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關於振興雲南茶葉產業的調查報告

關於振興雲南茶葉產業的調查報告

古人云,“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曲茶”。自古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缺不了“茶”。今天,我們就更缺不了“茶”。在雲南這樣的邊疆民族地區,茶是推動西部大開發、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和綠色經濟強省的天然契合點。 茶業是永恆的產業

關於振興雲南茶葉產業的調查報告

茶葉的發現與開發,茶文化的創造,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如果説神農氏是農業的發明者,那麼他同時也是茶業的發明者。茶和中華民族的生存是息息相關的,茶業在神州大地上的發展已經有5000多年曆史了。 唐代陸羽寫《茶經》,開宗之句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指出了茶樹的起源地在南方。這個“南方”據專家研究很可能就是雲南。世界茶組植物已發現的有40種,分佈在雲南的最多。在瀾滄江、怒江和元江流域的深山老林中,人們可以看到許多野生型和栽培型的古茶林。勐海縣大黑山原始森林中,有一株大茶樹,高達32米,樹齡有1700餘年。雲南茶樹近緣之多,大茶樹年齡之長,可稱世界之冠,説明雲南的確是茶樹起源的中心。

雲南也是我國茶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華陽國志》記載,周武王伐紂,有云南一些民族的軍隊參戰,雲南茶作為貢品獻給了周武王。《蠻書》中説:“茶出銀生城界諸山”。“銀生”即現在的景東,是南詔國“銀生”節度府所在地,説明早在唐朝的時候,瀾滄江流域廣大山區已是茶葉的重要產地。到了明清,雲南已有名茶問世。徐霞客在日記中説,他到鳳慶時,住在一位梅姓老人家裏,庭院外喬松修竹、間以茶樹,主人以太華名茶招待,“茶味甚佳”。普洱茶在清代是貢茶,正如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所説:普洱茶“每歲入貢,民間不易得也”。 茶業是最古老的產業之一,它發展了5000多年後還有生命力嗎?茶業是雲南廣大地區“衣食萬户”的產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它還有生存和競爭能力嗎?這是我們當前必須回答的大問題。 實際上,茶業是一個永恆的產業。正是在全世界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今天,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交融的時代,茶的特有價值才真正顯示出來,茶業才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與領域。

茶業的發展,依託於它對人類生存的重大價值。這種價值是人們在數千年的生活實踐中逐步體味出來的,是通過現代科技而深刻認識的。一片小小的茶葉,包含着500多種有機化合物,是人們養生健體、延年益壽的無價之寶。正是這一片片小小的茶葉,可以延伸出一串長長的產業之鏈。 茶能解渴生津,是低脂肪、低熱能的天然飲料。宋代大文學家蘇軾認為,經常飲茶,勝於服藥,曾有詩云:“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當時的日本人榮西來中國學習,參與茶事活動,回國後説:“茶乃養生之仙藥,延齡之妙木。山若生之,其地則靈。人若飲之,其壽則長。”歷史上和現實中愛好茶飲之人,多是健康長壽者。茶飲從中國傳出,已成為世界性的飲料。許多專家預測,21世紀的飲料將是茶的世界。目前,茶飲品的開發方興未艾,既有純茶飲料,又有混合茶飲料。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和瑞士雀巢公司都在開發茶飲料。從發展趨勢看,茶飲料市場不斷擴大,茶飲料產業正在成為一個大產業。 茶食品指含有茶葉的食品,既有主食,也有副食和零食。茶米飯、茶麪包、茶點心、茶餅乾等已經面市,受到消費者的廣泛歡迎。食用茶葉比喝茶更能全面地攝取茶葉的有效成分,更有利於人們養生延年。一旦茶食品進入千家萬户,茶產業的根基就非常深厚了。

茶葉的500多種有機化合物中,有許多防病治病的藥效成分。比如,茶多酚能阻斷亞硝基化合物在人體內的合成,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增殖,對防癌抗癌有明顯作用。氧自由基能引起細胞功能衰退,導致人體衰老,是“百病之首”,而茶多酚則具有極強的消除活性氧自由基的功能。採用現代科技手段,將茶葉中的藥用成分提取出來,可生產出防治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肝炎等病症的系列藥品。 茶葉中的茶色素色彩豔麗,着色效果好,穩定性極佳,本身含有多種營養保健物質,是食品、飲料最理想的着色劑。利用茶葉成分,可以製造化粧品、芳香劑、防氧化劑、除臭劑,可以製造高效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以及有益人體健康的紡織品。茶葉還可以用作飼料,茶飼料可以增強抗病能力,餵豬可以提高瘦肉率,餵雞可以提高產蛋率。

隨着人們對茶葉功效認識的不斷深化,茶葉發展正在經歷一場革命。隨着茶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茶產業必將成為前景光明的、永恆的產業。 茶與農業現代化

雲南是農業大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現代化,是“十五”期間雲南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農業現代化從何入手?必須尋找一個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只能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改造、提升糧、油、畜、果以及煙、糖、茶、膠等傳統產業,使之走向市場、走向世界。從雲南實際出發,特別需要振興的是茶業。目前,雲南茶業產值不算大,只有十幾億元,但茶業在雲南經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首先,茶業是“衣食萬户”的產業,全省大多數地方都種茶,參與種茶、製茶、售茶的人口達1300萬,茶税構成許多地縣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例如,鳳慶縣有34萬人種茶,幾乎佔到了全縣總人口的80%以上,茶税佔縣財政收入的20%。勐海縣農民收入和縣財政收入的30%都來自茶葉。其次,雲南貧困山區面積大,人口多,貧困羣眾吃鹽穿衣,供孩子上學,主要靠茶葉收入。對他們來説,脱貧靠茶葉,致富也要靠茶葉。第三,茶業是成千上萬的農户從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直接走向市場經濟的產業。我們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正迎面湧來,千百年來生活在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環境中的農户怎樣適應這種形勢呢?生產出無污染、高質量的茶葉供應國際市場,是一條現實的出路。 在調研中我們看到,振興雲南茶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現實的選擇,甚至可以説振興雲南茶業的條件是相當優越的。

生態條件好。俗話説,高山雲霧出好茶。雲南地處亞熱帶山區,氣候温和而濕潤,日照短而多霧,土壤有機質豐富而排水通暢,茶葉嫩度好、茸毛多,芽葉內含物積累高。早春回温快,春茶上市可以比閩、浙茶葉早一個月以上;採收期長達10個月,有利於均衡生產。雲南茶葉生產以資源採集型為主,開墾山坡地種

植,基本無污染,農藥殘留量低,茶葉品質高,甘醇回味,經久耐泡。雲南這種生產高品質茶葉、建設世界一流茶區的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種植條件,還有利於發展特殊優質半發酵茶,如台灣的烏龍茶等。 種質資源豐富。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37個種、3個變種茶組植物中,雲南有33個種和2個變種,其中25個種和1個變種是雲南獨有的。雲南廣袤的高原、山谷、丘陵上生長的不同類型的大茶樹和古茶園,以及省茶科所建立的現代茶樹資源圃,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樹資源活體園。雲南獨有的大葉茶種是世界上少有的優良茶樹品種,其茶多酚、兒茶素、氨基酸、咖啡鹼等含量均高於國外良種和國內其他茶區的小葉種。 生產歷史悠久。雲南茶葉生產可追溯到商周時期,唐宋以來得到較大發展,明清時期逐步形成的普洱茶成為茶中珍品。悠久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製作加工經驗,形成了名牌產品,形成了廣大的市場,也創造了具有地方和民族特點的雲南茶文化。

茶園面積大。全省茶園面積已達245萬畝,採摘面積207萬畝,均居全國首位。

科研力量較強。省茶科所設在勐海,有科研人員200多人,建立了國家級茶樹種質資源圃,保存着800份種質資源,培育出“雲抗10號”等優良品種。思茅茶樹良種場有科研人員18人,經營試驗茶園1000畝,建場18年來共繁育良種苗木2000多萬株,推廣到全省100多個點,成為種苗科研、生產、加工的基地。雲南農業大學設有茶葉專業,培養高等茶葉技術人員。一些地區的農校還設有茶葉專業,培訓中等專業人才。 經營機制較新。農業現代化要靠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從80年代中期的“三結合一體化”到今天的農業產業化,雲南省茶業的生產經營方式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不斷創新。思茅地區以“三結合一體化”形式建設的15萬畝優質、高產、高效的新型大茶園和加工廠,已初步實現公司加基地加農户的產業化經營,年創產值超億元。龍生公司直接管理的茶園面積在3萬畝以上,帶動以種茶為主業的茶農就有4395户、16720人,其中光是從昭通地區轉移來的特困羣眾就有11339人,茶户年均收入已達6000元。大渡崗茶葉實業公司用股份制等多種形式將國家、集體、個人連接起來,合理配置土地、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以“大渡崗”優質品牌打開了銷路,站穩了市場。在國家投入和銀行貸款未增加的條件下,茶場發展起1.8萬畝茶園,使周邊大渡崗、勐萬兩個鄉11000茶農走上了致富之路。這些不斷創新、成長的茶葉農工貿一體化龍頭企業為茶葉產業化、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市場前景好。據專家預測,茶葉將主導21世紀的飲料市場。世界茶葉市場前景較為樂觀,有機茶增長較快,年均增幅25%以上。國內消費潛力更大。比如,2000年我國人均年消費量只有375克,低於世界人均年消費約500克的水平,也大大低於日本等國1200克的水平。近年來,全國各地到雲南採購茶葉十分活躍,包括浙江、福建、四川、湖南等產茶大省。廣西橫縣年產5萬噸茉莉花茶,其中80%的茶胚來自雲南。茶葉是我國的傳統出口商品,在出口農產品中佔有重要地位。雲南年自營出口1萬噸,創匯約2000多萬美元,發展外向型茶葉經濟有較大的潛力。 茶業振興十策

雲南茶園面積全國最大,茶葉產量全國第三,發展潛力不小,但是也面臨着許多困難和挑戰。在重點發展煙草、礦產、生物、旅遊產業的同時,對茶產業發展思路、指導思想、技改、投入等重視不夠,科技含量低,單產低、品質差;加工工藝落後,名茶少,品牌雜;缺乏營銷手段,市場佔有率低;管理水平落後,銷售環節多,税賦重,茶葉加工企業絕大多數效益不佳。以勐海茶廠為例,那是生產“大益牌”普洱茶的龍頭企業,有時年出口訂單遠遠超過當年的產量。但由於企業包袱和税賦重,缺乏資金收購原料,很難達到精製加工的生產規模,從而使一個市場看好的企業成了虧損户。從雲南茶葉生產的整體水平看,由於沒有統一標準,集約化程度低,很難實現規模效益,從而導致抗風險能力弱,難以參與國際茶葉市場的激烈競爭。 困難和差距是潛力所在,挑戰和風險是動力之源,雲南茶產業正面臨一個重大轉機。當務之急,振興雲南茶產業應當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觀念更新,振興茶業。觀念更新要着重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自然經濟、計劃經濟的觀念轉變為市場經濟的觀念,茶業要着眼於全國和世界市場。另一方面是從只見茶葉不見文化的觀念轉變為以茶文化帶動茶產業的觀念。雲南茶產業因多年培植和所具有的各種比較優勢,只要以較少的投入就能創造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就可形成種茶能脱貧、種茶能致富的積極思想。弘揚茶文化,發展茶產業,符合全人類“清潔生產,文明消費”的大趨勢,符合雲南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方向,符合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和綠色經濟強省的戰略要求,是觀念更新的精神所在。

(二)減輕税賦,寬鬆環境。這是思想解放、觀念更新的必然要求。發展是靠人去推動的,是靠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去實現的,而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只有在寬鬆的環境中才能發揮出來。按照“三個有利於”的標準,在雲南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是茶業和其他事業發展的關鍵。 為茶業發展創造寬鬆環境,首先要採取的重要措施就是減輕税賦。我國現行的茶葉税賦比世界上其他產茶國都高。調查表明,從購進每公斤6元的毛茶到加工成16元的成品茶銷售,納税額高達增值額的一半左右。有的地方茶葉的税收竟佔產值的4成。如此高的税賦如果不作適當調減,將損傷茶農和茶葉加工企業的生產積極性,茶業發展將缺乏後勁。

(三)大力推廣良種茶樹。世界茶園平均畝產66.7公斤,肯尼亞達143.3公斤。我國平均畝產51公斤,福建最高為73公斤,而云南僅為36公斤。為了改變這種落後狀況,必須在茶樹栽培上實施一場革命,即擴大無性系茶樹良種應用面積,並對茶園實行科學的標準化管理,實現茶葉生產的優質高產,建設好茶業的第一車間,為生產名牌茶葉創造堅實的基礎。

(四)積極發展有機茶。近年來,國內外市場上普通茶供大於求,價格下跌,但是有機茶銷售量卻快速增長,這是一個大趨勢。所謂有機茶,是在無任何污染的地方,按“有機農業”生產方式產出鮮葉,在加工、包裝、貯運過程中不受化學品污染,並經“有

機食品”認證機構審查、頒證的茶葉。由於有機茶安全保健,色、香、味俱佳,在國際市場上的售價比一般名茶要高出30%-50%。有機茶的單位面積產量比普通茶要低,但由於不施化肥、不用農藥,單位面積的成本也比普通茶要少,因此經濟效益是好的。雲南大部分茶園分佈在遠離城鎮的山區,空氣濕潤,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病蟲害少,許多茶區保持着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具有生產有機茶的優越條件。我們應抓住機遇,把有機茶作為出口創匯的主要產品。

(五)依靠科技,建立標準。科技進步,是茶業現代化的根本保證,要把新品種、新技術加快推廣到生產實踐中去,提高茶葉生產的科技含量。要充分重視提高茶農、茶工的素質,加強職業教育,開展技術培訓,重視培育企業文化。 茶葉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研究和制定茶葉的標準化生產規程。當前的茶葉生產技術仍然沿用傳統的耕作加工技術,很不適應茶業發展的客觀要求,限制了茶葉產量和質量的提高,影響了茶葉生產的經濟效益。要儘快建立茶葉質量檢測中心,把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經驗結合起來,確立合理的技術指標和技術措施,形成以雲南特有的大葉茶生產為基礎的茶葉生產標準,這對於創制名牌茶品,擴大滇茶市場,建設現代化的、高效益的茶產業具有重大意義。

(六)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深化改革,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茶葉生產經營體制,是體制創新的當務之急。按“三結合一體化”發展起來的牛洛河茶廠,實行國家、集體和個人合資的大渡崗茶廠,經過股份制改造的龍生茶葉公司,都在探索體制創新的路子,發展勢頭很好。現在,公司加基地加農户為核心的“三結合一體化”生產經營方式已在全省產茶地區推廣開來,但還要進一步完善。要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大改制力度,對國有、集體茶葉企業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只要有利於國家、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不論採用何種形式都應當支持和保護。同時,要積極引導和扶持茶葉大集團加快發展,以提高茶產業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七)開發新產品,延伸產業鏈。為追求健康長壽,人們對天然的保健飲品、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趨之若鶩。要適應這種不斷擴大的消費需求,充分發揮茶葉的品質特性,運用現代科技,生產系列茶飲品、茶食品、茶藥品和茶用品,不斷延伸茶的產業鏈,做強做大茶產業。同時,在茶業結構調整中,要與發揮雲南花卉、天然藥物的種植優勢緊密結合,開發香花茶、草藥茶、保健茶的產品和市場。近三年來,元江、思茅兩地分別種植了5838畝和400畝茉莉花。因其花期早、花期長、產量高、香味濃、品質好,吸引了一些原來在廣西加工花茶的客户前來投資。如投資元江的玉元茉莉花茶葉公司,年預計產鮮花700噸,加工花茶938噸,工農業產值1721萬元,大大提高了茶葉的附加值。

(八)創造名牌,開拓市場。名牌就是效益,名牌就是市場。浙江以“龍井茶”這個獨有品牌,2.73萬噸的名優茶創產值14.8億元,平均每公斤54.8元。雲南名優茶僅有0.78萬噸,產值1.47億元,平均每公斤18.85元。普洱茶、滇紅是雲南的名優茶,在國內外有較高的知名度,要儘快建立技術質量標準,創造和發展普洱茶、滇紅系列的名牌產品,搶佔市場,提高效益。

世界茶葉市場有一個新的動向,即茶葉交易中心從消費國轉向生產國。我國也有這個趨勢,目前全國主要茶區都建立了產地批發市場,僅浙江就有40多個。而云南作為產茶大省,市場建設相當滯後,專業市場剛剛起步,有場無市,無序競爭,嚴重製約着茶業的發展。因此,在普洱茶、滇紅產地建設茶葉批發市場,培育和壯大昆明中心城市茶葉的綠色批發市場,建立茶葉銷售網絡的電子商務綠色市場,舉辦全國茶葉交易會、名優茶展銷會,制定鼓勵開拓茶葉市場的政策,規範市場秩序,是雲南茶業發展的重要措施。要發揮雲南茶葉的優勢,緊密結合連接東南亞、南亞的國際大通道建設,開拓茶葉的綠色國際通道,立足積極開拓內銷市場,恢復東歐及穆斯林國家市場,大力拓展東南亞及歐美市場,全面進行營銷創新。

(九)走出去,引進來,建設開放式的茶產業。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必須實施“走出去,引進來”的戰略,建設開放型、外向型茶園,發展“定單茶”、“創匯茶”,建設開放式的茶產業。要鼓勵多種經濟成分、吸引非茶企業投資茶業,開展與國內外茶葉大企業的合作,促進茶葉深加工和形成全球性的營銷網絡。要爭取國家批准在雲南設立綠色食品認證的分支機構,努力引進國際有機食品認證機構,爭取更多茶葉產品得到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認證,開拓雲南有機茶的世界市場。

(十)高度重視,加大投入。茶產業是雲南最有希望的產業之一,只要引起重視,加大投入,資源優勢就會變成經濟優勢。據專家測算,如果茶葉單產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每畝可增產15公斤,現有207萬畝的採摘面積就可增值3.1億元;如果提高茶葉質量,每公斤農業產值增加10元,現有產量7.5萬噸就可增值7.5億元;深加工潛力就更大,如果每公斤通過加工增值20元,現有茶葉產量7.5萬噸就可增值15億元;如果在發展名優茶上狠下功夫,培育10%的高檔茶、20%的中檔茶,平均每畝產值達到大渡崗目前的中等水平2000元,則全省茶葉可增值40億元。另外,如果使出口茶從現在的1萬噸達到3萬噸,可出口創匯6000多萬美元。加上現有產值,在今後若干年內形成100億元的大產業是很有希望的。但這需要各級政府和社會各方面都來重視茶產業的發展,千方百計增加投入,要綜合運用税收返還、技術改造、退耕還林、扶貧、市場建設、科技推廣等政策和措施,向茶產業和茶文化傾斜,實實在在地推動雲南茶產業的振興。

弘揚茶文化

茶香的雋永,茶文化的典雅,使中華文明更具韻味和魅力。片片清麗香醇的茶葉,本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奇妙載體。要振興茶產業,必須弘揚茶文化。

茶文化發祥於中國,傳遍了世界。日本經濟起飛併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日本茶道迅速崛起成為“國禮”;韓國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之後,大興茶禮,國家級進茶儀式表演者多達54人;我國台灣、香港位列創造亞洲經濟奇蹟的“四小龍”行列,中華茶藝在兩地興起,香港的“無我茶會”有5000人蔘加,顯示出中華茶文

化的巨大魅力。隨着中國向新的世界經濟強國邁進,中華茶文化必將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燦爛輝煌。

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表現在社會、人文、哲學、宗教、地理、歷史、文學、藝術、醫藥、保健、工藝、考古等廣泛領域。茶文化是雅俗共賞的文化。自古以來,愛茶者既有帝王將相,也有平民百姓;既有文人雅士,也有凡夫俗子;既有漢族茶文化,也有少數民族茶文化,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民族的茶文化彼此滲透、互相影響,融匯成豐富多彩的中華茶文化。

民眾創造了茶文化,名人提高了茶文化。公元8世紀後期寫下《茶經》的陸羽,被後人奉為“茶聖”;宋徽宗趙佶親著《大觀茶論》,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唐代詩人盧仝寫下了傳唱千年的《茶歌》;陸游寫茶詩三百篇,蘇軾伴着紫砂茶壺吟詩揮毫;乾隆皇帝四次造訪西湖茶區,加封“御茶”18株;著名作家老舍酷愛茶藝,留下名劇《茶館》;毛澤東主席喜歡以茶會友,寫下“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的詩句

茶文化是有關茶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和,但茶文化在歷史演進中,始終內含着一種真、善、美的崇高精神。茶葉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與人們追求真、善、美的精神相契合。詩人韋應物説:茶“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源。”盧仝的《茶歌》,更道盡茶性之神奇:“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信息時代,風雲變幻,節奏緊張,關係複雜,人們非常需要鬆弛神經,調適心靈,昇華精神。茶被譽為“靈魂的飲料”,對人心有一種特別的陶冶作用。通過茶文化的薰陶,“盡茶之真,發茶之善,明茶之美”,可以昇華人的精神,有利於創造新的人類文明。

弘揚茶文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建設新茶學。茶學是一項實踐性和創造性的事業,是一門不斷髮展的學科,既包括對茶葉品質及其種植、加工、貯運、銷售的科學研究,也包括對茶葉影響社會發展和人類精神的理論探索,這是奠定現代茶文化基礎的必需之舉。

二是發展茶館、茶藝。茶館、茶藝是茶文化的物質載體和表現形式。充分收集整理雲南古樸濃郁的品飲方式及飲茶習俗,加以創新利用,研究開發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茶館、茶藝,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茶對人心的陶冶作用,是通過人和茶、茶器、茶境的聯繫過程而實現的。泡茶、品茶是一種別緻的藝術創作活動,需要調身、調息、調心,達到敬、清、和、靜的狀態,並與壺、杯、茶、水、境發生物我兩忘的溝通。在這裏,泡茶者和品茶者都處在一種特殊的審美狀態中,配以古色古香的茶具和玄遠空靈的樂曲,人們的心靈從現實的功利關係中超脱出來,進入理想的茶藝境界。另一方面,高雅、清靜的茶館也成為人們訪親會友、交流信息、會談商務的理想之所。

三是茶園、茶廠、茶店、茶館、茶葉公司,都要以茶文化為魂,才能具有生機和活力。

四是發展茶旅遊。名山名水出名茶,茶旅遊具有特別的吸引力。雲南許多旅遊勝地都有神祕的古茶林,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大渡崗等一些地方的萬畝茶園是人力和天工共同創造的奇境,置身其中,才能真正體味到人與自然和諧的偉大力量。要把古茶樹林作為自然文化遺產,把現代生態茶園作為旅遊觀光地保護、利用起來,通過重振“茶馬古道”的茶文化品牌,發展茶旅遊。茶旅遊應當做到“一觀、二聞、三採、四炒、五品、六購”,這是擴展茶葉市場的重要方式。

五是培養茶文化人才。農業大學的茶葉專業,各種茶葉專科學校要培養高素質的茶葉科技人才和高素質的茶藝人才。

六是進一步加大滇茶文化的宣傳,塑造滇茶新形象。支持創作茶歌舞、茶戲劇、茶影視、茶書畫,擴大雲南茶產業和茶文化的知名度。

七是舉辦茶葉節和茶文化研討會,擴大國際交流,開拓世界市場。

八是建設茶葉博物館,普及茶文化知識。

念好“茶經”,弘揚茶文化,振興茶產業,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綠色經濟強省和國際大通道,實現民族文化、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雲南社會將更文明,雲南山河將更美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enp3r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