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整改措施 >

國中學困生轉化措施方案語文

國中學困生轉化措施方案語文

語文困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學習困難”,是由語文問題和情境引起的,主要表現是語言、説話、閲讀和社會交往技能方面存在異常。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國中學困生轉化措施方案語文的範文,歡迎閲讀!

國中學困生轉化措施方案語文

國中學困生轉化措施方案語文篇一

一、農村國中語文學困生的表現特徵

1、識字量少,寫字不規範,錯別字多,標點不規範,不會使用標點符號。

2、朗讀水平低,拖長音,似唱非唱,似讀非讀,不會斷句,無抑揚頓挫,無情感。

3、無閲讀習慣,閲讀範圍相當狹窄,語言積累少。

4、整體理解能力差,感悟能力低,找不出關鍵詞句,做題、回答問題時語言組織不準確,不簡潔明瞭。

5、思維模糊,在學習中理不清內容的主次,先後順序,思維過程一片模糊狀。

6、歸納概括能力差。對語文的學習只停留在識記階段,對事物的認識並進行歸納的能力較差,在學習上基本不能歸納,概括和總結。

7、遷移能力差。對照例題能完成部分作業,但對變形的題就不知所措,聯繫生活實踐回答問題的能力較弱。

8、表達能力低。不自信,回答問題聲音小,膽怯,不參加課堂討論。

9、觀察生活缺乏獨到的視角,生活視野狹窄,見識少,想象和聯想能力不強。

10、存在厭學情緒,認為自己語文知識和能力差的現實無法改變,缺乏學習自主性。

二、農村國中語文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學困生自身原因

語文學困生自身的原因是語文學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有:

1、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上進心。由於農村條件制約,國中升入高中人數有限,而且,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既使考取高中,家長也不一定就供得起,更別説上大學了。大多數“學困生”升學無望,認為讀書無用,不如到城裏打工實惠,無心學習;有的認為學習是一種負擔,只礙於家長的要求,所以在學習上缺乏上進心與主觀能動性,上課不認真聽講,甚至違反紀律,作業照抄,應付老師,沒有養成踏實的學習作風,特別是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2、意志不堅定。學習是毅力和耐心的較量,是馬拉松賽跑。而這些“學困生”只有三分熱情,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克服語文學習困難的毅力。

3、學習方法欠妥,效率低,依賴心理強。學困生因沒有做好課前預習,仍滿足於“喂一口吃一口”的方法,只重視掌握知識結論,生搬硬套,不多問幾個為什麼,造成學習時抓不住重點。這樣長期會養成上課依賴老師,作業依賴同學的不良習慣,缺乏創新意識和應變能力。

4、自卑心理嚴重,缺乏自信心。語文是會考的主要科目之一,由於語文學不好,經常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備和同學的鄙視,長期處於班級的“底層”。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認為自己不行,沒有出路。形成對老師缺乏信任,對老師敬而遠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動提問題和回答問題。從而在語文學習上形成枯燥、無聊、沉悶、低落的情緒,缺乏自信心。

5、語文學習的某個階段產生了障礙。如拼音差、識字差、閲讀差等等,從而造成心理厭倦,對語文產生厭學心理。

(二)外部原因

1、教學內容及方法的原因。

長期以來,教育課程教材內容為了升入普通高中和大學的需要,偏難偏深,各學科相對教學時間縮短,使大多數學校的課堂教學模式都是以老師講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對學生的要求也整齊化線,不因材施教,教學方法簡單,忽視學生仔細觀察、獨立思考、廣泛閲讀等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不重視思維訓練,致使學生智能因素得不到調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攝取信息量少,不能有效地記憶,,不能形成有效思維,使智力活動處於半停滯或停滯狀態,語文學習效率低下,這是造成學生語文學習困難的最直接的原因。

2、國小階段基礎較差的原因。

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國小畢業後不管成績如何全部進入國中,國小教師沒有升學的壓力,山區農村部分教師綜合素質還趕不上形勢的需要,致使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國小基礎太差,進入國中後,國中管理及教學又有很大的差異,致使一部分原本語文成績就差的學生無法適應國中的語文學習,從而造成語文學習更多的困難。

3、教師的原因。

(1)部分教師片面追求高分而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教學中許多語文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習優、中等生,忽視甚至歧視語文學困生,對那些語文學習優、中等生有着很高的期望,而對學困生的期望值普遍較低。在不同期望下產生的老師對不同學生在教學教育態度上的差異,造成了學習機會的不平等。語文教師對語文學困生的消極期望影響了他們的自我概念、成就動機的抱負水平。

(2)少數語文教師對語文學困生認識上有片面性

有些教師往往只把學習困難生看作被動的教育對象,而不是能動的主體。認為學生的學必須適應教師的教,而不是教去適應學。他們缺乏對學困生的深入瞭解,忽視了學困生的學習潛能。教師對學生學習難極少歸因到教育教學問題上,而多歸因於學困生的學習態度方法上。例如:當一個學生成績不及格的時候,教師總會主動找這個學生談話,學生總把原因推向客觀。有的教師會這樣想:我一樣教,別的孩子學得好,而你卻不及格。學生必須從自身找原因,才能提高。於是教師就逼着學生學習,學生不願學就批評,有時甚至諷刺,挖苦等。這樣,不但沒有找到真正的原因,反而還會增加他對教師及學習的厭惡感。

(3)有些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不高對學生的影響

教師教學水平的優劣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優劣。蘇聯阿莫納什維利認為教學上的兩種傾向是使學生在學習上落伍成為學困生的重要原因:一種是教師不顧學生是否弄懂得,是否真正掌握教材,只顧自己教,他認為這是老師教學上的形式主義;另一種是教師低估學生能力,“抱着學生走”,把知識嚼碎了喂學生,多次重複同樣的東西。這樣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語文教學上就存在以上兩種情況,特別是山區農村國中教學中較為普遍。

4、課外教育活動貧乏,語文實踐活動少,學生缺乏基本的常識和能力,缺乏表述生活,表達情感的語文綜合能力。

由於片面追求升學率思想的影響,學校和老師把主要精力主在教學上,即只重視課堂上的説教,不注意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教育活動。比如:開展讀書讀報,寫作、演講、訪問、社會調查等活動。不能使學生在親身的實踐活動中懂得做人的道理,體驗生活的樂趣和艱苦,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識和技能,提高生活能力。因此,許多學生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懶惰自私、缺乏責任感和進取心,對自己的學習也沒有明確的目的和規劃,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5、社會因素。

由於社會的飛速發展,商品經濟日益活躍。尤其是讀完中專、大學後,就業不包分配或者就業難問題,與當前落後的農村意識相交識,“讀書無用論”四處蔓延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

6、家庭方面的原因。

(1)父母自身素質較差

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着孩子的健康成長。有的家長沒有擔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不過問子女的思想和學習情況。認為只需把娃娃養大了,能挖地種田幹農業生產勞動就是盡了父母的義務。有的家長十分溺愛子女,對子女要求不嚴,引導督促不力。有的家長以粗暴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嚴重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致使孩子成為家長的對立面。

(2)父母不良興趣的影響

學生的啟蒙教育很重要的部分是由家長的家庭教育來完成的,家長對子女成長起着引導、示範、薰陶、感染的作用。有的學生家長經常在家中聚眾賭博,儘管孩子一開始也反對父母這種行為,但由於孩子內心較稚嫩,很容易耳濡目染,受父母的影響,這樣就會使孩子沉迷於父母的愛好,對自己的學習缺乏興趣。

(3)農村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

在當今,山區農村還普遍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比如,沒有生下男孩的夫妻,儘管違反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也要超生出一個男孩,才肯罷休。現如今,以“X超”、“XX超”為姓名的學生已是屢見不鮮。於是乎,家長對男孩子是疼愛有加,十分寵愛,對其聽之任之,放任自由,哪管他學習好與差,只要能延續香火就成,而對女子的學習和思想成長則是不聞不問,“順其自然”。

(4)父母的期望值過高

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期望值過高。這種期望僅僅是對學生成績的穩步提高,而不是全面發展的人。語文學習的難度大,考試獲得高分不容易,想要取得滿分更不可能,而家長又只把眼光盯在高分上,動輒就問:“怎麼不像數學一樣考一百分?”這種期望過度和期望偏向,會使學困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滋長消極的情緒。

三、農村國中語文學困生的教育對策

1、傾注愛心,提升教師的親和力。教師的事業心衍生出對學生愛心,愛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主動力,教師應該確信每一個學生都想學習,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學業。尊重學困生的人格和思想是教育好他們的前提。關愛學困生,這種關愛的“觸摸”,使學生產生安全感和幸福感,語文老師要正視學困生存在的缺點,少一點審查責備的目光,多一點欣賞的熱情,引導他們在成功或失敗的體驗中不斷努力。鼓勵他們放棄自卑心理,大膽參與討論和發言,勇敢地説出自己的認識、思想情感。老師要充分給予肯定,使其產生成功的喜悦,從而提升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2、加強理想教育。優秀學生有理想,學困生也有理想,但優秀學生的理想經常受到教師、家長的強化、讚揚,使其為實現理想而努力的勁頭倍增,學困生的理想往往不被重視,而常常受到嘲笑,使學困生茫然。語文教師要從素質教育出發,從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的角度去認識問題,真正面向全體學生,理解學困生的理想。大張旗鼓的進行理想教育,不管理想是當科學家、工程師、總經理、出國經商、教師、還是農民這都應該肯定,多發現學困生的優點、閃光點,鼓勵他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鬥。生活處處有語文,生活中不能沒有語文知識,從將來生活的角度鼓勵學生,激起語文學困生學習語文的激情和動力。

3、加強意志品質的培養。學困生往往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難,自信心不足,容易退縮。語文學困生也不例外,針對這種特點,可以這樣嘗試:一是幫助學生明確目標。如“我每天鍛鍊一小時,增強體能。”或“我計劃每天讀30分鐘的課外書,提高閲讀能力”等等。二是注重精神培養,認為自己有頑強的意志,不斷的暗示自己。三是磨練意志,通過一些方法去訓練,如堅持每天早晨起牀時做幾十個仰卧起坐,做十幾個伏卧撐,拉十幾個引體向上,每天堅持晨跑不少於1000米等等。四是督促學行堅持到底。五是逐步培養,堅強的意志不是一夜間突然產生的,它在逐漸積累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形成。因此教師要有耐心,要不斷的鼓勵學生。

4、長期堅持習慣的養成教育。學困生沒有良好的養成習慣,教師要認真研究校規、班規,既要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又能達到養成學生良好習慣,一經確定,嚴格執行,徹底改變一些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好習慣不利的做法,使全體師生共同努力,齊抓共管,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從而使每一個同學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5、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先學後教,合作探究,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有利於學困生的轉化。在課堂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習小組”在課堂上的運用,實行“兵教兵”,即會的教不會的。在回答問題上,讓語文學困生先説,優生講評的方法。起點在學困生,優生在幫教的過程中也鍛鍊了能力,學困生、中等生進步了,水漲船高,優生自然會越冒越多,有利於面向全體的原則。

6、整合教材內容,實行分層教學。以學生髮展為本,瞭解學生的實際水平與需求,對知識情感、學法指導,思想訓練,實踐技能提出相應層次目標,讓不同學生在不同領域有所發展。

7、開展優生、學困生一對一的幫教活動。比如:字詞積累,閲讀指導,作文批改等。由於學習成績差,每一個學困生都有自卑心理,因此,他們平時的交往對象都是和他們一樣成績落後的同學,很少會和優生交往,這種組合,有利於打破他們自卑的心理,同時,讓優生“手把手”的教,能讓他們嘗試一次次的成功後,逐步建立起學習的信心。要定期調查、分析和總結活動情況。

8、成立家長學校。對學生家長,特別是對語文學困生的家長進行短期的培訓。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影響。要讓學困生的家長改變自己對孩子不利影響的思想和行為,並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對他們的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過低;正確的對待考試的分數;以及讓家長了解,學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才能教育好孩子。

9、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增強語文學困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10、重視活動與實踐,創造良好學習環境。學校周圍有語文活動,樹立各學科節節都學習語文的新理念,語文學習不僅是語文課堂和語文教師的事,物理、化學、數學課堂也是語文思維能力培養的陣地,讓語文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每個角落,學中用,在用中提高語文能力。

11、培訓老師。假如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知識淵博,儒雅大度,能講一口標準普通話,能寫一手漂亮字,教學藝術高超,熱愛學生,敬業奉獻,那麼我們的語文學困生還愁不能轉化嗎?教師培訓提高難,但我們必須堅持始終,想方設法地去做。

12、培養良好語文品質,提高自主性。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品質,讓他學會學習,從“要我學”的被動學習變為“我要學”的主動學習,這也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之一。

總之,由於語文學困生是由學生個體、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語文學困生問題牽涉到學生心理因素、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等方方面面。因此,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對語文學困生進行“綜合治理”,我們才能有效地解決語文學困生問題。學困生不是絕對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目前有暫時的困難、缺點,我們應當給他們時間,幫助他們。儘管語文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曲折的,但通過各方面的努力,轉化學困生的前途是光明的。

國中學困生轉化措施方案語文篇二

在國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主要表現在心理、生理及能力等各方面。隨着教學的不斷深入,這種差異越來越明顯,“兩極”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最終產生“學困生”這一特殊羣體。這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主要障礙,也成了新課程語文教學中研究的主要課題。俗話説:“五指也有長短”,學習困難的學生不可能沒有。教師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在充分注重學生差異性的同時,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點及其能力表現的不同形式,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健康地發展。” 所以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我們必須充分關注“學困生”的發展,否則結果肯定是與實施新課程的初衷相悖的。因此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也成了教師肩負的義不容辭的重任。

自本學年開始,我校成立了關於“學困生”轉化研究的課題組,對“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研究。那麼,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對“學困生”應該如何進行有效的轉化呢?在此,我想結合自己的探索研究和教學實踐,談談“語文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

一、語文“學困生”的現狀調查

目前學困生的現狀不容樂觀,城鎮國中語文“學困生”的平均比例在10%左右,他們的平均成績大概在10-50分左右。我校地處城郊,生源不是很理想,因此“學困生”比例在20%左右,而且學生基礎要更差。這一部分“語文學困生”,他們雖然存在各自的差異,但也具有以下一些共性特徵:一是缺乏語文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具體表現為:上語文課提不起精神,愛做小動作,易分散注意力,不願參與朗讀討論等學習活動,語文作業常常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二是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差。具體表現為:錯別字多,説話含糊不清,作文時語句不通,無話可説等。三是沒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和方法。具體表現為:課後不能及時複習功課,對自己要求放鬆,有一些學生近乎要放棄語文學習。對於我們的語文來講,多一兩個差生表面看來好像無關緊要,可對於一個家庭來講,那就是一個家庭希望的全部,所以,對於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我們都不容忽視,這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研究差異、發展個體的特長,使學生羣體呈現出豐富的統一,為各種人才的成長打好基礎、提供條件,這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義務。

二、語文“學困生”的分類

“學困生”總的來講分為兩類,一類是假象“學困生”,這類學生成為“學困生”,都是非智力因素所致,一般是由家庭及社會的不良因素的影響造成的;另一類是真正意義上的“學困生”,那就是即使學生盡力,也很難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轉化的方法上有很大區別,不能一概而論。這兩類雖然有不同的特點,但是,説起轉化,都有一定的難度,我們不能操之過急、要求過高。

三、語文“學困生”的形成根源

語文“學困生”的形成不是智力因素造成,更多的是受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們對國中語文“學困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統計、評價,再結合大量的事例,發現其形成因素主要與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以前所在學校及國小的基礎等有關。

(一)家庭因素

據調查統計,多數語文“學困生”的家庭環境都很差。他們的父母往往都沒文化,而且幾乎是常年出外打工,這些家庭的孩子們一般由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所以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來自家庭的幫助更多的也就只是衣食了。而那些單親家庭的孩子更是無助至極。由於父母無暇照顧孩子,很少和孩子進行語言交流,孩子形成了不善言辭,不善與人交往的習慣;有的因父母本身不注重語言表達的正確性,不喜歡閲讀,孩子從小缺少這方面的薰陶和引導,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善吸納與自主建構自身語言的習慣。同時,不少家庭由於打工掙了一些錢,稍稍改變了家裏的經濟狀況,這些家長就把更多的錢、更多的精力花在裝修房子、購臵電器等方面,甚至毫不吝嗇用上大把的錢讓孩子先“富”起來。我們調查發現,不少家長用錢作為誘餌鼓勵孩子學習;很多家庭有了影碟機,而且家長還買回很多沒文化價值的碟片跟孩子一起看。

可見,農村的孩子們所受的家庭教育還遠遠不夠,雖然很多家庭的經濟條件相對好了很多,可孩子們所得到的來自家庭的環境薰陶仍然存在很嚴重的問題,甚至比以前更糟。

(二)社會因素

近些年,整個農村被外出淘金熱席捲着,很多學生國中一畢業就外出打工,而且還説能掙錢。可他們所見到的、跟他們朝夕相處的、説自己曾經多麼努力讀書的教師們,每個月能領到的也就那麼幾百塊錢。還有,社會上有不少青年既沒文化,又不勞動,外出做一些非法的勾當賺了一大筆錢,這對孩子是一個強有力的誤導。孩子們稍稍留心就會發現,山溝裏那些有錢的、開着小車的人,多數做着不正當的生意。另外,現在的網吧、電子遊戲廳也對孩子們造成了許多不良的影響。調查時,一個同學就説,他有好幾個親戚外出打工,掙了很多的錢,他曾想跟他們一起出去,只是還沒有身份證而受限。

所以,面對如此複雜的環境,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耐心的做好正面引導工作。同時,我們也呼籲社會能夠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三)學校因素

一是教育教學設備落後。農村國小的設備往往比較落後,近幾年上中學的學生基本上都是靠粉筆與黑板學習的,他們所享受的教學條件還不如幻燈時代。雖然近幾年來多數中心國小有了多媒體教室,可絕大多數老師從不涉足,而以前的幻燈機又早已退居二線。好多學生似乎從沒喜歡過語文。而且,他們往往也容易輕視語文,覺得母語嘛,不是從小就在學嗎?沒什麼要緊的。

二是教育改革的衝擊。隨着普九的深入,考核制度又不夠完善,國小沒有了升學的壓力,教師、學生都很鬆懈。加之收費制度的改革,使教師的待遇降低,所以許多教師情緒低落。同時,教師在改革的浪潮裏在教學方法上也感覺無所適從,還處在探索、適應階段。諸多因素導致教學質量的暫時滑坡。

(四)個人因素

這其中有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之分。它們都是直接或間接造成“語文學困生”缺乏學習自主性的原因。智力因素主要有:記憶力差,表現為識字障礙、積累有困難;語言表達能力差,表現為説話不連貫、詞彙貧乏,寫作文困難很多;想象力差等。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如膽小、自卑、沉默、懶惰,沒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克服困難的意志薄弱……

四、語文“學困生”有效轉化對策

結合“學困生”成因分析,從轉化原理和指導要求出發,我們認為要轉困、脱困必須實施全方位、深層次的教育教學改革,從“學困生”學習動機、教師課堂教學、教學目標內容及師生關係等方面多管齊下,研究對策,切實有效地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

(一)重視思想教育,是對“學困生”實施有效轉化的前提

1.結合學科特點,加強思想教育

通過與“學困生”的接觸,我們瞭解到他們中的大多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什麼“追求”和“信念”,許多學生抱着混日子的想法。學習不努力,紀律渙散。作為語文老師,“傳道”與“授業”的任務相當艱鉅,我們可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典型文章及典型人物。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這是對學生加強思想教育的好材料。例如學習《〈昆蟲記〉譯本前言》,可以拿小時候的法布爾學習成績並不好,但不甘居人後的決心使他最終走向成功的例子來激發“學困生”:做人要有志氣,要自己看得起自己,消除那種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相信通過比別人付出多倍的努力定會摘掉“學困生”的帽子。又如學習了《為學》,教育學生人貴立志,事在人為,使“學困生”明白:學與不學是關鍵,即自己主觀上是否努力。

2.關愛睏難學生,增強師生情感

在班上,“學困生”常常被學生鄙視,認為他們是班上的包袱,使他們產生一種壓抑感,自卑感,厭學,自信心不強等心理障礙,所以對這些學生,首先是要消除其心理障礙,增強學習的自信心。魯迅先生説過:“教育是植根於愛的。”愛是教育的源泉,老師對學生的愛能讓學生產生一種自信心,一種舒服,一種安全,對那些心理脆弱、自棄的語文“學困生”更需要教師的愛心栽培。教師必須設法在愛的氛圍中融化“學困生”學習語文的心理負擔,徹底剷除心理恐懼,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教師在上課時要善於發掘他們的優點,一見“閃光點”應及時表揚,及時鼓勵,要讓他們看到光明和希望。他們即使是錯了,也要在肯定、鼓勵其積極性的基礎上,懇切指出其不足,循循善誘,而決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肆意批評和指責,而使他們顧慮重重,畏縮不前,把那些忽隱忽現的自信的火苗扼殺在搖籃裏。

(二)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促進“學困生”轉化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這是一種需要,這種需要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裏的反映。它表現為學習的意向、願望或興趣等形式,對學習起着極大的推動作用。教師要努力培養“學困生”的學習動機,促進他們轉化。

1.尋找離“學困生”最近的教學資源,激發學語文的興趣。

態度決定一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宋代程頤説:“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楊勝利老師也認為:“濃厚的興趣超過一百種良好的教學方法。”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使大腦處於最活躍狀態,增強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力。歌德説“哪裏沒有興趣,哪裏就沒有記憶”。心理學家研究也表明: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力求探索它,認識它;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並趨向某種事物特有的意向,是個體主觀能動性的一種體現。興趣不是天生的,它要在學習中逐漸培養起來。布魯納説:“使學生對一門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勢必使之知道這門學科是值得學習的。”作為語文教師要有大語文觀,將語文教材與我們的生活結合起來,引領學生廣泛涉獵,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輕鬆的學習語文、快樂的運用語文。這樣,既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電視,“學困生”往往喜歡看電視,作為語文老師可以來個順水推舟,倡導學生看電視,但儘可能看好節目。同時,看了之後,要反思,要做筆記。為了落實,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有意給這些同學提供一些機會,讓他們展示自己看電視的收穫。而這個過程又需要語文知識,反過來又能促使他們去學好語文。此外,像孩子們在路上所見到的廣告,在街上看到的商店名,在購物時跟營業員的對話,生活中人們的話語,無一不可成為我們語文學習的內容。我想,只要我們抓住了孩子的心理的特點,利用像電視這些共同語言,跟孩子們進行溝通,因勢利導,激起他們潛在的學習動機,這些孩子就一定能學好語文。

2.讓學生體味成功的樂趣,樹立學語文的信心,培養起良好的學習意志。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許多孩子還是很想把語文學好,只是感覺語文很難,覺得無從下手,有時覺得自己已經努力了,成績卻還是很糟糕,於是,他們就開始害怕、甚至討厭語文了。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都具有無可估量的潛力,但只有在意識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後,才有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同樣“學困生”從語文學習中獲得的成功感,也可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與此相反,如果學習總是失敗,就會喪失信心,產生失敗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正面激勵為主,多鼓勵,以讓“學困生”樹立學語文的信心。

“意志倒下的時候,生命也就不在屹立,歪歪斜斜的身影,又怎耐得,秋葉蕭瑟,晚來風急”。我們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小心呵護孩子們那一點點易碎的自信,並慢慢的培養他們學習語文、克服一切障礙的頑強意志。 狄更斯説:“頑強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如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把更多的讚揚給學生,把批評留在心裏。在批改作文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學習給孩子們“借分”的做法,給孩子們的作文儘可能多的給分,而不要吝嗇,反正數字的大小與用去墨水的多少不成正比。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三)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學困生”轉化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培養起學生些許自信的基礎上,我們一方面要想辦法,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繼續樹立和保護孩子們的那點自信;另一方面又要想辦法在課堂上能留住孩子們的心,並讓他們學有所獲。這就勢必要我們語文老師改變教法,進而促進學法的轉變。

1.創設情境,對學生進行情感薰陶,培養“學困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

面對當今新時期的青少年,服務於這樣一種充滿生氣、有真摯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學習活動主體,教師決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識的講授替代主體的活動。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講究教學策略,改變陳舊的、不適應現代教學規律的教學方法。貫徹啟發式教學,採用生動活潑的形式,使“學困生”開動腦筋,積極參與,大膽實踐,在主體參與過程中品嚐成功的愉悦,激發學習語文的動機。

(1)多帶學生進網絡教室,先試着讓他們欣賞一些美的歌詞、好文章,甚至是精彩的影視作品等,讓他們漫漫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文學藝術的魅力。

(2)在課堂上可以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的讀一些有趣的、好的課外書,讀了之後還可以給機會讓他們講,他們往往也很樂意表達,而那些基礎欠佳的孩子常常會遇到障礙,這時他們就會主動去克服。時間長了,他們便會自覺的努力學習,沒準還會枕頭底下放上一本好書,以做茶餘飯後的享受,甚至會自覺地開始動筆寫起來。

(3)教學課內文章時多創生情境。如教學《天靜沙 秋思》時,就可以這樣創設情境:除夕之夜,四處鞭炮陣陣,家家團圓,而你跟你的媽媽這時正在盼望一個人……與此同時,一個遊子漫步於異地沙灘,朝着故里的方向,望着朦朧的月亮……這個人就是你的爸爸,他今年春節不回家!讓學生閉眼想象這樣的場景後,再學《天靜沙 秋思》可能會事半功倍。

2.開展探究性學習,提高“學困生”學習能力

開展語文探究性學習,能有效地溝通語文與生活之間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並學以致用。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語文、解讀語文、提高語文,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作為教師要善於為學生的學習設臵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活動。

例如,在課堂上就可以開展這樣的活動:孩子們都喜歡新衣服,有時對父母買的衣服還很不滿意。於是,就讓同學們表演賣衣服和買衣服,去體驗一下怎樣推銷,怎樣選貨,怎樣談價等等。在活動中,同學們一定會有很多的收穫,同時還會喜歡上我們的語文課堂。

3.指導學習方法,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學習困難的學生雖然學習語文也有積極性,且他們並不比其它學生少下功夫,但是他們的語文成績卻總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缺乏語文學習策略,不會對信息進行加工儲備,不會反思調控自己的語文認知過程與方法。郭沫若説:“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在國小學過一篇文章——《金色的魚鈎》,文中的傷員們就靠炊事班長一人釣魚、挖野菜維持着生命。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不多培養學生“釣魚”、“挖野菜”的能力,將來也會有更多的傷員需要我們照顧。因此,我們對“學困生”在彌補知識缺陷的過程中,應儘可能讓他們掌握較多的基本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像學習數學中的例題那樣對待、學習每篇課文,教師多給學生菜子,少給現成的菜。古人云:供人以魚,只解一餐;授人以漁,終身受用。當然,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要因材施教。

4.掌握反饋信息,精心設計練習

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掌握反饋信息,對語文“學困生”要格外留心,多給他們關愛,多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及時採取措施,彌補缺陷,以保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精心設計難易層次不同的練習,做到有的放矢,練在點子上,多次反饋,重視個別輔導,具體地幫助“學困生”彌補缺漏,使之每一節課、每一天都有收穫,哪怕學一個詞,記一個好句子,練一二篇小字,都是進步。教師可利用課前10分鐘休息時間,讓學生或自己在黑板上抄一二個好詞語,一句優美的、有哲理的好句子,讓他們欣賞、積累。

(四)課後靈活多樣,實施有效輔導

1.個別輔導

有些“學困生”,課堂上無法消化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教師又不可能過多兼顧他。這時,教師可採用課後補差加強輔導。在這裏,教師要特別注意教學態度,不能因為他們接受能力差而指責他們,那會使學生背上沉重的負擔。如教授文言文時,有的學生對一些文言實詞總是不能理解,下課後,可以請他們到自己身邊進行個別輔導,鼓勵他們多積累、多記憶。正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教師只要摸清每個“學困生”的特點,根據他們的個性特徵,使用不同的輔導方法,相信“學困生”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進進步。

2.生生輔導

每個班都有一些聰明能幹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學有餘力,學習感到很輕鬆,可以將這部分優生動員起來,在班上建立一個優生一個“學困生”的一對一幫助對子,這樣的話“學困生”得到了發展,優生也得到了鍛鍊,老師也省下了不少精力。每一個對子發一個輔導本,要求優生對“學困生”每天都要做出輔導,並作好記錄。老師特別要作好監督,對做得好的學生提出獎勵。

除此之外,還要重視培養“學困生”的良好個性心理品質,耐心指導,嚴格要求,使他們逐步養成勤學好思、細心感悟、注重積累、看書練筆、答題縝密、書寫整潔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後,還要建立“學困生”成長記錄袋,蒐集整理“學困生”轉化過程資料,總結研究轉化的規律。

“學困生”轉化工作是一項實踐週期長、涉及因素多、工作難度大的教育教學改革,許多實踐還停留在表面上,有待於進一步深化、提高。今後我們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特點,拓寬改革面,加大實踐力度,把對策集中到“學困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能力的提高、“學困生”的學與教師教的依附關係上,繼續進行探索,為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做出應有的貢獻。唯有這樣,才能實現新課改的基本理念: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均衡發展。

國中學困生轉化措施方案語文篇三

學困生是指在學習上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學困生在學生中分佈極為廣泛,學困生轉化是教師教育教學常規工作之一。關注和研究學困生轉化,對於實現教育生際均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均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工作回顧

近階段,在語文教研組長的領導下,主要開展了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 閲讀理論書籍。

課題組成員閲讀了有關“成功教育”理論,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策略”, 建構主義理論,皮格瑪利翁的需要認知理論等書籍,做了讀書筆記,為繼續研究做了理論上的準備。

第二,學困生調查研究。

為了摸清我班語文學困生情況,為學困生診斷研究和分類轉化提供依據,同時引導其他教師關注學困生的生存狀況,掀起學困生研究熱潮,我們“語文學困生轉化”課題組組織了調查活動。

1、調查過程。該調查以本校八年級一班的經過挑選的語文學困生為對象,調查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問卷調查”,組織35名學生無記名填寫,問卷設計經相關研究成員反覆論證並參考部分學術資料;

第二部分為“學生訪談”,調查組共訪談了20名學生,收集了較詳實的個案資料。

2、數據統計。本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35份。經本人認真統計,獲得了關於我班語文學困生致困原因的一些基本數據。學生認為成績不理想的原因見下表。

原 因 人 數佔比

不想學語文課,沒興趣80%

不喜歡語文教師2%

基礎太差,跟不上40.22%

語文課太難了,很畏懼19.10%

學習方法不當或習慣不良80.44%

其它原因36.20%

3、調查結論

我班學困生致困誘因有以下特點:

(1)有2%的學生因“不喜歡語文教師”而致困的。這説明學生對語文教師還是比較滿意的,也説明科任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很不錯。

(2)有44%的學生因“學習方法或學習習慣”而致困。這是我班學困生致困的第一大誘因。

(3)有22%的學生因“基礎太差,跟不上”而致困。這是我班學困生致困的第二大誘因。

(4)有10%的學生因“課程太難,很畏懼”而致困,有4%的學生因“沒興趣,不想學這門課”而致困。

2.我班語文學困生解困的重點應放在學習方法習慣和基礎補習兩方面。

二、理論成果

根據教研組意見,課題組把學困生診斷、學困生轉化策略作為研究重點,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學困生診斷方面:

課題組對學困誘因做了認真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外部誘因和內部誘因兩個概念。外部誘因包括教師和家長,內部誘因則態度、方法與習慣、學習基礎、智力品質、意志方面等方面。

學困生轉化策略方面:

1、教師與家長取得聯繫,爭取家長的配合,督促學生完成作業。

2、給予語文學困生方法上指導。

3、實施分層教學,給予語文學困生設計適當的課堂練習、課後作業等。

4、多鼓勵,增強語文學困生的信心。

三、實踐成果

近階段的工作表明,語文學困生轉化研究已經和正在對班級語文教育教學實踐產生深遠的影響,新的積極因素悄然興起。

通過期會考試來看,語文學困生成績有所上升,學習信心有所增強。 例如,董瑞興、王德勝等同學進步最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cuoshi/ekdpv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