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財政調研報告3篇

財政調研報告3篇

本文目錄財政調研報告財政五項管理制度改革狀況調研報告縣財政支持服務現代農業發展調研報告

今年我市實行新的分税制財政管理體制,從而把區級財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時期,我區財政體制建設和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是十分顯著的。然而,我們也應看到,由於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區財政管理體制還存在着不少亟待完善之處,制約着我區財政的發展。下面就我區財政管理體制運行情況彙報如下:

財政調研報告3篇

一、體制運行基本情況

實行分税制度改革後,市級對區級財政制定的政策為:核定區級收支,暫借給區級一部分税源,在此基礎上確定區對市屬於定補區(或上解區),暫借税源在以後的年度裏按照比例市級要逐年收回。

二、體制運行中取得的成效

(一)分税制改革促進了各級政府理財觀念的轉變,形成了各級政府共同支持企業發展的合力。老的財政體制下,各級政府只關心本級財源企業的發展,在支持企業時要先看是不是本級企業。而新的財政體制下,市、區政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各得其利,樹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財觀念,全力為轄區內所有企業服務,在中小企業擔保、小煤礦改造資金、科技三項費用等資金的使用上,對任何類型的企業都能夠支持,形成了市區利益共同體。

(二)建立了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的機制。市區實行分税制後,極大的調動了區級政府徵收的積極性,財政收入呈穩步上升的趨勢,從近幾年的一般預算收入對比可以看出,200*年一般預算收入只完成n萬元,200*年一般預算收入完成n萬元,比200*年增長n萬元,年均增長n%,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的機制初步建立。

(三)財政實力增強,財政支出規模不斷擴大,為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財力保障。

1、200*年一般預算支出只完成n萬元,200*年一般預算支出完成n萬元,比200*年增長n萬元,年均增長n%。

2、財政對農業、科技、教育和社會保障支出的投入年均遞增n%,200*年總計達到n萬元,保證了教師工資的發放和社會保障等各項事業的發展。

3、重點支出得到保證。

(1)市區自實行分税制後,我區對城區基礎設施投入逐年加大,僅200*年,用於城區道路建設、鄉鎮衞生院改擴建、中國小危房改造等重點建設項目資金總額就達到3000萬元。

(2)人員支出增加,在200*年調整津貼工作中,我區克服了財政供養人口多的實際困難,及時兑現了行政機關規範津貼的增資部分,金額達到n萬元。

三、體制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在充分肯定分税制改革成績的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現行的財政體制改革僅僅是朝着理順政府間財政體制關係的方向邁出了一大步,由於受制於上級政策的限制和自身財政困難的影響,市區分税制財政體制還有很多不完善和不規範的地方,突出表現在:

(一)事權和財權劃分不明確。

區級政府財權的確定必須以其事權為基礎。但是,目前我區政府的財權往往與其所承擔的事權並不完全配套,影響了區級政府積極性的充分發揮。其次是由於目前我國正處於改革時期,各項事業管理體制、勞動人事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政府機構等都經常發生調整變動,引起區級政府結構發生變化,導致其與財權不配套。

(二)收入劃分不盡合理,尚不規範。

1、市區實行分税制後,市財政雖然暫借給區級政府一部分税源,但這些税源自200*年後,就每年都要由市財政按比例扣回,使區級財政收入每年都要短收一部分。

2、實行分税制後,市級財政與區級財政之間的收支範圍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新的體制下,為了維持市本級財政的正常運轉,市裏將轄區內的n户納税大企業的税源上劃,作為市本級的固定税源,只留給區級政府一些納税小企業及零星税種,導致區級財政沒有足夠的税源去徵收。

3、納税屬地劃分不清,使區級財政收入減少一部分。我區內的一些納税重點企業,税務登記在**區,但由於其總公司在其他區縣,税收徵繳卻不在**區,例如**廠的生產銷售都在**區域內進行,但是其總部**公司設立在**區,其税收徵繳由**區負責徵收,使我區收入減少。

(三)轉移支付補助過低。

1、轉移支付的力度不大且不穩定。由於我區收入總量小,區級每年新增的税收收入有限,用於彌補自身增支都非常困難,可用於補助鄉鎮的財力微乎其微,對鄉鎮的轉移支付只能依靠上級,但是轉移支付中專項撥款比重偏大,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較小且數額不確定,影響了下級預算的統籌安排及重點工作的運轉。

2、對農村轉移支付補助低。近年來,區級對農村的文化、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投入不斷加大,但是市裏對我區農村轉移支付的補助基數,是在200*年的基礎上確定的,市本級對區級的轉移支付金額,已不能滿足我區農村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在農村中國小取暖、五保户、獨生子女費方面的補助金額低。

(四)產業結構單一。

我區財政收入和財力增長趨緩、財政困難的原因主要是我區財政供養人口多,經濟總量小、基礎薄弱,財政缺乏非煤企業支柱財源,對煤炭、焦化、電力等企業的依賴性比較強,我區的財政收入中有n%靠上述企業徵收,而這些企業受國家宏觀政策和市場因素的影響又比較大,抵禦風險能力小,如果煤炭市場疲軟,會對我區的財政收入造成很大影響,將使我區財政收入減收一半以上。

(五)剛性支出大。

我區財政供養人口多,人員支出大。200*年在調整津貼工作中,我們克服困難,及時兑現了津貼的增資部分,但是市本級對我區的補助金額僅為n萬元,其餘的要由區級承擔。七煤集團在轄區內下放教師的接收,200*年“兩高”工作的驗收,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區財政出現缺口,具初步測算需要n萬元。

四、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方法

完善財政體制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財政體制槓桿作用,建立促進區域經濟加快發展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區級政府增收節支的積極性,努力提高基層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發放和政權正常運轉的保障水平,通過財政體制創新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按照要求,我市分税制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不斷完善和創新。

(一)財權與事權相結合的原則。

區級政府承擔的事權結構不僅決定了它所需要的財政收入的數量,而且還決定着它所需要掌握的財政收入的具體形式。其原因在於,財政不但是政府籌集資金的工具,而且是其對社會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區級政府履行自己的職能既需要相應的資金,又需要運用税收等財政收入形式對社會經濟生活實施調控。所以,根據“財權與事權相結合”的原則,在確定區級財政和管理體制,劃分市區兩級政府的財政收支範圍時,不僅要考慮區級政府所承擔的多少,而且要考慮其事權的結構。只有這樣,才能合理調整市與區財政分配關係,在調動區級發展經濟和增收節支積極性的同時,使區級政府有權支配其自身的財權和財力,保障其職能的順利實現。

(二)加大轉移支付力度。

逐步建立完善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財政均等化轉移支付力度。市區實行分税制後,區級政府的事務增多,財政支出也呈逐年上升趨勢。我區與**區、**區相比,屬於經濟發展落後區,工業基礎薄弱,税源徵收少,地區間財政收入不平衡,屬於“吃飯”型財政,難以開展其他工作,近年,隨着城市東延,省市對我區基礎設施投入增大,致使區級相應匹配的資金也增加,使我區財力難以應對,需要在完善轉移支付中加以解決,要通過加大轉移支付逐級實行財政均等化分配,縮小與其他區之間的貧富差距,壓縮專項轉移支付額度,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使之真正成為調節地區收入差距的有效手段。

(三)加強財源建設。

在市區實行分税制財政體制框架下,區級更要注意財源建設工作。一要堅持把發展作為財政工作的第一要務,克服把公共財政建設與支持經濟發展對立起來的觀念,堅持“生財有道、聚財有度、用財有效”的方針,學會運用財税槓桿為企業的自我發展、自我創新創造更加公平、開放、寬鬆的環境,在促進全區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壯大財政實力。二是要不斷鞏固提高現有支柱財源,發掘和培植後續財源。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非煤產業,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培植力度,充分運用財政有限的資金,積極支持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三是要嚴格依法納税,加強徵管,堵塞跑、冒、滴、漏,確保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增強區級財政實力,推動財源建設。四是要牢固樹立經濟財政觀,遵循經濟運行規律,從根本上解決税收增長的快與慢、多與少、供與求的問題,促進財政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五、對下一個體制改革的建議

無論採用什麼類型的財政管理體制,在劃分收支範圍時,首先應根據區級政權的事權結構劃定其財政支出範圍,核定出這些支出項目所需的資金數額,然後再從財政收入中確定相應的項目及其數額,作為區級財政的收入範圍。所以我們認為,在下一個體制中,應該做到以下

(一)按屬地關係劃分税源。

1、新的分税制財政管理體制既要保持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又要科學劃定税源,在財力分配上既要保證區級自我發展的空間,又要有一定的發展緊迫感,要保證區政府具有一定的經濟調控能力,要將區域內的非國有企業,作為區級財政收入的固定税源,要在市級暫借税源到期後,歸區級徵收。

2、近年來,我區加大了招商引資的工作力度,一些重點企業相繼投產使用,按照市區分税制的文件精神,新上招商引資企業的税收全部歸區級所有。但是,市裏政策調整,將税收超過n萬元的企業,收入重新核定,市本級與區級5:5分成,使我區税收減少很大一部分,所以我們希望,轄區內新上的招商引資企業的税收,無論金額多少,都要歸區級所有。

(二)合理劃定支出。

由於我區是農業大區,城市基礎設施差,財政供養人口多,區級財政收入少。所以我們希望,市財政在今後的工作中,要充分考慮到我區剛性支出不斷增加,財政面臨很大壓力的基礎上,給予區級政府財力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對我區四個鄉鎮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以保證區鄉兩級政權的正常運轉。

(三)保持原體制不變。

分税制的優點是建立了穩定的收入增長機制,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區級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配置優化,通過近幾年運行來看,不僅使市財政宏觀調控能力逐漸增強,而且使區級財力逐漸壯大,我們認為,在保持原體制不變的基礎上,要將有利於促進區級政府發展方面的措施進行細化,以保證區級政府有充足的財力進行可持續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的基礎。

財政五項管理制度改革狀況調研報告財政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近兩年來,**區緊緊圍繞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收支兩條線管理等財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斷加強財政財務管理,規範收支行為,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推進部門預算改革,形成了一個部門一本預算,一本預算管一年的格局

從XX年開始,在區機關事務管理局、區教育局、區城建四局進行部門綜合預算改革的試點。通過總結和完善試點單位綜合預算管理,制定了《**區部門綜合財政預算管理辦法》,將單位預算內外資金統一納入預算管理。另外,通過對部門預算收支狀況調研分析,按其工作職能、特色工作和資源佔有狀況,制定出不同類別的部門預算定額標準,人員支出按政策、公用支出按定額、項目支出視財力,統籌安排、分類管理、綜合平衡。對不同性質的部門採取不同類別的預算編制方法,執收執罰部門按“收支兩條線”管理要求編制綜合預算;城建部門按預算內外資金統一包乾,預算外部分以收定支編制綜合預算;街道辦事處按街道財政體制管理辦法編制綜合預算;其他行政事業單位按預算內外統一標準編制綜合預算。到XX年全區所有的51家一級預算單位、184家二級預算單位全部實行綜合財政預算,形成一個部門一本預算,一本預算管一年。部門預算推行以後,不僅使全區一、二級預算單位的內部財務管理得到加強,也使財政分配的科學性、公平性和公開性得到較好體現。

二、推進國庫集中收付改革,實現了財政資金“中轉”變“直達”

XX年底,全區所有一二級單位全部實行國庫集中收付,所有預算資金支付全部實行網上運行。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大網上直接支付力度,將納入財政工資統發範圍的人員工資、津補貼實行“二卡合一”,對人員經費及政府採購資金全部實行網上直接支付,實現財政資金使用中“中轉”變“直達”格局,有效控制了預算單位擠佔、挪用和截留財政資金行為。與此同時,還制定了《**區預算單位銀行賬户和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加強預算單位銀行賬户清理工作。至XX年8月,統一撤銷全部預算單位的銀行基本賬户98個,集中資金13,500萬元,實行財政資金統一管理,分户核算,增強了財政宏觀調控能力,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三、推進收支兩條線管理,切斷了部門執罰收入與自身利益的“鏈接”

XX年,區財政部門首先對政法系統、城管執法大隊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徹底收支脱鈎。由過去的預算內定額包乾、預算外補充經費不足,改變為現在的以“收支兩條線”管理為核心的部門綜合預算管理。對收取的非税收入全額上繳財政,列為財政收入;取消比例返還,不再實行收支掛鈎,未納入預算的資金,部門一律不準使用;部門履行其職能所需的經費支出全部通過編制部門預算由財政予以解決(人員支出按政策,公用支出按定額,項目支出按財力)。這一做法既保障了執法部門的正常工作經費,又切斷了部門執罰收入與自身利益掛鈎的“鏈接”。在政法系統、城管執法大隊實行徹底的收支脱鈎的基礎上,XX年,全區所有執收執罰部門全部實行了徹底的收支脱鈎,從源頭上避免了因收支“鏈接”而產生的腐敗問題。

四、推進政府採購管理制度改革,實行了“採”“管”分離,大大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為進一步規範全區政府採購行為,增強政府採購活動的公開化、程序化、制度化,區政府出台了《**區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政府採購管理工作的通知》,區政府每年印發**區政府集中採購目錄及限額標準,使全區各單位政府採購意識得到不斷增強,區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不斷提高。按照《政府採購法》,於XX年率先在全市城區中實行採管分離,區採購辦和區採購中心各司其責,區採購辦履行監督和管理職能,區採購中心負責實際採購活動和定點採購服務的管理工作,完善了政府採購管理體制。XX年,財政部門把全區教育系統中國小的工程採購作為管理重點和突破口,深入推進全區政府採購工作。截止XX年底,全區工程採購規模突破千萬元,佔全部採購規模的四分之一,同比增長295%,採購規模達到區歷史最好水平。與此同時,為配套部門預算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對全區公務用車的定點管理辦法作了重大調整,制發了《**區公務用車定點加油管理辦法》、《公務用車定點維修管理暫行辦法》和《公務用車定點保險管理辦法》,規定凡屬於財政性資金即不論是預算內資金還是預算外資金負擔的公務用車必須全部納入定點管理範圍,全部定點供應通過招標來確定。實現了新的公務用車管理方式、資金結算方式和車輛費用節約激勵方式,充分調動了各單位公務用車管理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五、推進街道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大了街道公共事業投入,促進了區域經濟全面發展

為進一步加強街道財政收支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XX年6月,區財政部門實行了以“街道財政收支實行賬户統一管理和預決算制度”,在保障街道辦事處工作正常運轉的前提下,嚴格控制消費性支出,加大對社區建設、城市管理、服務羣眾等方面投入為核心內容的《**區街道財政收支管理試行辦法》。為充分發揮街道服務羣眾、管理城市的職能,XX年4月制定了以“提高財政基本保障水平,增強街道運轉能力;鼓勵街道招商引資,大力發展區域經濟;加大公共事業投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為指導思想,以“擴大基本保障、税收超收分成、綜合預算管理”為主要內容的《調整和完善街道財政管理體制的試行辦法》。街道財政體制的運行,促進了街道服務羣眾、管理城市職能的進一步發揮;服務企業、服務羣眾、環境創優、社區建設的水平進一步提升;區域經濟得到較快發展。XX年全區街道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14.68億元,比體制調整前的XX年10.48億元增長40%,並配合“公司總部區”、“首義文化區”和“白沙洲都市工業園區”建設,逐步打造出一批以中華路“户部巷小吃”、糧道街“胭脂山衣坊”、“曇華林歷史街區”為品牌代表的區域特色經濟。通過財政基本保障經費和街道超收分成收入,街道用於社區建設、城市管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及文明創建等方面的經費投入達1,558萬元,比XX年1,047萬元增長48.81%。

縣財政支持服務現代農業發展調研報告財政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xx縣位於xx省西北部,湘西自治州中部,武陵山脈中段,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區縣,又是集“老、少、邊、窮、山、庫”於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到XX年底,有常耕地11_3萬畝(其中稻田面積8.4萬畝),財政收入33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42元,轄4個鎮、8個鄉,140個行政村,總人口13.8萬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85.3%,農業人口11-3萬人,佔81.9%;國土面積1297.5平方公里,有“茶葉之鄉”、“林業之鄉”、“歌舞之鄉”、“舉重之鄉”的美譽。

一、xx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xx縣認真實施“綠色產業興縣,生態家園富民”的發展戰略,在抓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立足地理資源優勢,狠抓茶業、以椪柑為主的林果業、草食畜牧業、無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圍繞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財政先後投入5330多萬元,修建小水電19處、集雨節水池(窖)1500口、沼氣池5128口,除險加固1座中型、4座小i型、17座小ii型病險水庫,修復各類水毀水利設施7000多處;投放各類蔬菜大棚220個,高標準鋼架網箱150口。XX年,在繼XX年遭遇春夏連旱的情況下,全縣仍然完成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4萬畝,總產2.84萬噸,較常年3.5萬噸減少0.66萬噸,減幅18.9%,同比增產0.60萬噸,增幅26.9%;完成國民生產總值(gdp)5.51億元,同比增長10.4%;農業增加值1.25億元,佔gdp的22.7%,同比增長5.5%;財税收入3339萬元,同比增長19.25%;農民人均純收入1’742元,同比增加150元,增長9.4%。localhost

(二)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業支柱產業建設

以專業村、户帶動形式建設支柱產業,通過多年不懈努力,到XX年,全縣茶葉、以椏柑為主的林果業、草食畜牧業、無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產業建設已初具規模,發展各類專業村40個,各類專業大户3000户。一是茶葉種植面積5.6萬畝,可採茶園面積2.5萬畝,良種化率25%,年產茶葉1300餘噸,年產值4500餘萬元;二是柑桔種植面積5-3萬畝,年產柑桔2.4萬噸;三是草山草坡160萬畝,居全省之首,全縣山羊飼養量16萬餘隻,牛6萬餘頭,畜牧水產產值突破’7800萬元,佔農業總產值比重的34%;四是蔬菜種植面積5.1萬畝,年產蔬菜8萬噸,總產值5000萬元。

(三)圍繞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

多年來,特別是20xx年以來,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各級財政的支持下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一是茶多酚廠、雅潔公司、泰森木材加工廠等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得到發展和壯大,有效地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二是神寶牧業、中順牧業、羣博公司、綠園茶場、小揹簍茶苑等一批企業,按照“公司+基地+農户”、“公司+大户聯農户”等產業化經營方式進行規範運作,輻射帶動各類專業户80c10多户。

二、20xx年以來財政支農惠農政策及利弊分析

20xx年來,中央連續6年出台了1號文件,安排部署農業農村工作,把“三農”工作擺在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級財政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制定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政策。這些政策的出台實施,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一)財政支農政策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1、財政扶貧成果顯著。六年來各級財政投入扶貧資金共計10806萬元,幫助全縣1170名絕對貧困者和7632名低收入者脱貧,組織培訓並安排外出務工就業貧困勞動力4000餘人;新增和改造農田240公頃;新建和改建公路1213公里;解決了農村4.2萬人、16.78萬頭牲畜飲水困難。

2、農民減負增收效果明顯。通過減免農業税、減免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税,發放糧食直補、良種、農機和農資綜合補貼(簡稱“兩減免、三補貼”),每年全縣減少農民負擔117.1萬元,新增收入432萬元。

3、特色產業建設得到較快發展。近年來各級財政投入項目扶持專項資金3000萬元,改良茶園1.5萬畝,新增茶葉開發面積1萬畝、椏柑為主的林果業面積2.1萬畝、牛羊為主的節糧型草食牧畜1 6.78萬頭、大棚蔬菜為主的無公害蔬菜基地1200畝,全縣四大特色支柱產業初具規模,併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4、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財政安排農村生態建設資金270萬元,推廣農村沼氣能源建設,項目區農民以沼氣代柴火,既減少空氣污染,又保護植被林木,目前已建設沼氣池6’735口。據統計,節省柴草18萬噸,相當於封山育林6萬餘畝。實施生態公益林等項目建設,新增造林18.5萬畝,恢復了生態環境,減少了水土流失,促進了環境可持續發展。

(二)財政支農政策對發展現代農業的障礙因素分析

XX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了以發展現代農業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級財政部門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實施,促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一定加強,農户種糧積極性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一定提高,農村支柱產業得到一定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得到一定壯大,但是,目前財政支農政策措施與發展現代農業要求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財政支農投入仍然相對偏低,基礎產業難以做大做強。往年財政等先後投入大量資金,xx縣的四大支柱產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是由於地處山區,各方面因素制約,發展生產的前期投入成本相對其它經濟發達的縣市高。一方面xx縣農業產業規模小、效益低,產業沒有規模和效益優勢,另一方面財政支農投入政策強調規模,扶優扶強,致使xx縣同其它發達縣市相比,很難爭取各級財政大力支持,進一步拉大了與發達縣市的發展差距,如xx縣的茶葉產業,有品牌優勢,但無規模,只有5.6萬畝,難以達到財政支持10萬畝以上的規模要求,財政支持力度小,難以扭轉xx縣茶葉有品牌無產業優勢的局面。

2、財政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偏重農田水利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忽視其它軟件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多年來,雖然各級財政先後投入大量的資金,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支持只侷限在加強農田水利、農村清潔能等方面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對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農業市場體系、服務體系、執法體系、檢驗檢測體系等方面建設支持不夠,甚至沒有。由於農業產業體系不健全,農村現代物流體系沒有建立,服務水平低,標準化生產難以推廣,品牌意識和質量安全意識難以加強,致使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低,很難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形勢。如我縣茶葉產業,儘管茶葉加工實現了由手工製作向機械化製作轉變,茶葉生產逐漸向高、精、深產品轉型。但是由於聯合協作生產經營機制、市場監控機制及網絡營銷機制仍停留在較低效的狀況,仍然改變不了“xx毛尖”家庭式作坊加工“有品牌、禮品茶,無市場”的局面,難以發揮聯動效益。

3、財政支農資金沒有形成合力,難以發揮資金統籌效益。多年來,財政支農資金分別掌握在發改委、扶貧辦、農辦、財政、農業、畜牧、水務等多個部門,在缺少切實可行的系統科學規劃的前提下,導致財政支持政策紊亂,資金統籌使用困難,項目實施範圍和建設內容有相當程度的交叉重複,難以發揮資金統籌效益。

4、財政支持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力度小,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與現代農業發展相脱節。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社會化農業,需要有農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支持,將現代農業科技項目轉化為成果,發展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而xx縣在這些方面因財政困難等原因幾乎沒有投入,依靠的是單位自籌資金引進數量有限的設備,從業人員在推廣過程中去逐步摸索,難以達到用現代物質技術條件裝備農業、發展農業的要求。

5、財政支持農民教育培訓形式落後,難以為發展現代農業培養高素質農民。近幾年,我縣在各級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深入開展了農業實用技術、“陽光工程”和新型農民等培訓。幾年來,共投入財政資金67.5萬元,累計培訓農民4000餘人次。由於培訓形式單一落後,且大多數技術人員專業知識老化、知識更新速度慢,培訓效果不太樂觀。

6、財政支農項目資金地方配套“一刀切”,嚴重製約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的發展。xx縣是一個財政窮縣,XX年財税收入僅3339萬元,每年需向上爭取轉移支付維持運轉。相關部門下達xx縣的項目任務都要求縣財政配套資金,但是象xx這樣的窮縣、小縣根本無力配套,形同虛設。由於實施項目單位沒有工作經費來源,迫使部門冒險違規挪用項目專項資金作為工作經費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樣既影響了項目設計效益,又加重了部門壓力和負擔,也嚴重挫傷了部門爭取財政支持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

三、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建議

作為承擔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財政部門,在財政支農政策的設計和安排上,應按照現代農業的內涵要求,把思路統一到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高度上來,突破固有體制的束縛,加大投入力度,及時進行財政支農政策調整創新。

(一)圍繞發展現代農業,繼續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

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優化產業結構,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農業是第一產業,也是基礎性產業。但就產業而言,它與其它非農產業相比具有明顯的弱勢,不但點多、線長,而且短期效益不明顯,任何時候都需要政府強大支持力度和保護力度。就區域來講,xx縣與其它發達縣市相比,財力更弱,發展更困難,更需要中央、省財政的優先支持,確保財政支農投入優先增長、穩定增長的政策充分落實到位,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圍繞現代農業特性,結合縣域農業的實際,突出財政支農重點

在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財政支農投入要突出以下幾個重點:一是突出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重點抓好水、電、路的建設及改造和耕地質量的提升,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二是突出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投入,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三是突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提升農口部門社會化服務能力,以適應農業產業對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的需要;四是突出優勢農產品良種栽培、精深加工、貯運技術研究推廣投人,重點抓好茶葉、柑桔、草食牧業的發展,推進xx縣的優勢產業的改造升級;五是突出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基地建設投入,充分發揮我縣生態環境優勢,打造xx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資金管理制度,切實加大財政資金監管力度,實行項目申報公開透明管理,成立以各級政府為主的資金整合協調領導小組,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三)針對發展現代農業不同對象和環節,優化財政支農政策

財政項目資金作為政府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據不同的支持對象和環節,採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達到政策效果:一是加大財政無償投入,在產業化經營中的純公益部分,屬於公共財政履行職能的範圍,財政應無償地投人。如農產品基地的基礎設施包括水利工程、機耕道路等;二是創立財政有償投入,對於產業化經營中屬於市場籌資部分,財政可採取有償投入,支持企業擴大生產規模;三是繼續加大財政貼息,鼓勵企業使用銀行貸款,進行深加工技改、優良品種繁育、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推廣、市場改建擴建、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等,財政可在一定時期內給予全額或部分貼息;四是創立以獎代補制度,對於龍頭企業開發引進推廣良種和新技術,培訓和指導農民,開展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建設,引進推廣應用農產品精深加工、包裝、儲藏、保鮮等技術,申報農產品質量標準認證、培育產品品牌、提供食品安全服務,開展市場信息服務、建立營銷網絡、舉辦產品宣傳推廣活動等,財政可採取以獎代補方式進行支持。

(四)落實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優惠政策,取消貧困縣地方項目配套資金政策

多年來,要求地方財政“配套資金政策”,脱離了貧困地區財力十分薄弱的實際,也與國家《民族區域自治法》的相關規定相悖(《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國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民族自治地方配套資金的,根據不同情況給予減少或者免除配套資金的照顧”)。象xx縣這樣特殊貧困地區,財政靠轉移支付維持運轉,實在無力配套資金搞建設,國家應該對貧困縣市和發達縣市區別對待,根據實際情況取消xx這樣民族自治地區項目建設要求地方配套資金的政策,並給予資金傾斜照顧,切實把中央有關民族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標籤: 調研 財政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m887g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