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精選工作報告 >

研修觀課報告(精選20篇)

研修觀課報告(精選20篇)

研修觀課報告 篇1

一、圓的認識——注重動手實踐經驗的積累

研修觀課報告(精選20篇)

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的課堂教學實錄,執教教師是濱州市惠民縣孫武鎮十方院國小的王海燕老師。這是一節成功應用了先進的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示範課,自動錄播教室的錄製效果也很棒,觸控一體機的使用恰到好處,40人的班額大小適當,學生整齊的校服以及積極的精神面貌為課例增色不少。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王老師精彩的教學設計以及高效的教學實施環節。王老師通過趣味運動會設計遊戲導入新課,然後讓學生在折一折、畫一畫、説一説、議一議中明確圓心、半徑、直徑的概念和性質,充分運用了課件的幾何直觀的特點,很好的認識圓的特點,最後又迴歸現實生活的應用,設計套圈遊戲,車輪是為什麼是圓的,以及課外練習的拓展,畫一個直徑是10米的圓。

最後,提一個的建議:在練習環節有個練一練的題目,師生一問一答,效率低,效果也不很好。可以改由學生講解,即完整又清晰,難度也不大。

二、體積單位間的換算——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

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中心國小的顧建鋒老師執教的《體積單位間的換算》,是新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本節課是在自動錄播教室錄製的,雖是借班上課,但是教學效果非常好,是一節值得好好學習的示範課。

顧老師是一位數學素養非常高的老師,無論是粉筆字的板書,數學語言的規範,數學問題的設計,數學思想的滲透等多方面都展示了很高的水平。國小男教師特有的嚴謹、大氣的教學風格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顧老師首先從複習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換算入手,引入探究體積單位的換算,這期中滲透了化新為舊的轉化思想。在探究新知環節,又是處處滲透轉化思想,借鑑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換算方法學習體積單位的換算方法,從高級單位到低級單位的“化”——乘進率,從低級單位到高級單位的“聚”除以進率。在學習新知的同時,注重學生解決問題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設計了牛奶包裝箱、用磚砌牆、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等現實問題,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課堂小結中,又一次總結昇華了轉化的數學思想,化陌生為熟悉,化複雜為簡單,化未知為已知。

最後,感謝本次網研修,既為優秀教師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又為我們普通教師提供了學習提升的機會。這種大範圍、多角度、高層次的溝通交流有效的推動了教師的成長和發展。

研修觀課報告 篇2

看了這一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讓學生在活動與交流中學習。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材為主要依據,採取啟發引導自主探索的方式,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

一、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情感的誘因,是教學活動的平台,有利於激起興趣,凝聚注意力,激活已有經驗、形成思路策略,引發自主活動。

二、在觀察中感知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在向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材料,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知識,豐富學生的表象。平均分一個物體是學生已有的知識,讓學生在觀察中説出分數喚醒原有知識和經驗為學生創新作準備。

三、在實踐中體驗

由於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的特點,而國小生的思維是直觀多於形象。採用動手操作,能幫助學生藉助直觀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

四、在交流中內化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教學內容和學生之間交往互動的過程,課堂主要是通過溝通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語言和閲讀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有序的操作有利於學生形成清晰流暢的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課堂上,我非常重視學生將操作活動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引導學生用語言來表述自己操作的結果,促進了語言與思維的融合。我們可以看出在這樣探究的課堂上,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積極性,出現了矛盾的衝突、思維的碰撞和靈感的火花,教師也獲得了意外的收穫。

閲讀是學習的重要方式,我還十分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自學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是課堂前的也可安排在課堂教學之中,這節課我是把它安排在學生探索活動之後,讓學生通過閲讀教材實現與文本的對話,用經典的知識體系豐富自己在操作中的體驗,深化。

五、在練習中發展

知識和技能依然是新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我們要讓學生通過知識技能的學習來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課堂上我很注重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我整合教材內容,優選練習題,採用不同形式練習學生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發展(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促進積極的情感)。

六、在遊戲中延伸

常見的數學遊戲往往是用於調節課堂氣氛,我認為好的數學遊戲還應溶知識性、思維性和創造性於趣味之中,我設計了個遊戲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引領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

研修觀課報告 篇3

一、數學活動的起點是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

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説過:“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

本節課的第一環節:“温故導航”的設計遵循了從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現實出發,讓學生類比平行四邊性質探究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引發學生產生數學思考,明確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也應該先從邊的角度進行研究,張老師的數學活動設計起點是在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之上進行的,將新知識的學習類比轉化為已有的舊知識,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生成過程,這樣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在原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輕鬆的構建了新知識。

二、數學活動的情景是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本節課的第二環節:“自主探究”的設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教材中的細木條的封閉情景問題,改編為有挑戰性的開放式的問題“學習了平行四邊形後,小明回家用細木棒釘制了一個。第二天,小明拿着自己動手做的平行四邊形向同學們展示。小輝卻問:你憑什麼確定這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呢?大家都困惑了......”,並設計讓學生用熟悉的硬紙條動手操作。

張老師根據學生實際,從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入學習主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這種有目的地進行數學問題的活動探究,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裏自由發展,讓新知識自然產生,既讓新知識產生的魅力吸引學生,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了問題情境之中,以教學的藝術感染了學生。

三、數學活動的數學化是學生原始思維的可視化。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如果將數學解釋為一種活動的話,那就必須通過數學化來教數學,學數學。他認為數學活動的本質特徵就是數學化,即學習者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得出有關數學結論,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

本節課的第二環節:自主探究中的“三個活動”設計了7人次個體思維可視化的講台動手操作演示、黑板板演展示交流,有效的重視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過程,讓學生在數學化的原始思維可視化中經歷思維過程,去理解,去感受,去發現問題,去解決數學問題,不斷提升思維水平,彰顯了數學活動的有效之美。

本節課的最大亮點在於,在“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講台動手操作演示,該生採用分類的方式全面分析,對邊在位置上可分為平行和不平行兩種情況進行分類講解,考慮問題很全面。讓人耳目一新,深感後生可畏,這種課堂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化課堂,它讓全班學生經歷了原始思維的可視化過程,他們在數學活動的數學化中,不但提升了自身的思維水平,也提升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水平,還得出並記住了有關“平行四邊形從邊的角度的三種判定”的數學結論,在數學活動中建立了數學模型。

建議:

1、在探究式教學中,不但要強化了知識與技能以及能力目標,老師還要重視發揮多種形式的評價功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才能達成的更好,更能激發學生提高探究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

2、在探究式教學中,知識梳理環節不但要有知識的總結,更要注意數學思想、分析方法等的總結。

3、在探究式教學中,本節課的集體回答高達26次太多,有的學生就會濫竽充數,可將其改為學困生抽答,個體搶答、同桌互答等形式。

收穫:

1、在探究式教學中,利用素材資源創造性使用教材是設計好問題的關鍵。問題要指向教學目標,有層次,並注意質量和數量的統一。

2、在探究式教學中,有效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課程資源是重要前提,因此,我們選取素材時應注意生活的趣味性,典型性,針對性,思想性、教育性。

3、在探究式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重要標誌。素材貼近生活,問題設計難易適當,教師引導及時到位,教學內容適合探究等都有利於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4、在平時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也要注意活動數學化,還要把“看不見的”學生原始思維的過程和方法清晰地通過學生演示、板演展講等多種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思維可視化,從而促進對目標的達成,提高學生思維水平。

研修觀課報告 篇4

一、課前感情交流充分,做到師生心貼心。多數老師注重課前的交流,以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消除陌生感,活躍氣氛。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調節了一下學生心裏的緊張氣氛。

二、教態和藹可親,及時鼓勵有信心。首先,無論是男老師還是女老師,讓聽課的老師覺得他們不是面對着一羣學生,而是他們的朋友或孩子,談話或問問題,都是面對面的形式,感覺很自然、隨便。多數老師採用親切地謂,讓孩子們一聽就感覺到親呢,立刻喜歡上了這個老師。另外,老師們及時的鼓勵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幫孩子們樹立了學習信心。

三、教學環節緊湊,環環相扣吸人心。基本上每節課都做到了環節銜接的自然醒目,如行雲流水,一點也不硬,教學過程中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聽課老師覺得輕鬆、不生硬,沒有累得感覺。真正做到了順學指導。

四、以讀代講練語感,細節教學是關鍵。在課堂上,語文老師自身就帶有了課堂中應有的感情,在教學中,拿出重點段落,讓學生自讀、齊讀、帶感情讀、教師範讀、教師引讀等多種方式,來培養學生語感,從而體會課文的真正意境和內涵,使教學達到了高潮,使學生情緒激昂,情真意切!

以上就是我的感受以及分析,研修讓我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渺小與孤陋寡聞,意識到了自己如同井底之蛙。遠程教育研修也激發了我對教育事業更加真實的愛戀。為我們一線教師的交流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在這裏我們可以暢所欲言,解惑釋疑。參加本次國小語文遠程培訓,有幸聆聽各位名師講課,我感慨頗深,受益匪淺。在這段學習生活中,我每天累並快樂着……因為,我收穫了知識,更收穫了友情。通過研修,我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養和業務綜合能力,對於個人今後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對教育教學工作也有了一種新的理解。在這次觀課的過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一定深鑽文本,努力提升自己。

研修觀課報告 篇5

我校組織全體數學教師到清遠市參加由廣東教育學會國小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年廣東省第六屆國小數學優質課評比大會” 。在短短的兩天時間裏,觀摩了來自廣東省韶關、珠海、梅州、清遠等個地級市的國小數學優質課,聽了專家的點評,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鑽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個人聽課的一點膚淺的看法。

通過聽課,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

這些課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境,目的明確,為教學服務。例如:深圳市石巖公學國小部的張永華老師上一年級《左右》,張老師在課件裏呈現卡丁車遊戲,其情境的內容和形式的選擇都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於低年級學生,顏色、聲音、動作有着極大的吸引力,要多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張老師從卡丁車遊戲,激發興趣——聯繫自身,體驗左右——遊戲操作,探索新知——運用新知,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過程都緊緊圍繞着教學目標,非常具體,有新意和啟發性。特別之處,是張老師在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中,能夠分辨左右之後,還編排了“左右操”,從而活躍課堂也加深記憶。張老師還在課件出示上下樓梯、馬路上行駛的車輛的動畫,體會生活中左右的相對性,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交通意識。這樣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們會非常樂意參與這項遊戲,不但激發了他們了學習的慾望,而且興趣也被調動起來,於是在自然、愉快的氣氛中享受着學習,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這種情境的創設非常適合低年級的學生。

創設的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如果只是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種假的教學情境。

在這兩天的時間裏,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國小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小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並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問以創造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張老師提出疑問,設置懸念,啟迪他們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起他們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狀態,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為強烈的求知慾,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心理的同步發展。例如,在教《比一比(求平均數)》一課的張春娜老師,就是抓住了國小生喜歡小動物的年齡特點,創設 “羊羊們喜歡哪些球類運動?”的問題情境。設疑導思,讓學生滿懷熱情地投入學習。老師是教學的引路人,不斷地揭示知識的新矛盾,從“羊羊們喜歡哪些球類運動?”——“怎樣求平均每人拍多少個球?”——“你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平均數?”的一連串問題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用數學思想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他們在質疑中思考,“山重水複疑無路”,在思考中學到知識,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兩天學習,共聽了節課,在這些優質課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整節課,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執教者的語言精練、豐富,對學生鼓勵性的語言非常值得我學習。這些優質課授課教師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創設現實的生活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結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正如李教授在點評時所講:“在分析教材時,要適當舍取一些教材內容,做到靈活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發揚成績,找出教育教學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教壇無邊,學海無涯,在以後的教學中,以更加昂揚的鬥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研修觀課報告 篇6

認真觀看了聶大慶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崔美華執教老師的《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和郭豔紅執教老師的《威尼斯的小艇》三節課,感受最深的應是三位老師在語文教學中“讀”的把握。《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閲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在閲讀教學中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返樸歸真,讓朗朗的書聲回到教室。三位老師的語文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通讀、細讀、品讀、誦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以達到感知課文,理解課文,體悟情感,積累語言的目的,完成學生個體閲讀的全過程,將“讀”貫穿於語文課堂教學之中,也真正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以讀為本”。

聶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八組的開篇文章。在導入環節上,聶老師首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由朗讀課文並找出季老先生舊地重遊時對德國的評價:“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在學生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選擇季老先生由衷的感歎“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默讀、誦讀等多種閲讀方式來理解文本,在以讀為主的過程中開展角色體驗,情境想象等多樣的言語訓練,深入感受德國景色的奇麗。為了讓學生理解文中藴含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聶老師採用的教學策略是緊緊抓住“多麼奇麗的景色!”與“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兩個句子,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文本,找出能體現德國景色奇麗與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為教學的兩根主線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在教學中,聶老師緊緊抓住“奇麗”與“奇特”兩個詞語讓孩子們快速默讀課文,劃出最能體現德國景色奇麗和民族奇特的句子,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讀、指名讀、個人感情朗讀等多種方式充分感受和領悟德國花美、景美、人更美。聶老師還靈活採用“欣賞畫面入境,品讀想象中生情,深讀積累中拓展”等教學方法,合理利用課外及多媒體資源,介紹德國秀美景色及作者,讓學生對德國有個初步的認識,在接下來的具體教學中,盡力引導學生去想象場面情景,設身處地地去讀、去想;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聶老師緊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等詞語,反覆品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更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讀,在品讀中悟情。以及之後的角色體驗,深入讀書,都在盡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場面情境。聶老師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一要求,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和教學重點,力求做到以學生為主、以讀書為本,充分利用一切教學資源來培養學生閲讀興趣、習慣,提升閲讀感受、理解能力,感悟人間真情、學會做人,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崔老師執教的《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20課,課文記敍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困境中前後兩次撰寫明史《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堅強意志和毅力。本文的語言有兩大特色:運用數據和大量的四字詞語,因此在教學中崔老師抓住這兩個方面來引導學生體會。頗有感受的地方就是崔老師引導學生對第一自然段數字的解讀,學生通過朗讀、交流討論,在崔老師的引導下去感悟數字背後的意義和價值,讓學生體會一部奇書誕生的艱辛。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數字中,獲得了閲讀感官,得到了閲讀感悟。在此基礎上,崔老師不失時機地把學生引領到接近生活的感受中,讓他們在形象感悟中解讀文本。課文第一自然段最後一句話中,連續用了“20多年”、“6次”、“50多歲”、“400多萬”等數字,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談遷治學的刻苦和信念的堅定。崔老師引導學生緊緊抓住這些具體數字展開讀書感悟。讓學生與數字對話,盡情抒發自己的個性感悟,理解隱含在數字背後的談遷的精神和情感。通過讀書感悟,讓抽象的數字形象化、具體化、情感化,讀到語言背後的精彩。從而進一步體會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堅強意志和毅力。同時,崔老師的扣詞導讀,感悟形象,緊扣“信念”、“厄運”、“打不垮”等課文中的關鍵詞,前後聯繫,在多樣的閲讀中(如瀏覽、用心去讀、朗讀、引讀、範讀等)中感悟了談遷這一人物形象。如致命的打擊(第2節)引讀,在對話中在深入地解讀的基礎上,螺旋式地引導學生讀文本,從而把人物形象展現出來。

崔老師在教學中還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通過朗讀感悟,明白四字詞語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寫談遷為了讓新《國榷》更加翔實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艱辛時連用了好幾個四字詞語:“四處尋訪”、“廣泛蒐集”、“一襲破衫”、“終日奔波”、“年老體弱”、“奮筆疾書”等,引導學生讀書要把文字想像成畫面,比如從“終日奔波”一詞可以想象到談遷從清晨到中午,從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麼的艱辛,進而感受到是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撐着他。崔老師倡導的“自讀感悟、開放引導”的課堂,也正是新課標所提出的“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閲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閲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的體現。着眼於學生自主發展的閲讀教學,也正是一個“先學後教、先讀後導、先扶後放”的過程。

郭老師執教的《威尼斯的小艇》是編排在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第十冊的第八組。五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語文能力,能獨立讀懂一篇課文,並且能從內容中體會思想。通過本課的教學,郭老師也正是讓學生在“自能讀書”的基礎上向“自能作文”遷移,訓練他們“抓住事物的特點寫”,這也是這一組課文的重點訓練項目。郭老師以“課文圍繞小艇寫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這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快速瀏覽課文,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在問題的討論中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然後,精讀2、4兩個重點段落,落實訓練點。

本節課上郭老師十分重視學生的朗讀指導,每一次的讀都是一次情感的昇華,都讓學生讀有所思讀有所獲。通過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讀,這不僅有利於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想象,同時更有利於學生去感悟文本中的情與景,使學生更深刻地去理解課文內容。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郭老師也精心創設一定的情景,把學生一下子帶入了文本中,再引導學生髮揮想象,不僅激起學生閲讀的興趣,還利於準確把握文章深層的含義。如在課文第六自然段的處理上,郭老師在課件文字的渲染下,將學生帶入一個特定的情境中,並通過朗讀將威尼斯夜色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並進一步感受到艇動城鬧、艇停城靜的特點。 郭老師的課堂也正好迎合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薰陶。

學習了三位老師的課,我對語文教學中的“以讀為本”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好的朗讀是完美的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藝術的創造。我深刻感受到語文教學必須立足課堂,以讀為本,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語文課堂,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研修觀課報告 篇7

從課前的1+1≠2有時也是正確的,到課堂中一個個問題情境的呈現與分析,至最後劉老師再一次小結“以後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要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看問題要學會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劉鬆老師執教的《分數的意義》一課中不斷地引領孩子們學會換個角度看分數,也在引領孩子要會用不同的角度觀察生活,思考問題。

角度一:認識分數的絕對性與相對性

整個國小階段,學生對於數的認識從自然數想小數、分數延伸發展,由原來的絕對數值向相對數值拓寬。從認識表示數量與順序的絕對值到認識表示相對數值的分數,相對於自然數而言,無疑是一次認識數中的質的飛躍。在課中劉老師精心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一起較好地探討了分數的絕對性與相對性問題。

1、 兩個角度理解分數的相對性

課堂上劉老師設計了多個情境來引領學生認識分數的相對性,如“給不同的圖(3朵花、六朵花、九朵花)的2/3塗色,説説塗色的花各有幾朵”並 討論“為什麼都是2/3,但是每幅圖裏塗色的花朵的數量是不一樣的”;再如呈現1/5與相應的三幅圖不完整的圖,來討論單位“1”額數量等等。在學生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相信他們在較好認識到分數的相對性;同一個分數因單位“1”的不同使得它所代表的數量多少也會不同。當然同一事物因相對的單位“1”不同而需要用不同的分數表示。分數的相對性這一非常抽象的本質特徵也隨着問題的解決逐步得以深刻地認識與理解。

2、 從“率”到“量”的辨析中理解分數的絕對性與相對性

分數可以看做是除法的另一種形式,是分的結果和比的結果,以“具體數量”與“抽象的數”兩種形態呈現,即分數的絕對數值和相對數值。對這一問題的辨析一直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

為了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劉老師課中巧妙地創設了情境:“紅綠兩根絲帶一樣長,紅絲帶用去了1/2,綠絲帶用去了1/2米,哪種絲帶剩下的長?”在辨析的過程中,通過大於、等於、小於1米的三條線段的呈現與討論,將1/2和1/2米作了一次又一次的對比。無論總長度怎麼變化,但1/2米的長度始終不變,而1/2卻會隨着單位“1”的變化而變化。分數作為絕對值和相對值的存在通過一個情境中的多次對比得以不斷清晰。分數既可以表示“關係”又可以表示具體的量,劉老師在教學中找準了對接點,在兩種意義的溝通上作了巧妙地無縫銜接。

角度二:從度量的維度認識分數

分數意義理解主要分為四個維度:比率、度量、運作和商。這四個維度中很容易被忽視的就是度量。分數的度量即指可以將分數理解為分數單位的累積。本節課中劉老師很好的引領學生們體驗了“度量”這一分數的意義,感受到了分數單位的重要性。

1、從分數的產生來認識度量

分數是怎樣產生的?是基於日常生活中實際需要,進行測量、分物或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分數表示。

僅此而已嗎?劉老師的課中將分數的產生與度量很好地進行了結合。現場時光穿越回到遠古時代,讓學生用木棒測量黑板的長度。學生在分數產生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度量的意義,體會到了分數單位的重要性,也就能很好地進行有效地度量。分數單位的重要性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自然呈現。

2、從度量結果來認識分數的意義

從單位“1”的認識來認識分數單位,再把分數單位作為學生認識的另一個起點,重新構建對分數的認識。分數牆的構建過程中,從分數單位1/2、1/3、1/4到1/n,學生也學會了用更多元、更豐富的角度來客觀地認識分數。就這樣,劉老師利用分數單位,通過度量,來充分地理解分數的意義,很好地構建起分數認識的一個迴路。

通過下圖的梳理更是很清晰地認識到分數產生過程中幾者之間必然的密不可分的聯繫。

角度三:從“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結果”來認識分數

國小階段的教學中,分數的教學一般都採用份數的.定義,分數份數定義是學習分數的起點。但從數學的觀點來看,商的定義體現了分數的本質,符合數系擴張的數學思想。

張奠宙先生在《分數的意義》一文中提到:這個用份數定義的分數,易學好懂,但其內涵卻很侷限,並且容易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勢。分數是一個不同於自然數的新數,正整數a除以正整數b的商,記作a/b。整除時,結果是自然數;除不盡時,得到的商是分數。分數的本質意義應是兩個數相除的結果。

在本節課中,劉老師從分數產生的角度也滲透了分數就是兩個數相除的關係。分數的產生還可以從內部找到解釋,比如計算除法時,7÷7、6÷7、8÷7…….a÷b,都可以用一個分數來表示。使得分數的意義從單一走向完善。

相信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學會了換個角度看分數。分數依然是曾經學過的那個分數,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就是分數。學生們還知道了分數是兩個數的關係,是度量的結果,它是一個商等等。分數是簡單的卻是複雜的,分數是豐富的,也是靈動的。劉老師的課不僅讓學生,也讓在場的老師對於分數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引領學生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教師必須首先具有換個角度看問題的能力。劉老師的課讓我們強烈感受到他對於分數這一知識體系理解得非常深刻到位,只有具備了這份能力,才能引領學生的學習從淺顯走向深刻,從單一走向多元,甚至是學會思維方式的轉變,讓與會的老師們歎服。

在劉老師的課堂上還有一點印象特備深的一點就是劉老師的幽默。也可能是口音問題,在課堂中就好像易中天進了數學課堂,特殊的語音,有趣的語言,將每個學生和聽課老師深深吸引。老師適時的幽默,學生適時的放鬆,思維的閘門才能如洪水般湧出。

研修觀課報告 篇8

xx年8月27日,我校依據上級要求,對全校歷史老師進行了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xx版)的學習。

新時代新的教育要求,新版歷史課程標準闡明瞭歷史課教學的總方向,進一步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是學生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瞭解歷史發展進程、傳承人類文明、提高人文素養的課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綜合性、基礎性特點,具有鑑古知今、認識歷史規律、培養家國情懷、拓寬國際視野的重要作用。以下是我對歷史課程的體會和感悟:

1、要確立新觀念、轉化角色、更新觀念、轉化角色、培養創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已不適應素質教育的形勢發展、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發展為中心、以自主學習探索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要逐步形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的創新人才。

2、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藝術探究性學習活動,以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內容、新形式、新探索、無論如何,形式的多樣性都應以激發學習趣、拓展研究空間、開啟創新思維、營造民主氣氛、培養富有個性的學生為出發點、這一切都要取決於教師要更新觀念,敢於讓學生暢所欲言。

3、講授力求新穎,確立開放的師生關係、傳統的師生關係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妨礙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開放的師生關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藝術興趣,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於開口,樂於實踐,使學生獲得成功感和表現慾望,充分發展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創造力、把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員,大膽地參與藝術教學活動、啟發式教學是通過引導學生自已動手、動腦、動口去獲取知識並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

4、讓歷史更貼近生活,讓歷史更貼近自我,強調學生的社會實踐、將知識的構建和學生的個體世界緊密相連,將歷史知識和社會實際相連,提倡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通過半年多的網上緊張學習,我從中學到了很多,使我對歷史教學有了更新的認識、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學習,以更好的促進農村中學的歷史教學,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研修觀課報告 篇9

本週我參加了教研中心舉辦的名師展示課活動,認真聆聽了蔣蘭蘭老師執教的英語課,使我受益匪淺,感受頗多,讓我近距離地領略到蔣老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藝術聽課就像照鏡子,從這節精彩紛呈的英語課堂上,我不但發現了自己平時上課中存在的問題,也從中受到很大啟發

1.多媒體的使用

現代化英語教學中,黑板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黑板了。掛圖、投影儀、多媒體等的加入,使得黑板的內容更加豐富。此次活動,蔣老師都運用了多媒體這現代的教學工具,以鮮豔的色彩、活動的圖像和有聲的對話,讓教學內容更形象化,給人一種賞心悦目的感覺,創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

2.教師基本功紮實,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蔣老師口語流利,發音準確,全堂使用英語教學,整堂課輕鬆、活潑。教師教態親切,身體語言豐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平時我在這一方面做得不夠好。因此,聽課時我特別注意了蔣老師不同的調動學生的方式。學生積極性調動起來以後,怎樣保持下去也很重要。蔣老師在每個教學環節中對孩子的要求清楚明確,難易適中。只有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時,才有可能幹好這件事;而問題太難孩子會無從下手,太易又不用思考,這都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3.教師自身素質高,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

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是講好課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證在聽課中我發現蔣老師的基本功都很紮實,她的教態親切自然,端莊大方,充分利用肢體語言,使人如沐春風,吸引學生同時,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挖掘了德育因素根據教學內容,挖掘教學因素,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4.情境的設置

英語的學習要求在語境中學習句子,在句子中學習單詞。這就是説我們在教給學生一句話、一個詞時還要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學會在一定的情境中學會用句子、詞語。所創設的情境如何即利於課文的導入,也利於重點單詞、句子的'引出是一節課成敗的重要方面。這也讓學生很自然地進入課堂。我想以後多注意這一點,讓學生編對話時,給他們設立一個情境,讓他們更好的發揮,也讓他們明白如何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去。

5.注重基礎,適當拓展延伸

這次聽的課沒有想象中那麼花哨,更多的是注重課文,注重基礎知識。在精講精練課文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相應的拓展延伸。由於前面將基礎知識都夯實了,後面的拓展學生進行起來也就得心應手。正是這種“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遠見,提高了整節課的課堂效率。

6.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是新課程理念的重要特點,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主體參與,在教學中採取互動模式,採用小組討論或創造一個語境,讓學生展開想象,激起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因此,在聽課時我特別注意了蔣老師不同的教學方式。

7.整節課教學全過程條理清晰

蔣老師的教學內容安排有條理性,層次性,體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自由談話與新知識學習有所聯繫,為新知識學習操練做好鋪墊新知識的呈現是否巧妙自然,有邏輯性,一環緊扣一環應體現出第一環節是第二環節的支柱,第二環節是第一環節的逐步發展在教學中,一切活動都圍繞本課的教學重點而展開

通過這次聽課,我看到了自己有很多不足,以及自己與其他教師的差距,同時我對自己也提出了很多問題去思考:怎樣讓自己的語言更優美?怎樣讓孩子喜歡英語課?怎樣培養學生的能力?相信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一定能不斷進步。

研修觀課報告 篇10

這天研修觀課了x老師的走進非洲這節課讓我又收穫了不少。

《咿呀呀噢來噢》是一首歡快的扎伊爾(剛果金民主共和國)民歌,四二拍,節奏富於動感,多切分節奏,表達了扎伊爾人民對祖國,對領袖的熱愛和讚美之情。接下來我來談一談對於這節課的感受:本節課在張老師引導下,讓學生感受到了非洲的音樂風格,瞭解了非洲相關音樂文化,同時激發了學生探究非洲音樂作品的興趣。在教學中張老師把音樂和多媒體相結合,利用多媒體技術所帶給的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更好地聆聽音樂、理解音樂,激發對音樂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去表現音樂、創造音樂。在歌曲學唱中,帶給給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學習空間,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之中,發揚團結合作的精神。

演唱歌曲的同時又加深了同學之間的感情。用趣味的、現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始終跟隨老師的引領,從而一步一步地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各方面的潛力。真正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每一個教學環節得以順利實現。我覺得這節課還能夠加入非洲鼓這一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敲擊節奏型,感受非洲鼓的鼓點節奏。一是能夠通過學生的雙手激發他們的對非洲鼓的直接感受,二是能夠進一步體現了歌曲歡快、熱烈的情緒,活躍了課堂氣氛。加深了對非洲音樂的瞭解,體驗了那活潑且富有動感的音樂特點。讓學生都沉浸在神奇而又美妙的非洲音樂中。

總之,在課堂中加入信息化教學手段,使得本堂課的設計更加精彩,更加美妙絕倫,同時帶給我們一場視聽盛宴,以前在音樂課上難以實現的願望,如今最後轉成了現實,因此我們要感謝網絡研修,感謝為我們帶來收穫的專家老師,相信只要我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過程當中,在立足於課本的基礎上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那麼我們的每堂課都精彩絕倫!

研修觀課報告 篇11

這次觀摩一師一優課,不僅給了我們國小英語教師提供了學習和提高的機會,更讓我清楚地認識到,不光要有紮實的基本功,還要具備多方面的素質。無論是説、唱、畫,還是課堂上所表現出的教育機智,都讓我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優課當中體現出來的亮點值得我好好學習並反思。

首先,每位老師都是採取的全英教學。各個教師出色的口語表達讓我記憶深刻。標準的發音、富有親和力的表情和聲音,即使彼此第一次見面也能很好的拉近師生距離。而且每位老師都會在自己的課中設置一個精彩的熱身導入環節,比如:flash動畫(加上動作,邊唱邊做),閃卡搶答,chant等,老師的課堂操控力和渲染力很強,將這些活動都做得很好,課堂氣氛很快被調動起來。

其次,教學活動的設計豐富多彩有效,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袁海霞老師,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她講授的主題是《Weather》,主要是學習天氣的詞彙。在操練環節,她設計了“小小預報員”活動,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在教師的指導下,藉助網絡資源,通過自主學習、教師示範、同伴交流等,順利地完成了任務,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成功感。然後讓學生練習,再進行分小組比試,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掌握住了天氣的詞彙,達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

第三,訓練方式與任務型教學相結合。各位老師的訓練方式都多種多樣,尤其是張晨曦老師的《Can you play the guitar ?》,設計了全班活動,師生互動,小組活動,雙人活動,個人活動等。並且任務型教學貫穿課堂始終,Job interview活動讓學生在閲讀廣告之後向全班同學進行調查,詢問誰能勝任所招聘的工作,練習運用所學目標語言,它以學生為中心,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探索語言第四,創設情景與情感教學。楊雪老師的課給我的印象最深。她講授的四年級下冊的《What time is it 》。

通過這次遠程研修,我收穫很多,每一節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借鑑的東西。這次觀課,讓我近一步開闊了眼界,明白了教學上應該努力的方向。不斷地改進自己的課堂,做學生喜歡的老師,上學生喜歡的英語課。為自己加油!

研修觀課報告 篇12

在這次網絡研修中,我由一開始的不情願,煩惱、急躁,漸漸被專家的精彩講解所吸引,聆聽各位專家的對教材的分析,自己才對這次培訓有了初步的認識。使我深感進一步提高自身專業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通過這些日子的學習,我堅信在以後的工作學習中一定能取得更大的進步。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的點滴體會:

一、網絡研修使我轉變了思想,更新了觀念。

通過研修,使我明確了現代教育的本質,明確了課改對於教師提出什麼樣的素質要求;每一位老師都需要重新學習才能適應新課程。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必須不斷提高自己,充實自己,要有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否則就被時代所淘汰。在教學中,要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思想,不斷進行觀念的更新。

二、網絡研修,為我營造了一個廣闊的學習天地,使我掌握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教學中如何使用字母、表格、圖像語言,如何樹立數學模型思想;如何根據課堂生成及時調整預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把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結合起來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網絡研修,讓我有了善於反思的習慣。

“反思是教師的一塊“自留地”,只有不斷耕耘,才能檢討自己的教育理念與行為,不斷追問“我的教學有效嗎?”“我的教學能更有效嗎?”,不斷總結自己的工作得失,不斷深化自己的認識,不斷修正自己的策略,從而獲得持續的專業成長,總結——深化——修正——獲得,這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法寶。只有靠教師自己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探索和創造才能獲得,尤其要注重對教學經驗的科學反思。反思的目的在於增加教師的理性自主,使教師對其實踐信念和實踐的因果決定因素有更多的自我意識,從而使教師的成長始終保持一種動態、開放、持續發展的狀態。

四、立足課堂,在實踐中提升了自身價值。

課堂是教師體現自身價值的主陣地,我會將自己的愛全身的融入到學生中。在教學中,我會將努力所學的新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避免 “穿新鞋走老路’。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實踐新觀念”,力求讓我的教學更具特色,形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效乃至高效。

五、改變工作方式,謀求共同發展。

新課程理念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而自主合作探究又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對於絕大多數教師而言,幾乎很難獨立一個人較好的完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善於瞭解其它學科,學會與其他教師合作,互助配合,齊心協力培養學生。從而使各學科、各年級的教學有機融合,互助促進。

六、通過學習,學會了交流。

21世紀倡導的主旋律是“和諧進取”,新課程倡導的主旋律是“師生互動,師師互動”。而平時,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多數情況下還是自己研究,自己思考。通過這次研修,我徹底打開了固步自封的思想,無所顧慮的和學友們、同事們共同交流,共同研討,開拓了教研視野。通過這次培訓提高,真是感受頗深,更顯終生學習的重要性。

對於張老師執教的《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習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來學習折線統計圖的優點、特點和製作方法。整節課看下來,覺得張老師的教學設計過程明確,教態從容不迫,很親切自然,讓孩子能夠很順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之中。

一、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現在我們的數學已經越來越接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本節課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張老師把生活中的數學有效地引入教學設計中。在課上列舉的數張折線統計圖都是來源於我們的生活,這些生活中的學習素材是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也是對他們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學習起來很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與熱情,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於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是在數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樑。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課程標準》中要求使學生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張老師在學生解讀完潭溪山20xx-20xx年遊客數量變化的統計圖後,請學生預測20xx和20xx年的遊客數量並讓學生闡明預測的理由。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

三、注重了新舊知識的遷移和對比。知識的遷移也叫學習的遷移,心理學上把已獲得得知識、情感和態度對後續學習活動的影響稱為學習遷移。本節課注重了新舊知識的聯繫和遷移,把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異同?使學生在比較中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學會讀折線統計圖,明確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在認識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把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進行對比,在觀察、比較中,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數據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數據增減變化地情況,培養了學生地統計意識。

總之,此次培訓活動,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行為方法、專業化水平,教育教學理論均有了很大的提升。今後,自己充分將所學、所悟、所感的內容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做新時期的合格的數學教師。

研修觀課報告 篇13

觀看了三位老師的課,感到他們為了上好課下足了功夫,有的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有的則用“秧田式教室佈置”的傳統標準的“講授式”教學模式,有的將信息技術手段傳神的應用到了課堂上使得課堂生動直觀豐富多彩。不管採用哪種教學模式,他們對教學兢兢業業的專注和精神投入,都是教學最值得尊重的資源。

我在這裏不對他們在課件設計、教學設計等方面的合理性做評價,也不對他們在課標分析、學情分析、教材分析上的透徹到位做評價,也不就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及技術規範等培訓資料裏羅列出來的方面條分縷析的做評價。我只就教學方式(模式)的選擇對學生對教師的制約和影響發表一點基於我教學實踐和思考的淺見。

三位老師儘管從形式上看採取了不同的教學模式,但我感覺其真實的東西是一樣的,都是“傳授式”的教學思想和套路,課堂上“五段論”的結構模式都非常清晰非常明顯,細微處的差異不足以分別其教學的指導思想。不管是用現代信息技術呈現生動的物理現象還是凸顯隱匿處的不直觀的物理規律,不管是教師演示實驗還是讓學生登台演示實驗,都本質都是讓學生“看”的;不管是教師講授,還是讓學生回答問題,抑或是詢問學生問題,都是讓學生“聽”的。只要學生“聽懂”了或“看懂”了,從教師教學的角度看,學生就學會了、該部分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所以,當教師問學生一個問題,然後指定一個舉手的學生回答,如果該學生的回答表示他“學懂”了,該部分的教學就完成了;其實,再深究一步,即便教師不問學生問題、不讓學生回答問題,只是一路順風的“講授”下去,教學效果也是一樣的。因為舉手的學生回答了問題,只不過是教師“講授”過程找個人來證明,證明他講的或學生學看的東西“懂了”,教學進度基本上不會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所以,這樣的教學總是“條理清楚,結構合理”,整堂課非常完整甚至完美,但它毫無懸念的主要的或核心的從“教師講”的角度來看的,而不是從“學生學”的角度查看;雖然三位教師的課都用讓每個學生都動手實驗的教學環節,這樣也確實“面向全體學生”了,這種“面向全體學生”就跟教師講授時確實是讓每個學生都聽的“面向全體學生”也沒有太大的實質上的差別,因為學生的問題總是自覺不自覺被“講授式”教學的整齊劃一所掩蓋,或者説被“講授式”教學的整體推進和高效率以及完整的教學結構所掩蓋。可見,這樣的教學模式,再講求什麼學生積極主動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或“合作學習”,再講求什麼思維的品質和深度廣度以及科學素養之類——那都是奢望了。

不是教師教學水平不行,而是説某種教學方式的採用“鉗制”了教師,同時也“鉗制”了學生。“講授式”教學的長處就是教學結構完整清晰、知識體系完備,從一定意義上説教學效率高。但從長遠看,未必是同樣的評價結論,而是恰恰相反;這個“長遠的視角”即便不從教育史不從國家發展戰略或人的精神發育這樣宏大的視角來看,僅僅是從學生一定的學段,比如三年的國中或三年的高中來看,也能清楚的看到:灌輸式教學鉗制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鉗制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導致了大面積的學生棄學厭學(雖然某個教育現象,比如學生的棄學厭學絕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但非常顯然是,在探討某個因素時它對學生的學習動力是促進的還是鉗制的,卻是可以有較確定結論的)。對之我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有深切的體察:即便哪怕再清楚的一個常識,比如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表達自己對人對事對文本的看法,單單這一條,真要實施它就必然要對“講授式”的教學模式進行大規模的改革,因為事實上,當一個教師採取了或默認了“講授式”教學 的唯一合法合理性,他就必然“鉗制”學生講,不讓他發言,至多讓他説自己想説的——尤其是當學生提問了“學生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教師的問題”,或者是“學生回答了教師不想講的,打擾了教學進度”,此時教師就毫不猶疑的“鉗制”住學生,不讓他們講,就如三位教師的課堂上展示出來的:學生回答的,正好是教師想講的,於是,這個部分的教學任務就順利結束,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事實上,問不問學生,學生回答還是不回答,都無關緊要,因為教學程序是設定好了的,沿着這樣的程序行進才被人們認可。

教學模式(方式)其實是營造出一種教學環境,對學生而言就是營造出一種適宜於學習的環境,雖然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而皆有效的教學方式,但基於一定的價值選擇和良知,或者基於社會發展的需要,是需要用一定的教學方式的;這個教學方式是這樣一種的教學環境——它是人生活其中讓自身發展的環境,它在本質上是人的生活方式,是人的思想方式,因而是人存在的價值選擇;它顯然絕非一個人的問題,猶如時下中國“四個全面”和“五位一體”的戰略佈局一樣,需要全社會在各個層面上的革新。對學校教育而言,抑或是哪怕對一個班級的教學而言,這個教學環境不止需要“頂層設計”,而且需要在場所有人的配合和積極主動的建構,因為那是觸及到個人實際生活及存在意義的人所選擇的環境。

做它顯然不易,但並非不能做到;真慶幸我們遇上了大時代。

研修觀課報告 篇14

一、基本情況

參加這次集中研修的老師共100人。其中名師工作室成員10名,學員50名,主持人1名。除工作室的61名老師外,還擇優從鄉鎮學校挑選了39名年輕骨幹教師參加。老師們在學習過程中顯示出接受能力強,思維活躍,教學互動。態度認真,成效明顯。

(一)針對性強,準備充分。本次集中研修是在充分調查工作室老師的需求的基礎上開展的,圍繞老師們普遍存在的閲讀教學和作文教學來組織,兼顧校本研修和教育科研。為籌備此次集中研修,教育局教育股專管名師工作室的朱老師從場地會場選擇、日程安排、教學組織、日常管理、後勤保障等方面都作了周密安排。工作室成員齊心協力,分工合作,較好地保證了培訓任務的順利完成。

(二)主題突出,內容豐富。本次集中研修以同課異構為主,突出提高閲讀教學能力和作文教學這一主題,設置了4個講座,10節課堂教學(4節閲讀課,2節低段古詩教學,4節作文課)。整個安排比較系統全面、科學有效。

(三)同課異構形式,更好地促進學習吸收。為了更好地培養名師,服務教學,我們注重充分發揮學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是聘請名師。這次聘請了雲南省特級教師、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陳潔老師、鍾興老師,昆明市學科帶頭人、昆明市五華區普吉國小校長分別作閲讀作文、教育科研、校本研訓的專題講座。這些特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確是相應學術領域的權威,他們視野廣闊,造詣很深,表述引人入勝,語出驚人,學員反映講課效果非常好。二是同課異構。此次工作室集中研修主要以同課異構的形式進行。在同課異構教學中,老師們通過看不同教師對同一教材的處理和演繹,促進了對自己教學的反思,達到了取長補短、智慧共享和優勢互補的目的。三是多維度評課提升了研修的水平。在看課之前,依據陳潔名師工作室“多維度評課”的要素和要求,提前對看課的側重點進行了分組分類,並要求各小組在看課後對蒐集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最後得出結論。這種多維度評課,促使教師更深入地參與教學研究,也促使老師們深層次地思考課堂現象背後的原因,使研修由淺表化向縱深推進,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四是信息量大。4位名師專家深入淺出的講述,10位上課教師的精彩課堂,每天8個學時的學習,讓老師們與自己平時的教學產生了交互比較,思想產生了碰撞,從而又激發了學習的慾望。

(四)嚴格紀律,日常管理嚴謹。為確保這次培訓班的學習效果,我們按照“從嚴治學、從嚴施教,從嚴管理”的方針,十分重視對本次集中研修班的規範管理。專門修訂了一整套為學員量身定做的考勤規定、課堂守則、效果反饋、培訓考評等規章制度,並注重抓好落實。一是實行專管人員全程陪學,嚴格執行請假制度,規範課堂秩序,加強培訓期間必須每天寫參加培訓心得體會,並上傳到“石屏縣骨幹教師培訓羣”。三是以高度的責任心,牢固樹立服務觀念,不斷改進後勤保障工作,儘可能給學員的學習、生活與活動提供比較滿意、周到、全程的服務。

二、主要收穫

工作室成員董xx老師在研修總結時深有感觸地説:“未參與集中研修前,自己是一個長着絨毛的小毛葫蘆,經過五天的培訓,絨毛已逐漸退卻,相信在本次知識盛宴的滋養下,自己將會長成一個大葫蘆,具有自己的光澤。”普xx老師説:“參加這樣的集中研修,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每一天都有意猶未盡之感,心中感到十分充實。”我想,這可能也是全體學員的心聲。

1.提升了老師們的教育教學理念

好多老師都在心得體會中講到通過培訓,深深地認識到校本研訓對提升自己專業水平的重要,認識到閲讀教學要依據課標,根據學情,抓住重點,上出特點。特別是陳潔老師“作前喚醒,作後指導”的作文教學主張,值得好好去實踐和研究,以避免學生習作千篇一律的現象。同時,也對各種習作教學流派進行理性的思考,認為只有合適的才是最好的。觀課還得本着一種吸收理念,結合自己的實際,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方法,這才是最好的方法,切不可邯鄲學步,連屬於自己的那點東西也丟失了。

研修觀課報告 篇15

20xx年4月27日至29日,在三小,我們參加了市教研員培訓會。會議歷時兩天,但容量很大。我市部分青年骨幹教師向大家展示了七節觀摩課,與會人員參與了互動評課,最後於老師還做了關於有效備課研究的報告。會議上,讓我們感動的鏡頭有很多,比如老教研員的出場、於老師親自頒發給他們的獎牌;與會人員的積極主動參與評課;幾位資深教研員的思考,等等,都讓人感受到一種濃厚的“教研情懷”。

我不是教研員,但我作為了一名教師,在這種互動參與的過程中,也收穫到了許多――

1.講課者所帶來的

這次會議上,參加講課的是七位年輕的骨幹教師,也是我們國小數學團裏的“團友”。剛剛和他們一起從南京歸來,學習的熱情還沒散去,這些人又重新踏上了z的講台――我一邊看課,一邊在為他們感慨:成長,不容易。

他們展示的,都是名師的課堂。在短短的七天內,想還原出名師的課來並不容易。因為名師的課堂包含的東西太多,上課者既要學習他們的語言,又要理解他們的設計,還要努力還原出他們的思想,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沒有深層的思索,沒有一點一點的努力,是很難還原出其精髓的。

但這些年輕的骨幹教師不怕,他們知道:自己肩負着的,有領導和朋友們的期望,更有自己對自己的苛求:想成為一名好的教師,就要有勇氣面對課堂,要一次次在這種場合下挑戰和磨鍊自己。

透過這些課堂,我看到了臨沂三小和臨沂四小團隊的力量。據他們説,是將全校十幾個人的學習筆記拿到一起,反覆琢磨,才拿出了這節課。我看到了王曉豔老師的努力,她能將顧娟老師的評價語言都學習得十分到位,可見下了多少功夫。我還看到了張學峯老師的好學與用心,他那麼忙,甚至連試課的時間都沒有,但還是用自己的風格上出了課的精髓。還有,樑紹美老師對名師課堂的改進、韓桂美老師對課堂的適度把握、劉英老師的大膽與開放,都讓人敬佩不已。

沒有自己的一番努力,哪來今天這樣的課堂?我想,所有的與會者都要深深地感謝他們。感謝他們展示出的名師的風采,感謝他們對名師課堂的改進,感謝他們呈現出來的、真實的自己。

從他們身上,我也看到一種年輕的、向上生長的力量。無論條件如何,無論環境怎樣,就是要成長。向着明亮那方,努力長成自己的模樣。

2.觀課議課者所折射出的

這個羣體當中,我最佩服的是那些教研員們。他們天天聽課,面對課堂應該有一種本能的職業倦怠感,不想聽或者懶得記都是能理解的。但事實完全相反,聽得最認真的是他們,思考的最深刻的也是他們。潘主任關於“從0到1是1釐米”的剖析,讓人如醍醐灌頂,他對於課堂的許多思索,也讓人敬仰;徐主任對於課堂的獨特見解,讓人耳目一新;於老師對於細節的追問與把握,更是讓許多教師和教研人員都望塵莫及。教研員身上這種不倦的研究和思考精神,是值得每一位教師學習的。

在觀課議課羣體中,還有許多教乾和教師,也是讓人佩服的。z老師對教材的縱橫比較、深度把握,z主任對於名師課堂的精確剖析,以及蒙陰那位老師關於“進制”與“進率”的追問,z小夥子關於進制的解説,都讓人看到了一種研課人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我的周圍,還有許許多多的學習者,他們有的是教幹教師有的是鄉鎮教研員,白天聽課、晚上議課,學習的時間儘管不長,但密度很大。即使這樣,很多人依然在認真地參與着、思考着。面對課堂和研討活動,大家有着同樣的熱情,和不同程度的思索。

觀課議課是從另一個角度審視課堂。它不僅是教研人員的工作,也應該是一線教師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只有為課堂把準了脈,才能對症下藥,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以上所説是幾點收穫,當然這次學習也給我帶來許多新的思考,那就是:我們與名師的差距究竟在哪?同樣的教學設計,為什麼我們上出的就是不一樣的效果呢?名師,究竟名在何處?思索和對照之後,發現我們身上缺少的,是名師的思想。名師和專家對於課堂的理解是深邃的。無論是把握教材,還是瞭解學生、接近學生,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看上去很隨意的一句話、簡單的一個提問,實際都有着它獨特的內涵和用意。如果説一節課是一口井,那麼我們看到的,大多是井面的東西,而對於井內部的構造與連理,則認識得不夠。或許,每一細節的打理與挖掘,都只有打井人自己知道。

重要的是思想。沒有思想的課堂,也便沒有了靈魂。同樣,沒有思想的教師,也是徒有其形的。

每一次學習都能讓人在原來的起點上前進一點點。讓我們,所有的教研人員和教師一起,走在學習和思考的路上,不斷地完善自身,做好教師和教研員的角色,擔當起自己的使命來。

研修觀課報告 篇16

國小數學網絡研修觀課評課活動,讓我受益匪淺。通過觀課評課,讓我認識到了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也讓我更加懂得了教師學習的重要性,讓我更加知道了教師對課堂把握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啟發學生積極的思考,讓學生在問題中探索知識,讓他們經歷探究的過程遠比直接的論述要好很多。我認真觀摩了幾位老師的課,他們的課堂教學風格各有千秋,都浸潤着濃濃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實、樸實、紮實、生活化的數學課堂都是各位執教教師智慧火花的精彩呈現,我想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該讓數學課堂生動起來。

《熱鬧的民俗節——對稱》這節課讓我感想頗多,收穫頗豐。看似內容少而簡單的一節課,想讓學生充滿熱情,在積極活躍的氛圍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是需要老師運用一個個動手的環節帶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的。接下來談一下對這節課的感悟:

首先,以學生感興趣的民俗燈會作為導入,在課堂之初就抓住學生的興趣,通過展示學生喜聞樂見的風箏、剪紙和臉譜等,讓學生通過觀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它們的共同特點。有的學生在生活中對“對稱”這個詞有一定的瞭解,或者有的學生通過自行預習,也能夠説出它們是對稱的。但是每一個學生對於對稱還沒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這時候老師不急於用課本上的定義來告訴學生什麼是對稱,而是在他們現有的認識基礎上繼續一步步探索和完善。

接下來,老師在新授知識的同時,還引導學生對於問題的'見解——重合是猜測的,而應該學會動手驗證。通過讓學生動手摺一折,讓學生對於重合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並且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能夠重合,從而對對稱圖形的特點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這時候引導學生逐漸完善語言,對稱是指的對摺後能夠完全重合。這時候再引導學生觀察對摺後的圖形的摺痕,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觀察實物得到的結論,要比通過多媒體展示和想象所理解到的要更加深切。

鞏固練習階段,讓學生判斷是否為軸對稱圖形,並不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判斷後做對就可以了,對於經常會遇到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學生掌握的比老師單純的用語言陳述給他們要更加牢固和透徹。最後一個操作內容,讓學生動手剪對稱圖形,將數學知識轉移到了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在樂趣的驅使下積極動腦思考,轉化為自己的實踐技能。

研修學習是一個短暫的學習過程,我要結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努力找出教育教學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教壇無邊,學海無涯,在以後的教學中,以更加昂揚的鬥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研修觀課報告 篇17

本次遠程研修,我通過觀課,感覺受益匪淺。我認為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更進一步掌握了實現高效化學課堂的目標,提高了化學教學的理論水平,知道了如何更好的與學生溝通,如何更好的管理課堂,使我對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充滿信心,提高了對教學方法的掌握水平,業務能力有了進步。下面就本次研修總結一下自己的體會與心得。

一、更新教學觀念,注重實現高效課堂目標。

過去,我們經常提倡課堂的有效性,如今我們更注重課堂的效率,更加註重如何實現高中化學優質高效課堂的目標,注重理順教與學的關係,注重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注重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創新,引導學生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

二、針對性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本次培訓針對性強,這次培訓能夠把大量的教學理論和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並引用了豐富的課堂實踐的案例,使我們對課改的新理念和理論有了一個初步的較為全面的理解。很多老師的講授都很有啟發性和實用性,這些對於指導我們有針對性地搞好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有着現實意義和啟發。

三、要加強交流合作,做好教研結合

面對不斷髮展的信息社會,作為教師,應加強自身培訓學習,這次培訓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交流平台,通過教學思想交流,我們開闊了視野,汲取了不少新觀念,新方法,業務能力有了較大的`提升,在注重實踐經驗的基礎之上,多進行反思總結,形成教學思想,做一個科研型教師。

四、尊重信任關愛學生,與學生平等交流溝通

有了理解和尊重思想才能溝通,才能交流雙方的感情越是親切和諧,教師,就越能把自己融入到學生中去,進一步發展自己尊重自己,而從學生方面看,他們的自尊心不是受到壓力而得到舒展,他們更加自信,主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不僅促進了他們的學習,而且可能對整個人生都有幫助。

總之,遠程研修提供了一次讓我學習的一次好機會。我要更深入的學習,進一步的研究,並結合實際在教學中我將把在這裏學到的新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教育理念,運用到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去,同時努力學習同行們的學習態度、工作方法等,使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業務水平快速提高,我相信會收到良好效果。

研修觀課報告 篇18

在新課標核心素養背景下,為更好地領會和貫徹新課程標準,全面瞭解、準確把握新課標的實質,並切實把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實到課堂中,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教師解讀教材能力,打造實效、高效的課堂教學,8月19日,礦區教育局教研室組織全區歷史教師參加了《學習新課標構建新課堂》專題培訓,培訓採取集中培訓方式進行。

培訓中,我認真聽取了閆曉馨老師做的報告,該報告對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從“修訂工作的價值追求和修訂思路、新課標的主要變化、新課標對教師提出新要求”三個大方面進行了整體解讀。針對xx版新課標的新變化,閆曉馨老師指出:“以上新變化都是基於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出發的,要符合學業質量標準的要求,適應考試命題的變化,就必須採取有助於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教學方式,設計基於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過程。”對此,她着重強調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對核心素養的內涵、目標要求進行了解讀,並給出了培養核心素養的實施建議。閆老師的的.解讀讓老師們對xx版課程標準有了更好、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把握,一次學習就是一次成長,一次研討便是一次突破。學習完專家解讀後,顛覆了我對歷史教學的一些認識,真的是學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國中歷史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髮展。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這5個方面的素養,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此外,新增加的跨學科主題學習促進國中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升國中生核心素養水平,為我們歷史老師帶來機遇和挑戰。我們應行而不輟,不斷創新實踐!

新的課程標準,增加了許多學習與探究的活動課。更加註重學生學習過程,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社會實踐等。學生學習方法也隨之改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老師要不斷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探索解決歷史問題,以便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總之,要想達到理想目的,老師必須在引導上下功夫。

新的歷史課程標準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全新的教學理念。今天閆老師對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使我瞭解到新課標所藴含的諸多新的教學理念和歷史核心素養,這給我們老師指明瞭前進的方向。我深深的感受到此次新課標培訓的意義。我會在新課標的精神指引下,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為完成學校“三段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做出自己的努力。

研修觀課報告 篇19

朱琪老師執教的課例《白鵝》在四2班開課。教師創設生動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課堂氣氛較活躍。

在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圍繞“白鵝的高傲還體現在哪幾個方面”進行閲讀感

受交流。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瞭解白鵝叫聲、步和吃相的特點。發現低中高層次的學生基本能夠參與討論問題,達預期的目標。如抓住“厲聲叫囂”、“引吭大叫”,讓學生想象白的動作、説的話,激發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把自己獨特的體驗進行流,體會鵝叫聲高傲。從鵝見到人非但不怕,反而咬一口的句子中學生體會出鵝的高傲。在體會鵝吃相的高傲時,引導學生感受鵝吃時的“三眼一板”、“一絲不苟”,以及鵝吃飯時非要有一個人侍不可的“老爺”派頭,體會鵝吃飯時的架子十足。每個小組的成員能積極參與的學習活動中,效果較好。

研修觀課報告 篇20

作為20xx年剛入職的新教師,我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研修活動,懷着一種渴望、迷惑的心情,我認認真真地觀看着每一個視頻與研修資源,小心翼翼地點擊着每一個按鈕生怕再錯過什麼有用的資源。隨着對遠程研修的深入瞭解,我的心情與之前就截然不同了,渴望學習的激情就來了。在遠程研修過程中,我收穫頗多,通過“觀看視頻案例分析和主講教師視頻講課,閲讀主講教師講稿和推薦的相關文章,參與在線研討和交流,完成提交作業,完成並提交學習總結”的過程。使我在知識結構上產生了一個極大的飛躍。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些理論上和方法上的突破。

通過蘇霞老師的課例,對於觀課評課有了更明確的認識。今年研修的主題是混合式課例研究,通過學習,作為新教師我瞭解了觀課、評課的一些細節。在觀課評課時,要從不同的方面進行觀察記錄:可以從教學結構、教學活動轉換、課堂提問、課堂反饋、結構性語言、學生語言流動、學生學習狀態、移動路線、敍事性文字、師生語言互動等多個方面記錄和分析課堂信息。在備課研討的時候,教研組內每個老師可以進行不同的分工。這樣在聽課時就能聽出執教老師哪些地方做的比較好,哪些地方存在不足。觀看看了課例蘇霞老師執教的七年級數學下冊《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更是瞭解了新型課例研究再實際操作中應如何運行,收穫很多。

在觀看了專家引領視頻後,對於這次雙對接混合式研修有了初步認識。我期待通過這次研究中專家團隊的引領能提高數學水平,明確數學課“教什麼”,教材內容“用什麼教”等。這次研修最重要的是磨課環節,研修中的一切對我來説都是新的,“磨課”更是新生的教學模式,對於我來説對備課課堂的把握都不是很好,我希望在學習中體會磨課的內涵,參與體驗式學習,學會網上磨課,然後運用到校本研修中。改變以前上課只是我説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快樂中學習。不再像有期簡報上那則小笑話一樣,一節課紀律好的班級就是演45分鐘的講,紀律不好的班級就是打45分鐘的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jingxuan/p9k3r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