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實施方案 >

2023課程實施方案(精選21篇)

2023課程實施方案(精選21篇)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2023課程實施方案(精選21篇)

以《雙峯鄉素質教育五年規劃》為指針,以剪紙文化為載體,以學生學習剪紙基礎知識、剪紙基本技能,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為目標為培養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二、培養目標

1、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人文精神。

2、培養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

3、培養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

4、培養團結合作精神和社會交往能力。

5、拓展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6、學習剪紙基礎知識,掌握基本的剪紙技術。

7、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確立其發展目標;發揮教師專長和才藝,體現其創新精神;提高教師的目標認同感,增強責任心和團隊精神。

三、教學原則

校本課程與其他課程一樣,都是由學生全員參與的學校教育活動,在遵循一般教學原則

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在組織教學和活動時,還應注意以下原則:

1、自主性原則:以活動為主的課程,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即使是學習有關剪紙知識,也要少講少傳授知識,讓學生帶着已有經驗參與學習。教師要加大有效指導,多給學生以儘可能多的時間思考、想象、創造,自主地活動、實踐。

2、靈活性原則: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都要有很周密的計劃,教學內容、方法和活動形式都要預設,否則就失去了開發和實施的保障。因此,要計劃先行。但是,以活動為主的校本課程,更多的是要根據當時的學生和當時的環境的具體情況而定,要靈活處理,及時調整,並給生成的課程資源留有充分的活動時間。

3、開放性原則:體現在目標的多元化、內容的寬泛性、即時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可變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

四、教學活動形式

1、班級授課制:《剪紙》自編課程內容,各年級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安排教學活動、內容,在教學時間內班級組織教學活動。

2、集體活動式:

1)、學校統一組織開展的集體活動和主題活動。

2)、小組式

3)、個體式

五、課時安排

1、一年級課表內每週安排一課時,其它年級每週半課時。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該課時為彈性課時,具體教學活動時間安排具有靈活性,但不得擠佔挪用。

2、一學期兩次的主題活動:

春學期四月份:剪紙文學周;六月份:剪紙藝術周

秋學期十月份:剪紙展示周;十二月:剪紙交流周

六、課程內容

1、課程開發方式及實施途徑

1)、課程創新---開發新的課程項目《剪紙》,並自編教材。

2)、設計體現校本課程目標的校園環境和開發綜合實踐活動主題。

3)、學科和剪紙文化的整合。如美術與剪紙,品德與社會和剪紙等的整合。

4)、以校級、年級)、班級的主題活動作為《剪紙》的載體,承載或體現校本課程的實施。

5)、用好宣傳櫥窗,發揮媒體作用。

2、課程開發和實施的範圍

1)、讓學生學習基礎的剪紙知識和掌握基本的剪紙技能。

2)、在音樂、美術、寫字、科學、思品與生活、思品和社會、勞技等學科中開發和剪紙文化有關的素材,如聲樂、舞美、戲劇、畫畫、書法、美術欣賞、攝影、刻紙、手工製作和信息技術等。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綜合性學習和編故事、學曲藝、排練課本劇、兒歌創作、編緝小報等活動結合起來。

3)、成立學生興趣小組

七、教學評價

1、學生評價

①、活動考勤

②在活動中的態度

③實踐操作技能

④專長、特長及動態發展情況、特殊表現等

⑤物化的成果,如作品展示或獲獎、競賽獲獎、彙報演出等成績

⑥人文精神表現

學生評價通過學生本人、小組夥伴、教師(輔導老師)、家長四方面的意見綜合定性評價。各項評價呈現不同,有的是等第,有的是分值,有的是描述性語言。最後的總評價為定性評語。

2、教師評價

學校對實施校本課程教師進行考核評價,主要考核評價以下幾方面內容:

①、有無教學及教學活動計劃、進度,備課及必要的教學準備工作情況。

②、課時使用和組織活動、輔導活動情況。

③、按學校課程開發和實施方案要求,在規定課時內教學任務完成情況。

④、開發課程和處理生成課程資源情況,在實施過程中有無創新的工作表現。

⑤、輔導學生活動和取得成績情況。

⑥、學生對於該課程的態度和情感。

學校對實施校本課程教師進行考核評價,主要有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領導小組及教導處負責教師考責、考勤和考績。通過聽課、查閲有關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的支撐材料、問卷座談等形式,對教師進行定性評價,並參考教師的自評,評出相應等第,作為教師工作表現和業績的一部分。學校對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有突出成績和貢獻的教師給以重獎。

八、教師培訓

1、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學習有關新課程的理論,學習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的理論,提高教師理論水平和實施操作水平,並形成共識。

2、聘請教研部門專業人員指導校本課程開發論證和輔導實施操作。

3、加強校本教研,開設講座,能者為師;培養骨幹併發揮其帶頭作用。

4、每個教師確定本人在一定時間內掌握至少一門校本課程教學、輔導的本領或專長。學校儘可能提供學習機會,提高有關書籍、資料和器材。

5、充分發揮社會上有專長人員和退休教師的指導作用。

九、配套措施

1、學校大力宣傳實施校本課程的意義,使這項新課程能得到社會和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2、學校在完善實施規劃的前提下,認真切實的制定學年、學期實施計劃,提供給教師。教導處、年級組、教研組加強有效的教研活動,並幫助每個教師制定教學和活動計劃。

3、加強學校校本課程的建設。每一學年修訂、調整,並做深入一步的開發;對教師個體開發的校本課程,也進行修訂、調整,並繼續研究開發。加強實施過程中的研討,不斷的進行研究、總結。學校制定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工作責任制度、考核制度、獎勵制度,規範管理。校本課程與學科課程一視同仁,計算課時,計入教師工作量,工作實績載入業務檔案。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2

一、指導思想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加深對傳統優秀文化的理解,增進學識修養,提高寫字技能為目標,培養學生正確、規範、美觀地書寫祖國文字,並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教學目標

1、進一步形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

(1)首先,要想寫好字就一定要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

坐着寫字的時候,身子要正而直,兩肩齊平,胸部挺起,頭部要端正,稍微向前,不要歪斜;兩臀要自然撐開,右手執筆,雙腳要自然放平,踏穩,不要交叉或踮腳尖。

(2)正確的書寫姿勢,不但跟寫字有密切關係,而且對身體健康也很有好處,所以一定要格外重視,並注意養成良好的習慣。

2、掌握漢字基本筆畫和一些常見的偏旁部首。

3、瞭解古代書法家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

4、對學生的書寫提出嚴格的要求:“規範端正、整潔美觀”

5、學習簡單的章法佈局,嘗試完整作品的書寫。

三、教學內容及時間安排

1、七年級教學內容安排

四、書法校本課程中書寫訓練的要求

任課教師以校本教材為教學內容,除了落實備課、講課的環節外,還要重視書寫中的訓練事項,教學每週一課時,每週完成作業兩頁紙,平時作業可以參照語文同步訓練酌情佈置,要落實好每天一練。

五、教學措施

為了體現學生一個事情的書法學習程度和訓練結果,在校內外可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書法比賽,書法服務活動,如現場書法比賽、書法作品展覽,開闢班級寫字園地、校園書法宣傳欄等等。再就是讓他們抄寫專欄、辦手抄報等,這樣可以給學生提供鍛鍊的機會,是一些書法素質好、水平高的學生一展才華,以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優良品質。

六、書法課題研究與教研活動安排

20xx年9月:

1、安排課程表,確定分擔班級,明確教學要求

2、制定教學總體計劃(學年)和各班的具體計劃(學期)

3、公開講授研究課(王景、汪建斌)

4、組織天河中學第五屆硬筆書法比賽

5、制定毛筆書法興趣小組教學活動方案

6、迎接市級課題的開題評估

20xx年10月:

開展書法課題研究中“教育觀察方法”專題研討活動

20xx年11月:

開展天河中學第二輪書法教育專題教學活動

書法專業課:王景、餘國鴻、汪建斌、段詩文

書法文化課:胡俊玲、佔才勇、彭正軍

書法活動課:張勇、葉大俊、王新春

20xx年12月:

1、組織書法作品參觀活動

2、組織古代書法作品印刷品欣賞教學活動

3、公開講授研究課(段詩文、王景、餘國鴻)

20xx年1月:

1、開展書法課題研究中“成果表達”專題研討活動

2、七、八年級書法教學總結研討

3、課題研究第二階段工作總結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3

一、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主要內容

普通高中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主要包括藝術類、體育類以及其他課程,是高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體現課程的多樣性和課程的多種內容、多種功能和多種價值的整合,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個性特長,提高綜合素質。

二、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開發

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開發堅持學校開發與引進、利用社會資源、他校資源相結合。學校應在先期學生興趣、愛好、特長調查的基礎上,基於學校辦學傳統、文化特色,充分發掘教師的專業特長和社會課程資源,有目的地開發興趣特長類課程。

引進社會課程資源時,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進行二次開發,使課程內容與要求更加切合學生實際。農村學校應充分利用當地非物質文化的課程資源,也要適度引入城市相關資源。

三、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開設

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制定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建設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積極創造條件開發與開設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

每學年開學前,學校提前公佈學校本學年擬開設的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開設計劃、課程介紹信息和學分認定辦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實行自主選課。每學年可供選修的模塊數不得少於6個。

學校根據選課情況,組織走班教學。不得包辦選課,不得以班級為單位集體選課,不得以任何藉口強制指定選課。學校應支持學生到具有資質的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其他普通高中或社會機構選修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

四、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學分認定

(一)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的基本條件

1.達到一定的課程修習時間;過程表現良好;經考核或考查合格。

2.學生在高中階段參加學校組織的運動會、體育競賽、藝術節、科技節等活動;參加市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認可的體育競賽、藝術、科技節;參加省級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認可的體育競賽、藝術、科技節。

3.達到國家一級運動員或運動健將。

4.學生參加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社會機構培訓,或參加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考試,獲得某項資格或等級證書。

(二)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指導性意見

(三)學校應制定所設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具體方案,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備案。當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成立學分認定的仲裁機構,處理有關學分認定的舉報、爭議和仲裁工作,對存在嚴重問題的學校要通報批評,並對校長及相關責任人給予必要的處罰。

(四)學生在校內外通過相應機構獲得各榮譽、證書或成果,學校可參照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指導性意見,審核根據發證單位的資質、學習記錄和證書,按照18課時1學分的標準摺合學分。

(五)學生修習課程考核不合格,經補考仍不合格;課程的實際修習時間少於規定課時的2/3;提供的相關資料弄虛作假,不予認定學分。為使學生在高中三年中獲得多項技能,學生在選修某一課程並已獲得1個學分後,不得重複選課。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4

一、課程背景

(一)概況

1、實驗幼兒園擁有杏山、陽光兩處園舍,現有32個班級,收託從18個月~6歲的嬰幼兒共計940餘名。

2、實幼地處普陀區的中部,地理位置適當。尤其是世紀之初,由區政府投資3800萬元在原址重建的園舍,無論是外觀和內部設備配置,均達到了上海市同類幼兒園中的較高水平。

3、在編在崗的專任教師56名,其中:本科學歷28名,佔專任教師50%(其中有1位教師研究生在讀),大專學歷28名,佔專任教師50%(其中有10位教師本科在讀)。幼高職稱25名佔專任教師的44.6%;幼一教師27名,佔48.2%;未評4名佔7.1%。35歲(含35歲)以下青年教師37名,佔66.1%;5年(含5年)教齡以下的教師17名佔30.4%。保健教師全部達到大專以上學歷,其中本科學歷佔50%。後勤“三大員”全部持證上崗,中級保育員比例佔50%,在訓高級保育員1名,獲得營養培訓高一級別資質的1名。擁有市、區級骨幹教師10名(其中特級教師、高級指導教師各1名,教學能手5名,教壇新秀3名),佔專任教師16.1%;園級骨幹教師28名佔專任教師總數的50%。

4、幼兒園地處全國文明社區——曹楊社區。該社區是當年上海市第一個工人新村所在地,現是涉外開放單位,文化積澱豐富,信息渠道多元,開放程度較高,且“朝春中心國小”、“曹楊二中”等一批名校均集聚於此,是普陀區優質教育資源最為集中的地區。

5、家長多為高學歷、高收入者,因而對孩子成長的期望值也高,對學校管理、教學要求、教師素質的總體要求更高。然而,由於家長的工作十分繁忙,故隔代帶養的狀況居多。且受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家長雖在道理上懂得全面發展的重要,但重知識、輕能力;重智育,輕其它方面發展的情況仍普遍存在。

(二)優勢

上海市實驗幼兒園的課程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80年代思考幼兒園“整體教育”的實施,對“整體教育”的概念、形態和實施進行了實踐探索。該課題曾獲得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

90年代,以“幼兒健康人格”建構為主線,開展了建構幼兒健康人格的課程構架研究,提出要“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並按學科分別設計了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案例。

21世紀初,開展了以“0~3歲嬰幼兒健康人格初始構建”為抓手的課程實施研究,形成了《家園養育指導手冊》、《嬰託班教養——教師指導手冊》等實踐成果。

近年來,着力開展幼兒園“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已形成了課程實施和管理的框架,在“一線兩翼”重點研究項目統領下展開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

0~3歲早期關心與發展研究進一步深化。“豔陽早教指導中心”成為區的早教分中心。不僅傳承了原有的早教服務項目,而且在覆蓋面、輻射力上得到很大的拓展,形成了以市級立項課題《協商式早教指導方案研究》,在新的早教指導理念下進一步優化早教指導工作。

幼兒園的組織氛圍良好,注重民主管理,羣眾的工作主動性,羣體智慧得到較為充分的發揮,教師間基於工作的合作、分享、交流、互動日益頻繁和自覺。

(三)問題

師資隊伍發展的實幼的師資隊伍雖然具有一批骨幹教師,但在數量和質量上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目前尚無中高及以上職務的教師,專任教師中有26%的新教師處於不到三年教齡的職初期,需要全面、全程地進行任職基礎的帶教和培養。一部分教師對幼兒園一般的常規性工作還是能夠基本完成,但個人專業發展的主動性、迫切性及對專業的敏感度、課程的執行力尚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保教質量的提升。另外,實幼作為一所上海市的示範性幼兒園,教師中的領軍人物在全市尚未達到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課程的研究和完善需要進一步着力深化。課程的規範化實施、實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課程內容的選擇、各課程板塊之間的關聯、課程的管理和評價研究等問題需要深入推進。

現有的資源與老百姓享受優質學前教育的需求、與幼兒園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發展的品質。

二、課程目標

(一)課程理念

滿足嬰幼兒歡樂地享受與其年齡相適應的幼兒園健康生活保障和健康服務;為嬰幼兒提供平等的學習和發展機會,實施快樂的啟蒙教育,為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基;着眼於嬰幼兒的終身發展,為其健康人生提供支撐。

(二)課程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實施,促進嬰幼兒身體結實、情感真實、經驗紮實、行為篤實,成為健康活潑、好奇探索、文明樂羣、親近自然、愛護環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責任感的兒童。

(三)課程的內涵

健康的教育:是全程的教育(0—6歲嬰幼兒的全程教育);是全面的教育(涵蓋生活、運動、遊戲、學習全面的教育內容);是全員的教育(園內的教師、保育員和其他工作人員,園外的家長、社區人員等)。

健康的生活:是指優質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優質的教育的有機整合。

健康的人格:每一個嬰幼兒生理與心理的健康,智商與情商的健全。

(四)課程的特色

重在“健康”:

滿足每個孩子享受健康服務、健康環境和健康教育的基本權力。

保障孩子與其年齡段相應的身心安全和健康。

為孩子現時和未來的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凸現“兒童”:

每一個的兒童——指每一個兒童獲得的機會是均等的,是符合他(她)們這個年齡段身心發展規律併兼顧不同經驗水平的。

不同的兒童——尊重兒童與生俱來的諸多差異,注重環境及教育的影響給兒童帶來的適宜發展。

未來的兒童——謀求為兒童的未來發展、終身發展奠基的教育,既建立在兒童自身經驗基礎上的情感、認知、能力、社會性的建構和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

強調“綜合”:

“健康教育”是全面的、全程的、全員的、全方位的。

“健康教育”的內容應綜合幼兒生活經驗、追隨幼兒生活經驗又螺旋型上升、迴歸幼兒的健康生活。

“健康教育”的學習,是在主題背景下,採用“融合式、體驗式、田野式”活動相結合,以生活、運動、學習、遊戲的形態交互、交織呈現於幼兒一日生活之中。

三、課程結構(含內容)

(一)課程系統

(二)課程內容

(三)服務體系

(四)共同性課程與選擇性課程

共同性課程:遵循《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的要求,體現確保基礎,重在保底;面向全體,覆蓋全日;着眼累積,重視體悟;全面發展,和諧進步的原則。(具體目標、內容及操作方案詳見附錄)

選擇性課程:以本園“健康教育”為特色,體現健康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生活、健康人格的綜合內容。(具體目標、內容及操作方案詳見附錄)

四、課程安排(見附錄)

五、課程實施

(一)實施框架

(二)實施的主要特點:凸現主體性、堅持活動化、注重體驗式凸現主體性(孩子、教師、家長、園所自身各為主體或互為主體)持活動化(創設環境、提供材料、走向自然與社會)注重體驗式(尊重興趣、鼓勵探索、培養合作)

(三)共同性課程

(教材使用、操作要求(組織形式、方法、途徑等見附錄)

(四)選擇性課程

(教材使用、操作要求(組織形式、方法、途徑等見附錄)

(五)其他

(資源、家園、信息技術等見附錄)

六、課程評價

(一)評價體系

(二)評價原則

課程評價的依據:

《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P8~P18

《上海市幼兒園保教質量評價指南》

《上海市嬰幼兒生長髮育指標》

《本園課程實施質量指標》(見附錄)

課程評價的要點:

以人為本、關注過程、多方參與、促進發展

(三)評價內容

教師執行課程情況的評價

幼兒發展的評價

對本“方案”的評價與調整

(四)評價方法

文本評價

現場評價

問卷評價

幼兒發展評價

七、課程管理

(一)基本要求

“實幼”課程管理的理念

追求和諧,追求民主,追求發展!

“實幼”課程管理的目標

實現共同的發展——

每一個幼兒的發展;

每一個教師的發展;

每一年幼兒園的發展!

(二)“實幼”課程管理和實施的職責

園長是幼兒園課程管理的第一責任人,要依照法規和本園課程方案實施有效管理。負責建立完善各項課程管理制度,領導課程實施方案的編制,對課程資源進行統籌協調,組織課程評價,並在動態的過程中,形成適合本園和幼兒發展需要的課程運作流程。

幼兒園基礎保教部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職能部門。負責對整個幼兒園共同性課程和選擇性課程的日常實施進行觀察、統整、協調和測評;建立並制訂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一系列基本規範和要求並落實到位;定期與園長一起對課程計劃、課程內容、教材選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難點、重點問題等展開研究;組織教師開展“問題改進”的園本研修;並就課程資源的常規配置、課程實施中的相關配合與其他部門建立暢通的聯繫。

幼兒園研發部是課程質量監測、研究、評價和開發的職能部門。負責對幼兒園課程方案的整理、篩選、修訂和更新,對課程實施形式和策略進行改進等展開研究,進行課程資源開發和推廣,以推進課程的有效實施和健康運行。

幼兒園後勤部是課程有效實施和運行的保障機構,負有對“三大員”的培訓和履行、完善健康保障、服務制度的職能。對幼兒園課程實施中的後勤人員、經費、設備、設施、食、衞環境等進行全面維護和管理,確保課程實施的健康、高效和優質。

幼兒園教師是課程有效實施、開發和改革的主體力量,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參與課程和執行各項課程制度的自覺性,把課程實施作為自身專業化發展,實現人生價值的平台,勤于思考、勇於實踐,善於研究,敢於創新。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5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地方對基礎教育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的各項要求,促進我校對基礎教育課程的管理與開發,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目標要求

1、全面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和教學質量,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地方特色,推動課程研究、管理和開發隊伍的建設,提高地方管理與開發課程的能力。

2、以國家課程管理政策、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為依據,同時要充分反映我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髮展的需要。

3、加強課程改革和建設的整體規劃與部署,嚴格管理和規範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充分利用多種社會力量參與課程的管理與開發。

三、地方課程開發要體現的基本特徵

1、要體現地域性特徵

地方課程是不同地方根據特定地域或社區社會發展及其對學生髮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課程資源設計的課程,因而,在適用範圍上具有鮮明的地方性或區域性。地方課程設計要充分研究地方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挖掘地方資源,體現地域特色。

2、要體現針對性特徵

從課程目標上看,地方課程是針對地方實際設計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滿足地方或社區發展的實際需要,加強學生與社會現實和社區發展的聯繫,使學生了解社區,接觸社會,關注社會,學會對社會負責,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地方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於克服課程脱離社會生活的弊端,要充分反映地方或社區發展的現實和要求。

3、要體現時代性和現實性特徵

從課程內容上看,地方課程不同於國家課程中的學科課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和深刻性及其對學生智力發展的認知功能,但特別強調內容的時代性和現實性。

地方課程在內容上,要向學生傳授參與社會生活和社區發展應具有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關於地方或社區的基本知識(如地方或社區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社區結構等等),及參與社區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參與社區研究、社區發展規劃、社區服務等各種公益勞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總之,地方課程在內容上要體現鮮活的現實性。

4、要體現探究性和實踐性特徵

地方課程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適應地方或社區發展需要的基本素質。因而,在地方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不應是接受式,而應是探究式、實踐式的。

四、開發內容

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課程要直接反映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有效增強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形成課程的地方特色,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內容要以地方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等的研究為主,形成地方課程或地方課程系列,並具有較強的超前性。

根據實際,我校地方課程現階段開發的主要內容是邯鄲地區概況,具體有以下內容:

1、地理位置;2、行政區劃;3、自然資源;4、季節特徵;5、風土人情;6、交通運輸;

7、政治、經濟;8、工業;9、文化、教育;10、商業、科技;11、畜牧、養殖;12、旅遊、環保;13、歷史;14、名勝、古蹟;15、主要成就

五、課時安排

地方課程課時,3-6年級每週1節;根據需要,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打通使用。

以上課時是根據教育部課程設置要求和我省實際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但每學期的總課時不得低於國家規定的標準。

六、開發與實施要求

1、成立地方課程開發領導組,完善地方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機制,確定地方課程研究專題,積極參與地方課程的規劃、研究和開發。

2、要將國家課程的實施與地方課程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盤考慮,統一規劃。

3、要遵循課程建設的內在規律,防止開發中的盲目性、隨意性、簡單化傾向。

4、要根據課程的不同類別,建立以書籍、實物、影像、軟件、網絡等為載體的地方課程資源體系。

5、為了確保地方課程實施的質量,本着“邊培訓、邊實驗、邊研究、邊開發”的原則,縣教育局要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地方課程的開發與研究,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素質和教學水平。

6、在地方課程的實施中,要更多地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要始終滲透安全教育。

7、要充分發揮社區、校教研組的作用,鼓勵有關人員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深入生產生活實際,研究問題,總結經驗,創造性地為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服務。

8、要處理好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學校課程的關係、課程內容與地方資源的關係、課程學習活動方式中接受與探究的關係以及學生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等,優化課程結構,切實發揮地方課程的育人功能。

9、地方課程的實施要強調學生對地方或社區現實問題的研究與思考,將課程內容以主題的形式加以設計,組織學生通過調查研究探討問題,並積極參與社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活動能力。

10、地方課程的開發要注重瞭解歷史、關注現實、着眼未來。隨着時間的推移,我縣將逐步擴大地方課程開發的範圍,提高地方課程開發的質量,逐步形成具有我縣特色的地方課程。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6

一、指導思想

為了更好利用我校國家級課題《學校文明禮儀普及教育與提高學生素質》的研究成果,全面推行教育部頒發的《中國小生守則(修訂)》、《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修訂)》,真正突出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切實改變目前師生存在的一些言行不文明、儀表不端正的不良行為習慣,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提高中學生文明禮儀素質,提升華傑雙語學校師生的文明形象,建設和諧團結向上的人文環境,現制定我校文明禮儀教育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二、活動意義

禮儀是人類為維繫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的,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文明禮儀教育以滿足學校需要為切入點,以服務學生主體健康發展為目標,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教育作用,遵從德育教育從認知、自覺規範到行為自律的教育過陳,積極開展德育實踐,對於學校文明習慣的養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活動內容

在我校進行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相處”,教學生學會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具有現代文明內涵的社會生活規範,培養學生具有高雅、得體、大方、文明的涵養,它包括文明行為、文明習慣、文明語言、文明衣着,禮貌修養,乃至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等。我們將學習禮儀、實踐禮儀、展示禮儀和宣傳禮儀貫穿於整個主題宣傳教育實踐活動的全過程。

(一)學習禮儀

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與自己日常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的校園禮儀、家庭禮儀和社會禮儀等方面的知識,通過自學我校的《文明禮儀行為規範》校本課程,提高學生自身素質。

(二)實踐禮儀

讓每個學生都廣泛參與到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中來,在參與和體驗中成為文明禮儀的宣傳者、實踐者、示範者。各班級開展系列活動,促進禮儀學習,評選文明禮儀標兵。

(三)展示禮儀

通過開展校園禮儀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講身邊發生的禮儀故事,評選班級各項“禮儀之星”活動,展現學校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的階段性成果。

(四)宣傳禮儀

通過校本課程培訓文明禮儀宣傳員,面向家庭、社會進行社會禮儀知識的宣傳,營造手拉手、共創文明校園的良好氛圍。

四、活動安排:

以校園禮儀為重要內容,以校本課程為線索,以禮儀、禮貌、禮節教育和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為重點,使學生逐步養成尊敬師長;主動問好;把紙屑扔進垃圾桶;不説髒話;不隨地吐痰等方面的禮儀行為。我校要依託學校文化建設的平台,策劃、養成、固化學校文明禮儀,使學生逐步養成富有學校特色的文明禮儀規範。

第一階段(10月份):學習禮儀知識,向不文明行為告別

1、各班組織開展“學禮儀、講美德,做文明學生”主題班團會,進行大討論,有計劃開好校本課程。

2、開展“讀百家箴言,摘禮儀佳句”的讀書活動。組織學生網上或書報雜誌等收集相關資料,各班整理並編寫出校本課程學習體會。

3、年級組織進行文明禮儀知識競賽和表彰。

4、舉行“校園不文明行為圖片展”

5、舉行“中華傳統美德”專題講座,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的教育,從文明的意識上對學生進行根本性的滲透。

6、全校各班舉行“文明承諾一句話”活動,全校師生針對文明行為的某個方面,做出自己的承諾,寫下來在全班公佈,師生、同學之間相互學習、監督。

第二階段(11月份):體驗禮儀內涵

1、舉行一次校園禮儀知識競賽活動。

2、進行一次“文明禮儀手抄報”大匯展。引導學生進一步領會禮儀內涵,實現自我教育的目的。

3.開展“文明禮儀伴我行”踐行活動。

①、從最簡單的坐立行、語言、體態語言等方面入手開展“文明舉止伴我行”活動;

②、從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愛夥伴入手開展“尊長互敬伴我行”活動;

③、從學文明用語、説文明話入手開展“文明用語伴我行”活動;

④、從引導青少年文明上網、上健康網入手開展“文明上網伴我行”活動;

⑤、從日常生活中各種習慣的養成入手開展“文明習慣伴我行”活動。

引導學生從學校、家庭踐行禮儀開始,然後擴大到社交禮儀,在此過程中做到躬行、內省,全面提高文明禮儀素養。

第三階段(12月份):收穫禮儀習慣

1、組織各年級分主題討論校本課程學習體會。七、八、九年級討論主題分別為家庭禮儀、學校禮儀和社交禮儀。

2、開展“禮儀之星”評選活動。我校將評選出學期和學年度的“禮儀之星”,並在學校宣傳欄展示“禮儀之星”的先進事蹟,以榜樣力量來感化、激勵學生。

3、開展“禮儀之星”表彰、聯歡會。表彰在本次活動中獲獎的班級及個人,並收集學生創作的作品進行篩選編排成節目,組織全校師生觀看演出。

五、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文明禮儀教育活動領導小組,加強對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組長:柏萍

副組長:楊國詩

成員:單進清、楊泗亮、杜軍方、趙峯、劉洪、謝佃春、劉保、張家成、李躍文、楊緒兵

2、充分發揮校文明督導崗的監督作用,各班堅持文明禮儀日查日報制度,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3、組織力量,開發校本資源,編撰出《華傑雙語學校文明禮儀教育讀本》(初稿),並在總結禮儀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充實和完善,以指導師生的文明禮儀行為。

六、活動要求

1、加大宣傳力度,創造濃厚的輿論氛圍。通過倡議書、廣播站、宣傳欄、班團隊會、國旗下講話等多種形式將主題宣傳教育實踐活動宣傳到每一位教師,每一個學生,並爭取家長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2、文明禮儀教育要長抓不懈,寓禮儀教育於各項主題教育活動之中,寓禮儀教育於課堂教學之中,抓好養成。各年級、各班一定要強化學生禮儀訓練,落實校本課程的開設,讓文明禮儀成為學生的習慣。

3、加強師德建設,教師要學會“四個一”,即一張笑臉相迎、一句好話迴應、一雙眼神鼓勵、一顆愛心相待。以身作則,做好學生的表率,起到帶頭和示範作用。

4、各年級、各班要根據學校實施方案,結合班情,擬定出自己班級實施的具體方案,因需而搞,形式多樣,凸現特色。要作好記錄,每階段有一份主題活動設計及活動後的感想。要設立“文明禮儀監督崗”,加強日常文明禮儀行為的監督。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7

教材材料:《剪紙》中的部分內容

主講教師:美術教師

授課對象:3——6年級部分學生

授課時間:每週五第七節課

課程開發:

剪紙是我國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説過:“學生應有剪紙的機會。”他認為剪紙可以使學生安靜下來,專心致志地幹一件事,還可以使他們練出一雙靈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靈美,這是因為手部肌肉羣的訓練有利於大腦的開發。國小美術教材也已將剪紙內容列入其中,學生已從美術課上對剪紙有了初步的接觸。由於它製作材料、工具極其普通,方法簡便,集審美與實用於一身,很多學生都喜愛有加。但現實的侷限性無法滿足他們對剪紙藝術的瞭解和更進一步的探究。根據教學的實際,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探究、展現個性創造及感受、體驗剪紙藝術的平台,我校現已把剪紙作為一門校本課程進行開發、研究,讓同學們享受剪紙藝術的快樂。

一、指導思想:

繼承我國民間剪紙藝術的文化,更有利於教育教學,同時從自己動手動腦的活動中,體味到生活的樂趣,更加熱愛生活,提到審美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繪畫能力、構圖能力、想象能力等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到,更讓學生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對美的追求。

二、實施過程:

(一)課程目標

1、瞭解剪紙藝術的歷史,教育學生繼承民俗文化,激發對剪紙藝術的追求。

2、瞭解剪紙的相關知識,認識一定的剪紙語言和表現手法;

3、掌握一定的剪紙(或刻紙)技法;

4、培養學習興趣,受到美的感染和薰陶,提升審美、觀察、動手等綜合能力,鍛鍊學生的意志;

5、發展學生的個性,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快樂,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

(二)學習使用的材料

以剪刀為主,刻刀為輔,自備彩色紙張等。

(三)學習內容

第一學期:每節課講授剪紙文化常識和基本功技法,在以學習簡單圖案為主,如對摺窗花、小動物等剪法。

第二學期:在學習剪紙知識和基本功的同時,自己創設簡單的剪紙圖案,進行綜合性的訓練。

(四)實施建議

剪紙藝術的創作、實踐活動,它集繪畫、手工的教育功效於一體,剪紙有的是天馬行空不拘一格,有的又需要一絲不苟,不能有一絲的馬虎,有的需要長時間的剪刻,要很大的毅力和耐力。這不僅鍛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而且還是培養孩子細心、靜心、耐心的極好方式。

首先,要積極培養學生對剪紙的興趣,興趣是感受力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孩子對剪紙感興趣了,他才會注意的看,注意的聽,耐心的體驗、觀察、感受,才會對剪紙的感情越深。

其次,要在引導學生有興趣的基礎上,加以提煉和昇華。引導學生了解剪紙的相關知識,教給學生掌握一定的剪紙(刻紙)技法;認識一定的剪紙語言和表現手法;讓學生進行剪紙(刻紙)的練習與臨摹。

再次,要開展多種多樣的展覽,鼓勵學生不斷進步,不斷提高。教師的表揚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建立一種自信,而周圍同學的讚揚與認可將能在更大程度上給這個學生極大的自信,最終培養學生對剪刻紙這門藝術的基本感覺。

通過剪紙活動,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和薰陶,提升審美、觀察、動手等綜合能力,鍛鍊學生的意志,發展學生的個性,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快樂,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

(五)評價建議

1、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

在重視教師與他人的學生學習狀況進行評價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採用建立學生學習檔案的方式。學生通過建立美術學習檔案提高美術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在原有的水平上的發展,有效地提高學習質量。教師通過學生的美術學習檔案,瞭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特點,瞭解學生對美術知識、技能技巧的掌握情況以及在觀念和方法上的進步,發現學生的潛能,瞭解學生在發展中的真正需求,給予及時的指導。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8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地方對基礎教育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的各項要求,促進我校對基礎教育課程的管理與開發,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目標要求

1、全面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和教學質量,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地方特色,推動課程研究、管理和開發隊伍的建設,提高地方管理與開發課程的能力。

2、以國家課程管理政策、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為依據,同時要充分反映我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髮展的需要。

3、加強課程改革和建設的整體規劃與部署,嚴格管理和規範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充分利用多種社會力量參與課程的管理與開發。

三、地方課程開發要體現的基本特徵

1、要體現地域性特徵

地方課程是不同地方根據特定地域或社區社會發展及其對學生髮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課程資源設計的課程,因而,在適用範圍上具有鮮明的地方性或區域性。地方課程設計要充分研究地方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挖掘地方資源,體現地域特色。

2、要體現針對性特徵

從課程目標上看,地方課程是針對地方實際設計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滿足地方或社區發展的實際需要,加強學生與社會現實和社區發展的聯繫,使學生了解社區,接觸社會,關注社會,學會對社會負責,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地方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於克服課程脱離社會生活的弊端,要充分反映地方或社區發展的現實和要求。

3、要體現時代性和現實性特徵

從課程內容上看,地方課程不同於國家課程中的學科課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和深刻性及其對學生智力發展的認知功能,但特別強調內容的時代性和現實性。

地方課程在內容上,要向學生傳授參與社會生活和社區發展應具有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關於地方或社區的基本知識(如地方或社區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社區結構等等),及參與社區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參與社區研究、社區發展規劃、社區服務等各種公益勞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總之,地方課程在內容上要體現鮮活的現實性。

4、要體現探究性和實踐性特徵

地方課程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適應地方或社區發展需要的基本素質。因而,在地方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不應是接受式,而應是探究式、實踐式的。

四、開發內容

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課程要直接反映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有效增強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形成課程的地方特色,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內容要以地方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等的研究為主,形成地方課程或地方課程系列,並具有較強的超前性。

根據實際,我校地方課程現階段開發的主要內容是邯鄲地區概況,具體有以下內容:

1、地理位置;2、行政區劃;3、自然資源;4、季節特徵;5、風土人情;6、交通運輸;

7、政治、經濟;8、工業;9、文化、教育;10、商業、科技;11、畜牧、養殖;12、旅遊、環保;13、歷史;14、名勝、古蹟;15、主要成就

五、課時安排

地方課程課時,3-6年級每週1節;根據需要,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打通使用。

以上課時是根據教育部課程設置要求和我省實際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但每學期的總課時不得低於國家規定的標準。

六、開發與實施要求

1、成立地方課程開發領導組,完善地方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機制,確定地方課程研究專題,積極參與地方課程的規劃、研究和開發。

2、要將國家課程的實施與地方課程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盤考慮,統一規劃。

3、要遵循課程建設的內在規律,防止開發中的盲目性、隨意性、簡單化傾向。

4、要根據課程的不同類別,建立以書籍、實物、影像、軟件、網絡等為載體的地方課程資源體系。

5、為了確保地方課程實施的質量,本着“邊培訓、邊實驗、邊研究、邊開發”的原則,縣教育局要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地方課程的開發與研究,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素質和教學水平。

6、在地方課程的實施中,要更多地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要始終滲透安全教育。

7、要充分發揮社區、校教研組的作用,鼓勵有關人員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深入生產生活實際,研究問題,總結經驗,創造性地為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服務。

8、要處理好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學校課程的關係、課程內容與地方資源的關係、課程學習活動方式中接受與探究的關係以及學生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等,優化課程結構,切實發揮地方課程的育人功能。

9、地方課程的實施要強調學生對地方或社區現實問題的研究與思考,將課程內容以主題的形式加以設計,組織學生通過調查研究探討問題,並積極參與社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活動能力。

10、地方課程的開發要注重瞭解歷史、關注現實、着眼未來。隨着時間的推移,我縣將逐步擴大地方課程開發的範圍,提高地方課程開發的質量,逐步形成具有我縣特色的地方課程。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9

一、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主要內容

普通高中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主要包括藝術類、體育類以及其他課程,是高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體現課程的多樣性和課程的多種內容、多種功能和多種價值的整合,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個性特長,提高綜合素質。

二、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開發

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開發堅持學校開發與引進、利用社會資源、他校資源相結合。學校應在先期學生興趣、愛好、特長調查的基礎上,基於學校辦學傳統、文化特色,充分發掘教師的專業特長和社會課程資源,有目的地開發興趣特長類課程。

引進社會課程資源時,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進行二次開發,使課程內容與要求更加切合學生實際。農村學校應充分利用當地非物質文化的課程資源,也要適度引入城市相關資源。

三、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開設

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制定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建設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積極創造條件開發與開設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

每學年開學前,學校提前公佈學校本學年擬開設的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開設計劃、課程介紹信息和學分認定辦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實行自主選課。每學年可供選修的模塊數不得少於6個。

學校根據選課情況,組織走班教學。不得包辦選課,不得以班級為單位集體選課,不得以任何藉口強制指定選課。學校應支持學生到具有資質的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其他普通高中或社會機構選修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

四、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學分認定

(一)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的基本條件

1.達到一定的課程修習時間;過程表現良好;經考核或考查合格。

2.學生在高中階段參加學校組織的運動會、體育競賽、藝術節、科技節等活動;參加市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認可的體育競賽、藝術、科技節;參加省級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認可的體育競賽、藝術、科技節。

3.達到國家一級運動員或運動健將。

4.學生參加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社會機構培訓,或參加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考試,獲得某項資格或等級證書。

(二)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指導性意見

(三)學校應制定所設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具體方案,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備案。當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成立學分認定的仲裁機構,處理有關學分認定的舉報、爭議和仲裁工作,對存在嚴重問題的學校要通報批評,並對校長及相關責任人給予必要的處罰。

(四)學生在校內外通過相應機構獲得各榮譽、證書或成果,學校可參照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指導性意見,審核根據發證單位的資質、學習記錄和證書,按照18課時1學分的標準摺合學分。

(五)學生修習課程考核不合格,經補考仍不合格;課程的實際修習時間少於規定課時的2/3;提供的相關資料弄虛作假,不予認定學分。為使學生在高中三年中獲得多項技能,學生在選修某一課程並已獲得1個學分後,不得重複選課。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10

一、園所分析

我園是一所1989年獨立辦園的年輕學校,是上海市二級一類幼兒園。生源充足,設施設備先進,適應教改需求。98年至今,我園在音樂教學上進行了較深入的實踐探索,積累了一定的適應農村幼兒發展需求的音樂教學經驗,並向音樂藝術的整體化的辦園特色努力。

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分析

表格略

二、課程組織及任務

1、課程組織

我園成立課程部,下設課程領導小組、基礎課程部和特色課程部。課程領導小組由園長、課程部長、教研組長等組成,主要負責幼兒園課程方案的制定、評價、調整及師訓等。各教研組在課程部的指導下負責本年級組課程的組織、實施。

2、職責任務

規劃幼兒園課程設置框架,科學制定各類型活動的時間和比例,制定和調節不同季節的作息時間安排表,負責課程和教學評價,定期組織課程設計和組織實施的會議,負責幼兒園課程資源庫的建立和補充完善等。

三、課程理念

以幼兒發展為本,尊重並提供幼兒身心發展的基本需求,尊重並提供幼兒個性發展的需求,尊重並提供幼兒地域文化發展的需求。

四、課程目標

仁愛之美:感恩、關愛、欣賞、

個性之美:大膽、勇敢、自信

禮儀之美:潔淨、禮貌、謙讓

創造之美:想像、創造、審美

具體目標:

1、初步瞭解並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規則,體驗並認識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與協作的重要和快樂。

2、初步形成文明生活的態度和習慣,獨立自信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責任感。

3、積極活動,增強體質,提高運動能力和行動的安全性。

4、親近自然,接觸社會,初步瞭解人與環境的依存關係,有認識和探索的興趣。

5、初步接觸多元文化,能發現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發初步的審美情趣。

6、積極嘗試運用各種感官和方式進行表達和表現,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7、喜歡傾聽音樂,對音樂藝術敏感,積極參加各種音樂藝術活動,大膽表現表達,有初步的劇院文化修養和藝術形態。

五、課程特點

生活性、藝術性、本土性、

1、生活性

以二期課改理念為指導,尊重幼兒的興趣,尊重幼兒的生活,尊重幼兒的經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繫”(《指南》),圍繞幼兒生活(農村典型生活場景和事物特徵)選擇課程內容,設計課程方案,提升幼兒生活經驗,拓展幼兒的視野。

2、藝術性

《指南》中指出,要從生活習慣、規則意識、學習能力、情感與自我意識及審美情趣等多方面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藝術審美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農村幼兒普遍拘謹、不自信、氣質欠佳,缺乏明確的精神需求,而音樂藝術教育則從外在的藝術環境、內在的藝術薰陶、直接的藝術體驗、間接的藝術欣賞陶冶着幼兒的藝術情操,提升着幼兒的藝術情趣、改善着幼兒的藝術氣質,逐步形成用“藝術的、審美的態度對待生活”的核心價值觀。

3、本土性

《指南》中強調課程內容具有地方或幼兒園特色(P9),白鶴是上海市有名的滬劇之鎮,白鶴孩子們的生活中時時瀰漫着濃郁的滬語戲曲。因地制宜地將滬劇引入我園的課程,凸顯了課程的地方色彩,也是尊重幼兒生活經驗的直觀體現。

六、課程設置及組織形式

(一)課程設置

1、課程結構

我園全日制招收3-6歲幼兒,按年齡設置小班(3-4歲)、中班(4-5歲)大班(5-6歲)三個年齡段,並根據幼兒的不同年齡和身心特點及發展水平設置相應的課程。

基礎課程:生活運動遊戲學習

特色活動:音樂活動滬劇欣賞

生活活動:

幫助幼兒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培養初步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安全、愉快、健康的生活環境中成長。主要內容有生活自理、文明交往、自我保護、環境衞生、生活規則等,為幼兒的後續生活奠定基礎。

運動活動:

旨在提高幼兒身體素質、動作協調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安全保護的意識和能力,為幼兒的健康體質奠定基礎。主要內容有形體操、徒手操、律動、體育遊戲、器械運動、利用自然因素鍛鍊等。

遊戲活動:

旨在滿足幼兒自主、自發性活動需要,發展幼兒想象力、創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進幼兒情感、個性的健康發展,主要內容有角色遊戲(我愛我家、理髮店、肯德基、小商品市場、汽車站等)、結構遊戲、表演遊戲(大、小舞台)、自由活動等。

學習活動:

旨在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積極體驗,促使幼兒在認知態度和認知能力等方面不斷進步,為幼兒的後續學習奠定基礎。學習活動主要以主題形式推進和以各類區域活動輔助。各個主題活動計劃還在不斷的實踐改進中。

2、課程分配

3、課程組織

七、課程資源

1、二期課改配套教材(生活、運動、學習、遊戲)——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2、多元整合幼兒園活動課程——少年兒童出版社20xx年版;

3、“嫣紅奼紫開遍”幼兒園綜合性主題教育新創版——百家出版社20xx年版;

4、白幼園本音樂教材推薦;

八、課程實施的保障

1、教師專業發展和園本研修推進策略

根據二期課改精神和教師專業現狀及特色構建需求,以《文學藝術室》、《技術開發室》、《道德風尚室》、《課堂實踐室》為載體,以“個人原創、自主推薦、課堂實磨、全園展示、分層研討、現場解惑、經驗共享”為白幼園本研修的一般流程,逐步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專業技術。

2、課程評價與調整策略

通過每月常態幼兒發展水平評估(症斷性評估)、每學期期末的專項評估(結果性評估)、教師課堂教學展示、隨堂聽課、園本教研、組長例會等收集課程實施效果的信息。

在全面收集信息的基礎上,每年暑期由課程領導小組進行課程信息的分析、課程內容的調整、課程實施策略的完善等。

3、行政支持和社區支援策略

不斷完善幼兒園教育環境,專業設計和創建,融入更多“以幼兒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和“生活性、藝術性、本土性”的課程特點。

通過家長會、幼兒成長手冊、家園聯繫欄等各種途徑向家長宣傳本園的課程理念、課程結構和實施途徑及方法,擴大家長對課程的瞭解,增進其對課程實施的關注和支持,使家長成為有效的課程資源。

歸納學校周邊社區的可利用教育資源納入課程,擴大新課程在社區的影響力。

九、幼兒一日作息安排表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11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基礎開發出來的課程,實施校本課程是實現學校的辦學宗旨,體現辦學特色的有效途徑。為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有效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課程開發水平,制定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理念,結合我校實際,開發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課程,以彌補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不足,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個性,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實施目標

1、通過學科素養類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感受中華經典的博大精深、數學思維的靈活創新、英語情境的生動有趣,陶冶情操、發展個性,保持最佳學習狀態,提高人文素養。

2、通過生活技能類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術和禮儀規範,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熱愛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3、通過藝體技能類課程的學習,使學生髮展特長,樹立自信,豐富精神生活,實現全面和諧發展。

三、基本結構

以校本課及活動小組為載體,確立以下三類內容,每學期視環境、師資等具體情況添減部分內容。

1、學科素養類——經典誦讀、英語口語、習作、數學思維

2、生活技能類——摺紙、生活勞技、生活禮儀、法伴我成長

3、藝體技能類——舞蹈、聲樂、器樂、兒童畫、裝飾畫、國畫、剪紙、書法、十字繡、橡皮泥、陶藝、圍棋、武術、乒乓球、田徑等

四、實施原則

1、現實性原則:充分考慮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及學生髮展狀況,兼顧學校其它方面因素確立校本課程開發目標時。

2、基礎性原則:以全面發展學生能力,促進學科知識的運用與綜合為目的,為學生打好基礎服務。

3、發展性原則:着眼於學生的未來發展,着眼於開發學生的潛力,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

五、保障機制

(一)成立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領導小組

組長:戰元川,全面負責校本課程開發工作,負責教研管理和教材編寫指導。

副組長:樑娟、王成芹,確定校本課程開發內容,具體校本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成員:呂壯君、劉洋、丁春鋒、畢聖傑、邵娜、曲春賢、於宏偉

(二)組織編寫校本課程綱要或教材

編委:王成芹、呂壯君、於愛芳、苗文靜、谷靜、高娃、高濤、欒魯華、曹正、鄭曉峯、紀水英、韓傑、曲春賢。

六、實施過程

(一)樹立正確的課程觀。

(1)採取自學和輔導、分散和集中、討論和測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辦法,組織教師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培訓》《課程實施標準》等課程改革的基本理論,形成正確的教育觀,並用大教育觀指導教育教學實踐。

(2)多方合力,共同協作。教導處負責制定整體方案,審議課程綱要、教材、學科評價體系,負責過程管理、分期工作計劃、檢查實施、培訓指導等工作;總務處負責課程開展所需的物質保障,協調資料的徵集和保養、場地的建設,場地活動的設施供應等;發揮家長委員會的紐帶作用,取得家長的幫助與支持,挖掘家長資源、社區資源,使校本課程融於生活、融於社會,促進孩子的全面和諧發展。

(二)認真落實課程目標

1、校本教師針對學校已有的校本課程資源,依據學生年齡特點、接受能力等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交流反思,不斷完善內容,豐富課程體系。

2、任課教師精心備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按時上好校本課,並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

3、每學期以年級組為單位,至少開展校本課程專題研討一次,活動要有目的、有準備、有記錄、有實效;每學期末組織面向全校師生的校本課程成果展示評比一次,全面參與,形式靈活。

4、學生需要外出調查、參觀時,由分管領導、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一起組織,確保師生安全。

(三)完成課程實施水平評價

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張揚學生個性,形成學校特色,課程評價由任課教師擬定學科評價方案,教導處具體負責方案的指導審核及校本課程教師實施情況的總體評價,評價注重多元化和個體化

1、對教師的評價注重過程性

從教學準備、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方面對教師的課程方案(附件1)、課堂教學(附件2)進行評價。學校採用調查問卷(10%)、聽課記錄(20%)、檢查教師教學方案計劃及教案(20%)、博客(每月)總結(20%)、教學效果(30%)等方法督促落實。

2、對學生學習情況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

(1)學生上課出勤率評價,佔學業總成績20%。

(2)課業完成情況評價,佔學業總成績的40%。包括平時上課聽講、學習態度、作業的完成情況。

(3)課程結業成績,佔學業總成績的40%。

學生校本課程學業總成績按A、B、C、D分四個等級

為促進學生特長的發展,關注學生對校本課程學習的興趣和態度,採取觀察、考查、現場彙報和作品展示等方法促進課程有效實施。強調以下兩點:

一是組織階段性作品展覽。開展多種形式的年級、校內學生作品展覽,如,學習筆記、手抄報、手工作品、照片、徵文等,加強宣傳和對學生進行及時鼓勵。

二是要有學習結果的評價,採用等級制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學期結束,教師根據校本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實地參與的情況,採用開卷考查的方式檢測學生的學習成績,給與學生充分發揮才能的機會和合理的等級成績。(見附件4、5)

以上課程既面向全體,又兼顧個體,同時呈現合理的層次性和梯度性。全校必修校本課程《經典誦讀》《走進威海》《名曲名畫欣賞》等重視人文薰陶和實踐探究能力的培養,田國小子因此洋溢着書香高雅氣質、自強創新品質和模範小主人風采;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及年齡特點分年級選修的橡皮泥、陶藝、摺紙、剪紙等課程,遵循了由易到難,漸入內涵的規律,旨在發現和培養一批有興趣、有悟性的小藝術家;而在此基礎上,補充開設了二十多個興趣小組,引領孩子發展特長,在屬於自己的舞台上盡情飛翔。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12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關於加強中國小生勞動教育的意見》,切實加強中國小生勞動教育工作,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勞動興趣、磨練意志品質、激發創造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熱愛勞動、勤於勞動、善於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依據市教育局、縣教科局相關要求,結合實際,特制定我校勞動教育實施細則。

一、具體目標

堅持學校和家庭相結合開展勞動習慣養成教育,突出抓好校園日常勞動訓練、生活實踐勞動教育、傳統工藝勞動教育。通過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和簡單的生產勞動實踐,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勞動知識,逐步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良好的勞動習慣以及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思想引領。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學習必要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在勞動教育中“樹德”、“增智”、“強體”、“審美”,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2、堅持有機融入。有效發揮學科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勞動教育功能,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形成勞動光榮的正確觀念。

3、堅持實際體驗。讓學生直接參與勞動過程,增強勞動感受,體會勞動艱辛,分享勞動喜悦,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提高動手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堅持適當適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性別差異、身體狀況等特點,選擇合適的勞動項目和內容,安排適度的勞動時間和強度,同時要教育學生,勞動過程中學會自護,確保人身安全。

三、主要任務

1、課程的有機滲透。依據上級要求,開好國家規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其他學科教育中有效滲透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美德、勞動技術的教育。要結合綜合實踐課有機的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在語文、數學、品德與生活(社會)等學科教學中加大勞動觀念和態度的培養。

2、開展校內勞動。學校常規工作中要滲透勞動教育,組織學生做好值日,認真清掃校園,增強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開展結合學生實際的勞動競賽活動,提高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開展與勞動有關的興趣小組、社團活動,進行手工製作、室內裝飾、班務整理等實踐活動;開展“愛學校集體勞動”教育,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衞生保潔和綠化美化,普及校園種植。可開闢專門區域種植花草樹木或農作物,讓班級、學生認領綠植或“責任田”,予以精心呵護,在為集體、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勞動的快樂,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以勞動為榮的觀念和態度。培養責任感。

3、社會實踐活動。結合實際情況利用“學雷鋒活動日”、“志願者日”、“勞動節”、“元旦”、“春節”等節日,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志願者服務。結合農村實際,在農忙時節組織學生幫助家長進行適當的農業生產勞動,使學生通過實踐獲得一定的生活勞動技能和勞動知識,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以勞動為榮的觀念和態度,養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

4、鼓勵參與家務勞動。教育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裏的事情幫着做,弘揚優良家風,參與孝親、敬老、愛幼等方面的勞動。結合重大節假日、寒暑假,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適量的安排家庭勞動作業(如洗碗、掃地、洗衣、整理房間等),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體會父母的辛苦,為父母分憂;鍛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增強勞動意識。

四、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__年10月——20__年11月)

1、加強宣傳,營造氛圍。要把勞動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保證勞動教育的實效性和多樣性。通過家長會、家訪等形式對學生家長進行勞動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引導家長認識勞動對培養學生優秀的思想品質、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作用,使家長能積極主動的配合各項校內外教育活動。

2、制定措施,提高認識。制定切合本校實際的勞動教育實施細則,組織教師學習細則,使全體教師明確人人為勞動教育的參與者、組織者、引領者。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__年12月——20__年5月)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組織相關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勞動教育培訓,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活動,通過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教學能力的提高。

2、利用多種途徑與載體。通過家長學校,指導家長重視孩子家務勞動意識的培養;通過校本課程,傳授家務勞動方法,掌握家務勞動技能;通過不同形式的校園社團活動,加強學生家務勞動習慣的培養;通過學校開展的各種主題活動,營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裏的事情主動做的正向引領。

3、課程整合與滲透。利用學校各級課程進行整合與有效滲透,利用有利資源,豐富勞動教育內容。

4、加強督導評價。建立學生勞動評價制度,評價內容包含參加勞動次數,勞動態度、實際操作、勞動成果等方面,突出家務勞動評價,形成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把具體的勞動情況和相關材料計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可作為評選“勞動小能手”、“三好學生”等的依據之一。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__年6月)

各校對勞動教育開展情況進行總結交流。做好勞動教育成果的積累(如彙總家務勞動日記,家務勞動的感受體會,家庭成員對孩子家務勞動的評價感受等等)。同時要做好相關資料的整理存檔工作,並上報中心校,屆時中心校將根據活動開展情況對評選出的家務勞動小能手、勞動好少年等進行表彰。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13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國小勞動教育的意見》和教育部《大中國小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結合我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深入推進我校勞動教育工作,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開課原則

課程全學程開設。一年級勞動基本理論學習和勞動實踐相結合,二、三、四年級勞動教育融入專業實習和專業實訓,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形成科學的勞動觀。

三、課程安排

1. 一年級各專業課程開設及學分分配(專轉本班級除外)

2. 二、三、四年級各專業課程開設及學分分配

詳見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實習課程安排,不單獨開設。

四、教學內容

《勞動1》、《勞動2》教學內容分理論和實踐兩部分:

1. 理論部分

通過《勞動通論》等課程學習勞動基本理論,深刻認識人類勞動實踐的創造本質,深入理解勞動實踐對於立德樹人的重大意義,深切感悟勞動實踐對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推動作用,樹立起正確的勞動意識,形成科學的勞動觀。

2. 實踐部分

學生實踐內容主要有內務整理、公共衞生勞動實踐、社會勞動實踐等內容。

自覺做好宿舍衞生保潔,獨立處理個人生活事務,養成良好日常生活勞動習慣,提高勞動自立自強能力,積極參加志願服務及公益勞動。

自覺參與教室、食堂、校園場所的衞生保潔、綠化美化和管

理服務等,強化公共服務意識和麪對重大疫情、災害等危機主動作為的奉獻精神。

重視生產勞動鍛鍊,積極參加實習實訓、專業服務和創新創業活動,結合專業重視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運用,提高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創造有價值的物化勞動成果。

五、授課形式

《勞動1》、《勞動2》課程授課形式一樣,具體為:

1. 理論部分採用線上學習模式。學生在線學習課程內容並完成線上考核。

2. 實踐部分學生通過自主勞動實踐,完成《勞動實踐手冊》要求內容。

六、成績評定

《勞動1》、《勞動2》課程成績由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綜合評定。理論部分由線上平台評定成績,佔比20%;實踐部分由班主任根據學生《勞動實踐手冊》完成情況評定,佔比80%。

《勞動1》、《勞動2》課程成績不合格者需重修。

七、保障措施

在學校統一領導下,教務處、學生處、財務處、後勤與資產管理處等多部門聯動,切實加強條件保障、專業支持和督導評估,提高勞動教育質量和水平。

引入優質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基於勞動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選擇引入優秀的勞動課程並培育編寫貼合我校實際的勞動教材。

豐富和拓展勞動實踐場所。抓緊開發、建立更多的校內外勞動實踐基地和勞動實踐崗位,通過創造條件建設花房、菜圃等校內勞動實踐基地,增加校內志願服務崗位等措施,滿足學生勞動實踐的多樣性;結合專業,定向落實、增加校內外專業實習、實訓基地,滿足學生實習、實訓專業性要求。

強化師資隊伍的勞動育人意識。加強勞動教育師資培養,把勞動教育納入管理幹部、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培訓內容,開展全員培訓,強化勞動意識、勞動觀念,提升勞動教育的自覺性,提高師資隊伍勞動育人意識和專業化水平。

落實經費保障。《勞動》課程經費從教學經費中列支,確保經費落實到位,同時積極吸引社會力量提供勞動教育服務。

八、其它事項

《勞動》課理論部分由教務處具體組織實施,實踐部分由學生處落實,各系學工辦主任、各班班主任配合執行。

本方案自__級學生開始施行,由教務處、學生處負責解釋。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14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深化課程改革為中心,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目標、尊重教育規律,開發適合學生的課程,把解決教什麼為突破口,着力推進課程拓展,從而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拓展原則:

1、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

2、根據教材的內容

3、根據學生的認知程度

拓展的策略

1、拓展要立足從教材出發

2、拓展要與讀書有機結合起來,要與國學經典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

3、拓展的形式應是多樣的

參與學科:語文、數學、自然、思品、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

三、參與年級:

一至六年級

四、參與教師:

全校所有任課教師

五、拓展內容:

語文學科

1-3年級根據教材內容以字詞拓展為主,適當加進一些國學方面的詞語、典故、詩詞等;4-6年級一定要依託教材,由此到彼、由部分到整篇、充分挖掘教材的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也可根據本班的實際分類拓展。

數學

主要以趣味數學為主、把數學中的巧算、快算方法,以及定理、定義、性質的巧妙運用,數學中的多解問題,也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把數學中的偏題怪題,作為拓展的主要內容,以開發學生的智力為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自然學科

主要以動手操作為主,標本製作、簡單的學具製作、科技小發明、

思品學科

主要以國學為主,《弟子規》、《論語》、《中庸》、《大學》,教會學生做人。

體育與藝術學科

在課程開發的基礎上鞏固太極拳、葫蘆絲、巴烏、國畫、剪紙、布貼、十字繡取得的成果,適當增加一些新的內容。

六、拓展的方法

根據班級實際要以學生自主拓展為主,教師要對拓展的過程給予必要的指導,拓展時要定內容、定目標,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帶動差生參與到課程拓展中來,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15

一、指導思想

為了促進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踐行綠色課程理念,讓學生利用節假日走出校園,走向社會,關心社會發展,捕捉感興趣的社會或生活問題,開展研究,嘗試解決問題。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選擇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在研究解決問題的實踐中,逐步形成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提升綜合素質,為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礎。我校根據實際情況,特制定社會實踐活動方案。

二、組織機構

組長:任虎玲

領導組成員:武有生、穆永雄、劉旺全、董雲果、範常龍、姚明明、楊森

成員:全體班主任、王建兵、邢小青、劉彩英、任麗莉、任慧敏

三、活動原則

1、堅持教育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社會實踐活動,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遵循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特點,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實現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

2、堅持主體性和指導性相結合的原則。學生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應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培養學生自主發展、自主創新的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教師應教給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技能,幫助學生正確分析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啟發學生在實踐中探索、鑑別、思考、研究和發展。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

3、堅持時代性和創新性相結合的原則。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要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把握時代脈搏,突出人文、科技、國防、文明、環保等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特長的培養。

4、堅持安全性和嚴密性相結合的原則。保證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安全是全社會的責任。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時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安全措施,分工嚴謹,有條件可以邀請家長參與管理,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教師和家長(監護人)要教給學生自救和自我保護方法,增強學生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四、活動目標

1、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認識社會、探究社會問題的基本能力,提高綜合思考問題的能力。

2、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3、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協作能力、組織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

4、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創新意識和勤於實踐、勇於探索、團結合作的精神,不斷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識和能力,完善學生人格。

5、形成有學生特色的研究成果,豐富學校校本課程。

五、宣傳動員

1、1月31日召開會議佈置寒假社會實踐任務,請班主任抽時間組織全班同學認真學習活動方案,並指導貫徹。

2、各班班主任在2月1日確定寒假實踐主題和分組名單,並組織各組長召開會議,商討活動細節。

六、具體實施

1、組織形式:小組合作模式。學生一般由6—10人組成社會實踐活動小組,自己推選組長,建議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師、學生家長等)為輔導員。研究過程中,活動小組成員要有明確分工,互相協作。

2、具體過程參考如下:

(1)編組、選題;

(2)聘請輔導員;(教師、學生家長、大學畢業生等)

(3)制定活動方案;

(4)小組研究設計具體操作(設計訪談表格、問卷;制定參觀、觀察、活動計劃;準備錄音機、錄像機等活動工具);

(5)實踐活動(觀察、訪談、問卷、實驗)

(6)分析活動資料(定量:用統計圖表定量分析自己的調查結果;定性:用比較與分類、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等方法分析整理後的資料,找出規律特點。)

(7)撰寫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3、必須完成的實踐活動

(1)“節日小報”展示活動(手抄報的形式)

每個學生要以春節、元宵節為主題自編自創“節日小報”。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節日文化、收集節日資料、參加民俗活動,深入瞭解春節的文化內涵、展示節日收穫和感悟,在心中積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意識。

(2)“公益之星”評選活動(必須要有數碼照片)

社區募捐活動、社區保潔活動、社區護綠活動、社區綜合宣傳活動、社區"陋習"糾察活動、社區敬老愛老活動、社區讀書輔導活動、為孤寡患病老人和殘疾人做好事獻愛心、交通服務活動、環保志願者活動,目的是引導同學們“在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社區做個好公民”。

4、社會調研活動(參考主題如下,也可自選主題)

(1)社會參觀活動

參觀、訪問、考察(革命遺址、科技館、英雄模範人物、傑出人物、現代化建設成果、市政工程、著名廠礦、高新技術產業運作情況等),例如以當地的居民小區為調查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可以“物業管理”、“商業網點”、“文化娛樂”、“教育設施”、“交通路線”等為研究方向。

(2)社會調研活動。(參考主題如下,也可自選主題)

①踐行科學發展觀,倡導生態綠色理念

春節期間煙花炮竹的花費及污染調查;(必選)

春節期間吃喝浪費現象及對策研究;(必選)

城市河流、水質污染情況的調查;

關於生活節能狀況的調查研究;

關於生活用水狀況的調查研究;

關於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可行性調查;

白色污染的調查研究;

訪問環保局等單位,瞭解全市的環境污染問題並提出自己的對策;

②與父母談心,進行感恩活動

向父母彙報自己一年來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瞭解父母過去一年的工作和生活情況;

瞭解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和要求;

瞭解自己每年的花費在家庭支出中所佔的比重;

瞭解並清楚記住父母的生日;

瞭解父母這二十年來所經歷的生活變遷;

瞭解父母近十年來為自己學習和生活做出的付出;

其他有關方面的情況;

假期期間積極主動的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給父母洗一次衣服、給父母洗一次腳、為父母做一頓飯等方式,向他們送上作為兒女的一份祝福。可向學校投稿,稿件體裁不限,應有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認識。字數1500字左右為宜,特別優秀的稿件可不受字數限制。稿件不要求面面俱到,可選擇整個談心活動中的一點來撰寫。歡迎在文字的基礎上,提供照片;照片可以是反映濃濃親情的生活照,也可以是反映家庭生活變遷的歷史。

③關注交通安全,倡導綠色出行

交通安全意識及對策;

道路狀況及改進意見調查;

斑馬線上的安全行動;

④關注自己的成長,倡導綠色“理財”

中學生的壓歲錢收支的調查與研究;

中學生的消費觀念與行為研究;

中學生學習習慣的調查與研究;

中國小生零用錢數量及其用途的調查與研究;(必選)

中學生上網吧問題的研究;

⑤踐行,關注新農村

農民收入狀況和農民工生活狀況的調查;

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和農村基本醫療制度情況的調查;

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調查;

新農村建設調查和分析;

(3)科技小作品

看一次科普影視、讀一本科普書籍、撰寫一個發明提案或製作一件小發明作品。將自己平時所掌握的科技知識和科技動態介紹給鄰居和身邊的朋友,宣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安全生產、健康生活的科學知識。

(4)濟困助學行動

參與愛心捐贈。少打一次車,少買一本閒書,少吃一次零食,節約零花錢,奉獻點滴愛心,用春風般的關愛來幫助暫時貧困的學友。

5、注意事項

(1)就近就便:社會實踐活動原則上要就近就便,組織學生在學校周邊、學生家庭所在的社區或本村範圍內開展活動,不建議開展跨區活動。

(2)在生活中提煉:從社會生活中選定主題,讓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問題,體驗社會角色;學會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負責地、智慧而有創意地生活。

(3)在興趣中選擇:捕捉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開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間相互感染、相互促進,更好地發展興趣,培養特長,提高綜合素質。

(4)合理利用各種資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網絡已經成為最大的資源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充分利用網絡上的技術和資源,蒐集信息、處理信息。

(5)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手段:從參與研究的對象來看,可以採用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從研究採取的手段來看,可以採用活動設計、網絡技術、調查研究、參觀訪問、社會宣傳、服務、總結、答辯、反思等學習活動。

(6)保障安全,嚴防意外:各班級要提前認真做好對學生的交通安全知識教育,增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確保學生安全,嚴防各種意外事故的發生。

(7)參與社會實踐的班級和個人,必須注意自身形象,認真參與活動,為學校和個人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8)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認證的單位包括:社會實踐場所、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工礦企業、社區等。一般由接待單位、工礦企業等在《孝義九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記錄表》中相應的位置加蓋印章。

七、總結評比和表彰

1、各位同學要認真填寫20xx年孝義九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記錄表和登記表,並提供事蹟材料、實踐照片等,開學一週內班主任將評選材料交給年級組初評,年級組根據方案內容、個人上交的材料及在寒假活動中的實際表現進行總結評比,評選出在寒假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先進個人(佔班級總人數的10%),名單于一週內交政教處。

2、各班收集齊本班學生的社會調查報告、研究性學習論文或稿件,班主任將上述材料交給年級組初評,年級組根據方案內容和上交的材料進行總結評比,評選出優秀社會調查報告、研究性學習論文和稿件(佔班級總人數的10%),名單于一週內交政教處。

3、政教處和團委將根據各年級組上報的社會實踐登記表、記錄表、事蹟材料、實踐照片、優秀社會調查報告、研究性學習論文和稿件等材料,在3月中旬評定出校級社會實踐先進集體,並從各年級組推選出的10%先進個人中評選出校級先進個人,評選結果計入班級考核。

4、特色成果展示。開學後,各班把優秀社會調查報告、研究性學習論文、照片等材料由年級組彙總後交到政教處,總結形成特色研究成果,豐富校本課程,並進行展示。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16

課程目標:

學生方面:激發學生參與花樣跳繩學習的熱情,要讓學生“愛跳繩、會跳繩、跳好繩”,讓學生掌握花樣跳繩運動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並能在日常鍛鍊中加以運用。同時提高學生體能、自主鍛鍊的能力與環境的適應能力,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習慣、良好的思想作風、頑強的意志品質、強烈的競爭意識及高尚的團隊精神,使體育鍛煉成為他們的自覺行為和生活方式,使體育鍛煉伴隨他們的一生。

學校方面:通過特色活動開展,培養一批熱心於花樣跳繩教學的教師,部分教師在特色教育方面有一定知名度;通過課題研究,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花繩教學方法,探索花繩教育的育人功能,並加以推廣;全面推動學生特色工程,使花繩活動真正成為學校的特色品牌,打造學校花繩文化。

課程實施辦法與課時分配:

課程實施採用體育課教學和活動課練習相結合的方法,每班每週利用一節體育課進行花繩教學,下午的活動課全校統一進行花繩練習。

課程評價:

一、開發花繩校本課程的意義。

(一)是體育新課程和全面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要求

新的體育課程標準為我們確定了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終身體育”為培養主線,以“快樂體育”貫徹教學全過程的改革思路。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關於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中指出,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要與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因此,學校開發花繩校本課程是體育新課程的要求,也是全面開面體育陽光運動的要求,同時還是園區教育局開展“體教結合”一校一品的要求。

(二)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實踐意義:1、從身體方面來説,可以有效增強肺活量,促進血液循環,使學生的身體更健壯。2、從心裏方面來説,跳繩能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增強自信心,提升承受力。3、從倫理方面來説,能讓學生養成自律習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4、從智力方面來説,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培養學生的平衡感和節奏感。

理論價值:1、肩負增強學生體質的“使命。”我們看到中華民族寄予希望的下一代接班人的身體狀況下降到令人擔憂的地步,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文,號召在全國中國小生開展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要求每天鍛鍊一小時,因此,花樣跳繩肩負增強中國小生體質的“使命”。2、行為彰顯的課程活動平台。花樣跳繩活動,只要開發合理,設計科學,可以成為有目的有計劃引領學生把學到的東西表現出來的“行為彰顯的課程活動平台”。

二、開發花繩校本課程的優勢。

根據學校學生多,場地相對比較小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開展花樣校本課程至少具有以下優勢:

(一)簡單易行,利於全面開展。花樣跳繩是在普通跳繩的基礎上適當加上花樣動作,比較簡單。且該項目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半小時可跳,三分鐘也可跳,操場上可跳,走廊裏也可跳,只需一根繩子就可以,因此可以發動全校學生參與此項活動。

(二)可簡可繁,根據實際情況編排花樣。花樣跳繩的動作繁多,學校可根據不同年段的學生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水平創編不同難度的動作,難度可大可小。

(三)花樣繁多,利於激發學生興趣。絕大部分孩子覺得跳繩是很有趣的事情,花樣跳繩因為加入了更多的花樣動作,同時在加入花樣的時候還可以創編一些順口溜、童謠等,因此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觀賞性強,可以表演展示。花樣跳繩因為其花樣變化多端,因此有很強的觀賞性,適合在各種場合進行表演、展示。學校在普及花樣跳繩的基礎上可以組建校隊,加大訓練難度,有機會可以走出學校進行展示及參加各類比賽。

(五)增強體質,激發學生意志。花樣跳繩比普通的跳繩更能訓練人的彈跳、速度、平衡、耐力和爆發力,同時可培養準確性、靈活性、協調性,以及頑強的意志和奮發向上的精神。

(六)危險性小,安全可靠。就器械穩定性,運動危險性,場地安全性來説,都是安全可靠、讓人放心的運動項目。

三、課程目標及課程內容的設定。

課程目標明確、清晰,充分考慮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提出了花繩課程的總體目標及不同年段的階段目標。課程內容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來編排,教材框架清晰,層次分明,科學合理。學校將花繩特色納入體育課程,充分利用校本教材,初步摸索出了適合各年級段的教學方法。一、二年級以“情境激趣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繩趣;三、四年級“競爭合作式”為主的教學方式發展學生手腳協調的能力;五、六年級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組織培養學生的花式跳繩水平。

四、花繩課程的評價體系。

制定了可操作性強、方法科學、具有激勵性作用的評價標準。包括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定性評價一般適合於花樣跳繩、雙人跳繩、集體跳繩的評價,定性評價應注重過程性評價和激勵性評價。定量評價一般適合於個人跳繩評價,定量評價時應因人而異,對不同年級、性別、和基礎不同的同學要有不同的標準來衡量。跳繩的評價應把定性和定量評價二者結合起來。下面例出學校一至六年級跳繩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的參考。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17

一、評價的背景

沭陽如東中學校本課程的一個特點是對現有學科知識的整合,重視對科學知識的應用。學科知識的整合一方面強調同一學科內不同知識在學習階段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強調不同學科知識學習的相互配合,以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最終實現不同學習階段、不同學科課程的相互配合,達到學科交融的、教學優化、提高效率的目的。

學校校本課程體系的基本機制是: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條件和基礎選擇不同的校本課程,在這種拓展性、發展性的學習中,學生要更多關注某些問題,並就該問題主動學習和思考,不斷產生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衝動。

二、評價的原則

發展性原則。沭陽如東中學校本課程開設的根本目的是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更好促進學生潛能的發展是校本課程評價的根本性原則,所有的校本課程必須明確促進學生髮展的課程目標。

拓展性原則。學校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的拓展和延伸,要與基礎型學科的教學密切相關但又超越通常的學科課程教學,決不能成為學科課堂基礎知識教學的變相增加。學生能否實現學科知識的拓展是評價校本課程實施成效的重要內容。

科學性原則。學校校本課程的提出和教學內容設計必須符合科學性的原則,要體現某一學科或領域的特點與規律。理科類的校本課程要儘量體現科技發展的時代特徵與趨勢,文科類的校本課程要體現文化性、社會性。校本課程的設計要儘量幫助學生認識一個科學規律、自然或社會現象。

適用性原則。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與學生身心特點相適應,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一致,在難度上不能超越學生髮展的基礎,要儘量選擇一些學生關心的當代科技與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學生的選擇是校本課程是否開設的重要基準。

廣泛性原則。教師可以選擇認為合適的任何內容用來設計校本課程,只要通過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的評審就可以列入校本課程目錄。

動態性原則。學校的校本課程是動態滾動發展的,根據各方面的反映,每年都進行校本課程目錄的重新修訂,新的、成熟的校本課程不斷加入,一些不受學生歡迎或準備不足、教學效果不好的校本課程將談出,校本課程的總數量將維持在30門左右。

三、沭陽如東中學校本課程評價內容

沭陽如東中學校本課程評價體系由四部分組成:課程目標與計劃的評價;課程開設準備與投入評價;課程實施過程評價;課程實施效果評價。四個評價部分分別在課程質量的四個控制點進行,通過控制對課程實施全程質量管理和質量保障。

1、課程目標與課程計劃的評價。課程目標與課程計劃的評價主要包括:課程設計的意義,開設課程的必要性、現實性和可能性,通過該課程希望達到什麼樣的目標,這些課程目標與沭陽如東中學培養目標的一致程度,課程目標實現的基礎,課程大綱的科學性、適用性、時代性等。

2、課程準備與投入評價。課程準備與投入評價主要判斷教師開設課程的準備程度,包括教師個人的知識準備、教學資料的準備、教學組織與教學安排、實驗參觀調查等。以課程計劃、教學設計、講義等為主要標誌性信息。

3、課程實施過程評價。課程實施過程評價主要是對課堂教學過程的評價,包括對教師的評價和對學生的評價,教師評價側重瞭解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水平,對學生的評價側重瞭解學生的興趣、學生的感受等。主要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學校組織同行專家聽課,對學生進行隨堂問卷調查等。

4、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主要是瞭解課程實施以後是否達到了原來設計的教育目標,還存在哪些偏差,為此下一輪應當如何改革等。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徑是考試完以後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徵詢專家、同行教師、教學管理部門的意見等。

四、沭陽如東中學校本課程評價指標體系

1、課程目標與課程計劃的評價。

課程目標與課程計劃的評價主要用於校本課程的立項,只有通過該項評價的校本課程才能獲得正式的立項,只有通過立項評審的校本課程才能列入學校校本課程計劃。

2、課程準備與投入評價

課程準備與課程投入評價是為校本課程開設服務的,這是開課的必備條件,立項的校本課程只有通過此項評價才能被正式排入學生選課表中供學生選擇。

3、課程實施過程評價

課程實施過程評價主要是對校本課程教學的評價,這樣的實施過程包括了各種教學形式和教學環節(比如參觀、實驗等均包括在內),評價集中在教師“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在校本課程投入和準備一定的情況下,影響教師“教”的主要是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方面,影響學生校本課程“學”的主要是學習情趣、課程教學與學生經驗、體驗的聯繫、教師的教學管理激勵等。課程實施過程的評價結果可以用於對教師校本課程教學工作的考核。

4、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

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主要是瞭解校本課程目標的達成度,沭陽如東中學校本課程的實施效果評價需要與校本課程設計的目標聯繫在一起,根據學校課程的總體設計,學校校本課程的開設主要是發展學生的潛能,要對國家課程進行拓展,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發揮,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校本課程的課程實施效果評價主要是評價本門校本課程的目標達成度、學生的發展情況、學生的滿意度、其他方面對校本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等。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18

一、評價原則

1、科學性原則。對課程的評價要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提高評價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則。評價方法要簡單可行,可操作性強。

3、發展性原則。對課程的評價要注重考查有利學生可持續發展。

4、參與性原則。對學生的評價注重校本課程的參與情況。

5、全面性原則。對教師的評價既要考慮到教師課程目標的實施情況,學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慮到教材的編寫質量。

二、評價標準

選修課程開發本身的複雜性,為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了保證選修課程開發健康順利地進行,除了要對課程開發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外,還要關注課程開發的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為加強學校課程管理,規範開發流程與課程實施,定期對選修課程進行評價。包括課程方案評價、課程實施評價、學生學業成績評價三方面。評價的重點主要放在開發流程與課程實施的規範性、有效性上,前者主要通過健全課程評審委員會組織,嚴格工作規範來實現;後者則主要依靠學校對教學常規的監管來達成。

具體做到以下三點:

定期評價學期《選修課程開發方案》,提出改進建議;

嘗試建立一種全面評定教師課程開發質量的體系。在參照教學規範評價的同時,注重學生對課程質量的評價。

建立多樣化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倡導在學習活動的情景中評價學生,倡導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背景進行個性化評價,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評價借鑑課程評價的CIPP模式(即背景——輸入——過程——成果模式),突出了評價的“改進功能”。制定《選修課程評價標準細則》對選修課程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同時為後續課程開設與調整以及科學的決策提供相關依據。

關注以下“四性”對課程進行評價:

人文性。具有濃郁的家鄉色彩、自我學校特色,融趣味性、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於一爐,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綜合性。有機地整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以多種學習方式有效地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

生成性。促使孩子在一系列親身經歷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同時又在師生的共同參與下,生成我們的校本課程。

開放性。以開放的體系、開放的內容、開放的學習形式,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不同程度上有不同的發展。

實踐性。採用學生活動的方式組織內容,以探究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19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地方對基礎教育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的各項要求,促進我校對基礎教育課程的管理與開發,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目標要求

1.全面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和教學質量,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地方特色,推動課程研究、管理和開發隊伍的建設,提高地方管理與開發課程的能力。

2.以國家課程管理政策、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為依據,同時要充分反映我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髮展的需要。

3.加強課程改革和建設的整體規劃與部署,嚴格管理和規範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充分利用多種社會力量參與課程的管理與開發。

三、開發內容

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課程要直接反映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有效增強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形成課程的地方特色,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內容要以地方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等的研究為主,形成地方課程或地方課程系列,並具有較強的超前性。

根據實際,我校地方課程現階段開發的主要內容是《文明禮儀教育》、《法制教育》、《剪紙》。

四、課時安排

地方課程課時,1—2年級每週1節,3—6年級每週2節,根據需要,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打通使用。

以上課時是根據教育部課程設置要求和我校實際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但每學期的總課時不得低於國家規定的標準。

六、開發與實施要求

1.要將國家課程的實施與地方課程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盤考慮,統一規劃。

方案三:實驗國小地方課程實施方案

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黨的教育方針、課程管理政策和《課程計劃》的要求,地方課程由省級的教育行政部門或其授權的教育部門依據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需要而自主開發並管理,由地方、學校實施。為進一步推進我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根據《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結合我校教育改革和發展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地方課程的主要目標

全面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整合課程資源,構建和完善我校地方課程體系和管理、開發機制,提高我校基礎教育質量。

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三、地方課程設置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根據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才的要求,將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的實施、學校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有機結合起來,

2. 整合性原則。地方課程的突出特點是區域化、本土化,要與綜合實踐活動、有關專題教育和學校課程進行整合。國小勞動、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環境教育等主要安排在地方課程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國防教育等專題教育的內容主要滲透在相關學科和活動中進行,也可以利用學校課程開設專題講座。

3.獨立性原則。地方課程具有獨立的地位和作用,有自身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它和國家課程、學校課程共同構成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三者相輔相成,不能用國家課程代替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四、課程開發內容及課時安排

《傳統文化》、《環境教育》課程、《安全教育》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

1—2年級每週1節,3—5年級每週《傳統文化》、《品德與社會》1節,《安全教育》課《環境教育》各1節。。

五、課程設置説明

1.《傳統文化》課程,要求學生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會誦讀或記憶一些傳統的古典詩詞,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2.《環境教育》課程和《安全教育》課程,着重發展學生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使學生了解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的一些問題,瞭解校園安全及自我無保護的措施。

3、《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讓學生通過學習,瞭解是基本的良好的品行特點,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設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六、開發與實施要求

1、在地方課程的實施中,要更多地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要始終滲透安全教育。

2、要充分發揮社區、校教研組的作用,鼓勵有關人員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深入生產生活實際,研究問題,總結經驗,創造性地為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服務。

3、要處理好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學校課程的關係、課程內容與地方資源的關係、課程學習活動方式中接受與探究的關係以及學生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等,優化課程結構,切實發揮地方課程的育人功能。

七、管理評價

1、地方課程的評價形式要多樣化,可以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考試和考查,但要以考查為主。評價要實行等級制。

2、地方課程的評價不僅要評價學生的結果,更要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特別是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評價。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20

一、 指導思想:

校本課程給學校的發展、給教師專業的發展、給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學校堅持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本,以興趣性、拓展性為主,發展學生個性為目標,讓課程適應和促進學生的發展,根據學校的辦學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特色以及豐富的資源優勢,認真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帶動學校師資隊伍建設與課程開發、管理、評價、教學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二、 校本課程實施的目標:

1、總目標:

發揮團隊合力,結合課改推進校本課程的開發和拓展課程建設,以課程建設拓展學生樂學的空間,突顯學科特色。

2、學生髮展目標:

在知識、品質、能力、個性等方面得到比較和諧、全面、可持續的發展,使學生的發展有更廣闊的空間。

3、教師發展目標:

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學會創新,成為實踐的研究者,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4、重點突破:

以學校特色項目為基點,在和諧團隊氛圍下的開發校本課程,並逐步向各學科延伸,完善校本課程,即《三字歌》、《剪紙》、《弟子規》。

三、組織與實施:

成立校本課程實施領導工作小組。

組 長:李進彪

副組長:尚敬華

成 員:各班主任

領導小組主要職責:

①構思並制訂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的總體規劃,做好指導、研究、實施、評估等工作。

②制訂校本課程實施有關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和考核。

③組織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的理論學習,規範教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④積累課改資料,及時提供教改信息。

⑤經常深入校本課程實施課堂,指導開課、聽課、評課工作,和實施教師一起研究情況,幫助他們及時總結。

⑥做好校本課程實施的經驗或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四、方法措施:

1、充分調動教師參加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積極性,體現參與性。

2、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堅持校本化。

3、仔細研究,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性與探究性。

五、 校本課程實施計劃:

1、發揮特色創建過程中的優勢,形成校本課程的生長點。

2、各學科在確定的年級實施,與日常教學相結合。

3、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相結合,成為學校開展各項教育的重要載體。

4、以學生和諧發展為出發點,明確校本課程實施的目標定位,完善課程體系,落實實施的途徑和方法。

六、校本課程實施保障:

1、學校對參加校本課程實施的教師在外出學習。

2、教學研究、校本教材編寫等方面提供物質支持。

3、學校對教師進行必要的理論培訓。

4、保證實施教師的研究時間,研究空間。

5、在教師考評上充分肯定教師校本課程開發、實施及研究的成果。

6、學校對實施教師應做好各類設施的提供,如校園網等,為校本課程的順利開設準備物質條件。

7、對教師開發的校本課程,學校應組織評選,優秀的校本課程,鉛印成冊,並予以獎勵。教師開發出的校本課程的成果記錄在教師業務檔案。

8、根據師資培訓工作的要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造條件,讓教師認真參與培訓,做到有計劃、有目標、有考核、有成效,並建立科學合理的獎勵制度。

2023課程實施方案 篇21

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黨的教育方針、課程管理政策和《課程計劃》的要求,地方課程由省級的教育行政部門或其授權的教育部門依據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需要而自主開發並管理,由地方、學校實施。為進一步推進我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根據《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結合我校教育改革和發展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地方課程的主要目標

全面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整合課程資源,構建和完善我校地方課程體系和管理、開發機制,提高我校基礎教育質量。

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三、地方課程設置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根據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才的要求,將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的實施、學校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有機結合起來,

2. 整合性原則。地方課程的突出特點是區域化、本土化,要與綜合實踐活動、有關專題教育和學校課程進行整合。國小勞動、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環境教育等主要安排在地方課程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國防教育等專題教育的內容主要滲透在相關學科和活動中進行,也可以利用學校課程開設專題講座。

3.獨立性原則。地方課程具有獨立的地位和作用,有自身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它和國家課程、學校課程共同構成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三者相輔相成,不能用國家課程代替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四、課程開發內容及課時安排

《傳統文化》、《環境教育》課程、《安全教育》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

1—2年級每週1節,3—5年級每週《傳統文化》、《品德與社會》1節,《安全教育》課《環境教育》各1節。。

五、課程設置説明

1.《傳統文化》課程,要求學生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會誦讀或記憶一些傳統的古典詩詞,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2.《環境教育》課程和《安全教育》課程,着重發展學生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使學生了解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的一些問題,瞭解校園安全及自我無保護的措施。

3、《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讓學生通過學習,瞭解是基本的良好的品行特點,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設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六、開發與實施要求

1、在地方課程的實施中,要更多地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要始終滲透安全教育。

2、要充分發揮社區、校教研組的作用,鼓勵有關人員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深入生產生活實際,研究問題,總結經驗,創造性地為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服務。

3、要處理好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學校課程的關係、課程內容與地方資源的關係、課程學習活動方式中接受與探究的關係以及學生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等,優化課程結構,切實發揮地方課程的育人功能。

七、管理評價

1、地方課程的評價形式要多樣化,可以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考試和考查,但要以考查為主。評價要實行等級制。

2、地方課程的評價不僅要評價學生的結果,更要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特別是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評價。

標籤: 實施方案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shishi/4wk6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