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香園村黨支部調研報告

香園村黨支部調研報告

大河鄉香園村黨支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調研報告

香園村黨支部調研報告

——設施農業專題調研

XX年我村根據開發區工委、管委會和大河鄉黨委、政府做好XX年農業和農村工作意見,以及大力發展“3211”產業的部署,在科學規劃、發展節水高效農業的前提下,圍繞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這一主題,積極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強勢推進“3211”產業,全力做大做強設施農業這篇文章,把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着力放在增加農民收入上,使設施農業發展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近期,結合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香園村黨支部帶領全村參學黨員紛紛深入設施農業園區瞭解情況、開展調研。現將此次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設施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一)搭建種植情況

截止目前,全村共搭建大拱棚860 棟,面積400畝。涉及2個組,其中以鹼井組所佔面積較大。從分佈上看有庭院分散種植和村主幹道旁集中種植兩種形態。大拱棚日光温室每年可種植2-3茬蔬菜,主要種植品種為黃瓜、西紅柿、芹菜、辣椒等,同時間種白菜,油菜、蘿蔔等。

(二)效益情況

1、經濟效益。

大拱棚日光温室的經濟效益:一般每棟棚面積為0.2-0.4畝,單棚年產值8000-XX0元,平均年投入3000—8000元(包括棚模、棚杆、種子、農家肥、化肥、農藥),年純收入3500-7000元。如烏沙塘設高效施農業園區的塑料大棚,平均每棚0.3—0.4畝,一般單棚純收入3500-6000元。今春效益最好的農户0.35畝大棚僅在春季一茬黃瓜就賣7000元,估計年產值能達到14000元左右,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2、社會及生態效益。

有效補充開發區及周邊市縣蔬菜淡季市場供應,平抑蔬菜淡季市場價格;更為重要的是發展拱棚設施農業對於解決我鄉乃至開發區年均降水量200㎜左右、水權指標為1.5億方、灌溉定額為每畝366.5方、水資源不足制約發展的問題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面對水資源短缺、結構調整矛盾突出和周邊市縣迅猛發展的競爭差距在不斷拉大等嚴峻挑戰,開發區工委管委會按照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關於加大設施農業發展的意見,立足實際情況,把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節水高效生態農業作為強區富民的根本舉措,提出推進“3211”產業發展的思路,而就現實發展情況來看,設施農業恰是拉動“3211”產業發展的四架馬車中的領頭軍。發展設施農業首先可以達到節約用水、合理利用有限水資源的目的;同時,設施農業顯著的經濟效益又成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第三,發展設施農業還能保護和有效利用土地等各種資源,使得資源要素配置合理;最後,從產業發展之初我們一直倡導綠色健康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力求為社會提供更加豐富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綠色健康食品,這樣的發展模式下我鄉的設施農業勢必會朝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成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持久動力。

(三)XX年設施農業發展的新起色

觀念的落後是我村發展設施農業、調整產業結構的最大障礙。前些時候,部分農民思想守舊,對農業結構調整顧慮重重,習慣於傳統的耕作方式,對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設施農業心存顧慮,極大地阻礙了設施農業的順利發展。針對這些情況,村黨支部、村委會首先將調整幹部、羣眾的思想觀念作為首要工作來抓。通過召開村幹部大會、農業農村工作會議、農業結構調整現場會、典型示範觀摩會等多種形式,幫助幹部、羣眾分析發展設施農業、調整產業結構的背景,拓展發展設施農業和結構調整的思路,增進羣眾對結構調整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增強結構調整的緊迫感,從而促使羣眾自覺發展設施農業。為此,村兩委班子成員都紛紛帶隊深入農村基層開展調查研究,召開各種形式的座談會,大力開展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設施農業的宣傳,對農民增收和農業結構調整進行動員和部署。還專門成立了設施農業協會以及協會黨小組——“設施農業協會”,並在此基礎上成立設施農業協會黨小組,形成優勢產業+協會+黨小組的形式。這些組織和機構在引導農民進行結構調整,提供農產品供求信息,提高農產品整體質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也為我村設施農業發展增添了新起色。

二、發展設施農業主要成效、經驗及促進設施農業發展的措施方法

1、設施農業基礎設施結構類型建築水準逐年提高。XX年到XX年,隨着國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和農業科技支撐的加強,大河鄉新建日光温室近580棟,其中烏沙塘高效節水設施農業示範園區在工委、管委會和開發區各部門、單位的支持下新建磚鋼結構日光温室502棟,每棟投入近2萬元,由於其結構合理,採光性能好,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純收入是老式大棚的1.5倍。

2、栽培技術不斷提高和發展,新品種、新技術的投入,提高了設施農業的科技含量。為了適應設施農業生產的發展,增加蔬菜的花色品種,延長採收期,補充市場淡季,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去年以來各村的日光温室和拱棚積極向周邊中衞、青銅峽等市縣的設施農業基地和烏沙塘設施農業園區取經,新建蔬菜大棚引進新品種的辣椒和西紅柿,該產品採收期較長,延長蔬菜採收期一個月左右,可根據市場價格選擇銷售時間,提高了大棚的經濟效益。

3、產品本地市場佔有率高,市場供不應求。去年春節以來,大河鄉烏沙塘園區通過設施農業所產蔬菜在滿足開發區城鎮居民需求的基礎上,由於蔬菜質優、新鮮、口味好在周邊市縣也很是熱銷,所產的蔬菜在市場上的銷售價格比從外地進的蔬菜價格每斤高出0.1-0.2元,市場供不應求。

4、羣眾認識程度及市場化經營意識不斷提高。温室大棚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強,特別是旱災,這在紅寺堡開發區這個位於中部乾旱帶、水資源緊缺、十年九旱的特殊地理和氣候條件下顯露出了其旱澇保收的強勁優勢,也為我鄉部分農民增收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羣眾對發展設施農業認識程度不斷提高。同時,隨着各類農民經紀的出現,農商聯手,擴大營銷範圍,拓寬銷售渠道,為產品銷售奠定了基礎。

三、發展設施農業存在的問題

1、現有部分設施拱棚結構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嚴重,運營管理費用高,管理技術水平低,單位面積產量低。

2、有重“硬件”設施建設,輕“軟件”栽培管理傾向,配套技術滯後,單產水平、優質品比率、產品質量偏低,產後加工技術落後,產品附加值低,且遠銷、外銷市場尚未全面打開。

3、設施拱棚內環境調控能力低,基本停留在手工作業、傳統經驗管理和粗放耕作的水平上,距自動化和機械化尚有很大距離。

4、抵禦自然氣象災害能力不高:經調查,我村已搭建和正在搭建的大棚多為簡易結構移動拱棚,而開發區受地理、氣候等因素影響,大風天氣較多,結構牢固的設施温棚常常都會被大風摧毀,對於設施拱棚而言抵禦自然氣象災害的能力要遠遠低於設施温棚,如何預防自然氣象災害將成為我鄉設施農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5、技術服務不能完全到位。目前雖然大河鄉在農牧站設專門的大棚蔬菜生產技術服務組織,但大棚蔬菜生產需要不斷更新品種和運用農業新技術,以滿足設施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而我鄉農牧站由於受缺人員、少資金等因素制約,農技服務規模和水平遠遠趕不上設施農業發展的需求。

四、可行性建議

1、成立設施農業工作領導小組,具體制定我村設施農業發展規劃及具體工作方案,進一步完善我鄉設施農業建設原則和建設標準。

2、因地制宜,抓好設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業項目申報,積極爭取項目建設資金,加快設施農業建設步伐。

3、加強技術指導工作。一是圍繞設施農業工程建設、優良品種選育、土壤及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開展農業技術培訓;二是針對設施農業主要是用於瓜菜生產實際情況,強化瓜菜新品種引進和推廣工作;三是加強產品安全、質量管理,對農藥等農業投入品加強監督管理,提升設施農產品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

4、借鑑外地先進經驗,通過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及有關項目發展村種植户代表到設施農業發展先進地區進行考察,制定符合我鄉實際的具體工作方案。

5、培育市場。一是穩步佔領本地市場,下一步要抓緊建立蔬菜批發市場;二是農商聯手,擴大營銷範圍,通過農業經紀人帶動,擴大營銷半徑;三是樹創品牌,通過發展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手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產品品牌,進而提高市場佔有率。

6、建議今後發展方向:一是生產規模化;二是設施建設標準化;三是生產服務專業化;四是生產環節鏈條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n8epp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