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實現脱貧攻堅奔小康的心得體會

實現脱貧攻堅奔小康的心得體會

脱貧攻堅,是減少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重大工程,也是實現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實現脱貧攻堅奔小康的心得體會,大家學習和參閲。

實現脱貧攻堅奔小康的心得體會

實現脱貧攻堅奔小康的心得體會

20xx年,實現66萬人脱貧;40個貧困縣,建200餘萬畝雜糧示範基地;社會兜底脱貧,大病補償封頂線提高到1萬元;貧困地區建5條國家高速公路,新建朔州機場……4月19日,《山西省“十三五”脱貧攻堅規劃》出台,到20xx年,232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到20xx年要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目標,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脱貧攻堅,成為當前最急迫的第一民生工程。在所剩不到4年的時間裏,我們必須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氣,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堅決打贏這場脱貧攻堅戰。

近30年來,經過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開發,我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累計減少7億多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不斷下降,國家扶貧標準持續提高至接近國際貧困標準線。扶貧模式也由過去單純救濟的輸血式扶貧,完成了向注重開發的造血式扶貧的轉變。可以説,當下的脱貧攻堅已經進入了最後的衝刺階段。

但鑑於我國人口基數龐大,我們面臨的現實情況,依然是貧困人口數量眾多、貧困狀況嚴峻,對待脱貧開發工作仍不可掉以輕心。在我省,119個縣市區中,尚有58個縣是貧困縣,接近總數的一半,農村貧困人口達到232萬人。這塊硬骨頭要怎麼啃?攻堅拔寨要怎麼完成?《山西省“十三五”脱貧攻堅規劃》給出了令人信心篤定的答案。

對照xxxx提出的扶貧工作的“五個一批”的基本路徑,我省出台的脱貧攻堅規劃,總體思路與路徑都一目瞭然:精準培訓促進就業,支持帶動30萬左右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脱貧,是“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幫助45萬農村貧困人口脱貧,是“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實施生態補償,使生態特別重要和生態脆弱區內的42萬貧困人口實現穩步脱貧,是“通過生態保護脱貧一批”……不僅如此,在更加細化的政策措施上,從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到大項目下的諸多子項目的實施推進,我省的規劃都十分完備,亮點多多。

打贏脱貧攻堅戰,關鍵在於精準。在規劃給出的措施到位精準、項目安排精準的基礎上,尤其需要注意資金使用的精準。在扶貧資金的管理使用體制上,既要防止“遍撒胡椒麪”“用手榴彈炸跳蚤”的效率低下和不合理,更須嚴把扶貧資金的跑冒滴漏關,嚴懲擠佔挪用、人為截留,以將好鋼用在刀刃上。

打贏脱貧攻堅戰,先手棋在於扶志。資金再多、項目再好,如果不改變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貧困意識、貧困思維,不樹立起人窮志不窮的理念,只是一味地習慣“等、靠、要”,扶貧的目的就很難達到,即使一度脱貧,也可能再度返貧。扶貧,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氣、送信心。

打贏脱貧攻堅戰,離不開社會力量參與。政府之外,社會團體、民間組織、私營企業乃至個人志願者都應該參與進來。只有集聚社會各界的力量,多方爭取資源,形成幫扶的強大合力,脱貧攻堅工作才能得到更加穩步紮實的推進。近年來,包括中央單位的在晉幫扶,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等在我省的扶貧工作上建樹頗多,希望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戮力同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山西振興崛起而不懈奮鬥。

實現脱貧攻堅奔小康的心得體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國扶貧已經進入需要“啃硬骨頭”的關鍵階段。在不到6年的時間裏,還有7000多萬人口需要脱貧,這意味着每年要減貧1000多萬人。他們所處的多是底子薄弱、條件惡劣的集中連片貧困區,在“減貧效應”遞減態勢下,如期完成脱貧任務仍是嚴峻的歷史考題。

目標任務明確之後,執行力就是根本。要積極把任務分解落實到行動上,變成推動發展的務實舉措,不斷給廣大貧困羣眾帶來福祉。

扶貧執行力的最好體現和最終檢驗,就是要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脱貧,見到扶貧實效。層層落實好各級部門的領導責任,完善精準到村、到户的對口工作機制,針對各地不同的致貧原因摸清家底,堅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對症下藥。

以嚴格的考核督查問責保證目標任務落到實處,也是執行力的內在要求。要加強執行檢查,決不允許打折扣、摻水分,防止扶貧對象認定造假。要通過有效的監督檢查,防止扶貧款項虛報冒領、截留私分、貪污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做到真扶貧、扶真貧,切實把黨和政府的温暖及時送給貧困羣眾。

打贏脱貧攻堅戰,既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又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毅力。要緊緊依靠廣大羣眾,積極發揚公僕本色,狠幹苦幹,推動貧困地區取得實實在在的發展成績,帶領廣大羣眾共同奔向全面小康的美好明天。

實現脱貧攻堅奔小康的心得

在當前這場必須打贏的脱貧攻堅戰中,如果説上級政策是牽引力,外部幫扶是推動力,那麼,貧困羣眾自身的脱貧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內生動力。

改革開放37年來的努力,讓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脱貧,首先就是靠着堅定的脱貧意志、滴水穿石的韌勁。無數地區的脱貧經驗證明:擺脱貧困,首要的意義不是擺脱物質上的貧困,而在於擺脱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只有首先解決好頭腦中的貧困,才可能實現“弱鳥先飛”“至窮致富”。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面對最後7000多萬“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這個“硬骨頭”,當務之急,正是先要除掉“頭腦貧困”這個障礙。特別是,“等靠要”的觀望心態、依賴心理和功利思想,當前還在許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

比如人窮志短、不思進取。有的貧困户,上級給他建了大棚,他還等着政府買種子買機械、供肥料供技術,連換個草簾都指望政府幹。一位鄉鎮幹部曾説,每當發一些救災、救助物品,就會有一些羣眾相互“攀比”,出現爭窮比窮、“躺着當低保户”的現象。

比如觀念落後、被動依賴。有貧困縣的領導,把爭取到“貧困縣”帽子當作榮譽和政績,到處炫耀,甚至在政府網站上發佈“特大喜訊”。戴上“貧困縣”帽子,意味着可以多出來幾億元甚至更高的財政轉移支付,可是,只知“炫貧”,只等“救助”,怎能帶領羣眾脱貧致富,儘快摘帽?

又如思路閉塞、方法單一。一些幹部缺乏深入調研內容'>調研,找不到病因,開不出方子。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或者只會用老辦法,或者不顧實際抄別人的經驗。蘆筍價高,就要求大家都種蘆筍,一哄而上“爛市”了,再改種山藥,結果種什麼賠什麼,農民掙不到錢,不僅無法脱貧,還失了信心。

貧窮不可怕,怕的正是這種思想和思路的貧困。羣眾是脱貧致富的主體。解決好了精神面貌,堅定信心、積極進取,激發出貧困地區幹部羣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解放思想,積極探索,才可能化短處為長處,變劣勢為優勢,讓“至貧”能致富。反之,如果扶貧變成了養懶人的政策,就算花很多精力和投入暫時搞上去,也不能持久,甚至還會陷入“越窮越要、越要越懶、越懶越窮”的惡性循環。

對貧困羣眾來説,扶貧當先扶志。有了志氣,“輸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鼓勵貧困地區的羣眾通過雙手苦幹、巧幹致富,樹立“寧願苦幹,不願苦熬”觀念,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看見身邊的榜樣。山東沂源縣張家泉村原村支書朱彥夫,在戰場上失去了雙手雙腳,仍然帶領羣眾治山、治水、造田。他可以跪着走、爬着走,甚至“滾”着走,但他的精神世界從來沒有被貧窮擊垮。這樣的人,正是大長貧困羣眾志氣的精神資源。

對政府來説,不僅要走出“扶貧等於救濟慈善”的誤區,還要支持羣眾探索創新扶貧方式方法;不僅要幫貧困羣眾解近憂,還要為他們想長遠。貧困羣眾最缺的是文化和技能,要有針對性地送政策和知識下鄉,送技能上門,增強其發展生產、轉移就業的能力;貧困羣眾有需求的扶貧項目,要創造條件、支持開發。如此,才能徹底改變那種“靠着牆根曬太陽,等着別人送小康”的狀態。

沒有脱貧志向,再多扶貧資金也只能管一時,不能管長久。好的政策和制度,不只是解貧困羣眾一時之困,還要讓他們看到憑自己的努力站穩腳跟的希望。好日子是幹出來的,牢牢記住這一點,拿出滴水穿石的鬥志和韌勁,找到精準扶貧的路徑,才能打贏這場脱貧攻堅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d30em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