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致辭 >致辭致謝 >

致辭:面對21世紀的挑戰

致辭:面對21世紀的挑戰

在過去的十年內,我曾經在不同的場合以同樣的話題,發表個人對人類將來的一些看法與關懷。雖然這十年來,世局的改變非常急速,但是我基本的觀點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隨着世紀轉折點的來臨,我們必須更堅決地下定決心,加深“迎接挑戰"迫切感。

致辭:面對21世紀的挑戰

如果我們回顧人類的歷史,一萬年前農業在世界不同的地區的開展確是一件重大的事,我們雖然看到人口在地球上開始慢慢的增加,但總的説來人類社會的改變並不那麼顯着,一直到250年前瓦特發明蒸氣機帶動了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社會的改變才變得非常快速,以致於過去一百年來所發生的變化,似乎更勝於工業革命發生以前的一千年來的改變。

工業革命的發生,是由於人類學會了轉變並控制各種不同的能源,由化學能、熱能到機械能或電能,並經由各種機械的發明,使它能從事比人類或動物的體力勞動更強大、更精確也更可靠的工作。這不但造成人類社會生產力的高度提高,也大幅度地改進了人類的物質生活。隨着近代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地球上的人口也有了驚人的暴增,就在本世紀這短短的一百年之內,世界人口便增加了四倍。

不過在我們進一步歌頌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帶來的進步與繁榮之前,讓我們注意兩件重要的事實。首先,隨着人類社會對能源消耗的增加,我們逐漸地過度依賴地球上千萬年慢慢積累的石油、煤、天然氣等礦物燃料,除了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帶來的温室效應、酸雨等問題外,在短短的二三百年內把地球上寶貴的礦物燃料揮霍淨盡,對我們的子子孫孫確實是很不負責任的事。第二件我們該注意的事情是,工業革命對不同地區的人民帶來的影響確有很大的差別,如果幸運地跟上這股浪潮,便加入先進國家的行列,不幸沒能趕上,以後追趕的日子,就十分辛苦。

許多歐洲的國家,跟上了工業革命的浪潮,它們變得富強而向外拓展它們的影響力,但是許多亞洲、南美洲與非洲的國家卻沒有那麼幸運,最後都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從19世紀末開始,亞洲國家的人們覺察到,如果要追上西方的國家,似乎要大力地推動“科學"與“民主",這確也是中國五四運動時的口號。但是在殖民統治或被侵略的亞洲國家,最使他們痛苦的是外來的壓迫,所以最能鼓動大眾,而在本世紀的上半葉真正帶給亞洲國家實質上改變的,便是以驅逐外來的壓迫為目的的“國家主義"或“民族主義",而不是民主化的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大部分的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的國家都成了獨立的國家,開始向各方面急速發展,台灣也終於走出了權威的統治而漸漸成為民主的社會。在最近的這幾十年內,在許多改變中,我們似乎也漸漸看到第二次產業革命正在我們的眼前展開,但這次並不是以能源帶動的,而是以在美國發展的微電子與信息工業領頭。我們同時也覺察到,我們的世界雖然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國家與國家、或地區與地區之間競爭的遊戲規則,基本上還是沒有根本的改變。有些國家跟上了第二次產業革命,他們仍將強大而富有,沒能跟上的國家將仍然悲慘。這也是為什麼亞洲國家必須在這第二波的產業革命中迎頭趕上的原因。但是毫無疑問地,有些開發中的國家將會跟上,但大部分的未開發或開發中的國家將不會那麼幸運。另外我們也不能忽略另一方面的科技發展,在以後的一兩百年內我們將會看到急速發展中的生物技術,尤其是當生物技術對醫藥與農業的應用開始有了實質的進展後,對人類食物的供給與健康的維持將帶來更深遠的影響。對於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的東南亞國家,如能好好保護它,這將是非常有利的因素。在過去的十年內,我們常聽到有人提起亞洲經濟奇跡,但是如果我們從促進經濟進步的科學與技術的研究,以及科技知識應用在生產上的角度來看,我們並沒有看到奇跡。如果亞洲國家真要創造經濟奇跡,也許要趕快投入科學的研究與高科技的發展,生物技術也許是亞洲國家能夠創造奇跡的一個契機。

我們在這世紀之交的轉折點上,回顧這一世紀的許多變化,一定也會注意到,除了民主多元化與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新面貌之外,整個世界的國際化也許是最值得令人注目的。

由於交通與通訊的進步,我們的地球相對的縮小了,同時各地區與國家之間的相互影響與依賴卻漸形重要,特別是在過去的十五年間,由於整個世界經濟的國際化,“地球村”的概念似乎慢慢在成形,而我們也一步步地走向“生活在沒有國界的世界”的境界。這次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確與整個世界經濟的國際化有密切的關繫。同時,我們也看到人類面對的一些重要的問題,例如:人口暴增、不同地區貧富差距的進一步加深,與人類的活動帶來的生態與環境的破壞,已變成高度國際化的問題,也是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全球性的問題。

最近大氣平流層的臭氧被人造的氟氯化碳破壞引起了世人高度的注目。一向被認為非常安定而對健康無害的氟氯化碳,沒想到擴散到平流層,被紫外光分解而產生氯原子之後,竟給臭氧層帶來這麼大的問題,直到最近一直沒人會想像到南極的平流層在鼕天竟會產生巨大的“臭氧洞”。幸而,經過科學家的研究與呼籲,十年前世界上的許多工業化的國家共同簽署了“蒙特利公約",以大量減少氟氯化碳的產生與使用,情形已不再繼續惡化。不過如要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恢復臭氧層防止紫外光滲透的功能,我們還得要繼續不斷地努力下去。即使我們今天完全停止排放氟氯化碳,目前留在大氣中的這些化合物,也要等到四五十年後才會消失掉。相對於平流層的臭氧在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線的破壞,在對流層也就是在地平面上經由氧化氮的光化學催化產生的臭氧,它對人體的健康與植物卻有很大的害處。最近的測量已顯示在工業化的北半球,已經圍繞着地球形成了一環。臭氧的問題與酸雨與二氧化碳等氣體促成的温室效應都是超越國界的問題,如果不是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共同努力是根本無法解決的。

隨着人類活動的國際化之後,還有一件值得大家關心的事是世界各地不同的疾病可能很快地傳染到全球各地。每天繁忙的飛機載滿了旅客與貨物飛越海洋與大陸到世界各地時,導致疾病的微生物、細菌與病毒,便也不可能侷限於某些地區。況且我們還得記住,人類是無時無刻與這些小東西的演化在競爭。從演化的觀點看,有較長生命週期的人類不一定佔有優勢,微生物、細菌與病毒的生命週期往往是幾個小時或幾天,而且暴露在輻射或化合物環境下時,很容易引起突變。

從上述的討論中可以很顯然地看出,人類的將來確實是築構在全球化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生態的體系中,每個國家與地區相互依賴將變得很重要。而且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會發現生活的天地確實是整個地球,我們都將生活在一個“地球村"裏,而且地球上各地人民的命運將會緊密地連繫在一起。

面對着這麼一個情況,尤其是面對全球性的困境,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不能夠再像以往一樣,在強烈的競爭中盲目地走下去。許多事是我們必須立即着手改進的,特別是能源的使用與它對環境惡化帶來的一些問題。為了能夠使整個世界永續發展下去,我們必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發展新的能源,以減少我們對礦物燃料的過度依賴,並且仔細檢討人口政策與人類的活動對生態與環境造成的影響。但是,另一件似乎是更重要的事是,居住在工業化國家的人們要認真地面對一個問題:如果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像我們這樣生活,我們的地球承受得了負擔嗎?如果中國大陸的人平均石油消耗量,達到今天台灣的水平,全世界的石油產量也不夠供應中國大陸的消耗。最近,世界各國為了在以高科技為後盾的經濟競爭中取得優勢,都在努力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希望能在短暫的時間內趕上先進國家。但是如果先進國家走過的路,或是目前正在走的路,不是一條全世界能夠永續發展的康莊大道,那麼未開發或開發中的國家緊緊跟在先進國家的後頭努力追趕,就似乎毫無意義。因為這一段辛苦追趕的路程,很可能是人類共同走向滅亡的路程。1997年12月在京都召開的有關全球温室效應的會議裏,曾有了些共識。工業化的國家將努力在2012年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到比1990年還少5.2個百分點的程度。這雖是很好的起點與方向,但是歐美國家的往回走,並不意味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也就跟着凍結。不過如果在2012年地球上60多億的人口,平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全部達到工業化國家1990年的水平,那麼我們的地球確是承受不了的温室效應將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二次大戰之後美國人的生活方式,特別是汽車與透天別墅為像徵,是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最羨慕也想追趕的目標。於是我們看到發展中國家,一旦經濟有些進步,伴隨着高樓大廈而來的是交通的阻塞與空氣的污染。我們必須認清楚美國人口雖只佔有全球人口的百分之五,他們卻在消耗着全球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能源。去年京都的會議似乎非常明確地告訴世人兩件重要的信息:第一個信息是我們的地球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的開發也不可能無限的吸收人類生活產生的種種污染;第二個信息是從二氧化碳的排放來説,在將來到2012年時,必需轉回到過去的1990年的標準。這不也告訴我們,工業化國家走過的路似乎走過了頭,的確不是整個人類永續發展的康莊大道。

十幾年前隨着第三世界科學院的成立,第三世界國家的科學家們較有密切的來往,他們在南半地球面對着的許多共同的問題,往往不是北半球的已開發國家有興趣的問題。更不能指望已開發國家能夠接濟他們走出困境。他們也瞭解,如果真要趕上西方國家,他們必須在教育與科技研發上更加投入,而且要走出自己的一條可行的路而不是盲目的跟着走。如果世界各地的人們立足在各地不同的生態與環境,而在解決衣食住行的種種問題時,各自走出一條能永續發展的路,那麼全世界的永續發展才會落實。將來站在世界的前端,引導全世界往前邁進的國家,一定是為人類的永續發展做出最大貢獻的國家,這些國家不一定是目前已開發的工業國家,也可能是目前正在迎頭趕上的開發中的國家。如果大家認同我們居住在同一個地球村裏的這一個事實,那麼我們就得學會常常把全球的利益掛在心上。為此着想,為此行動。

此外,還有一樣事情我們必須努力克服。幾百年來,人類積累的科學知識是全人類自由分享的,現在的科學家們大都也堅信科學研究所得的知識是屬於全人類的。但是我們都知道在目前的社會裏,當有人把積累的科學知識轉化為技術,並把它應用到社會性的生產後,它就成為經濟競爭中的基礎與利器,知識產權與專利的保護變成很重要的一件事。知識的分享便止於所謂“競爭前"的技術,而完全不適用於“有競爭力的技術",當然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它確有它的歷史意義。長期以來科學知識的探求與技術與產業的發展並沒有帶來彼此之間很大的矛盾。可是最近我們卻看到科學與技術之間的距離或者是科學發展與技術的時差是越來越短了。有關汽車的科學研究到市場上的銷售也許花了好幾十年的時間,電子計算器花了五年,但微處理機卻只花了18個月。在某些科學的領域裏,我們已經不知道基礎科學的研究與技術的發展應用之間應如何劃分。

當科學與技術的關係變得更密切之後,到底“分享"或“不分享",不但在技術、在社會生產的應用上,甚至於科學的研究本身都產生很大的矛盾。如果有些國家投入很多心血為人類積累很多寶貴的知識,但另一些國家卻只專注在把科學的知識轉化為技術以便取得經濟上的優勢,那麼我們一定會認為這是很不公平的。慢慢地科學研究的投資便相對地減少或更集中在對本國有經濟效益的項目中。雖然在一個市場經濟的社會裏,公開而自由的經濟競爭與充分保護知識產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也應該好好認真地想一想,在這麼高度國際化的地球村裏,是否能夠在知識與技術的創造、發展與分享上,找出更合理的方式,使國際間盲目的經濟競爭帶來的負面因素轉化為人類永續發展所需要的共同合作與努力。

其實人類目前面對着很多問題是可以經由科學的研究與新技術的發展來解決的。當然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可能要應用一些目前我們還沒有發現的知識,這也是為什麼為了人類的永續發展,我們必須解決“科學"與“技術"之間,或是“分享"與“不分享"之間的矛盾。而讓科學與技術更有效地促成人類社會的進步。可是,我們也應該體驗到科學與技術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相反地,科技的急速發展帶動的全球性的經濟,卻也將帶給我們一些新的問題。

國際化的世界經濟,確會把我們帶入所謂沒有國界的社會,但這並不表示,不同地區與不同的民族之間的差異,立刻就會消失殆盡。不同的文化傳統、語言與宗教是我們的世界這麼多彩多姿的重要原因。它不會,也不該從世界上急速的消失。另外,我們也知道建立全球共同的文化與語言需要一段長時間的發展與孕育。所以,當我們的地球相對地變小而不同的人民之間的接觸變得更為頻繁的時候,到底世界各地文化與宗教的差異是否正如huntington教授所説的,將導致不可避免的衝突,甚或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就要完全看到底世界上各地的人民能否學會了解欣賞並尊重各地不同的文化傳統,並能更有效地彼此溝通。這確也是我們通過教育,教導年青的下一代,使他們能成為地球村裏的好公民的重要的方向。

為了面對21世紀帶給我們的挑戰,好好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將會是最重要的議題。在民主多元化、高度科技化與國際化的世界裏,我們的年輕人需要知道更多數學與科學的知識、良好的文化素養與民主的訓練,使他們有足夠的競爭力,在世界的舞台上好好發揮。我們當然也知道,除了提高年輕人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教育每一個年輕人,使他們成為地球村的好公民,擁有各種各樣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在急速變換的世界裏,實現他們人生的理想。

我們應該也瞭解到,在急速轉變的世界裏,許多長久以來被認為最好的培養年輕人的方法,在社會結構改變後可能已不是可行的路。例如,以家庭教育來説,它在培養年輕人的道德、人品、生活習慣與待人處事方面,的確不是學校教育所能取代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教育家們一再提醒的,但是隨着農業社會慢慢走入工業社會,人口大量湧入城市裏,家庭從竹園裏居住的大家庭,變成都市裏住在小公寓裏的小家庭之後,尤其是在雙親都忙於工作之下,在城市公寓裏的小家庭,往往不是年輕人能夠好好成長的良好的環境。年輕人的成長不但需要常向年長的人學習,也需要與年幼的人相處,學會照顧別人、幫助別人的習慣與能力。社會結構改變帶來的家庭問題,不是社會的賢達呼籲家庭價值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便能解決的。我倒是非常贊同希拉里 克林登 美國第一夫人的觀點,培養一個小孩是整個社區的工作,“現在已沒有什麼叫做`別人的小孩'"。在農業社會裏,構成社會的基本單元,也許可以説是自給自足的“大家庭",或是幾個大家庭所構架的小村莊,但是工業社會的小家庭已不是完美的小單元,我們應該把社區當做基本的結構,而好好地來營造它,只有在強壯而健康的社區裏,被父母忽略的小孩或是破碎家庭的小孩,才有好好成長的機會。

我希望以上的一些討論,能讓各位瞭解21世紀確是人類非常重要的轉折點,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全球各地的人有需要像一家人一樣,一同生活,一同工作。在這地球村上,終於體會到我們生活的地球,無論空間、能量亦或天然資源都是有限的。這樣的覺醒對人類永續的生存與發展是絕對需要的,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21世紀將會是人類新紀元的開始。我也相信世界經濟的國際化,將不再使“武力"成為解決國際紛爭的手段,但是如果取代軍事競爭的是各地區與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那麼科學的進步與技術的分享之間的矛盾,或民族國家的狂熱與合理的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將得不到解決。科學與技術將繼續成為一個國家壓迫另一個國家的工具。但是如果我們立足在自己生活的土地,放眼世界,努力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推動科學的研究與高科技的發展,尤其是把信息科技與生物科技的發展與大量減少對礦物燃料的依賴結合在一起,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重要問題,合理地分享有限的天然資源與發展的技術,真正的地球村的形成才能落實。

這些是我們要面對的新世紀的挑戰,我希望居住在亞洲的人們與世界各地的人共同奮鬥,勇敢地接受這挑戰。

標籤: 致辭 挑戰 世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i/zhixie/nerqvj.html
專題