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文聯解決人才問題調研報告

文聯解決人才問題調研報告

根據《xx市第二批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的總體安排,xx市文聯黨組積極行動,由黨組書記牽頭,通過認真研究調研內容,制定調研方案,採取發放問卷調查和召開座談會的方式,開展了詳細具體的調研工作,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文聯解決人才問題調研報告

一、取得的基本經驗

科學發展觀既是經濟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也是解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新矛盾新問題的基本原則。xx文藝界如何更好地“繁榮文藝創作,構建和諧文聯”,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是統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通過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建立健全了文聯各項規章制度,使機關管理的各個環節暢通有序,促使管理手段、管理方式有效創新,帶動了管理理念、管理體制機制的不斷進步,推動了科學管理水平和科學發展能力的提高,強化了求真務實的意識,使之能夠在新形勢下更好地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市委的重大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進而統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推動了新一輪思想大解放和在更高水平上推進改革開放。

二是激發了活力,鼓足了幹勁。通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全面提高了文聯機關隊伍的整體素質,牢固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進一步增強了“聯絡、協調、服務”的理念,推動我市文藝事業的全面和可持續性發展。

三是轉變了作風,實現科學發展。通過紮實深入地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使文聯機關轉變了思想作風,完善了管理體系建設,強化了服務意識和服務本領,確保了各項政策決策的公開、透明、規範。

二、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

1、人才青黃不接

文聯機關目前在職人員18人(行編12人,事編6人),平均年齡四十多歲,五年之內,將有一批人退休,其中有的還是骨幹力量。一旦他們退休,文聯將面臨着人才斷層,尤其是專業人才青黃不接。一些年輕的同志缺乏專業知識,難以獨當一面地工作。主要原因:一是歷史的原因,過去所進的人員中,非專業人才佔的比重較大;二是機制的原因,由於編制的限制,調入專業人才十分困難,因而造成了目前這種兩難的局面:一方面人才青黃不接,一方面專業人才無法調入。文聯目前的人才建設狀況,對於建設文化強市,繁榮發展我市的文藝事業,為我市的文藝家做好“聯絡、協調、服務”工作,有一定的差距和困難。八縣(市)文聯也存在着類似問題。

2、經費投入不足

《振風》雜誌是文聯的機關刊物,按照我們原來的設想,《振風》雜誌改刊以後,我們打算辦成雙月刊,每年出刊6期,每期印刷5000冊,每期費用約需2萬元,全年要12萬元。一直以來,財政給予《振風》大力支持。但經費始終是困擾《振風》的首要問題。最初,市財政每年撥款三萬六千元,《振風》尚能每年堅持出版四期。以後,由於xx財政緊張,經費逐年遞減,《振風》的刊期也變得不固定,隨經費情況而易。至20xx年,財政撥款一萬元,《振風》今年也就只能出刊一期。《振風》改刊以後,財政逐年增加至目前每年4萬元,按每期經費2萬計,只能出兩期。xx是一個有着深厚文化底藴的城市,六百多萬人口,20xx年又被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而《振風》雜誌則是市級唯一的文學刊物,曾獲省優秀內刊稱號。建設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提高xx的文化品位,財政支持辦好一份文學雜誌《振風》,是完全有必要的。據我們瞭解,周邊地市,甚至xx轄縣,財政對文學刊物的支持都是很大的。池州每年撥款10萬,桐城10萬,樅陽8萬。xx每年四萬,肯定是不足的,因此,我們只能縮減刊期,由最初設想的雙月刊改為季刊,每年出四期,印數也相應減少。

三、我們的做法與措施

針對上述人才青黃不接和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我們經過認真研究,認識到,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光是等、靠、要,有些問題必須力爭,有些問題還要自己設法解決。為了改變專業人才青黃不接的狀況,我們採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是大力培養機關的年輕人,通過各種形式培訓他們,使他們取得專業職稱,掌握一定的技能,提高業務水平,勝任本職工作。二是積極引進專業人才。20xx年,我們從宿松縣文聯調入姚嵐同志進期刊編輯部,任《振風》編輯部主任。20xx年,xx武警支隊畫家胡越忠同志轉業到文聯,我們安排他在組聯部工作。他們都只有四十多歲,為文聯增添了新鮮血液。目前,文聯機關各項工作雖能正常運轉,但五年以後,由於一批人到齡退休,文聯的專業人才仍然會產生斷層。為此,我們一方面物色合適的專業人才,一方面積極爭取在編制內調進人才,以解決五年以後人才斷層問題。

關於《振風》雜誌經費不足的問題,除了積極爭取市財政支持,我們成立了《振風》雜誌理事會,利用社會力量辦好《振風》。通過各種渠道聯繫一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企業單位,取得他們的支持,共同辦好《振風》。就目前這種狀態,《振風》雜誌也只能辦成季刊,要想辦成雙月刊,財政還必須加大投入。

四、我們的建議和要求

xx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藴十分豐厚,歷史上產生過許多偉大的文學藝術家。市委提出文化強市的發展戰略,我們認為是符合我們市情的。歷史上,我們曾產生過輝煌的桐城文派;現代文學史上,張恨水的通俗文學流派在中國產生過巨大影響;當代以嚴鳳英為代表的黃梅戲就是一塊響鐺鐺的文化品牌和藝術流派。黃梅戲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瑰寶,是我市的一張名片,經過以嚴鳳英、韓再芬為代表的幾代藝術家的努力,終於從一個民間小戲種,發展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我市以黃梅戲為媒介,成功地舉辦過四屆黃梅戲藝術節,不僅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創造了豐碩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把黃梅戲藝術推向了世界,讓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了黃梅戲,知道了我們xx。這也是文化和經濟有機結合的成功例子。除黃梅戲之外,xx的版畫在省內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市委、市政府可以利用這個藝術平台,着力將xx版畫打造成為一個美術流派,比如皖江版畫派,甚至可以形成一種文化產業。國內外文化產業成功的例子很多,例如美國好萊塢的電影、日本的動漫、韓國的電視劇,廣東的油畫村、楊柳青的年畫、自貢的燈展、濰坊的風箏,以及國內許多成功的文化藝術節,都是經濟和文化成功結合的典範,不僅推動了文化的發展,甚至成為一種文化產業,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當然,要形成一種文化產業,一是要找準目標,二是要加大前期投入。比如xx的版畫,一要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二要加強硬件建設,比如展覽館的建設,xx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展覽館。所以,文化強市不僅是一句口號,更要有一些實際的舉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qzek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