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新課程實施方案(精選19篇)

新課程實施方案(精選19篇)

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1

勞動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國小勞動教育的意見》等文件要求,全面提升學生勞動能力與勞動素養,形成體現時代要求、符合育人規律、彰顯學校特色的勞動教育體系,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新課程實施方案(精選19篇)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育人的相互融合;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相互貫通,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進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總體目標

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貫徹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和勤儉、奮鬥、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培養學生具備勝任專業工作的勞動實踐能力、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以及在勞動實踐中發現新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學生良好勞動習慣。

三、基本原則

堅持立德樹人。堅持黨的領導,本着德育為先、能力為重、育人為本的原則,着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促進學生健康協調發展。把準勞動教育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育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誠實合法勞動的意識,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和報效國家、奉獻社會的決心。

堅持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體會勞動艱辛,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提高動手動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品質。

堅持有機融入。有效發揮課程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就業指導、創新創業的勞動育人功能。尤其要注重將勞動教育融入專業教育,通過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改進勞動教育方式,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注重新興技術支撐和社會服務新變化。培養科學精神,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

堅持因地制宜。根據學校實際,結合本地在自然、經濟、文化等方面條件,充分挖掘行業企業、學科優勢等可利用資源,開展具有學校特色的勞動教育,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並用、安全適度。

四、教育體系

學生在校期間開設“勞動教育”課程2學分。其中通識必修課1學分,勞動綜合實踐1學分。

(一)勞動理論教育體系

1、設置勞動教育通識必修課

將勞動教育納入培養方案,面向所有專業大一新生開設1個學分的勞動教育通識必修課。系統性向全校學生普及通用勞動科學知識,引導學生認識人類勞動實踐的創造本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愛崗敬業的勞動態度,形成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的勞動教育通識理論課。

2、將勞動教育融入各類課程

明確學習的本質是勞動。在思政類課程中融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勞動安全和勞動法規等內容;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強調各專業課程具有的勞動屬性和勞動指向,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品質,強化專業勞動倫理教育和專業未來勞動發展趨勢教育。

(二)勞動實踐教育體系

1、生活勞動實踐教育體系

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日常生活勞動習慣。在加強學生宿舍衞生管理,培養良好個人生活習慣和動手能力的基礎上,學院結合各自實際情況,聯合相關部門圍繞學生宿舍、食堂、實驗室、教學樓、圖書館等場所組織開展義務勞動,在集體勞動中提升個人生活技能,讓勞動教育全面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

2、專業勞動實踐教育體系

結合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和特色勞動教育資源,將專業相關的新技術、新工藝納入教學內容,探索構建通識性與特色性相結合的勞動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各級各類實踐教育基地的勞動育人功能,系統開展課程設計、課程實習、畢業實習等環節的勞動實踐教育;一方面通過指導學生參與企業幫扶、項目研發、創業實踐等勞動過程,滿足學生多樣化勞動實踐需求,增強學生對勞動精神的體驗感受和認知理解,鍛鍊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社會勞動實踐教育體系

將勞動教育融入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依託社會調查、科技扶助、支教掃盲、文化宣傳、環境保護等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拓展勞動實踐育人空間,為學生參與社會勞動提供廣闊的空間和有利的條件。組織學生深入社會勞動第一線,感受勞動的魅力,在實踐中印證、加深對生產勞動的認知與理解。

將勞動教育融入各類公益志願服務。組織學生自主選擇並主動參與植樹節、學雷鋒紀念日、五一勞動節、志願者日等主題公益勞動;依託社區、街道、敬老院、福利院等公共服務資源,建立志願者服務基地,組織學生參加志願服務。培育學生主動擔當社會責任、投身公益志願服務的意識與能力。

(三)勞動拓展教育體系

1、推進校園勞動文化建設

綜合運用講座、宣傳欄、新媒體等渠道,廣泛宣傳勞動知識與勞動相關法律法規、榜樣人物事蹟,創建校園勞動文化環境;組織開展以勞動為主題的學生競賽、專題報告、勞動成果展示等活動,營造校園勞動文化氛圍;將勞動教育融入到銘記校史、牢記校訓、傳唱校歌等活動,打造校園勞動文化特色。

2、選樹勞動教育先進典型

邀請大國工匠、勞動模範開展校園活動,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工匠精神和勞模風範。依託“勞動之星”、“文明宿舍”等評選活動對勞動表現突出的學生予以表揚,樹立一批優秀典型,提升勞動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考核機制

學生必修取得“勞動教育”課程2個學分方可取得畢業資格。通識必修課1學分通過課程考核取得;勞動綜合實踐學分原則上由學生本人自主申報認定

申報認定程序如下:

1、學生在第六學期考試周前集中填寫“綜合勞動情況鑑定表”(見附件)並撰寫“勞動情況報告”(具體內容、格式院根據各自情況統一規定)。自評等級要依據充分、客觀嚴謹,相關勞動經歷或成績須附勞動組織單位的證明材料或相應證書。

2、輔導員對學生申報材料進行審查並初步給出學院評定結論。

3、學院勞動教育工作組對存在爭議的結論進行審議表決,並最終審議通過輔導員給出的評定結論,組織錄入。

4、學院按照試卷存檔要求將學生的全套申報材料歸檔留存。

5、鑑定為不合格的學生不能取得學分,須在完成相應勞動內容後在第八學期再次申請評定,仍不合格者當年無法取得畢業資格。

六、組織保障

1、加強組織領導

學校成立以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為組長,分管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學生勞動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校勞動教育體系設計、教學管理、勞動教育的組織協調和爭議仲裁等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教務處,辦公室主任由教務處處長兼任。勞動教育工作辦公室定期組織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分析、研討、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相關職能部門要全力配合勞動教育的開展。

2、注重育人實效

各二級學院成立以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為組長的學生勞動教育工作組,負責本學院勞動教育具體實施方案的制定和組織實施。要結合專業特點制定具體措施,細化責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各項工作統一有序、紮實有效地開展。

3、強化安全管理

要加強對師生的勞動安全教育,強化勞動風險意識,建立安全教育與管理並重的勞動安全保障體系,科學評估勞動實踐活動的安全風險,消除勞動實踐中的各種隱患。制訂勞動實踐活動風險防控預案,完善應急與事故處理機制。

4、做好監測預警

構建院校兩級監督預警機制。學院要強化組織管理,要將學生勞動實踐完成情況納入學業預警考評範疇,督促學生如期完成規定學習內容;學校要將學生勞動教育納入日常督導與學院年度考核,以督查促落實,以督查促整改,確保決策部署落實到位。

七、附則

本實施方案由學生勞動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解釋,自公佈之日起實施,其他相關文件與本方案不一致的,以本方案為準。

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2

一、指導思想

熱愛勞動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然而,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學生中出現了許多怪現象,他們花錢如流水,獨生子女依賴性強,自理能力差,由於他們認識能力差,往往不知道父母的辛苦,不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為了使學生認識到沒有勞動,人類就無法生存,社會就不能發展的道理,幫助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的觀念;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自立,並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體會到爸爸媽媽勞動的辛苦,做到尊敬長輩,熱愛長輩。我校將根據學校實際,組織全體學生深入廣泛開展“勞動最光榮”主題教育。

二、活動目標

1、全面發展學生素質,鍛鍊學生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明確勞動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勞動是無上光榮的。

2、使學生通過實踐獲得一定的勞動技能和勞動知識,明白勞動不只是動動手腳,而是手、腦、心、神並用的一種技能和技巧,有利於開發智能,促進大腦發育,使他們成為現實社會有用的人才。

3、參加一些社會公益勞動,定期參加勞動基地的活動,通過實踐得到知識和技能。

三、活動時間

__年____月____日——____年____月____日。

四、活動安排

(一)宣傳動員。

利用週一升旗儀式做好“勞動最光榮”主題教育月動員工作,向全體學生髮出倡議,要求大家能積極行動起來,做學校裏的熱愛勞動小標兵,做家裏的熱愛勞動小成員。

(二)實施階段(____—____)。

1、在__月__日母親節這天進行“今天我當家”的家庭勞動實踐活動。

2、組織一次主題班隊會:“勞動最光榮”。

3、各班出好一期以“勞動最光榮”為主題的黑板報。

4、組織一次以“熱愛公益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為主題的中隊活動。

(三)總結階段(____—____)。

1、圍繞本月的主題教育,各班組織學生交流心得感受。

2、各中隊推薦評選2名“勞動之星”。

3、各中隊上交一份“勞動最光榮”主題教育總結。

4、資料圖片整理裝訂

五、活動要求

1、各班主任要高度重視,加強組織。按學校要求有序開展工作。

2、要充分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確保活動收到實效,避免走過場。

3、活動形式要多樣,並及時總結。

4、所有活動都請形成文字材料,並請積累相關的活動照片素材。

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3

一、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主要內容

普通高中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主要包括藝術類、體育類以及其他課程,是高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體現課程的多樣性和課程的多種內容、多種功能和多種價值的整合,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個性特長,提高綜合素質。

二、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開發

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開發堅持學校開發與引進、利用社會資源、他校資源相結合。學校應在先期學生興趣、愛好、特長調查的基礎上,基於學校辦學傳統、文化特色,充分發掘教師的專業特長和社會課程資源,有目的地開發興趣特長類課程。

引進社會課程資源時,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進行二次開發,使課程內容與要求更加切合學生實際。農村學校應充分利用當地非物質文化的課程資源,也要適度引入城市相關資源。

三、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開設

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制定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建設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積極創造條件開發與開設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

每學年開學前,學校提前公佈學校本學年擬開設的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開設計劃、課程介紹信息和學分認定辦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實行自主選課。每學年可供選修的模塊數不得少於6個。

學校根據選課情況,組織走班教學。不得包辦選課,不得以班級為單位集體選課,不得以任何藉口強制指定選課。學校應支持學生到具有資質的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其他普通高中或社會機構選修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

四、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學分認定

(一)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的基本條件

1.達到一定的課程修習時間;過程表現良好;經考核或考查合格。

2.學生在高中階段參加學校組織的運動會、體育競賽、藝術節、科技節等活動;參加市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認可的體育競賽、藝術、科技節;參加省級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認可的體育競賽、藝術、科技節。

3.達到國家一級運動員或運動健將。

4.學生參加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社會機構培訓,或參加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考試,獲得某項資格或等級證書。

(二)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指導性意見

(三)學校應制定所設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具體方案,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備案。當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成立學分認定的仲裁機構,處理有關學分認定的舉報、爭議和仲裁工作,對存在嚴重問題的學校要通報批評,並對校長及相關責任人給予必要的處罰。

(四)學生在校內外通過相應機構獲得各榮譽、證書或成果,學校可參照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指導性意見,審核根據發證單位的資質、學習記錄和證書,按照18課時1學分的標準摺合學分。

(五)學生修習課程考核不合格,經補考仍不合格;課程的實際修習時間少於規定課時的2/3;提供的相關資料弄虛作假,不予認定學分。為使學生在高中三年中獲得多項技能,學生在選修某一課程並已獲得1個學分後,不得重複選課。

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4

【背景】選修課的設置與實驗是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它的設置有助於拓展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學生的個性,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與辦學模式的多樣化。選修課的評價包括課程方案、材料、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評價。當前,要特別加強選修課管理制度的建設與創新。

【意義】

(一)拓展學生的知識與技能

必修課程關注學生基本的科學文化素質,追求知識與技能的基礎性、全面性、系統性、完整性,為學生的一般發展奠定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基礎。但是,隨着知識的發展,知識在不斷走向分化、深化、細化的同時也不斷地交叉、滲透、融合。知識的不斷分化與整合使傳統的學校課程很難反映人類知識的當代成就,滯後於知識的發展。必修課的數量與內容總是有限的,它在知識的深度與廣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選修課則可以彌補必修課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對必修課的內容進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它擴展了學校課程的種類與範圍,使學校課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強化了學校課程與知識世界的動態聯繫。

(二)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學生的個性

由於遺傳、環境、教育與個體主觀努力程度不同,學生個體之間總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異,他們在知識經驗、能力基礎、家庭背景、興趣愛好、性格特徵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異。我國教育固然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但這並不意味着對所有的學生都統一要求,更不意味着要求每一個學生在每門課程上都平均發展或門門優秀。學校教育應該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賦予每個學生選擇性發展的權利,引導和促進學生個性的生動發展。可以説,沒有“選擇”的教育,不講“個性”的教育,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訓練”,而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們必須改變過去必修課一統天下的僵化格局,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開設豐富多樣富於彈性的選修課,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其潛在能力和個性特長的充分發展。

(三)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必修課一統天下的課程體制中,教師被排除在課程編制活動之外,他們僅僅是既有課程的實施者,忠實地、不折不扣地執行教科書的意圖,嚴格按照統一的教科書、教參甚至教法進行教學。而選修課的開設,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戰,同時也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工作品質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機遇。它改變了教師的傳統角色和固定不變的職能分工,要求教師更新課程意識、教學觀念,掌握課程開發所必備的知識、技術和能力,吸收當代知識研究的新成果。正是在參與課程開發,進行課程設計、實施與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專業自主性和創造潛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獲得專業的自主成長和持續發展。

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5

一、指導思想

以課改為載體,在學校課程開發中,做到以師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特色以及豐富的資源優勢,給學校的發展、給教師專業的發展、給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讓師生與課改同成長。

二、學校課程實施的目標

1.學生髮展目標:

在知識、品質、能力、個性等方面得到和諧、全面、可持續的發展,使學生的發展有更廣闊的空間。

2.教師發展目標

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學會創新,成為實踐的研究者,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三、學校課程實施的原則

1.人本性原則

人本課程觀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個性為根本出發點,把促進學生各項基本素質全面發展作為課程設計的中心,以整體、優化的課程結構觀為核心內容,在課程選擇使用上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尤其重視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尊重和滿足。

2.整體性原則

學校課程的開發要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目標與結構,學校課程的開發,學科課程應得到充分重視,活動課程應成為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潛在的課程資源,重視隱藏在課內外和校園文化中潛在的課程因素及對學生髮展的作用,使學生有較廣泛的興趣愛好及特長。

3.發展性原則

學校課程開發的發展性原則是針對學校課程的價值而出台的,課程最大價值在於促進學生成材、教師成長、學校發展、社會發展。學校利用自身資源,構築有本校特色的適合學生髮展的特色課程。

4.科學性原則

深入系統地學習與課程改革相關的理論,借鑑外來的有益經驗,結合本校實際,實事求是,以科學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檢查調查研究,科學決策,邊實驗邊總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四、學校課程實施的方法措施

1.充分調動教師參加課程開發的積極性,體現參與性。

2.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堅持校本化。

3.仔細研究《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指導綱要》,保證學校課程開發的方向性與探究性。

4.制定學校課程開設計劃,將學校課程納入學校課程計劃,教師每學期應根據學校制定的計劃,撰寫教案。

5.課程的組織形式必須以學生為本,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願,採用學生喜愛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如表演、競賽、參觀、講故事、遊戲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學校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寬鬆的活動環境,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方式表述,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過程體驗,不能只重活動的結果。

五、學校課程實施的評價

1.成立學校課程評價領導小組,具體負責課題的檢查評價。

2.對學校課程的評價,應重視過程性評價,旨在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3.各任課教師每學期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評價,評價學生對該學科學習的興趣需求、學習效果等。

4.對於參加學校課程開發的教師學校將給予適當的獎勵。

六、師資培訓

隨着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深化,學校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將越來越豐富多樣。在職教師能否適應與承擔新課程的教學任務,已成為提高學校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根據學校在職教師的現狀,特制訂目前師資培訓的計劃與方法。

1.走出去——參加市內外有關單位組織的培訓。

2.請進來——聘請校外有關師資。

3.自學——通過提供書籍、資料、器材,經過一段時間學習,掌握一門或幾門校本課程教學能力。

七、資源包的開發

滿足學生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課程的資源包必不可少,因此,要求任課教師進行大量創造性的勞動,以豐富的實踐為基礎,參考有關資料,自己動手開發資源包,學校進行資助,保證學校課程的可持續發展。

八、配套措施

1.教導處、教研組要積極幫助教師制訂好教學計劃,負責協調安排和組織指導教學計劃的執行。

2.學校聘請社會有關人員擔任部分課程的教學,邀請教科所領導來校指導工作。

3.校本課程計入教師工作量,按工作實績進行獎勵。

4.學校保證課程開展必需的經費、器材等物質條件。

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6

一.指導思想

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指導綱要》為依據,最大限度地組織和調動我校教育工作者,以先進的教育理論和全新的教育觀念為指導,創造性地實施新一輪課程改革,進一步深化我校的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引導全社會廣泛參與和支持課程改革工作,努力實現新課程改革的各項目標。

二、工作目標

三年級課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國家制定課程發展總體規劃,確定國家課程門類和課時,制定國家課程標準,宏觀指導課程實施。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國家對課程的總體設置,規劃符合不同地區需要的課程實施方案,包括地方課程的開發與選用;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本次課程改革重新劃分了國家、地方、學校課程在整個課程計劃中所佔的比重,收縮了國家硬性規定的成分,在課程內容和課時安排上,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彈性,讓地方和學校真正擁有選擇的餘地。

二、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時代要求,使學生具體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三、工作措施

1、以學生髮展為本,繼續實施“講學稿”教學法。教師由原來帶着學生走進書本,轉變為學生預習後帶着問題走進教師,學生由題海戰術轉變為先思考後提問;教師原來圍繞本本轉,轉變為教師圍繞學生轉。“講學稿”比較好地兼顧了學生的預習、學習和複習三個環節,兼顧了三類不同的學生,“講學稿”本身還具有評價功能,可以從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角度促進學生的學習。同時也是國家課程的校本化,促進了教師隊伍的建設

2、結合我校省級現代信息技術示範校的優勢,繼續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最大限度地實施電化教學,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為新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積累經驗。

3、強化個性教育,給學生寬鬆的成長環境,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不亂佔用學生課餘時間,不搞題海戰術,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生活,在課堂教學效果提高的前提下,做到減負擔不減質量,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4、探索和構建符合素質教育思想的評價標準與方法,建立能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科學評價體系。

5、實行課程功能的轉變,構建新的課程結構。通過實施課程改革,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增強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探索地方、學校課程資源的開發與管理,構建地方和學校課程體系,不斷豐富與完善課程結構。

6、開展説教材活動。任課教師都要具備説教材的能力。我們理解的教材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是教師在教授行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最標準的教科書,也包括了形形色色的圖書教材、視聽教材、電子教材等。説教材是在説課的基礎上,能對本學科的任何年級的教材作教材分析和教材處理。例如教材目標的確立及依據、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內容體系(知識維度、文化內涵、認知規律、聯繫實際)、編排體例、編者意圖、年級目標等作全方位、多角度的闡釋説明,還要表明自己對學科整套教材的理解、認識與處理。説清教學內容組織與安排,文本信息源與其它信息源的關係,説清新教材的特點和創造性的用教材等問題。教學方法上一是要説清如何達到多維的發展目標,二是要説清如何激發學生的參與度。

四、實施步驟

(一)明確課程階段。

通過例會、教研等多種形式,明確國家課程就是我們所教的大多數課本,地方課程現階段就是我們所學的《心理健康》,校本課程就是我校結合實際情況和辦學特色編制的校本讀本。

(二)實施階段。

學校的領導小組分別採取聽課,業務檢查等手段查看三年級課程的實施情況,並對不開設全課程的情況進行跟蹤,督促其開齊開全課程,保證國家、學校、地方三年級課程順利實施和有效利用。並認真總結經驗,鞏固成果,糾正問題,促進各級課程的合理利用。

(三)各級課程發展階段。

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分別是由國家與地方開設和實施的,我校難以進行變革和發展補充,唯一能做的就是開齊開全國家和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是由我校自主研發的,我們會根據學生的需求情況和社會發展需要對學校課程進行適當調整和發展,摒棄不符合時代和學生需要的,吸收學生需要和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知識,不斷為我校的教學工作注入新的內容和活力。

(四)總結階段。

在對各級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的進行階段性總結,總結當前階段工作中的成功地方和失敗的地方,好的方面我們要繼續發揚,失敗的地方我們要分析問題根源,不斷改進,為接下來的工作鋪平道路。

五、保障措施

1、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新課程計劃實施領導小組”,即學校校務會,它是學校課程決策機構,主要職責是明確本校的培養目標,從實際出發,根據上級頒發的課程計劃制度《學校年度課程實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同時指導各處室工作。

2、教務處是學校課程管理機構,主要職責是計劃、執行、檢查、指導、評估全校各門課程的教學工作,並聯手各學科教師間的合作,以促進課程合力的形成。

3、制度保障:學校建立相應制度。如:校本教研製度、目標管理制度、教師、學生評價方案等。學校定期檢查各項制度的執行情況,保障課程計劃的真正執行。

三年級課程設置表

幾點説明:

1、教學時間

全年52周,教學時間40周,每期分別20周,假期(寒暑假、節假日)10—11周;機動1—2周。各學期20周教學時間安排:各年級每期上課18周,複習1周,考試、講評、總結1周。

2、每週活動總量:每週按5天安排教學,周課時總量為40課時每課時上課45分鐘。

3、國家規定的學科類課程、活動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均在週一至週五的教學時間內按課表進行。

4、班隊活動每週安排一課時(週一第1節),主要進行常規教育、開展班級活動,並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進行環境教育、心理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各年級課程具體課時設置見上表。

5、在開設信息技術課的同時,必須努力探索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融合在其他學科學習中。

6、七至九年級的體育與健康課,均應貫徹“健康第一”的原則.

7、各門課程均應相應結合本學科特點,有機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環境、健康、國防、安全等教育也應滲透在相應課程中進行。

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7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基礎教育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表明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管理體制,將由原先過於集中的國家課程管理走向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學校將有一定程度的課程自主權,共同參與課程決策並承擔相應的責任。為了切實有效地履行課程管理的權責,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管理政策,提高學校課程的整體質量,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地發展,提升教師課程管理意識。開創學校辦學特色。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特制訂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學校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是:以鄧小平同志關於“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二、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時代要求,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三、課程設置的原則

堅持按照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學校實際,科學安排課程;堅持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新課程體系的教育功能;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宗旨,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促進學生主動活潑地發展。

新課程體現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

1、均衡性設置課程

根據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將其教育內容全部納入,有利於學生和諧、全面發展;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及認知規律,把課內外、學校與社會聯繫起來,把間接的書本知識學習和直接經驗體驗結合起來,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態度、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條件。

2、加強課程的綜合性

注重學生經驗,加強學科滲透。各門課程都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知識和地學生經驗的整合,改變課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設置綜合課程。如:一年級設品德與生活課,旨在適應兒童生活範圍逐步從家庭擴展到學校、社會,經驗不斷豐富以及社會性逐步發展;一年級設藝術課程,旨在豐富學生的藝術經驗,發展感受美、創造美、鑑賞美的能力,提高審美情趣。

綜合實踐活動還包括:信息技術教育、勞動等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發展收集與處理信息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並逐步形成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3、加強課程的選擇性

學校課程以靈活性、適應地方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開設校本課程,適應學校辦學方向,開設的活動課以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習成為富有個性的過程。新課程不僅為學生共同發展奠定基礎,也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四、三級課程設置表

幾點説明:

1、教學時間

全年52周,教學時間40周,每期分別20周,假期(寒暑假、節假日)10—11周;機動1—2周。各學期20周教學時間安排:各年級每期上課18周,複習考試1周,綜合實踐活動1周。

2、每週活動總量:每週按5天安排教學,周課時總量為30課時(一、二年級分別為26課時、28課時),每課時上課40分鐘。

3、國家規定的學科類課程、活動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均在週一至週五的教學時間內按課表進行。

4、班隊活動每週安排一課時(週一第六節),主要進行常規教育、開展中隊活動,並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進行環境教育、心理教育。

5、在開設信息技術課的同時,必須努力探索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融合在其他學科學習中。

6、一至六年級的體育課,均應貫徹“健康第一”的原則

7、各門課程均應相應結合本學科特點,有機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環境、健康、國防、安全等教育也應滲透在相應課程中進行。

五、保障措施

1、組織保障

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新課程計劃實施領導小組”,即學校校務會,它是學校課程決策機構,主要職責是明確本校的培養目標,從實際出發,根據上級頒發的課程計劃制度《學校年度課程實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同時指導各處室工作。教導處是學校課程管理機構,主要職責是計劃、執行、檢查、指導、評估全校各門課程的教學工作,並聯手各學科教師間的合作,以促進課程合力的形成。

2、經費保障

學校管理,不管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有效實施,還是校本課程的合理開發,都需要必需的設備和經費上的支持。學校有新課程專項資金,用於加強各室的建設、教師培訓、課程實施於開發等方面

3、制度保障

學校建立相應制度。如:校本教研製度、目標管理制度、教師、學生評價方案等。學校定期檢查各項制度的執行情況,保障課程計劃的真正執行。

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8

我校於20xx年秋季與全區中國小一樣全面使用上海市二期課改教材。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兩綱”教育精神和市區上級行政部門和業務部門的要求,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有效推進我校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以不斷提高我校的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一、學校課程實施的指導思想

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新課程理論為指導,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效率。強調教師的教學行為需要服從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學設計上,側重要學什麼?怎樣學?學的效果如何?是否嚴格發揮教學五環節的作用?化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展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教學中,以“教會學生學習”為根本,樹立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是認識主體和發展主體的思想,致力於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主體的迴歸和學習能力的提高,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和幸福指數,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因,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強調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二、學校課程實施的總體目標

我校課堂教學改革的總體目標是:以課標和教材為依據,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廣泛開展以“享受教育”為主題的教學活動,突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構建愉快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既面向全體,又分層實施,注重對學困生的有效幫助。以博愛的精神薰陶人,以博學的追求激勵人,以博樂的心情諧和人,主張立德樹人,樂學創新。

三、學校課程實施的具體行動

(一)樹立基本的課程理念

1、圍繞義務教育課程目標,以學生為本,以“享受教育”為主題,培育具有博愛之思想、博學之追求、博樂之心態,營造快樂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學習經歷並獲得學習經驗,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追求教育民主與公平,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長和能力。保障基礎性課程的實施,強調多元性、選擇性的拓展探究課程實施,體現德、智、體、美、勞諸育的統整性與滲透性、以滿足學生主動發展的多樣與和諧的需求。

(二)制訂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

1、遵循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原則,逐步完善學校課程的內容。使課程內容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有機聯繫起來,把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2、立足於“自主、合作、體驗、發展”的課堂教學策略和模式的研究,逐步構建並完善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學校課程結構,為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學習提供較為理想的課程環境。

3、實行多元評價方式,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重激勵促進元素,豐富和完善“享受教育”主題。

(三)學校課程的基本結構

(四)學校課程建設的主要舉措

1、成立由校長負責之下的課程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

2、規範和指導教師執行和開發學校課程的程序與管理,加大對教師課程開展能力的培養。

3、有計劃、有重點研發拓展型課程、基礎型體驗性學習課程和拓展興趣型團隊合作學習課程,為學生提供選擇學習的平台。

4、建立學校課程評價制度,強化課程管理,確保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高質量。

四、學校教學改革的主要舉措

1、組織學習課程標準,認真組織學校全體教師開展校本教研,用校本教研促進學校教學改革,以教學質量標準為基準,規範日常教學行為。

2、明確教研組、備課組、骨幹教師、一般教師的教學任務。

3、發揮教師潛能,倡導校本化與個人化相結合的實踐與創新。

4、加大貫徹教學管理制度的力度,重視學校教育教學評價制度的建設。

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9

一、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主要內容

普通高中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主要包括藝術類、體育類以及其他課程,是高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體現課程的多樣性和課程的多種內容、多種功能和多種價值的整合,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個性特長,提高綜合素質。

二、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開發

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開發堅持學校開發與引進、利用社會資源、他校資源相結合。學校應在先期學生興趣、愛好、特長調查的基礎上,基於學校辦學傳統、文化特色,充分發掘教師的專業特長和社會課程資源,有目的地開發興趣特長類課程。

引進社會課程資源時,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進行二次開發,使課程內容與要求更加切合學生實際。農村學校應充分利用當地非物質文化的課程資源,也要適度引入城市相關資源。

三、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開設

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制定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建設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積極創造條件開發與開設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

每學年開學前,學校提前公佈學校本學年擬開設的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開設計劃、課程介紹信息和學分認定辦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實行自主選課。每學年可供選修的模塊數不得少於6個。

學校根據選課情況,組織走班教學。不得包辦選課,不得以班級為單位集體選課,不得以任何藉口強制指定選課。學校應支持學生到具有資質的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其他普通高中或社會機構選修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

四、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學分認定

(一)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的基本條件

1.達到一定的課程修習時間;過程表現良好;經考核或考查合格。

2.學生在高中階段參加學校組織的運動會、體育競賽、藝術節、科技節等活動;參加市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認可的體育競賽、藝術、科技節;參加省級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認可的體育競賽、藝術、科技節。

3.達到國家一級運動員或運動健將。

4.學生參加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社會機構培訓,或參加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考試,獲得某項資格或等級證書。

(二)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指導性意見

(三)學校應制定所設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具體方案,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備案。當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成立學分認定的仲裁機構,處理有關學分認定的舉報、爭議和仲裁工作,對存在嚴重問題的學校要通報批評,並對校長及相關責任人給予必要的處罰。

(四)學生在校內外通過相應機構獲得各榮譽、證書或成果,學校可參照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指導性意見,審核根據發證單位的資質、學習記錄和證書,按照18課時1學分的標準摺合學分。

(五)學生修習課程考核不合格,經補考仍不合格;課程的實際修習時間少於規定課時的2/3;提供的相關資料弄虛作假,不予認定學分。為使學生在高中三年中獲得多項技能,學生在選修某一課程並已獲得1個學分後,不得重複選課。

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10

一、指導思想

勞動和勞動技術教育是中國小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貫徹落實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總體素質的基本途徑。為深入做好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工作,制定本方案。

二、各項教育活動安排

1、愛綠護綠活動教育。

(1)學校在國旗下講話中向全體老師和學生髮出號召:人人蔘與植樹節護綠、養綠系列活動,為美化、淨化環境盡一份力。

(2)中高年級可開展“愛護環境動起來”活動。各班組織開展在校內植樹、除草、鬆土、澆水、修枝等活動。

2、自理勞動、家務勞動教育:

(1)各班將勞動教育納入“班級主題教育活動”,並和”家校一體“教育評價工作結合起來,利用“家長學校”向家長和學生宣傳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用“家校聯繫卡”形式建立“學生家庭自理勞動、家務勞動基地”。

(2)根據不同年級學生能力,通過“星級評比”等形式開展:不要大人餵飯,自己疊被整理房間,“認菜名”,揀菜洗菜,打掃衞生等家務勞動實踐活動。

3、班級勞動。

(1)做好班級值日等日常勞動指導,確保每位學生參與班級勞動,勞動到位。

(2)開展每月一次的學校大掃除活動,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對學生進行勞動技巧的指導。

4、課堂教學。

三~六年級綜合與實踐教師認真落實《勞動與技術》教育目標,開展必要的綜合實踐活動,積累活動材料並上交德育處。

5、節日教育。

各班在五一勞動節期間,開展“誰是最可愛的人”主題班隊會,學唱《勞動最光榮》,誦讀《粒粒皆辛苦》等活動。

三、家庭、學校教育做到“八不要”

1、不要把勞動作為一種懲罰手段,如“不按時交作業,罰做清潔”。

2、不要用“免勞”來獎勵孩子,如“今天作業全對,掃地任務免了”。

3、不要再孩子面前蔑視勞動,如“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就要撿垃圾”。

4、不要因為幹不好就“不用”,如“你洗不乾淨,不用你洗”。

5、不要因為一次失誤而訓斥,如“怎麼把碗打破了,真夠笨的”。

6、不要用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如“10分鐘了,一件還沒做完,我都做3件了”。

7、不要否定孩子的勞動成果,如“看你洗的襪子,跟沒洗有啥兩樣”。

8、不要在孩子面前説一些“厭惡勞動”的話,如“居委會讓大家掃雪,我才不去呢”。

各班簡要總結教育活動,期末交德育處。根據總結情況,德育處評選“勞動好少年”。

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11

【背景】選修課的設置與實驗是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它的設置有助於拓展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學生的個性,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與辦學模式的多樣化。選修課的評價包括課程方案、材料、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評價。當前,要特別加強選修課管理制度的建設與創新。

【意義】

(一)拓展學生的知識與技能

必修課程關注學生基本的科學文化素質,追求知識與技能的基礎性、全面性、系統性、完整性,為學生的一般發展奠定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基礎。但是,隨着知識的發展,知識在不斷走向分化、深化、細化的同時也不斷地交叉、滲透、融合。知識的不斷分化與整合使傳統的學校課程很難反映人類知識的當代成就,滯後於知識的發展。必修課的數量與內容總是有限的,它在知識的深度與廣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選修課則可以彌補必修課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對必修課的內容進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它擴展了學校課程的種類與範圍,使學校課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強化了學校課程與知識世界的動態聯繫。

(二)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學生的個性

由於遺傳、環境、教育與個體主觀努力程度不同,學生個體之間總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異,他們在知識經驗、能力基礎、家庭背景、興趣愛好、性格特徵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異。我國教育固然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但這並不意味着對所有的學生都統一要求,更不意味着要求每一個學生在每門課程上都平均發展或門門優秀。學校教育應該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賦予每個學生選擇性發展的權利,引導和促進學生個性的生動發展。可以説,沒有“選擇”的教育,不講“個性”的教育,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訓練”,而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們必須改變過去必修課一統天下的僵化格局,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開設豐富多樣富於彈性的選修課,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其潛在能力和個性特長的充分發展。

(三)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必修課一統天下的課程體制中,教師被排除在課程編制活動之外,他們僅僅是既有課程的實施者,忠實地、不折不扣地執行教科書的意圖,嚴格按照統一的教科書、教參甚至教法進行教學。而選修課的開設,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戰,同時也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工作品質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機遇。它改變了教師的傳統角色和固定不變的職能分工,要求教師更新課程意識、教學觀念,掌握課程開發所必備的知識、技術和能力,吸收當代知識研究的新成果。正是在參與課程開發,進行課程設計、實施與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專業自主性和創造潛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獲得專業的自主成長和持續發展。

(四)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與辦學模式的多樣化

由於必修課數量、內容、範圍有限,在必修課一統天下的格局之下,不可能實現辦學模式的多樣化,只有選修課才可能既在科目設置上有一很大的靈活性,又在科目的組合與內容拓展上有很大的自由度。選修課尤其是學校根據所在社區和學校的條件、資源、師資狀況開設的選修課,有助於高中課程模式的多樣化,而課程模式的多樣化最終又形成各自的辦學特色。因此,開設多種多樣的選修課,是形成學校特色和辦學模式多樣化的重要途徑。

【選修課的類型與比例】

從課程內容上,我校選修課主要是學術性選修課。主要側重於基礎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識,包括高深型、拓寬型、趣味型學術性選修課。這類選修課有助於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擴大學生的視野,發揮特長,培養個性,對學生的學術走向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從開設方式上,選修課可分為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限定選修課即按照學生髮展的不同方向,將有關選修課分組設置,組成定向選修學科羣,讓學生進行選修(實際上是選組)。它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的能力側向。任意選修課即不進行固定分組,開設數量足夠的、既適於升學又兼顧就業的選修學科,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由選擇,它能避免過早專業分化所導致的發展的狹隘性。

儘管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雖不是主次關係或主從關係,但它們各自所佔的比重卻有所不同。選修課太少,導致教育僵化、封閉,難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當然,選修課太多,又會影響學生基本文化科學素質的培養。隨着年級的提高,高一、高二、高三應逐年遞增選修課比例,三年內選修課與必修課的比例定為3:7較為合理。至於選修課內部的關係,由於限定選修課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定向,因此,限定選修課應成為高中選修課的主體部分,可佔70%左右。而任意選修課對於學生興趣、特長與個性的發展十分必要,可控制在30%以內,這樣,才能既避免選修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又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度,讓學生有個性地發展。

【選修課設置的基本模式】

採用定向選修制及選修1系列和選修2系列雙軌運行制,將“選科”與“選課”結合起來,分開文理單元后的每一科既有必修課,又有選修課。限定選修保證了選修的方向性,任意選修又確保了選修的靈活性,較為理想。定向選修模式既保持了分科的特點,又克服了單純分科的缺點,能在一定程度上適應同一科目下學生不同的發展要求。

具體實施方法

(一)開設模式:學生升入高二,根據個人選擇分開偏文偏理單元,語文、數學、英語必修教學仍在高一保留的行政班進行,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的選修系列1教學在選修班級進行;語文數學外語必修結束在選修班進行選修系列1的教學,同時英語語文分別拿出18課時開設選修課系列2課程,學生自由選課選教師;高二第二學期在文理兩個單元分別拿出18課時進行理化生政史地的選修系列2的教學,學生自由選課選教師。

(二)課程設置:教師根據課程需要、學生興趣和自己的專長,申報課程,經校“課程設置委員會”審批確定,下發給學生選課表,學生自由選課,若選擇人數低於30人,該課程不設置;所有選修2系列課程課時安排為18節,學分1分。

(三)對教師要求:選修課應有獨立的教案,每節課有必要的講義,課程結束有反思總結,選修班由任課教師負責管理。每節課嚴格考勤,如有曠課現象請及時通知行政班班主任;每節課後認真填寫《選修課課堂記錄表》(每週五放晚學前以組為單位交教務處,學校統一管理)

(四)學分認定:課程結束,根據考勤、課堂表現及最後的檢測成績進行學分認定;

(五)教師評價:選修課教師評價根據所選學生數量、教案講義、《選修課課堂記錄表》、最後總結、學分認定工作、學情反饋等進行綜合評價。

(六)教學管理:學校安排領導隨堂聽課檢查,教務處統一管理。

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12

一、為了落實國家三級課程管理的規定,提高學校課程的整體質量,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地發展,提升教師課程管理意識,開創學校辦學特色。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山東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實施綱要》的精神,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特制訂本方案。

二、課程設置的原則

堅持按照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學校實際科學安排課程;堅持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新課程體系的教育功能;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宗旨,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促進學生主動活潑地發展。

根據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將其教育內容全部納入,有利於學生和諧、全面發展;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及認知規律,把課內外、學校與社會聯繫起來,把間接的書本知識學習和直接經驗體驗結合起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態度、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條件。

學校課程以靈活性、適應地方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落實國家課程方針並開設校本課程,適應學校辦學方向,開設的活動課以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習成為富有個性的過程。新課程不僅為學生共同發展奠定基礎,也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三、課程實施

(一)國家課程

1、除綜合實踐活動課外,品德與生活(社會)、科學、語文、數學、英語、體育、音樂、美術開全課程,開足課時。學年課時總數和周課時數控制在國家所規定的範圍內。每學年上課時間35周,學校機動時間2周,安排傳統活動、運動會等。複習考試時間2周,寒暑假、國家法定節假日共13周。

2、晨會、班隊活動等每週至少安排一課時,主要進行常規教育,開展少先隊中隊活動,並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由班主任教師自行安排。

3、因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各門課程已經普遍增加了實踐活動,所以綜合實踐活動同地方和學校課程統籌安排。

4、一至六年級的體育課,均應貫徹“健康第一”的原則,並在六年級進行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

5、學校開設英語課,起始年級為三年級。

6、各門課程均應相應結合本學科特點,有機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環境、健康、國防、安全等教育也應滲透在相應課程中進行。

(二)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

1、根據國家與省規定,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課時與國家規定的綜合實踐活動(研究型學習、信息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和勞動技術教育)課時統籌安排與綜合使用原則。

2、地方課程從《山東省地方課程選用指南》中選取《安全教育》、《環境教育》、《傳統文化》作為地方課程,從一至六年級全部開設。

3、因學校現狀不能開設信息技術課,根據傳統教育方針,在三、五年級開設珠算課。珠算課的開設不但能成為數學課的第二課堂,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心智得到良好的開發。

4、結合教委印製的鄉土教材《我愛冬棗,我愛下窪》,在四年級開展民間傳統文化的學習,包括戲曲、手工等。

5、國學大師郭沫若曾就寫字要求提出:培養中國小生寫好字,不一定要求都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乾淨,容易認,這樣對養成習慣有好處,能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於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行專斷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但要養成書法家,那是另有一套專門的練習步驟的,不能作為對於中國小生的普遍要求,因此在各年級開設寫字課的基礎上,三、五年級加設毛筆書法課。

四、制度保障

(一)目標管理及任課情況安排原則

1、為促進國家課程方案的實施,落實課程管理,音體美設專職教師同時要求音樂教師每兩週教會學生一首歌,並能做到站隊唱歌放學,每學年至少舉行四次大型文藝活動。體育每週須有班級比賽活動,每學期不少於四次由全體師生參加的體育比賽活動。美術每週舉辦一次學生書畫展覽。音樂、體育教師可根據情況上合堂。

2、任課教師考試科目備課每週不超過10課時,上課不超過15課時。所上科目備課共計不超過16課時。

3、為保證地方與學校課程及國家課程非考試科目的實施,儘量跨年級交叉安排教師任課。

4、為加強低年級數學教學及學生管理使學生儘早養成良好習慣,由四、二年級專任數學教師同時分任一年級兩班班主任,並分任數學課。

5、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薄弱課程實施領導小組並由校長兼任三、五年級的珠算課、書法課。

6、每天下午上課前20分鐘為各年級寫字時間。

(二)、校本教研

為加強各學科課程目標的實施,安排任課教師語文每週一、三,數學每週二、四,其他學科週五開展學習教研、聽評課活動,並由教研組長寫出活動記錄。

(三)、目標管理

1、所有科目均須備課並體現書面教案再上課,可參考其他教師已有的教案,但必須體現其使用性。

2、備課時數以一學期應有課時計算,各種作業佈置合計不少於上課時數。但語文、數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其他非考試科目不留書面作業,品德與社會、科學、英語、不留課下書面作業。

3、以上措施通過教師評估考核實施。

五、課程計劃實施

1、學校總課時數共計270課時,任課教師人均15課時。

2、附:鳳凰國小教師任課情況

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13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地方對基礎教育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的各項要求,促進我校對基礎教育課程的管理與開發,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目標要求

1、全面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和教學質量,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地方特色,推動課程研究、管理和開發隊伍的建設,提高地方管理與開發課程的能力。

2、以國家課程管理政策、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為依據,同時要充分反映我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髮展的需要。

3、加強課程改革和建設的整體規劃與部署,嚴格管理和規範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充分利用多種社會力量參與課程的管理與開發。

三、地方課程開發要體現的基本特徵

1、要體現地域性特徵

地方課程是不同地方根據特定地域或社區社會發展及其對學生髮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課程資源設計的課程,因而,在適用範圍上具有鮮明的地方性或區域性。地方課程設計要充分研究地方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挖掘地方資源,體現地域特色。

2、要體現針對性特徵

從課程目標上看,地方課程是針對地方實際設計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滿足地方或社區發展的實際需要,加強學生與社會現實和社區發展的聯繫,使學生了解社區,接觸社會,關注社會,學會對社會負責,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地方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於克服課程脱離社會生活的弊端,要充分反映地方或社區發展的現實和要求。

3、要體現時代性和現實性特徵

從課程內容上看,地方課程不同於國家課程中的學科課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和深刻性及其對學生智力發展的認知功能,但特別強調內容的時代性和現實性。

地方課程在內容上,要向學生傳授參與社會生活和社區發展應具有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關於地方或社區的基本知識(如地方或社區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社區結構等等),及參與社區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參與社區研究、社區發展規劃、社區服務等各種公益勞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總之,地方課程在內容上要體現鮮活的現實性。

4、要體現探究性和實踐性特徵

地方課程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適應地方或社區發展需要的基本素質。因而,在地方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不應是接受式,而應是探究式、實踐式的。

四、開發內容

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課程要直接反映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有效增強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形成課程的地方特色,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內容要以地方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等的研究為主,形成地方課程或地方課程系列,並具有較強的超前性。

根據實際,我校地方課程現階段開發的主要內容是邯鄲地區概況,具體有以下內容:

1、地理位置;2、行政區劃;3、自然資源;4、季節特徵;5、風土人情;6、交通運輸;

7、政治、經濟;8、工業;9、文化、教育;10、商業、科技;11、畜牧、養殖;12、旅遊、環保;13、歷史;14、名勝、古蹟;15、主要成就

五、課時安排

地方課程課時,3-6年級每週1節;根據需要,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打通使用。

以上課時是根據教育部課程設置要求和我省實際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但每學期的總課時不得低於國家規定的標準。

六、開發與實施要求

1、成立地方課程開發領導組,完善地方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機制,確定地方課程研究專題,積極參與地方課程的規劃、研究和開發。

2、要將國家課程的實施與地方課程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盤考慮,統一規劃。

3、要遵循課程建設的內在規律,防止開發中的盲目性、隨意性、簡單化傾向。

4、要根據課程的不同類別,建立以書籍、實物、影像、軟件、網絡等為載體的地方課程資源體系。

5、為了確保地方課程實施的質量,本着“邊培訓、邊實驗、邊研究、邊開發”的原則,縣教育局要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地方課程的開發與研究,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素質和教學水平。

6、在地方課程的實施中,要更多地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要始終滲透安全教育。

7、要充分發揮社區、校教研組的作用,鼓勵有關人員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深入生產生活實際,研究問題,總結經驗,創造性地為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服務。

8、要處理好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學校課程的關係、課程內容與地方資源的關係、課程學習活動方式中接受與探究的關係以及學生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等,優化課程結構,切實發揮地方課程的育人功能。

9、地方課程的實施要強調學生對地方或社區現實問題的研究與思考,將課程內容以主題的形式加以設計,組織學生通過調查研究探討問題,並積極參與社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活動能力。

10、地方課程的開發要注重瞭解歷史、關注現實、着眼未來。隨着時間的推移,我縣將逐步擴大地方課程開發的範圍,提高地方課程開發的質量,逐步形成具有我縣特色的地方課程。

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14

活動目標

1、從小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

2、通過研究,提出國小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方案和不良習慣的矯正方案,做到良好習慣的培養和不良習慣的矯正相結合。

3、教師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探討國小階段學生勞動意識的形成、範圍及培養途徑。

活動措施

一、創設校園熱愛勞動的環境氛圍

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讓學生在社會化、人性化和科學化的校園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勞動教育。例如在校園環境建設中注意營造勞動教育氛圍,精心設計“勞動教育”長廊,讓每一個地方,每一面牆壁,每一處角落都能説話,使校園形成潛移默化和具有導向性的學習教育場所。在學校校門的宣傳欄、教學大樓每層走廊牆壁上可以懸掛有關勞動的名人名言。校內黑板報等也可以充分地利用,大力地宣傳,使全體師生了解勞動教育的基本內容、要求和重要意義,形成“人人知勞動”的良好氛圍,為“人人愛勞動”打下輿論基礎。另外在舉行校園文化藝術節和運動會等集中性校園文化系列活動時,也要注意與勞動教育活動有機結合。如可以在學生的小品節目上表演、美術和手抄報作品的展示以及故事演講中,進一步加強校園勞動教育的滲透性。

二、創設班級熱愛勞動的環境氛圍

熱愛勞動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重點內容,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因此除學校創設熱愛勞動的環境氛圍外,在班級也可以創設熱愛勞動的環境氛圍。如班級的佈置上,班級黑板報、專欄、等都可以圍繞熱愛勞動的內容。班裏可開展一些有關勞動的活動,如開展“每天一分鐘家務”,“整理小房間”,“養出最美的花”、“我不甘落後”等活動。種種實踐活動,會使我們的“小皇帝”,“小公主”們再也不嬌氣了,個個成了愛父母,愛班級,愛學校,愛勞動的好兒童。同時班上還可以開展以“勞動”為主題的中隊會;開展“學習身邊人,評點身邊事”的演講;評選“班級勞動之星”,使“熱愛勞動、勞動光榮”思想意識紮根學生心裏。

三、創設家庭勞動環境

人不是孤立存在於世上的,是社會中人,因此他總要在一定的環境中生存。學生,尤其是國小生,生活的主要環境是家和學校,除了在學校接受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有道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也是如此,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因此我們可利用家長會建議家長在家做到:

1、給孩子機會,讓他們嘗試勞動。當孩子對某件事感興趣時,家長要及時引導,大膽放手,讓孩子在實踐中學會勞動。

2、給孩子一段時間,學會勞動。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學會勞動。開始會出現幫倒忙的現象,家長要接納孩子從不會到會的漸進過程。

3、給孩子良好的物質空間,自主勞動。從小培養孩子愛勞動很重要,所以家長要為孩子創造適合他們勞動的空間。比如低矮的傢俱放置孩子的物品,讓孩子自己取放收拾,充分發揮自主勞動的積極性。

4、給孩子良好的心裏空間,享受勞動。要讓孩子感受勞動的快樂,以鼓勵為主。

5、給孩子一個方法,學會勞動。家長開始要教給孩子勞動的技巧,使孩子能勝任勞動。可以用遊戲的口吻引導孩子進入角色。

6、給孩子一個要求,貫徹到底。提出要求和任務,成員要形成統一戰線,堅持貫徹到底

7、給孩子一個規則,體味勞動。制定一個勞動獎罰規則,讓孩子看到自己勞動帶來的榮譽,也能體驗懶惰帶來的後果,促使孩子最終愛勞動,自覺勞動。

四、強化措施,規範勞動行為。

在學生對勞動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教師不但要做出榜樣,還要及時地規範學生的勞動行為。一是要加強預防,防微杜漸,及時糾正不良行為。二是要及時鼓勵表揚。三是要循序漸進。根據低、中、高年級學生不同年齡及心理特點,在學校教育、教學各個環節中按照本課題研究內容的指標體系,分層次、有梯度地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行為訓練。每學期的行為規範訓練有重點、有要求、有落實、有檢查、有總結。為了使學生形成穩定的習慣,行為訓練要反覆進行,持之以恆,訓練內容滾動進行。在訓練中,注意採取學生自我管理(紅領巾文明衞生崗值日製度)、自我評估(學校、家庭評比表)等方法,進行自我教育,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評估時間:每天自評,每週互評,每月班主任小結,期末總結表彰,達到及時反思、不斷強化的目的,促進良好習慣的形成。第一學期,本年級學生應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認真做好值日生”、“撿起身邊的一張紙”為主;第二學期,以國小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為入手,從規範行為習慣做起,抓好文熱愛勞動教育,調整行為偏差,矯正不良習慣,將養成的良好習慣由自覺狀態走向自主、自動,把外顯的動力逐步內化為個性品質,使習慣穩固化。

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15

一、指導思想

以課改為載體,在學校課程開發中,做到以師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特色以及豐富的資源優勢,給學校的發展、給教師專業的發展、給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讓師生與課改同成長。

二、學校課程實施的目標

1.學生髮展目標:

在知識、品質、能力、個性等方面得到和諧、全面、可持續的發展,使學生的發展有更廣闊的空間。

2.教師發展目標

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學會創新,成為實踐的研究者,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三、學校課程實施的原則

1.人本性原則

人本課程觀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個性為根本出發點,把促進學生各項基本素質全面發展作為課程設計的中心,以整體、優化的課程結構觀為核心內容,在課程選擇使用上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尤其重視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尊重和滿足。

2.整體性原則

學校課程的開發要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目標與結構,學校課程的開發,學科課程應得到充分重視,活動課程應成為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潛在的課程資源,重視隱藏在課內外和校園文化中潛在的課程因素及對學生髮展的作用,使學生有較廣泛的興趣愛好及特長。

3.發展性原則

學校課程開發的發展性原則是針對學校課程的價值而出台的,課程最大價值在於促進學生成材、教師成長、學校發展、社會發展。學校利用自身資源,構築有本校特色的適合學生髮展的特色課程。

4.科學性原則

深入系統地學習與課程改革相關的理論,借鑑外來的有益經驗,結合本校實際,實事求是,以科學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檢查調查研究,科學決策,邊實驗邊總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四、學校課程實施的方法措施

1.充分調動教師參加課程開發的積極性,體現參與性。

2.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堅持校本化。

3.仔細研究《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指導綱要》,保證學校課程開發的方向性與探究性。

4.制定學校課程開設計劃,將學校課程納入學校課程計劃,教師每學期應根據學校制定的計劃,撰寫教案。

5.課程的組織形式必須以學生為本,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願,採用學生喜愛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如表演、競賽、參觀、講故事、遊戲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學校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寬鬆的活動環境,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方式表述,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過程體驗,不能只重活動的結果。

五、學校課程實施的評價

1.成立學校課程評價領導小組,具體負責課題的檢查評價。

2.對學校課程的評價,應重視過程性評價,旨在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3.各任課教師每學期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評價,評價學生對該學科學習的興趣需求、學習效果等。

4.對於參加學校課程開發的教師學校將給予適當的獎勵。

六、師資培訓

隨着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深化,學校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將越來越豐富多樣。在職教師能否適應與承擔新課程的教學任務,已成為提高學校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根據學校在職教師的現狀,特制訂目前師資培訓的計劃與方法。

1.走出去——參加市內外有關單位組織的培訓。

2.請進來——聘請校外有關師資。

3.自學——通過提供書籍、資料、器材,經過一段時間學習,掌握一門或幾門校本課程教學能力。

七、資源包的開發

滿足學生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課程的資源包必不可少,因此,要求任課教師進行大量創造性的勞動,以豐富的實踐為基礎,參考有關資料,自己動手開發資源包,學校進行資助,保證學校課程的可持續發展。

八、配套措施

1.教導處、教研組要積極幫助教師制訂好教學計劃,負責協調安排和組織指導教學計劃的執行。

2.學校聘請社會有關人員擔任部分課程的教學,邀請教科所領導來校指導工作。

3.校本課程計入教師工作量,按工作實績進行獎勵。

4.學校保證課程開展必需的經費、器材等物質條件。

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16

勞動教育是校風建設的重要手段,也是同學們參與校風建設的途徑之一,並以此可以培養全校同學的集體榮譽感和高度的責任感。為了讓全校學生積極有效地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培養其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優良品質和良好的衞生習慣,增強其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學習的實際本領,學校、班級決定開設勞動教育課,現提出具體方案如下:

一、勞動教育課安排方式

每週安排兩個班,每班三天,每天從早上7:40開始至中午放學,下午從14:00開始至晚自習前(晚餐之後重點做好保潔),實行全校全天公共區域、樓道等清潔大包乾,其餘時間各班只負責本班教室清潔掃除(因需要特別安排除外),這項內容視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由班級評分記入學生操行成績。

二、班級及個人職責

(一)班級職責

1、負責教學樓、實驗樓的樓道、樓梯、及樓梯扶手、通風窗、鏡子等的打掃及保潔;

2、負責學校臨時教學平房區、操場、游泳池、籃球場、綠化帶的打掃及保潔;

3、負責學校幹道掃除及保潔;

4、清除責任區內果皮屑箱內的廢棄物,清洗果皮箱,做到隨時清除;

5、勞動課三天期間的常規值勤,秩序維持及違章糾正記錄。

(二)個人職責

1、以身作則,模範遵守校規校紀,自覺爭做五中小主人,用自己的表率作用帶動校園的良好風尚;

2、學生實行責任區域包乾負責制,負責搞好班級分配給每個同學的責任區域的全天衞生和常規管理,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一個優美整潔的校園;

3、學生具體責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打掃責任區衞生

(2)責任區保潔

(3)責任區常規值勤,違章糾正(包括亂吐亂扔,言行不文明等及有違反校規校紀的其他行為),記錄並上報。

三、組織職責

(一)教導處

負責活動安排,標準制定,目標檢測考評,違章情況統計通報,勞動技術指導。

(二)教導處

負責物質保證,工具發放,回收。

(三)班主任

分配落實責任,組織督促,指導學生進行勞動保潔,評價每個學生的勞動情況,記入個人操行鑑定評分。安排科任教師的指導區域。

(四)科任教師

在所任班級勞動期間按課表規定的該班課程表時間到班上與班主任一起共同組織、指導學生勞動。

四、勞動標準

(一)樓道

1、地面無塵、無跡、光亮;

2、牆裙無污跡、潔淨;

3、牆面、牆角、屋頂無塵,光亮;

4、及時清除責任區內果屑箱,有效維持區內秩序,有力糾正違章行為並填寫“違章記錄單”。

(二)公共區

1、無石塊、紙屑、煙頭等垃圾廢棄物;

2、無積水、痰跡;

3、草坪、綠化地帶無紙團,塑料袋等廢棄物;

4、每日清除兩次以上果皮箱;

5、有效維持責任區內秩序,及時糾正違章填寫“違章記錄單”。

五、檢查及評定

檢查實行定時檢查和不定時檢查相結合。定時檢查時間是上午9:30、下午14:00及17:00,檢查有普遍和重點抽查兩種形式;班級不合格者除不能參加先進班級評比外,凡涉及到的有關個人該期社會實踐不合格,操行評定不及格。

六、注意事項

(一)在勞動期間,值周教師應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

1、着裝上崗,不擅離崗位。

2、見到師長,按禮儀標準統一稱“老師好!”

3、上課、下課及課餘時間遇到老師要主動為其讓道。

4、不追逐、打鬧,禁止不文明使用勞動工具。

5、在教學樓區、實驗樓和教學樓勞動的同學還應做到:

(1)上課期間不在教室窗户外張望;

(2)不在樓梯及樓道喧譁;

(3)走路時腳步放輕。

(二)可通過“聯繫本”、座談會及家長會等形式檢查瞭解在家的勞動情況。

家庭勞動具體要求:

1、寢室

(1)乾淨整潔,物品用具擺放有序;

(2)牆壁佈置高雅,內容具有知識性和激勵性;

(3)疊被,枕套枕巾整理平整;

(4)衣物自己收拾,並有序疊放;

(5)書架無灰塵,書籍(破損書籍自己修補)擺放有序。

2、個人衞生

(1)不留長髮,常理髮;

(2)勤洗衣服勤洗澡,身上無異味;

(3)勤修指甲,不留長指甲;

(4)不穿戴與中學生身份不相稱的服飾。

3、為父母分擔部分家務,一週之內至少做到:

(1)洗一次衣服;

(2)煮一次飯(包括炒菜);

(3)拖兩次地板;

(4)擦兩次灰塵(傢俱用品等)。

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17

一、指導思想

勞動和勞動技術教育是中學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貫徹落實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總體素質的基本途徑。學校要正確認識勞動技術教育的育人價值與功能。勞動技術教育具有培養勞動技術技能、技術素養的主要功能,同時還具有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益美和以勞創新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功能。為了貫徹國家教育部、省市等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培養新時代的勞動者教育,開展課程建設的要求以及近年來我校開發“勞動與技術”校本課程的經驗,制定《勞動教育實施方案》。

二、總體目標

勞動技術是一門涉及面廣,融知識性、技術性、實踐性及教育性於一體的綜合學科,在培育人才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學校規定在高中一年級開設“勞動技術課”,高中二年級開設“通用技術課”,貫穿高中三個年級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在勞動技術教育中既要利用傳統技術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又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識,具有科技意識和創新精神,更好地完成勞動技術教育的教學任務。

三、具體措施

1、加強學習,確立勞動教育的地位。

每學期初組織教師進一步學習教育方針,認識“五育”發展的整體性和全面性;學習《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和加強中國小德育工作的通知》和國家教委《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小德育工作的幾點意見》,從培養目標的高度,更多理解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學習《勞動教學綱要》,明確勞動教育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學習各地勞動教育的先進經驗,增強教育工作的時代感。

同時,利用家長會,宣傳勞動教育的意義和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長協助學校開展這方面的教育。做好“三保證”:我們把勞動教育列入工作計劃,學期結束時評估優劣。二要訂好勞動教材做到人手一冊,一人一份,保證勞動教育材料。三要建立勞動教育檢查制度,保證勞動教育的正常性。從而確立了勞動教育的地位,促進了勞動教育的順利開展。

2、因地制宜,開闢勞動教育基地。

勞動基地是進行勞動教育的物質保證。我們除在勞動課中認真進行愛勞動的教育和手工勞動實踐外,還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促進勞動基地的開闢與建立。

首先,利用我校現有的勞動教育基地。我校的食堂、賓館每學年開展學生幫廚活動;我校的農場,每學年安排學生實踐體驗。近幾年來,我們把這項工作作為學生進行勞動鍛鍊的一項任務。學校的綠化帶、花壇和草坪,我們將其劃分給班級包乾,負責衞生保潔工作。

其次,我們經常組織學生到復興社區參加公益性勞動,將復興社區作為校外的勞動教育基地,由各年級學生輪流做好公益服務工作。

此外,積極倡導學生在家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幫着做,還通過定期的問卷調查,及時瞭解情況,使勞動教育落到實處。

3、開展研究,提高勞動教育質量。

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努力提高勞動課教學的質量,是優化勞動教育的關鍵。我校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勞動教學綱要》;深刻領會綱要對各年級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具體要求。以校本教材為依託,舉行了勞動教學公開課,課後,重點討論研究勞動課教學的基本模式。

4、各班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有目的,有主題的組織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活動,在勞動的過程中,遵循知、情、意、行相統一的原則,並充分注意教育形勢的趣、活、實。要求:每班進行一次關於勞動教育的主題班會,組織一次社會實踐活動,進行一次勞動技能競賽活動,組建一個勞動興趣小組。並及時整理活動的過程性資料,學期末,學校將評選勞動先進班集體。

5、學校開展全校學生徵集“勞動小竅門”、“勞動金點子”,培養學生在勞動中實踐、學習、創新的能力。

6、各班組織學生開展“學一種勞動技術”、“寫一篇勞動收穫體會”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本領,做主人。

7、舉行競賽,激發勞動教育情趣。

8、開展評選“勞動能手”等活動。

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18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地方對基礎教育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的各項要求,促進我校對基礎教育課程的管理與開發,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目標要求

1、全面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和教學質量,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地方特色,推動課程研究、管理和開發隊伍的建設,提高地方管理與開發課程的能力。

2、以國家課程管理政策、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為依據,同時要充分反映我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髮展的需要。

3、加強課程改革和建設的整體規劃與部署,嚴格管理和規範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充分利用多種社會力量參與課程的管理與開發。

三、地方課程開發要體現的基本特徵

1、要體現地域性特徵

地方課程是不同地方根據特定地域或社區社會發展及其對學生髮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課程資源設計的課程,因而,在適用範圍上具有鮮明的地方性或區域性。地方課程設計要充分研究地方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挖掘地方資源,體現地域特色。

2、要體現針對性特徵

從課程目標上看,地方課程是針對地方實際設計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滿足地方或社區發展的實際需要,加強學生與社會現實和社區發展的聯繫,使學生了解社區,接觸社會,關注社會,學會對社會負責,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地方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於克服課程脱離社會生活的弊端,要充分反映地方或社區發展的現實和要求。

3、要體現時代性和現實性特徵

從課程內容上看,地方課程不同於國家課程中的學科課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和深刻性及其對學生智力發展的認知功能,但特別強調內容的時代性和現實性。

地方課程在內容上,要向學生傳授參與社會生活和社區發展應具有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關於地方或社區的基本知識(如地方或社區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社區結構等等),及參與社區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參與社區研究、社區發展規劃、社區服務等各種公益勞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總之,地方課程在內容上要體現鮮活的現實性。

4、要體現探究性和實踐性特徵

地方課程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適應地方或社區發展需要的基本素質。因而,在地方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不應是接受式,而應是探究式、實踐式的。

四、開發內容

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課程要直接反映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有效增強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形成課程的地方特色,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內容要以地方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等的研究為主,形成地方課程或地方課程系列,並具有較強的超前性。

根據實際,我校地方課程現階段開發的主要內容是邯鄲地區概況,具體有以下內容:

1、地理位置;2、行政區劃;3、自然資源;4、季節特徵;5、風土人情;6、交通運輸;

7、政治、經濟;8、工業;9、文化、教育;10、商業、科技;11、畜牧、養殖;12、旅遊、環保;13、歷史;14、名勝、古蹟;15、主要成就

五、課時安排

地方課程課時,3-6年級每週1節;根據需要,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打通使用。

以上課時是根據教育部課程設置要求和我省實際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但每學期的總課時不得低於國家規定的標準。

六、開發與實施要求

1、成立地方課程開發領導組,完善地方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機制,確定地方課程研究專題,積極參與地方課程的規劃、研究和開發。

2、要將國家課程的實施與地方課程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盤考慮,統一規劃。

3、要遵循課程建設的內在規律,防止開發中的盲目性、隨意性、簡單化傾向。

4、要根據課程的不同類別,建立以書籍、實物、影像、軟件、網絡等為載體的地方課程資源體系。

5、為了確保地方課程實施的質量,本着“邊培訓、邊實驗、邊研究、邊開發”的原則,縣教育局要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地方課程的開發與研究,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素質和教學水平。

6、在地方課程的實施中,要更多地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要始終滲透安全教育。

7、要充分發揮社區、校教研組的作用,鼓勵有關人員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深入生產生活實際,研究問題,總結經驗,創造性地為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服務。

8、要處理好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學校課程的關係、課程內容與地方資源的關係、課程學習活動方式中接受與探究的關係以及學生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等,優化課程結構,切實發揮地方課程的育人功能。

9、地方課程的實施要強調學生對地方或社區現實問題的研究與思考,將課程內容以主題的形式加以設計,組織學生通過調查研究探討問題,並積極參與社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活動能力。

10、地方課程的開發要注重瞭解歷史、關注現實、着眼未來。隨着時間的推移,我縣將逐步擴大地方課程開發的範圍,提高地方課程開發的質量,逐步形成具有我縣特色的地方課程。

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19

開設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旨在提供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課程,讓學生認識學科的價值與研究方法,獲得更為全面的知識與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全面提升學科素養,為進一步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

一、主要內容

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主要為語文、數學、英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和生物等9個學科的選修課程,包括必修拓展課程、大學初級課程、學科發展前沿課程、學科研究性學習等。

必修拓展課程是必修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旨在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主要從國家選修課程模塊中選用。詳見下表:

注:每個學科前兩個帶*的選修模塊列入大學聯考自選模塊考試範圍。

大學初級課程是銜接高中與大學的課程,旨在培育學生專業興趣,拓寬學科視野,提高探究能力。學科發展前沿課程主要是介紹學科最新研究成果的課程,旨在讓學生感受學科的發展方向。學科研究性學習主要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為基本教學形式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課程開發

學校是普通高中選修課程建設的主體。學校要根據本校選修課程建設規劃,積極開發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

必修拓展課程主要選用已經國家審查通過的選修課程。大學初級課程、學科發展前沿課程學校可以自主開發,可以與高校、中等職業學校、科研機構、社會機構及行業企業合作開發,也可以引進國內國際精品課程並進行二次開發。鼓勵學校和其他機構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網絡選修課程。

三、課程開設

學校根據學生需要及學校實際,為學生提供各學科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滿足學生選課需要。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佔總選修課程的比例不超過60%。

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以本校開設為主,學校也可以根據需要委託高校、中等職業學校、社會機構包括行業企業開設,或者聘請高校、中等職業學校以及社會專業人士開設選修課程,可以依託現代網絡技術,由學生自主選擇網絡選修課程。

四、課程管理

學校必須制定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建設規劃,提前公佈本學年擬開設的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目錄、課程信息。學校要建立選課指導制度,加強人生規劃教育,指導學生根據興趣特長和人生規劃,制定個人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修習計劃。學生要根據個人修習計劃,實行自主選課。學校應允許學生跨班級、跨年級選課。

五、學分認定

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的主體是學校。

學生在本校參加選修課程學習,修習時間不少於規定時間的2/3、學習過程表現良好、參加課程考試(考查)合格,即可提出申請,經學校學分認定委員會認定後取得學分。

學生到學校課程評審委員會認可的其他普通高中、高校、社會機構包括行業企業或利用網絡修習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修習完成後可提出申請,提交相關證明材料,由學校學分認定委員會認定學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0l4n7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