江省民營企業考察報告

浙江省民營企業考察報告

——對千家浙江上規模民營企業的問卷調查

中國加入世貿3年後的今天,民營經濟的發展面臨着新的挑戰。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四次、五次全會精神,加快推動民營經濟新飛躍,促進浙江省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浙江省民營經濟研究會、浙江省民營經濟研究中心對浙江省規模以上民營企業的生產運營狀況、企業發展環境、公司治理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分析。本次問卷調查自2004年4月至10月,歷時6個月,共發放問卷1000份,其中回收的有效問卷704份,調查的上規模民營企業分佈於浙江省的11個地市。我們將本報告中涉及到的主要問題,作出分析和提出對策建議,報送省委省政府及有關部門,以供製定政策時的參考。

現將調查的結果綜合分析如下:

一、浙江上規模民營企業的基本狀況

從創立時間看,在被調查的上規模民營企業中,近1/3是在1988年以前創辦的,其中相當一部分企業是由國有企業或集體鄉鎮企業改制而來的,不少企業目前仍面臨着“產權不清”的歷史問題。

從產業分佈看,這些上規模企業大多分佈在二、三產業,尤其集中於第二產業的工業領域。在第二產業的分佈上,又主要集中在紡織業、服裝及纖維製品製造業、普通機械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金屬製品業等行業,這些行業分別佔被調查企業總數的23%、9%、8%、8%和7%,第三產業則重點在商貿和建築業。

從企業的組織形式看,這些企業多以公司製為主,其中有限責任公司佔71.85%,股份公司、獨資、合夥分別佔14.25%、7.61%和2.49%。這表明,隨着《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頒佈實施,浙江省民營企業特別是其中上規模民營企業的組織形式明顯優化,但由於信用危機和代理成本過高等問題,大多數的民營企業仍沿用家族制的管理模式,浙江的民營企業要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的管理體系尚需時日。

從企業規模看,這次調查的民營企業註冊資本規模平均為2393.88萬元/户,詳見表1,高於全國水平,企業的各基本運營指標可見表2。

表1企業註冊資本構成單位:萬元

註冊資本<10001000~50005000~10000>100000合計

比率56.2026.3311.456.02100.00

表2企業運營狀況的主要項目調查單位:萬元

調查項目平均固定資產平均流動資金平均產值平均銷售額平均出口值平均債務平均債權

被調查企業7267.304016.2523624.0321710.986666.769181.566170.39

二、浙江上規模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制約因素

在調查走訪中我們發現,雖然2003年浙江民營企業克服了“伊拉克戰爭”、“非典”等影響,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一些企業在發展中也的確面臨不少困難。這些瓶頸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有的企業甚至連正常經營都難以維持。據調查顯示(見表3),目前生產用電、人力資源、生產用地已成為阻礙民企進一步發展的前3位制約因素。根據調查中反饋出來的企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我們將從土地和電力、人力資源及融資等3個主要方面的問題來加以分析並給出建議。

表3目前影響企業發展主要困難構成

序列第一位比率第二位比率第三位比率平均率名次

市場準入2

執法環境

税費負擔

外貿出口0

外貿進口4

生產用地0.083

融資

市場開拓8.829.5710.779.724

人力資源10.5618.4813.5414.192

企業管理3.7311.4011.358.847

技術力量3.536.8211.647.338

市場信息1

社會治安4

生產用電17.0217.5619.9418.171

地方保護5

其他3

合計100.00100.00100.00100.00-

1.土地和電力問題

從表3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企業把生產用地和生產用電這兩項資源列在“目前影響企業發展主要困難第一位比率”的前兩位。可見,自然資源和能源問題已成為浙江民營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

①用地問題。自2003年下半年開始,為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4年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中央加大了宏觀調控的力度。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在2004年5月表示,2004年第一季度國務院批准的城市分批次建設用地比2003年平均每季度批准的用地量下降了46%;另據浙江省建設廳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經整頓,浙江全省開發區(園區)已從原有的758個減少到134個,目前規劃面積已縮小到1257.06km[2],比整頓前減少了近2/3,撤銷的開發區個數和規劃面積分別佔原來的82.3%和72.5%。2004年4月,中央又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深入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嚴格土地管理的緊急通知》,提出重點對土地審批、土地佔用、佔補平衡、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徵用補償安置及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拍、掛”等6個方面情況進行清理檢查和整頓,要在治理整頓的半年時間內,嚴格實施建設用地審批管理的“三個暫停”措施。這次“土地叫停”對浙江正在不斷髮展壯大的民營企業來説,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它大大削弱了企業的積極性和投資信心,也打亂了企業的長期發展規劃。數據顯示,温州、紹興等地2004年前4個月的工業企業固定投資額的增幅已大幅下降,其中温州固定投資額增幅下降為11.1%,遠遠低於浙江全省41%的幅度。由於土地資源的供給是稀缺的,且無法通過國際貿易等來解決,所以它將成為制約浙江省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瓶頸。(見表4)

表4企業生產用地面積希望值構成單位:萬平方米

<11~22~55~1010~20>20合計

目前面積00.00

(20.36)(22.12)(29.74)(12.78)(7.87)(7.13)

100.00希望達到11.6314.4726.6120.9313.1813.18

從表4中我們可以看到,由於浙江省民營企業發展很快,隨着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對土地的需求也不斷增加。然而目前浙江許多民企期望的生產用地面積與企業實際所佔面積仍存在較大缺口。調查顯示,上規模民營企業平均擁有生產用地56130.56m[2],其中44.90%的企業要求擴大生產用地面積,平均每户希望達到103004.51m[2],新增幅度為83.51%。由於宏觀調控等因素使得用地更趨緊張,省內土地的限制嚴重製約了企業的壯大,導致許多企業到土地資源相對寬餘的內地尋求投資發展,而內地相對沿海地區,交通不便、不利於出口,工業配套設施也不齊全,加之企業在外遷過程中中斷了原本成熟穩定的產業鏈,使企業的發展舉步維艱。

另外,土地資源緊張,項目用地指標難以落實,使招商引資難度日益加大,有些項目只能是“紙上談兵”,無法進入實質性的建設。正如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的那樣,中國的民企尤其是浙江的民企,產品的競爭力主要是靠低成本來維持的,而這個低成本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土地政策,另一是勞工政策。而當政府加強了對土地的控制,徵地手續嚴格後,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樣能拿到大量的低成本的土地,用地成本明顯提高;另一方面政府對弱勢羣體的關懷不斷加強,用工制度、福利保障也逐漸完善起來,用工費自然會相應提高。面對這樣的情況,通過什麼方式來維持企業低成本的競爭力,對浙江的民營企業來説將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②用電問題。綜合此次調查結果的各項比率(見表3),缺電已成為浙江民營企業所面臨的最大困難。

2004年1~5月,全國缺電省市已擴大至24個,其中以浙江地區最為嚴重。有關專家預測,浙江已進入“電力危機”階段。統計數字顯示,浙江省2004年的缺電量在200億千瓦時左右,在遇極端高温天氣時,最大電力缺口達到630萬千瓦以上。2004年以來,除了春節期間的10天外,浙江每天都出現嚴重拉閘限電;到4月底,已累計拉閘限電34.52億千瓦時,超過2003年全年的拉閘限電量34.09億千瓦時,佔華東電網拉閘限電總量的71.7%。各地也普遍採取了“停三開四”或“停二開五”的措施,有的企業則是“白天停電,晚上用電”,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在我們調查的上規模民營企業中,52.44%的企業存在非正常停電情況,平均每月停電達11.32天。

電力資源短缺,已經對浙江民營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a.電力短缺所帶來的直接損失。電力短缺,使浙江大部分民營企業處於半停工狀態。生產規模較大的企業優勢被削弱,生產成本大大提高,產量增長率同比急劇下降,淨利潤也大幅度下滑,嚴重製約了企業的進一步壯大(見表5)。表5中的民營企業都位於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之中,但2004年由於缺電而造成營業額減少的幅度平均近20%。為了保證按時交貨,很多民營企業不得不自購發電機維持基本生產。據統計,浙江民營企業中有42.46%經常靠自發電維持生產,截止2004年5月底,浙江自發電機用户高達83693户。自發電加大了企業固定資產的支出,且生產效率低,導致企業成本大大提高。據杭州市初步測算,平均每度電可以創造產值22.44元人民幣,創造利潤1.36元,而自發電成本每度高於普通供電成本0.6元左右,僅此一項浙江企業全年將增加成本26億元。另據初步統計,2004年1~5月僅杭州市就有1289家企業虧損,佔全市企業總數的1/4。

表5部分上規模民營企業因缺電造成的損失情況

2003年度2004年度預計2004年因缺電減少

單位:億元營業收入淨利潤營業收入淨利潤營業收入淨利潤營業總額減幅(%)

浙江恆逸集團53.81.8490.003.0015.001.0016.7

杭州華東鏈條總廠3.9

(71.9)

浙江華達通訊集團8.8

華立集團

萬豐奧特集團0.0

海亮集團0.0

奧克斯集團

浙江柳橋羽毛公司5.0

浙江翔盛集團0.0

(12.0)

b.電力短缺所帶來的間接損失。缺電不僅導致企業生產成本的大幅提高,而且也嚴重影響了企業的信譽,令很多企業“有勁沒處使”,空有機器和工人卻不能開工。由於一般拉閘限電的時間較長,即使在有電時企業趕工,也無法完成計劃產量,不少訂單不能按時完成,合同未能履約。信譽是一個企業的生命,不能履約造成的經濟損失只是一時,而對企業信譽的負面影響卻是長期的,這種無形損失是不可估量的,甚至有可能威脅企業的生存。

2.人力資源問題

此次對浙江省上規模民營企業所作的調查,人力資源方面主要涉及企業家和員工兩個方面。

①企業家。據此次調查結果顯示(見表4、表6),企業家學歷在大專以上的比例佔54.36%,獲得中級技術職稱以上的達55.80%,這表明,浙江省上規模民營企業的企業家的素質較先前已有了很大提高。這些企業家在長期的經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市場的歷煉使他們的管理能力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表6企業家文化學歷構成

文盲國小國中高中職高中專大專大學研究生合計

比率00

表7擁有的職稱構成

無職稱初級中級高級合計

比率37.246.9640.1415.66100.00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不少企業家在管理上還是存在不足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決策能力不強。民營企業家決策能力不強,一方面跟他們自身原有的知識水平有關。調查顯示,絕大部分被調查的民營企業家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的管理學理論學習;另一方面也跟民營企業家習慣於“跟着市場走”,憑經驗決策有關,這種經驗式的決策方式在市場競爭的初期的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隨着企業規模的壯大,這種決策方式日益顯示出不足。特別是在21世紀的今天,企業面臨着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經營管理又充滿着很大的不確定性,此時僅憑經驗決策容易導致決策失誤,這就要求企業家必須具備敏鋭的市場觸覺,及時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快速作出應變決策,提高迅速決策的能力。

第二,創新能力不強。熊彼特認為,企業家是具有創新精神並實現資源新組合的一個特殊羣體,其基本素質就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先見之明,能夠將各種要素組織起來創造新的組合,並能夠將新的組合應用到實踐中去。美國《財富》雜誌在分析全球最具競爭力企業的成功經驗時也認為,“第一是創新,第二是創新,第三還是創新”,可見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動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調查顯示,浙江的民營企業家不少都已認識到了創新的重要性,但從其具體的創新方式來看,還流於表面。其一,“口號式”創新。有的企業家把“開拓、創新”作為企業的宗旨,但經營管理還是老一套。其二,“跟風式”創新。有的企業家隨意跟風,被動地跟着市場跑,缺乏超前意識。其三,“閉門造車式”創新。有的民營企業家對市場調查不透徹,靠拍腦袋作決策,創新隨意性大,達不到創新活動的真正目的。

第三,組織能力不強。在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企業家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企業組織內部的授權。在現代企業中,企業家不能包攬一切,不可能事事皆通。因此,企業家應該充分發揮其組織協調的領導作用,進行合理的授權、放權,依靠員工的智慧和力量,集眾人之力成就事業。但是我們調查發現,浙江大部分上規模的民營企業家還沒能做到這一點,他們習慣於親歷親為,不放心放手讓屬下及員工去做,這除了跟員工能力和企業家意識有關外,主要原因還在於企業家不知道該怎樣合理授權,總覺得一放就亂。這種不盡合理的管理方式,造成了人心的不齊,也導致了一大批管理人才的流失。

②員工。我們在做企業員工的調查時發現(見表8、表9),大多數民營企業開業時的工人數、管理人員數、技術人員數的比率與2003年底的比率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工人數量大致為管理人員數量的7倍左右,是技術人員的8倍多。從數據中可以看出生產人員、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之間這種比例很不合理,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明顯缺乏。另據學歷調查顯示,大學以上的人只佔到23.97%,這説明民營企業的員工特別是生產人員整體文化素質不高。

表8工人、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平均數及構成

一般工人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合計

開業時平均人數73.1111.587.9592.64

開業時比率78.9212.508.58100.00

2003年底平均人數484.6968.6659.70613.05

2003年底比率79.0611.209.74100.00

表9學歷人才構成單位:

博士生研究生大學生大專生中專生合計

每家企業平均擁有0.291.2725.9644.8587.29159.66

民營企業整體人員特別是生產人員的文化素質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和浙江省民營企業大部分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有關。一般來説,從事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的企業其產品的科技含量較低,工人只要熟識機器的操作和流程就可以從事生產,對工人的文化水平沒有較高的要求。且由於尋求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企業往往會排斥要求起薪較高的人才,這使得企業在同國外同行企業的競爭中享有成本優勢,但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是難以持久的。

很多民營企業內部制度不完善,因而也留不住人才,導致管理技術人員比重偏低。內部制度不完善表現在:一是缺乏合理的用人制度。很多民營企業存在專業人員學非所用的現象,限制了不少專業人員才能的發揮。二是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體制。不能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局面。而海信集團之所以能“功以才成,業以才廣”,主要是海信集團有“尊敬人才,使用人才,培養人才,發展人才,造就人才”的良好人才管理機制。三是缺乏管理和科技興企的意識。調查發現,有些民營企業家對管理、科技興企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的領導甚至認為:“企業是從事生產的,要那麼多管理人員、科技人員幹嘛!”或只使用,不培養;或重視引進,忽視挖掘;或重視學歷,忽視實際能力。

3.融資問題

融資難是制約浙江民營企業發展的老問題。據目前銀行信貸資產統計顯示,非國有經濟所佔比重不到30%;證券市場上,民營公司也僅佔上市公司總數的1.6%,本次被調查的企業已上市的也只有1.39%。

調查表明,目前民營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所需資金最主要的來源還是自有資金,佔48.14%(見表10);有90.78%的企業開業時資金主要來源是自有資金。但自有資金總是有限的,隨着企業的發展壯大,資金短缺的矛盾就會突顯出來,成為企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從縱向比較來看,企業最主要的三塊資金用途(基本建設、技術改造、流動資金)均是由自有資金來支撐的,其次才是銀行貸款。國家雖給了民營企業一些貸款方面的優惠政策,但尚未落到實處,影響了民營企業的發展。

表10民營企業日常經營所需資金來源

銀行貸款民間借貸自有資金親朋借款其它合計

基本建設(%)00.00

技術改造(%)00.00

流動資金(%)00.00

平均構成(%)00.00

浙江雖然民資豐裕,但調查顯示(見表11),被調查企業認為融資很困難和困難的共佔38.84%,不很困難的佔47.79%,不困難的為13.37%,這表明浙江民營企業的融資依然很難。調查發現,目前在融資渠道中,間接融資仍是浙江上規模民企的主渠道。而從表10可以看出,銀行借貸不暢是導致民營企業融資難的一個主要原因。在銀行貸款難問題上,本次調查中有70.54%的企業提到了所有制歧視。浙江的銀行與民營企業間還沒有建立起良好機制。而自2003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為使經濟平穩運行,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針對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部分行業過熱、投資需求過旺、信貸投放過快等問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控制投資規模、壓縮貸款,這將使浙江民企的融資難問題愈演愈烈。

表11民營企業融資難度構成

很困難困難不很困難不困難合計

比率3.6635.1847.7913.37100.00

從表12中可以看到,被調查的上規模民營企業中只有2.09%(國內已上市1.39%+國內控股上市0.70%)在國內證券市場上市,2.21%在海外上市,而95.70%的民營企業未能通過企業上市來直接融資。調查還表明,大部分企業迫切希望能擴建、改造自身,繼續做大做強,但目前銀行貸款不暢、證券市場融資困難的現狀,使得民營企業的這種願望很難實現。

表12被調查民營企業上市狀況構成

國內已上市國內控股上市海外上市海外控股未上市合計

比率5.70100.00

根據調查,我們認為融資難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來分析:

①從企業自身角度分析:被調查的民營企業很多是從小規模的鄉鎮企業開始發展的,雖然企業在不斷髮展壯大,但其經營理念並未隨之有很大的轉變,為了避税或其他一些原因,很多民營企業不願如實上報自己企業的資料,造成銀企間信息不對稱。有些經營管理者不熟悉國家的金融信貸政策,不注重創造企業自身符合信貸需要的條件,如未辦理齊全的房產證、土地證等,使得銀行難以為其提供抵押等形式的貸款。再者,很多民企財務制度不健全,負債、抗風險能力低,客觀上增加了融資風險。

②從金融體系角度分析:近年來,國家在經濟發展上奉行“抓大放小”、“扶優限劣”,國有商業銀行為了配合國家政策的實施,也對自身機制進行改革,開始執行相對嚴格的信貸政策,如企業貸款時必須要有有效資產抵押或符合條件的企業進行擔保,而目前浙江有些民營企業的廠房設備較為簡陋,抵押置押的估價不高,土地沒有產權又不能抵押,爭取其他單位的擔保也較困難。加之目前銀行貸款手續繁瑣,費時費力,嚴重影響了企業間接融資的積極性。而最主要的則是整個社會有效信用體系缺失,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銀企之間溝通不暢,信用中介機構發展滯後,也是目前社會信用發展受阻的一個重要原因。

③從政府角度分析: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中,不僅法律法規種類不齊全,而且明顯落後於實際的經濟運行。《商業銀行法》規定的“三性”原則,就決定了商業銀行因成本高、安全性差,故不願把資金貸給民營企業;《證券法》雖已經出台了好幾年,但並沒在實際中幫助民營企業上市直接融資;《公司法》又規定股份有限公司要上市則需一定的年限。即使民營企業上市了,也不存在受政府行政保護,一旦面臨ST、PT或摘牌,很難指望政府會通過“資產重組”的注資方式來拯救自己,融資成本完全要由民營企業自己來消化,這顯然比國有企業上市融資要困難得多。另外,我國政府相對於美國、德國、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國,在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保險擔保機構的建立等非常滯後,而民營企業得不到這些中小機構的扶持。

三、對浙江上規模民營企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從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民營經濟在浙江省富民強省建設中功不可沒。為使民營企業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實現新飛躍,各級政府都應審時度勢,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切實解決企業的生產用地、用電等重大問題;完善金融支持、中介服務和人才保障體系,進一步優化環境,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民營企業也應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提高素質、加快發展。根據以上分析,提出幾點建議:

1.針對土地和電力問題的對策

①用電方面:a.政府要進一步認清能源供應形勢,提高經濟運行質量。電力等能源的制約是長期性的,因此,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改變。政府要充分發揮產業引導作用,對高投入、高能耗企業,採取強有力措施,促使其實施技術改造或產業轉型,同時大力扶持技術密集型企業。b.對於企業自身,首先,要增強節約能源的意識。只有在思想上重視,才能在生產中減少能源不必要的浪費。其次,要進一步改進生產技術,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據調查目前我國能源利用效率約為30%,比發達國家低近10個百分點,其中主要用能產品的單位產品能耗比發達國家高25%~90%。因此,提高能源利用率已迫在眉睫。再次,企業應積極嘗試多樣化利用能源,降低對單一能源的依存度,這樣也會降低能源短缺給企業帶來的風險。c.必須堅決打破電力行業的國家壟斷,積極推行電力產業民營化。我國電力行業至今未進行深入的產權改革,獨家壟斷,獨家經營,由壟斷而導致低效率,引起電荒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人民的正常生活以及政府的形象,這種狀況與中央所要求的社會和諧發展相悖。針對電力短缺的問題,有關部門應該儘早出台一系列措施,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改變發電、輸電和配電等環節的部門壟斷格局,政府須制定詳細接入條款,保障公平開放,對輸電和配電企業進行直接監管;發電和供電(銷售)等環節可以充分引入競爭機制,通過競爭,達到降低成本,提高供電效率和服務水平。

②土地方面:a.要提高原有土地的利用率。浙江在這方面可以參照江蘇的蘇州市,實行“無地招商”政策,即鼓勵已經投產的企業,在不佔用新土地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自身土地資源的潛力,在擴大生產規模時儘可能向空中發展。主要措施有:嚴格限制建造單層廠房,提高廠房容積率,鼓勵和支持建造多層、高層廠房等。b.提高新分配土地的利用率。浙江的粗放型產業結構是導致土地資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土地資源稀缺的情況下,應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選擇。浙江應該有意識地從“製造業高地”向“高科技產業基地”轉型,在新分配土地的利用上,用高科技、高税收、高就業、高效益、高投入、少耗能、少佔地的產業替代傳統的高能耗、土地資源高佔用率的重化工、冶金、裝備製造等產業。c.完善城鄉土地制度。為強化對政府在處置存量土地時的約束,需要對城鄉土地制度進行改革創新,主要是要着眼於規範政府在獲取增量土地時的行為。具體而言,在城市,要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劃撥土地使用權進入市場的步伐;規範增量土地使用權市場,提高增量土地市場化的程度;嘗試以土地收益作為擔保發行證券,在不喪失土地所有權的前提下,推行土地證券化,促進土地使用權流動。在農村,則要約束徵用權,強化規劃權;明確公益事業範圍的界定,進一步完善徵地程序;保證土地規劃與其他規劃之間的銜接性以及規劃實施的強制性等。

2.針對人力資源問題的對策

①企業家方面:a.加強企業家的培訓。無論是提高企業家的決策能力還是創新能力,都離不開進一步提高企業家的素質。美國比較教育學家埃利雅德博士斷言,未來的人才要掌握三張“通行證”:一是學術的,二是職業性的,三是證明心理素質、責任心和開拓創新能力的。這不僅需要企業家自身的努力,還要依賴完善的再教育培訓體系。西方國家的多數公司與高校合作,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工商界的精英,其中MBA工商管理碩士的培養成了各個國家普遍的做法,同時西方國家的政府也很重視企業家的再教育。這一方面我們的企業和政府都應該向國外學習,努力建立和完善企業家再教育培訓體系。為此,應制定全面的企業家人才培訓規劃,使他們從傳統被動地參加,轉變為主動地參與;此外還應採取多種培訓方式,如到國內先進企業掛職、到境外企業考察,拓寬企業家的視野。b.學會合理授權。我們的民營企業家普遍受家族制管理模式的影響,習慣於親歷親為。但是隨着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家的精力必然要分散,他們主要應關注企業的重大決策和重大項目投資,而把一些次要管理任務下放。這就必然要求民營企業家要學會合理授權,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權責明確。授權時,領導者要明確權利下放的範圍,使被授權者清楚自己工作的目標、責任和權力等;授權後,也並非放任不管,領導者要關注下級的行動,承擔起監督責任;且在他們出現困難時,要給予適度的幫助和鼓勵。第二,適度授權,相互信賴。領導者向下級授權應視其能力的高低並給予充分信任,一般不能越級干預。

②員工方面:①注重員工素質的培養。浙江民營企業員工的素質普遍不高,企業要實現進一步發展就必須把提高員工素質擺在突出位置。為此,一要注意吸收高素質人才,提升員工整體素質和知識水平,尤其要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二要積極鼓勵員工自學成才,企業應支持他們參加各種層次的成人教育、自學考試,對學習優秀者給予宣傳表彰,也可支付一定的學習費用作為激勵;三要給員工以繼續教育的機會,不斷更新知識,提高他們的技能水平。②建立靈活高效的用人機制。一是建立靈活的用人機制。在用人上注重學歷但又不惟文憑,重視能力和個人品質,做到唯才是舉、任人唯賢。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靈活用人機制,使每個人都能在企業中找到用武之地,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二是建立合理的競爭機制。要保證競爭公平、公正,就要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既有壓力又有動力。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調查中,有些民營企業員工抱怨他們的工作業績沒有跟工資直接掛鈎,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民營企業要想使人盡其才就必須以一流的待遇回報一流的人才,這是經濟規律在人才價值上的體現,也是現代企業家的明智之舉。

3.針對融資問題的對策

①民營企業要擺脱舊觀念的束縛,處理好內外部關係。一方面,企業應構建科學的管理體制和經營理念,與銀行等機構培育起良好的合作關係和交流溝通機制;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財務管理水平,注重企業形象的建設,提高透明度和信用度,建立起良好的企業信用機制。

②政府應儘快轉變理念,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應適當向民營企業傾斜。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給民營企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但是從政策制定到實施尚有一段時滯,政府應縮短這種時滯,並密切關注政策實施的效果,及時進行調控。此外,還應儘快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完善《公司法》、《中小企業法》、《擔保法》等等。政府還應在構建新的金融體系上加大力度,例如建立民營企業上市融資的綠色通道等等。

③金融機構應加快改革步伐,積極構建支持民營經濟的金融體系。隨着我國國有金融體系改革的深入,進一步建立適合非國有經濟的金融體系成了當務之急。國有商業銀行應轉變觀念,對不同企業一視同仁。隨着民營企業的發展,對資金的需求會逐漸加大,商業銀行應把握這個新的利潤增長點,開發新的金融品種,降低貸款成本,與企業及時溝通,與企業建立良好的銀企關係。同時應建立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例如地方性商業銀行,各類擔保機構、中介機構等,切實幫助民營企業解決經營過程中的資金問題、信用問題,真正做到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此外還應不斷完善國內資本市場機制,降低民營企業上市融資的成本,加快民營企業上市的進程。

注:本課題系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重點課題。課題組組長單東。組員:蔡青、陳美麗、方亮、沈瑜。單東系浙江財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浙江省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現代非國有經濟信息中心主任、浙江省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沈瑜系《浙江非國有經濟年鑑》編輯部主任,蔡青、陳美麗、方亮系浙江財經學院研究生。參與本課題的單位還有:浙江省工商業聯合會、温州紫瑞電子有限公司、金華市日普電動車有限公司、杭州長命印刷廠、江山市贏牌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寧波邦達實業有限公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kaocha/wj4pl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