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精選 >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精選17篇)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精選17篇)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1

1、基因是DNA的片段,但必須具有遺傳效應,有的DN_段屬間隔區段,沒有控制性狀的作用,這樣的DN_段就不是基因。每個DNA分子有很多個基因。每個基因有成百上千個脱氧核苷酸。基因不同是由於脱氧核苷酸排列順序不同。基因控制性狀就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合成來實現的。DNA的遺傳信息又是通過RNA來傳遞的。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精選17篇)

2、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RNA與DNA的區別有兩點:

①鹼基有一個不同:RNA是尿嘧啶,DNA則為胸腺嘧啶。

②五碳糖不同:RNA是核糖,DNA是脱氧核糖,這樣一來組成RNA的基本單位就是核糖核苷酸;DNA則為脱氧核苷酸。

3、轉錄:

(1)場所:細胞核中。

(2)信息傳遞方向:DNA→信使RNA。

(3)轉錄的過程:在細胞核中進行;以DNA特定的一條單鏈為模板轉錄;特定的配對方式:

4、翻譯:

(1)場所:細胞質中的核糖體,信使RNA由細胞核進入細胞質中與核糖體結合。

(2)信息傳遞方向:信使RNA→一定結構的蛋白質。

5、信使RNA的遺傳信息即鹼基排列順序是由DNA決定的;轉運RNA攜帶的氨基酸(如甲硫氨酸、穀氨酸)能在蛋白質的氨基酸順序的哪一個位置上是由信使RNA決定的,歸根結底是由DNA的特定片段(基因)決定的。

6、信使RNA是由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的;蛋白質是由信使RNA為模板,每三個核苷酸對應一個氨基酸合成的。公式:基因(或DNA)的鹼基數目:信使RNA的鹼基數目:氨基酸個數=6:3:1;脱氧核苷酸的數目=的基因(或DNA)的鹼基數目;肽鍵數=脱去水分子數=氨基酸數目—肽鏈數。

7、一種氨基酸可以只有一個密碼子,也可以有數個密碼子,一種氨基酸可以由幾種不同的密碼子決定。

8、基因對性狀的控制:

①一些基因就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從而控制生物性狀的。白化病是由於基因突變導致不能合成促使黑色素形成的酪氨酸酶。

②一些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的結構來直接影響性狀的。(如:鐮刀型細胞貧血症)。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2

一、細胞核的結構

1、染色質:指細胞核內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故叫染色質。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在細胞有絲分裂間期:染色質呈細長絲狀且交織成網狀,在細胞有絲分裂的分裂期,染色質細絲高度螺旋、縮短變粗成圓柱狀或桿狀的染色體。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種物質在細胞不同分裂時期的兩種不同的形態。

2、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3、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在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核仁呈現週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4、核孔: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如mRNA通過核孔進入細胞質。

二、細胞核的功能

1、是遺傳信息庫(遺傳物質DNA的儲存和複製的主要場所),

2、是細胞代謝活動和細胞遺傳特性的控制中心;

三、有機的統一整體

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種生命活動:

1、結構:細胞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繫的。如分佈在細胞質的內質網內連核膜,外接細胞膜。細胞核不屬於細胞器。

2、功能:細胞的不同結構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卻是協調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

3、調控:細胞核是代謝的調控中心。其DNA通過控制蛋白質類物質的合成調控生命活動。

4、與外界的關係上:每個細胞都要與相鄰細胞、而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的細胞都要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轉換。

[細胞既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3

一、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約50%)和蛋白質(約40%),還有少量糖類(約2%--10%)

二、細胞膜的功能:

①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②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③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對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其性質是全透性的。

四、細胞膜的製備

1、選材:人或動物成熟的紅細胞。

原因:沒有細胞器沒有細胞核沒有細胞壁

其他材料:蒸餾水、滴管、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2、原理:細胞內的物質有一定濃度。把紅細胞放入清水中,水會進入紅細胞,導致紅細胞吸水漲破,使細胞膜內的物質流出來,除去細胞內的其他物質得到細胞膜。

3、方法和步驟

⑴將紅細胞稀釋液製成裝片。

⑵在高倍鏡下觀察,蓋玻片一側滴加蒸餾水,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

⑶紅細胞凹陷消失,體積增大,最後導致細胞破裂,內容物流出。

⑷利用離心法獲得純淨的細胞膜。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4

細胞的癌變是指在生物體的發育中,有些細胞受到各種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細胞分化,變成了不受機體控制的、能夠連續不斷的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

癌細胞具有能夠無限增殖、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癌細胞表面發生了變化的特徵。

能使細胞發生癌變的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輻射致癌;化學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細胞癌變的病毒叫腫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細胞癌變的機理是癌細胞是由於原癌基因激活,細胞發生轉化引起的。

預防細胞癌變的措施:避免接觸致癌因子;增強體質,保持心態健康,養成良好習慣,從多方面積極採取預防措施。

【同步練習題】

1、當今世界正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的細胞變化是

A、細胞衰老

B、細胞分裂

C、細胞分化

D、細胞癌變

答案:D

解析:當今世界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的頑疾是癌症,它是機體細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癌變引起的。

2、下列關於吸煙的敍述,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A、香煙中的煤焦油屬化學致癌因子,吸煙者易患肺癌

B、少量吸煙對健康有好處

C、煙草中有毒物質主要是尼古丁

D、吸煙主要傷害肺,對大腦功能也有損害

答案:B

解析:少量吸煙對健康也有害。煙草不完全燃燒產生的煙霧中含有煙鹼、焦油、尼古丁等有害物質,能危害呼吸道,甚至作為化學致癌因子誘發癌症。

3、能引起細胞發生癌變的因素有

①X射線照射

②煤焦油的刺激

③温度過高

④細胞失水

⑤腫瘤病毒的侵染

⑥紫外線照射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⑥

D、②④⑥

答案:C

解析:能引起細胞發生癌變的因素有: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輻射致癌,如電離輻射、X射線、紫外線;化學致癌因子,如砷、苯、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已發現150多種。

4、下列選項中,哪一項不是癌細胞的特徵

A、能分裂和分化

B、能無限增殖

C、形態、結構與正常細胞不同

D、細胞膜上糖蛋白減少,容易分散和轉移

答案:A

解析:癌細胞的特徵有:無限增殖;改變形態結構;易分散和轉移;常有“多極分裂”現象;對不良的環境一般具有較強的抵抗力等。

5、下列哪一項是癌細胞形成的內因

A、物理致癌因子

B、化學致癌因子

C、腫瘤病毒

D、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答案:D

解析:物理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和腫瘤病毒是癌細胞形成的外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癌細胞形成的內因。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5

一、細胞的分化

(1)概念:在個體發育中,相同細胞的後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2)過程:受精卵、增殖為多細胞、分化為組織、器官、系統、發育為生物體

(3)特點:持久性、穩定不可逆轉性、普遍性

二、細胞全能性:

(1)體細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於體細胞一般是通過有絲分裂增殖而來的,一般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細胞具有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潛能。

(2)植物細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蘿蔔跟根組織的細胞可以發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動物細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動物細胞,從整個細胞來説,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細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細胞>體細胞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6

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滲透作用:水分子(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作用。

二、原生質層: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兩側有濃度差

四、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第二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細胞膜結構:磷脂蛋白質糖類

↓↓↓

磷脂雙分子層“鑲嵌蛋白”糖被(與細胞識別有關)

(膜基本支架)

二、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細胞膜

(生物膜)功能特點:選擇透過性。

第三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一、相關概念:

自由擴散: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協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要藉助載體蛋白的擴散。

主動運輸:物質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

二、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比較:

比較項目運輸方向是否要載體是否消耗能量代表例子。

自由擴散高濃度→低濃度不需要不消耗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協助擴散高濃度→低濃度需要不消耗葡萄糖進入紅細胞等。

主動運輸低濃度→高濃度需要消耗氨基酸、各種離子等。

三、離子和小分子物質主要以被動運輸(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出細胞;大分子和顆粒物質進出細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7

一、細胞種類:

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1、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狀DNA分子)集中的區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2、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於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黴菌、粘菌)等。

三、細胞學説的建立:

1、1665英國人虎克用自己設計與製造的顯微鏡(放大倍數為40-140倍)觀察了軟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細胞的構造,並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這個詞來對細胞命名。

2、1680荷蘭人列文虎克,首次觀察到活細胞,觀察過原生動物、人類精子、鮭魚的紅細胞、牙垢中的細菌等。

3、19世紀30年代德國人施萊登、施旺提出:一切植物、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的基本單位。這一學説即“細胞學説”,它揭示了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8

【第一節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相關概念、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羣

→羣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徵: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9

第一節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存在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細胞內的含量與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顯不同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20多種:

大量元素:C、 O、H、N、S、P、Ca、Mg、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 O、H、N、S、P;

細胞含量最多4種元素:C、 O、H、N; 水 無機物 無機鹽

組成細胞蛋白質的化合物 脂質有機物 糖類 核酸

三、在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7%- 10%);佔細胞鮮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O、佔細胞乾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C。

第二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 相關概念:

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脱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肽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

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多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

肽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二、 氨基酸分子通式:NH2

|

R — C H —COOH

三、 氨基酸結構的特點:

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

R基的不同導致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四、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種類、排列順序不同,多肽鏈空間結構千變萬化。

四、 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① 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肌動蛋白;

② 催化作用:如酶;

③ 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抗體,抗原;

⑤ 運輸作用: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

五、 有關計算:

① 肽鍵數 = 脱去水分子數 = 氨基酸數目 — 肽鏈數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數(—NH2) = 肽鏈數

第三節 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一、核酸的種類: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 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對於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脱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鹼基組成 ;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鹼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鹼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五、核酸的分佈: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佈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佈在細胞質中。

第四節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一、 相關概念:

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主要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單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後能生成兩分子單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後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第五節 細胞中的無機物

一、 有關水的知識要點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聯繫 水 自由水 約95%

1、良好溶劑

2、參與多種化學反應

3、運送養料和代謝廢物 它們可相互轉化;代謝旺盛時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減少。 結合水 約4.5% 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

二、無機鹽(絕大多數以離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構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葉綠素、血紅蛋白等

②、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動物缺鈣會抽搐)

③、維持酸鹼平衡,調節滲透壓。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10

無機物

存在方式生理作用

結合水4。5%

自由水95%部分水和細胞中

其他物質結合。細胞結構的組成成分。

絕大部分的水以

遊離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動。

1、細胞內的良好溶劑;

2、參與細胞內許多生物化學反應;

3、水是細胞生活的液態環境;

4、水的流動,把營養物質運送到細胞,並把廢物運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無機鹽多數以離子狀態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細胞內某些複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Fe2+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細胞的形態和功能;

3、維持細胞的滲透壓和酸鹼平衡;

小結

化合有機組合分化

化學元素化合物原生質細胞

○原生質

1、泛指細胞內的全部生命物質,但並不包括細胞內的所有物質,如細胞壁;

2、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為核酸、蛋白質(和脂類);

3、動物細胞可以看作一團原生質。

○細胞質:指細胞中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質。

○原生質層:成熟的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為一層半透膜。

(三)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植物特有):纖維素+果膠,支持和保護作用

成分:脂質(主磷脂)50%、蛋白質約40%、糖類2%—10%

細胞膜

作用:隔開細胞和環境;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間信息交流;

真核基質:有水、無機鹽、脂質、糖類、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種酶等

細胞細胞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分工:線、內、高、核、溶、中、葉、液、

細胞器

協調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生物膜系統

核膜:雙層膜,分開核內物質和細胞質

核孔:實現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流和信息交流

細胞核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一、細胞器差速離心:美國克勞德

線粒體葉綠體高爾基體內質網液泡核糖體中心體

分佈動植物植物動植物動植物植物和某

些原生動物動植物動物

低等植物

形態橢球形、棒形扁平的球形或橢球形大小囊泡、扁平囊網狀橢球形粒狀小體

結構雙層膜,有少量DNA單層膜,形成囊泡狀和管狀,內有腔沒有膜結構

嵴(TP酶複合體)、基粒、基質基粒(類體)、基質(片層結構)、酶外連細胞膜,內連核膜液泡膜、細胞液蛋白質、RNA、和酶兩個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有氧呼吸的主場所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細胞分泌,

成細胞壁提供合成、運輸條件貯存物質,調節內環境蛋白質合成的場所與有絲有關

備註在核仁

形成

△細胞器是指在細胞質中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和執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結構單位,

二、協調配合分泌蛋白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羅馬尼亞帕拉德

有機物、O2

葉綠體線粒體

能量、CO2

基因調控初步合成加工修飾

細胞核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胞外

氨基酸肽鏈一定空間結構

○生物膜系統:細胞器膜+細胞膜+核膜等形成的結構體系

三、細胞核=核膜(雙層)+核仁+染色質+核液

美西螈實驗、蠑螈橫縊實驗、變形蟲實驗、傘藻嫁接與移植實驗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儲存和複製的場所,是代謝活動和遺傳特性的控制中心。

○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一物質在細胞週期不同階段相互轉變的形態結構。

DNA螺旋

○+=核小體(串珠結構)染色質30nm纖維

組蛋白非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圓筒形)2—10um染色單體(圓柱狀、桿狀)

四、樹立觀點(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結構就必然有與之相對應功能的存在;

○結構和功能相統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結構來完成

3、各種細胞器既有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的差異,又相互聯繫,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1、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體現細胞各結構之間的協調配合。

○生物的整體性: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組成一個整體的時才能體現出生命現象。

1、結構:細胞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繫的。如分佈在細胞質的內質網內連核膜,外接細胞膜。

2、功能:細胞的不同結構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卻是協調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

3、調控:細胞核是代謝的調控中心。其DNA通過控制蛋白質類物質的合成調控生命活動。

4、與外界的關係上:每個細胞都要與相鄰細胞、而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的細胞都要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轉換。

五、總結

細胞既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

(四)細胞物質的運輸

○科學家研究細胞膜結構的歷程是從物質跨膜運輸的現象開始的,分析成分是瞭解結構的基礎,現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結構的線索。人們在實驗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假説,又通過進一步的實驗來修正假説,其中方法與技術的進步起到關鍵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質和糖類

結構:單位膜(三明治)→流動鑲嵌模型

細胞膜特性結構特點:具有相對的流動性

生理特性:選擇透過性(對離子和小分子物質具選擇性)

保護作用

功能控制細胞內外物質交換

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11

一、被動運輸:物質進出細胞,順濃度梯度的擴散,稱為被動運輸。

(1)自由擴散: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2)協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藉助載體蛋白的擴散

二、主動運輸: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這種方式叫做主動運輸。逆濃度梯度的運輸。保證了活細胞能夠按照生命活動的需要,主動選擇吸收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排除代謝廢物和有害物質。

三、實驗

1、比較過氧化氫酶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過程見課本P79)

實驗結論:酶具有催化作用,並且催化效率要比無機催化劑Fe3+高得多

控制變量法:變量、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的定義。

對照實驗:除一個因素外,其餘因素都保持不變的實驗。

原則:對照原則,單一變量的原則。

2、影響酶活性的條件(要求用控制變量法,自己設計實驗)

建議用澱粉酶探究温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用過氧化氫酶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

1.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質、脂質(和少量的糖類)

(各種膜所含蛋白質、脂質的比例與膜的功能有關,功能越複雜的細胞膜,蛋白質的種類和數量越多)

2.細胞膜的'功能:①將細胞與外界環境隔開(以保障細胞內部環境的相對穩定);②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物質能否通過細胞膜,並不是取決於分子的大小,而是根據細胞生命活動的需要);③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3.細胞間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種多樣,常見的3種方式:①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如激素,隨血液運輸到達全身各處,與靶細胞的細胞膜表面的受體結合,將信息傳遞給靶細胞;②相鄰兩個細胞的細胞膜接觸,信息從一個細胞傳遞給另一個細胞(如精子和卵細胞之間的識別和結合);③相鄰兩個細胞之間形成通道,攜帶信息的物質通過通道進入另一個細胞(如高等綠色植物細胞之間通過胞間連絲相互連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4.細胞間的信息交流,大多與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有關。

5.製備純淨的細胞膜常用的材料:應選用人和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原因是:因為人和其他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和眾多的細胞器;製備的方法:將選取的材料放入清水中,由於細胞內的濃度大於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將吸水漲破,再用離心的方法獲得純淨的細胞膜。

6.癌細胞的惡性增殖和轉移與癌細胞膜成分的改變有關。

細胞癌變的指標之一是細胞膜成分發生改變,產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質超過正常值

7.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纖維素和果膠;功能: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的作用。

8.細胞質包括細胞器和細胞質基質。

細胞質基質的成分:水、無機鹽、脂質、糖類、氨基酸和核苷酸等,還有很多酶。

功能: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細胞質基質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9.分離各種細胞器的方法:差速離心法。

10.線粒體內膜向內摺疊形成“嵴”,增大細胞內膜面積;在線粒體的內膜、基質中含有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分別是有氧呼吸第三、二階段的場所,生物體95%的能量來自線粒體,又叫“動力車間”。

11.葉綠體只存在於植物的綠色細胞中。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雙層膜結構。含少量的DNA、RNA。在類囊體薄膜(基粒)上有色素和與光合作用光反應有關的酶,是光反應場所;在基質中含有與光合作用暗反應有關的酶,是暗反應場所。由圓餅狀的囊狀結構堆疊而成基粒,增大膜面積。

12.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相同點:①具有雙層膜結構②都含少量的DNA和RNA,具有遺傳的相對獨立性③都能產生ATP,都屬於能量轉換器。

13.內質網:在結構上內連核膜,外連細胞膜;功能:①增大細胞內的膜面積②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質合成的車間(內質網是蛋白質空間結構形成的場所)

14.核糖體:無膜結構,是合成蛋白質的場所。附着在內質網上的核糖體合成的是胞外蛋白(即分泌蛋白如消化酶、胰島素、生長激素、抗體等);遊離的核糖體合成的是胞內蛋白(如呼吸氧化酶、血紅蛋白等)。

15.高爾基體:主要是對來自內質網的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包裝,運輸。(動植物細胞共有的細胞器,但功能不同:植物: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動物: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

16.中心體:存在於動物和某些低等植物(如衣藻、團藻等)中。

無膜結構,由垂直的兩個中心粒及周圍物質組成,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17.液泡:單層膜,成熟的植物有中央大液泡。功能:貯藏(營養、色素等)、保持細胞形態

18.溶酶體:消化車間,內含許多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並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病菌。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12

1、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依次為: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羣→羣落→生態系統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是細胞

2、光學顯微鏡的操作步驟:

對光→低倍物鏡觀察→移動視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鏡觀察:①只能調節細準焦螺旋;②調節大光圈、凹面鏡

3、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根本區別為:有無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①原核細胞:無核膜,無染色體,如大腸桿菌等細菌、藍藻

②真核細胞:有核膜,有染色體,如酵母菌,各種動物

注:病毒無細胞結構,但有DNA或RNA

4、藍藻是原核生物,自養生物

5、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統一性體現在二者均有細胞膜和細胞質

6、細胞學説建立者是施萊登和施旺,細胞學説建立揭示了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細胞學説建立過程,是一個在科學探究中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充滿耐人尋味的曲折

7、組成細胞(生物界)和無機自然界的化學元素種類大體相同,含量不同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13

一、相關概念

細 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羣

→羣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徵: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14

1.有氧呼吸過程

2.無氧呼吸過程

(1)第一階段與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2)第二階段是第一階段產生的[H]將丙酮酸還原為C2H5OH和CO2或乳酸的過程。不同生物無氧呼吸的產物不同,是由於催化反應的酶不同。

應用指南

1.不同生物無氧呼吸的產物不同,其原因在於催化反應的酶不同。動物和人體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微生物的無氧呼吸稱為發酵,但動植物的無氧呼吸不能稱為發酵。2.原核生物無線粒體,但有些原核生物仍可進行有氧呼吸。

3.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均有ATP產生;無氧呼吸只在第一階段產生ATP。其餘的能量儲存在分解不徹底的氧化產物——酒精或乳酸中。

4.有氧呼吸過程中H2O既是反應物(第二階段利用),又是生成物(第三階段生成),且生成的H2O中的氧全部來源於O2。

5.有H2O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2生成一定不是乳酸發酵。

6.呼吸作用產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對動物可用於維持體温。

7.水稻等植物長期水淹後爛根的原因:無氧呼吸的產物酒精對細胞有毒害作用。玉米種子爛胚的原因:無氧呼吸產生的乳酸對細胞有毒害作用。

考點2根據CO

釋放量和O消耗量判斷細胞呼吸狀況(底物為葡萄糖)

【特別提醒】

2釋放量、O2吸收量、酒精量都是指物質的量,單位是摩爾。

2.以上的根據是葡萄糖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方程式,不包括其他有機物質。考點3影響細胞呼吸的因素及其應用1.內因:遺傳因素(決定酶的種類和數量)

(1)不同種類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如旱生植物小於水生植物,陰生植物小於陽生植物。

(2)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長髮育時期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開花期呼吸速率升高,成熟期呼吸速率下降。(3)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於營養器官。2.外因——環境因素(1)温度

①温度影響呼吸作用,主要是通過影響呼吸酶的活性來實現的。呼吸速率與温度的關係如下圖。

②生產上常用這一原理在低温下貯藏水果、蔬菜。大大棚蔬菜的栽培過程中夜間適當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的消耗,提高產量。(2)O2的濃度

①在O2濃度為零時只進行無氧呼吸;濃度為10%以下,既進行有氧呼吸又進行無氧呼吸;濃度為10%以上,只進行有氧呼吸。(如圖)

②生產中常利用降低氧的濃度抑制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消耗這一原理來延長蔬菜、水果保鮮時間。

(3)CO2

CO2是呼吸作用的產物,對細胞呼吸有抑制作用,實驗證明,在CO2濃度升高到1%~10%時,呼吸作用明顯被抑制。(如圖)

(4)水

在一定範圍內,呼吸速率隨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隨含水量的減少而減慢。

考點4實驗面面觀: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

1.實驗原理

(1)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的條件下都能生存,屬於兼性厭氧菌。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能產生大量的CO2,在進行無氧呼吸時能產生酒精和CO2。

(2)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3)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可與乙醇發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2.實驗流程

酵母菌利用葡萄糖產生酒精是在有氧還是無氧的

提出問題:條件下進行的?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條件下細胞

呼吸的產物是什麼?

作出假設:

針對上述問題,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如酵,母菌可用於釀酒、發麪等?作出合理的假設

【特別提醒】

1.通入A瓶的空氣中不能含有CO2,以保證使第三個錐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產生的CO2所致

2.B瓶應封口放置一段時間,待酵母菌將B瓶中的氧氣消耗完,再連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錐形瓶,確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是由無氧呼吸產生的。【方法例析】對比實驗和對照實驗

1.對比實驗:不設置對照組,而是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驗組,通過對實驗結果的比較分析,來探究某種因素與實驗對象的關係,這樣的實驗叫對比實驗,這樣的對照方法也叫相互對照。如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實驗,有氧和無氧條件下的實驗結果都是未知的,通過兩個實驗結果的對比可以得出氧氣對細胞呼吸的影響。

2.對照實驗:設置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的實驗結果一般是已知的,對照組主要起消除或減少實驗誤差,鑑別實驗中的處理因素和非處理因素的差異等作用。常用的對照方式有:(1)空白對照:空白對照是不給對照組以任何處理因素。

(2)條件對照:指雖給實驗對象施以某種實驗處理,但這種處理是作為對照意義的,或者説這種處理不是實驗假設所給定的實驗變量意義的。

(3)自身對照:指實驗與對照在同一對象上進行,即不另設對照組,向一組實驗對象施加一個或數個因子,然後測量其前後的變化,這種實驗又叫單組實驗法。

(4)相互對照:不設對照組,通過幾個實驗組相互對照,這種實驗也就是對比實驗。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15

本節主要講述與生命活動有關的化學物質,主要包含:油脂的組成和結構、油脂的性質、油脂的主要用途、工業上生產肥皂的過程、酯和油脂的比較、糖類的相關知識、葡萄糖和果糖的性質、葡萄糖的化學性質、葡萄糖的製法和用途、果糖的還原性、蔗糖和麥芽糖、澱粉和纖維素、糖類水解產物的檢驗、澱粉水解程度的判斷、氨基酸的分子結構和重要的α-氨基酸、氨基酸的化學性質、蛋白質的組成和用途、蛋白質的性質、酶的定義、酶的催化作用的特點、核酸的化學組成、RNA、DNA等知識。

這些知識主要都是些識記性的知識,重點掌握:油脂的性質、酯和油脂的比較、葡萄糖的化學性質、糖類水解產物的檢驗、澱粉水解程度的判斷、氨基酸的化學性質、蛋白質的性質。

1、油脂的化學性質:

由於油脂是酯類,具有酯的性質,可以發生水解。若油脂中含有不飽和烴基,則還兼有烯烴的一些性質。

(1)油脂的氫化(還原反應)

(2)油脂的水解:跟酯類的水解反應相同,在適當的條件下,(如有酸或鹼或高温水蒸氣存在),油脂跟水能夠發生水解反應,生成甘油和相應的高級脂肪酸。

酸性條件下的水解——制高級脂肪酸和甘油

鹼性條件下的水解(皂化反應)——制肥皂和甘油

2、酯與脂的區別:

①酯和油脂在概念上不盡相同:酯是由酸(有機羧酸或無機含氧酸)與醇相互作用失去水分子而生成的一類化合物的總稱;如甲酸乙酯、硬脂酸甘油酯、硝酸纖維等均屬於酯類。從結構上看,酯是含有酯基的一類化合物。而油脂指動物體內和植物體內的油脂;動物體內的油脂是固態或半固態,一般稱為脂肪,植物油脂呈液態,一般稱為油;油和脂肪統稱為油脂,它們屬於酯類。從化學意義上説油脂僅指高級脂肪酸與甘油所生成的酯。因而它是酯類中特殊的一類。

②油脂和其他酯在結構上不盡相同,使之在性質及用途上也有區別。

3、油和脂肪的比較:

4、葡萄糖:(最重要的、最簡單的單糖)

①葡萄糖的結構:分子式C6H12O6;實驗式CH2O;結構式:結構簡式CH2OH(CHOH)4CHO。特點:葡萄糖結構中含有-OH和-CHO,應該具有-OH和-CHO的性質,葡萄糖是多羥基醛。

②物理性質:無色晶體,有甜味,但甜度不如蔗糖,易溶於水,稍溶於酒精,不溶於乙醚,存在於甜味水果、蜂蜜、人體血液中。

③化學性質:葡萄糖分子中含醛基,能被弱氧化劑(銀氨溶液、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液等)氧化生成葡萄糖酸;能加氫還原為己六醇。葡萄糖分子中有五個醇羥基,能與羧酸發生酯化反應,還具有醇的`其它性質,如與活潑金屬反應、消去反應。葡萄糖在人體組織中發生氧化反應,放出熱量。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發酵生成乙醇。

a、還原性:能發生銀鏡反應和與Cu(OH)2反應;

b、加成反應:與H2加成生成己六醇;

c、酯化反應:與酸發生酯化反應,例如與乙酸反應生成五乙酸葡萄糖酯;

d、發酵反應(制酒精):C6H12O62CH3CH2OH+2CO2↑

e、生理氧化:糖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能源,機體所需能量的70%是食物中的糖所提供的。人體每日所攝入的澱粉類食物(佔食物的大部分),最終分解為葡萄糖,然後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

5、氨基酸都是白色晶體,熔點高,易溶於水,難溶於有機溶劑。氨基酸的化學性質:(氨基酸結構中含有官能團-COOH和-NH2,既有酸性又有鹼性)。

①氨基酸的兩性:既與酸反應,又與鹼反應;

②成肽反應。

6、蛋白質的性質:

①蛋白質的膠體性質:

②兩性:因為有-NH2和-COOH

③水解:在酸、鹼或酶作用下天然蛋白質水解產物為多種α-氨基酸。

④鹽析:少量的某些鹽能促進蛋白質溶解,大量的濃鹽溶液使蛋白質的溶解度降低在溶液中使之凝聚而從溶液中析出,這種作用叫鹽析。

⑤變性:在加熱、紫外線、X射線、強酸、強鹼、重金屬鹽以及一些有機物如甲醛、酒精、苯甲酸等作用下,均能使蛋白質變性。變性屬化學過程,不可逆。蛋白質變性後不僅喪失了原有的可溶性,同時也失去了生理活性。利用變性可進行消毒,但也能引起中毒。

⑥顏色反應:具有苯環的蛋白質遇濃HNO3變性,產生黃色不溶物。蛋白質的顏色反應是檢驗蛋白質的方法之一,反應的實質就是硝酸作用於含有苯環的蛋白質使它變成黃色的硝基化合物。

⑦灼燒氣味:產生燒焦羽毛氣味,常用此性質鑑別絲、毛織物等。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16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1.概念及其反應式

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着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

總反應式:CO2+H2O───CH2O+O2

反應式的書寫應注意以下幾點:(1)光合作用有水分解,儘管反應式中生成物一方沒有寫出水,但實際有水生成;(2)“─”不能寫成“=”。

對光合作用的概念與反應式應該從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綠體、條件——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產物——糖類等有機物和氧氣來掌握。

2.光合作用的過程

①光反應階段:a、水的光解:2H2O4[H]+O2(為暗反應提供氫);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為暗反應提供能量)

②暗反應階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還原:2C3+[H]+ATP;(CH2O)+C5

二、光合作用的意義

1.生物進化方面:

一是光合作用產生的O2為需氧型生物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二是O2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臭氧(O3)吸收紫外線,減弱太陽輻射對生物的影響為水生生物到達陸地提供了可能;

三是光合作用產生的大量有機物為較高級異養型生物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2.現實意義: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主要應滿足光合作用所需條件,內部條件——植物所需的各種礦質元素、光合作用的面積(適當密植),外部條件——充足的原料(CO2和H2O)、適宜的光照、較長的光合作用時間。

最新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17

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滲透作用

(1)滲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2)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兩側具有濃度差。

二、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滲透作用)

1、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失水皺縮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水分進出細胞處於動態平衡

2、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指的是液泡裏面的細胞液。

原生質層: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細胞質壁分離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

2、質壁分離產生的原因:

內因:原生質層伸縮性大於細胞壁伸縮性

外因: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兩種:

(1)吸帳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幹種子、根尖分生區

(2)滲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例

1、對礦質元素的吸收

逆相對含量梯度——主動運輸

對物質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和數量決定。

2、細胞膜是一層選擇透過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

二、比較幾組概念

擴散:物質從高濃度到低濃度的運動叫做擴散(擴散與過膜與否無關)

(如:O2從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運動)

滲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又稱為滲透

(如: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質層相當於半透膜)

半透膜:物質的透過與否取決於半透膜孔隙直徑的大小

(如:動物膀胱、玻璃紙、腸衣、雞蛋的卵殼膜等)

選擇透過性膜:細胞膜上具有載體,且不同生物的細胞膜上載體種類和數量不同,構成了對不同物質吸收與否和吸收多少的選擇性。

(如:細胞膜等各種生物膜)

第二節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探索歷程

二、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磷脂雙分子層構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質分子有的鑲嵌在磷脂雙分子層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雙分子層中,有的橫跨整個磷脂雙分子層

▲磷脂雙分子層和大多數蛋白質分子可以運動糖蛋白(糖被)

組成: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與糖類結合形成。

作用:細胞識別、免疫反應、血型鑑定、保護潤滑等。

第三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一、被動運輸:物質進出細胞,順濃度梯度的擴散,稱為被動運輸。

(1)自由擴散: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2)協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藉助載體蛋白的擴散

二、主動運輸: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這種方式叫做主動運輸。

方向 載體 能量 舉例

自由擴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維生素等

協助擴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主動運輸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K+、Na+、Ca+等離子、葡萄糖進入小腸上皮細胞

三、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一節降低反應活化能的酶

一、細胞代謝與酶

1、細胞代謝的概念:細胞內每時每刻進行着許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

2、酶的發現:發現過程,發現過程中的科學探究思想,發現的意義

3、酶的概念: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4、酶的特性:專一性,高效性,作用條件較温和

5、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難點)

1、 底物濃度

2、 酶濃度

3、 PH值:過酸、過鹼使酶失活

4、 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適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復。

三、實驗

1、 比較過氧化氫酶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過程見課本P79)

實驗結論:酶具有催化作用,並且催化效率要比無機催化劑Fe3+高得多

控制變量法:變量、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的定義。

對照實驗:除一個因素外,其餘因素都保持不變的實驗。

2、 影響酶活性的條件(要求用控制變量法,自己設計實驗)

建議用澱粉酶探究温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用過氧化氫酶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

第二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一、什麼是ATP?是細胞內的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稱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結構簡式:A-P~P~P 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團 ~代表高能磷酸鍵

三、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

ADP + Pi+ 能量 ATP

ATP ADP + Pi+ 能量

ADP轉化為ATP所需能量來源:

動物和人:呼吸作用

綠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節ATP 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1、概念: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並生成ATP的過程。

2、有氧呼吸

總反應式:C6H12O6 +6O2 6CO2 +6H2O +大量能量

第一階段:細胞質基質 C6H12O6 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階段:線粒體基質 2丙酮酸+6H2O 6CO2+大量[H] +少量能量

第三階段:線粒體內膜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

3、無氧呼吸產生酒精: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發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產生乳酸:C6H12O6 2乳酸+少量能量

發生生物:動物,乳酸菌,馬鈴薯塊莖,玉米胚

反應場所:細胞質基質注意:無機物的無氧呼吸也叫發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發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發酵

討論:

1 有氧呼吸及無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釋放的能量一部分用於生成ATP,大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了。

無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於生成ATP,大部分儲存於乳酸或酒精中

2 有氧呼吸過程中氧氣的去路:氧氣用於和[H]生成水

第四節 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

一、 捕獲光能的色素

葉綠素a(藍綠色)

葉綠素

葉綠素b (黃綠色)

綠葉中的色素 胡蘿蔔素 (橙黃色) 類胡蘿蔔素 葉黃素(黃色)

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類胡蘿蔔素主要吸收藍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強,其次是紅光和藍紫光,綠光下最弱。

二、實驗——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1 實驗原理:綠葉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層析液中,且他們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快,綠葉中的色素隨着層析液在濾紙上的擴散而分離開。

2 方法步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步驟要記準確)

(1)研磨時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鈣的作用是什麼?

二氧化硅有助於研磨得充分,碳酸鈣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壞。

(2)實驗為何要在通風的條件下進行?為何要用培養皿蓋住小燒杯?用棉塞塞緊試管口?

因為層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種有揮發性的有毒物質。

(3)濾紙上的濾液細線為什麼不能觸及層析液?

防止細線中的色素被層析液溶解

(4)濾紙條上有幾條不同顏色的色帶?其排序怎樣?寬窄如何?

有四條色帶,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黃色的胡蘿蔔素,黃色的葉黃素,藍綠色的葉綠素a,黃綠色的葉綠素b。最寬的是葉綠素a,最窄的是胡蘿蔔素。

三、捕獲光能的結構——葉綠體

結構:外膜,內膜,基質,基粒(由類囊體構成)

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分佈於基粒的類囊體及基質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佈於類囊體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2、光合作用的過程: (熟練掌握課本P103下方的圖)

總反應式:CO2+H2O (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類。

根據是否需要光能,可將其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

光反應階段:必須有光才能進行

場所:類囊體薄膜上

反應式:

水的光解:H2O 1/2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 ATP

光反應中,光能轉化為ATP中活躍的化學能

暗反應階段:有光無光都能進行

場所:葉綠體基質

CO2的固定:CO2+C5 2C3

C3的還原:2C3+[H]+ATP (CH2O)+C5+ADP+Pi

暗反應中,ATP中活躍的化學能轉化為(CH2O)中穩定的化學能

聯繫:

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ATP和[H],暗反應為光反應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1)光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①光的波長

葉綠體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紅光和藍紫光。

②光照強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在一定範圍內隨着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強度達到一定時,光合作用的強度不再隨着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時間

光照時間長,光合作用時間長,有利於植物的生長髮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隨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過高時會影響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產上白天升温,增強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積累有機物。

(3)CO2濃度

在一定範圍內,植物光合作用強度隨着CO2濃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達到一定濃度後,光合作用強度不再增加。

生產上使田間通風良好,供應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應當植物葉片缺水時,氣孔會關閉,減少水分的散失,同時影響CO2進入葉內,暗反應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產上應適時灌溉,保證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概念:自然界中少數種類的細菌,雖然細胞內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夠利用體外環境中的某些無機物氧化時所釋放的能量來製造有機物,這種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這些細菌也屬於自養生物。

如:硝化細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將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進而將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細菌能利用這兩個化學反應中釋放出來的化學能,將CO2和水合成為糖類,這些糖類可供硝化細菌維持自身的生命活動.

舉例: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氫細菌

自養型生物:綠色植物、光合細菌、化能合成性細菌

異養型生物:動物、人、大多數細菌、真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jingxuan/kz8o3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