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關於親情的美文欣賞:此心安處是吾鄉

關於親情的美文欣賞:此心安處是吾鄉

編者按:文章《此心安處是吾鄉》講述了作者對父母的很多回憶,穩重滿滿的是温暖的親情。心之安處,便是吾鄉,父母在哪裏,哪裏就是我的家。

關於親情的美文欣賞:此心安處是吾鄉

自從父母退休後決定回衡水老家的那時起,那隻名叫杜宇的鳥兒就在我的心裏不停地呼喚:“不如歸去,不如歸去!”我感覺由父母三十五年來幫我建構起來的精神支柱在一點點坍塌……

六歲那年,母親手拿肩扛着大大小小的行李,領着我揹着妹妹,從河北阜城的一個小村子出發,一路輾轉到了陝西韓城去和父親團聚。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那時候條件還很艱苦。父親的工資只有40幾元,母親為了貼補家用,每天步行去離家五里地外的一個水泥廠上班。母親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脱下渾身沾滿水泥的工作服,泡到水盆裏,卸下像抗戰時期日本兵帶的防毒面具一樣的帽盔,脱下灌滿了水泥的解放鞋,解下包裹了裹在腳上一層層的白布——這時候的母親,眼窩裏,鼻子兩側,耳朵裏,依然有不少水泥殘留。她洗淨了臉和雙手後,馬上做飯。

最初我們是住在父親的單人宿舍裏,不到30平。全家一年四季的衣服裝在麻袋裏,下面墊幾塊磚頭放在牆角,一是防潮,二是防老鼠咬。牀是用幾塊木板拼湊在一起,由磚頭壘起來的。最初的幾個飯碗,是父親的同事們給湊的搪瓷碗,有的外面還打着錫補丁呢。那時候的主要糧食是玉米麪,白麪少一些。記憶裏,摻着白麪的玉米麪發糕很香甜,熗葱花的手擀麪條很美味,只是不敢奢侈裏面有荷包蛋——雞蛋一般是每天早上母親給父親衝着喝的,那幾滴香油的味道飄滿房間的每個角落,令人垂涎。每年冬天,單位發福利會給職工發大白菜、土豆和大葱,當然也要象徵性地交些費用。

後來,單位組織家屬們在本單位的磚廠出裝窯,按照所拉進窯裏的磚坯和從窯里拉出紅磚的車數計件工資。每天放了學,我要去磚廠幫媽媽推磚。説是幫忙,其實就是去玩,喜歡那個一下子能夾起四塊磚的磚卡子,喜歡一走到磚窯門口,被那個巨大的轟鳴的排風扇猛吹一下的過癮,喜歡看站在高高的磚垛上的工人們拿着粗粗的水龍頭,澆着剛出窯的紅磚上冒氣一陣陣白煙,喜歡趁着母親裝磚的空當兒,和小夥伴們跑到磚窯後的草叢裏捉螞蚱,然後抓着它的兩條後腿,看它向我們磕頭求饒的樣子……

因為父親在建築單位,所以常年在外施工,母親要上班,還要照顧我們姐妹倆。一年四季,母親都是五點多就起牀,做飯,打掃衞生,給我們準備換洗衣服,叫我們起牀,然後一一給我們梳好小辮子,吃過飯後緊忙着收拾碗筷,急急趕去上班。母親有很多年在單位的車隊做裝卸工。那時候單位的解放汽車裝沙子拉水泥,為工地送磚運石子,這些最髒最累的活兒,基本都是這些最能吃苦耐勞的家屬工們幹。記得有一次,母親和幾位裝卸工給一個工地送水泥。裝完車後就坐在露天車廂的水泥袋上,因為裝得太高了,汽車在拐彎時恰好遇到一個水坑,車一歪,將母親連同那袋水泥一下子甩了出去!真是萬幸中的萬幸啊,是那袋在媽媽身下的水泥救了母親,她除了受了點驚嚇外,身體安然無恙!雖然我那時只有十來歲,可是聽到母親回家後和我講起這件事時,還是驚得一身冷汗。從那以後,我常為母親做這個又苦又累而且危險的工作而擔驚受怕。

後來,單位分的窯洞在山坡上,一到冬天買煤,分冬菜等就比較費勁。除了鄰里之間互相幫助,我從國小起就幫助母親分擔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幫母親推車子、搬白菜、放學回家先捅開爐子煮粥,倒爐灰、刷鍋洗碗等雜活。其實這些小活,與母親每天的勞動量相比,不過九牛一毛而已。母親這大半輩子所幹的活,一定是連我和妹妹下輩子的活都幹出來了,才讓我們生活得這樣安逸。母親掛在嘴邊最常説的一句話就是:“好好唸書,將來可不要像媽這樣受這麼大累。”每當我和妹妹從學校拿回獎狀,向來要求嚴格的母親,臉上雖然寫的是滿意的神情,但她很少誇獎我們,只是默默稱點肉,做點好吃的犒勞一下。在我們三口人心裏,其實有個心照不宣的祕密——那就是每年的盛大的節日不是牆上掛曆中註明的那些,而是父親回來的日子。父親是單位的材料員,月底要回來報賬,可以在家待幾天。父親每次回來,總會給我們帶回些我們平時從來沒有見過、嘗過的零食,會給我們姐妹捎來質量不錯的各種文具。有時過年,父親還會從大城市給我們買回別緻的新衣服來。那個年啊,我常常會因為身邊的漂亮的新衣服在夢中笑醒。父親對待我和妹妹可不像母親那樣,看着我和妹妹鬥嘴,他會在旁邊鼓掌加油,鼓動我倆決一勝負。父親隨身帶着一個小軟皮本,上面記錄着他每天的安排,其中有一個表格是專門為我和妹妹做的,那是我和妹妹每年每月的身高表。每次回來父親就會從兜裏掏出盒尺,量量我倆又長高了多少,然後記錄下來。我和妹妹的回報是,在每年的掛曆的每個月份上,把父親回來的那一天用紅筆圈起來。而在平常的日子裏,我們則是掰着手指頭數着父親回家的日子。不過這樣的安排也不錯,不然父親常年在家,我們一定會被他慣壞的。

我和妹妹就這樣在日復一日對慈父的期盼和嚴母的陪伴中成長。生活條件漸漸好轉,但是母親一如既往地省吃儉用。對於母親的做法,那時的我是不理解的,常埋怨母親太吝嗇。多年來腦海中最深刻的印象當屬父母與老家的親戚們的聯繫了,家中有個專門盛票據的鐵盒,裏面用小夾子夾的是父母給給雙方老人的匯款單,很厚的一沓。隔三差五我們會收到來自老家的書信:二舅説風濕性心臟病越來越嚴重了,無錢治療,母親立即登上自行車到郵局匯款;四叔來信説春耕農忙季節,沒有錢買化肥、農藥,母親毫不猶豫地寄去幾百元;大伯家的二哥要結婚,父母去市裏最好的商店裏買了一對純毛毛毯寄回去……可我們全家多年一直吃的是市場上別人挑剩下的便宜蔬菜和媽媽親手醃的老鹹菜……

也許我無法真正瞭解父母對於故土親人的深厚感情。一九九八年單位為了解決礦區子女就業問題,讓企業年滿五十歲的職工辦理了提前退休手續。父母常常唸叨老家的親人們,加之妹妹大學畢業後回到衡水參加了工作,這更堅定了父母葉落歸根的決心。父母臨行前交代給我的任務:把家裏的五斗櫥、大衣櫃、寫字枱、書櫥和那輛永久自行車分別留給幾位河北老鄉。看着每一件都凝聚着父母心血、請木工師傅精心打製的純木傢俱,我深知父母對它們的眷戀不捨。尤其是那輛至今橫樑上還帶着包裝的永久牌自行車,每次騎完後父母都是小心翼翼地為它做保養,雖然二十年了,但是看上去還是七成新呢!還有那隻當初看上去那麼笨拙,用打傢俱剩下的邊角料做的那幾個小木凳子,雖然數次搬家,但我們始終不捨得扔掉,它們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見證了我和妹妹的成長,也收藏了全家的幸福……

自從父母走後的兩年時間裏,雖然我按部就班地上下班,接送孩子上學、放學,但是隻有自己知道,心裏是多麼的失魂落魄!我和父母心照不宣的是,這種相互的惦記、牽掛什麼時候是個頭?成家八年來,我一直跟着父母一起生活,兒子也是從出生起就跟着母親長大的。有時兒子在夢中也會呼喊姥姥,我只能默默地流淚。有兩年回老家過完春節,帶着兒子回韓城之前,母親便悄悄躲出去——我們都無法面對又將是一年的分別!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和反覆權衡,我還是決定帶着兒子回老家,代價是我將失去教師的工作。我不想説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回去照顧漸漸年邁的父母,其實三十多年來,我對父母感情上的依賴已經融入到骨髓裏了!

萬事求心安,心之安處,便是吾鄉。白居易曾有詩云:“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故鄉、父母,我回來了!父母在哪裏,哪裏就是家!

作者:欣然

公眾號:衡水正德國學堂

標籤: 美文 心安 親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ylqx7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