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農經局茶葉產業調查報告

農經局茶葉產業調查報告

1市茶產業現狀

農經局茶葉產業調查報告

1.1種植面積的變化

茶葉是市傳統農作物,1978年開始,茶葉生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調動了茶農的積極性,1982年全市茶葉面積達到8.1萬畝,為歷史最高水平,產量350噸。百畝以上茶葉基地有136個,其中,500畝以上的有34個。有茶葉初制廠53家,精製茶廠4家。有地方傳統名茶八個。即:南城麻姑茶、金溪雲林茶、臨川竹葉青、南豐軍峯巖茶、宜黃米茶、黎川德勝毛峯、南城洪門嶺茶和甜茶等。1982年後,由於茶葉市場不景氣,加上1991年的特大凍害和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市茶葉生產不斷受挫,茶園面積逐年下降,到九十年代未,面積不足3萬畝。進入本世紀,經過淘汰和調整,到XX年,全市茶葉總面積2.6萬畝,茶葉總產量1525噸。百畝以上茶園不到50個,茶葉初制廠10餘家,精製廠1個,八個地方傳統名茶絕大部分沒有形成產量,消聲滅跡。XX年以來,白茶和青茶(烏龍茶)等茶類有一定發展,其中,白茶麪積約3000畝,青茶麪積約3500畝。

1.2種植品種

市茶樹主要品種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從安徽、福建等地引進的上梅州、福鼎大白和茶樹羣體品種,種植面積佔現有面積的80%左右。上世紀九十年代引進了烏牛早、福雲595、龍井43、浙農117等品種,種植面積佔總面積的5%左右。進入本世紀以來,引進了安吉白茶、安溪鐵觀音等品種,種植面積佔總面積的15%左右。

1.3茶葉產量

市茶葉絕大部分為綠茶,年產量1519噸,佔總產量的99.56%,其中,名優茶產量254.7噸,佔茶葉總產量的16.7%,主要品種有:龍井茶、毛峯茶、麻菇茶等。近幾年開發出白茶、青茶等新茶類型,其中,白茶產量2.2噸,佔總產量的0.14%;烏龍茶產量3.5噸,佔總產量的0.3%。

2茶葉基地生產情況

市茶葉經過多年的發展和調整,在傳統綠茶生產的基礎上,發展了白茶、青茶生產,並且形成了一批生產規模較大,種植品種集中,有一定影響茶葉生產基地,總面積達到13800畝。

2.1綠茶生產基地

綠茶在市種植歷史較長,是一項傳統農業產業,是市茶產業的主打品種,在全市各縣(區)都有生產。主要基地有:

2.1.1金溪縣華僑農場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引進婺源綠茶羣體品種,種植面積最大時達1.2萬畝,後因城市建設用地需要,茶葉面積逐年減少,現有種植面積4100餘畝。全場有七個分場,現已全部改為個體承包經營,每年生產龍井等春茶25噸,珠茶90噸,畝平均產值1400萬元。珠茶銷售上海、浙江市場。該場生產的“秀谷銀毫”多次被評為省名優茶和地方名茶。

2.1.2南城縣麻菇山茶場

有300多年茶葉生產歷史,茶樹品種以地方麻菇茶為主,上世紀八十年代形成一個發展高峯,引進了上梅州、福鼎大白等茶葉良種,面積發展到3200多畝。後因旅遊開發、茶農下山,茶園失管,面積逐年減少,現保留面積1750畝,年產春茶約16噸,產值128萬元。1985年麻菇茶被評為“省地方優質名茶”。

2.2白茶生產基地

白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在市種植,主要品種是福建的“福鼎大白”,由於是作綠茶品種引進的,因此,沒有生產白茶。近些年來,隨着人們對白茶認識的提高,將其識為“名貴茶“,江南茶區出現了“白茶熱”,市從XX年開始引進種植生產白茶,現有面積約3000畝,主要種植基地有二個。

2.2.1市農業科技園示範茶場白茶基地

由浙江茶農丁嶽進父子承包,XX年從浙江引進“安吉白茶”,在該場原有老茶樹品種“鳩坑”近30畝的基礎上,擴種50餘畝白茶,總面積達到80餘畝。XX年在臨川區太陽鄉新建白茶基地面積200畝。該茶場以製做手工名茶為主,現白茶產量1000公斤,產值60萬元左右。近年來,該場引進、培育的茶樹品種100多個。該場生產的“玉茗芙蓉”、“玉茗春”等產品,獲得XX年全國茶葉學會“中茶杯”特等獎和一等獎,多次獲得省優質名茶稱號。

2.2.2縣香檀山茶業有限公司白茶基地

縣香檀山茶業有限公司是縣XX年通過招商引資從浙江安吉引進客商姚根富創辦的茶葉企業,幾年來,在縣馬頭山、高埠等鄉鎮種植安吉白茶麪積2300多畝,計劃在XX年將白茶種植面積發展到8000畝。XX年生產安吉白茶2100多斤,產值168萬元。近年來,公司生產的“白茶”多次獲省優質名茶稱號。

2.3鐵觀音生產基地

青茶(烏龍茶)主要產於福建等南方茶區,市過去沒有種植。近年來,隨着來投資的福建客商的增加,市場對青茶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同時,由於土地、勞動力資源比較充足和低廉,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在投資發展青茶。鐵觀音是青茶(烏龍茶)中品質上乘、種植面積最大、最受消費者歡迎的一種。XX年,福建人從福建安溪引進鐵觀音茶樹在崇仁縣河上鄉試驗種植200畝,現已投產,加工的的鐵觀音茶色澤、口味、香氣等指標均達到要求,與福建安溪本地產品沒有多少區別。這一結果初步説明從福建安溪引進鐵觀音到種植生產是可行的。目前,市鐵觀音種植面積約3500畝,主要種植基地有三個:

2.3.1省江南有機茶開發有限公司鐵觀音基地

省江南有機茶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XX年9月,由福建客商嚴文周創辦。XX年初,在南城縣萬坊鎮黎家邊村建立30畝茶苗繁育基地,從福建安溪引進“紅心鐵觀音”短穗進行扦插培育,當年,出圃紅心鐵觀音茶苗900多萬株,全部種植在公司的茶園。XX年春,公司分別在臨川區秋溪鄉、樂安縣南村鄉和山碭鄉、南城縣麻菇山、黎川縣龍安鎮建立鐵觀音茶種植示範基地,總面積1600多畝,全部按照有機茶標準組織生產。XX年,公司利用自產茶葉和聯營基地茶葉,可生產鐵觀音茶1XX公斤,產值720萬元。公司計劃用3-5年時間,將鐵觀音種植面積發展到3萬畝。

2.3.2樂安縣大華山茶業開發有限公司鐵觀音基地

樂安縣大華山茶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XX年,由樂安人董崇芳創辦。XX、XX二年,公司先後從福建安溪引進鐵觀音茶苗,在樂安縣南村鄉種植450畝和200畝。今年,預計可產茶450公斤,產值27萬元,產品全部由縣外貿包銷。為了促進鐵觀音茶銷售,在國家供銷合作總社的支持下,XX年成立了中國供銷合作社樂安縣華蓋山茶業專業合作社。

2.3.3崇仁縣河上鄉鐵觀音基地

河上鄉是市最早引進種植鐵觀音的地方,XX年,福建安溪人在該鄉崗山村種植鐵觀音80畝,獲得成功。XX年和XX年,崗山村支部書記付國發接收福建人種植的鐵觀音茶園,並將種植面積擴大到210畝,所加工製做的鐵觀音茶經安溪品茶技師鑑評,認為該鄉生產的鐵觀音茶色澤、口味、香氣等指標均達到要求,與安溪本地產品沒有多少區別。在試種成功的基礎上,該鄉XX年和XX年分別增加鐵觀音種植面積400畝和500畝,總面積達到1100畝。XX年,預計全鄉可生產鐵觀音茶800公斤,產值16萬元。

3存在問題

3.1產業化水平不高

市50%以上茶場是作坊式加工,產品質量標準不統一,拳頭產品不多,龍頭企業少而散,各自為戰,生產、加工和銷售呈分散的局面,環節多、成本高、損耗大,沒有形成產業合力和規模效益。沒有精深加工產品,大都為初級產品,價格相對較低,特別是綠毛茶均價僅為20元/公斤左右,加上間接成本偏高等,茶葉整體經濟效益不理想。

3.2品種結構與佈局不夠合理

一方面是無性系品種少。市茶樹無性系品種是近些年才引進種植,面積佔總面積的1/3,在老茶區主栽的茶葉品種仍是外地引進的“羣體種”實生苗和20年前引進的“福鼎大白”實生苗,株間差異大,鮮葉質量不統一,且採葉期集中,近年來引進的白毫早、平陽特早等早熟無性系品種尚未形成規模,早、中、晚品種的結構還尚需調整。另一方面是茶類結構比較單一。市茶葉99%以上為綠茶,綠茶又以價格低廉的珠茶等機制粗茶為主,價值高、市場走俏的白茶、青茶產量少,茶葉總體效益處於低位。

3.3對茶業投入少,茶園基礎設施差

各級財政對茶業的投入極其有限,茶農自我積累、自我投入的能力不足,茶葉生產條件差;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手段落伍,技術推廣經費少,難以對廣大茶農進行必要的科學用藥、用肥培訓,一些新技術無法及時有效地在茶區得到推廣應用,茶農科學種茶水平提高不快,一些老茶場,茶葉加工廠房陳舊,設備落後,加上缺少冷藏條件,無法從源頭上保證茶產品的質量。大部分茶園年久老化,基礎設施不配套,生產上受制於天的現狀未能改變。

3.4標準化生產仍處起步階段

市無公害茶葉標準化生產尚未全面實施,目前金溪縣華僑農場上報的無公害茶園,大多是低水平的管理模式。部分地區在新建茶園時,對水土保持不夠重視,建園過程的水土流失較為嚴重。部分丘陵連片茶園的病蟲害防治缺乏科學性,過分依賴農藥,造成不必要的環境污染。茶葉質量安全檢測體系不配套,質量檢測尚未正常開展。

4市茶產業發展意見

茶葉因含有人體必需的磷、鉀、硫、鎂、錳、氟、鋁、鈣、鈉、鐵、銅、鋅、硒等27種無機礦質元素和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生物鹼、茶多酚、有機酸、色素、香氣成分、維生素、皂苷、甾醇等多種有機化合物,自古以來被識為“萬病之藥”,深受人們的喜愛。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葉的消費量和消費水平也隨之增長。市是個農業大市,有500多年茶葉種植歷史,種植加工基礎較好,有發展茶產業的潛力。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看到,近年來,市茶產業在沉靜多年後,開始復甦,彰顯新的生機,因此,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加快發展。

4.1發展思路與目標

4.1.1發展思路

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標準化、無害化生產為手段,以龍頭企業為依託,實現產業化經營;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規模開發、做出特色;鞏固提高綠茶、積極發展白茶、穩步開發青茶。

4.1.2發展目標到2013年,用五年時間,使全市茶葉總面積發展到6萬畝,總產量達到3100噸,實現茶產業總產值10億元。重點發展三大茶,其中:綠茶,由於總體效益不高,品種老化混雜,以鞏固面積、改造提高為主,面積保持在2.5萬畝左右,產量1300噸;白茶,因其營養價值高,種植加工技術成熟,市場潛力大,應大力發展,面積達到3萬畝,產量300噸;青茶是新引進茶品種,由於在市種植加工時間短,種植加工技術和銷售兩頭在外,要積極開發、穩步推進,品種以鐵觀音為主,面積達到1.5萬畝,產量1500噸。

4.2主要措施

為了做優做大做強市茶葉產業,要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4.2.1搞好產業佈局和規劃

要充分發揮現有茶葉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按照因地制宜、規模開發的原則搞好茶產業佈局。綠茶:以金溪為主,重點抓好老茶園更新改造,增加名優茶生產,提高經濟效益;白茶:以、臨川為主,選用白茶、綠茶兼用的優良品種,大力發展;青茶:以樂安、南城、黎川、崇仁為主,品種以鐵觀音為主,加強與福建安溪的合作,引進加工銷售人才,穩步發展,做出特色。茶園的選址要按照無公害、綠色產品的要求進行,避開污染源,單個茶園的規劃面積控制在1000畝以下,以200-300畝為宜,以防規模過大,難以組織足夠的採摘人力。

4.2.2加強茶業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抓好茶樹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茶樹無性系良種是發展名優茶的必要條件,是推行機械化和促進茶葉產業升級,實現優質高效的根本保證。主產縣(區)要建立一個茶樹良種繁育基地,做到自繁自用,促進茶樹品種結構調整,推進茶樹品種改良。二是搞好技術服務體系建設。主產區要建立縣(區)、鄉(鎮)的茶葉生產技術網絡,使茶農能方便得到所需的技術服務,使新技術能迅速地在生產中得到示範推廣。三是加大培訓力度。積極開展茶農技術和信息培訓,為茶農傳授先進實用技術和市場經濟知識,從根本上降低農殘,提高茶葉品質,實現農民增收。

4.2.3抓好茶葉標準化實施和監控

隨着市場的國際化,對茶葉產品的質量與衞生的要求更加規範,因此必須加大投入,加強產品標準化和衞生監控體系建設。首先,要加強茶葉標準化建設。不僅要制訂完善的茶葉產品標準體系,而且要制訂茶葉生產技術規程標準,建立茶葉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指導茶農按標準組織茶葉生產。第二,要建立、健全茶葉質量監控體系。要完善市級茶葉檢測機構的檢測設備和功能,同時在茶葉主產區建立產地檢測機構,不僅重視終端產品質量檢測,而且要逐步實現“生產、貯運、銷售”全過程質量控制,嚴格按標準要求組織生產和銷售。

4.2.4發展壯大龍頭企業

小規模生產和分散經營方式是影響茶葉綜合競爭力及整個行業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小茶廠,規模小、設備差,技術水平低,經營隨意性大,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難於同農户之間形成穩定的產品供需關係。因此,各主產茶區應選擇一些資金、設備、技術雄厚,發展潛力大的企業作為龍頭企業,也可以資本為紐帶對現有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做強、做大龍頭企業,創立大品牌和名牌,積極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要大力推廣“公司+農户”或“公司+基地+農户”及農業專業合作社等先進的生產經營模式,提高茶葉產業化水平,增加茶農收入。要樹立品牌意識,搞好產品的商標註冊,改進茶葉包裝,樹立名茶品牌,提高茶葉生產的經濟效益和企業的知名度。

4.2.5加強領導搞好服務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發展氛圍。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要加強茶產業發展的宣傳報道,用典型的人和事來影響和推動茶產業發展。二是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新區要加快種植、加工技術人才引進和培養,確保重點產區每千畝種植面積不少於1名技術人員。要積極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各級業務主管部門要定期舉辦培訓班,種植大户每年輪訓1-2次。三是抓好典型示範,增強輻射能力。主產縣(區)、鄉(鎮)要抓好示範茶園建設,各相關部門要通過掛村、包片、幫困等形式,抓好示範。四是加強監管和服務,優化茶產業發展環境。要加大技術服務、資金支持和執法力度,整頓茶葉市場、苗木市場和農藥市場,嚴厲打擊破壞茶園、生產假、病、劣苗和商標侵權及銷售禁用農藥等違法行為,切實保護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五是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大力扶持茶葉生產,要安排一定的經費用於茶業技術推廣,對開發大户要給予一定的茶苗補貼,對龍頭企業在政策上要予以傾斜,使之產生規模效益,輻射帶動市茶葉產業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mrgmr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