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精選6篇)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精選6篇)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篇1

市二次黨代會以來,面對國內外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省委、省政府 四抓三支撐 的總體工作思路和 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 的區域發展戰略,緊盯建設大型綠色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經濟增長極的目標,審時度勢、科學決策,系統安排、大幹快上,優勢資源大規模開發, 三農 工作大手筆推進,民生狀況大幅度改善,全市步入了產業開發加快、經濟轉型加速、基礎建設投入加大、社會事業全面加強、社會和諧穩定的新階段,呈現爬坡過坎、全面提升、跨越式發展的新格局,是慶陽曆史上經濟社會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也是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羣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精選6篇)

現狀評估

過去的五年,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提速發展最快的五年。市二次黨代會以來,在新一輪經濟增長週期中,全市上下全面貫徹落實xx大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經濟總量持續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呈現慶陽速度,人均水平穩步提高,比重位次不斷提升,重大項目接踵而至,經濟發展實現了新跨越。

從經濟總量看,20xx年全市生產總值(gdp)達到171.5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增長12.1%;20xx年全市生產總值(gdp)突破200億元大關,達到200.82億元,增長13.3%;20xx年,國際金融危機將全球經濟拉向低谷,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積極實施宏觀調控 一攬子 措施,經濟總量仍保持快速增長,達到248.50億元,增長14.3%;20xx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市委、市政府按照 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就業、強基礎 的總體要求,抓住國家振興經濟的諸多政策機遇,全市經濟繼續快速、穩健運行,生產總值又上一個新台階,突破300億元大關,達到302.22億元,提前一年完成 270億元的規劃目標,增長14.6%;20xx年在全球經濟向好,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和美國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影響市場價格波動以及通脹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全力克服各種困難,始終抓住率先、創新、綠色、和諧發展的主題不動搖,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57.61億元,當年增長15.8%。總量比20xx年的171.54億元淨增186.07億元,增長71.9%,年均增長14.5%。

從產業結構看,市二次黨代會以來,全市不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三次產業結構不斷趨於合理,由20xx年16.5∶57.8∶25.7調整為20xx年14.3∶60.0∶25.7,呈現特色凸顯、相互促進、互為支撐的良好態勢。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穩步推進,特色優勢產業有力的助推了農民增收。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業服務業的比例由20xx年76.5:2.8:19.3:0.1:1.3調整到20xx年 76.8:2.0:13.2:0.1:7.9, 南果北草、南牛北羊、山區草蓄、原區蘋果、川區瓜菜、全市勞務的 大農業 格局初步形成,現代農業發展呈現新勢頭。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20xx年第二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為70.5%,20xx年達到79.5%。服務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第三產業創造的增加值由20xx年的44.07億元增加到 20xx年的91.74億元,增長48.3%,年均增長10.4%。

從發展速度看,從20xx年到20xx年,全市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速一路走高。生產總值增速在全省的位次由第8位提高到第3位,年均增長14.4%;農業增加值增速由第12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長8.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由第7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長18.4%;建築業增加值增速由第13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長14.0%;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速由第6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長49.8%;糧食總產量增速由第10位提高到第1位,年均增長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由第9位提高到第1位,年均增長 22.7%;小口徑財政收入增速在全省保持了第5的位次,年均增長37.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由第7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長13.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由第9位提高到第2位,年均增長13.9%。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呈現高速推進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態勢,創造了加快發展的 慶陽速度 。

從人均水平看,人均gdp由20xx年6830元增加到20xx年15095元,累計增加8265元、增長81.5%,淨增8265元。人均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由1093元、3818元、1698元增加到2154元、9070元和3872元,分別淨增1061元、5252元和2174元。人均農業總產值由1976元增加到3534元,增長78.8%。人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由3737元增加到20600元,增長4.5倍。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590元增加到3946元,增長1.5倍。人均大口徑財政收入由833元增加到2482元,增長1.9倍;人均一般預算收入由327元增加到 1267元,增長2.9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590元增加到12453元,增長64.1%;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由6296元增加到9693 元,增長54.0%。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874元增加到3154元,增長68.3%;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1571元增加到2330元,增長 48.3%。各主要經濟指標人均水平均呈全面提升態勢,改善民生的原始積累得到不斷蓄勢和加強。

從比重變化看,經濟總量由20xx年全省第4位提升到20xx年的第3位,在全省經濟總量中的份額由7.5%上升到8.9%,上升1.4個百分點。農業增加值由第7位提升到第5位,保持了在全省 8.5%的份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由第3位提升到第2位,在全省的份額由11.1%上升到13.5%,上升2.4個百分點。建築業增加值由第7位提升到第6位,在全省的份額由5.3%上升到5.6%,上升0.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由第7位提升到第5位,在全省的份額由4.9%上升到6.0%,上升 1.1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保持了全省第2的位次,在全省的份額由9.5%上升到14.4%,上升4.9個百分點。糧食總產量由第2位提升到第1 位,在全省的份額由11.8%上升到13.3%,上升1.5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第6位提升到第3位,在全省的份額由5.7%上升到6.8%,上升1.1個百分點。大口徑財政收入由第3位提升到第2位,在全省的份額由7.3%上升到7.9%,上升0.6個百分點。一般預算收入保持了全省第2的位次,在全省的份額由6.0%上升到8.5%,上升2.5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第8位提升到第6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第9位提升到第8位。主要經濟指標總量的位次或比重不斷提升,爭先進位、率先崛起的勢頭進一步顯現。

從重大項目看,市二次黨代會以來,全市上下把 發展抓項目 作為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強市富民的重要舉措和強大動力,通過不斷解放思想謀項目,緊盯政策搶項目,因地制宜抓項目,統籌推進促項目,重大項目建設接續推進,為全市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一是圍繞改善基礎條件,重點實施了慶陽機場4c級改造、西平鐵路、西長鳳高速、西雷高速、寧長二級公路等一批交通建設項目,巴家咀水庫除險加固、揚黃工程向慶城延伸調水、油區羣眾安全飲水等一批事關發展全局、人民羣眾期盼多年的基礎性、民生性項目,固塬保溝綜合治理、碳匯林、公益林千池百湖 工程、污水處理等一批生態建設項目,舊城改造、新區開發、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等一批城鎮基礎建設項目,進一步破解了瓶頸制約,夯實了發展基礎。二是圍繞特色產業開發,成功引進華能、中鋁、中化、中電投、大唐等國有大型企業和江蘇雨潤、陝西麗彩等知名民營企業參與慶陽資源開發建設,重點實施了慶陽石化300萬噸搬遷改造,華慶、環江、合水、鎮北4個產能百萬噸以上的超低滲油田開發,核桃峪1200萬噸、新莊80萬噸、劉園子90萬噸煤礦建設,西峯、正寧、長慶橋、沿環江4個工業集中區建設等一批能源化工項目;紫花苜蓿、肉牛、肉絨羊等 七個百萬工程 ,驛馬出口創匯、西峯農產品加工5個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等一批 綠色 資源開發項目;南樑蘇維埃政府舊址、山城堡戰役遺址等一批紅色旅遊景區建設項目;香包刺繡、隴東嗩吶、道情皮影等一批民俗文化產業開發項目,加快推進優勢資源和產業開發步伐。三是圍繞改善民生,重點實施了一批促進就業項目、城市社區服務項目、農村基礎教育項目和弱勢羣體救助項目、醫療衞生項目、文化體育項目,完善公共服務,強化人文關懷,使項目建設更好地為羣眾排憂解難,更貼近羣眾的日常生活。四是圍繞資源優勢,重點謀劃梳理了一批特色產業項目。20xx年,XX市建設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增長極的步伐加快。慶化300萬噸項目建成投產;長慶油田在XX縣北部發現了億噸級的大油田,且加快了低滲透的開發力度;劉園子煤田、核桃峪煤田、新莊煤田等開發速度加快;南、北、中三個大型電廠已進入論證階段,這一切都為加快發展奠定了基礎。未來五到十年,慶陽將建成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綠色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特色文化產業基地和紅色革命旅遊聖地四大基(聖)地,為慶陽經濟大發展增添強大而堅實動力。20xx年以來,全市共實施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7384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87.28億元。其中,5500萬元項目3546個,完成投資70.06億元;501000萬元項目1382個,完成投資74.14億元;1010000萬元項目2269個,完成投資540.85元;億元以上項目186個,完成投資502.23億元。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篇2

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我街道組織工商聯、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僑台屬代表、新的階層人士等統戰成員、政協委員及相關人員,到所屬非公有制企業和有關部門、單位進行調研。通過到企業現場參觀,與企業負責人、職工進行座談,走訪有關部門、單位和基層幹部、羣眾代表等,聽取有關意見或建議,就招商引資存在的主要問題、困難進行了認真分析,並結合實際,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為下一步做好招商引資和非公有制經濟的服務工作,促進榮昌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招商引資及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昌元街道以招商引資為抓手,着力推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取得一定實效。充分抓住城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突出優勢,落實招商引資目標責任制,緊緊依託我縣 一區三園 和縣城 中心商務圈 為招商平台,制定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獎勵扶持措施,強化招商引資項目的跟蹤洽談落户,多方促進非公有制企業做大做強。先後成功引進懷鄉食品、吉亨獸藥、朗泰機械、萬順編織、昌盛櫥具、清聯煤業等30餘家骨幹企業。

目前,昌元街道現有非公有制企業265户,其中規模工業企業32户。非公有制行業總產值已佔地區生產總值的85.7%、87.6%。從上述數據分析,街道非公有制經濟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現,可謂舉足輕重。

招商引資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昌元街道花大力氣招商引資,增強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後勁,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首先,招商引資項目信息來源面窄、量少、質量偏低,特別是引進市外資金(項目)信息饋乏或把握不牢,並且成功率低。街道 坐等 憑運氣 的被動招商現象突出,未能變被動為主動, 走出圈外 去招商。部分街道外出招商引資的次數不多,一年只有2、3次,並且一般只在市內。

其次,招商引資項目落户的交地週期長,多數為1至2年,有的甚至更長。 一區三園 提前平場,並達到 七通一平 標準的儲備用地幾乎沒有。一些以前引進的項目還未能駐進規劃用地,暫時靠租賃他人廠房等生產或經營。

第三,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吸引力不夠,與周邊區縣大同小異,在相互競爭上不具備明顯優勢。主要是優惠政策過於籠統而欠靈活,如:對完善園區自身功能的項目(如物流企業)、對當地發展有很大帶動作用的項目引進,未採取 一企一策 的方式出台土地價格、税費、融資政策等。不同企業間或相同企業在不同區域之間享受政策優惠的程度不盡一致,導致一些企業有抱怨。

第四,招商引資隊伍建設滯後。主要體現在招商人員不固定,專業素質普遍不高,接受專業培訓、進修機會少,加之,招商引資工作任務重、壓力大,是大家 敬而遠之 的崗位之一。鎮街真正從事招商引資工作的只有2至3個人

第五,水、電、氣等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鎮街幫助非公有制企業去協調這些方面的問題較難。職能部門也未能真正樹立為非公有制企業優先、優質服務的宗旨。

第六,項目建設手續繁雜,審批週期過長,未能建立項目跟蹤服務制度。項目一旦敲定,就要最快建成投產,但是各種手續不能同時進行而需要依次進行辦理,有些項目蓋章約30個,導致審批週期疊加,降低了行政效率,且相關部門未能跟蹤辦理相關手續,致使項目快速投產缺乏保障。

第七,對招商引資引薦人的激勵措施不夠,經濟槓桿調節的力度和政治槓桿調節的力度不夠,未建立 能上能下 的激勵機制,對完不成引資任務的未見懲罰,對錶現優異的未見提拔。

第八,招商經費保障機制不夠健全。特別是對於招商引資任務重的鎮街未由縣財政專項經費的保障,使得鎮街面臨 不想招不到商 ,又 不願招商成本過高 的矛盾,因而在決策中畏手畏腳,不敢放開幹事。

第九,招商宣傳效應還不夠好,榮昌的牌子還不夠響亮,在宣傳手段、方式上還存在一些不足。特別是對市外投資者方面,因投資者不瞭解榮昌的地理、歷史、人文以及投資軟環境而痛失了很多適合在榮昌發展產業項目。

第十,對非公有制企業市場調研、分析還不夠。現確定的重點項目較窄,同時,對我縣打造的重點項目,如畜牧科技、燈飾照明、水暖衞浴、生態農業等項目的分析調研遠遠不夠,未能真正從其建設、生產、儲存、運輸、銷售、售後服務以及配套產業等各個環節加以分析,挖掘非公有制經濟的招商潛力。

對策及建議

首先,強化專業招商隊伍建設。加強業務培訓,使之熟知國情、市情、縣情、相關政策、產業發展的投資成本要素等。

其次,推行招商引資 一崗雙責 機制,營造全民招商氛圍。縣招商局作為專業部門及業務指導部門,促進各鎮街、部門建立全民招商格局,拓寬信息面,延伸非公有制經濟觸角。

第三,建立對引進項目(企業)前期工作縣領導交辦機制。由相關職能部門主動聯繫企業,做好相應的跟蹤服務工作,儘量縮短建成投產前辦理手續的時間,讓企業從繁重的事務中解脱出來,全身心的抓生產、抓訂單。

第四,打造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服務隊伍。以鎮街為單位,每位班子成員及其分管辦公室分別聯繫一定數量的非公制企業,從保生產、保穩定、保安全、創税收等方面多方協調,服務企業。

第五,建立園區土地預留機制。提前預留一定 七通一平 標準的工業用地,提高企業(項目)的落户效率。

第六,挖掘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潛力,發展重點項目。在進一步做好市場分析調研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園區用地、規劃、基礎設施和產業優勢,圍繞水暖衞浴、照明電器、機械製造、食品加工、輕紡化工等主導產業佈局,引進項目入駐。

第八,修訂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吸納 保税區 有關優惠政策或在瞭解周邊區縣優惠政策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出台一定的特殊政策。

第九,加強招商經費保障機制。特別是鎮街在抓招商工作的的經費保障,按引資工作任務數明確一定的專項經費,專款專用於招商引資工作。

第十,鎮街要 走出去 招商。招商任務重的鎮街要選派一定數量的幹部組成 赴外招商工作小組 ,在核實信息無誤並有必要時赴外招商。

第十一,進一步搭建非公有制經濟的融資平台,在核實考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支持。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篇3

為促進我縣非公有制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縣統計局組織人員深入非公企業、個體業主及相關單位進行了調研。全縣非公經濟呈現總體持續壯大,實力增強的良好發展態勢。

我縣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現狀

總量不斷壯大。20xx年上半年我縣共有私營企業1610家,比去年同期增長37.6%。其中:金銀冶煉及貿易企業107家,煤炭企業78家(煤炭開採40家,煤坪38家),小水電企業25家,煙花爆竹企業40家,建築安裝企業15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95家,個體工商户11648家。上半年,全縣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111.3億元,同比增長16%,實交税金6.18億元,同比增長12%。

發展層次不斷提升。壯大產能,鑫達銀業、湖南興光、西河鉛業、永興招金等企業的白銀產量先後躋身全國前10強。集團化發展,雄風鉍業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順利進入上市輔導期。靠大聯強,眾德集團、興光引進五礦、中信集團等央企參股,力爭在三年內實現固廢處置能力國內最大、鉍碲產量世界第一的目標。打造品牌,全縣50餘家企業註冊了企業產品商標,其中金潤金屬有限責任公司、馬仰有色金屬公司等公司11種商標被認定為省著名商標; 永銀 金榮 興光 雄風 榮鵬 永意 為湖南省名牌產品;鑫達銀業、意水集團、恆泰銀業白銀產品榮獲全國用户最喜愛品牌稱號。鑫達銀業 湘水 牌銀器皿和銀飾品成功進入人民大會堂、釣魚台國賓館、毛主席紀念堂等,成為接待貴賓禮品。

結構不斷優化。全面推進整合升級。關閉落後冶煉企業82家,科學制定稀貴金屬產業產能分配方案,大力推動稀貴金屬產業股份制合併,組建28家股份制企業和集團。全縣47家煤礦整合成13家煤業集團,煤礦技改擴能完成投資3億元。強力推進煙花爆竹產業安全生產機械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全縣42家煙花爆竹企業中,25家完成了機械化改造,31家達到了國家三級安全生產標準,28家實現全國煙花爆竹流向信息化管理系統聯網。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共引進工業項目19個,總投資138億元,中僑泰成、精細化工、永華電器、中再生等重點項目進駐園區。隨着三大產業的整合升級不斷推進,新項目陸續建成投產,我縣非公有制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xx年申請專利248項,比上年增加58項,同比增長30.5%;專利授權115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6項;組織專利實施76項;為企業、發明人檢索專利、技術服務52項(次)。取得科技成果8項(含發明專利),其中永興縣華鑫鉛錫有限責任公司的《從含銦多金屬物料中一步分離富集有價金屬新工藝》、永興縣元泰應用材料有限公司的《高濃度冶煉廢水(含泥廢液)資源回收及處理工藝技術》等4項科技成果經省級科技成果鑑定為國內領先水平。

貢獻率不斷提高。從非公有制經濟對縣域經濟的貢獻率來看,非公企業對促進財政增長、提供就業崗位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其貢獻率進一步提高。以20xx年為例,我縣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80.7%,拉動GDP增長8個百分點;所上繳的税金佔全縣財政收入的51.2%。從業人員35.05萬人,有效解決了社會富餘勞動力就業再就業的問題。

存在的主要問題

產業結構不優。在全縣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比重低。20xx年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9.2:64:26.8,其中第三產業比重低,低於全市(32.6%)5.8個百分比,低於全省(46.1%)19.3個百分比。在全縣工業結構中,傳統產業、高能耗產業比重過大,戰略新興產業比重低。20xx年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148.3億元,其中高耗能工業增加值127.3億元,佔85.8%。我縣規模企業主要集中在冶煉、採礦、煙花爆竹、電力等傳統產業,其中冶煉業屬資金密集型產業,產值佔了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0%以上,也屬於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由於近幾年國際國內發展速度放緩,市場需求下降,行情持續低迷,短期難以快速增長。煤炭和煙花爆竹,其中煤炭屬典型的資源依賴型產業,煙花爆竹屬於勞動密集型,二者屬高危產業,科技含量低。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增加值佔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不到10%。20xx年上半年,全縣四大重點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29.1億元,同比增長0.3%。其中有色金屬產業實現工業產值203.6億元,同比下降0.2%,約佔規模工業總產值84.3%;煤炭產業實現工業產值15.4億元,同比下降8.3%,約佔規模工業總產值6.4%;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工業產值6.1億元,同比增長27.5%,約佔規模工業總產值2.5%;煙花爆竹產業實現產值3.6億元,同比增長3.1%,約佔規模工業總產值1.5%。

服務體系不完善。我縣雖然積極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核心服務機構,在工業園區、產業集羣區和特色產業區建立一批專業性、針對性和實用性強的公共服務平台。目前雖已有永興稀貴金屬產業窗口服務平台、南方稀貴金屬交易所、永興中小企業創業基地,永興縣中小企業擔保公司、永興縣小額貸款公司、永興滬農商村鎮銀行等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永興縣怡興稀貴金屬供應鏈有限公司,但仍遠遠不能滿足中小企業的現實需求。

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目前,我縣民營企業的管理水平與規模型發展的形勢很不相適應。一是經營管理方式落後,多數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少,缺乏創新能力和做大做強的競爭意識。二是從業人員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缺乏先進的經營理念。三是信息不暢,相當數量的私營企業生產經營,不善於捕捉信息,面窄、產品檔次低,品種單調,缺乏品牌意識,產品市場競爭能力不強。

要素瓶頸日益突出。我縣中小企業普遍存在准入難、融資難、用地難等瓶頸制約。融資渠道不暢。目前全縣90%中小企業反映資金匱乏,缺乏獲取資金的有效渠道。全縣稀貴金屬產業整合升級、搬遷入園,煤炭企業和煙花爆竹企業實現技改擴能、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據測算,我縣稀貴金屬再生利用產業正常運轉需流動資金50億元,實際各銀行貸款餘額僅12億元,本輪整合升級入園發展需各種項目建設資金達150億元。煤炭產業和煙花爆竹產業因無資產抵押或投資風險大等因素很難從銀行貸到款。企業在辦理環評、用地等手續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財力,而且審批程序繁雜,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生產和發展。用地指標緊張,耕地佔補平衡壓力很大。雖然近三年我縣每年從省裏批覆新增用地均在1500畝以上,但仍難滿足實際用地需求。今年省國土資源廳預下達我縣計劃指標705畝,截止4月已全部用完,目前我縣急需上報的重點工業產業項目用地量為5000畝,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嚴重製約了工業項目建設和經濟發展。

競爭意識不強。永興縣回收金、銀、鈀等稀貴金屬及有色金屬已有300餘年的歷史。除從 三廢 中綜合回收金、銀外,還可綜合回收鈀、鉍、硒、銻、鉑、釕、銦、銠、鎳等20餘種稀貴金屬,形成了明顯的產業集羣和規模優勢,稀貴金屬中銀、銦、鉑、鈀、硒等金屬產量已經超過了全國產量的1/5,其中銀產量穩居全國第一,鉍佔全國產量42.3%,鈀佔全國產量38.9%,硒佔全國產量48.69%,碲佔全國產量34.39%。可大的市場份額可帶不來市場話語權和定價權,只能隨行就市。其他非公有制企業規模小、工藝老化,缺乏品牌意識,附加值低,產品科技含量低,產品市場開拓能力和風險能力差,易在競爭中受挫,效益偏低。

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對策與建議

調優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縣委、縣政府要扶持和引導稀貴金屬、煤炭、煙花爆竹等企業創新發展理念,拓寬戰略眼光,走規模、規範、可持續發展道路。一是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提質升級。堅持科學規劃、政策扶持,強力推進稀貴金屬產業整合,加快煤業公司組建和煤礦技改擴能步伐,做好煙花爆竹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工作。二是加快培植戰略新興產業。要加強對全縣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優化升級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的重大工業項目招商力度。加快推進與中僑泰成、中再生、神華集團、中國華電、精細化工園、農產品科技示範園、中航天宇等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對接合作與跟蹤服務。三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先發展為製造業配套的交通運輸、現代物流、金融、科技等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為居民生活服務的商貿、房地產、中介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新型業態,完善經濟體系,助推非公有制經濟的跨越發展。

創新方式,破解資金、用地、辦證等瓶頸制約。政府部門和金融部門要加大對非公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及時掌握企業發展動態,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提高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抗風險能力。積極探索融資新渠道,推動融資機制創新。進一步加快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中小金融服務機構。充分發揮縣信用擔保公司融資平台作用,繼續開展銀企對接活動,鼓勵銀行放貸,支持企業發展,大力引導企業之間開發互助擔保、拆借、倉儲質押、信用聯合擔保等多種融資模式。創新方式,探索集中辦理、代辦等形式,減少企業在辦理環評、安評、國土等手續過程中投入的時間、精力、財力。積極向省市國土、環保部門彙報,針對永興大量稀貴金屬企業集中搬遷入園,爭取更多的工業用地指標,清理已批未建項目,確保耕地佔補平衡。爭取省市環保部門加快永興入園稀貴金屬企業項目審批程序,提高時效,為永興稀貴金屬產業整合升級奠定基礎。

創新觀念,營造市場服務體系。構建多主體、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幫助非公企業進行觀念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內市場競爭的能力。大力支持向中小企業提供各類中介服務的工作,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協會、個體協會等機構,為非公有制企業提供各種服務。建立向非公有制經濟發佈政策和經濟信息的制度,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按照地方經濟總體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科學可持續發展。

培養人才,提高企業管理水平。一是將縣委黨校、職教中心和技工學校作為培訓基地,由人社部門會同產業行業協會,根據各企業的不同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引進和培訓計劃,聘請縣內外優秀企業管理人才和各行各業技術人才,分層次、有針對性地定期或不定期對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進行培訓,以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員工的整體素質;二是選送有一定基礎知識的業務骨幹到大專院校或沿海地區的先進企業或集團公司跟班鍛鍊,學習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經驗,以人之長,補己之短,推進我縣非公企業管理水平的穩步提升。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一是進一步優化輿論環境。利用各種傳媒工具和形式,廣泛宣傳中小企業對富民強縣的重要作用,宣傳企業家的先進事蹟,形成社會輿論氛圍。二是進一步優化政務環境,建立有效的涉企收費維權機制。按照能免則免、能減則減的原則,繼續清理與行政許可相關的行政事業單位收費和中介服務收費。在企業用地、辦證、財税等方面給予幫助和扶持,嚴格執行國家、省市取消或降低服務收費的優惠政策,切實為企業發展、項目建設保駕護航。三是進一步淨化市場環境。依法打擊偷税漏税、製假售假、走私販私等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確保非公有制企業健康、有序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篇4

為全面瞭解掌握牛孔鄉鑫盛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和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摸清該社區在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探索促進該社區發展途徑、發展方向和工作思路,確保新農村建設工作取得實效。根據局裏面工作安排,今年4月,我對牛孔鄉鑫盛社區進行了一次全面調研,置身於他們的生存環境,查找社區居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原因,並就如何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了一些思考。

一、發展現狀

鑫盛社區位於牛孔鄉政府駐地正北方,兩地相距600米,距綠春縣城36公里,東接者俄村委會,南鄰平掌街村委會,西連龍洞村委會,北鄰與模東村委會隔河相望,隸屬綠春縣牛孔鄉,成立於20xx年4月,駐地海報980米,平均氣温22.2℃,年降雨量1667毫米,國土面積22.15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積1.23畝,轄5個居民小組,624户2522人,其中城鎮568户2186人,農業44户290人;流動人口12户46人,設5個支部(含個私支部1個),有黨員65人(女黨員9人)。轄區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種植稻穀、玉米等農作物為主,個體工商户主要從事商業活動,經營日用百貨、五金、建材、農資、服裝、副食品、蔬菜、水果、藥品、農副產品等。社區內建有一塊佔地面積25畝,經營面積20畝的牛孔鄉集鎮新區(牛孔河壩)鑫盛集貿市場,內設交易櫃枱1580平方米,商鋪4700平方米。

二、發展優勢

社區目前的發展優勢是利用區位和交通優勢,實現人流、物流、資金的合理佈置,提高輻射和帶動作用,拓展地區發展空間,擴張經濟總量。通過城鎮輻射和帶動作用,一是全方面把社區經濟活躍起來,促進運輸業、飲食業、娛樂業和加工業的發展;二是廣泛吸納周邊鄉鎮的農副產品,促進品種質量、品種數量、品種種類,促進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三是開發一個輻射全鄉及周邊鄉鎮的生產、生活用品交易批發市場,加快資金週轉。通過中心集貿市場建設,能夠引導農民自覺或不自覺地進入市場經濟的浪潮之中,從而激發和提高他們的商品意識、競爭意識,開闊他們的眼界,逐步提高他們的自身素質,培養出一批農村能人,並以他們的示範效應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三、發展劣勢

四、發展建議

(一)統籌規劃,明確思路。根據鑫盛社區發展現狀、資源條件等,認真分析項目經濟上的合理性、技術上的可行性,量體裁衣,重點解決居民出行難、就醫難、上學難、飲水難、收電視難、學科技難、聽廣播難、村容村貌差、致富產業培植難等民生問題和增強發展後勁,適度把握好投資規模和建設規模,合理確定建設內容和項目佈局,深入分析項目效益,制定鑫盛社區脱貧發展實施方案。

(二)夯實基礎,提高素質。一是高度重視並切實加強社區班子建設。採取從牛孔鄉選派得力幹部掛鈎指導、選聘大學生村官和從外出務工經商的能人中選任社區幹部等辦法,充實加強社區班子,為鑫盛社區的脱貧致富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二是挖掘潛力,廣闢社區集體經濟增收渠道。要切實加強社區資產、資源、資金的管理,並努力盤活存量資產資源,增加集體收入。三是大力開展針對貧困居民的轉移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各有關部門要關注、傾斜貧困居民小組,加大轉移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力度,提高居民整體素質,促進居民轉移增收和提高種養水平增收。

(三)整合資源,多渠道籌措扶持資金。在項目實施中,在試點項目專項資金投入的基礎上,充分整合整村推進、農村危房改造、新農村建設、飲水安全等其它資金項目,通過項目整合,真正起到 四兩撥千斤 的拉動作用。同時,堅持黨政機關掛鈎幫扶制度和黨員幹部結對幫扶制度,對特困户進行重點幫扶。

(四)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在幫扶措施上,拋棄那種 撒胡椒麪 式的幫扶方式,幫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須從當地實際出發,從制定規劃着手,區分輕重緩急,突出建設重點,着眼長遠,統籌安排幫扶資金,循序漸進。集中力量和資金因地制宜,一個點、一個項目、一個時間段的幫扶。比如:幫扶部門可根據自身情況幫助建設一個養殖場或者種植小區等形式的經濟實體,不斷壯大社區的集體經濟,避(baogao.)免社區集體經濟無實力,發展生產無財力,提供服務無能力的情況。

(五)營造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把居民作為經濟發展的決策主體、建設主體,受益主體和監督主體,認真落實居民的知情權、選擇權、監督權、參與權,掀起自己的家園自己建、自己的事業自己創的熱潮,鼓勵社區致富能人、外出務工人員及業主到鑫盛社區投資興業,參與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植和公共公益事業建設。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篇5

根據興委辦[20xx]151號關於組織開展調研活動的通知安排,按照市委辦公室印發的市委主要負責同志關於綜合調研組工作要求,市發改委會同經信委、財政局、農工辦、商務局、住建局、交通局、編委辦、考核辦、統計局等15個部門,開展綜合調研組的調研活動,現將初步調研報告彙報如下:

一、20xx年主要目標預測完成情況

20xx年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總體部署,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研究和落實各項關鍵舉措,全市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社會保持持續進步的良好態勢。

預計20xx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9.5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99%,增長10.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0169元,增長10.8%,農業增加值91.5億元,增長3.5%,二產增加值269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97.5%,增長11%,服務業增加值269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97.8%,增長1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6.9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100%,增長10%,公共財政税收收入30.5億元,增長10.7,税收佔比82.4。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79.5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99.2%,增長19.07%,工業投資增長20%,完成年度目標的100%,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361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100%,增長18%,工業開票銷售收入450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88.7%,增長2%,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36.5%,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1.6,新認定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30家。實際利用外資1.4億美元,完成年度目標的70%;招商引資額85億元,完成全年目標的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96元,完成年度目標的99.5%,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35元,完成年度目標的98.5%,增長11.3%。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4.8萬畝,完成年度目標的160%,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比重50%,新增土地流轉面積5萬畝。培養高技能人才35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1%,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100%,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1.15萬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續保率91%。土地開發整理復墾新增面積5000畝,完成年度目標的125%,新增林地面積2.25萬畝,夏秋兩季秸稈還田面積110萬畝,增長10%。

二、20xx年主要目標及主要工作初步安排

(一)20xx年主要目標初步安排。按照全面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初步安排20xx年目標,地區生產總值680億元,可比增長10.8%。其中,一、二、三產增加值分別可比增長3.5%、12%和11.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9%,公共財政税收收入增長9.2%。税收收入佔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82%,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9.5%,工業投資、服務業投資均增長20%,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18%,工業開票銷售收入增長12%,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2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37%,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1.7%,專利申請量3200件,其中發明專利320件,新認定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8家,新認定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35個。協議利用外資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億美元,進出口總額6.4億美元,招商引資額12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4億元,增長10%。商標發展指導數680件,新增中國馳名商標1件,新增省著名商標3件,新增“個轉企”350家。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2.5萬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比重52%,農户參加專業合作社比重80%以上。新增扶持創業人數1萬人,引進高層次人才500人,培養高技能人才3000人,淨增城鎮就業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3%以內,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100%,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2萬人,城鎮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3.05萬人,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擴面2萬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續保率85%以上,企業職工工傷保險擴面1萬人。土地開發整理復墾新增面積4000畝,新增林地面積1.5萬畝,夏秋兩季秸稈還田面積120萬畝。環境質量綜合指數88.5(新空氣質量評價標準),化學需氧量排放削減率3.5%,二氧化硫排放削減率2%,氨氮排放削減率3.5%,氮氧化物排放削減率1%。

(二)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突出抓好招商選資。圍繞不鏽鋼、食品加工和機械鑄造三大主導產業,注重延長產業鏈組織招商,促進傳統產業向精細化、高端化發展。圍繞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新興產業,注重招大引強,促進新興產業規模化、集羣化發展。圍繞城區、戴南張郭、安豐、西北部區域四大經濟板塊,選準主攻方向,促進產業、資金、人才等要素集聚,打造經濟增長引擎。搶抓國家鼓勵央企與民企戰略重組以及產業轉移機遇,緊盯“國”字頭、“央”字號和行業龍頭,主攻福建、河南等食品產業集聚地和京滬廣及江南發達地區,高起點承接和引進關聯度高、上下游配套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充分發揮150多人專職招商隊伍作用,突出重點地區駐點招商,緊盯重大項目遷移、產業轉移和央企、國企轉型升級信息,制定項目招引實施計劃,主動登門、緊盯不放、以誠引商;繼續深入開展以商引商、股權招商、委託招商。精心組織好各類全市性的招商引資活動,鼓勵開展按產業、區域進行專題招商。提高在談項目簽約率,提高簽約項目開工率,改變招商引資考核方式,按鄉鎮所處層次,主要考核各類招商活動簽約項目的開工率、竣工項目數、增值税抵扣投入,除轉移項目和服務業、農業項目外,按設備投入的400%-500%認定項目投資的總規模。積極開展上爭項目工作。認真研讀國家、省新的扶持政策,特別是省對縣新一輪財政體制的調整,力爭我市上爭項目在政策調整中得到更多支持,同時加強貸款指標、用地指標等要素及政策的上爭工作。力爭將戰略性、基礎性、補短性、促轉型項目列入省以上“十三五”重大項目規劃。重大項目初步考慮。編制全市“十三五”重大項目規劃。市級重大項目仍分為八大類,提高市級產業類重大項目標準,工業類億元以上,服務業類5000萬元以上,農業類1000萬元以上,優先保障市級以上重大項目土地等要素需求。列入泰州市項目大突破產業類(不含房地產)投資初步安排286.6億元,增長19.2%。城市建設項目計劃投資25.63億元,其中道路橋樑工程投資3.11億元,企業單位自籌15.14億元。交通工程類項目:20xx年計劃投資26.07億元。其中高速公路投資8億元,在建幹線公路投資15.59億元,撤渡建橋投資1500萬元,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程投資1.12億元,農村公路養護(含縣道大中修)投資5803萬元,航道護岸投資5600萬元,港區工程投資680萬元。電網項目總投資4.7億元,其中配網項目總投資3.2億元,保障城區和農村居民供電質量及供電可靠性;農網項目總投資1.5億元,保證供電網絡安全平穩運行。

(三)突出工業經濟強市方略。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深入推進“千企升級、百企示範”活動,以培育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節能環保四大新興產業規模發展為重點,推動新興產業快速擴張;以推進不鏽鋼、食品加工、機械製造三大主導產業高端發展為目標,積極引進戰略投資,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形成千億級不鏽鋼、食品加工產業集羣、百億級機械鑄造產業集羣。強化規模企業培育,繼續推進實施企業家培育“雙百”工程,引導企業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促進管理科學化、規範化。加快推進小微企業、成長型企業培育力度,努力構建梯次發展合理的規模企業隊伍,繼續全力扶持興達公司產銷衝百億,力爭產銷過十億元企業10家,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0家。繼續推進重點企業兼併重組、合資合作等工作,按照企業上市(掛牌)三年行動計劃,大力推動鎖龍消防、九壽堂生物製品、威鷹機械等11家企業的上市工作。加大科技支撐。加強園區載體建設,加快打造城區、戴南張郭、安豐和西北部區域四大經濟板塊,推進各種要素向四大經濟板塊傾斜,推動各大經濟板塊特色發展、集羣發展、跨越發展。進一步完善園區金融服務、科技創新、創業孵化功能,切實提高園區對重大項目的承載能力。組織實施百家科技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推進產業(企業)研究院建設,積極籌建興化市鑄造精鍛產業研究院;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支持企業申報建設國家、省級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繼續開展形式多樣的產學研活動;提升產學研合作層次,加強中科院泰州中心興化分中心建設進度。建設興化市技術市場,籌建興化科技成果轉化網上技術交易市場。

(四)穩步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統籌部署農田基礎設施。按照“四年行動計劃”的總體部署,科學制訂今後三年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方案,優先改造提升興化市級以上重點農業園區基礎設施,重點建設機耕路、機耕橋和小型電灌站,以典型示範引領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市農田基礎設施規劃面積28萬畝,農田基礎設施項目所有鄉鎮全覆蓋。着力推進農田水利工程。圍繞建設較為完備的引排水系,紮實推進川東港整治、小農水重點縣工程等水利重點工程。繼續按照“集中連片,整鄉鎮推進”的原則,實施農村河道疏浚工程。按照先急後緩的原則,推進農村生產河疏浚整治。加快得勝湖退漁還湖進程。修建圩口閘100座以上、排澇站50座以上、電灌站300座以上。紮實推動水稻種植機械化。完成機插秧面積75萬畝以上,機栽插水平達75%以上,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達85%以上。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促進土地集中經營,發展聯耕聯種促進土地連片種植,發展家庭農場促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新增糧食類家庭農場100家以上。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鼓勵成立農機、植保、育供秧等多種專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糧食生產經營主體提供機械收穫栽插、統防統治、糧食檢測、烘乾倉儲、集中育秧等服務。健全防災減災保障機制。進一步降低農業保險理賠門檻,規範建立快速理賠機制、獨立理賠機制。在全市613個行政村建立村級農業綜合監管網絡。擴大農產品品牌影響。圍繞“興化大米”全國地理標誌,嚴格對加盟“興化大閘蟹”、“興化大青蝦”合作的河蟹、青蝦質量、授權經營行為、品牌包裝標識的監管,加大地理標誌和集體商標的品牌整合保護力度。強化農村土地承包管理。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確保農户土地承包地塊、面積、合同、證書、清冊“五到户”, 妥善處置土地二輪承包遺留問題,建立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庫。強化土地流轉管理,完善土地流轉合同,規範土地流轉行為,健全土地流轉管理台帳。嚴禁新增土地流轉提水養殖現象發生。強化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庭建設。

(五)加速發展服務業。加強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按照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做大做強標準,遷建戴南不鏽鋼綜合物流中心,優化集聚區空間佈局,完善配套設施,助推千億級不鏽鋼產業集羣發展。加快得勝湖港口物流園區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萬盛倉儲等項目建設,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健全配套功能。編制園區發展規劃,完善園區功能,完善汽貿城規劃,建立汽車貿易市場,籌建二手車市場,開工建設汽車智慧新城,引導汽貿產業集聚發展。大力發展旅遊業,及早啟動20xx年千垛菜花旅遊節籌備工作,以千垛菜花旅遊節、品蟹賞菊旅遊季和鄭板橋藝術節為抓手,進一步完善景區配套設施,提升景區管理服務水平。以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為目標,加強千垛景區、平旺湖項目和李中水上森林景區三位一體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前期調研論證。加快旅遊新亮點平旺湖項目的策劃規劃和評審工作,籌備啟動前期退漁還湖、“夢島”建設等工程,啟動千垛景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力爭烏巾蕩濕地公園創建國家A級旅遊景區。規劃好千垛景區—平旺湖—水上森林水陸游覽線路。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等流通服務業,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編制電子商務發展規劃,鼓勵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區。鼓勵發展設計、研發、檢驗檢測、擔保、諮詢等服務業發展。升級改造商貿流通業,大力引進新的品牌連鎖企業,繼續推進現有農貿市場升級改造,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提高行政村覆蓋率。

(六)加快推進城鄉建設進程。拉開框架,按照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拉開城市路網框架,合理規劃180平方公里城市規劃區的功能佈局,總體上形成“西工東居”的團塊空間結構形態。中心城區實施“東拓、南延、西優、北控”的空間發展策略。引導產業佈局。以中心城區作為興化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主要載體,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以特色產業園區為載體,將工業發展重心佈局於城西工業走廊,加快推進南山路北延工程,促進開發區、昭陽工業園區和西郊工業園區連為一體。提升建設力度,強化工程質量監管。加快工程建設。提前做好20xx年項目前期設計、立項、招投標等前期工作,確保工程按時推進。樹立城市建設精品意識。不斷完善監管體系。建立健全工程監管制度,加強項目立項、規劃建設審批、招投標、工程建設管理、項目審計、資金撥付等各個環節的監管。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加大土地招商力度,公開競價出讓,有序安排土地供應。提升管理手段。充分利用數字化城管系統平台,通過信息系統與城市其它監管系統相互銜接,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構建城市管理網格化和城市管理常態化。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加快新區文化、教育、醫療衞生、體育等公共設施建設,積極推動新區高中及新區醫院的建設。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採取國有化運營機制,加大車輛購置及公交設施建設力度,優化公交線路,提升服務水平,倡導公交出行。彰顯城市個性魅力。打造水鄉特色。加強濱水景觀塑造,建設河道兩側生態綠化空間和親水型廣場,切實加強城區河道的管理和保護,實施城區河道整治。打造文化名城。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底藴,注重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融入旅遊文化要素,重點控制歷史街區、歷史風貌區、老城區主幹道兩側等地段建築的高度、體量、色彩和沿街退讓距離,重視主要歷史節點、歷史軸線的景觀塑造和公共服務功能的強化。打造生態之城。全力創建國家生態示範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實施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嚴守“生態紅線”。抓好得勝湖及周邊區域規劃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實退漁還湖策略,推進生態旅遊發展。完善提升功能。完善區域供水體系建設,實施東北片農村飲用水水質提升工程。完善垃圾收運體系建設。繼續推進“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統一處理”的城鄉生活垃圾統籌處理模式,加大考核獎懲力度,確保城鄉垃圾收運統一處理順利推進。加快垃圾焚燒處理廠建設步伐。加快建設污水處理體系建設。按照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規劃,加大城區污水處理廠及管網建設力度。加快戴窯等14個鄉鎮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完成所有鄉鎮污水處理廠或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七)促進社會事業持續發展。教育。提升教育質量。完善建全本站域網。創建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啟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工作。提高省興化中學的辦學質態,穩步提升職業學校教學質量和效率,實施提升中國小教學質量的三年行動計劃,繼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月”活動。狠抓隊伍建設。完善師德常態管理機制,深入實施“骨幹教師成長記錄卡”制度,開展名師送教活動,實施名特優教師培訓工程。啟動新一輪萬名教師培訓工作。積極謀劃興化市教師發展中心建設工作。深入推進教師交流。強化平安校園。實施中國小校舍加固改造。加強接送學生車輛安全管理,強化校園警務室建設,提升校園保安隊伍整體素質。衞生。規範業務管理。落實醫政管理舉措,推動建立合理有序的分級診療體系,開展平安醫院創建活動;加強基層醫療衞生人員培訓,深化示範鄉鎮衞生院創建;健全衞生應急體系,開展應急培訓和應急處置演練。提高隊伍能力。引進各類醫藥衞生類高層次人才,提升醫療技術服務層次。加快衞技人員梯隊建設力度,提高業務素質。鞏固創建成效。鞏固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創建成果,鞏固創衞長效管理。積極開展爭創“醫德醫風示範醫院”示範單位活動。促進衞生行風的持續好轉。農村改廁30000座。重點扶持房屋建築面積低於20xx平方米的建制鎮衞生院。文化廣電。以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抓手,支持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和圖書館免費開放;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有線電視進村入户工程建設。完成全市廣電網絡雙向化工程建設,配合做好“技防城”建設項目。做好千垛菜花旅遊節、鄭板橋藝術節文化活動的策應工作。放大非遺品牌,全面推進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完善上池齋藥店修繕保護方案。體育。啟動農村“20分鐘體育健身圈”項目建設,繼續舉辦各項傳統羣眾體育活動,舉辦興化市第五屆運動會,承辦國象兩大全國賽事。大力發展體育旅遊、運動康復、健身培訓等體育服務業。計生。紮實開展省人口協調先進市、省幸福家庭建設工作示範市創建工作,紮實推進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繼續做好省“兩癌”篩查宮頸癌篩查工作,落實後續診療服務;依法及時地為羣眾辦理再生一孩審批、獎特扶、病殘兒醫學鑑定等各項服務。加強孕情檢查,落實流動人口均等化服務,抓好已婚育齡婦女、流動人口長效節育措施的落實和批准再生一孩人員的孕前圍孕期保健服務;加大對性別比重點管理鄉鎮和重點村的督查和指導。

(八)着力推進改革創新。推進簡政放權,加強“5張清單”運行跟蹤監控,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確保“5張清單”科學有效、與時俱進;大力推進行政審批服務“三集中三到位”。認真落實市委會、市編委會會議精神,將政府服務機構調整到位,整合工程建設項目招標、土地使用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政府採購等平台,建立健全統一規範、上下銜接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加快信用基礎和信用監管平台建設。研究制定《興化市事中事後監管實施辦法》、《關於推進社會組織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興化市行政審批中介機構管理暫行辦法》、《興化市政府購買服務集中採購指導目錄》和《興化市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工作實施意見》。積極穩妥做好食品安全監管和藥品管理職能整合。加強財政管理,市級一級部門預算單位(涉密部門除外)全部公開部門預算及“三公”經費、會議費和培訓費預算,定期清理結餘結轉資金及暫付款、暫存款。擬製定《政府性平台融資管理的實施意見》,除國家鼓勵支持的平台外,建議對現有融資平台進行清理,債務舉借和對外擔保嚴格執行審批制度。完善政府金融工作目標考核辦法,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力爭到20xx年底農村金融服務站行政村全覆蓋,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質押貸款試點,拓寬農村貸款擔保物範圍,支持涉農金融機構開展林權、養殖權、農業機械設備、訂單、存貨等抵質押擔保方式創新。完善金融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加快區域聯動融合發展,重點打造好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大開發區”板塊,大力支持戴南張郭板塊轉型發展,加快編制安豐板塊發展規劃,促進西北部生態旅遊業發展。進一步健全完善“飛地”項目利益分配機制,健全完善差別化考核指標體系。深化開放型經濟管理改革,全面推進外商投資企業註冊資本認繳制改革,推進貿易便利化和對外投資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市、板塊、鄉鎮“三位一體”的招商工作機制。對“飛地”項目招商引資實績、工業銷售產值、利税等相關指標考核,實行招引鄉鎮與落户園區雙重統計核減。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篇6

黨的xx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湖南地處內陸,是對外開放相對薄弱地區,但也意味着巨大的開發開放潛力。作為後發地區,湖南發展開放型經濟,必須堅持改革創新、攻堅克難,着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努力實現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和安全的相統一。

一、湖南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問題和差距依然明顯

近年來,全省深入實施“開放崛起”戰略,堅持“擴規模” 與“轉方式”相結合、“促內需”與“擴外需”相結合、“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開放型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發展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但是與東部沿海地區比,與中西部兄弟省份比,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在全國的格局比,還存在開放不夠、規模不大、水平不高、質量不優等諸多問題,並且有差距擴大的趨勢和危險。

1、總量增長迅速,但落後於經濟發展水平。近5年來,全省實際利用外資從20xx年的40.1億美元增加到20xx年的88億美元,年均增長17%;外貿進出口額從125.7億美元增加到246億美元,年均增長14.4%;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營業額從10.5億美元增加到29.2億美元,年均增長22.7%;對外投資連續7年居中部第一。20xx年我省地區生產總值列全國第10位,中部六省第3位,但我省進出口總額僅列全國第21位,中部六省第5位,僅為湖北的65%、安徽的52%、河南的44%、重慶的36%;外貿依存度僅為6.3%,低於全國48.8%的平均水平;利用外資僅佔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3.3%,佔全國的比重僅為1.5%;外匯存款餘額僅為22.4億美元,居全國第22位,貸款餘額54.4億美元,居全國第21位。

2、結構有所優化,但落後全國平均水平。20xx年我省出口額最大的企業僅15億美元,而河南、湖北出口額最大的企業分別達到近300億美元和50億美元。出口商品中,鋼鐵、有色等傳統粗放型產品佔比達到30%,而且主要是資源輸出型;加工貿易僅佔總量的29%,低於全國35%的平均水平;利用外資中,來自香港、中國台灣等亞洲地區的佔80%,來自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僅佔9%;第三產業佔比僅為2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30個百分點。全省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僅居全國第18位、中部六省第4位,進出口額僅相當於上海的2%、北京的3%、廣東的4%、湖北的1/2。

3、 產業集羣不斷壯大,但帶動力強的新興產業仍然不多。近年來,通過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大力承接產業轉移,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相繼落户湖南,世界500強企業有131家來湘投資,總數居中部第一,上海大眾、廣汽菲亞特、藍思科技、富士康、歐姆龍、台達電子等一批戰略項目的相繼落户,帶動了我省汽車、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但是,我省仍然缺乏像河南富士康電子信息產業、重慶5+6+800筆記本產業集羣(5大品牌商、6大代工商、800家零部件廠商)、西安三星電子這樣具有帶動效應的大產業。20xx年,河南富士康一家企業的進出口就近300億美元;重慶出口筆記本電腦近6000萬台,全球每4枱筆記本電腦有一台重慶造,以電腦等智能終端為主的工業品實現出口450億美元。三星電子西安高端存儲芯片項目第一期70億美元投資達產後,每月可生產10萬片,可形成660億元人民幣的年銷售收入。

4、載體平台不斷夯實,但承載聚集能力薄弱。我省目前有2家綜合保税區,6個國家承接產業轉移重點承接地,13家國家級園區、80家省級及省級以上園區等開放平台,平台數量居中西部前列,但這些平台普遍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承載聚集能力薄弱、投入產出效益不高等問題。20xx年我省80個省級以上園區利用外資僅佔全省總量的36.6%,有40%的園區利用外資為零,13個國家級園區利用外資僅佔全省總量的20.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5個百分點;80個省級以上園區進出口總額僅佔全省總量的45%,有30%左右的園區進出口為零;長沙機場國際旅客居中部第一,但國際航空貨運量僅居中部第4。

5、投資環境有所改善,但仍需繼續優化。近些年我省以項目服務年等活動為抓手,在改進服務、優化環境和降低營商成本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有些問題企業和羣眾反映仍然比較強烈,有待進一步優化。比如行政審批程序仍然繁瑣,時限較長。不少審批涉及中央、省、市、縣四個行政層級和多個行政部門,形成縱、橫兩個審批“鏈”,環節之間不順暢,上下之間不協調,我省一個外商投資項目走完所有的審批流程最快要120天。一些地方部門對政務中心窗口授權不充分,窗口成了“收發室”、“傳達室”。權力部門化與利益化的問題亦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多頭執法、多層執法、重複執法和交叉執法的現象還較為普遍。許多中介機構依附於政府部門開展服務創收,加重了企業負擔。許多地方政府對前任領導所定的政策措施不兑現。

6、機制體制建設有所完善,但有待進一步理順。近年來,我省成立了由省長任組長,省委副書記、人大副主任、分管副省長、政協副主席為副組長,省商務廳牽頭,省直有關部門為成員的發展開放型經濟領導小組,出台了一系列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措施,同時建立健全了部門聯席會議制、重大項目調度制、重大活動協調製、重大任務交辦制度、工作督查問責制等工作推進機制。但是,相關機制體制還有待進一步理順。比如加強招商引資活動的統籌規劃,避免招商活動過多過濫不實的問題;比如內資、外資分頭管理,資源分散的問題;比如園區管理、物流管理政出多門、整合不夠的問題,等等。

二、湖南開放型經濟發展在全面深化改革階段面臨新挑戰和新機遇

(一)新變化帶來新挑戰

一是世界經貿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國際金融危機後,美國、歐元區、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增速仍然偏低,全球經濟格局“東昇西降”更加明顯。全球需求結構深刻調整,不少發達國家深陷債務危機的沼澤,經濟復甦艱難曲折,國際經濟“企穩回升”態勢仍存變數,美債危機、歐債危機、日債危機沒有根本好轉,新興國家增速下滑,地緣政治衝突不斷,新一輪工業革命尚缺乏實質性突破。

二是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和結構調整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新一屆政府上台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以“調結構、促轉型”為核心,採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尤其xx屆三中全會後,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突破深層次障礙,在財政、金融、價格、企業、土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國內消費市場仍面臨內需增長動力偏弱和CPI衝高的雙重壓力。經濟增速有所回落,企業景氣狀況較低,居民收入增長隨之明顯放緩。此外,國家在財政、金融、資源價格、國有企業、行政管理、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調整,在給湖南帶來極大的利好同時,也帶來一定衝擊。比如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將可能對周邊地區及中部地區產生“虹吸效應”;國家《關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將使湖南鋼鐵、水泥等行業雪上加霜。

三是區域競爭與合作的態勢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從全球範圍看,區域競爭與合作仍在深化,各國搶佔產業制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利用外資承接產業轉移面臨發達國家“製造業迴歸”和新興國家“低成本競爭”的雙重衝擊。越南、泰國、印度等其他新興國家其更低廉的生產成本,對我省承接產業轉移造成衝擊。而且在國內,中西部省份之間以及沿海省份的競爭越來約激烈。中西部省份為爭取企業落户,各出奇招,力度空前。廣東、浙江、福建等沿海發達省份為促進省內區域協調發展,爭相出台一系列強有力的扶持政策,鼓勵本省資金和產業向省內落後地區轉移。

四是湖南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和條件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目前,隨着“四化兩型”、“三量齊升”戰略的推進、我省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承接產業轉移仍然存在一定的空間和紅利,進一步發展商務和開放型經濟具備更加堅實的基礎。隨着明年滬昆高鐵的開通,湖南將成為中部最大的高鐵樞紐,勞動成本、土地利用和環境容量、要素保障比較優勢仍然明顯。但是,隨着勞動力、土地等各類要素成本進入集中上升期,低成本製造的傳統優勢受到削弱,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強化。對外貿易面臨國際貿易環境嚴峻以及自身產業競爭力不足的雙重挑戰。國際市場需求總體偏弱,剛剛結束的第114屆廣交會上,大會成交和客商到會雙雙下降,我省成交僅與上屆基本持平,且三個月以內短單佔比達80%左右。此外我省傳統優勢產業發展緩慢,新興優勢產業太少。目前傳統產業中鋼鐵企業經營困難,紡織服裝產業的規模在不斷縮小,農產品行業規模沒有大的擴張,有色金屬缺乏可持續性增長,日用陶瓷大而不強,花炮規模難以擴大;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電子信息、動漫、汽車及零部件是近年來我省重點培育的新興產業,但是,除裝備製造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優勢外,其他都沒有做大做強。

(二)新機遇藴含新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發展開放型經濟經歷了4次重大機遇(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20xx年加入WTO、20xx年金融危機全球產業加速向我國中西部轉移),但是在這些機遇面前,湖南每次基本都是“醒得早、起牀遲、出門晚”。以外貿為例,20xx年我省的外貿進出口總額居全國第16位,20xx年已退至第21位,先後被江西、廣西、重慶、新疆、吉林趕超。江西打造粵港澳後花園、廣西打造北部灣經濟圈、重慶打造中西部開放高地、新疆打造歐亞橋頭堡、吉林打造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心無不風生水起。

xx屆三中全會後,我國自上而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在湘調研期間,希望湖南發揮作為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的區位優勢,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我們必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緊緊抓住歷史賦予湖南的各種重大機遇,在貫徹落實中央改革要求的前提下,抓住影響我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全局性問題和制約轉型升級的突出矛盾,制定和實施立足省情實際、有創新突破、有震撼力的改革措施。一是要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機遇。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新的考驗和試驗。制度的完善和體制的創新將極大地激發社會創造活力,促進市場經濟的大循環、大發展。二是要抓住中部崛起和長江開放的機遇。國家區域經濟戰略佈局的重心正向中西部傾斜,繼中部崛起戰略滯後,20xx年又把依託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支撐帶上升到戰略高度,完全有可能在湖南這個“過渡帶”、“結合部”開展系列重大政策試點,佈局系列重大基拙設施、基礎產業項目,為湖南發展開放型經濟開闢新途徑。三是要抓住產業轉移的機遇。全球產業轉移已進入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並存的階段。湖南憑藉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基礎優勢獲得承接產業轉移的機遇更加優良。過去,我省錯過了多次改革的重大機遇,面對新一輪的機遇,我們必須起跑快,起跑好,搶抓機遇,奮力趕超,決不能輸在新的起跑線上。

三、以改革創新為主線構建湖南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根本在於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促發展。要重視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立足現有的各種多雙邊經貿合作機制,拓寬視野,內外聯動,積極參與國家經濟外交,擴展全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空間。以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契機,促進與東盟和西部沿邊地區海陸通道互聯互通。推進與上海自貿區的產業對接、功能對接和發展空間對接,構築內陸開放新高地。發揮“一帶一部”區位優勢,打造產業發展新“航母”,加快培育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更加積極主動實施“開放崛起”戰略,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攻克體制機制的痼疾,釋放深化改革的紅利,為“四化兩型”戰略的推進、“三量齊升”目標的實現提供新動力。

基本原則:一是實現改革創新與擴大開放良性互動。以開放獲得外部動力,倒逼關鍵領域的改革。尤其是吸收國際投資中搭載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先進管理經驗,促進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二是實現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良性互動。加強區域合作,全面取消各類市場封鎖和地方保護,依據經濟規律和統一市場規則,建設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確保各類投資主體的合法權益和平等地位,確保各類要素資源順暢流動和優化配置。三是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良性互動。在全面放開市場準入、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的同時,消除對外投資合作的障礙,大力推動產業進湘、資本進湘、技術進湘和商品出省、產能出國、勞動力出境,拓展開放型經濟的發展空間。四是實現鞏固傳統優勢與培育新優勢良性互動。在鞏固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優勢,通過技術改造、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更要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

重點舉措:

(一)改革境內外投資管理體制

1、大幅度放寬外資准入門檻。做好全面實施外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的準備工作,在一般製造業領域,探索進一步取消對外資在註冊資本、股權比例、經營範圍等方面的限制。鼓勵跨國公司在我省設立研發、設計、採購等各類地區總部。

2、全面推行民間投資非禁即入原則。除法律法規明文禁止外,對民間投資放開所有投資領域,公佈明晰的准入標準、准入時限,並根據國家政策的變化及時調整扶持措施。鼓勵民間投資主體以多種方式投資市政建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國防科技工業及壟斷行業等,破除操作層面的“玻璃門”、“彈簧門”。

3、擴大開放服務業利用外資領域。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流通、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

4、理順招商引資體制機制。整合部門資源,由商務主管部門統籌並歸口管理全省招商引資工作,構建“內外資統一,外資、外貿、外經、外僑、外宣五外聯動”的“大招商、大承接”格局。加大外向型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

(二)推進投資審批流程再造

1、精簡審批事項。嚴格依法設定、實施、清理、規範行政審批事項。有序推進負面清單之外投資項目由核准制改為備案制,實行國民待遇。透明公開審批流程,為每一個審批事項編號存檔,並公示到政府網站上。

2、下放審批權限。3億美元以下、1億美元以上允許類外資項目和20億元以下、10億元以上的內資項目審批權全部下放市州以及國家級園區。1億美元以下允許類外資項目和10億元以下的內資項目審批權下放至區、縣以及省級園區。立項、土地、規劃、環評、質檢等環節按照層級同步下放。

3、改革審批方式。設立省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項目審批實行分層級免費代辦制。3億美元以上允許類外資項目和20億元以上內資項目,省政府授權省商務廳全程代辦,原則上40個工作日內辦理完畢。3億美元以下、1億美元以上允許類外資項目和20億元以下、10億元以上的內資項目,1億美元以下允許類外資項目和10億元以下的內資項目分別由市(州、國家級園區)和區(縣)商務主管部門全程代辦。項目審批按照投資規模,由企業直接向相應層級的政務中心申報。全面實行並聯式、一站式網上申報。精簡規範項目申報材料。

(三)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

1、培育外貿綜合服務型企業。充分發揮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的作用,為中小民營企業出口提供通關、物流、融資、退税等服務,提高外貿效率,降低企業成本。對認定的大型外貿綜合服務型企業給予税收、通關等方面支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可作為出口退税主體,視同A類企業優先辦理退税。簡化對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的税收管理,允許其各種服務收費按統一税率徵收,或者採取資金統一支付、賬冊備查的方式徵收。允許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採用“旅遊購物商品”貿易方式出口。海關將外貿綜合服務企業視同AA類企業,適應“屬地申報、屬地放行”和“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通關模式。

2、創新貿易方式。大力發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爭取儘快獲批跨境電子商務試點。積極探索市場採購貿易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採用“旅遊購物商品”貿易方式出口,國税部門給予免徵不退的税收政策支持。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從組裝加工向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製造、物流營銷等環節拓展。

3、加強出口基地建設。在已經形成一定的行業出口規模和行業企業聚集的地區打造出口基地,通過完善基地產業鏈和公共配套服務,進一步提升行業企業聚集度,增強行業的出口競爭力。加大對出口基地龍頭企業的扶持,支持其建設為基地內企業服務的公共技術研發、公共物流、公共營銷、公共交易、公共展示等外貿公共服務平台,支持龍頭企業走品牌化發展道路。

4、改進通關模式。加快推進關檢合作“三個一”試點,使我省進出口貨物真正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海關進一步深化區域通關合作,擴大“屬地申報、口岸驗放”和“屬地申報、屬地放行”通關作業模式適應範圍,加快推廣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檢驗檢疫部門進一步加強與沿海沿邊口岸合作,按照“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要求,推動進出口檢驗檢疫本地化、便利化;對法定檢驗的我省出口貨物,除質量安全風險高的外,原則上由產地檢驗監管後放行,口岸不再抽檢;對法定檢驗檢疫的進口貨物,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入境口岸檢疫後由我省檢驗檢疫實施檢驗監管。

5、促進外貿物流發展。大力推動我省“內陸無水港”建設,儘快實現長沙、衡陽、郴州、永州的“無水港”功能,打造我省外貿貨物通江達海的高效平台。進一步開通好我省“五定班列”和“五定班輪”,將其打造為我省貨物進出口的快捷通道。進一步加強口岸建設,優化全省海關、檢驗檢疫機構佈局,切實加強我省各類口岸、“內陸無水港”的海關、檢驗檢疫機構建設。

(四)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發揮湖南“一帶一部”的區位優勢,鞏固港台、發展兩角長三角、珠三角,拓展日韓,重點對接上海自貿區,積極融入“一路一帶”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

1、主動對接上海自貿區。積極借鑑自貿區體制機制創新的新理念新舉措,及時做好自貿區改革創新經驗的複製推廣準備工作。完善岳陽城陵磯港區和郴州出口加工區功能,創造條件升級為綜合保税區,積極爭取在黃花機場臨空經濟示範區、岳陽城陵磯港區和郴州出口加工區等有條件的地區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設立省政府駐自貿區日常辦事機構或窗口公司,涵蓋招商推介、商品展示、研發設計、貨物通關等多項功能,並儘早謀劃赴滬開展定點招商,對接產業轉移,爭取上海自貿區設立後溢出的製造業和服務外包項目能在湖南落地。積極爭取將岳陽城陵磯港列入上海自貿區的啟運港退税試點範圍。

2、積極融入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爭取開通長沙-廣西-越南、株洲-新疆-歐洲的國際貨運班列,開通到達北部灣、珠三角水運口岸的鐵海聯運,增加黃花機場至東盟、中亞、歐洲的國際客貨運航線。建設好我省在越南、老撾、泰國投資的境外工業園,鼓勵更多企業赴東盟、中亞建立境外工業園。加強與東盟、中亞各國的產業對接,鼓勵我省軌道交通、特變電、茶葉等優勢產業積極拓展東盟和中亞市場。在廣西、新疆設立湖南東盟、湖南亞歐辦事處。將永州打造為我省對接東盟的物流通道,支持東盟與永州互設辦事處。

3、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將岳陽以城陵磯港為中心的沿長江150公里左右的經濟帶,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將全省大運力工業配置在這一區域,重點發展物流航運業。申請增加岳陽城陵磯和長沙霞凝港口岸對外直航航線,拓展至中國台灣、日本、韓國等近海集裝箱直航業務。在岳陽建立湖南航運交易所,建立集“平台監管、數據處理、政策發佈和國際物流動態”於一體的電子口岸,與中國電子口岸尤其是長江流域地方電子口岸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

(五)加快推進 “走出去”步伐

1、確立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的主體地位。爭取個人境外投資試點。落實“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和個人到海外整合和延伸產業鏈。鼓勵各種所有制企業創新方式走出去開展綠地投資、併購投資、證券投資、聯合投資。

2、改革投資審批方式。放寬對外投資准入,境外投資開辦企業實行以備案製為主的管理方式,將核准範圍限定在敏感國家和地區、敏感行業兩類,進一步簡化核准手續。推動事前審批轉向改善對外投資信息、法律、融資、保險等服務支撐體系轉變。

3、鼓勵企業抱團走出去。以優勢企業為龍頭,以延長產業鏈為紐帶,引導扶持水電、農業、文化創意、礦產資源、服務業、生物醫藥、裝備製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聯盟抱團出海“走出去”。鼓勵中聯、華菱、遠大、南車、湘電風能等企業在境外創辦產業園。鼓勵企業抱團參與國家援外項目招投標,拓展國際工程承包市場,帶動我省設備、技術、服務、勞務輸出。

4、加快“走出去”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打造和建設集國內外政府部門、境外園區、境外商會、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於一體的“走出去”促進平台,完善風險防範體系。

(六)推動發展平台向高端、集聚發展

1、加強園區平台的規劃和管理。支持有條件的園區申報國家級園區。圍繞我省規劃的10大優勢產業和50個產業集羣,對我省目前80個省級及省級以上園區進行統一規劃,整體推進。建立園區績效考核機制,突出園區單位面積投入產出效益和開放型經濟指標,對省級園區實行動態管理、末位淘汰。

2、加強功能性平台建設。積極申報岳陽城陵磯和長沙黃花機場綜合保税區;申請設立城陵磯汽車整車進口口岸,增加口岸的“保税倉庫”功能;爭取將長沙市列入全國第二批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城市;建設好以新華聯為龍頭的原油進口平台、城陵磯凍品口岸平台;將金霞保税區打造成集綜合保税、進出口商品展示及交易中心、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區、水陸物流集散中心等於一體的綜合性功能平台。

3、加快會展平台建設。理順會展業管理體制,構建職能清晰、協調一致、“多位一體”的湖南會展管理服務體系,制定出科學的會展標準和規範會展評估體系(下基層調研報告),切實加強會展業財政扶持力度。借鑑國外著名展館的經驗,高起點建好長沙新的國際會展中心,徹底解決湖南會展業在硬件設施方面的瓶頸問題,全力申報國家級經貿會展平台。

4、打造商協會服務平台。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商會類行業協會平台,發揮其在整合招商資源、制定行業標準、規範行業秩序、開拓國際市場、應對貿易摩擦等方面的作用;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脱鈎,明確地位,釐清職責,規範管理;建立政府資助重點行業協會發展和購買服務機制,對主導產業行業協會和部分綜合性重點行業協會,政府實行長期購買固定性服務。

5、加大金融平台建設力度。支持省內企業在境外上市、境外發債,同時在資金調回和使用方面爭取更為寬鬆的政策;積極支持企業開展商業信用融資,在堅持交易背景情況下,支持銀行為企業提供貿易融資服務。支持境內項目使用外匯轉貸款。支持境內外金融機構在湖南設置分支機構,逐步將國際結算業務網點延伸到產業轉移承接地的縣域範圍。推動保税區和出口加工園區金融機構網點建設。優化國際結算網絡系統,完善國際結算工具,推廣跨境貿易網上銀行服務、網上結售匯等電子化產品,提升結算效率,加快資金週轉。有序放開對中小企業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等特種行業市場準入的指標限制,加大對江浙、粵港台、晉商財團等民企金融資本的招商力度,積極吸引內外資進入省內金融市場。

6、大力推進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鼓勵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開展跨省、跨境區域合作。湘南三市比照長沙,全面享受營改增試點以及項目審批等相關政策,全面啟動公司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統籌規劃湘南三市主導產業,實行錯位發展、互補發展,杜絕低水平重複建設和惡性競爭。推進衡陽、郴州、永州“內陸無水港”建設;支持郴州出口加工區升級為綜合保税區;支持永州藍寧道新等加工貿易走廊設立公共保税倉;充分發揮郴州快件中心的功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pqyrl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