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有關脱貧攻堅的文章:樹高千尺唯有根深

有關脱貧攻堅的文章:樹高千尺唯有根深

本站:萬水千山不忘來時路,樹高千尺根深在沃土。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樹高千尺唯有根深》。

有關脱貧攻堅的文章:樹高千尺唯有根深

一年夏已立,正是讀書時。當我懷着崇敬的心情,一次次虔誠地拜讀紀實文學《樑家河》一書時,我的思想總是經歷一次次洗禮、受到一次次教育,我被習總書記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幹事創業的方法、復興民族的夢想深深感染,內心裏經常湧動着一句話,那就是:樹高千尺不忘根,為民服務不忘本。這個根就是人民羣眾,這個本就是不忘初心。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陝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鄉,這裏的父老鄉親永遠是我的牽掛,多少次讓我魂牽夢繞。”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陝北腹地的小山村樑家河的評價。習總書記曾在這裏度過了七年的知青歲月,七年,幾乎是一個人青春時光的全部,也正是這七年,讓習主席瞭解到了中國當時農村的情況,體會到中國農民的疾苦,培養了他的人民情懷、黨性信仰、知識品格、吃苦奉獻、責任擔當、自強不息精神。離開樑家河40多年來,村裏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讓他念念不忘。在回答“有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問時,習總書記脱口而出:“我確實把自己當做一個延安人,因為這是我人生中的一個啟程點……我現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觀念,很多基本的特點,就註定了我今後要做什麼,它教了我做什麼。”如今他已位高權重,回來時卻像一個想家的孩子,一聲聲呼喚鄉親們的小名,親切自然拉家常。飲水思源,拳拳赤子之心,不論走得多高多遠,心中永遠裝着百姓,不忘根本,習主席為我們做了表率。

人民羣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心裏要時刻裝着羣眾。只有深入羣眾,紮根羣眾,依靠羣眾,服務羣眾,才能得到羣眾的擁護。習總書記在樑家河的七年歲月裏,他沒有把自己當做高幹子弟,而是深入羣眾,住土窯洞,和農民們吃在一起,幹在一起,想在一起,在艱苦的環境裏鍛鍊,在窮困飢餓和繁重的農活中磨礪,依靠羣眾智慧和力量,在樑家河建成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創辦了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磨坊等,修梯田、打壩、打井,增加糧食產量,幫助羣眾改善生產生活。正是因為習主席敢擔當、能做事,總是為村裏着想,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心裏有羣眾,得到了羣眾認可,樑家河的羣眾把村支部書記的重擔放心地交給了他。

公職人員作為人民的公僕,要時刻為羣眾辦實事。只有擼起袖子加油幹,為羣眾辦實事,讓羣眾得實惠,才是好乾部。“羣眾需要什麼,他就幹什麼。他的每一個行動和決策都很務實,都是為老百姓的利益考慮的。”這是樑家河羣眾説習主席當知青時的所作所為。設身處地為羣眾着想,為羣眾辦事,這句話説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需要有一顆真誠的心,有一定的處理問題的經驗和技巧,需要紮根羣眾,汲取營養,體察民情,瞭解民意,集中民智,巧幹實幹,以羣眾滿意不滿意為評判標準,才能幹出符合羣眾意願的事業。

當前,正值脱貧攻堅的關鍵時期,許多黨員幹部到農村進行扶貧包抓,我們更應該沉下身子,為農民着想,為羣眾辦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原則,因地制宜,書寫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而不應該像少數人那樣,本來也從農村出來,當了幾天所謂的“官”,就趾高氣揚,看不起羣眾,在老鄉面前扎勢擺闊,認不得當初在一起生活過的鄉親鄰居,嫌棄羣眾家裏條件差,“髒死了”“吃不下去”“住不成”,更別説為羣眾辦實事。這樣離心離德、脱離羣眾的人,大家會嗤之以鼻,背後指着脊樑骨罵人的。這樣的黨員幹部説的話羣眾不會聽,要求羣眾辦的事羣眾不會給辦,自然也就成了行動上的瘸子、人際關係中的“孤家寡人”,豈不悲哉!

歷史和現實正反兩面的事例,反覆告訴我們每一名黨員幹部,一定要情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真誠為羣眾服務,不忘初心、秉持公心,低調做人,高調做事,這樣的人就算走得再遠、走到多麼光輝的未來,都會得到羣眾的擁護和愛戴。

公眾號:美麗的壩河小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4rmm4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