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感動中國事蹟材料(精選15篇)

感動中國事蹟材料(精選15篇)

感動中國事蹟材料 篇1

顧誦芬,是我國航空領域唯一一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我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他組織攻克了一系列航空關鍵核心技術,推動了我國航空工業體系建設。許多人聽説他,是因為他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架雙發、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戰鬥機的總設計師。實際上,他的故事裏遠遠不止一架飛機,他用一輩子的時間見證並書寫“航空救國”“航空報國”“航空強國”。在不久前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空氣動力學家顧誦芬獲20__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感動中國事蹟材料(精選15篇)

“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顧誦芬的名字取自西晉文學家陸機的名句。1937年,7歲的顧誦芬在北京目睹日軍飛機肆意轟炸,讓航空報國的種子在他心裏紮下了根。1947年高中畢業,他毅然選擇了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從此,他的人生和我國航空工業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顧誦芬不甘步人後塵,決意要設計出自己的飛機。面對蘇聯、歐美對我國飛機設計的技術封鎖,他忘我鑽研,“連洗腳時也在看書”。為收集資料騎着自行車跑了一個星期,邊摸索,邊試驗。為解決飛機抖振問題,他瞞着愛人乘飛機三上藍天,冒着生命危險尋找問題癥結。從殲教1、初教6到殲8、殲8Ⅱ,一次次歷史性突破的背後,都有他的身影,以至於有人感歎“翻開他的人生履歷,就彷彿在閲讀一部新中國的航空工業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志在藍天、航空報國的顧誦芬擇一業而終一生。在他的人生軌跡中,有着閃亮的三個關鍵詞:航空報國、航空救國、航空強國。面對日機轟炸,他立下了航空報國宏志;邁出大學校門,他開啟了航空救國征程;擔當設計重任,他踐行了航空強國理想。從青絲到白髮,顧誦芬將自己的一切獻給了祖國的藍天;從空白到突破,他讓新中國的“長鷹”不斷迭代升級;從學子到大師,他用畢生心血書寫了載入史冊的航空事業發展成就。

壯心未與年俱老,一生鍾情翼沖天。顧誦芬忠誠奉獻、逐夢藍天,敢擔重任不怕挑戰,苦心鑽研不甘落後,以身作則不懼風險,以航空夢奮力託舉強國夢。他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把奮鬥情懷融入時代洪流,與時間賽跑、同強國競爭,以強國有我的使命感催生報國熱情,以爭先創優的緊迫感創造航空奇蹟。他匠心不息、勇攀高峯,堅持走自己的路,搞自己的飛機,帶領研製團隊行進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歷史軌道上,戰鬥在發展創新、蝶變躍升的報國天空中。

顧誦芬一生淡泊名利,也從不宣傳自己。他只是説:“沒有虛度這一生,幹了幾件事。”直至1978年以後,才逐漸進入世人的視野。即使是回憶錄,他也堅持只談飛機設計工作和航空科研有關的經歷。診斷出直腸癌,他還是每個工作日“早晨第一個到辦公室的人”。從住處到辦公區,不到500米的距離,他要花十幾分鍾才能走完。顧誦芬在手術住院期間,還將外文書刊資料複印或翻譯給一線設計人員。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顧誦芬胸懷“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堅持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默默無聞地揮灑着青春和熱血,無怨無悔地貢獻着智慧和力量。他堅定“功成必然有我”的歷史擔當,潛心鑽研的報國志、強國心純粹而堅定,一代代戰機在藍天掠過的是他嘔心瀝血的軌跡,翱翔的是他發奮圖強的赤誠。他秉持“公燭無私光”的人格風範,把忠誠彰顯一輩子,把大愛融入全身心,“事業擺當中,榮譽藏身後”是竭誠奉獻的航空壯歌。

“癌患無所畏,暮年寄壯心”是其鞠躬盡瘁的人生寫照。1986年之後,離開了飛機設計崗位的顧誦芬將主要的精力轉向了飛機的主動控制技術研究,以及推動國產大飛機的發展。他力主並做出巨大努力促成新一代軍用大型運輸機運—20的立項。參加運—20試飛評審時,顧誦芬其實已經顯現出直腸癌的症狀,身體極為虛弱。可他在後來手術住院期間,還叮囑資料室給他送外文書刊,看到重要資料甚至會翻譯好提供給學生和年輕技術人員閲讀。

這些年,他還心繫母校發展。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學院成立時,他作為“特班”班主任為首屆36名碩士生開講第一課。他還擔任上海交通大學空天科技戰略專家委員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大飛機出版工程》總主編……此外,顧誦芬還積極參與“思源校友年度捐贈”項目,為建設校園和幫助學子而慷慨解囊。

現在,辦公室或是會議室裏還常常能見到這位耄耋之年的航空英雄的身影,他依舊活躍在第一線,關心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他仍在思考如何建設新時代航空強國,中國航空工業未來如何發展,如何培養堪當重任的專業人才隊伍。

他對年輕人充滿期待:“中國航空事業發展需要年輕人才,他們是祖國的明天。我只想對年輕人説,心中要有國家,永遠把國家放在第一位,要牢牢記住歷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多讀書,多思考,努力學習,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顧誦芬曾在接受採訪時説:“回想我這一生,談不上什麼豐功偉績,只能説沒有虛度光陰,為國家做了些事情。”

感動中國事蹟材料 篇2

“當初,我到她家提親時,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兩個殘疾人在一起無法生活。”張順東説,他並沒有放棄,最終以真誠打動了她,組建了這個特殊的家庭。結婚後,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相繼而來。

隨着兩個孩子的出生,家裏日子更難了。李國秀用腳抹把淚:有時一分錢都沒有,覺得日子太不如人了,別人能收穀子自己不能收,栽秧的時候找不到人幫忙,兩個人急得哭,死的心都有啊!兩口子哭完,咬咬牙還得幹。李國秀常常流着淚説:“我這一生最大的虧欠,就是不能給孩子一個擁抱。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用雙手抱大的,而我家的兩個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張順東堅信:兒女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決不能把貧困傳給下一代,再苦再難也要供孩子讀書。20__年,女兒張光瓊讀高三,日子也到了最難的時候。張順東夫婦想辦法,家裏多養了十幾頭豬。地少了地瓜秧等豬食不夠,除了自家七八畝地,兩口子還租種幾畝地。張光瓊説,爸媽晚上幹完活回來,再烀好第二天的豬食,常常半夜了。此時張順東腳跟發炎,原本一張創可貼就能護住的傷口,裂開大口子,腳腫得像榔頭。有時候走路,腳印都是沾血的;晚上泡腳,又是一盆血水。家人勸張順東歇歇,他不肯:“腳閒好了,家就閒垮了”。傷情不斷惡化,張順東左腳到了必須截肢的地步。女兒勸他去做手術,張順東直搖頭:“錢花在了醫院,你上大學怎麼辦?”女兒説:“書我不讀了,我要出去打工!”張順東、李國秀又氣又愛,一家人哭作一團。這一年,張順東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户。後來他做了左腳截肢手術,根據有關政策,兩萬多的手術費,自家只出了八百多元。張光瓊永遠記得:我讀大學,是爸爸用腳換來的!撫養孩子雖然艱辛,但好在一雙兒女都已成人成才。如今,大女兒大學畢業已經成婚,在一所國小教書,小兒子在東川也有穩定的工作,家裏的生活越來越好。

張順東夫婦從小就言傳身教,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夫妻倆雖然殘疾,照顧自己都有困難,但從未因此推卸自己贍養父母的義務,母親已經八十多歲了,生活難以自理,這對身體殘疾的夫妻把老人照顧得很好,老人經常誇:“老東是個好兒子,國秀更是個好兒媳。”

張順東哥哥家有兩個孩子,前些年張順東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繼去世,之前,張順東、李國秀夫妻曾承諾過,一定會照顧好孩子們。哥嫂的兩個孩子從小就成為了孤兒,由張順東母親幫助撫養,為了讓孩子們健康成長,張順東、李國秀夫妻經常給予無微不至地照顧,後來母親失去勞動力,孩子們雖長大了,但夫妻倆依舊操心着,大侄女出嫁、小侄女上學一樣都沒有落下,他們夫妻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兑現了當初的承諾。

感動中國事蹟材料 篇3

6月16日上午,在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舉行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發佈會上公佈,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組成。

六月的湘潭縣雲湖橋鎮飛欄村,屋舍儼然,山色青翠,一眼望不到頭的農田裏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就是湯洪波的家鄉。

今年46歲的湯洪波,是一位航天員“新人”。出生在湘潭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湯洪波,曾勵志走出農村,奔赴廣闊天地,實現人生理想。通過成功招飛,從航校順利畢業,湯洪波來到新疆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在20__年5月經過層層選拔,成為我國第二批預備航天員,在20__年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從飛行員到航天員,湯洪波克服轉型的艱難,用十一年的努力與堅守,等來了“飛天夢”的圓夢時刻。

湯洪波成功入選這次飛行任務的消息傳來時,他的父親和弟弟正頂着烈日在田裏忙活。湯洪波的父母已年過七旬,是村裏出了名的勤快人,全家人以務農為生。老兩口有兩個兒子,哥哥湯洪波是能“上天攬月”的航天員,弟弟是與父母一起“下地”的農民。目前,全家一起流轉了一百多畝土地種植水稻,還承包了20多畝魚塘。

勤勞質樸的一家人,談及湯洪波,眼裏滿是自豪感。“他每天放學回來,還會幫我們分擔家務。”在母親伍蘭清的眼裏,湯洪波是一個文靜、誠懇、踏實、孝順的孩子。上世紀80年代,以務農為生的湯洪波家並不富裕,父母白天忙種水稻,晚上還要守夜燒磚。十多歲的湯洪波便利用空閒時間,幫父母分擔農活,到田裏除草、施肥。在飛欄村,全村的人都知道湯海秋家裏的洪波伢子能吃苦。母親伍蘭清説,兒子進入部隊後,雖然回家的機會不多,但是隻要一回家,就會幫着父母幹農活。

但是孝順懂事的湯洪波,偶爾也有自己的“小叛逆”。“他小時候喜歡看小説,經常在外面看到很晚才回來,但又怕被我們罵。”湯洪波的父親湯海秋笑着説。

父母勤勞、質樸的品質,深深影響着湯洪波。航空與航天,只是一字之差,但完成這個轉變是一個艱苦而又難忘的經歷。坐轉椅、沙漠野外生存、72小時狹小環境剝奪睡眠訓練……無論湯洪波遇到什麼樣的挑戰,都努力咬牙堅持了過來。

“他能為祖國完成航天任務,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們感到很高興!希望他能夠不負重託,順利完成任務歸來!”對於即將出徵,征戰太空的湯洪波,全家人充滿信心與期待。

感動中國事蹟材料 篇4

共產黨人講“無我”,是境界,是胸懷,是格局,是心中無私,全心全意為黨和人民事業奮鬥;是心中有民,始終把人民羣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時時為老百姓着想,處處為老百姓辦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朱彥夫的事蹟平凡而偉大、樸實而閃光,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無私奉獻,觸動着你我內心最敏感的情感。

樸實,是立身之本,是大愛無私的人生態度。朱彥夫作為一級傷殘軍人,毅然放棄優越的特護待遇,主動回到家鄉為羣眾服務。他擔任村支部書記25年,沒有領過工資,作了上千場報告,沒要過一分錢報酬,還用自己的撫卹金辦夜校,自當教員教羣眾識字,自掏腰包採購公用物資。“作為共產黨員,你就得這麼幹,不這麼幹,這個共產黨員就是假的,就是虛的。”朱彥夫這些樸實話語,折射着堅定的信念,體現着“無我”的境界。

樸實,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忘我工作、無私奉獻,不計個人得失,展現的是一種偉大的“無我”境界。共產黨人講“無我”,是境界,是胸懷,是格局,是心中無私,全心全意為黨和人民事業奮鬥;是心中有民,始終把人民羣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時時為老百姓着想,處處為老百姓辦事。朱彥夫用行動展現了共產黨員的“無我”境界。

樸實“無我”的人,常常也是精神富足的人,還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起初,自己走幾步不摔倒,就是一種幸福;幹村支書,為羣眾多辦點好事,也是一種幸福;苦熬七年,寫成一本書,奉獻給社會,更是一種幸福。”在這裏,朱彥夫對幸福的理解是那樣樸實,完全超越了個人慾望。從朱彥夫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奉獻者的“無我”風采,聽到的是一曲奉獻者的“無我”之歌。

心底無私天地寬。今天,我們謳歌英雄、崇尚楷模,不應該止於“誠心正意”的敬仰,而應該有起而行之、始於足下的行動,紮紮實實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樸實而“無我”,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人人如此,涓滴之水終將匯聚成不可阻擋的時代洪流。

感動中國事蹟材料 篇5

TVB 脱貧紀錄片《無窮之路》大獲成功,陳貝兒居功至偉。陳貝兒的成功離不開“真誠”二字。

她的真誠自始至終貫穿着《無窮之路》的拍攝前前後後。在拍攝之前半年,陳貝兒自掏腰包,請了老師幫自己惡補普通話。期間還加強鍛鍊身體,為應對日後的拍攝儲備體能。為了更瞭解採訪對象,特意花時間看完了23集電視劇《山海情》,為的是為日後採訪《山海情》的原型謝興昌作資料上的收集。

陳貝兒説:“人與人之間貴在真誠,我沒把採訪當成一件工作,而是打心底裏想知道他們的想法。”

感動中國事蹟材料 篇6

3人航天員小組中,首次執行“飛天”任務的航天員湯洪波是湘潭縣人,他也成為湖南“飛天”第一人。

“我喜歡聽飛機起飛的時候發動機發出那種轟鳴聲,也喜歡開着飛機在雲層裏面鑽來鑽去,這種直插雲霄的感覺,感覺很愜意。”湯洪波説。

當年從航校畢業後,湯洪波直接去了新疆,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

在新疆,經過8年的飛行訓練後,他憑藉出色的成績,成為飛行大隊的大隊長,安全飛行1159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20__年5月,經過層層選拔,湯洪波成為我國第二批預備航天員。

進入航天員大隊後,他一直堅持各種訓練,為飛行做準備。

現在湯洪波辦公室裏最醒目的位置,還擺放着他當空軍飛行員時戴的頭盔,它記載着湯洪波曾是一名優秀空軍飛行員的經歷。轉做航天員的這些年,湯洪波雖然沒有飛,卻在時刻準備着。其間,湯洪波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比如坐轉椅、沙漠野外生存、72小時狹小環境剝奪睡眠訓練,等等。每次,他都咬牙堅持,努力去克服,最終通過了一項項訓練。

他始終堅信,這是他厚積薄發為空間站建設作貢獻,貢獻自己力量的時候。

20__年6月17日,機會終於來了。歷經11年磨礪,已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大校軍銜的湯洪波,帶着他的飛天夢想,搭乘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奔向蒼穹。

6月18日7點20分,通過視頻畫面可以看到,天和艙內有幾個包裹已經從原來的固定位置被拆解出來,呈飄浮狀態,航天員湯洪波手持一把電動螺絲刀,在擰螺絲;在他旁邊,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互相配合進行工作。

此次航天員出艙活動,從開艙門到航天員回到核心艙,一共用時6小時47分鐘,遠長於第一次在20__年實施的出艙活動時間。3名航天員有明確分工。

出艙的兩名航天員,一人要為機械臂安裝上臂支架,包括腳限位器、工具台等,隨後藉助機械臂進行移動。另一名航天員藉助艙壁上安裝的扶手,爬行一段距離到作業點進行輔助工作,其間還要進行一次應急返回驗證。

此次出艙活動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進行艙外全景攝像機的抬升。

兩名航天員出艙過程中,艙內航天員需要對機械臂進行操作,雖然地面人員也可以對機械臂進行大範圍轉移,但在有航天員站在機械臂上的時候,艙內航天員可以更直觀地對機械臂位置進行觀察,更能與艙外航天員進行直接交流。

通過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的首次出艙活動,航天員出艙能力、應急能力都能夠得到有效驗證,特別是在艙外進行長時間工作,人與裝備的結合為後續航天員對空間站進行維護提供了寶貴經驗。

感動中國事蹟材料 篇7

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上,蘇炳添跑出了9秒83的亞洲紀錄,成為首位闖入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亞洲人。這種突破創造了歷史,這種突破振奮人心,而蘇炳添的那種堅持“進步”的精神,更加值得我們學習。

半決賽中,蘇炳添在第三小組第四道。發槍前,他揪了揪緊身衣,雙手合十,大拇指與食指擺出一個“一釐米”的手勢。賽後記者跟他求證手勢的意思,他説這是提醒自己“進步一點點就好”。

蘇炳添的“進步一點點”是中國人的一大步,也是亞洲人的一大步。但是這“一點點”是突破極限的挑戰,是要建立在日復一日的訓練與自我突破上。蘇炳添説,自己從9.99到9.91(提高0.08秒)用了3年時間。此後,他又為自己制定接下來的0.01秒的目標,“聽起來0.01秒很少,但是提高0.01秒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我願意去嘗試。”

為此,他保持嚴格的作息和飲食習慣,堅持訓練,讓自己的身體機能在32歲還保持在巔峯狀態。就是為了能不斷實現“進步一點點”。

在知乎上回答“長時間堅持做一件事是種怎樣的體驗時”,蘇炳添也説訓練很累,“很枯燥,有時候確實練着練着就會想,太累了,明天還要練啊太累了,還要練那麼多年,怎麼堅持啊……”但他也説,“這樣堅持下去也是一個再次挖掘自己潛力的過程。”

蘇炳添做到了,他以9秒83打破亞洲紀錄的成績,成功闖入奧運會決賽,成為中國奧運歷史第一人,刷新了亞洲紀錄。這背後是他鍥而不捨的努力、始終如一的堅持。

拿金牌可喜,刷新記錄可喜,但這些站上世界頂尖賽場的運動員身上所反映出來的精神,更可寶貴。“進步一點點就好”不僅是蘇炳添的追求,更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座右銘。

我們常説,“無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長志”,立長志者,不期速成,從“進步一點點”開始,堅持“進步”,必將會離目標越來越近。龜兔賽跑的故事,“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成語,説的都是這個道理。

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能做到、能堅持的有多少呢?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例子:有人説要減肥,然後呢,就一頓操作猛如虎,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餓死,或者恨不得把自己累死。這種狀態明顯不可持續,於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減肥”僅僅成了一句天天掛在嘴邊的口號;有人説要閲讀,讓自己變得“有深度”,於是捧一本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看了兩頁之後覺得“太有深度”,棄之……

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曾經説過:“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不要一下子學很多。”同樣的道理,想要做成事,就不要妄圖一口吃成個胖子。要學會循序漸進、持續發展。“進步一點點就好”,就是這樣。

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我們也應該提醒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就好”,即使只有“一點點”,但只要能堅持下去,數年如一日,十數年如一日地“進步”,就算我們破不了中國紀錄、亞洲紀錄,但終歸能挖掘出自己潛力,實現更好的自己。

感動中國事蹟材料 篇8

因為劉伯明優異的成績讓他先後在牡丹江機場和錦州飛行大隊中表現得非常出色,而後在1991年劉伯明開始執行單獨飛行任務,包括單獨駕駛當時國家最新型的戰鬥機殲八,這是對他新的考驗,也是對他的信任。

1998年,劉伯明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他與翟志剛等人一同被挑選為我國的第一批航天員,航天員與飛行員雖然都在空中作業,但是二者的區別和難度還是相差非常大的。

來到了新環境的劉伯明很快就適應了新的訓練,因為要去外太空完成任務,這對航天員的身體素質有很大的要求,但是劉伯明重新拿出了之前那股努力勁兒,硬是咬牙挺了過來,在20__年還被選為神舟六號的備用員。

直到20__年,劉伯明執行了神舟七號的飛行任務,與他一同前去的還有航天英雄翟志剛和景海鵬,順利完成任務併成功着陸的劉伯明三人被當時的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了“英雄航天員”的榮譽稱號。

這也是劉伯明首次真正執行飛行任務,而後被送到學校學習之後的劉伯明攻讀了北京理工大學的博士學位,在今年的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人員名單上,劉伯明以五十五的年齡成功入選。

誰能想到以四十歲的年齡還能將博士學位攻讀下來,誰能想到以五十歲的年齡還能成功入選艱鉅危險的航天任務,誰能想到這樣的劉伯明曾經還有一段輟學打工的故事。

1966年在黑龍江齊齊哈爾的一個小村子裏,劉伯明出生了,而後幾年中他的兄弟姐妹們也都陸陸續續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劉伯明在家中排名老二,他的上面有個哥哥。

其實那個年代的農民生活非常不容易,因為家裏的小孩太多,而且家長們都需要出去幹農活或者打工,所以幾乎很少有時間來管他們,家裏的小孩子都是哥哥姐姐們帶大的。

劉伯明作為二哥所以需要每天照顧好自己的弟弟妹妹,替父母分擔一些壓力,因為從小劉伯明就要承擔家庭的責任,這也導致了劉伯明從小就養成了擁有責任感的好習慣。

“那個時候我跟他母親很忙,我們每天都是早早地就出去了,直到晚上十一二點才能回來,所以家裏的事情都是他(劉伯明)來做,包括照顧這些弟弟妹妹們”。

劉伯明不只是懂事,在學習成績上也是名列前茅,雖然平時劉伯明都會跟隨小夥伴一起瘋玩,小夥伴包括家長都説在家沒見過他學習,但是劉伯明依然考上了縣裏的重點高中。

這對這個家庭來説既是一個好消息,也是一個壞消息。

起初剛進入高中的劉伯明非常好學,並且勤奮懂禮貌的他被很多老師認可,但是隨着冬天的到來,劉伯明每天都要步行很遠的路程才能走到學校,“有一次我半夜起來,突然聽到家門響了,我還以為有小偷過來了,沒想到是他剛從學校回來”,劉父這樣説到。

心疼兒子每天這樣辛苦的劉父於是咬牙給兒子買了一輛自行車,雖然是二手的,但是也花了他一百多元錢,這筆錢對當時的劉家來説還是不小的數字。

可是隨着弟弟妹妹們的長大,家裏的花銷也越來越大,劉伯明每次回到家中都能看到父親蹲在門口一直抽煙,而眉頭也緊緊地皺在一起。

父親要供這麼多孩子上學實在是負擔不起,劉伯明是明白家裏的情況的,白天上課的劉伯明每次想到父親皺到一起的眉頭都忍不住心酸。

感動中國事蹟材料 篇9

20__年3月19日,全國室內田徑錦標賽成都站,蘇炳添在60米預賽中跑出6秒56的好成績,將另一名廣東運動員温永毅在20__年所創的6秒58全國紀錄提高了0.02秒;決賽又以6秒59獲得男子60米冠軍。

4月24日,全國田徑大獎賽系列賽肇慶站男子100米比賽中,蘇炳添以10秒45奪冠。

7月8日,日本神户第19屆亞洲田徑錦標賽男子100米決賽,蘇炳添以10秒21的成績奪得冠軍,並達到奧運B標,10秒21也是亞錦賽100米歷史上的第二個好成績。

8月17日,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決賽,蘇炳添以10秒27獲得男子100米季軍。

9月8日,在合肥奧體中心舉行的全國田徑錦標賽暨倫敦奧運會達標賽男子100米決賽,蘇炳添以10秒16(順風0.7米/秒)的成績打破了周偉創造的10秒17的全國紀錄,並達到了奧運A標。

9月26日,在海南三亞舉行的第12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男子甲組百米飛人大戰,蘇炳添以10秒34的成績奪冠,並打破賽會紀錄。

感動中國事蹟材料 篇10

1984年,青海省成立全國唯一的高原醫學科學研究所,吳天一的才華在此充分施展。

牧民居住分散,又隨季節變化遊牧遷徙,有時數十公里才見一處帳篷,但吳天一告訴他的隊員們,“為了準確掌握人羣患病率和危險因素,羣體調研時一家也不能落,可能出問題的就在這一家。”

高原氣候變化劇烈,剛才晴空萬里,轉眼就大雨如注。但這些從未讓吳天一退卻,他總説“我是塔吉克的好騎手。”高遠難走的地方都是吳天一和他的乘騎衝在最前面。

數次歷險,數次轉危為安,吳天一的研究數據越積越多,不同海拔、不同民族、不同職業的數據都在幾十萬份。1981年,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感慨道:“我的成長和成功,都是國家給予我的,是黨和人民給予我的。”

上世紀90年代,吳天一設計的大型高低壓綜合氧艙建成。艙體上升可至海拔1.2萬米,下降可至水下30米,對高原醫學研究至關重要。但人體實驗有風險,第一次由誰進艙?“我設計的,肯定我進。”吳天一毫不含糊。

進入艙內,壓力逐步攀升,吳天一感受着每一階段的身體反應。由於當時缺乏經驗,操作人員在減壓時讓壓力下降速度過快。驟然間,他頭痛難耐,只聽耳鼓膜“嘣”的一聲,再就陷入無聲。吳天一的鼓膜被擊穿了!即使如此,長好了,再實驗,又穿了,又長好了,前後四次,致使他的聽力受損嚴重。

氧艙實驗結果後在青藏鐵路建設中派上大用場。吳天一提議在青藏鐵路沿線建供氧站、高壓氧艙,後被證明是解救急性高原病患者的最佳方案,創造了14萬築路大軍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蹟,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

感動中國事蹟材料 篇11

20__年5月6日,在國際田聯世界田徑挑戰賽日本川崎站男子100米決賽中,蘇炳添以10秒04(順風2.9米/秒)超風速的成績戰勝美國選手羅傑斯和前世錦賽冠軍科林斯奪得冠軍。而此次奪冠卻是中國隊隊員首次在男子百米成年組國際比賽中戰勝美國選手,可以説意義非。

8月4日,在倫敦奧運會男子100米比賽中,蘇炳添以10秒19的成績名列小組第三晉級半決賽,成為了中國短跑史上第一位晉級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的選手。

8月11日,在倫敦奧運會4×100米預賽中,蘇炳添與郭凡、樑嘉鴻、張培萌組成的中國隊以38秒38的成績再度打破全國記錄,但總成績僅排在第12位未能進入決賽。

9月22日,蘇炳添以10秒21奪得全國田徑錦標賽男子100米冠軍並實現衞冕。

感動中國事蹟材料 篇12

1989年8月,小個子的蘇炳添出生於廣東中山古鎮。父母在家務農,小時候的蘇炳添就在泥巴地裏亂跑。不過,在蘇炳添的家族裏,可是有不少出色的運動員。表哥蔡健發比蘇炳添大9歲,是中山古鎮的百米賽跑冠軍,也是蘇炳添最早追逐的目標。那時候的蘇炳添還是跟着表哥屁股後面,在外公家外面空地四處追逐打鬧的。

玩耍打鬧,直到上了國中,蘇炳添因為陰差陽錯的選擇,才真正開始練起短跑來。那是在八年級的時候,學習成績不太好的蘇炳添被老師要求留下來補課。那時候的每天放學後,老師都會把一些學習不好的孩子留下來進行例行的“留堂補課”。

不想“留堂補課”,蘇炳添想方設法加入了學校的田徑隊。因為每天下午都要定時訓練,蘇炳添也就可以避免“留堂”。啟蒙教練楊永強成為解救蘇炳添的“恩人”。楊永強老師透露,當時在上體育課,發現蘇炳添爆發力、彈跳力特別好,就有心收下這個孩子,“個頭不高的蘇炳添跳起來竟然可以摸到籃板,我就留意了下,後來經過觀察,發現他彈跳力和爆發力都特別好,所以才把他吸收進了學校的田徑訓練隊。剛開始,我還想讓他練跳高呢。”

其實啊,八年級時候的蘇炳添已經展現出小小的短跑天賦,在他們村裏的比賽裏,身高只有1米5多的蘇炳添已經可以超過很多大孩子,拿到第一名了。剛剛進入田徑隊,還沒有經過什麼系統訓練,蘇炳添在泥巴地裏跑都跑得非常快。參加當地的中學生運動會,在跑道上有很多石子上都能跑到11秒多。

終於開始了正規的短跑訓練,蘇炳添的天賦更是一下子展現出來。有一次蘇炳添家聚會,蘇炳添問表哥蔡健發100米最好的成績是多少,蔡健發説11秒多。蘇炳添就笑話表哥,“這麼慢,我可以跑到11秒以內。”表哥蔡健髮根本不信,當即和他打賭,如果蘇炳添能夠跑進11秒,可以答應蘇炳添要求,“要什麼就獎勵什麼。”結果,他們就到附近一個學校測了一把,蘇炳添跑出了10秒7,這個速度把當時一旁上課的體育老師都震住了。

不過,真正的體育訓練並非那麼輕鬆。蘇炳添在20__年代表古鎮參加了中山市運動會,被當時中山體校的教練發現,並將蘇炳添從鄉下中學帶到了中山市體校。剛到體校的時候,蘇炳添對於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牀訓練並不適應。而且,由於剛到市體校,又沒有朋友,蘇炳添一個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個人3次從體校跑回家。體校教練發現後,就動員楊永強教練再去蘇炳添家裏做説客,勸説蘇炳添回去。

之後隨着成績越來越好,蘇炳添在新學校也開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來。20__年,蘇炳添代表中山市參加了廣東省中學生比賽,暫露頭角。於是,蘇炳添成為了廣東省田徑隊的一員,真正進入了專業運動員的行列。

即便成為了專業運動員,蘇炳添也一度險些放棄。在田徑隊成績中游,蘇炳添一年之後遭遇成績瓶頸,甚至還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過放棄。後來很多人都勸他留下,幫助他堅持渡過瓶頸期。這才有了後來短跑名將袁國強發掘出蘇炳添,一路成就中國速度的故事。

感動中國事蹟材料 篇13

【頒獎詞】秋蘭為佩

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你是仁醫,是濟世良藥。

【事蹟】胡佩蘭,女,98歲,解放軍3519職工醫院和鄭州市建中街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坐診醫生。

1944年,胡佩蘭畢業於河南大學醫學部,70歲時才從鄭州鐵路中心醫院的婦產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後,她一直堅持坐診。

胡佩蘭生活節儉,捨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但她經常大方地給病人墊付醫藥費。她還拿出微薄的坐診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個"希望書屋"。

胡佩蘭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進出都要坐小推椅。20xx年7月,98歲胡佩蘭心臟病突發,經搶救後,第二天她依然準時到醫院坐診。

胡佩蘭根據自己多年的臨牀經驗,平時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儀器。因為慕名找上門的病人多,胡佩蘭每天都會堅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對患者也極有耐心,給病人開藥,很少超過一百元。如今,胡佩蘭的記憶明顯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況她卻記得清清楚楚,耳朵裏放着助聽器,聽不清的地方,便由旁邊的學生解釋。

胡佩蘭對病人的態度有目共睹,她經常説:"醫患關係搞不好是因為交流不夠,醫生只要對病人認真負責了,病人也自然會對醫生極力配合,不管面對哪一個病人,都要把患者當成自己的第一個病人來對待。"

直至今日,胡佩蘭已經在一個工廠職工醫院和現在的地方,連續坐診20xx年,堅持每週出診6天,風雨無阻。

感動中國事蹟材料 篇14

看了很多報道,抖音中全是歡迎英雄回家的視頻,説實話當時心真的是在滴血!也深深為“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而感動,每次有災難來臨的時候,都能看我們消防員的身影,他們衝在第一線,為大家換來了祥和,向這些“逆行者”致敬!

同時也想要提倡大家一定要提高消防意識,在天災和人禍面前,雖然天災我們沒法控制,但請讓人禍少些,減少不必要的傷亡

從昨天得知消息後,看了大量的火災視頻與哀悼消防員的文章,生命不由自主得變成了灰色。

就連晚上睡覺都無法安然,閉上眼就會想象涼山的那場大火,想象那樣的大火如果燒在自己身上會是怎樣的感覺……

看着商場裏形色各異的人們——女人們認真試着鞋子,孩子們開心地大笑,男人們來去匆匆,老人們推着購物車悠哉悠哉……一切似乎都沒有任何改變,但那30條無辜的生命卻實實在在的從這個世界消失了……

眼前的畫面越是祥和平靜,那種痛就越強烈。

我真的希望,那些點贊,發視頻的人是真的在心底埋下了敬重,哀痛的感念而不是單純的蹭着熱點。請讓那些犧牲的靈魂可以感到人間真情而不是冷漠。

願每一個人餘生可以珍惜生命,為自己,也為那些早早離世的英雄好好活着;同時,注意防火,不隨意把易燃物品丟進森林或其他場合,你的任何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都可能讓無辜的人喪命,讓一個無辜的家庭毀滅……

三十名消防戰士的犧牲,三十個鮮活的年輕生命,被三月三十號的涼山大火吞噬,你説能有啥感觸,説真的,心裏真的不是滋味,就不用再説失去兒子丈夫親人的心情了,他們有的是父親,有的是兒子,有的是丈夫,但有一個共同的職位就是消防戰士,他們就是在這個共同的職責面前,舍小家,顧大家,為了共同的職責,不顧火海的危險,被無情的大火吞噬了生命。

水火無情,無疑,消防員做為應急保障的第一線戰士,他們是最危險的職位,而且他們都是年輕力壯的年輕人,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獻給了這個事業。不論消防事業怎麼改,但他們衝鋒在前的精神是不變的,所以我要善待咱們的消防戰士,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不要讓他們流血又流淚,最後默默的説一聲英雄一路走好。

感動中國事蹟材料 篇15

【頒獎詞】夢想天開

父親留戀那油菜花開的芬芳,兒子就把他葬在不遠的山上。三十年花開花謝,兩代人春來秋往,一家人不分晝夜,守護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種子,藴含着世代相傳的夢想。

【事蹟】沈昌健,男,46歲,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楊橋村村民。

1978年,養蜂人沈克泉在貴州山區發現了3株花期長,生長結構好的野生油菜,將其帶回家鄉播種,想為養蜂場提供新的蜜源。繼而想到改良培育出產量高的油菜品種,為家鄉解決吃油難的問題。

一開始,鄉親們嘲笑他"泥腿子想當科學家"。直到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優質油菜種,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沈克泉的油菜品種未經國家審定,當地部門對沈克泉進行了罰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學有關油菜遺傳育種和生產栽培的知識。在沒有專業分析、沒有專業儀器的情況下,父子倆用肉眼觀察,憑記錄總結規律。

1996年,家裏為搞油菜研究欠債不少。沈昌健賣掉中巴,帶着賣車款回家投入油菜研發。

20xx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貴野A"不育係獲國家發明專利證書。20xx年,沈克泉帶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獨闖"在武漢召開的第12屆國際油菜大會,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20xx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堅持着油菜育種。家人將沈克泉葬在離試驗地不遠的山坡上。家人知道,這些油菜是老人最後的心願和牽掛。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雜"202、819已進入區域試驗環節,五畝送檢試驗田裏有300個單株樣本,每個樣本送檢一次就是200元;300畝的示範片裏還欠着兩萬多的工錢,馬上要施肥又是兩萬的肥料錢。對於已經35年沒有主業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飯靠田,科研靠借"。幾十年來,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籌資金150多萬元,這幾年政府也常有資助,可沈家裏欠下了不少債,"幾乎所有親戚都借遍了。"家裏最值錢的是兩台用來貯藏油菜種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繼,只為一株油菜的夢想。沈昌健説等現在的種子通過審定了,會賣給種子公司,拿着資金去滾動開發下一代油菜雜交新組合。自己的油菜育種路也許得"慢慢走",但怎麼也會走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loe9v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