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環境調研報告4篇範例

環境調研報告4篇範例

本文目錄2019年環境調研報告擔保行業環境發展調研報告大橋建設效益與環境影響情況調研報告關於農村環境衞生整治調研報告

這次西部開發不同於以往的最大特點,就是在開發的同時必須搞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這包含着對生態環境價值的深刻理解和認識,也包含着破壞生態環境惡果的慘痛歷史教訓。在開發之初,深刻認識西部環境特性,在全面認識的基礎上,確定正確的西部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原則,對避免開發中產生新的環境破壞,再造山川秀美的新西部將是至關重要的。

環境調研報告4篇範例

一、西部面積遼闊,生態多樣,千差萬別,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區別對待是西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之一。

西部包括陝、甘、寧、青、新、雲、貴、川、藏、重慶十個省區市,約佔國土面積的52%,人口的23%。如果加上內蒙、廣西,則佔國土面積68%,人口的25%。這裏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有世界最高的山峯——珠穆朗瑪峯,有世界最大的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有從熱帶雨林到高寒山地的各種植被;有高山峽谷、冰川雪原、荒原沙漠的各種自然景觀;有多種此處獨有的珍稀奇特物種。西部各地不僅地貌形態、自然景觀各不相同,社會經濟開發程度也大相徑庭,存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因此,在西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中必須因地制宜,區別對待,分清主次,擇要而從,以便集中有限的財力,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一定的目標,產生出預期的效益。這既是國力所要求,也是經濟規律所要求。

由於西部面積遼闊,交通不便,目前絕大部分地區尚缺乏開發的條件和適宜的開發方式。因此,對於一些重要的、敏感的區域必須設立生態環境保護區,實施搶救性保護或強制性保護,如對具有生物多樣性資源的地區、江河源頭區,以及其它具有重大科學價值或對全局有重大影響的地區;對一些目前生態環境比較好的地區,可以建立一批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為主要目標的生態特別縣,以發揮其生態功能,作為構成重建山川秀美的基礎;對於礦產資源豐富,且具有開發條件的地區劃定礦產資源開發區,同時開徵資源開發生態恢復補償費,使之在開發的同時搞好生態環境的恢復和建設;建立水資源費和水資源保護節約獎勵費制度,以促進節水社會的形成。

二、西部生態環境脆弱,初級生產力低下,目前尚不能容納較多的人羣,必須堅決杜絕盲目的移民開發,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保護優先的原則。

我國西部處於平均高程800-XX米和XX-4000多米的兩大台階及其銜接區,屬於生態環境脆弱帶任(eeotone),有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特點,也有抗干擾能力差、破壞後難於恢復的弱點,也是我國環境災難,如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霜凍、冰雹、大風、乾旱、洪水、雪崩、凍土、森林火災以及病蟲鼠害等最嚴重的地區。除了少數小塊地區之外,大部分土地農業生產潛力在50公斤/畝以下,僅相當東南沿海平原地區的六十分之一。由於自然生產力低下,目前環境人口容量很小。黃土高原區每平方公里以7-8人為宜,西部荒漠草原每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載力不會超過2-3人。因此,必須堅決反對大量人羣的盲目流入。中外開發歷史證明,單靠移民開發沒有成功的。日本從明治維新第2年(1869年)開始北海道的移民開發,直到1995年北海道仍然是日本最落後的地區。巴西為了開發中西部,不惜將首都從海濱城市裏約熱內盧遷之內地巴西利亞,並以縱貫全國的公路帶動城鎮進行移民開發,結果也是失敗的。中國從明清就開始在西部邊疆屯墾戍邊,開發建設達數百年之久,而西部落後依舊。從生態學的觀點看,西部無論是瑰麗多姿的熱帶風光,還是蒼涼悲壯大漠風情,都是億萬年來自然神奇造化之工賜予人類的財富。它們將以其稀有性、瀕危性、特異性而身價與日俱增,並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其經濟前景也是必然的。從發展的觀點看,稀有、瀕危、特異的環境資源,將隨着時間的推移日見稀缺,對它們的爭奪也日益激烈,特別是生物工程學科的發展與領頭地位的確定,生物資源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將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相對落後地區的發展一定要優先考慮稀有、瀕危、特異經濟資源的保護。反對急功近利,立足長遠,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保護優先的原則對脆弱的西部環境尤為重要。對生態環境異常脆弱的地區來説,情況不清,沒有把握時,維持現狀是最好的保護。西部一些脆弱的生態環境至今未被破壞,人口少以及人類活動少是重要原因。

三、堅持開發保護,保護為開發的總原則,摒棄舊的落後的傳統作法,代之以高技術為支撐,市場經濟為導向的西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新思路。

在近五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中,發展的不平衡現象始終存在。不平衡現象不僅顯示在不同的地區,也顯示在同一地區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説明自然環境與時代的主體經濟形式和主體經濟要素之間有着某種適應。

據有關方面研究,中國各地的猿人與智人的棲息地均具有明顯的圍合特徵和地帶交錯的邊緣特徵,以適應他們微弱的生活能力和生產水平。農業文明往往發生在大江大河的平原流域,和農業文明同時的牧業文明則都發生在北部草原。到了商品時代,繁榮首先在城市和港口出現。工業革命之後,體現技術的工業、城市、交通、市場等因素成了工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於是經濟發達的地區也由內陸平原向沿海、沿江、沿邊地區轉移。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東西部地區也由內陸平原向沿海、沿江、沿邊地區轉移。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東西部的貧富逆轉,差距日大,就是經濟形式對地域環境選擇的最好例證。經歷了農業、工業時代以後仍然落後的西部,向我們只説明一個問題:西部開發與保護必須摒棄不適合新時代主體經濟的舊的、落後的傳統作法。

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強與弱,優與劣都是相對的,也是可以轉化的。譬如西部沙漠地區,從生態的觀點看,沙漠是最不適合生產存在的地區,因為沒有水,但是沙漠地區並不缺少生命所必須的光和熱,缺少的僅僅是水。如果通過高技術解決了生命所需要的水,由於沒有污染,沙漠將會變成生產力最高的綠色產業基地。

再如荒漠草原。“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唱出了西部蒼涼悲壯的荒涼美,也唱出了荒涼的價值。荒涼也有價值,特別是當人們整天生活在越來越多的人工建築和人工生態環境中,人們越來越渴望返璞歸真,迴歸大自然的今天和明天,當荒涼越來越少的時候,建設一批具有獨特景觀價值,適宜旅遊開發的景點羣,也是對西部生態環境的一種保護方式。一言蔽之,西部開發與保護必須有新的思路,新思路必須體現高技術為支撐,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新時代經濟特徵。

四、西部環境問題複雜,研究工作薄弱,應遵循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馬列主義原則,堅持科技導向,認識先行,認識不清的決不盲目蠻幹的原則。

現代環境問題可以追溯到工業革命,但真正意義的環境科學卻只誕生在20世紀中期。環境問題的複雜性,人類行為影響環境變化響應的滯後性,從而導致人類認識滯後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上急於發展的功利思想,更增加了環境保護的困難性。例如本世紀50年代人們已經觀察到大氣臭氧減少,70年代大氣臭氧減少加快,科學家提出了人工合成滷代烷烴破壞臭氧層的問題,直到80年代中期才有第一次保護臭氧層的國際協議。今天,臭氧層破壞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有些結果比人們預料的還要嚴重得多,保護臭氧層決策的正確性也毋庸置疑。但在採取一致行動方面,由於各自利益的關係,仍然存在不少困難。一個正確的認識及其決策尚且如此,錯誤的認識和盲目的決策,其後果可想而知。

譬如黃河泥沙問題。自先秦以來黃河就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記載,黃河成了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黃河泥沙也形成了分疏論、改道論、束水攻沙論、旅淤固堤論、蓄清刷黃論等多種學派,反映了中華民族在治理黃河泥沙方面的努力。風化剝蝕,自然常態,水流搬運,自然規律。正因為如此,河口淺海才成了生態資源最豐富、人羣最集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如果降雨全部攔截,泥沙原地不動,則聚集了全球60%的人口、全球90%的捕魚量和沉積礦物的海岸海洋帶絕對不是現在的樣子。這裏有一個泥沙攔截度的問題,也有一個上下游的綜合平衡問題。

緩慢的漸變是環境特點之一。西部乾旱地區的湖泊萎縮、解體、消亡的事例久已有之。但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的苟仁錯湖,90年代還有23.5平方公里的水面,平均水深1.3米,不到XX年竟至完全乾涸,卻是絕無僅有。如果説近30年來,全國湖泊數量減少了450個,長江流域通江湖泊減少了將近一半與人類的錯誤行為有關,可這裏是人跡罕至的高原荒漠。再如黃河源頭瑪多縣4000多個湖泊,在不到50年的時間裏消失了1000多個,這裏也是人跡罕至的高原荒漠。凡此等等,類似的例子還很多。西部環境問題的複雜性,於此可見一斑。西部生態的脆弱性,環境的惡劣性,問題的複雜性,開發困難性。以往認識上的不足,以及適宜知識經濟時代開發與保護方式的探索,環境經濟協調途徑的尋求,西部不同地域單元特殊性問題的特殊處理方法等等都需要加強科學研究。加之西部地區科學研究工作薄弱,更應堅持科技導向。認識先行,認識不清的決不盲目蠻幹的原則。

擔保行業環境發展調研報告2019年環境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一、非公擔保行業發展基本情況

國務院“非公經濟36條”和省政府“非公經濟32條”發佈後,各級政府及部門都相繼出台了許多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經濟發展的意見和政策,同樣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非公擔保行業發展的意見和政策。非公擔保行業得以快速發展,地位和作用日趨提升。

截止XX年底,全市共有擔保投資機構50餘家,註冊資本金6.9億元。XX年為全市786家企業提供融資擔保總額達17.1億元。全市50餘家擔保機構中90%以上為非公擔保機構,市直7家擔保機構除一家為國有外(註冊資本金1000萬元),其餘全是非公擔保機構。可見非公擔保機構在我市擔保行業中占主導地位,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貸款難、擔保難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非公擔保行業存在的問題

市非公擔保機構始建於XX年,總體看發展較快,運行良好,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起步晚、發展慢、業務規模小、經營業務單一、抗風險能力弱等缺陷。全市50家擔保機構註冊資本金6.9億元,平均每家只有1380萬元,其中市直7家擔保機構,註冊資本金2.7億元,平均每家不到4000萬元。全市註冊資金超5000萬元的擔保機構只有5家,沒有一家超億元擔保機構。遠不能滿足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對擔保市場發展的需求。儘管造成上述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調研後發現政策不完善、政策不配套、政策執行不到位是影響擔保行業快速發展和壯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1、政策不完善。儘管國務院和省政府都有大政策出台,地方政府也相繼出台了實施意見,但往往是生搬硬套,沒有制訂明確的可操作的政策措施,以致有關政策成為一紙空文。如浙政辦發[XX]93號《關於加強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市、縣政府應當安排一定的專項扶持資金,通過參股、資助、補貼等方式,支持擔保機構的設立和發展。而我市及縣政府都沒有明確規定措施辦法,故我市沒有一家擔保機構得到政府的資金注入,加之自有的資本金不足,以致造成我市擔保機構普遍規模小、實力弱。又如浙政辦發[XX]93號文件還要求各地在繼續做好以企業房產、土地等為主的原有擔保物的同時,要努力挖掘各種合法有效的擔保資源。而各市、縣文件都未作明確規定,因此目前我市的實際情況是隻有房產和土地才能作為擔保物。而且擔保行業要求同一抵押物在銀行抵押貸款的基礎上,餘值部分經擔保機構(第二受益人)擔保再貸款時,相關部門應給予辦理二次餘值抵押登記的問題也一直未能得到解決。

2、政策不配套,以致造成有政策難落實。究其原因是相關部門政策不一、要求不一、認識不一所致。一是擔保機構與銀行合作的准入門檻較高,合作的前提是要求擔保機構成立並運行3年以上,經評審合格經省行批准授信後才准予介入貨款擔保。而我市非公擔保機構的建立XX年開始起步,因而在XX年以前均不具備合作條件,也就無法與銀行開展貨款擔保業務,相關優惠政策自然也不能惠及;二是,浙政辦發[XX]93號文件要求: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與風險控制能力強、信用好的擔保機構建立風險比例分擔機制,促進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業務健康發展,而銀行出於自身風險和利益考慮,不願意也不支持與擔保機構建立風險分擔機制,因此到目前所有擔保機構只有獨自承擔擔保貸款風險。三是擔保機構無法享受與銀行同等的債權待遇。如一旦被擔保的企業發生財產糾紛案件,其依法登記給擔保機構的抵押物將往往視為無效,就有可能喪失優先受償權,而同類案件發生在銀行身上,則將受到較大程度的保護;又如中小企業向銀行貸款發生失信行為時,銀行則可在徵信系統中將該企業列入黑名單,從而喪失在任何銀行獲得信貸支持,而擔保機構發生同類事件就無法將該企業列入徵信系統黑名單,對企業失信的震懾作用大大減弱,則擔保企業無法共享銀行的企業徵信諮詢系統。四是部門間的配合度不夠,使政策落實大打折扣。如根據建設部《關於在建設工程項目中進一步推行工程擔保制度的意見》之精神,擔保行業應該准予進入招投標擔保和工程履約擔保的業務領域,由於建設和國土部門沒有參與有關文件的制定過程而造成認識上的偏差,使得上述業務一直未能開展;又如在省內發達地區,擔保業務已向訴訟財產保全擔保等非融資領域拓展,而我市未得到法院部門的認可而一直無法開展。因此我市擔保行業目前還只限於為中小企業向銀行貸款提供擔保的單一業務,經營業務空間受到極大的制約。

3、政策執行不到位,制約擔保行業的發展。擔保行業自產生起就帶有強烈的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政府背景,是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強力推動發展的行業,同時由於擔保行業收入低,風險高,因此為推動擔保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各級政府相繼出台了許多扶持政策,如我市出台的麗政辦發[XX]47號《關於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意見》,就明確規定了專項扶持資金資助和補貼、風險準備金資助、風險補償及税收優惠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而實際執行過程中,真正落實到位的卻寥寥無幾。扶持資金資助、補貼政策由於沒制定明確的可操作性辦法,故至今我市擔保行業沒有一家得到過政府的資金注入;而由於政府制訂的標準過高、條件苛刻和擔保機構自身管理存在的不足,使得年終評估考核時符合享受風險補償和税收優惠等政策的擔保機構為數不多,使得上述扶持優惠政策可見不可得。

上述問題的存在與我市開展的國務院“非公經濟36條”和省政府“非公經濟32條”貫徹落實情況調查問卷統計結果是一致的,認為現有法律法規和政策不配套造成障礙的佔52%,要求制訂配套的實施細則的佔70%;與部門或地方有衝突,執行不力的佔56%,要求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的佔64%;認為市場準入條件苛刻、程序煩瑣的佔52%。因此強化政策完善、配套和落實是進一步優化非公經濟發展環境的關鍵。

三、優化擔保行業發展環境的幾點建議

1、統一認識、政府引導、政策推動。擔保機構利用本身具有的放大與槓桿功能,並以低收入、高風險的代價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盡了努力,同時為擴大就業、培植税源、繁榮經濟和穩定社會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並且在一定程度上為政府承擔了服務企業的責任。因此為擔保行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擔保行業的地位與作用,明確職責、協調配合,制訂和完善相關的扶持優惠政策,並強化服務、落實到位,以引導和推動擔保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2、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確保扶持優惠政策落到實處。一是要注重政策實施的可操作性。通常情況國家和省級出台政策往往講原則、講框框,要使扶持優惠政策具有可操作性、更需要地方各級政府及部門結合本地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意見,明確扶持優惠政策的具體事項、享受對象、享受條件、享受額度和操作辦法。否則就會形成有政策,無法操作的狀況,使政策成為一紙空文。二是要注重政策實施的可行性。制訂享受條件和考核標準時,要符合當地擔保機構規模、實力、自身管理等實際情況,使企業經過努力多數能享受到扶持優惠政策。否則過高的標準,過嚴的考核,只能使扶持優惠政策可見不可得,本市絕大多數企業享受不到扶持優惠政策就屬此類情況。三是要注重政策實施的協調性。一個政策的實施往往需要多個部門的配合和支持才能完成,因此在制訂扶持優惠政策時,應有相關部門參與,充分聽取意見,統一認識、協調配合,只有這樣才能使出台的政策能夠落到實處。

3、業務創新,為擔保機構開闢更加廣闊的業務空間。目前我市擔保機構還侷限於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的單一業務,業務空間十分狹小,而事實上進一步拓寬擔保機構的業務範圍還大有空間,而且也是十分必要和有意義的。如根據建設部《關於在建設工程項目中進一步推行工程擔保制度的意見》精神,全面推行工程招投標擔保和工程履約擔保制度,既能擴大擔保機構的業務空間,又可有效解決工資和工程款拖欠及出現爛尾樓問題;又如許多發達地區的擔保機構已介入財產保全擔保業務,這既解決了訴訟企業繳付保證金的問題,也拓寬了擔保機構的業務;銀行金融機構還可積極創新與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合作方式,努力拓寬合作領域,推出更多適合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項目等等。擔保機構業務空間的拓寬,必須得由政府牽頭,金融機構、城建、國土、法院等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制訂相應的配套政策,為擔保行業開拓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4、強化落實,確保扶持優惠政策執行到位。首先要求政府及相關部門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將扶持優惠政策執行到位,讓擔保機構扶持優惠政策享受到位,杜絕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其次要以向擔保機構傾斜的原則處理享受扶持優惠政策中遇到爭議事項;最後要根據政策執行過程發現的問題,不斷完善政策和操作辦法,以保證政策更合理,更具有操作性。

大橋建設效益與環境影響情況調研報告2019年環境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摘要:南澳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與大陸的連通倚靠的交通工具只有渡船,交通極為不便,嚴重製約了當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今年擱淺多年的南澳大橋將重新建設,南澳大橋的建設響應了國家“十一五”計劃,促進汕頭、南澳城鄉一體化的協調發展。本次調研我們南澳大橋的施工地點參觀學習,並向當地居民派發調查問卷及諮詢專家意見。瞭解建橋進程外,更重要的是在於從利弊兩面性瞭解南澳大橋的建設效益與環境影響情況,為當地政府提供有價值的資料,為南澳的建成後可能發生的問題及早探討出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使南澳大橋更好地服務大眾。

關鍵詞:南澳大橋 環境影響 生態環境 社會治安 經濟效益

1.調研背景

南澳——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地理位置重要。島上環境優美,植被茂密。島中的省級候鳥保護區被譽為“國際候鳥天堂”,有國家保護鳥類130多種。同時也是全國首個4a級海島生態旅遊區,是旅遊度假的聖地。目前仍以海洋漁業為主要產業。該縣擁有海域4,600 平方公里,海洋捕撈業發達,為全國水產百強縣。

然而當地的交通卻極其不便[1],乘坐輪渡是居民和遊客進出海島的唯一途徑,這使海島以上的種種優勢難以充分的發揮出來,直接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羣眾生活的進一步提高。建橋已經成為了南澳幾代人的夙願。身處一個長期孤懸海外的南澳島,很多人都希望能多與外界的環境接觸,利用本地的資源,發展本地的經濟。

而就在今年,也就是 年 1月 20 日,新的南澳跨海大橋開工建設。它的修建讓世人矚目。南澳大橋的再次修建,給了南澳人帶來了曙光。幾代人的夢想即將實現。很多專家也認為:南澳大橋一旦建成,南澳的區位優勢尤其是港灣優勢就能充分發揮出來;海島的特有自然生態環境和資源將價值倍增,帶來極大的市場效益和投資效應,形成新的投資熱潮;南澳特色產業將步入發展快車道;南澳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將吸引更多遊客進島觀光旅遊。同時,建設南澳大橋,將與汕頭市東部城市經濟新津片區的建設形成呼應,使汕頭基礎設施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提高海島與城市基礎設施的共享性,促進汕頭、南澳城鄉一體化的協調發展,有效地拓展汕頭城市發展空間,加快推進深水港口建設,有利於發揮汕頭對台優勢,主動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圈,加快對台航運、貿易發展。建成大橋之後的效益是可觀的[2]。

但是,並不是專家認為好的東西就都是正確的。畢竟,大橋的修建剛剛起步,理想中所能帶來的效益還未看到。真正修建後的效果還是個未知數。有了大橋,投資者是否就會來,旅遊者是否會摩肩接踵,海產品是否就能風銷大陸,人口是否就會迴流?最重要的是,也許會有難以想象的環境壓力:南澳人所賴以生存的、能夠吸引外界的生態環境,是否會遭到破壞?對水質、海潮、紅樹林、海洋生物等會不會是滅頂之災?

因此,我們將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查、走訪居民等方式對南澳大橋的修建及其預期效果收集相關的意見、感想。

2.南澳大橋興建進程

XX年1月,南澳大橋獲省發改委批准立項。兩年多來,南澳大橋各項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具備開工條件。今年l月16日,省交通廳正式批准南澳大橋建設項目施工許可。項目計劃總投資約12億元,南澳大橋起於澄海萊蕪圍,與省道5336線(萊美路)相接、跨海,終於南澳長山尾苦路坪,接入環島公路,全長11.08公里,其中橋樑長9341米,主橋寬14.4米,引橋寬12米,是目前全省最長的跨海大橋[3]。

據汕頭聲屏網報道,南澳大橋建設節節推進,目前南澳大橋工程海上的圍堰築島已完成6個,海上橋樑樁基礎施工正式啟動。在南澳大橋施工現場,工人們正進行繁忙的海上作業。目前,第一、二、四合同段的施工同時進行,第三合同段進場施工準備也已基本完成,在邀請招標核備、公示後即可全面開工建設。迄今為止,第一施工合同段路基清表工作已完成,軟基處理施工項目進展順利。第二施工合同段海上搭建的棧橋已有900米,會車平台3個。第四合同段鋼管樁加工製作累計完成86根。

南澳大橋開工建設,標誌着海島父老鄉親多年來的追夢之路即將實現。南澳大橋開工建設,與汕頭正在啟動的東部城市經濟帶開發建設連成一體,將進一步拓展城市發展的空間,形成城市東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格局。將進一步推動汕頭與台灣的經濟貿易合作和文化交流[4],激活南澳的港口岸線資源、旅遊資源、海洋資源和歷史文物資源,大大改善南澳人民生產生活條件,必將有力地推動汕頭新一輪大規劃、大建設、大發展,促進南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3.問卷調查情況與分析

7月我們“盛世華誕傳神州,科學發展煥新風,情擁青春獻南澳,共建和諧生態島”華南師範大學化環團委赴汕頭南澳暑期三下鄉服務隊為了瞭解南澳島人民對南澳大橋建設效益與環境影響情況的認識與看法而進行了這次調研。

3.1概況

本次調研的人羣對象是南澳島本地居民與南澳第三中學的學生,總共發出問卷150份,回收問卷120份。另外,我們還在進行其他調研時,沿途進行採訪,將採訪得到信息填入問卷。合計發出問卷220份,回收問卷180份,有效問卷178份,問卷回收率為81.8%,滿足回收效率大於70%的統計要求,統計結果可靠性較高。這次調查的市民部分採取在人流集中處隨機發放問卷的方式,在汕頭市南澳縣後宅鎮鎮中心主要街道進行。此外,還採取讓學生將問卷帶回家,向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的方式。學生部分的調查則採取在南澳第三中學隨機調查的方式。本次的調查活動得到了絕大部分居民的支持,因而開展的較為順利。我們收集並整理了大量對我們的調查有價值的信息,得出以下調研成果:

在受調查的人羣中,男性有76人,佔42.7%,女性有102人,佔57.3%。接受調查的人羣分佈在各年齡段,主要集中在16—55歲年齡段。他們中大多是高中生、漁民,公務員、個體户、軍人等為少數。接受調查的人大多對南澳大橋的建造歷史比較瞭解,同時對大橋再次開工有各自明顯的想法。此次調查對象的選取是隨機的,當統計結果表明調查對象男女比例、年齡段以及受教育程度等皆分佈均勻,而有經歷過大橋建造歷史,對大橋再次開工建設比較關心,同時在將來生活受大橋影響較大的人羣作為被調查的主體,也合乎本次調研的初衷,所以此次調研的數據可信度較高。通過向當地居民和學校學生髮放調查問卷,我們得到以下數據: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有73%的居民對大橋抱着強烈的希望。南澳大橋的建設雖然在20世紀兩次開工,兩次停工,但是大多數南澳人民依然對這座大橋滿懷希望,始終相信這座能給南澳帶來各種機遇的大橋終會建成。抱着觀望態度的人不過少數,心灰意冷的人就更少了。

而當我們問到對這次大橋再次開工的態度時,絕大多數人表現了他們相當激動的心情。從數據圖中我們可以看到,90%以上的居民是表示支持的,其中有大約四分之三的人是相當支持的。態度模稜兩可的人較少,只佔7.87%,他們都表示支持建橋,同時比較擔心大橋能否真的建成,害怕一場空。反對的人極少,只有1%,他們認為既然前兩次都建不起來,這次大橋照樣建不成,他們的想法比較極端。

對於南澳大橋建成所帶來的效益,居民們有不同的關注。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南澳人民認為旅遊業所獲得利益最大,選擇率達到60%以上。南澳島最引以為傲的,就是其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環境,每年都吸引了許多汕頭大陸居民到南澳島來觀光,相信大橋建成後,來澳人數將大大上升,旅遊收入也將提升。居第二位的是南澳的海產品出口。若能建成大橋,海產品外銷將上升一個數量檔次,增加當地人的收入。吸引外來投資、加強與汕頭聯繫、發揮深水港優勢這幾個項目也都是南澳人所關注的。説明南澳人民都很關心南澳島的發展前景,都對南澳大橋的將來充滿憧憬。

3.2環境問題分析——南澳大橋是否會造成環境隱患?

3.2.1居民對大橋是否會帶來隱患的態度

通過調查可知,南澳居民對大橋的建成是否帶來不良影響這個問題還是抱着比較辯證的態度,有近80%的人認為會帶來隱患,他們都意識到有利必有弊。也有部分居民對大橋的不良影響保持樂觀的態度,佔21%。

3.2.2居民所關注的不良影響

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南澳人民所重視的不良影響。最為重視的是當地治安問題,佔60.67%。當地的治安良好,幾乎沒有重大犯罪事件。接受調查的羣眾普遍認為南澳零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交通,南澳島四面環海,唯一的出入口就是南澳渡口,形成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局勢,人們只能通過搭渡船來回於大陸與本島。再加上輪渡有嚴格的時間規律,使得潛逃更為困難,所以一旦有人犯罪只要堵住渡口就能把犯人困在島上,極大地縮小了搜索犯人的範圍,犯人幾乎無處可逃。所以基本不會在南澳島上犯案。然而大橋一旦建成,與大陸來往方便,島上旅遊、漁業、地理等優勢將得到充分的凸顯,可能導致大批人流湧入南澳島。人口流動大,治安將承受很大的壓力,難以管理。同時南澳大橋也為犯人提供了方便的潛逃途徑。其次南澳人民重視的不良影響便是環境壓力,很多人都很擔心大橋建成後,人口增加會增加環境的承受壓力,一些工廠的進駐可能帶來環境污染,使得千百年來南澳人精心呵護引以為豪的生態環境毀於一旦。

3.2.3居民所關心的環境威脅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南澳人民所擔憂的環境問題。空氣污染是居民們最擔憂的問題,高達70.79%。他們認為觀光人數增多的同時,車輛也會相應增加,這些車輛排放的廢氣必將隨之而來,南澳島優良的新鮮空氣必將遭受嚴重破壞,他們憂心忡忡,擔心大城市裏的烏煙瘴氣會在這裏出現。其次的是擔心海水污染和對海產業的影響。南澳人千百年來就是靠海吃海,若污染了附近的海水,可能導致海產品的質量大大降低,有些生物甚至滅絕,那他們的生計必將遭受極大的影響。同時,紅樹林的生態環境與附近海潮的流向也是南澳人們所重視的問題。

3.2.4居民對大橋建成後利弊衡量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南澳人民對大橋建設預期效果還是比較理智的,超過90%的人認為有利有弊,其中超過半數的人表示利大於弊,他們認為只要適當控制和保護,大橋建成後南澳會有突飛猛進的發展;有34%的人表示利弊兼有並重,認為大橋的建設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南澳發展的同時,還需下大力氣在治安、環保等方面。總體上人們還是保持着樂觀積極的態度。

4.走訪居民

在獲得調查問卷的同時,我們還對某些居民進行進一步的採訪,以獲得更加詳細的解答,補充了問卷調查的不足,也解決了我們對有關問題的疑惑。

我們分析調查問卷後發現,有些居民相信建橋後會帶動經濟發展也不擔心建橋後的不利影響,但是他們卻不期望再建橋這一奇怪的現象。我們對他們中的部分進行了採訪,發現這重要是由於以前建橋失敗造成的。

南澳大橋的興建並不始於今年,早在 1995 年 2月,南澳跨海大橋建設項目便開工建設,時設計的大橋總長 12.6 公里,項目總投資約12億元人民幣,但投資方花了 1.76 億完成了項目鑽探、設計等前期工作以及13個橋墩、台基樁的建設後,在中國經濟“軟着陸”成功之後,投資方無力承擔跨海大橋建設,1997 年 1 月全面停工。十幾年來,這些橋墩一直浸泡在海水中,無人問津[5]。

這件事深深地打擊了滿懷希望的南澳人們,使得部分人們對南澳的興建已經失去信心。對那一代的人們來説,這次南澳大橋的興建不僅關係到他們多年夙願能否實現,也直接影響着他們對政府的信心。

5.結論與建議

經過這次調研,容易發現南澳大橋的興建無疑標誌着制約南澳發展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徹底解決[6],對於改善南澳人民和駐島官兵的生產生活、交通條件,將發揮重大作用。建設南澳大橋,是拓展城市未來發展空間,實現南澳跨越式發展內在要求。南澳大橋一旦建成,最直接的效益就是制約南澳產業發展的交通問題迎刃而解,南澳的區位優勢尤其是港灣優勢就能充分發揮出來,海島特有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資源將價值倍增,帶來極大的市場效益和投資效應。然而,南澳大橋的效益遠不止這些。建設南澳大橋,將與東部城市經濟帶新津片區的建設遙相呼應,提高海島與城市基礎設施的共享性,促進汕頭、南澳城鄉一體化的協調發展,有效地拓展汕頭城市發展空間。而且,隨着大橋建成,南澳深水港口建設也將水到渠成,使汕頭對台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7]。

經過這次調研,我們驚喜地發現:南澳島雖然相對封閉、信息比較屏蔽,島上的居民思想並不落後,他們對家園的發展很是關心,非常重視南澳的未來。對這座致富大橋,南澳人在它身上寄託了極大的希望。同時人們也有自己的想法,的想法和建議,我們對這些想法和建議進行收集,並進行探討,總結成以下幾個建議,希望能使得這座大橋更好的為南澳服務:

5.1就是希望政府及其各相關部門一定落實有關南澳大橋建設的具體措施,將各處資金、建造隊伍、施工材料等落到實處,早日將大橋建成,以圓人們的大橋夢。這是他們最迫切的想法。

5.2大橋的興建的同時,希望通過過海水管的架設,從根本上解決島上淡水緊缺的問題。也從根本上解決南澳島與大陸交通的瓶頸問題

5.3促進南澳的進一步開發建設。希望政府部門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使更多外來投資者落户南澳,帶動當地以及周邊投資環境。

5.4建設橋樑的同時,也要考慮南澳的自然環境,在台風、海洋、水文、地質災害、環境、氣象、抗震、防撞等方面詳加考慮,使兩岸暢通無阻。

5.5由於南澳島獨特的地理位置,島上有全國惟一的海島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南澳東南角的烏嶼候鳥自然保護區,正處於亞洲鳥類南遷北徙的海上通道,有130種鳥類集聚、繁殖,每年達10萬隻以上,有“國際鳥類的天堂”之稱。海島上的生物資源多樣。推進大橋建設應與保持海島資源環境的整體協調進行全面綜合考慮[8]。

5.6大橋建成後,其旅遊優勢及地理優勢將充分發揮出來,可能給島上帶來激增的人流,可能給當地的治安造成壓力。加強治安建設,增設治安點,有助於處理當地人流過大帶來的種種問題。

5.7穩定物價。旅遊業的發展可能帶動經濟的發展,同時可能使得旅遊區的物價過高,當地政府應該及時調整物價,避免影響普通居民的正常生活。

6.參考文獻

[1] 澤貴.南澳大橋開工建設. 廣東交通, guangdong traffic, 編輯部郵箱 01期

[2]陳建武.南澳縣:大橋架起騰飛之路.

[3]正新; 少英; 文珊.南澳跨海大橋設計方案通過評審. 廣東交通, guangdong traffic, 編輯部郵箱,XX年年04期

[4]侯雋.汕頭南澳島:騰躍中的粵東明珠.《中國經濟週刊》, china economic weekly, 編輯部郵箱 11期

[5]單日.南澳大橋開工建設.潮商, chaoshan businessman, 編輯部郵箱 01期

[6]張志純.旅遊扶貧與南澳旅遊經濟發展.青年科學, youth science, 編輯部郵箱 07期

[7]蔡秀文.汕頭南澳島——天堂上的海島.消費, consumption, 編輯部郵箱 02期

[8]南澳大橋:助海島騰飛潮商, chaoshan businessman, 編輯部郵箱 XX年年 01期

7.致謝

本次關於“南澳大橋建設效益與環境影響情況”的調研得到了華南師範大學團委以及化學與環境學院的大力支持,在調研過程中也得到了南澳中學、南澳第三中學以及當地人民的支持,在此對所有支持和協助此次調研的單位和個人表示感謝!

關於農村環境衞生整治調研報告2019年環境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在紮實推進統籌城鄉發展過程中,加強村莊規劃佈局,引導農村社區建設,高度重視農村環境建設,把村容整潔擺在了十分重要位置,明確要求大力加強環境保護工作,不斷改善農村衞生條件和人居環境。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始終把土地整治工作與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把土地置換安置小區建設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抓手,注重加強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村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一些試點示範村鎮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但也有不少鄉村環境衞生髒、亂、差現象比較嚴重。其城管局所駐的鎮村也不例外,村有4259人,1065户,16個村民小組衞生髒、亂、差較為突出的小組有:河邊、學堂下、胡屋坪、老安置地、新屋、老屋、火車站及邱屋、楊屋等。雖然工作隊進駐後與鎮、村一起不定期進行裝運,但由於經費、人員等問題的困擾及村民素質的問題有待提高等客觀因素制約着多項工作的總體推進。“三送”工作隊就此開展專題調研活動,現報告如下:

一、當前農村環境衞生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生活污染不斷加劇。

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隨之生活污水和垃圾數量也持續增多。現場觀察到,農民生活污水和垃圾,大部分未經處理,就隨意傾倒、隨意排放,日積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污染越來越重,局部地區溝渠淤塞,污水橫流。本村河邊小組(老一中對面)有一個村委的簡易垃圾池,周邊300多户的生活垃圾全部傾倒在河邊,大雨來時直接被大水沖走,由於車子進不去,給周邊的村民帶來很大的健康隱患。

(二)公共設施配套不齊全。

大多數村只注意農民住房主體工程建設,而對新村道路、供電、供水、排污、衞生、綠化、美化、亮化、垃圾和污水處理等附屬設施大多沒有同步建設、及時配套。

(三)管理機制缺失。

一是部分村級衞生隊伍不健全,環衞設施不配套;二是大部分村缺乏公共衞生管理機構,環境衞生長期處於無人抓、無人管、放任自流狀態;三是沒有形成村環境衞生工作機制,收集、處理垃圾(污水)的責任沒有落實到位。

(四)飲用水安全難以保障。

目前村自來水水源大多為地表水,極易受到各類污染源的侵蝕,水質差,且大部分無處理設備;不少地方供水能力不足,嚴重影響農民生活用水。村處於城鄉結合部,部分村民還未安裝自來水,問題比較突出的如老屋小組黃日春等25户,要求安裝自來水問題多次與工作隊聯繫,但由於目前火車站的自來水壓力不夠,只能等到206國道改建後,新增自來水新管線方能解決。

二、主要原因分析

當前統籌城鄉發展的環境污染問題,是由多種因素長期累積所致,其根源在於發展不足或發展不當。

一是重視不夠。長期以來,城鄉分治的二元結構使得環境整治的重心幾乎全部放在了城市,對農村環保工作重視不夠,廣大農民的生存環境權益未能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與城市和工業污染防治相比,農村污染防治工作,既無全面系統的措施,也無強有力的管理手段,使得農村環境衞生工作基礎十分薄弱,在政策扶持、資金投入、技術支撐、監督考核等方面亟需進一步加強。

二是投入不足。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欠帳較多,加上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務投融資機制和政策,導致農村環衞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雖然每年村有5000元的環衞經費,但到現在一直未到位,每次的垃圾裝運都要村委及“三送”工作隊先行墊付。

三是意識不強。不少羣眾對環境的危害性認識不足,日常生產生活行為缺乏必要的環衞知識作指導,尚未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相關部門環衞宣傳教育力度不大,未能達到進村入户、家喻户曉,導致農民參與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不高,統籌城鄉發展的主體作用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三、加快推進新農村環境衞生整治的幾點建議

目前我統籌城鄉發展環境衞生狀況不容樂觀,已經成為影響各地紮實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突出問題,應引起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為此建議:

(一)將農村清潔工程列為市政府民生工程,大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農村環境衞生整治是一項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統籌發展,造福百姓的基礎工程。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實現村容整潔勢在必行。建議各級黨委、政府以統籌城鄉發展和蘇區振興發展為契機,進一步重視抓好農村的環境衞生整治,將農村清潔工程納入各級政府的民生工程,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工作推進機制,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改善農民人居環境。

(二)堅持規劃先行,研究制定農村環境保護規劃。

要科學編制鄉鎮、村莊建設規劃,統籌安排建設村鎮基礎設施,推進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區域共建共享。要以市、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為基礎,認真編制農村環保規劃和垃圾處理等專項規劃,明確農村環境整治的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推進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向農村覆蓋延伸。

(三)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對農村環境整治投入力度。

在積極爭取國家、省項目資金支持的同時,市、縣政府應從城市建設維護費和土地出讓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於鄉(鎮)、村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中轉補助;市、鄉財政應對垃圾運輸和養護保潔經費予以保證;村莊清掃保潔費用可適當由村集體(置換土地收益,建立部分集體房用於衞生所、超市等公益收益,部分土地出讓所得)和農民自籌,也可設立“村衞生保潔基金”。從長遠看,各級政府應將農村環保和環境衞生整治項目納入各級財政預算,逐年提高佔地方生產總值的比重,建立農村環保長期、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

(四)重視抓好項目資源整合。

目前,國家和地方對農村環境整治投入有限且涉及多個部門,建議在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以市(縣)為單位,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和涉農環保獎金,將農村環保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新農村建設示範工程、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工程、村村通工程、農村飲用水工程、生態家園富民工程、農村清潔工程、文明村鎮建設、農村改水改廁、農網改造、村衞生室建設等有機結合,聚合有限財力,集中區域,統籌使用,抓好試點示範,從而產生集聚效應。

(五)注重加強農村環境衞生管理長效機制建設。

各級黨委、政府應把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納入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工作總體安排,抓緊制定農村環境整治規劃和農村清潔工程實施方案,將環境整治納入市縣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加強鄉村環衞隊伍建設,制定和完善環境衞生管理村規民約,加大對環境整治的宣傳教育力度,不斷提高農民羣眾的文明意識和環保意識,逐步建立適應農村環保工作需要的監管體系和環境衞生保潔運行管理的長效機制。

(六)突出重點,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環境整治。

農村環境衞生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當前,應鎖定有限目標,在統籌規劃建築垃圾、污水和糞便處理設施的同時,把垃圾集中處理作為新農村環境整治的切入點,加快推進覆蓋市鄉村三級生活垃圾收集、中轉和處理網絡建設,因地制宜建立各具特色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有條件的地方,應建立完善收運系統,將農村生活垃圾轉運到城鎮垃圾處理場處理或實行垃圾分片劃區集中處理;在缺乏垃圾處理場的地方,鼓勵農民開展簡易、有效方式處理。

標籤: 調研 報告 環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8n4wl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