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關於鹽井的文章欣賞:芒康,有片女人托起來的鹽田

關於鹽井的文章欣賞:芒康,有片女人托起來的鹽田

本站:我們吃的鹽要經過的多種不同的工程才可以製得出鹽,這些鹽可是得來不易的啊,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芒康,有片女人托起來的鹽田》。

關於鹽井的文章欣賞:芒康,有片女人托起來的鹽田

我很少看電視,日前為給鬧鐘對時間,才按開央視。豈知就這一按,竟促成我這次的鹽井之行。

央視一台正在在播放的鹽井,是滇藏路上一處很小的鄉鎮。滔滔瀾滄江繞鎮而過,陡峭的山腰上,有着一片中間用一塊塊窄木梯互為相連的鹽田。一羣身着藏裝的婦女用木桶揹着鹽滷,腳踏陡峭的木梯,一步一步往上跋涉。這些從山腰鋪疊而下,又從江邊疊層而上的鹽田,與女人負重的身影、綠樹掩映的藏式村落互為映襯,組成一幅絕美的畫面。

這次出行,鹽井也是我們從雲南進入西藏的第一站。小鎮兩側全是四千多米的高山,資源豐富的瀾滄江兩岸有着不少鹽礦,而那山高水低的地貌,又讓鹽滷能像泉水般湧出。人們只需在泉眼周圍壘石固水,便形成一處處天然的鹽井。當地婦女只需順着梯子下到江邊,把井中的滷水舀進木桶,背上山腰再傾入鹽田,讓它在自然條件下晾曬蒸發就行了。

待田裏的水分慢慢變少,形成一粒粒結晶後,女人們就用木板將鹽粒收刮在一起,倒進竹籮瀝去最後的水分,便是她們辛勞所得的鹽巴了。然後,再將它揹回家攤晾在屋頂上,稍加整理,即可裝運販售。

製鹽的工作全由婦女來完成。山風與陽光,在她們臉上過早刻下了歲月的痕跡,超繁的勞動也讓她們額頭,時時佈滿汗珠。而人們所謂的“粗頭亂服之美”,是相對寫字樓中的白領女性而言,其實這裏的藏族女性,渾身上下也收拾得很清爽,飄逸的裙裾和腕上一閃一閃的銀鐲子,讓她們負重的形象,顯很十分瀟灑和寫意。她們臉上總是盪漾着最知足、最充滿活力的笑容。平亮的鹽田則像鏡子,映照着她們端莊而健朗的美麗。

眼前的鹽田,其實就是搭建在江岸的那些木構架。建築方法與依山就勢的吊腳樓頗為相似:前面架設長柱,後邊架設短柱,不同只是每層鋪好木板後,還要夯一層泥沙,再用黏土將表面抹得光滑平整,這就是一塊塊面積約10餘平米的鹽田了。田與田之間以木棧相通,一層層地自下往上延展,並用獨木梯連接,以便人們上下。從遠處看它們:既像小型梯田,也像顯微鏡下的金屬晶格;又更像是一片高低錯落的檐廊。

雖同取一江之水,兩岸的鹽田卻有紅、白之分。西岸加達村(藏民聚居)的鹽田呈紅色,東岸鹽井村(納西族聚居)之鹽田為白色,這是因兩岸土質不同影響了滷水的顏色。紅鹽的售價雖略低於白鹽,但用它打出來的酥油茶卻鮮香好看,紅鹽因此也極受藏胞歡迎。

製鹽活兒雖全由女人完成,但各家的男人也活得並不輕鬆。他們要把女人曬出的小山般的鹽堆,用騾馬陸續運到毗鄰的十多個市、縣出售。在沿海鹽場之食鹽行銷天下之今日,產自這裏的食鹽想不到還如此受人歡迎。

這裏的女人從十五六歲就開始從江邊往山上背滷,一直要背到四五十歲。除了下雨,她們每天都得重複那些單調的勞動,都要在陡峭的木梯上往返一百多趟。那些擺放在鹽田邊上的小石子,就是她們用以計數的籌碼。

起早貪黑的女人們,當然也有放鬆的時候,那必是得到丈夫販鹽回家的消息。她會告訴姐妹們:我家“賣鹽的”要回來了。彼此會心一笑後,她便溜到江邊背靜處,臨流盥洗,換上乾淨衣服,回家迎候丈夫了。

販鹽的生意雖不難做,但男人賣一次鹽至少也得十天半月,夠辛苦的。當男人拴好馱馬,拎着給老婆孩子買的東西,走向家門時 ,許久不見主人的小狗,也和小孩一起圍着他前歡後跳。

進門,他先把鹽漬漬的衣服往門後一丟,把小玩具遞給孩子外面去玩,然後抽條小板凳一坐,就等着女人伺候了。女人則會笑眯眯遞上熱水,那毛巾肯定是用香皂洗過的。洗過臉手的男人,這時會把女人朝身邊輕輕一挪,然後解開下面的拉鍊——請勿激動,這絕非“少兒不宜”,而是他不緊不慢地從貼身的防盜內褲裏,把賣鹽換來的收益美滋滋交給她。而她總是先在圍裙上擦擦手,才小心翼翼地接過帶有體温的鈔票,進裏屋去數……

男人這時就會就故意吼一聲:別數了,沒多少!其實那是自豪和炫耀,也是催促老婆趕緊過來斟酒。男人喝了二三兩,臉紅紅的,便會偷看一眼久別的她,這時候女人臉上就會飛出一道紅霞來。

這些在鹽田中勞作的婦女,她們從小到大或許都未走出過這高山深峽,也從未想過要離開鹽井小鎮,但無論在現實或歷史的層面上,她們都堪稱居功至偉,澤被千秋。因為當地製鹽的這門技藝,就源自她們聰慧善良的天性。就此,這裏還流傳着的一則極富藏地情調的故事:

幾千年前,一位家住瀾滄江邊的少女,她母親的脖子上長了一個久治不愈的惡瘡。一天,她又扶着母親去達美雍神山祈禱,回家途中無意發現江邊巖縫中湧出的鹽滷涼中透冷,鹹中帶香,她就用它塗在母親的瘡口上。當滷水慢慢結晶變成鹽粒後,母親的惡瘡也好了。這件事,既可説是發生在鹽井的標誌性事件,也可説是一個充滿了創造靈感和浪漫激情的偉大創舉。

這個飽含靈感的創意,已隨浩蕩的瀾淪江流進我們歷史的每一個篇章,並滲進我們民族的肌體。製鹽是人類除了用火之外最偉大的創舉。想不到眼前這片鹽井,竟是由女人發現並用她們圓潤的肩頭托起來的。歷史如果不能記住她們每一個人的名字,那麼就請記住她們揹負滷桶,在陡峭的木梯上,登高跋涉的身影吧!

公眾號:天府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9dl97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